谦让名人故事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谦让名人故事(共13篇)

谦让名人故事 篇1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法国化学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学成就时,他对慕基人之一。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文斯学院专门为他设立了有机化学的新教授职位,格拉斯大学选他为名誉博士,这许多荣誉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谦虚为人。

名人慈善故事 篇2

感恩之心,慈善不可或缺,社会不可或缺。

王秋杨:坚持做下去,应该会有好结果

位于西藏西部的阿里是一个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地方,从拉萨到阿里首府狮泉河最近的路线也有160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很多路段都是没有修过的路基和荒滩。每年11月到来年5月大雪封山,阿里便几乎成了与世隔绝的代名词。

王秋杨对阿里的感情不是冒险家对目的地的征服之情,而是游子对心灵故乡的深深情义。“我前世好像是西藏人”王秋杨说到,“在阿里我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存在。”2003年王秋杨在西藏阿里地区投资500万建立两所小学,2005年有着太阳能浴室的小学在喜玛拉雅山边建成。

西藏地广人稀,牧区没有固定的医疗点,阿里地区全年只有几个月的通车时间,很多人没办法看病。王秋杨登山经常路过一户人家,第一年,那家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快乐地和他们打招呼;第二年他在咳嗽,第三年他的家人告诉王秋杨他已经死了。亲人微笑地说到他的死亡,神情纯真得好像那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从那以后,王秋杨每年去阿里登山都会背个装满常备药的大箱子。

一个晴朗的六月天,背着药箱的王秋杨正站在草地上在给一群藏民分发药品,突然,一个老年藏民拉住她的手,在她手里放了一个小铜牌,上面写着L154。原来这是两年前一个下乡医疗队发给他的排队看病牌,但医疗队还没有看到他就走了,老人则一直保存着铜牌。

于是她启动了乡村医疗队的计划,从当地的牧民选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送到城市的医院或学校集中培训,有了基本医疗能力后返回当地,并为他们提供摩托、马匹、药品,完善医疗体系,让危重病人能通过这些乡村医生的指导转八足够治疗水平的医疗机构。另外,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王秋杨还有个心愿,就是协助阿里地区培养女性助产师,帮助那里的产妇们。

王秋杨所在的今典集团决定每年拿出500万给苹果基金用作在阿里地区援助教育,“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做下去,十年下来应该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李静:善心不只对陌生人

十年前,李静就已经开始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做善事了。当时她是电视栏目《心连心》的主持人兼导演,她会在每一期节目里说服一家企业为一个贫困地区捐赠十万元建立一所希望小学。每一期,她都会亲自先到贫困地区视察当地状况,然后抓住一切机会动员她所遇见的企业人士,并把他们带到贫困地区“受教育”。所有被李静游说捐资助学的人,最终都会热泪盈眶地慷慨解囊。在李静的努力下,为期三年的电视栏目已在全国十多个贫困地区捐赠了希望小学。

谦让名人故事 篇3

吴下阿蒙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读书小故事_有趣的名人读书小故事]

名人故事:蜕变成自己 篇4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喜欢为安妮·海瑟薇的专访配上黑白的写真图片,图中的她描着妩媚的烟熏妆,穿着性感的低胸裙,留着撩人的蓬松长发……

好莱坞恍然大悟:白雪公主时代终结了!

《公主日记》已然离她远去,8年间,安妮·海瑟薇不露声色地收起了白裙王冠,渐渐蜕变,变成自己。

生活的历练是一个渐渐充盈的过程,尽管这个“渐渐”来得不会太快,但前后的变化却是如蝴蝶破茧般让人惊艳。

安妮·海瑟薇横空出世,奉献给银幕一个公主,顺带让好莱坞发现了它的灰姑娘——那是在2001年。8年后,银幕上的安妮变身女作家、特工和隐君子。好莱坞不禁发问,那还是安妮吗?

当然!安妮还是那个安妮,她有一点小糊涂,有一点害羞,会有几秒钟的忘形,也会犯小错误;只是她不再会因为紧张从试镜的椅子上摔下来,也不再是只会咧嘴大笑的“菜鸟公主”。她更懂得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她坚强,但不是流于表面的干脆决绝:她聪明,却不是张扬的锋芒毕露,她有懂得释怀的真正潇洒,有不着痕迹的分寸和转弯——安妮·海瑟薇渐渐有了自己的“神髓”。

她是公主辛德瑞拉

2001年有一个俗套到乏味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灰姑娘的原型里被加入了王室血统,是的,这两种有着悠久传统的俗套拼接起来,也只不过是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更加俗套。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高中女生,头发未经修饰,近视眼镜总归要遮住大半张脸,服装必然土里土气…

那么,只要一些最普通不过的基本修饰——面膜,化妆,发型,稍微在衣着上挑剔一点儿,以及换上一副隐形镜片,只需如此,就能符合大多数人想象中的王室公主一不是因为人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只是因为人们善于容忍正在逐年失去光彩的电影魔术。

而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是,这个根本就和邻家姑娘一样羞涩亲切的公主,成为当季银幕聚光焦点。观众们发现了最适合孩子们的新偶像,好莱坞找到了它盼望已久的灰姑娘。

《公主日记》之前,安妮-海瑟薇并未崭露多少演戏天分,而她在电影中的微笑、惊讶、眼泪和欢喜,与其说是演技,不如说是本色。

彼时19岁的海瑟薇,纽约布鲁克林区标准的中产家庭出身,都来不及拥有做坏女孩的机会。父亲是律师,在教养孩子方面也格外谨慎严密,比如让年幼的女儿发誓,23岁之前不会文身。这个誓言的狡猾之处在于,还有多少人23岁之后(注意,23这个数字,作为年龄来说,已经到了完全成熟并急于步入规整社会的阶段),还想着专门去文身以偿夙愿呢?

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完美之处还在于,母亲是舞台剧演员。戏剧,舞台,凡此种种与艺术相关的东西,总能给柴米油盐的人生印染一层柔软的底色。作为职业人士的父亲与作为艺术家的母亲,一个代表理性的按部就班,一个展示感性的包罗万象,这几乎是优秀的教养所需要的梦幻组合。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安妮,对自己的未来道路也设计得毫不含糊,她在多种场合说过,自己一定会在大学里读完正在进修的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拿到学位,而如果不做演员,她将向着文学教授或者心理学家的方向努力。

她是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女孩子,标准的美国姑娘,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安妮坦言,“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还没有碰到过真正称得上创痛的事情”。从她第一次拍摄电视剧《Get Real》开始,安妮的父母就已经为即将发生的媒体曝光做好了功课:甚至养成了连废纸都要用碎纸机绞碎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好习惯。

那时是1999年,《Get Real》也不过是一部收视率平平的青春剧,而纵然是神经格外敏感的父母,已经预料到女儿可能会在娱乐圈多“玩”几年,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会在两年后被全世界认识,而再过几年,竟然已经走在威尼斯电影节的红地毯上——以文艺片女主演的身份。

她是奥黛丽和茱莉亚

电视剧—爆米花电影—严肃文艺片,谁也想不到,一个给迪士尼演家庭影片的小姑娘将这个三级跳完成得如此轻松利落。

2001年,小制作《公主日记》收获了亿美元票房,好莱坞这才开始认真打量安妮·海瑟薇这个年轻演员。很快,她就被两个名字围困到动弹不得奥黛丽·赫本与茱莉亚·罗伯茨。人们想念奥黛丽·赫本的清雅秀洁,亦时常唏嘘茱莉亚·罗伯茨一个女星就能独统票房的单纯年代。如今,奥黛丽和菜莉亚成了符号,近乎绝迹的符号。好莱坞急于寻找新一代的权势女星,一个真正有号召力的领袖一一她必须符合大众审美,她必须不吝于频频出现在爆米花电影中,观众能轻易在她身上发现美好的旧时光遗留下来的铿锵价值观,而这个女人又能不着痕迹地与这个社会的现代性打成一片。

好莱坞把探寻的目光投向安妮·海瑟薇,闻风而至的媒体也急匆匆为她奉上了花样繁多的头衔。最耀眼的,当数奥黛丽与茱莉亚的结合体,这并非仅仅是过火的赞美。这是对美好时代的期盼与预言。盼望老时光重新回来,女人们都恬静温柔,男人们都斯文谦恭,社会的步调还没那么快,也不会有一千零一种选择将生活弄得嘈杂不堪。

可是,安妮·海瑟薇开始认识自己了。她打量自己,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少女时刻站在镜子前试图丈量自己成长的速度。每天,镜子里的人似乎都有变化。明天会是什么模样?更美,更丑,还是一成不变?因此惴惴不安。

想改变,又稍许害怕。于是放弃了出演《歌剧魅影》的机会,还是选择更安全的《公主日记续集》。

但是,不改变,又心有不甘,哪个女孩子不想尝试新发型与新款式?于是在《历劫俏佳人》中真空上阵。该片从剧情到角色,都糟糕透顶,但挑剔的影评家仍然对安妮·海瑟薇的表演给予肯定。

很快安妮就有了出演《时尚女魔头》的机会,与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对手戏。剧中的女主角并非为安妮量身打造,却与安妮的演艺圈之路不谋而合。

那个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最开始只是一个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孩子,追求人人都看得见的好东西。磨砺是理所当然的,经验是流血流汗攒起来的。几个回合下来,好东西也尝到了滋味,却并不见得能直接通向快乐。这才开始真正认识自己,惊觉自己的标准与外界的标准是两个不同宇宙。然后再惊觉,这本该是一个常识,人人都是不同的宇宙。

很快,安妮就迎来了《蕾切尔的婚礼》,导演将本子寄给她,请她在两个女主角中任意选一个。安妮选择了Kym。

她是安妮·海瑟薇

这个选择,在现在看来是相当明智的,影片在各大电影节参展,口碑甚佳,安妮·海瑟薇已经是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

而当时正在片场拍戏的安妮,没时间去盘算这个选择的后果,她正忙于应付一场颠覆,一场对她习以为常的许多方式的颠覆。

“对我来说,这是我第一次没有做角色分

析,没有对角色进行增删编辑。”她之前的拍片方式是——“有时候我会整理思路,‘好吧,我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我的角色,她身上的这些东西是你可以喜欢的,而另外那些是你不该喜欢的,她的家庭背景则是这样,而她的人生旅程则是那样……’”

《蕾切尔的婚礼》中的Kym,稍有不同,这个酒鬼、邋遢鬼、扫兴鬼很难惹人喜欢。“事实上,有关她的人生,唯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得理解她。绝对不要试图掌控这个角色,以博取观众的同情或尊重,我需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让这个角色真实可信。如果你让这个人真实可信了,人们总会理解她,然后从她身上想明白点什么。”由于心理戏的分量重,拍摄过程比以前任何电影都要来得艰难。“你练习瑜伽吗?当你努力做一个新动作时,唯一能做好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放松身体。拍这部电影就很像做瑜伽。各种事情接踵而来,但你所能做的就是‘那么,好吧,让我们试试这个’。”

跟着《蕾切尔的婚礼》四处宣传的那段时间,正是前男友被捕新闻尚未平息的当口。安妮克制地微笑着,回答有关这段4年感情的所有问题。“我认为,作为人类,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有能力去感受。将不满意的过去简单逃避地扔到犄角旮旯,这种处理方式有点儿危险。因为,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事情,无论是好是坏,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好事让我变得强大,坏事则让我更加更加强大。我不想把坏事情都扔进尘封的抽屉里去,但我确实想让事情平息下来,自我愈合。它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电影里,安妮最爱的台词之一,便是Kym第一次去戒酒集会时的发言:我是一个酗酒者,而这只是关于我的许多事实的其中之一。现实里,安妮把自己变得和Kym一样坦率自然,“在我扮演这个角色后,我更愿意暴露真实的自己,而不用担心人们评论我,误解我,或讨厌我。从这个角色身上我找到了很多自信,似乎可以对人们说,‘看吧,既然我就是我自己这个样子,你可以喜欢我也可以讨厌我,但至少如此的宣言值得尊重。’这样的‘我’让我真正感到舒适自在,并且这种程度的坦率和自我呈现确实促进了我与我爱的朋友们的关系,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后记:女人需要蜕变

破碎故事之心 名人故事 篇5

小说一开始写一个典型的男孩遇见女孩的故事。里面的主要人物贾斯汀·豪根斯拉格(Justin Horgenshlag)和雪莉·莱斯特(Shirley Lester)一同乘坐第三大道的公交车上班。豪根斯拉格对雪莉一见钟情,迫不及待地要请她出去。这时,塞林格打断了叙述,向读者解释说,他没法按原计划继续写作(他指出,故事原来要投给《克利尔》)。对他构思的情节来说,这两个人物太普通了,他好像没法以合适的方式让他们“走到一起”。塞林格先是引着读者领略一系列幽默的插曲,这些插曲最终把不幸的豪根斯拉格送进了监狱,之后作者决定打消构建浪漫故事的念头。现实是黑暗的:雪莉和豪根斯拉格之后相互再也没说一句话,他们在第三大道下车,各奔东西,继续他们没有爱的和世俗的生活,故事到此结束。

2主要人物编辑

贾斯汀·霍根施拉格,周薪30美元的印刷小工。

雪莉·莱斯特,二十岁的速记员。

3创作背景编辑

1941年9月,《破碎故事之心》发表,但并未如塞林格所愿,发表在《克利尔》上,而是发表在了《绅士》杂志上。这是一份锋芒更加锐利的出版物,读者大多为男性。因为故事里充满了幽默感,所以那仍持怀疑论的结尾说明,塞林格还不想与严肃文学分道扬镳。然而,与此同时,他发现首先得自食其力,所以,他作出一个兼顾两者的选择,将他的小说一分为二,一面是反思性的、有深度的小说,另一面是那些更适合推销、马上为他赚来钞票的小说。

4点评鉴赏编辑

在《破碎故事之心》里,塞林格开始拒绝塑造不真实的人物,不再强迫人物卿卿我我或充当英雄好汉。这个小说既不想满足商业要求,也不想满足严肃文学的要求。其实故事是在挑战读者,让他们自己作出决定。读者是要继续接受流行杂志推销的幸福时光,还是开始要求不太幸福但更真实的选择?塞林格的选择是明确的。若是《破碎故事之心》的读者希望有个大团圆结局的话,他们必将大失所望。贾斯汀·霍根施拉格的可能结局就是踏入目的性很强而感情成分不多的世俗婚姻,和多数城市人一样平淡无奇的生活,至于内心的真正渴望和爱恋,从不去想实现,甚至懒得去尝试。他在世俗社会中被同化个性,也心安理得的接受这种同化。

5作者简介编辑

古代名人故事:孔子的故事 篇6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故事一: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故事二: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故事三: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故事四: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由一则名人故事想到的 篇7

以貌取人

亚里士多德应邀参加一个宴会,他穿了一件极其普通的衣服去赴宴。主人也不知道他是谁,对他十分冷漠。于是亚里士多德马上出去,换了一件崭新的皮大衣重新回到宴会。这次,主人的态度马上发生了变化,变得十分殷勤,其他的客人也纷纷起立向亚里士多德表示敬意,不停地来向他敬酒。

亚里士多德见状,马上脱下自己的大衣,拎着大衣说:“喝酒吧,亲爱的大衣兄弟!”许多宾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都奇怪地看着他。亚里士多德说:“你们不了解,我的大衣兄弟可是十分清楚,所有的一切礼节都是冲着它来的,它才是今天的客人。”

[为师感悟]

1.为师,须既重德才亦重仪表

宴会中的主人对亚里士多德前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截然不同,这不能不让亚里士多德对主人产生看法,也难怪他会让自己的大衣喝酒了。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其思想认识的支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统一的。故事中的主人对穿皮大衣前后的亚里士多德不同的行为态度无不是其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想对一个人产生好感,外表原本十分重要。因为良好的外观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内在品质的流露,也是你具有良好素养的一种体现。因此,如果你有条件,不妨对自己的穿戴要求高一些,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人对你产生好感。

注重仪表的确没错,尤其是教师。得体的穿戴、儒雅的举止,有助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书育人的诸多重要场合,得体的仪表尤为重要。它展示了教师应有的良好形象,能较好地拉近学生与你的距离。

不过,作为师者,你得十分警惕——只注重外表,却忽视内在品质素养的提高,徒留空壳在讲台,这将会成为你为人之师的莫大悲剧。因为外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涵丰富才能经久不衰。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作为师者,你的一言一行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不仅应当尽量注重你的外表穿戴,更要竭尽全力提升你的内在品格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渊博学识和良好形象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师者以自己的人生感召学生,以自己的學识启迪学生,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引领学生,以自己的得体外表赏心悦目于学生……诚然,孔老夫子说的“身”,是洞见了“师德”、“师道”,这是对为师者德才兼备、言行一致的深深教诲。

2.师者,要尊重差异,亦须兼收并蓄

亚里士多德穿着一件极其普通的衣服赴宴,主人对他十分冷淡。他马上出去换了一件崭新的皮大衣重新回到宴会席。此时的主人判若两人,对他变得十分殷勤,这是一个多么戏剧性的变化啊!

以貌取人固然错误,但要让他人形成对你整体形象的良好印象,你的衣着穿戴其实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之一。从亚里士多德前后衣着得到他人的不同的反应来看,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是起决定作用的。

不过,如果你要全面了解一个人,只关注一部分,那将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看一个人更重要的还是这个人的整体内在素质。因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要树立整体观念。这是这个故事给予人的又一个更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在宴会中以貌取人,只见衣着穿戴,不见亚里士多德,这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质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作为师者,在教书育人的系统工作中,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主体的种种细小问题进行教育引导、正确剖析时,要立足整体,尊重差异,求同存异,也要兼收并蓄。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使之明辨是非,懂得善恶,切不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地看待和处理教育中的一系列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的问题。

3.教书育人,不可一叶障目

宴会主人以貌取人,对穿戴朴素的亚里士多德态度冷淡、不屑一顾。而对后来穿上崭新皮大衣的亚里士多德却变得十分殷勤甚至阿谀奉承。这两种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固然与特定场合中的特定人物有关,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会导致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即不知道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难怪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当场脱下自己的大衣,拎着大衣说:“喝酒吧,亲爱的大衣兄弟!”

亚里士多德的自言自语,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事物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而本质却隐藏在事物内部,是相对稳定和不易消逝的。眼见未必为实,要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否则,以现象代替本质、将感性认识误为理性认识的“以貌取人”的故事定然还会不断上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英才,责任重大。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切不可一叶障目,以貌取人。否则,可能师德泯灭,师道不存!

名人故事书籍里的故事 篇8

1892年5月25日,铁托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克罗地亚库姆韦茨村。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克罗地亚最贫穷的时候。铁托妈妈生了15个孩子,但是有8个因为贫穷早早地夭折了。

小铁托可是家里的劳动力,他7岁的时候去放牛,放牛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只要一不小心,牛就跑到别人家的田里啃起麦苗来。小铁托只能专心地盯着牛,一天下来累得他腰酸背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累不是小铁托最害怕的,小铁托最害怕的是吃不饱饭。每当他饥肠辘辘地回到家,妈妈总是拿出一小片面包,这哪够小铁托吃的呢!其实并不是妈妈心肠坏,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身为主妇的妈妈只能“配量”供给面包,妈妈把面包锁在房里,那可是这个庞大的家庭赖以生存的口粮。

小铁托难过地看着饥饿的弟弟妹妹们,他们一个个又瘦又小,面黄肌瘦,不知道哪一天,他们就会因为饥饿而夭折了,想到这里,铁托的心就好像掉在了油锅里,难受极了。

一天晚上,小铁托终于下定决心,他偷偷拿了妈妈的厨房钥匙,蹑手蹑脚地开了房门,他随手拿了几条长长的面包塞进衣服里。面包的香刺激着他的神经,他觉得口水已经泛滥了,但是他不能独享这些面包,还有一群像等待哺育的幼鸟一样的弟妹们等着他呢!

铁托把面包分给了弟弟妹妹们,他却一口也没吃,看着弟弟妹妹们大口咀嚼着香甜的面包,他非常欣慰,不过偷了妈妈的面包,他也觉得非常内疚!

关于青春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 篇9

2、我们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对我来说,它永远是鼓舞的源泉。巴金

3、虽然紫菀草越被人践踏越长得快,可是青春越是浪费,越容易消失。[英]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4、最爱青年的人,可以保持最长的青春。[美]弗里登伯格《成年人的形象与感受》

5、幸福的年轻人,这华丽的世界是你们的!一切都属于你们——光荣的抚爱和花冠![俄]格林卡《希腊的少女致少男》

6、青春即使在痛苦之中也闪耀着它的华彩。[法]雨果《悲惨世界》

7、青春!从低低的地平线上,飞吧,像太阳一样地照临。[波兰]密茨凯微支《青春颂》

8、我认为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9、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街,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

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10、青春毫无原因地笔着。这正是它最主要的魅力之一。[英]王尔德〈道林·格雷的肖像〉

11、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

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青春〉

12、青年饱经忧患,老来不畏风霜。俄国谚语

13、有两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他们的价值——青春和健康。阿拉伯谚语

王勃少有奇才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有奇才。他六岁就会写文章,9岁读颜氏《汉书》,写《指瑕》一文,指出颜注的错误,受到长辈先生们的称赞。14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修撰。

二十余岁时,他赴海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市),当时都督阎伯屿在新修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也应邀出席宴会。阎都督事先已要其女婿做好了序文。但为了表示谦恭,假意请众宾客作序,大家都谦逊推辞,唯独王勃毫不客气,提笔挥毫,顷刻而就,写成了《滕王阁序并诗》,满座皆惊。阎都督读到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子时,惊奇地从座位站起来连说:“真是天才啊。”《滕王阁序》从此成为古今传育的名篇。

王勃就在这次赴海南省亲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所仅27岁。

华罗庚25岁成为知名数学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4岁读初中时因家庭贫穷辍学,靠刻苦自学取得极其优异的成就。20岁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大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调到清华大学任教。1934年成为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去英国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其间在数论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果,引起全世界数学界的重视。25岁的华罗庚就成为知名度很高的数学家。

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既广泛又具有开创性,在数论、代数、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著作有《数论导引》、《堆垒素数论》、《高等数学引论》等数十种专著及大量科学论文。

萧邦20岁创作世界名曲《C小调练习曲》

波兰19世纪杰出作曲家、钢琴家萧邦,他是浪漫乐派巨匠,有“钢琴诗人”的美称。毕生憎恨沙俄对波兰的民族压迫和奴役,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占领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当波兰反对沙俄奴役革命失败,华沙陷落的恶耗传到维也纳时(萧邦当时旅居维也纳),年仅20岁的萧邦,心中无限哀伤。于是创作了世界名曲《C小调练习曲》,便是记录这时候的悲哀的,所以此曲又名为《革命练习曲》。

爱因斯坦26岁创立相对论

现代杰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加入美国籍。

名人故事:李花怒放一树白 篇10

李白一生下来,就长得白白胖胖的,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实在逗人喜爱,父母把他看成掌上明珠,不知给他取什么名字好。两口子商量来商量去,起了很多名字,都不满意。后来,父亲说:“干脆等儿子周岁时,看看他的志向,再考虑一个得体的名字吧。”

李白在一岁“抓周”时,抓到了《诗经》,这既喜坏了他父亲,也难坏了他父亲。喜自不必说,难的是,如果儿子长大成了诗人,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岂不遗憾(yí hàn)?于是,他越发对儿子取名之事慎(shèn)之又慎,因此一拖多年也没有取一个满意的名字。直到李白七岁这年的春天。一天,李白一家在院子里赏景,面对大好春光,父亲提议说:“我们来写诗联句,好吗?”说完,他闭目捻(niǎn)须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绽(zhàn)金吐银谁先来?”

母亲明白丈夫的用意,是想借此机会来考考儿子的才智,就接着吟道:“火烧杏林红霞落。”然后说想不出下句了,用眼睛打量李白,看他能否接出下句来。

谁知李白早忍不住了,小指头一点院里盛开的李花,脱口吟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李白的父母一听,异口同声地说:“好!”他们反复吟咏,仔细推敲,越品味越觉得李白这句诗接得好,不但掷(zhì)地有声,洒脱有气势,而且照应了全诗,可谓神来之笔。

念着念着,李白的父亲灵机一动,连忙对妻子道:“儿子的这句诗,开头的一个‘李’字,不正是咱家的姓吗?最后一个‘白’字不正象征着圣洁、高雅吗?我们就给儿子取名为‘李白’吧!”

李白的母亲听了点点头,补充道:“好,这个名字一取李花洁白之意,二取李花迎春怒放之势,且富有诗意,回味无穷,太妙了!”

于是,李白的名字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轻松一刻

篮球贵吗

父亲把五岁的儿子抱在膝上,全神贯注地观看篮球赛。孩子看到运动员们拼命地抢球,便问道:“爸爸,篮球一定很贵,是吗?”

爸爸惊诧地说:“乖乖,你怎么会这样想呢?”

孩子说:“要是不贵,他们为什么不每人买一个呢?”

性别的确定

母亲给儿子买了一只鹦鹉,然后乘车回家。

在车上,儿子问母亲:“这只鹦鹉是公的还是母的?”

“母的。”母亲回答说。

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名人故事 篇11

欧拉(L.Euler,1707.4.15-1783.9.18)是瑞士数学家。生于瑞士的巴塞尔(Basel),卒于彼得堡(Petepbypt)。父亲保罗·欧拉是位牧师,喜欢数学,所以欧拉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但父亲却执意让他攻读神学,以便将来接他的班。幸运的是,欧拉并没有走父亲为他安排的路。父亲曾在巴塞尔大学上过学,与当时著名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8.6-1748.1.1)及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2.27-1705.8.16)有几分情谊。由于这种关系,欧拉结识了约翰的两个儿子:擅长数学的尼古拉(Nicolaus Bernoulli,1695-1726)及丹尼尔(Daniel Bernoulli,1700.2.9-1782.3.17)兄弟二人,(这二人后来都成为数学家)。他俩经常给小欧拉讲生动的数学故事和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些都使欧拉受益匪浅。1720年,由约翰保举,才13岁的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学生,而且约翰精心培育着聪明伶俐的欧拉。当约翰发现课堂上的知识已满足不了欧拉的求知欲望时,就决定每周六下午单独给他辅导、答题和授课。约翰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严格训练下,欧拉终于成长起来。他17岁的时候,成为巴塞尔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年轻的硕士,并成为约翰的助手。在约翰的指导下,欧拉从一开始就选择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研究的道路。1726年,19岁的欧拉由于撰写了《论桅杆配置的船舶问题》而荣获巴黎科学院的资金。这标志着欧拉的羽毛已丰满,从此可以展翅飞翔。

欧拉的成长与他这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当然,欧拉的成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背诵前一百个质数的前十次幂,能背诵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eil,能背诵全部的数学公式。直至晚年,他还能复述年轻时的笔记的全部内容。高等数学的计算他可以用心算来完成。

尽管他的天赋很高,但如果没有约翰的教育,结果也很难想象。由于约翰·伯努利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对数学发展状况的深刻的了解,能给欧拉以重要的指点,使欧拉一开始就学习那些虽然难学却十分必要的书,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段历史对欧拉的影响极大,以至于欧拉成为大科学家之后仍不忘记育新人,这主要体现在编写教科书和直接培养有才化的数学工作者,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大数学家的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25-1813.4.10)。

欧拉本人虽不是教师,但他对教学的影响超过任何人。他身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教授,肩负着解决高深课题的.重担,但却能无视“名流”的非议,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编写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法》和《积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自从1784年以后,初等微积分和高等微积分教科书基本上都抄袭欧拉的书,或者抄袭那些抄袭欧拉的书。欧拉在这方面与其它数学家如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牛顿(I.Newton,1643.1.4-1727.3.31)等都不同,他们所写的书一是数量少,二是艰涩难明,别人很难读懂。而欧拉的文字既轻松易懂,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从来不压缩字句,总是津津有味地把他那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写得有声有色。他用德、俄、英文发表过大量的通俗文章,还编写过大量中小学教科书。他编写的初等代数和算术的教科书考虑细致,叙述有条有理。他用许多新的思想的叙述方法,使得这些书既严密又易于理解。欧拉最先把对数定义为乘方的逆运算,并且最先发现了对数是无穷多值的。他证明了任一非零实数R有无穷多个对数。欧拉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他首先用比值来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而在他以前是一直以线段的长作为定义的。欧拉的定义使三角学跳出只研究三角表这个圈子。欧拉对整个三角学作了分析性的研究。在这以前,每个公式仅从图中推出,大部分以叙述表达。欧拉却从最初几个公式解析地推导出了全部三角公式,还获得了许多新的公式。欧拉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用A、B、C表示第个边所对的角,从而使叙述大大地简化。欧拉得到的著名的公式:

又把三角函数与指数函联结起来。

在普及教育和科研中,欧拉意识到符号的简化和规则化既有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助于数学的发展,所以欧拉创立了许多新的符号。如用sin、cos等表示三角函数,用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用f(x)表示函数,用∑表示求和,用i表示虚数等。圆周率π虽然不是欧拉首创,但却是经过欧拉的倡导才得以广泛流行。而且,欧拉还把e、π、i统一在一个令人叫绝的关系式中。欧拉在研究级数时引入欧拉常数C,这是继π、e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数。

欧拉不但重视教育,而且重视人才。当时法国的拉格朗日只有19岁,而欧拉已48岁。拉格朗日与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欧拉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后来拉格朗日获得成果,欧拉就压下自己的论文,让拉格朗日首先发表,使他一举成名。

欧拉19岁大学毕业时,在瑞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1727年春,在巴塞尔他试图担任空缺的教研室主任职务,但没有成功。这时候,俄国的圣彼得堡科院刚建立不久,正在全国各地招聘科学家,广泛地搜罗人才。已经应聘在彼得堡工作的丹尔·伯努利深知欧拉的才能,因此,他竭力聘请欧拉去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欧拉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由于丹尼尔的推荐,1727年,欧拉应邀到圣彼得堡做丹尼尔的助手。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他顺利地获得了高等数学副教授的职位。1731年,又被委任领导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教研室的工作。1733年,年仅26岁的欧拉接替回瑞士的丹尼尔,成为数学教授及彼得堡科学院数学部的领导人。

在这期间,欧拉勤奋地工作,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数学论文,以及其它方面的论文、著作。

古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奠定的,而欧拉则是其主要建筑师。1736年,欧拉出版了《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在这里他最早明确地提出质点或粒子的概念,最早研究质点沿任意一曲线运动时的速度,并在有关速度与加速度问题上应用矢量的概念。

同时,他创立了分析力学、刚体力学,研究和发展了弹性理论、振动理论以及材料力学。并且他把振动理论应用到音乐的理论中去,1739年,出版了一部音乐理论的著作。1738年,法国科学院设立了回答热本质问题征文的奖金,欧拉的《论火》一文获奖。在这篇文章中,欧拉把热本质看成是分子的振动。

名人故事:王羲之趣味小故事 篇12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初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法墨迹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床快婿中的“婿”,那么“东床”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郗鉴自然要考虑给自己的女儿,择一位上好佳婿。

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人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生得丰神俊郎,才华横溢。与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与王导结亲。

郗鉴将自己的`想法给王导说了,王导听了也十分干脆。他直接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是同意的。”

别看王导说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当回事儿,但正是这种随便人选的态度,可见其子弟都是出众之辈,不丢人。

郗鉴听了王导的话,没多久就让管家带上礼物上门,先来打听打听消息。

而这边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个个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确子弟出众,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说一眼惊艳,当即想让人定下来的那也没有。于是管家就说,没有别的人了吗?

王府管家一看,人数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赏玩了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还有相亲这么回事儿了。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十分惊讶,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您觅婿后,都争相恐后。但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该是这样的人,走,快带我去看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他十分满意,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婿。

谦让名人故事 篇13

如果说到人们期待的理想文字,那应该是“笔迹庄严规整而不疏漫”,还要稍微“硬朗不卑微”,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展现逾矩之姿”。也就是说,按照字帖临摹的字不仅了无生趣,而且写字之人看起来也卑微渺小,所以必须超越成规惯例,“逾矩”方显书法的真实与趣味。

“书如其人”的说法或许就出自这里。为了“逾矩”,人就必须有志向,换个说法就是要“展现自己”。不过历史上的人物不是谁都在这样的心情下挥毫的。织田信长也好,丰臣秀吉也好,他们大概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书信制成悬轴能卖到几十万日元;更何况西乡隆盛和吉田松阴,他们甚至从来没有公然流露过这种念头: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地去写战功奖状,不得不写信而已。处理公事时,委托他人代笔的情况很多。但是我以为书法只有在私人场合中才会流露更多的感情,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作为近世书家,日本的艺术家田能村竹田列举出荻生徂徕、伊藤东涯、北岛雪山和细井平洲,他断言他们之后再无书法,那是“世俗气使然”。他说是由于名利心太重、凡俗之念过强而导致书法创作思想衰竭。至于这里列举的人物,比如信长和秀吉,他们的名利心有多重呢?并非是说这些人物的世俗功利心根深蒂固,而是说,仅凭他们的书法,恐怕是不会让世人钦佩的。勉强说的话,这里所举的人物,或许只有大田垣莲月[ 大田垣莲月(1791~1875),江户末期著名女诗人,名诚,京都人。丈夫去世后,出家为尼,号莲月。自此过着制作陶器、作诗的生活,歌风优美细腻——译注。]那样的人才会对自己的书法有清醒的认识;或者是像副岛种臣[ 副岛种臣(1828~1905),幕末、明治时期的政治家。号苍海。佐贺藩士。由于主张征韩而下野。后来还担任过枢密顾问官、内相等。擅长汉诗、书法——译注。]这种人才会故意在额头泼墨吧。

不用说,大田垣莲月有她自己的世界。她美丽聪颖,自幼创作和歌,还擅长武艺,非寻常女子。三十三岁那年因失去丈夫,自此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孤独的世界里醉心于陶艺、作诗。

想到她的人生,我们就会知道,如她那般看破红尘的隐士的字不会沾染有“世俗气”。她自有别样的期待,而她的期待也从书法中流露了出来。副岛的书法非常优秀,他是认真研习过书法的。就其熟练程度而言,很多人都能达到,但大概因副岛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世人才寄予厚望的吧。带着这种厚望,有人邀请他写有禅僧墨迹味道的书体。所谓世俗气,大概就源于这种心情。

还是来看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书法吧。

这三人均生于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他们都是奠定天下统一基石的英雄人物,所以个性都很强。信长出身于拥有尾张清洲城的织田氏家,其父虽然是闻名于世的武将,不过由于是斯波氏的下人出身,决非名门。但也恰恰因为并非名门,他才得以自由成长。从少年时代起,信长就常常做出与武将之子不相匹配的行动。《甲阳军鉴》中有如下记述:

织田信长公十三岁进入寺院学习。信长手指生硬,举手投足亦僵硬笨拙。他不爱学习,吃饭时抢夺同学食物,诸如此类的耻辱行为不可胜数。寺院长老颇感麻烦,周围人见了也说他不成器,都说他应该做弹正忠[ 弹正忠,明治时代的官职名——译注。]的孩子该做的事儿。

“手指生硬”,不仅是说他不练习毛笔字,而且说他是顽劣异常的小家伙,那时谁都认为他将来会是个危险人物。

信长非常漠视古典教养,明智光秀则不同,他对古典教养颇为关注。无论是谁都承认光秀写得一手好字,《一话一言》中也评价他“擅长书法”。

不过,信长的性格自由奔放,他会大胆接受新奇事物。当他从外国耶稣会传教士那里了解到一些欧洲文明和科技时,就迅速引进,用于建筑和医术,还应用于造船。他还引进了火绳枪及其独特的用法。

信长的书法表现出了他冲动的秉性和蓬勃的生命力。虽说少年时期他不愿学习书法,但不知不觉间还是学会了。尽管他说“只要会写名字就足够了”,但作为武将还是要掌握必要的书法的。

相比之下,秀吉的书法就比信长好多了。秀吉攻城时丝毫不懈怠,他担心己方势力叛变,所以会留下最少限度的人命,我们觉得很能理解其真实性。秀吉在火攻比叡山时,大概最终也没有将全山僧俗杀戮殆尽。少年时代的秀吉没有余裕习字,不过慢慢地,他还是学会了书法,并且留下了相当优秀的作品。他一生奔波劳碌,然而写出的字却没有让人不舒服。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更加圆融成熟。有人说丰臣秀吉缺乏教养,也有人会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那封从朝鲜出兵的前沿基地名护屋发出的给“祢”的信,不得不说相当漂亮。大概取得了天下,人也就自然有了霸气。

与秀吉相比,家康的书法则显得粗厉。我感觉它鲜明地体现出了被誉为“海道一雄”的家康的个性。与秀吉不同,家康虽然生于武士之家,但少年时代就被送到今川家做人质,到了青年时代也没能返回故国。由于织田信长的攻袭,今川家日趋衰败,家康最终回到了独立的故国之城。自此家康追随织田,作为客将[ 客将,指受到客人礼遇的将军——译注。]多次被驱遣到前线,也曾经与武田信玄的军队交战,结果大败而归。另外他还曾充任后卫跟随信长军队在北陆讨伐朝仓,结果也大败。屡次惨烈的败仗让他面临丧命之险,其实本来即便他不参战,战争结局也依然如此,但是他忍苦耐劳,坚韧不屈,甘受命运驱使。

就在信长殒命本能寺之变[关于本能寺之变有多种说法,已成为日本历史之谜。其中最普遍的说法是,在日本天正10年(1582)6月2日,织田信长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谋反,杀害其主人信长,几近统一日本,结束战国乱世。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殒命,日本历史也由此被改写。——译注。]时,家康在堺市。如果那时家康身处故乡三河,天下就可能不是秀吉的,落入家康之手也未可知。不久秀吉成了信长的继承人,家康也入其麾下,忍辱负重。

从出身和经历来考量,或许家康比秀吉更适合接替信长。相反他却让了一步。东照宫的遗训中有这样的话:“人的一生有如负重远行”,正是肩负如此命运的家康的写照。一笔一笔,就像是强压着碾下去,粗厉的书风生动地体现了家康的性格。他的书体质朴而刚毅,但是仅限于此,并不具有艺术性。家康强韧的神经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结,故而至其晚年,书法亦未臻圆润之境。

据说坂本龙马也没有学习过书法。他少年时代爱哭,睡觉时常尿床。有一次去私塾上学时,由于遭到同学的戏弄就哭着回家了。后来为此竟至拔刀闹事,最后他中止了私塾学习,由他的女中豪杰的姐姐专门承担他的教育。他的姐姐擅长武艺,虽然也教他书法,但主要是教授武艺来矫正他爱哭的性格。十四五岁时,用世俗眼光来看,他完全是个不成器的少年。不久他到距家很近的日根野辩治的剑术馆学习剑术,剑道迅速精湛起来,性格也渐趋成熟,成了脱胎换骨的青年。十九岁的坂本来到江户,进入千叶定吉的剑术馆进一步修习剑术。在这里他广受认可,得到老师的秘传,掌握了老师那一辈人才能掌握的本领。千叶剑术馆云集了诸国众多弟子,在江户也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一流剑术馆。

龙马作为剑客日趋成熟。就像幕府末期活跃的诸多志士那样,他也缺乏正规的文学素养,当然更不用说练习书法了。但是,他超越了看范本习字的成规。

龙马的书体传达了一种自由豁达的精神。是因为得到了“日本第一军事学家”胜麟太郎的认可、夸奖才写出这样的书法的吗?他的书法一直保持着不讲技巧、自成一体的风格。

与龙马不同,西乡隆盛和吉田松阴都正式拜师学过书法。西乡在青年时代曾任郡政府书记官,即“郡方书役助”,也可以称其为刀笔吏:他要处理大量文件,亲自执笔,过着忙碌的文字生涯。

就像龙马评价的那样,西乡隆盛是这样一个人物:“用力敲就大声响,小力敲则轻声响;贤明起来就令人吃惊地贤明,愚钝起来则不可思议地愚钝。”这样一个史上罕见的大人物,从他的书法里可以看出其谨慎正直的一面,而粗厉处也显示出与家康的相似,不过不像家康那样冷漠不动感情。西乡身上有诗人才情,他留下了大量优秀诗作。这种才情与他的东洋理想主义相结合,表现出了与家康彻底的现实主义迥然有别之处。

就理想主义而言,最为彻底的要数吉田松阴了。松阴生于贫穷的下级士族家庭,是食俸禄二十六石的杉百合之助的次子。五岁时叔父吉田大助去世,松阴继承其后。他才华横溢,十一岁即在藩主面前讲《武教全书》的战法篇,展现出令周围人惊诧的聪颖才智。在成为吉田家继承人之后,他到长州藩食三十六万石俸禄的军事师范学校接受教育。担当教育工作的是他的叔父玉木文之进。随着年岁渐长,他从军事学家那里接受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十九岁之前,他接受的不是所谓的私塾性质的教育,毋宁说是教学法纯粹明确的教育。十九岁之后,他成了独立的先生,任职于藩校明伦馆。他游学长崎、平户时,逐渐对世界形势有所认识,开始关心社会。佩里来日本后,日本社会陷入骚乱。松阴对社会的关心转为实际行动。他怀着国家信念,以此为目标勇往直前。他最为珍重的就是“至诚”,即极为坦率诚实的精神。所以他最讨厌的就是“虚饰”了。

松阴的书法总是向右上方挑,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让人感觉理想在燃烧,而且一字一句毫不摇摆,字体一丝不苟。临死之前、也就是被宣布翌日斩首的前夜,他写下《留魂录》。与“囚窗客去夜沉沉”这首诗相比,它显得潦草不工整。但那样的书法当然不是马虎草率,而是表达了他清纯、毫无矫饰的心。这虽然只是向自己的同志表达思想的书作,却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在一般人眼里,他并不擅长书法,但是与所谓擅长者相比,却要好得多。田能村竹田在其《山中人饶舌》中将古代学者和当代学者的书法进行比较,认为前者的书法远为优秀。他断言个中理由是“古之学者为己而作,今之学者为人而作”。

上一篇: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求职信下一篇:通知存款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