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诵读一等奖

2025-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经典诵读一等奖(精选12篇)

小学生经典诵读一等奖 篇1

纸短情长激担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在这里,我想把一首歌献给我们的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为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革命烈士昨日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在慷慨赴义的阴森前夕,他们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化为一封封感情真挚的《红色家书》,成为留给我们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节选了《红色家书》中的两封书信,想在这里跟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封是共产主义先驱钟志申同志在狱中写给哥哥的遗书。志炎、志刚二兄:

我的案子突然变得严重,可能无出狱希望,这并不可怕。当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我认定,共产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我牺牲生命,把一切贡献于革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我知道我的牺牲,不会白牺牲,我的血不会白流。因为血债须用血来还。党会给我报仇,你们会给我报仇。要记住:共产党是杀不绝的啊!

钟志申童年和毛泽东一起在私塾过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同年3月12日在长沙被杀害,时年35岁。

第二封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写给妻子郑家钧的遗书。亲爱的夫人钧:

同志们曾说世上唯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巾帼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戚戚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夏明翰年仅28岁就英勇就义,但他不曾后悔,他坚信举过的红旗会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就像他自己说过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纸短情长,字见风尚。这一封封红色家书虽短,但是读来字字泣血,声声催泪,英雄也是血肉之躯,却能够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大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谁又能够不为之感慨涕零,肃然起敬!

小学生经典诵读一等奖 篇2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篇3

小学生怎样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键在于强记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在于积累、传承、弘扬国学经典文化精髓。小学生缺乏古汉语知识,很难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的特点,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引导他们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博闻强识,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完成量的积累。

一名小学毕业多年的学生对我说:“小学时诵读‘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这句话,只是朦朦胧胧地知道字面意思,不能深刻体会其含义。后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常常要面临取舍问题,逼着自己做出选择,渐渐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它与‘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指导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犹如播下文明的种子,期待着未来的收获。这些种子会慢慢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成就了孩子们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用国学经典的精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目标,用国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如用儒家的仁、孝、礼、义、信等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以道家的清静、淡泊、和谐、自然等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这些句子或对仗工整,或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并便于记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体会、效仿,以此启迪学生,弘扬传统美德。

此外,我们还可以编排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如,我班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课上,自编自导了《南辕北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节目,学生竞相展示才艺,在表演中收获了快乐。

三、榜样示范引领

要开展好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教师就必须掌握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从而体现良好的言行风范,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诵读不是将学生诵读的内容先行备课,而是把握国学经典的核心精神,有选择地进行诵读。近几年我一直在研读《孟子》《老子》《三字经》《弟子规》等书,每次研读我都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诵读的同时,要自觉地感悟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改善自己的言行,从而在学生面前展示良好的师德、文雅的语言和优雅的体态。

四、尊重经典

有的老师和家长担心,国学经典中有些内容体现出封建色彩或统治阶级的功利思想,对学生身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担忧可以理解,如何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也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国学诵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打个比喻,打开了窗户,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但同时进来了几只苍蝇。难道我们就再也不打开窗户了吗?不,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截住趁机而入的苍蝇,所以我们给窗户加了窗纱。我们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该进行如下处理。

1.必须诵读经典原著,不必躲躲闪闪。这样能整体把握其原著面貌,又体现出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不同朝代著作中的所谓糟粕内容都有其历史的原因,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小学生经典诗歌诵读 篇4

女:爸爸妈妈说:诗书相伴,智慧同行。男:老师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2人合:我们都说

全班合:学生爱读中华诗。

男:读诗若少了爱国,就少了一分豪气。女:读诗若少了爱国,就减了三分情义。2人合:中华少年读诗

全班合:必读爱国诗!(手势)

男:今天,就让我们齐颂中华古诗文,共扬爱国真情怀,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2人合: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2人合:何为爱国?

女合:爱国就是看到祖国山河破碎时,带泪的家书 男合:爱国就是目睹战争的伤痛时,对和平的渴望 全班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人合:何为爱国?

男:爱国就是铁血男儿出塞时,那份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决心。

女:爱国就是中华子孙征战沙场时,那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

全班齐: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人合:何为爱国?

男:爱国就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盼望中华一统的遗愿 女:爱国就是陆放翁临终时,对儿孙们的谆谆嘱托

全班齐: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人合:何为爱国?

男:爱国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女:爱国就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喜极而泣,把酒而歌

全班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男:战争是残酷的,为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的新生,红军战士跋山涉水、两万五千里长征,才有了今天的国泰民安。

全班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女:爱国英雄万人敬仰,古有岳飞精忠报国,苏武持节南望

男:今有江姐坚贞不屈,黄继光舍身取义 2人合:请听英雄的礼赞

全班齐: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男: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女:中华少年就要爱国爱家爱人民,中华少年就要学文学史学礼仪

2人合:中华少年读诗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诵读《三字经》原文“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一段,达到熟读成诵。同时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教学准备:

收集历史故事《孔融让梨》《黄香温席》配乐《春江花月夜》制作课件、儿童歌曲《我的好妈妈》 教学模式:

故事导入、情境激趣——配乐诵读、品读解意——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一个叫黄香,一个叫孔融。(播放多媒体课件:《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你喜欢黄香和孔融吗?为什么?就连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称赞他们那。

二、配乐诵读、品读解意

1、师配乐范读、领读(出示《三字经》原文:“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背诵比赛。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國學劄記

1、你觉得黄香是个怎样的孩子?孔融又是个怎样的孩子?

2、你还知道那些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人? 歌曲《我的好妈妈》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作文 篇6

终于,我们苦苦等待的两位漂亮的主持人姐姐上场了,她们俩儿是那么亲切、自然、大方。第一个表演的是四一班的节目天气很冷,但大家都是热情澎湃的,在前三个班我总结道:表演的时候要面带微笑,不要乱动。轮到我们班的时候,我一紧张把词给全忘掉了,老师说:“别紧张,放轻松,在班排练的是候你不是很好吗?”我静下心来努力的想着词,还好在上台时把词给全想起来了,我带着女生们上了台,则另一边男生也上了台,我想着把台下的观众像是班一样就不会紧张了。

我呼了一口气,轻松的说出了第一句话,在比赛时要从后面走到前面,走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走的时候走偏了一点儿,但我们还是专心的表演完了。下了台,我对老师说:“我朗诵的`时候有一点点的小紧张。”老师说:“我们表演的很成功,这种紧张不用怕,多上上台就行了。”我听了,悬着的一颗心终于稳稳地放了下来,接着,又有很多班朗诵了诗词之类的,朗诵的都很精彩,都赢得了台下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让小学生与经典诵读约会 篇7

看着手中的《日有所诵》,我想,诵读之美人人皆知,可诵读之难恰在题目中的“日”“有”二字上。须知,滴水必能穿石,而坚持天天滴和滴出花样就是考验教师的事了。

开学伊始,我带领着学生们在一个明媚的早读课上轻轻掀开了《日有所诵》的扉页,以有趣的儿童诗为敲门砖,快乐地迈进了经典诵读的大门。其实,它的每个单元内容呈由易到难的阶梯式上升分布:从儿童诗到现代诗,再到古代诗、古文选。我盘算着,按一天一篇的进度来,一个星期刚好读完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可以读完十六单元(也就是上卷结束)。心中明了进度安排,我就着手“趣味诵读”。我用绘声绘色的范读提醒孩子们读诗要注意停顿的节奏,抑扬顿挫可以表现你的情感起伏变化。短的诗篇我们一读三叹,反复吟哦。长的诗篇,我们分段合作,有齐有散。有典故的古代诗词,我会在初读后补充背景故事。有韵味的诗歌,我会在诵读时配上画面或轻音乐。

为了让诵读日常化,要保证好时间。我在以身作则亲身领读了4周后,确定同学们大都知道了该怎样读好一首诗歌,于是渐渐过渡为按学号让每个学生都有领诵的机会,可以提前准备好所读内容。每次上早读课,开始5分钟是经典诵读时间。随着预备铃的响起,领诵者站到讲台前,带领全班同学一齐翻开《日有所诵》,饶有兴致地开始范读、齐读、分读等。每篇读完,我只指一个问题,读一读想一想就能知道,学生如果有点想法但又说不清楚那就再去读。每两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上,则可以尽情展示“听,我的诵读”“看,我的发现”。就这样,每日一诵,每日与经典相约,在美好的文字中,孩子们渐渐成长。

农村小学经典诵读的“四要” 篇8

经典诵读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经典诵读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更是打下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诵读活动不应该只是个别教师的自觉自主行为,应该是全面铺开的教师群体的行为。

学校层面必须确立经典诵读去功利化的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学校不以学生背诵篇目的多少来评价教师的付出,鼓励教师创新诵读形式,将诵读活动艺术化,唱经典、演经典;提倡经典和养成教育的结合,让经典指导学生的言行;推荐优秀的古诗文赏析活动和好的经验。

适度的指导必不可少。学校要求各年级制定诵读目标,诵读有计划,有实施方案,重在落实;诵读有内容,读有所获。固定学生诵读时间,让诵读活动常态化。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课,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呈现经典内容,学习诵读的方法,欣赏经典的魅力。

二、 经典诵读要有内容

中华文化经典篇章浩如烟海,要合理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农村学校开展诵读起点低,缺少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基于现实情况,濉溪县推进“一主两翼”的内容选择方法,避免了内容选择的盲目和重复。“一主”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为主,让学生诵读、积累这些篇目内容;“两翼”是以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为“一翼”,学校自主选择的主题诵读篇目为另“一翼”。

学习经典,可以打牢做人的根基,利于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做好“助读”,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价值解释;解释经典的内容大意,让学生不畏惧古文,从而激发诵读的兴趣。

学校可以开展主题诵读。诵读活动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利用“我们的节日”“书香校园”“践行《弟子规》”等活动,创造诵读氛围,让学生诵、比、演,有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诵读中。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个性化阅读,追求在诵读中熏陶他们的情感,浸润他们的心灵。

三、 经典诵读要有方法

经典诵读要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方法是诵读。低年级学生乐于诵读,感受诗文的优美;中年级学生,诵读力求字正腔圆、语调自然,初步体验诗文蕴含的感情;高年级诵读要把握诗文的语调、节奏,体会作品情感,感受诗文意境,逐步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可见,小学阶段重在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把握诵读的腔调、节奏,体会情感,主要方法是读。在推进古诗文诵读时要注意方法的使用,即熟读成诵,诵中积累。

小学生每天早晨应该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下午有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选择阅读。课余可以布置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学字识词、掌握文本的节奏和韵律,体悟情感。

四、 经典诵读要有活动

诵读活动要课内外衔接。通过教材的经典诗文学习,有目的地推荐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或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以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诵读。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同类作品的比较中感受语言的丰富。教材中没有出现的题材或别具一格的形式,可以在古诗文推介课中欣赏,带领学生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此外,诵读活动还要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时间开展诵读检查活动。让校园文化墙会讲古诗词,让“课前一诵”和各门功课相互联系,让放学路队响起诵读的声音,让诵读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学校还可以组织专项的诗词展示会、朗诵会,让诵读活动艺术化,增强诵读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诵读。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9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 语》10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七、《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笠翁对韵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杂说四》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一、《伤仲永.笠翁对韵二冬》

《笠翁对韵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伤仲永》王安石(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十二、《岳阳楼记.笠翁对韵三江》

《笠翁对韵三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小学经典诵读汇报材料 篇10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材料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位于xx县城南30多公里,教学服务区辐射方圆20公里以内,是一所典型的边远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173人,教师59人。我校学生层次各异,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学生的家庭藏书量及其有限。教师虽然敬业但多数教师不能主动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面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校以“办充满人性美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积极建设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的书香校园,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与个性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现就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的精神理念)

自2010年起,我校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即实现“还儿童以快乐的童年”推动学校“和谐”促进孩子“和善”。结合少年宫“以兴趣激发兴趣、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唤醒心灵”指导思想为指挥棒,倡导师生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引领师生同诵经典、共浴书香。经典诵读活动在体现我校“三声交融”——(朗朗的书声、优美的歌声、欢快的笑声)的办学特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基础,以多读经典名著为着力点,让阅读经典伴随师生成长,为师生的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

二、草树知春不思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我们的主要做法)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我们不断创新活动,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师生成长,以书激趣,以书培智,以书养性,以书育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工作。

1、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优化了图书室的软硬件装备,加大了图书室的投入,优化了图书室管理;建设了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门厅墙壁上、楼梯过道里、橱窗里设置了名言警句、经典诗文,把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无声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建立了班级“流动图书角”、设置了走廊文化等,让师生生活中处处充满书香,让师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

2、坚持“每日一读”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校坚持进行“每日一读”活动,由语文年级组老师选取适合的国学经典作为校本教材,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把经典诵读作为普及性项目,组织全校学生百分之百的参与,面向全体学生,让全校学生诵读国语经典,进行国学文化的熏陶。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发酵,升华,在国学文化的氛围中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

3、成立经典诵读小组,加深学生人文底蕴。

我校乡村少年宫成立经典诵读小组,学校选择有诵读特长的老师每周二定时定点对有诵读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项经典诵读培训。老师

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读音正确、流利,直到熟读成诵的水平。通过观看经典诵读视频资料让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养成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4、教师经典诵读,提高自身素养。

为了促进教师养成读书、诵读的良好习惯,培养教师豁达开朗的性情和自信自强的人格, 提高我校教师的朗诵水平,展示我校教师风采。更重要的是营造教师知晓经典,感悟经典,并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所教学生的良好氛围,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和传统美德。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号召全体教师做与书为伴的教师,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全体教师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遵纪守则,有礼有节,而这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经典诵读水平,使中华优秀文化、中华美德得到弘扬和传承,促进了学校的人文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5、举办各类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我校给学生提供展示读书成果的多种平台和渠道:(1)通过小型而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语文老师在班内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知识大考场”等活动;班主任开展“书香伴我行”、“诗韵飘香”等班队活动;(2)通过每年开展两次校级大型活动展示学生的诵读成果。上期举办艺术

节活动,选取优秀经典诵读节目进行汇报表演;下期开展元旦歌咏比赛,对各班经典诵读进行成果展示。学校经常性、自主性地开展活动,使学生特长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读书中得到提升的才华在各类活动中得到展示,个性得到张扬,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的主要成就)

现在我校的低段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对《三字经》也能熟练的背诵;中段学生能背诵二三十首古诗,《弟子规》的背诵能做到通顺流利、抑扬顿挫;高段学生积累的古诗量已达到了百首,宋词的积累也达到了十几首,对于《论语》中所讲的人生哲理已有所领悟,并能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有取得的这些成绩,得益于朗诵所带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1、朗诵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及沟通技巧。

朗诵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声音与视觉同步,这对沟通与清晰表达的发展是很重要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诵读训练,我校的学生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而且声音富于韵律,我们发现朗诵对学习语言是很有帮助的。

2、朗诵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通过朗诵,我校的学生不论对复杂的课文,或不相关的学科,记忆力都明显增强,经过朗诵训练后,不仅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其它学科成绩也都有所提升。

3、朗诵增进了学生的专注及平静。

(1)、大声朗诵促进记忆力的集中,使小学生对从事任何活动都能专心,慎选的教材都富于韵律,也增强了宁静安详的效果。

(2)、由于学生变得安详、专注且耐久,因此言行也跟着好转。有了道德与人格的基本熏陶,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学生的行为有了很明显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4、启发学生创造力,适时表达所学的辞句。

许多老师都发现,经不间断的朗诵训练,在写作上有很大进步。不管是写作或口语的表达上,学生往往能贴切的引经据典。这种能力,显示出学生对经典的涵义有相当的体会。

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的未来思考)几年来,我校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师生精神成长,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建设,使之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校园经典诵读的氛围越来越浓,整个校园沉浸在浓郁的书香世界里,沉浸在五彩的情思里,沉浸在芬芳的诗香里。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开创了五彩的诵读天地。孩子们走进了中华古典文学中,走进了与语文教材相关的课外读物,走进了体现具有自我个性的诵读世界。教师的读书成为习惯,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教师们乐意参与读书交流,这一学校“书香校园”建设平台,积极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品味。

几年来,学校营造了“书香校园”环境,熏陶了师生人格情操,积淀人文修养,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肯定,融人文教育于经典诵读中的理念水到渠成地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展望未来,我校的经典诵读

就小学生诵读经典的有效策略 篇11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作品。在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经典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典”的本义指《老子》、《庄子》等文化典籍;而当今所说的“经典诵读”这个概念也叫中西文化导读,古诗文诵读。台湾称它是读经教育,听说读经教育是在94年首先由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发起的,旨在利用学生13岁以下即小学阶段,这是人生记忆黄金时期,也就是儿童语言敏感期,让孩子们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来夯实其文化修养基础,健全人格、道德、智慧,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并构建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带动小学生诵读我国古代名著名篇;诵读就是出声读和背诵,有“吟唱”的特点。 适合小学阶段诵读的篇目包括《百家姓》、《三字经》、《声律启蒙》、《千字文》、《弟子规》《道德经》等,这样开展读经典教育的目的可以援引宋代宿儒张横渠的四句话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大平,即教孩子先修身,继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开展读经典教育的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读经典教育应该纳入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之列,这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二、探求“有效策略”实质 有效策略就是有实效、有效应的方法、方式、手段、途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就是有效的策略。

三、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经典诵读是“文化立校”理念下特色教學行为。为营造校园文化特色和氛围,经典诵读在小学常常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孩子来说就相当于一种文言文的启蒙教育,弥补了当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不足,小学生坚持参与经典诵读,可以增强语言文化功底,积淀文学底蕴,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还可以增加他们在史地、天文、艺术、常识各方面的知识。 其次,经典诵读让孩子品读经典文化韵味,聆听先哲教诲,在诵读氛围里有利于建立小学生精神家园和打造书香校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当孩子们把金色时光用在接受传统美德熏陶上时,就可以有效远离不良网络,告别光怪陆离的视听虚拟世界,树立高雅、有情趣的及高远的志向。 再次,经典诵读内容彰显了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了中华文明,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学习汉语、诵读经典的兴趣日益升温。孩子们诵读经典可以直接品味到传统文化的生动,可以获得忠孝礼义廉洁孝道的点染,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民族精神,使小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求知,实现“全人全面”地和谐发展。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 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 调动学生积极性。

身边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除去休息时间,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多。 校园的环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 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校的走廊、公共橱窗、墙体等挂上300个诗框诗语、图文并茂的名人介绍、典故讲解, 将整个校园装扮得诗意浓浓, 让学生时刻处于古典韵味的熏陶中, 显然提高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二) 营造班级诵读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班级中为学生营造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 且书声琅琅, 情绪昂扬, 营造了文学气氛, 让学生浸濡其中, 乐意亲近经典。 老师要么参与其中, 要么微笑地围在旁边看着, 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念。 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读起来更轻松, 记忆经典的速度加快。 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对经典诗文阅读内容的研究, 扩大诵读范围

(一) 按年代选择诵读的篇目。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流长, 留下了许多不朽文学作品。 上至古代, 近到现代, 作品浩如烟海。 作品形式各不相同, 有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有的通俗易懂, 有的富有情趣, 有的富有寓意, 有的故事性很强。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比如《诗经》、《论语 》、《离骚 》、《史记 》、唐宋诗词、四大古典小说等让人津津乐读;文坛巨星璀璨夺目, 比如老子、庄子、屈原、三曹、陶渊明、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唐宋八大家、苏轼、曹雪芹、毛泽东等载入史册。 按年代选择了优秀的诵读篇目推荐给学生, 有助于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有助于形成连贯的文化常识系统。

(二) 按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选择诵读篇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 这其中既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经典诗文, 比如《论语》、《千字文》、《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又不乏糟粕之作, 不适宜于少年儿童欣赏的,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很美, 但较多的是风花雪月、缠绵凄恻, 比较消极。 所以,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给孩子们阅读, 需要滤筛选。

(三) 贴近学生生活选择诵读篇目。

1.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 在经典诗文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 例如:我校校本课程1~6册《诗韵》。 这种拓展, 因为有了课文内容的依托支撑, 诵读更有张力。

2 . 结合时事、 季节选择优秀文学作品主题研究, 进行诵读。

例如可以选择季节主题, 春夏秋冬皆可研究, 尤其是唐诗。 春有 《春晓》、《元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绝句》、《迟日江山丽 》、《两个黄鹂鸣翠柳 》等, 夏有 《小池 》、《晓出净慈寺》等。 高年级的同学还可拓宽眼界, 诵读跟主题有关的词类或散文。 可诵读的主题还有许多, 如从内容上来分, 抒发爱国情怀、乡情类的, 山水田园类的, 边塞诗词、友情类的, 也可以进行人物主题的研究。

除此之外, 选择诵读篇目时, 也要兼顾所选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生活性。

三、指导诵读方法, 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特别是古典诗词, 词句匀称工整, 音节铿锵鲜明, 特别适合诵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 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 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清、文气, 产生共鸣, 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 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指导情感朗读。 老师以适当的语言, 创设意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 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 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四、感悟意境, 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 我们学诗, 从读入手, 披文入情, 做到入情入境, 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 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 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 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诵读方法很多, 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选择喜欢的方法, 能记住即可。 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 要时时诵, 天天记, 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

五、与习作有机结合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 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 但为学生今后的“反刍”、 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 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 使学生感悟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 并逐渐内化了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上一篇:《用WORD制作节日贺卡》教学设计下一篇:出国留学必备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