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用11篇)
【摘要】近一段时期以来,语文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应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当下语文教育陷入一种低效,被遗忘的境地,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因付出的热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的影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语文没有了情趣、文学、审美、情感的“追求”,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学科特点,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学数学见效,而真正热爱的语文学生不多,难于持之于恒坚守,导致小学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衍生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突出的弊端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和审视这门母语,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难题。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共同预习,教师静心阅读裁剪教材,让学生温书明确方向
我们老师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主体是学生,引导是老师,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不是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现在我们要去适应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备教案,备学生,备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备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资源,创生开放性的语文课程。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该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的重组或增删。可以在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系列,写作教学系列。还可以选用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从课内联系拓展到课外,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影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课标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超于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而有了一股风力气势,抓得住学生,吸引的了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
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方向,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我一般会在上新课前,参考教材与教辅,依据我教学设计,抛出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二个大 1
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先走一步。避免课堂变成教师一言堂,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
二、大局着意,教学目标与环节相辅相生,让学生渐次有整体感
自身准备好,备好学生之前,一堂优质有效课还得在大局上有重高屋建瓴把握,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整体感,渐次形成作品和学科的系统。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规定和设想它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成两张皮,形同虚设。
犹记第一次公开课,我上的《短歌行》,本设计重点是诵读并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慷慨胸怀,这设计本来很好,后来我却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延展,为了追求课堂的风趣变成天南地北,不着边际的“侃大山”,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和增加表演性质而“大放羊”。这在目标中根本没有涉及,况且后面还有很多诗歌分析,关键句子分析,由此耽误。结果这些沦为低效的废话,浪费学生的时间,耽误了其他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当讲则讲,一篇文章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如果要几课时教完,每一课时都要相对独立完整,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学流程,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学生呢,才有实实在在的知能收益。
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不宜做作,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体的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提纲挈领。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都有其系统和结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每一节课,帮助学生去梳理建构知识的内在层次和逻辑感,确立整体感。完善全面的语文能力建构,避免出现残缺,支离的、随意的、功利性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不脱节,做到相辅相成,提高有效性。“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三、问于当问,问题设计相机穿插课堂,让学生进入文本要领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一个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挑战性问题就是有效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活课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无效的问题一易重复,令人生厌;二易主次部分,无效、零碎、突不出重点;三易学生来不及思考,没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没有悬念和情趣,胡乱设疑。
本人在引导学生鉴赏鲁讯先生的《祝福》时,可考虑提出系列问题:
①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现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请大家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②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运的动词吗?祥林嫂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祥林嫂不是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没有改称“贺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终称为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疏漏?还是他的有意之笔?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通过创设如上系列“小步距”问题富有激活性,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如上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自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实现读文—品文—赏文。
在教授《沁园春·雪》下阕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⑴ 下阕中提高的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⑵对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用了一个怎样的字对他们做了总评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评价?⑶ 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请说出你的理由。
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相悦以解”、“从容尽其声”,还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并能从对文章的实际探究中,悟到阅读文本的要领,举一反三,跨进阅读文章的大门,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建立阅读方法,培养了浓厚的探究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自然事倍功半。
四、教学环节、交互激发,引导合作,让学生由内而外感悟
《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引导,引导艺术是否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升华新的认知。
初为人师那会,上过一些“受益一生”的公开课,那次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我吸引住了。课堂依然在延续,教师严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设计好的步骤,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可能是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有些问题就自问自答了。此时,我往学生当中看去,发现学生那股新鲜劲已经过了,课堂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议论着什么,有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突然,下课铃声响了,我从教师的脸上看到了沮丧。这时,一位教师走上去安慰说:“你的教案设计的很好,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学生没有跟上你的思路。”
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听到这话,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课堂教学活动,是谁服务谁?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还是老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处理思考这一环节,我们有时不自觉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两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自己讲解。在整二个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可以偷懒,只要有学生回答正确,问题就会被认可。至于其余的学生真会还是假会,就不得而知了。
再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
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如果换种解决 方式,这种现象就会被杜绝。教师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每个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小组内交流、探索,定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再共同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被引入文本之中,自然兴致高涨,参与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教师真倾心语文,真爱学生,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高洁的思想,精辟的文理,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真意伴随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弹奏出学生的心灵之音,而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等都是对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语文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课堂教学回归到自身,与教师的设计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 教育科学出版社
4、薛贵亮《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浅说》《中学语文》2005年10期
一、教师要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 这是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原动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树立教师主导地位观和学生主体地位观;要改变教学方式,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多样而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 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要树立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优化教学设计, 这是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基础
深入钻研课程标准, 整合教材资源,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对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之前, 必须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围绕课程标准, 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同时做好教材资源的“加减法”, 如可以与初中历史教材接轨, 也可针对当前一标多本的实际情况, 做到对教材的详略处理。这样既拓宽视野, 增加教学资源, 又做到对教学重难点处理心中有数。因此, 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哪些问题, 为学生创设哪些愉快的活动情境, 组织学生活动运用什么学习方式, 重难点是如何破解的等等, 都要体现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教学设计做到充分预设, 才能使教学活起来, 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校本教研, 将集体备课和教师自主备课相结合, 优化教学设计。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重点首先是准确把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内涵, 弄清教材知识点之间、本节知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其次是商讨教材的处理和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之后, 教师再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 符合任课班级的特点及水平, 并更好地体现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的特色。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核心和关键
变革教学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授受”教学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的“知识容器”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的方式:
1、首先,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 但感情不能对立。老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 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 教师恰如其分的表扬、激励的话语,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益。
2、指导学生编写知识提纲、归纳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 借助他人 (教师与学生) 的帮助, 必要的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强调了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除了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外, 也经常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结构形式, 鼓励学生在理解和整合教材的基础上,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 很多学生都能做得很好, 而且在编写提纲时, 通过对教材的思考、理解、分析、归纳、概括, 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课堂的实效自然得到了提高。
3、倡导合作意识和同伴引领, 通过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不仅仅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 更是培养学生合作型人格, 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有效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我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次上课的时候, 我都会将我设计好的情景和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每组成员都有任务, 进而小组成员之间针对学习任务讨论合作, 并进行展示、讲解或点评。可想而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调动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而且生教生的方式, 学生愿意听, 也容易懂, 由此对于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课堂上, 通过“学案”的探究题, 把学生大胆地推到探究性学习的第一线, 而把自己变成“研究者”、“指路者”,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 畅所欲言, 相互辩论。我想, 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与探究中, 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课堂的有效性自然就得以了体现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的生命,是广大教师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堂并没有得到优化调控,是用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只注重眼前的有效性,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课堂出现了片面化和形式化现象。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树立服务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不再做课堂的权威者、主宰者,要真正退居到幕后,让学生做课堂上的演员,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教学任务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留给学生,真正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预习、探究、分析、操作、总结等。另外,教师还要做到: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的知识,不讲;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不代替。总之,给学生做小教师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必要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但掌握了语文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效果十分就越明显。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大胆质疑、勤学多问。因为成功的人都有这些优良的品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比如,有的学生不爱动脑筋,不善于思考,总是依赖别人,有些问题还没有思考就去问同学和教师。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就可能获得成功。如果鼓励以后,学生仍然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根据实际问题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效进行合作学习,树立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学习效率。
三、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有效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需要准确、合理、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又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出层次性,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益处,体现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便会聚精会神、主动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行语文学习。比如,在学习《蘑菇该奖给谁》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表演,在学生了解课文人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人物,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从而达到让全班学生都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五、注重过程
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合作、探究学习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有必要。因此,教师可以把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实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课程整合要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根据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创新,使生成的知识有效地为学习目标而服务。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很有帮助。
再次,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各种体验,一般都是来自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实践活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学习体验的不断强化,促进了学生新的经验的获得和积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信息渠道,实现开放性教学,和学生平等交流对话,使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最后,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多组织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比如,在学习《凡卡》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于文章的结尾可以让学生想象,进行讨论,提出疑问: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如果爷爷收到会怎么样?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凡卡会获得幸福和快乐吗?如果爷爷收不到,凡卡的命运又会怎样?他自己能跑回去吗?学生通过深入探究讨论,突破了常规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答案,有效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不断实践和尝试,不断总结和完善,探索更多的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策略,真正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伟雄.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2]孙海英.对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73).
[3]张丽娜.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网友世界,2013(24).
[4]刘金联.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5(2).
摘要:有效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本文笔者就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不少学生抱怨高中地理难学。我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落后。教师不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固守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造成了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自然也会费时费劲;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差异性。现在很多学生都认为地理难学,而且学习地理对提高自己成绩的作用也不大,逐渐对学习地理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就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和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一、改变历史认识,重塑学习信心
在学习评价方式上,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地理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观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融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想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可采取“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拉近地理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震逃生知识、旅游安全知识、环境保护等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与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对后进学生,教师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重塑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由于媒体介质的不同,地理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在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教师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效能。在教学中,对于地理事实(包括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媒体在揭示地理过程、解释地理原理、引导地理问题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等方面具有高效能,可以极大地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教师可以采取问答式、竞赛式、表演式等诸多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另外,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或城市街头去实地观察和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有更加真切的认识。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个更为具体的要求。虽然,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也讲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的兴趣并不浓厚。原因很简单,即学生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往往不能提前获知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没有充分质疑的机会,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对地理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现在的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发言权,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逐渐变得兴趣盎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较大的发展。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有趣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实践证明,生活化的东西是学生都比较感兴趣,使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经验,引入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为高中地理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适时地引入一些有趣的地理实验,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我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打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然后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地看到把打着的打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我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教学难点在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被突破了。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实验所得到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刻。
成都盐道街中学
邱有义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堂有效教学
盐道街中学
邱有义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随着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入“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近期讨论的主要课题。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观念也有了很大突破,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那么如何构建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呢?我谈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 体育课堂 有效教学
前言: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课堂教学网首席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专家的解读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的教师不仅仅要在定义理解上下工夫,还要积极地进行实践研究和分析,以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提高实施手段。现代的有效教学比传统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本人认为体育健康课堂有效性应表现为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收获明显;教师上课轻松,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无资源浪费。换句话说,教师在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下,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下,能充分利用所有场地与器材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一、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技能水平有所了解。选择适合本阶段学生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新的模块教学赋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选择和自主性,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学生以前没学过的技术或以前学过的但现在又有所提高的;对他们的学习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但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要求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得当与否
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认真研究教学策略。每节课周而复始地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原本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在不断地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中巩固技能,获得参与的乐趣。好的课堂参与气氛不是简单形成的,它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在长期和谐的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它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在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下,学生一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它取决于学生之间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每个参与的个体来说,他们相互之间是有差异的,(如身体条件、技能水平)我们可以把这些差异视为教学活动的新资源,让学生主体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经验,团结协作。总之,在这样的课堂参与氛围中,学生主体更加易于克服参与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自信心不足、害羞等,大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地提高自己参与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应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要求的机会。在课堂中真正做到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始终贯穿于课堂,因此,一切评价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表扬。中学生更在乎的是深层次的评价,如人品、态度等;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3.时间、场地、器材的保障
每个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都会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形成一定的努力方向,然后才开始对新内容进行探索,进行相互交流合作,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但也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完全把时间交给学生,形成“放羊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虽然表面上获得了自由的权利,但却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有时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致使某些活动不再产生良好效果时,应及时调整练习条件。要充分利用活动场地和辅助器材,用新异刺激手段和安排适宜练习环境,尽快排除干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教师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体育课的特点是不停学习与不停的实践的反复循环,老师一味的口令指挥学生进行学练,久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学实践给我的体会是老师的主动参与会极大地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
(二)整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1、改革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大面积提高。
(1)分层次教学。体育实践课通常在操场上进行,具有的空间大,外界的干扰素多的特点,而体育教学只有组织得十分严密,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①教学目标分层
对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的做法是教学目标层次划也是采用“名号暗层”的隐性方法,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层次不是静止的、变化的可变的观念对学生技能和掌握知识的水平定期的检测,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②学生分层
对教学对象的层次划分主要是依据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同时也考虑心理发展需要。主要采用教师指令分层法(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难度要求的练习,达到目标者上升一个层次,未达目标者下降一个层次。)和学生选择分层法(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和技术水平自己选择练习项目和难度,升降同上)。在教学前通过问卷调查、查看有关学生体育档案资料以及咨询相关班主任的途径进行学生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的情况的了解,目的使分层更加合理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分层可以是固定的,即某一节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组织教学,也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如耐久跑教学中,按体能分成好中差三组。又如跨越式跳高复习课教学中按学生实际能跳的高度,临时组成三个高度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使个层次的学生能跳起来摘到自己的“桃子”,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每个层次都应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教学形式,①按性别分组教学
性别差异是学生在体育中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差异。男生在速度,灵敏性,力量上占优势,而女生在柔韧,协调性方面占优势,男生积极,灵活反应快,但是自控能力差,女生细致,好静自控能力强,但是惰性大,怕累。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 将男女同学分两组,明确各组的目标,有区别的进行练习。B在分组练习的基础上,公开各组的标准。让男生集中精力,勇于超越;让女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赶超男生,确立自信心。C男生组和女生组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以促进男女生练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还可考虑到学生性别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如中学选修内容教学中男生选择武术足球手球等,女生选择羽毛球,健美操,艺术操等。
②按体形分组教学。中学生的体型大致可分为矮小型;肥胖型;瘦高型。学生不同的体形往往具有不同的动作行为特征。在体育课上矮小型善于技巧练习,身体比较灵活柔韧性较好,但缺乏力量。肥胖型适合力量型项目,如投掷类练习。瘦高型学生善于跳高,跨栏,跳远。体育课的教学应对此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2、改变评价方式,提高参与积极性
课题编号:QJG125—01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鲁青山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史料教学首先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在我国,随着教科书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题题型比重的不断攀升,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史料出发,利用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重视史料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历史学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比较熟悉,它强调教师的讲授,学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如划课本,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体现不够。结果造成我国中学生长期以来“喜爱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状况,这也与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密切相关。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列为当前中国历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像一位历史研究者一样来认识历史、考察历史。具体做法例如: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史料的运用,进而了解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与探索众多历史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最终形成学习者对历史的认识结论,这就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通过典型史料的引用和运用示范,可以使学生知道,历史学独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对客观资料的发掘、了解和掌握,更在于对已有资料的判断、分析和运用,进而构建个人对历史的解释体系。
所以说,史料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习得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价值,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价值是态度的核心。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我国中学历史科一贯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采用说理的方式阐明事理,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这样的方式带有说教的因素,有时教育效果可能会不甚理想。
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相关史料,鉴别、分析史料,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同时,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
总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认知的问题,更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自己得出结论,不仅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行使一定的自主探究行为。初中生已经初步具有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缺乏的是教师的引导以及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一个载体。对此, 笔者结合初中生思维敏捷、爱动、追求个性等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初中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么爱表现自我了, 面对提问, 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沉默。鉴于这种现象, 笔者开展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来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进而自主探究学习英语知识。如笔者在教学时模仿娱 乐节目中“我 做你说”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结合成组, 对英语单词、英语成语进行模仿, 即教师出示一个英语单词或者短语, 让其中一个学生表演动作, 另一个学生则根据动作说出英语, 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说得最多。再如, 笔者开展“英语故事大家说”的活动, 即让学生共同努力来编写英语故事, 每个人根据前面的人说的英语接下面的故事, 内容不限, 但是上下文必须有衔 接性, 如一个学 生说“MynameisLilei.”下一个接着说“IcomefromHebei...”这样, 集体式的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斗志, 进而自主去探究、学习英语,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示重点语句,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习初中英语, 学生不仅要掌握单 词, 还应开始 接触一些句型、固定短语等内容。有效教学关键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现在信息时代发展迅猛, 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较为广泛, 加之初中英语知识本身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对此, 笔者结合教学内容, 明确指出教学中的重点语句, 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探究英语知识。如在学习“Thisisme!”的“ReadingA:WelcometoBeijingSunshineSecondarySchool”教学内容时, 笔者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语句, 诸如Whereareyoufrom?What’sthecharacterofyou?Whichisyourfavoritething?列出来, 让学生结合这些句型来有目的地自主阅读文本, 并提出新的问题, 如可以说说自己对阅读文本的体会、自己从阅读文本中找出的新短语, 将课堂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进而在探 究的过程 中增强英 语运用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新改编英语教学, 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阅读文本出现在教材中不代表唯一的, 而是作为代表出现的, 是作为教学案例出现的,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改变教学内容或者教材内容的展示形式。实践证明, 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启发和发展, 是对有效教学的一个深化体现。对此, 笔者在教 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创新改编英语教学,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元化思维等。如在 学习“FindingYourWay”的“ReadingA:ALuckyEscape”教学内容时,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创新改编阅读文本表达形式, 即让学生自己将其转化成对话形式, 并与自己的小伙伴进行合作表演。其次, 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改编文本内容, 可以仿写、续写、改写, 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不但得到了多方 面的启发 和发展, 而且其口 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深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 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开展有效教学,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创新教学模式,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强化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和提高其素养, 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如何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呢?身在一线的教师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見智。在此,我也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以生为本。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大多数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课堂教学成了“一言堂”。殊不知,这样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机械、呆板了。他们习惯了听从教师的指令,根本不会去自主学习,缺乏创新的精神。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切实地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时刻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在设计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学生们引入到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环节之中,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不是变成机械、呆板的“复印机”。因为我们的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大大地提高了。
二、积极探索,构建和谐多样的教学形式、过程。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地方。因此,和谐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这一目的主要手段。教学有法,而教学无定法。故此,我们应该在“法”上多下功夫,要去想方设法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而下功夫。如我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除了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对重点文言词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翻译之外,还组织学生对仲永父亲“不使学”所导致的结果,与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自己的父母在对待他们的学习方面的态度,本文作者的观点及学习了课文我们有何感想等问题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学生们因为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而见解中就有许多的独特之处。这样,我们就于无声中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影响。之后,我又让他们在课后写一篇读后感,收上来看,效果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因此,我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模式,只要有效果,我们就应该去探究、完善它。所谓,“黄猫、黑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得到知识,就是一堂好课。我们也就达到了目的。
三、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也是我们教师必须去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即备课)时要也学生为中心,多考虑所任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并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认真探究每篇课文的突破口。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能够掌握到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我在平常的教学环节中经常做的是在课前的活动设计中让学生自己去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将上课前5分钟让给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内容。之后,在课堂中有时让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课前由老师设计一些既与课文相关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让学生将交流结果、感悟等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中。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还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
重庆铜梁东城中学 李德忠
在北京街头曾经有单位挂出这样一幅标语,隶书写得很漂亮,但把“见义勇为”错成“建议勇为”,于是,对全体公民的庄严号召变成了可做可不做的提议,引起舆论大哗。
某公司总经理写了张字条让采购员买棉花籽。到了种子站,采购员打开字条一看,上面写的是:“速买棉花籽25ㄋ。”采购员横看竖看,看不明白最后一个是什么字:“是253斤?253吨?还是多少?”他不得不用电话跟总经理核对,才弄明白是个“斤”字。
其实像这样写错别字、字写得不规范的小学生已经为数不少,学生的汉语水平很不乐观。目前在大、中、小学生中,汉语的规范使用被忽视,汉语中夹杂大量网络用语和英文的现象以及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对汉语文字的美和丑、规范与否也分辨不清。据复旦、交大等高校对入学新生进行语言文字水平测试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驾驭能力远没有达到他们应该掌握的水平。
那么,学生们为什么如此忽视写字呢?究其原因,我们想有如下几点:
第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现在的小孩子大都喜欢使用电脑输入法,快捷简便,至于用手书写,他们都嫌麻烦。
第二、观念上的忽视。不少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不少学校老师也认为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上,学生写字好坏对成绩、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占用课时专门练习写字实在不值得,于是,写字教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可有可无的多余。
第三、应试教育的弊端。满堂灌的教学、铺天盖地的题海压得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正正规规写字,认认真真写好字,于是只图完成任务,字就越画越乱,至于出现的个别错别字就更难免了。
其实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通过写字实现的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等要求。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语言学家认为,汉语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取得地位,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和竞争力。现在的青少年承担着汉语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因而提高他们的汉语和文字的运用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至关重要。
一、端正态度,转变观念。
作为学校的领导也好,教师也好,应从只重视知识、只重视成绩转变到重视实际能力,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意识到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意识到写字教学也是素质教学。其实,写字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使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转变观念,才能真正行动起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学校里,教师的字写得棒与不棒,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和热情。因为学生天生喜欢模仿,教师常常是学生的重要模仿对象,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要让学生写规范字,首先自己就要注重写字,写好,写规范。如果教师的字写得特棒,那无疑是一种享受,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往往就模仿教师的风格,从而喜欢习字,甚至迷上书法,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开设课程,正规训练。
写字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能不能把字写好,通常可以考察出一个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养。学校应把写字教学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计划,开设专门的写字课,做到有专门的教材,有专门的教师,有正规的作业,有等级的测试,让学生得到正规、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能力。
四、营造氛围,深入人心。
校园是学生活动的重要阵地,良好的文化气氛无疑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校园内的标语、标牌,学校的文件、出版物、宣传材料以及板报、宣传栏等,用字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开播校园之声的广播,书写规范美观的标语,办新颖活泼的板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甜美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板书,规范的字体,精美的语言,强烈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既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又能对学生以美的熏陶。通过广播、电视、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开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培训班,组织了有关知识讲座,举办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知识竞赛活动,向学生大力宣传写规范字的意义,让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而使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深入人心。
五、开展活动,熏陶提高。
学校要注重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不但在校内宣传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意义,在校外也要大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每年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期间,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向市民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及法规常识;清查不规范用字,扫除文字垃圾;学校成立书法课外小组,每周定期进行规范字的辅导和训练;参观书法展,让学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的书法热情;举行各种形式的书法比赛,让广大学生参与进来,写好字,写规范字,提高书法艺术。此外开展学生办壁报和手抄报等也能为广大同学提供了施展才艺的舞台。
六、依法落实,加强考核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我们指明了道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要真正落实这一要求,必然应在考试中体现。很欣喜地发现,近年中考部分省市设置了卷面分,甚至还设置了书写题,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导向,也应是发展的方向,从中看出命题者对写字教学的重视,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如何落实新课标,改进写字教学,规范书写,大力推素质教育。
教育部的一位负责人曾经说:“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写好字都大有裨益。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写字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中小学校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切实实地搞好写字教学,绝不能把“写字”这门课完全荒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高,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民主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落到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就不会被打破,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囊袋”。
因此,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民主。
落实民主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的: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请你出点子”,然后提出要求:“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几天后,我收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通过对它们的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开辟一墙报,命名为“学生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支持。
原因很简单: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是有发言权,教师通过上文中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最欢迎的;通过改进,就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少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再说,作业中“请你出点子”的一个“你”字,动之以情,学生乐意去做,说“提建议”,而不说“提意见”,可消除学生的顾虑,学生就会积极去做,说是“出点子”,则想到一点就可提,方便可行,学生容易做。可见,这种做法应是有效的捷径。
二、重视文本解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特别倡导“感受性阅读”,方智范教授认为:“倡导感受性阅读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就是为了与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相抗衡。” 感受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地情感冲动、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解读文本如果走理性之路,儿童很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很难和文本、作者心贴心零距离对话,很难感受平淡语言中蕴含的和谐之美,心灵之美,人文之美。反之,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学生容易慢慢地走进文本,走进平淡语言中蕴含的和谐美、心灵美与人文美之中。
如《搭石》一课,儿童很难体会文情美,这不仅因为搭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还因为搭石实在太普通了,再加之课文采用朴素的语言蕴含美的语言方式来抒发质朴而深浓的情感。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没能以作者的视角与心灵去感受语言,要求儿童通过感受人民摆搭石和过搭石体悟当地人民的心灵美与和谐美谈何容易。教学中,我摸准感受语言的路径,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1)快速通读课文,学生谈谈读文后的感受;(2)再读课文,从整体的角度走进作者的感受;(3)自由快速读课文,思考:那些画面是作者深藏心底的一道道风景;(4)細读课文,抓词抓句品味课文所蕴含的美。(课文写得很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描绘出一道道风景的美。)在教学《搭石》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儿童通过感性的画面感受语言,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作者的情感撞击儿童的情感,用文中语言蕴含的美感动儿童,他们“那个情感便立即被引发出来”。
三、加强读悟结合,注重情感的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让学生读什么呢?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拥有的言语形式。由此可见,抓好词句教学是当前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用“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就得从品词品句品读入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内容和体会表达的情感,例如课文中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要让学生想象花儿争相开放的春天的特有景色。“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燕子成了音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仿佛自己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来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并体会“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意思,从中了解作者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特别偏爱,以及赞美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感情。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重视文本解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加强读悟结合,注重情感的熏陶。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会越来越精彩!
“高效课堂”想要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从实际教学中发现开展“高效课堂”, 归纳起来为两个减轻两个提高: 减轻教学负担, 减轻学业负担,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了解高效课堂
1. 高效课堂的指标是什么? 有很多同仁这样回答: “要有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不凡的成功魅力、长远的发展潜力。”当然, 也有不同己见, 从理想课堂角度看个人非常赞同上诉的观点。但从学情分析看其实不尽然, 地区文化差异, 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 都是影响实现高效课堂的因素。我们不断努力使其更理想。
在打造高效课堂时, 我们要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来衡量。从学生的关注点来看: 这节课, 我学到了什么, 在此过程中我参与发言了吗? 积极参与讨论了吗? 与人合作了吗? 发现并提出问题了吗? 观察到了什么? 从教师的关注点来看: 这节课, 我的教学任务有很好的完成了吗? 我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 有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吗?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 整个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 重难点都让学生掌握了吗?
2. 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努力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转变教与学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 自主思考并积极地探索知识且能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 成功的课。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呢:
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核心: 以学定教, 分组学习, 自主学习。
首先, 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其次, 我们要利用学习小组的力量———互相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所有的计划, 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听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 小组合作的本质就是分享, 前提是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倾听。合作学习可以解决教材中80%的问题。简单概括为听—标记—继续听—互相交流—请教。把握时机, 适时合作。往往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 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 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做为教学的主导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想尽一切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 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讨论, 去获得知识。
三、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1. 改变教学理念, 创造高效课堂
培养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理念, 建立提高自身业务的计划, 不断汲取先进教学思想,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形式, 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充分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课堂上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积极性。
分组合作探究式课堂, 最佳突破口是习题课和讲评课, 原因是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 讨论好开展, 也就是学生有“东西”交流, 由此看来学生必须先实践体会, 先做预习学案, 先做题, 有了感知才有处交流, 因此必须用好预习学案, 用双色笔标记、整理、质疑, 再小组讨论交流, 互相启发、展示。
2. 师生的课堂意识: 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主人公的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 适当与舍得的放手, 才能可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过程, 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从课堂基本结构来看: 视具体内容可采取一节课三个阶段的方法 ( 预习讨论交流, 展示质疑反馈, 总结提高检测) 。
( 1) 分组排位。6 人左右一组, 划分科学, 由班主任协同各科老师根据总成绩统一安排, 合理搭配, 确保每小组每科都有优秀同学和相对弱科同学, 组长就由本组学科最优秀的同学担任, 可分科兼任。小组内又将每两个同学结成一个互帮对子, 互相检查, 互相帮助。各科一定培养好小组长, 小组长作用非常大, 要组织本小组形成一个坚强的合作团体, 布置检查本组同学学习情况, 组织发言展示等。
( 2) 展示平台。展示方式可口头、可书面, 要求必须简洁、逻辑、重点突出、见解深刻, 能分析、讲解、点评、总结。
( 3) 课堂基本结构: 整体上实行“二、七、一”模式, 即一节课30 分钟学生预习交流展示, 10分钟老师点拨, 5 分钟当堂清理检测。
做预习学案, 写好预习笔记: 每位同学集中精力用双色笔紧扣学习目标, 做好预习。老师板书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什么, 把握哪些知识点, 达到什么目标。
小组分担展示内容, 组内讨论交流, 准备好展示的要点, 指定中心发言人, 学生讲析。
分组展示讲析, 点评质疑, 此环节要限时高效, 争问抢答, 声音洪亮, 记录规范。
师生总结、清理、提升、系统, 形成规律、能力。
练习、巩固, 达标反思 ( 特别注意当堂检测多用书面) 。
3. 教师方面
( 1) 深入细致地研究学习目标, 熟知本节课教学要点难点, 在深度、广度上预想相关知识的联系拓展。备课设计熟练, 达到脱稿水平。
( 2) 驾驭课堂, 善于围绕课堂学习目标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讨论、提升、总结、迁移、拓展, 使整个课堂节奏加快, 形散而神不散, 效果理想。
( 3) 新授课较难理解, 学生讨论不到位的问题, 老师一定要讲深讲透, 不要丢掉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学生指导应考的宝贵经验传授。
( 4) 健康的教学模式。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问题, 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制作良好的激励机制, 可以较好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上回答问题采取给分的奖励机制。即每次学生全班后, 以小组为单位给于累计加分奖励, 而且层次不同分值不同。层次分两类, 一是必答题与抢答题分值不同, 必答题分值低, 抢答题分值高; 二是学生基础不同分值不同。即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期末成绩编号排序, 分值与序号相同, 以培养学生互助互学的集体观念。每节课教师给分, 学生纪录, 每周小结一次, 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与表扬或列表公示。最后教师要对每一节课提出疑问不断地反思, 认真总结这样才能更好的打造高效课堂。
4. 学生方面
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对话模式, 积极完成预习任务,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上要勤思考懂得分享, 搞好团队合作, 真正与老师一起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高效课堂不在于形式。虽然没有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 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 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 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论文06-16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5-24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07-02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反思09-26
浅谈新时期施工企业如何有效推进团组织建设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