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阅读答案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月的天山》阅读答案

《七月的天山》阅读答案 篇1

1、在括号里填上不同的表示“看”的词语,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1)你骑在马上,可以()阳光透射到清澈的水底。

(2)()蓝天,朵朵白云轻轻地飘荡。

(3)战士们手握钢枪()着前方。(4)站在山顶(),整个村庄尽收眼底。

A.(1)仰望(2)俯视(3)眺望

(4)注视 B.(1)俯视(2)仰望

(3)注视

(4)眺望

【答案】A 【解析】不同的词语都可以表示看,但是看的角度不同,俯视是往下看,仰视是往上看,眺望是往远处看,注视是集中目光注意地看。

2、用“柔”组成词语填在括号里,熟读课文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1)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山形也逐渐变得()。

(2)这幅画色彩明丽,线条()。

(3)妈妈很(),从不跟我发火。

A.(1)柔嫩 柔美

(2)柔和

(3)温柔 B.(1)柔美 柔嫩

(2)温柔(3)柔和

【答案】A 【解析】同一个柔字和不同的字搭配,就会发生微妙或者明显的语义的变化,有的柔和鲜嫩,有的柔和美丽,有的只是柔和,有的可以指性情的温顺体贴。

3、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密密的塔松像,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这句话把松塔比作巨伞,说明枝叶茂密。A 是 B否

【答案】是

【解析】这是一个比喻句,而且是明喻,本体是松塔,喻体是巨伞,目的是形容松树植株庞大,枝叶繁茂。

4、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这是一个疑问句,我也会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A 是 B否

【答案】否

【解析】这是个反问句,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句中有否定词,句末要有问号。

5、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本篇课文全文是按照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的顺序来写的。

A 是 B否

【答案】是

【解析】分析顺序,就要理清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比如“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等等,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6、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A衬托 B比喻 C拟人 D列数字

【答案】AB 【解析】描绘方法: 衬托、比喻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7、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这段抓住森林的广大、幽静、稠密、幽深、富饶特点来写的。A 是B否

【答案】是

【解析】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

8、判断正误,正确点“是”,错误点“否”。

第四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花色之多、花色之艳丽、花朵大、数量多、花朵高这些特点进行描绘的。A 是 B否

【答案】是

【解析】“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9.“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请选择。A.排比B比喻.C.比较D.举例子

【答案】B 【解析】这句用了比喻,是博喻 10.判断句子类型,请选择正确选项。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陈述句B.疑问句C.反问句D.祈使句

《七月的天山》阅读答案 篇2

那么, 除了上述的原因, 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2012年中考结束后, 我的女儿也经历了语文考场失利的困惑和遗憾, 至少能考130分的语文试卷却只拿119分, 看着手捧成绩单抽泣的女儿, 耳畔回响着考场失利的学生及家长那伤心和无奈的叹息, 我开始了深深地思索。几天后, 我找到了三名与女儿情况相似的学生, 在规定时间重新做了那份试卷, 并且和他们一起利用参考答案来进行评分, 我们议评结合, 结果每位同学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 在这个过程中,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在阅读题的打分中, 孩子们和我争论很强烈, 而且他们观点一致, 集中在“这个题不该扣0.5, 那个题不该扣2分……”通过沟通, 我发现其实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是理解的, 主题把握还是到位的, 分析问题思路也是对的, 怎么会被扣分呢?事实上, 这份试卷的标准答案他们在考试后就看过了, 那又为什么基本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要至少被扣0.5分呢?多年担任毕业班教学任务的我, 此刻确认有一个至关重要但看似细微、常游离于师生视野之外的重要备考环节, 就是答案呈现的问题, 确切地说怎样用语文的语言来表述完美的答案。这也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语文的语言是规范的、完整的、审美的。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阅读题目的答案自然可以作为检验学生阅读成果, 即“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美”。

怎样追求语文答案呈现的“完美”呢?

“完美”是一个哲学问题。它不是一个点, 而是一个域的概念, 词典里解释为“完备美好”。司马光早在《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中有这样的阐述:“至於庐舍饮食, 无不尽心为之驱处, 使皆完美。”笔者认为, 在以语言表述为呈现形式的语文的“完美”解释为“完整、审美”比较恰切。下面我仅以“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为例谈谈追求“完美”的几点想法:

首先, 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整”。“完整”的近义词———全部、全面, 反义词是———片面、纰漏。这就要求阅读的答案要全面, 体现在句意、内容、采分点的全面。因此, 语句的完整应该是语文学习和实践中最基本的追求。

近几年的考试中, 学生失分最多的是“文字性表达题”。很多同学由于忙于答题, 一目十行, 对文本内容和主题没有完整的把握, 导致断章取义、顾此失彼, 对题干结构和得分点没有审清, 所以回答的内容不全。

如:阅读文段, 概括“神曲”的特点 (不超过15字) (4分) “曾经一首《忐忑》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蹿红大江南北, 被人们称为歌坛“神曲”, 创下了歌曲流传速度最快的奇迹。这几年里, 迅速蹿红的歌曲不在少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歌手和音乐人抓住热点话题来制作歌曲, 和人们的生活、思想紧密联系, 所以短时间被人们接受不足为奇, 但一首歌曲火爆之后很快就会消失或被新的“神曲”所替代, 也就出现了红一曲就不见踪影的遗憾, 这也说明了一点, “神曲”一般只注重市场需求和短时间的商业利益, 并不在歌曲的艺术化和经典化上下功夫, 如果说现在的“神曲”都能称之为经典歌曲的话, 人们也不会长久地翻阅当年的“经典老歌”。

甲生答“流传速度快、只注重市场需求、商业利益”;乙生答“迅速蹿红, 抓住热点、消失很快、重商利益”。从两生的答案呈现中, 我们不难判定失分的原因:甲对文本解读片面, 与乙相比少了“迅速蹿红”的原因。乙相对甲来说在表意完整的基础上追求表述句式的完整。但两者都审题不完整, 忽视附加条件 (不超过15字) 。那么作为以问答形式出现的答案呈现, 而且要求具体字数, 满分四分, 我们就一定想到采分点全面和词句的完整。我们可以再打磨乙生的答案为:“迅速蹿红, 抓住热点、消失快、重利益”, 按照答案要求答对四点就得满四分。当然, 也有学生答案为“迅速蹿红, 抓热点、消失快、重商利”, 亦可得满分, 因为该生在以文本为本的基础上回答出了“神曲”的四个特点, 同时满足了附加条件。

同时, 我们在阅卷时还发现这样的问题, 部分学生备考前做了大量的阅读, 可能因某个句子、段落内容的相似对考场阅读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或者因对问题答案有十足把握而随意抛出, 使得语义表述不完整、语句歧义、残缺、重复, 甚至有明显的错别字, 如“选文答案中的“重需求”写成“重须求”, “重商业利益”写成“重商业力益”等低级错误我不再列举, 语文答案中任何一点的随意和纰漏都会导致失分。阅卷老师会对你的语文基础和考试态度做出怀疑或否定的判断, 所以每题至少被扣0.5分也不足为怪了。因此, 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内容和表述的准确、完整。

第二, 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审美”。“审美”是语言教学追求的较高境界, 其核心是辨别、领会事物的美。什么是美呢?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 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是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

所以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和实践是基于语言的学习, 更是审美的交流和体验。坦率地说, 一张张写满文字的语文试卷融入了学生对文本的审美, 一份份渴望高分的答案能否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和审美感受, 关键在于表述答案的语言的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用词要准确, 语意明白, 结构妥贴, 语句简洁, 文理贯通, 语言平易, 合乎规范, 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 体现语言的艺术。正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的真正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我们再以前面选文为例分析, 其实“神曲”的特点应为五个方面:迅速蹿红、抓住热点、很快消失、注重商业利益、注重需求。我们不难确认丙学生的:“蹿红快、抓热点、消失快、重需求、重利益”为满分答案。这样是先概括出特点, 再打磨文字, 力求表述的呈现内容全面, 词句整齐养眼, 阅卷老师的主观感受是:该生语言表述能力强, 追求答案的准确、全面和审美。再如一中考试题:“学校文学社创办《青春》文学刊物, 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励志青春”教育, 请你为这一刊物写一段创刊词, 阐明刊名含义及办刊宗旨等。语言要简洁生动, 60字左右。我们看学生甲的答案:同学们, 我们应该励志青春、自强不息, 认真阅读《青春》这本文学刊物;学生乙的答案:“青春”是一个美丽的字眼, 她将伴你走向成熟。《青春》的宗旨是:反映同学心声, 展示青春风采, 提升语文素养。让我们共同培育《青春》这棵幼苗吧!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乙的回答在充分体现题干要求的基础上, 生动诠释了“青春”的内涵, 并将刊物喻为一颗幼苗, 形象的描绘了《青春》的活力, 并召唤同学们共同培育, 语言表述极富审美色彩。相形之下, 阅卷老师怎能不给乙满分呢?学生乙答案呈现内容残缺, 语言表述苍白干瘪, 缺少智慧, 如同大地少了阳光, 枯燥乏味, 阅卷老师失去欣赏的乐趣, 又怎能建立起审美体验呢?

“审美”还体现于呈现在试卷上的答案书写要规范、富有美感。作为组成语言的“文字”, 是一门书法的艺术, 同样会给人带来审美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份试卷是考生和阅卷老师共同完成的。如果你的字让老师难以辨认, 故意“为难”他, 他可能就会“难为”你, 所以, 必须把字写清楚。当然, 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写工整、漂亮, 看了有一种愉悦感, 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了。阅卷老师作为以试卷为依托的审美主体, 他们通过品评学生答案在大脑中呈现直觉审美体验, 同时进行判断打分。

以上是我对“语文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美”的看法, 看似苛刻和细微, 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认为就要在语文的教学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语言意识, 否则就无法突出语言的特质, 彰显它的魅力, 焕发它的生命活力。语言呈现的审美意识对学生考卷的分数影响很大, 因此“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美”。

摘要:语文教学和实践是基于语言的学习, 更是审美的交流和体验。答案能否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和审美感受, 关键在于表述答案的语言的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用词要准确, 语意明白, 结构妥贴, 语句简洁, 文理贯通, 语言平易, 合乎规范, 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 体现语言的艺术。

七月的天山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掌握文中的描写手法,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准备出示的相关语句的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真令人神往。

2.介绍天山,演示天山的有关图片

我们先来看看天山一些图片。(演示图片)(旁白: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天山,这盆地,这谷地,这山林,是不是已经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自读要求)2.字词检查。

师:作者碧野写的文章非常的美,他的用词也非同一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师正音,引导学生区分“饮”的读音)

戈壁滩 白缎 山涧 洄水涡(注意读音,理解意思)饮马 重重叠叠 五彩斑斓 白皑皑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3.想想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1)自读课文,画出游览顺序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用“——”画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2)相互交流,理清顺序。(师及时板书;进入天山 在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3)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天山的美景的。其实这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用简练而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天山景物,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2、3、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3、4自然段,也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段。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3.品读第2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话中,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2)同桌交流: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3)全班交流。

预设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师随机板书:雪峰 雪水)

师:你是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正是因为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天山的美景更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板书:比喻)

师:能通过朗读来体现天山的美吗?(抓住“衬着”“从……从……飞泻”“千百条”“千万朵”“每到”“无限生机”等感受)

预设B:在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师随机板书:溪流)

师;能用一个词语说出溪水的特点吗?(清澈)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清澈?(石子、鳞光)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好吗? 师:无论是雪峰、雪水还是溪流,它们都是写出了天山的什么呀(水)?正是因为水的清澈明亮,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水)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师: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四.自学第3、4自然段。

1.出示:(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每段重点写了哪种景物?(2)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说出理由。2.交流。

预设A: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写森林,从密密的、重重叠叠、日影,写出了树的茂密,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师板书:森林 日影)

师指导朗读。

预设B: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从水声写出了密林幽静,给人以美的享受。师板书:水声)

3.第3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天山的什么来描写?(师随机板书:树)预设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

师:作者抓住野花来描写,采取比喻和排比综合运用,写出了野花的特点。随机板书:野花

师引导理解“五彩缤纷”一词。学生闭眼想象野花的五彩缤纷。

师:请你试着用朗读来体现花的特点。(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给每个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五.总结,读悟第5自然段,理清文章结构。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会慨叹(齐读第5自然段),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时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师:这一段与课文的开头相呼应,那么本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生回答)。

七.佳句采摘。

把课文中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在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溪流(水)比喻 在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树)美 排比 走进天山深处

野花(花)

比喻排比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三)初读畅游

1.通读全文,文中共描写了几个美丽的画面?并给这些画面加上小标题(雪峰美景、幽静森林、繁花似锦)

2.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些画面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并找出有关语句。(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如: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四)细读畅谈

细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美丽的画面,是如何把这七月的天山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的?。1.第二自然段——雪峰美景

展开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你为什么喜欢?(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C.读一读体会这些描绘方法的好处。2.学习第三自然段——森林幽静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蜿蜒无尽——森林之广大。

雪水漫流、马蹄溅水——森林之悠闲、幽静。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森林之稠密。)

读读重点语句,体会“无尽的翠绿。像撑开的巨伞,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句带的比喻的确切,用词的准确。3.第四自然段——繁花似锦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描其色多—— “五彩缤纷”

绘其艳——“像……锦缎……霞光……彩虹”

显其多——“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

夸其高——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 4.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七月的天山之美。

3、高大洁白的雪峰,飞流直下、气势雄伟的雪水,充满生机的溪流,幽静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色彩艳丽的花海,这就是天山,这就是七月的天山,天山的七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有冬天的洁白,有秋天的凉爽,有春天的万紫千红。)

难怪,文章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感慨: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课文哪个自然段的描写,能使作者发出如此感叹,赶紧找到,读一读。

(三)天山深处,“走马观花”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这样的语言,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画面,就想好好的读一读,好好的享受享受。五彩缤纷的:

色彩艳丽的:像„„像„„像„„ 又多又高的:花海,用不着离开马鞍

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2、指名个别读(学生推荐)

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你也会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齐读

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我们都会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4、这就是天山,这就是碧野笔下的天山,你觉得碧野文中的语言带给你怎样的享受。

(五)移步换景,拓展延伸

难怪作者在《天山景物记》最后这样写道:

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不过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

天山的景物很多,碧野先生却重点抓住了天山的水、树、花这三种景物来具体 7 描写,而且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六)作业

七月的天山预习资料 篇4

答案:织锦,彩霞,长虹写出了野花的开的多,色彩斑斓,明亮

2.按要求改写句子。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

3.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小溪的一边是果园。春天,花香弥漫;秋天,硕果累累。

②田野的尽头,连绵起伏的山峰犹如大海里起伏的波涛。

③溪水是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

④山腰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带子飘向远方。

⑤一条小溪从我们村里流过。

⑥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沉甸甸的麦穗,正点着头报告丰收的喜讯。

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排序应该是⑤③①⑥②

4.下面这段话一共有四句话,这四句话的顺序正确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调整呢?

①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象风平浪静的海洋。②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③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弛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千百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④他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象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篇5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仅是感悟课文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本事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构成进取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本事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之后让学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进取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

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天山雪莲之殇 篇6

被称为天山之花的雪莲,和天山一起是新疆的象征。如今,由于盗挖严重,雪莲分布锐减,已被列入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自治区一级保护植物。

在利益的驱使下,破坏性的挖掘使雪莲面临着灭顶之灾,黑市的红火和走私使雪莲陷入价格低迷的尴尬境地。专家呼吁:如不加强保护,不控制非法采集,不出20年,天山雪莲这一珍贵物种将濒临灭绝!

疯狂盗采低价销

8月1日,记者跟随乌鲁木齐市畜牧水产草原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南山一号冰川山脚下。

只见每家毡房的门前都有一个木凳子,上面摆着雪莲、肉苁蓉、羊角等。见到有人过来,一个哈萨克族小姑娘跑了过来,拿了一株雪莲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问道:“要雪莲吗?10块钱一个。”工作人员用随身带来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其花心不足3厘米,属未成熟雪莲,而这样的雪莲没有任何药效。

牧民赛力克说,这些雪莲是他从山上的牧民那里收购的,一株3元,然后以10元一株卖给过路的游客,一个夏季能卖百余株。

乌鲁木齐市畜牧水产草原站草原监理科科长崔国盈介绍,从2006年开始,乌鲁木齐市每年查获的非法采挖雪莲就达万株以上,其中不少是未达到成熟期的雪莲。被盗挖严重,雪莲分布面积也锐减,10年前,乌鲁木齐市的雪莲还有20万亩,现在只剩下10万余亩了。谈及原因,崔国盈说:“近年来,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和内地对雪莲药效的炒作,野生雪莲遭到大规模的盗挖。”

在盗挖雪莲的人群中,除了徒步的游客外,大部分是当地牧民。

在博格达峰附近经营毡房的牧民哈兹泰说,每年夏秋时节,都会有人骑着摩托车来收雪莲,“两年前是1块钱一株,现在是5块钱一株。”

崔国盈说,这里的牧民大部分都采雪莲,“6月至8月是雪莲成熟季节,每个月能挖3000多株。卖雪莲的钱能抵上他们一年放羊的收入。”

人工种植遏制雪莲灭绝

记者随伊吾县森林公安局民警克依木从黑山头徒步去山里的雪莲人工种植基地。一到山麓,图画般的奇景展现在记者眼前——大朵大朵的雪莲开着淡黄色的花朵,让人心旷神怡。

几年前,巴州和阿勒泰地区尝试人工种植雪莲,哈密也鼓励农牧民人工种植雪莲,如今已经初见效益。2007年,牧民依不拉音、艾海提开始种植雪莲,那年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经花开满山。

新疆保护雪莲协会会长饶峰说:“加大雪莲的人工种植,其实就是为了防止雪莲的盗采盗挖,是保护雪莲的最好方法。雪莲只开一次花,开花散种后生命就终结了,它开花的意义在于传播花粉,孕育更多的雪莲。根据雪莲生长的疏密度,只要不挖根,不破坏土壤植被,完全开放的雪莲花是可以适量采摘的。”

自2007年起,新疆雪莲维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在奇台、和静等地建立了雪莲的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基地,对雪莲种植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既能避免野生资源遭破坏,又让牧民有了新的致富之路,人工种植雪莲,实在是挽救日益濒危的雪莲的最好办法。”崔国盈说。

2008年开始,全疆已开始尝试人工种植雪莲,如今人工种植面积已达近千亩。

“根据研究,人工种植的雪莲生长充分又得到了悉心照料,药用价值比野生雪莲更高。”崔国盈说。

但是由于人工种植雪莲对气候和海拔等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目前相关专家正在研究适宜普遍种植的雪莲品种。

据了解,目前,全疆雪莲生长面积有274万亩,主要分布在南山山区雪线以上。其中,昌吉州约有100万亩,哈密地区42万亩,储藏量达到61.5万株,适宜采集量28.8万株,其储藏量和适宜采集量均列全疆之首。

让雪莲濒危的是人祸

提到雪莲保护的困境,崔国盈说,从药学上讲,雪莲就是一味中草药,经过商家的炒作便成了灵丹妙药。一些雪莲产品的制造厂家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也不遗余力地夸大雪莲的功效。

“人为的炒作,使得野生雪莲被大规模采挖,而由于生存条件恶劣,成熟期的雪莲被挖走而无法散播种子,野生雪莲很可能灭绝。”崔国盈说。

由于数量锐减,2007年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里,雪莲首次被列为二类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名单。

对非法采挖雪莲的人处罚力度不够,也是制约雪莲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雪莲已纳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但迄今为止新疆尚未出台地方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办法。

而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于非法采挖雪莲的人,只能没收其违法所得,同时对其处以违法所得1至2倍的罚款。

从盗采变自觉保护

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不够,所以对盗采雪莲行为的处罚要么难执行,要么不到位,于是就出现了屡禁不止的现象。新疆保护雪莲协会会长饶峰说:“卡是被动的防御,疏导才是主动的保护。如果让盗挖者通过劳动得到比盗挖更大的收益,他们就不会去冒险盗挖雪莲了。”

在哈密,依不拉音和艾海提从县城及周边乡村雇佣了7位农牧民当值班员,轮流值班,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雇佣的7名值班员中有“雪莲大盗”司迪克,这真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

依不拉音说:“我们雇的人不但要有责任心,还要有经验,司迪克比我们更了解盗挖者的习性。起初,我们以为他不会来,可没想到找他谈完后,他一口答应了。他说,应该保护起来了,要是把雪莲挖绝根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从此,司迪克从“雪莲大盗”变成了“雪莲卫士”。

其实,在这之前,天池、奇台、和静等最先采取人工种植的地方,“大盗变卫士”的佳话已经频频传出。在雪莲维药公司的雪莲基地里,50多名工人中20%都曾经是“雪莲大盗”。在那里,他们学会了人工种植雪莲的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从偷盗者向保护者的角色转换。

去年春天,依不拉音在山前山后拉起了10公里长的防护网,尽心尽力地守护着范围内的雪莲。根据他们与当地政府签订的协议,这里的雪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后,他们就可以规范采摘了,一般是每100株可以采摘1到2株。

新疆立法保护雪莲

天山雪莲生长于雪线以下海拔3000米至4000米高寒地带的悬崖峭壁和高寒草原,由于生长环境的特殊,3至5年才能开花结果,花期一般是在七八月间,这时花粉传递极其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雪莲花的数量。

保护雪莲是从2002年开始的,当时全疆对雪莲都进行了封育,在每年夏季的禁采期内严禁一切采挖。对经营雪莲制品的企业核发采集证、准运证和收购证,规定这些企业每年只能采集一定数量的雪莲。同时,在一些路口设置了禁止非法采挖野生雪莲的警示牌。收购、加工和出售雪莲必须经过批准。

2003年开始,乌鲁木齐相关部门又下发了禁止雪莲散株销售的通知,规定禁止收购、加工和经营带根或未成熟(花心小于3cm)的雪莲。“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对于地广人稀且人迹罕至的茫茫天山来说,非法采挖雪莲的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崔国盈说。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2004年,哈密地区森林公安局查获非法采集销售的雪莲1万株;2005年上升到1.5万株左右;2007年查获的雪莲数量超过了3万株;2009年更是达到4万多株。

2006年8月,在自治区林业厅的支持下,由雪莲维药公司和中科院专家带队、志愿者组成的科考队对新疆野生雪莲的生长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雪线以下海拔3500米的地带已难觅雪莲踪迹。

专家沉痛地说:如不加强保护,不控制非法采集,不出20年,天山雪莲这一珍贵物种将濒临灭绝!饶峰告诉记者:“可以用危机两个字形容当时我们新疆野生雪莲的生存和保护状况。虽然那时民间都知道野生雪莲是好东西,但是国家和地方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将野生雪莲作为稀有的、需要保护的植物物种来珍惜。加上黑市猖獗,所以滥采滥挖野生雪莲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致附近的水土环境也遭到了破坏。等到人们保健意识大大增强和医疗保健科技大发展的大好时机到来时,我们却拿不出更多更好的雪莲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个损失能用数字来计算吗?”

2006年9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出台,把雪莲保护纳入了执法范畴。在2007年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里,雪莲被列为二类野生植物保护重点名单,为雪莲的保护提供了有效保障。饶峰说,这是新疆雪莲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2007年开始,在自治区林业厅的支持下,新疆雪莲维药公司、新疆金牛盖瑞乳业股份公司、新疆好巴郎商贸公司等新疆企业自发成立了新疆保护雪莲协会,呼吁人们不要非法采挖野生雪莲,不要购买非法采挖的野生雪莲,限量使用野生雪莲资源,让雪莲实现良性发展。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 篇7

(1) (2)名门闺秀 (3)

(4)市井之徒 (5)

23.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巳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

”的心态。(用原文词语回答)(1分)

24.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2分)

25.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2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大全] 篇8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因为学生的预习做的较好,在我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时,学生已经弄清楚了课文大意。其次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写得这么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们换种表达来陈述,这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在训练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去说句子,学生能够较好的表达,并用上了本课的优美词句,我想,学生在提前预习中还是做了很多准备。

教学这篇课文,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天山的美和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与热爱。学完本课,孩子们受益匪浅,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好词好句,并把本节课的学习用于学习和说话中,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前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备教材备得很细致,备学生却不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而学生年龄小,接触到的自然景观不多,很难把文字符号转变成美丽的风景画面,读书也就不能深入,缺少个人体会和感悟。

如果,我选择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效果应该好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因此,备学生和备教材是同等重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教学案例

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师: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反思:

通过本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明白了要想写得生动而具体,就得学会使用恰切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同时景物描写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层次清楚。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也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探究发现,积累语言文字。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文。作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我上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依照课堂教学规律,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完成略读课文,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

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七月的天山》里介绍了天山的雪峰、溪流、森林、野花,文章用清秀华美的句子展现了北国天山独特的美,这样的美文有利于通过朗读来抒发感情,学生也爱读这样的文章,可最开始学生能把文章读通读熟了,不能读出感情,那是我们远离了作者当时身处的情景与心绪,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看着这样的读书我不禁这样提示:“你曾有过站在花丛中的经历吗?看见满眼的花什么心情?”学生回忆着走在公园里到处都是菊花展的各种菊花间,站在田间耀眼的大片油菜花中间,躺在满山的野花旁,学生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就容易走进天山深处的奇异的野花丛,那样艳丽而高大的野花丛我们哪里见过?这时脑海里便浮现天山野花图与自己曾经经历的野花图相对比,学生心中便涌现了从未有过的惊喜,心中有了情,有了感受,读起来就自然、抒情、陶醉、悠缓的多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透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盼。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忙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潜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超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2.《七月的天山》教学案例及反思

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两篇

4.《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示例

5.关于《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

6.《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7.《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

8.七月的天山课后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阅读答案 篇9

关键词:天山天池,门票,价格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1月25日在中国网上刊登了一条题目为“新疆天山天池景区门票3月涨价每人200元含车票的消息,消息称据了解,过去天池景区从每年的3月1日至10月31日执行夏季票价,100元/人;11月1日至2月28日执行冬季票价,40元/人。其中,夏季票价中包括区间车票,冬季须另交35元的区间车票。而在新门票价格中,包含了100元的区间车票。对此,天池景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从3月起,天池景区大门下移至吐-乌-大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处,区间车里程由过去的5公里增加到37公里,票价也就提高了。此外,景区大门下移致使游览景点增多,也是票价提高的原因之一。1月26日,发改委对此做出了回应天池景区门票价格暂不作调整。据悉,天山天池景区仍将执行现行票价,即每年的4月1日至10月31日,门票100元,区间车票35元;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门票40元,区间车票35元。据了解,由于天池景区售票处将于今年下移至吐-乌-大高速路段S111线5公里处,售票口与核心景区的距离由过去的5公里增加到了37公里。对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池景区售票处下移后,区间车如何运营,区间车票价如何制定等问题,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职能部门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尚未作出批复。

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同一门票价格上调频率不得低于3年,2008年天池门票的价格由原来的60元提高到现行的100元,而今年正好过去3年,虽然发改委紧急叫停了这次涨价,但是天池最终的票价还是但是不难看出解禁后天池景区门票涨价欲望的强烈。区间车里程的增加,和游览景点数的增多是否能成为景区门票上涨的理由,即使这个能成为门票涨价的理由,那么门票价格上涨100元是否合理?本文就该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二、天山天池门票价格现状分析

1.新疆天山天池景区门票价格是同类型景区中最高的

本文所指的门票,景区门票价格,是指景区向游客收取的门槛费用和游览过程中必须使用的交通工具的费用,如有淡旺季之分则以旺季票价为准。天池(Heaven数十处高山湖泊,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天池”,如长白山天池、新疆天池、四川华菱天池、高雄天池、云南碧沽天池、北京燕山天池、青海孟达天池、广西八仙天池、贵州遵义播雅天池等,安吉江南天池、浙西天池、武汉木兰天池、池州九华天池风等,其中吉林长白山天池、新疆天山天池、青海孟达天池和四川华蓝天池又被称为中国“四大天池”。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国内12处天池风景区中,新疆天池的价格最高,同为四大名池的青海孟达天池仅为10元。

2.在5A级景点中门票价格也偏高

西北五省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17个5A级景区中除了新疆的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之外,其余的景点均小于或等于100元,其中中国的四大名山之一的华山的门票也仅为100元;在全国5A级景点中,高于200的景点只有10个,占到9.5%,所以如果将票价提高到200元的话,那将成为全国最贵的景区,

综上所述,天山天池的门票无论是在同类型的景点还是同档次的景点中,门票的价格都偏高。

三、门票涨价的合理性分析

1.由于天池景区售票处将于今年下移至吐-乌-大高速路段S111线5公里处,售票口与核心景区的距离由过去的5公里增加到了37公里。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调整道路运输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新发改能价[2007]963号)大型客车,高一级的事0.21元每人每公里。这样计算的话37公里的票价应为7.77元。而提出的涨价要求为100元,相差15倍,而7.77元的成本景区内部完全可以自己消化

2.游览景点增多,由于大门的下移,游览景点的数目从量上是增多了,但是区间车只在主景区和可能产生游客消费的诸如哈萨克毡房等几处景点停车,在其他景点,游客只能坐在车上走马观花,甚至是在西小天池游客也不能下车去观看他的美景,只能坐在车内欣赏,名目上是增多了,实则是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性。

综上所述天山天池景区门票涨价的两项理由都不成立。

四、意见和建议

乌鲁木齐“7·5”事件后,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与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的新疆旅游业遭受重创,今年又发生了和田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和喀什市“7.30”系列暴力恐怖案件,使恢复中的新疆旅游业再次遭受打击,而天山天池新疆吸引疆外游客的一张重要名片,作为新疆旅游业恢复的重中之重,天山天池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天池门票的价格本来就已很高,所以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弥补景区由于建设而产生的相应成本的增加,已经不可取如何在门票不上涨的情况下,弥补景区成本的增加,本文给出以下两点建议:

1.通过产业整合,形成完整的吃、住、行、游娱、购得完整的产业链,走“产业经济”的道路,以“蟠桃盛会”为切入点,引入“三海瓜园”“神内”等疆内知名的生产企业的旗舰店,打造精品瓜果特色旅游产品,引入“天下第一盘”“一杆旗”“五月花”等疆内知名特色餐饮企业,打造精品美食餐饮产品。发展特色的休闲度假村,改变传统粗糙的农家乐。从而降低门票在景区手收入构成中的比例,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收入来弥补景区成本的增加。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0

反复查阅资料,了解新疆的天山,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并初步学习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说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天山哪些美景。

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依照“课前预习作业设置”,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作业

1、通过给本课生字找形近字并组词,用生字词造句。(检查要点:注意指导书写和排版,如:皑、溅、蹄、鞍字的书写。区别形近字如:“延”与“廷”、“蹄”与“啼”等。)

2、查阅资料。(检查要点:以查学生课本上作的相关笔记为准,督促学生为学习新课作充分准备。)

3、说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天山哪些美景。(检查要点:看学生对内容的分解能力,一有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有天山密林;三有天山深处的美景—野花。)

(二)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三)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 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四)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拓展训练设置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用排比句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2)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课后小结:

天山风景美如画,大家从文字上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骑 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

热 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1

《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还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热爱之情。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适宜扶放结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课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2、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用大屏幕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3、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4、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分配学习任务

第一组学习骑马上天山

第二组学习天山途中

第三组学习天山深处

2、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三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五、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一)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了天山的水、树、花等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二)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要求:抓住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

走进深处——野花

上一篇:后再相聚毕业晚会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质量在我心中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