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古今异义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古今异义(精选10篇)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古今异义 篇1

《五柳先生传》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古:<名>旧交,旧友 。今:<形>过去的,过时的。

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5.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

7.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古今异义 篇2

一、执着于追求上古社会的理想生活

陶渊明生活在时局混乱、官场腐败、民众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东晋末年,他曾在《感士不遇赋》中写道:“密网裁而鱼骇,宏罗网而鸟惊。”在这样的社会中,诗人感到根本无法实现其大济苍生的“猛志”(《读山海经》),而这对于洁身自好的诗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于是退而回到他朝思暮想的自然田园,以维护其个性的自由。无论生活如何贫困,也不再出仕,以超脱现实的态度希望能在上古先民无为而治的社会中悠游此生。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见于《庄子》,葛天氏见于《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在他们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定,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理想化的社会形式,也是陶渊明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他在《时运》中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在《饮酒》中也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黄唐”即上古的黄帝、唐尧时代,“羲农”即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这些都鲜明地表现了他对上古社会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上古的理想社会中,陶渊明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心情得以放松。读书可以“不求甚解”;饮酒可以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不必矫揉造作。“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诗人说自己和黔娄这一类隐士们引酒赋诗,以乐其志的生活正是上古社会中的生活,表现了他对这种无为而治的上古社会的向往,对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的坚守,同时也寄寓了他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满和愤恨。

二、倾心于构建上古宁静谐美的精神家园

生命之河最终流向何方?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心灵,并成为哲学中一个最重要的范畴。陶渊明敏锐地感受到生命惟有靠近自然、回归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愉悦。面对人生的种种苦难,怀着满腔失落的惆怅之情,陶渊明追溯古人的足迹,寻寻觅觅,终于建构了一块生命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生命乐土——自然田园。

在陶渊明笔下,山水草木、虫鱼鸟兽都充满着个体的生命与情意,青松、丛菊、归鸟、孤云都是他个体生命的表现形式。农村的日常生活、平淡的田园风光以及身处其中的恬淡心态,诗人都真率地表现出来了,且物我交融,饶有趣味,如《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种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充满虚伪欺诈、争夺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也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诗人心且中,恬静宁和的田园是惟一的净土,也是他精神栖息的理想之地,在这里,陶渊明希望能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

陶渊明这一精神家园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之诗人几次离乡又几次返乡,最终又回到山水田园的怀抱中,并且乐此一生,老于是乡,以安顿他那颗屡遭打击的心灵。诗人希望能以普通农民的身份生活,希望自己能成为自然万物的一部分,过上先民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恬淡生活。

三、衷情于追慕上古隐士、贤达之人

陶渊明在经过了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之后,最终走上了独善其身的道路。从古代的贤达、隐士之中寻求知音,以表现自己不为世俗所染的高尚节操和“有志不获骋”的愤激之情。

身居陋巷的颜回面临“一箪食,一瓢饮”的窘境仍“不改其乐”,他的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让后人景仰,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个苦苦追寻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这不仅写出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五柳先生以古贤颜回自励,追求高尚的道德节操。即使面对“饥来驱我去”的窘迫,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是以一种本本色色的面目出现:“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乞食》)没有伤感,没有愤激,只有不知如何开口的愧意和对主人的真诚感激。

陶渊明归隐之后,在生活上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窘境,但他却甘愿抱贫守拙,并从古代的贤达、隐士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在《咏贫士》组诗中,诗人以极大的热情对贫士加以歌颂,如荣启期和原宪不慕富贵、安贫乐道;黔娄不求名利而衣不遮体、终身贫贱;张仲蔚心地耿介而隐处蓬蒿等。陶渊明正是把这些古之贤达者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突现自己的高尚节操,并以此自我慰藉。“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诗人对古之贤达者的仰慕之情已溢于言表。诗人感叹世无知音而举古贤人隐士自慰,这不仅是对自己“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的解脱,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自己高洁人格的欣赏和坚持。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 篇3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篇1:《五柳先生传》教案

文本解读: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所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也成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领悟陶渊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优美的文言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酒 辄(zhé)尽 吝(lìn)情 短褐(hè)

箪(dān)食 汲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⑾赞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2、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领会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课文朗读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3、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四、小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五柳先生”,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预习:

试背课文(齐背)。

三、深入探讨课文。

1、学生朗读读文,分小组探讨: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因为他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就是他的志趣。

(2)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2—3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陶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4

1、给下列字注音。

嗜辄吝褐 箪 汲 俦觞

瓢 屡 娄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 ,字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 ,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

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

“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

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

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

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

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

(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

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

学生讨论。

明确:

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

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

他的另一爱好“写文章”, 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

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观点。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总结,师板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

师:让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来背诵他的文章。

学生分组背诵课文。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看书。

明确:

师导语:钱钟书说,:“不”为一篇文眼。“不”!字句的多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用意。

生读例句: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明确:作者的用意: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他用这篇传文就是要表明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前面提到读书的境界,现在我们自己已走到读书的第三境界:“读其魂”,陶渊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

师: (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超凡脱俗。 )

(五)个性品评,情感认识。

问:陶渊明私谥靖节,历史上闪烁着他人格的魅力,今天,新社会、新时代,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生活中的你怎样评价陶渊明?

参考认识:

我欣赏他勇敢地与黑暗的社会决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的品格值得赞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

他的率真,如饮酒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方面今天看来不是很好。

我认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够积极。

师总结: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六)师布置本课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

五、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地完成,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由整体到细节,由分析到讨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发言后精炼总结,这样的一堂课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主体体现不够,教师的主导力量过盛。在语文课中,老师对某篇课文和课文所隐含的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许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具体接触,没有具体的语言体验,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不会有什么积累与提高。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中,要发挥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外,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对教学设计同样也有其指向性。 教学设计解决的是语文教学大方向的问题,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把这些语文教学大方向的“科学的把握”转化为“学生学到什么”、“学成什么样子”,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现场的操作。授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尤其是技巧和形式的选择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忽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备课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中哪里会出现“碰撞点”,或是疑问、或是欣赏。教学设计还要力求解放学生的思想,启动学生情感认知与体验之车,使他们勇于抒发个人对疑难问题的认识,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话”中去,让课堂涌动学生自由的思想。

五柳先生传复习教案 篇5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重点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板书课题 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复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1)、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2)、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篇6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五柳先生传》 导学案 篇7

【预习检测】

1、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成语“世外桃源”出自此文,后常用来借指                      。

2、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嗜(   ) 辄(   ) 吝(   )褐(   ) 箪(   ) 汲(   )

俦(     ) 觞(     )黔(     ) 娄(     )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指导学生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3、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重点】 :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难点】   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自主学习  互动交流】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借助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读自译,以疏通文意,掌握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小组内交流,共同学习。将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4、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⑴亲旧(              )知其如此

⑵期(               )在必醉

⑶环堵(      )萧然(                    )

⑷造(        )饮辄(        )尽

⑸因以为(                          )号

⑹晏如(                    )也

⑺每有会意(       )    ⑻以此自终(                     )

5、用原文回答。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3. 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 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在历史的烟波中,又有多少志趣高洁的名士,它们犹如天边璀璨的晨星,带给我们生命的思考。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些名士,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能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悟吗?请以下面的句式说说你的感悟:五柳先生,你“           ”(文中句子)让我想起                 (哪些名士) ,让我感到                  (人生启示)。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篇8

文言文的.教学往往停留于字词的串讲,课堂常常陷入被“填鸭”和枯燥沉寂的状况。因此我有意识的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适当扩展,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来激发学生了解五柳先生的兴趣,并增加一些作者的生平和其他诗文,让学生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个性鲜明的五柳先生,从而让他们更容易去感悟古代隐士的高雅志趣。比如陶渊明做官越做越小、读书饿肚子、一贫如洗仍喝酒赏菊的逸事。

从课堂反馈来看,基本上很好地完成了我预设的一些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的配合比较顺畅,对本文字词的学习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中讲解也能轻松掌握。但由于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远离我们这个时代,他的卓尔不群的个性也远离世俗,不是很被人理解和接受。学生在感悟体会方面不能马上产生共鸣。还有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和现代汉语习惯差异较大的文言现象也学习不太透彻,仅仅限于识记阶段,还不能举一反三。

五柳先生传仿写陆游居士传 篇9

自传

学生乃三中学子一枚,因喜海之包容万象,故名曰海容;因喜鱿鱼之鲜,故以陆游(鱿)自居。性格开朗,言语颇多。好读书,多多益善,但又恐贪嚼不烂;每逢空闲,便魂游书界。居室屡乱,父母收拾百遍亦无用,常无落足之处;或推门而观,满目狼藉,不堪入眼,唯吾不以为耻。常著小说自娱,颇示己志,因学艺不精,言语不通之处比比皆是。

赞曰:其母尝曰:“其爱书之痴,多于学习三分,忘寝之事常有。”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自识字至今,已阅书无数。听曲啃书,不亦乐乎。此不为书控欤?此不为过欤?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10

麻城市三河口中心学校 鲍细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教学方法:讨论、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多媒体,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这几句诗文语句的作者是谁呢?(猜:陶渊明)

2、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大师吗?现在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又一名作《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

(点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点评:训练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点评: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

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分析感悟)

(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瓢 屡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 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著名诗人。一名,字,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点评: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是引导学生初步梳理课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示例:我从“ ”这句看出五柳先生)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

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

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

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

(点评:此环节可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再每组派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

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 学生讨论。明确:

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

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另一爱好“写文章”,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

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观点。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总结,师板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点评:这两个问题,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五柳先生伟大人格和高大形象的认识。)

师:让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来背诵他的文章。学生分组背诵课文。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看书。明确:

师导语:钱钟书说,:“不”为一篇文眼。“不”!字句的多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用意。生读例句: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明确:作者的用意: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他用这篇传文就是要表明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前面提到读书的境界,现在我们自己已走到读书的第三境界:“读其魂”,陶渊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

师:(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超凡脱俗。)

(五)个性品评,情感认识。问:陶渊明私谥靖节,历史上闪烁着他人格的魅力,今天,新社会、新时代,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生活中的你怎样评价陶渊明? 参考认识:

我欣赏他勇敢地与黑暗的社会决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的品格值得赞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他的率真,如饮酒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方面今天看来不是很好。我认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够积极。师总结: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点评: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最后联系当今社会,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五柳先生形象,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六)师布置本课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点评:巩固提高课内知识,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活 贫穷

爱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神 安贫乐道 教后总评与反思: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上一篇:医院的等级证明下一篇:党委副书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