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发展(精选8篇)
姓名:宋志强学号:1008031005 班级:工业设计工科班指导老
师:沈燕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中国工业设计的工业产品自主品牌意识,工业设计在我国政府、企业里的重视程度及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国制造”的尴尬现状进行反思,提出了关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些对策,以创新为根本,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力争将中国制造编程中国创造。关键词:工业设计 产品创新 发展策略 工业设计体系自主品牌 引 言:工业设计,这个名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和接受。但我国的工业设计还不成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一个模仿期阶段。这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国际上一直都处于劣势,又特别是创设计的新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产品创新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核心,它是一切企业活动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愈趋激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品创新设计,2007年2 月12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朱焘理事长向温家宝总理呈送了“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2 月13日温家宝在“建议”上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并将“建议”转请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国务院委员兼秘书长华建敏同志阅示,请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研究。可见创新在各个领域已凸现,且是必然趋势。这对我国工业设计来说是个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我国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前都是凭借设计者的经验,以模仿为主,故局限性较大。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工业设计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拿来阶段。主要是引进国外逐步淘汰的产品,是一种外来加工,不存在设计;第二阶段,模仿阶段。主要上是对国外产品进行模仿;第三阶段,创新阶段。今天,我们的设计正处于创新时期。如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工业产品的自主品牌意识不足
企业通过工业设计可以使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也能使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能形成自主品牌意识。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事业发展势头较好,一些大型企业已经重视工业设计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产品设计领域中仍存在很大问
题,主要是对设计研究不够,大部分企业也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企业和消费者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外观美化方面。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设计中可有可无的地位,已有的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资金投入少,设计人员培训工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一直没形成开发新产品或更新老产品的设计和应变能力,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没有从设计的角度进行消化。国内的许多企业没认识到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又特别是内地的企业更是对工业设计知之甚少,同时,对产品的品牌意识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国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大国,但还不是工业生产的强国。中国已经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微波炉、自行车和热水器,但在国际市场上还鲜见贴有中国自有品牌的货品。尽管会有可能会有“Made in China ”的标识。“ Made in China ”的产品类别主要表现在技术含量不高、无品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一篇名为《“中国制造”的尴尬》里谈到“沃尔玛的一个著名冰箱品牌 Magicchef(神奇的厨师)”,实际上就是由中国广东科龙电器公司设计和生产的,而能够说明的,也仅仅是一个宽泛的“Made inChina”,而不是国内驰名的科龙电器商标。全世界最大的羊绒衫生产基地在中国。鄂尔多斯公司和鹿王集团生产的羊绒衫,从质量到款式上都可把许多世界名牌羊绒衫比下去。鹿王集团每年羊绒衫出口额均在四五千万美元,但几乎每件出口的羊绒衫都贴着英国道森公司的牌子,而非国人熟知的“鹿王牌。青岛双星集团的鞋行销美国、日本等100 多个国家,1999年1 ~9 月出口创汇2771万美元,但大多数都贴着别人的标签。在销量最大的美国,仅在1995年就达到1700万双,相当于每15个美国人就有1 人在穿双星鞋。即便如此,在美国人眼里,双星只是美国最大的鞋业经销商PSS 公司的一间“核心工厂”而已。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设计的粗陋使中国制造的产品成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过于模仿与引进,图省事,走捷径,使中国企业丧失了培育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静气和耐心,也就没形成自己的品牌意识。
从案例看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珠海某公司混凝土搅拌机控制软件被侵权案。珠海某公司生产混凝土搅拌机控制系统,其控制软件是关键,价值甚高。然而,软件维护人员发现请求维护的厂家并不是公司客户,但其使用的软件与公司软件极其相似。经有关专家鉴定,使用方软件与公司软件存在实质相似机器码逐字节比对完全相同达∀)Η,只修改极少,只是在公司原程序基础上做了极少的非本质修改。经查实是公司某员工销售,借职务之便,取得了控制软件的源程序,利用自己熟悉客户的优势,并勾结公司部分技术人员修改程序后销售获利。其获利数字巨大,也由相应的公安部门立案处理。8珠海某仿真公司商业秘密被侵权案。珠海某仿真公司是我国计算机仿真界的龙头企业,集多年实践经验,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发出一整套用于仿真的支撑软件评估价值达以!〕多万元,同时积累了一批实际的应用成果。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对这些技术及商业信息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并与职工签定一
了保密协议。但后来出现变故,副总经理带走一批业务骨干,另立公司,从事相似业务,与其形成竞争,并在极短时间内与原公司竞标,并获成功。原公司经查证,在新公司员工的计算机及个人磁盘资料中发现大量原公司的技术资料,包括原公司的绝大部分关键软件源程序以及完成成,经营策略等技术机密与商业秘密。不仅如此,经专家鉴定,在新公司开发的软件中发现与原公司自行开发的软件实质相似的重要的程序模块,即说明新公司成员违反保密协议,非法获取了原公司的技术机密及商业秘密,并在其业务中使用,给原公司造成损失,因此原公司将新公司的某些成员推到被告席此案正在审理中。由此可见增强知识自主产权保护意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业设计受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有相当部分企业家对工业设计的价值认识是不够的,他们宁愿花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的钱去买一项技术,也不愿意花几万甚至几千元在设计上。在造型上是不断的引进、模仿、抄袭国外的设计。目前国内的设计公司在经营上也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据调查,一些企业的领导者认为,一件主导产品的造型设计委托价(被选中者)最多不应超过2 万元,有的甚至几千元。而国外设计公司的产品设计报价一般要比国内设计公司报价高几倍甚至十几倍。据统计,国内产品设计公司近三年来年平均营业额很少超过250 万人民币,而国外的一些中小型设计公司平均营业额都达到了200 万美金。设计师应该是接受委托,而国内很大部分设计师是去寻找委托。有的自由设计师面临无设计可做,从而走向改行的道路。然而我国设计需求市场还是有相当大的空缺,只是许多设计人员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在为生计犯愁的情况下,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选择了做其他行业。
3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不完善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也不够完善。工业设计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高校也从当初的几所猛增到上千所学校开设这个专业,但我们应该看到大部分是在2000年之后才开设的。有的学校是没有相关的老师,就让其他各个不同专业的老师来担任工业设计的专业课程,也有的是美术教育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有的甚至对工业设计本身也不太了解,这样也就影响着对工业设计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随着招生的扩大而带来的是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效率较低,教学质量不高,科学研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最近几年工业设计的毕业生人数从以前的几百人骤增到上万人,但是市场设计人才需求量远没达到饱和,并且这部分设计类毕业生还有相当部分转行。据统计,我国这几年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每年有一二万人,但是真正从事设计工业的也就25% 左右。
二、解决策略
目前,我国工业设计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这对我们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个楔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提设计创新水平,以此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温总理的“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重要批示传达后,国务院及中国科协领导同志对工业设计也非常重视,协会领导一再强调,要求协会全体会员不但要认真学习领会,而且要付诸行动,为开辟工业设计的新局面努力工作。今天的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系统化,设计是不能靠设计师的灵感闪现一蹴而就,这样是很难客观地把握解决设计问题的实质。因此,设计师要掌握科学的认识一切人为事物的方法,使设计过程能够科学地、有序地解决产品创新问题。主要的解决措施是:
(1)实施工业设计人才战略,构建一支高素质、国际化、多层次的设计人才体系。人才是我国的强国之邦,设计人才则是提高我国工业设计之本。一是通过专业院校为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工业设计研究和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院校,为培养我国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我们高等院校还肩负的任务是艰巨的,不仅要培养设计人才,而且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优秀设计人才。二是加强企业在岗培训,这是有效解决企业设计人才稀缺的途径。三是通过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通过邀请国外设计大师到国内讲学、项目交流,选派优秀设计人才到国外留学、短期培训等方式学习设计领先国家的理念和经验。四是建立完整的设计师资格认定体系,不断提高设计师待遇,稳定工业设计人才队伍。
(2)政府部门要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企业、协会也要担负起相关责任,毕竟工业设计的展开,人才靠院校,实施推进要靠企业。企业要把工业设计提高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应有专门机构制定工业设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企业要不断强化工业设计创新意识和自觉性,更多地运用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要加强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工业设计意识。政府、企业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作用,为设计行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设置更多的奖项,留驻更多的设计人才。
(3)努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细化,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都将产品设计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承担,这种专业化趋势为设计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市场空间,也使工业设计成为增长性很强的服务业。此外,培育有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还应充分依托工业设计园区优势,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园区示范效应,促进工业设计企业发展。
(4)提高企业自主设计的积极性。
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把设计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雄厚的新技术开发资金,尤其适于运用工业设计所进行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促使它们加强与专业设计公司的合作,提高产品设计能力。
(5)“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应积极引进跨国设计公司,带动国内设计公司成长。此外,还要积极“走出
去”,一方面要鼓励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到海外建立设计中心。另一方面要鼓励有能力的设计公司到海外设立机构,提高全球化运营水平。还可利用专业分工协作的优势促进制造企业和设计公司联手“走出去”,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率。力争将中国制造转化成中国创造。
三、结束语
一、数码技术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一) 设计程序的简化
传统的设计程序被划分成几个阶段, 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 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 参与每个过程, 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 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 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法与设计手段。而运用电脑技术进行辅助设计时, 情形就大有改观, 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 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 通过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 便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二) 设计材料和设备的简易
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是利用纸、笔、圆规、绘图仪、绘图桌等许多复杂的设备和材料进行设计的, 在数码时代, 艺术设计的表达更为简易, 键盘、鼠标代替了传统的设计工具, 复杂的运算及精密的制图尽可由电脑来完成。以绘制效果图为例, 传统绘制可能会用到纸、尺、圆规、铅笔、针管笔、鸭嘴笔、马克笔、水粉、喷枪等多种工具, 过程包括打底稿、调色、上色、晾干、反复修改等具体操作。而计算机设计过程中的物理操作将由机器代劳, 设计者所要提供的只是具体数据和完整的设计思想
(三) 设计的变更与修改简捷
设计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个反复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传统手段设计的作品, 如果效果令人不满意, 需要变更与修改时, 需要擦除和覆盖, 涉及的过程非常繁杂、琐碎, 有时候即使经过反复的修改, 花了再多的精力, 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而数码科技的出现, 就改变了这个局面。而作为数字化系统操作的计算机绘图则为画面修改提供了可逆的操作方式。方式之一为取消动作, 表现为逆向动作的一步步取消, 例如PHOTOSHOP中的UNDO功能和历史记录面板;另一方式是设计者回到已完成的设计步骤, 从过程中的任意一点介入, 通过增加新的或删除旧命令来完成修改, 例如3DSMAX的堆栈功能即是如此。多样的修改方法可以帮助艺术家尽可能地弥补缺憾, 同时为创作过程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二、数码技术促进新艺术形式的产生
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手段是多样化的, 因为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油画、水墨画、蜡笔画、版画等, 正是因为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 才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电脑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工具, 不仅为艺术设计带来了便利, 同样也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科学与艺术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两者总是相并进的。艺术不能拒绝科学, 技术的进步也会促进艺术的进步。计算机虽然只是一种工具, 但它超强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它绘画工具无法达到的。它的强大功能给绘画与设计带来便利的同时, 使艺术创作的手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不再受到传统材料与工具的限制。在设计与绘画艺术中, 我们通过形状、色彩、肌理等来传达情感与信息, 传统的绘画艺术由于工具的局限性, 限制并约束了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而电脑绘画在表现多方面的感觉上有许多优势, 为艺术家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 使得人们对艺术表现的手段、形式、载体的选择, 艺术表现的认识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大科学时代的数学、物理的高度抽象, 非欧几何、拓扑学的时空统一都使艺术处于一个重新构建语言、符号、范式的时代, 艺术之抽象将与艺术的直觉并驾齐驱, 三维空间的图形在“时间维”中的概念重组和动态艺术的跳动使得艺术表达更直观, 传统的表达方式与审美观因此而受到挑战。在艺术创作领域, 基于数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一方面是数码影像图形创作, 如数码插画和数码版画。这种创作方式主要是以DV摄像来对现实中的物象进行摄取, 然后在电脑上截取静帧画面;或是利用扫描设备直接对现成品进行扫描, 再加工创作, 之后用高清晰的彩色打印设备输出在版画纸或其它材料的纸张上。这些手段具有很强的观念艺术的特点, 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艺术效果, 将会对传统的插画及版画创作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另一方面是用数学的、理性的方式进行图形的创作, 如分形艺术。分形艺术是基于分形几何的基础上, 用纯数学的计算方法产生的自相似图形组成的电脑绘画艺术。这些算法产生的图形是无限的, 它们没有结束, 你永远看不到它的全部, 你不断地放大它们的局部, 也许你可能正在发现前人未曾见过的图案, 这些图案可能是非常精彩的, 它们与现实世界相符合, 从浩瀚广阔的宇宙空间到极精致的细节, 都可以用数学结构来描述。分形艺术以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展示给人们, 使人们认识到该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具有和谐、对称等特征的美学标准。分形的对称性即表现了传统几何的上下、左右及中心对称, 同时它的自相似性又揭示了一种新的对称, 即画面的局部与更大范围的局部的对称, 或是说局部与整体的对称。无论是以科学的观点还是美学的观点来看, 分形图形都是那么富有哲理, 体现出科学之美与美学之美的有机结合。分形艺术既可以作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也可以用于工艺装饰、服装面料等,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种艺术创作手法使得艺术与数学结合, 理性的算法表达出感性的艺术空间, 体现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共生。
三、数码技术开辟了艺术传播的新途径
以往各种传统艺术在流通传播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限制。古代的绘画作品大多是为皇家贵族所拥有, 普通人根本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近代绘画的主要消费者是腰缠万贯的资产阶级。后来兴建了美术馆, 老百姓总算有机会一睹名师作品的风采了, 但受众范围依然受地域的限制, 于是就有了巡回展。20世纪初出现的电影艺术在传播方式上和美术展极为相似, 都是把欣赏者集中到一个地方。但电影因为其新鲜的艺术形式和更大众化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而且电影胶片可以无限量拷贝, 这很容易地就克服了地域限制的问题。电视除了生产自己的特色产品——电视剧之外, 还把电影转化成自己的形式, 直接传送到千家万户。观众只要轻轻点击按钮, 就能躺在家里的沙发上欣赏丰富的节目。电视的坏处是, 里面的节目已经安排好了, 什么时候播什么, 不管你爱看不爱看。所有这些局限都是来自媒介本身的局限。艺术的数码化使艺术作品的存在和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数码媒介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是将各种信息 (包括声音、文字、图像、影视等) 作无差别的代码化, 以使这些信息能被计算机识别。因此, 无论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声音、影视, 还是在空间中显现的图文都能毫无障碍地统一于计算机或CD-ROM光盘中。特别是互联网开通以后, 各种艺术在里面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它们的展示和播放基于一个共同的平台, 只要具备一台电脑和连接网络的调制解调器, 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网上浏览各种图片, 下载音乐、电影、电视剧等等。总之, 各种传统艺术的数码形式都可以往网络上放, 因特网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容器。总的来看, 数码媒体的出现给艺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自由。首先, 艺术作品不需要到处颠沛奔波了, 因为因特网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这就使传统的艺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 随时随地出现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其次, 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克服了相互之间的差异, 共处一堂。以往, 由于各种艺术语言的不可通约性, 文学、绘画、雕塑、影视等不得不借助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各自单独流通。在数码媒介时代, 各种艺术可以共生共存。第三, 艺术接受者的选择权得到了尊重。不像电视那样一厢情愿地把一些东西硬塞给观众, 数码媒介允许浏览者自由进入, 自由选择。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
二战后,日本在短时间内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并成为一个设计大国。可以说其设计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与其本身的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形成日本设计中特有的“双轨制”现象。设计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才能开辟一条中国设计的道路,是值得我们探索研究的。
关键词:日本设计;民族传统;现代
在战前和20世纪50年代,日本这个国家当时以生产劣质产品出名,设计非常落后。到了戰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日本设计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也许是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处于浩瀚大海包围中的日本,几乎与世隔绝,他们清楚的知道,一旦人口继续增加,而技术停止发展,很容易就会陷入资源危机。日本人因为这样的忧患意识,养成了勤劳工作、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同时,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起源于日本的稻作文化和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这种特殊的集体意识决定了日本人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的心理特征。矛盾的心理特征加上其既开放、又封闭,既辽阔、又狭窄的地理状态,使日本的设计艺术出现了一种矛盾共生的奇特画面,这种特征,是日本设计区别于欧美设计的关键。
一、日本传统美学观
日本国土面积极有限,自然资源稀缺,恶劣的环境导致了日本人狭小的生存空间,致使日本文化形成了既排斥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殊性。日本的传统美学观念也因此而与众不同。
(一)保留传统却不错过现代的折中主义
日本人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没有忘记传承和继续发扬自己本国的传统。禅,起源于中国,强调内在的精神修养,经过传承和改进,日本的禅学在强调精神修养的同时又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注重实际用途。这种折中主义使日本设计体现出很明显的特点:保留传统,但并不错过现代。
(二)天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抛开设计本身的习惯、形式不谈,就材料来说,日本是一个缺乏原材料和经常经历自然灾害的国家,于是便逐渐形成了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风俗。日本人相信自然界里可以发现真正的美,人类只有汲取自然界的智慧,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生存。这与西方主张个人的思想完全不同。如日本的住宅设计有“气”“季”“木”“座”四个文化特色,“气”体现为老百姓会自觉保护居住环境的健康。当代住宅设计融入了这种文化意识,通过周边环境的布置,有效地改善了空气的质量及流通性。第二是“季”的文化。日本的四季气候特征比较明显,他们在现代住宅设计中会根据气候环境来调整整个住宅的布局,并且把室外的风景收进室内的视野之内。
(三)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
因为资源方面的原因,日本人很注重勤俭节约,加上受到了禅文化的影响,便逐渐形成了日本特有的空灵、虚无的美学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对“无”的一种追求。此处的“无”是更深层次的“无”的含义。这种传统的美学观与老子那种“心知其空而为之”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极其相似。日本人从禅宗中悟出的道理,即返璞归真的美是比复杂之美更高层次的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通过人的心灵去感受对象之美,让表面简单的事物能表现出“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他们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
二、日本设计对于本国设计的可鉴之处
(一)驻足细节、精益求精的态度
粗糙的生活对于日本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对细节的忽视会导致无法提高生活品质。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精打细算来自于他们国家的资源匮乏,这点我不否认,但是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资源比我们匮乏的国家,为什么能过着比我们质量高的生活呢。粗糙生活的纵容实际上才是问题的根源,成本与品质,哪个更加重要,这是值得本国设计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尊重传统、把握现代、创新并且保持传统
历史传统的留存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在当今中国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究竟该回归传统还是坚持创新,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答案。但是这在日本却几乎不是问题,日本设计很少会去突出时间这个元素。我们一直没有真正理解好是否现代化和究竟什么才是现代化的问题。当什么时候不持二取一的态度时,也许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难以调和了。创新并不应拒斥传统。设计师在标新立异的同时,也应该珍惜老传统。
(三)删繁就简、天然无华、做帮助消费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设计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然无法离开设计了,大到一栋大楼,一座城市,小到一幅眼睛,一部手机,设计无处不在。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设计还处于一个发展学习的阶段,甚至是起步阶段。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消费者对“精致”的误区:精致的生活需要有大量的金钱作为其物质基础。这种认知也致使很多设计师的创造力的发挥。而这种态度便是我们享受精致生活的巨大障碍。而日本简素的美学态度,旨在用最少的东西来创造一种感动人心的美。设计是帮助消费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追求简素并没有伤及产品的诗意,这也是日本设计所保全的价值。晦涩的设计显然是不简素的,一旦让人思想上有负担,就违背简素的原则。删繁就简、天然无华,往往会赋予设计更多的知性和灵感。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2011级工业设计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2][日]黑川雅之著,王超鹰译,世纪设计提案,上海:上海人们美术出版社,2003(8)
[3][日]隈研吾著,朱锷译,十宅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4]戴季陶,日本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7)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 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 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 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 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 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 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 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 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 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 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 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
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
;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 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 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 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 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 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 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 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 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 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 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 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 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 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 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 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 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
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 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
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 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 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 注这一技术。
人们在分析“新兴”或“夕阳”的时候,过份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有时仅仅是行业)的区别,而不是以技 术方向来对照,尽管人们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候,人们的这种意 识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场自身能实现合理的选择吗?还是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结合?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 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 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 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就热量而言)。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 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 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 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 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象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 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 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 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
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 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 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 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 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 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 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可达200至300吨,是卡车的6倍 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 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 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 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 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 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 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 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国是世界软件业的大头,其它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来都有很快的发展。日本软件业的道路和美 国不一样。美国软件针对Personal Computer的比较多,共性软件比较多。日本的软件是 为大公司服务的,它的企业要搞自动化生产,所以它的软件都是个性软件。日本的千叶制铁所有个1米9 的轧机,而我国武钢最大的轧机也才1米7。而且,制铁所整个
1、认识并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万籁俱寂、肆虐、晨曦”等词语。
2、通过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品质。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
3、学习袁隆平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1、体会袁隆平坚持不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2、理解课文中对袁隆平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神农氏”吗?(生答:知道或不知道)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2、神农氏真是非常的神奇,我们来认识一下他。教师简介神农氏。(出示课件)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成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3、神农氏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那么,你知道当代神农氏指的是谁吗?(生答:袁隆平)袁隆平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为“当代神农氏”呢?今天,我们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合作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扫请文字障碍。
2、指名读本文词语,并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袁隆平的事迹。
4、教师简介袁隆平。
三、品读感悟
1、自由读文,思考:袁隆平为什么会被誉为“当代神农氏”?从文中找出具体说明的句子来。 课件出示:
袁隆平先生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迹。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世界杂 交水稻之父。 ⑴、齐读这句话。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袁隆平是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人,他的成就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 ⑵、你知道“奇迹”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奇迹:出乎意料的不平凡的事。)
⑶、为什么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奇迹呢?
(因为在全世界,这是一个不可攻克的难题,在此之前,没有人取得成功。现在,我们中国的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终于获得了成 功,这是出人意料、举世瞩目的,所以称为奇迹。)
2、过渡:袁隆平凭借着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那么,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袁隆平伟大的科学精神呢?请大家找一找,画一画。
3、课件出示:
粮食,粮食,有什么办法能增加粮食产量呢?袁隆平,这个普通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
⑵、你知道“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⑶、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硬骨头”突出这一任务的艰巨。)
4、课件出示:
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
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过稻叶,滴进水中。 ⑴、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⑵、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两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袁隆平坚忍不 拔的精神。)
5、课件出示: 第一天,没找到。 第二天,没找到。 第三天,还是没找到。
⑴、你从上面三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⑵、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6、课件出示:
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了出来。 ⑴、这句话,表现了科学家们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⑵、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指名朗读这句话。)
7、课件出示: 像慈母似的抚摸着。
你体会到了什么?(比喻句再现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而复得的复杂心理。表现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珍爱,对科学事业的热 爱。)
8、课件出示: 不论是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黄昏;不论是晴空万里,或是阴雨霏霏,袁隆平都时刻守护在试验田边,精心培育。
⑴、你从这个句子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能够体现出他一丝不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 ⑵、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 (不论……都……,守护,精心)
四、巩固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了解到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全篇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下那突出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伟大意义及获得的高度赞誉,同时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么写,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更能突出人物的伟大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熟读课文。
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现实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当初制定的法律并不能完全反映后来的变化,即存在时间的不一致性。因此,法律具有不完备性,不可能达到最优。而如果人们知道法律的局限,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法律就失去了最优的阻吓作用。由于法庭必须是中立的,不可以成为主动执法者,因为主动执法意味着执法者必须介入案件,要有自己的立场。因此,需要有一个与法庭相分离的机构,即“监管者”。从功能上来说,法庭与监管者的不同在于,法庭的执法方式是被动的,执法只有在上诉后才进行,监管是一种主动的执法方式,可以在有害后果或事件发生之前监督、调查、甚至要求停止某一行为。因此,在法律不完备时引入监管机构的主动式执法就可以改进执法效果。监管是政府行为,不同于法庭。
(四)科斯定理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只要有法庭来执行合同,根本不需要另外的机构——政府、监管者,等等。科斯定理所依赖的最关键假设是有效依法履行复杂合同的可能性。法官必须能够、更重要的是愿意去阅读这些复杂的合同,核实特殊条款的约定事实是否真正发生,以及解释笼统、含糊的语言。法官要依法适用法律,就更需要做到这些,对法规细则的解释和适用甚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事实上,许多国家的法庭资金匮乏,法官缺乏动力,不懂得如何适用法律,不熟悉经济问题,甚至还发生腐败行为。
由法官实施法律的一种替代策略是由监管者执法。法官和监管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后者较容易有惩罚违规者的激励。由于转轨国家的司法制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效率低下而且落后,核实特定案件情况和解释法律规则的成本很高,法官也许没有足够的激励去执法。监管者执法则有强大的激励和倾向性,或许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产权。当利益集团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而且政策制定者独立性强、非常关注公众利益,监管者就能实行审慎监管,这种情况下监管执法就更为强有力。因此,就解决市场失灵而言,政府规制成为低效的司法程序的替代方式。
(五)金融约束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等人从“金融约束”的角度就政府对银行的市场准入控制等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两个重要目标是提高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建立激励机制以使高质量的金融机构得以发展。限制银行业的竞争,保持银行业的效益性从而维护其“特许权价值”(即营业执照的价值),就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这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正外部效应。为了规制银行业的竞争行为,政府需要控制向银行业的进入。太多的进入会妨碍大多数竞争者达到一个有效的规模,从而减弱它们长期投资的能力和意愿,恶化银行的整体质量。
当然,除了限制市场准入之外,金融约束的相关政策是要防止现有银行机构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或无效竞争只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的降低和银行体系安全性的下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金融约束政策是限制资产替代性的政策,即限制居民将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转化为其他资产。否则,就会导致银行体系资金的减少,效益性的下降。这涉及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
二、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垄断、公共品、规模经济递增以及外部性等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局部“市场失灵”,而且会导致社会性的“经济崩溃”,金融系统具有强烈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它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从而通过干扰国家的货币供给机制和信贷形成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并且由于金融系统的放大作用,将使这些冲击具有毁灭性的副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对银行业进行全面的管制。
金融市场失灵论和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金融监管的合理性方面,基本上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来构建的理论,并假定了国家和其他监管主体具有监管的能力,且它们的目标是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因此,这两大理论构成了主流经济学家银行监管理论的基础。在瓦尔拉的理想世界中,所有的金融制度都能达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状态。
三、政府掠夺论
“政治/监管俘获理论”是与公共利益理论相反的另一种监管理论,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公共利益理论的现实性。该理论认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政治家(监管者)在监管工作中并不是将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将其个人的福利最大化。这样,政治家(监管者)经常将银行的资金转移到与政治相关的企业,而不是一般的社会企业;或者实力较大的银行将会“俘获”政治家(监管者),诱导银行监管人员从银行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以社会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监管。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实证研究表明,从实际效果上看,对银行进行官方监管的结果是降低了银行配置社会资源的效率,特别地,如果一家政府监管机构的权力过大,甚至会影响到一般社会公众和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也就是说,市场失灵是政府监管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政治/监管俘获理论”却强调了政府失灵的可能性。
为此,经济学家在探索市场失灵(这是政府干预的借口)和政府失灵(这意味着政府监管并不必然能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同时存在的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人提出,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机制,既能避免政府监管的“掠夺之手”,同时又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也就是利用政府的“扶持之手”。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权衡理论”。有人提出,在适当的激励机制下,设立一个独立的银行监管机构可能是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方法。该机构不仅独立于政府,而且应独立于银行,既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又避免被银行所俘获。
四、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
近年来,经济学家提出应进一步强化私人(债权人)对银行的监督权,因为私人(债权人)数量众多,与单一的政府监管机构相比,很难被银行或者政府部门俘获。该理论的政策意义是,银行监管的战略应是通过强化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降低私人(债权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成本,提高其监督银行的动机和能力;与此同时,限制政府监管机构的权力,以防止其利用银行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经济学家也观察到,借助私人机构(债权人)对银行进行监督,必须注意设立科学的存款保险制度,如果一国政府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过于慷慨,则会大大降低私人(债权人)对银行监督的动机。除此之外,由于现实中广泛存在着“搭便车”现象,利用存款人来监督银行的设想很难达到理论上希望达到的实际效果。
在强调私人监管方面,有人认为可以由银行代表储蓄者从私人保险公司(而不是像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存款保险,他们认为私人保险公司比政府的存款保险公司更有动力去精确地衡量银行的风险并据此收保费。当然,私人保险公司的提倡者并不是主张完全摒除公共监管。但反对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主张私人存款保险公司的观点忽视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由于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在宏观经济的冲击下,即使是资本充足的银行也会失去清偿能力。最后,政府不得不出面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业注入大量公共资金。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银行的大多数债权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了解确实比较少,特别是广大储户、缺乏银行专业知识的非金融企业,使这些债权人暴露在风险之下,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更容易出现银行挤提现象。因此,建立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制度安排。当然,并不排斥其他大额债权人对银行的监督,如次级债券持有人对银行的监督。
对银行监管尽管有上述的争论,但典型的银行监管还是通过公共部门来进行的。公共监管有两大途径:相机监管和非相机监管。相机监管是指当银行的清偿能力降低到某一临界点时,监管机构拥有相机性的权力去控制这家银行。非相机监管是指当监管机构获得银行的控制权后,监管机构可以出售银行或者将银行清算。同时,如果银行的股东愿意增加股本投资,则股东可以重新获得对银行的控制权。一般来说,银行清偿能力越低,股东保留控制权的代价就越高,管理层受到干预的可能性就越大。
1 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高校图书馆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也遵循这一原则, 呈现出人性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仅体现在人性化的场所、空间环境的设计方面, 还体现在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方面。下面, 我们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当代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其一, 人性化的阅读空间设计。在高校图书馆中, 与读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阅览室了, 读者大部分的阅读实践都是在此完成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为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的设计呈现出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按照学科、专业、读者、文字类型等为划分标准对阅览室空间进行了不同体系、功能的划分, 方便了读者的查找;再次, 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对阅读空间进行了重新布局, 从而满足了受众“私密性”、“安全性”与“尊重感”的实现, 如适当加大桌椅之间的距离, 多设置一些小桌子等。其次, 针对读者交流的需要, 开辟一定的交流区和交往空间, 并以绿化或是其它软隔离设施进行隔开, 以确保互不打扰, 如可在阅览区域的一角开放交流区, 或是围绕室内柱子设置沙发座椅, 从而为读者提供休闲、交流的好去处。
其二, 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 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即采用富有人情味的服务方式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从而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以及认可度。在现代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中,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人性化趋势。首先表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上, 传统缺乏交流与人情味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融洽和谐以及积极向上的人际交流关系, 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凝聚力以及整合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其次, 人员结构安排越来越合理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和组织方式也呈现出了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岗位的安排做到了各尽所能, 专业结构以及管理人员的配置也实现了最优组合, 从而建立起了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更有利于满足读者的需要。
2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以数字化为主导的网络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伴随着数字化浪潮以及网络浪潮的推进, 作为知识宝库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一次全方位的技术变革, 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即以信息储存、加工、交互以及传播为一体的数字化图书馆取代了传统的非智能化的图书馆。相较于传统高校图书馆而言, 智能化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其一, 信息存贮空间小, 不宜损坏。数字化图书馆是将所有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 其所占有空间较少, 解决了传统纸质资料磨损问题的出现。
其二, 方便了信息的查阅检索。在传统图书馆中, 读者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找寻自己所需资料上, 而数字化的图书馆设计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数字化图书馆都配有现代化的电脑查阅检索系统, 读者只需要输入关键词, 便可获得大量的相关的信息, 这样大大降低了图书资料的繁琐度。
其三, 实现了资源共享。传统的纸质资料一次只能供一个读者读阅, 限制了信息的有效传阅。而数字化图书馆设计打破了“一人一本书”的限制条件, 借助数字化的平台多个读者可以在同时阅读相同的资料, 从而大大提升了资料的阅读效率, 实现了资源共享。
其四, 远程迅速传递信息的实现。传统图书馆的位置是固定的, 读者要想获得资料就必须到读书馆中去;数字化的图书馆设计则可以帮助读者实现足不出户便可获得自己所需信息的梦想。数字化的图书馆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 利用互联网来传递信息。读者只需要登陆本校数字图书馆网站, 轻点鼠标便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 不同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也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不同高校的图书馆都互相关联, 读者甚至可以查阅其它学校的图书信息。
3 开放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图书馆都是以收藏书刊典籍为主, 现代型图书馆则要求要注重文献的流通, 更多的是希望读者能过更方便、更快捷的接触到自己想要的刊物, 现在的图书馆设计还是图书馆管理上都被要求图书馆越来越开放化, 因为现在的要求是要在尽量减少通过第三者——馆员的服务下来保证读者能接触到读物。讨论图书馆的开放性, 应从信息和读者两个角度入手, 就信息而言, 指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就读者而言, 则指读者获取信息的平等性, 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 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现代图书馆中藏阅合一的管理模式、联机检索系统的运用、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乃至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都可视作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手段, 而现代图书馆学术中心转变的趋向和图书馆建筑中公共交往空间比重的加重则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视。
其二, 确保每个读者要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在图书馆中, 无论读者是谁, 都要秉持一种一视同仁的态度, 所有的文献都应该无条件为读者开放, 这也是图书馆开放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更是确保了这种平等性、开放性的贯彻落实。可以说数字图书馆将图书馆的开放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 高校图书馆在人性化、智能化以及数字智能化等方面呈现出了创新化的趋势, 满足了信息时代师生的不同需求。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不可否认其还存有一些问题, 如认识不足、缺乏弹性等, 为此我们要继续努力, 要对高校图书馆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以更好地创新高校图书馆设计。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学习的重要场所, 其不仅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逐步踏入由旧馆向新馆转变的进程, 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 图书馆的设计都获得了空间的发展, 越来越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本文中, 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高校图书馆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希望能够为现代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见。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万正旸.走向开放的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建筑开放性研究[D].东南大学, 2003.
[2]黄宁.现阶段我国高校新建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设计实践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3]王文友, 沈国尧.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M].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6.
【关键词】室内设计 现状 前景
室内设计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上的问题,并且涉及到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诸多因素,然而当代室内设计空间亦表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局面。本文则主要从自然化、科学化、绿色化、个性化、角度出发,详细分析室内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一起探究未来室内人性化设计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对未来室内设计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借鉴意义,从而引导人们怎样正确的了解室内设计的消费观念。
一、我国当代室内设计的现状
目前室内设计的各种规范还没有达到非常的健全,然而室内设计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再到相对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国当前的室内设计装饰,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注意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问题主要是:
1、环境整体意识薄弱
随着全世界低碳环保的推行,高端别墅室内设计中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实现环保装修成为消费者迫切愿望。然而由于影响装修环保的因素多种多样,在装修的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或考虑不周,都有可能导致室内有害气体含量超标,造成室内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和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对所设计室内空间内外环境的特点,对所在建筑的使用功能、类型性格考虑不够,容易把室内设计孤立地、封闭地对待。
2、对室内设计大量性、生产性建筑不够重视
前设计者和施工人员,对旅游宾馆、大型商场、高级餐厅等的室内设计比较重视,相对地对涉及大多数人使用的大量性建筑如学校、幼儿园、诊所、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等的室内设计重视研究不够,对职工集体宿舍、大量性住宅以及各类生产性建筑的室内设计也有所忽视。
3、对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问题注意不够。现代室内设计与结构、构造、设备材料、施工工艺等技术因素结合非常紧密,科技的含量日益增高,设计者除了应有必要的建筑艺术修养外,还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现代建筑装修的技与工艺等有关内容。
4、不断加强室内设计创新精神
不断加强其他固定目标创意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可以从传统设计与现代的成就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复制”,或不顾环境和建筑类型建筑性格“应用”,应该结合现代室内设计支持时代的创造精神。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怎样才能创造出安全、健康、适用、美观、能满足现代室内综合要求、具有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从实践到理论中认真学习和探索这一新兴学科中规律性问题室内设计固然可以借鉴国内外传统和当今已有设计成果,但不应是简单的“抄袭”,或不顾环境和建筑类型性格的“套用”,现代室内设计理应倡导结合时代精神的创新。
总之,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二、当代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前景
人们的需求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因而,室内设计也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而不断进步和完善。同时,不同地区、民族、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等使得人类的起居方式也不一样,这也就使得室内设计充满了多元性和时效性。室内设计也能够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性、环保性、亲和性和行动性,以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文、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自然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天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因此在基础上设计师们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回归自然。
2、科学化
目前科技智能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科技智能也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将成为未来住宅发展的方向。科技智能化提倡“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住宅的居住环境、住宅功能、工程质量、物业管理水平,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进住宅的产业现代化。它要求达到安全防范、信息管理、信息网络化,从而实现住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地进行家庭遥控管理或与外界进行联系。
3、绿色化
目前生态、绿色及环保化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森林、生物、水、空气以及耕地。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或消失,或减少,或恶化。地球已不是人类的乐园,自然环境问题已摆在人们的面前而迫使人类思考。
三、结语
然而,综上所述:让我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人的性质,才有助于抓住设计的真正意义,同时消费者对居所的理解不同和他们处在不同的经济层次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让每一项家装的侧重点都不一样,要把握住每项家装的关键。让我多去发现,室内设计可以使人往左向右或朝前,必须鼓励人们去看,去发现、去探索和了解。
【参考文献】:
[1]《建筑风格设计与舍内设计艺术经典》
[2]刘光宾浅析我国现代住宅室內设计与装修的关系 [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7).
【当代设计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09-20
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研究05-31
从家乡变化看当代城乡发展06-25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09-29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05-25
当代英国文学论文05-31
当代文学复习06-06
当代青年消费报告07-21
当代流行语07-26
当代建筑论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