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元素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苗族文化元素(通用10篇)

苗族文化元素 篇1

摘要: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人口数量较多,分布也相对较为广泛,在人文、历史以及的影响之下,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特殊的图腾符号,同时这些图腾符号体现了苗族所遵循的万物皆有灵气的理念,使图腾崇拜的民族传统对实现,作为苗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的图腾符号表现了苗族人们的期待和期望,并进一步影响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内涵。苗族图腾文化元素在高中语文的积极应用能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展现中国魅力。

关键词:苗族;图腾;文化元素;高中语文;应用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新课程在理念上更强调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人文思想的“深刻性”。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苗族图腾文化课程的开发及有效运用,在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这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1引言

苗族属于迁徙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时光当中,形成了独特且多彩的审美风格。苗族族群有着众多的支系,不同支系和地区也有丰富的个性特点,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特征,图腾图案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图腾文化是一种半社会、半宗教的文化的现象,也是一种人们对自然体和自然物的崇拜形成的社会制度或者文化制度,而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宗教是分不开的,从而形成的图腾仪式、图腾圣物、图腾圣地等。一个支系氏族的神话图腾崇拜不得重复,在初期阶段的图腾崇拜仅限于停留在对自然物体木身的崇拜,慢慢形成图腾形象的崇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人们发展所崇拜和氏族标志的图腾,有时候并没有主观想象的那么大神力,或图腾自然体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态的恶化和减少,因而认为图腾比图腾自然物更具有神力和物化,所掺杂了更多的神话和想象的色彩,在不停演化发展和文化积累、创造中,图腾艺术和图腾审美的愈加成为研究和分析的方面,包罗万象的文化因素成为图腾艺术依附的重要物质基础。

苗族图腾文化元素内容繁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苗族的心理、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在工艺品、室内软装肺、服装、工业产品外形与装肺等设计领域具有较大的价值。广大设计师们,应充分挖掘贵州苗族图腾文化元素内涵,遵循审美学基本原理,善用设计学基本技巧,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设计品艺术水平,与时俱选不断创新。

2苗族图腾类型与表现

图腾与民族、人群生活息息相关,苗族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其图腾并不固定,类型繁多,反映了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宗教、地理等环节因素,集中体现了苗族的心理、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贵州苗族图腾图案一动植物写实协议图案为主,动物图案包括牛、龙、象、狮、鹿、狗、兔、鼠、鸡、凤、锥、山雀、猫头鹰、鱼、龟、蟾蛤、蝙蝠、蝴蝶、蜜蜂、虾等,植物图案包括石榴、水槽、李、菊、竹、菊等。苗族这些图案进行大量的写实·写意构造,以龙为例,其芝化主要包括水牛龙、鱼龙、蚕龙、双头龙、飞龙、人头龙、鸡头龙等,鸟纹以刻烦普定一定鸟纹最为代表险,以子准形状为主,平面视角造型,刻珑技法完成鸟身,两翅对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苗族图腾相契合的教学策略

语文是文化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载体,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则要求语文课堂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文化的魅力。苗族图腾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有效运用,可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而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更易于被学生认同与接纳。苗族图腾文化的发掘,有助于营造语文课程的文化氛围,突出学校的特色,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的风采,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人文熏陶。

3.1 立足课本,科学设计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应该立足课本,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首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掌握,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整体的确定教学目标。并进一步的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与方法一定要满足能够促进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比如试题为徽标类转换,我们可以结合苗族图腾和传统讲解,告诉学生动物图腾的寓意,更可以延伸到民族情怀,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3.2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想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兴趣的推动。因此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的契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运用。在进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音乐、灯光等辅助教学工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要有条理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比如试题看图环节,可以通过对语文的讲授告诉学生其成语意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便将苗族图腾和传统的文化进行了掌握。

3.3 开展苗族图腾教学

经典苗族图腾故事是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生对苗族图腾故事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学生对苗族图腾故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苗族图腾故事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苗族图腾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苗族图腾故事,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异彩纷呈,是语文课程的不竭文化源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优化语文课程结构,打造独具特色的语文课程,必须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图腾课程的有效运用,让学生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健康人格,从而自觉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结束语

以善为美的苗族图腾的演变是随着苗族民族历史不断迁徙、发展中形成的,从现代的美学观念来春“常常把审美和伦理混淆起来,使美学问题难以理清的尴尬境界。”但是理想和愉悦与美的快适是对立统一的,苗族图腾所表现出来的质朴美、传统韵在现代设计中不断挖掘和应用,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与汉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构成独具苗族特色的造型特点,具有长久的影响和极高的价值。

总之,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今后的精神发展、价值观都有很强的辅助性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领悟到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语文教学,更加理性的去判断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学习,让学生从中形成更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要记住过犹不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巧妙的将传统文化的经典之处进行普及,并更好的与这个时代贴近,将两者充分契合,以达到学生素质与人格双重完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彦飞.从设计思维看广西民族产品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4(22)[2] 韦文扬,曾丽.蝴蝶妈妈的丝绸[J].中华民族.2014(01)

苗族文化元素 篇2

一、苗族银饰的文化起源

苗族银饰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本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各方面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首先是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 但其漫长的迁徙和征战历史已在苗族人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铭记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 崇拜祖先的勇敢顽强, 所以在苗族银饰上对苗族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以场景描画的纹样形式来反映。

其次是巫文化。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信鬼好巫的民族, 巫文化渗入了苗乡社会的各个领域, 成为苗族人民生活意识形态的核心。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苗族银饰的图案中, 寓含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构成了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 其巫术的意义厚重, 具有统领全身银饰的地位。

再次就是苗族银饰中最具神话色彩的图腾文化。苗族的图腾文化是银饰的重要造型基础。苗族图腾中包含的各种植物、动物纹案都具有独特的象征寓意, 如尊崇蝴蝶为妈妈, 视飞鸟为生育的象征, 视枫木为繁衍子孙的始祖等等。这些神秘的纹样图案在苗族银饰中随处可见, 隐含着苗族人丰富的图腾意识。

苗族银饰既是民族亚文化语言代码, 也是苗家人独特的情感和艺术表达形式。每一件苗族银饰都在向我们阐释着古老的民俗文化, 演绎着动人的故事情境。我们要从苗族银饰中汲取灵感进行再设计应用, 就必须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 只有在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其表象形式下的深厚含义, 才不会做出肤浅地照搬民族符号形式的再设计。

二、苗族银饰核心元素

苗族银饰不仅向人们呈现出多姿的艺术文化色彩, 同时也展示了其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苗族银饰的文化核心元素是在苗族银饰文化不断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 它既是苗族银饰历史的缩影, 又是苗族银饰文化的精华所在。苗族银饰以其丰富的民俗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构成了三大文化核心元素:宗教信仰造型、图腾崇拜纹样图案和传统银饰工艺。

一是宗教信仰造型。苗族一直传承着“重鬼尚巫”、“万物有灵”的宗教信念, 这种信念所构筑出的浓厚的宗教氛围及特殊的审美意识直接影响到苗族银饰的造型。以典型的苗族银角为例:西江型银角造型简朴, 线条明快, 两角分叉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 因体积大而颇具特色, 在世界上堪称一绝。施洞型银角造型繁复奢华, 制作精巧细致, 两角间有数根扇片装饰, 薄而轻。排调型银角的造型则更为巧妙, 顶端是银羽造型, 两角一分为二, 正中单开出一支, 远观似角, 近观如羽, 似角似羽, 惟妙惟肖。其设计题材的含混冲突, 正是创作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

二是图腾崇拜纹样图案。图腾崇拜起源于所有的苗族人心中都坚信本民族同某些特定的动植物之间存在超自然的联系, 这些特殊的动植物被他们视作图腾, 便由此产生了对它们的爱戴、崇敬或畏惧的情感。由于苗族支系庞杂, 因此其银饰中的图腾崇拜纹样也会因地区而异。如黔东南一带的苗民很崇拜枫木和飞鸟图腾, 他们把枫木比作自己的祖先, 村前寨后都种有枫木;还有很多苗族分支崇尚鸟类, 就以鸟名直接命名族群。湖南湘西地区的苗族人民崇拜盘瓠图腾, 不仅到处有盘瓠洞、盘瓠庙的遗址, 而且还有关于盘瓠的传说。苗族人还普遍怀有对龙和牛的崇拜, 这种崇拜在各地苗乡都很盛行。

三是传统银饰工艺。苗族银饰传统工艺一般都是子承父业, 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世代相袭, 手艺极少外传。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 苗族人对手工的依赖性很强, 因而练就了高超的手工技艺。传统的制作工艺包括熔、炼、锻、抽、拉、钻、凿、焊、镀、刻、铸、压、磨、扭、扎等二十多道工序。苗族的手工艺饰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工之作, 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承载了苗族银饰的精髓和神韵。

三、苗族银饰核心元素的再设计应用

(一) 宗教信仰造型再设计应用

苗族信奉原始宗教, 他们认为周围的很多事物都是有灵魂的生命存在, 甚至同人类本身的繁衍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宗教巫术意识渗透到苗族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宗教意识, 一些苗族银饰上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怪异造型。苗族人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有驱邪功能, 然而这些锋利尖锐的饰物在佩戴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却很少被关注, 因此在造型再设计时可以考虑把锋利尖锐的部分卷起来或变换角度, 让圆润的部分朝外, 锋利的部分向里, 这样既不影响利用锋利之物驱邪的初衷, 又减少了安全隐患。就拿苗族流行的二十四锥银头帕来说, 它就是巫术生活中的驱邪物在银饰领域的反映, 与其称之为饰品, 还不如说是一件不折不扣的驱邪物, 该银帕在造型上几乎无艺术构思及纹样设计可言。在再设计中, 为了加强其巫文化神秘感和艺术审美感, 既可保留它古朴原生态的纹案图案, 还可在它绝无雷同的造型上下功夫, 增加造型中组成元素的秩序性及韵律感, 让其在视觉上达到独具魅力的效果;或在不改变其功能特点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构成设计中的对比与统一法则, 采用统一纹样图案、相近或相似的形态和有大小疏密对比的形式来进行装饰造型, 增加其实用性和美观性, 这样再设计后的苗银驱邪物既不拘泥于事物的原本形象特征, 又能通过主观的创意体现丰富的宗教文化和民俗生活场景造型, 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再设计手法完美地承载了苗族社会独一无二的宗教信仰内容和形式。

(二) 图腾崇拜纹样图案再设计应用

苗族银饰的图腾纹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 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常见的蝴蝶、枫木、鸟、龙、牛、盘瓠等图腾纹案在苗族的银角、银帽、项牌、腰带等饰品设计中屡见不鲜, 特别是苗银中一些民族标识性的纹饰图案如典型的蝴蝶纹案, 就如同汉族的龙纹案一样鲜明地给人以区分民族身份的提示。虽然设计的形态都栩栩如生, 但大多都是以动植物的原型出现的, 处于一种最原始的实物写生的状态, 因此, 苗银图腾纹案可以在继承传统写实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设计:

第一是从具象中归纳图腾的自然形态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如蝴蝶的炫丽灵动、枫木的茂盛多枝, 飞鸟的喧腾雀跃等等, 将它们的美感要素抽取出来, 然后站在现代审美的高度对它们进行形简而意丰的抽象设计, 从而让这些图腾纹案形成具有美感的形象、统一的符号和谐调的形式感。

第二是集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于一身的综合形态所展现的图腾装饰, 比如在蝴蝶图腾纹样的四周或图形的中央, 适当加入抽象的花鸟纹样或具有和谐的视觉效果的祥云纹案装饰等, 使原有的图形之间疏密关系合理, 装饰性更强, 整个构图也更加饱满完整;还可以加入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比如用穿梭结合法, 将所有图腾中不同时间或不同季节、不同空间里的事物, 通过装饰的语言结合在一个画面中, 不受常规思维的约束, 以此来增加无垠的想象空间;或是运用夸张强化手法将牛图腾最具典型性和特征最突出的牛角和毛发部分进行强化处理, 减弱其他部分的刻画, 使牛图腾纹案更具特点、更加简洁, 形成强烈而醒目的符号图形。

第三是去繁求精的再设计, 由于受苗族银饰崇尚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的装扮风格影响, 所有的图腾纹案都繁杂地堆积在一起, 让人不禁产生视觉疲劳。我们可以运用设计学中常用的减法原则来舒缓构图, 将装饰形态中繁杂多余的部分去除, 再进行有规律的重复和渐变, 使画面中形成丰富多变的层次关系和韵味十足的秩序美感。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再设计应用, 苗银图腾纹案将逐步形成苗族社会标志性和民族标识性的物质形态。

(三) 传统银饰工艺再设计应用

苗族如同一个被灿灿银光包裹着的民族, 苗族银饰代表了民间金属工艺的最高加工水平, 它们在锻制、造型、纹样等技术上显示出的丰富内容和精致工艺, 是其他民族的饰品所无法比拟的。苗族银饰的加工, 大部分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风箱、铁锤、拔丝板、钳锅、花纹模型、錾子、拉丝钳、剪刀、松香板等。苗族银饰品的打造大致要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的工艺流程,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完美纯熟的技艺才能完成。由于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 打造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其手工技术要求极高。例如制作一条银索, 要将银拉成细如头发的银丝, 然后集数十根银丝编成每面都呈“人”字形的六棱银索;再如一付银角需要203片银花焊接而成, 而每一片都是要经过手工编制和焊接一点点完成。制作这类银饰费工极大, 耗时耗力, 随着需求增加, 很多匠人为了赶时间省工料, 在制作时省略了很多工艺环节, 甚至把苗银独有的手工花丝工艺、簪花工艺都去除, 使得苗银不论是成色还是工艺水平都越发粗糙。

因此, 苗银传统工艺再设计的前提是:首先保证在工艺工序上丝毫不能减省, 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传统工艺的完整性;其次再考虑把古老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 如一些熔融、捶打、清洗等基础手工艺可以用便捷的机械加工代替, 节省时间精力, 而有民族特征的花丝、编制、簪花、点珠工艺必须纯手工完成, 使苗银工艺效果细腻之余更具民族性;最后是将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 保留传统手工艺中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元素共性的同时从现代潮流元素中汲取个性创作灵感, 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 适应市场的需求, 真正让苗族银饰的民族传统工艺再设计成为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 造型变化万千, 纹样图案丰富, 是当代珍贵的艺术瑰宝。苗族银饰既传承了苗族文化, 又在历史演化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现象, 它根植于苗族文化土壤中, 具有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传统工艺三大核心元素。对其核心元素再设计的应用, 应在学习苗族银饰工匠独特的装饰和加工手法前提下, 传承苗族传统优质文化基因, 保留古老的民族特色, 使其核心元素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结合起来, 适应社会和消费群体的审美要求, 综合应用于现代艺术领域, 为现代设计注入新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维其.苗族银饰文化成因探析[J].神州 (上旬刊) , 2013 (04)

[2]刘玲玲.黄贵明.苗族银饰发展趋势探析[J].民风, 2008 (11)

[3]田爱华.湘西苗族银饰的视觉传达美表现[J].美术大观, 2009 (11)

[4]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苗族文化元素 篇3

苗族刺绣历史久远,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贵州苗族刺绣图案,对于传承其历史文化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贵州苗族刺绣图案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标志,不仅蕴含了民族文化,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将贵州苗族刺绣图案元素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中,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要求。

贵州苗族刺绣图案艺术特点

贵州苗族虽然有独立的语言,但是,却没有独立的文字,苗绣图案用华美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苗族人们独具魅力的民族装饰性,通过苗绣图案图腾信仰和民族传统,传达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在苗绣图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于龙、鸟、蝶、鱼等,另外,苗族妇女对于蝴蝶和枫树的组合也比较喜爱。在苗族的传说中,枫树、蝴蝶、鸟、龙等为苗族起源的图腾代表物,在苗绣里,苗族祖先将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赋予了吉祥含义。苗绣图案的造型,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苗绣图案的色彩,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欣赏苗绣图案,第一印象就来自色彩。贵州苗绣的工艺特征,色彩个性十足,苗绣的色彩最大的特征就是“色彩斑斓”。从自然物象的万千变化中,苗绣向情感化色彩设计观念转换,将鲜明的色彩强调出来,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归纳,提炼,这与现代装饰设计的感性的色彩装饰手法不谋而合。也比较适应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需求。

室内软装饰中贵州苗族刺绣图案元素的应用

1. 把握“神”与“韵”基础上,需要进行再次创新

作为现代装饰文化的载体,室内软装饰品能给予室内空间鲜活的生命,文化内涵不仅在于一种心理感知交流,更在于一种交融文化,一种外在表现力。它能起到活跃室内装饰氛围,对比和补充室内冰凉呆板家具的局限性,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作用。而贵州苗族刺绣图案元素所具有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往往能为时尚商品带来活力。在现代家居软装饰家居用品(如:手工地毯、墙布、窗帘、靠垫、餐垫)中,应用苗绣民族工艺,可以使家居软装饰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在现代软装饰设计中,应用装饰图案,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创造、装饰、重复、参照、解构、借用。例如,用传统元素来装点的室内陈列装框后的精美绣片,用传统元素来装点现代空间,巧妙的利用“重复”艺术手法,给人一种传统气质韵味十足,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应用贵州苗族刺绣图案,是一个再创造和创新的过程。贵州苗绣图案装饰形态色彩丰富、造型独特、图案精美,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如果我们将其直接应用于现代室内软装饰中,很难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把握“神”与“韵”,保留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装饰基础上,需要进行再次创新。使其更能体现现代形式美。

2. 挖掘文化底蕴,赋予室内软装饰以感染力

贵州苗族刺绣图案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够传达一种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向往和平和幸福美满的生活,思想积极向上,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仍然受到现代人的追捧。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许多人渴望精神的回归,将贵州苗族刺绣图案元素应用于室内软装饰中,除了美丽的外表以外,还给室内软装饰增添了美好的内涵。在设计中溶入传统文化,也是让设计更具亲和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将“喜上眉(梅)梢”、“年(莲)有余(鱼)”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苗绣图案应用于软装饰设计中,即赋予了现代室内装饰予人情味,又提升了软装饰的感染力,体现了传统苗绣之美。在室内软装饰中,应用贵州苗族刺绣图案元素,在挖掘文化内涵,寻苗族刺绣图案设计的根源基础上,要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使之形象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如:在室内软装饰设计中,应用苗族刺绣图案元素精细加工猫和牛的图案,我们可以抓住牛和猫的特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这样,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还增添了作品的视觉美感。近年来,我国的室内软装饰设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设计出来许多的优秀作品,但是,与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缺少本国的特色,其特点和风格还不明显。“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在室内软装饰设计中,应用贵州苗族刺绣图案元素,不仅有利于提高室内软装饰的审美功能,更有利于提高室内软装饰的经济价值,促进室内软装饰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语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室内软装饰正在快速蓬勃发展。室内软装饰中贵州苗族刺绣图案元素的应用,更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突出软装饰民族化特色,提升室内软装饰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室内软装饰的审美品味,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要求。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文山州苗族文化 篇4

文山州苗族文化

苗族

文山苗族的祖先是距今5000多年前,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的一个部落联盟,被叫“九黎”,其首领是蚩尤。因与黄帝为首领的部落发生冲突,被其打败,九黎部落举行了大规模的迁徙,随后迁到了长江中下游、湘、贵,最后定居文山,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现今居住在市境内的苗族分为四大支系:“蒙豆”、“蒙施”、“蒙抓”、“蒙巴”。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苗族文字是1957年经原中央民委批准试验推行的苗文方案。1982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对方案进行了修订,继而编印教材在苗族群众中推广运用。1995年,文山市以奈黑小学被省民语委作为苗文试点学校推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人民在自己的劳动、生活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主要体现为:民间文学、民族艺术、饮食、节庆等。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散文体式的神话和传说、韵文体式的唱调、曲艺,以及谚语和谜语等。苗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奇的神话故事,其中有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射日射月神话、事物起源神话等。传说在苗族民间故事中占有重要份量,这些传说紧紧围绕苗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苗族地区的山川景物等展开,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容,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苗族的民间故事容量最大,最能反映苗族生产生活现状。苗族民族歌的篇幅短,但容量大、内容广,使用的场合较多,形式较灵活,包括婚辞、丧辞等。苗族曲艺曲种目前已经鉴定的主要有四种:即“然更”(rangxghenx)、“腊叭”(laxbat)、“洛抓”(lolndrual)、“洛啦”(lolluas)。苗族艺术丰富多彩,包括乐器、工艺、服饰、民居等。苗族的乐器有芦笙、横箫、直箫等。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向上的精神支柱。苗族的工艺主要有刺绣和蜡染等。苗族姑娘心灵手巧,刺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苗绣图形主要是规则的几何图案,讲究对称美、充实美、艳丽美。蜡染是苗族传统印染工艺之一,苗族蜡染一般是在布上画上图案,放在水缸中浸泡,再捞出来漂洗,这样绘画时着蜡的地方因染料无法附着而成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则被染色,因此图案更加精美。自改革开放以来,苗族服装不仅在当地市场上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畅销海外。苗族的服饰均为上着传统的子妹领式的上衣,下穿色彩艳丽的百褶裙。苗族饮食主要是玉米、大米,另外还有荞麦等杂粮。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苗族创造了丰富独特的苗家风味食品,其中主要有:玉米饭、荞疙瘩饭、糯米粑、火烧狗、炒鸡生、豆腐连渣捞等。苗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中主要有春节、花山节、祭龙、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是花山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举行,历时5天。近年来,随着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山节一般会延续到正月十六。花山场上,苗族小伙吹奏芦笙,边唱边跳,苗族姑娘则摆动百褶裙随曲跳起舞来,他们相互对唱山歌,倾吐爱意。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时期,花山节不仅是苗族群众的节日,其他民族也积极融入,共同参与这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斗牛、斗鸡、武术等,场面热闹非凡。

苗族的传统文化作文 篇5

贵州省惠水县九龙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举行两次。

关于这个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人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官府要求释放黑煞神,杨提出“官家没考场,苗家耍花场”作为条件,官府无奈只好答应。人们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习成此节。

节日这一天,周围的布依族、汉族群众也前来参加。人数最多时达三四万。远路来的客人,要先喝一碗主人按礼仪款待的“进门酒”,才能进屋。节日除摔跤之外还有芦笙舞、把棒舞、吹唤呐、吹大号、对歌、斗鸟等活动。摔跤在太阳西斜时开始举行。一对对摔跤手抓住对方腰带,待评判员发出号令,双方便可拼搏。一以先倒地为输,一般要连赢两次才算胜。能摔倒所有对手者被荣称“盖场”,成为本届摔跤王。

湘西苗族地区的文化调查报告 篇6

民居文化的调查报告

20XX年4月17日

【前言】

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学生对xx地区民居文化进行调查,本人调查的是关于湘西—苗族地区民居文化,调查报告如下。

一、苗族简介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苗族族称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苗族曾经自称“蒙”“猛”“卯”,这几个字在黔东南苗语中是枫树树心的意思,意指苗人为蝴蝶妈妈的子孙,因此,有一种说法:苗族—就是“蝴蝶妈妈”的后裔。

如今,苗族主要集中生活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州),人口约900万左右,位居少数民族前列。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地(以湘西为主),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些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居住和饮食习惯,也塑造了苗族人浪漫而坚毅的民族特色。

二、神秘的巫蛊宗教与信仰

㈠ 苗族蛊术

如果小孩吃食硬物,不小心嘴里起了血泡,做母亲的便一边慌忙找针把血泡扎破,一边愤愤地骂道:“着蛊了,着蛊了。挨刀砍脑壳的,是 谁放的蛊我已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要是吃鱼不慎,鱼骨卡在了喉咙,母亲就会叫孩子不加咀嚼地吞咽几大口饭,将鱼刺一股脑儿地吞下肚里。随后叫小孩到大门口默念着某某人(被认为有蛊者)的名字,高声喊叫:

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哪天我要抬粪淋她家门,拣石砸她家的屋顶,让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蛊,有儿娶不来,有女嫁不去哩!”喊声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据说通过这种喊寨的方式,“放蛊”的人听见了,心里害怕,就会自动将“蛊”收回去。

蛊术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

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

㈡宗教信仰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

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三、苗寨村落住所构筑

㈠现代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

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西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①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苗族文化元素 篇7

关键词:苗族,民间文学,文化,德育

德育有广狭义之分, 狭义的德育仅指学校德育, 而广义的德育泛指培养人的品德的一切活动。这种生活式的德育, 内容、形式、手段都不似学校德育那样有目标有计划, 然而, 它却能通过文化对人的模塑、规范与教化, 对青少年的品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苗族文化内涵丰富, 以下仅以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苗族民间文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苗族民间文学的源头与背景

苗族民间文学包括苗族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 歌谣等。基本是由广大苗族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它伴随着其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反映了苗族人民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理想、审美情趣。苗族人民相传蚩尤是自己的祖先, 远古就在黄河边生息。那时, 以蚩尤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九黎曾与黄帝的部落联盟发生战争, 结果被黄帝的部落打败, 于是南渡黄河, 到长江中游生息。到了尧舜禹时期, 在长江中游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 即“三苗”。这一部落联盟曾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尧舜时, 三苗中的一支部落曾被武力赶往南方, 被称为“南蛮”。可以讲, 苗族的历史完全是一部迁徙史, 而一部迁徙史中也充满了苗族的受压迫、与不屈于压迫的斗争。历朝历代的苗族都遭受过残酷的镇压与围剿, 也正因此, 苗族人民的迁徙史本身又是一部抗争史。苗族民间文学也反映着基于此而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苗族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苗族神话传说是苗族教育资料库中的一笔宝贵财产, 大都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先民勤劳、勇敢、坚强、驱恶扬善, 不畏邪恶的美好品质的热情讴歌。以苗族著名神话传说《杨亚射日月》为例。《杨亚射日月》讲的是天空中本来有许多太阳与月亮, 酷热难当, 人与兽都难以生存, 天下生物都濒临灭亡。这时, 青年人杨亚挺身而出。他通过艰苦的种种行为, 如砍树、造弓、跋涉至天边等, 射落了多余的太阳与月亮, 为天下人立下了大功, 这其实是对他勇敢无畏的精神的一种褒赞, 也为本族成员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类似的例子还较多, 如《谷佛补天》歌颂了谷佛 (女性) 用青石补天的智慧;《沙地古咪找粮种》赞颂了一位叫沙地古的神人历尽千辛万苦找得粮种的功绩;《居诗老》和《则嘎老》则对苗族先民改造自然和努力改进生活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表现出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苗族居住地大都十分偏僻, 在这种交通不方便, 通讯又不发达的地区, 即使电视等大众媒体在逐渐普及, 讲故事、“摆龙门阵”等娱乐方式依然是苗族人民的重要精神生活。苗族人民往往在劳累了一天之后, 合家老小围坐一起, 听老辈人讲故事。实际上, 在这一隐性的德育行为过程中, 教育者的身份和德育内容是隐蔽的。老一辈人把本民族的价值标准融揉于故事中, 传授给后代, 使听故事的人, 尤其是苗族青少年在真善美的鉴赏与假恶丑的比较鉴别中, 不知不觉形成符合本民族文化模式的是非观与善恶观。

三、苗族历史人物故事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比起带有神话色彩的一般人物传说来, 历史英雄人物传说, 尤其是苗族起义领袖的传说具有更强的道德感召力。一方面, 这类传说故事能够使苗族人民看到本民族历史的庄严与伟大, 培养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 这类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更具有说服力, 因而也更具有教化作用。这类故事中较著名的有歌颂苗族英雄项崇周率领边境各族人民英勇反抗法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的《项崇周的传说》、乾嘉苗民起义中的《石柳邓的传说》、《吴八月的传说》、《石三保的传说》、咸同苗民起义中的《张秀眉的故事》等等。在听取这些传说故事的过程中, 不仅形成苗族青少年识别符合本民族行为规范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道德认识,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敬佩、景仰之情, 这实际就是一种道德情感, 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前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直至上升为内心信念。因而, 这种本民族历史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对民族成员的道德熏陶, 效果往往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得多。

四、苗族歌谣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除了传说故事外, 苗族民间文学中较有明显德育功能的还有苗族歌谣。在苗族歌谣中, 气势最磅礴的, 要数苗族古歌。苗族古歌与苗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 它包括开天辟地、人类产生、洪水灾难、民族迁徙等内容, 可以说是有关苗族历史的最好教材。它世代传唱, 向后代展示着本民族经过了怎样的艰辛与曲折, 在人类社会征程中流下的光辉足迹, 热情讴歌了苗族先民敢于同自然和邪恶作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 表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与愿望, 更能激发听歌人不畏艰险、勇于吃苦的奋斗精神。苗族人民坚忍与顽强的优秀品质能够代代相传, 成为较明显的民族性格, 可以说与有关迁徙史的古歌传唱不无关系。正如苗族谚语所说, “前人不摆古, 后人忘了谱”、“百句话不如一句歌”。生产劳动歌主要反映四季劳动的辛勤, 讽刺懒惰者, 如一首流传在黔中的歌谣唱的那样:“男儿勤劳米满仓, 妇人勤来衣满柜”, 苦歌主要控诉统治阶级对苗族人民残酷的镇压与剥削, 反映了苗族人民过去水深火热的生活。如云南文山的苗家苦就唱道:“银钱被官家抢走了, 牛马被官家抢走了, 苗家的父母兄弟啊, 挨冷受冻苦难捱!”不难看出, 苦歌再一次表现出苗族人民忍耐的品质。反歌在苦歌的基础上, 又表现了苗族人民不畏强权, 英勇抗争的优秀传统。如黔东南一带的反歌唱道:“我们要招人, 招人打官家, 把他们赶走, 收回大田坝, 让哥哥穿得蓝茵茵, 让妹妹满身闪银花”。苗族情歌既歌颂美好的爱情, 又贬斥男女恋爱中嫌贫爱富、见利忘义的丑恶行为。如《榜姬黎与久博弓》就无情讽刺了势利的榜姬黎, 赞扬了勤劳的久博弓。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观念与道德思想, 并借助简单的歌词, 动听的曲调来向民族成员讲述孰为美、孰为丑、孰为对、孰为错, 帮助民族成员形成一整套符合本民族法则的是非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 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借鉴与教训。

浅谈苗族舞蹈文化的保护 篇8

关键词:苗族舞蹈 旅游景区 文化功能 保护 发展

引言:去年暑假,我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美丽的凤凰县旅游,在凤凰县的苗家寨观看了极具苗族特色的舞蹈“击鼓迎客”后,我随即对苗族舞蹈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深入苗寨了解后,我才知道苗族舞蹈之所以能踏着自己矫健的历史脚步,跨越数千年而走进今天的艺术世界,首先在于它有自己赖以生存和传承的艺术环境,只要我们揭开它那艺术生态环境的天窗,我们便会发现那个与苗族自给自足经济相适应,以幸福和光明为目标的文化追求意识,才是苗族舞蹈生命和特色的沃土。

一、传统文化中的苗族舞蹈

通过观看苗族舞蹈的表演,我们不难看出苗族舞蹈总体上的原始风貌是较为突出的,这首先与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态有关。原始崇拜和巫教文化在苗族舞蹈的外在形态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不仅仅体现在道具、服装等实物的身上,还体现在舞蹈本身的动作形态上,如果说具体的动作形态是地理环境、服装、劳作方式等直接影响形成的,那么舞蹈的原始气息则是更多的从整体风格与气氛中散发出来的。

二、苗族舞蹈文化保护的现状

苗族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最具有诱惑力和神秘性。是最古老的原汁原味原生态艺术。如今,苗族舞蹈伴随着时代步伐,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艺术走出湘西、走向全国、迈出国门,苗族舞蹈文化已经逐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同时也得到了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可。在2005年6月由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举办的首届“德夯中国鼓文化节”,选出了全国第五代女鼓王、第二届猴儿鼓王,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而龙英棠作为苗族鼓舞传承人进入湘西州首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苗族鼓舞”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4年取得“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身份。但是现在苗族舞蹈逐渐出现逆向发展的危机,比如说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的节日鼓社节,每逢这一天苗族上下都盛装出席,苗族舞蹈始终贯穿整个节庆活动,整个节庆场面热闹非凡。由于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之后,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对家乡的民间艺术活动不热爱、不支持、不参与,所以出现不少村寨退出这一大型的节庆活动的现象。

三、如何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苗族舞蹈文化

苗族舞蹈因形成的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过友人的介绍,我带着了解和学习苗族舞蹈的迫切心情走访了居住在苗族文化保护较好的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的龙洲长,在说明来意后,龙洲长很高兴的接受了我的采访,他告诉我,为了在山江保护这些珍贵的苗族民间艺术文化,近几年来他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当成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广泛搜集,翻译,整理苗族历史,文化古籍等,并从民族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把已经逐渐被汉化了的苗民召集在一起,规定大家穿苗服,说苗语,鼓励老一辈的民间艺人收徒传艺,有效的保护了许多已经濒临失传的珍贵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对每年重大的节日庆典活动的保护更为重视。

苗族舞蹈生在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它只能以活生生的人作为它的文化载体,对于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认为可以在苗族旅游景区中,确立一些以形成苗族舞蹈文化为主的庞大民俗风情开发项目比如:设立苗族舞蹈的展厅,以苗族舞蹈介绍与苗族舞蹈表演为一体的音像制品的开发以及书刊的发行,对外开放性的培训都是可行的,这样无疑让那些对苗族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苦于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的人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一个民族的理情精神是一个有机的和生长的文化形态,在某个时期起积极作用的因素。如果未能随历史变化而进行成功的自我调节,就可能在另外一个时期发挥不了作用,苗族舞蹈也要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吸取其他民族民间的艺术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的苗族舞蹈文化,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精华的同时,必须既有明确的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也必须与世界接轨,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其艺术的民族性才更能发挥光彩。

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而使中华的文化特征显的博大精深,而中华各民族又组成了具有统一特征的中华民族,因此民族的概念本身就标志着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苗族舞蹈,既源于苗族家族生活又是苗族家族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发展速度不够快,推广面积不大,普及率不高。在我国现有的保护基础上,应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抢救措施。如通过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利用,建立苗族文化博物馆等,让更多的人接触认识到苗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民国]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上、下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

[4]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

[5]李廷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苗族文化元素 篇9

信电学院“和谐号”走进贵州松桃探访苗族文化

7月31日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和谐号”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下午3点,“和谐号”实践团团长张金鼎带领同学们来到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廖皋镇坪块村,受到了当地苗族朋友的热情招待。实践团成员们走进村民家中,针对党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相关的少数民族政策与村民们展开探讨,还听村民们介绍了苗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之后,热情好客的苗族朋友请同学们品尝了米酒,为同学们唱苗歌,带同学们参观了苗寨、天然温泉、养殖园等。同学们从饮食、服饰、艺术、建筑、养殖等各个方面感受了独具风情的`苗族文化。据当地村民龙勇介绍,在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苗族的民族文化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目前他们正在努力让这一个古老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和谐号”社会实践团深入贵州松桃探访苗族文化,既开阔了自身视野,增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又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考作文文化元素素材 篇10

文化元素法是一种极容易学且极具力量的写作方法,一旦你使用这种方法,你的作文将达到比较高的档次。先看下面这个例子:

无意中想起海子,那个传言中始终愤世嫉俗的人。当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希腊神话般的虚幻时,海子无言了,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远看是伊甸园中盛开的花朵,近观才见是那样的龌龊让他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等不了他,诗歌的翅膀折断了,当山海关的铁轮隆隆而过,海子的灵魂伴随伸向远方的铁轨上了天堂。有人问,是什么伤害了他,伤害了这个有着无数“明天”构想的诗人,人们也许不明白,这个诗人本来只应该生长在神话中。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是矛盾的,只因这样,文人才把手中笔当作刀斧,砍向他有愿看到的一切。是距离造成了海子永远不可能笑脸走向喧闹的人群,海子的结局是悲剧还是幸福,也许好多人还没有看透。

一、人物文化元素

就连鲁迅经过了坟前的彷徨和铁屋子里的呐喊之后,也会在柔柔的灯光下,点上一支烟,轻轻地朝花夕拾,让自己早已干涸的心田,在童年水乡的润泽中,在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里,在百草园,在社戏台,静静地安睡。——节选自冯泽立《漫游的心》

这段文字充满鲁迅的气息和味道。这气息和味道从哪儿散发出来的呢?便是从一些暗示着鲁迅信息的词语中散发出来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坟”,这是鲁迅先生小说集或散文集或杂文集的名字。“铁屋子”、“水乡”、“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百草园”、“社戏台”,分别是鲁迅先生《〈呐喊〉自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里的物象。正是这些物象的组合为读者构筑了一个鲁迅的世界。

文化元素从何而来?文化元素其实是文化的沉淀物。譬如有关“李白”的文化信息,我们在熟悉了李白的生平诗文后,便可概括提炼出以下文化元素:

骑驴高歌、遍访青山绿水、烟花三月下扬州、高力士脱靴磨墨、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

这些文化元素点缀在语言之中,那么,我们的文章就能营造出一种文化意境。不妨读读下面这段文字: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1、李商隐

巴山的秋雨又悄悄来了。夜幕深,雨帘重。

苔痕青湿的石板上,商隐脚步匆匆。窄窄的油伞难避风雨,衣衫早已湿了大半,但他却浑然不觉,什么也顾不得,只有那磕磕撞撞的脚步声仿佛在细说着蜀道的艰难。

2、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1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3、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现在,我们再来品读一些文字。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书中,你可以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白云红霞;你可以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梅子时语,和她在荷花丛中争渡;你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桥上信步徜徉,共同采摘桥下河中的水草;你可以和海明威帮助老渔夫桑地亚哥抗拒鲨鱼的肆虐,感受“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伟大崇高的精神境界;你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曹雪芹、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成为知心朋友,你的腰板也会挺得特别地直。

爱琴海的烽烟弥漫在苍凉空寂的天幕上,我找到了阿喀琉斯,我想知道他为什么宁愿让帕里斯卑鄙阴险的箭射进他的脚后而至死也不肯从暗处给人致命一击。“帕里斯要的是海伦和我的生命,而我要的是一颗高贵纯洁的心灵,我无愧无悔。”他刚毅冷酷的脸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注定了要被铸成青铜塑像,英雄的名义千年不朽。

二、地域文化元素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节选自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这段文字分别用几个物象写出旷远的草原风情、苍凉的黄土文明以及柔媚的江南情调。

谁唱江南断肠句

是谁,踏飞三月的柳絮,将达达的马蹄送入春帷,化为美丽的错误?

是谁,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红衰翠减的残照楼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是谁,荡开了西湖的涟漪,将不朽的传奇渐渐融入雾霭,却唱江南断肠句,将江南的小雨染成青泪?

于是,在东风三月跫音响起的时候,不再掀起春帷,只心头保留那一份永恒的祝福就好。

在苒苒物华休的秋日,不再拟把酒疏狂图一醉,只将游子的心牵在风筝的线上,那一头绕着永远的故乡就好。

在悠悠的歌唱响起时,不再去踏破江南的小巷,去访那亘古忧愁的歌者,只心头添一份惆怅,持一份祝福,何必知谁唱江南断肠句?(2008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2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营造文化意境的方法,那就是在文章中巧妙组合能传达一种文化气息和味道的词语。如果给这种词语命名,可以称之为文化元素。说语言的丰厚沉重是因为语言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最终是以文化元素为载体的。为此,只要我们掌握一定量的包孕着文化信息的词语,也就是文化元素,并能娴熟的将其和谐地组合在文章中,我们的文章也就会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定能受阅卷教师青睐的。

明白了文化元素的来源,我们再谈谈文化元素的组合。其实,从前面的例子中,你可能已经领悟了组合的策略。组合策略的本质不过是用词语造句罢了。当然,文化元素的组合应符合情理,倘若只求堆砌,反倒会弄巧成拙。

梦中敦煌

我是你沧桑岁月中一个忧郁的传说。

我是你野旷荒漠中一缕飘逝的云烟。

飞天的长袖旋舞着寂寞,乐伎的歌吹悲凉着阳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匹赢弱的瘦马,在西风古道里恸响着历史的蹄音。

风摇的枯藤,凄呜的昏鸦,如梦如幻残阳下。平沙万里,是何处断绝了人烟?蹒跚的旅途,何处是我的驿站?

西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北望祁连山,幽思衡阳雁。驼铃声声.那可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诺言?风烟滚滚,那可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幽怨?苍茫无语天际下,穿透岁月的脸上.热泪涟涟!

强汉盛唐的丝绸之路,那辉煌的郡邑大道,还剩得几处断壁残垣?桑田沧海,塞北江南,茫然中我曾望眼欲穿。渭城朝雨,花明柳暗,纵把琵琶反弹千万遍。可能唤来春风吹度玉门关?

千佛洞,呜沙山。莫高窟,月牙泉。我在梦想里捧着你流泪的脸。咏一首唐诗唱一句宋词,我在欲望里掀起你蒙满黄沙的经典。

胡笳十八拍,吹弯了黄河古道。羌管浊酒霜满地.雕就你石壁上的图案。

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我也可以感受到恬美空灵的自然之息。我可以站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写的绿色的陶醉,也可以站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应答;我可以乘着刚朵拉去描绘东方威尼斯的图画,也可以静坐在荷花池边欣赏如舞女裙般洁白的荷花;我可以手执长矛独立朔漠,感受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也可以在夕阳下看那“古道西风瘦马”……在文学里融入自然会感到别有一番风味。

我的江南是一阕古雅的小令,小令里有荆钗布裙的女子素手采桑于绿水之阳,有皓腕玉镯的女子踏着水车采着菱角;我的江南是雨中的短歌,歌中有弄舟江渚的渔人,有早起涉水的樵子……

我的江南,梅雨纷纷扬扬。泛舟南塘,桨声和着雨声,点点惊飞了鸥鹭。

路旁的酒旗依旧古风扑面,酒肆里含笑的人儿依旧有着秋水盈盈的双眸。酒香盈巷,只道有故人在这里候我,故酒未饮而人已醉。微醺之中听得窗外雨打芭蕉,像古时女子拨弄的冰弦,有淙淙的音,有叮咚的韵,便认定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在同一场雨中,只是弄不清到底是南唐的那一场雨里,还是唐时的那场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到了今天。

在光阴的流转中,如水的月华凝为青铜之镜。我在江南一个女子悲秋的眼中瘦成薄薄的一枚黄花。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箫声里,玳玳花纷纷坠落如雪。婉约的词人躲进玲珑皎月的帘后。这时,我听到了第一枚秋雨打在残荷上的声音。

我的江南就这样的从雨季里走过。

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那绵延炳焕的文学著述,历史文物,建筑遗迹,自然景观,人文史实,等等,汇成了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这是值得引以自豪的的,广大考生能够在考场作文中撷取其文化精髓,使之为“我”所用。让我们的作文充满文化含金量,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力作。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龙应台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龙应台谈文化: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素材点击:

文化美的内容层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各个历史时代所表现出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是每一个审美的个体所表达出的主观想象和思想感情。这是因为一定的社会现实状况、社会思潮、审美思潮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这种状况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其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实质和表现都是大同小异,或者异曲同工的。下面选择一些文化类的素材故事,让我们各个从不的历史层面和各具个性的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文字的侧面来了解其具体内涵。请看: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林清玄《水中的蓝天》)

[点击]此话题可为“劳动美”“细致敬谨”“精神家园”“„前进‟与„后退‟”等。上述素材中,所表现的主旨,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这样一联想,在生活中,古往今来许多为了前进而先后退人生实践不胜枚举。例如,学者、骚人的撰文“爬格子”不也是如此吗!

●端详这一枚贝壳,不由我想起台湾作家席慕容的《贝壳》里的话:“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 4 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是啊,人的生命诚然也是短暂的,渺小的,与时空无限的宇宙相比,个体的人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实为沧海一粟。然而,人活在世上,比起“贝壳里的生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或许定能“更长”“更多”一点,就是再短暂、再渺小,也要胜似贝壳里的生命啊!一个人的能力诚然有大小,但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总应该坚持不懈的努力,尽可能做得更好些,不论是“伟大”还是“平凡”,都要尽可能创造出“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笔者《五彩贝》)

[点击]此素材可为“短暂与永恒”“劳动与创造”“平凡与伟大”、“卑微与高尚”等话题。秦牧说:“当你拾着贝壳,在那辽阔的海滩上留下转眼消灭的脚印时,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个人的渺小,但看着那由亿万的沙粒积成的沙滩和亿万的水滴汇成的海洋,你又会感到渺小和伟大原又是极其辨证地统一着的。没有无数的渺小,就没有伟大。离开了集体,伟大又一化而为渺小。”此话对生命的启发很大。由此,我们还应该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柯蓝曾经说过,“生活和时间,只是一只大得无形的空白的框子,只有你用劳动,才能使它充实。至于充实一些什么,这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空白的框子》)●那天是潺潺的雨天,秋雨淅淅沥沥下过不停,驻足拙政园“留听阁”,心随雨动。近看,雨点从琉璃瓦楞上落下来,像一串串透明的珍珠,正好打在檐下的芭蕉叶上,一滴滴,一声声,珠圆玉润,悦耳清心;远看,池塘里的残荷静立雨中,任凭秋雨敲打,那嘣嘣的响声传入耳鼓,别有一番情趣。回首再看此景点的“题名”,原来撷自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于是,不觉脱口轻吟: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此素材可适用于“听”、“精神世界的雨”、“心灵感悟”、“自然与人文”等话题。由此,我们一定会想到古人关于听雨的人生体验:温庭筠在《更漏子》中所吟:“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那也是湿漉漉心情,意境与此神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贯云石《水仙子“夜雨》)诗人客游他乡,夜阑难寐,听秋雨敲打梧桐、芭蕉,油然生羁旅愁思,那一声声,一点点,点点滴滴好似敲打在游子的心头。又如“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崇兄贾岛》)以雨声比落叶,大有见一叶而知秋的意境,表达了对亲友的怀远之思。再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声声慢》)此处更是以雨打梧桐,且通宵未歇来极力渲染愁思之深、相思之苦。词人想到国破、家亡、夫死,老来漂泊,孤独无依,人生的处境已让人烦恼,而今宵偏遇肃杀天气——一层秋雨一层凉,怎不让人愁肠百结?如果说女子柔情似水,望秋雨而愁思,那么,再看豪放词人如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避风雨,一任自然。诗人笔下的风雨,显然是“人化的自然”,诗人回忆自己一生的坎坷,几起几落,宠辱偕忘,含蓄地表现出不计荣枯得失,经得起挫折磨难的豁达心境。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季羡林《人间第一爱》)

[点击]此素材可适用于“爱(父爱、母爱)”、“回报”、“承传”等话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吟诵着这首深蕴着母爱的诗句怎么能够忘记母亲那绵绵无尽的一针一线,连结起了天下儿女一生的幸福与温暖。我们要在心灵的深处去尊重、理解母爱,让神圣的母爱在我 5 们精神世界里安营扎寨。仁者爱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兵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这是晚唐诗人张乔写的一首边塞诗。此诗与中唐盛行的边塞诗所不同的是:它没有去歌颂战争,抒发立功壮志,表现战争苦难和征戍生活的艰辛,揭露军中矛盾,批评黩武行动,也没有去抒发将士(包括诗人自身)思乡的情绪,而是描绘出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景象,反映出边疆人民团结和睦的理想生活图景。

[点击]此素材适合于“思乡”、“团结”、“和谐”、“理想”等话题。边疆人民团结和谐的主题,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由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我们应该再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其艰难的历程,从昭君出塞、乌孙和亲、文姬归汉等史实来看,这些汉朝的和亲政策对维持北方的和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别林斯基)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苏格拉底)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培根)

[点击]此素材适合“交往与友谊”“外表与心灵”“忠言”“规劝”“信条”等话题。吴伯箫说:“在人人都知道有„我‟的时候,忘我的境界是不易体会的微妙的境界,也是最圣洁、最崇高,在市侩庸俗的生活里难以企及的境界。像那半夜的钟声,它波动着深远的令人起肃穆之感的音响;也像深谷的花朵,它散发着清越的素淡的幽香。”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而忘我的境界又是受人尊重和爱戴的源泉。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卞毓方《张家界》)[点击]此素材适合“自然美”、“山的感悟”、“人与自然”等话题。张家界,这一自然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者在文章开头自豪地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这句话通俗地说就是,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其实,在我国,不仅有张家界的山,还有九寨沟的水;有苏州园林,也有故宫博物院,等等。这些都是自然与人文的最好杰作。天人合一,从中略见一斑。

如何驾驭素材的指点:

2006年全国语文卷以及各地的(包括近年来的)语文卷,越来越多地重视“文化类”的写作,从2004年江苏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到2005年浙江省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以及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等,这些都说明了文化与历史、文化与人生是密切相关的主题,而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交流、合作,与世界接轨更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因此,2007年的作文命题肯定少不了“文化类”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文化类的作文呢?下面主要说明两点。

扬长避短,写自己熟习的文化。例如,“北京的符号”,它是城市“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你可以写“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还可以写“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等。“符号很多,考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 但是,考生如果能纵观古今,将北京的古老符号和现代符号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不仅显示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从整个文章感觉上来看,显得视野广阔,更加大气,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当然,要写自己所熟悉了解的事物,防止因一知半解而造成失误。

深思熟虑,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江苏考生《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写到:“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西安,脚踏渭水,背靠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靠。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此文妙在扣合题意而又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诸多文化积淀,因此文章就显得充实而又灵动;哲理与诗情,历史与现实、未来,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泛泛而论的虚浮和正反统一的俗套。”(骆冬青语)透过本文可以看出“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两地为纽带,以山与水的对话为契机,以诗词歌赋为文化背景,以灵动与沉稳为哲学内核,以历史与人文为情结,很好地演绎了中华民族具有“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的生活画卷。因此,培养自己热爱自己的故乡,挖掘其人文情怀,不仅是作文的真谛,而且也是做人的宗旨。

拓展资料:名言警句、人物碎片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2.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教子故事》)

3.“典故是一滴水,映射着大千世界,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处事为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一个个简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华成语典故》)7

4.达"芬奇从被微风吹皱的涟漪碧波中找到了蒙娜丽莎谜一般的线条;邓肯说她的灵感可以从“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和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振”中得到;“濡湿的贝多芬”(因经常冒雨散步,湿透衣裳而得此雅号)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和“树叶中小鸟的歌唱”中唤起了写作《田园交响曲》中“溪畔小景”的灵感;而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陈钢《钢琴家的脚》)

5.“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高尔基语)

6.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独具个性话书斋》)

7.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诗中“柳”与“留”;“丝”与“思”,即为“谐音”修辞格,传达出一对情人在堤柳荫下,那种相思、相爱,难分难舍的情状。(笔者《古诗中的柳》)

8.《齐书》上说:“手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览万里为遥。”小小一柄扇子,浓缩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传达出各地的风土人情,记录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它是我国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笔者《咫尺扇面话风情》)

寄语:轻轻地对你说——

上一篇:晚霞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卫生系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