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座谈会会议纪要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座谈会会议纪要(通用8篇)

教师座谈会会议纪要 篇1

会议听取了李校长半年工作的情况通报。

李校长强调,今后无论学校发展到什么程度,职工的利益必须摆在第一位。今年,学校在保证职工正常开支的情况下,组织了全校187人旅游;为职工体检;庆祝校庆为职工做工作装;为职工发放购物卡等,同时,学校还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选举了职工代表,举行了教代会等。

今年招生工作一开始,学校就确定了今年的招生目标,认真安排部署招生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招生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努力,我校超额完成招生任务,共计录取1053人,其中高中生420多人,600分以上的30多人。高中毕业生分5个班(1个口腔班,4个护理班),每班都在65-70人之间,后续完成了6318人次的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办理了09级毕业证2680件。

半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工作力度,除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外,还召开了教学工作专题会议,使教学工作各项决策更加明确;制定了专业授课计划,突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开展了多次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学校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5位教师参加优质课的评比。强化师资培训,完成一期青年教师校内培训工作,并跟踪听课,随时指导;开展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教师校内培训,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五名教师参加卫生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师资培训;选派两名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选派一名教师脱产进修学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选派一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一名教师参加省级学术会议;同时进一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各教研室均申报校本课题。开展了两期师资招聘听课工作,完成了20XX年教师职称晋升材料审核。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学校注重培训工作,与卫生局科教处等上级主管部门合作,顺利完成全科医生理论培训、社区护士理论培训、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培训、成人高考考前培训、美容师培训、按摩师培训工作。

为对全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行政后勤保障工作进行全方位督导,学校于9月份成立督导室,督导人员由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组成,制定了《XXX医科大学吉林卫生学校督导工作条例》和《XX医科大学吉林卫生学校督导工作流程》。几个月以来,召开了多次督导工作会议,组织了督导专题学习会,经过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明确了在新形势下督导成员应在督教、督学、督管上全面开展的工作目标。督导成员经常深入课堂、实验室、机房等教学第一线开展随堂听课近70学时,并为教学工作提出了10余项合理化建议,反馈到教学工作中,已经产生很好的教学反映。听课过程中,兼顾教风、学风状况调查。同时,督导成员还参加了学生评教座谈会,广泛听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改变了以前个别存在的“生、冷、硬”管理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德育工作除完成日常检查外,继续施行“三分八星制”;以各种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消防知识,制定预案并按预案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实战的`消防演练和应急疏散演练;半年来,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开展了大量文体工作,包括护士节活动、学生热舞大赛等共5项活动。

从5月份以来,学校陆陆续续将大部分供热管线改造完成,学生寝室和教室温度比去年平均升高5度-6度,不但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资金而且老师和学生可以在更暖和的教室里上课、学习。同时学校为迎接新生的到来,完成了宿舍的搬迁,为部分学生宿舍做防水工程;完成了大、中专报表,文件收发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及我校实际情况成立学校招标采购控制办公室,对学校的采购工作进行全面监管。为规范学校管理,学校各科室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使各部门的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行政科室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同时学校整体管理规章制度正在整理制定中。

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理顺了临时用工人员与学校的合同关系;调整了清洁、舍务人员、保卫等岗位工资标准;与9名校内临时聘用人员续签协议;与3名新招聘临时教师签订校内协议;同时理顺了8名在编不在岗人员工作关系,并且此工作正在进行中。

从5月份以来,学校加强了与各分校之间的联系,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加强联系,学校制定了吉林卫生学校所属分校评估指标体系,并成立专家组对所有分校的整体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行政事务等工作),结合招生情况,给予奖励。

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方向,把握两个环节,完善三个体系,破解四个难题。李荣校长结合我校实际,将学校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向各位与会人员作了进一步解释。

1、明确一个方向,即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我校现在的中专学历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我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很强,但是理论知识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提高学历教育层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理论不足的问题,因此,确定我校的发展目标为想尽一切办法升入高职。

2、把握两个环节,即入口环节和出口环节,就是要把握好招生环节和学生就业环节。虽然今年我校的招生情况非常好,总校招生数量为1053人,从全市中职学校来看也是名列前茅,但招生工作这一环节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招生工作是全校整体工作的生命线。

出口环节主要是强调学生护理上岗证的通过率。从全国范围来说,护理行业还是十分缺人才的,如果我校学生毕业时能拿到上岗证,对就业来说将是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5月份以来学校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为就业工作增加人员力量,给就业工作扶持政策等。学校召开了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征求就业处全体人员对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完成20XX级实习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着手20XX级学生毕业安置和20XX级学生的实习安排工作。

3、完善三个体系,即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管理体系、后勤服务体系。三个体系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不断建设和完善三个体系,将为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将使学校整体工作朝制度化、规范化、效率化方向发展。

4、破解四个难题,即资产遗留问题、人事编制问题、管理模式问题、校舍迁址问题。这个四个难题是学校现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必须得在短时间内解决,不然将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的进程。

会上,XX校长明确表示,树立一个服务型、公仆型的学校带头人的形象是做为一名领导者的根本,自己要虚心学习,勤奋工作,最大限度的让全校教职员工放心和满意。同时XX校长也对各位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全体教师,继续发扬老一辈卫校人的精神,艰苦创业,努力拼搏,自力更生,不断将学校事业推向新的高度。部分教师就学校发展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尊师重教、学科带头人培养、人员编制及10%工资待遇的确定时间等问题交换了彼此的看法,对此,XX校长都逐一进行了解答。李校长表示,对学校提高效率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突出矛盾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要下大气力,校内能解决的尽快办;需要与上级部门请示、协调的要抓紧办,比如:人事制度改革等问题;对历史遗留但必须解决的要逐渐办。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升格为高职高专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家将不遗余力,一代一代努力下去,同时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余热,为学校的发展再添一把力,再出一把劲。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但体现了校领导对老同志工作的关怀,同时拉开了校领导与学校一线教师直接对话的序幕,使校领导能够直接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一线教师也明确了解学校总体工作方针政策,必将使学校政务朝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教师座谈会会议纪要 篇2

在座谈会开始时, 黄华华指出,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强大持久带动力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正是完成这个核心任务的关键。然而, 广东的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同比有所回落, 物价累计上涨5.2%, 创造近3年最高涨幅;企业综合成本持续上升, 盈利增长放缓;中小企业和不少产业仍缺乏自有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资金和电力供应紧缺;能源、土地、环境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 加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广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面临严峻挑战。要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短期内主要靠宏观政策调控, 着力“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惠民生”, 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长远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靠产业转型升级, 靠培育具有持续带动发展能力的主导产业, 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就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为此, 黄华华强调, 第一,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广东的一大迫切要务, 成效初显。2010年, 是广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开篇布局之年。在国家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 广东超前谋划, 提早部署。一是着力健全规划政策。目前已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 编制完成《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各专项规划也正在抓紧编制当中。出台了《广东省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2010-2012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2010-2012年) 》、《关于加快发展LED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文件。二是明确重点产业积极突破。广东贯彻国家战略, 立足本省实际, 选择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因、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8大领域作为今后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 并突出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和新能源汽车作为近期重点突破的三大产业。设立了百亿元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其中60%重点投向三大产业。组织遴选了重点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强项目, 项目总投资达2893亿元。通过全省上下努力, 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2010年, 全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约为1.1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达5600亿元, 增长18%。

第二, 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任重而道远。当前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支持体系有待健全, 产业链尚不完备, 部分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大, 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尚未形成集聚发展的良性态势。相当部分产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关键零部件和主要装备依赖进口。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 现代产业的统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这既是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又是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为此, 我们迫切需要借用“外脑”, 在以下方面为广东破题指向:一是如何突出重点, 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除广东已经确定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和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外, 还有哪些新兴产业可以作为广东的主攻产业。二是如何有效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制定可行的产业技术路线图,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三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和产业联盟, 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制高点。四是如何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数据系统和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重点技术成果产业化等。诸如此类问题, 我们都需要与专家和企业家们进行头脑风暴、思维碰撞, 为广东提出更多的“金点子”和“锦囊妙计”, 使广东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会议历时一天听取了专家、企业家们的发言后, 黄华华说, 各位专家和企业家提出了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很强的建设性意见:第一, 广东加快培育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迫在眉睫, 选准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新的发展阶段, 广东应瞄准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端服务业, 重点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有升级潜力的既有产业集群实行转型和升级, 并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第二, 要加快实施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推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确定好发展路径之后, 政策重心要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 要从加大支持和培育市场环境两方面入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全球生产体系。第三,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把广东打造为东亚乃至亚太服务外包中心。广东要把传统的由境外和国际资本主导的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经济, 加快转变为由内源经济、本土资本主导的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相对高端的开放型经济。在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时, 应把重点和眼光放在服务外包的发展上。第四, 发展轻资产型软产业, 打造智慧广东。广东要从“世界制造基地”定位成为“中国服务中心”, 就必须着力将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ICT、工业设计、媒体广告、品牌营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咨询顾问、娱乐休闲等“轻资产型软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第五,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政府在公务车的采购上应更多地考虑新能源车型, 尽快推出一套符合广东特点的, 行之有效的新能源车补贴计划, 确立一个科学、长远、满足各方利益的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第六, 积极应对低碳挑战,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要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 稳步发展核电产业链;研究清洁煤发电技术, 推动IG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海上风电, 培育海上风电产业;合理布局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项目。

中国民俗钱币学会北京座谈会纪要 篇3

戴志强先生此前为中国民俗钱币学会的成立题写了贺词:“民俗钱币是中国钱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钱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两类。非正用品亦可统称之谓压胜钱,即今所言之民俗钱。民俗钱内涵丰富,其中官炉制作者尤应予以特别重视。它们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谨此祝贺中国民俗钱币学会成立。”

戴志强先生从事钱币学、货币史研究30余年,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多项中国钱币最高学术奖“金泉奖”,主持创建了中国钱币博物馆,在中国钱币学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的研究方面有卓越贡献。

在座谈会上,戴志强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

钱币学不是货币学,货币学要研究的是货币理论、货币制度、货币政策、货币购买力等等与货币相关的经济问题。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钱币”,则是一个文化领域的名词,既包括正在流通使用的货币,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还包括因为货币和货币文化而产生的其他相关事物。说到底,钱币学要研究的是文化问题。

具体到压胜钱来说,以前统称厌胜钱或压胜钱,我还是认为这两个名称好。“花钱”这个名称出现较晚,有些叫法来自台湾等地,如叫玩钱等等,我感觉这样的叫法是把厌胜钱的品位降低了。中国民俗钱币学会成立,没有用花钱的名称。这样既体现了钱币蕴含的文化价值,又准确地涵盖了此类钱币包含的丰富门类。

压胜钱是正用钱(也叫行用钱)文化的衍生物,称之为“货币文化的衍生物”,非正用钱与正用钱之间的关系,就像纪念章和货币的关系。因此压胜钱又可以理解为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用途的“章”。品种相当多,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大部分是民间制作,但也不乏出自官炉的上乘之品。压胜钱的门类极其繁杂,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钱币文化、民俗风情,成为古钱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事实上,从有正用品时就有了钱币文化,也就有了非正用品。比如自货币产生之初就出现有以冥币陪葬的习俗,这种人死后在“阴间”使用的钱币就属于民俗钱币的一部分。再加上其自身包含的民俗文化的丰富,民俗钱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钱币的半边天。

压胜钱的源头现在看到汉是没有问题,那么再往上追溯,能到什么时候?有人讲,齐“六字刀”是纪念币的性质,如果这样,也就是说,战国就有了压胜钱。再往前追,我认为,从货币产生那天起,就有了压胜钱。因为古人去世后,要用一些货币随葬,那么这部分货币就没有了流通功能,它就是压胜的意义了。压胜钱到了今天还有没有衍生物?各种纪念币、纪念章是不是?纸币有没有压胜钱?民间印的用于葬仪的冥币应该就是。邮票是不是?各种有价证券应该都是纸币的衍生物,邮票也应该是纸币的衍生物,以前就在国家印钞厂的一个车间印制。

戴先生还回顾了他在主持《中国钱币》杂志期间的一些工作,他说,《中国钱币》一直希望能刊载一些压胜钱方面的文章,但实际发表压胜钱的文章很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到稿子自身质量的局限,缺少有质量有深度的文章,研究的成果也相对少;二是压胜钱的断代是个难题,单凭拓片、图片等不好下结论,不像正用品有史书记载的参照,钱币本身也多有年号等信息。所以一直没有实现。现在你们成立了学会,相信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会得到加强,也会组织起民俗钱币的爱好者一起把这项工作做好。戴先生最后祝愿民俗钱币学会越办越好。

“天下花泉”网站站长、民俗钱币收藏家陆昕介绍说,正是由于民俗钱币具备许多钱币之外的文化内涵,因此该网站在致力于藏品分享、泉友交流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吸收民俗学方面的专家,并将此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网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将民俗钱币蕴含的文化、知识、故事记录下来。”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钱币收藏圈后浪汹涌,近年间成长起不少对民俗钱币有着深入研究和过硬眼力的年轻泉友。他们通过专业网站,与同好和许多专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关系,时常切磋、共勉,享受与人分享的快乐。

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钱币收藏家刘春声呼吁,民俗钱币的收藏者一定要注重学术研究,不能只满足于当个保管员。他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东渐,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传统国学的修养越来越缺失。我们这一代人还读过一些古籍文典,下一代就很难说了。因此如何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已是当务之急。弘扬民族文化是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的大问题,绝非危言耸听。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通过传承来延续。所谓精神文明建设其中就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并继承精粹。因此,身为民俗钱币收藏者研究者,不仅要有保护意识,更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历史责任感。

在特岗教师座谈会上的会议发言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特岗教师:

大家好!

见到大家很高兴,认识大家更幸运。你们青春的面容就是美丽的图画,你们蓬勃的身姿就是独好的风景,你们年轻的脸庞就是可爱的体现,你们激情的身影就是活力的诠释,你们灵动的眼神就是睿智的传递,你们满腹的经纶将是我片教育的希望所在,你们满腔的热血将是我市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真诚为大家点赞。

我为你们的选择点赞:选择教师就是选择清贫,选择教师就是选择艰辛,选择教师就是选择无私奉献,不断付出,选择教师就是选择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我为你们选择师范这个专业,选择特岗教师这个岗位而真诚的点赞,你们不简单!

我为你们的到来点赞:2014年5月份特岗教师招考报名的时候,一个年轻女孩与男朋友特意到我校去考察,她看了校园,看了食堂,看了宿舍,问了很多学校的情况,我还清楚的记得她问了这里有物流公司吗?可惜肥田没有,正因为没有,她后来没报我校这个岗位,后来我校的岗位空缺,再后来是杨加红老师调剂到了我校,她最后来到了我校,我能不为她的到来,以及像她一样的你们点赞吗!

我为你们的坚守点赞:或许农村的环境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优美,树是杂树花是野花;交通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便利,班车有可能等上几个小时,人多也挤;校舍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雄伟,或许房子烂门窗也烂;条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优越,吃住不好,教学设施设备差;学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听话,调皮捣蛋不少,想读书的乖孩子不多。但你们留下了,一年、两年、三年的留下了,三年后大多的还要继续留下,我当然要为大家的坚守点赞!

我为你们的扎根点赞: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能够坚守特岗三年,之后能够继续留在耒阳,扎根耒阳教育,为耒阳的农村教育事业奉献十年、数十年、甚至一辈子。那么你们就是金子,耒阳教育的金子。我这个已经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满40年教龄再退休的老教师,深知扎根的艰难不易,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要为大家点赞!

二、深切的对大家期望。

既选择则爱上她。教师职业如何崇高无需我赘言,教育事业如何伟大无需我说教,教学岗位的如何重要无需我教化。最朴素的想法我认为既然大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教师,选择了教育,选择了教书育人,那么就要喜欢并热爱上她。这也是师德的要求:爱岗敬业。如果勉强,就容易敷衍了事;如果将就,就容易得过且过;如果凑合,就容易心如冷灰。我们应该且行且珍惜,应该且教且热爱!

既来了则安下心。浮云在天,风吹无定型,浮萍在水,水流无定处。人若心不静则容易浮躁,浮躁者的心就如浮云与浮萍。为师者绝不能浮躁,只有静心静气方能安心钻研潜心教学专心思考耐心育人全心投入用心工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不情愿,不得已,不甘心,不服气,也要搁到一边。学生不能做实验品,耽误了一年或许就会误一生;学生不是小白鼠,误人子弟无异于谋财害命,害莫大焉,当戒,善莫大焉,方为!

既坚守则多奉献。特岗不是驿站,不是歇脚的亭子,不是权宜之计的避风港。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来过渡一下,来休整一下,以此为跳板,目的是以退为进。我以为对一个学校不好,对一方教育不好,对自身的发展也不见得好。因此我深切的期望大家能坚守特岗,坚守这份职业。能够坚守就是莫大的奉献,巨大的牺牲,但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坚强的决心,执着的追求,不变的理想。

既扎根则一辈子。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当三年特岗教师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把它当下去。“把牢底坐穿”不是说说而已,体现了革命先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浩然正气和乐观豪迈的坚强决心。扎根农村,钉在乡下,把农村教师做完一辈子,把乡下老师做到老,这才能彰显伟岸和高大,才能凸显崇高和伟大。“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歌词所表现的爱情无疑是最平凡却又是最伟大的爱情。教师也应该如此。

三、真心的给大家建议:

1、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细节体现素质,敬业与否从这个细节就可看出端倪。

2、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激情饱满、感情充沛才能很快进入角色。演戏和上课同理。

3、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不仅仅是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

4、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

5、课间等时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与学生打成一片,多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方能彰显亲和力。亲和力是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的前提。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6、上好每一节课。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驾轻就熟、行云流水给学生的感觉好。

7、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

8、要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杂志。并与教育实际联系起来,要多做做读书笔记,多写写教育反思,教学札记。

9、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于体罚学生。一定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放低身段才能拉近距离,建立深厚师生之情。

10、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每个孩子教有可爱的地方,教师更应当关心那些学困生。要学会赏识孩子,发掘其闪光点。

11、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与乐趣,才能锻炼自己。我总认为:没有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完全意义的老师,是有缺陷、遗憾的老师。

12、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请爱你的学生吧。

13、教师被称为辛勤的`园丁,万事勤为先,天道酬勤,好业绩不一定与勤成正比,但勤勤恳恳,效果再差也有个谱。

14、致力成为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好;作为教师慈母严父的角色要能同时集于一身,而且转换自如。

四、尽力的为大家服务。

我的女儿也是一个特岗老师,我深知85后、90后大多涉世不深,历练不够:生活一向优裕,经历一直平坦,为人单纯天真,处事简单任性,独立自主能力欠缺,适应生存能力空乏。因此如何让大家适应学校适应工作适应学生适应油米酱醋茶适应飞虫蚊子咬适应信号差网速慢的现实适应举目无亲水土不服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作校长的服务意识要强,关爱之情要浓。既要在业务上多指导也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教学上从严一丝不苟,生活上入微关怀备至,专业成长力争不遗余力,情感生活做到排忧解难,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致力构建舒适温馨的硬件环境,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人际氛围,使学校宜居宜业宜教宜活,能尽快让特岗老师适应、融入、忘我,那么大家才会痛并快乐着,苦也开心矣,也就是说能让大家的幸福指数高!

五、诚恳的愿大家理解。

农村学校虽说现在的办学条件、环境氛围、学生素质、福利待遇与我们三十年前刚参工时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与大家的期望、要求或许还有很大的反差与距离。工作中有许多的烦恼,教学中有许多困惑,成长中有许多迷茫,交往上有许多不如意,生活上有许多不顺心,情感上有许多不着调,付出与收获或许如遇自然灾害的老农颗粒无收汗水白流,理想与现实像看穿越剧情节跌宕起伏如坠五里云雾,梦想与实际如光怪陆离的幻境变化莫测中迷失了方向迷离了自我。如果学校做的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妥,领导想的还有方方面面的不周,对大家的关心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够,对大家的诉求也难以及时一一满足,那么请大家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工作为重,以学生为重,摒弃自我满腹的牢骚满嘴的怨言,不计个人一时的得失。如果我们做得还行,请你好好工作;如果我们做得不够好,请你理解,还是为了你好好工作。理解万岁!

六、大胆的替大家提议。

一是提议教育局设立特岗教师专项荣誉奖励,物质奖励次要,精神奖励更重要。二是提议教育局人事股等在为特岗教师办理档案、保险、晋职等事宜时,简化程序,最好由学校代办。三是提议教育局定时组织特岗老师座谈会以及各种联谊会,加强大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丰富大家文化娱乐生活,扩大大家的朋友圈子。四是提议教育局成立女工股,为年轻女教工当红娘,为所有女教工维权。

七、衷心的向大家祝福。

座谈会会议纪要 篇5

会上周竹叶副会长对石化行业当前面临的环保压力、联合会今后为推动行业环保治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讲话,同时也对八大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开展责任关怀等提出了期望;质量安全环保部环保处有关负责同志就联合会20xx年环保工作情况及20xx年工作思路进行了介绍;八大公司代表分别介绍了本集团的环保工作情况,并对联合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工信部郭庭政博士介绍了工信部近年来针对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等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并希望石化联合会继续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整个行业的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与会代表经过认真的讨论,形成了以下意见和建议:

1、针对目前环保公益诉讼问题,由联合会组织协调,提出应对方案和要求;

2、由石化联合会牵头对编制石化行业环保信息公开规范行业标准;

3、对行业内大量的可综合利用的危险废物问题,由石化联合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和探讨合规管理及制定综合利用危废标准等问题;

4、定期召开发布会,对行业内的环保先进企业、案例和个人进行评选和表彰;

5、加大技术交流力度,针对行业的VOC、恶臭气体及其他成熟的环保治理技术等,组织召开专业培训和小型专业性技术交流会;

6、充分利用石化联合会的平台,对于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要求等,及时讨论提出反馈意见,反映环保述求;

座谈会会议纪要 篇6

首先,新进及转岗人员对调度专业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认识。如负荷岗位中配网设备缺陷不能及时处理,给操作带来不便;交接班容易松懈,有图实不符的情况;对于工作中的专业知识还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在工作中有的同志心态还没有放好,急于求成或是太计较得失,同事间的交流沟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次,针对目前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会人员进行了对策讨论分析。新进及转岗人员普遍表示,在新的岗位都还没有做到最好,大家讲再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积极性,多学习、多思考,兼负责任,不断累积经验,夯实基础,全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和操作水平,同事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互补长短,严格遵守公司基本制度,对于在工作中的一些制度规范上出现的与公司发展不适应,在提出意见后将通过班组制定相关措施来解决,不遗余力的维护调度权威。

再次,座谈会就同志们的上岗心得进行交流。在会新进及转岗人员表现积极踊跃,交流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怎样进一步的把好学习关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家将各自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沟通,遇到好的、实用的、有效的方法,大家纷纷执笔记录取经,这也是经验的累积。而在会的几位领导也发言助兴,周所长表示:这次按照调度安全整治的要求,组织新进、转岗人员开会,目的是将大家在工作上的困惑、不足、需求提出来,新进、转岗人员在工作不熟悉的情况下是电网的危险点。培训既有自身学习,也有培训基地、现场学习,所部将对新进、转岗人员培训提出措施,同时个人也要加强学习,多听、多看、多问,尽快适应新岗位。彭所长也提出了5点:1、认真对待新岗位,看重工作,摆正心态,承受压力;2、年轻同志要有长远打算,不要过分计较得失;3、在以后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调整;4、对于培训工作,所里将尽全力支持;5、要求调度员们要按规程、规范做事,对于安规、调规要理解透彻,遵守基本制度。

教师座谈会会议纪要 篇7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契机?

高杨 (主持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那么,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应该如何看待?大家都有多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 请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结合工作体会谈谈看法。

王海旺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让“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现象更加凸显。“无业可就”主要是总供给问题, 也有结构性问题, 社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现代服务业还不发达, 职位供给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有业不就”主要是思想观念问题, 一些大学生固守“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维模式, 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生活的制高点;“有业难就”主要是能力和素质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侯存敏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人数显著增加, 竞争更加激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一些大企业不断裁员, 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二是就业岗位减少。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的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 许多外向型企业纷纷减产, 无疑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三是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现在, 个别新闻媒体和网络过度渲染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危害, 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肖爱民 (新乡市日升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公司是专业研发和生产数控轴承专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 是国内外轴承设备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近年来公司发展很迅速, 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由于公司和国际市场联系比较紧密,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小, 今年不得不缩减招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

李新艳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 :不知道是不是金融危机的缘故, 我感觉最近举办的招聘会倒是不少, 但是招聘单位越来越少, 要人计划也越来越少。现在, 无论在哪儿人们都在谈论金融危机, 虽然不知道它到底对我们就业有多大影响,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会对大多数即将毕业的学生造成“心理阴影”。

张平 (河南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金融危机成了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道路上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有点谈“危”色变的倾向。事实上, 并不是所有专业的毕业生都受到冲击。据我了解, 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差别很大, 像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的冲击较大, 而基础建设、能源电力、农林等专业几乎不受什么影响。比如, 目前我们学校资源与环境学院2009届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的已占80%, 这主要是受国家长期战略以及近期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匡玲 (中石化华北石油局五普钻井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 :由于我们公司属于石油石化行业, 行业特色比较鲜明, 随着中国石油产业和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的人才需求量相对很大。和大多数企业不同, 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反而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相比较而言, 我们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压力不是很大, 甚至对某些专业的毕业生都是整班招收。

谷志奇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科长) :金融危机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企业在缩减用人需求, 然而有些国内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从中看到了机遇, 认为金融危机降低了外企对他们形成的竞争压力, 正是扩大发展的好机遇, 也是用低成本储备人才的好时机。比如, 许继集团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前段时间从我们学校招聘了不少毕业生;郑州某些餐饮企业也趁就业市场低迷广揽大学生, 储备高级服务人才。

高杨:看来, 在座的业内人士大都认为,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危机中隐含着契机, 契机可以帮助我们转化危机。积极地面对严峻的形势, 做好眼前的每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 也许是目前我们最积极的一种应对状态。

大学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扩招?还是其他?

高杨: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社会上有好多种说法。比如, 高校扩招太快, 大学生人数太多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不高, 高校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专家分析说, 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期,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就业难也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就业难。对此, 大家怎么看?

马玉栋 (河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 金融危机的冲击, 包括工作岗位的缩减和心理上的影响;另一方面, 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教育制度也有很大关系。这或许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积累了一定的矛盾。有人分析说, 即便没有金融危机, 也会导致就业需求与可提供就业岗位严重脱节。从需求来说, 多年的连续扩招, “积压”的待业大学毕业生数量的确很大。

仝广东 (新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当前有一种说法非常流行, 就是将大学生就业压力怪罪于扩招。我不赞同这种看法, 虽然扩招造成了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 直接带来了就业压力, 但是我认为, 现在的大学生即便不上大学, 也一样要就业, 只不过把就业压力转移到了职高、技校和社会而已。

朱森林 (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国家经历了人口出生的高峰期, 到了一定阶段, 就业高峰期的出现是必然的。从我校的就业情况看, 2007年到县以下基层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占25%, 而2008年却降到了17%, 这说明还是有很多毕业生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的, 也暴露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的保守和陈旧。大学生就业难, 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 就是博士生挤占硕士生职位, 硕士生挤占本科生职位, 本科生挤占高职高专生职位。

王海旺:大学生就业难有三方面原因。其一,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 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其二,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 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吸引到大学生, 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善, 对大学生就业市场来说, 是一个不利因素。其三,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理论功底或许很强, 但是缺乏获取岗位信息、展示自我、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就业能力”。

张向战 (河南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 :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就业的七项措施中规定, 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 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在我看来, 这的确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 但它终归是特殊时期的缓解之策, 而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策。通过这种途径安排的毕业生毕竟有限, 而且即便能留在学校暂时工作, 两三年后他们依然要走向社会。

高杨:高校扩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国民整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 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 就业难和高校扩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 大学生就业高峰期下的就业难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有待大幅提高。为此, 高校应注重内涵建设, 提高培养大学生的质量, 为社会提供时下真正所需的专业人才, 这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之一。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等待救援?自救?

高杨:我们看到, 国家为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离大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而且很多是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的。那么, 高校应当怎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降低姿态, 以祖国的发展为己任, 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呢?

张向战:目前,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确存在着不少障碍, 这不能仅仅归因于大学生的观念问题。事实上, 无论是基层的创业环境、成长机会, 还是政策待遇等, 均未能取得与制度鼓励相当的优先条件, 也就是说现实和理想差距很大。有专家曾经说:“通过政治号召和道德鼓动, 虽然能够调动暂时的就业积极性, 但长远来看, 从制度层面改善基层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状况, 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实际有效的方法之一, 就是大幅提高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待遇, 如果农村偏远地区的薪水是城市的2倍, 用不着引导就会有不少学生主动要求去。

陈铮 (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2009届毕业生) :“等待救援”不如“自救”。大学生就业市场遭遇“寒冬”, 我们如何从自身做起, 练好“内功”, 转“危”为“机”,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整好心态, 不能眼高手低, 眼光不能老盯住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当前, 真正需要也能接纳人才的地方多在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基层地区, 或许那里才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地方。

朱光辉 (新乡学院大学生就业中心副主任) :“以创业带动就业”, 通过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来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实际上是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等走上社会以后, 说不定哪天这颗种子就发芽了。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为他们将来创业做好知识积累和能力准备。如果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创业意识, 一旦遇到合适的机遇, 他们就能顺势而动, 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陈龙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自动控制系2009届毕业生) :除了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可选的出路其实有很多, 如考研、考公务员、当村官、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入伍等。我对参军比较感兴趣, 对于高职生来说, 目前就业压力很大, 参军不仅能为国家作贡献, 而且部队还为大学生士兵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郭超杰 (河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辅导员) :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前的形势下, 我和其他两位辅导员按照“早推荐、早签协议、早就业”的工作思路, 在毕业生求职大潮来临之前, 通过精心筹备、认真组织, 于2008年12月举办了“资源与环境学院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 我带的120多名毕业生, 仅通过这次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的就有近80名。从这次招聘会中我得到启发, 由辅导员或者院系组织的小型专场招聘会非常有针对性,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不失为一条蹊径。

马玉栋:要想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有赖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再一个, 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有待提高, 这里的“质量”包含两个方面:能力素质是一方面, 毕业生所学专业要符合社会需求是一方面。当然, 对我们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说, 还要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工作, 比如,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让大学生从一年级就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不断地朝着设定的目标积累知识、技能, 毕业后自然就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王海旺:就业是民生之本, 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 寄托着千万个家庭的殷切希望, 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困难,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 观望和等待都不可取。必须主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调整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机制, 出台有利于就业工作的政策,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同时, 要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这一功能, 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 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

高杨:如果有一天, 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 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更优惠更实际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 也许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态度就会从“无奈选择”转变为“积极自愿”了。到那时再来谈就业难这个话题或许就不是从今天这个意义上讲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教师座谈会会议纪要 篇8

作为批评家的胡河清,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独树一帜。胡河清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以少胜多”的优秀学者,其学术功绩不在“量”,而在“质”。胡河清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文化、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研究至今仍有非同凡响的启示意义。

2014年4月15日,《胡河清文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20日下午15:00—17:30,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胡河清文集出版暨去世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苏州科技大学、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胡河清生前友好出席座谈会。

经与主办方联系,我们节选了座谈会纪要,分两期刊发,以此纪念胡河清君。

张丹飞(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胡河清祖籍安徽绩溪,是一位对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优秀学者。胡河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钱锺书研究、中国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胡河清所提出的 “中国全息现实主义”“中国文化的诗性氛围”等概念与命题,对中国文化、学术与艺术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胡河清“生命体验式”的学术实践所标举的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沪皖两地文化交流向有渊源,在出版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可以说,《胡河清文集》是上海学者和安徽出版通力合作的最新成果。

今年是胡河清去世二十周年,作为胡河清家乡的出版人,我们把《胡河清文集》的出版当作我们的纪念方式。

何客(《胡河清文集》责任编辑)

《胡河清文集》以胡河清曾出版的三本著作为底本,由王晓明、王海渭、张寅彭增订编选。全书分上下两卷,约八十万字,含专著、论文、读书札记、书信、小说、讲义及其他杂著等,迄今知见的胡河清著述均已收入,多篇未刊文稿系首次面世;另附珍稀图片、影印手稿两百余幅,全景呈现胡河清杰出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人生风貌。

本书自2008年春天着手与三位编者联系,到今天出版,前后历时六年。作为编辑,最难的不是编辑加工等层面的操作,而是对书稿内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上契合编辑对象的精神和气息。本书中任何不合理和差错之处,自然应当记到我的名下,我恳请大家多多指正。

徐麟(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我跟胡河清以前不认识,到华东师大读博士时是一个寝室,所以就这么认识了。我在华东师大待了五年,我们一直交往密切。

胡河清去世的时候,我在湖南师大,我记得就是二十年前的今天,应该是个星期二,为什么呢?那一天我有课,而且我那一天的课就是讲钱锺书。前一夜因为想到明天要上课,我就把胡河清的博士论文拿出来翻。不知为什么,看了一页,就觉得心情非常烦躁,我也不知道是文章本身给我的压抑还是怎么回事,看不下去。后来我才想,有可能那时候他的灵魂正在挣扎,冥冥中就牵动我了。当然,这个是后来的联想和想象。第二天第三节课休息的时候,收发室给我送来一封电报,是我的师妹万燕发来的,是胡河清的噩耗。这个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是我记忆非常清楚。也许这就是胡河清的心灵再一次在向我召唤。

2001年我回苏州,调到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到了以后才知道,胡河清的父亲是那个铁道师范学院第一任中文系系主任。

胡河清人很谦和,只是你如果想深入地接触,你会碰到一个硬核,那就是他的人格。这年头我们这个社会中谁都不会有生存的安全感,但是他绝对不会为换取这种安全感而去苟且,而去随俗。我想有一种东西,胡河清是与我们相通的。

倪文尖(复旦大学中文系)

我算是胡河清的师弟,当时还没有进钱门,在做钱锺书研究,有一次就在华师大丽娃河那个夏雨岛的桥上他骑个自行车,看到我,他专门下来,他知道我硕士论文在做钱锺书,他就跟我讲,有哪些书是必须看的,有哪些东西其实不怎么样,这一次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还有一次是在华师大文科大楼七楼,当时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那一次讨论又让我感觉到胡河清特别的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在这一代人中,我觉得,他最擅长的地方还是通古今的,他以古典修养来做现代文学,使得他的作家论、作品论,跟我们这帮人做的味道不一样,他留下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和眼光。

还有一个我想说,刚才王海渭老师介绍图片时也提到了。我结婚时和太太一起给她当时的所长送喜糖,所长的儿子跟我们毫无交集。结果从他那里得知,二十年前,用现在的话讲胡河清就是“驴友”,非常超前。所以那一天,我对胡河清有了新的认识,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的胡河清温文尔雅。他就是因为旅游,因为做“驴友”和胡河清认识,然后他说胡河清在野外的时候很疯,跟我们印象中的胡河清完全是另外的一个样子,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刻。

我觉得河清师兄的遗稿《散文》,虽然点很小,但看得出背后有一些大的想法,和他一直要通古今的这样一个做法,还是相连的。由此我就想到,胡河清貌似不是很善言谈,但是那一次追悼会上,安徽来了那么多的学生,我觉得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那种敬重,从那些学生、从我刚刚看到的《散文》这篇文章,都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记忆。

王光东(上海大学中文系)

我替陈思和老师发言,文章名是《关于胡河清的回忆》:胡河清已经去世二十年,说起来还是黯然伤神。昨天王晓明来电说,他筹资再版胡河清的旧著,希望我写几句话以示对死者的纪念。其实我与河清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什么私交,当初只是读过他发表在刊物上的几篇文章。那个年头,以文会友是很正常的事情。1993年我与晓明一起筹划火凤凰新批评文丛,我推荐了郜元宝和张新颖的书,晓明推荐了胡河清的书,书稿也是晓明去约来的。我负责编辑工作。读到胡河清的书稿,有一篇自序,一万多字,对自己的童年经历,成长心路以及各篇文章的说明,都有详细交代,像是对自己的人生作总结。我读后感觉有些奇怪,这篇序也不符合丛书原先设定的体例;我去信,建议他把长序作为附录,似乎更合适些,他可以另写一篇短序,他没有回信,不久便听说他坠楼身亡了。书还是按照原来的体例印出来,就是《灵地的缅想》。到现在我还有些感觉,仿佛那篇序,那本书,甚至那个书名,都与胡河清最后的抉择有点关系。

nlc202309021255

还有一件事,张文江告诉我的。张文江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与胡河清有较多往来。张文江当初已经涉猎易学,胡河清对术数文化也颇有心得,两人想必比较谈得来。我听文江说,河清病重之际,他去探望过,两人深谈过一次。河清说他对形而上的诸多问题还是参不透,文江劝解说,其实形而上者都在形而下呈现,不要过虑。河清若有所悟,扶病相送时,已经是支离其神,萧悴其形。那天风雨飘摇,文江感觉悲凉,过几天,河清就离世了。

还想说一件事。胡河清的那篇长序,让我们知道他生于西北黄河之滨,他母亲徐清辉是兰州大学的教师,对外国文学理论,尤其是黑格尔美学,有很深的研究。徐清辉为人耿直狂狷,与世俗格格不入,直到退休时才获得一个教授身份,但她保持了清高的人品。胡河清很爱他的母亲,从那篇序里可以看出,他屡屡提到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徐清辉兼通中西文学理论,汉藏文化,我们从胡河清的学术性格和学术路径中也可以看出母亲的遗传和影响。学术上至高至上者必有异于世俗常人之举,他们家庭破碎不幸,个人命运不幸,都不足与外人道,也不是我们所能够真正了解的。徐清辉最后死于孤独之中,去世多天后才被人发现于住所,有点类似张爱玲的最后命运。对于这对天才母子,我们只能保持崇高的敬意。

张文江(上海社科院文学所)

我和河清不算是最早的朋友,也不算是最熟的朋友,但是算很要好的朋友。河清,经常有人讲他很孤傲,性格上有一些冷峻的地方,但是和我一点都没有,天生就合得来,当年就是一见如故,后来就是越来越好,然后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我对胡河清留下的印象,至今都是一片阳光,觉得没有任何可以批评他的地方。

我相信我们大家都会纪念他,我甚至想,河清还活在我们这些人心中。我和我的朋友过一段时间就会谈谈他。他去世以后,我觉得,还想了解了解。为了这件事,我一直还在关心胡河清的材料。河清母亲是中国非常早的大学生,是中国一流学者的学生,但他对母亲其实也有一些批评。多年后,他母亲的书出版,我还找来看过,是讲西藏文化的。她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写这个书,在那一代学者里边,也是有独到见解也非常了不起的。当然,也有那一代人的局限。

我当年和他有个争论,我是注重内容,他是注重文章,到了现在,我一点点吸收他,也开始注重文章,他会不会吸收我,注重内容呢?这个不知道。他的那本钱锺书的书是我推荐的,他一直非常感激。他非常有才华,但这一类的文章被社会接纳不够,会有一个磨合时期。

我最后想到一件事,讲出来给大家有个印象。当年我还在社科院,拿了一张社科院的票,就是昆曲的《牡丹亭》,就在上海戏剧学院演出。那一天晚上我去看他,然后看《牡丹亭》,看到后来闷死了,然后两个人就逃出来,到他家谈话,谈一小时两小时,谈到很晚很晚,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

我很奇怪,我和胡河清没有交流过。实际上,胡河清是很文雅的一个人,也是我还不很熟的人,所以不见面不交谈也是必然的事情。但是他给我太太写过信,我太太当时在《萌芽》做编辑,她就把那个信给我看,在信里面他说,请你代我向你先生问好。看他的信,我感觉这个人是喜欢交浅而言深的。这使我觉得,他恐怕是太容易裸露自己,所以才会受到伤害,这是我的一个很怪的猜想。

华东师大的各位朋友,后来的人生道路和文路都还不一样。我在想,如果胡河清还活着的话,他也是一个悬念,他如果活着学问会怎么做?我路上在想,现在中国的文坛,有左派有右派,中间派好像不成派。我想大概的,胡河清会变成一个中间派,中间派其实也是很痛苦,逍遥派也并不逍遥,有的时候中间派突然激烈起来恐怕比左派更激烈。徐麟老师讲胡河清不会为了名利而苟且,这不一定是对胡河清的特别评价,但可能是对我们活着的人的提醒,纪念死者其实也是提醒生者。

我们都是写作的人,我们感到我们的心里我们的语言,甚至我们思考的东西,也并不在一个时代,也够不成对话,就这样错开了。这恐怕就是胡河清关心的一个问题,一个偌大的文化、偌长的历史,怎么会变成这样破碎纷乱而没有真心交流的一个时刻?我感到这一点我肯定跟他有共鸣,我感到很遗憾。

雷启立(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我跟胡河清先生不认识,我就是一个读者。《灵地的缅想》出来以后,我在《新民晚报》写过一篇评论文章。今天来参加这样一个会,和那时候写那篇文章的心情是一样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与其说是追念一位逝者,其实是在打捞我们自己那时的一种心情。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大概在1993年、1994年,中国社会发生激烈变化的那个时期,那个时候我们大学刚刚毕业,那种变化、那种撞击和激荡特别深刻。一方面大家要向钱转,要下海,要怎么怎么样,但在胡河清的文字里面,你会看到完全超脱的那种东西,特别打动人。张文江先生、郜元宝先生刚也谈到,他的文字不像当时文学界的评论。其实当时各种作家评论,已经写得很俗了。胡河清尽管写《马原论》《洪峰论》,但是他的文章、他的用词、他的意象,他的东西出来,完全不一样,是他自己从传统文化中出来的东西,又清新又有力。郜元宝先生刚刚讲到他特别愿意裸露出来,抢出来的东西。那样一种心情跟那样一种状态,今天在看到胡河清文字的时候,又唤醒了我内心的向往和崇敬,以及跟今天这个时代之间的对峙。我想向那样一种心情、那样一种情怀致敬。

陈晓兰(上海大学中文系)

胡河清他父亲胡复旦,非常有才华,非常会生活,如果没有“文革”的话,胡复旦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人,就是“文革”让他变得不正常了,也让他没有经受住考验,所以说“文革”以后,他不能忍受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但是,又有多少人经受住了那场考验呢?

胡河清去世以后,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徐清辉老师作为一个母亲在我们面前流泪。后来兰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是我们中文系的副主任,是非常爱才的人,长期照顾她,也常常到她家里闲聊。所以系里面也让这位张姓老师陪同她前往上海料理后事。他说到了她住的地方以后,她才痛彻心扉地大哭一场,所以我以为不能再随意地去猜测,把胡河清的死归因于他的母亲,让他们二者的灵魂安息吧,让他们两个人得到安宁。其实他们母子心有灵犀,精神是相通的,如果你们认识徐清辉,看过她的书,再看胡河清的书,你会看到他们非常相似。

上一篇:广告学专业毕业生面试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庆祝教师节联欢晚会主持词与庆祝教师节联谊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