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节策划方案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俗旅游节策划方案(精选8篇)

民俗旅游节策划方案 篇1

乡镇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策划项目的开发不是简单项目的拼凑,从整体到局部,应始终贯彻展示古镇旧日生活场景的主题,体现区域特色,由建筑、景观、设施、人物、活动共同创造统一的主题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主题文化社区,强化文化氛围,追求休闲风格,体现雅俗共赏的情调,复兴不是复古,在开发中,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表现,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只有对传统进行新的诠释,才能释放项目的市场功能,为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因此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和市场化是贯穿策划的重要脉络,文化街区是一个人性化的社区,建筑、景观是配角,人是主角,所有开发细节都应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注重创造一个主动的、动态的人文环境。

乡镇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策划开发初期需理顺可能会影响今后建设经营的问题,以保证旅游策划项目运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如加强与旅游、城建、交通、供电、电信、环保、文物、水利等各部门的协调关系,多方面探讨与瓦岗寨景区、安阳市旅游局及各旅行社等深入合作的可能,为当地建立合理的商业房地产市场竞争机制和管理体制提供咨询支持等,由于涉及旧城改造和居民搬迁问题,因而开发前期必须在县政府、镇政府的调控下,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发商合作,积极宣传城市发展旅游策划理念,增强地块内居民和单位的城市发展意识,使所有人都认识到,旧城改造是百年大计,大家的支持是社区和城市发展的保障,这事关每个人的利益,因为这不仅将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且推动了滑县旅游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并能够体现在人们未来的利益之中。

民俗旅游节策划方案 篇2

过去的10年间,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先后形成云南省的出版、新闻、广电三大集团产业。从文化资源的发掘到利用新闻出版、影视艺术、音乐歌舞、广播电视等文化载体形成经济效益, 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与云南旅游、烟草、房地产等支柱产业以及新产生的众多的产业结合中, 实现了从意识形态到产品价值的转换。

2008年云南文化产业取得骄人成绩, 涌现出一批声震全国的文化企业集群, 如云南吉鑫集团、民营演艺集团、柏联集团及其打造的腾冲和顺文化旅游名镇、雄达茶城等。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 演艺、会展、茶文化、动漫、影视等产业逐步壮大。2009年, 云南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势头不减, 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60亿元, 在全省GDP中的比重达到5.9%。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 力争到2015年, 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2020年达到10%以上, 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云南的一大新兴支柱产业。

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以下我将提出几点我的看法, 从个案出发, 策划出一个具体的运营方案。

民族村落旅游项目——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彝族哈尼族自治县勐先乡宣德村的蚌扎寨为例

宁洱蕴含着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底蕴。自清雍正七年 (1729年) 设府起, 已有279年历史, 是举世公认的世界茶源、普洱茶都, 茶马古道的源头。勤劳智慧的宁洱先民在长期对茶树的驯化、利用的实践中, 探索出了独特的普洱茶加工工艺, 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 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而宁洱的文化价值并不只在于茶文化, 很多人已经忽略了这是个原生态未被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宝地。宁洱县勐先乡少数民族众多, 哈尼族占全乡人口的60%, 宣德村的蚌扎寨有75户, 366人全部是哈尼族,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积累中, 蚌扎哈尼人形成了哈尼茶文化和哈尼餐饮文化融为一体的民族民间文化——“蚌扎文化”, 是宁洱哈尼族的一个缩影, 也是普洱茶文化的典型代表。

蚌扎至今还保留上原始古朴的民族传统节日“苦努节”。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 哈尼人便穿上节日的盛装, 前往“竜树林”祭拜竜村及白鹇鸟, 哈尼“阿布漠比”念着咒语, 请求竜村年年都长出茂密的新叶来, 迎接更多的白鹇鸟, 给哈尼人带来吉祥、幸福和丰收。

哈尼人精通织染土布, 防线不用防车, 亦不用专门时间, 哈尼族妇女在赶集和出工的路上, 一边走路一边用纺锭把棉花捻成粗细均匀的线。所织的土布结构紧密, 构图丰富, 色彩缤纷, 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尼人有独特的奇婚异俗, 他们在歌声中找到自己的心上人, 用甜美的歌声坦露心扉, 互相表达爱慕之情, 互赠爱情信物, 确定终身。哈尼人有种茶、制茶、喝茶的传统, 茶是哈尼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生活中离不开茶, 红白喜事中也不可缺少茶。

丰富的非物质遗产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旅游项目, 自然风光的差异性只是旅游目的的表面现象, 而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交融才会让游客产生一种生命体验感, 恢复疲惫的身心, 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

宁洱县蚌扎寨到目前为止已显现出创建旅游村落的意识和雏形, 在此基础上, 我有几下几点设想:

1、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扩建。因为地处山区, 路面状况复杂, 安全和畅通的路面改善成为首当其冲的条件。应该与有关部门沟通, 一起来进行协商解决, 在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修建一条直达村落的公路, 方便游客。利用当地民居开发家庭客栈, 方便游客的吃住。

2、景点项目的建设。对于拥有普洱茶悠久历史的宁洱来说, 每一个村落都会有与茶有关的美丽传说和迷人的传奇, 这是一个绝佳的卖点。

(1) 用木雕或者彩绘的形式设立一个民族文化展现群, 便于游客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和有关茶文化的历史故事, 也是拍照留念的好地点。

(2)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也是一个典型的旅游项目代表。由当地政府牵头, 以当地村民为主, 开办一个“哈尼农家乐”, 为游客提供全天候的饮食服务。这样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农产品的外销, 也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3) 旅游项目的流程是游客最为关注的。我不提倡让游客前往“庵树林”参观游玩, 游客和“庵树林”需要确定一定的距离, 尊重哈尼人的民族风俗。所以当进入绑扎寨游览的时候,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安排:

3、游客自主参观村落的构成和民风民俗的生态呈现。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旅游村落的优秀经验, 让游客亲自体验的机会。比如说牛耕播种、蔬菜果实的摘采过程;茶农采茶和加工的程序等。

4、游客可以在参观的同时, 购买到一些当地用竹篾编制的器物和手工艺织品。当地妇女心灵手巧, 用原始的方法编制出精美的织品。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推出一些不仅具有民族特色且实用的产品:桌布、餐垫、布鞋等。也可以结合时尚的元素设计出一批服装产品。

5、民族歌舞婚俗表演。这是一个为游客所常见的旅游项目, 也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文化传承和宣传的良好方式。

6、篝火晚会。当地的篝火晚会可以办成一个集烧烤和群体娱乐的项目。当地哈尼人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会自发的组织群众吹起芦笙, 唱起山歌, 用一种古朴的方式来疏解白日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烦恼。我们可以在此同时, 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烧烤, 让游客在尽情欢歌起舞的时候也能一饱口福。

人力资源的分配和资金的投入。

招商引资迫在眉睫, 雄厚的资金投入是开发旅游村落项目的首要保证, 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是关键条件, 整个项目的开发运营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就业问题。也同样带动了其他潜在可开发的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文勋主编:《民族审美文化》2007年10月。

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篇3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閆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民俗旅游节策划方案 篇4

要问往年春节XX市城哪里最热闹,那一定非老街xxxx莫属。兔年新春期间,xxxx·XX老街将继续举行“初一到十五老街看年俗”活动。XX老街、XX特色街、XX特色街、XX特色街商户内张灯结彩,处处呈现出欢乐祥和、热热闹闹的过年气氛。“皇帝”拜大年、钟爱一生、百姓祈福大典、兔年百家宴、开市迎财神、玉兔呈祥喜迎春……众多精彩活动即将上演,好戏连台。

初一(2月3日)上午10:18,“皇帝拜大年”活动,嫦娥、玉兔、“皇帝”、“皇后”、“大臣”、“武将”、“太监”、“格格”、“太子”、“宫女”等和街区商户代表从XX文化广场出发,沿着XX文化广场—鼓楼—XX老街——XX特色街巡游,向街区商户、游客拜年、送上福字、“御印”、贴有福字的灯笼,送上新年祝福。街区商户闻讯皇帝要来,早早在店门口恭候迎接,由太监宣传圣旨,皇帝赐福商户,现场更像一个情景剧。

初二(2月4日)上午10:18,XX老街陈列馆门前将有一场“百姓祈福大典”,福、禄、寿、喜四星祈福,供桌上有鲤鱼、鹅、鸡、猪头、红枣、金桔、花生、糖果等祭品,举行祈福仪式。祈福结束后,还会从中山中路到XX特色街,沿途向市民、游客分发贡品红枣、金桔、花生、豆子、糖果、五谷杂粮等贡品,祝福来年幸福安康、大吉大利。

初三(2月5日)上午,在xxxx四拐角将举办兔年百家宴,街区10余家餐饮商户拿出自己的拿手菜,邀请现场部分市民、游客(现场排队发票、凭票参与)轮流品尝20道御菜。

初五(2月7日)上午10:18,举行开市迎财神活动,福、禄、寿、喜和“财神爷”在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的喜庆场景中,为街区商户和游客送上“金元宝”、“金条”,为参与百家宴的XX特色街商户送上千元支票。

初六(2月8日)上午10:18,(2月3日—7日下午14:00-15:30),街区有“玉兔呈祥·喜迎春”活动,XX特色街的民间艺人们将打扮成兔宝宝模样向众人施展看家本领。高跷、旱驴、喷火、二鬼摔跤、骑单车等十八般绝活统统齐上,展现市井百态,表演队伍从鼓楼出发,沿XX老街-XX特色街一路表演。下午14:00还有小朋友们在御街用自己的视觉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古道天街”。

2006赤壁文化旅游节策划方案 篇5

2006赤壁文化旅游节策划方案

以旅游文化打造强式地区经济

赤壁文化旅游节首先要突出本地旅游特色,给赤壁旅游一个整体定位,说明赤壁不仅仅是一个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更是历史和三国文化的结合体。其次活动每年举行,并要有特色,让赤壁年年成为公众焦点,扩大本地在全国的影响,把赤壁旅游业做大做强!

活动主题《赤壁之战》

2006年赤壁文化旅游节大型节目《赤壁之战》这一主题主要体现赤壁之战的遗址真实所在地——赤壁市,借即将开拍的《赤壁之战》这部电影进行炒作(并且小学课本第九册中就有《赤壁之战》一文,让更多的老师告诉同学其战场遗址就在今赤壁市),让更多的人知道赤壁了解赤壁。主题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将整个活动顺势推向顶峰。

活动时间

2006年9月26日——2006年10月6日

因为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游客在十一期间都有出门旅游的想法,可以借机吸引人气,让赤壁各旅行社借活动和全国各地旅行社签定旅游路线合作意向书,增加十一期间的客流量(在此期间应提供优惠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并且要避免出现宰客现象,对旅游线路进行合理化管理)。在这期间9月26日——9月30日作为记者招待会、政府招商、项目洽谈及地方特产交易会的集中时段。10月1日——10月6日由各个景区及当地乡镇提供当地的民俗特色表演以及三国文化古典节目。

主要活动

活动以《赤壁之战》大型节目吸引游客、增加客流量、提升知名度、促进地区繁荣!

一、2006赤壁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时间:2006年9月26日上午9:30分

地点:赤壁遗址(文物馆前或江边石刻前)

活动内容:领导致辞、舞狮舞龙大联欢、大型古代兵士作战表演以及赤壁景区的门票半价游玩(增加到赤壁景区线路车辆并公布当天的合理价格)!在此之前要举行记者招待会。

二、2006赤壁文化旅游节《赤壁之战》大型文艺晚会(同一首歌走进赤壁)

时间:2006年9月26日上午19:00

地点:赤壁市人民广场

活动内容:请三国演义中著名演员及歌手和本地节目。结合赤壁古今重大发展贡献来展示一个美好的赤壁,最好以描写赤壁的诗词作一首歌。

经费来源:政府投资一部分、其他全部企业赞助及门票。

三、政府及企业相关活动

时间:2006年9月26日——9月30日

1、政府项目招商。

2、旅游线路签约。

3、地方特产交易会。

四、黄金周的活动及管理

1、加强旅游线路的价格及服务管理,避免出现宰客及服务差。

2、组织景区及当地政府主办民俗表演及景区相关节目。

五、平面新闻、影视、网络四位一体传播

平面分为:车体、路牌、空中广告、传单等

影视:主要为开幕式及文艺晚会相关的创作与拍摄成片进行传播

网络:在本地网及各大旅游网及新闻门户网发布信息

新闻:这是极其主要的一块,有力的新闻稿可胜过百万广告效果,加强各个媒体的合作,对此次活动进行全方位报价进新闻炒作(活动新闻要是正面的、能全面提升赤壁市的形象、有新闻价值、能够引起新闻媒体关注、为赤壁市和文化节免费宣传)。

六、政府操作指导

1、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落实到位、以宣传赤壁市为主导思想。建立赤壁市文化旅游节组委会全程策划和执行活动。前期进行赞助商的招商,全程冠名费用50万以上;协助单位费用每个5万以上;支持单位若干;另其他单位可以实物赞助及活动支持。

2、文艺晚会节目预约,特别是相关的演员、明星和表演团队

3、相关新闻媒体记者的邀请。

旅游策划方案 篇6

中山都旅(河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原有的织女山景区自然资源,结合中山文化、民俗文化、神话故事。利用石家庄市灵寿县政府旅游政策支持,努力打造具有文化+旅游的休闲观光度假景区。玉平旅游策划工作室结合织女山旅游景区资源文化,提出以下几个旅游项目主题定向:

1、以中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2、以康养为主题的养生养老休闲度假

3、以自然资源为主题的森林旅游、山地运动。

4、以山水景观为主题的慢生活、慢休闲、慢休息。

5、以织女神话故事为主题的印象织女山旅游演艺。

6、以太行民宿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7、以禅文化为主题的宗教旅游。

一、挖掘以中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由周天子封建的国家,他的封地在以灵寿县为中心的河北省中部一带。当时,灵寿县一带汉族与戎狄杂居。在文化方面,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经过交流、碰撞、融合,中山国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兼容并包的先进文化。

中山国的文化是典型的华夏文化。这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陵墓发掘的殉葬物品中可以得到验证。出土的铜鼎、铜方壶上刻铸的大量文字阐明中山文化的核心是推崇周礼、宣扬敬天保民思想,维护宗族制度,这正是周文化的标志。应该说这种尊礼文化,高出于夏人对自然界完全无能为力的尊命文化,也高出于商人假借鬼神而行为的尊神文化。尊礼文化制定出的表现等级制度的礼,一是人类开始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承认被统治者有人的权利,虽然这种权利是极其微小的。

中山国有着光辉的文化,又有着灿烂的艺术,郭沫若说过“中山国是艺术之国”。出土的银首人佣灯高 66.4厘米,重11.6公斤,整体造型是一男性青年,用两只手分持三盏灯盘。这是一个正在表演玩蛇耍猴的艺人。他的头系白银制作,其余部分则为铜制。他头梳发髻,发顶以罩巾覆之。罩巾在头右后侧打着花结,缨带系于领下。他眉眼高挑,胡须翘向嘴的两边,笑嘻嘻地站在精制的台座上。他身穿朱色锦纹长袍,宽广的衣袖低垂,长裙拖地,气态洒脱。其右手所握的长蛇上挺,以唇部抵住长长的灯柱,柱顶为一灯盘,呈园形。左手握住另一长蛇的后尾,蛇身曲卷,蛇头抬起,以唇部顶着另一盘灯盏。在下方的平地上还置有一盏大灯,灯盘中盘踞着一条大蛇,蛇唇高挺,顶住耍蛇人左手所握的蛇,使整体造型各部连挂,重心稳定。每个灯盘内放有三只灯签,一共九盏灯。倘在黑夜点染,光焰四射,闪烁迷离,景象迷人,趣乐无限。银首人佣灯,造型奇巧精美,形象惟妙惟肖,集美术、舞蹈、设计、力学与一体,叹为观止。就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街头、在舞台,倘出观此样的杂技节目,亦必为观众所喝彩的。

在中山王墓葬器物中,有钟、磬等乐器。其中的青铜编钟保存良好,击之犹能发出悦耳的音响。古藉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王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从考古得知,凡五鼎以下之墓均无钟,五鼎墓始随葬九钟十磬。中山王错墓系葬有九鼎之大墓,故随葬有十四件钟,十三件磬。它遵循周制而葬,确且证明它是周文化的反映。

《史记·货殖列传》载,中山“女子则鼓鸣瑟,跕屣(dian ǐ)游媚富贵,入后宫,徧(biàn,同遍)诸侯”。鼓,古代的皮制打击乐器;鸣,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屣是鞋。跕,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点地。。中山国的女子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组成演出队,走遍民间、皇室、走向诸侯各国,大方而洒脱,可以称得起妇女解放的先躯、华夏文化的传播者!

据资料考究,古中山国曾有在灵寿县故城建都的历史。中山都旅(河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织女山景区就坐落在灵寿县古中山国遗址附近。为挖掘中山国文化打造具有中山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中山都旅(河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邀请了河北省市县的中山历史研究专家多次到中山国遗址及织女山考察,挖掘出很多具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并提议将中山国的出土文物进行仿造制作,使之成为景区的旅游产品向游客展现并销售。让游客亲身领略当年古中山国的历史文化。距平山县文物局统计古中山国出土的文物达到了112件。如果将这批出土的文物按原样仿造出品,每年的利润很是相当可观。

二、以康养为主体的养生养老度假模式

康养旅游是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康养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新业态。

“康养旅游”作为即健康、休闲、养生、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康养旅游以“健康养生”为主题,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医疗旅游”结合,加入吃养生餐、做养生操、名医问诊、体检疗养、森林氧吧等特色内容,休闲放松之余养生保健,益处良多。是现在城市人们的追求目标。

织女山景区植被茂密,山林的树木较多,叶枝尖端放电及绿色职务光合作用形成的光电效应,使空气电离而产生的负离子。我们叫做负氧离子,很适合康养旅游的休闲度假。天然的森林氧吧、康养旅游的好去处---织女山。

当地农村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导致织女山内大量的农村土地闲散,景区可将闲散土地以租赁的形式租赁农民土地,合理规划后让游客自己种地。即锻炼了身体又为自己的养生餐增加了绿色蔬菜食品。

织女山离县镇很近,名医问诊很是方便。住在景区的游客不用担心身体体检问题。景区里面设立医护室,随时为住在景区的养生养老的游客体检身体。与县镇医院达成合作,保证游客的医保报销。让游客住下来,让织女山景区成为城市人的第二生活空间。

三、以织女神话故事为主题的印象织女山旅游演艺

织女山自然资源较丰富,山体奇特,七座山峰犹如七个仙女翘首观望着乡村农庄,底蕴文化很是丰厚。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久,将牛郎织女的故事编制成歌剧、舞剧,增设印象织女山演艺场,每晚向游客开放,让来在景区的游客亲身感受到神仙童话故事的魅力。以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剧场为例每晚的收入达到了10万多元人民币。

四、以民宿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何谓民宿旅游?简单说,就是在有山有水有景色的地方住下来,体验乡野之美!现在有许多这样的旅游资源,美丽的乡村具备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体验优势,以融入当地、享受慢生活为特点的“民宿旅游”正随之悄然兴起。

乡村田园山林景色越来越成为让都市人向往的田园山林之景,在好多地方的乡间随处可见。走进许多山林间,处处皆为写生之地。喜欢旅游的旅行者、诗人、画家、摄影家慕名而至,体验田园风情、游览秀美风景,记录那些乡野之美。

“如果说几年前的旅行方式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车马劳顿,还要对着镜头强颜欢笑,那么现在人们的观念早已发生变化。旅游者从最初的景点游,到其后的国内游、海外游,这些年都没有落下,然而奔波的行程、千篇 一律的城市景点让旅游者逐渐感到厌倦,反倒是偶而一次的乡村游逐渐吸引了旅游者的目光,特别是那些美丽的乡村,让旅游者充分感受到村民淳朴的生活,体验乡村旅游住宿的美意。

近年来乡村旅游持续走热,每逢大小节假日,都会迎来大量游客。结合各地美丽乡村的资源优势,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发展,而在这其中,别具特色的民宿游也成为时下的流行趋势。

“民宿+文化”吸引众多游客

织女山附近村庄出去务工的村民较多,大量的房屋闲置,一些房屋还有毛坯墙结构,牛庄、女庄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居旧貌,经过重新修整后,可为游客增加农家住宿体验乐趣,注重古旧房屋的保护,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开发民宿旅游。

民宿是乡村旅游业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有效载体,自然要与文化的植入相互偎依。更需要地域文化和乡土人文营造氛围。织女山有着自己独有的神话故事,其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让游客安然享受织女山景区山青水净气清林翠景美的同时,感知神话故事、人文底蕴、民俗风情等,岂不乐哉?

民宿游发展前景广阔

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到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

从国家到地方对乡村旅游的支持不难看出,发展民宿经济大有可为。乡村旅游是都市人回归大自然的选择,今后人们的生活模式很有可能是“5天生活在城市,2天生活在乡村”的5+2模式,因此,乡村民宿旅游完全可以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民宿旅游契合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愿望,逐渐成为引领全球旅游业潮流的重要力量。”要想将民宿旅游发展好,应该提升村民的经营意识,让游客在织女山景区有特色体验。

按照“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农庄”的模式,大力发展织女山乡村旅游经济。事实证明,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根据民宿旅游的发展,让民宿文化‘看得见、听得到、能品尝、可体验、可传承’,发展多种类型的展示体验,让游客得以留下来”。依据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演绎广场的模式,打造印象织女山演绎广场。依靠特色织女山文化打造民宿旅游+文化,就是以文化展示和体验为主,体现民宿文化的精髓。

乡村民宿与文化交融,注重文化感知、参与和体验,才能使民宿旅游成为展示、传播文化和推动文化发展的载体,才能发展到高级阶段,既提升旅游品质,也增加民宿经济中的文化附加值,从而真正把发展乡村民宿产业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业态,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五、以禅文化为主题的宗教旅游

“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亦离不开自身的不断发展。按参悟对象及影响领域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禅境”——第一种是指向于禅宗的“寺院禅”,禅境的核心底蕴是“肃静”;第二种是指向于自然的“自然禅”,禅境的核心底蕴是“悠静”;第三种是指向于社会的“生活禅”,禅境的核心底蕴是“趣境”。这三种禅境,尤其是“生活禅”,各有深刻的内涵,彰显出各具神韵的时代魅力。织女山有着历史悠久的寺庙建筑,对以禅文化的宗教旅游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意义。

(一)寺院禅——肃境

寺院是禅宗的本源地,禅境也是寺院的最基本氛围底蕴。禅境在寺院中无处不在,与寺院作为敬神祭拜之地相契合,寺院禅反映禅宗的神圣,突出庄严肃穆的意境。禅境无须刻意为之,佛的祭拜、佛香缭绕、佛钟暮鸣、佛殿建筑等等,自然流露,相互烘托,营造出具有强大震撼与感染力的寺院禅体验!

(二)自然禅——悠境

禅宗有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恬静中所得与自然的妙语。织女山景区七山环绕、青山白云、飞泉流瀑、自然景象,无不蕴含着空灵澹远的悠悠禅境。故有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禅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渗透出空寂悠远的禅的境界,达到“心凝神释,与万冥合”的状态,显示与自然禅意的“梵我合一”。

山水禅诗、禅画把抽象的自然空灵禅理意象化、形象化,发展成为织女山的艺术奇葩,这些对织女山景区的开发,提供了创意的文化源泉。

(三)生活禅——趣境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原本,禅并非佛教所有,生活中禅理俯拾皆是;而禅在佛教中发展为完善的哲学体系,再度延伸到生活中,是“禅”文化的发展进化。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让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人际关系更和谐,从而使大众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生活禅强调“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突出禅理的“生活化”与“化生活”两个方面的结合。生活中悟禅,绝非通过严肃的聆听或者单一的说教。让游客更多地是通过到织女山旅游体味禅意,在情趣化的禅悟活动中,自发地禅思,感受禅趣和禅理。

三种禅境之于旅游,意义非凡。“寺院禅”、“自然禅”更多指向于“出世”与人生的大隐,把织女山的自然生态旅游及织女山神话故事文化密切联系起来。让游客感受到“生活禅”在织女山无时、无处不在。

以“禅”化境打造手法

(一)建筑——“禅屋”

禅意建筑的建设理念,以织女山文化资源为依托展现简单、纯粹的风格,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在建筑形态上,与自然地势融为一体,人工的痕迹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在建筑材料上,至简纯粹,可以选用山石、木材、茅草等原生自然材料为主,突出自然古朴,弱化人工修饰与人工技巧。

(二)园林——“禅院”

以“禅意园林”提升传统旅游的寺院空间,建筑内部和建筑之间强化禅境的设计,构建别具一格的禅式园林。体现“空相”、“无相”的境界,透露“空寂”的情趣。以石头为主要材料,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寺庙建筑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的性格特征。

(三)环境——“禅景”

以“自然禅”为理念,构建禅意山水景观,弱化人工化痕迹、杜绝粉饰化装饰,以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融禅学理念入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从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禅意思想,创造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四)景观小品——“禅品”

禅品是禅境的构成单元,以佛法禅理为内涵,构筑不同禅主题的景观节点。禅品以意见长,做到“一品一意境”,能让游客驻足沉思、有所思有所悟,方为好的“禅品”。

(五)餐饮——“禅宴”、“禅茶”

禅宴、禅茶,是佛教旅游从传统观光祭拜到当前修身体验进化的重要元素。禅宴、禅茶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可挖掘的文化资源丰富,故其开发不求宽泛而重深度,做到精致与特色,方为最佳。

禅宴的开发以佛门素斋为本底,进一步引入禅文化元素,如菜名体现禅机、菜肴制作反映历史典故、用餐环境强调禅意等。同时,引入绿色食品和养生食疗的概念,突出养生理念,构成主题餐饮,通过禅宴,获取养身、养心双重体验。

“禅茶一味”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禅与茶自古便如影随形,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通过饮茶,把禅宗的哲学思想与茶的精神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在茶中贯穿了“理”,赋予“道”,蕴含了禅机。“吃茶去”、“一杯茶”、“竹庵点茶”、“神通饮茶”等典故流传甚广。

(六)音乐——“禅乐”

禅乐佛音是引导游客深度体验禅文化的重要方式,包括:寺院内日常的经声佛乐;开辟专门场所,进行经过艺术加工的禅乐表演;在织女山自然环境中引入声景艺术,通过音响系统播放禅文化主题的环境音乐,结合自然景观和景观小品的氛围渲染,营造更浓郁的禅文化情境。

(七)游线——“禅行”

“禅行”在游线中的借鉴,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以“禅”为主题打造游线;其二是以“禅意”组织管理游线。

“禅主题”游线方面。在旅游节点之间通过小品设计和概念营造、活动组织的手法,以禅为主题,串联游览线路。如以“禅喻”为线索,将禅行的“喻”,即“登山喻”、“种树喻”、“流水喻”、“推车喻”、“寻物喻”、“萤火喻”、“月光喻”等演绎为游线,并以最终达到“光明之顶”、“光明之塔”等概念作为游线安排的高潮。以“禅意”组织管理游线方面。感悟佛法禅意,要求庄严的氛围和神圣的仪式过程。

(八)导游词——“禅词”

导游讲解中多体现禅机妙语,并将禅寺、禅理的历史、典故、文化等作为重点进行表达。禅词将直接面向宗教游客,禅词的内容和表达对禅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禅词的编撰要精益求精,禅寺导游具有一定的佛法禅理修养。

( 九)服务——“禅饰”

景区寺庙内僧人居士的服饰要体现禅主题,服务人员不要求披禅衣在身,但应该在服饰上与禅寺的氛围相符,整体上突出衣服的素雅、穿着的庄重。

(十)商品——“禅物”

开发系列的禅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纪念品在倾注禅文化内涵和信仰象征的同时,也应该追求品质和质量,突出禅寺的佛教宗理和禅理的独特性。

(十一)名称——“禅名”

除延续、重现织女山景点上原有的名称外,对新建的景点和设施进行具有禅意的命名。如佛书《四世因果录》中有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此语意境悠远,意蕴无穷。后来,清康熙年间重建普陀山普济寺,化此偈语作为牌坊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使庙宇门楼有容纳天地之悠远禅意。

总之,禅主题应通过硬件、软件,静态、动态,具象、抽象等多种形式进行体现,营造主题色彩鲜明的旅游体验目的。

民俗旅游研究述评 篇7

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而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状态的民间文化为主要观赏对象。我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了我国雄厚的民俗旅游资源。在我国,民俗旅游从1983年起步开始,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补充,经过1990-1995年的快速发展,从单一观赏性向多样参与型转变,民俗旅游的产品逐步多样化,1996年至今,民俗旅游进入深化成熟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民俗旅游不断成熟,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对民俗旅游研究的论文论著不断涌现,本文尝试对民俗旅游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民俗旅游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民俗旅游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民俗旅游研究的现状

利用河南数字图书馆电子全文数据库以“民俗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从1984年—2013年30年间,共发论文7949篇(搜索截至时间为:2014年4月15日)。分析30多年来的民俗旅游研究成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民俗旅游研究与民俗旅游发展几乎同步。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受到德国、泰国等国民俗旅游的影响,开始发展民俗旅游,我国先后举办“92中国友好观光年”、“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95中国民俗风情游”系列活动,使民俗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几乎同时民俗旅游研究也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中民俗体验介绍、民俗与旅游关系的探讨、民俗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民俗旅游开发的构想等方面。如1980年,李柱锡的《旅游与旅游业》中关注“巡游他国,观察风土民俗”;1981年,黎光的《乡情民俗:大理“三月街”》、1982年,肖萌的《乡情民俗畬乡见闻》,均关注在民族地区旅游的民俗见闻介绍;1985年关于民俗旅游研究的论文共5篇,分别从博物馆建设、民族村寨保护调查报告、旅游业中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古迹旅游区中民俗的作用等教育关注旅游与民俗的关系,这一阶段,对民俗旅游的深度研究较少。1994年和1995年是民俗旅游研究的第一个高峰,这两年民俗旅游研究的论文共173篇,几乎相当于此前十年研究成果的总和。这与1994年、1995年我国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是同步的,这一时期开始关注民俗旅游的资源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民俗旅游的特色,同时这一时期民俗旅游节、民俗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成为研究与关注的热点。

(二)民俗旅游研究成绩斐然。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学界对民俗旅游研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重视民俗旅游的研究;民俗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大增长点;民俗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已经极大彰显,通过民俗旅游的研究与开发,很多的民俗被抢救、挖掘,对于保存、弘扬民俗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各地的旅游宣传更多的人了解民俗,了解民俗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2010年—2013年这四年,民俗旅游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13年民俗旅游研究的论文达1090篇,是2009的近2倍。

(三)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不断涌现。2010年以来,民俗旅游研究开始关注更广、更深的领域。节庆旅游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民俗旅游的规划开发研究备受关注;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创意开发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心。中国旅游界也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研究,地方政府将民俗旅游作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大力气抓民俗旅游的研究与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民俗旅游的游客满意度调查、民俗旅游品牌建设研究、民俗旅游产品创新、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区域民俗旅游形象研究、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等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如王艳来、李伟的《太白山区民俗旅游品牌建设研究》关注太白山区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品牌建设研究;黄炜的《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需求研究》关注在民俗旅游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主体的价值需求和满意度研究;从小丽的《区域民俗形象设计》关注长吉图区域的民俗旅游形象设计与开发。这些研究凸显出民俗旅游在这一时期的新关注、新热点。

二、民俗旅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民俗旅游研究近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也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研究热点,民俗旅游研究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但是,分析近30多年的民俗旅游研究发现有些问题还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与思考。民俗旅游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偏重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以及民俗旅游开发的类型与模式。很少涉及关于民俗旅游开发的反思。实际上,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有很多无视、设置破坏民俗的项目,研究与关注不够。对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主体,民众的研究关注度不够,对民俗旅游中的人才培养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一)过于注重民俗旅游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目前的民俗旅游研究成果中相当多的研究关注如何利用民俗的各个方面进行旅游开发的尝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主基调下,学界过于关注民俗的旅游价值与资源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居主流地位,忽略了作为资源的民俗,其生存环境也面临危机,很少有学者关注民俗生存的文化生态。

(二)对于民俗旅游主体的关注与研究较少。大量的民俗旅游研究成果关注民俗作为资源开发中的新、奇、异,关注民俗与旅游高度融合的开发实践中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关注体验旅游背景下,民俗与旅游的契合度。很少关注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当地百姓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民俗审美与民俗情感。

旅游区居民的旅游觉悟和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的不足,是导致今天民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备受诟病的方面。如何满足民俗旅游中旅游者的求知欲和归宿感。如何做好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与民俗旅游统筹发展、合理规划、行业管理,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诸多方面,却是民俗旅游研究者很少关注的方面。

(三)民俗旅游人才培养的关注与研究几乎是个空白。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构成旅游业的三足鼎立局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河南省而言,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218所,大多数为职业院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论述,未来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发展民俗旅游业,实现民俗旅游的创新与发展,发展民俗旅游产业必须培养人才,目前的民俗旅游研究对人才培养的关注与研究几乎一片空白。

三、民俗旅游研究的未来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休闲旅游与体验旅游成为时尚,旅游发展中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特色化。2012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在国家的“呼喊”中更多的游客在求新、求异、求奇道路上开始了融体验性与参与型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适应时代的需求未来为得到长足的发展,民俗旅游研究也应该时刻关注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今后应该在以下方面重点研究:

第一,以人为本,关注民俗主体研究。关注在民俗旅游开发中民众的文化变迁、民俗生活变迁、民众对变迁的认识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关注民俗旅游人才培养研究。民俗与旅游的创意开发关键是在人才,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意开发,如何在开发的同时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如何进行本真性开发,如何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传播民俗文化,都需要人才。加大民俗旅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才能有民俗旅游的创新。

古镇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古镇;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7-01

通过对古镇民俗旅游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得出民俗旅游开发产生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例如在于对其开发力度和展现特点、民俗特色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地制宜的制定古镇旅游开发与发展对策将促进古镇的发展,具体措施具体如下:

一、健全民俗旅游管理的法律、政策和管理模式

我国是法制化的国家,有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传统。在21世纪的新中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依赖于社会人心的支持,更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上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宏观政策上对于民俗旅游资源予以保护。对于西古镇民俗旅游实行立法保护,完善管理,健全法制,形成民俗旅游保护自觉意识。

二、优化民俗旅游项目开发管理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

古镇优化民俗旅游项目,在开展明清故居项目和历史文化名人项目的同时,也可以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例如在古镇可以开展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耕读文化在古老的乡镇中具有普遍性。其所体现的古朴的晴耕雨读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千年文化,传承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耕读文化所传达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理想刚好可以为现在浮动的社会人心带来清凉慰藉。若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耕读文化”来促进古镇的自身发展,那么一定能够提升古镇民俗旅游开发的质量。

(二)加强民俗旅游质量管理,强化民俗旅游环境管理。

古镇作为千年古镇经历风雨飘摇的历史锤炼,如今依然以无穷的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与小镇千年传承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本着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必须加强对于古镇民俗旅游的质量管理,在保证游客旅游质量的同时也需要强化民俗旅游的环境管理。只有小镇以良好的环境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时候,才能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为古镇的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民俗文化保护,开发民俗旅游文化产品

古镇作为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经历后世的发展演变,如今古镇的在21世纪的发展需要回顾历史,选准突破“亮点”,打造民俗旅游品牌。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前发展,如今大多数古镇都有令游客流连忘返的的老街,街道两边是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而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古老明清民居。房屋以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主,而在古镇尚有明代水井等。清末建筑的房屋一般来说体量都不大,而用材小巧、风格仆素,体现了川西文化特有的勤俭节约。当然,如今的民居也现在罕见的、雕刻精美的个体或局部,而个别单体有极少欧式装饰。实际上这些古老的民居基本上都符合《清工部法则》的营造,大多是采用木结构穿逗梁架,单檐青瓦的设计风格,而民居的布局则是传统的前店后院。如今这些古老的民居里依然居住着淳朴的人。

四、大力开展民俗旅游的文化营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满足旅游者对异族或异域文化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而民俗文化旅游也需要制定高端旅游策划和有效市场营销才能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如今各地区分别结合自身情况开发了独具特色魅力的民俗旅游,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旅游中来。这无疑有利于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然而同时也为民俗旅游业提供了竞争和压力。

古镇想要更好的发展自身的民俗旅游,只有提升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民俗旅游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文化心理需求。古镇只有根据自身特点,避免民俗旅游同质化,研发新的旅游项目并且大力开展民俗旅游的文化营销,才能真正的提升其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总之,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俗文化旅游需求,古镇打造并构建民俗文化旅游的营销模式势在必行。

五、民俗旅游开发实现从单纯产业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型

旅游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多。旅游也从最初的离开常驻地到外地欣赏美清,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渐渐的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寻求思想上的升华。而民俗旅游开发也顺应时代需求,满足了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古镇文化,而又在古镇文化中寻访到游客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故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实际上民俗旅游的开发应该从单纯的旅游行业本位开始想社会本位进行转型,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这一行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光赏玩,更多的是在旅游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提升与学习。所以,古镇的民俗旅游也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条件,开展程度茶馆系列茶文化的宣传与交流等,也可以进行花卉知识的普及,在普通的旅游活动中通过向社会本位的转型来提升古镇民俗旅游的高品质。

总之,通过研究街子古镇民俗旅游提出合理化对策,对于古镇民俗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古镇民俗旅游的开发与整合。与此同时,可以为古镇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完善其民俗旅游文化功能,避免单纯的“观光”,打造多元化的古镇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游客对古镇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7).42-43

[2]王祥玉.试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1997(5).24-25

[3]孙大江等.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 [J].四川建筑,2008(8).33-35

[4]尤恒芳.文化生态视角下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大众文艺. 2015(1).13-15

[5]樊忠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12)

上一篇:汽车售后客服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暨南大学新闻传播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