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潜意识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梦的解析潜意识(通用10篇)

梦的解析潜意识 篇1

李贺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可惜造化弄人,他家境贫寒又体弱多病。

李贺作为唐代诗歌史上的诗文奇才,诗风幽深奇诡,诗境神秘瑰丽,被后人称为“诗鬼”。然而这个天才的诗人却入仕不济、疾病缠身、英年早逝。所以他对生命的体验比其他诗人更为敏感和强烈,他的诗歌里面蕴涵着浓厚的生命忧患意识。

一、价值忧患意识

李贺出身王室,是唐朝宗室子孙,《旧唐书》曾提及他“系出郑王后”。而李贺自己对所谓皇室宗孙的出身也很是自豪,在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诗歌中就多次出现过“唐诸王孙”的字样。引以为豪的出身也促成了他建功立业,追及先祖的理想。《仁和里杂叙皇浦提》里说“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所以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政治担当与社会责任感。而且他自幼聪颖,少年能诗,出名甚早。李防《太平广记》中记载:“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他也称自己是“庞眉书客”(《高轩过》),而且受知于韩愈,也备受他人的青睐。这些都让他对自己的才华自信满满,也更加坚定了他追求人生理想的决心和信心。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就是他人生理想的宣言。

然而,李贺虽算是皇家宗室,但是事实上谱系很远,沾不上皇恩,空有一个好名声而已。而到了李贺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又加上他的父亲早逝,李贺的生活根本谈不上富裕,相反还比较贫困。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而《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描绘他们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时的困境。这样的家境既促使着他建功立业、改变现状的决心,也为他的理想实现设置了藩篱。

与此同时,怀揣着光复先祖理想的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所以非常顺利地通过了河南府试,这也增进了他的自信。然而,妒忌他的人想方设法的诋毁他:“父名晋肃,是以不应进士”(《旧唐书》),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虽曾为此作《讳辩》来鼓励李贺应试,但外界的压力迫使他中止了考试,绝了进士,终生只作了个九品芝麻官奉礼郎。

而且他自幼体弱多病,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中记载:“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他还在人生青年的鼎盛年纪就早生华发,未老先衰。“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诅是南山期”(《咏怀》),“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仁和里杂叙皇甫提》),“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还自会稽歌》),“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春归昌谷》),“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伤心行》),“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等等诗歌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叙说了自己英年早衰的事实。而由于天生体弱,家境贫寒,营养不良,仕途不顺等原因使得他疾病缠身、身体羸弱。叙说自己多病之身的诗句也不在少数,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以上的种种都使得他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建功立业逐渐化为泡影。同时也让他产生了巨大精神压力,形成了沉重的价值忧患意识。所以他开始日夜向往:“李贺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琴曲歌辞 走马引》)。甚至连鬼蜮里的鬼魂在他的笔下也有着执着的信念,“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

二、时间忧患意识

李贺对时间的感受异常的敏感,尤其是他体弱多病,仕途不顺,使得他的时间忧患意识更加强烈。他期盼阻挡时间的流逝,然而却是妄想痴盼。《官街鼓》“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褪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时间无情,岁月流逝,孝武秦皇坐拥天下,却不能掌管时间;天上神仙无所不能,独独对岁月流逝束手无策。

面对生命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李贺表现出无比的.惶恐,进而他眼中的万事万物都笼罩上了悲哀的色彩。《铜驼悲》:“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诗中,诗人感物感时以“铜驼悲”为象征来咏人物之衰、盛世盛时不在。他用骄骋繁华之地的桥南,与陵墓蒿荒之地的北邙对照,揭示繁华背后的衰败。又拿贵客豪饮杯酒与不胜变迁的铜驼对照,来说明生死轮回,时间短暂,引人深思。

这种惶恐将诗人的理性一点点吞噬干净,令他几近丧失理智,迫近疯狂,他高喊 “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后园凿井歌》),“翼弯弓属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诅教晨光夕昏!”(《日出行》)。他期盼着时间停止,岁月永驻,人生永存。《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他幻想斩掉拉着太阳流动的龙足,令日夜不再更替,黑白不再轮流,日月不再变化,岁月不再流逝。然而当他愈加清醒的认识到生死不可逆转的时候,他反而更痴心妄想,“朝朝暮暮愁海翻,长绳系日乐当年。”(《梁台古愁》)为使时间停留,他要“长绳系日”,中止时间。

梦的解析潜意识 篇2

关键词:简爱,宗教意识,基督

基督教自公元一世纪产生以来, 对欧美的精神世界的统治长达两千年之久。理所当然的, 欧美文学发展历程中自然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以圣经里面所讲述的故事为创作材料的圣经文学;而且还对其他文学的创作思想、语言文字形式等产生了影响。《简·爱》的作者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在十九世纪, 在这个基督教盛行的年代, 她的作品或多或少的都要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 甚至有人说这是一部反基督的作品, 有人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就一部作品而言, 没有绝对的遵循或者反对宗教, 我们只需要对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行分析理解便可。

一、《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宗教意识

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 可以说一切都渗透着宗教的痕迹。《简爱》的作者夏洛蒂是在宗教的影响下成长的。她所处的时代是卫斯理宗教新兴的时代, 卫斯理教派一方面肯定神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 又把人性放在其中给予承认, 在夏洛蒂看来, 人性在宗教和上帝意志中都有其合理地位的, 这么看来, 她绝对不会把小说的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彻底反叛基督教的人物。从小说中来看, 简爱对于宗教的接受其实是一个由困惑到清晰的曲折的历程。她对宗教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人身上, 一个是布罗克赫斯特先生, 他看似慈善家和虔诚的信徒, 实际上却是冷酷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他的劳渥德学校如同监狱, 对这里的女孩子无情而刻薄, 要求她们穿着朴素, 却让自己的妻女衣着华丽, 他铁石心肠的最终后果是导致伤寒盛行。另一个代表人物则是青年牧师圣?约翰, 他虽然勇于为宗教献身, 却奉行严格的禁欲主义, 完全压抑了人性的正常之爱, 这是简爱不与肯定的。所以, 简爱反对的只是虚伪和过于狂热的宗教信仰。她一直在在追寻她自己心目中的基督教, 但是却不盲目地遵从书面上的清规戒律。简爱追求的应该是一种人性与神性的和谐, 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很多冲突, 经受种种考验。

二、小说主人公简爱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1. 幼年时的简爱

幼年时的简爱, 父母双亡, 被收留在盖茨黑德府舅舅家。那时的简爱是个没有经过基督教化的小女孩, 对于舅妈的偏见、表兄的暴虐、表姐妹的狭隘冷傲, 她只是觉得不公平, 自然而然的开始反抗。这时的反抗是来自于自然的人性, 当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由被人剥夺之后, 她开始对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违却背上帝旨意的舅妈进行反抗, 对舅妈无可抑制的反抗其实是违背了宗教中宽容的精神, 所以她又产生“又涩又辣;给我一种喝了毒药的感觉。”还有“使我感到这种行为的疯狂, 这种既恨人又被人憎恨的处境之可悲。”的感觉, 这是她反抗后的自省其实也是宗教精神在她幼小心灵中的自我完善, 她缺乏宗教意识, 没有用宗教教义中的方法来对待人情世故, 所以此时的她迷茫而无助, 需要神的指引。

2. 劳渥德学校的生活

简走向社会迈进的第一步是从劳渥德学校的生活开始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 她开始受到基督精神的感化, 自然人性宗教意识获得启蒙。当简·爱在受到勃洛克赫斯特的污辱和诽谤时, 她因为看到海伦眼中的光芒, 而抑制住自己将要歇斯底里的发作, 海伦眼里的光芒正是对简爱宗教意识的进一步指引, 简·爱就这样一步步走出了非基督教精神的困沌, 不会像幼儿时期那样无助和不知所措。

3. 桑菲尔德府的生活

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府, 安顿下来, 开始自我价值的肯定, 然而此时, 她首先由内心激发的情感却是感恩上帝以及对未来的祈助。证明基督教在其意识之中深深的烙印。在教堂婚礼出现问题时, 简·爱几乎堕入了“重婚罪”。这时, 简爱的感觉是“大水淹没了我的心灵”, 这种心灵的危难, 又促使她想到了上帝, “求你不要远离我, 用为急难临近, 没有人帮助我”。是宗教告诉她要遵守上帝制定的, 世人认可的法律。最终, 个人的欲望追求被坚定沉稳的宗教品质所战胜, 出于对神的敬畏和对宗教精神的遵循, 简·爱最终决定在痛苦和绝望中出走, 完全放弃了个人的爱情。这个决定再次显示出宗教意识的巨大作用。

4. 离开桑菲尔德府又回归

简爱从桑菲尔德府离开之后, 她在荒原上奔跑、摔倒, 甚至被死神威胁。奔波途中这些艰辛的经历其实象征着上帝对她的惩戒。但是, 简爱却没有因此放弃对上帝的信任, 她还在坚信着上帝仁慈的力量, 坚定的寻求着上帝的指引。她和牧师的结合遵循的是神性的奉献, 但是她又对这种完全背离人性的结合感到痛苦反感, 这就是人性和神性的冲突。这时她奇迹般听到来自罗切斯特的呼喊, 最终又回到桑菲尔德府, 这其实是她与上帝独特交流最终达到的和谐, 以神性的名义给人性追求合理的空间, 神性和人性最终融合。

小结:

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赋予简爱的是宗教的忠实追寻者的形象, 而不是宗教的叛逆者。简爱的宗教意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加深, 发生冲突, 解决矛盾, 最终达到统一。她追求的是一种理性而自由的宗教意识。

参考文献

[1]、任雪浩, 李伟华, 李小眉.英国小说中的宗教意识探析——以《简爱》《呼啸山庄》为例[J].名作欣赏.2011 (30)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疑难解析 篇3

例1 2012年12月22日已经过去,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原来“末日预言”是人们误把玛雅历周期的一个结束日与其先入为主的世界终结日联系在一起。这个预言之所以荒唐,是因为( )

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D.联系是客观的,具体联系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

解析 A、B、C项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从材料看,人们并没有建立新的联系,也不是人为事物,不存在发现和利用规律,所以,这三项都不选。“末日预言”属于人为臆造的联系,材料表明,这个预言是荒诞的,这就从反面启示我们,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臆造联系,具体联系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

答案 D

点拨 违背联系客观性有两种情况,一是臆造联系,就是事物之间本没有联系,人们把自己想象的联系强加于事物。典型例子有“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等之类的说法;二是无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人们采取行为破坏了事物之间固有联系。比如,滥垦乱伐,破坏生态平衡等。

例2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偶然与必然是统一的,任何事情的发生,表面看是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偶然因素背后都存在必然性,不选②;③的观点违背了联系客观性原理,不选;①揭示了联系的普遍性,应选;④符合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应选。

答案 B

点拨 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无不处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也就是说普遍联系具有绝对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为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比如,我们与一个从未谋面的人,本来没有联系,假如有一天,我们与那个人邂逅相遇,这样,我们与他建立了联系,邂逅相遇是建立联系的条件。

例3 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不能认为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不选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经过辩证否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实现向自身的回归,不选④;材料中“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超级病菌”,说明了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 A

点拨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识别观点错误的选项,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应该排除。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题干中有“下列观点错误的有”这样的文字,二是题干引用别人的观点,要求选出符合观点意思的选项。

在做关于“量变与质变”的选择题时,常见的错误性表述有: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量变是质变的原因,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有了质变就有发展,等等。

例4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苹果三星智能手机专利案件中,无处不在凸显这一原则。苹果专利研发中,有很多根本就不用到苹果手机上,但依然进行了专利的申请和布局,其目标就是要限制竞争对手的使用。“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进攻是一种防守,防守也是一种进攻 ②进攻与防守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 ③进攻与防守相互渗透 ④进攻与防守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揭示进攻与防守的关系,但不是哲学道理,不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条件,就不可能实现转化,不选④;②、③都是从矛盾同一性角度来揭示进攻与防守的关系,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 C

点拨 哲学选择题一个常见的陷阱是用非哲学观点来冒充哲学观点,比如此题①的观点。哲学道理与非哲学道理是很好判断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非哲学道理则是具体某个问题或者具体学科中的道理。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细心审题,就可以避免误入这类陷阱。

1. 荀子认为:“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这一观点( )

A. 否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B. 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C. 否定了事物与运动不可分

D. 否定了物质运动的普遍性

2.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喜花好月圆,有人爱百鸟争鸣,有人好断鸿零雁,也有人偏喜欢残荷败柳,一弯新月。后者被人称为喜欢“残缺美”。但可知道,弯月本身已怀抱着未来的圆满,断鸿零雁更深切体会百鸟争鸣的可贵。残荷败柳的前身,难道不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致?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①任何事物都是有缺憾的,唯有缺憾,才显其丰富多彩 ②审美观因人而异,具有多样化特征 ③“缺憾美”的事物也有其审美价值 ④“缺憾美”与“完美”存在着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时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当结果的时候,人们又认为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否定了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互相排斥。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据此回答第3~4题。

3. 花朵开放花蕾便消逝,花朵的开放是( )

①是花蕾自身否定的结果 ②是花朵对花蕾的既肯定又否定的结果 ③是花朵对花蕾排斥和毁灭的结果 ④从根本上说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4. 植物的各种形式的流动性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这说明( )

A. 任何事物都不具有质的稳定性

B.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C. 关键部分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D. 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的

5. 虽然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了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但我国文化产业还是具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利条件: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强大动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条件。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如何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4 B D A B

梦的解析潜意识 篇4

马原第五章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

识形态解析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点拨:本节与本学科第四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结合一起复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属于上层建筑。

考点40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2.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这也是概念为什么不加框)(回,这是判断)与奴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考点4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1.构成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1)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和自由。

(2)法制: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3)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4)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5)政党制度:从政党制度的类型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2.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考点4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1.进步作用

(1)在战胜封建社会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重要作用。

(2)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3)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2.局限性(本考点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9题考查过)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

(3)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考点4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1.内涵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2.形成

(1)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这些思想理论和观念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由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政治统治的需要,在以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3.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考点44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并经过一段时期的巩固和发展以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做论证的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读《梦的解析》有感 篇5

——读《梦的解析》有感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感触良多。本来我以为梦只是人在睡眠时大脑对白天发生的事情或曾经想到过的事情的反映或重现,或者单纯只是莫名其妙的念头,但阅读完后我才知道原来梦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反映了我们人类的欲望;同时我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被灌以儒家的传统道德,自不敢萌生在大家眼中有违伦理道德的想法,即使有想法也不敢面对,但是这本书告诉了我这其实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性,正因为其可怕,我们更要面对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梦的解析》出版于1900年,是西克蒙特·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在作者生前就再版了8次,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一直经久不衰。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本书由作者大量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对病人的梦的临床研究和对自己的梦的分析,深入地探讨了有关梦的实质、梦的解析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的心理等理论问题。他把象征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梦是对愿望的满足,这不仅提供了开启神经症患者心灵的一把钥匙,而且还成了认知正常人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其中弗洛伊德对梦的种种解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3点:

1、梦是欲望的满足。

2、关于亲人死亡的梦。

3、关于考试的梦。

梦是欲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在书中说:“梦,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并非毫无意义的,荒谬的,它们也不是我们一部分观念昏昏欲睡而另一部分清醒的结果,相反,它们是绝对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欲望的表达。......有一些梦并不掩饰表示一种欲望的满足,但在那些欲望的满足无法识别的梦例中,则一定具有某种堤防这种欲望表达出来的意思。”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和最近做的同种主题的梦。很小的时候,经常会在刚爬上床准备睡觉时发现自己有尿意,但是怕黑不敢上厕所便勉强入睡,导致之后会做梦发现自己身处卫生间,然后很利索地脱掉裤子一泄而快,当然醒了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尿床了,这或许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欲望的满足,因为我想上厕所就会梦到自己上厕所从而满足了我解决尿意的欲望。但是当我长大后,同样是想上厕所的梦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最近,我梦到自己同样身处洗手间内想要小便,但却因为裤带卡住久久无法蹲下,而就在我愁于怎么也解不开裤带的时候门外还一直有人敲我的门催促我,导致我从梦中惊醒。我想正是由于我的潜意识在提醒我不能尿床,从而在梦中出现裤带卡住和有人催促的情节阻止我想要小便的欲望。于是我认为,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即使是同样主题的梦、相同的场所,也会受到人在清醒时的不同意识观念影响而导致大相庭径的结局。

关于亲人死亡的梦。

我回忆起小时候做的一个梦,梦中我和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漆黑的洞里,头顶有亮光,不时会有食物扔进来,但是大多都被我抢食了,于是我吃的很肥胖,而小男孩就很瘦弱。有一天,上面有声音传来“你们其中一个可以出去了”,我很

想出去,但是由于太肥胖了导致无法攀爬上去,但是小男孩却身手灵敏地一下子就跳出去了。在看《梦的解析》之前,我一直是这么解释这个梦的:小男孩其实就是我哥哥,而那个黑洞就是妈妈的肚子,哥哥之所以会比我早出生就是因为他在肚子里吃的比我少而容易爬出去,而事实也就像梦中所描述的一样,哥哥出生时十分瘦小而我十分肥胖。但是在阅读到弗洛伊德关于亲人死亡的梦的解析“其实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许多冲突,就算他们彼此友爱、患难与共,小时候却引以为敌......孩子们差不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迫切地想到和想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尤其是针对自己的对手——其他儿童,其中首先是与自己兄弟姐妹的竞争......对从来没见过死亡的痛苦景象的儿童而言,‘死亡’的意思也许就是‘走了’——不再干扰活着的人。”之后,我对自己的这个梦有了新的认识与解释:小男孩的确是我哥哥,黑洞也的确是妈妈的肚子,但是哥哥不是先出生了,而是爬上天堂了,走了,留下的是我一个。因为事实是小时候哥哥常惹妈妈生气,而我就会想要是妈妈只有我一个孩子就好了,但是由于从小受教育说兄妹之间要相亲相爱,所以才只能在梦中用那么隐晦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

关于考试的梦。

我想大多数人都曾经做过关于考试的梦,我原来对此的理解只是因为我们太过重视这些考试而且害怕取不到好成绩才会做这样的梦,但其实这对我们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弗洛伊德指出,考试的梦往往发生于梦者隔天就要从事某种可能有风险而且必须承担后果的大事时。同时他认为,梦者不会梦到他以前考试不及格的经历,而会常梦到过去那些当时担心通不过,花费了很大心血,而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难通过的那类考试。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这类考试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其实这类梦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太过害怕紧张,因为即使过去很害怕的考试也一样通过了,梦境是在给我们心理暗示提醒我们只要尽力一般都会通过将近的考试的。

尽管这本书享有很高的赞誉,但是在我看来应该理性辩证地去学习它,而不是一眛地照搬全收。或许是我阅历太少,知识量太贫乏,但在我看来,弗洛伊德在这本书中有两个方面是我不能轻易完全认同的。

1、弗洛伊德在全书中把人的欲望都归结于性本能的驱使,把所有本“清白纯洁”的梦都看成是因为稽查作用的效果,而稽查作用的动机明显就是性因素。弗洛伊德把梦中出现的物体都联想到了性,例如一切长形物体,如手杖、树枝、雨伞都象征男性生殖器,而盒子、箱子、柜子等中空物体都象征子宫,而上、下阶梯都象征性活动......这些让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因为在我看来,人不是只有对性这一欲望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偏向。他把人的一切梦的隐义都与梦者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联系起来,这太牵强了。他根据其性欲理论来解释梦,不是把人看作社会的人,而单纯看成是一种生物。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是受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在我的梦中多以遵从权威、崇尚礼仪的人文传统为主题,或是其实这些都暗中指向“性”而我不自知。

2、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在我看来显得有些过于主观,带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对梦的解析尽管考虑了梦者的童年经历、近期经历、想法观念,但是他对材料的选取却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则,而是任意从中抽取能够支持他观点的材料加以拼接而成,这让我们没有办法对自己的梦足够客观地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好书。在阅读之前,我本担心会因为专业晦涩的词汇而没办法很好理解该书,但是作者弗洛伊德运用了大量梦例去解释自己的观点,让我能够比较容易去理解,特别是一些梦例更能让我有熟悉之感,仿佛就是在解析我自己。在阅读《梦的解析》之后,我也尝试着运用书中的原理去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6

死亡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死亡的梦也是死亡本能的虚幻表现。

梦境与平日想的恰好相反,做怕死的梦正好是盼着死亡。死亡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死的本能决定了自杀者如果不自杀就很可能成为受虐狂,一个再手身心痛苦的人。这些人有时把自毁转向世界,成为谋杀者和侵略者。战争就这种本能的表现。人类的历史就是爱神和死神互相斗争的戏剧。而战争的根源就在于人们的无意识深处的死亡本能。

梦见受伤说明在梦者的潜意识中一直存在着对某事或人的担心,其实是在提醒做梦者赶快采取行动,以消除心中的担心。

死亡的象征有很多,应根据梦境中具体的人物以及背景等作出相应的解释。但都是象征意义的死亡,而非真正的死亡。死亡还象征了遗忘、消除、克服等,如梦见已分手几年的恋人在梦中死去,说明这个人其实还一直活在梦者的心里,这次死亡就象征了遗忘,他/她已经死了,应该为新感情让位了。如果梦见死亡的是丑陋的、邪恶的、陈旧的等,这其实是好事,象征了一种重生,一种心灵的脱胎换骨,预示自己将获得更好。当然,有时候梦见亲友的死亡也许就只是表示一种担心与猜想而已。

梦的解析潜意识 篇7

一、舞蹈节奏意识概述

舞蹈节奏感就是人们在跳舞的时候通过形体改变和动作组合共同完成体现出来的感知能力和具体反映。舞蹈节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节奏,就是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所感受到的外来的规律性的反应;二是内部节奏,也就是人们收到外界信号以后挑起内心情绪或情感波动而感受到的来自人体内部的节奏。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节奏感需要着重培养,它直接关系着舞蹈表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二、节奏意识培养在舞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节奏在舞蹈世界里即是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是衬托氛围、表达情绪的主要元素。正所谓情动于内而形于外,节奏给舞蹈添加了特殊的活力。节奏能把肢体动作融入接连不断的韵律之中。即便是相同的动作也会因节奏不同变换出不一样的动律。节奏还能够形象的刻画出每个人的形象、性格和特色。

三、舞蹈教学中对节奏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很多高校对舞蹈专业学生的节奏意识培养仅仅开设一到两个学期的课程,而且平均每周一两节课,这样的学习远远达不到舞蹈培养需要的效果。另外,有些专业教材选择不当也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都不能重视节奏意识的培养,更不要说在普通院校甚至一些业余舞蹈工作室中能够意识到舞蹈节奏意识的重要性了。针对这方面的培养,我们也不应该单单依赖教师的教学,还应该通过自身了解和努力去加强节奏意识的培养。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多见,比如说,很多学生对于音乐特别敏感,却不能很好地把握节奏旋律;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专业技巧,但不会搭配节奏;还有些人在参加团体舞蹈时因缺乏节奏感与整只舞蹈当中显得不协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注重节奏意识的培养。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

(一)培养学生对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然后才能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所以,教师有必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着手教学,首先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节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在培养学生节奏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来源于生活的节奏或者一些游戏、活动等方式来让学生从中感知模仿,让学生更具体形象的了解节奏、增强节奏感。比如听潺潺的流水声、各种动物的叫声、车辆的鸣笛声、繁华的街道上各种嘈杂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有十分鲜明的节奏。对于学生寻找节奏感会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舞蹈节奏感的基础是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是舞蹈学习中重要的部分,舞蹈中的节奏是通过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形体训练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才能完美的呈现出一支成功的舞蹈。形体训练是指科学的训练人的站、坐、卧、走、跑、跳、伸展、支撑等基本动作,以调整不良体型和不良姿态,训练肢体的柔韧度。其中包括双目平视、双肩平正、提颈、收腹、挺胸等静立式训练,还有呼吸节奏、头部动作、肩部动作、手臂动作、腿部动作、腰部动作、躯干动作等方面。同时还要锻炼人体各部位的肌肉,让身体富有线条美感。只有形体训练到位,才能为舞蹈动作打下基础,让人们在以后的舞蹈中表现得富有美感、充满活力。

(三)培养舞蹈节奏感的关键是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可以传达人的思想和感情,可以为舞蹈锦上添花。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更加富有魅力,一支音乐紧抓着舞蹈中人物性格和思想脉络的发展变化,它影响着整支舞蹈的效果。所以为了提高舞蹈水平,我们就要把握好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音乐节奏,明确音乐中节拍的含义,通过不同的节拍感受不同的节奏,感知不同舞步中音乐节拍的变化。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是提高节奏感的中心

舞蹈属于美学的范畴,是人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能力的一种体现。为了追求高品质的舞蹈,就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中国早就有追求琴棋书画、吟诗颂词样样皆通的艺术素养的历史文化,在当代我们一样应该珍惜这些古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

五、结语

梦的解析潜意识 篇8

关键词;意识形态;普世价值;政治体制;解析

历史和现实佐证,任何阶级、政党、集团要实现自己的纲领,定要极力论证自身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以此占据道义制高点,争取赢得人民和社会的认同。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强调以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生存、发展为核心的基本目标,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声称:“美国的民主理想和价值观是美国国际领导作用的支柱”;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鉴于主流意识形态巨大社会功能,下面对其若干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予以解析与探索。

一、意识形态合理性与普世价值

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19世纪创造了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概念,不久就成为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名词,作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经济、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的总合,它论证或掩饰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统治秩序;“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泛指超越国家、民族、宗教,根源于人类良知、理性的普遍价值、理念,其基本原则是民主、平等、自由、富足;基于人类理性与实践及共同心理结构,必须认可共同的价值标准即“普世价值”。应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便奴隶、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也试图用“普世价值”来装潢极不公平的社会秩序,东方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西方有“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因此,意识形态要论证其合理性的价值标准是“普世价值”,至于能否真正实现及实现程度则是另一性质问题,客观地讲,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亦即“普世价值”实现的广度与深度。

二、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时,新生产力代表阶级能拥戴科学与正义争取广大人民的力量推翻旧的统治秩序,然一旦它容纳不了更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时,为维护既得利益则无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顽固阻碍社会发展,这就是在私有制占主导的社会制度下剥削阶级意识形态非科学、局限性的社会根源。

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由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搭建的权力制衡政体及普选制常被标榜兜售。是的,只要拼搏加机遇,乞丐也会变富翁,但从整体上讲,这种体制下必然任何时刻总是少数人占据相对多的社会资源。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不是抨击资产阶级的道德低下,而是这种体制运行中,导致的必然两极分化和社会大生产的无法统筹内耗生产潜力衍生的个人良心无法扭转的体制积弊,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意味某个人注定受压制、受贫穷,但注定少数人拥有更多国家权力和财富。

當然,奴隶主、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比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更经不起道义的考问,因为在生产力极端落后条件下,通过占有奴隶与土地的剥削更是毫不掩饰的,对广大奴隶、农民、下层人民人格尊严的践踏更是社会常态;由此为论证它们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必然歪曲客观实际,客观规律,幻化为神学、宗教。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

共产党人推崇马克思主义,并非哗众取宠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政治偏见,历史至今,各种流派的哲学理论多如星辰,只有马克思辨证历史唯物主义系统、真实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与本来面目,同时它谋求的是最广大人类的“普世价值”,并提供了科学的途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意识形态淡化,传统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似乎失去对现代社会的解析力。尽管现代以金融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络平台的虚拟经济令人眼花缭乱,试问:人性变了吗?人性背后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强制力变了吗?,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人类赖以存在发展的根基,虚拟经济以数学手段、洞悉人性的博弈、快捷的信息传输推动资本的高速组合加速资源配置,同时加剧社会的马太效应,衍生社会的不稳定预期与人心的浮躁、异化,如果没有强大国有经济主导的宏观调控,这种无序累积随时可能爆发重创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危机。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触目惊心,马克思《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光芒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从理论上讲在中国这样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封建传统深厚的大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既可更自觉调控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以比同样条件下资本主义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又能切实避免同等条件下资本主义民主的虚假狭隘对广大下层人民的摧残和掠夺,从而达到义与利的统一,尽可能兑现最大多数人的“普世价值”。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桎梏与理论指导

随中国改革的深入进行,经济、社会表层问题逐步化解,现在一切问题的症结必然指向政治体制。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与顽固性,分析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兴衰及历史、社会重大变革规律,笔者发现:拉开时空距离,人类积累的文明、智慧是足够的,但当局者迷。概而言之,科学的真谛是实事求是,然而,人类总是固执地复杂、神化现实与客观规律;社会科学的实质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然而,人类贪婪、狂妄、多疑、恐惧等劣根性总是扭曲认知;由于贪婪、狂妄,危机将至吝啬既得利益、自欺欺人,由于多疑、恐惧,危机未至,已丧失应有的决断与行动力,深究根源,是未真正认识客观规律。破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症结,还是要回到思维的原点,历史没有奇迹,只有常规。最大多数人的民主、自由、平等、富足是人类迄今最合理的价值标准,其它的都是手段,这样任何理论包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深刻领悟基础上结合实际予以质疑和改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再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相互作用、相互验证,无限逼近真理是迄今最科学的认识规律根本途径,其他都是具体方法,这样就不会迷信任何权威与理论,思想不会僵化,就可审时度势顺应“普世价值”适时变革社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全球通史 作者: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梦的解析》读书心得 篇9

梦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几乎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人为什么会做梦?这是一个人类千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梦境也是如此。一切梦境都有迹可循,一切心理疾病也都并非空穴来风。

“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一个与自己息息 相关的人生。”

“梦具有一种神奇的再现力量,有时把我们儿时的那些遥远的甚至已忘却了的事件 带回脑中。”

“即使是内容痛苦的梦,也可以用欲望的满足来解释。这一类梦的解释,肯定会牵 扯到很多我们不愿意讲出或者不愿意想到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不愿意告诉别人,甚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如果出来在梦里,就绝不仅仅是偶然事 件的巧合。梦中唤起的痛苦感情,正是为了阻止我们提及或者讨论那些痛苦的事 情。”

殷世钞老师在视频中主要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梦:

第一种是尴尬的“裸体梦”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认为尴尬的“裸体梦”是以儿童时期的记忆为基础的。儿童总是有裸露的欲望,成年以后这类欲望被隐藏在内心,只能通过做梦来实现。殷世钞老师举例说明了弗洛伊德对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的另类解读,文化艺术创作者有时能够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的梦境融合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个过程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所以《皇帝的新衣》灵感来源可能就是作者自己一个尴尬的“裸体梦”。

第二种是关于亲友死亡的梦

弗洛伊德解释这类梦表达的是想要亲友死亡的欲望,这个欲望可能不是当下的,而是深藏在记忆中的某一刻。看殷世钞老师这段解读视频的前几天,小丁当的闺蜜跟小丁当说做了个噩梦,梦到小丁当出事故了,她哭着醒来。看完这段视频,小丁当可能要重新审视自己和闺蜜的这段友情了(╯#-_-)╯╧═╧

读后感-梦的解析 篇10

图书借阅活动开展以来,带来了很多非常好的书籍,为员工们提供了一个充实自己的良好平台,前两天经人介绍,我借阅了《梦的解析》这本书,并且从中获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作为世界上第一部以科学方法来分析研究“梦”的著作,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在当时不被人们所接受,然而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以及对心理学认识的逐渐加深,《梦的解析》越来越多的被认可,并且确立了其在心理学方面里程碑式的地位。全书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看起来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遥远,不过以一种轻松的心态看过全书之后,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收获。

按照章节来分,《梦的解析》从梦和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梦中记忆开始,由浅入深的将人引入,并且通过大量的梦例分析,逐步提出作者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梦的作用等等,最后提升到梦的过程中的心理学这个范畴。由于是西方经典著作翻译得来,全文阅读的时候是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如语言表述习惯,词汇理解,甚至是思考方式的差异性,不过在读完全文的时候,还是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或身边发生过的痕迹。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

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

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

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

四、分析梦的运作;

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

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毕竟描述的是虚无缥缈的梦境,弗洛伊德全书总时不时笼罩着一些难以捉摸的东西,不过以其核心的概念来分析,主要是“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

弗洛伊德仍然是通过大量的例子来破解梦的伪装,先以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象征形象,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的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移置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润饰作用。在分析梦的表现方式、表现力,以及梦中的情感后,一步步破除梦的伪装,而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作为心理医生,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而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种种分析,对自己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了解,不必再为一些恐怖或是荒诞的梦而忧心忡忡,还能够利用这些梦境,主动的进行一些调节,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积极的意义。

《梦的解析》全书,因为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难免有些狭隘,并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这种做法显然也不能为所有人接受。因此,在看到这本书积极意义的同时,不应该就将其全盘接受,还是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缺憾。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总结,不免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虽然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因为缺乏科学依据,因此也不能完全让人信服和接受。其次,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诱因过多的归结于人的欲望。这一点既过于绝对,又不足以涵盖所有的梦的意义,因此带有片面性。另外,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满足人的愿望,可以保护睡眠。但是这却与噩梦的产生相违背,也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且,对梦的分析,绝不是一个可以套用公式解决的问题,弗洛伊德尽管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必须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却也在不经意间引导我们的思考方向。心理学方面的分析研究,还是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来进行,而不能让人们自己来揣测。

上一篇:植物生理学问答题下一篇:在全省党委秘书长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