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精选8篇)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篇1

[摘要]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通过模仿写法、内容补白、延伸情节、焦点争论等形式让学生练笔,使学生在练笔当中释放心灵、放飞思维、驰骋想象、喷发情感,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真实、扎实;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高效、精彩。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练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态,而大有“绿遍山原白满川”之状。随之,开课的机会多了,听课的机会更多了。一节节家常课、观摩课精彩纷呈、激情洋溢、气氛热烈。乍一看,课堂灵动而美妙,流畅而精彩。静静地思索,我总觉得这看似唯美、精彩的课堂缺失了什么?是的,它缺少了学生静静思考、默默动笔的机会,它缺少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而适当的课堂练笔又恰恰是学习语文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而言,演绎好课堂练笔,更将成为他们生命的呼喊,心灵的歌唱。因此,在课堂中让学生凭借动笔,记录他们智慧的闪电,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神圣职责。因为,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真实、扎实;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高效、精彩。

一.于仿写中释放心灵

唐代史学家刘知认为“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若不仰范前贤,何从贻厥后来!”看来仿效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岑参的名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对“洛阳梨花落如雪”的反用;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机抒略同;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对“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的模仿。名家尚且在模仿中创造,在仿效中超越,更何况小学生。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好多是名家名作,课文结构独特、布局合理、观点新颖、思想深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学生定会情动而辞发。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倾述笔端,自然而然地模仿其写作方法、表现形式,内化文本语言,提升自身素质。

《柳树醒了》是小学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诗歌活泼清新、语句优美、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一读就喜欢上了。我觉得这是一次练笔的绝佳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模仿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能力,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读,去思,去品,去悟。课堂临近尾声,小家伙纷纷扬起小手,高呼着:“老师,春天这么美,我也想赞扬一番!”“老师,这样的诗我也会做!”„„我欣喜地告诉他们:“好啊,那我们都来当当小诗人做回诗吧!”孩子们兴奋极了,奋笔疾书,笔尖流淌着一串串精彩的文字:

春风跟杜鹃花说悄悄话了/说着说着/杜鹃花呀/脸红了春雨喂小茶树喝茶了/喝着喝着/小茶树呀/发芽了春雷给笋芽儿唱歌了/唱着唱着/笋芽儿呀/长高了

风儿给桃树梳头了/梳着梳着/桃树呀/戴上红发夹了雨儿给桃树洗澡了/洗着洗着/桃树呀/穿上绿衣裳了小露珠给桃树喝蜜了/喝着喝着/桃树呀/生出桃宝宝了阳光给桃树照耀了/照着照着/桃子呀/小脸蛋涨红了

春雨给小草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草儿呀/绿了夏雷和知了演唱了/唱着唱着/小知了呀/ 1

乐了秋风跟柿子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柿子呀/红了冬雪给梅花跳舞了/舞着舞着/小梅花呀/笑了

多美的诗啊!我的心被触动了:释放后的心灵是如此活跃,放飞后的生命是如此的快乐。练笔,让学生有感而发成为永恒;练笔,让课堂教学扎实、高效。

二.于补白中驰骋想象

“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文学创作讲究‘空筐’,在流动的情节的描述中,留下若干空隙,让读者去驰骋想象,以自己的意念作创造性地填补发展。”(周一贯语)小学语文课文中时常也有留下心理、语言、场景的空白,这些地方常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这些令人遐想“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主动探究,乘上想象的翅膀,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

在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时,当学生谈到我从“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时,我追问学生:“那你从这个省略中又读懂了什么?”学生沉思片刻后,高举小手,争相发言:“春天中的美好事物还有很多。”“春天真是太美了,说都说不完。”“作者让我们自己去发现美好的春天。”“对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唤起你的记忆,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春天还美在哪里?”顿时教室里响起一阵唰唰的写字声。几分钟以后,一句句美妙的语言乘着想象的翅膀从一张张小嘴里飞扬出来:

“杨柳抽绿;鲜花吐艳;鸟儿歌唱;燕子斜飞;泉水丁冬;溪水奔流„„”

“小燕子在田野上空飞舞着,像是在用舞姿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人们;春雨时而直线划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了如烟、如雾、如丝的倩影;冬青树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更绿、更亮了;竹子骄傲地扭着美好的身躯,唱出了沙沙沙的乐曲。”

“春光照到了树枝上,树枝抽出了嫩芽,仿佛一掐就能滴出水来;春雨轻轻飘落,小草泛青,给大地披上了绿毯;春风吹过,桃花被扬得漫天飞舞,像是下了一场桃花雨。”

“白玉兰像一位位身穿白纱裙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大街两旁;山茶花如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热血少年,活跃在城市的街心公园;杜鹃花似一团团火焰,又仿佛是一片片朝霞,染红远处的山头。”

„„

经过想象的润泽,这一句句话就是一行行诗。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三.于延伸中演绎智慧

鲁迅先生的第三部白话体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有不少篇目的题材都是来自《三海经》或古代文献。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鄂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的续写。由此可见文学创作中的续写在古今大家当中具有之,而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尤其是童话、寓言往往言虽尽而意却未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方向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的情节进行延伸。这样的续写富有创新,大多学生会非常喜欢,因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

燃的火把。”

如《燕子专列》一文,结尾处有一句:“满满一列车叽叽喳喳的燕子,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它们仿佛在向人类致谢。”教学时,笔者通过“亲历体验”的方式,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然后请学生根据结尾续写。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经过片刻的写作,学生的发言声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生1:列车开动了,我们在温暖的车厢里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不是因为我们淘气,而是我们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谢谢!朋友们,是你们在皑皑的白雪中,忍受严寒,寻找微弱的生命;是你们用那一双双温暖的手捧起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是你们不放过一丝的希望,全力地拯救弱小的生命。谢谢,充满爱的人类!再见了,充满爱的城市!等天气稍微转暖我们会回来感谢你们的。再见了,朋友!

生2:天气转暖了,这群燕子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还召来了其它的燕子,使这支队伍更加庞大了。燕子们在人们的屋檐下垒窝安家,与人们朝夕相处、和谐共处。早晨,人们背着锄头,走在田间小路上;燕子盘旋在他们的头顶,为他们歌唱;上工了,人们在翻土,在播种,在锄草,小燕子忙碌地陪着大家捉虫;收工了,人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心地笑了,小燕子也带回了小虫子给自己的孩子们吃。

„„

把这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贴在学习园地上,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杰作时,这又将是一种激励,一种鼓舞,一种前进的动力„„

四.于争论中放飞思维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其中“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是他所描述的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情景之一。马克思也曾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课堂的“争论”是公众参与的信息多向、立体传输方式。它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光,相激而生灵光。”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受约束地去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放飞思维,然后让学生刻录下思考的轨迹,就能记忆深刻,事半功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教学《花潮》时,欣赏完花潮,看花人的不同特点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欣赏老奶奶看花时,突然冒出一句“老奶奶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不遵守社会公德。”“是啊!”“是啊!”有很多人在下面应和着。我就抓住这个课堂的生成点,叫大家拿起笔亮出自己的观点,几分钟后,教室里宛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老奶奶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么美的海棠花谁不爱呢?如果你爱你摘一朵,我爱也摘一朵,再多的花也会被采光的,那还有花潮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见了不动心呢?老奶奶是因为太喜欢了才摘下来的。其情可原。” “老奶奶人虽老了,但是她的心却永远年轻,她想重温年轻时的美好时光,而且老奶奶也不是随随便便乱采的,而是很珍惜地摘下,其行可原。”

“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老奶奶并没有错,错在那花太美了,让人控制不住。”

“花是有生命的,谁都不能剥夺它的生存权利。就让我们笑看花开花落吧!”

这样的精妙的语言,这样深邃的思想,留在美丽的笔记本里,读它也是一种享受。

五.于情景中喷发情感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走进课文所描述的美好的情景中,触摸其物,目睹其形,耳闻其声,学生就能被其中的情景所触动,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随之真切地喷发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稍纵即逝,一旦动笔记下,会烙印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鸟的天堂”,感受大榕树的茂密和旺盛的生命活力,然后,由景入情,激起孩子的情感:“假如你是第一只发现这‘鸟的天堂’的小鸟,你会怎样招呼你的同伴来这里安家?”(其实这项作业就是《作业本》上的“写一段话,说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的另一种提问形式,不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更具有语文味,更能激起孩子的想象,激起孩子的情感。)

其中有个孩子这样写到:朋友们,快过来!快过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发现新大陆了。在一条清澈的小河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棵500多年的大榕树,这棵树远远看去就仿佛是一片森林。这棵“美丽的南国的树”枝叶繁茂,树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在酷热的夏天,树叶会为你遮挡骄阳,给你带来阴凉;在严寒的冬天,树叶会为你阻挡寒流,给你带来温暖。每当夜幕降临,周围异常清静,你会甜甜地进入梦想;每当下起大雨,树冠就像巨伞,笼罩着你们,不让雨水渗入;天空放晴,早晨第一缕阳光就会射向树叶,这时阳光就成了灯光,大树就成了舞台,我们将会在那里快乐地歌唱,欢快地舞蹈„„

就这样,及时练笔,捕捉情感的喷发点,将情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会升华为学生的思想。练笔让阅读课堂出现了一幕幕跃动的画面——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飞扬的语言,喷涌的情感;了然于胸的洞察,灵光闪现的顿悟„„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去研究,去实践,提高练笔的趣味性、有效性、实用性。当然,课堂练笔不能无节制地进行,练笔也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俗话说得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总之,只有恰当的练笔才能让学生在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放飞心灵,才能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参考文献]

《我的语文人生》/张化万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1998.10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篇2

1. 追求小练笔的温度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情动而辞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此时“趁热打铁”,不动也难了。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温度,即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老师、文本共同精心编织成的情网中,产生了急于交流的欲望。笔者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此时,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内心真切的情感。学生写道:“信念在,希望就在。”“面对挫折,我将选择不屈不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海洋,难免会遇上暴风骤雨,急流险滩。此时此刻,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自暴自弃,应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之和拼搏。”有的说:“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最可怕的不是漫长的路程,而是心无绿洲;在海洋上拼搏的船夫,最可怕的不是无边的风浪,而是胸无斗志。任何时候都要抱乐观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

2. 确定小练笔的密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努力引导孩子“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时刻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随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训练就显得相当重要。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是精神能量比较大的消耗,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从规范的角度看,我们要切实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课堂小练笔,我们也要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汪潮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一节语文课都要挤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写比不写好,写语言性比写思想性好,写表达方式比写语言性好。这为我们追求小练笔的密度指明了方向。

3. 提升小练笔的效度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入境”。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运用课文内容,创造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情感场。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场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心理的变化。只有在不同层次的说和写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这样,小练笔才能摆脱一写了之的状态,才是有效度的练笔。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再见了,亲人》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的话别的情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同学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同学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师:写之前咱们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学生读,思,议)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劝大娘别送,然后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不过,因为朝鲜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着志愿军的话说的,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

帮助学生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便是具体的授之以渔。

4. 拓展小练笔的广度

从规范角度看:一般地说,小练笔放在结课时比较合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相对正确的把握,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语词。经过整篇课文的学习,有了情感的积蓄,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小练笔的效果也是相对较好的。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有些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由此可见,小练笔的设计不应该受到时间观念的限制,而应该受形式、内容、效果的支配。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篇3

关键词:自主;个性化;阅读;课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句名言是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一个个性化明显的阅读教学,学生的个性理应被尊重,将学生的个性话阅读唤醒,让阅读成为发展个性思维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一、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就是说个性化阅读,教师应该将阅读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让学生在阅读时,有充足的时间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情趣。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边用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边配乐解说:“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吸引着学生,而且营造的氛围也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一时间步入了学习情境,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二、创造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教师可以提供多元解读的材料来创造个性化阅读,将自主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足独特理解的时间。只有在充分自主阅读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够体会出精髓在文本的什么地方,从而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会产生。

1、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

教师对学生选择的充分尊重,应当贯穿个性化阅读过程。我们常常能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将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将你觉得精彩的部分读一读。”这样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就能体现出来。阅读内容的自主选择,在阅读中激发兴趣,感受快乐,从而形成督导的见解。例如教学《新型玻璃》时,让当小小推销员成为学生扮演的角色,自愿选择推销一种玻璃产成品,将长课文分解成短课文,更容易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使学起来得更轻松、快乐。

2、学习方式自主选择。

学习个体存在于每个学生,他们存在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着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受到尊重,让学生选择的方法跟适合自己进行学习,这样他们会学得更主动、轻松、愉快。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问学生:“桂林山水的特点你们准备怎样去领略呢?”于是很多好办法被学生兴致勃勃地提出来了:有的准备边读课文边想象,有的打算抓住重点词句来品析,有的要边读课文边看图欣赏……于是,我根据让学生自己选择的喜欢的方法去欣赏桂林山水,将机会留给学生充分去展示自己才能,他们在学习上就变得积极主动了,学生的个体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老师交流,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与小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好好的和家长交流下等等。不同的交流方式中,学生的观点有时会相互碰撞,促进不断反思,增进理解程度与进度,最终发展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总结个性化理解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表的理解和感受,及时总结出个性化理解的方法,即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根据平时的观察来体会,通过多读来感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等,使学生顿悟个性化阅读需要方法。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时,我问学生:“‘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有的学生说是微风的吹拂使树叶摆动,有的说是小鸟的活动使树枝摇动,有的说是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我便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总结出他们阅读理解的方法,并告诉他们阅读要有自己的理解方法,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多角度阅读,才能多元化理解。

四、珍视个性化朗读的感受

倡导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文本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他们才敢于同教师交流,敢于在群体中表现自我,使个性得到张扬。记得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以“为什么作者体会到当时自己是多么幸运?”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因为作者有个慈祥的母亲,经常鼓励他,让他充满信心,坚持写作;他还有个严厉的父亲,经常给他指点和警告,让他明白自己的不足,最终走向成功。”有的学生说:“他既拥有父亲严格的爱,又拥有母亲鼓励式的爱,他的确很幸运!”……学生有了各抒己见的空间,思维更加活跃了。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课堂成为发掘学生灵性、放飞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性的舞台。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耐心地去俯下身子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体验,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将空间交给学生去自由发挥,让个性化阅读闪烁着奇光异彩,让语文课堂因“个性化阅读” 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读书笔记) 篇4

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说的多好啊,阅读=悦读。

在阅读中寻找那份心灵的宁静;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阅读中摒弃浮躁修炼自己;在阅读中寻求教育的真谛和方法。让自己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熟、在阅读中走向优秀。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著)

这本书,是贲友林老师对教学手记的凝炼与提升。这些文字是不折不扣的真实记录与切肤之感。全书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书的内容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教育界几位知名专家对本书及作者的相关评说;第二块是贲老师的教学手记;第三块是后记《一路走来》。贲老师把自己的教学手记整理后分为四部分呈现:前行中的瞭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有关内容。

一、教育界几位知名专家撰文关于本书及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认为:贲友林的数学课堂是一个世界。……贲友林就是这样一个瞭望者、摆渡者、跨越者,他永远听从‚彼岸‛的召唤,永远寻找新的起点。此岸与彼岸的转换,让他成熟、深刻起来,也让他有一种诗意的栖居。

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阎勤认为:‚贲友林老师如果还有什么高明之处,那就是细致和敏锐。他如同一个出色的侦探专家,心细如发,目光敏锐……他的反思,经常是由细处、浅显处入手,向大处、纵深处发挥,不落俗套。这种长期锻炼才形成的个性,又使他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所以贲老师好像天天都有素材可写,其真实的原因是他比我们多看了一眼,多想了几步。‛

特级教师,原教育部小学数学教材审查委员顾汝佐认为:贲友林老师的教学手记,情真意挚,详细地记录了当代少年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也如实记录下自己教学的成功、挫折与失败,并及时抒发了自己的改进设想。贲友林老师的教学手记,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反映,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源。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二、阅读感受

贲友林老师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坚持写教学手记,传达着‚我手记我心‛的写作追求。是他坚持每天都刻画不同内容的平凡,把坚持看成一种责任,所以说,他成功了,这样的成功是必然的。哲人说:机会往往光顾有准备的人。看着《此岸与彼岸》我深深的体会和感应到了一位教师的朴实,一种思想的沉着、一种行为的坚韧、一种人生的品质。他以 ‚前行中的瞭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无不呈现出一种朴实和凝练的‚记实+思考‛,来诠释他人生的追求,正如他自序中所言:‚反思,链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改变我的教育生活,使我成为注意自己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我想,贲老师认真,不仅仅是认真,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且是在真实的思考。在切实的课堂中记录着自己思想,记录着学生的思想,记录着点点滴滴。这是他的生活,这也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都是教师,我们有着同样的职业。可是他做到了,而我们却没有。这就是差距。其实我们每个教师每天也都在反思,但我们常常缺失的是:反思,没有留下文字痕迹。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解读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读这本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看着看着,我就好像进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臵身在那个课堂里;也像正在与身边教师向我娓娓道说着他心中的困惑与反思,无疑也让我产生共鸣。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能关注全体学生,对那些东张西望的个别学生,拿他们毫无办法,停下来让他们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耽误其他学生。结果听之任之,长此以往,他们的‚开小差‛成愈演愈烈之势。影响了全班的教学效果。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原来是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不能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没有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

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首先应该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就是教师应该了解自身现状,包括对自己职业特点的充分了解。应该明确,要改变教育对象,也要努力改变自己,从而产生改变自身的动机。其次教师专业思维的发展,就是教师在从事专业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思考将经验转化为理论能力,教师在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思考转化为经验的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纵观国内教育家走过的道路,有三个共同点:一是熟悉本国的(甚至是外国的)教育史;二是热爱教育,并了解当前教育的需要;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希望大家能立即能行动起来,积极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加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不断反思,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有感一

炎炎七月,手棒《教学的勇气》一书,每次总有大汗淋漓之感。可心里的喜悦,却是另一番滋味。我知道这是《教学勇气》带着我进入到了另一个境界。不仅使我沐浴了一位大师的教诲,而且从新的视角来感悟平时教学存在的症结所在。

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不能让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如果是这样,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味。我也发现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课堂就是自己的舞台,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在这样的网中教学生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读了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作者认为良好的教育不在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教学就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是生命本身的一件快乐的事。

我体会着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但有时也会感到情绪的低落,感到与学生距离遥远,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与我有距离?幸亏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阳光。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看了帕尔默的话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

《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我会努力象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学生的大朋友!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坚持,坚持再坚持

读《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二

今年暑假,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了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天气虽然炎热,可心中却静如止水。我要感谢美国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尔默,带着我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使我沐浴了一位大师的教诲。

是的,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教师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我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许多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作者告诉我们:30年来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掌握的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我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我,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来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我们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时常会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我们的教师仍然心灵缺失,仅仅依靠重新编制课程、停留在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巧层面上,改革永远不可能成功;如果我们不能唤醒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教学现状永远不可能改变。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教师需要心灵之旅,这是出于教师天职的神圣!是由于我们都有渴望教育返璞归真之心!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近日,在论坛中看到许卫兵校长在报告《超越教材的勇气和底气》中也引用了帕尔默的两句话。一是“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二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从中可以看出许校长对这本书是颇有研读,不然,也不会这么“特别关注”。

看来,要想真正弄明白《教学勇气》的真谛,或许是一个长期的坚持阅读的过程,路途虽然艰辛,不过,我还是会一步步朝前走,哪怕一点点„„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那个“苹果”

----《还有一个苹果》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还有一个苹果》的文章。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文章的主人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挥之不去。不禁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一句话:“没有谁能够真正地打败你,除非你自己先倒下。”

文章讲述的大意是: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个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也不见了。翻遍了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饥饿、干渴、疲惫一起涌上来,已数不清摔了多少个跟头,只是每一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他心中不停地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还宝贝似的擎在手中,久久地凝视着。

在敬佩旅行者之余,我不禁惊叹:这样一个泛青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苹果,竟然有如此神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

一年前,我从一所镇中心小学来到一所偏远的“村小”(一所城不城,村不村的),心里很是失落。以前的所有梦想,顿时化为乌有。整天过着“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加之,带的这个班的学生极其不听话,男生将近是女生的2倍,不好管理的狠。就别提班干部了,他们能管住自己的话,就算阿弥陀佛了。学生在全市教学统考中,排名比较靠后,领导心中的埋怨不说,我心中的委曲不知向谁去说?

这下子,一个难题摆在我的面前,我侅何去何从?打算放弃,还是坚持?这个头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茶不思饭不想。一次无意间听广播,听到全国十佳班主任老师袁凤勤介绍说自己一直带乱班,这样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我慢慢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适应了。只好打起精神来,想着各种招儿来治理班级。特地从淘宝上买回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修订本),从中“取经”,汲取营养„„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些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地对自己说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人生如沙漠,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那个“苹果”。

自己对自己说:“我失败了,放弃吧。”那么你真的会躺下起不来。如果你说:“我还能坚持。”那么你果真就会有接着走下去的力量。人可以自己打败自己,也可以自己成全自己。

只要我们心中装有一盏不灭的明灯,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努力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只要一直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就一定能冲破困难走向成功!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与爱约定 诗意人生

——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

《教书,不简单》这本书出自一位有着六年教龄的年轻编辑曾纪洲,这本书几乎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一口气把它读完,而且还想再读„„对于我们这些扎根乡村的教师来说,感到如同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一切都是那样亲切,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做作,曾老师的教育智慧润泽了孩子的人生,饱含着对学生的挚爱,读着读着,有些篇章是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从一名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策划到一所乡村小学的代课老师的蜕变,缘由为同学的一个电话“还记得我家吗?我暂时在我们这儿的村小代课,这里还缺老师,你来么?” 当时的他异常兴奋,说不上是什么原因,就像自己对此期待已久,几乎是未经考虑就答应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情愫,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合上书本的那一瞬,一个面带微笑、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激情、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曾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生活永远都有美好的一面,对别人眼中的苦闷,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换个思路,欣然接受吧。”

乡村的田野风光是值得曾老师留恋的。或许若干年之后,这风光漪旎的小坌村一定会引起曾老师的无尽美好回忆。“站在同学门前的田埂上,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依山腰而建的村落,竹林环绕;近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我不由得深呼吸,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一幅幅画面的工笔描写,仿佛没有身临其境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绚烂的映山红,黄白芬芳的金银花,热烈奔放的朱顶红,恬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静幽香的八月桂,花中君子的剑兰与墨兰,迎霜傲放的菊,典雅精致、或雅白或金黄或暗紫的雏菊„„”拥有了这份闲情逸致,就找到了生活中的美。让人挥之不去的,还有留在记忆深处的各种各样的野果。或许这里的风景算不上唯美,但至少有它们本该有的野趣。足以让我们留恋不舍,不舍的是这里的一草一木。花木无情,人却有情。

生活中,曾老师成了学生心目中无话不说的“大朋友”。外出游玩的孩子王,村里出入的丐帮帮主„„让你绝对猜不出他是一位乡村老师,十有八九是一个“老顽童”;一会儿下河玩水,一会儿上树,一会儿嘴上嚼草„„仿佛电影中的画面一样定格于各个场景,一个个镜头都会留下百分百的回头率。曾老师深信“只有真实的自己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因为真诚缘于真实。真诚才是打动身边所有的人的致胜法宝”。曾老师也是一个心细如麻的人,发现学生的“衣领歪了,帮他们理平”„„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动作,倾注了曾老师对学生的别样的关爱。正因为如此,曾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课堂上,曾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倾听者。“做人永远比学习来得重要。”他不仅教给了学生的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从小学会了以一颗感恩之心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曾老师让学生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糗事。“约法三章”,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点点滴滴的小事儿,或许我们也曾经历过,或许我们也曾放纵过,可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乎,一些不平话、牢骚话,就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来。看了曾老师的“这些话不该说”,我们的心中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班级管理中,曾老师可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者。“一个有绝招的老师,流露着率性的教育智慧。”遭遇挑战中折射出的教育机智:替众人开脱,揪出并孤立为首者。“当老师而不是班主任会有太多的遗憾”,一句话让人值得深思。为何现在的老师都避而远之,为何没有“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的气概?曾老师非同一般,高招、妙招迭出,就是对“疯子”母亲也有说不完的故事。

肖川先生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生命之花就得不到醇美的滋养,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少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这一切的所有,我们都可以从曾老师的文字中找到清晰的影子。

曾老师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验乡村孩子的生活,互换角色使他们紧紧地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走进一个学生的心里只需要多点的关爱和鼓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教会他们诚实守信。对老师的怀疑和一种权威,在曾老师的引导下是信任与尊重。乡村学生的纯真和朴质深深打动着曾老师的心,他们建立的深厚的感情。

阅读此书就像一个个小故事的再现,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韵味的,教给我们教书育人的小哲学,做人的大道理。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不允许失败的公开课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一

最近,听一同事提起大夏书系,于是,百度一下,发现大夏出的书真不少,并且贴近老师的日常生活,真是本本精华……于是从淘宝店网购一本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认真拜读之后,我对怎样当老师又有了进一步的

这本书如同一名教育战线上的 ‚老兵‛对一名‚新兵‛的娓娓述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很多让我迷茫很久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产生去阅读更多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积极愿望。

如今新课改中的‚公开课‛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线人员,经常处于实验阶段。校级研讨课、区级教研课、市级大比武……虽然花样繁多,可每个人都是乐此不疲地应对着。每个人都想追求尽善尽美的课堂。有的老师为了获得良好的公开教学效果,甚至提前作好铺垫——课前演练一遍又一遍。课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老师开心地笑了,学生也言不由衷地笑了……

这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病根‛。‚由于种种原因,公开课逐渐演变成一门不允许失败的‚艺术‛。为了避免‚失败‛,不少上公开课的老师备课时都经过了反复打磨,教学设计不允许轻易改变,使得课堂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掌控中,也就是说,没有变化是这些课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有时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变化,课堂就缺少了只有真正的挑战才能带来的真正的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非常准确地指出: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

一节精彩迭出的课,其实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时刻关注学生,学生对新知的接受情况,对难点的突破之处,能根据学生在课上的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把学生‚需要‛的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给学生‛,而不是强加给他们……

这让我们深刻感受着:一节成功的课,它的诞生只能是在课堂上,在课堂的实施之中,在不确定的变化和调整之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生成性发展。的确,顺利的一节课的背后是什么,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它一直触动着我的灵魂深处,细细品读,耐人寻味。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走进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 ――读《教育的55个细节》有感

合上这本书,55个细节如影片一样清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是如何教育学生,传授学生知识,如何与人处世。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位老师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对自己的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和信心,跟学生在一起打交道,我觉得他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学生既怕他又从心眼里喜欢他,因为他总能给学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乐。

跟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费精力的工作,无论你经验多么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一丁点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但我从这位老师与孩子的相处中,看到了老师的睿智,灵活性。他总能用一颗童心去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发现有些老师,包括家长,为了赢得孩子的好感,对待他们过份溺爱,过于宽松,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位老师有一套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一种组织概念和明确细致的规则,同时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看来,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学习。

制定严格的纪律会为你赢得尊重,然而,还是会有些孩子不喜欢你。要想让学生喜欢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位老师他却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每年的暑假期间,在没有见到新学生以前,他会给他们写信,并总是随信寄去很多照片,开学的第一天,他用幻灯片向学生作自我介绍,以及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还介绍一些自己童年时的趣事,他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的与他建立起联系。他另外的一个好办法是想方设法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他提醒我们,当学生们知道你想让他们喜欢你时,你等于授之于柄,结果孩子们会利用这一点而无所顾忌。要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喜欢你,或不给你面子,你对此毫不在意。你不能过分要求孩子,那样你就无法真正去爱他们,如果你无法爱他们,也就不能严格要求他们。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告诉孩子我们需要他们如何表现和行事的时候,必须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孩子们想知道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他们,关心着他们,在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去达到你的要求之前,他们知道你也愿意付出努力,一旦你这样做了,你跟孩子们的相处会更容易,更愉快和更有意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要充满激情,用快乐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并且尽可能的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的生活,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让他们享受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一看作者,原来就是网上曾评价的“另类校长”――郑杰老师。“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或许正是这样的朴实,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郑杰校长就像一个未曾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用自己朴素的文字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

我想从中找出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些话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薄弱和不足。每次单元测试后,班上总是有那么三几个人要另开炉灶。不然,他们就没法赶上其他同学。书上说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真的挺难的。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俗话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与这句话雷同的是: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三好五好学生,不用你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总是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学困生,他们一旦出了一丁点小小的问题,我们总是习惯“夸大处理”。轻的是批评、写检查、罚扫地,重的是喊家长到学校„„然后再对其大讲道理。

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简直是隔靴搔痒,并不能从本质上触及他们的灵魂,反而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生就像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在他们身上多花些时间。只有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三条“铁律”促有效教学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是大夏书系中有关有效教学的一本。一看是大夏书,就有一种迫不及待的需求,于是便一头扎进去。十讲太多,且谈谈第六讲中‚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当前,有效性问题已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铁律之一: ‚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地依靠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教师的学生观和学生的两重性》)

余教授认为,先学之学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异步性的特性,而后教之教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性。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从教学的角度将,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从实践上讲,学法指导的主要带你包括: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相结合等。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就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有旧知重新组合或转化而成。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真正的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尽快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奥苏伯尔建议我们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要学习的新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材料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也密切联系。它们充当着学习者由已知通向未来的‚认知桥梁‛,起着沟通的作用。)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有效教学十讲》我受益匪浅。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别人可利用的教学风格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一套自己的特色。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个人的教育教研的水平。(本篇摘录的较多)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爱心永驻教师心中

——《教有所思》读后感

忙里偷闲,从课外抽一点一滴的时间读起从凤凰中“淘”的书——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

读这本书,就像一位重逢很久的好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独特看法。他在百忙之中有所思,也有得,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更加难得的是,他能把这些所思所想拿出来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李镇西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多么的坦诚的话语啊!

书中有一篇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

“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 “ 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

由此,我真切地感悟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些形式主义的档案资料。有时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任务,有些不冷静的老师心中就会滋生出一些极端的思想。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屁股如坐针毡。现在,我才真正弄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讲求彼此尊重,对小学生也是如此。

我班上有一名智障儿童,上学的积极性蛮积极的,可就是不动手写一个字,(以前成绩不像这样糟糕,一次车祸才酿成这样的后果。)天天坐在位置上听“天书”,偶尔也会“配合”一下。记得一次大课间活动时的“口号操”(我自己这样认为),他还是比较主动的,做得有声有色,声音宏亮而有力。我忍不住表扬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了两句:“XXX,你真棒!口号蛮有穿透力的!”一句看似平常不过的话语,对他来说却是一股莫大的鼓励,从此以后,他的口号更加响亮了,时时引起旁边学生的关注„„

阅读,让城市更精彩作文 篇5

带一尾鱼尾,遨游知识的海洋;给一双脚掌,站在巨人的肩膀;捧着一本好书,让阅读伴我成长。

婴儿时代,吃饱喝足后便迎来妈妈的怀抱,妈妈悉心地搂着我,给我讲一个个欢快的故事,给我看一张张美丽的照片。我总是趴在妈妈的怀里,虽然不知道妈妈在讲什么,还是在不停地点头。

幼儿时代,我已经能认得一些汉字,不再需要妈妈的诵读。阅读的书变成了简简单单有插图的童话故事。每天随着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游历,一起快乐,一起伤心。

少年时代,我褪去幼儿的无理取闹,离开了天真无暇的童年,成长为活泼开朗的少女,而改不掉的阅读习惯以深入骨髓。我的书架上渐渐多了四大名著、冰心散文、动物小说,这些书,带我游历了古代中国,带我观看了动物之间的感人画面,明白世间人暖,明白坚强。

我的妹妹只知道痛了就哭,开心就笑,时常会无理取闹,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哭闹半天,违背她的意愿而啼啼很久,因为她什么也不懂。但我明白,妹妹的不懂事是因为她没进入到阅读这个世界,没有融入到阅读这个大家庭,她不明白怎样才算懂事。她还小,总有一天我相信她会和我一样陷入阅读的沼泽无法自拔。因为阅读会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的生命因此而精彩。

现在的我已步入了青春期,读的书也越来越广泛,明白的真理也越来越多。我已完全拿得起坚强的风扇,驱散迷雾;拿得起勇气利剑,披荆斩棘。孩儿的不加考虑已被我完全放下,静静地学会思考再回答。

阅读就像“毒药”,明知会上瘾却还是忍不住要去触碰。阅读在我心目中十分神圣,我爱阅读,是他让我的生活更加精彩。“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给予我们知识,给予我们寄托,给予我们情感。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一直攀登,成为一个自强不屈的女孩。我真真正正地明白,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会一直陪伴我。

阅读,让生活更精彩初三优秀作文 篇6

一本好书,犹如一杯清香的绿茶,沁人心脾;一本好书,犹如一片柔软的面包,让饥饿中的人得到满足;一本好书,更如一位如影随形的好朋友,它无处不在,让你的生活更加精彩。

“时间是屹立在时间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这句话是惠普尔说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时间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大海上海浪汹涌澎湃,天空乌云密布,在船上行驶的人感到无比黑暗。可是在不远处有座灯塔——书籍,它在不远处熠熠闪烁,让船上的人内心迫切的.想靠近它,因为它给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也是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只要读书多了,生活就会更充实,人生就会更加精彩。只要你善于读书,同时要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才会体会到“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告诉我:书就如同一种神丹妙药,只要好好利用它,再愚蠢的人也会变聪明。虽然不知道这句话说得是真是假,但是归根结底,它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好书,对我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这句话令我受益终生。曾经,我的前途一片迷茫,我在时间的大海中不断挣扎,我拼命想挽救自己,但是海浪一次次把我卷进漩涡,我喝了一口水,顿时迷失了方向;曾经,有多少次被路上的荆棘所绊倒,被山上的落石所击落,我也会害怕,会退缩,经过无数次地尝试站起而又被挫折打败时,我也会灰心丧气的转身走掉;曾经,我也会害怕谣言,都说人言可畏,我怎么会不害怕。生活中的各种嘲笑打击会让我难以承受。最终,我丧失了斗志。

就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境下,正是它——《培根随笔》这本书,多少次力挽狂澜,把我从黑暗的深渊中拽出来,把我从荆棘路上一次次扶起来,把我从各种嘲笑打击中拯救出来。在我陷入黑暗的深渊时,它告诉我:“这只是对你的考验,如果你连这一点考验都通不过的话,你怎么和别人争斗,胜利怎么会属于你?”听过这话后,我倍受鼓舞,我拼尽全力,却只为换取一个不确定的奇迹,最终,我成功了。当我在荆棘路上一次次跌倒时,它告诉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又一次从死亡的恶魔中逃脱。我听到全世界都在为我喝彩。书面上的一言两语已经无法表达我对书的感激,若想知道它还有什么好处,就赶快找一本好书细细品味吧!

让数学课堂因魅力游戏而更精彩 篇7

数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 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思, 思中悟.因此, 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该寓教育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 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

例如, 在讲“循环小数”时, 首先板书音乐课的节奏练习符号:×××, 让学生拍出这个节奏, 学生一起拍手.教师问:你们为什么拍得这么整齐? (按照相同的节奏拍的) 如果让你们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 不叫停止, 你们要拍多少次? (好多次, 无数次) 那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是有限的) 教师结合提问并板书:有限、无限.

二、设计游戏的构思要“新”

一个好的游戏,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应该推陈出新,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学中的游戏构思新点子越多, 游戏过程越有新意, 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涨.在组织开展游戏时, 一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作用, 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游戏中留有让学生创造、活动的天地, 让学生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动手做, 学生始终是游戏的真正主人.

如, 平面向量的入门课, 概念多, 但难度不大, 学生易借鉴对物理学中的位移、力、速度等的认识来学习.为检测学习效果, 课堂最后几分钟, 可用多媒体设计“课堂竞技场”的互动环节, 分别设置简单题、中档题、较难题若干道, 让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活跃的氛围中, 思维的火花一次次的碰撞起来, 一节高效有趣的课自然就形成, 让学生回味无穷.因此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 合理有针对的设计新颖的教学游戏, 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游戏的时机要“巧”

教学游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充满了游戏, 也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非要安排游戏不可.不同的课中, 不同的游戏所运用的时机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 灵活运用.

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以形象思维为主, 可设计如下:课上动手转动相应的模型, 动眼观察特征, 动口说模型的名称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和比较.学生在游戏过程中, 通过思考激发了求知欲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 既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新知识, 又促进大脑思维, 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组织游戏的秩序要“严”

完备严密的秩序、规则是控制学生认识活动和保障游戏进行的主要武器, 它决定游戏能否朝既定的方向发展, 达成预订教学目标.因此, 游戏开始前要约定好规则, 游戏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游戏结束后要结合游戏开展评讲.

讲解椭圆离心率概念时, 可以先准备一条绳子, 在黑板上标出了两个点, 然后调节绳子长度, 让三位学生配合在黑板上画出扁平不一的椭圆, 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这些变化进行定性描述, 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椭圆的扁圆程度.教师则扮演调解和裁判的角色, 对他们的讨论给予评价.经过激烈争论, 学生最后给出问题答案:椭圆的扁平程度与离心率有关, 教师适时跟进讲评如何求解离心率.这样的游戏组织严密, 秩序井然, 学生分工明确, 游戏目的自然生成, 学生在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的同时也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五、游戏背后的思考要“深”

课堂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 应兼具“有趣”和“实用”, 游戏本身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旨在鼓励和推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辅助教学手段, 不能为纯粹的娱乐而在数学课内做游戏.在游戏中或游戏后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原理或方法, 让学生产生收获感, 成功感、愉快感, 并增强竞争意识, 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游戏的精神, 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解三角形的外心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外心的性质和对外心的作法有个深刻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做这样的游戏: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提供一枚针, 三个三角形的纸片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 三角形的顶点涂成红色.首先让学生拿出锐角三角形硬纸片和针, 针任意扎在硬纸片内部, 快速旋转它, 观察有几个红色的圆.接着让学生探究针扎在何处是两个, 针扎在何处是一个, 为什么?同样再观察直角三角形纸片、钝角三角形纸片, 又如, 如何扎针旋转可得到一个圆, 此法中三角形集教具、学具、玩具于一体, 寓教于乐这样可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因此, 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渗入“新”、“趣”, 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新的东西.合理运用数学游戏功能, 挖掘和发挥数学游戏的作用, 对优化数学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数学游戏是数学知识的一种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本文从游戏的目的、构思、组织、实施、导思等角度阐述设计游戏的要点, 挖掘游戏功能、作用.

关键词:数学,游戏,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让数学课堂因“错误”而更精彩! 篇8

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呢?

一、优化评价,善待“错误”

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对待错误,我们常常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特定的条件的,错误亦然。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师生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的对话,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一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画卷。

二、自主纠错——通过寻错提高辨析能力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待纠错这一学习过程,教师的态度也应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何出错,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

针对学生练习之中出现的易错点、常错点而专门设计从错误中找错误的练习,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本不应有却又极难避免的失误往往会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出现失误好像是坏事,但通过师生的努力,对症下药,完全可以将它变为好事。因为通过对错解的辨析与反思,能让学生充分尝到失误的“苦头”——“吃一堑”,又尝到了掌握全面知识的“甘甜”——“长一智”,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臻完善,逐渐成熟,这也正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经常为学生的错误而烦恼、困惑,甚至怨声载道。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产生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样的错误结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和过程引起。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寻“错”、纠“错”,寻“错”是为了纠“错”,寻“错”是为了尽量减少学生的错误。

三、将错就错——通过用错激发创新能力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数学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预想不到的错误。我们应把错误看成教学的资源,充分利用数学实践中“错误”这一“财富”,化弊为利,将错就错,培养学生正确归因错误,正确地、巧妙地利用错误,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做老师的如果能善待、宽容、“利用”错误,则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新天地”,达到激发创新情感,激活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引导评错——通过议错提高反思能力

议“错”是学生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在议错赏错的过程中,放松思维,体验成功。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在学生已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解法后,在练习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题:“有一段路,单独修,甲工程队需12小时修完,乙工程队需20小时修完,如果两队合修需几小时修完?“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同学作出了1÷(12+ 20)= 错误解答。教学时,教师把其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好材料,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在何处,为什么错,如何改错。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有的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合作的工作时间,这从道理上讲不通啊!”也有的说:“求合修的时间,数量关系应该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才对呀!”还有的说:“我们错在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缺少灵活的思考,对本质的把握。”……最终,学生将算式修正为1÷(1÷12 +1÷20 )。一道错例,引发了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的一场大讨论,同学们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反思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错误日记——通过理错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矫正对策进行搜集、整理、记录。可以通过自检、互检、建立错误档案等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辨析提高。而教师更应该做的工作是指导学生记录个人学习错误,养成写错误日记的习惯。

上一篇:新店开业前期准备工作下一篇:XX年大学生村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