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优秀作文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元节优秀作文(共8篇)

上元节优秀作文 篇1

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糊花灯,点燃蜡烛,赶场似的和伙伴们相互追逐,小心翼翼的挤在人群中看各单位组建的秧歌队表演,往往这一队刚刚扭罢,另一队又粉墨登场。都踩着高跷,手上举着镰刀、斧头等道具灯样,就是再调皮的孩子也不敢太近前,被踩到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时还是大集体制,两个最大的姐姐还是镇蔬菜队的社员。当然一年一次的秧歌**拼,姐姐所在的生产队当然不肯落后。每家必须抽调一到两人参加训练。父亲用他那双有力的大手,为姐姐钉着要参加排练、表演的木高跷,我则期待父亲闲下手来为我们小姐妹扎制灯笼。我总能在秧歌队里找到姐姐的同学,那个背着长剑、白面书生打扮的吕洞滨是个反角,儒雅倜傥,在我心里她就象唱青衣的名角一样占据着重要地位(那时听蒋子龙《蛇神》的小说,就对戏剧中的人物的扮相盲目崇拜起来),我就举着爸爸用铁丝围成的南瓜样的小灯笼,跟着秧歌队一个街区一个街区的走下去!

记忆里我只有一次跟着大人去观灯展,展地设在偏僻的城市的一角,没有硬化的广场土土豁豁,再加上人山人海的阵势,我只记得被大人牵着手,一步不能停的走着。花灯上有贴着天神模样的,各种姿态的飞禽走兽,更多的是《西游记》中众多的宝贝人物。财大气粗的单位制作出巨型的嫦娥奔月、麻姑献寿等传统风情的灯笼,因为我家墙壁上就贴着有这些内容的年画,心里就更振奋起来。

不知从哪年开始,我们既不糊制灯笼了,政府也再没组建过秧歌队,更别说上元节的花灯会了。只是不甘寂寞的老年人平常用来健身的扭扭秧歌,过年过节的绕街走地扭扭,可全然没有踩高跷和锣鼓喧天的阵势。这么一来助长了放花炮的习俗,把大家聚到一块,人们享受着最不易留住的`绚烂,最后踩着落地的纸屑,轰隆隆的来又急匆匆的散去。倒是母亲一年接一年的把她的面灯进行下去。

在北方母亲不做面灯,也许是我记忆不起来她做吧。搬回故里,我以探亲的方式回去,母亲就从小年开始一直的忙着。母亲把祭灶神的红纸早早准备好,专等我回去写“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这是我最得意、荣耀的时候了,我开始又写起春联来,大门巨幅的字也敢涂鸦。大弟、二弟都住在一起,不知有多少门的对联要写,还有无数的小福、小春字,还有身体健康,抬头见喜等等小条幅,更别说鸡圈、鸭舍、大小车辆都得题字,直写到三十的正午,父亲不停的摧开饭了,我还是半跪在炕上,不肯让出爸妈吃饭的小桌来。父亲当着头一年来到的女婿说我从小就这么犟,被抖出秉性也不恼火,等真正那些红纸张贴起来,气氛就陡然不同了。

上元节妈妈一大早就起来把面和好醒着,菜子油和灯心是更早准备好的。做面灯的面必须是死面,这样受热才不变形,吃起来也劲道。在我们还在洗漱的时候,妈妈的面灯就已出笼了。水浮蜡似的造型,竟然还有莲花状的,妈妈还别出心裁捏出个面龙,正在用细细的麦篾儿做龙须。妈妈就热的软劲把浸过油的用纸捻成的灯心一一插入带有凹状的面灯中心,然后放到孩子们碰不到的高地晾晒起来。太阳一落山,小孩子们还在当街乱跑的当,妈妈把已经凉透、外面绷着一层皮的面灯摆到桌子上,挨个小心的注入菜子油来。刚一插黑,灶台上,窗户上及大小门的门垛上就都放上了面灯。“能不能燃到天明?”我不知深浅的问。“别瞎说,风不大,或不落雪的话就能。”妈妈还特意拿一盏莲花灯放到我的床前,说我身体不好,用来驱邪降福的。

乡下人睡的都早,不想点灯磨油浪费电钱。尽管是上元节,孩子们手捧着面灯,走家串户的燃放上一阵花炮、小鞭就都归家吃元宵了。不到夜半,家家户户的大灯就全熄了,只剩下面灯微弱的光鬼火似的闪烁。过去白面这东西金贵,有的孩子不等灯油燃完就绕着四周啃起面灯来。不管怎样艰苦的年代,母亲总能省出一两瓢白面来等着做面灯,不为别的,为了一家大大小小祈福一整年的健康、平安!

上元节的那天下午,母亲撵着恋着和我说话的姐姐快快回家。正月十五不许出嫁的姑娘看娘家点灯,这已经是多少年的约定俗成。我紧张的问那我呢?妈妈笑了又笑,说我经常在外,对我早已是破了规了。也是,我在这象个十足的外乡人,也许从小没有这样的语境,我连原籍话也不会说。我随姐姐去她家玩,她也学母亲样早已蒸好了面灯,她那两个金刚儿子趁姐姐不在,正在嘻嘻哈哈把弄面灯呢。

一般面灯是着不到黎明就全熄灭了,第二天一早妈妈让我们至少吃上一个面灯,似乎非这样福才能降身。那种筋筋的死面疙瘩,经过大半夜的菜子油的浸透和小火的熏烤变得如此超群美味。母亲基本是满口换下的假牙,很费力的咬着,突然放下不吃了,说好不容易保留的那两颗真牙合伙抗议了,说着就笑了。母亲看着我们吃,手也不闲着。她剥出很多瓜子仁,递到我的手里或小小孙子的口中。

上元节优秀作文 篇2

文秘助手之中元节作文200字:中元节的由来与佛教

中元节还是一个佛教节日,称为“盂兰盆节”,也称“盂兰盆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节缘于佛经故事《目莲救母》。盂兰,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意为“救器”。目莲是当年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大目犍莲。他是个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他发现自己过世的母亲一直在地狱里吃苦,却无力救赎。便在释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诉他,须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亲回心向善才行。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还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一切苦难众生。佛为目莲念诵《盂兰盆经》,并嘱咐他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备百味饮食,以祭其母,并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可解脱母难。佛教徒便据此神话传说兴起盂兰盆会,并逐渐传为追荐祖先的常例。近代民间在七月十五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这不能不说是佛教盂兰盆祭的遗风。据《佛祖统记》载,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斋”开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唐宋时期,此日已经成为民间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节日了。

中元节的作文 篇3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这一天虽不很喜庆,但那氛围却很隆重——我们那儿许多人都齐聚河沿,可不热闹吗?那为什么要聚在河边呢?为的是祭拜河中判官。这一天,奶奶买了许多瓜果糕点,就是为了这件事。在七月十五的下午,老老少少赶至河边,老人们要摆好供品菜肉,还要预备蜡烛纸元宝之类的东西,小孩子们并不是很在意这种祭拜,而老人们这种事却一向很是重视,在那之前还要念经念佛。

在做好了一系列准备之后,祭拜才正式开始。人们点上蜡烛与香,开始祭拜河判官。一堆火在河沿熊熊燃起,祭拜前所备好的纸元宝之类的统统放了进去,熊熊的火光与隆重的仪式吸引了不少他乡之人甚至外国人驻足观之。

祭拜仪式结束后,人们先回家休养并准备湖灯。据奶奶说她小时候,虽然也放湖灯,但用的却是河蚌壳加香油。以前的湖灯多么朴素哇!随着生活条件之变,湖灯之状也有所变了,如今之湖灯较以前精致之许多呀。

许多人家都拿着自家制的湖灯赶来了,此时天还未黑,如若天黑了下来,那时便有更多人了。所以一些人在这一天傍晚会早早吃完饭便赶去河边。

这湖灯先前全得靠人推动水才能移动,有的运气差的湖灯飘到桥的另一边,偏离航向,则无法挽救;有的好运的湖灯顺着风与浪一路向前,火力全开,便一帆风顺。据说,在放时飘得越快越远越好。

中元节的作文 篇4

比如这个“孝”字——重阳快到了,自然要说到孝——上面半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意思就很明显了:老人已是身子入了半截土的人了,在生活上失去了许多能力和本事,就需要他的子女来为他打好基础,提供各种生活资料,才能把他顶起来,立起来。

还有一句老话,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读起来虽然有点拗口,但意思也是很明显的——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今天你没有老,不等于你将来不会老。所以,在很多时候,也要设身处地多为老人想一想他们的处境,尽自己所能,为老人创造各种便利。将来等你老了的时候,你自己也就能够同样享受到这些便利了。

写个“孝”字很容易,但要真正将字所蕴含的意思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恐怕就有些难度。毕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利益纠杂在一起,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像一张网一样罩着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逃无可逃……

于是,有些人就有了很多的借口。更有甚者,还做出了令人不齿的事情——前段时间就看到有新闻说某村一老妇活活饿死在家中……

再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

中元节作文:中元普渡 篇5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现时民间的“中元普渡”习俗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在台湾民间信仰,普渡的摆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今日台湾,由于商业社会,几乎皆以方便面、零食、白米等能久贮之物为主,而牲礼、五味碗也愈来愈少见。

普渡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也会写上信士姓名。 先祭拜统领万姓幽灵的大士爷,并焚烧四色金纸。烧完金纸后,开始祭拜所谓的“好兄弟”,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时有的人会先烧“经衣”,这是一种代表衣物与日用品的纸钱,让“好兄弟”们先换上新衣。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祭拜完后,焚烧银纸,欢送众家“好兄弟”离开。

庆祝中元节作文:节日仪式 篇6

盂兰盆会一般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天举行。其主要仪式由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三部分组成。在正式仪式开始前,须先建立佛坛(特称“中元坛”)、普施坛、孤魂坛等三坛。其中,佛坛上设有佛像及导师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坛上放置多种供品,孤魂坛上设有若干灵位牌。

根据清仪润所著的《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兰盆仪轨摘要》记载,整个盂兰盆会的仪式是这样的: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先由住持主持绕坛、诵经、洒净仪式,大众随行绕行,口诵《盂兰盆经》三遍;然后,大众依照早晚课诵时的位置跪下,随住持念祝词,祝愿一切冤亲同得超度;祝词完毕,大众起立,听维那念诵佛名,随磬声行跪拜礼。跪拜完毕后解散。

第二项内容是上兰盆供。僧众重新入坛,礼佛三拜后,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大众同唱。然后,再次反复读诵经文,并说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不时伴行礼佛跪拜礼。最后念诵一段回向词,上兰盆供仪式结束。

最后一项仪式是众僧受食。上供完毕,悦众将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后,集体念诵一段祝祷词,然后各自捧钵回寮。整个盂兰盆会仪式结束。

这套盂兰盆会仪式较为复杂,因而真正照此实行者不多。倒是民间的以荐亡度鬼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仪式更为流行。民间的这套仪式是:

预先设立三坛,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组成的行法小组,在一片唢呐合奏声中,粉墨登场,走在队伍前列的手持铃铎的是“导师”,紧随其后的是手执大鼓、木鱼、铛子、铪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们的程序是先净坛后开坛。首先,要“演净”,即面向佛坛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再念用好纸写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萨慈悲下界指导;其次,行“引魂”仪式,读诵用黄纸写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坛,读诵疏文后,念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盂兰盆会的功德主在法会的`“榜文”上用朱笔一点,预示着开坛完毕。

开坛后的仪程是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的仪礼进行。拜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时间较长,其间还得穿插进行上供与斋僧活动。

关于描写中元节的高分作文 篇7

到了夕阳西下,我们大家都在准备祭祀。先摆好一桌酒菜,点好香烛;然后全家鞠躬祭拜。为了使每个死去的亲人都拿到一笔丰厚的礼品,在烧化纸钱时,必须按照亲人辈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顺序摆好,每人一堆纸钱。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其实,我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

祭拜完祖宗,然后我们一起聚餐。这时,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描写中元节的优秀作文初中生 篇8

今年七月半我出门在外,不能与家人一起度过。不知道他们是否已经燃起香烛祭奠逝去的老人。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切我最喜爱的水果?或者是依然买了我不爱吃的那些糕点?八仙桌下烧纸盆里面有没有代我烧的一捧纸钱?

犹记得去年我和妈妈一起买了笔、纸钱、包,写了两百多张,数了不知道多少张的纸钱,手中全是胶水的味道。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忙碌了三个下午,有帮爸爸和弟弟代写的,也有其他亲戚的。等到七月半的时候,我们会将这些包了纸钱的包按所奉对象分配好,集中起来烧掉。

妈妈的姐姐当过老师,她曾说在写包的时候要心怀敬畏,要回忆那些曾与我们一同生活过的人。我对这话没有多大的感触,因为出生后那些长辈几乎全都被送入了黄土,除了奶奶。

去年春天,奶奶去世了。如今七月半到来,不知道她是否走得安心,会不会回家来看看?

【上元节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中元节诗句05-28

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由来07-05

上一篇:剪纸特色班活动计划下一篇:CPA会计知识易错点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