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体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文体(精选8篇)

行政文体 篇1

为全面落实2011年局工作目标,规范文体局依法行政行为,促进文体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提高文体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结合全区文化体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全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研究,制定推行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协调、督促全局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

二、主要工作目标

增强依法行政观念,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的主要制度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规范文化执法与体育市场工作。进一步完善文体法制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违法行政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纠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得到落实,行政监督效能有所提高。保证文化体育市场、文物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为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促进文体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推动全区文体事

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成立机构,明确责任。成立局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行政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二是专题研究,扎实推进。组织全局人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结合区文体局工作实际制定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习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执法依据和执法内容,以及执法责任等事项,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创新形式,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各种业务培训结合起来。与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机关学习阵地,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和普及,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的传媒作用,结合政务公开的要求,开辟宣传专栏,及时发布文体系统政策法规,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四是强化考核,抓好落实。把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部门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着力提高全局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确保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健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进一步加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力度,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四、实施步骤

某区文体局

自选文体≠不要文体 篇2

文体写作目的写作要求结构单位语言

记叙文以情动人,使人感动刻画形象场面具体、生动

议论文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分析推理论层严密、概括

近年来,高考作文一般允许“自选文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就不需要文体的规范了,而是给

同学们

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同学们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发挥。事实上,一旦选定某种文体,所写作文就得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而为。以下三种情况,应引起同学们的充分注意。

一、 缺少文体意识

有些同学对文体认识模糊,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叙述,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有些考生叙述与议论相割裂,叙述的事件不能说明论点,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的分离;甚至出现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力的现象,有的作文“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哪种文体。

针对以上情况,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专家郑重提示:“高中生必须写好规范的‘记叙文’和规范的‘议论文’,这不但有益于高考得分,而且对一辈子的工作、学习大有好处。”具体说来,写“记叙文”,必须有一两个“人”,有一件较具体的“事”,有比较突出的生活“背景”,而且要以“记叙”“描写”为主,适当“抒情”,最好少发“议论”。写“议论文”,必须有一个中心论点,在它统率下有两到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最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要“摆事实”,更要“讲道理”,讲道理就是“分析”,即用相关论据来诠释、证明自己的观点。

【考场病例】

时间在流逝(节选)

用痕迹,去留住时间的流逝。

痕迹,是过往的最佳见证,可无奈悲痛的总是刻骨铭心,欢乐的总是难以挽留。

我曾经见到过一棵开红花的山楂树,它从古老的历史走到今天,在战争中经战士们鲜血的浇灌,开出红色的花瓣,它的躯干上刻着深深的弹痕,它的周身,在无尽的悲痛与沧桑中苟延残喘【“周身……苟延残喘”有语病】,却依然结出了酸甜的山楂果。它的痕迹,永远永远记录下了悲痛!

……

纵观中国历史,有多少人的生命如同那落叶,在历史的长河中支离破碎,但那部分如同伤痕的人,生命却扼住了历史的肌理。

王昭君就是一个伤痕般的人,她用自己的生命和汉代赌了一把【“赌了一把”,文句表意费解】……

此文整体上是一篇议论文,以王昭君为正面事例,对比以“有很多人的痕迹如游丝般飘过”,借以阐明应该“用痕迹,去留住时间的流逝”。作为议论文,却在开篇处描写“开红花的山楂树……依然结出了酸甜的山楂果”,文体特征并不鲜明。

二、 忽视内容,刻意求新

部分同学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比如2011年江苏卷,有些同学盲目地求变求异,写“丹丹体”“咆哮体”等流行体,内容上却不知所云,其得分自然偏低。事实上,对一篇文章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内容。高尔基曾说:“散文,第一是内容,第二还是内容。”任何文章都是思想内容、文体结构和语言表达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归根到底,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没有好的思想内容,形式也就失去了生命。所以决不能光在文体上打转。

【考场病例】

血、汗和笑容(节选)

某年某月的一天,血、汗和笑容相遇了……

“谁的功劳大”

血:“看到祖国的今天,经济腾飞,国力增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幸福昌盛【搭配不当】,我当初在战场中没有白流啊!”

汗:“我说血啊,你可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啊。你也不想想,是谁在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努力奋斗?是我,如果没有我,你可能到现在还不停地流啊。”

血:“哼!要是没有我打下基础,你会有发展的空间吗?不自量力。”

汗:“你……”

笑容:“好了,好了,你们都别吵了,你们的功劳都大,就我没用,只会坐享其成,呜呜……”

“鼓励的笑容”

……

“牵手,一起走过”

……

血:“对,你努力吧,祖国的未来就要交给你了,我血就退休了。”

汗:“笑容。”

笑容:“这可不行,你们别在我面前卖苦啊【‘卖苦’属生造词语】,祖国的未来,我们一起去创造。”

某年某月某日,血、汗、笑容又一次约定,新的对话即将上演。

粗粗看来,此文谈“中国崛起”,又是分列小标题,又是通篇拟人,从“争吵”写到“鼓励”再到“祖国的未来,我们一起去创造”,写法上很有新意;而实际上,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做法,明显缺乏真情实感——就内容而言,将“血、汗、笑容”组合到一起,情理不顺,扣“中国崛起”比较牵强,可以说是幼稚;行文表达上,让人感觉有喊口号的味道。这类所谓的创新之作,其实是考场作文的大忌。

三、 盲目改编,不伦不类

2011年高考到历史人物那里搬救兵的不在少数,不少

同学

参与了“发思古之幽情”的大合唱,也着实涌现了少量历史题材的精品作文。可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同学明明缺乏文史知识的积淀和新编故事的素养,却也选用了历史题材。于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套用名著名篇的框架,机械、肤浅地作改写,张三变李四,照着葫芦画瓢;二是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囫囵吞枣,泥古不化,加上用以表达的语言与借用的人物口吻风马牛不相及,

以致

内容与形式严重失调。其实,写好故事新编,要求有三:一是对原著研究得深,二是对现实社会有深切感受,三是要找到两者结合的切入点——没有一定的才情,这在考场内是无法急就章的。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

【考场病例】

诚信乃人之本、政之要(节选)

是夜,月明星稀,鹊静竹疏,鲁肃来访,因之把酒江上,共商国事。

几杯间,周瑜略有醉容,鲁肃因问之曰:“今我东吴大胜而归,士气高涨,都督因何而愁?”

周瑜笑曰:“依汝之见,当今天下谁人可称英雄,自己除江东群豪?”

鲁肃笑而答:“吕布者,英雄也,可算乎?”

周瑜曰:“勇夫也,不可当之。”

鲁肃再笑:“袁绍称霸一时,可算英雄乎?”

周瑜慢笑曰:“无谋者也!吾乃以真言叩问,汝何玩笑答之?”

鲁肃正襟:“公瑾以为何人当之?”

周瑜曰:“虽世人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然吕布不过无信无义,酒色之徒也,因财杀父,凭色刺主,不算英雄也。曹操者,权大也矣,然亦无诚无信,故斩杨修,杀张允、蔡瑁,背重用之诺言,信谗谤而杀能臣,惜失水师良才,进而失战机也。曹之败,非吾也,非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也,无信而致也!”

作者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底子,重新编述情节,通过周瑜与鲁肃的对话展开题旨;节选部分,重点分析了吕布所以亡、曹操所以败的原因。问题在于,所述情节不够合理,赤壁之战前吕布、袁绍等早已覆灭,鲁肃再将这两位推举为英雄,明显有悖常理。此外,文章进入正题太慢,像“自己除江东群豪”等语句,则文言的味道并不纯正。(下转49页)

(上接48页)

【对症下药】

考场作文“自选文体”,究竟该怎么“选”?从具体的操作过程看,应注意:①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体裁。②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体裁: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记叙文、叙事散文、小小说来写;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选议论文(包括社会生活评论)来作。③考虑有没有

充足的

与该体裁相应的素材。④思考用这种体裁写,能否写出新意。

以上几点想好了,体裁问题解决了,实际上连选择材料的问题也基本考虑到了。

行政文体 篇3

一是挖掘乡土资源,让传统文化得到延续。镇文体站积极开拓与调动地方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原汁原味的乡土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继承和发展。如广场文体活动中的舞龙舞狮队、八骏图表演队、八凤表演队都是从传统民间节日的活动中继承下来,并发展壮大的。

二是民间文艺才人,从“散兵游勇”到“兵团作战”。有针对性地组织文艺骨干排练、演出,在经费、场所、信息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该镇尤其以木兰协会和百草园俱乐部两支民间业余文艺队伍最为活跃,是全镇文艺活动的主力军,每逢重大节日、活动,他们都会载歌载舞,讴歌新生活,倡导文明新风。同时,各类协会、团队发展迅速,力量不断壮大,现在全镇共计20多支文艺业余团队。三是“送”“种”结合,农村文化更加繁荣。除市里组织的诸如“文化下乡”等“送”文化外,该镇更加注重“种”文化,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目前,该镇组织各团队能独立编导一台两个多小时的文艺节目,更具特色的是,同时还把一些村里的好人好事、趣闻趣事编到他们演出的台词中,以快板、说唱的方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音乐协会还与计生工作相结合,大力宣传计生政策,使村民们从文化娱乐中了解到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重要性,促进计生工作的开展。

四是文体资源共享,实现整体提升。健康、高雅的广场文化有助于社区群众文明程度和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秩序的完善和人民树 1

行政文体 篇4

——龙浦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十项常规》执行情况小结

我校根据虞教体字[2007]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32号文件《上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十项常规》,扎实开展了课外文体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现将5个月来我校十项常规的执行情况作如下小结:

一、建立领导小组,加强课程建设。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体育组、艺术组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体育、艺术两大类项目实施小组,以体育组和艺术组负责人为实施小组组长,以班主任、各相关任课教师为组员的项目实施小组。做到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职责落实。结合学校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龙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办法》及2007年下半年龙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具体实施计划,做到时间、地点、项目、人员、记录“五落实”。

2、排齐开足各年级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根据浙教基[2007]120号文件要求,我校体育课程课时安排为一二年级每周4节,三至六年级为每周3节。根据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我校音乐、美术课程课时安排为一至六年级每周各2节。开设三至六年级每周1节体艺课;开设三至五年级每周1节,六年级每周2节体育活动课。全面启动课程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下半年我校计划申报课题《农村小学生体育艺术兴趣的培养研究》,力争在上虞市立项,并能通过研究创新学校体艺教学模式,提高体艺教学水平,提升学生体艺素养。

二、规范项目设置,确保活动时间。

我校结合学校和当地的实际,设置了体育类:篮球、乒乓球、跳绳、踢毽;艺术类:笛子、声乐、口琴、绘画、剪纸、书法等个性化活动项目菜单,学生参与率为100%,效果显著。

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8:00——8:30,半小时。开展一周一次课外文体活动,每周五中午12:20——12:50分,半小时。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一定要上操场运动,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保证每生每天至少体育

锻炼一小时。

三、开展竞赛活动,布置体育作业。

学校计划11月上旬召开龙浦小学片内学生秋季田径运动会。决定组织“庆祝元旦”学校体育艺术节活动。每月分年段组织至少一次小型体艺竞赛活动,有:现场书法赛、贺卡制作评比、校园歌曲卡拉OK比赛、拔河比赛、跳绳踢毽比赛、广播操比赛等。12月份计划开展和谐家庭协作能力竞赛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要求各班级经常性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合唱比赛等活动,积极营造班班有歌声,人人有活动的校园氛围。

开学以来,我校各班级布置每位学生平时每天回家活动(跳绳或踢毽)不少于10分钟;节假日每天不少于1个小时。学生在家活动情况由家长签字,班级汇总,学校归档。积极发动学生在家里、社区(村)宣传体育锻炼,并带动家长一起参与。

四、建立体艺社团,完善硬件配置,做好测评记录。

学校开设了篮球、田径、乒乓球、绘画、舞蹈等兴趣小组。

努力按要求配备体育艺术设施设备,如用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用的体重计、坐位体前屈仪、肺活量测量仪等。同时发动师生自制(带)跳绳、毽子、柁螺、笛子、口琴等简易安全文体器材,尽量满足学生课外文体活动需要。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1项目”体育与艺术技能标准》,建立《龙浦小学“体艺2+1项目”学生素质达标达级标准》来实施各项目的测评和考核,并做好测评记录。在小学生素质报告单中增设体艺特长栏。

决定每年四五月份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体质健康测试。

回顾短短5个月来,学校 “体育艺术2+1项目” 实施情况,我们可喜的看到学校充满了体育锻炼和艺术学习的氛围,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将克服困难,一如既往的执行好《上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十项常规》,为使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而努力,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努力。

文体活动草案 篇5

为活跃企业内部氛围,增进各部门员工之间的了解,增强团体合作精神,丰富企业文化,锻炼员工体质,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举行文体系列的方式实现活动目的,展示企业活力。

一、目的:

1、愉悦心情,缓解工作压力。

2、增加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3、增强员工体质。

二、活动内容:

1、一分钟跳绳

2、两人三足赛跑

3、拔河比赛

4、呼啦圈

5、筷子接力

三、活动时间:(待定)

四、活动地点:(待定)

五、参加人员:恒生公司全体同仁

六、活动规则:

一分钟跳绳:分单人和双人,单人:选四人参赛,双人:选四组参赛(每组两人),分别安排四名裁判和一名计时人员,一分钟内次数最多者为胜,中间不可以停顿,如果出现并列第一的情况,就再对并列组进行一次加赛,最终决定胜出者。

两人三足赛跑:距离20米,分成两组每组选出6人,依次将一人的左脚与另一人的右脚绑在一起,计时开始后哪一组先跑到终点哪一组

获胜。

拔河比赛:分成两组,每组8-10人(具体的等确认参加人员后再分配),采取三局两胜制。

呼啦圈:分成两组每组6人,比赛为3分钟计时,每位队员转动呼啦圈30秒,6人转动的时间相加为最终成绩,如有并列再加赛一次。筷子接力:分成两组每组6-8人,每组队员分别站成两纵队,每人用嘴咬住一根筷子并保持平衡,在最前面一个人的筷子上挂一枚戒指,用筷子把戒指从第一个人传到最后一个人,用时最短的取胜,注意,不可以用手帮忙,在传递的过程中筷子不可以重叠,每组各出一名裁判和一名计时人员。

文体之辨析 篇6

关键词:文体 辨析

关于文体,别林斯基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言论:“可以算作语言优点的,只是准确、简练、流畅,这纵然是一个最庸碌的庸才,也是可以按部就班的从艰苦锤炼中取得的。可是文体——这是才能的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1]此中,既精彩地论述了文体的重要,又科学地说明了文体的内蕴。但细细去品味,文体的蕴含绝非直白平实般简单,而实在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概念,因为文体一词过于复杂,其具体涵义宽泛、恍惚而难以确定,很容易使人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一、古今中外文体阐释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体”一词的内容相当丰富,大都指的是“文学体裁,也指不同体制、样式的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独特风貌,是文学体裁自身一种规定性。古人一般称文体的艺术特征为‘体’、‘体制’,或者‘大体’、‘大要’、‘势’等。这些概念范围比较广泛,既指文体风格,也指文体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2]。古人在进行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中也非常重视文体问题,如宋倪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引自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之“诸儒总论作文法”)王安石也主张论文章“先体制而后工拙。”(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张戒则认为“论诗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3](《岁寒堂诗话》)。在现代文学中,文体大致说来有三种意思:一为作品体式(或称体裁),二为作品的语言形态,三为作家风格或流派特色。在英文中,文体和风格基本上用的是同一个词:style。譬如,英国批评家罗杰·福勒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里对文体的解释便是近乎风格的;丹纳则在他的《艺术哲学》里谈到了小说的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风格。他说:“实在说来,这(风格)是唯一看得见的元素;其它两个元素只是内容;风格把内容裹起来,只有风格漂浮在面上。——一部分不过是一连串的句子,或是作者说的,或是作者叫他的人物说的。”[4]在丹纳看来,风格即是形式,是语言形式,其实,在此之前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早就如此说过,譬如:“文笔非常糟糕,在风格和内容上只以坎伯威尔小市民和西蒂去的德国庸人为对象。”[5]因而,丹纳说“看得见的风格”即文体;威克纳格干脆说“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6];黑格尔在其论著《美学》中论及风格时也有此一说;普鲁斯特甚至说:“‘文体’即‘文学’”[7]。在中国,1933年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也用到这个词,当时其所指的完全是词语的运用;茅盾在《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中提到的鲁迅的风格,所指的也是语言;一些汉译者则干脆把风格与文体并列在style的下面,作为style的中国注解;1990年出版的《语言大典》中也对文体作了类似的诠释,其中提到:文体①[style]a.用口语或文字表达思想的方式,如代表一个人、一个时期、一个流派或其它可辨认的集团(如国家)的特点(古典文体)(词藻华丽的18世纪散文文体);b.文学作品的一个方向,即有别于它的内容或主题的表现方法和形式(他的文体是如此优美,使人对他的言之无物感到遗憾)。②[type of writing]文章的体裁。[8]诸如此类,这方面可征引的材料很多。于是,从上面的叙说来看,似乎中外理论都把文体与风格视为对等物而并置在一起;但实际上,风格和文体虽然有交融的地方,但并不会因此就能进行等质性的交换,风格虽然难以量化,它更接近了“印象”和“氛围”之类的模糊境界,属于“体”的范畴,文体则是“一种表达方式”[9],倾向于“用”的层次,它“研究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10]。而如果按照罗兰·巴特的观点(即结构主义文体观),这些不同的意思都可以统一在体裁下面,在写作中一切都转化为了文体,没有文体也就没有了写作,在作品中不存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作品中只有形式而无内容,文体就是形式,也就是作品整体。近年来,“文体”一词则变得和“结构”、“形式”等批评概念一样,有多种意指,有时它指体裁、体制;有时指语体规范,如诗主要用抒情语体,讲究韵律、节奏和修辞,小说则用叙述语体,戏剧用对话语体;有时也指风格。

二、关于文体的当代理解

实际上,无论古今中外,其理解上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社会烙印,当然也有其合理之处,但尚不完备,无法在研究中以一概全。而相对来说,当代学者吴承学在其论著中对此表述的就比较完美:

文体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文体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精神感受方式合拍的,时代和群体选择了一种文体,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感受世界、阐释世界的工具,当特定的文体形式与群体和时代精神感受方式相对应时,才受到群体和时代接受,这也正是文体兴盛的基础。[11]

因此,可以这样说,文体是依照某种集体的特定的美学趣味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规则和灵活性的系统,它的产生与演變即是直接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和社会心态。因而,如果以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态度去理解文体,势必会造成文体意义的弱化或复杂化,这于本论题研究既无头绪又难有作为,有百害而无一益。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联系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特别考虑到本论文研究的核心所在,我们选择的角度还是一种中国现代文体主体分类之法,这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中国式分类,将文学的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以及散文四类,这与中国文学史、总集编纂及报刊杂志所采用的“四分法”相一致。同时,“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汇新旧之长,一方面又保持了民族形式之优点”。[12]既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体裁观相衔接,又与“五四”以后数十年的文学体裁观相一致;既与外国文学“三分法”相沟通,又与中国传统习惯相联系;既看到了文学的特殊性与独立性,又发现了它和邻近学科接壤处的融合性和交叉性,因而可以说是思虑周全,也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分类被广泛采纳和运用的缘故。当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一文体分类之法并没有绝对性,各类文体之间并非判若鸿沟,不存在丝毫勾连。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交叉互渗。吴调公就说过文体与文体之间存在着犬牙交错状态[13];别林斯基也提出:

有人想把艺术视为智慧的中国,和凡是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的东西隔离开来,然而,这些界线与其说是实际存在,毋宁说是想象地存在着;至少,我们不能用手指,像在地图上指点国家一样地把他们指出来。艺术越接近到它底或一界线,就会渐次地丧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线那边的东西的本质,因此代替界线,其中出现了一片融合双方面的区域。[14]

因此,在对待文体的问题上,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才能得到最终正确的理解。

注释:

[1]别林斯基.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234.

[2][3][11]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390,390,4.

[4]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48-549.

[6]歌德.王元化译.文学风格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8.

[7]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31-132.

[8]王同亿主编.语言大典(下)[Z].北京:三环出版社,1990:3614.

[9][英]罗杰·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Z].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69.

[10][美]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191.

[12]郭绍虞.提倡一些文体分类法[J].复旦学报,1981,(1).

[13]吴调公.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14.

[14]别林斯基.一八八四年俄国文学一瞥[A].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441-442.

文体活动总结 篇7

为了丰富中队官兵的文化生活,增添节日气氛,密切官兵关系,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培养官兵协同配合的能力,在节假日期间,我中队开展了各项文体娱乐活动。

中队高度重视,提前准备,结合全军大力开展基层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和指示,首先召开了支委会,对国庆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要求,随后团支部及时研究制定国庆期间文体活动方案,明确分工。9月30日召开军人大会,学习国庆期间文体活动计划,并作深入动员,进一步明确中队国庆期间问题活动计划和组织领导情况,指导员结合中队实际情况,并再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动员,提出了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队官兵的参与热情、创造了积极向上的节日氛围。

国庆活动期间,中队组织严密,活动丰富多样。在各项文体活动中,合理安排时间,既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又让大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打破传统、努力创新,各项活动的开展中尝试新的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严密组织,充分发挥干部骨干的带头作用,干部骨干积极参,营造了官兵同乐的良好氛围。活动内容丰富,团支部统一组织了器械、防暴弹窗口靶投掷、100米跑、10000米跑、乒乓球、篮球、4x100米、80米同心协力跑、拔河、CS、双Q、象棋等各项文体活动,并拿出中队经费设立奖项,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中队官兵参与热情高昂,争夺第一,体现了我反恐分队应有的精神面貌。

其中,个人奖:

器械前三名为:周华炼、李军、李梦元;防暴弹窗口靶投掷前三名为:岩克、赵前进、张成龙;100米跑:赵琦、马宏春;10000米跑前六名:青芹冬、陈志强、苗陆洋、马宏春、李军、陆仙和;乒乓球前三名为:程昌维、陈志伟、江陈文;象棋前三名为:汪家城、王伟杰、李威。

集体奖:

10000米跑集体第一名:七班;篮球集体第一名:一排(加张成禹);拔河集体第一名:一排;双Q集体前三名:三班、五班、二班。

在此次活动当中,中队官兵真正做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通过开展这次文体活动,活跃了节日气氛,官兵增进了战友情谊,培养了中队官兵配合协作能力,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在保安全、促稳定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目的。今后,将加大提高文体活动的质量,进一步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

各种文体教学 篇8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写人叙事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归到记叙文这一类里。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结构比较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

根据记叙文的这些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记叙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如《白杨》一课,文章开头讲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理解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一篇记叙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反映了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思路。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例如教学《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学习记叙文的语言。记叙文的语言,涉及到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是社会交际和书面写作经常运用的。小学生学习语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的记叙文教学,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段落的结构,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高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语言。可以通过对好词佳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感情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二、说明文的教学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是对事物进行讲解、介绍和揭示的一种文体。重在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说明文大多属于常识性文章,比如《太阳》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月食》说明月食的经过和发生月食的原因;《庄稼的好朋友》说明益虫、害虫和庄稼的关系。

教学说明文,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除此以外,就学习语文来说,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说明文的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月球之谜》中“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注注意“首次”“第一次”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学《松鼠》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品语写松鼠外形漂亮的言不由衷“清秀” “闪闪发光” “矫健”“敏捷”“机警”“玲珑”等词,“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比喻的运用,“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拟人的运用,是如此生动传神。再如教学《鲸》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可以让学生体会如果去掉带点的词,会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教学说明文,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介绍说明的那种事物的特征、本质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鲸》为了说明鲸的大小,种类,生活习性,作者不仅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还运用了比喻、比较和联系生活实例的方法。说明性课文的教学,这些说明方法的渗透是最重要的,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二)弄清说明的层次,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如12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如9册的《假如没有灰尘》。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如《琥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联系的,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蛇与庄稼》《蝙蝠和雷达》。说明文开头往往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并加以诠释,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如《松鼠》作者开头就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下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特点。为了学习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在小学高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归纳段落层次,编写课文结构提纲,选择准确的词语填空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仿作写一篇短文或片段,说明自己熟悉的事物,以训练学生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板书上也要尽量表现文章的内在结构和说明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当然不写,也可以把说加入进去。

(三)注意将说明文的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教材是个例子,教学说明文应该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如学会对生活中某事物的状态、性质、使用方法的说明,或者会对书刊内容作出准确介绍等等。例如学了《参观人民大会堂》,就可以指导学生按空间位置说明学校大门、礼堂和教室等等。

三、议论文

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即提出观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证明观点的正确。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大多采用正面立论的方法,论证的方法也大多从正面证明,少有反驳错误观点而使正面观点成立的。所选论据,一般来说是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的论据大多为事实论据。例如《说勤奋》一文,它先提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是依靠勤奋获得的。然后选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以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都是靠的勤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教学议论文,要让学生多自读课文,悟解文章观点,然后探究怎样证明的,并能联系实际加深认识更好。

四、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教学在传授知识这一块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所谓情节,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因为它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是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人物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也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从“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到“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这一情节发展变化中,学生们理解了鲁提辖“粗中有细”的多重性格。从激怒郑屠到三拳打死郑屠,学生们理解了鲁提辖另一个性格侧面:有勇有谋。这样从分析情节入手,学生易于把握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

二、小说教学不能忽视对环境描写的分析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芦花荡》开头的环境描写不仅使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同时使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于是就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三、小说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描写人物方法

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机智勇敢,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保卫瓜田的小英雄。二十年后的闰土却面目全非: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两处肖像描写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更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的,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并且用人物的对话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狡诈多变、趋炎附势的卑劣形象。

五、诗歌教学

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教学诗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诗歌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能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歌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

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习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学诗歌应着力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引导学生学习、品味,从中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丰富情感,领悟诗歌遣词造句的精当,并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如《江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诗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二行诗句中的“鸟飞绝”中的“绝”、“人踪灭”中的“灭”,勾画出天寒地冻、飞雪飘漫的天地;再将每行诗的开头一字连成“千万孤独”,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所营造出得空旷、凄凉的境界。而末句的一个“钓”字可谓全诗的“诗眼”,通过对“钓”字的品味,揭示出寂寥中的生机,平常中的蕴涵,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内心。

(二)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歌意境。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如教学张旭的《山中留客》一诗,可以抓住第一句的“山光物态弄光辉”中的“弄”字,驰骋想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慢慢体会,就是一个“弄”字,把山中各种物态的活泼风姿,都生动地凸现出来了,又把各种景物争奇斗艳的姿态、蓬勃的生机、活跃向上风貌,全部都传达出来了,还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抓住一个“弄”字,托出诗的意境,人们仿佛看到了俏丽花朵、晶莹剔透的枝叶,又仿佛听见了淙淙泉流声、悠扬的鸟鸣声。这样全诗便赏析活了。所以,在赏析过程中,只有展开想象,才能触及诗的深层寄意,真正达到艺术享受的目的。

(三)加强朗诵训练。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在诗歌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建构的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领学生反复朗诵。指导诵读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指导学生掌握诗的情感基调。根据诗的不同内容,或欢快活泼、或凝重沉郁、或轻盈优美、或豪迈雄越、或婉转舒缓、或高亢激昂;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三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四要指导学生对诗中的警句、妙语反复吟诵、铭记在心。这些不仅能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到诗歌中的韵味旨趣,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且对打破孩子羞涩感,培养自我表现意识和自信心都有极大好处。

六、散文

要做好散文的教学,就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HYPERLINK “http:///”|方法,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情与理“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散文教学要注意的是: 结合文体,弄清分类

散文是与、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体裁。只有准确判断文体,才能目标明确,减少失误。根据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三类:

1、记叙性散文---------以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如《背影》《藤野先生》;阅读时侧重借助事物的叙述或有关人物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准确把握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抒情性散文---------以写景状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如《春》《济南的冬天》《荔枝蜜》《白杨礼赞》;阅读时侧重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写景,借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表达中心;通过状物,托物言志,抒发感情来表达中心思想。

3、哲理散文--------着重抓住一两个典型事物阐明道理的,如《提醒幸福》《秋魂》;阅读时侧重借助事物、事理来阐释人生哲理,指导人生。

(二)诵读文本,多读感悟

散文是一种性和文学性很强的问题,在散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悟,多做整体把握感知,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摒弃重分析轻感悟的肢解是的散文教学。诵读教学是散文教学的基础,更是学生理解散文的强有的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散文实施“三读法”。初读,整体感知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再读,局部探究语言、情感;三读,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教学中应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凑、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还应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语句问的停顿、语音、语速、语调的培养和,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诵读。

(三)抓住文眼,理清脉络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统领全篇的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如《荷塘月色》,写作的背景是漆黑如磐的19 27年,全文蕴藉隽永,跌宕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的“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抓住文眼,赏析散文,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达到深入浅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单是抓住文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把握行文脉络。比如,在引导学生《荷塘月色》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空间线索与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从开始“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带上门出去”写起,中间游荷塘、观月色、引起联想,最后游毕,到“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收尾。这是一条明线。暗线是隐伏行文之中的感情变化。开端是“颇不宁静”,中间是沉湎于月色美景的平静,接着以蝉鸣、蛙叫烘托荷塘的静,反衬内心的不静。最后又写宁静,以宁静蕴含不宁静。明线暗线,互为映衬,情景交融,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紧抓住这两条线索,能使学生理清脉络,分清层次,领会作者在委婉曲折的写景状物之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

(四)研读细节,品味情感

散文中作者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撷取中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文章的深刻主题。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品读,领悟文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最详尽:“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示努力的样子„„”可让学生抓住“攀、缩、微倾”这一系列关键词语,分析其中的意韵,学生就会慢慢领悟到一个爱子如命的慈父形象,爱子之情催人泪下。

(五)揣摩语言,体味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而意境又往往是通过语言及意象传导的。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的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幅幅如梦境般美丽飘渺的画面。如果教者由形到神、从影到情,顺着作品中那一幅幅的画面,深情地引导,便不难把学生带进那特有的意境之中。使之在欣赏那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中,品味作品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调,进而从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意境中,明确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这样就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正确地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六)含英咀华,学习技巧

散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其的语言特色,掌握其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语言、手法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并尝试让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学到的技巧进行散文练笔。

七、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塑造艺术形象,其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必须服从于戏剧冲突的需要,并且在戏剧冲突中得以充分的展示,戏剧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动作性,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在戏剧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戏剧常识,还应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人物语言,揣摩丰富的潜台词,探索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表现,还要大力提高他们对戏剧文学的鉴赏品位。例如曹禺的《日出》(节选自语文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着力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语言描写的成功,是剧本塑造形象的关键。《日出》中的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所属社会集团的共同特点和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使人一听便觉栩栩如生,形神毕现,鲜活的人物形象便宛若立于眼前。譬如黄省三其人。“五年的工夫”竟成了“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了,由于劳累过度,他的左肺已经烂了。黄省三在被榨干了血汗后,却被无情地踢出了门。此时的黄省三对李石清只能是一味地苦苦哀求:“李、李先生,可当的都当干净了。„„银行现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您叫我到哪儿去?您叫我到哪儿去?„„我的女人都跟我散了,„„她跟人跑了。家里有三个孩子,等着我要饭吃。”几句话,就把一个备受压迫欺凌、懦弱无助、痛苦挣扎在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性格展现了出来。

又如对银行经理潘月亭的语言描写,请看潘月亭对黄省三的态度上:“岂有此理!这个家伙,怎么跑到这儿来找我求事,(厉声)滚开!„„滚,滚,快滚!真岂有此理!”他的话不多,但从其嘴里一次次骂出的“滚”字,就可看出他那仗势欺人、蛮横凶残、残忍暴戾的性格。作者对潘月亭的语言描写十分精炼节俭,惜墨如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潘月亭此时的心理,一方面,蛮横、凶狠使得潘不想多说话,另一方面,理屈词穷又使他不能说多说话。仅仅一个“滚”字,就已十分鲜明地勾勒出了作为上层社会强权者的代表人物潘月亭的那种凶狠残忍的形象。

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扮演“多重角色”。

1、充当导演。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戏剧的精髓,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戏剧的相关常识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日出》的创作背景,明确写作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台词、舞台提示及潜台词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为学生的舞台展示作好准备。

2、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

3、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如《日出》一文,作者就是运用了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富有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好地展示出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了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三、努力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空间,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

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我们可将讲台转化成一个小型的舞台,让学生扮演角色,这既能增进学生对剧情与戏剧冲突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为了收到较好的舞台表演效果,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领会特定场合之下人物的心理和内在冲突;注意让学生揣度人物的心理;注意通过舞台提示、台词及潜台词领悟人物思想性格。如《日出》剧中的李石清,随着人物间矛盾的发展,当黄省三走投无路时,李石清对他说的话:“其实,事情很多,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做。”矛盾看似有所缓和,实则不然,李石清指出的所谓“三条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要饭”。第三是“偷”。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人来说,这哪里是出路,简直是把他逼上绝路,最后李石清竟还“魔鬼般地狞笑着”让黄省三去跳楼自杀,戏剧冲突由舒缓而转为急促,作者还多次运用了潜台词,例如:“哦,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你只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你只要过一秒钟,就一秒钟,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就把一个阴森、卑劣、狡诈、毒辣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露了出来,学生通过认真分析与揣摩,基本上能把握住了人物的个性,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情感被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取得了极佳的戏剧效果。

四、鼓励学生学写剧评及短剧,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学生初写剧评难度较大,要注意引导,如评论戏剧人物,要让学生注意结合故事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感受,提出对戏剧人物喜爱或憎恶的理由。还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校园生活中带戏剧性的故事,把它编成校园剧,排练表演,这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八、语文基础教学

九、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要帮助学生疏通字、词、句;引导学生分析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比照,适时归纳文言实虚词;引导学生对作家作品进行评价。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扫清理解课文的文字障碍

1、正音,包括生僻字、通假字、为协韵读古音(如:《敇勒歌》中“笼盖四野”的“野”)

2、释词,包括实词:古今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包括“本义与引申义”、“实词义与虚词义”)、单音词与复音词、词类活用;虚词:用法及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对应。加强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利用工具书来读懂文言文

3、解句,理解大意,翻译。在初中,文言特殊句式不必专门提出来讲解规律,而只要把句子含义解释清楚,再指导学生诵读,到高中再加以总结归纳。

(三)分析研究,批判继承

上一篇:护士创三甲动员大会下一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勤集团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