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从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准备建党的同时,也开始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前后,各地在准备建党的同时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共青团第一次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成为中国青年的核心力量。1925年1月,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党为着团结一切抗日的青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造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于是全国各地先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在国民党统治区,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青年救国团、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和抗日战争的民主青年同盟等;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根据地,有青年救国会和青年抗日先锋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党中内在1946年10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经过两年的试办,1949年元旦,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1949年4月,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在会,宣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决定,把解放前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历次代表大会衔接起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共青团的系统领导被破坏,团的工作被迫处于停顿状态。1978年10月,在党的关怀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新团章,团的系统领导和全国性工作全面恢复。1998年6月,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修改了团的章程,选举了现任的团中央委员会。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
团的全部工作;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书记处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负责全团的日常工作。团章规定,凡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充分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共青团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拥护党的纲领和路线,把党的指示和要求变成团的自觉行动,为实现党的奋头目标发挥了团的作用;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团早期的许多领导人,团的各个时期的各级团的干部和团员,许多都成为党和中家的领导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栋梁之才。共青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形成了它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朝气蓬勃、实事求是”、“议大事、管本行”、“开风气之先”等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色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中国共青团代团歌为《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国共青团实施团员证制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是团员政治身份公开的、法定的证明。团员证封面为墨绿色,象征着青春和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封面上方印有红色烫金团徽;象征着共青团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1]《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对《宣言》核心思想的概括总结是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钥匙。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宣言》开篇明义的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始终对立的主要矛盾,主导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历史进程。不同历史阶段的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人类社会才达到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确实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时代的先进性。中世纪以来,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工业化生产提高了效率。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3]宣言中这样评价资本主义初期带来的社会进步:“资产阶级在他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
伴随着资产阶级而生的是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主要力量,掌握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作为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被赋予了改变历史的责任,无产阶级终究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简单的雇佣劳动式的生产方式逐步被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社会化的大趋势所取代,无产者成为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以往的阶级斗争都是被统治阶级在挣得统治地位之后,所有对社会的改革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先进的无产阶级不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剥削无产者积累财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所有制不再适应以集中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先进的无产阶级首先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自由发展,精神文明高度进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二、科学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一)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分析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进步、变革的客观规律,认清了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是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坚定的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在此之前,共产主义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突显出来,并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这一阶段,工人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首次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然而,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阵营的巨大挫折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社会繁荣复苏形成的鲜明对比给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似乎随着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走向失败。然而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管资产阶级愿不愿意,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现代资本主义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发展的股份公司及其“社会资本”,仍然被资本家阶级所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
总之,资产阶级不管是主动或是被动的推进社会改革,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这些改变不可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任何统治阶级都不会自觉的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二)两个绝不会的客观判断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重要论断。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8]“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1956年就宣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只要我们认真理解《共产党宣言》,我们就会自觉地领悟我们所说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共产主义。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这30多年的历程清楚地表明,即便在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绩时,我们仍然要珍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守。
三、牢记理想,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共产党宣言》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推进历史前进的动力。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当然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正是在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道路上前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共产党宣言》闪耀的的理想和信念。
(二)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要求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看待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长远性。青年学生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同时,始终坚持人民大众立场和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之中,体现自身价值。
(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旗帜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的重大意义。我们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就连西方世界也在惊叹中国的飞速发展,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信和对制度的自信。在这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适应新形势的转型问题。“这一转型是个两位一体的任务: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调动力量的作用,一是要让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思想理论全面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是要把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转移到核心价值观上”[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重建文化自信,就是要在结合历史发展主题、主线和主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找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内容,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强大,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更加需要加强对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落实,在根上还是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共产党宣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性著作。青年学生应该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找信念与理想。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5、400、404、405、421、422、41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第一、共产党建设所遵循的哲学辩证法。
首先,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结果。共产党的建设也是要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各国国情不同,党情也不同,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来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党情的关系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解决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也无法离开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导,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它需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所以,共产党的建设既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孤立进行,同时也不能离开中国国情抽象发挥,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其次,坚持渐进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建设经历了复杂的历程,具有渐进性的一面。但是同时,党的建设又处于不断的升华提升中,具有阶段性的一面。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党建量变的一面,做到兢兢业业、稳扎稳打、不断努力,又要重视党建质变的一面,做到及时总结、适时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党建的稳步前进。
第二、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下,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策略。
1、党建的核心在于规律化。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现代化社会中,共产党肩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增强中国经济实力、促进世界和平和稳定。十八大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基本群众路线,为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和平稳定而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真理是实现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实现真理是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法。人生真理和实现价值是同等重要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达到历史的统一,是党建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党建的科学化,表现为共产党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规律、尊重规律。规律化是党建科学化的保证和核心。而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尊重党建规律,就需要正确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今天,具有一般政党的普遍性,但是也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殊性。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既要求共产党具备世界眼光,能够充分吸取其他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要求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来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2、党建的关键在于提高科学化水平。科学化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真理、发现真理、践行真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本质上就是一部科学发展进步史。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忘记传统,坚持党建的科学化发展。党建科学化发展要求党建随着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现实考验,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要科学发展的重大命题。的确,市场经济制度的变化、国内外环境的转变等现实的因素都在考察着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所以共产党建设也要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党建科学化发展要求加强对于新形势的研究、新问题的解决,使得各项工作能够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制度、理论、方法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此外,网络媒体正在党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已经看到了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开设网络监督举报专区,拓宽党的执政监督渠道,提高科学化建设水平。
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人生观是“总开关”,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走出伟大的人生、光辉的人生、幸福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一旦确立了错误的人生观,往往会走向苦恼的人生、扭曲的人生、堕落的人生、罪恶的人生、可悲的人生。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走完漫漫人生路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只有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才能坚持党的宗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正常的一个根本标志。因此,对共产党员进行党性修养,必须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修养。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正是因为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自觉进行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党性修养,才提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才涌现出一大批“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优秀战士,涌现出一代又一代雷锋式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孔繁森、李国安、任长霞式的优秀干部。)我们要自觉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经常与群众在一起摸爬滚打,关心群众的疾苦,真正做到想群众这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真像焦裕禄说的那样“不避风雨恶,不作饥寒呼,关注人民事,忘身直若无“。能不能坚持“三个代表”,能否身体力行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是现阶段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有无党性和党性强弱、有无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标准。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委员会文件
和团发„2010‟01号
关于开展“青春和布克赛尔·欢乐春节”第三届迎新春青年文化周活动的
通知
各乡场镇团委,县直各企事业单位团组织、学校团组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青年文化创新,增强和布克赛尔青年文化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2010年春节来临之际,按照上级要求,团县委决定于2010年2月4日-2010年2月11日期间,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青春和布克赛尔 欢乐春节”第三届迎新春青年文化周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青春和布克赛尔〃欢乐春节”第三届迎新春青年文化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加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以丰富多彩的青年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体现春节文
化、各民族优秀文化和青年特点的活动,引导青年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发挥各族青年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展示当代青年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推动青年文化建设,促进各族各界青年的交流与联谊,团结和凝聚各族青年为建设和谐和布克赛尔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活动主题 青春〃团结〃欢乐
三、活动时间
2010年2月4日-2010年2月11日期间
四、活动内容
1、开展“迎新春送春联(年画)”文化建设活动。全县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要邀请青年书法家、画家、民间艺人制作赠送反映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年画并开展“挂主题年画、贴时代春联”活动;倡导广大青年学习剪纸、编织、绘画、雕刻等民间艺术活动。
2、开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促进各族各界青年的交流与联谊”活动。全县各级团组织要联合当地民间文化组织,开展春节传统文化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联谊活动。
3、开展“新年民俗民风寻访周”活动和 “城市青年感受传统文化”活动。全县各级团组织通过身边的新年传统风俗习惯和新年民俗的寻访、发现活动,用文字的方式,拍摄、拍照的方式真实记录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和民俗的演变,感受民族传统节日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4、开展“听爷爷(奶奶)讲新年故事,为爷爷(奶奶)执传统礼仪”感受活动和“诵读传统诗词〃感受中华文化”活动。各级少先队组织要组织少年儿童倾听老人讲述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故事、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文化的故事活动;组织少年儿童亲身参与一件传统仪式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要动员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和培训班在寒假期间组织“诵读传统诗词 感受中华文化”活动。
5、开展“春的问候〃亲情促和谐”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与福利院老人共度春节活动。各级团组织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节目,在春节来临之际与福利院老人们共度一个欢乐的春节,使老人们感受到关爱,感受到温暖大家庭中的幸福。
6、开展“新年新春乡村文化科技周”活动。要组织农村青年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例如社火、民歌会等展现农村青年的新风貌。要举办新春乡村科技大集活动,通过图片展览、播放录像、发放资料、现场咨询、租借图书、销售农用物资等方式,为农村青年和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产品、就业信息等服务。
7、在社区组织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活动和“感受新年睦邻节”活动。各级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要以楼道、社区为舞台,广泛组织社区青少年和居民开展歌咏和戏曲表演、征文比赛、书画和摄影展览、家庭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以“感受新年睦邻节”为载体,回归传统邻里文化,感受不同地域春节风俗习惯。同时,倡导关爱老人、关爱儿童,倡导邻里之间互助、互爱、互敬新风尚,融洽社区人际关系。
8、企业团组织要开展“青年文明号送传统文化”活动。企业团组织要动员广大青年组织创作反映本系统、本单位青年文明号活动特点的小品、歌曲、舞蹈、相声、戏曲、快板等文艺作品,通过举办新春文艺汇演等群众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活动,深入企业、社区、街道宣传传统民族文化。还可以围绕宣传青年文明号集体生动事迹开展年画设计大赛和春联作品大赛,用征集的作品开展“青年文明号送传统文化”活动,结合“春节送温暖”将广大青年设计的春联、年画和慰问物品送给贫困留守儿童、孤寡、老弱病残户。
各级团组织要在开展好青年文化周的同时,抓住节前的有利契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为各族青少年提供扎实有效的服务。
五、工作安排
1、团县委拟于2010年2月5日举行“青春和布克赛尔〃 欢乐春节”第三届迎新春青年文化周启动仪式,开展送春联、贴年画、等系列活动。迎新春青年文化周主会场待定,各单位团组织设立分会场。要求2月5日全县各单位团组织全面启动,并组织一场高质量的活动。做到天天有活动。
2、各级团组织要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特色艺术形式和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民俗民风,专门设计组织2-3个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主题活动,在全县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3、各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共青团联系面广的特点,积极与新闻宣传文化部门等联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优势,发挥合力开展活动。协调城建主管单位在重要建筑物、主要街道等地悬挂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装饰物、吉祥物和宣传标语。
4、全县每个团组织都要行动起来,至少要组织1-2个示范性活动。做到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全面覆盖。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县各级团组织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青春和布克赛尔〃欢乐春节”青年文化周活动的意义,按照要求,结合实际,积极组织青年文艺人才和青年文化精品参与活动。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协调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对文化周活动进行集中宣传,集中展示活动成果,充分展示当代青年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心态和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烘托积极向上、喜庆热闹的新春文化氛围和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3、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各级团组织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要做好安全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活动现场管理,及早发现和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公众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4、各级团组织要在2010年1月28日前报送文化周活动计划,确定启动时间;从2月4日至2月11日,每天报送活动进展情况和活动信息;2月11日报送报活动总结和经验。
5、各级团组织要认真做好文化周活动,凡不按要求开展活动和上报材料的,将进行通报批评。
联系电话:0990-6710301
共青团和布克赛尔县委员会
学院:理学院
班级:应用化学
(二)班 姓名:周勇
学号:201040205207 课程论文题目: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学生:周勇
(理学院应用化学二班,学号:201040205207)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不和谐思想。“共产主义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等。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它在理论上的错误,就在于否认了共产主义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作为先进的思想体系具有真理性“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它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真理性,在它创立的过程和以后在它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键词:共产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
真理性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
马克思宣言 有人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只是画了一张图画,将来的事情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来回答,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述,这是几十代人以后的事。这种悲观失望的渺茫论,是毫无革命志气,毫无客观根据的。它既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又不符合现实奋斗道路和丰硕成果,必须进行彻底批判。
一、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根据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关于共产主义的解释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因此,共产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私有产权,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私有产权、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极为发达,人们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能力会超过已往任何时代。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实现电气化、自动化,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正在世界兴起的电子计算机与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将为共产主义准备物质技术条件。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会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人类将成为真正的自然界主任。共产主义应当是什么样的社会呢?应当是一个生活富裕的社会,应当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而不用担心成天这涨价、那涨价,成天担心丢掉饭碗和下岗。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个花天酒地的社会。不是一个人歧视人的社会,是消灭了剥削阶级和一切不和谐分子的社会。这些不和谐分子,就是现在鼓吹个人奋斗,个人的价值比社会价值重要的人。共产主义社会也绝不是一个不要奋斗,不要进步,不要思想价值的社会。不是一个幻想的社会。
二、论“两个必然性”兼评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性。
1、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最使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们感到恐惧和烦恼的,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因为关于“两个必然性”的理论,以铁的历史规律为依据向全世界宣告: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之比为上帝,把“两个必然性”讽刺为宗教中的“末日审判”,但规律终究是骂不倒的。当然,历史不是纯粹必然性组成的黯淡画面,而是曲折多变,风云变幻。当前国际形势中出现的暂时的局部的逆转,只是使“两个必然性”的实现更为曲折和复杂,而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走向。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两个必然性”的客观依据,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反对和批评曲解“两个必然性”理论基础的错误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性”的理论,把社会生产力看成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把生产力的绝对水平看成是否应该革命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考察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即使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但只要生产关系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只要它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还能正常地发挥它的调控机能,它就不会立即灭亡。相反,一个国家即使生产力水平不太高,但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僵死腐败的政权窒息了社会最后一点活力,不推翻这个政权,不改变这种生产关系,整个民族和社会在这种窒息中毁灭。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旧中国的这种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由上可见,把中国放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考察,中国革命完全符合“两个必然性”的规律。只是由于中国的具体情况,使这个必然性的实现带有中国的特点。
3、美国社会学家非常卖劲鼓吹关于工人与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工人阶级已同资本家同化,工人阶级以分享资本主义制度的成果,米尔斯就是其中的之一。他说“在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劳务者变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事例是不多见的,他们并没有成为任何时代性革命变化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已经已经同民族资本主义合为一体了,政治上,经济上和心理上都是如此。在这样合并后,他们便在资本主义内部形成了一个依赖性的而不是独立的变因”在米尔斯看来,“两个必然性”是一种虚构,马克思设想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不可能发生。他说:“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以及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序列,是马克思的理论和预言的巨大历史框架。但我们现在却必须对他加以修正:从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并没有产生出任何一种可以被认为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我们并不否认近几十年来资本主制度的某些变化,例如劳动条件的变化和就业工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性”的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为依据的,而不是单纯建立在工人的生活状况上。
4、有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利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挫折和困难,宣扬共产主义的“大失败”,期待“不战而胜”,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性”理论的失效也是徒劳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性”理论揭示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他并不排斥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也不排斥偶然性,相反以其作为自己实现的形式和补充。社会主义社会这种人类历史的根本转折,不可能没有倒退、没有漩涡、没有挫折、没有反复。处在比较强大的、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环境中,落后国家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将是可想而知的。社会主义社会当然需要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明主;需要坚持、宣传和贯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在理论领域中我们同样应该有反潮流的精神。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肯定和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使得一些人对“两个必然性”的理论发生怀疑和动摇,但历史规律终究的不依人民的意志转移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共产主义是世界的救星,也是中国的救星。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了。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唯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民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目。中国的明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说革命的后一阶段了。现在的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现在的中国,也正是这样。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四、共产主义渺茫论必将不攻自破。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条逐句地、淋漓尽致地批驳了这些资产阶级的偏见,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一再驳斥了这些论调和行径,指出:这些人是“以‘人类’目的为幌子,为‘资产阶级’利益冲锋陷阵”的“诚实正直而胸襟开阔的幻想家”。这些人“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这些人是“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认识,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一句话,它沉溺在令人厌恶的美文学和泛爱的空谈中”。恩格斯直到自己逝世前两年,还批判了那种把科学共产主义解释为不是单纯的工人阶级党派性的学说,而是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他说:“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是无益的,甚至还要更坏。”恩格斯甚至把用“全人类的解放”代替阶级的解放的说法斥责为一句会“在革命斗争的火焰中烟消云散”的“自作多情的空话”。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科学共产主义同历史上一个最伟大最有前途的阶级联系在一起,将科学共产主义的命运寄托在无产阶级这个最无私最革命的阶级身上,这正是科学共产主义绝不渺茫、绝对可以成为现实的主要根据之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离我们还很远,但绝非虚无飘渺,我们正是为实现这一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奋斗。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就在我们身边。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一个人只要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心一意实践马克思主义,他就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至于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它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结果和最终的归宿。运动和制度总是具有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运动的成果要通过新制度的建立来巩固、来体现。共产主义运动在破坏旧制度的同时,总是要建立某种与运动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制度。列宁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使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共产主义运动、学说与制度的统一,既表现为这种运动总是以共产主义制度的完全实现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且在运动的每一发展中,总是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开辟着道路和创造、增添、积累着物质的与精神的因素。作为这么一种并不是最终定则或规律,而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的理论体系,共产主义的传承延续性决定了它必将是活跃在人类发展各个阶段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它注定成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最终归宿的又一重要根据。
五、小结。
作为即将成为共产主义中流砥柱的我们,更应该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识破任何同渺茫论一样的不轨言论,对于敌对共产主义的攻击和诽谤,要勇敢和理智地去战斗,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心怀共产主义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发奋图强,拼搏到底,用毕生经历去验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目标!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3月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一、《共产党》月刊概况
为《共产党》月刊撰写稿件的多是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成员,李达任主编,也参与撰稿,还有陈独秀、袁振英、沈雁冰、陈望道、施存统等人。在当时的军阀统治下,撰稿者为自保,在撰文或译文都不署真名,而用笔名。李达的笔名是“胡炎”、“江春”,李汉俊的笔名是“汉”、“均”,陈独秀的笔名是“Ts”,施存统的笔名是“CT”,沈雁冰的笔名是“P.生”,沈泽民的笔名是“吉生”、“朗生”,袁振英的笔名是“震瀛”、“震寰”,周佛海的笔名是“无懈”。
《共产党》月刊的文章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短言》,固定发表在《共产党》月刊每期首页,短小精悍、观点明确有力,政论性很强,由陈独秀或李达执笔;2.每期里面均有论文与译文,篇数不等;3.“消息”,除第五期外,第一、二、三期均有“世界消息”;第四期加入了国内消息,即“中国劳动界消息”;第六期既有世界消息,又有国内消息。除首页外,双栏直排,每期约50页。
二、《共产党》月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笔者对《共产党》月刊6期报道内容进行了整体梳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六类:
(一)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传播
《共产党》月刊通过大量文章比较全面、详细的介绍或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包括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知识、阶级革命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唯物史观、社会生产与分配、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等。其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知识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即通过夺取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革命底商榷》(第二号1920.12.7)用7版半的篇幅讨论了进行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时机问题;也详细讨论了革命的手段、社会革命的目的、工会运动等,分析中国国情是否适合工会运动等。还有《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1920.11.7)、《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1921.4.7)、《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1921.6.7)、《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1921.5.7)以及第三、四、五号的《短言》等文章对“为什么创立共产党”的问题都有明确的回答,也分析了建党的现实条件,概括来说就是建党是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共产党》月刊刊发的一些译著或论文也阐述了党的组织原则及组织形式。如《美国共产党党纲》(茅盾译,1920.12.7)说明了美国共产党的入党资格、组织、经费等详细细节;《共产党同他的组织》(李穆,1920.11.7),阐述了共产党支部组织大纲,等等。
(二)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驳
1. 对无政府主义的批驳
无政府主义思潮源于欧洲,在辛亥革命前开始传入中国,它反对私有财产制度,否认政府、国家及一切权力,鼓吹个人的绝对自由与绝对的平均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共产党》月刊刊登了系列文章,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深入解剖和无情批判。
李达连发几篇文章批判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之解剖》(李达1921.5.7)详细论述了无政府主义的起源和派别,对斯体奈、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进行批评,并推荐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底商榷》(李达,1920.12.7)一文更是严格区分了无政府主义与共产主义,从生产组织和分配法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明确提出我们应当采用共产主义的生产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周佛海论《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1921.5.7),指出无政府主义的人性和经济的缺点问题,且无政府主义是出于候补者地位的。还有第三、四期的短言,《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1921.6.7)、《夺取政权》(1921.6.7)等文章,都无情批驳了无政府主义。
2. 针对改良主义的批驳
改良主义,又称为基尔特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为梁启超。他们主张采用“联省自治”或者“代议制”的方式改造社会,在中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
《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1921.4.7)一文,沈雁冰批驳“省”自治运动,剖析了提出这一方案的绅缙阶级的吃人本质。对于出路,《共产党》月刊明确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建立新的制度,而不是改良资本主义或救活资本主义。从当时国情来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并巩固政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逃出奴隶的境遇,就只能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中抢夺政权。”[1]周佛海《夺取政权》(1921.6.7)也指出,要把有产阶级势力连根铲除,就得压制,要想长期压制,就必须夺权,并从政治、社会两方面系统论说为什么夺取政权。
《共产党》月刊的一系列文章不仅分析和批判了改良主义的不现实性,也为中国社会及中国共产党寻找出路。
(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
《共产党》月刊一些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进行阐述,探讨中国革命的纲领、任务、对象、动力等问题,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告中国的农民》(毛泽东,1921.4.7)用五个半的版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民问题,开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等方法论的尝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首页只有“此面被上海法捕房没收去了”[2]一行大字,文章阐述了中国农村的阶级状况和不同的四类农民,佃农和田主间的分配方法及土地集中的趋势,肯定了农村力量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并提出“土地革命”,主动、积极地宣传共产主义,号召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团结起来,实现自我解救。
《告劳兵农》(吉生,1921.5.7)这篇文章用九个版面分析了为什么要革命,又指出革命的方法———团结起来一致反抗敌人。文章指出“平民主义”为劳兵农革命的总目标,如果要革命,先要认清仇人,也就是国内外的军人、官僚、资本家;二则要传播思想;三是劳农联络;四是运动军队;五是不纳税不交利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3]
(四)对第三国际及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传播
为了避免第二国际改良主义的思潮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党》月刊也发表了诸多文章对第三国际进行宣传,论述第三国际是如何成立的、有什么主张、成立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宣传帮助早期革命者认清第二国际的真面目,并坚定了他们以第三国际为榜样的政党信念。
《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胡炎,1920.11.7)详细讨论了第三国际的兴起背景,抨击第二国际并不是在搞社会主义,而是信奉改良主义,采用议会主义的方式与资本家妥协,谋求改善劳动者。后来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分子在第一次欧洲大战时加入资本主义战争,更是引起各国共产党愤慨。再加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有利契机,第三国际正式成立了。第三国际主张“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就是“由公然的群众运动,断行革命,……采用无产阶级专政。”[4]其他国家若要加入第三国际需要满足22个条件,《共产党》月刊第三号译文《加入第三次国际大会的条件》(1921.4.7,译自美国Nation杂志)详细介绍了这些条件,如对日常宣传、运动等作出规定。这一文件通过《共产党》月刊的传播,成为当时中国建党最根本、最主要的指导思想。
除了对第三国际的介绍,《共产党》月刊还宣传介绍了其他各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和共产主义运动。涉及到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也有一些远东地区。这些宣传文章主要集中于《共产党》月刊“世界消息”栏目,篇幅比较短,大都不足百字。文章内容时效性相对比较强,主要为各国共产党近况、各国共产主义运动近况、与共产国际近来的关系等等。《共产党》也大量报道了中国国内的工人运动,如上海、广东等地的劳工运动。《共产党》月刊对各国共产主义的报道为中国共产主义者提供了信息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极大鼓舞并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各地纷纷进行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实践基础。
(五)对俄国共产党及其共产主义的传播
当时的俄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而《共产党》月刊希望引领中国人民建立布尔什维克式政党,所以月刊对俄国共产党及其共产主义运动的传播极为详尽。不光是正文内容,从第4号开始的“世界消息”栏目也对俄国共产党的现状进行了大量报道。传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介绍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及现状。如《俄罗斯的共产党》(1920.11.7)、《全俄共产党改组》(1920.12.7)、《莫斯科新苏维埃会议的形势》(1921.7.7)等文章。2.广泛传播俄国革命史。如《俄国劳动革命史略》(1920.12.7)。3.对新生俄国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探讨,教育和儿童两个问题讨论得比较多。如《俄罗斯的新问题》(1920.11.7)、《俄罗斯的儿童问题》(1921.4.7)、《劳农俄国的教育》(1921.5.7)、《劳农俄国的劳动妇女》(1921.5.7)等文章。
《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周佛海,1920.11.7)用十一个半的版面详细介绍了新生俄国共产党的产生、特质、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情况,并分析比较了中国与俄国的国情,两者情形十分相似,故认为俄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也可适用于中国,但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我国建党初期的土地改革就与俄国共产党的土地经济制度有较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包括中国之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都受俄国共产党的较大影响。《共产党》月刊对俄国共产党及其共产主义经验的详细介绍,为中国革命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现实范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但这也使得苏共对早期的中共产生极大影响,之后中国共产党对苏共及共产国际过于依赖,并犯下左倾错误,正是此时开始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六)对列宁及其思想理论的传播
列宁(1870—192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人,缔造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国际。《共产党》月刊对列宁及其思想理论的传播,主要通过译介列宁的著作来传播列宁的思想,宣传集中于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
创刊号震寰译的《为列宁》(1920.11.7法国作家Georges Sore l著,原登于美国出版的《劳农俄国》列宁寿辰号)文章主要为列宁及其思想辩护。《列宁的著作一览表》,介绍列宁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著作汇集。P.生(茅盾)译的《国家与革命》(1921.5.7)一文,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阐述:阶级的社会与国家;国家是阶级冲突不可调和的结果;军人囚犯等等的特别团体。
李汉俊翻译的《太平洋会议及我们应取的态度》(1921.7.7)一文,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分量最重的一篇时评,长达1.9万字,这篇长文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撰写的。文章介绍了太平洋会议的基本背景,做了情势分析,并指出太平洋会议的实质是日英美三国分赃中国的会议。这篇文章透彻地剖析太平洋会议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并号召中国同胞不要期待什么太平洋会议,速行社会革命,建立共产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党的世界联盟》(1921.7.7)指出凡尔塞和会后的国际关系,分析了各国情况,提出殖民地问题中民族的问题尤其重大。这两篇文章都良好地宣传了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
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建党思想正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共产党》月刊对列宁思想理论的广泛传播,让各地共产主义分子对党的认识有所统一,建党原则进一步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重要的组织准备,也为中国革命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七)小结
通过上述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共产党》月刊宣传报道的六类内容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与同时期其他刊物相比,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宣传更为系统和全面,为当时的共产主义者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材料,为建党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发动建党阶段,为从组织上指导全同各地的建党工作,上海发起组决定创办《共产党》月刊。这一时期主要出版了第一、二、三号月刊,文章多为译文,针对当时共产主义者缺乏建党经验的实际,月刊重点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介绍了苏俄共产党及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党经验,并且批驳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些文章帮助各地共产主义者了解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等问题有较大帮助,明确了建党任务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筹措党的“一大”阶段,《共产党》月刊出了第四、五号,且为了扩大影响、加强宣传,开始改为随《新青年》附赠的半公开刊物。此外刊物内容也有所变化,由前三期的主要介绍其他国家经验改为讨论阐述国内革命问题,刊物最后一部分也增加了国内消息,对中国国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进行报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激烈批评无政府主义,这些文章探讨并回答了“建立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往何处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统一了建党思想,为中国工人运动及党的建立指明方向,贡献重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只刊发了第六号即停刊了,说明它已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一号的文章主要宣传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并对国内共产主义运动进行报道。《太平洋会议及我们应取的态度》等文章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号召中国人民速行社会革命,建立共产主义国家,为之后中国的道理指明方向。
三、结语
《共产党》月刊只发表了短短六期,但适应了当时建党的需要,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及国内外工人运动,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介绍了俄国共产党及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及社会主义制度,传播了列宁及其思想理论,并驳斥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为建党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它也阐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方向和道路,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广泛传播到工农大众中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对正在筹建的的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这些文章也对各地共产主义者了解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特点、组织原则和机构等问题有较大帮助,使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由此可见,《共产党》月刊提供了建党的理论准备,对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是建党的第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实际步骤。
参考文献
前苏联曾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多民族的联盟国家。国土幅员几乎占地球陆地的1/6,发源于辽阔的东欧平原上的俄国建筑积淀着古朴、浑厚、宏大、强劲的气息,几乎渗透在历史的发展中的每一时代。
19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苏联建筑,无论从功能和结构上来看都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理性和永恒的原则,宏大而物现的气魄来象征国家的强盛和建设的成就。
这些建筑向我们展示了:有多少未被人们注意的可能,可以被那些致力于寻找新的建筑表现手法的建筑师加以出色的利用。
雕塑般的巨构
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一些永恒价值的设计态度是七八十年代苏联建筑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雕塑化的建筑设计倾向,是这一时期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筑师不只注意生活本身的表面价值取向,而且应该越来越多地注重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需求,这往往通过那些雕塑般的形体,将隐含的崇高与纪念性呈示出来。
亚伯拉罕·米列斯基(Avraham Miletski)设计的火葬场是一座如同火焰般燃烧的混凝土构筑物。动态的过程被固化下来,如同一个不羁的幻影试图与人们展开生与死的对话。在这里,建筑师采用了曲线式的外形轮廓,从而造成了一个动态的构图。它不仅深深地扎根于山石之中,而且似乎要摆脱大地的束缚,腾空而去。建筑形象的处理强调了几何形体与自由形体的强烈对比。
位于主入口前方的层层跌落的阶形澡布、喷泉,把整个构图推向高潮。这座建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指出了一条摆脱那种令人生厌的板式建筑,寻求崭新的建筑形象和苏联现代建筑语言的道路。
这种对现代建筑形式的创新,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造型,而且其建筑形象与各自的功能又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设计者们运用了艺术象征的手法,力图把各自的建筑内涵以带有特定情调的形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列宁格勒的海运站那建立在特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形象联想性方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符号系统无论在大的体型上,还是在建筑细部的推献及装修设计中都始终如一地得到了贯彻实施。海运站被借喻为一艘停泊在岸边的船。这种借喻的手法在苏联建筑史的各个阶段都不止一次地被运用过,并且每次都创造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建筑形象。这座建筑在轮廓的构思、线条的处理和色调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从而塑造了它所特有的庄重性和现代性。
现代主义建筑和雕塑所推崇的简洁、抽象、符号化等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通过它实现了整体的统一。
混凝土生物
苏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很大差别。苏联人民一直有着热爱自然的传统,各种民间的歌谣、绘画都记载了对自然的赞扬。
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一时间的建造而存在,而是在山丘、谷地、河川中生长出来的有机体,反映出了建筑师对自然环境因素较深的理解。
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典礼宫,了创造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建筑形象。它座落在穿城而过的库拉河岸的高坡之上,俯瞰全城的大部分区域。作为一座外形独树一帜的建筑,它更像是一尊从山岩中生长出来的雕塑。这座建筑形象上的戏剧化处理与其功能——一些庆典仪式的举行有着根本的联系。
这座“雕塑”的内部处理更为引人入胜。不同标高上变化的空间体型,在各种不同光源的照射之下,渲染出一种与这里的庆典活动相协调的庄严、喜庆气氛,并常常使这种气氛推向高潮。在这里,建筑的形体如同从壮阔的高加索地区蓬勃萌出,与壮观的山地地形和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融为一体。
格鲁吉亚交通部大楼也贯穿了建筑师恰恰瓦(G·chakhava)对待生态环境的观点,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幅至上主义的对理想城市形态的绘画。该建筑建在落差33米的陡坡上,南面是古拉河。建筑师采用3个12米乘12米的方形支撑塔,三个塔以L形布置,相距28米。高度分别为17层、13层和7层,基座落在不同标高上。以二层高度,长度分别为36米和80米的水平联系体从两个方向联结。建筑物高架之后,留出大片空地,约在 500米长度内布置了有水池、瀑布、建筑小品的公园。公园后面是高架公路、休息广场、汽车站。这样的设计建筑体积为55000立方米,占地仅450平方米。
高耸在古拉河北岸的交通部大楼,在城市范围内占据着最高点。立体穿插的形体、白色的轮廓都以陡坡的深色绿化为背景,从公路上看,建筑物呈现出不同的仰视画面,与大自然组成的动态的景观有一种壮阔之美。由于洁净的穿插形体,建筑物内的使用者能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对于景观又毫无遮挡。
这个时期的建筑师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因当用建筑来保护自然,完善自然,促进自然环境的再生。一栋建筑的存在应服从于该地域的自然规律,创造在自然文脉中生长出来的建筑空间。
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建筑界认为,建筑形式也包含着把思想体系与社会观念凝聚起来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世界观,与社会美学思想在建筑实体上的“物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竞赛。20世纪50年代有一种观点,认为哪个国家能建立航空航天的领先地位,它迟早能控制整个地球。在这场竞争中,苏联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
nlc202309041246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将航天员加加林(Y·A·Gagarin)送入地球轨道,在世界上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宇宙的新纪元。从六十年代开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载人航天飞行和登月飞行试验,在精神和技术层面上为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审美意象。宇航风格更成了一种象征技术、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
在这个年代,流行着框架结构组成的空间,建筑物被抬高坐落在柱子上,如同航天器发射井架。此外,还出现了使用薄膜屋盖的新建筑,基辅的乌克兰科技情报大楼甚至被设计成具象的飞碟形状。
建筑师除了考虑合理解决功能、结构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力求创造一种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统一的新建筑形象,因此该综合体成了实用和美学的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最新材料和高级装修材料,在空间上采用自由手法,具有“机器形”和超级线条的“高技派”建筑艺术。
探索新的建筑形象,创造鲜明的建筑个性的努力,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些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致力于公共建筑艺术形象的创作和探索。他们不仅对公共建筑的轮廓、体型的和谐和立面的造型进行了深入的推敲研究,而且力图赋予建筑构件现代主义的处理,以适应太空时代和新技术的来临。
德鲁日巴疗养院是伊戈尔·华西列夫斯基(Igor Vasilevsky)的杰作,美国的五角大楼曾将其误认为是发射台。三个巨大的混凝土支柱上,支撑着一个巨大的圆盘状的海水浴场。建筑采用预制的混凝土单元盒更新了结构体系,通过增加工厂预制的数量并减小预制板的模数尺寸,来提高使用中的组合可能,利用新材料、新结构的表现力以及形式上的新颖,大大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这批工业化新建筑与西方的后现代派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但在意识形态上是相对立的,因为后者抛弃了社会内容,只致力于抽象的形象创作。而七八十年代苏联建筑的发展是以把握、适应并超越那些世界范围内所形成的建筑发展的根本趋势为目标的。
这批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前苏联建筑所选择的道路,不是外在的、引进的,而是内向的、俄罗斯式的,渗透着传统的宏大和粗朴气息。
前苏联虽已分崩瓦解,这些建筑仍伫立在这篇广袤的土地上,静穆地注视着人们。有些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侵蚀、风化、废弃和遗忘,另一些仍然被使用、维护和热爱着,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象征。(编辑:陈心)
【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推荐阅读:
共产主义理想教学设计10-08
中国共产主义青少年入团申请书12-06
党课思想汇报: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1-08
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进事迹10-11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06-18
共产党共产党建党历程07-18
陆昊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06-13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自查报告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