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实习经历心得体会
中国电信实习经历心得体会篇一
“中国电力”在我没有加入电力公司前,印象里就是服务最广,是中国所有客户的电力运营企业。对电力公司的服务及电力质量也是相当的满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成为了一名电信新实习员工。
作为一名刚进电力公司的新员工,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以往是走进电力公司接受服务,感受电力公司上帝般的感觉,而现在我要作为服务者来面对广大的客户群体,来为客户服务,这对我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人生挑战。
我的工作主要是与电力客户直接面对面沟通。也就是要帮助客户可以顺利使用电信公司的服务。电信的客户分布甚广,各行各业的都有,甚至还有国家机关,像国税局、工商局等。
刚开始我也常想,电力公司又不是我家开的,客户不顺,干嘛不分青红皂白地骂我,我也常被客户无理的反应搞得郁闷不已。但同时我也拥有笔墨难以形容的喜悦。
营业员终究是要解决问题的,除了亲切之外,还得要学会冷静面对客户的情绪,不要被他们的情绪牵着走。有时候客户会说不清楚问题在哪里,营业员也得冷静地帮助客户发现问题,以便顺利解决。
由于营业所的工作很琐碎,往往挫折感大于成就感,但一有成就感又会乐上好几天。所以做营业员就要有点鸡婆个性,如果你是个比较自我的人,很难乐在其中。有人问我,你一个大男人什么不好干,偏要跑到电力做营业员,公司到底给我什么?我觉得公司给我一个工作的舞台,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如果一味抱怨工作辛苦,太斤斤计较,那就太辜负任用你的公司,也辜负了这个机会。
我自己平时在个人形象上没有太多的要求,什么自然啊、亲切啊、微笑啊,感觉不是那么重要。进入电力公司以后,看似简单的事情原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就拿每天早上8点半前的迎宾岗说,站要直、衣要整、语要勤,所有的一切都代表电信公司的形象,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自己真正融入到电信公司,享受客户对我们满意的目光与赞许,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件是事: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要如何坚持!
说话是我们天天都离不了的,但如何说、怎么说又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客户感受到上帝的感觉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达到的。“您好!欢迎光临!”、“您好!交费是吗?您请坐,请报号码……”,一句句多么简单的语言,多么朴素的话语,却代表了电信公司对客户的真诚与关爱!这也教会我要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一个真诚的人!
通过工作的这些日子,让我在各方面的技能都得到提高,也让我感受到电信公司不光光是一个服务型的企业,他更多的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让进入公司的员工都能够更快的进入角色。我的打字水平一直以来是我的弱项,也没有太多的重视,进入公司后,发现自己已经很落后了,于是就天天练习、摸索,虽然现在的速度还不尽人意,但相比以前,不知快了多少,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一定会达到公司要求,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也一定大有帮助的。
工作中比较让我担心的是我有什么会让客户觉得不满意,我要怎么为客户提供贴心服务,不知自己的能力如何。首先,我以“用户快乐所以我快乐”当作我的工作理念,为自己的工作积蓄了充足的后劲。同时,我向公司的业务能手学习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不断地提高自己。另外,我会经常阅读一些励志书籍,盘点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符合工作需求。我觉得这个检视自我能力的方法还不错。对我来讲,我的人生不会比进金融业、高科技产业的同学差,而且比他们丰富,因为在营业员这个工作岗位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人的一生,总是离不开工作的。现在的我虽忙碌,却很快乐,很满足。尽管现在,我还是一名新员工,但是我希望自己在公司能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能与电信共成长,见证电信公司走向新的辉煌,能够做好客户的贴心服务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中国电信实习经历心得体会篇二
时光匆匆,转眼间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画上了句号。在人生的最后一个暑假,我有幸到广东电信揭阳分公司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里,我接触了许多的人和事,初步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日常业务,也在实践中检验自我,提升自我。让我收获不少。
这个实习期间,我被分配到了占陇营业厅的营销部实习学习。我们首先熟悉了工作环境,了解办公室同事是如何的工作,需要到哪些地方去,整个营销部是怎么运作的。接着是对中国电信的各种业务以及资费的了解,例如:固定申话及宽带接入网、天翼、我的E家、商务领航等业务品牌。最后是进行我们的主要工作电话营销,通过电话向客户营销我们电信的固话,天翼 3g及宽带等各种业务套餐。通过这次实习,熟悉了我们电信的各种业务品牌,学习到了许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以下是我这次实习的一些体会 和总结。
第一、电话营销的技巧:在电话营销时,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打电话,我们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打电话前我们要先提前设计好问题,设计好套餐、业务的介绍方法,关键是要秀出我们产品的价值。然后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从中找到营销的突破口,针对性的引导客户把注意力投我们的业务、产品上面来。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话题和机会跟他谈,成交的几率和比例一也定会大幅度提升。当然,作为销售人员,我们要具备很强的心里素质,要学会把“拒绝”当作是“接受”的孪生兄弟,换句话说,每一个“拒绝”的背后一定会有另一个“接受”在等着我们。所以,我们要保持正确的心态,每当遇到客户拒绝的时候,我们要感谢他,因为他让我更接近“接受”。
第二,做事认真负责、勤学好问。刚来到单位时,由于专业不对口,我对很多方面都未熟悉,这就需要我认真负责、勤学好问。因为经验是很重要的,幸运的是我们的同事都有很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 ,对于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们都能很耐心的系统的为我们解答。通过对问题的理解我们又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目前的IT形势发展之快我们随时都要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迎合社会的需要。而对于我们新人来说,虚心学习能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团结合作,真诚待人。通过一个多月的接触,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交流,让我们理解到不仅在学习上工作上也是需要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事半功倍。而且只要真诚待人,虚心请教同伴,他们也很乐意和我交流。还教会我一些技术,由此我深感真诚的重要性,在公司里不但要学会如何做事,而且要学会如何做人。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关系到你能否开展工作。孤芳自赏并不能说明你有个性,过于清高是很难融入大集体的。
感谢中国电信给我这次宝贵的实习工作,这次实习带给我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很好地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待人处世之道,扩大了知识面,也丰富了经历,为我即将踏入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增添了信心。
中国电信实习经历心得体会篇三
大三的暑假显得尤为可贵,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暑假,更是因为它是一个难得的为大四就业创造资本的机会!学期末很多人吹起了寻找实习机会的号角,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许多人为此写好简历,并在网上海投,也屡屡听到身边的人获得了某某公司的面试机会,也有不少找到实习的,我想,就业在此已经拉开了序幕。
因为同学的给我传递了中国电信找暑期实习生的信息,由此,跟电信结下了一段奇缘。从最初的碰碰运气去投简历,接着是感到很意外地收到面试的通知,面试是要去河源面试的,一直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去面试,当那天下午离开宿舍前往河源的时候,我感到相当的畏惧,人生第一次比较正式的面试会是怎么样呢?到后来顺利通过面试,这期间经历了许多许多,结识了几个好友,这是都是额外的收获。
正式接触电信的是7月12号,这天是到电信公司报到,接待我的是一位人力资源部的主管,段叔叔的和蔼与平易近人消去了我内心些许的不安,半个小时后,他就领我到了电信的营销部,在一番介绍后,我就立马上岗了,那天还是穿得很随便的。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熟悉这里的一切最为重要,业务上的细节还有待慢慢学习。一位热心的班长带我熟悉了环境之后并告诉了我一般的工作要求,我细细牢记在心,就这样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在第一天的实习期间,我初步认识了里面的同事,并初步记住了他(她)们的名字与人的匹配,这点方便以后的工作。因为初来咋到,很多东西很多事是一概不知的,良好的沟通与人际关系可以让你在工作的时候变得更加顺利,这一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接下来的两三天是适应期,适应上班的时间,适应这里的氛围。因为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营销服务,所以接触得最多的是客户。客户,是一个很大群体的总称,只要是已经在享受电信服务的或者潜在的客户都是我们要接触的人,这个群体各种各样的身份的都有,为此很有必要了解每种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三天下来,基本了解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和一些营销套餐内容和营销技巧。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慢慢发现,我们的客户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其中老年人居多,特别是在缴费的“旺季”,维持营业厅的秩序也成了我们工作的一部分,这里的人大多数是很自觉排队缴费的,但是电信使用了一个取号排队系统(就是在进来营业厅的时候,门口有一台取号机,轻轻一点就会打印你的缴费号,系统按照生成缴费号顺序来服务,要是号码过期或者不是对应的窗口是不可以缴费的),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或者是对于山区来说并不是很好。这里的人习惯了排队,对于这先进的东西还不习惯,当然习惯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客户大多是老年人,一些人的视力不怎么好,而且听力欠佳,所以会看不清缴费的编号,听不清叫号系统的声音,在缴费的“旺季”,现场的秩序一般不容易控制和维持,而且上级必须是按取号缴费这么一个过程来缴费,我想这就是行政管理上的一点点僵硬之处吧。
中国电信实习心得体会中国电信实习心得体会除此之外,我们两个实习生还负责咨询和电话宽带等故障登记工作,这让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潜在的客户,了解到了一些客户的真切需求,同时,我们也接触到了由于故障给客户带来的不便之处以及他(她)们的感受,为此我们饱受客户不满之气。在秉承“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为理念的电信,我们再多的委屈是丝毫不得表露的。我们更多的自身和理解,当你的电话故障报修10来天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当你的宽带上网不了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当你为了安装电话在报装后半个月了,依然没有人上门安装的时候,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说,用户的不满之气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些都是极个别的情况,其中也是有很多客观的因素的,但是电信还是应该勇于承担这些责任的。更为难以理解的是服务的效率依然难以提高,这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以上所说都是一些关于工作上的不足之处,正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嘛!我一直相信和奉行爱不一定是一味地夸奖,当一个人或者是一个集体有问题、做得不好的时候,一味地帮其掩盖甚至是赞扬就是最大的不爱。爱它,就应该让它变得更加优秀!所以,改革还是相当必要的,事实上要真正做到“用户至上,用心服务”是不容易的,一天可以,一个月也可以,但是一年呢?十年呢?五十年呢?企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与敢于改变自身不好之处,不断革新自己的服务与技术。
在近40天的实习时间里,我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电信公司的一些日常运作,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特别是跟客户打交道的经验。在此我很想将我真实的体会写下来跟大家分享,写得不好大家多多批评指教,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吧。
第一:刚进一个企业单位,做人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是营造和谐亲密的同事关系的的第一步。为此要尊重他人,真诚待人。尽快知道怎么得体地出称呼他人是沟通的第一步,正如我在上文提到的,在实习的前一两天就要尽量做到这一点。对于其中的奥秘还得亲身去体验的。当你能做到这点以后,平时也要多跟同事沟通,彼此间相互了解下,这样会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总之,能否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关系到你能否开展工作和工作是否顺利。
第二:不要有任何的架势,你也许是一位名牌大学的学生,你的同事可能很多没有大学文凭,至少不是名牌大学的。但是对于你-一个实习生来说,放下架势,工作上不要挑轻怕重,哪怕的打扫卫生的工作也是要很乐意去做,这样会让你的同事对你另眼相待,自然也不敢轻视你,正所谓能屈能伸,懂得忍耐,他(她)们会很看重你,觉得你很不一般。相反,如果你样样挑轻怕重,脏活重活不肯干,自然他(她)们也会“另眼相看”,后果不言而知。
第三:勤学好问,尽快掌握工作上的程序和步骤。刚来到单位时,我对工作上很多方面都不熟悉,那些天翼手机的品牌和功能啊、各种各样的套餐啊,一概不知,加上没有实习前的培训,为此这些都要靠自己去学,遇到不懂的还要去问同事,因为之前有些客户用的很多业务和套餐是没有文书介绍的,只有通过请教同事才能比较快地掌握这些内容。只要你能虚心请教,他(她)都是很乐意一一相告的。
中国电信实习心得体会实习报告 实习总结第四:摆正心态,虚心学习。刚到工作单位时往往会表现急躁,想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是很正常的,但最好要抱着踏实的态度来做事,“谦受益满招损”,虚心点往往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其实我发觉同事做事很多是值得学习的,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虚心学习,这样会让自己进步更快。
对于电信这样的国企,我还想谈谈对它们的认识和寄予一份希望吧。国企有着浓厚的企业文化,这点在前些年大谈企业文化的时候,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当然不是在人们夸夸其谈的时候才有的,企业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的,所以显得特别凝重与深厚。所有的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的行业准则,这点在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或者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许是因为地处偏僻的小山城吧,中国电信的企业文化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服务水平也是有待提高的,作为信息服务的运营商,服务上不去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缴费“旺季”对于年纪较大的客户需要缴费或办理业务的时候,可以开设爱心窗口或者是绿色窗口,方便老年人,这样很多老年人就不用苦苦站着排长队办理业务了。对于客户群很多是中老年人,为此需要营销人员特别耐心细心为用户服务,在解释套餐使用以及资费的时候必须清楚完整正确,这样可以免去很多缴费后的麻烦,也可以消去用户对电信收费的误解,这样有着良好客户关系对于稳定用户是有着很大帮助的,这就是行业上的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1978年7月13号,这个日子我永远难忘。那是我到财政部正式报到的第一天,也是我人生历程的一个新的开始。1979年1月随着财政部会计司的前身——会计制度司的恢复,我从工交司制度处调入会计制度司做“学徒”从那时起,我就与会计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来,我国的会计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推进,我本人有幸亲历了这一改革历程,也见证了几届领导特别是老一辈会计工作者为会计改革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打下的坚实基础。回顾这一历程,心中感慨良多,有对前辈师长的崇敬与怀念,有对合作共事同仁的感谢与共勉,有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恰逢此时,会计界几家媒体一再约我谈谈对中国会计改革30年的感想,这促使我静下心来将繁杂的思维作了简要梳理,也就有了这篇漫谈式、交流性的文章。本文讲述的,主要是本人在30年会计改革历程中印象颇深的片段和体会,以及对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初步设想,不当之处,请会计界前辈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历史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有关情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大幕由此徐徐拉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综观这一段历史,会计服务于经济建设、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中心任务,做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
1. 积极推动出台会计法,依法构建会计管理体制
国务院1978年颁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从1979年开始,财政部即着手研究推动会计法立法工作,同年8月11日拟订形成了讨论草稿。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计法,国家主席李先念签发第21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
会计法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法律地位,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保障。会计法的颁布,推动会计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会计地位不断提高,会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会计法制化进程加快,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以下主要职责:(1)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从而确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创建了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管理的基本构架;(2)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3)对地方、部门、军队的会计制度进行审批或备案;(4)有权要求各单位报送会计报表;(5)制定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6)对单位会计工作进行监督;(7)批准设立会计师事务所;(8)制定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管理办法;(9)组织表彰奖励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等等。
1979年1月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恢复之初,全司只有七位同志,当时被称为“五老二小(当时调入会计司工作的杨纪琬、莫启欧、胡宝昌、吕众文、裔保生以及冯淑萍、刘玉廷共七位同志)”,我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那位。1982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会计制度司更名为会计事务管理司,其职能已由当初制定会计制度拓展至管理全国会计工作。会计法颁布后,时任会计司司长魏克发等老领导大力推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和地(市)、县(区)财政部门设立会计管理机构。可以说,如果没有会计法的法制保障和老一辈会计工作者的努力,没有上下联动的会计管理机构和队伍,会计事业很难有今天的可喜局面。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解决了引进外资中的会计难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办中外合资企业成为贯彻中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为了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两免三减半”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基本都是国营企业,实行1980年修订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以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国家资金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会计制度,要求按照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等资金形态专款专用,专户存储,“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由于国营企业投资主体单一,会计科目按照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分别设置,会计报表为资金平衡表和国家资金表等,强调三项资金平衡。显然,这种会计制度框架不能反映外商投资保值增值和按投资比例分配利润的实际情况,外方看不懂中国的会计报表,从而构成国家引进外资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财政部开始研究建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79年11月,会计司草拟了《关于中外合营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1983年3月形成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这项制度的主要起草者之一是老专家莫启欧先生。莫老带着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进行调研,首次引入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资产、负债、资本、收入、成本、损益等会计要素,会计报表类型也遵从国际惯例,引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等。这项制度提交外商征求了意见,同时对合资企业的中方人员进行培训。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插曲,因莫老是宁波人,讲话带有浓重的宁波口音,在培训中方人员时让我充当普通话翻译(我到财政部工作后就被安排跟着莫老学习会计,对他的宁波普通话比较熟悉)。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1985年3月4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于1985年7月1日起实施。在此基础上,财政部又陆续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外商投资旅游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基本形成了涉外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全新会计制度。它的发布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该制度采用了“实收资本”概念,但当时很多人认为“资本”意味着资本主义,“资金”代表社会主义。其次,该制度没有沿用增减记账法,而是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当时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该制度的出台,应当说是一项重大突破。之所以能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是因为财政部贯彻中央精神,大胆解放思想,不受“左”倾思想观念的束缚。当时分管部领导谢明同志十分赞成并鼓励这项改革,曾经果敢地说过:“政治问题我负责,技术问题你们负责”,这种胆略和气魄至今仍让我感念不已。《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出台,有效解决了当时引进外资的会计障碍。
3.恢复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制度,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外商提出应由独立的第三方对中外合资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当时国营企业的财务报告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由同级财政部门进行年度决算审查批复。外商认为,财政部门是合营企业中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方都是国营企业),由财政部门审批决算缺乏独立性。1979年,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恢复后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杨纪琬司长亲自执笔起草了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报告,让我抄写誊稿。坦率地讲,本人当时根本不知道会计顾问处为何物。1980年12月,《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正式发布,对会计顾问处(此后更名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主要业务和任职人员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复苏起步。这个文件发布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成立了会计顾问处。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会计市场的世界八大会计师事务所也迅速作出反应,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代表处。在当时,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为中外合营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并出具审计报告。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中外合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注册会计师条例》,1993年进一步修改、升格为《注册会计师法》。这就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初级阶段——尚不强壮但初显生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为日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探索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和成本核算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计划经济时期,一些企事业单位就注重通过会计参与管理。比如上世纪60年代鞍钢实行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相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可以说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控管理思想。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十年“文革”中会计基础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会计领域实行拨乱反正、建章立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一度成为当时会计的主流呼声。那个时期,我跟随司领导和莫老经历了2~3年的调查研究,对很多省市各种类型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调研成果,这就是财政部1984年4月发布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规则”共分九章,包括总则、建立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和附注。
《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作用和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它把计划经济时期一些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和提升,以财政部文件的形式成为各个单位的行为守则,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基础工作的整顿、规范、达标、升级等以此为基础展开,包括银行结算票证的数字写法都以此为规范。“规则”提出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会计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精简的原则,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可以说是以权定责,权责明确。“规则”还附发了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的参考方案,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会计人员不得兼管有关工作,也就是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和《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出台并在全国范围内各单位的实施,也为《会计法》的制定做了前期准备。
本人十分有幸参与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调研、起草全过程的工作,为我以后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我曾主持制定和完善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会计制度,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结束旧账到转入新账,从平衡报表到各项系统工作,都感到比较顺手。记得当时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会计老范同志经常和我探讨某项账务处理应采用什么会计科目、会计数字如何结转等问题,他一直以为我做过会计,实际上本人从未做过会计实务工作,而是到了财政部工作后才跟随会计专家学习领悟,其中参与《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调研起草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学习了老一辈领导、专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开展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继《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之后,财政部制定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是整顿会计基础工作的另一项制度,本人又参与了这项制度的调研和起草。对于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当时非常关注的问题有:成本核算如何为管理服务?如何与经济责任结合?如何与生产技术结合?成本核算方法如何改进?成本核算范围如何扩大到整个经营过程?成本核算如何与成本预测、决策结合?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目标成本、责任成本、标准成本和质量成本的探索活动。这项办法发布实施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完工产品、在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不仅规范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内容,同时也规范了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等问题,对促进企业增收节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该办法除企业管理费计入当期损益外,有关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仍然是适用的。
5.改革创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偏窄、学历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上岗和职务任免缺乏必要监督制约等问题,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会计人员从业管理制度。1984年,河北省财政厅开始对会计人员试行会计证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条件,经过考核或考试后取得会计证才能上岗。随后几年,其他一些省市也纷纷试行类似的制度。财政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于1990年发布了《会计证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会计证管理,后来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写入了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就如同驾驶员驾驶汽车必须取得驾驶执照一样。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否则属于违法行为。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务院的重视支持下,财政部开始研究建立分级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技术职称制度。会计职称属于技术等级,不同于会计从业资格。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会计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与工程技术等系列的职称评定制度相衔接,将会计干部技术职称相应定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四个级次。会计职称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会计队伍的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时全国会计队伍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会计人员大多没有会计专业学历的状况,时任会计司司长的魏克发同志主持创办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形成了总校、分校,面授、函授的全国教学网络,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会计人才,有效地解决了那个时期会计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
6.研究启动会计电算化工作,取代手工记账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科技革新浪潮带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会计核算软件专业化、商品化成为大势所趋,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应运而生,会计核算软件市场逐步形成。应用会计软件起步较早的有长春一汽和燕山石化等单位。当时,软件公司主要是模拟手工核算设计软件,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软件公司设计的软件是不是符合会计制度?会计电算化后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由计算机生成,与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要求如何协调?如何培养既懂计算机又熟悉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等等。针对这些情况,领导安排我关注和研究会计电算化问题。本人曾在《会计改革参考资料》1985年第13期发表文章,就如何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领导、如何正确选择机型和语言、如何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如何推广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如何正确处理电算化与会计制度的关系等系列问题提出了意见,其中建议尽早改用借贷记账法、统一编制会计科目代码、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等观点,今天回忆起来也颇感亲切。此后,会计司专门成立了会计电算化处,负责会计商品化软件的审批等项工作,要求在电算化初期双轨运行,对符合单轨运行条件的要组织验收等。1989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电算化的第一个全国性文件——《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明确了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要求,规定由财政部门认定、评审和批复,从而促进了会计电算化软件行业的发展,用友、金蝶等一批软件公司迅速崛起,甲骨文等一些国外软件公司也同时进入中国市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普及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单位会计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管理工作。
7.摸索创建会计监督制度,逐步强化会计监督
1978年,财政部恢复建立财政监察司(与监察部派驻财政部监察局合署办公,承担财政监督与行政监察两项任务),各地也相继恢复了财政监察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人员。财政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执行财政政策、法令、制度的情况,办理有关违反财政、税收、会计制度和纪律的案件查处。1979至1980年间,本人参加了由财政部监察司牵头,商业部、黑龙江省财贸办、财政厅、商业厅等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某单位会计人员遭受打击报复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工作组中我年龄最小,因为是会计专业毕业,被寄予厚望。为了调查取证,在大兴安岭地区连续出差3个月之久,工作十分艰辛,难度和阻力很大,本人发挥专业特长,工作积极肯干,得到领导多次肯定和表扬。该案件最后得以妥善解决,黑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一案件及其查处结果。1986年,财政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独设立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简称中企处),在各地、市设立副处级或科级中企组,作为财政部的派出机构,对中央企业财务收支进行就地监督,组织开展异地交叉检查,防止弄虚作假、编报虚假会计资料,利用职权投机钻营、侵吞国家集体资财等行为。这个阶段,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会计监督,例如一年一度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升级”活动,以及一些地区为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进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等。这些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挽回了不少经济损失。
8.发起成立中国会计学会,结合当时情况开展会计理论研究
1979年12月,中国会计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广东佛山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中国会计学会。上世纪8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会计的阶级性问题、属性问题、职能问题等。当时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影响也比较大的,还包括围绕“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而展开的广泛讨论。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讨,深化了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为建立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了铺垫。除此之外,会计学会也组织专家教授,结合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新领域开展专门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总的看来,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的有关情况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引进外资、搞活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举个例子,中外合营企业的经营活力、经济效益和工资水平都远远超过国营企业,那时想进合资企业都要“走后门”、找关系,很不容易。同时,深圳经济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有力地证明,改革开放的试验阶段取得了成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结束了物资短缺时代。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两种观点一直在不断交锋,直到1992年春季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才有了答案。“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段重要讲话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紧接着,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思想束缚解除了,发展目标就明确了,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连续多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基于上述背景,会计工作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以“两则”“两制”为标志,企业会计准则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思想的解放,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的暂行规定》、《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国营企业产生强烈冲击。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企业集团等等,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主旋律,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国营企业传统的会计制度。有一次我陪莫启欧老先生去上海调研,重点是研究三段平衡的会计制度如何适应投资多元化的要求。莫老为此晚上睡不好觉,反复思考要对会计制度动大手术。幸运的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财政部党组和当时分管部领导张佑才同志很快作出决策,要求借鉴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等成功经验,加快建立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全新会计制度。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分别以第四号、第五号部长令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类企业施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财政部此后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金融、施工、农业企业等13个全国性、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本人当时任副处长,配合冯淑萍处长本着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的原则,研究拟订行业会计制度的分类,并分工负责整合商品流通、旅游服务和金融行业的会计制度,其中商品流通涉及商业、粮食、物资、外贸、供销社、新华书店等11个部门。整合过程异常艰难,与各部门反复沟通、协调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有一次,在新华书店召开座谈会时,一位老会计动情地发言:新华书店自建国后就一直有这个会计制度,现在一下子取消了,在感情上确实接受不了,但自己是共产党员,服从改革的统一要求。我听了以后,的确有想掉泪的感觉。
“两则”“两制”改革的最大功绩是结束了我国四十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以资金三段平衡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企业资本金制度,改革了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统一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利润等要素,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体系,改变了若干年来国务院几十个部门一本制度、各自为政的状况。“两则”“两制”的发布实施,为实现我国会计核算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2.制定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
“两则”“两制”前夕,冯淑萍同志执笔起草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于1992年5月23日由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该制度适应国家建立资本市场的要求,对股份制试点企业的主要会计问题作出了规定,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一是将企业资金来源划分为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分别管理和核算,使得会计报表上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一目了然,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通过报表可以了解企业原始投资、资本积累和可供分配利润情况,明晰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债权人通过报表比较容易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二是改变了将固定资产相关费用核销固定基金的做法,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提前报废等作为企业营业外收支计入企业盈亏,体现了对投资者权益的保障。三是对折旧费的计提,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法,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对企业坏账核算采用备抵法、成本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四是规范了利润分配程序,明确先按统一税率交纳所得税,原则上税前不得分配利润,不得提留各种基金。五是将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两部分,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又作了细分;同时,要求企业对外报送的年度会计报表,应当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并出具审计报告。1998年,财政部对《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形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适应了我国企业改组上市以及在境内外发行A股、B股、H股对外筹资的要求,对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3.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形成,促进各单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法》,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法律要求,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
根据会计法的上述规定,财政部启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和担保等6项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并印发了固定资产、存货、筹资、预算、成本费用等5项征求意见稿。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对各个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防范财务风险发挥了应有作用。
本人于2001年在《会计研究》发表专题文章(《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论述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提出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贯彻实施《会计法》的重要配套措施,是解决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制度安排。文章同时提出了在研究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的观点和原则,认为会计控制是基础,但如果单纯就会计论会计,内部会计控制难以有效地解决控制弱化所引发的问题。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与国际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是基本合拍的,也构成了此后研究制定基于全面风险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必经阶段。
4. 总会计师条例的颁布和会计法的两次修订,确立了总会计师的地位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为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199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任免与奖惩作了明确规定,强调总会计师是单位领导成员,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不得再设与其职责重叠的行政副职,促使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设置了总会计师,从制度上解决了会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和经济决策的问题,推动总会计师制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针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会计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如违法干预、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弱化、会计基础普遍下降,“小金库”屡禁不止、会计人员执业环境差,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时有发生,等等,在客观上要求强化会计法律手段,依法整治会计秩序。在1993年对会计法进行局部调整的基础上,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会计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修订后的会计法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立法宗旨,强调了会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职能作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第二次修订的会计法,社会影响和效果超过以往,各地区和国务院各部门大都组织举办了宣传贯彻会计法培训班或研讨会,许多地区、部门、大型企业的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加,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导向,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成为全社会“含金量”较高的知名品牌
1992年,财政部、人事部联合颁发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决定从1992年8月1日开始,停止单一评聘初、中级会计专业职务制度,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辅导材料。财政部、人事部专门设立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负责组织领导考试相关工作,由各省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组成本地区的会计考办具体组织实施。其中初级考试考点可设到县,中级考试考点在地市以上。自1992年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几乎每年都有100多万考生报名考试,最高达到200多万。会计考试由于坚持了高标准、严要求、严管理,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含金量”和公信力较高的专业技术考试之一,也是检验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评价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需要向投资人披露,披露的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这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范围就从中外合资企业扩大到股份制企业。此后,财政部又发布了《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规定除个别特殊行业外,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统一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在规定时间内由注册会计师审计。于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范围又得以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改变以往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实行考核认定的做法,切实克服考核工作中的主观因素,实行更加严格、公正的统一考试制度,促进注册会计师全面提高专业素质。1991年,财政部正式实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每年举办一次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面提升了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水平。
6. 会计师事务所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取得重要成果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进了经济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全国仅有会计师事务所233家;到1995年底,全国会计师事务所达到2519家;1996年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联合,中注协的团体会员已发展到6696个。然而,欲速则不达。一些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滥设分支机构问题严重;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片面追求经济收入,与客户串通作弊,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等。究其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在体制上不独立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全面清理整顿提上议事日程。自1997年开始,中注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清一改”(清师、清所、清业务和脱钩改制)的清理整顿工作,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以来尚属首次。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性改革。这次全行业的清理整顿净化了行业的内部环境,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使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7. 会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监督力量进一步壮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推动我国会计监督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发展轨道。1994年,财政部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财政监督司(财政部财政税收财务大检查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监督各地区财政收支和各部门的财务活动,检查财政税收政策、法令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按照国务院关于强化财政监督的要求,重新明确工作职责、核定人员编制,进一步充实了会计监督专门力量。财政部将驻各地的原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改建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简称专员办),负责所辖范围内中央企业的会计监督。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财政部改按省设置专员办,其职责之一是确保驻地内中央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及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维护会计和财经秩序。1999年,为适应职能转换的需要,财政部明确授权专员办对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中央国有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质量进行再监督。
8. 中国特色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持续繁荣,建立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研究体系成为90年代中国会计学会的重要任务。为了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系统总结了学会成立以来的20年中会计理论研究的成果经验,这是一项浩大工程。会计理论界为了完成这一工程,汇聚了众多专家教授的力量,投入了大量精力,几乎各大经济类高等院校都参与其中,形成了上百万字的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会计界同仁对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若干问题达成共识。本人曾在“关于会计中国特色问题的思考”一文(《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中提出,“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应该站在宏观而不是微观层次上进行审视,应从社会整体而不是从具体会计方法上进行考察,等等。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特色的存在必须从会计环境的差异中寻根溯源”。中国特色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成果已载入史册。
新世纪以来8年的有关情况
跨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又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逐步由资本输入型转向资本输出型国家。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必须正视的现实。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进入了适应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新阶段。
1.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实施、趋同与等效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4年下半年,会计司针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研究制定2005年工作计划时,提出了建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实现国际趋同的建议。财政部党组和分管部领导王军同志果断决策,决定启动这一系统工程。会计司工作团队随即全面投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2005年2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虚心听取了我的博士生导师葛家澍教授等专家教授的意见。会计司按照制定准则的应循程序,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和咨询专家的支持下,分期拟定并印发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多次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准则征求意见机制,敞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和来自实务界、理论界的咨询专家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那段时间,会计司工作团队超负荷运转,通宵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大到政策确定,小到标点符号运用,每个环节都不敢含糊,力求精准。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多次派代表来华,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其中有一次谈判的时间长达半个月,双方对中国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准则进行逐项对比研究,工作量非常大,每天晚上加班,没有周末假日,直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技术总监韦恩·奥普顿先生提出,身体状况实在支撑不住时,才休息了一个晚上。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中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经过艰苦而细致的工作,2005年底,由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并于2005年11月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订了中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我至今难以忘记,签订趋同声明的时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长时间握着我的手不松开,那里边饱含的是只能意会的感动,因为我们这个团队,上至部领导,下至每一个普通干部,都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太多努力。
2006年2月15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从2006年7月开始,会计司通过三所国家会计学院全面开展了会计准则的培训,直接受训人数逾万人,为中国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做好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自2007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开始在上市公司施行。我们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系统,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工作方式,对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2008年初开始,经过近5个月的艰苦努力,形成了2万多字的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全面深度分析报告,报告表明,截至2008年4月30日,在沪深两市1570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55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这1557家上市公司按照新准则调整后的2007年年初股东权益合计45625.49亿元,2006年12月31日按旧准则(指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反映的股东权益合计41486.64亿元,2007年初股东权益比旧准则股东权益净增加了1002.67亿元(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增幅为2.42%。即按照与国际趋同的新准则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初净资产确认计量的结果,比按旧准则高出了2.4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在首次执行日(2007年1月1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较好地实现了新旧准则的转换。这份报告以大量实例和数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1570家上市公司有效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事实,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欧盟的肯定。
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具有同等效力,并获得境外上市地监管机构认可和接纳,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即全面启动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的相关工作。
一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会计等效。2007年以来,内地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先后召开若干次会议,就内地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逐项进行比较,历经一年时间,最终确认了两地仅存在关联方认定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两项差异,这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存的差异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双方于2007年12月6日签订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确认了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为两地会计师事务所按各自会计审计准则开展审计的结果获得监管机构的接纳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是中国与欧盟的会计等效。中欧会计等效是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领域。欧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实现中欧会计等效至关重要。欧盟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与欧盟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已有共同的制度基础。2005年以来,双方开展了密切的会计合作。2005年11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2006至2007年,双方成立了联合工作组,与欧盟委员会拟将中国会计准则列为第三国等效准则的安排问题进行多次谈判。2007年7月第三次中欧财金对话会议,双方确认欧盟委员会将在2008年底前作出中欧会计准则等效的决定。2008年4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建议公告,拟在2011年底前,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按照中国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不再按照国际准则调整报表。2008年11月14日,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ESC)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进行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欧盟将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2011年将对相关情况再做一次总结评估,即可确认永久性等效。中国与欧盟会计准则实现等效,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建立了重要的会计平台,也为中国开展与其他国家会计等效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更有助于欧盟在解决反倾销和认可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排除会计方面的障碍。
三是中国与美国的会计等效。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双方建立了联合经济委员会和双边对话机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于2007年宣布允许外国企业赴美上市可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告,从而使中美会计准则等效有了共同基础。截至目前,中美会计等效问题尚未确定时间表,但是,中美会计等效已纳入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对话的议题,2008年4月18日,本人率团访美,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深入讨论,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就加强中美两国会计交流与合作问题达成了三点共识:(1)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在会计技术层面形成更多的共识,为两国经济交往提供便利;(2)双方同意采用多种形式,交流两国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及其国际趋同的经验,并加强相互访问;(3)双方同意建立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工作机制。
2.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本世纪初期,安然、世通、施乐等跨国公司的纷纷落马,震动业界。在国内,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内部控制失效引发的巨额财产损失、破产倒闭等案例也有发生。结合国内、国际企业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风险,推动会计控制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04年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连续就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由财政部牵头,联合证监会及国资委,积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来自监管部门、大型企业、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召开发布会,以财会[2008]7号文件的形式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内控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我国内控标准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在其统领下;还将制定发布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据本人观察,基本规范与“5”这个数字似有不解之缘:基本规范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5个部门联合发布;具体内容一共有50条;明确了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即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确立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5个原则;内控框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要素构成。目前,3类配套指引正在加紧制定中。
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执行内部控制且要实行自我评价,同时要求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评价意见。这引起了企业界和会计中介机构的高度关注,纷纷组织开展有关前期准备工作。
以全面风险控制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内控体系跳出了会计框框,涵盖了企业发展战略、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组织架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健康安全环保等诸多内容,汲取和总结了不同企业的管理经验。以前有些企业想控制风险但不知道从何入手,这套体系可以帮助管理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强化公司治理和防范风险。内控不是把企业管死,而是要通过建立内控体系,帮助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及时预测、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盲目扩张,归根结底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结内控体系的作用,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会计准则体系是帮助企业发展,那么内控体系则是让企业在高速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换句话讲,如果说英语是国际通用的公共'语言,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那么内控则是国际通用的管理语言。
3.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推出新举措,会计人员表彰奖励形成制度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高级会计师实行评审制度。为了解决单一评审带来的弊端,从2003年开始,财政部、人事部决定对高级会计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首先在浙江、湖北两省试点,再连续几年扩大试点范围,于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制度。高级会计师全国统考,侧重考察考生现代管理综合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考试通过后由各省财政部门组成评委会,根据本地区的评审标准开展逐一评审,评审通过后颁发高级会计师证书。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万余人取得了高级会计师资格。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包括会计在内的各行各业加快培养、锻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队伍,并通过发挥其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会计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2005年,财政部正式启动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会计领军人才培训周期为6年,分为3个培训阶段。其中,第1~3年为知识拓展阶段,以组织教学、跟踪管理为主;第4~5年为能力提升阶段,以高层次论坛、大跨度交流为主;第6年为使用提高阶段,以工作实践、推荐使用为主。截至目前,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严格选拔、纳入培养体系的在训学员已有450人。科学培养、开放教学、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促进了学员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一批学员走上了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已成为中国会计业内的一大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和踊跃报考,自觉接受国家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立志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05年4月15日,财政部发出《财政部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的通知》,成立了评选表彰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采取各地区、部门层层推荐与财政部集中审核相结合、社会公众投票与专家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这次评选历经了评比推荐候选人、进行资格和材料审查、确定正式候选人、开展社会公示和网上投票、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再次审议、报评选表彰领导小组审定、进行表彰奖励等阶段,前后历时近9个月。在评选过程中,有600万人次参与了网上投票。结合投票结果和专家评审委员会意见,并经财政部审定,最终评选出20名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和25名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2005年12月15日,财政部作出《财政部关于表彰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和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的决定》,授予郜德吉等20人“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马光元等25人“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12月19日,财政部在京隆重举行纪念会计法实施20周年暨全国杰出、优秀会计工作者表彰仪式,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亲自出席表彰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给全国会计工作者以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激发了会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8年,财政部决定,开展一次全国性更大规模的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委托中国会计学会具体组织实施,在层层推荐、审核的基础上,评选产生5个系列、50名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标志着会计人员表彰奖励走向常态化。
4.理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强化行业行政监管
2002年10月,财政部党组召开会议,研究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问题。这是吸取美国安然事件深刻教训、规范和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举措。会议决定,切实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理顺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明确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职能。会议明确,批准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和外国所常驻机构、审批执业准则以及对准予注册的注册会计师实行备案等职能由会计司行使;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职能由监督检查局行使,监督检查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会签会计司和条法司;行政处罚决定涉及的听政、复议等工作,仍由条法司负责。2002年11月18日,财政部印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行政职能收归财政部门行使,强化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组织侧重于行业自律监管和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
2002年11月19日,财政部印发《关于终止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和条法司在行使行政职能中的职责分工,废止了《财政部各司职责范围暂行规定》中有关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使行政职能的规定,明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即日起停止使用财政部文号发文。至2002年末,财政部会计司基本完成与中注协的工作交接。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理顺后,财政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日益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轨道。一是积极建章立制,着力规范执业行为。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督促各地财政部门依据规章严格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准入,加强事务所后续监管;发布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规范审计委托活动中的招投标行为,修订了《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障机制;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管理办法》和《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常驻代表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管理,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二是加强部门协调,改善执业环境。牵头组织注册会计师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研究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研究探讨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业务、事务所强制轮换、保险审计资格、工程造价审计业务等问题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大力倡导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三是启动《注册会计师法》修订工作,起草完成了《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四是积极推动取消了特定A股上市公司、金融上市公司和B股上市公司的双重审计规定,为国内事务所做大做强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同时,基于我国法律框架和本地化原则,积极探索中外合作所的组织形式和规范发展问题。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市场开放,加强注册会计师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公共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就监管合作达成共识;同时,积极参加WTO谈判和对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谈判,认真落实有关承诺,并在与香港注册会计师资格互认方面迈出可喜步伐。
5.会计监督的威慑力和社会影响明显增强
近年来,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成为各级财政监督机构的“拳头产品”之一,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各级财政监督机构依据《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在检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对出具年报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同步检查,或者在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同时对相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开展延伸检查。为了扩大会计监督的影响,增强财政监督检查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各级财政部门还建立了公告制度,及时向社会披露有关问题,提高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威慑力,对会计造假行为起到了震慑和教育作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沈阳黎明”、“福建雪津啤酒”、“房地产暴利”等问题,对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诚信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6.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上议程
2007年,在财政部和金莲淑会长的领导下,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提出了在充分总结会计实践经验并吸收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目标。本届理事会为此加大了和国际会计理论界的交流力度,与美国会计学会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备忘录。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还成功组织承办了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共有1000多万会计人员参加了此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掀起了学习会计准则的良好氛围,有力地宣传、普及了会计准则,确保了准则的贯彻实施。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会计学会服务政策制定、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途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回顾30年来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走过的道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具体工作任务因形势和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直以来有五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是标准的制定实施、国际趋同与等效,包括会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信息化标准等;二是会计市场管理,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会计职业资格的准入、退出和过程控制,以及“洋资格”管理等问题;三是会计人才战略,包括人才的考试评价、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等;四是会计监督检查,包括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等;五是会计理论研究。本人以为,上述领域可以作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五大永恒的主题,需要在今后乃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紧紧围绕这五大领域,步步为营,不断向前推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偏窄、学历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上岗和职务任免缺乏必要监督制约等问题,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会计人员从业管理制度。
“两则” “两制”前夕,冯淑萍同志执笔起草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于1992年5月23日由财政郜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持续繁杗,建立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研究体系成为90年代中国会计学会的重要任务。
2013.8桥梁工程实习去工地现场参观,了解桥梁隧道结构构造,施工工艺
2012.9工程地质实习对各种岩层土质地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2012.8道路勘探设计实习地点:镇江下蜀林场实践和掌握了道路勘测、设计、放样的整个流程 实践活动
2010.11作为志愿者,在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秣陵小学支教
2010.5“激情四射”舞会志愿者
2010~2011年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学生会体育部干事
2010~2011年任东南大学足球发展协会外联部干事
2011.6东南大学山东省烟台市招生志愿者
2012.3参加南京市“迎青奥,徒步环城墙”活动,并成功走到终点
2012.10在妖精的口袋做兼职
2012~2013年担任校级项目“桥梁除雪方案”SRTP负责人,并顺利通过
学习经历
专业主干课:
道路勘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水力学,钢—混组合结构设计原理,大跨径桥梁,桥涵水文,隧道工程,基础工程,现代钢桥,桥梁检测技术,桥梁工程CAD,桥梁工程有限元及电算等课程 英语四六级证书
计算机1、2级证书
熟练掌握Office系列办公软件
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的运用
熟练掌握Dicad等道桥设计软件
熟练掌握C++编程软件
熟悉Photoshop、Matlab,3Dmax,MIDAS等软件
获得奖项
英达科技奖学金
多项单科奖学金
校三好学生
校万人长跑第6名
校运会400米第4名、10×400接力第1名、10×100接力第1名、院运会100米第1名、400米第1名、1500米第5名、4×100接力第1名
新生杯足球赛亚军
所在的班级成功竞选上国旗团支部
兴趣爱好
记得一开始大家都希望能够提前去余姚宾馆实习,因为我们想换一个环境,觉得去酒店实习很稀奇,熟不知,实习真的很累很累。到了余姚宾馆我和史君华,马晓琨被安排在了中餐,当然这与我要求的不一样,所以很不爽。。。于是刚干了一个星期,就联合其他几个实习生去人事部找总监要求换部门,结果那家伙不愿意,于是我们就和他吵起来了。然后就再也没提换部门的事情了。
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可以用吊儿郎当形容,感觉无所谓,不就实习嘛,好大的事,整天偷懒,没事就和他们去厕所聊天(只准去厕所休息),一聊就是三十分钟。每天都重复着传菜,去宴会厅帮忙滚桌子,送卤水到西餐厅,打卡,吃饭,上网,就这样枯燥的度过了好久好久。以致于每次出去的时候看见太阳欢喜的很。当时就在想,在酒店和在监狱里没什么两样。从九月份开始就一直搬月饼,那可是死沉死沉的,一直搬到中秋节那天晚上,天天搬,一提到月饼大家就烦躁的一塌糊涂。有句话叫先苦后甜,搬月饼搬的的确累,但是中秋节那天下午我们在仓库一边包月饼一边吃月饼,什么样的月饼都吃了,而且是专门选贵的吃。味道还不错。
当时,我最喜欢说得一句话就是天天累的像狗一样,虽然我知道狗比我们悠闲。以至于我们宿舍的彭万里在十月初的时候就干不下去了,然后就回去了。当时给我们的触动还是非常大。我也不想干了。幸亏我们的主管发现苗头不对,把我们在中餐的实习生统统叫在一起,和我们谈心,让大家说出去自己的想法,通过和我们交流,鼓励我们,最终才制止了这场危机。于是我们不走了。
简历财务实习经历范文,简历中写的实习经历也就是写你的之前工作经历,实习的也有毕业的学生也有在校的学生,那么之前你做过什么就写什么,就是那么简单,以下是财务类的个人实习工作经历供写作简历时参考。工作经历《简历财务实习经历范文》 酷女纺 起止年月:-07 ~ 至今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鞋业 担任职位: 客服 工作描述: 在淘宝卖女装(与朋友合伙) 离职原因: 读书 学校食堂(兼职) 起止年月:-10 ~ -12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担任职位: 服务员 工作描述: 帮忙收账、记账、洗菜、煮菜、做果汁饮料等 离职原因: 读书 才众电脑有限公司(暑假工) 起止年月:2013-07 ~ 2013-09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担任职位: 车间生产员 工作描述: 主要做车间生产,电脑主机、耳机、检查、包装等。 离职原因: 读书工作经历《简历财务实习经历范文》 广州市黄埔东诚报关服务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7 ~ 2016-03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担任职位: 出纳员 工作描述: 准确无误对多间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操作网银付款;精确的对东方电子支付系统,进行付关税的操作;细致的核对码头月结费用以及跟进收据换发票;熟练支票、电汇、支票付关税、账单登记银行日记帐、银行账户年检等工作。 离职原因: 读书 广州建翔码头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7 ~ 2011-06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担任职位: 收费员 工作描述: 熟练码头即收应付的工作,以及熟悉会计的流程。 离职原因: 读书 东运快递公司 起止年月:-01 ~ 2006-06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物流/运输 担任职位: 操作员 工作描述: 熟练接听电话、准确无误的提供客户资料,及时整理资料,合理的.调派人员。 离职原因: 读书 广州市安迈信科技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3 ~ 2004-12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担任职位: 测试员(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小篇为大家收集) 工作描述: 熟练用不同的方法测试电脑外设备和系统的交叉问题;及时将问题提交给工程师以及问题的跟踪。 离职原因: 读书 广州市信一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2 ~ 2004-02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物流/运输 担任职位: 办单员 工作描述: 熟悉物流货物进出港口的办理手续费及流程。 离职原因: 读书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CET4,会计从业资格证 会基础的24孔口琴,最大的兴趣是去图书馆看书,接触不同专业的新兴事物;最喜欢的运动是慢跑,最喜欢的团队运动是羽毛球,最近在学习轮滑。 本人做事认真,任职学校干部2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干部;积极主动,办事不拖沓,在社团工作期间,曾被评为工作“积极分子”;做事细心认真,任职部门于秘书部,负责报销和人员资料整理工作,极少出现失误;积极乐观,热心助人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2008依然不平静, “三鹿奶粉”事件在震惊世界的同时, 也给了我们重新审视食品行业的空间。什么才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根本所在?有人说是政府的严格监管;有人说是先进技术的保障;有人说是标准体系的完善;有人说是食品企业的自律。实践也给了我们答案:食品企业的规范生产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根本。也因此, 食品安全法草案在三次审议中都突出强调了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要求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都必须一丝不苟的履行自己的责任。然而企业能够履行责任仅凭一句口号并不能解决问题, 政府的严格监管、标准的有效约束以及相关技术的合理应用, 都是促进食品质量提升, 保障食品安全最有力的辅助。所有这一切形成有序的互动, 食品安全的大环境才能真正得以营造。2008年中国的食品安全经历了很多, 除了“三鹿奶粉”事件之外, 奥运会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电子监管码的推行与中断、食品安全法草案的制订进展、中美互设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等等, 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们在此记录2008全年的食品安全重要经历, 并分别从政府职能、标准法规、企业责任、技术应用等角度, 对事件本身及其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希望能够为2008留下有价值的记忆。
“三鹿奶粉”事件
回放
2008年9月11日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 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经相关部门调查, 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9月11日晚,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 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 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并决定立即全部召回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9月13日, 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机制。
9月17日上午10时,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 同时公布各地患儿共6244例, 158人肾衰竭, 3人死亡。
9月18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通知, 废止1999年12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发[1999]24号) 中有关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内容;同日, 质检总局公布第109号总局令, 决定自公布之日起, 对《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9号) 予以废止。
10月7日, 乳品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标发布。
10月9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声音
“三鹿奶粉”事件被称为“全国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此次事件的爆发有人认为是政府监管不力的结果;有人认为是企业违规操作的结果;有人认为是相关标准、法规不健全的结果;有人认为是相关检测方法不到位的结果……。各种声音都表达着同一个意思, 如果各相关方能够不打折扣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那么这种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不会发生。
产业模式:需要转变
有业内专家指出, 此次“三鹿奶粉”事件的问题发生在奶源,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现有乳品产业模式不够合理。长期以来中国的乳品行业以“乳品企业+小区/奶站+奶农”的模式进行生产和经营, 而这种模式并没有将相关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没有形成利益、责任、风险共担的模式, 生奶的供应链不够严密, 因此出现问题的风险也就明显增大。而在此次事件中, 有业内学者认为, 我国以“加工为中心”的乳品生产理念, 忽略了“生奶的生产是整个乳品产业的基础”。而奶农必须投入和拥有产业资本, 以此来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风险责任, 才能真正从源头把关乳品质量与安全。因此, 众多乳品行业的专家、学者呼吁改变现有产业模式, 走“奶农合作社”的道路, 这样我国的乳品行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检验检测:“亡羊补牢”?
“三鹿奶粉”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三聚氰胺”, 事发后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乳品行业的措施, 广征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包括质谱、近红外、镜像等各种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纷至沓来。及时响应的检测方法在帮助快速检验问题产品、及时下架、召回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业内人士提出, 检验检测作为事后补救的方法,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检验检测尽量挽回影响和损失, 却无法避免问题的发生。对于一些未知毒物, 再严格再先进的检验检测也无济于事, 尤其一些人为添加更是检验检测所不能控制的。因此, 检验检测虽然是产品把关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 也不能完全依赖检验检测, 控制风险的最有效途径是预防和过程控制。
可以说“三鹿奶粉”事件给所有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从业者们以警醒, 食品安全无小事, 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抛开人为故意投放等因素, 严格的过程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标准法规:有待健全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 国家紧急响应, 对现有检测标准进行修订, 发布了乳品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的国标, 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并删除了已有法规中的不合理规定, 这些标准和法规的颁布和修订体现了政府严格管理的态度, 但从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方面来说, 相关标准的应急制订或逐一修订, 必将落后于不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已公布的标准法规, 也只是局部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有业内人士提出,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生产企业 (领域) 的问题, 它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 只有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 消费者的利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维护, 要做到这一切, 既要有相应的法规, 又要有相应的标准。此次事件, 除反应了相关检测标准、乳品管理规定的落后, 还体现出我国供应链体系相关标准的缺失, 包括商业零售企业的采购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目前,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涉及零售商的食品安全标准 (如英国BRC、德国的IFS) , 其中包括了采购和物流等内容。制定零售商食品安全标准将成为一种趋势, 相信未来将有更加严格的相关标准出现, 而这些标准也将在全球推广和应用。因此, 国内相关机构在关注相关检测标准, 产品标准的同时还应重视零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评述
“三鹿”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奶粉品牌, 顷刻间灰飞烟灭, 其中透露出的一个最重要信息便是“诚信问题”, 企业要经营、要长期发展首先需要的便是诚信, 然后才是相关先进技术的应用。一个企业的失信会带来整个行业遭受“信任危机”。“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后, 一度造成全国乳制品销量的急速下滑, 这正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效应。相关专家指出, 乳品行业要面对的并非一个三聚氰胺问题, 而是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所有问题, 包括了奶源的控制、有害物质的检测、生产过程的把关、流通渠道的监控等等。而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也并非仅仅乳品行业需要面对的, 所有食品相关行业都将共同面对这一问题。由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们从“三鹿奶粉”事件可见一斑, 因此, 各食品相关企业不能懈怠。
在此次事件中, 相关的检验检测技术、及时的应急管理系统、食品召回机制、相关标准法规的修订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减小消费者及企业损失做出了贡献。但是业内人士也提出, 这些工作应该做在平时, 而不仅仅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发挥效用, 如果将所有的风险预警及相关检测工作都做在前边, 也许像“三鹿奶粉”这类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就不会发生。
北京奥运食品安全零事故
回放
2008年8月8日,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从8月7日到8月21日, 北京市驻奥运会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奥运村、媒体村、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和各竞赛场馆一共监控了供应运动员、随队官员、媒体的早餐389176份, 午餐574035份, 晚餐481527份, 夜宵172092份, 合计1616830份, 监控奥运餐桌的食品超过了160万份, 没有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从8月7日到8月21日, 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饭店、贵宾饭店、运动员自选酒店、媒体酒店以及奥运食品的生产企业、基地的监管人员一共发出和接收食品原材料4864批次、4987车次, 没有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
声音
2008北京奥运圆了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想。举办奥运会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综合实力的考验与证明, 而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也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国的食品安全一直遭受国外的质疑, 奥运之前更有媒体报道一些国家的运动员将自带“干粮”来参加北京奥运会, 这显然是一种挑衅。最终, 中国以奥运期间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为本届奥运会的圆满划上了重重的一笔。
三大系统全程监控
为做好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从2005年北京市就开始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控、奥运食品安全追溯和不合格食品退市信息发布三大系统。通过监控系统进行日常监控, 发现问题后通过追溯系统查找责任人, 找到责任主体后, 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向社会公布其退市信息。三大系统在奥运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检测工作一线作战
本届奥运会中相关的检测工作可谓功不可没。首先是奥运食品移动实验室的成功应用, 其检测能力可与固定实验室相媲美, 但由于其体积小、可移动, 所以能够随时随处待命, 实现应急处理和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的快速检测;其次, 相关部门还针对引发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以及食品恐怖事件、人为投毒事件, 研发了快速检测箱和毒物鉴别箱, 提高了毒物现场甄别的能力;再有就是针对食源性兴奋剂的相关检测, 为保障运动员免受食源性兴奋剂的影响, 相关的检测工作从源头开始层层把关;此外, 为保障食品全程供应的安全, 各奥运举办城市都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 为食品的相关检测提供服务。
RFID、GPS助力食品安全追溯
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在本届奥运会的食品安全管理中得到应用。奥运期间所有食品都加贴上RFID电子标签, 通过采用RFID技术, 对奥运期间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实现了全程严格控制, 确保了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 实现了食品的源头追踪以及食品供应链的透明管理。由于RFID技术的应用,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在5分钟内查找到问题食品的源头,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实施对有效保障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 为严密监控运输途中的食品安全, 200多辆奥运食品运输车全部安装了GPS及温度实时记录装置, 对运输车辆实时监控, 从而确保了奥运期间食品供应的安全。
借鉴奥运食品追溯系统的经验, 2008年起, 以畜禽产品的全面追溯为龙头的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开始深入到普通北京市民的生活中。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全面启动, 将逐步淘汰那些无法提供源头追溯的食品, 从而保证进京食品的安全问题。
评述
为了有效应对奥运期间的突发事件, 北京奥组委成立了奥运食品安全应急指挥部, 制定了应急预案, 综合运用了快速检测箱、移动食品安全实验室、食品监控系统和追溯系统等, 实现了对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的统一调度和整体联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成为保障奥运期间食品安全的重要工具, 当然, 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在某些领域尚存在设备、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 例如冷链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冷链设施相对落后, 冷链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 提供相关设备、技术的能力十分不足。有关人士指出, 奥运会期间积累的经验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它为在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借鉴。但是由于奥运会的特殊性:举行时间较短、地域性较强、食品链较短、食品供应数量有限, 在确定的时间内保障有限人员的安全就餐等等, 这些比较容易做到。而庞杂的日常食品消费, 相对于奥运期间的食品供应要复杂的多。奥运食品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 只是全面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个开端, 如何将奥运期间的新技术与经验应用到日常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 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电子监管码风波
回放
2008年2月, 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实施情况发布《关于2008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部署的通知》, 对产品赋码方式和上市时间进行了调整。
2月, 国内几家大型啤酒企业联名上书, 对实行该规定后企业的生产成本、新设备的更换、生产中的可操作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随后, 安利、百事、联合利华、双汇等19家知名食品企业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 对推广“电子监管码”表示严重质疑。
3月, “两会”期间,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在《关于在预包装食品产品实施电子监管码的建议》的提案中认为, 该法规若在预包装食品中实施将会耗费大量社会资源, 极大增加社会成本。
4月1日, 国家质检总局对企业质疑作出了公开回应, 表示“电子监管码”是一项无法被复制、假冒的新技术, 有利于提高我国消费产品安全, 并对企业反应最多的相关问题做了解释, 同时表示“推广电子监管码, 无意增加企业负担”。当月, 中国网通联合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在全国范围内开通“116114或114商品防伪”查询服务热线。
7月1日起, 我国开始对纳入工业产品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食品、化妆品等9类69种产品全面实施电子监管等相关措施。
8月1日, 《反垄断法》实施第一天, 北京四家防伪企业状告国家质检总局, 称其推广由中信国检经营的“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涉嫌行政垄断, 被誉为中国“反垄断第一案”。
8月25日, 《食品安全法 (草案) 》经过第二次审议之后, 电子监管码制度最终被删除。国家也不再强行要求食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产品加贴电子监管码。
声音
电子监管码是我国政府为对产品实施电子监管而给每件产品赋予的标识。每件产品的电子监管码唯一, 即“一件一码”, 相当于商品的身份证。它可以实现对每件产品的唯一识别, 实现物流应用、商家结算、消费者查询等多种功能的统一, 方便政府监管、质量追溯和产品召回。然而, 如此功能强大的电子监管码却遭遇了众多食品企业与相关行业的强烈质疑、抵制。
食品生产:成本加大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大量的各种形态的包装材料, 目前绝大多数包装印刷企业并不具备事先印刷或喷印电子监管码的能力或设备, 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喷印监管码, 每条生产线要购买安装专用的变码喷印设备。全国数十万家食品生产企业, 数以百万乃至千万计的生产线, 其设备投入及额外运营费用将是惊人的。对于食品生产企业, 尤其是最小包装数额巨大的食品生产企业, 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设备改造、配置人力、购买耗材以及获取几乎是天文数字的电子监管码, 对于产品附加值较小且已经是微利的食品企业将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 因此, 是否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都有能力实现电子监管码, 电子监管码是否能够完成所有产品的同时赋码, 很值得商榷。此外, 不同生产企业的生产线差别极大, 在短期内添置配套的贴码设备具有很大问题, 而采用手工贴码, 对于一些食品加工的高速生产线则不太现实。
包装印刷:技术瓶颈
业内专家指出, 电子监管码的实施遇到了变码印刷需要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与电子监管码需大批量印刷的矛盾。因为电子监管码要求“一品一码”, 它不同于普通的条形码, 而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变动码”, 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唯一性, 它附在每种产品的最小包装上, 数量之巨大可想而知。传统的热转印设备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而目前全国有印刷变码的印刷包装企业仅有300多家, 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电子监管码印刷需求, 而包装材料的种类除了纸质材料外还有塑料薄膜、复合膜、不干胶和金属材料等, 这对印刷技术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更多挑战。
另有内业人士指出, 由于电子监管码均为实时数据, 这对在线赋码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变数据赋码印刷速度非常快, 在不同包装材料上赋码, 喷印速度是个挑战;另外, 如何实现喷印数据快干, 保证墨水不褪色、环保等也成为需要攻克的难题。
安全追溯:难以实现
有关专家称, 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产品的溯源工作涉及原料、生产、加工、配送、仓储等供应链的众多环节, 需要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方的相互配合。一个监管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电子监管网是否可以实现产品的安全追溯, 值得讨论。一方面, 食品的种类非常繁多, 数以千万种的产品门类, 数以百亿计的消费单元, 将需要上千亿的信息量, 电子监管网系统需要能够保证日常数据的及时维护和数据库的安全运行;保证企业及时录入信息、激活条码;保证相关产品按照计划上市销售;保证消费者查询到正确的信息;保证产品从源头、生产过程、运输到销售整个过程信息的准确, 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 与之相配套的技术、设备、人员是否能够同时配备完整也成为一大难题。
而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 通过RFID技术实现食品安全追溯越来越多的受到食品企业的认可。有业内人士表示, 由于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同时,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 很容易实现对产品的控制、检测和跟踪。利用RFID技术对食品进行安全与追溯的管理, 相比记录档案追溯方式更加高效、实时、便捷, 可以全面监控种植养殖源头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添加剂以及有害物质、流通环节中的安全隐患, 并可为有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提供依据。随着国内RFID厂商的发展, 国内RFID标签芯片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相对于电子监管码而言, RFID技术似乎更容易被食品企业接受, 功能的实现似乎也更容易些。
评述
推行电子监管码的初衷无疑是为了解决问题产品发现难、取证难、追溯难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而在电子监管码的推行过程中, 却遇到了诸如生产企业成本提高、包装印刷技术瓶颈、信息收集存储困难等各种问题, 来自成品企业、包装印刷企业、防伪技术企业的质疑声连连不断。由此看来, 电子监管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尚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而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却不能停滞, 寻求一种既方便、快捷又节约、高效的方式, 是各相关行业共同的心声。
食品安全法 (草案) 再三审议
回放
2008年4月20日, 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 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
5月20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各方面意见11327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召回制度等成为意见中的焦点。
8月2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 食品安全法草案第二次提请审议, 被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删除了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的规定。
10月23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食品安全法草案第三次提请审议, 草案针对食品安全事故等问题作出八项修改, 包括加强部门监管职责、明确禁止违规使用添加剂、强调事故报告制度、废除免检等。
声音
从2007年10月31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草案) 》之后, 有关食品安全法草案的进展情况一直备受关注。2008年, 食品安全法草案又经历了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草案的核心内容直指食品企业责任、监管部门职责、添加剂使用管理以及风险预警与评估。
政府监管:权责明确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一直面临多头管理的困扰, 2008年9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正式划归卫生部,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也为食品安全法草案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奠定了基础。于是在之后全国人大第二次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时, 便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部门, 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 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 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业内人士认为, 谈到监管, 有了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不良行为只是走出了有法可依的第一步, 如何使这部法律真正体现其价值, 关键还在于各部门的执法是否严格, 有了法律却没有执行到位, 法律的存在就是摆设。食品企业:自律
食品安全法草案中强化了食品企业的责任, 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不得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 依照本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里的法律责任包括了行政、民事、刑事等多种责任, 企业需要对消费者负责, 对社会负责, 更重要是对企业自身负责。相关专家指出,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于让监管部门替食品企业把食品安全的关, 希望监管部门能时时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 能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行为, 而把食品生产经营者置于被动地位。但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 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 只有每一个食品生产经营者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主动把住安全关, 食品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而食品企业如何履行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呢?相关人士表示, 正确道德观的树立是核心内容, 在此基础上食品企业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工具及生产、检验工具, 依靠良好操作规范, 从源头开始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关。只有稳定的产品质量才是保护品牌、保护市场、保证发展的根本。
添加剂:受限
食品安全法草案在接受第三次审议时, 明确禁止违规使用添加剂。相关专家指出, 长期以来, 食品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主要存在4大类问题, 一是使用目的不正确, 一些企业使用添加剂只是为了改变食品的感官效果或降低成本, 违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二是使用方法不科学, 不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要求, 超范围、超量使用;三是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没有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四是未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识, 误导消费者。
实际上我国政府对添加剂的管理, 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生产、使用、申报、标识等规定, 之所以依然会屡现违规使用添加剂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认为是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的处罚过轻, 执法机关对违法企业通常只处以罚款, 而罚款额最高仅为查获问题产品价值的20倍, 这对一些不法企业来说, 不能造成致命打击;另外, 目前我国的食品消费过于追求色香味等外在品质, 对内在安全性认识不够。一些不法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口味, 力求出新出奇, 造成加工过度, 客观上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
添加剂滥用应该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聚氰胺”虽然不是食品添加剂, 但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违规添加的严重后果, 而全面禁止滥用现象, 单凭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还要归结于食品企业的自律。企业如何做到自律呢?相关专家指出, 在法律中明确相关规定并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检测工作、加强社会监督不失为好的方法。而本法中对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明令禁止, 再一次反应出了国家严格监管添加剂使用的态度。
评述
食品安全法草案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和几次修改之后, 更加完善、严格、客观, 相信将很快正式实施。这部新法是否能够帮助规范食品行业?是否能够帮助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否能够促进我国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是否一部食品安全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诸多疑问相信只有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才能得到答案。有人说一部法律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效用, 关键在于执行, 否则再严格的法律也将失去其应有的威严。
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回放
2008年11月18日,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与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部长莱维特在北京召开的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上表示, 中美两国将在对方国家对等设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 加强双方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合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在中国办事处的主要工作包括:帮助中国建设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同时将美方人员派驻中国检查出口至美国的食品安全。
11月19日, 美国FDA驻华首个办事处在北京成立, FDA首批派出8名成员到中国, 包括食品、药品、设备方面的技术专家及检查员;随后上海、广州两地办事处相继成立。
声音
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消息, 又一次引起了公众对“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的大讨论, 各大媒体也就此事争相报道, 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到底意味什么?各方传来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美国FDA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表明其对我国监管的不信任, 也是为美国产品进军中国做准备。更多的人则认为, 美国FDA进驻中国, 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利好, 因为美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验比中国丰富, 他们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可以将好的经验带进中国, 促进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而中美之间的监管机构互设, 则能够更进一步的拉近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一些原本颇费周折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些办事机构的存在会变得非常之简单。
食品企业:利好
对于食品企业尤其是向美国出口的食品企业而言, FDA办事处的设立无疑为他们的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和保障。众所周知, 美国FDA对于进口产品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且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程序也相当复杂, 这些并不是所有出口美国的食品企业都完全了解, 尽管目前有很多帮助出口企业办理相关事务的事务所, 但他们的服务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是会有一些出口美国的食品, 因为各种原因遭遇扣留、禁运、下架等, 而这个时候直接的受害者则是那些出口食品企业, 接着便是同类食品企业。食品企业因此而蒙受经济损失, 甚至倒闭, 实为不值, 而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 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食品出口。此次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相信也是出于方便两国间贸易往来方面的考虑,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就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标准, 出口食品不仅要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还要符合进口国标准。”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对于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及两国食品行业间的交流, 减少误会, 拉进距离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 因为美国是一个有着完整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国家, 无论专业机构和法律法规监督方面还是技术手段监督方面, 相比其他国家都更为成熟, FDA办事处的成员由食品、药品、设备方面的相关专家及检查员组成, 这些人员在食品安全的研究与管理方面应该都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 他们零距离的接触中国食品企业, 定会为中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建议, 相信对中国食品企业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至于部分人所担心的——FDA的进驻是否也表明了他们能够对中国的食品生产“指手画脚”, 相关专家也表示:“美国FDA的责任是帮助中国进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能力建设, 他们的角色是指导和建议, 并不是直接管理。”专家的话也提醒了食品企业, 对于FDA不能有完全的依赖思想, 良好规范及管理的培养及实施还是要靠自己, 并不是FDA来了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企业需要的是充分借鉴后的执行。
检测认证:竞争
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莱维特表示:“美国FDA办事处设立后将请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对出口产品进行认证, 符合标准的产品将很快通关, 反之则会进行严格的通关审查。”进入21世纪之后, 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威权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进入中国,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认证, 出具相应检测认证报告。因为很多国际买家只信任他们指定的检测认证机构出示的报告。美国FDA选择请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对出口产品进行认证, 相信也是因为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公证与权威。而目前中国的日常检测和认证工作均由国家相关的认证检测机构完成, 这些机构的权威性大多数在国内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 而在国际上的权威性相对来说却稍逊一筹, 由于国内的相关机构大多数只对国内的标准非常了解, 而各国标准的差异性使他们无法做出全面的服务;而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 由于悠久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全球资源, 使他们对各国的标准都了如指掌, 相关的检测认证服务也非常全面。因此, 这些国际性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对国内的检测认证机构来说, 具强大的竞争力。业内人士认为, 中国应该逐渐将检测认证工作市场化, 促进中国第三方检测认证的发展;而第三方机构的发展壮大, 一方面能够与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公平竞争, 另一方面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负担。中国需要与世界同步, 这句话应体现在方方面面。
评述
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对食品企业, 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对中国都是一件好事。一方面美国在中国的办事处可以帮助中国建设更为完善、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另一方面中国在美国设立办事处可以让美国更多的了解中国, 中国也可同时向美国学习先进经验。而这种办事机构的互设并非对中国的特例, 只不过中国先行一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推进, 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会越来越频繁, 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减少隔阂成为必然, 食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而互建食品监管机构便是大势所趋。这种举措之下最大受益者一是消费者, 再就是食品及相关企业。对于众多的食品及相关企业来说, 充分利用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 既能降低企业购买相关检测设备的成本支出, 又能提高产品的可信度, 获得买家的认可, 一举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