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教育研究内容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启蒙教育研究内容(精选8篇)

国学启蒙教育研究内容 篇1

我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经市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审,经市教育局批准,于2007年1月被立项为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四年来,学校课题研究在市教科所、区社会事业处、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扎实有效开展教科研相关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一直以来关心扬子第四小学教科研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借此结题申报之际,就学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所开展的工作向各位领导、来宾做如下汇报。

一、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一支高素质的课题研究队伍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早在“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酝酿阶段,我校就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成员由组织管理能力强、科研意识浓、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及一定研究理论水平的老师担当。研究小组由季红兵校长担任组长,钱淑云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骨干教师张远钧、胡玲、李哲南、赵海燕、李玉梅、徐久云、何光霞、林晓霞等为研究小组成员。这是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队伍,是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是一支乐于奉献的队伍,他们的努力确保了“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2、制定课题研究管理规定。

学校领导在教科研工作中达成的共识是以教科研兴校,因此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各项工作的开展,实施校领导教科研负责制。目前学校自上而下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师支持的教科研格局。我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立项之时,学校就出台课题研究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障课题研究的开展,规定对科研具体时间安排,研究小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奖励政策等职责与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制度规定每周三下午进行教科研研讨等活动,学下在期初课务安排时充分考虑研究小组成员研究需要,在教科研活动期间不安排任何课务,从而确保教科研质量。

3、确定课题研究重点。基于国内外国学启蒙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结合起来,以“综合实践”作为出发点,注重国学启蒙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的研究。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亲近国学,积累国学文化基础,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国学的魅力,深入理解国学真谛。我们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既要让国学启智,又要让国学育人,让每一个儒香学子“启智、养正、博雅”。

4、研究小组成员培训。

学校重视研究小组成员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让研究小组的成员了解更前沿的研究资讯,掌握更先进的研究理念。

(1)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指导研究工作。

学校先后邀请马来西亚国际经典情商教育专家钟积成教授,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对研究方向、研究策略等给予了卓有成效,富有建设性的指导。

(2)组织研究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取经。

我校先后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等课题组,参与他们的子课题研究,参加他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贴,丰富研究理论资料,提升实践研究水平。研究小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青州论坛、成都论坛,“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南京学习交流等多次活动,带回宝贵的研究经验、研究理念。

(3)组织国学普及教育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国学普及教育集体活动,每月一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国学,通过观看大师国学讲座录像、拜读国学经典作品、论坛学习国学体会等形式让更多的教职工理解国学教育,提高国学素养。如我们先后聆听了蔡礼旭、翟鸿燊等国学大师对于国学的理解,阅读了王蒙等大家关于国学的著作,采用论坛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感受等活动促进了教职工对国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5、课题研究经费保证。

学校有独立的教科研经费预算,对外出学习培训等教科研各项开支,学校学校课题研究经费全力保障。

二、具体工作

1、构建课程系统。

国学精神要在学生生命中扎根,国学课程化是必由之路,我校国学研究打造的正是鲜活的、灵动的,有着持久生命力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以环境、学科、活动为三大课程群,集成“专题课程、隐形课程、微型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等多重课程形态,构建我校国学教育课程系统。

(1)环境课程。

不仅建设浓厚国学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将“隐形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有效放大,使其显性化、课程化,让学生品味、感悟、内化。在国学环境创设上,体现主题性、系列性和儿童性,建立国学教育长廊,以“走进经典”为主题,以“名家、名言、名篇、名作”为内容,包括主题墙报(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梅兰竹菊系列、经典诗词系列、经典格言系列)、造型设计(体现传统文化主题大门、围墙等)、大型壁画(“少年自强”主题宣传画)、景观景点(国学浮雕小品等)、设施陈列(厅堂、走廊、教室的布置文化)、专用教室(建设国学教室,营造安定、祥和、富于浓郁文化的氛围)。学校还将“无声语言”绘形绘色,把教育长廊的内容编成教材,进入课堂。采用由国学小书院小院士担任国学导游进行讲解的形式,让学生耳闻目睹,加深理解。

(2)学科课程。

①创造性地使用经典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成语典故》、《三十六计》、《古文观止》等。

②重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数学学科中传统数学思想元素;音乐课堂上欣赏民族经典乐章;美术课堂上民间工艺的欣赏与制作,欣赏赏心悦目的唐装等;体育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让孩子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流长。

③着力开发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现在我校已成功开发《论语》、《经典古诗词》《德行教育》三本教材。如《经典古典诗词》以“四季、四节、四经、四君子”为主题,每一单元涵盖古典诗、词、文。四个单元:秋蕴絮语、冬日印象、春天的歌、灿若夏花,通过追本溯源、诗词欣赏、摇橹引渡、余音袅袅四个部分及单元综合练习将中华优秀诗歌作品及其相关知识呈现在好学、勤学的儒香学子面前。追本溯源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经典轶事,激发学生对于经典的兴趣;诗词欣赏则直接将最美最醇的经典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摇橹引渡给了学生一枝拐杖,凭借所附的材料学生能够享受到跳后成功的欢愉;余音袅袅则让不朽的文化盛典通过一扇窗让学生探寻更多„„

(3)活动课程。

①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忠、孝、雅、诚”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国学经典中传统文化美德资源进行德行教育。如在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为蓝本,创编了一些以古典文化为内容游戏活动,将学习与生活与课间活动联系起来。

②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我国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关于这些节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有很多为我们耳熟能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从善的经典范例。如清明祭祖,中秋回家探望家人,重阳慰问老人等告诉我们孝的要义。在学生唱、说、舞、奏的过程中自觉领会,达成教育。

③开展国学素养综合系列教育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儒香文化节”和“儒香文化论坛”,是国学教育活动的盛事,全体师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能够全方位感受到国学芬芳,提高综合素养。学校第三届儒香文化节在扬子体育馆举行,全校师生及数百名家长参与的大型互动活动,整场活动由求真、求善、求美三部分组成。求真篇中动人心弦的经典、脍炙人口的佳作让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生动再现;求善篇中亲情、友情、爱国情通过演员生动演绎,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求美篇中华服饰的故事让我们深入远古、走向未来,大红的绸子下美仑美奂,一千多师生齐声诵读《礼运大同篇》告诉我们关于美最好的解释。

④社区家庭国学教育活动。在家庭开展“同读国学经典,建设儒香家庭”活动,学校每周发一条国学短信,推荐国学经典家庭读本,举办“亲子诵读经典”和写同题“读经感悟”等活动。

2、落实子课题研究。(1)参加重点课题研究。

结合“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研究的实际特点,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同时加入并承担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研究,学校成立德行研究小组,加入了“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课题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基于学生需要的传统美德主体育德范例研究”的研究任务。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研究资料,充实了“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研究。

(2)分设子课题,全面铺开研究。

针对学校教职工的特点,结合国学启蒙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学校通过设立子课题或教师申请子课题两种方式,在国学教育大课题下增设近二十项子课题,从不同角度多渠道多手段开展研究工作,补充课题组研究,全面推进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3、开发校本教材。

研究初期,我们采用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国学小书院”丛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走出了一条学、教结合的国学教育思路,也形成了自己国学教育学案并逐步整理出“古诗词”、“德行教育”、“论语”“金陵文化”等校本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有校本教材的开发均经过了几个阶段的磨砺,均来自于课堂实践。比如我们的“论语”校本教材的开发,课题组成员首先确定所选《论语》语录的分类,诸如诚信、治学等,接着将所选语录结合现代教育特点现代教育元素整合备教案,然后课堂实践,再研讨修改第二次进入课堂实践,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得出《论语》学案,同时得出教案。因此,我们的校本教材是与教案同时呈现的,是可以直接应用推广的。

4、课题推广应用。(1)参加文化传播活动。

由于我校注重综合实践研究,注重活动研究,学生学习渠道之一就是活动,学生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区域内形成一定影响,多次应邀参加各级演出活动。如我校国学经典诵读类节目曾参加了南京市经济广播电台、南京市少儿频道举办的“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音乐会”,参加了南京市图书馆组织的“国学的天空”等多次演出活动。通过活动让更多有识之士了解了国学教育,推广了国学教育。

(2)社区经典诵读班开办。我校课题研究小组有一批志愿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免费开办了“社区经典诵读班”,面向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授国学经典,得到社区及家庭的广泛好评。

(3)承办区语文年会,展示国学研究成果。

我校先后两次承办区语文教学年会,通过国学课堂、国学活动、国学研究汇报等形式将国学经典教育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既诠释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又宣扬了传统国学经典启智、养正的效用。

三、研究反思

1、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师生对国学启蒙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撰写了不少关于国学启蒙教育的论文,在各级报刊及各类比赛中均有所斩获,此次结题也形成了教师论文集。学校建设积极、健康的少年君子文化,形成学生笃学善思的学风,厚德尚行的习性,博爱自强的品格,学生在国学教育的熏陶下,国学素养明显提升,逐步达成活泼文雅的目标。目前,多数孩子能够独立创作诗词,《乐游园》正是他们勤奋学习的成果体现。此外,我们还征集了很多由孩子独立设计或家长孩子共同设计的传统节日活动方案等,有些已经被搬上舞台。这些成果的取得说明了国学教育研究深得人心,社会、家长的支持也是我们研究的原动力。

2、发现问题。

进步就是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不足。如我们重视了过程的研究,老师和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我们重视总结反思,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模式体系。对于研究效果,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但是如何用数据分析,如何让效果得以显性表现还需要不断总结不断思索。

国学启蒙教育研究内容 篇2

由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承办的“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研讨会”日前在南昌大学举行。经过交流与探讨, 专家们对于国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专家们认为:所谓国学, 就是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所指向的特殊思维路径, 在融贯经史子、参究天地人的整体观照之中, 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言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当代学术文化的语境之中, 融旧开新, 再续敬德尊圣、平等向善、知止乐天的人文传统, 培植理想的未来人性, 构建新型的情理范式, 重铸炎黄子孙的民族心魂;以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 豁达开朗的文化胸襟, 积极参与当代世界人文价值与全球普适伦理的文化重建。概而言之, 融旧开新, 再续华夏人文慧命;敬德尊圣, 重铸炎黄民族心魂。这就是当代国学的文化生命与历史使命。

关于国学的学科定位, 专家们一致认为, 按照当前学科门类的划分, 以二十四部书的知识体系及其价值功能为基本内涵的国学, 应该是个大的“学科门类”或者至少是个“一级学科”, 它不应该隶属于当代人文学科所谓文学、历史、哲学任何一个学科分支之下。否则, 与国学教育的创办初衷相悖, 也与传统国学的学术理路不协。

国学启蒙教育研究内容 篇3

一、思考国学礼仪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盘统筹“一体化”

将国学礼仪行知教育的研究全面融入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融入到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中,就能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全面贯彻。

(二)做到“可持续研究”

接受国学教育对每个人终身发展有很大好处,也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采用“一体化”研修的机制,将教师所做的每项日常工作都和国学礼仪行知教育课题研究目标相结合,能集中精力搞研究,是可持续的研究。我园把研究范围界定在易于显现的礼仪行为上,也易于把握。因此,我园申报的“幼儿园国学礼仪知行教育的研究”的课题,被省科学教育规划办立项为正式课题。

(三)做到“以教师、幼儿为本”

1.以幼儿为本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我园从中选择了以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能规范幼儿日常行为,以培养良好品质的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为教育内容,立足于培养教育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做人的基本素养。

2.以教师为本

把我园的办园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认同和自觉的行动,形成共同的愿景,让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全面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实施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国学礼仪教育环境

环境是隐形教育,我园做到有文化、有生机、有传统、有创新,真正地在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的门厅、长廊布置了国学故事墙面,创设了《弟子规》、《常礼举要》以及“感恩教育”的版块,在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环境处有选取《论语》、《弟子规》的内容布置的富有艺术情趣的镜框或扇子状、屏风状的版块,并创设小书院,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

(二)国学礼仪教育让学校的每个主体“动”起来

1.由上而下,行政先“动”起来

(1)丰富自我,读书学习。以学习为乐,以读经为趣,推崇学习集仁、义、礼、智、信为一身的《论语》一书,教师人手一册,有时由一个教师讲解学习,有时集体诵读,一起理解其中的意义及内涵,有时分散各自读,园内园外自学、熟读、背诵,并写读后感进行交流。教师们通过交谈提出问题或就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一次的交流中,教师们就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感悟,有些教师眼眶红了,有些教师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大家都感慨万千。

(2)深入社会实践学习。行政制定整学年“国学课题学习计划”,融人文学习、团队培训、教科研为一体的学习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上国学各类培训及团队组织,现场听取《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三国》讲座、毛佩琦教授《中庸》讲座、鲍彭山教授主讲的“孔孟革命”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的“孔子论管理”讲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主讲《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与人生启迪。还听取社会各类国学相关讲座。如台湾国学专家王财贵的讲座、参与邹越老师“启迪智慧心灵”培训,听取新加坡开心老师“爱的教育”的讲座。

(3)园本培训,体验学习。采取生动有趣的情景式体验学习的培训方式,其目的是自编自演,自纠自赏,让教师达成共识;其特点是轻松愉悦,直观生动,教师积极参与;其成效是个人品行和团队风貌得到整体提高。选自《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作为培训教师礼仪行为的教材,创编出诸如“聚餐”“会客”等十个方面的礼仪内容,以情景表演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礼仪行为探讨,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并结合诸如“爱的天使”之类的游戏互动,使教师之间更加和谐,富有激情。园本培训生动,体现动态性、体验性、游戏性。

(4)激励评价,促进成长。为了激励教师形成与国学研讨相适应的礼仪行为,我园成立“礼仪考评小组”给予教师日常的评价,包括习惯素养如“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等;礼仪行为如“他人语 勿插言”等的评价目标。月底或月中全园将评选出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创意之星”、“爱心之星”的明星教师,以此激励广大教师。

2.由下而上,教师“动”起来

(1)教师大量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行为,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并创编成三字一句的国学礼仪评价目标,目标细化到每个月进行评价。

(2)为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避免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几种方式,使得国学教育真正落实在幼儿身上:①与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结合,把幼儿的国学学习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的小社会中,让幼儿的国学礼仪行为在生动有趣的小社会中践行。②与国学坊结合,各班创设了赋予幼儿经典学习、操作、实践为一体的国学坊,幼儿在国学坊安静操作学习,感受浓厚的氛围。③与国学课结合,设置每周一次的以情景故事表演为手段的国学教育活动课程。④与情景剧结合,以国学经典故事为教材,创设以知、行、演为一体的国学吟诵及情景剧故事。让每个幼儿参与表演,在亲身演绎当中接受教育,不仅学到了其中优美的语言,增强了对古诗文、故事的理解,在其他领域上也获得长足进步。比如通过表演的服装认识到故事的朝代背景,增长了见识。⑤与经武操结合,创设以经典《弟子规》为内容的“经武操”,幼儿边诵读边做“经武操”,体会中国武术形体的魅力所在,从中锻炼身体,增强阳刚之气,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如“首孝悌”这三个字,在《弟子规》武术形体上为一手护头,一手护跨,内涵为在生活中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爱护弟弟妹妹;又如“圣人训”的武术形体为双手托掌,双脚踮尖,内涵为让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习,用在贤的德行智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再如“则学文”的武术形体为下蹲屈身,内涵为学习的态度就是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开拓大脑智慧等。⑥与诵读结合,创设读、识、记为一体的多样诵读方式。诵读是念,读出声音来,不求理解,只求熟记。在经典文化的诵读中幼儿受益匪浅,不仅大量识字,提高了记忆力,而且胆量也大了。⑦与评价结合,创设“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激励机制,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评价表同一内容分为家长评和教师评两份。每月初我园分发评价表给家长,请家长按表中的评价指标对幼儿作出相应的评价,月末教师再把家长评价表收集上来,一起做分析评价,总结后写好反馈意见再分发给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同伴的表现,便于家长客观地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从这点上也反映出我园的家园共育已经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质。

(三)国学礼仪教育使学校的对外交流学习“活”起来

1.由外而内“请进来”

邀请市、区教育专家、前辈及社会各界资深国学研究者、兄弟单位等来园指导国学教育研究方法、策略,传播国学精神。

2.由内而外“走出去”

(1)国学教育进家庭:为了让家长认同国学教育,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幼儿园通过国学讲座、学校网站、幼儿国学评价表、家长开放日、亲子国学经典节日表演等形式,组织家长参与“与经典同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2)国学教育进社区:为了在社区宣传国学精神,创建和谐社区。幼儿园创设校园外围栏、宣传栏等环境,宣传教育理念,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伴我行系列一诗歌吟唱会,系列二情景剧”两场活动把国学教育推广到社区。同时与社区进行各种互动:到社区讲课、逢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在社区金鹭发秀接受礼仪培训等互动。

(3)国学教育进社会:①参加两岸研讨会。代表学前教育界参加首届两岸关爱青少年健康研讨会,与各方代表交流。②参加筼筜书院多场国学讲座,教师定期去筼筜书院公益性地教授国学课。③在邮政、房产等发布会上,表演国学情景剧,宣扬国学精神。④多次参观国学教育机构“孟母堂”及兄弟单位,资源同享,共同研究。与社会各界研究国学的人士,如:北京“6+1”教育科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科研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各地园长形成交流平台,探讨国学教育。

通过“走出去”的学习,积极与社会、家长互动,发放调查问卷,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国学教育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反响甚佳。

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篇4

一、引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将取决于人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积累能力、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是知识生产、积累和应用的主要手段。幼儿教育不仅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关键,亦是一切教育的基础。[1]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但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2]

本文以CSSCI(2001—2005)为数据源,以第一分类号“G61”(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在CSSCI(2001—2005)中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学前教育专题论文954篇,然后对这些文章的分布期刊、论文著者及机构、文献引文进行分析;以被引期刊名为《学前教育研究》在CSSCI(2001—2005)中进行精确检索,共被引113篇次,然后对引用《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的期刊及论文进行了分析。

二、学前教育专题论文发表情况

(一)论文发表年代分布

对某一学科、专题论文发表年代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上了解该专题研究的发展历程。[3]CSSCI(2001—2005)共收录“学前教育”专题论文954篇,占该时间段教育类论文36597篇的2.6%,可见该专题论文只占教育类论文的极小比例。相比之下,CSSCI(2001—2005)共收录“高等教育”专题论文9210篇,占该时间段教育类论文25.2%。

对表1数据和CSSCI(2001—2005)来源期刊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01—2003年学前教育专题论文明显多于2004—2005年。这是由于CSSCI(2001—2003)收录了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学前教育研究》,2004—2005年则没有收录该专业期刊,2001—2003年除去该刊的发文数,其他教育类期刊发表学前教育专题的论文数分别为:54,67,57,与2004—2005年的发文情况基本持平,在CSSCI(2004-2005)数据中即反映为学前教育研究专题论文的大幅减少。这一现象说明,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像《学前教育研究》这样的专业杂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收录这样的专业期刊将不利于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发展。

(二)论文期刊分布

对期刊所载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确定论文的期刊分布规律,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对CSSCI(2001-2005)中的954篇学前教育论文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这些论文分布于46种期刊中,按照发文量递减排序,可以得到表2 CSSCI(2001—2005)年收录的学前教育专题论文的期刊分布。

从该表所列各期刊的发文情况来看,可以较为明显地将这些期刊分为四类:一是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学前教育研究》,该刊为CSSCI(2001—2003)来源期刊,以三年共发表673篇论文高居榜首;二是《上海教育科研》《教育评论》《教育发展研究》等教育学综合期刊,这些期刊对学前教育专题论文各年均有反映,但并不构成这些刊物关注的重点,只是对学前教育表示一般性关注;三是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以及师范类高校学报,这些期刊虽然对学前教育有所关注,但是发文较少,也比较分散;四是其他专业期刊,如《社会学研究》《战略与管理》《求是》等,对学前教育有零星反映。这充分说明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主要限于学前教育专业内部。

(三)著者分析

1.核心著者。

在所统计的954篇学前教育专题论文中,共有作者(包括合著者)983人,其发文情况如表3 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研究学前教育的学者较多,但是核心著者较少,发文仅有1篇的著者有832人,占总著者数的84.6%。这反映出该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不是很成熟,稳定的核心著者群人数较少,发文量也不是很高,这是造成学前教育专题论文整体发文数量偏低的重要原因;另外,从表中《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的收录情况来看,研究学前教育的学者将大多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在该刊上,有4位核心著者甚至没有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该领域的论文,这一方面说明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学者对《学前教育研究》专业期刊的认可和信赖,另一方面,也可以推知,CSSCI不再收录这样的专业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渐埋没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2.合著情况分析。

期刊论文作者的合作规模是科研劳动组织规模在期刊论文中的真实体现,通常用篇均论文作者数,即合作度指标来考察和评价。[4]合著率是指在一定的论文集合中合著论文与单作者论文的比例。[5]目前,国内外学者分析论文合著率有两种方法:一是一类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二是一类期刊在一定时域内多著者论文数与总论文数之比。[6]

在所统计的2001-2005年954篇学前教育专题论文中,共有作者1236人次,按照合著率的第一种定义,平均每篇论文有1.30个作者。按照第二种定义计算出的合著率为41.09%(见表4)。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内论文的合著情况较好,但仍以个人智力及小型课题合作研究为主。

(四)发文作者机构分析

按机构性质不同将论文作者的机构分为高校及各类进修培训学校、研究所及专业研究会、幼儿园及学校、杂志社、医院、政府部门等进行统计。从表5可以看出,高校及各类进修培训学校参与研究的作者数最多,达641人次,占51.94%;幼儿园以参与研究的392人次紧随其后,占总人次的31.77%。可见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教育研究及教学实践机构是研究主体,同时专业研究学会和政府机构的参与也使得学前教育研究变得多元化。

三、引文分析

(一)高被引文献分析

除了根据期刊、著者以及机构分布评价学前教育研究实力和学术影响之外,还可以借助CSSCI的数据资料分析单篇论文或著作的学术影响。一般说来,在本学科领域被多次引用、长期评析的著述,往往学术影响较大,生命力较强。

表6 列出了学前教育专题论文经常引用的文献,基本反映了学前教育领域的经典著作。不难发现高被引的文献全部为书籍,期刊文献未能进入视野。可见学前教育类文献对期刊论文的引用不够,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经典论文集。

(二)《学前教育研究》杂志2001-2005年被引情况分析

一般说来,一种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它在信息交流中越活跃,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地位越重要,这也是目前国内外鉴定核心期刊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001—2005年,《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在CSSCI数据库中共被引113篇次(如表7所示),其中《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在2001—2003年自引52篇次,自引率为46.02%,这一方面反映出《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也反映出这一领域的科研人员及其研究具有延续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这一较高的自引率也证实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类其他刊物上发文较少,由此可以推知,在CSSCI数据库中去掉《学前教育研究》这类杂志,必然会使学前教育这种专业深度较强、受众较窄的小学科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就提醒我们在CSSCI的选刊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科有适当的倾斜和照顾,否则会失去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

(三)引用《学前教育研究》杂志论文的学科分布

当代学科发展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增强,这在不同学科论文的互相引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研究引文的学科分布就是透视这种亲缘关系的科学方法。通过调查某刊论文被引的期刊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该刊的载文被引所涉及的学科范围、该刊的读者群及影响范围。[7]

表8列出了引用《学前教育研究》杂志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教育学领域论文对《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的利用占了该刊被引的绝大多数,说明学前教育与大教育学息息相关。对于教育来说,抽象的理论只能在生动的实践中存活。[8]第二,学前教育领域论文对《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的利用遥遥领先,说明《学前教育研究》杂志是该领域重要的专业期刊,从目前《学前教育研究》被利用的情况来看,该刊渗透广泛,如研究儿童心理及儿童行为的心理学论文对该刊的引用也较为突出,凸现了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相互交叉的特点。CSSCI数据库应该给《学前教育研究》这种小学科的专业期刊提供一席之地,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的成熟与发展。

四、结束语

本研究针对目前学前教育研究的现状,对学前教育专题论文的发表年代、期刊分布、著者、机构等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学前教育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影响越来越大,并且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交融越来越清晰;同时也可以发现,学前教育学是一个小学科,其研究人员相对较少但很稳定,CSSCI数据库中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期刊,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将不能及时被反映,不仅不利于这种小学科及其事业的发展与对外交流,而且不利于国家完整的教育学科与教育系统的发展。如何扶持这类小学科的专业期刊,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与深思。参考文献:

[1] 智学.追求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2] 庞丽娟.论学前教育的价值.学前教育研究.,2003,(1)

[3] 王克平,梁战平,李勇,王立学,孙玉伟,王志玲.我国竞争情报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情报学报.,2006,(3)

[4] 钟旭.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率指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情报学报.,2000,(3)

[5] 吴潇.竞争情报论文定量分析及趋势预测一中国期刊网 1994 — 2000 年竞争情报论文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6)

国学启蒙教育研究内容 篇5

一、论题背景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范畴。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社会供给整体上来说仍然有些不足,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尚且低于其他教育事业,最终导致了我国学前教育管理混乱,无法取得较好的办学效果。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多元化的特征,从而导致了学前教育发展有失均衡。鉴于此,本文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学前教育服务效率,最终提升学前教育供给水平。

二、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基本概念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关系[1]。一般来说,教育供给就是指为了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力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训的机会,目的就在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就是指社会办学主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的学前教育机会,主要就是各种类型的幼儿园。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学前教育供给就是指为了满足学龄前儿童入学需求,一些幼教机构愿意且能够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一般来说,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变化和个人家庭需求而进行着一定的变动。

三、我国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特征

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服务供给主要存在着办学主体多元化与办学经费多元化的特征,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现有学前教育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的问题。那么,政府就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比如说生产式供给服务和购买式供给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学前教育公平,并提升其办学质量。

1生产式供给服务多元化

这就是指政府直接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主要就是政府亲自办幼儿园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这种服务供给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由办学方负责幼儿园一切的事务,园长也是政府任命和委派的,他只管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事务。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园长的权利有被扩大的趋势,主要就是实行园长负责制。在这种类型的幼儿园里,师资力量更有保障,因为政府教育部门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这并不是说,它的办学方式就是单一的。事实上,它们也会随着各个地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政府拨款用途具有多元化特征。我们可以根据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提供的拨款用途来划分,一般分为资助性拨款、补助性拨款和奖励性拨款三种类型。其中,资助性拨款主要是在国务院20《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来的一个政策[2]。根据该项政策,各个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还需要设立专门的经费支出项目,并委托相应教育部门采取直接拨款的方式来向学龄前儿童进行资助。当然,这也应该包含国家对一些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地区的特殊资助项目。应该来说,这项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有着不同的特点,即受益群体主要为弱势群体中的低收入家庭与残障儿童;拨款标准水平高低不一,资助的类别基本上根据收入不同来确定;拨款的具体数额也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资助费用的拨款方式也是形式各异;不同地区的拨款对象人数比例、标准与范围都有一定的差异性。

补助性拨款主要就是发放教育券、直接拨付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的拨款。我国学前教育当前处于一个极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幼儿园发展迅速,出现了公立园和民办园共存的现象。政府部门也开始强化了对学前教育的扶持与引导力度,尤其是对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在不断提生,比如说给它们发放公共教育券、补贴公用经费等。当然,发放教育券主要就是政府直接发给学校,它要求学龄前儿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把教育券交给相关幼儿园,再由幼儿园到教育部门进行兑换,教育部门再进行统一拨款。这种方式大大减轻了普通家庭对学前教育的费用压力,体现了学前教育的公平,赋予了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同时它的拨款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这就让地方财政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制定和实施此项政策时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确保学前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此外,还有一种就是奖励性拨款。它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以奖代补”“以奖代投”的形式来为幼儿园办学提供经费帮助,主要是针对民办园。这些奖励性经费一般是用来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它为民办园带来了发展福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出民办园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与服务质量。当然,民办园不能一味地依赖这种拨款方式,而应该平时就准备好充足的发展资金,确保幼儿园的健康、平稳发展。

那么,政府对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拨款类型一般包含了基本拨款和项目拨款两种。其中,基本拨款就是由中央与各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幼儿园进行办学的各种经费,常常是根据核定的生均教育成本来进行拨付。这里的生均教育成本包含了生均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两个方面。它们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政府在拨款前应该会同审计部门对市场进行仔细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制定一个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分类拨款标准。项目拨款则是根据具体的项目来进行拨款。它们由专门的项目部门负责,且专门用于该项目活动,并在较为严格的组织规划下,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

2购买式供给服务多元化

政府也可以通过向一些办学主体购买学前教育服务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这就是一种购买式的学前教育供给服务方式。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政府试图通过购买来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的平等商品交换,它让服务教育提供者与生产者实现了分离,政府则提供购买所需的经费。具体来说,政府制定拨款项目与拨款措施,并从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提供一定的服务经费,比如说购买学位、实施助学券制度、为幼儿园发放奖励金等。那么,政府购买式供给服务中,生均公用经费受到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政府购买方式有直接购买、间接购买两种方式。其中,直接购买又分为学券制、购买学位两种。这种学券制本质上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政府调节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3]。它有助于学前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根据发放券的发放对象,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面向幼儿园家长的普惠式教育券、面向非营利学校幼儿的教育券以及面向家庭困难和弱势幼儿的资助式学前教育券。其中,前两种教育券的作用较大。

购买学位则是指政府部门与民办教育机构通过一定的契约来为辖区内学龄前儿童购买教育的一种方式。它要求民办园达到一定的`教育水平,获得认可的办学资格,并愿意与政府部门合作。当前来看,它主要是以学前儿童的生均教育经费作为交易的基础价格。我国已经有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实施这种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只是仍然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因此,它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即地方间制定标准额不一;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供给的重视。

以上两种直接购买方式有着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的地方表现在两者都是对学前教育进行的公共投入供给,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支出,并为家庭和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益处,有利于我国学前教育多样化与多质化发展。此外,它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办园的发展,体现出政府对民办幼儿教育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前教育家庭的经济负担。当然,二者也有不同点,即政策实施相关主体不同、政策内涵不同;实施过程路径不同;资金流转带来家长受益的先后次序不同;出错方可能性和修正的便宜度不同。

至于间接购买方式,主要就是包含了减免租金、减免税金两种方式。其中,减免租金是最为间接的政府拨款方式,对于幼儿园收入与支出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它会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并让幼儿园、教师以及学前儿童家庭受益。减免税金主要就是国家鼓励一些社会团体来参与到学前教育办学当中去,对他们实施一定的免税等优惠政策。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社会资本投入到学前教育办学中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减轻了幼儿园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让税收发挥了导向性作用,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与建议

我国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多元化特征使得其发展不够乐观,因此,政府应该实施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方式。但是,生产式和购买式服务方式也有自身的问题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健全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强化政府提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拓宽学前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加强创新和完善政府供给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方式,最终实现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均等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维.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以浙江省嘉兴地区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5).

[2]胡卫,何金辉,朱丽霞.办园体制改革:多元化的教育诉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感恩教育、国学教育汇报 篇6

2.讲课人是本校教师还是外聘人员,外聘人员来自哪个单位? 3.以什么形式讲的课?

此书面汇报,请于明天下午3点前送业务科,统一报送。前言

一声声“人之初,性本善”的朗诵,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国学课,一场场生动的专题教育活动,有如一阵清爽的春风吹进民治中学校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年轻的民治中学更加充满勃勃的生机。这股春风就是国学教育的春风,她已吹开了民治中学学校工作的一树春花!去年 10月,我校荣幸地成为了宝安区首批28所国学教育实验学校中的一所。我们深知这是上级领导的关怀和信任,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我们知道身上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和开展国学教育。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某些方面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现在就把我校在国学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着眼感恩文化,倡导国学教育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们成立了以陆雄新校长为组长的民治中学国学教育领导小组和校

级国学教育学会。聘请区教育局、区教科培中心领导和专家担任顾问。本学期还成立了三个年级的国学教育分会,这为我校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和领导保证。

学校领导重视国学教育,“实施国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优秀文化”是学校各位校长和主任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一个民族的复兴,必定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复兴,文化的复兴。五四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这是不应有的,可悲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让这种情况出现。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肩负起民族振兴、文化复兴的重任。

我们把开展国学教育,用好宝安区《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写进了学校工作计划,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行政多次开会研讨国学教育工作,决心把我校的国学教育工作做好,并力争在全区中学里占有一席之地,取得领先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我们学校国学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

(二)制定方案与计划,有效开展国学教育

去年11月,学校教科室根据《宝安区国学教育实施方案》的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及时地制定出了《民治中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从整体上全面规划了近三年学校国学教育实施计划,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讨论与论证,认为该方案切实可行,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强,安排合理有序,既符合全区国学教育要求,又具有本校特色。本学期制定了《2009年民治中学国学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和计划确保了国学教育实施有效和有序的进行。

(三)用好宝安区《青少年国学教育文化读本》,选编校本教材。学校订购了460本宝安区编定的《青少年国学教育文化读本》,结合学校实际选用了其中的内容,另外还补充了本应属于小学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等读物。目前正在策划编辑突显学校感恩特色的《感恩文化读本》校本教材。

(四)积极营造环境,创造国学教育氛围。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布局上突出国学教育特色。

学校的“感恩大厅”内容丰富,突出了儒家文化与“孝”文化。整个大厅突出了孔子与孟子的儒家思想,以及“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四大主题。画面优美典雅,经典与艺术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既具有教育意义又有审美价值,为师生所喜爱。“感恩园”中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四尊雕塑生动形象,寓意深长,折射出了浓厚的感恩情怀,令人感动。

“感恩广场”的五位伟人,以其人生中的感恩思想与行动,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也必将影响到我们的这一代学生。各楼层走廊墙壁上的感恩主题画,画面清晰亮丽,主题突出,时刻提醒着广大师生要心存感恩,知恩奋进。

学校网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栏里出开设了国学专栏,宣传国学知识,广播站定期播放经典名篇和经典名曲。“实施国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优秀文化”的巨幅标语悬挂在学校教学楼上,十分的醒目。

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使每一个师生一走进我们的校园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追求什么?就知道我们在崇尚感恩文化,我们在大力的推进国学教育。通过营造国学教育的氛围,强化了师生国学教育的意识,使国学教育的思想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心灵。为我校国学教育的开展和创建和谐文明校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我们正重点策划建设学校的“国学展厅”,欲将“国学展厅”建设成为我校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化创意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动场所。“国学展厅”将成为我校国学教育工程的又一个亮点。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在整个设计方案中,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传统文化元素和各类古民俗文化历史遗存符号营造氛围,创造出师生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图文并茂,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融德育与美育于一炉,把“国学展厅”建设成既传统又时尚,既古朴又现代的高品位场所。

“国学展厅” 首期内容构想是,以俯瞰全景式的方式,介绍国学名人、名篇、名画、名曲、名书法,展示博大精深的国学脉络,使师生整体感知国学内涵。

二、抓好师资培训,奠定教育基础

为了学校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十分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重视全校师生的全员参与,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国学底蕴和参与国学教育的热情。

我们重点抓了骨干教师培训和教职工全员培训。

骨干培训:学校语文科组、历社思品科组为主的骨干教师宋光清、姚静、田国宝、肖慧敏、陈洁、陈永杰、任新宇、刘艳智、欧阳素君、卢晓丽、黄燕等老师先后两次参加了宝安区国学教育骨干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培养并造就了一批国学教育骨干教师,如教科室宋光清老师参加了《宝安区青少年国学教育文化读本》的编写,11月参加了宝安区国学教育北大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参加了《宝安区国学教育实施方案》三年活动计划以及《2009年宝安区国学教育工作计划》的编写制定。多次给师生上国学教育辅导课。

全员培训:去年12月,教科室宋主任从北大国学高级培训班回来,就做了《不忘风雅,传承经典》的专题报告,在学校师生中吹进了国学教育的一缕春风。本学期2月23日,学校又召开了全校性的“国学教育工作会议”,教科室宋主任作了《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专题发言。内容分四个方面:1.从国际“孔子学院”兴起看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2.从“国学热”看国人的文化自觉;3.从“经典诵读”到“国学教育”看国学教育的发展;4.从“国学进课堂”看我校的国学教育。以其广博的知识和对国学教育全貌的了解和认识,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了一次非常好的国学教育培训。学校还请来了外省的感恩教育讲师团(再东文化演讲团)来校演讲,对师生进行国学教育培训辅导。

3月,我们还将请来“深圳市育心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的专家赖国全先生向全校师生作“读经的孩子更聪明”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掀起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

三、构建多样模式,活跃国学课堂

(一)安排时间,确保国学教育进课堂

初一初二各班每周一节阅读课定为国学课。每天早读15-20分钟的国学诵读。我们除了朗读宝安区的《读本》以外,还自行选用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每天早读整个校园荡漾着朗朗的诵读声。

(二)构建多样模式,活跃国学课堂

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的国学课堂里,老师大胆探索,开展了“诵读、感悟、积累、践行”模式的《读〈论语〉学做人》的教学实践;以“搜集、交流、赏析”为模式的“中秋赏月诗会”“经典送别诗赏析”的赏读课、以及主题阅读模式的“唐宋诗词中的月亮”、“文人与花”专题阅读课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模式探索。

在其它各学科的教学中要求老师结合学科特点,整合国学知识,有机渗透国学教育。科学组的姜金波副主任常常经典诗文脱口而出,在他的科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以诗词设立情景导入的课例,姜老师还专门以“诗词中的科学”为师生们上了一堂非常好的学科中整合国学知识的示范课,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巧妙结合。历社科组更是时常结合国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课堂。音乐美术科组的老师们常常学以诗配乐、诗配画的方法,渗透国学教育。英语教师让学生采取“汉译英”的方式,每天朗诵一句名言或一句古诗。总之,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活跃了国学课堂,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四、挖掘国学内涵,丰富主题活动

在国学教育的推进中,学校十分注意结合学校实际,挖掘国学内涵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将传统国学经典教育与现代德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将日常国学教育活动与国学教育文化周的专题教育相结合。

儒家学说是践行的学说,从“天行分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仁义礼智信”,无不强调人的行为,提出了人们行动的目标和做人的准则。我们学校的国学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面面。

(一)国学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身体力行。

学习传统的儒家学说,首先就是要做一个“真”人。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诚信的人,做一个文明守纪的人,做一个感恩知恩,乐于奉献的人。

学校布置学生做感恩作业,写“善行日记”,写感恩感言,举行感恩演讲会,报告会,举行感恩征文比赛,感恩演讲,感恩诗文朗诵会等等,通过日常活动,使我国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得到发扬。学校举办师生“书画展”,使学生受到国学艺术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做一个高雅的人。

(二)举办“国学文化展示周”特色系列活动

我们将在每年的11月,举行“国学文化展示周”系列活动。今年的“国学文化展示周”系列活动,我们将开展如下六大活动: 1.我爱读的国学——国学优秀书目推荐与品读:挑选出优秀 的国学著作推荐给学校师生和家长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我校年

度最值得阅读的10本国学著作向师生、家长、社区和国学实验学校推荐。

2.我爱看的国学——精品电视、网络媒体国学节目赏析:推荐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等主流电视媒体栏目,对北大、人大、武大等国学主流网站的精品节目进行赏析,提升师生国学修养。3.我表演的国学——“国学经典小故事”校园迷你剧表演赛:收集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将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我参与的国学——师生国画、书法展示、经典古诗词朗诵比赛:通过广泛参与的活动,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第三只眼看国学——“对国学教育的思考”教师、家长有奖征文比赛:教师家长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建议、冷思考有助有我们更好更科学规划我们的国学教育。

6.感恩的心——民治中学第二届“感恩慈善拍卖会”:感恩教育是我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国学教育的实践的重要目标,通过该活动推进我校师生、家长相互感恩、回报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区。

(三)组织国学教育演讲(辩论)赛

我校开展演讲、辩论活动有良好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活动项目。学校的演讲(辩论)队参加宝安区“中学生电视辩论 赛”取得了团体第三名,参加宝安区环保知识演讲赛个人第四名 的好成绩,学校也经常组织演讲赛、辩论赛。本学期将进一步发 挥优势,组建和培训“国学教育”演讲(辩论)队,开展系列活 动。本学期,我们将举行一次“青少年主要应该接受传统思想教 育/青少年主要应该接受现代思想教育”的国学教育辩论赛,通过活动,使师生明确在当今时代进行传统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热爱、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通过活动,培养现代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既有中华传统美德又有现代世界眼光的新人。

(四)举行“读书沙龙”和“国学论坛”

我校每学期的第2周都举办“读书沙龙”活动。本学期学校 举行了主题为“阳光 感恩 责任”的读书沙龙活动。读书沙龙的圆满成功,对创建学校书香校园,培养教职工高雅生活情趣,打造教职工阳光向上、知恩奋进心态,营造学校和谐发展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后还将利用老师们喜爱的这一形式,倡导大家学习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

本学期还将在校园网站开设“国学天地”专栏,举办“国学 论坛”,搭建交流平台,扩大教师视野,巩固学习成果,提升学习研究能力。

总之,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师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五、加强课题建设,抓好课题研究

为了更为有效地推进学校的国学教育,突显学校感恩文化特

色,学校立项了《立足感恩的国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校级课题。深挖国学经典中感恩教育的素材,形成以《弟子规》、《二十四 孝》、《菜根潭》、《朱子家训》为主体,包含有感恩故事、成 语、名言在内的《民治中学感恩文化中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通过课题引领,研究和解决国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摸索提高国学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总结规律,使学校国学教育深入持久的开展。

在国学教育的推进中,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到了四结合: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总体设计相结合;国学课堂教学中语文主阵地与其它各学科的渗透相结合;日常国学教育活动与“国学教育文化周”等主题活动相结合。借得春风一树花。学校大力开展国学教育以来,师生风貌

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个个讲文明,懂礼貌,行为习惯符合礼仪,真真做到了“读圣贤美文,做少年君子”。一所校风正,学风好,师生素质高的现代化学校正在形成。反思学校的国学教育,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起步晚,国学 教育活动内容欠丰富,主题活动特色还不够鲜明,成果还不够丰厚;全员参与的力度不够大,师生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总之,与先进学校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马不扬鞭自奋蹄”,“知耻不后勇”。我们当努力工作,力争将我校的国学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成为宝安区国学教育的先进单位,为宝安区国学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启蒙教育研究内容 篇7

在信息化聚结大数据和新思维的“众创”时代, 诸多高校积极吸纳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 在实践模式上做出了不少尝试性的突破。笔者发现, 践行“院园合一”创新体制和自化式社群提升理念, 将文化基因要素植入科技产业园区, 把双语思维融入国学教育的创意空间, 通过实践性操作平台, 来培育综合素质强的跨学科、复合式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学术科研能力的双语精英, 已经成为时下此一模式的主导方向。

1英汉双语教育体系架构需要有国学内涵和协同创新思维支撑

我们所说的英汉双语教育, 是“大双语”教育的综合体系, 它使得学生在相异的语言思维融合与观点交流的自然切换中, 不自觉地增强自身的脑力、心智, 并在拓宽视角的基础上深化认知水平。在经过英语和母语汉语的激烈碰撞后所营造出来的交际环境中, 学语者在很大程度上会升增自己的敏捷思辨能力、对事物的专注程度和在多场景切换中的出色执行力。

国学素养是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生发的源泉, 也是大学教育“全塑”工程的内涵支撑力量。英汉双语教育体系的架构, 是一个不断增强脑力智识和深化认知的全生态型教育体系。信息化时代的大学教育, 以培养具有专业内涵和人文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为终极目标。高校依此通过双语教育国学知识的传授, 把学生放到英汉双语氛围中来熏陶, 助其结合自身实际, 内化为非凡的人格和气质, 并将内存修养外现为言语举止, 是大学内涵式教育的“活性”实践。同时, 创新型双语资源要在多变的场景切换中达到高效利用并能畅行无阻, 也需要引入协同式创新的理念, 以达到英汉双语和专业集群融合互生的效用, 并在实践运用中发挥到极致。

2“自化”模式建构是实现英汉双语国学教育创想的新型之路

在大学施行双语国学教育的第一目的, 是为了实现基于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英汉双语同步跟进。我们提倡“自化”, 最终目的是要营建“切实可行, 适用高效, 便于实践”的优质化教育模式。它不仅仅是英汉语言能力和学科心智的自然化育与自我觉醒, 更多的, 也是道理彻悟和技能翻转的自我内化, 以及冲破知识盲点和内心疑云的自行消释。

在博大的国学范畴中, 古典诗词文化与时代创新思维相通相融, 产生出了“诗词新韵”, 即以“旧瓶装新酒”形式呈现的新型文体表现形式。如作品一:《鹊桥仙观海》叠云闹海, 光风涤渗, 炊烟已成旧梦。深冲暮光琐天庭, 竟落铸蓝泓如瓮。橙波浪走。归期蛮横, 转念栅栏火胜。指盼畅快又重逢, 再抚慰春风浅度。再如作品二:《永遇乐新年》飞羽阳轩, 香云腾旭、栖凤凰树。杵棒抒怀, 金猴舞味、喜迎春风叙。彤堂朗露, 洋皇新落, 谁恋玉萝曾顾。倚窗前, 风追虎尾, 中分望城如斧。前尘寥寥, 称才子遇, 行得新芒浅顾。觅存清泉, 卧川流涕、出躲昙花渡。几观回守、兵临城下, 终是黄花沒楚。凭谁论, 佛陀憬去, 帙繁念否?还有作品三:《沁园春闲居》茗韵弘修, 香酥文玉, 羊尊金猴。瞰凤仙铜雀, 灵龙倒海;湛山蕴秀, 潮掩明楼。伤晖旁冲, 寒石龃龉, 去遇参差水自流。叹长阙, 念江河瑞丽, 孰本纯璞?寻来小饮晴柔, 暮尺居抟香觅桂油。竟嚎啕赋呷, 多纯重酪;孤城帝戾, 身去心留。指捻商圈, 驱鸾还翅, 水斩风言际遇求。曾惧否, 至通衢突转, 暮月如钩?这几篇作品均是情感生发的文字表现, 在遵循了宋词格律的体裁要求下, 算是一种新创仿效。如果拿到双语国学教育中来解析, 就不能不考虑英汉对译的灵活度和表达的贴切性, 以及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达、雅”规则要求和从源语到目的语转化的整体效果。就如同《论语》、《庄子》等人文典籍中的经典语句和包括“四大发明”、“礼仪文化”等在内的诸多传统文化的精妙版块知识一样, 在具体的双语教学环节中, 我们更多需要考虑的, 不是语言外在的表现形式如何, 也不是教学中程序设计的问题, 而是究竟怎样处理内涵上的“词不达意”现象, 并体现出符合常理的可行性应用价值。这里, 自然就离不了基于“内在”感悟的突破形式的“自化”功用的发挥。

因而, 我们在英汉双语教学的环境下, 通过“自化”体系的建构, 使学生的思维触动和创意行为变得更加富有生态化特征, 将其视界锁定在自身英语语言灵活习用的多领域、跨学科技能的施展与提升上, 并且瞄准社会化竞争高地中所要求的职业定位, 通过一系列适用型训练和组建优质高效的线上线下“移动式”教育模块, 势必会助推达成大学层面的双语型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

3英汉双语国学教育“自化”模式建构路径新探

大学英汉双语国学教育, 可达升增学生英汉互译能力和国学素养之双重功效。“自化”模式的构想, 正是基于英汉双语教育和国学内涵提升的“双效”功用考虑, 在本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根本目的下, 对当今高校大学层面内涵式英汉双语国学教育, 进行的和谐性融合和创新型探索。

3.1自主交互“双渗透”, 化腐朽为神奇

将英汉语言学习和国学知识掌握融入到“互联网+”时代儒商文化育人的综合体系, 既重修身树德, 又求归仁向善, 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智能方式“抱团”参与到新颖的课堂研修, 来进行高效的内化孵育, 在自主发挥个体优势的基础上, 达到集群化升德提能的目的。

英汉双语国学教育中的协同式创新思维, 主要体现在互助式和社群化的教育实践环节中, 即在不违背核心课程维护的原则上, 对基于主干学科进行双语课程的多视角拓展, 并将学生置入双语“浸泡”的环境中, 使其尊崇内心所求, 通过任务型量化、共享型优化和自主式沟通等形式, 实现英语语言能力和国学内涵提升的双重渗透。比如, 可以采取积极开设学生参与的相匹配的国学知识讲堂和多样化的双语课题公开课等形式, 或让他们分组, 在不单纯依赖母语解读的英语口语表达中进行主题鲜明的Free Talk等。

拿国学知识中的中国古典诗词为例, 我们知道, 唐诗宋词借靠词牌韵律的形式与规则, 诗韵词风或绮丽, 或细腻, 或豪迈, 卓显出作者的温雅姿态和深厚学养。他们, 望烟波江雨, 写人生真意;画从容心境, 寓世间常理;发思古之情, 叹死生别离……但是不管人们多么有意地去掩饰, 不管作品又是多么地接地气, 或多或少地都会夹带着历史的苍凉和淡然的悲怆。即在古风剪影、质感文字和诗情画意中将英雄气概、巾帼情怀、悲悯心绪和功过荣辱、家国道义, 赋予最为唯美的打磨, 展现出朝代更迭中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和个人亘古卓绝的灵秀之气……以上种种, 放到英汉双语课堂上, 要想超越抽象的说教营建高效课堂, 务必得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激发其探求精神, 如若仅仅依靠简单的英汉对译完成授课内容, 只是毫无新意的翻译课而已。我们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提升空间, 让他们在课余完成相关版块内容的查阅、搜集和互译任务, 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或是拟定开放式论题, 鼓动学生参与到双语思辨的课堂模式中来, 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交际环境中体验两种语言的激烈碰撞, “内化”后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3.2自然进阶“双通道”升级超能智识

在国学基础知识日渐淡漠的大学教育层面, 英汉双语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认识到:国学知识习用愈多, 大家对于文字和文化的敬畏和喜乐之心就会愈浓。而放在英汉双语教育的环境中, 英汉思维能力如若能够在自由交际的通道中得到训练, 即打造出高标准的集中式训练营和践行人本管理理念的和谐团队两个通道, 必定能助推学生丰富国学知识, 健全人文体系, 随时把控学习进度和实践进程来形成长效机制, 不断超越“原来的自己”, 体验式升格自身智识。

包孕精金的国学课程, 深研可帮助我们解惑除弊, 获求平和的心境;学习国学知识, 又可以使我们知晓荣耻礼仪, 共享其内蓄的精华, 增进学术交流;领会国学内涵精髓, 还可以帮助我们涤荡灵魂, 除旧革新, 并以兼收并蓄的视域, 有效传承中华文明使其更加走向国际化。但在双语环境中提升国学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自然进阶,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是务必要克服自身的“漫不经心”和单枪匹马的“死钻”, 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并敢于在欠缺、纰漏处“示弱”, 以求自身进步。如此的“自化”, 才是符合规律的突破。3.3自我绽放“多成效”开辟实践新时空

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 需要借助适于个体潜能有效发挥的平台来展现, 而科学全面的衡量体系和评价机制, 则会更加有利于他们自身水平的高效提升, 并能集聚能量有针对性地释放。在英汉双语的交际场景中, 注重适时地给予学生表现自我英汉双语综合技能的机会, 并通过建立“进步档案”的方式, 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自身进阶所取得的进步的惊喜, 对未来能够“看得见”,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策略。国学知识博大精深, 本是人文内涵和自身修养的积淀, 在英汉双语环境中, 学生的语言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表情达意的实际效果。提供自由交际的平台, 以开放视野补缺, 让学生在近身可及的空间里量力而行, 将英汉双语学习和国学基础学科知识融为一体, 并引导他们自主挖掘各自双语潜能和自行补充国学文化给养, 注重英语和国语双重思维能力成效的提升, 是尊崇人性和较为理性的做法, 也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元化推进“生态教育”理念的实践行为。

4结语

培养极富国学素养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卓显出他们专业技能化平台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英汉双语国学教育的航标和导向。在英汉双语营造起来的环境下, 重视英汉双语思维中的国学知识运用, 是践行高技能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必修之课, 对学生之启智育德、增强审美能力和塑造完美人格, 都大有益处。

鉴于此, 既通国学又能将英语操控自如的“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培育, 适用于大学层面学生双语能力提升的教材选订和相关主干课程的合理设置, 也都被提上了日程。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自化”模式在整个英汉双语教育过程中的建构, 绝不能成为虚化的空壳, 它不仅要“越古化今”, 追溯并吸收“轴心时代”的儒学精髓, 并且反思近现代时期的文化复兴运动, 更要认真考虑结合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 有效对接网络新时代“百花齐放”和“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 呈现出中华文明体系当中固有的“德行归仁”的伦理精神和民族大义, 激发起学生个体和社群化潜能, 不拘一格地使其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得到进阶和升格。

与此同时, “自化”又意味着基于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在消化”和利于职场竞争的潜能的“自由释放”。所以, 英汉双语国学教育, 不管是涉及社会责商道义的价值重构, 还是有关人文素养的内涵提升以及忧患意识的自主增强, 其具体实践都要注重合理引介协同式创新和社群化创展的理念, 因为英汉双语教育内化作用发挥的通道, 离不开自主式创新和自助式提升, 而它们在激发学生自驱动力产生的过程中, 不仅是文化认同里融通融合本质要素的生发, 更是跨文化交际中“适者生存”自然法则和“求同存异”和谐思维的创新运用。

摘要:英汉双语国学教育已成为时下热潮, 人们在更多地关注双语国学学习内容和其实践价值的同时, 也开始做进一步的适用性教育模式的探讨。通过“自我内化”层面上的磨合增效, 来达到协同式社群化进升的生态效用, 是国学双语教育中卓有成效的路径。本文结合大学本科英汉双语国学教育中的具体模块内容和以诗词中“旧瓶装新酒”形式所呈现的原创解析, 对学生习得的“自化”思维实践功效, 在创新路径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以期找到助推大学英汉双语国学教育的高效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育,国学,诗词新韵,自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谈国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1) .

[2]朱晔著.中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规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8) .

[3]冯胜利.汉语韵律诗体学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5 (1) .

[4]杨晓哲.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3) .

[5]林格.教育者的自我修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5) .

[6] (美) 弗雷德·卢森斯, 乔纳森·多著.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双语教学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1) .

[7]张振鹏.教师的国学素养[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5 (8) .

[8]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4) .

国学启蒙教育研究内容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3

一、国学的概念

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是指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气功、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其最大特点,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把它等同于传统文化或者孔子儒家的学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是指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小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逐步提高自身的国学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继承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小学语文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經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 对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国学教育是人的心灵教育,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健全人格、培养情操、塑造品德铸造精神的教育。然而,在实践中,小学对开展国学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能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 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学内容占教材的比例很少,仅有10%左右,其中古诗占大部分比重,文言文和诗歌等占小部分。另外,国学教材内容的选择比较混乱,缺乏科学性,没有意识到这些文化经典在内在学理上的先后衔接和融会贯通。同时,国学教育程序随机、随意,没有长远规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连续性,致使国学教育未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单一化的教学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上课听讲,下课复习背诵,考核的标准就是熟记和考试的高分数,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国学教育开展的,国学教育更多的属于情商教育, 亲身参与和感悟更重要,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加深学生们对国学蕴含内容的理解。

(四)教师国学素养不同

国学课程的讲授,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较强的国学修养,还应具有灵活的授课技巧。有的教师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理解,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导致国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充分认识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引导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定的鼓励和倾斜政策,为国学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将国学教育正式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校要提高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学校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教师特别是校长,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将国学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每个小学教育参与者所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最后,家长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也要充分认识国学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国学教育正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制定统一规范的国学教育标准教材

首先,制定统一规范的国学教育标准。国学教育标准是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依据,对正确开展国学教育以及制定标准教材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其次,集中专业人士制定国学教育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国学大师、一线教师、教育、研究等相关人员组成教材编写组,集中力量开展教材的编写工作,选取即符合时代特征、又能体现经典文化的国学内容,纳入教材,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用以指导各学校国学教育有序开展。最后,适当增加文言文所占比重。所谓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书面语言,是涵养个体生命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主要载体。当前教材,文言文所占篇幅较少,未能使学生从小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于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体会国学的奥秘。

(三)创新和丰富国学教育教学方式

首先,国学教学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能够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学习了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通过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形象和具体,从而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再次,在校园通过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提升国学素养。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全校性的国学文艺汇演、作品展出等方式,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培养高素质国学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国学教育开展的效果,每个学校急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

1、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质

语文教师是国学教育的主体,在现阶段,提升语文教师的国学素质,是提升国学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师的培训工作,有计划的培训本校的语文教师,提升教师国学素养和国学教学能力。

2、引进专项人才

通过引进专门的国学教育人才,负责国学课程。专业人才都受到专业、系统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国学素养和专业授课能力,通过言传身教,更好的开展国学教育工作。

3、邀请国学大师举办国学讲堂

每个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具有知名度的国学大师来校开展讲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也能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大师的国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国学的兴趣和动力。

结语

国学教育势在必行,国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学教育功在千秋。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只要我们从事小学教育的同仁们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使国学在小学教育中蓬勃发展, 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琳萍等.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

上一篇:下雨的时候幼儿园小班故事教案下一篇:眼泪的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