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会计概念(精选10篇)
2.物流企业: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
3.财务管理:对与资金有关事务的管理
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对物流企业在物流活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的管理
5.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所发生的增值,也成为货币的时间价值 6终值:是指现在一定数额的资金按一定利率计算的一定时间后的价值
7.年金
8.风险价值:即风险投资报酬率=无风险投资报酬率+风险投资报酬率
9.投资组合:这种将不同资产进行投资组合的形式称为组合资产投资,简称投资组合10.普通股: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盈利及财产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权利的股份,代表满足所有债权偿付要求及优先股东的收益权与求偿权要求后对企业盈利和剩余财产的索取权,它构成公司资本的基础,是股票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发行量最大,最为重要的股票。
11.优先股:是一种兼具普通股股票和债券特点的混合性有价债券,它是属于权益性资金,但却兼备债券的性质
12.认股权证: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允许其持有者在指定的时间内按设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该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凭证
13债券:是债权人为筹集资金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并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有价证券
14.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并允许购买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
15.自发性筹资:是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然产生的融资方式,主要由应记款项和商业信用组成16.融通仓:是一种物流和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物流服务可代理银行监管流动资产,金融服务则为企业提供融资及其他配套服务
17保税仓业务:又称为买方信贷,是指供应商,进货商和银行三方面互相合作,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将物流和资金流相结合的中间业务品种
18.仓单质押贷款:是指贷款企业把货物储存在仓库当中,然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 凭证——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货物的价值向货主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同时由仓库代理监管货物
19.资本成本:是指物流企业为筹集和使用长期资本所付出的代价
20.边际成本:是指物流企业新增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1.杠杆效应:指由于固定费用的存在,业务量发生较小的变化会导致公司利润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产生一种以小博大的经济现象
22.经营杠杆:放映的是业务量和息税前利润这两个变量之间的互相关系
一、理论基础
(一) 所有者理论
所有者理论由来已久,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亨利·汉斯曼 (H e n r y·Hansmann) 于1995年在其著作《企业所有权论 (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 》中阐述了所有者理论在各行业的应用。所有者理论认为会计主体和资源所有者是不可割裂的整体, 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主体是所有者拥有资源的形式, 所有者权益是资源数量的度量, 会计核算围绕所有者权益这一核心目标开展。该理论下母子公司间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目的是向母公司股东报告其拥有的资源数量:全资子公司全额合并, 控股子公司按持股比例合并。所有者理论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类似于《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中共同经营的会计处理, 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违背完整资源不可分割的基本逻辑。
(二) 主体理论
美国会计学家莫里斯·穆尼茨 (Maurice·Moonitz) 于1944年在其著作《合并报表的主体理论 (The entity theory of consolidated statements) 》中提出主体理论。主体理论认为会计主体和资源所有者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主体是资源或利益者拥有财产权的表现形式, 所有者权益是会计主体对所有者的义务, 利润才是经营成果的度量, 会计核算围绕债权人和所有权人的财产权开展。该理论下母子公司间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母子公司是区别于资源所有者的整体,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目的是向合并主体股东报告其控制的资源数量: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均整体合并。主体理论虽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也没人为割裂完整资源体系, 但其商誉计算原理有待商榷, 少数股东信息提供意义有所缺失, 没有体现母公司股东拥有而少数股东缺失的控制权这一主体理论精髓。
(三) 母公司理论
英国会计学者约翰·安德森 (John B·A n d e r s o n) 于1986年在其研究《合并会计的基本理论 (The basic theory behind consolidated accounts) 》以帝国化学工业公司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PLC) 为例提出了融合所有者理论和主体理论的母公司理论。母公司理论摒弃了所有者理论的拥有关系, 采取了主体理论的控制关系, 即母子公司间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摒弃了主体理论的合并主体股东需求, 采取了所有者理论的母公司股东需求, 即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目的是向母公司股东报告其拥有的资源数量。会计处理方法为:子公司本身价值全额合并, 合并对价中超过子公司价值的溢价部分按母公司持股比例合并。母公司理论没有自身的逻辑体系, 但消除了所有者理论和主体理论部分重大缺陷;其可操作性优点是以逻辑体系的缺失为代价的, 且造成同一资产双重计价的重大缺陷。由于母公司理论混淆了少数股东权益性质的界定, 导致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右侧需要增加少数股东权益项目, 违背了会计基本理论。
二、准则发展
(一) 国外准则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IASC) 于1983年11月发布其首个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业务合并 (IAS 22 Business Combinations) 》。面对实务中的诸多问题, I A S C下属的常设解释委员会 (Standing Interpretation Committee, SIC) 发布了《9号解释业务合并——收购或权益结合的分类 (S I C9 Business Combinations-Classification either as Acquisitions or Unitings of I n t e r e s t s) 》、《22号解释业务合并-初始报告的公允价值和商誉的后续调整 (SIC 22 Business CombinationsSubsequent Adjustment of Fair Values and Goodwill Initially Reported) 》、《28号解释业务合并——“交换日”和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SIC 28 Business Combinations-“Date of Exchange”and Fair Value of Equity Instruments)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3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业务合并 (I F R S3 Business Combinations) 》。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 i n a n c i a 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联合研究后于2008年1月发布了修订版的IFRS3 (2008) , 此后IASB分别于2010和2013年修订其中有关少数股东权益、股份支付、或有事项、合营企业等规定。美国F A S B于1959年开始研究合并会计实务, 在与IASB联合研究IFRS3 (2008) 之后, 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 (修订版) 业务合并 (SFAS 141 (R) Business Combinations) 》, 即《会计准则汇编第805号业务合并 (ASC 805Business Combinations) 》, 内容与IFRS3 (2008) 存在一定差异, 但逐渐趋向国际会计准则。
(二) 我国准则发展
我国财政部于1992年5月发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73条规定:“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如占该企业资金总额半数以上的, 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于1992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1992年版) 》第63条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 或者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 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于1995年2月发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第1条规定:“凡设立于我国境内, 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母公司, 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以综合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于1997年8月发布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规定兼并会计处理;于2000年1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对其他单位投资如占该单位资本总额50%以上 (不含50%) , 或虽然占该单位注册资本总额不足50%但具有实质控制权的, 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20号准则”) , 定义企业合并为多个“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逐渐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三、概念框架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逻辑是区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同一控制是合并前后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非暂时性控制;非同一控制是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同一控制的合并按账面价值计量, 合并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非同一控制的合并按公允价值计量, 合并差额确认为商誉 (正差额) 或当期损益 (负差额) 。同一控制的合并不被认为具有商业实质, 会计处理仅反映其资源的调整;非同一控制的合并被认为具有商业实质, 会计处理反映其收购带来的价值变动。但是现有的概念框架导致会计准则在以下方面难以协调。
(一) 业务定义
业务是企业合并的两大界定要素之一。20号准则应用指南定义业务为“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 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 但不构成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的组合”。如果业务要素不满足, 交易事项不能确认为企业合并, 而应视作会计主体获取非业务性质的资产组合或净资产 (“资产收购”) , 把购买成本按相对公允价值分配至各项资产负债进行计量。由于该定义较为模糊, 企业合并与资产收购两大概念难以有效区分, 定义中的“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无法区分业务与资产两个基本概念。譬如A股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12月购买的生物制药培育资产 (重庆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虽然具备上述能力, 但是长期未能投入生产且与主业差距甚远, 最终于2015年12月终止研发并转让;重庆啤酒在会计上按照企业合并处理, 但该资产无法批量生产乙肝疫苗, 难以构成会计意义上的业务, 按资产收购处理更为合理。企业合并与资产收购在内涵上存在重大区别:企业合并的逻辑是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形成协同效应, 资产收购的逻辑在于收购方获取被收购资产的使用价值。20号准则视商誉为“合并成本减去被购买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根据上述内涵区别, 企业合并才产生商誉, 资产收购并不产生商誉;由此导致递延所得税、或有负债及合并产本等会计处理差异。
业务定义在房地产、采掘、医药等行业的运用存在困难。譬如, 大连万达集团于2014年8月收购珠宝三塔项目公司, 获取位于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地标性土地;该土地上无建筑物, 交易偏重于珠宝三塔这一稀缺土地本身的获取, 会计处理以土地所有权收购为宜, 而非企业合并。中国五矿集团牵头的联合体于2014年7月收购斯特拉塔公司, 获取秘鲁拉斯邦巴斯特大铜矿;该项目尚未投产, 交易目的是获取铜矿资源本身, 会计处理以铜矿开采权收购为宜。美国制药商辉瑞 (Pfizer) 公司于2015年11月收购爱尔兰药企艾尔建 (Allergan) , 获取包括保妥适 (Botox) 等著名药物专利;辉瑞已是全球最大药企且积极从事医疗美容药品的研发, 而保妥适是全球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肉毒杆菌药物, 交易更为偏重于保妥适、乔雅登等药物专利的获取, 会计处理以专利技术收购为宜。
(二) 公允价值
20号准则要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中的运用产生净资产估值的诸多问题。公允价值可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交易实质, 但也令原生发展型企业与并购扩张型企业间的比较越发困难。譬如, 假设存在通货膨胀情况, 存货价值因公允价值增加导致合并后下一会计期间净利润减少, 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增加进而导致折旧年限内多个会计期间净利润的相对减少。
20号准则要求无论被购买方是否识别确认, 购买方应对无形资产和商誉区别确认和计量: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 商誉相应扣减包括可辨认无形资产在内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虽然诸如商标、版权、特许权、分销权等无形资产价值可通过合同和法律进行评估, 但实务中大量无形资产在计量中缺乏充分可靠的信息及相应的性质性能评估, 导致其不易于估值或估值方法较为复杂, 如客户关系、无活跃市场报价的专有技术、自主开发的无形资产。实务中对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区别确认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方认为无形资产仅当存在活跃市场时才可确认, 否则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存疑, 合并差额统一视为商誉;另一方认为识别并确认无活跃市场的无形资产有助于对合并本身与所合并业务的理解, 只有无法识别的价值才真正构成商誉。
或有负债的计量亦高度主观。20号准则要求或有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须在商誉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抵减, 购买日后对已确认或有负债价值的更改须追溯调整 (12个月以内视同购买日发生, 12个月以后视作会计差错更正) 。以医药企业为例, 药品上市销售之前须耗费数年的研究与开发, 与药品研制相关的或有负债在购买日甚至购买日后12个月内难以准确估值;假设或有负债与被合并的药品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直接相关, 或有负债价值随项目进展不断变化, 导致商誉价值甚至损益 (负商誉情况下) 持续波动。或有负债是企业合并中承担的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且能够可靠计量的现时义务, 其价值计量由于建立在一系列情景假设和估值技术之上, 难以保证准确性和适用性。
(三) 商誉损益
20号准则要求把负商誉确认为当期损益。但在企业业绩评估中应把该类收益剔除;部分学界人士提出将该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项下的其他综合收益。《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8号准则”) 提出了商誉的减值测试法以代替摊销法的会计处理。减值测试法的有效性体现在合并对价直接与并购资产组可收回金额比较从而确认商誉的价值以及并购是否按照投资决策期望运行。
8号准则第17条要求:“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该条款所蕴含的基本逻辑表明合并中获取的商誉随时间推移逐渐被内部产生的商誉取代, 因此“不得转回”, 但摊销法恰恰体现了该逻辑中商誉随时间推移被取代的过程。在摊销法下, 商誉可类比其他无形资产确认初始成本和使用寿命, 其摊销亦可较减值测试法降低损益的波动性。如上所述, 并购中无形资产的辨认存在较大困难, 摊销商誉将统一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从而减少并购中对无形资产辨认准确性的压力。商誉减值测试复杂耗时且依赖许多重大判断, 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层意图的影响。由于测试中须用到的折现率、主观假设、最新预算均难以准确判定且很可能与合并日的业务预测或计划存在重大差异, 计算而得的商誉价值存在诸多缺陷。此外, 8号准则第24条要求商誉减值须把商誉价值按合理方法分摊至主要现金流入互相独立的有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 如果因重组等因素改变企业的报告结构时商誉价值须重新分摊;由于准则没有说明合理方法的具体内容, 分配本身存在较大主观因素, 不易公平确定。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介绍了企业合并会计的理论基础、准则发展, 探析了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 讨论现有框架中业务定义、公允价值、商誉损益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制定更为明细的应用指南, 对业务、公允价值、商誉、无形资产提供更为明确的定义与解释; (2) 建立公允价值的信息环境, 通过深入市场经济改革形成公允价值的数据基础; (3) 健全诚实正直的公司治理, 通过传播具有正确道德观的治理理念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层基调, 减少盈余管理倾向。
参考文献
[1]韩江磊.合并报表合并理论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关键词:追溯调整法;追溯重述法;会计差错更正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以下简称第28号会计准则)的规定,当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需要视同该交易发生时即采用了该会计政策,并利用追溯调整法对本年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和上年数进行调整,以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当本期发现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时,视为该差错从未发生过,并按照追溯重述法,对本年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本文根据国内外会计准则精神,提出完善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建议。
一、财务重述国际会计惯例简述
1971年7月发布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20号意见书——会计变更》(APB 20)要求:企业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会计期间财务报告。APB20对财务重述与追溯调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不主张重新表述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对于前期差错导致前期报表错误,APB20要求对前期报表重新表述,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经修改后的财务报告。在2000 年前的国际会计惯例中没有使用“追溯重述”概念,而是使用“追溯调整”概念。当时的追溯调整法其实就是追溯重述法,是一种完全的追溯调整,而当前所说的追溯调整法是简化的追溯调整。因此,在国际上并不把“追溯重述法”视为独立的调整方法,而是视为“追溯调整法”的一种严格形式。
二、我国财务重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一)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法适用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会计政策变更的后果必然会表现在本期报表中,导致前后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一致,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所以,我国第28号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在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下,第28号会计准则只要求对本期财务报表的比较项目进行调整,视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不要求重编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因为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仍然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追溯调整法的意思是,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重新表述前期财务报表(其实也是可以的),只调整比较信息即可。可见,追溯重述是追溯调整的一种特别形式。根据重要性原则,追溯调整法只要求调整与利润和未分配利润相关的可比财务信息。所以,在追溯调整法下,涉及到损益类事项的会计政策变更可以直接通过“未分配利润”科目进行调整。涉及到利润分配的也不再通过“利润分配”项目,而是直接通过“未分配利润”项目进行调整。
例如,本年度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由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改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么需要假设新会计政策从该项交易发生时就一直存在,同时为了消除本期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需要对本年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本年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上年数按照变更后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假如,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反映在今年的财务报表中,表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上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税后利润增加,盈余公积增加、未分配利润增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因此,相应地要调整增加本年资产负债表期初交易性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调整增加本年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净利润的上年数,调整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政策变更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上年数,以及调整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政策变更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滑的本年数。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溯调整法下,根据重要性原则,凡是涉及损益的项目,都直接通过“未分配利润”项目调整,而不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调整。
(二)追溯重述法。追溯重述法适用于前期重要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目的是保证原来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披露。对于非重要性的前期差错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更正。根据我国第28号会计准则,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在追溯重述法下,因为要调整上年财务报表,所以凡是涉及到损益类事项的,需要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进行调整。例如上例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没有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就要调整增加上年资产负债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上年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
值得一提的是,前期差错更正必然会影响到本期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所以,既要调整差错期间的财务报表,还要调整本期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和利润表的上年数,即既需要调账,还需要调表。例如,本年发现以前年度有一台办公设备漏提折旧。既然是在今年发现,那么当然要调整增加本年资产负债表中的累计折旧,并减少应交所得税。因为这一调整是利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进行的,所以不会影响本年利润表;同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还要调整增加本年资产负债表累计折旧年初数,调整减少应交所得税,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年初数;调整增加利润表营业成本的上年数,调整减少本年利润表净利润的上年数;调整减少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差错更正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上年数。
三、财务重述的动机分析
(一)追溯重述的动机。前期差错可能源于在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也可能源于会计舞弊。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预期,或为了融资等财务目的,往往会借助于财务重述调整收益。例如有些公司为了调节利润。因此,财务重述对公司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首先,会计差错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如果是故意通过会计差错调节利润,说明公司有操纵利润的行为。此时,不论是会计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都应当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保持警惕。
(二)追溯调整的动机。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使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但自发变更会计政策也是允许的,条件是这种变更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上市公司中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操纵利润的情况却并不少见。
以美国审计总署的统计报告为例,1997年,美国只有83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但是到了199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51家,2000年又上升到171家,2001年为195家。同一时期全美上市公司数量从9275家减少到7902家,因此重述公司所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从1997年的0.89%上升到2000年的2.47%,增长趋势明显。这说明,安然事件后,美国强化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加强了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因而也导致美国财务重述案例一再创出新高。例如,仅2005年,就有1295家美国上市公司(含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重述了财务报表。
四、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建议
如上所述,财务重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使公司形象受损、融资受阻、信用降低、股价下降等。因此,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公司,可以借鉴美国证交会的做法,当公司发生财务重述后,应当向证交会提交重述后的财务报告,代替以前提交给证交会的财务报告。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还需履行证券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专门对以前发布的财务报告不再有效作出披露。如果公司合理预见重大差错的更正事件将会对投资者决策或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也应该及时进行披露,而且应当采用临时报告,不能仅仅在定期报告中披露。
参考文献:
[1] 高炯,刘志梅.我国追溯重述法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应[J].用会计之友,2014(27).
财务信息局限原因:1综合与抽象2货币计量不可量化3历史成本4职业判断政策选择
资产负债表格式:账户式、报告式
勾稽关系:会计报表间及内在存在可检查验证的逻辑对应关系,不相等或不对应,说明有问题
企业流动性:企业资源满足短期现金需要的能力,日常开支、短期债务。对企业的6个主体重要 XX(流动 速动 现金 现流)比率=XX资产(流速 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票据+存货+预付账款(省)+待摊费用(省)
相同:相应比值反映流动性与短期偿债能力,反映XX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比绝对数字营运资金科学,可量化,可在不同企业见比较。
区别:1流动比率缺点:1静态比率分析动态过程,因素考虑不全2不同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存在很大差异、期限不同2速动比率缺点:静止,对下一期流性、短偿反映不完善4现金流,半动态,不全面
影响企业资产结构的因素:经营行业、规模、环境、经济周期
资产周转率(次)=计算期资产周转率(次)/计算期资产平均占用额
资产周转期(天)=计算期天数/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XX(存货:产成品、在产品、原材料)周转率=YY(主营业务、生产、原材料)成本/XX平均余额 周转周期=360/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期末)/2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
含义:从购入存货到售出并收取现金这段时间
流动、固定、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流动、固定、总资产均余额
营业收入分析:1收入来源结构分析,饼状图2持续性分析,趋势分析+董事局报告+其他因素分析 盈利能力: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股东报酬率、债券安全度与其相关。
影响因素:销售能力、成本费用管理水平、资产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水平
X投资报酬率=报酬、利润/平均X投资
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资产=净利润/资产
净值报酬率=净利润/权益每股盈余=净利润/股数市盈率=股价/每股盈余=1/期望报酬率
发展能力实质:概念:企业成长性,通过自身经营活动,不断积累扩大的发展潜能。
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前提,实现价值最大值的基本保证。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
目的:1动态预测未来获利能力2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
杜邦分析:
1股东权益报酬率2总资产报酬率3主营业务净利率4总资产周转率5平均权益乘数6收入与费用 股东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平均权益乘数;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收入;总资产周转率=主营收入/总资产;平均权益乘数=资产/权益=1+债/益 沃尔评分法综合性体现:是一种数据的再统计,七项初统计数据的准确情况下,再统计也是准确的概念:将选定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经济理论的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的理论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的有关理论基础之上,并以管理会计手段,运用会计信息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的新领域。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新出现的领域,因此,对于如何界定其概念以及企业哪些活动属于战略管理会计范畴,如何进行操作等问题,均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故此,有必要对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界限和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规律,促进相关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该词的首创者是Simmonds.Simmonds被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之父,他在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从不同视角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学者是很多的。Govindarajan和Shank主要研究成本信息在战略管理的以下四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即战略的简略表述(公式化表达)、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和战略的控制。在此,他们使用了三个主题: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表述关于企业战略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框架。他们将此框架称为“战略成本管理”。Shank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成本信息直接针对战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之一或之几的管理化应用”。
Bromwich和Wilson的研究角度又有区别。Bromwich关注于最终商品市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企业的产品市场和竞争者的成本和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进行的提供和分析,以及对企业及其竞争者一定期间内在这些市场上的战略所进行的监督”。Wilson则主要强调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这些文献从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多方面理解。有两种观点主要来源于Porter的竞争地位模型。Simmonds的观点将战略管理会计的功能看成是提供对竞争者的成本、价格和现金流量的评估,并将这一信息还原为价格――成本――产量指标。其他如Porter和Wilson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产品的寿命周期。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管理会计领域呈现出与“策略”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并非“战略”。将上列战略性主题置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的主要领域这一背景之下时,这个结论更是显而易见。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并不倾向于采纳长期的、面向未来的立场,也不被市场或竞争所左右。涉及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实行以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平等,民主管理的企业法人组织。
股份合作制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一)股东必须是2个(含2个)以上;职工个人股和集体共有股的比例不得低于51%。
(二)注册资金要求:最低要求3万元,特定的行业从相关规定。
股份合作制企业注册资金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限额部分,可以分期缴付。超出部分一次性缴付的,应当在企业设立之日起1年内缴足。超出部分分两期缴付的,第一期应当在企业设立之日起6个月内缴付未缴部分的50%,第二期应当在企业设立之日起3年内全部缴足。
如何保证股东间的利益?
1、首先,股东无论大小是平等的,一方面体现于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按其所持有的股份的性质和数额在公司中享受平等待遇。其次,股东平等是以股份平等来表示的,就某一股份而言,不论其持有者的身份地位如何,其所含有的权利是相同的。如果多数股东不是善意的从整个公司的利益出发,而是通过剥夺少数股东利益方式获得自身的利益,法律将基于公平原则给予救济从而维护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2、股东作为出资者往往不愿意放弃对自己资产的管理。因此而组成了议事机构——股东会。通过股东会,委派股东信任的人管理公司。于是产生了公司的执行机构——董事会。董事会任命管理专家具体行使管理职能,这就是经理班子。股东为了监督董事会的行为不会危害股东的合法权益,应成立监督机构——监事会或设立监事。公司内部若形成了这种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运行体系,股东的权益就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
各个股东间是否需要签订合同?
一直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处于落后的状态。我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广泛介绍和普遍争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公布和实施, 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或协调。尽管如此, 我们认为就目前我国已经发布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 还不能承担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功能责任, 而且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将概念框架单独制定公布的通行做法。因此我们要想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需要全国的会计理论工作者一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综观财务会计的发展历史, 世界各国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制定会计规范。但令人深感困惑的是, 在美国这样一个会计准则十分完善的国家, 仍然发生了安然、世界通讯、南方保健等公司的巨额会计造假案。如果追寻会计造假案中蕴含的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缺陷, 并不是会计准则, 而是支撑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不完善。其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对新出现的会计对象的前瞻性的缺乏和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实践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不相关甚至不真实。因此, 建立并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双重发展的客观需要。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会计界便开始着手研究建立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些学者认为, 虽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很重要,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实务是不成熟和多层次的, 因此构建概念框架的时机还未到。需要说明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不是凭空捏造和人为设定的, 而是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总结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财务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基本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有助于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减少和避免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冲突, 使准则在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导致企业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对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产生了需要, 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性, 要求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时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 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约束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有用性, 制定会计准则对产生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予以规范显得十分必要。为了给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并保证不同会计准则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客观上需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此在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就成为必然。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 中国的会计改革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创造了条件
美国倾向于将会计视为一个与商业惯例、商业判断等紧密联系的独立学科, FASB从1973年6月成立伊始, 就致力于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经过大量努力并经先后7个 (实际有效的为6个)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和多个财务会计准则的积累, 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了会计内部基本因素的分级和相互联系的表达形式。我们进一步分析美国在准则制定方面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初步完成于20世纪7O年代并不是偶然的, 因为只有在那时美国才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以FASB为代表的权威会计组织的明确目标和不懈努力;以佩顿和利特尔顿等为代表的美国会计理论学派的杰出研究成果;多个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经历和经验。综观我国的会计发展状况, 在充分估计会计改革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1)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 与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一些概念解释存在着矛盾; (2) 《企业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 (3) 多个具体准则在出台后很快就进行修订, 反映出它们的质量不够理想; (4) 公允价值的兴废折射出对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上的非谨慎态度。这些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直接相关的问题, 同时也是规范财务会计实务中最核心的实务问题, 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最基本的界定, 也就很难保证先后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做到首尾一贯, 前后一致。
2. 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解决的问题
尽管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在某些缺陷, 但是迄今为止, 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尚未建立起比它质量更高的概念框架。因此, 如何对待FASB的概念框架, 也就成为其他国家建立概念框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 这一观点因强调概念框架对会计环境和目标的依存关系而显得非常重要, 其实质乃是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国家特征。换言之, 由于FASB概念框架本身具有不可否认的科学性, 这种科学性体现了财务会计系统的内在联系, 其建立方法也符合概念框架的特点, 其影响早已跨越了国界。因此, 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需要、也不可能回避FASB概念框架的影响。问题的另一面是, FASB的概念框架由于本质上是以美国会计环境为背景而建立的, 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环境来说, 它在会计目标过多地倾向于投资者以及过多地依据规范研究方法和权威规定等方面的确存在缺陷。
摘要: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公布以后,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就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而我国在1992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 (在2006年又颁布了新的准则) 由于存在会计科目表达抽象,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 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无法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因此, 有必要对基本概念进行研究, 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导方向。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参考文献
[1]曹伟:《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2006.3
[2]蔡贺玲温皓亮:《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6.3
[3]朱元午申香华:《对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几个问题的思辨》2004.12
[4]李孝林:《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个问题》2005.5
摘 要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求,以及对会计准则原则导向的认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重新受到关注。本文主要探讨现阶段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面向未来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假设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FASB在第二号的概念公告的前言中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概念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概念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二、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三、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交易方式的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传统交易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同时,对于特殊的会计环境因素,在界定会计的基本假定时应当适当考虑。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
(1)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
(3)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
(4)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是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
(1)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体现出来。
(2)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针对特殊经济事项可以选择能够更好的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计量属性,形成多种计量属性交叉并存的结构,适当时候可以选用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用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可以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南和判断现行准则的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的理论体系,因而这些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笔者认为,应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位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以会计假设作为基础来构建,其主体包括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舒惠好.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博士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2005.
[2]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05(06).
[3]钟宜彬,王庭华.如何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会月刊.2006(3).
对公允价值应怎么理解?
公允中“公”就是泛指公众,社会大众,“允”就是允许、许可,认同。
公允就是能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许可和认同。
所谓公允价值:通俗的说,就是某项资产在某一时点上的公认价值,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取得必须是在有活跃的市场,能够让市场所接受的价值,就如同证券交易市场上得到的股票价,房地产交易市场上的房价等。它反映的是一个时点上,某项资产的公认价值。在不同的时点上的公允价值是不一定相同的。
公允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市场价”。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这一概念,我们还可以对公允价值进行这样理解:同一项资产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它的价值是不同的,就好比二十年前的一支铅笔需要2分钱,而现在的却要用二毛钱,这2分钱和2角钱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公允价值。这说明某项资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市场销售价格也会发生变动,这个变动或许含有通货膨涨率,或许含有货币的时间价值,同时或是含有科技成分等因素,再如同一部手机,五年前市场上卖2000多元,这是市场上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这个价格所体现的价值,就是五年前的该手机的公允价值。可五年后的现在市场上再卖2000多元,还有人要吗?而现在市场价格只有三四百元,而这现在的三四百元也是公允价值。这两个公允价值正是体现了同一资产在两个不同时点上的公允价值。所以随着时点的不断变化,公允价值也是不断变化的。
正是因为公允价值是随着时间在发生不断变动。所以就会形成公允价值变动。
什么是公允价值变动?就是某项资产在两个不同时点上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因为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形成的。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正是因为公允价值的变动,从而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点上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而这一差额可能会导致利得或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是因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导致的损失或是收益。
关键词:资产的概念异同对策
一、 资产的概念
(一)会计方面的资产概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定义强调了资产的三个特征:
1.资产的实质是具有服务潜力,能为企业所利用,把潜力释放出来,就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单位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并不是偷逃税款,但有可能是为了套取上级的财政拨款或者专项资金,这样的行为的危害绝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上的损失,而且包括对政府等单位的公信力的侵害,因此这种危害应当更加严重,而刑法中并未有相应的法条对接。
刑法中第161条规定的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的犯罪主体只是公司,并不包括其他企业形式。《刑法》在主体上有所限制,如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仅适用于公司制企业,相对于会计秩序混乱状况而言,其惩治力度仍显不够。[4]而我们知道,其他企业提供虚假财会报告有可能是为了获得社会公众的投资、借款等行为,此时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仍然可能严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而刑法中并无对应的犯罪。
《会计法》与《刑法》的对接出现了若干的真空,导致会计法中规定的数项法律责任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刑法修订案中加以规定,以期能实现会计法规定的若干刑事责任能有名有实,从而保障会计法治的实现,促进会计秩序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现行《会计法》有关刑事责任的条文修改的思考
《会计法》作为全面规范会计行为的基本性法律,在规定具体的会计行为之后,专章规定有关的违反会计法的责任也是正常的,而在责任中规定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是对前述会计行为的保护。但在刑事责任的规定中,笔者以为,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注意和刑法的衔接。在刑法中并未有直接的会计造假行为等直接的规定,会计上的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都是为了编制一个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而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往往是为了偷逃税、发行股票甚至是清算中少付或者不付给债权人等目的。《会计法》在规定相关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注意目前已经被刑法认定为犯罪的行为有哪些,不能想当然规定某些行为构成犯罪。会计法与刑法的不协调在有关词语的含义上指称不同,比如:刑法中的单位领导人和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的含义并不相同。刑法第255条规定的是单位的领导人,会计法规定的是单位负责人。两者的不同规定,应当在法律进一步修订的时候加以完善。单位领导人的范围要超出单位负责人的范围,在会计造假中或者受打击报复的,其产生影响力的不仅仅是单位的负责人,而且包括单位中有关的有职权的领导人,如国有企业中的党委书记则当然可以对会计从业人员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是注意语言上的表述。在《刑法》的修正案不断更新的时候,《会计法》应当考虑立法用语的技巧。《会计法》是规范会计行为的一个基本法,如果法律条款过于具体琐碎,则会导致权威性、独立性不强。[5]会计法规定的核心更多的应当是行政责任,作为一部社会管理秩序的经济法,会计法应当注意自己的定位,有关的民事责任在法律责任中可以单独一条进行规定,“因会计违法造成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损失的时候,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有关的刑事责任也可以照此表述,“有本章规定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这种分立式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会计法》将变得更加具有执行性,刑事责任由专门的《刑法》规范,可以避免《会计法》规定与《刑法》规定的不一致之处,使《会计法》更加简明和可执行,民事责任按照民法和侵权法等的规定由当事人自主选择也符合当事人自愿的处分权利的原则。
三是必要的时候在刑法修正案中增设“扰乱会计秩序罪”。《会计法》第42条规定的若干行为,部分内容在其后的43-47条都有了对应性的规定,同时部分行为也成为刑法中规定的犯罪的手段,已经被吸收。但还有部分行为在刑法中并未有相应的刑事责任,如企业(不是公司制的企业)出具虚假财务会计报告骗取银行贷款,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套取财政拨款等行为,对于这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规定相应的罪名加以处治,扰乱会计秩序罪则可以囊括这些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燕.《会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李光忠.《会计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财会通讯》1995 年第 9 期.
[3]李明辉.《浅谈会计人员法律责任》,《财会月刊》2004年第2期.
[4]陈韶君,郑敏:《论会计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对策》,《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第86页.
[5]李振华.《会计法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大众商务》2009年第1期.
[6]陈新.《论〈会计法〉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0期,第259页.
【企业财务会计概念】推荐阅读:
企业财务会计管理07-11
企业财务困境11-14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11-24
企业财务共享转型07-18
企业财务文化论文07-22
煤炭企业财务制度09-26
企业财务部门岗位10-22
企业会计,财务管控如何起步10-26
企业招聘财务会计笔试09-14
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财务指标分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