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2025-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花生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精选7篇)

花生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篇1

烟草施肥技术

2002年“平衡施肥技术试验与推广”工作总结报告

刘卫群

“平衡施肥技术试验与推广”项目开展3年来,按照项目的总体方案,从四个方面:(1)土壤养分丰缺状况普查与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的制作。(2)平衡施肥技术体系的研究与优化。(3)烟草专用肥配方的筛选和肥效验证。(4)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研究。在研究和推广过程中,采取理论研究引导项目深入进行的模式,不断加深领导的认识,提高技术人员对项目总体思路的理解,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从2000~2001年,我们注重把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水平的工作重点由以前对钾素的研究转移到氮素水平、形态和用量及有机肥使用种类数量和方法的研究上,用科学研究的结果对各烟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显示不合理氮素形态、用量和配比对优质烟草生产的限制,同时对有机肥的使用种类和用量进行了研究并加以限定,分别确定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主要植烟土壤合理的氮素用量和形态及氮磷钾配比。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烟碱、蛋白质和醚提物中氮素来源,引导我们深刻认识到烟草生长后期氮素供应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物矿化。不同的肥料施用模式对土壤有机质矿化的营养释放是不同的,尤其是饼肥的用量和施用时期的问题。因此,2002年我们项目组分别又在云南、贵州、福建和湖北布置了大田生产模式下的同位素示踪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会为优质烟生产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烟草专用肥的研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地纷纷开展植烟土壤养分普查,并且根据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筛选出专用肥配方。有些省市按照2002年总体方案的要求,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条件下验证配方的可用性,进行调整、优化了配方的组合,为优质烟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已见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项目的开展,各省植烟区领导对平衡施肥技术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这是提高烟叶质量的一个关键技术,离开了肥料营养、土壤营养和生态条件三者的协调一致,单纯地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谈提高烟叶质量问题都是空谈。因此,各地配备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了项目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方案,理清思路,抓着问题的关键。从平衡施肥的内涵考虑到轮作中前茬作物对烟草生产的影响,制定有利于烟草生产的轮作方案;从测土结果考虑到不适宜种植区的调整问题;通过平衡施肥中营养元素的协调和碳氮代谢的适时转化,考虑到外观等级与内在质量的统一性,项目研究不断深化;项目不但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培养了大批的烟草科技队伍和烟农在这一研究方面的知识更新、观念的改变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平衡施肥技术试验与推广的开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重大的,即让大家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地思考,理解平衡施肥的内涵和应做的工作,认清问题的所在,如何趋利避害,如何统一协调,如何具体操作,积极组织力量去解决问题。

下面根据2002年《平衡施肥技术试验与推广》总体方案的研究进行情况简要汇报如下。1 我国不同烤烟产区土壤肥力状况

目前,我国植烟土壤养分普查工作已进入尾声,全国主要产区已基本完成主要植烟地区的土壤采样和测定工作。根据已经到位的土壤养分普查数据,对我国主要产烟区土壤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及有效锌和有效硼等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涉及的土壤养分数据来自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福建、广东和黑龙江9个主产区。这些采样点能覆盖全国30%的植烟面积。以下分析结果主要针对这些地区。

根据我国烤烟种植区划和地理位置,将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福建、广东和黑龙江共10个产区划分为5个不同类型。西南烟区包括云南、贵州和重庆,中南烟区包括广东和福建两省,安徽和河南为黄淮烟区,将湖南和湖北合称两湖烟区,黑龙江代表东北烟区。对上述5个烟区的土壤主要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

五个类型区中,东北和黄淮烟区土壤pH值较高,平均在7.5左右。两湖和西南烟区土壤pH平均比较适宜,平均为6.5,中南烟区土壤偏酸,pH平均为5.2。其中以两湖和西南烟区土壤pH值总体最为适宜。但是从土壤本身的变异性来分析,西南烟区尚有22%的土壤pH值低于5.5。

土壤有机质则以黄淮烟区最为适宜,平均为13.4g/kg,中南烟区和西南烟区土壤有机质居中,平均为27.0 g/kg;东北烟区和两湖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均高于33.0 g/kg。因此,在制定土壤培肥方案时,需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在黄淮烟区,可以适当允许施用部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者鼓励采用秸杠还田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不增加土壤有机氮的量。而在一些土壤有机质偏高的烟区,则应该大力提倡少施或最好不施有机肥。采取措施逐步引导烟农改变习惯施肥方式。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也应该提倡将有机肥施用在烟草的前茬作物上。这样,既能够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同时,还能保证在烤烟生长过程中能很好地控制土壤氮素的矿化。

土壤速效氮含量以西南烟区和黄淮烟区较为适宜,平均值分别为54.4和60.2mg/kg。东北烟区和中南烟区土壤速效氮居中,平均含量在135.0 mg/kg左右。两湖烟区土壤速效氮平均含量最高,达到170.0mg/kg。土壤速效氮的变异程度也比较大,如西南烟区土壤有效氮平均含量最低,但也有32%的土壤高于平均值。对于土壤速效氮含量较高的产区,在制定施肥方案时,需要适当地降低基肥中氮肥比例,让作物尽可能地利用土壤中速效氮。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土壤中速效氮以铵态氮为主时,则需要适当在肥料中增加硝态氮比例,保证作物移栽后能很快缓苗。

土壤速效磷黄淮烟区最低,平均值仅有14.1mg/kg,西南烟区、中南烟区和两湖烟区逐渐增加,分别为18.2、21.4和26.9 mg/kg。东北烟区土壤速效磷最高,达到37.0 mg/kg。在所有分析的土壤养分中,土壤速效磷的变异是最大的,平均变异系数达到74%。因此,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对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大。

土壤速效钾的状况均不是很高,各烟区中以东北烟区最高,为185.6 mg/kg。西南烟区和黄淮烟区次之,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50 mg/kg。两湖烟区含量为132 mg/kg,中南烟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最低,仅有88.2 mg/kg。

根据上述结果,根据土壤主要养分现状和通过认为措施改变土壤肥力状况的难易程度,我国主要烟区中以西南烟区综合养分状况最适宜、中南和黄淮烟区次之,两湖和东北烟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均较高,土壤肥力状况调节相对要困难一些。2 关于有机肥的使用问题

有机肥的施用是我国烟叶生产的特色之一。有机肥的概念包括范围很广,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基本确定了在种植烟草的当季不提倡使用人粪尿和厩肥,腐熟饼肥(一般以占总氮量的20%)应在移栽前尽早施用。应施用C/N比值大的秸秆或绿肥进行土壤改良。

其原因是大家共知的。随着我国土地复种指数提高,使用无机化肥数量逐年增大,使得土壤理化性质趋于恶化。而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但从烟草种植来看,有机肥虽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但又能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固定。我国大多数植烟土壤粘重尤其是田烟,又由于连作,施用大量化肥,土壤中N素含量是丰富的(这从土壤养分普查结果可以看出)。问题是C素含量明显降低,即土壤本身C/N比值的减小造成两方面的后果:1.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必须在施入有机肥提供一定的C源后才增大。2.由于大量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有机N矿化量增大。这两个后果恰恰与烟株需N规律是错位的。即施入有机肥中的碳水化合物为微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而微生物的增殖活动又消耗了土壤中的有效N。而此时正是烟株移栽后需要有效N进行早生快发之时。当烟株生长后期不需N时,大量微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有机N的矿化,造成后期土壤N素不断供应烟株(有同位素标记试验证明)。因为有机肥种类很多,其成份、性质和肥效各不相同,这种状况对烟草生产来说并非好事。因此,我们既强调有机肥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又要控制土壤有机氮的增加。

从河南农大做的同位素标记盆栽试验也已证明施用饼肥,会提高醚提物含量,但也会提高后期土壤的供氮能力。因此,从某一个方面来讲,对有机肥的使用是要谨慎的。这里有一个误区,大家普遍认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会有利于生产优质烟叶。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有机质高,土壤的疏松性好,容重小,有利于空气的交换、养分的迁移、根系的发育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而施用的有机肥C/N比值小,就不利于土壤的透气性,也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足够的能源。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主要植烟土壤85%都是沙性的土壤,有机质含量95%都小于1,巴西的植烟土壤80%都是丛林或牧场开垦的土地即肥沃又疏松,95%都大于3,但都能产生优质烟的原因之一。

山东省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率先采用秸秆还田和种植毛叶苕子的方法,缓解土壤恶化的状况,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土壤逐年进行改良,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云南玉溪、贵州金沙、四川的凉山、河南的宝丰都分别对不同用量的腐熟饼肥进行了大田研究,最后确定为占总氮量的20%处理的烟叶无论从农艺性状、产量、产质及均价都优于其它饼肥用量。

-+3 关于氮素用量、NO3和NH4的比例问题,各省通过三年的研究指标已经确定

铵态氮和硝态氮各有自己的营养特点。铵态氮是还原态,在铵营养条件下,植物细胞的还原能力较强,形成还原性有机酸较多。如促进烟叶内芳香族挥发油的形成。硝态氮是氧化态的,在硝酸盐营养条件下,细胞汁液的氧化势占优势,有利于形成氧化性有机物,促进烟

+叶内有机酸含量增加。但由于与K之间的竞争性,过量施用NH4-N会导致钾素吸收率的下降。而氮钾在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有互补作用,氮钾比失调酒会影响烟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其抗逆能力、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另外,NH4-N易被土壤粘粒吸附固定,不利于迁移,造成供氮的缓慢性。如果大量施用NH4-N(河南农业大学水培试验结果证明)会使根系和烟+叶组织产生NH4毒,影响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进而影响到糖分的积累和利用,造成烟叶内碳氢化合物代谢的不协调,导致烟叶的内在质量降低。而硝态氮的吸收是一个被动过程,受代谢作用的控制,如果土壤板结严重,根系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不能为硝态氮的吸收利用提供足够的能量,也不利于土壤中硝态氮的吸收。并且硝态氮还原过程需要钼、锰、铁等元素。当植物体内缺乏这些元素时,硝酸盐积累而不被还原,容易引起烟叶内硝酸盐的大量积累。所以在缺钼、锰、铁的植烟土壤上要合理施用硝态氮。

河南农业大学在宝丰的试验证明纯施铵态氮的处理碳水化合物含量明显低于其它处理,而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烟碱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并且不利于烘烤过程中物质的转化或者说不易于烘烤。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场作的试验结果表明:从打顶前和打顶后伤流液中谷氨

-+酸的含量来看,纯施铵态氮中的谷氨酸含量并不高,而NO3:NH4=1:1中的谷氨酸含量最高。这说明在潮土中这种配比是氮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形式。因为谷氨酸是植物体内的领头氨基酸。这样无论从地下部向地上的运输还是地上部向地下部的运输,纯铵态氮或纯硝态氮都

-+不是有利的。如果从总的氨基酸量还可以看出配施有机肥NO3和NH4比例为20:40:40处理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而纯硝态氮和纯铵态氮处理氨基酸含量都低,纯施化肥处理中也-+-+是NO3和NH4为 1:1时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最高。所以有关NO3和NH4的合理配比是保证优质烟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一些产区,施用NH4的处理从大田长势上看较好,并不能证明内在质量。内在质量问题应引起各产区充分重视,只有内在质量的合格才能满足工业卷烟的标准。因为吸食的过程是品味内在质量的过程,只有烟叶内含氮化合物和含碳化合物协调,才能带来烟气的酸碱适中,给吸食者柔和舒适的感觉。外观品质与内在质量的不一致性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也将是我们下一步要从理论上探讨的一个指标和任务。4 关于追肥问题

各省就本地的追肥模式也有了较详尽的研究,追肥时间和次数及占追肥总氮量的比例已有确定,通过三年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的模式,追肥时间基本都定于移栽后25~40天分两次或三次追施,以灌水追施为佳。但就追肥的种类还有认识上误区。

追肥的目的是为了使烟草从团棵期进入旺长期时补充足够的氮素营养,以满足旺长期烟草对氮肥的需要量。因为,在施基肥中使用的氮素形态和用量在此时间不能完全满足烟株开始旺长的需要,即有些氮素形态不能马上供应烟株进行组织形态建成的需要,所以才用有效

-的氮素形态对烟株进行追肥。追肥最好施用硝酸钾,则由于NO3阴离子的吸收利用,会有效地促进对钾肥的吸收利用,而钾素是烟株体内60多种酶的激活剂,有利于促进烟株的新陈代谢,加速烟株的形态建成,才有利于形成健壮的烟株。同时,由于其迁移性大于其它氮素养分,而不易被土壤颗粒吸附,这些肥料能迅速被根系吸收利用。

追肥是否合理、适时直接关系到前期烟草生长发育问题。目前我们烟草生产

中存在有下部叶色淡、身份薄和上部叶烟碱含量高、组织紧密、可用性差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养分供应不足,在烟草旺长期土壤缺乏爆发性供应能力,而后期土壤持续供氮。即问题的关键是氮的供应与烟株养分需求规律不吻合。烟株移栽后3~4周内,我国各主要植烟区的土壤温度都较低,有些地区地温还达不到10℃,加上有些地区干旱,有些地区多雨,就给土壤肥料对前期烟株生长的供应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烟株生长前期,养分供应不足,下部叶片生长发育缓慢,内含物不充实。从移栽后4周到打顶前,烟株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土壤缺乏高量快速供应养分的能力,上部叶片不能迅速展开。打顶后,应该基本停止对烟株供应氮素,但受土壤自身理化性状和施肥的影响,土壤仍持续供应氮素,由于顶叶还不是完全的功能叶片,因此,养分优先供应此处,使得根系合成的烟碱持续集中在上部叶中,造成上部叶偏厚、烟碱含量高。如果合理科学追施氮素肥料,也会减缓这一现象。5 各主产烟区根据平衡施肥技术试验总结提出了施肥原则,优化组合了平衡施肥技术模式,根据本省的生态条件提出了施肥原则指导各地的平衡施肥技术 5.1 云南省

根据测土结果提出了控N,降P,稳K,普遍补镁、硼,局部补锌、钼、铜的施肥原则。根据土壤理化性质与烟叶品质的关系确定了不同土壤质地对烟叶N、K含量的影响,土壤pH值与烟叶总糖量的影响,土壤粒径硼锌含量与烟叶钾含量的影响,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氮与烟碱含量的影响。就烤烟的适宜施肥量和氮、磷、钾配比在有代表性的土壤上进行综合研究,找出烟叶经济效益和品质最佳的施肥量,氮、磷、钾配比以及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根据云南烤烟对养分的吸收特点确定为以总氮量的1/3用于基肥,2/3用于追肥。在水稻土、红壤、黄壤土上,施氮量为7~11kg/亩,紫色土为5kg/亩。硝态氮比例应提到在40%~60%为宜,土壤速效磷在10~40mg/kg之间时N:P2O5以0.5~1施用;土壤速效磷高于40mg/kg,不施磷肥。施钾量应以18kg(K2O)/亩。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饼肥用量应控制在40kg/亩。

合理的施肥方法为:(1)复合肥和硫酸钾应根据地下水位和肥力高低而定,提倡少施或不施塘肥(土壤肥力低则少施,土壤肥力高则不施),重条施或追肥(地下水位低则重条施,如地烟和山地烟;地下水位高则重追肥,如田烟)。地烟可用1/3的复合肥和硫酸钾作条施,1/3作塘肥,1/3在移栽后15~20天作追肥。田烟则以1/3的复合肥和硫酸钾作塘肥施

+用,2/3作追肥。(2)普钙或钙镁磷肥适宜作条施,即量墒前均匀撒施于烟墒底部,可以提高肥效。另外,钙镁磷肥属碱性肥料,不宜与复合肥或硫酸钾等酸性肥料混合施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肥效,并且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效果较好。(3)要防止肥料与烟株根系直接接触,可以采用环状施肥,使肥料与烟株保持10~15厘米的距离,以免烧苗。特别是一次性施肥的地膜烟,更要注意这个问题。5.2 贵州省

贵州省提出了烤烟生产合理施肥的建议:(1)严控三大营养元素,.巩固与确保烟叶质量;(2)调控烟叶的氯肥营养,提高烟叶品质;(3)控制硫素供应水平;(4)调节钙、镁营养;(5)补充微量元素硼与锌;(6)对于酸性植烟土壤和酸性土壤比例较大的烟区进行改良,发挥土壤潜在生产力。5.3 湖南浏阳

施肥原则为(1)控制总氮,增施磷钾肥,重视有机肥,调配微量肥;(2)N:P2O5:K2O=1:1.5:3;(3)N、P、K三要素在基追肥中的比例分别为: N=60:40,P=100:0,K=30:70。5.4 安徽省

制定各烟区的具体施肥措施为:毫州潮土烟区,每公顷施氮量60 kg,N:P2O5:K2O为1:1:2~2.5;宿固砂姜黑土烟区、宿北和皖东黄褐土烟区及皖西黄棕壤烟区,每公顷施氮量67.5kg,N:P2O5:K2O为1:1:3;皖南红壤烟区,每公顷施氮量90 kg,N:P2O5:K2O为1:1:3以上。同时调制了氮肥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重视硝酸钾追肥的应用,现硝态氮一般占总施氮量的40%左右,目前氮磷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由于毫州烟区土壤钾含量,因此施肥的氮钾比控制在1:2~2.5,其它地区适当增施钾肥,施肥的氮钾比达到1:3以上。

5.5 河南省

施肥原则为:控氮、减磷、增钾,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硝态氮的施用比例,适当调减磷肥的施用比例,改进钾肥的施用方法,增加钾肥作为追肥的施用比例。根据示范方烟叶产量、产值、品质等分析结果推荐不同烟区氮磷钾的施用比例为:豫中1:1~1.2:3,豫西1:1.2~1.5:3~3.5,豫东1:1:3。平衡施肥示范方与对照相比,产量平均增加9.10%,产值增加20.7%,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9.4%和15.9%,烟叶化学品质趋于协调,烟碱含量降低,钾含量提高。

6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初步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1)通过同位素试验首次证明了烟株生长后期所吸收氮素主要是土壤有机质矿化N,且不同肥料配比对土壤矿化N的释放量影响不同。研究表明:

①烟叶成熟阶段吸收土壤矿化N占60 %,该结论对提高烟叶致香物含量和调节烟碱含量有重大应用价值。

②土壤中的矿化N对烟叶中含N化合物的贡献大于施入土壤中的肥料N,并且多用于次生代谢物石油醚提取物和烟碱的生物合成。该结论奠定了施肥时期的重要基础,即所施肥料要在进入成熟期以前被烟株消耗干净,以利于成熟期积累致香物。

③烟叶中烟碱和蛋白质的同化优先利用硝态氮,证明土壤长期施用化肥所造成的C/N比值减小,是制约烟叶质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中富集N素,在烟草种植区域,土壤的改良应施用C/N比值较高、N含量低的有机肥。

(2)通过用同位素对烟碱合成关键酶(氮甲基腐胺转移酶,PMT)的活性检测,同时对内源激素在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及配施有机肥的处理中,对IAA、ZR、ABA作酶联检测,结合烟株的光合特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量)综合分析,证明ZR/ABA为0.1413,IAA/ABA比值为0.6711时烟碱合成酶(PMT)活力最小;IAA/ZR为12.9285,ZR/ABA为0.0534 时,烟碱合成酶(PMT)活力最小。该结论填补了烟叶烟碱代谢与激素关系的空白。由综合光合性能指标可以看出,在各肥料配比处理中以NO3-N:NH4-N=1:1及有机肥浸提液:NO3-N:NH4-N=20:40:40的两个处理具有良好的光合性能。该结论在国内外还未见报导。

(3)通过检测大田烟株打顶前后根尖激素水平与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证明了烤烟打顶对根尖ABA、IAA的合成和叶片碳氮代谢有密切的关系,打顶后30d,ABA/IAA比值较打顶前略有上升,总N的日吸收量明显下降,烟碱的日合成量明显上升,说明此时合成烟碱的氮素主要来源于烟株体内积累的氮素。由此可知,降低烟叶成熟期土壤矿化N释放量,是增加烟叶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含氮化合物的重要条件。

(4)利用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不同N形态配比及配施有机肥(40%、60%)的盆栽和大田试验,检测土壤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与碳、氮有机物转化密切相关的酶活性。表明在黄褐土中以NO3-N:NH4-N=1:1配施40%腐熟饼肥的处理,对土壤中真菌、氨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增加最多。在潮土中NO3-N:NH4-N=3:1配施40%腐熟饼肥的处理,对土壤中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增加最多。综合分析为:无论在潮土或黄褐土植烟,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和氨化细菌都是有利于烟草根系生长发育的有益微生物,该结论又一次佐证了现阶段我省土壤中含碳有机物不足,不利于土壤生物活性增强,是烟叶香气量低的根本原因。对植烟土壤改良应尽可能采用含C有机物高的有机肥或秸秆还田。该结论奠定了土壤生物活性与烟叶质量关系的理论基础。

(5)用水培和大田试验结果,对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及配施有机肥,以谷氨酰胺合成酶(GS)作指标在移栽后50d分析了烟株对氮素的利用率。由于水培排除了土壤和生态复杂条件的干扰,在各处理中的GS活性大小应是由烟株本身生物特性决定的,所以水培条件下各处理叶片GS对照烟株GS值可以看出,在大田生产上纯施NH4-N与水培纯用NH4-N处理GS值是下降的,而纯施NO3-N的GS差异不大。该研究证明NH4-N在大田条件下的吸收利用率受干扰程度明显大于NO3-N,而NH4-N:NO3-N=1:1的处理,在大田条件下烟叶GS活性高于水培条件下。该结果说明在烟叶生产中,这种配比有利于烟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但配施有机肥后,在移栽后的50d,不利于烟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6)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探讨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及配施有机肥对根系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结果证明硝态氮能促进烟草根系次生根的发生,根系活力较强,而NH4-N和配施芝麻饼肥却能使根系增粗。分析大田烟株移栽后40d和80d茎基部伤流液成分中氨基酸总量和植物领头氨基酸—谷氨酸的量在移栽后40d,纯施NH4-N和NO3-N及配施有机肥NO3-N:NH4-N=1:1的处理伤流液中AA含量却较高,而谷氨酸占总氨基酸比例以纯施NO3-N和20%有机肥NO3-N:NH4-N=1:1最高。在80d时,NO3-N:NH4-N=1:1和3:1时,配施20%饼肥NO3-N:NH4-N=3:1时,氨基酸合成量最少,且谷氨酸量也最少。该结果证明,在大田条件下这三种处理符合烟株生长发育规律。前期由于NO3-N促进烟株根系次生根发生,提高了根系对土壤N素的吸收,而后期土壤中没有过量的N素供应给烟株,为烟叶的质量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土壤N素营养条件。

(7)通过宝丰的大田试验,定株定位、采摘第14片成熟烟叶,采用半叶法测定烘烤前后淀粉、可溶性总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检测不同处理对烟叶的易烘烤性能的影响,显示了以20%饼肥NO3-N:NH4-N=1:1的处理,烟叶烘烤后四种化合物的含量朝着优质烟指标变化最大。说明了这种处理生产出的烟叶有利于烘烤出优质烟叶。7 存在的问题

(1)平衡施肥技术方案落实、实施到位不力。尽管我们各省花费了大气力大投入在平衡施肥项目上,不但提高了认识而且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初步解决了如何平衡施肥的一些重大问题。但我们在今年的检查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问题,氮素过量施用所造成的烟草不能适时成熟及后期雨水过多、烟草多次反青的问题几乎随处可见。如何按照我们这三年研究的成果去落实关系到我们2003年能否示范、推广的问题。

(2)平衡施肥技术试验后期分析力度不够。各地的田间试验布置较多,最后对产值、产量和中上等烟的比例分析也到位,但这些都是一些感官指标,质量提供较少。所以这些感官指标有时多少会带有主观意志。我们项目最终要拿出化学质量指标,才能证明它的可用性。同时由于化学指标测定较少,使我们在人为地从肥料和栽培管理措施上不能从内部调节过程去控制烟叶在大田朝着优质烟形成的方向去定向栽培。因此,当我们在国际型优质烟送到郑州院进行化验时,我相信各地都会送最好的样品,但测定出来还是烟碱和淀粉含量高。

花生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产品

供试产品为四川通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通丰养分平衡剂。该产品以天然植物提取的生理活性物质, 中微量元素钙、镁、硫、硼、锌、钼、铁、锰、铜等为主要原料, 采用先进的络合技术和工艺制成。

1.2 供试作物

花生品种为本地“强盗花生”。

1.3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万年县农科所, 供试土壤为砂壤性水稻土, 排灌方便, 土壤经检测水解氮109.5mg/kg、有效磷16.3mg/kg、速效钾98.0mg/kg、有机质23.89mg/kg, 属肥力中上土壤, pH值6.3。试验田前茬为油菜。

1.4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习惯施肥, 折合用45%三元复合肥 (氮、磷、钾各15%) 187.5kg/hm2、钙镁磷肥225kg/hm2作底肥一次施用 (即每小区施复合肥1.03kg和磷肥1.24kg) (A) ;习惯施肥加养分平衡剂1.5kg/hm2 (平衡剂与底肥一同施用, 即每小区施平衡剂8.25g配复合肥1.03kg和磷肥1.24kg) (B) ;95%习惯施肥量加养分平衡剂1.5kg/hm2 (即每小区施平衡剂8.25g配复合肥0.98kg和磷肥1.18kg) (C) ;90%习惯施肥量加养分平衡剂1.5kg/hm2 (即每小区施平衡剂8.25g配复合肥0.93kg和磷肥1.12kg) (D) 。试验小区面积55m2, 2次重复, 四周设保护行。试验田于4月25日耕整, 4月26日沟施底肥, 4月27日播种 (条播) , 行株距40cm×18cm, 穴播2粒籽, 其他如除草、打药等管理按本地常规进行。生长期间观察花生各小区长势长相, 8月12日收获, 收获前调查经济性状, 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衡剂对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平衡剂配合95%习惯施肥用量即处理C对花生荚果数、荚果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处理C每棵荚果数、百果重分别比处理A多1.8粒/棵和2.5g, 处理B每棵荚果数、百果重分别比处理A多1.3粒/棵和0.3g, 但肥料用量减10%的处理D比处理A少0.2粒/果和1.3g。根据实收产量结果, 以处理C产量最高为4 574.40kg/hm2, 比处理A增产572.25kg/hm2, 增产14.30%;处理B产量4 199.70kg/hm2, 比处理A增产197.55kg/hm2, 增产4.94%;处理D产量为3 988.35kg/hm2, 比处理A减产13.80kg/hm2, 减产0.35% (见表1) 。

2.2 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试验结果, 处理C比处理A增收花生572.25kg/hm2, 增收2 861.25元/hm2 (花生市场价5元/kg) , 扣除平衡剂成本 (15.2元/100g) 228元/hm2, 花生在肥料减量5%的情况下配施平衡剂增纯收益2 633.25元/hm2, 效益显著。

2.3 平衡剂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根据试验田花生生长情况观察, 花生配施养分平衡剂表现出长势旺盛、前中期叶色浓绿, 但处理B (肥料不减量) 花生由于长势过旺后期出现倒伏, 对增产效果有一定影响。处理D由于肥料减量较多, 表现出后期有早衰迹象。

3 结论与讨论

通丰养分平衡剂由于含有中微量元素和活性物质, 且具有克服氧化、沉淀、拮抗等功效, 在花生上配对氮、磷、钾肥合理使用有明显增产效果。本次试验是在肥力中上的土壤中进行的, 处理B (肥料不减量) 花生有倒伏现象, 处理D (肥料减量10%) 有早衰现象, 针对不同肥力土壤花生施用养分平衡剂肥料最佳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花生施用通丰养分平衡剂是一项投入少、操作易、效益高的增产技术, 在生产上可放心推广。

摘要:通过通丰养分平衡剂配对氮、磷、钾施肥技术在花生上的应用试验, 验证了通丰养分平衡剂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增产效果, 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关键词:养分平衡剂,花生,配对,增产

参考文献

[1]陈岗, 张东平, 李雪梅, 等.通丰养分平衡剂对水稻产量效应的初步研究[J].西昌农业科技, 2008 (1) :31.

[2]王跃辉, 曾润山, 陈丽妮, 等.通丰养分平衡剂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与示范[J].湖南农业科学, 2007 (1) :52-53.

[3]冯云清, 高祥照.四川“双配”棉式—通风配制养分平衡剂配对N、P、K配方施肥[J].中国农技推广, 2007 (5) :33-34.

大棚瓠瓜平衡施肥试验研究 篇3

关键词:瓠瓜;平衡施肥;产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55-02

瓠瓜品质细嫩柔软,稍有甜味,是人们夏季餐桌常见的佳肴之一[1]。瓠瓜的营养特性为:需肥量大,吸钾量高,钼要求多,喜肥但不耐肥;苗期需氮较多,对磷、钾的吸收相对较少;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对磷、钾的吸收量猛增,而氮的吸收量略减。根据蔬菜的营养特性进行科学合理施肥,对于蔬菜的优质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此,笔者开展了大棚瓠瓜平衡施肥试验研究,为大棚瓠瓜均衡施肥技术在安徽省沿江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台湾巨龙F1,浙江勿忘农种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点 芜湖县能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花桥镇蔬菜基地。

1.3 试验土壤 供试土壤理化性状如下:pH值5.0~6.0,弱酸性;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9.0g/kg;全氮平均含量為1.60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5.0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65.0mg/kg;有效锌平均含量为2.00mg/kg;有效硼平均含量为0.35mg/kg;有效锰平均含量为15.00mg/kg。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大量元素氮肥肥力中等偏下,磷、钾肥缺乏;微量元素有效锌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硼和有效锰缺乏。

1.4 试验肥料 45%硫基BB肥:阿波罗连云港化肥有限公司生产;尿素: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硫酸钾(俄罗斯进口):连云港市兴达农资有限公司生产;磷酸二氢钾:山东鼎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硼砂、硫酸锌、硫酸锰:安徽思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无害化处理的干鸡粪:芜湖县都益养鸡专业合作社提供;大有生物有机肥:内蒙古大有生物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5 试验方法 瓠瓜播种时间为2015年6月12日,2015年7月2日定植;行距80cm,株距60cm,每667m2栽植1 500株;7月23日始收,产量统计截止到8月22日结束。试验各小区瓠瓜的环境调节、水分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同常规栽培管理。

1.5.1 试验设计 根据基础土壤养分含量和瓠瓜的估计产量,进行氮、磷、钾、锰、锌、硼和有机肥等养分施肥[3-4]。试验共设4个施肥处理,处理1、2、3为平衡施肥,处理4为习惯施肥(对照组),每个处理3次重复。具体施肥处理设计如下:处理1:N-P-K-Mn-R=15-10-10-0.5-50(kg/667m2);处理2:N-P-K-B-Mn=10-10-15-0.5-1.0-1.0(kg/667m2);处理3:N-P-K-Zn-B=15-10-15-0.2-0.5-1.0(kg/667m2);处理4(习惯施肥):N-P-K-R=24-21-23-90(kg/667m2)。试验各小区面积根据生产地情况,将一个生产大棚的土地分为3段,每段为一个小区,随机排列。

1.5.2 肥料施用方法

1.5.2.1 处理1 每667m2施腐熟有机堆肥2 0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kg)、45%的硫基BB肥(N∶P∶K为15∶15∶15)40.0kg、硫酸钾5.0kg、硫酸锰1.0kg、腐熟菜籽饼100.0kg作基肥。追肥共分3次进行,第1次在第一个瓠瓜坐住后,追施一次促蔓促花肥,每667m2施尿素2.0kg、磷酸二氢钾4.0kg;以后每次间隔7~10d,追施一次促瓜肥,促瓜肥追施2次,每次每667m2施尿素2.0kg、硫酸钾3.0k。

1.5.2.2 处理2 每667m2施腐熟有机堆肥2 0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kg),45%的硫基BB肥(N∶P∶K为15∶15∶15)40.0kg、硫酸钾5.0kg、硼砂1.0kg、硫酸锰1.0kg作基肥。追肥分3次进行,第1次在第一个瓠瓜坐住后,追施一次促蔓促花肥,每667m2施尿素2.0kg、磷酸二氢钾6.0kg;以后每次间隔7~10d,追施一次促瓜肥,促瓜肥追施2次,每次每667m2施尿素2.0kg、硫酸钾3.0kg。

1.5.2.3 处理3 每667m2施腐熟有机堆肥2 0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kg)、45%的硫基BB肥(N∶P∶K为15∶15∶15)40.0kg、尿素5.0kg、硫酸钾5.0kg、硼砂1.0kg、硫酸锌1.0kg作基肥。追肥分3次进行,第1次在第一个瓠瓜坐住后,追施一次促蔓促花肥,每667m2施尿素4.0kg、磷酸二氢钾6.0kg;以后每次间隔7~10d,追施一次促瓜肥,促瓜肥追施2次,每次每667m2施尿素5.0kg,硫酸钾3.0kg。

1.5.2.4 处理4 每667m2施45%硫基BB肥(N∶P∶K为15∶15∶15)50.0kg、腐熟菜籽饼90.0kg、经无害化处理的干鸡粪(含垫料)1 200.0kg作基肥。追肥分2次进行,第1次追肥在幼瓜膨大期,结合浇水每667m2追施45%的硫基BB肥(N﹕P﹕K为15﹕15﹕15)10.0kg;第2次在开始采收后,结合浇水每667m2再追45%的硫基BB肥(N∶P∶K为15∶15∶15)15.0kg。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分析 不同施肥配方间瓠瓜产量差异较大,3个配方处理瓠瓜的产量均比习惯施肥的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产幅度为5.4%~11.51%;其中,处理3增产幅度最大,增产率为11.51%,其次是处理2,平均产量较对照增产319kg/667m2(表1)。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且均衡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2)。

2.2 不同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对照组综合肥料成本最高,平均施肥成本为741.0元/667m2;其次是处理1,平均施肥成本为376.6元/667m2;成本最低的是处理2,平均施肥成本仅为267.6元/667m2。4个处理中,性价比最高的为处理2,产投比为31∶1,其次是处理3,产投比为29.5∶1。

3 结论

与传统习惯施肥相比,配方均衡施肥可大幅度提高设施瓠瓜产量和经济效益。试验中设置的3个均衡施肥试验中,处理2的经济效益最佳,平均施肥成本267.6元/667m2,产投比31∶1,瓠瓜产量4 152kg/667m2,比对照增产8.32%,增收882元/667m2。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推荐处理2为最佳大棚瓠瓜均衡施肥方案。

参考文献

[1]吕家龙.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85-187.

[2]王正银.作物施肥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52-259.

[3]房保亚,李小云,杨福荣,等.瓠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上海农业科技,2014(3):86,61.

酿造甜高粱平衡施肥试验研究 篇4

关键词:酿造甜高粱,配方施肥,产量,经济性状

种植甜高粱加工生产燃料乙醇从而制造汽油醇是吉林市的一个新兴产业, 仅吉林燃料乙醇、吉林沱牌、博大生化有限公司3家乙醇生产企业, 年需玉米达350万吨, 如果利用甜高粱秸秆代替部分玉米为原料加工燃料乙醇, 对于提高单位面积能源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决我国能源危机具有战略性意义。为了指导生产, 提高产量, 增加糖分含量, 探索氮、磷、钾不同用量下最佳施肥量与最佳产量、最高糖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更好地为甜高粱平衡施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进行了氮、磷、钾肥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地设在吉林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 前茬为玉米, 冲积土, 土壤基础肥力碱解氮156.75mg/kg, 速效磷21.68mg/kg, 速效钾66.9mg/kg, 有机质2.28%。氮肥为尿素 (含N46%) , 磷肥为磷酸二铵 (含P2O546%、含N 18%) , 钾肥为氯化钾 (含K2O 60%) 。硼肥为硼酸 (含H2BO398%) 。供试品种选用吉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九甜粱1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8个处理,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32.5m2。各处理肥料用量见表1。试验采取底肥条施加口肥的施肥方法。试验肥料550kg/hm2, 按垄称量, 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 播种时以复混肥料 (8-20-5) 为口肥, 施用量为100kg/hm2。处理16、处理17、处理18为微肥对甜高粱糖分影响试验。

1.3 实施情况

试验于5月7日播种, 株距20cm, 垄宽65cm, 喷施莠去津封闭。5月24日出苗, 出苗率达90%以上。各区随机连续取样20株, 分别于6月15日、7月24日、9月18日进行植株生育性状调查, 于9月29日用手持测糖仪测定从基部上数第7节段糖分含量, 10月8日全部收获, 于网室晾干, 11月7日室内脱粒, 测籽实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从表2、表3可以看出, 18个处理中, 穗粒重在39g以上的处理有8个, 以处理3、处理11最大, 其次为处理5、处理7、处理9。地上部秸秆鲜重以处理3、处理5、处理9最高, 其次为处理11、处理13和处理7。秸秆糖分含量以处理17、处理16、处理18最高, 分别比常规施肥 (处理2) 提高2.1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 其次为处理3、处理7。

2.2 经济效益

从表4可以看出, 18个处理中, 产值高于当地农民常规施肥 (处理2) 的处理有11个, 其中产值最高的为处理5, 比对照常规施肥增加1.8%, 其次为处理3、处理11, 分别比对照常规施肥提高1.6%和1.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施用等量氮肥情况下, 适量增施磷钾肥能够增加穗粒重。在施用同等氮肥和磷肥的条件下, 适量增加钾肥的施入可提高秸秆含糖量。但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 秸秆含糖量反而下降。同时, 在施用等量的氮磷钾肥情况下, 增施硼肥可以有效地提高甜高粱秸秆糖分含量。在甜高粱的平衡施肥上, 最高产量和最大产值的氮 (N) 、磷 (P2O5) 、钾 (K2O) 肥料配比以25∶12∶13最高, 综合性以配比20∶12∶13最科学。

注:甜高粱籽粒价格按1000元/t计算, 收获秸秆按150元/t计算。按3t籽粒产1t乙醇、8t秸秆产1t粗乙醇、2t粗乙醇产1t无水乙醇计算。

参考文献

[1]陆引罡.高粱微量元素吸收分配规律研究[J].耕作与栽培, 1997 (3) :39.

[2]张丽芹.优质酒用高粱施肥试验初报[J].耕作与栽培, 2004 (4) :28.

花生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吉林省桦甸市公吉乡下甸子村4社进行。试验地块土壤为白浆土,耕层土壤有机质2.1%,pH值5.6,碱解氮229 mg/kg,有效磷16.9 mg/kg,速效钾80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供试肥料为尿素(纯N 46%)、过磷酸钙(P2O512%)、氯化钾(K2O 60%)。

1.3 试验方法

根据N、P2O5、K2O的施用量,试验共设14个处理(表1), 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 m2, 5行区。种植密度为5万株/hm2,便携式点播器播种,播种深度4.0 cm。1/3氮肥、全部磷、钾肥均于起垄前一次性深施原垄沟中。剩余2/3氮肥于6月末用于追肥。玉米成熟后,小区测产收获,玉米经晾晒、机器脱粒,以14%水分计算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处理10的秃尖最小,穗粗最大,粒数最多,千粒重最高。

2.2 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处理10的产量和纯收入为最高,分别为11 247.7 kg/hm2、20 769.0元/hm2。经多重比较表明,处理10的产量与其他各处理的产量均达到显著水平;除与处理6、7的产量未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的产量均达极显著水平。

注:投入成本计算, 纯N为4.46元/kg, P2O5为8.48元/kg, K2O为5.67元/kg, 玉米为2.0元/kg。

3结论

(1)试验表明,最优施肥量为处理10,即施用纯N 150.0kg/hm2、P2O560.0 kg/hm2、K2O 97.5 kg/hm2,可获得高产量和高产值。

(2)试验表明,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白浆土玉米生产达到10 100 kg/hm2以上的产量和20 200元/hm2以上的产值,采用的最佳施肥量为N、P2O5、K2O分别为150.0、60.0~90.0、65.0~97.5 kg/hm2,该结果为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白浆土玉米达到高产稳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郭庆法, 王庆成, 汪黎明, 等.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00-517.

[2]李维岳, 才卓, 赵化春.吉林玉米[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63-381.

[3]方向前, 边少锋, 柴寿江, 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 2007, 27 (4) :296-297.

[4]方向前, 边少锋, 孟祥盟, 等.不同株型玉米单产达12000kg产量构成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05, 30 (6) :13-14.

[5]方向前, 边少锋, 柴寿江, 等.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7) :183-185.

[6]高德全, 方向前, 李伟堂, 等.浅谈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应用滚动式播种施肥器播种玉米体系的特点[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1) :114-115.

[7]方向前, 曹文明, 于世伟, 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 :119-120.

花生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篇6

施肥技术是烟叶生产最关键且最不易掌握的技术之一, 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地、灌溉条件、气候因素、产量水平、烟叶品种、养分利用率等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不仅本身可分解为许多子因素, 而且彼此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的。在生产过程中, 常常出现单一施肥、偏好施肥、施肥过量或不足等现象, 大多数烟农以经验施肥为主, 缺乏科学可靠的施肥依据。盲目施用化肥不仅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生产成本的增加, 更严重的是以化肥过量施用为首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为了解决烤烟施肥中的种种矛盾, 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在烤烟平衡施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文综合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GIS和计算机结合的现代高新技术等方面在我国烤烟平衡施肥上的研究应用现状, 并对烤烟平衡施肥研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希望对后面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测土配方施肥在烤烟平衡施肥上的应用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 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的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提出科学合理的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烟叶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包括5个核心环节, 即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

烤烟测土配方施肥, 通常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或者三因素五水平的优化实验方案进行, 通过选择试验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土壤开展田间肥效试验, 建立施肥模型, 从而得到研究区域的烤烟肥料配方。

闫克玉等采用三因素五水平等试验设计, 研究得出豫中烟区肥力中等偏下的壤土条件下, N、P2O5、K2O分别为52.5, 67.5, 232.5 kg/hm2的处理组合施肥效果最佳, 烟株生物学性状和烟叶产质表现最好。朱信宁等,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田间试验,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得出在试验区域的烤烟施肥最佳配比为氮肥62.84kg/hm2磷肥101.75kg/hm2, 钾肥197.43kg/hm2。孙虎等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田间试验, 通过计算机优化所建立的氮、磷、钾肥与烤烟产量的回归模型, 得出了渭北地区的最佳施肥组合

高林等则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设计, 研究了不同肥料效应对烤烟生长发育以及产量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并建立肥料效应三元二次数学模拟方程:Y=138.36+23.18X1-0.83X12-4.32X2+0.34X22-4.40X3+0.09X32-1.02X1X2-0.35X1X3+0.64X2X3 (式中, X1、X2、X3分别代表N、P2O5、K2O用量) , 用于预测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尹鹏达等同样采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 建立N、P、K肥与烤烟产量的回归效应模型, 并对各因子及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计算了土壤丰缺指标及基础肥力贡献率, 建立了东北烤烟的优化施肥方案。尹鹏达等还采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 建立了氮磷钾肥与烤烟产量及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施肥模型, 结果表明:若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 最佳氮磷钾比例为1∶1.6∶2.1;若以改善烤烟烟叶香气、燃烧性及吸烟的安全性为目的, 最佳氮磷钾比例为1∶1.3∶2.9。吴昊和郑传刚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研究不同氮、磷、钾、微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四川凉山烟区烤烟的效应。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准确、高效等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个步骤紧密相连,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该技术在烤烟平衡施肥中的作用。在烤烟平衡施肥研究中需要不断加强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创新, 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烤烟营养规律之间的耦合, 更好的发挥该技术的优点在烤烟平衡施肥中的作用。

二、现代高新技术在烤烟平衡施肥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近十几年来, 信息化技术已在农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产品不断出现, 已经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农业专家系统, 作为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高新技术, 也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农业专家系统运用人工智能算法, 将农业领域知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 以智能推理为主体, 为农业生产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方案[19]。

程功等分析影响烟叶施肥的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总结与汇集烟草专家的施肥经验, 建立数学模型, 研究出“烤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杨勇等应用Viaual Basi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建立了计算机推荐施肥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可根据对不同土壤区域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施肥量的定量分析对肥料施用数学模型进行数据优化并给出最佳施肥方案。许珂对影响烤烟生长的土壤肥力情况进行了评价,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烤烟智能施肥推荐模型, 并借助GIS技术建立了烤烟智能施肥推荐系统。该系统能够科学、准确地预测出烤烟施肥量, 同时能方便, 快捷地为烟农提供当地烤烟施肥推荐方案。王小霞建立了基于BP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智能施肥推荐模型, 设计开发了BP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两种施肥推荐平台, 并结合GIS技术用于指导烤烟施肥。所建平台能有效地实现烤烟智能施肥推荐, 具有较高的通用性、直观性和实用价值。

随着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现代烤烟精准施肥得以实现。宋晶等利用GIS, 在分析了河南省洛阳烤烟种植区各项肥力指标, 划分了河南土壤肥力等级的基础上, 建立了具有施肥咨询与配方推荐等功能的烟田施肥推荐支持决策系统;陈伟强等提出了基于GIS的烟草精准施肥配方系统框架, 建立了平顶山烟区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精准施肥配方模型, 并通过实验和专家经验建立了模型参数以及参数修正的专家模型。

GIS与计算机结合建立的施肥系统是未来烤烟生产平衡施肥、精准施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 施肥系统的研究会向着多尺度、高精准、便捷等方向发展, 最终成为农业现代化中重要的一环。

三、目前的平衡施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测土配方施肥法能够考虑到多种肥料对作物的综合影响, 但是针对不同土壤、气候、耕作等条件需要布置多点不同试验, 费时费工。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任一环节出现纰漏, 都会影响到平衡施肥的效果。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连年的肥料投入、气候环境的变化等, 导致土壤养分的变化, 就得重新进行测土配肥, 这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最大的短板。

花生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花生主产区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 地势平坦, 肥力适中, 排灌方便。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品种 (A) 、播种量 (B) 、畦宽 (C) 3个因素进行试验, 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 共设9个处理, 其试验方案设计见表1、表2。每个小区24m2 (长10m, 宽2.4m) , 四周设保护区。

畦宽设3个水平, (1) 每畦带沟宽0.6m, 每畦种2行, (2) 每畦带沟宽0.8m, 每畦种3行, (3) 每畦带沟宽

1.2 m, 每畦种4行。

1.3 种植情况

4月6日播种, 亩撤施40kg生石灰后成畦, 亩穴施30kg复合肥 (15-15-15) 作基肥;5月6日中耕除草, 并亩用80g吡虫啉+80m L毒死蜱喷雾防治蓟马等虫害;5月11日追肥, 亩施15kg复合肥 (15-15-15) ;6月22日亩用80g吡虫啉+80m L毒死蜱喷雾, 防治蓟马等虫害;8月6日成熟期考种并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花生生育期无明显的影响, 各处理组花生均在8月6日成熟, 生育期均为131天;成熟后对各处理组花生进行考种, 测定主要农艺性状, 计算出理论产量, 测定实际产量, 结果见表3, 对其进行直观分析, 结果如表4。

2.2 不同处理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理论产量及实际产量直观分析

2.2.1 对花生株高的影响

通过计算极差R值可知对花生株高的影响品种>播种量>畦宽, 品种是影响花生主枝株高的主要因素, 其中1号品种粤油13的平均株高最高, 为71.3cm, 比3号品种远杂2910的平均株高 (48cm) 高23.3cm, 差异极显著。其他因子和水平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

2.2.2 对植株分枝数的影响

通过计算极差R值可知对植株分枝数的影响播种量>品种>畦宽, 播种量是影响植株分枝数的主要因素, 随着播种量的增加, 分枝数减少, 每穴播种2粒种子, 植株的分枝数最大, 每穴有17枝。品种是影响植株分枝数的其次因素, 粤油13品种的分枝数最多。

2.2.3 对每穴结果数的影响

通过计算极差R值可知对每穴结果数的影响播种量>畦宽>品种, 播种量、畦宽是影响每穴结果数的主要因素。每穴播种3粒种子, 每穴结果数最多, 为43.6个;其次是3畦×3行规格种子每穴结果数为41.4个。其他因子和水平对每穴结果数影响不显著。

2.2.4 对百果重的影响

通过计算极差R值可知对百果重的影响品种>畦宽>播种量, 品种是影响百果重的主要因素, A1>A2>A3, 粤油13的百果重最高, 为86.4g, 比3号品种远杂2910的百果重 (80.6g) 多5.8g, 差异极显著。其他因子和水平对百果重影响差异不显著。

2.2.5 对百仁重的影响

通过计算极差R值可知对百仁重的影响畦宽>品种>播种量, 畦宽是影响百仁重的主要因素, C2>C1>C3。可见不同种植行距影响荚果结实的饱满程度。

2.2.6 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计算极差R值可知对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的影响品种>播种量>畦宽, 品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播种量次之, 其中A2>A1>A3, B2>B1>B3, 畦宽各处理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3 各处理组合的效应比较

从实际产量上看, 各处理组合平均亩产变幅为288.44~470.03kg, 最优组合是A1B2C2, 最差组合是A3B1C3。各处理间实际产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 结果显示处理A1B2C2、A1B3C3、A2B2C3、A3B2C1、A3B3C2与处理A3B1C3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实际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如表5所示。由于F0.05<FA, F0.25<FB, 所以有95%的把握判断品种对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只有75%的把握判断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畦宽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3 结果与讨论

3.1 优良品种是高产稳产的基础

试验结果表明, 品种是影响产量的主效因子。普及优良品种, 取代混杂性退化的地方品种是提高花生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措施。这与陈剑洪[1]、陈红[2]、吴继华[3]等人研究各自地域的花生发展对策相似。

3.2 播种量是高产的前提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粒数的增加, 每穴结果数先增加后减少, 百果重和百仁重也是先增加后减少, 可见并非播种粒数越多越好, 播种粒数过多既造成种子的浪费, 又影响花生的品质和产量。

3.3 合理密植是高产的保障

随着直立性花生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合理增加密植也是确保花生增产的关键技术。本试验表明每畦带沟宽0.8m, 每畦种3行的规格, 每亩密度为2.2万株时能获得较高产量。张晓荣等的研究表明在赤峰地区种植密度为19万株/亩时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又能获得较好个体经济性状[4]。可见不同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等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

摘要:针对福建省仙游县花生栽培品种老化、农民盲目增加播种量等问题, 为探索出适宜本地区花生生产的优良品种及种植模式, 选择品种、播种量、畦宽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 找出影响花生产量的主效因子。结果表明: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 栽培技术是高产的保障, 本试验最优组合为A1B2C2, 即选用粤油13品种, 每穴播种3粒, 畦宽0.8m, 每畦种3行, 此时产量可达489.6kg/亩。

关键词:花生,品种,播种量,畦宽

参考文献

[1]陈剑洪.福建花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花生科技, 2001 (2) :28-30.

[2]陈红, 张志良, 曾宪琪, 等.正交试验设计在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1) :54.

[3]吴继华, 李可, 张翼.豫东地区优质专用花生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J].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 2004, 66-69..

上一篇:消防工程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自我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