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共11篇)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课后的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只有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要实施有效教学,我任为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做到4点: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辅导作业,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配合默契、热烈和谐融洽、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首先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第四、教师真诚地赏识、激励学生,就是尊重每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理解了教师的微笑是学生最大的快乐。教师的微笑恰似一缕春风拂过学生的心田,教师的微笑犹如一束和煦的阳光洒向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带着微笑走近学生,给学生真诚的鼓励和欣赏,让教师的微笑给每一个孩子力量,让每一个孩子充满自信、快乐地去学习。
“最近发展区”近在哪呢?近在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 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 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同一个教学环境中, 在同一个教学班级里, 学生的差异是肯定存在的, 以往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按教学计划实施, 按学生的平均水平授课, 而对此,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会感到吃不饱, 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难消化。
“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贴近学生, 表现在它能最个性化地发挥学生的优势, 最直接地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障碍。这种思维的特点完全符合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观念。当外因直接作用于内因, 促使内因积极地调节, 就能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 就是最贴近学生的原有基础, 并以此作为开展教学的起点, 这就调动了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按照教学的规律, 按照每位学生的发展个性和特点而教学, 就能最大化地把教学的实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这就是教学的最原始的目标。
从现行的教学环境看, 目前许多学校行政班级的生源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 班级班型偏大, 传统的教学理念还是根深蒂固的, 这就成了发展最近发展区教学的障碍。如果对最近发展区的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 教师就不会努力扫除这个障碍, 那么, 教学就不能在一条高速路上发展, 因此理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最近发展区理念能否得以有效地实施, 取决于实施者能否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在教者施教之前就把自己对事物对问题的感知表达出来。有时虽然学生表达出的结论正确, 但思维方式是不正确的, 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告诉学生最终的结论, 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和方式, 让学生通过教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施教的最终目的。而把方法有效地教给学生就保证了最近发展区实施的质量。
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是要积极地与学生对话, 是要积极地开展有关教学的分析、评价与创造的讨论。在我们以往教学中, 教师注重的是记忆、理解、应用, 而这些只是学习的低层次阶段, 之所以说是低层次的学习就是因为这种学习并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到学生的相异构想。按照思维的规律, 学生的相异构想, 还是要以定势的思维的形式顽强地表达出来, 所以学的知识就会很快地遗失。这就告诉了我们, 学习“最近发展区”的大小、质量及后续发展的好坏, 决定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教育的应用研究, 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最佳情绪, 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有效转变, 教师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更高的质量保证。
在现实的教学中, 创“最近发展区”的教学需要学校以此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这就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班的班型变小。只有班型变小, 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全班的同学, 按照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重点的个性教学。另外学校要尽可能地减少考试, 创造一个重思维过程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前提下, 教师就可以面对每位学生设计其教学的情景, 就可以更加从容地与学生交谈, 与学生共同分析, 与学生共同理解, 与学生共同创造, 就可以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最大的发展。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每一次教学都要贴近最近发展区。一个教学班, 几十名学生起点不尽相同,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的、有趣的情景来贴近每一位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只要发现学生有难以理解的地方, 教师就要主动地贴近学生的思维基础, 这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基本的保障。
“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执行, 需要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大的转变, 需要学校、领导、教师要真正认清教学的宗旨、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取向、教学的收效。如果我们的教学只盯着分数, 盯着高考, 盯着北大清华, 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个民族的强大, 一个国家的强盛。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我们国民素质才是教育的真正本意。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就是要有这种民族的情操, 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强化自己的职业水平, 要做教育的强者, 这些都不应该是口号, 这些应当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 原因在于“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 但这种知识往往不是显性的, 而是隐性的。它的建立一般不是“书中学”, 而是“做中学”, 它的评价很难用一张试卷给于定论。我们不能只盯着显性的成绩, 我们应当更注重隐性的长久的收效, 没有远见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
新课程推进后, 课堂气氛活跃了, 因为情景多了, 设问多了, 讨论多了, 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都多了, 教师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 但以往“教什么”, 即教学的重点、难点却又被忽略了。显然, “怎么教”并不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 “怎么教”只是为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最大化的服务, 最近发展区大小与质量才是评判一堂好课的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发展, 即知识得到每个学生的灵活掌握, 转变成每个学生的智商, 才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方向。
一、老师不再是“广播”
通过学习,我感到新课程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有很大差别。在新课程中老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提出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或讲解某个学科历史上某个问题的产生背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性。教师从指导者变为引导者,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操作、分工活动、交流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把冲突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老师改变了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老师的作用只是提供问题、适时点拨,扮演学生思想的“催产婆”。相比之下,我们传统的教学还是以讲授为主,某种程度上还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老师就是一个“广播”,是控制者,学生是听众,是接收者。
二、学生不再是“录音机”
由于老师开放了教学时空,给了学生机会,给学生创设了条件,因此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胆子大了,问题多了,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得到答案,从中切实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相比之下,我们传统的讲授法中,学生自己思考得少,听老师讲得多,老师说东就东,老师说西就西,可以说学生就是一台“录音机”,谁“录”得多,谁就“学”得好,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学习知识。
三、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学习者
一旦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动提出问题,你就会觉得自己有时不能应付自如,并没有比学生高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有很多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在某个知识点上,学生也许比老师掌握得要深。因此在有些知识面前,老师必须得放下“尊严”,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学习。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知道的知识多了,需要学的知识也就多了,因此教师要想满足每一个学生,要想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的,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会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而高尚师德的表现,我认为首先是行为。
三、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品。其次,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 科学的。所谓开放,是指课程的开发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孩子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民主,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孩子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孩子世界、适应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参与孩子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的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孩子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孩子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孩子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孩子,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孩子充分思考,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一 提倡终身学习,拒绝惰性
任何时候的社会环境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作为社会人,都应该孜孜不倦的学习成长,例如岗位知识,管理理论,以及英语口语等等,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才能保证不落后于时代环境,进而提升自我价值,达到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甚至引领良好的学习风气,带动本班组,本部位同事共同钻研业务知识,最终引领所在部门甚至企业健康积极的成长和壮大。正如董事长先生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仍然坚持学习,不仅在学校,更在社会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了现在的辉煌成就。
二.企业应以诚信为本
从董事长黄如论先生的创业历程中,我了解了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人圈子里以诚信经营立足,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正直善良的宝贵品质,一步一步的成就了今天的金源集团。要做成功的企业,更要以人的诚信为本,试想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是无法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的,产业中的合作伙伴也不会选择那些不讲诚信的企业,最终被市场淘汰。
要做一个诚信的企业,不仅是企业高层的全面决策,更要从我做起,从最微小的地方讲求诚信,从礼宾部来看,比如对客人遵守首问负责制,对客人的每一个承诺都要竭尽所有的为他办好,遵守对客人的期许,甚至超出客人的期望值,让客人时刻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信用,这样,相信他会一直选择我们的酒店品牌,同样回报给我们忠诚度。也只有每个员工都有主人翁意识,才能做好百分百的服务,成就金源大饭店的声誉和品牌。
三,积极创新,不断进取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功的企业更应该积极创新,时刻有进取精神,争当企业队伍里的排头兵和领军者,这也是一个企业得以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每个员工在日常实践里的不断总结,在熟练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不断思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更好的为客人提供服务,这样自然就会获得宝贵的创新意识,同时应运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形成超越规范操作程序的更合理,更有效率的工作程序,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成为本部位,本酒店,甚至全酒店行业的优秀员工,也只有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评价自己,才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四.团结协作,共创未来
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前辈们的辛勤汗水,但是为了未来更加美好。我们要注重团结友爱,在工作中服从领导,在班组中团结同事,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以快乐的心态加入到工作中,也只有团结的集体才是每个员工都不想离开的精神之家,我愿意以乐观热情的心态,迎接世纪金源集团的每位同事和领导,支持大家的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企业理念学习心得(2):
企业文化是事关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企业的竞争与生存,与其说是品牌和服务的竞争,不如说终归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优势文化长于普通文化,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我们公司提出的“提供卓越产品,诚信奉献社会”的新理念,就是我们企业在新时期发展的“精魂”所在。这说明公司已将发展的目标上升到新的阶段,因此,按照这种精神来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营造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应努力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通过学习“提供卓越产品,诚信奉献社会”新理念,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以及对平时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谈谈自己对“新理念”学习的心得。
一、追求卓越
卓,意为“高远”、“高超”;越,意为超出。“卓越”就是在更高的境界上追求更大的超越,体现的是追求第一、超越他人的精神。“追求卓越”可以理解为我们公司敢为人先,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追求发展、实现跨越的精神写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追求第一、超越他人,创造出具有最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在新理念引导下制造出高品质的发动机,让制造每一个零部件的企业员工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树立我们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引领我们精益求精的生产,注重每一个生产环节,注重每一个细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这种勇于向上的思想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把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繁琐问题处理好,做到精细化管理,带动本班组同事共同专研提高业务知识,学习标准、规范,相互配合。通过坚持不懈的行动来养成细致细心的良好习惯。我相信,这新理念的精神一定会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会使我们获得无尽的收获,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企业的“江山”才会永固。追求第一、追求卓越是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让每一个员工能够共同分享的企业理念成果。
二.诚信奉献
诚信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信条,诚信是立身之本;奉献是一种忘我无私的精神,是爱心的具体体现,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通过员工的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制造出优秀的高品质的产品来体现企业在社会上的诚信度。
企业诚信不是空泛的,它价值无限;个人诚信首先要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做人。,要将诚信上升为一种内心需要,上升为一种责任感。守信不仅仅是外在要求,更应当是一种内心的责任,一种执着的追求。养成诚信习惯,承担诚信责任,在企业与社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搭起一座诚信的桥梁,为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做出最大努力。
产品质量一直被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有诚信意识的企业就一定会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生产高品质的发产品,履行服务社会就是我们的责任。思想决定着行动,新理念我们铭记在心,它将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责任的基础,自豪的源泉。
诚信奉献是对工作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我认为我的工作态度,就应该是勤勉进取,决不能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只有保证自己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走向成功。当然,我知道坚持这种态度很不容易,但只有这种态度成了我个人价值的一部分,才能体验到他人的肯定和完成工作时带来的乐趣。
做为一名员工特别是面临金融危机造成生产不稳定的时候,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不顺和困难,因此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拖一天是一天,还是积极寻求办法解决,将对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养成做事从不拖延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还有工作在等待着我,明确自己的职责,用心做好每件事,把各种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尽力完美完成每项工作,每天都要问问自己:“今天的工作你完成了么”。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开拓眼界充实自己,在提升自己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只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才会有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爱岗敬业不仅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爱岗敬业应成为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
●微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微学习的引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所学的知识呢?教师要先努力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各种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完成学习目标。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如微课件、微博、参考资料等。相较于以前教师讲解、演示、让学生演示,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为零,学生更喜欢引入微学习的学习状态。教师尽量压缩讲解时间,把可以用微课件呈现的内容,尽量做成微课件,这样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2.微学习的引入,能更好地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教学,目标感强,且任务可以做得具体而有趣,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很容易实现。而现在引入微学习,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讲“数据统计”时,“分类汇总”在Excel学习里属于较难的知识点,笔者先制作了预习的微课件,任务设计的名称是SOS,接着请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统计成绩。学生了解任务后,会很快点开微课件去学习分类汇总的知识点,结果80%的学生当堂都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1.微学习设计多设“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教师要善用“疑”与“思”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例如,用Word让学生做一个常用的课程表,看似简单的课程表,在设置格式时就显现出不简单了,内外边框不一样的颜色、加25%的灰色底纹、内容居中、表格整体居中等,这样就使学习内容先隐藏起来,然后再慢慢浮出水面。再如,在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微学习要求学生多总结,融会贯通
总结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生学会使用SUM求和函数,让他求“总分”时会做,让他求“销售总额”就不会了,这说明学生对这个函数还没有掌握。教师对此可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与SUM函数的定义对比,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也加深了对函数定义的了解。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本文在对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二本院校的实际探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行动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举措。
一、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要求。要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和增强生存能力和自我对社会的应变能力,就必须学习新的观念、知识和本领,并不断地更新。
2.终身学习是个体提升自我的必然要求。学习使人获得智慧,使人高尚完美和全面发展。只有保持终身学习才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我并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二、终身学习理念下学校如何管理
终身教育并不能仅仅靠学校的教师来完成。首先,教师处于学校的管理体系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制度。其次,教师的教育主要限于课堂及其在校期间,而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及其毕业后的教育与训练的总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通过社区生活最大限度实现其对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所构成的要素。因而,学校应营造有利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1.形成向社会开放的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是为在职或已工作人员提供教育机会,是终身教育总体中包括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履行主要靠高校为主体的教育机构。诚然,世界各国都存在的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的机构,如我国的北大青鸟等,这是因为高校具有师资稳定、办学机构健全等优势,理应担当成人教育的先锋。
2.尊重教学规律,服务好教师的教学工作。高校要真正发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必须构建“服务型”的管理体系,树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事务管理要采用弹性管理机制,对涉及教学和教师利益的事项应吸纳教师参与决策过程,让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为终身教育添砖加瓦。
三、终身学习理念下教师如何教育
教育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目的性,教育蕴含着社会对人才的期待,具有一定的价值承载。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终身学习理念下,教师的作为空间是巨大的。
1.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认同终身学习理念。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2.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中小学教育作为打基础的教育不同,大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不同的技术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专业知识尤其是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学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懂得在今后的不同工作场景、不同技术参数情况下如何运用专业的原理。
四、终身学习理念下学生如何学习
1.要形成自我提高的内在要求。自我提高是指不固守已掌握的知识和已形成的能力,基于发展和提高的思想,对自己的认识、知识和能力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事实上,自我提高是学习型社会个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内在要求。学生形成了这种内在要求,就能不断地质疑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使之得到发展。任何人对任一学科或任一知识,最初都是很肤浅的。但是,正是从这种初浅的知识开始,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逐渐建立了起来。明确自己的认识、知识和能力存在发展的空间,是进行自我提高的前提,而这也正是个人在社会能够立足并得到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个人即使天分再好,条件再佳,也不一定能获得好发展。只有形成自我提高的内在要求,才可能找到追求的动力,继而通过终身学习实现目标。
毛洪其老师把《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1.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故园的深情;2.学习文章“目录分解式”的介绍方法。
课堂上毛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从老师的角度看,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了毛老师对教材文本的深度挖掘,印证了他的“任何一篇文章我都当作美文来读”的教学理念,也呈现了一种语文个性化解读教学的模式。
但是,如果放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并不很认同毛老师的这堂课的。如果说要认同,那也只能是在学生已经按照常规教学来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的“再赏读”教学。
从毛老师的目标确定来看,本堂课更像是赏析课。我们不否认作者当年写这篇文章时,确实是怀着对故乡故园的深情,而正是因为这深情,作者才想把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晓。正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学,况且,教材在选编这篇文章时,题目由原来的《拙政诸园寄神眷——谈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目的就很明显的是当作了说明文来安排的。所以,我更赞成把本文当作说明文来教。
另外,我从网上查阅了本文大量的教案,也都是按照说明文来设计的。我为什么也要强调按说明文来教呢,因为这篇文章历来是说明文文体考试的典范。如果老师不按照这种文体来教学,在考场上,学生是要吃大亏的。没办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是更多的为了考试而教的。
有一点,需要声明,其实,我是非常的欣赏毛老师的这种教学理念的,但是,因为考试的脚镣带在脚上,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很难彻底放得开的。所以,如果非得按照美文来教的话,我建议在按照常规学习了之后,再做一个美文赏读,也是未尝不可的。
另外,毛老师的讲座《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有效性》讲的非常好,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好的启示,告诉我们一线教师除了做一个教书匠之外,还可以做学问搞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想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我有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是都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我达不到理论提升的高度上。
下午听了袁志勇教授执教的示范课《段落写作入门》,感觉耳目一新。袁老师的教学理念非常的清晰,从他的课堂教学来看,袁老师是在想摸索创造一种可以类似于数学例题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一大热点,全国关于作文教学的书籍、学生作文选,多得不计其数。可是还是有大批的学生不愿意写作,不会写作。而作文又在语文教学成绩中占了近半壁江山,就是老师不着急,学生的家长也是很着急的,各种辅导书、作文选一股脑儿的往家搬,其实效果还是一般的。
袁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力求有例可循,从易到难,能够面对所有的学生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有作文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效果应该是不错的。但是相对于骨子里对作文天生有好感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无意又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灵性的扼杀。
其实,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个性化的东西。爱好写作的学生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学下来,可能是才华殆尽了。
不过,从应试角度来说,袁老师的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是能够迅速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很适合我们现在的国情。
当天,毛洪其老师和袁志勇教授,都是先执教了课,然后再做报告,都应该属于学者型的教师。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袁老师更好一些,身为一名老教师,袁老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颇有老顽童的情趣,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无疑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来。而毛老师讲座讲的不错,可是课堂教学瑕疵还是很多的。在他的课堂中,真正参与进来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仅仅局限于几个积极分子身上,有学生回答问题,也是搬了教参照本宣科的。另外45分钟的课,整整上了一个小时,让我们有些迷惑,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学习到底是需要一课时来完成,还是两课时呢?
这几年,我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我发现无论是国家级的还是省、市级的老师,在上课时,都喜欢把45分钟的课上成1个小时,甚至更多。我就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外出听课学习,除了从专家那儿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以外,就想学学专家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应该完成并能够完成多少的教学任务?学学他们在一节课里,能够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
我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这是其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xx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xx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xx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有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甲烷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4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背景
去年暑假的校本培训,化学教研组对推进8年的“导·学·展·评·练”循环教学[1]进行全面反思,老师们突然觉得:我们对课程改革的新鲜感开始减退,疲劳感在上升。理性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施质态,一方面是学生的学缺少用心思考,学习过程滞留在浅层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缺少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缺少为学生深度学习的设计。突出问题是我们用于课堂教学编制的导学案轻导重练、习题化倾向较重。由此,我们高一年级备课组重新整理思路,开展“三学三课三案”融合的教学探索。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高端论坛上开设过苏教版必修2“天然气的利用——甲烷”研究课,现以这节课为例谈谈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有效教学设计。这节课是以学生合作实验、实践、交流、讨论为主的合学课,笔者在编制学案时共设置了6个微单元,通过活动引领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帮助他们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关系认知。
2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研究最早是由两位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提出来的。1976年,他们做了一项研究:让学生阅读一份学术方面的文章,并告诉学生读过之后会有一个关于这个内容的测验,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策略是试图去理解整个文章的思想,领会学术内涵,这样的学习被认为是深度学习。另一种策略是记住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事实,他们所关注的是接下来的测验会问到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这样的学习被认为是浅层学习[2]。
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3]。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4]。深度学习本意是指学习认知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或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
浅层学习者需要外力来驱动学习,典型的是通过评分等级、考试过关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测试或考试中避免失败,他们仅关心的是下一次考试的知识内容。为什么许多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更多地习惯于浅层学习呢?其一,因为他们在小学、初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尝到了甜头。在义务教育段,由于学习的内容比较浅显,通过一定的机械重复和强化记忆,就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他们已经习惯浅层学习策略。其二,一些高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助长了学生选择浅层学习策略。我们可以从Chew Fook Tim(2004)在《Encouraging Deep Learning》中提到的几个观点去理解: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清晰描述,在这样的教学结构中课程内容主题间易产生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围绕目标紧密系统地掌握知识;第二,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先前知识,如果学习中包含大量的新信息或者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掌握新知识,学生只有被迫去“应付”学习,而不会深入探求;第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信息传递而不是深入理解思想,教师的消极教学风格等也是造成浅层学习的原因;第四,学生看不到内在的学习价值,而教师或教学过程也没有通过主题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价值;第五,学习进程缺乏反馈,机械的评价方式无形中也鼓励了浅层学习[5]。
3 为学生深度学习而设计的理念
按照为学生深度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三条线索:
3.1 “课题”的思想、观念、方法与知识线索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苏教版必修2“天然气的利用——甲烷”这节课学生要学习如下三类知识: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如甲烷的空间结构、甲烷的物理性质等;第二是程序性知识,甲烷分子式的确定、甲烷化学性质的探究等;第三是策略性知识,这是隐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认知策略,如对有机物认知思维过程的自我反思以及有机学习思想方法的应用的策略等。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要在化学学科的自然形态和学术形态两极的中间构建一个既反映学科本质又适宜学生学习的教育形态。
3.2 学生对课题的认知线索
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中(九年级)已学习了简单的有机物的知识,在相关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获得并积累了一定的解决有机问题的简单经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合作学习的体验,具备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和合作交流能力,为高中阶段的有机物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与学习基础。
3.3 教师的教学组织线索
教学过程要通过教师的组织来实现。关于教学组织,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的整体性。只有把“甲烷”这节课放到整个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知识脉络里,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才能更清楚认识到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中就是要把学生认知的发展放在心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要借助课前诊断,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认识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地方他们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困难?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探究。第三个方面是教师的主导性。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教师应该尽力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引路人。本节课的教学,作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从有机物的现实世界带到充满理性思维的化学世界,并让学生获得如何研究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体验。
4 为学生深度学习而设计的策略
4.1 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学习要有深度,教师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启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教学设计,关键是让学生深度参与,自主探求正确的思想与方法,而不是单纯记住什么是标准答案。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策略有:
4.1.1 提出问题引导积极参与
笔者在课堂实践的微单元1(个别学习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甲烷的存在方式是什么?你能说说甲烷的物理性质吗?你能书写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吗?你能说说甲烷的结构特点吗?通过这些问题,一方面反馈学生预习时的思考,一方面引起了本节课的探究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引领会使学习者的心理指向集中在问题当中,对答题内容的关注和探究会更加深入和持久,从而成为学习的有心人。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发现,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求知的欲望更强烈,探寻事物本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4.1.2 设计活动吸引全员参与
在课堂实践的微单元2(探究活动:甲烷的组成与分子式)中,笔者首先播放了一个学习合作小组的实验微视频:观察甲烷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并验证生成的产物。再提出如下问题:已知某碳氢化合物,含碳75%,含氢25%,你能利用这些数据确定该化合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和原子个数比吗?分子式呢?学生结合实验视频,分合作小组研讨,取得明显效果,对如何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思维方式:由密度或相对密度-摩尔质量-分子式。
4.1.3 丰富素材提供内容参与
在课堂实践的微单元5(知识拓展:甲烷的用途)中,笔者精心组织图片、数据、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通过对可燃冰贮量和开发介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深度参与。实践表明,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对下一阶段进一步学习有机物充满了期待。
深度参与的教学设计关键是要关注4个方面:一要关注学生活动的参与面;二要关注学生探究的深化点;三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四要关注学生主动建构的生成度。
4.2 引起学生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的重点
用心悟出来的道理才属于自已。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类比或对比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策略有:
4.2.1 实践是深度思考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实践的微单元3(实验观察:甲烷的化学性质)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知识,组织交流讨论,然后展示课外合作学习小组的实验微视频,从方案制订到具体操作,从理论到实践,提供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通过实验与观察,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减轻了进一步学习有机物的心理恐惧感。
4.2.2 反思是深度思考最好的方式
笔者在课堂实践中设计了微单元2(探究活动:甲烷的组成与分子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简式的书写后,师生共同探究甲烷的结构。教师提供素材,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再收集并展示大家的作品,进行相互交流。教师进一步给出关于键长和键角的科学信息,合作小组再次进行交流和讨论后,主要认为甲烷存在正四边形或正四面体这两种结构。在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再给出第三条信息:如果把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换成两个氯原子后是否也只有一种结构?学生分小组再次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再结合科学信息得出甲烷是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教师展示用电脑制作出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以便学生直观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学会科学的质疑和反思,为后续甲烷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3 问题是深度思考最好的途径
以微单元3(实验观察:甲烷的化学性质)为例,围绕甲烷与氧气的反应,提出问题串,师生互动,在不断深入的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问题1: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况下1 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放出890kJ的热量,火焰呈淡蓝色。请同学们设计一套检验甲烷燃烧产物的装置,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点燃甲烷前应有什么操作?(2)有几种产物?怎么检验?
问题2:目前,大部分城市正在进行燃气改造工程,即将管道煤气改造为天然气。根据煤气和天然气的燃烧反应方程式,判断燃烧相同体积的管道煤气与天然气,哪种气体消耗空气的体积较大?
问题3:燃烧管道煤气的灶具如需要改为天然气,灶具将如何改进?若不改进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问题4:2005年,辽宁省孙家湾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死亡。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岩爆造成大量瓦斯异常涌出,局部停风造成瓦斯积聚,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根据以上资料,瓦斯爆炸的条件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4.3 给予学生深度引领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深度引领的前提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理解学情、理解文本、理解生活、理解自然与社会。给予学生深度引领的策略有:
4.3.1 知其然,实现知识引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知识学习经历感受、感知、感悟的阶段,把知识学习推向条理、道理、哲理的层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教材的“知识拓展”环节引入,使学生对甲烷的性质和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引起学生爱国主义和自豪感,使教学的情感目标得到具体的文字感染,增强学生的情商教育;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引导学生探究甲烷的空间结构,通过学生的动手、思考、分析、讨论来明确甲烷的结构,尽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展示学生合作小组的实验微视频,引导学生归纳出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从实验中积累具体的实践经验和体验过程,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自学教材的“资料卡”,使学生不仅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关注社会和生活,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反映出化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4.3.2 知其所以然,实现思维引领
为了增进学生对甲烷化学性质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甲烷的取代反应本质的认识,笔者采用实验(包括制作模型)提供事实为支持,围绕对甲烷与氯气反应现象的观察以及根据甲烷的分子结构推测产物,从而形成取代反应的概念。关于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整体教学设计如表1。
通过深度引领,让学生感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基本方式,体验批判思维、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过程,实现由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引领到素养学习、智慧学习的层次。
4.4 引导学生深度拓展是深度学习的延伸
深度拓展要求教师具备三种意识:教学目标意识、教学批判意识和教学资源意识。深度拓展是教师基于教材、学情和对教学进行的整体设计以及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拓展的对象包括知识拓展、方法拓展和思维拓展。
4.4.1 阅读,有助于知识拓展
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广泛阅读,对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认识,对常用的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关注科学发展动态和科技应用现状,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拓展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见多识广,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4.2 批判,有助于方法拓展
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导学案、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进行批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方法、提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批评精神,不要满足现状。要敢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集思广益,有利于方法拓展,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4.4.3 反思,有助于思维拓展
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反思,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和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提醒学生不断反思,通过对学习的内容、练习的习题、观察的现象、探究的实验的反思,拓展自我的综合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教学设计的反思
5.1 “合学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本节“合学课”的教学设计仍然体现了学校一贯的“导·学·展·评·练·思·做·诊”的循环教学风格。“导与学”的目的是深度引领,使学生在自主初学时发生问题强化,强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形成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自己学习的重点;同时形成学生初学时的自我诊断与教师课前诊断,出现第一次有效反馈,为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进行深度教学创造条件。“展与评”过程是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发现的问题与教师的及时点拨是第二次反馈,这一互动过程使学习重点得到深化,形成互动式的多维度的“深度”学习过程。“练与思”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它形成了第三次反馈,这个反馈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借助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强化有机化学学习的思想与方法。“做与诊”的过程是深度拓展的过程,是课后练习巩固的过程,是教师的第四次反馈,这一过程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学习得到深化,使学生在知识应用中产生“深度”学习过程。
5.2 “合学课”促进知识有效生成
“合学课”的课堂,融自主学习、同伴互助、教师引领为一体,使学生在知识生成过程中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让学生在有机化学知识的生成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基本的有机化学学习方法与思想。
6 结束语
为学生“深度学习”而设计,需要转换教师专业视角,从学生“深度学习”的角度衡量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成效,特别要关注以下几点:
凸显主体性,优化学习品质。深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获取知识的“第一责任人”,深度学习理念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应作为深度学习的第一要务。
体现发展性,促进师生共成长。“深度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教中“学”,在学中“教”,通过“学”、“教”活动,设计“深度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强化引导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深度学习”而设计,要重视基础;要强化说理;要探寻规律、方法和本质;要坚持先学后教。通过引领,使学生的智慧得以活化,创造性得以增强,使有效教学的内涵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严济良.从“苯式”循环教学到“三学三课三案”融合[J].化学教学,2014,(8):8.
[2] Houghton&Warren. Deep and Surface Approaches to Learning [EB/OL]. http://www.engsc.ac.uk/learning-and-teachingtheory-guide/deep-and-surface-approaches-learning.
[3] Geoff R MacFarlane,Kevin W Markwell and Elizabeth M Date-Huxtable,Modell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as a deep,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vol.41,No.1,2006.
[4]王珏.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5,(9):7.
【教学理念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书心得06-17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6-06
五大理念学习心得06-12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07-10
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心得05-24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06-06
理念教学05-25
八字教学理念11-20
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