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心得(推荐8篇)
3月6日至10日,我有幸参加了我院举办的“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
根据培训日程安排,从6日开始,培训学员以8人为一组开展为期5天的分组培训,接受德国职教专家托马斯.胡革教授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
如果说黄德辉教授的讲授是打开我的思维,让我明白了“事在人为”、“NO EXCUSE”;那么胡革教授的培训就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教学可以这样有趣、多样和充满希望。关键词卡片法、旋转木马谈话法、构建逻辑关系法、魔盒法、完全行动法、小组扩展法、拼图法„„这许多教学方法,胡革教授不是讲授给我们的,是我们在做一项一项任务中掌握到的,这样学习的有效性,“入木三分”啊!这也再次印证了刘耀安老师的话:“Let me do.I’ll understand.”
现在离培训结束已近一个月,我已经在实践教学中体会到这些方法的好处,现在,我的课全移到了有活动座椅的教室中进行,对学生基本按宿舍进行分组(便于学生沟通合作),基本上所有的教学内容划分成或大或小的任务全都是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而效果比以往要好数倍不止,为什么呢?学生对上课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能够自动自发的以自己愿意的方式去学习,这么高度自由的学习,和他们玩游戏做任务应该差别不大了吧!
在刚开始进行小组任务时,布置的是一个低起点的讨论任务,步骤如下:
1、小组内每个人独立思考3分钟;(独立学习)
2、小组内轮流发言;(语言表达)
3、达成5点共识;(团队决策)
4、组内指定一人记录在白纸上;
5、结果展示(白板„);(团队凝聚力、荣誉感)
6、大家互相参观结果(评论、讨论、反思、交流)
通过这个讨论任务,大家对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有了亲身体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有几点我认为需要注意:
每种教学法培训的基本教学计划按以下流程进行:教师介绍方法,课堂教学设计实例;方法介绍后的讨论和提问; 4-5人组成小组,思考和讨论这些方法对各自课堂教学的意义;按照教师的指导,小组分析一个案例;小组演示案例分析结果,可采用图板、ppt 或卡片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每个案例;每天课程结束前,教师总结并给予启发性建议。
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五个步骤: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培训中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内容提出了4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行为能力、社会能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变更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使我们能遵循新教材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思想,实实在在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研究,德国专家的七种专业教学法的培训,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
德国专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幽默、风趣的谈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前听取的报告讲理念、讲概念的东西比较多,而这次培训比较直观,德国专家系统、深入浅出地讲解,耐心细致地解答,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德国教师的上课风格,在这里总结了所得到的一些启示和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了教学理念。
德国专家上课非常有趣。以实际事例讲解,感染学员,亲和力非常强,课堂调动能力强,每节课都以小组为单位,小班化教学,每个学员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每个学员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听了德国专家讲课后,职业教育的老师更应该要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认识,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内容,要更加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要更加重视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我们以前讲课,关注更多的是我们本身的上课内容,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体验了先进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强调“教什么”、“怎么教”,通过学习,帮助我们理清了如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七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原则上学生应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实在出现困难时也可与老师商量,老师应指导他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或结果,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
(四)有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体验了行动领域的七种教学方法,正如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所提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过程的教学观。我们以前强调更多的是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忽略了学生的角色转变,学生不仅仅接受知识,更重要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最为重要。上课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社会对本专业的实际能力需求去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信息量和难度不宜过大,要边学边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1、在德国教育培训与考核是分离的, 这种教考分离的模式对教学质量起到促进和把关的作用
德国法律法规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与中国职业教育考试不同, 德国职业教育考试的组织是由行业协会负责的。行业协会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代表, 代表着各行各业的利益。行业协会负责组建考试委员会, 公布考试规则, 审批考试资格, 组织阅卷, 处理考试中遗留问题, 最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考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为此很多的德国职业资格证书也具有权威性, 全世界认可。
考试地点, 双元制模式下的德国学生具备双重身份, 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工, 使得他具有了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这样两个学习与受训的地点。但这种考试, 不在学校进行, 也不在工厂企业培训场所进行, 而是由工厂企业所属的行业协会指定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进行考试。
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行业协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企业有声望的工程师、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代表组成考试委员会负责出题工作并担任考官。
2、考试形式为两次综合性的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专业不同, 德国职业教育学制2年至3年半不等, 但不管哪个专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只进行两次综合性的考试, 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根据专业的不同中期考试不计入最终成绩或占最终成绩的一定的比例。例如在机械专业考试中, 中期考试只是对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的考核, 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培训提出要求, 不计入最终成绩, 学生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必须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而在汽车专业职业考试中, 中期考试占最终成绩的35%。这与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每学期必须进行几门课程的考试, 且任何一门考试的成绩不合格都会影响到学生不能毕业的状况是完全不同的。
3、考试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注重对工作过程和关键能力的考核, 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实践考试, 都是面向实际的工作过程考核。
理论考试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客观题要考核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或一年半以来应知应会的知识, 以基础应用知识为主。主观题是与生产实际相符合的情景,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查找资料、制定工作计划、逐步深入。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独立自主工作时应具备的能力, 包括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能力、经济意识等。虽然是理论考试也给考生准备一些和企业维修手册完全一致的参考资料, 供学生查找。
实践考试包括零件加工、系统安装测试、工作报告阐述等, 学生要计划、制作、记录、并汇报, 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有的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这种考试全部是开卷的, 学生可以查阅任何资料。这与真实的生产工作过程相符合。
综上可以看出德国职业教育的这种考试考核学生记忆背诵的东西特别少, 而重点落在了考核学生的关键能力上, 如: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查资历料的能力、学习和工作的方法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等。这些关键能力也就是我们目前比较认可的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 或叫做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是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而我们目前的考试还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 仍停滞在单科学科知识的考核, 或者简单的理论加实践考核上。
4、考试的导向作用
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转变, 促使教育培训方法的转变。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考试的过程中还贯穿有对成本核算、节约和环保的内容, 因此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教学的任务书中, 都包含计算成本, 原材料及废料回收的内容。
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考核的启示
1、教考分离, 是保证考试质量, 改进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行业协会 (包括其所属的会员企业) 对本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体会最深刻、最具体, 是技能需求情况最好的判断者, 由他们来制订职业教育技能标准与考核方案, 以及组织职业资格考试是最合适的。
2、综合性的考试, 考核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将一个学期所开每门课程都单独考试, 改革为综合性考试。最好是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考试内容。综合考核学生的关键能力。
3、学生面对考试的态度
考试要具有绝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学生毕业想取得毕业证书, 必须通过这种考试。
4、学校教师要积极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今年8月7日到20日,笔者随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修”团一行24人,对德国进行了为期十四天的研修考察。我们从位于德国西部美丽的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开始,经莱比锡,抵达德国首都柏林。再折返法兰克福,返回国内。十四天的学习考察中,先后参观了吉森大学、中黑森州科技应用大学、BuFin联邦金融监管局、莱茵美茵应用科技大学、黑森州行政学院、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宝马公司、柏林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十多个院校、公司及政府部门。可谓行程满满,收获多多。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产生背景
众所周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社会的全面重创,自上世纪40年代,德国企业界劳动力缺失状况就普遍存在,尤其是缺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不得已,德国只能从土耳其等其他邻国大量引进外籍劳工。此举虽解一时燃眉但非长久之计,也容易诱发众多社会问题。如何稳定地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成了摆在德国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面前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也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则是指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职业学校学生身份和企业学徒身份,他们分别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学习,并由学校和企业中的教师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
(三)德国的学制结构
德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制四年。4年后,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到不同的中学学习。成绩好的进文理中学;成绩略次一点的到实科中学;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综合型高校输送大学生;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校;普通中学主要为职校输送生源。
一般到九年以后,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进入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通过毕业考试,根据个人成绩和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据了解,德国的中学生中大约有70%选择职业教育,而其中的85%的学生接受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政府重视。
在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大多是公立性质,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建设。中职学生每年培养经费约1.5万欧元,而普通中学生每年的培养经费不到5千欧元。政府鼓励企业开办职业学校,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2.企业主体。
“双元制”的核心在于对职业教育学生负责的主要责任方是企业,学校则是协助方,学校只是配合企业并记载学业。德国的中学生毕业后,先要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才被派往职业学校学习,其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另一表现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好处是培养目标具体明确,针对性强,减少了不必要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并与学生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合同由行会或同业公会监督执行。在培训时间分配上,企业每周3~4天,职业学校每周1~2天。
3.终身学习。
在德国,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学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同样,在高等院校如果学习遇到了困难,或被淘汰了,也可以再回到职业学校来重新学习技术。另外,在职业学校学到了技术,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暂不就业,选择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
4.创新引领。
创新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之一。多数学校采用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实训项目的选择与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对技术工人的实际能力需求密切联系,学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基本上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确保质量。
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严格统一的结业考试是德国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有力保障。进入各类学校,都有较高的淘汰率。学生入学相对简单,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学生不仅平时成绩要好,获得企业的认可,毕业前還要进行多项技能操作考核。德国职业学校的结业考试在全国统一的时间内进行。考试由行业自治机构,如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委员会主持,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如果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6.师资准入。
德国有严格的师资准入制度,从事任何层次的教师职业,都必须首先取得教师资格证。职业学校的教师地位高、收入高、工作稳定,但对职业教师的要求有严格规定。要想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正规的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实习资格,再经过不少于18个月的实习,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也是如此。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类型比较多,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内的理论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技术教师,以及企业的实训教师等。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启发与思考
(一)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在德国,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是无奈选择,而是他们的主动追求。在从事职教管理和教学的人员中,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大多数也都有接受职业教育的背景。国家创设的教育体制,适合各种个性特长、学识水平的学生选择分流,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成长链。企业注重职业教育,遵守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规定,积极主动地给予职业教育大量的投入,使得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的后劲。学生和家长也比较实际和理性,对选择怎样的教育,完全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情况,不盲目随流。而在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人们对职业教育持有鄙视态度,很多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只有读本科没戏了才会读职校,学生和家长把读职业院校当作无奈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关注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德国,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教师是公务员,职业院校只负责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他方面比如职业院校的招生、实习、与企业联合等方面都是政府负责进行的。由政府主导,调控力度大,效果好,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持续不断地发展。反观我国,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力度不够。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由学校和家长负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要面临着比本科学生更难的尴尬局面。
(三)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
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虽有外部压力,但更多的是内在动力。外部是因为有法律规定要求,而内在动力则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根源于企业经济利益的需要,二者是统一的。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企业投入约占整个费用的85%,其余15%由州政府拨给学校。在他们看来,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对企业具有增值的意义。反观我国,很多企业无长远眼光,不愿在职业教育上花更多的钱。如何让企业主动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能偿到回报和甜头。
(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校教師并不容易。职校教师除了有学历、资历上的要求外,还必须经过二年以上的企业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还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由于职业院校对于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严,因此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的教学能力都很强,有的技术学院要求教师每年定期去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生产情况,因此教师熟知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在我国,职校教师主要毕业于师范院校,大部分实习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只会讲授空泛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职业院校必须投入更多经费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再学习,尽快弥补职业教育中师资技能缺失的短板。
(五)学习德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是在企业内部或“生产车间”式的教室中进行的。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验证所学理论,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前就基本胜任将要从事的工作,而且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由学校转向社会的过渡期。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部分教学任务是在教室中完成的,理论与岗位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还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解决职业教育中人才资源浪费的重要途径。
(六)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总体来看,我国职业院校采用的教材普遍偏深、偏难,内容上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实践应用的比重较小。这些教材一般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实践应用和动手指导的内容较少。德国职教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实训课内容服务。反观我国,则恰恰相反。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实训课也是为专业课服务。我们要借鉴德国成功经验,以就业为向导,努力探索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以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三、结束语
中德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背景有差异,因此,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关键是要学习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国的职业教育也造就出大批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宝,过文英.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金泽 来源:长沙市安监局副局长 发布时间:2012-11-14 浏览: 748 次 【大 中 小】 进入商城 联系编辑 我要投稿 关键词:职业健康,职业素质,安全管理
职业安全与健康是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27日至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的职业安全和健康培训考察团赴德国进行培训和考察。在此期间,我们考察团一行23人访问和考察了德国的BASF集团、勃兰登堡州劳动局、联邦劳动局社会部、柏林消防局、大众公司、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健康与劳动保护所、工商业监管联盟、联邦劳动保护及职业病管理所、德国法定意外事故保险联盟、联邦工作场所安全与健康劳动联盟等十个单位。通过实地参观、课堂培训、积极交流、深入探讨,我们对德国的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的理念,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维、丰富了知识、取得较大的收获。
一、德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的管理体系及主要做法
1.工作起步很早
德国颁布实施的有关职业安全和健康的法规,可以追溯到1947年7月11日在日内瓦签订,自1950年开始实施的《手工业和流通业劳动监督第81号国际协议》。从那时开始,德国就全面、系统的开展起了职业安全和健康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联邦立法、各州执法的工作运转模式,历时已经60年了。有的企业自身开展此项工作的历史更早,我们考察过的BASE集团,自1866年开始,该厂就配备了一位专职职业健康医生负责全厂职工的职业安全和健康工作,按此算来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了。
2.监管体系健全
德国依照欧盟的相关规定,建立“双元制”劳动保护监管体系,即国家法律和工伤保险的自主法律“双元”对职业安全和健康工作进行约束和调整。一个体系是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各州的法律,由各劳保保护部门进行监督。联邦设有专门的劳动社会部、各州设有劳动局,有州级执法专员3500人,专门负责包括职业安全与健康工作在内的相关工作。另一个体系是由工伤保险部门自主立法,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并监督法规的实施情况。全德国有9个农业系统、27个公共系统、13个工商业系统的法定工伤保险机构共约6000名工伤保险监管专员、2000-2500名心理专家和众多的人体工程学专家负责向雇主提供劳动保护方面的服务与咨询。上述两个体系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共同监管。此外,德国还有许多与职业安全和健康相关的联盟和研究机构,为职业安全和健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这些相关机构和部门合作成立了职业保护战略联盟,一并构成了德国健全的监管体系。
3.保险职能突出
立法、检查和工伤保险是德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几大课题,其工伤保险的职能尤为突出。德国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具有极大的自主权,使用所有适合手段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职业安全和健康。企业依照《劳动保护法》缴纳工伤保险,所有用工单位必须强制参加保险,其费用由雇主全额支付,缴费金额的多少和工作风险有关,根据企业工伤事故的发生状况,增加或减免保险费。工伤保险的缴费也与行业挂钩,如建筑、采矿等高危行业最高缴费金额达到了工资额的8%。从其经费的支出来看,德国2009年工伤保险的支出中,9%用于事故预防,50%用于赔偿,30%用于康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法定工伤保险公司还承担着职业安全和健康工作的制定规章制度、业务工作的咨询和监督、员工的培训和进修、事故的调查、对工作场所的检测、对职业危害进行调查、对员工定期体检、以及科学研究的职能,保险公司已经完全参与到社会的管理之中。
4.企业责任落实
德国的《劳动保护法》对雇主的安全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雇主有保证员工安全与健康的责任和义务。雇主在组织生产时,首先要考虑提供先进、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要对各岗位的危险性进行安全评估,分析可能产生的事故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企业(雇主)设有安全保护机构,必须设置安全工程师、企业医生、安全员和工会人员、应急抢险队伍(由消防队和企业医生组成),安全工程师和企业医生必须取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德国的事故成本非常高,如发生一起死亡事故,经法院定为责任事故后,企业将要承担高额的罚款。制度至上,已成为德国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企业安全制度是企业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是员工的行为准则。所以企业全员乃至全社会安全意识均非常强,其事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如2006、2007、2008三年德国劳动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为265人、278人、264人。
5.注重咨询研究
无论是政府管理机构还是保险机构,都将咨询研究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譬如联邦各州劳动保护局和各行业工伤保险部门,将50%以上的工作精力用在向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技术咨询,了解安全防护,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在此基础上用25%的精力对咨询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技术、设备以及管理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各个行业公会都有自己的科研人员,通过咨询和科研,对事故的防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教育培训到位
在德国,由政府出资设立职业学校,以培养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学员在校期间除学习理论外,还进行实地训练。由于国家在教育上的高投入,使德国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从根本上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较好地解决了人的不安全因素。
二、几点心得
通过在德国的学习考察,了解到德国企业的低事故率和职工安全、健康保障体制,我们深受启发,感到我国目前的安全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监督、企业的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德国的许多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1.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安全队伍素质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部分从事安全监管的部分工作人员,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也没有从事过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经验,在安全监督过程中欠全面、不专业,企业内部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为此,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家型的安全监管和工作队伍,对安全监管及工作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强化教育培训,新从事安全监管的人员最好在安全专业院校毕业,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从而不断提高监管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比如德国政府要求企业内部必须配备职业安全健康科班出身的专职工业医生来行使企业内部的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职能,在企业设计、建设中和生产岗位上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员工进行提前检查;对产品和技术革新提出意见;进行事故医疗救治等。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2.在加强专项监管的同时,着力加大综合监管力度
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监管和专项监管相结合的体制,综合监督管理负责解决各行各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共性的问题,专项监督管理负责解决某一方面或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特殊性、个性的问题。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专项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但在现实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理顺各监管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职责。需要加大综合监管的力度,充分发挥其作为党和政府的参谋作用和安全生产工作的龙头作用,使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真正形成由综合监管部门统一协调、专项监管部门合力监管的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监管局面。
3.在完善工伤保险的同时,着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我们目前的工伤保险是法定的社会保险,国家正在修改完善有关的规定,工伤保险在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为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安全生产事故风险防范机制,国家实行了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作为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的高级形式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对工伤保险的一种必要补充,也是意外伤害险、雇主责任险等其他险种的替代。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工伤社会保险、各种商业保险利弊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提出来的一种带有一定公益性质、采取政府推动、立法强制实施、由商业保险机构专业化运营的新的保险险种和制度。它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其特点是强调各方主动参与事故预防,积极发挥保险机构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管理功能,运用行业的差别费率和企业的浮动费率以及预防费用机制,实现安全与保险的良性互动,将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引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现风险专业化管理与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在事故发生后的救助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为此,国家安监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在高危行业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从长沙在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行业实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两年来的情况看,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项工作走在了国内的前列,应当在高危行业中迅速、全面、大力推广。
4.在检查具体隐患的同时,着力转变安全检查方式
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的充当了“企业安全员”的角色,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的主体责任的难以真正落实,另一方面部门的监管责任难以全面到位。因此,必须转变监管部门的安全检查方式。从以往重点对具体隐患的检查,转变为对企业安全生产机制体系建立与运转状况的监督检查为主,查找企业的管理薄弱环节,促进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系的完善,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自控能力。只有企业自身抓安全的机制和体系健全了,企业的主体责任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5.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着力提高安全科技水平
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是常年性的,不能有真空期,所以日常管理必须不折不扣的保证数量和质量,国家安监总局的24号令对此已经进行了规范。安全生产工作的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当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下,要将安全技术的研发、推广作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从本质上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强制推行先进实用的技术装备、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和设备、环境的本质安全化,最后减少事故率。在德国期间,我们参观了很多科研部门,深深的感受到他们在基础科研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安全形势稳定的背后,是强大的科研队伍和发达的科技水平在支撑。只有科技发达了,安全技术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的形式才能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6.在健全安全制度的同时,着力确保安全制度落实
目前,我们涉及到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很多,执法依据真可谓充分,特别是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更是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将这些法律、法规、政策、规范贯彻、落实、执行,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从繁多的会议、文件中解脱出来,按照已有的制度要求,花大精力踏踏实实地做一些调查研究工作,真正弄清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源性和技术性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措施,确保各项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的落实,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次德国之行德国人工作态度之严谨,执行力之强,令我印象深刻。德国政府不需要下发过多的文件,只要文件颁布实施,德国人就会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有效的执行已经“固化”在德国人的思维中,规定怎么做就怎么做,个人不能有太多想法,从而节省了大量行政管理成本。
7.在弘扬安全文化的同时,着力建立教育培训体系
安全文化是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知的反映,安全培训是弘扬安全文化、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客观的讲,我国目前劳动力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甚至部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是导致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实现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政府要组织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要从小接受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安全培训要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扩大安全专业招生和实践的渠道,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职生产一线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必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化。在德国,由政府出资设立职业学校,对临时工作人员(我们称为农民工)进行免费的岗前培训,就值得我们在全国推广。
8.在控制伤亡人数的同时,着力保障从业人员健康
我国目前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近期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目标还是遏制重特大事故、控制较大事故、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或者说是千方百计减少人员伤亡。但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加速推进和社会安全意识的提高,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不但要千方百计减少人员伤亡,还要将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到着力保障从业人员健康的更高要求上来。为此,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更高层次的抓好职业健康工作。切实加强作业场所的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及对人体相关部位可能造成损害的生产活动的监管和职工心理压力的干预等工作,实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这项工作将是今后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安监总局23号令和中编办前不久的相关通知要求,及早抓好职业健康工作。德国负责职业安全和健康的工作人员中有相当部分是医生、心理专家、人体工程学专家,足以表明职业健康在他们工作中的地位。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一)政府的支持。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保证: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荐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意识的提高。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说,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的一半。
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在选择教育层次和职业方向上,经过了近10年的磨砺,国民的受教育观在理性地改变,传统“上高校,高收入”的传统观念在逐渐转变,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高职教育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要实现社会的充分、合理就业,使求职人员具有就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传统学科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面对2011年巨大的就业压力,示范建设院校一次就业率超过了96%。此外,示范建设院校探索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报考人数达到计划招生数的5.3倍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先培训后就业,然后再培训再就业。
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德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尽早地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为想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纵向实现了渐进式地逐步发展,横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彼此联系与沟通。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但德国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大约只占三流实用中学学生的一半左右。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双元制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一个星期有3天时间在培训企业,另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生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的课是专业课程,40%的课是普通教育课程;学生要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校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拥有两类证书,一个是考试证书,另一个是培训证书。双元制学生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
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毕业证,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四)政府、行业的全面参与
德国联邦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负责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监督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联邦各州对学校拥有主管权,全面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
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端
(一)职业教育的业务管理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经费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事权而无财权。
(二)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阻碍。
(三)职业教育仍然实行学历教育的模式,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能占三分之一时间,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没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我国职业学校 的教师一般都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后,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实训课程的培训和进修难度较大,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日期: 2006-12-23 11:57:20 作者: 于淑萍 点击: 134
摘 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本文通过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培训考察,以亲历之所见所闻,浅论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所感、所想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双师型 就业准入 专门职业人才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中、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考察。我们飞越欧亚大陆,行程达数万公里,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亲历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教育概况
德累斯顿(Dresden),位于德国(Germany)东北部的易北河流域,现有人口近50万,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历史上曾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东、西德统一后正式修复重建,正不断发展变化。德累斯顿现在是德国人口最为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首府。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尚不及我国云南省大,人口8200余万,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但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雄冠欧洲之首,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人均GDP达2万欧元。德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的废墟上创造出如此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何在?明确而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尤其是被大部分德国人所推崇的、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车轮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绝大多数的人群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找到工作的。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德国法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了就业、转岗、再就业、提岗、提职都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大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德国国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德国,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舆论、还是家庭与个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推崇的,事实上,推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已成为德意志的国家精神和日耳曼的民族骄傲。
二、职教特色
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莫过于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十分精致而有效地成功运作呢?究其庐山真面目,确有以下几大具体特色:
1、德国的职教是以“双元制”模式为其典型特色的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相结合,是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和两个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又相互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企业培训三天半至四天,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训练,主要是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主要解决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在掌握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提高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好坚实的铺垫。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主要由企业负责
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毕业考试由工商联合会或手工业者协会主持组织考核,通过严格考试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成为一名称职而敬业的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培训企业就业。虽然培训合同规定,培训企业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后留在本企业就业,毕业生也可自由择业,但是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一般来说,培训企业比较愿意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方面是因为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比较熟悉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很快胜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经过几年对学徒的培训后,对各学徒的能力素质有较多的了解,可以挑选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从总体上看,德国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的职业人才,其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明显好于其它高校的毕业生,失业率也低于其它高校毕业生。
3、职业教育属于政府、社会、企事业和个人的共同行为,但更多地强调政府的行为
政府职能具体体现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每位职业者或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本领和选择工作机会。政府不仅按各校在校学生规模拨放教育经费,还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等。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企业、经济界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很大一笔费用落在企业身上。企业作为重要的一方具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决定企业职业培训的有关事宜(如制定培训条例等),而且有权参与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参与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德国职业教育成功运作,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功不可没。
4、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毕业,要学习专业和教育理论知识,到校后有两年的实习期,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以保持技术活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5、德国职业教育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
有人这样描述,德国最先进的设备可能不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而在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有优良和配套的实验设备,职业学校有自建的实验室,也有国家或企业建立的职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向社会开放,设备优良,许多职业技术学校都可以利用。我们在德累斯顿一所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几个机电工程师培训实验室看到,教学模式实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贯彻“规范操作、严格训练”的方针,每个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外,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这种训练严格到连锉刀上下、左右角度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定。由于训练很严格,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教学也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选题来自企业或学校本身。题目可小一些,有些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出图纸,而且要出样机,或参加安装、调试,体现设计、工艺的一致性。
6、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与道德观的熏陶
德国职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前所述的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这部分能力是学生今后完成技术工作所需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关键能力的要求(相当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关键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
三、感悟与启示
我国建国以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到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掀起了大规模发展的热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刻。此次欧洲考察归来,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认为事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力度,推进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产学研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如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
一、专业设置不灵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职教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时间长等。造成这些难题与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不能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门类齐全的中小企业众多,这次我们考察的德国德累斯顿建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就很值得参考。所以,尽快探索建立健全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产学合作”的可操作机制,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且更是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
2、学校应该主动敞开大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尽快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主动走向社会,主动走向企业,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服务企业。以服务为宗旨,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企业的需求,主动寻求工程项目,尝试通过工程项目的运作实现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
3、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建立双师型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
(1)对已有的师资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2)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资深技术员等,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
(3)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人才;
(4)落实、坚持、完善、考核职教老师每年一个月下现场的制度化运作机制。
4、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深化专业建设改革,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与品牌专业建设,办好高职的核心就是打造特色专业。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关键的是特色,最难办的是特色。首先要有质量意识,进而要有精品意识,最终要成就特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服务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5、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项目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注重实践,严格训练,要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推进“双证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打造“零距离上岗”的人材培养模式。
6、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
要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全面素质培养的举措与途径,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人文环境。环境就是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创新人才不可能从封闭的校园中培养出来,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理性的人生价值观。
7、政府立法,明确政令
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以来,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5年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之,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证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具体运作机制,我国高职教育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长足发展。我国在高职教育的法规方面还需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创建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神州学人网。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双元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职业教育中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教育和文化教育, 同时以徒工身份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技能培训, 在培训时间分配上, 企业每周3-4天, 职业学校每周1-2天。企业的投入占职业教育总投入的80%, 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得到了高质量稳定的技术工人资源, 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与资格, 同时也为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德国双元制实施, 企业能够有效地管理学徒 (或学生)
德国的学生初中毕业后, 如果有意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首先要联系一家接受企业, 成为企业的学徒, 再联系一家职业学校, 成为学校的学生。企业与接受培训的年轻人必须签署一份培训合同, 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前提, 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所应履行的职责、权利及义务。学生学习期满后, 通过工商业行会的统一考试, 必须拿到学校和工商业行会的两个毕业证, 才能被企业正式雇用, 成为正式技术工人。这一切都有利于企业对学徒 (或学生) 进行管理。
2. 德国双元制实施, 可以减轻学校资金上的压力
在德国, 职业学校主要讲授理论知识, 因而他们的教学设备并不是很多, 学校投资设备压力小。而我国的职业学校不但要承担理论教学, 还要承担实训教学, 虽然学校已经拿出了大量资金购买设备,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而中国的企业又不愿意承担学生实训的责任, 反而学生到企业实训还要交很多实训费用。
3. 德国双元制教学, 将企业和学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一般来讲, 最新的设备和工艺首先是在企业里得到应用, 在德国的企业一旦出现了新的设备和工艺, 他们会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 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讲授这方面的知识, 而职业学校为了适应新技术的不断更新, 给学生讲授有用的知识, 也会主动与企业沟通。我国广泛使用的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很容易造成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出现教条主义, 空洞无趣, 而在学习技能时出现经验主义 (实训指导老师凭经验教学生) ,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德国职业教育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几个方面
1. 中德对学生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在德国, 培养一个技术熟练、精湛的劳动者与培养一个知识广博的大学生相比, 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被认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德国中学阶段除了30%的学生进入完全高级中学学习, 将来进入大学外, 其余70%的学生都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 传统思想认为考上大学的学生是天之骄子, 而上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在教学方式上中德也有悬殊的差异, 我国基本上是教师讲, 满堂灌, 老师为主, 学生为辅;在德国以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 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启发学生。
2. 苛刻的教师培养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德国, 对教师职业要求很高, 获得教师资格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 获得实践课教师资格至少要有2年实际工作经验, 需要在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学习, 并考试合格, 还要在实践课教师学院学习1至2年, 结业时需通过州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试。而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师资状况是:只要是大学本科、甚至是专科毕业也能成为理论课教师, 这些教师只有纯粹的理论知识, 没有多少实践经验, 很难将课讲生动。德国教师的知识结构全面、工作态度严谨、团队意识强, 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这些值得中国教师借鉴。
3. 七步教学法和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七步法包括:提出任务———制定目标———收集信息———制定计划———计划实施———检验———文件汇总。在教学过程中德国教育比较注重教学媒体的使用, 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媒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作中的原始物品, 即同时用于生产和岗位培训的机器、设备、和原始材料等;第二类是课堂教学媒体, 除了传统的教材、图表、照片、黑板、电影、幻灯、投影仪、录音录象外, 现在广泛使用反射投影仪、电子计算机、张贴板、活页图板、计算机视频投影仪和模拟教学设备等现代教学媒体。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 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4. 德国的职业教育质量, 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
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 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 “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所组成, 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在职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 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要求进行, 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 (企业或职业学校) 所传授的具体内容, 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双元制”考试模式强调统一规范性, 各个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 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行业协会考试, 全德国考试卷一样, 统一阅卷。考试分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如此严密和全面的考试, 能真正检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差异很大,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很多。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 彻底改变对学生的看法, 采用德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其次, 国家的法律配套, 职教体系配套, 企业真正参与, 资金投入, 需要逐渐改善提高。总之, 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职业教育老师的任务很重, 我们要做好准备, 迎接挑战。
摘要:文章在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值得借鉴的方面。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 2005, (1) .
[2]姜大源.关于“双元制”职教模式评价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 .
[3]何爱华.从德国“双元制”谈我国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2) .
关键词: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
现代职业教育不再是狭义上的学校职业教育,而是包括职业继续教育在内的广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目前德国显得日益明显和突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现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获得和升迁与继续职业培训的关系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只是职业的开始,还必须进行不断的职业继续教育。德国《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指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职业继续教育是未来社会和经济的钥匙”。DGB2001年8月提出加强职业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所有的职员都有权享有每年5天的带薪的继续职业培训。这个计划的名称是“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行动计划,并称这是走向学习化社会的一个具体措施。
一、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德国对继续教育的内涵给予了明确的界定,有人提出基础教育之后的教育都属于继续教育,把16岁作为年龄界限。继续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非连续教育,具有鲜明的高层次、多层次特点,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肩负特定的任务,具有独立的功能。
(一)政府高度重视
在德国,教育既是全民活动,更是政府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第一,领导重视。早在“二战”之后,联邦德国的历任政府首脑,就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作为发展经济、振兴国家的“秘密武器”,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德国政府积极支持职业继续教育,成为这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证。
第二,法规保障。德国的职业继续教育有三个层次的法规保障: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二是各州制定的职业教育法;三是学校依据上述法律制定的具体实施规程。此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可以相互融通、交替进行;学校、企业共同完成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等政策规定,都有力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推进。
第三,经费保证。经费来源的社会化。从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可以看出,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来源的社会化特征非常明显,表现在其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联邦政府补助;二是州、地方政府实质性投入;三是法律规定其他机构的投入;四是地方性资格培训投入;五是培训者自己支付;六是欧洲社会基金等。税收使用的“非挪用原则”确保了专款专用。德国完善的教育法规制度保证了专款专用,“非挪用原则”确定了税收中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百分之百的发挥作用,提高培训效率。
第四,资格认证。由于继续教育的特殊性,国家实行了灵活的证书认可制度。除了按法律规定颁发的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还允许各州、城市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颁发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强化继续职业技术培训的区域特色。
(二)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与良好的办学机制
德国的职业继续教育,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学校、企业、私人、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等形式。
行业协会提供的职业继续教育是从本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有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有行业要求的培训项目。行业协会提供的职业继续教育项目有的是非赢利的,而社会上的培训公司完全是市场运作以赢利为目的。
德国职业进修公司是由德国工会联合会于1953年创建的、是德国从事职业继续教育的最大承担机构之一,按企业形式运作。目前,它在全德有17个分部,约350多个规模各不相同的培训场所遍布全德各地,迄今共培训了300多万名学员。培训场所之间都用电脑联网,可以迅捷地交流信息。它们是根据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进行关并或另设,由此确保培训项目能始终与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相适应。
除了行业协会和社会上的培训公司这两类主要的职业继续教育机构外,一些大企业的培训机构、大学、劳动部门等也为社会提供职业继续教育服务。企业的培训机构主要培训本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产品用户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情况也培训同行其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中的职业继续教育主要是短期教育,参加者主要是技术和销售人员、领导人员和技术工人。其目的是通过培训获得拓展和深化的能力,达到晋升、转岗、适应新任务的要求,主要体现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的政策。由劳动局执行的,在劳动促进法框架下执行的职业继续教育主要进行适应进修教育、晋级进修教育、职业改行教育、再就业培训、失业者的创业培训等,主要体现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三)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成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德国的职业继续教育,特别关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广泛的覆盖性。
首先表现为开设课程的领域广泛。如汉堡民众业余大学开设六大类课程应对学习者需求,详细情况可见下表:
其次是课程门类多样。汉堡民众业余大学提供的全德范围内为特殊群体开设的课程一览显示:为老年人开设的课程1.6万个,为文盲开设的课程近0.3万个,为失业者开设课程0.2万个,为外国人开设课程1.5万个,为残疾人开设课程近0.3万个,为妇女开设课程1.5万个,为其他特殊需求开设课程2.4万个。而且,学校还对同一方面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需要。灵活多样、针对需求前沿的课程,不仅激活了职后专业教育,也有力推动了普通全日制教育的专业发展。
(四)保证教学质量。
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德国在职业继续教育实践中始终关注的问题。首先在考核上下功夫,尽可能使用全国或周边国家共同认可的考核标准。同时注重毕业学生和用人部门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此外,办学部门还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开展一些项目研究,确定统一的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完善职业继续教育课程数据库,尽量使学员需要的教学信息都得到满足。
用优秀的教学吸引学生。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十分注重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通过严格考核择优聘用;二是提高讲课酬金,吸引教师上课,三是广开才路,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尽可能利用校外优秀教育资源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策略。
从2001年开始,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连续举办“继续教育创新奖”活动,其主旨是提高教学技术、个人能力、社交能力和方法力,产生继续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形成新的发展途径并开拓职业教
育的美好未来。参与者包括国内外的教育服务提供者、教育组织、教育机构和公司。
(五)灵活方便的学习形式
成人教育在德国早已冲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时空局限,实现了“三时”教学:一是学习时限可长可短,一个月、半年、一年或两年。同一个班的学员,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进程;二是学习时间可日可夜,脱产班、业余班、周末班、晚上班、假期班,什么时候方便学就什么时候学;三是学习距离可近可远,可到学校上课,可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也可以在网上学习、现代远程个别化学习等方式。
建立宽进严出的进出口模式。鉴于成人学习的多样、灵活与动态性特点,学校实行了宽进严出的入学与结业模式。许多培训项目入门不需要考试,有些专业只考察一下基础性技能。而对于课程学习与结业,有考核过程,而且比较严格,努力使学员达到预计的学习要求,强化目标指导下的过程管理。
(六)关注职业继续教育未来发展
确保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未来能力”,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德国近年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国家的科技进步与政策导向,需要从事各类教育研究的高水平专家的支持。为及时跟踪与发现这些专家,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据一种全新的理念,采取“在线问卷系统”方式,建立起一套“职业教育专家跟踪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将专家对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中各种现实问题与困难的科学判断,及时系统地引入到决策咨询的讨论之中。目前,系统已开始进行主题为“2020年的工作与学习”的第一次问卷调查。随后每年内将多次与专家联系,以获取其对现实问题的观点。
二、对我国成人职业与继续教育的启示
德国的成人职业与继续教育的做法与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尽管我国与德国的国情有很大差别,德国的经验不能照搬,但有些基本原则与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继续教育法制化
对继续职业教育实现法制管理,是世界发达国家为加强继续职业教育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世界上一些继续职业教育开展得好的国家的经验证明,实行继续职业教育的法制管理,利用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功能,可以较好地发展继续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著称,上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又将“双元制”建立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之上,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格条例》、《青年劳动法》等法规。职业继续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应当规定:
1、关于不同类型的专业科技人员应接受职业继续教育的时间,以及保护科技人员享受职业继续教育的权利;
2、关于用人单位必须创造条件,履行对科技人员、管理干部等进行职业继续教育的义务;
3、关于国家、地方和基层单位对继续职业教育的投资;
4、关于对违反职业继续教育的惩罚性条款;
5、关于实施职业继续教育法制管理的机构、办法、手段等。
(二)职业继续教育网络化
建立一个科学的继续教育网络,是强化继续教育功能的前提。从当前我国职业继续教育的现状看,发展开放型、交融型和联合式的继续职业教育网络是很必要的。
开放型是指所有的职业继续教育基地、中心都要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建立布局合理、信息灵通的开放型职业继续教育网络,能够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需求的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广泛的可供选择的空间。
交融型是指职业继续教育的办学活动应当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知识更新、能力提高、智能开发融为一体,使他们的每一次学习,都能结合实际需要增添新知识,增长新才干。
联合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等教育部门之间联合起来办职业继续教育,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企业与企业的联合、建立企业集团式的培训中心、或就某项职业继续教育内容而随机联合办学等,这有利于克服继续职业教育办学活动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制定有利于职业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
近20年来,我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也收到了较好效果。现阶段,要完善促进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动力机制,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与保证作用。对分散的、个别化的成人学习来说,灵活应该是其教学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形式上,脱产、业余、函授、夜大、课堂面授教学、远程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学员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学习时限上,短期班、中期班、长期班;管理模式上实行学分制。
要鼓励职工接受继续职业教育,提高学习积极性,最基本的是要解决工学矛盾,为个人接受继续职业教育提供便利的条件。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实行“轮换工作岗位”制,即企业安排员工有计划、分步骤参加职业继续教育,这一方面符合企业减员增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让员工有参加继续学习的机会。
(四)建立企业职业继续教育激励和约束机制
要充分调动企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企业职业继续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职业继续教育同岗位任职资格挂钩,把职业继续教育学绩和工作实绩作为其获得、保持、晋升岗位或失去岗位的必备条件和依据,职业继续教育就会成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和竞争上岗的有效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参加职业继续教育的自觉意识。
职业继续教育同企业中高层领导聘任挂钩,把职业继续教育的人才保证和人才素质提高作为中高层领导的基本职责和任期目标之一,促成领导把企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形成职业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成果化。
【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心得】推荐阅读: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10-18
德国教育讲稿10-29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11-19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06-26
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10-22
思想品德国培培训总结07-19
赴德国培训考察的启示10-05
德国:留学德国的入学申请程序07-21
德国能源转型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