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过”为作文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走过”为作文(精选14篇)

以“走过”为作文 篇1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你无可奈何、进退维谷、抓耳挠腮、手足无措……所以你很快就溅了一身的泥水,狼狈不堪、不堪入目、入目淘神、淘神费力……泥泞里的生活绝对不好过,不好过的生活会使人陷得更深,更频繁地重复上述八个成语词语所表示的状态。这时,冷静是最宝贵的财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它挖掘出来,只有泥泞里的人知道。其实你就快走出泥泞了,现在要做的就是想一想如何走出去。因为,悲伤和急噪会带来更多的泪水和悔恨。

快乐的日子会来临――现在你看,当你不再迷惑的时候,当你乐观地微笑的时候,当你不为自己的处境悲伤的时候,你已经走出了泥泞。经过泥水和蚊蝇等的煎熬,还有寒冷和寂寞的折磨,快乐的日子终于来临,这是多么大的喜悦!走过泥泞,就是走向快乐。

心儿永远向往未来――再向前看、再向前看……一定要向前看哦!走过泥泞的你,目光投射到未来,投射到远方。远方,也许还会有泥泞,不过确定的是,那里有更加迷人的风景。地平线的另一头是未知的,但那也是终究会到达的地方。每跨出一步,就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未来是不断变化的,地平线是不断更新的,你就是不断前进的。将心儿的憧憬散射下去,走过泥泞,走下去……

一切瞬息都会过去――时间一直在前进着,你整理了行装,满怀信心上路了。过去的不管有多少泥泞,都已经永远成为记忆。所有的点滴,所有的瞬息,它们装满了你的行囊,守侯在你心中的角落里。作为已经逝去的回忆,他们却永远和你在一起。

以“走过”为作文 篇2

关键词:高考作文,立意标新,结构翻新,材料选新,语言求新

作文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赋分最高的一道大题, 是对学生中学阶段语文综合能力的终结性检测, 谁也不敢对它掉以轻心。众所周知, 考场作文与平日作文、竞赛作文不同, 它的阅卷速度非常快。考生不仅要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产品”, 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推销产品, 即把你的“产品”推销给阅卷老师, 获得阅卷老师的“芳心”, 使你的作文在众多的作文中露出锋芒来, 脱颖而出。在这种情况下, 不讲究点应试技巧是绝对不行的。那么, 如何包装打造你的“产品”呢?我觉得创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之一。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项目, 目的就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有开拓, 突破陈旧, 超越传统;二是在形式上与众不同, 独辟蹊径。只要考生在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项目中蕴涵了“创新”的因素, 就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鼓励。

一、立意标新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 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应尽力回避大多数人可能欲定的主旨, 而取之以众人少做或不做的那种要义。这就既要考虑别人的一般立意, 又要明确自己的独特意向。高考作文, 同一个题目, 数以万计甚至几十万几百万考生来做, 立意相同相近的肯定不少, 而如果立出新意, 与众不同, 想别人所未想, 写别人不曾写, 就会产生独树一帜的效果。

1. 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改造, 使陈旧的东西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如老树开新花, 枯藤发新芽, 陈酒飘浓香一样。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势, 作创新立意。我曾列举作文题《18岁, 我是……》 (……处填入一个喻体) ,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他们都意识到:假如把立意确定为“18岁是花季”未免俗了、滥了。其实可以联想到“我是一棵树”, “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 “我是一艘即将起航的船”……推陈出新, 就是将过去人们常用的主题拿来, 为学生点燃思想的火炬, 使学生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 不落窠臼, 其立意才能给人以崭新的感觉。

2. 反弹琵琶。

这种立意, 就是在作文中, 违反常情常理, 进行逆向思维, 是相对于正向与顺向而言的。它的关键是一个“反”字, 即观点、认识、态度等各个方面, 都与通常理念相对或相反, 使人深思, 发人深省。这种创新, 在高考作文之中, 主要适用于议论文。其显著意义, 就是增加议论领域, 扩展新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对问题的透彻了解和深入研究, 是一种深受广大考生青睐的好方法。比如人们常说“良药苦口”, 你可以说“良药未必苦口”, 要不苦, 就得讲究方法。又如“见风使舵”一般用于贬义, 你可以先从自然视角谈起, 使舵必须看风, 否则轻则改变舵向, 重则触礁沉没,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见风使舵”是按规律办事。再如就“瞎子点灯”写议论文, 如果按照“瞎子点灯白费烛”的固有思维立论, 难有味道可言。但若突破陈见, 以《照亮别人》为题目, 指出“让我们学一学点灯的盲人, 既帮助了别人, 又避免了自己受他人误撞……”, 意境就大不一样了。这类立意别出心裁, 不同凡响, 给人以清风扑面的全新感觉。

二、结构翻新

结构, 就是文章的内部构造。文章的结构形式, 可因文体而异, 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写读后感, 提笔便自然而然地按“引———议———联———结”的四个板块来写;一看到静赏式写景抒情散文文题, 便马上想到“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的结构套路;一遇到要求写消息的文题, 第一反应是“标题———导语———主体”的格式……这是就通常情况而言的, 在具体协作运用时, 要求我们敢于创新, 善于变化, 突破定势, 跳出套路, 使结构灵活巧妙, 清新活泼。要做到结构变化灵活, 可行的途径很多, 较为明显有效的是如下两种:

1. 结构形式的散文化。

这是就全篇而言的。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广大考生的常用构式是三段法、三步曲, 即开头、中间和结尾。这种结构虽然可行, 但有不可回避的弱点:板块性强, 沉闷呆板, 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阅读这样的作品, 总会有一种压抑之感。如果高考作文写成这样的构式, 在结构上就算是失败了。结构形式的散文化, 就是突破几段型、几步曲的一般定规, 行文如流水, 构篇千变万化, 表现形式摇曳多姿。例如, 1999年高考作文中, 有位浙江考生, 在自己的应试文《楼兰新娘的记忆》里, 就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结构形式。文章是一篇记叙文, 表达了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而在结构上的创新举动则更为明显, 外在形式上, 它由五个部分组成:题记、引子、正文、后记、画外音, 它们自成一体, 又有紧密的联系, 既不是三段型, 也不是三步曲, 更避免了板块性毛病。这样的构式, 无疑是吹进高考作文中的一股清新鲜活的空气, 产生的创新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 承转圆合的自然化。

文章的字词句段等语言单位, 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相加, 而是讲究联系和关照。联系和关照的内容, 就是承转圆合, 包括过渡、照应、衔接、转换、领起、承递等。而最显眼的位置, 是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它们的创新, 最容易把握, 也最容易被发现, 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对于这些部位的创新, 最简易的做法, 就是段落变化和段首词句的自然化, 不刻意为之, 不勉强硬捏, 该起段则起段, 该用何词就用何词, 行文如风行水上, 自然流畅, 毫不受阻, 从而实现创新的目的。例如, 1999年山西省有一篇高考作文, 题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就采用了这种构式。文章以记叙为主, 又近于小小说, 总共800来字, 竟分为18个段落, 段首所用的文字依次为:女士们、第一位顾客、我要上学、苦娃想、回头一看、站在山岗上、突然、哦、梦醒来、第二位顾客、我要扼住、一位工人、白天、午间、夜晚、几年后、睁开眼、第三位顾客等。这18个段落的开头语言各不相同, 不仅简明扼要, 而且自然和谐、配合默契、上下关照, 极为清新。本文获得满分, 可以肯定地说, 与这一结构上的创新有极大的关系。

当然, 运用这种创新方法要注意一点, 就是结构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要有助于内容的顺畅表达, 有利于主题的深刻揭示。

三、材料选新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和支柱。要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最好能占有新的素材, 而且越多越好。对于临写时刻来说, 怎样避开无米下锅的困境, 笔者以为绝不能轻视自己记忆仓库中积淀的材料, 习作者往日的生活经历确实是作文题材的重要来源。十几岁的青少年, 已经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阅历也不至于很浅了。个人的经历有差异, 观察的能力有强弱, 材料的储存有多寡, 需要在平时努力改变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教师要诱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随时留意观察生活, 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 发现其中蕴含的美。还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 多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生活情况, 汲取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只有让学生不断丰富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 多多占有新的材料, 才能为作文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选材要力求新颖、独特, 不能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在一堂作文指导课上, 我举了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我的财富》为例, 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如何选材。接下来介绍一篇考场优秀作文《贫寒———我的财富》, 与学生分析, 明确:这篇作文在材料选取上高人一筹, 它充分发挥了作者自身的创造力, 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然后我又出示半命题作文《家庭给我的……》和《我终于学会了……》, 师生一起就选材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前一题若拟填“爱”、“温暖”, 写得情真意切, 当然也可以;但是还可以填入“重荷”之类的词, 写“家庭给了我一个重荷, 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卸掉它”, 这样选材更为可贵, 因为它展示出强烈而健康的个性。还有的说:后一题若拟填“炒菜”、“游泳”、“骑车”等, 毫无新意;如果补上“说不”, 则会令人耳目一新……

四、语言求新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韩愈曾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 建议用个人的心灵去进行语言的再创造。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作文语言, 常常被批评为“学生腔”。“学生腔”主要是对生活缺乏思考、阅读贫乏以及没有经过科学的语言训练造成的。为帮助学生改掉“学生腔”, 达到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我督促学生努力做到“三多”。

1. 多贮存。

多读名篇佳作;尽可能多地掌握富于表现力的成语、谚语、格言;多背诵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名句, 精短而有味的小品短章;多收集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2. 多品味。

在看书、读报、观看影视作品、收听广播和听人讲话时, 注意语言运用的佳例, 试着用语言日记的形式, 写下对这些佳例的品尝, 并在同学之间交流。

3. 多练笔。

比如布置撰写“一句话隽语”, 每天一条, 要求认真构思、反复锤炼, 力求表达得简洁、精辟、有诗意, 能给人以启迪。我还提倡学生在平时作文时大胆使用一些虽不成熟但个性鲜明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独创的词语等, 着力把文章写得绚丽生辉。事实上, 现在班内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已经有一定的个性色彩。请品味他们习作中的一些精妙语言:“‘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宋朝的春雨一直下到现在, 江南的景色也一如宋朝般雅致。……就在这样一个清明, 我又欣赏了一次江南风景, 自认为逃不出这样的江南情怀———她让我感到平静, 感到真实。” (顾海樱《江南清明》) “朋友, 努力去珍惜这份爱, 毫不吝啬地付出这份爱吧, 让你和你的亲人都在浓浓亲情中更加勇敢的面对人生, 携手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赵春雅《亲情》) “生活是一本大书, 虽然结尾都是死亡, 中间却版本各异。人的一生中无一时刻不在品味这本书的滋味, 也每时每刻从这本书中得到收获。” (凌壁君《生活告诉我》) ……真可谓语新意妙, 尽展青年学子的峥嵘头角。

以走过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篇3

——题记

一句壮烈激昂的陈词,惊醒了千年雄狮,它从睡梦中觉醒,用迷离的双眼窥探这个神奇的世界。六十一年前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上的乐音成就了六十年间一首首壮丽的凯歌——

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破的兴奋,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返回的喜悦,20xx年北京奥运会完美句点的激动,以及20xx年上海世博会如期举办的骄傲与自豪……太多太多丰收的果实,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又是经过了多少风雨动荡的岁月,在狂风与暴雨的夹杂处,顽强的中国人民挺过来了。

人们常说,风雨无情,但也因为这,从而展现出人民坚定不催的信念与顽强奋斗的高尚精神。因为在恶劣的环境下,在风的咆哮里,在雨的拍打中,彩虹才回出现,才会把它隐匿的光彩释放出来。

十年**不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大转折。短短的十年间,几乎耗尽了建国到那时所有的经济与人力。十年的努力和所拼搏的财政收入接近零。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为此气馁,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爬起来,再接再厉,再创新高。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从中吸取了教训。

中国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地震/台风考验着人民的团结互助。唐山台湾汶川的特大地震夺走了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刹那间,高楼林立的都市成为一片废墟。灾难无情人有情,人间的温暖是灾难的催化剂,人民携手一致,为灾区的人们重建家园。也正因为人们这种团结的精神,使得北京奥远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以走过为题的作文 篇4

走过今天,生命的书本就看完了一页。走过今天,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对于长辈们而言,只想呆在今天,利用好今天不想去迎接新的一天。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走过今天就多一根白发,多一丝皱纹,生命又减少了一天。对于我们现在而言,走过今天,走过5个今天就迎来了新的一天——周末。

可是,我们未曾想过走过无数个今天后我们就到了生命的顶峰。生命之巅,今天看来是如何遥远,可随着走过数个今天后就到达了顶峰。

许多人在别人吩咐他做这个那个的时候就随口一句“明天做”。明天,明天!人生有多少个明天让你去做,又有多少个今天让你去浪费呢?今日看来有千个、万个 亿个;明日看来有千个、万个、亿个;个、万个、亿个明天后究竟还有几个今天让你浪费呢?想必谁也会算——零个!

今日事,今日做。今日要有计划,珍惜每一个今日。不让今天的脚步迈的干干净净,不让今天的书本空空如也。走过今日也许就是生命的极端。生命就是一座山,如果你登的是高山也许今日很多,有许多今日的脚步去让你浪费,但终究有爬上顶峰的那一天。生命是书,走过今日,书本的页数就减少了一页,终有一天看完。生命就是一本日历,过完一天,就撕掉了一页。我们应珍惜今天,不让今天的没分每秒在空白中走过。24小时的每天,没有很多时间让你浪费,24小时的时间走过的很快,我们应去合理运用它,珍惜它。

以走过冬天为题的作文 篇5

这一天终于来了。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不一会儿,树们就变得美丽动人了。我裹着厚重的大衣,从他们面前走过,我的样子狼狈极了,愤怒的向他们踹了一脚,她们把雪扬到我的脸上、领口里,我尖叫着跑开。

这些日子我浑浑噩噩地走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我丧失了坚持下去的信心,我不停地质问自己:继续下去还有意义吗?

坐在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东西我也无暇顾及,课堂上,人云亦云,恍惚间,老师点到我的名字,我站起来,茫然无措。

“你把这个题的做法讲一下。”

我盯着黑板上的题目,很努力的回想,大脑却是一片空白,我的`脸发烫,向四周环视,同学们都是鄙夷的目光。

“坐下吧,下课去我办公室。”老师见我不作答,便让我坐下,我分明听到了失望的叹息。

下课后,我尾随老师去办公室,办公室里空无一人,老师面对着我坐下。

“你这些天是怎么回事?”

我低头沉默不语,内心乱作一团麻。

“我知道你心里也很着急,很难受,可是不能自暴自弃啊,更要加倍努力,老师决不会放弃你,你也不能放弃自己。”

我的心理防线被他的一句话攻破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我感觉得到眼泪是污浊的,这里面掺杂着这些天来积攒的痛苦、无奈。我狠狠的点着头。走出办公室,擦干眼泪,心里轻松了很多,走在路上,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踩在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加快了脚步,声音也变得急促。

我每天都走过这条路,积雪融化了,又迎来了新的一场雪,日复一日,不知下了多少场雪,最终雪地上的脚印也消融了。最终我如愿以偿,达到了我的目标。我握着成绩单又一次走过这条路,我在路旁驻足凝望,树枝上挂着水珠,我伸手接住,那水是温和的,不再是冰凉的。她们又脱去了厚重的衣服,换上一身嫩绿的衣裳,薄如蝉翼,她们更加婀娜多姿了,在温暖的微风中舞动。

以“走过”为作文 篇6

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就在一次座谈中谈到:“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单一的教师改的作文批改形式,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批改过程之外。《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看来,发挥学生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改“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会改、喜欢改,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教师,从而提高学生“文从字顺”的作文能力。

一、大声朗读,自我鉴赏

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上来。因为学生新鲜出炉的文章中,往往会有很多明显的粗糙之处,让学生养成写好之后读一遍的习惯对于培养作文的修改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修改文章的最好方法就是念、念、再念。”小学生的内部言语能力还未发展成熟,他们需要依赖朗读中发出的声音来支持自己的思考活动,所以在默读中不易发现病句。而通过大声朗读,则可以请双耳做听众,容易发现拗口的和有毛病的句子,再斟酌,再修改。所以作文评改的第一步应是让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可以避免的初级错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寻找闪光点,增强习作信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去斟字酌句,思考自己文章改点和亮点。经过反复朗读、发现、修改,学生在提高自改能力的同时,作文能力自然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合作互改,取长补短

小学生总喜欢挑挑别人身上的毛病,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间的互评,这是作文评改的有效方式,看别人的作文,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容易看出好坏来。这样的评改更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调动学生评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刺激学生思考。当然,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改得让别人心服口服。这时,教师就要适时指导学生评改的方法。

1. 整体朗读,了解大意。

先对拿到手的文章做整体上的把握,对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细改打好基础。在初读的过程中,发现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通、标点错误等一些显而易见的毛病并修改。

2. 细细品读,寻找优点。

有的同学一拿到文章总喜欢先挑刺,让学生先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亮点,既是对别人的肯定,又给了自己学习的机会。一旦发现优词佳句等绝妙之处,立刻在眉批处写出自己欣赏的理由,在提高学生语言感悟力的同时,书面语言又得到了发展。

3. 斟酌用词,审慎评判。

无论怎样的文章里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斟字酌句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让学生以“是不是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这一观点再到文章里去细读,不但要能找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修改意见。要提醒同学们在眉批中要尽量采用“能不能”“这样好吗”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中肯的意见,这样才更容易让别人接受。

4. 重新阅读,总体评价。

最后,还要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评价,通读全篇,感受文章文字的流畅度、情感表达的流畅度,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整体评价,依然遵循先列优点再提建议的原则,最后提出希望或鼓励。

在这样的互批互改的实践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写作基本要求的理解,更增强了学生评析字、词、句的能力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百家争鸣,二次习作

学生评点之后,还得让被评点人点头,这样的评点才有价值。所以此时,让学生静心思索,给予辩驳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在百家争鸣声中,理解摩擦了,思维碰撞了,评改的火花也闪现了。在争辩中,对字、词、句、段、篇的揣摩又一次深化了、提升了,作文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有了自改与互批的累积和积淀,学生交流之后就会发现一些通病,那就在全班的共同讨论中确定写点,重新设计作文的片段练习,有针对性的进行二次习作,力求在获得共识的基础上,从作文实践中巩固收获,寻求真正的习作能力的突破。

四、主导引领,师生共赢

教师要始终坚信“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而且是学生自己该出来的。修改作文不应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而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改,不管改得多还是改得少,改得粗还是改的细,改得拙还是改得妙,都比老师的精批细改要强得多,因为那是学生自己的评改体验。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学生自改互批后,教师要进行整体的阅读,及时做好总评工作,抓住更多评改点的妙处、精彩处进行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喜悦,这种喜悦会化成一股内在动力,激励学生写好、评好作文,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总结出共性的缺点,提出共同奋斗的方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作文与评改,激发学生写作与评改的热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向上的动力,自发地成长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构建开放式的作文评改体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锤炼提升自己的语言,提高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作文能力,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学会快乐写作、有效评改,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种由教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既写作,又参与批改的“双向实践”活动,是对新教学观“活动化教学”基本理念的大胆尝试。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 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 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以走过花季为题的高中作文 篇7

――题记

时光如流水,转瞬即逝。而千万年流过,阡陌都化作了河,还有什么值得永恒呢?歌还唱呢,那些最早的歌者,都随着流年,飘零辗转何处去了?唯有花季常在,永开不败。

最爱不过高洁雅致的莲花,点缀着清碧的荷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恰是你最好的写照。你的美不绝于文人墨管的华丽词藻当中,不拘于世俗雍容的束缚之中。只是好景不长,今年若是花谢,只有等来年复来观赏。但爱慕你的画家们,以墨作莲,只为留得这一刻绚丽。你如今的凋零残败,只愿来年比今更美不是吗?

纵得一夜风雪,使之塞外马蹄踏碎星辰。今生所所居的荒城,来世又是否还记得。边荒外的夕阳渐渐黄错,老树枯藤昏鸦依旧不肯安身如栖。还开着花吗?无人以应。

世有昙花,倾得一现,转而凋零。不正如人生吗?幼时数十载,皆在朦胧未知的世界中探索。然后步入人生花季,虽则在路上荆棘漫布,也开得无比自在。后十几年老矣,满目疮夷,青丝落成秋霜,叹得几壶热泪冷。细腻的肌纹变得干枯成皱,朱颜已逝。到那时,只得感叹人生的匆忙,岁月的无情。我只希望在那时,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期,花季时期,能够无怨无悔。

如今,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用手一挥的是青春的轨迹,用笔轻触的是青春的歌谣。

踏着轻松的步调,哼着优美的曲声,那风中飘落的笑声,飞扬的马尾,浮起的校服裙摆,只叹时光静好,你未老。相比于花开的美好,我们的青春更值得纪念。我们的花季,不如花季,却更甚花季。看,那操场的英姿,跳跃地奔跑,散发的汗水,在阳光的折射中变得如钻石般闪烁,无处不散发的青春的骄傲。听,那合唱比赛中,全班同学共同奏起的歌曲,青涩的面孔,干净的声调,以及获奖时的荣耀,失败时的苦恼,放肆地大笑、吵闹,这正是青春的资本。

走过四季为话题作文600字 篇8

春——多么温和,春季——让人们欢笑的季节,另人开心的季节.枝头上那唧唧喳喳的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小河里那些欢快的鱼儿也活跃的游来游去,草地上的欢歌笑语也渐渐增多.

夏——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这个季节可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在夏季里那轻飞曼舞的蝴蝶不见了,只有那声声长鸣的蝉儿,火红的太阳正烤这一片金黄的大地,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一阵阵从远处飘来,飘过了田野,吹送着已熟了的麦子的香味.

夏天色彩是金黄色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因为农民总是忙了又忙.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秋——所有花果成熟的季节,另人叹服的季节.农民们都在忙着收收硕的瓜果,草地上蟋蟀声中更辽阔了,既有美丽的景色又有辽阔的虫鸣声.

冬——白色世界,却又那么温和可爱.

冬天虽然冷,但有一种“温和的气流”烘暖你的心.知识小学,只要一下了雪,不管是城市还是村庄里,看着那屋顶上,像是有白色的毛毯在世界的身上,再加上烟囱里冒出的白烟,好象是在白色的天堂.

以“走过”为作文 篇9

现象一:咬笔杆、苦思冥想, 毫无头绪。

现象二:求助家长或互联网, 东拼西凑, 驴唇不对马嘴。

现象三:放弃独立思考, 干脆抄一篇完事。

现象四:书读得不少, 胸藏万物, 却不知如何组织与表达。

以上几种现象, 可以说非常普遍。现在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几乎空白, 教师常把作文课当阅读课, 有的干脆放羊, 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泛、层次不清、字词乱用、少有灵气。一句话, 学生觉得文章难写或者根本不会写。为了应考, 有些教师到临考时选定几篇范文, 让学生按其结构模仿多次, 加以背诵。

一、造成这种作文教学局面的原因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作文教学局面?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如此不济, 究其原因, 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 教师耐心不够, 缺少爱心, 重结果不重过程

此次我们课题组一位教师在实验班进行作文批改时, 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写作离不开电脑。教师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写呢?”学生说:“会写, 但写不好, 拿不到高分, 老师会批评, 父母也会责怪。”原来病症在这里, 教师只重视作文写的好坏而不探究学生为什么写不出作文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 这位教师告诉他:“文章一定要自己写, 只有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代表自己, 拿别人好的标签贴在自己脸上, 久而久之, 连自己是谁都会忘记了。”之后, 又带他到熟悉的环境和景点去观察具体事物, 边观察, 边记录, 边做指导, 回来后, 学生稍加整理和构思, 就写出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因为有自己努力, 有自己和教师合作的喜悦心情, 有真实的景物, 所以该生写起来得心应手。

(二) 教师任意拔高写作要求, 给学生习作设置人为障碍

现行“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的事物, 写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想象”“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大纲要求这么明确, 又为何会出现学生写不出文章的现象呢?很大原因是有些教师太急功近利, 违反教育规律, 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一些教师目光短浅, 一切向成绩靠拢, 做表面文章, 不是从学生成才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 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学生, 忽略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在写作中本应对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加以训练, 却又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写作方式, 学生没有了自己的认知, 即使有了自己的主见, 又不符合教师的要求, 其结果是写出的文章受到教师的差评, 从而打击了写作的积极性。学生不是生来就会写作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 非要学生按一定的格式、一定的技巧去写人和事, 这岂不是拔苗助长, 适得其反了吗?这样的教学和柳宗元的《种树传》一文颇有相通之处。《种树传》一文道出:不会种树者, 表面上看起来关心和爱护树, 实际上是害了树, 有甚者毁了树。若把树喻学生, 种树人喻教师, 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扪心自问, 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学生, 还是在毁灭学生呢?

(三) 作文评分标准太机械化

把作文分割成几大块来评分, 材料、语言、思想、写作技巧等, 一一对应进行评分, 结果为了成绩高, 许多教师投机取巧, 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 以便考试时套用;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写作文, 以中考作文模式来苦心训练自己, 甚至弄虚作假, 张冠李戴, 以粉饰太平, 博得高分, 昙花一现, 真才泯灭矣!

(四) 教师本身素质不高, 下水作文难成

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自我解嘲:“我自己也不会写, 至于考试作文, 选定几篇范文, 让学生按要求模仿, 即使拿不到高分, 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考试还是可以应付的。”试想一个不会写文章的教师, 又怎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 我们认为若真要农村学生写好作文, 首先, 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其次, 教师要敢于写下水作文, 而后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年龄情况及学识, 有针对性地布置作文。

此次, 我们刚好参与了“以农村生活为对象的素材积累方法”的初中乡土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 在试验班, 我们的教师就遇到了上述情况, 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班上了一堂《我的校园》作文指导课, 布置《我的校园》作文题, 结果有十多个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来写。甚至有一位学生, 只写了一句话:“我走进校园看到许多同学。”就这一句话, 没有下文了。于是指导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校园中观察体会, 教师带他们到小树林走走, 边观察边问:“小树林有什么, 听到什么, 看到什么, 对此, 你们有什么心情, 想起了什么?”由于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认识, 所以这篇《我的校园》都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那个只写了一句话的学生回去后, 认真地写了一个片断:“我坐在教室里, 向窗外望去, 就能看到可爱的小树林。小树林里有高大的梧桐树、害羞的四季桂, 皮肤粗糙的扁柏……这些树大小不同、高低错落、形态各异, 还有那枝头上, 细小的麻雀, 叽喳叽喳叫个不停, 这片小树林的确是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一)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耐心、爱心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爱是作文教学的润滑剂。只要把爱融化在个体事件中, 融化在人心中, 还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么?爱这种情感体验不需要高深的知识, 也不需要什么大道理, 只需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一个细微表情, 就能传递出无穷的爱心来。对农村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式, 师生关系融洽, 讨论问题随和, 教师在教学中能处处从细微处体现真情, 从平凡处表现关爱, 这样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不会爱上写文章呢?其实, 我们不必对学生要求太高, 重要的是在“爱”的前提下, 耐心地培养学生敢说、敢练、敢写的能力, 这样学生自然就会爱上写作。

(二) 作为写作指导教师, 在平时还要敢于写下水作文, 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要善于和学生沟通, 对学生写作情况要有所了解, 对学生自己写的作文, 不管写得怎样, 要抓住机会, 在多个场合进行表扬, 这好比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走得摇摇晃晃, 确实很不雅观, 但毕竟是他们自己走的, 走得多了, 就会跑了。其实写作跟小孩走路是一样的, 刚开始很不好, 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但慢慢地就会发现写作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走进去了, 就会发现那里面无奇不有, 无比精彩, 就会体会到无穷无尽的写作的乐趣。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此中的乐趣, 这就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去认真思考了!

以“走过”为作文 篇10

我不也曾做过无用的挣扎吗?可是到头来,不也如那颗星星一样,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了吗?

我闭上了眼睛,成绩单上那刺眼的分数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老师惋惜的目光,同桌怜悯的眼神,还有那张被我揉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卷子。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

这已经是第几次了?难道这一次我又把失败归咎于粗心吗?还是认清那残酷的现实吧。我也许真的不是这方面的材料。无论挣扎多少次,我都永远逃不出失败的漩涡。

或许,我就应该选择放弃?既然这挣扎无用不如早点做出改变。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寂静,草丛中的虫鸣戛然而止,风也不在树叶中穿行。似乎周围的一切都屏息凝神,等我做出决定。

不,我还不能放弃,距离最后的考试就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了,我不能半途而弃。古有苏秦锥刺股,即使学习之路再长再苦,也没轻言放弃。晋代车胤囊萤映雪,终成一代宗师。我如今既不用像苏秦那样强迫自己,也没有如同车胤一般家境贫寒,只是受到了小小的失败,又怎能轻言放弃呢?

不知何时,乌云散去了,月亮也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正如被遮挡的月亮一般,任何人都有失败的时刻,我们不能在失败的阴影中停留过久。而是要早日跨过它,走过这风风雨雨,才能走向成功,走过去,才不会有泪。

作者:张桓溥,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以“走过”为作文 篇11

完美,虽然几乎不可能做到。但是,追求完美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人生就不在迷茫,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以完美为话题的作文例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上帝赋于了这个世界,但是却没有把它赋于完美,所以才使这个世界上事事没有完美,不管人们怎么去努力都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总是有缺悍。

但是这个世界大概就是因为有了残缺才使这个世界变得接于近完美,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残缺,人们也就无法知道这件事完美是怎样的,人们也就

不会再有进步,不会有希望与追求,更不会有发展而言,因此残缺是完美的奠基石。

就像做人一样,没有哪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做的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没有一点的错与后悔。

生活中总是不尽完美的,它只给我们美的一半,而把另一半隐藏起来,总赋于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往往给我们留下的是怅然。人们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同时也会失去某些东西,就像人们常说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像有时候我想到奶奶家吃饭,但书却在家里,就只能回家而不能到奶奶家。以完美为话题的作文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或许生活正是有了残缺才使你的生活跌宕荡起伏。

人生是一条悠远的长河,如果没有樵石,没有落差,没有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的河床,那么也就没有美丽的浪花和响彻云霄的涛声。如果生命没有残缺,那么就像徘徊在一潭沉寂的死水中,也

以“走过”为作文 篇12

看着办公桌上的一叠作文本,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学生们平时不是最爱看童话故事吗?怎么自己写出来的童话故事内容还是那么单调,题材还是那么单一?这不,看看这篇,写的是《狼和小羊》;瞧瞧那篇,写的是《龟兔赛跑》……每次遇到编童话故事的作文,学生们几乎选择的都是这些内容,似乎它们已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看到这一现象,笔者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作文课堂,可能是课堂中缺少了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素材、尽情创造的载体吧,如要改变这一写作现状,必须得寻求一种写话“载体”再次进行教学。抱着这种想法,笔者拿起作文本又走进了教室。

咦,教室里挺热闹的,学生三五成群不知在讨论些什么,笔者也顺势凑过去旁听。“玛琳”“尼莫”,这不是影片《海底总动员》中的主人公吗?原来在讲电影。正巧笔者前些天也观看过,这是一部制作精美、色彩艳丽、场面宏大、故事感人的电脑动画大片。片中电脑制作的角色和景物异常逼真,而全片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悬念、历险、亲情、友谊等诸多元素,对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脑动画影片。

顿时,笔者灵光一闪,既然学生这么喜欢影片 《海底总动员》,那能不能把他们对这方面的喜爱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成为我此次作文有效的写作素材呢?

二、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对《海底总动员》这部影片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与剖析,反复观看此片后,终于找到了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影片中讲到儿子尼莫被潜水员抓走后,爸爸玛琳不顾一切地去寻找它,那么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困难,不妨利用这一故事情节,设置悬念,让学生自由地创编故事。经过精心的构思、设计,考虑较成熟后,笔者把学生带到了《海底总动员》的作文课堂中。

当学生一进入多媒体教室,看到大屏幕上的画面时,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笔者先引导学生们畅谈对海底世界的了解,那踊跃高举的小手是之前的作文课堂中所没有的;接着欣赏影视片段,认识影片中的主人公玛琳和尼莫,并了解这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从学生们专注的眼神中,笔者发现他们已经深深地被影片所吸引了。他们的洞察力是那么敏锐,纷纷从一段小小的影片中就感受到了玛琳胆小、爱儿子的特点与尼莫淘气、勇敢的特点,为写作埋下伏笔。笔者又追问:尼莫的淘气导致自己被潜水员抓走了,爱儿子的玛琳会怎么做呢?学生们齐声回答:一定会去救儿子的。那么,在玛琳去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会碰到些什么困难呢?笔者顺势抛出了这个中心问题,为学生的习作作铺垫。此时的课堂掀起了高潮,学生们争着发言,把手举得高高的,思维相当活跃。平日死气沉沉的作文课堂竟会如此活跃,这应该是影视的魅力吧!

如《海底总动员》之“围绕故事,展开想象”环节教学片段:

师:在玛琳去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会碰到些什么困难呢?

生1:可能会被凶猛的鲨鱼追杀。

师:被凶猛的鲨鱼追杀,真替它捏把冷汗啊,它能脱离危险吗?

生1:鲨鱼在追杀它的时候被卡在了岩石缝里,玛琳这才保住了小命。

生2:遇到海蜇群,被蜇得浑身是伤。

师:知道它一定很疼,我们只能祝它好运了。

生3:被长须鲸一口吞到肚子里。

师:这下该怎么办呀?

生3:它运气好,长须鲸呼吸的时候把它从喷水孔喷了出来,它又逃过一劫!

师:哦,同学们还有很多想法。

生4:遇到龙虾群,被龙虾的两把大钳钳住尾巴。

师:哎,就连龙虾也欺负它。

生5:玛琳在茫茫大海中找尼莫的时候很可能会迷路。

师:是的,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去呢,真希望现在有条好心的鱼帮帮它。

生6:玛琳游着游着,已经筋疲力尽了,忽然来了一个大浪,把它冲到沙滩上,差点被太阳晒干。

师:它此时肯定很期待有位好心的同伴祝它一臂之力,把它放回大海。

生7:也许会被正在海上捕鱼的渔民用大网网住。

师:这下,想跑都难喽!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

……

相信经过这个环节,学生的写作思路已经充分打开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翔实、丰富了,在不知不觉的师生交流中避免了写作内容的单调重复。但为达到语言生动具体、刻画细致入微的写作效果,笔者又进行了写作方法上的指导与引领。于是,先让学生观看玛琳碰到鲨鱼的影视片段,在视听冲击下再次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回味当时的遇险情景,同时出示影视片段脚本《鲨口脱险记》,充分交流故事脚本写得好不好,好在哪儿,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提炼出写作方法。最后学生自由创编故事,构想玛琳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还会碰到些什么困难。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最精彩的片段写下来,注意想象奇特,表达生动。

此时,学生的思维大门被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刺激的视听效果给打开了,一篇篇想象独特、描写细腻的作文片段在短短10分钟里就产生了。有的学生写下了《美丽的陷阱》,讲述玛琳被美丽的水母皇后给抓住了,发出了“美丽的陷阱令人防不胜防”的感叹;有的学生写下了《救命的喷柱》,形象地描写出了玛琳被长须鲸吸到肚子里后的那种绝望,想象非常奇特;还有的学生写的是《龙虾大围捕》,玛琳因得罪了龙虾大王,被大钳钳得遍体鳞伤,那逼真的场面令人身临其境。《玛琳迷路记》《智斗鲨鱼王》等文也都有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原来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当初的鸦雀无声、枯燥乏味,只是课堂上缺少让孩子们想表达的载体而已,影视资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三、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影视作品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组合、剪辑后,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特有的情境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他们的习作天地,创设了自由表达、展现生命灵性的平台。

1.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毋庸置疑,儿童写作中最为难的是无话可说,没有内容可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影视资源进入作文课堂,无疑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它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方面的缺陷,这正符合少年儿童形象思维的特征。这样,给学生以实在的各种感觉形象思维的材料,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又能为学生重组和深化理解生活提供广阔的思路;既使学生思路开阔,扫除了“写什么”的难题,又提供了“怎么写“的模仿标本,学生自然能产生习作兴趣。上述案例中,由一开始写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到后来出炉的《美丽的陷阱》《龙虾大围捕》等,从这一变化不难发现,以“影视”相诱,在短时间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作文内容鲜活、丰富起来。可以说,影视资源的有效运用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其源源不断的“活水”。

2.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影视作文教学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同时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情境中去。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作文指导针对性加强,形象、生动、直观。在《海底总动员》中,当笔者问到玛琳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困难时,在大家交流的过程中,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迫切渴望倾诉,而回答的内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中,一张张泛红的小脸上满是真实的情感流露,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中闪动着灵性的光芒,一句句脱口而出的话语充溢着个性的智慧。影视这一元素彻底改变了以往呆板、沉闷的学习气氛,让作文课变得声情并茂、生动活泼。

3.张扬了学生的写作个性。

利用影视进行作文教学,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海底总动员》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他们在宽松的习作氛围及愉悦的习作心境中,认真观察,用心体验,大胆质疑,敢说敢干,思维活跃,课堂活动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亲身体验,产生了积极的情感,逐步形成了一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究、努力求知、大胆想象的心理素质,张扬了个性。

四、拓展———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海底总动员》是一部有内涵、可以挖掘丰富资源的影片。笔者并没有停住对此片研究的脚步,之后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在教研组内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言语发展规律以及儿童表达的需要开展了对《海底总动员》影片的开发与研究。

好的灵感激发出精彩的故事,精彩的故事造就了优秀的剧本,优秀的剧本孕育了出色的电影。作文教学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看的电影多了,可借鉴的素材方法就多了,积累的经验也就丰富了,同时学生看世界的敏感度也高了,自然能够较容易地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得到启示,从而打造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以“走过”为作文 篇13

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动了很久,说起来其实是件平常的事,是讲某学校的一位学生由于受伤而行动不便, 但他上课的教室在五楼,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为了照顾他,把这个班调换到了一楼。下课后,同学们争着为他推轮椅,他在学校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想这位同学受伤是不幸的,然而,生活在团结互助的集体之中确是幸福的。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团结互助的事例。上个学期,我校一年级一位叫周锦城的同学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要经常化疗,需要很多医疗费用。可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哪能付得起所有的`费用呢?我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了这件事,都向这位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利而破坏了公共利益,甚至不惜伤害别人。前些天电视上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马路上的窨井盖被人偷盗了,使过往的自行车卡了进去,将骑车人摔了个老跤。这是一件多么损人利己的事情啊!

据报道某居民小区的公共绿地被人为破坏,种上了蔬菜。这些人图了自己方便,而破坏了小区的环境,损害了公共利益。这难道不是很自私的行为吗?

以“感恩”为话题作文 篇14

花儿知道没有大地就没有它的艳丽,所以它开过之后便将花朵回送给大地,它知道感恩。等到来年,大地再将花儿要的养分送给它,大地也知道感恩。你,我知道感恩吗?

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你是否想到过要感恩?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你是否想过感恩?面对朋友真心诚意的帮助,你是否想过要感恩?

思考:

1、什么是感恩?

“感恩”一词,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感恩:简单说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2、为什么要感恩?

为了报答别人所给的帮助,为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流传,为了人们生活更美好。

3、怎样感恩?

时刻怀着感恩的心,用我们的言行去进行。

(一)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既然成熟的果实就知道感恩风的吹拂,感恩雨的滋润,感恩光的照射,感恩热的考验„„那么,我们这些不断成长的学生呢?你该感恩谁呢?感恩什么呢?

(联系自己说说)●父母的呵护、哺育;●老师的指导、教诲;●朋友的关心、提醒;●自然的恩赐、赋予;●失败的鞭策、启迪;●„„自然界五彩缤纷的美,给人身心的享受,值得我们感恩;

朋友推心置腹的提醒,让自己精神上永远清醒,需要我们感恩; 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在给自己物质上坚实的支撑的同时,还给我们精神上无尽的安抚,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去感恩„„ 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

(二)请具体地描述感恩必须做到的是什么?

●父母生病时——送水拿药●朋友苦恼时——沟通安慰 ●环境污染时——关注整治 ●身处逆境时——坦然进取

(三)感恩应该远离冷漠,拒绝自私„„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 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 对花草受伤的冷眼相待

总结感恩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谢亲人、感谢朋友、感谢反对者、感谢陌

生人,感谢集体、感谢国家、感谢人类、感谢自然。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请就“感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题目涵盖的范围很广,这就要求打开思路,拓宽选材空间,同时又要注意注入真情实感,避免流于空泛。可选择余地很大。每一种行为都会让你有所触动。你选择其一,把最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表达时 注意体现你的健康的生命情感。

参考题目

一颗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一种神圣的情感——感恩

寻找感恩

上一篇:电力电子小结下一篇:掘金社交广告―微博广告网络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