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推荐12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理论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指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市场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会使总体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内容庞杂,逻辑严密
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非常庞杂,全学科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以看作是一套相对内容独立的体系。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逻辑缜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全学科学习效果的下降,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任意一个环节都需讲授明晰,否则无法为学生搭建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性删除讲授的内容很少。
(二)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是系统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的方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分析方法诸多,组合应用也更加频繁,例如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等。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定义、研究范围开始,到理论假设、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市场分析,再到政策主张,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均会被应用,整个课程从头至尾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市场的思想。
(三)数学工具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数学是最严谨的思维逻辑,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是西方经济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它将现实经济现象及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数学模型把经济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按步骤推理出来,得出严密精确的量化结果;然后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是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数学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课时量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为二年制或三年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课时一般不超过64课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偏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欠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各种经济学理论,存在实际困难,故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普遍欠佳。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简化而来,很少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专门开发编写的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广泛应用的教材多有如下特点:
首先,理论抽象,与中国国情差别较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针对刚从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新的逻辑思维一时半会难以构建,故而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学科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假设基础上的,而且其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有贴切的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即使有实例,多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例子,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吻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例子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用西方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得到不同于理论的结论,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观察力和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目前的理论体系,因此,教材中的现象分析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致,故而,许多高职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离我们很远,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兴趣较应用型课程而言要小。
再次,数学工具使用频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在求证理论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符合市场特征的量化的经济学结论,如此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并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没有必要如此频繁使用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纯粹的理论课程,繁杂的数学工具,没有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张讲桌隔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使本来难度就很大的课程更难让学生理解。
由于课时限制,内容庞杂,许多高职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很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当代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超前同等学力的学生。面对现当代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与我国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心理需求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难度较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会挫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应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学业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高职学生中学的成绩一般来说是中等的,高中学习底子相比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甚至偏差。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面对具有较强数理逻辑的《西方经济学》,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很难接受,更难的是将经济理论的涵义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过于生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让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很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更加剧了他们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理论讲解深度。
三、创新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先行培养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接触此门课程之前是未经任何专业思维训练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不能只是讲授知识本身,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出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培养出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看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能够下意识联想起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依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开发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故而在教材使用上应该杜绝使用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以及本科生常用的教材。最好能使用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并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西方经济学》教材。目前国内多家出版社均出版了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是将本科教材简化,再加上一部分案例,即可形成一部高职高专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低质量的教材并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简化的理论,甚至没有前后衔接跳跃式的理论让学生缺乏自学的引导,也给教师讲授课程带来一定的麻烦。在解决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材问题上,最好的方式是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理论认知,开发适合自己院校的校本教材,以期能够达到最优或者较优的教学效果。 毕业
(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解,效果较好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的,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运用与之对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理解理论。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收集合理案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良好的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案例,用于教学。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结合经济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讨论教学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略差、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告知学生理论结果,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己补充、添加、修正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加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模拟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过程,检验经济学原理中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直观深刻体会经济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经济学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比较分析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成为高职学生理解的一种障碍,多数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容易和已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的新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 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知识点,掌握新知识。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教学,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不空讲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很深,单纯就理论讲理论是无法让高职学生真正学懂该课程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无意义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纯理论课程,更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弹性系数较小和较大的物品,对应比较,不同弹性系数的物品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在讲解垄断竞争市场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见的商品电视广告来加深学生对该类市场特点的理解,等等。总之,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呆板的经济学理论生动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工具。
四、结论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高超的讲授技巧,减少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畏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迈入经济学学科大门,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市场经济问题,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9)
[2] 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3)
[3] 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 (3)
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 并结合与其他相关老师的交流, 提出在讲授该门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较早接触的经济类课程之一, 其中的很多理论甚至概念都是初次碰到。对于这些理论, 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而是要理解, 这是关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同学认为它与其它一些纯粹文科课程一样, 通常背背其中的内容就可以。但是这样下来, 往往很快就忘记了。在每个学期的讲课过程中, 总会有同学反映, 很多概念自己能听得懂和看得懂, 但是题目做不出来。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把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理解的东西。比如, 在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的需求部分, 有两个概念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的是由商品本身价格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 带来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而需求量的变动指的是由于价格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尽管只是一字之差, 但是引起变化的原因却有本质差异。在做一些题目, 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区分它们。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对概念的解释,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并接受。同时, 在课堂上及时讲解相关的一些题目, 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感受如何把概念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适当地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征事件中, 从而进行案例的分析。通过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有效地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 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经济学功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如果在刚开始的阶段就选择比较复杂的案例讲解, 教师需要解释很多相关概念和理论, 而学生听起来也会比较吃力, 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感觉, 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2.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在经济学教学中, 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仍占主要地位。如果教学过程过多强调以案例为主, 会造成学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比较到位, 但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案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可以起到传统教学很多起不到的作用。
3.与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此方面, 我国的情况与它们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 也需要收集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的成熟案例, 更多地关注我们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这样, 才能较好地将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
三、经济模型的使用
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其中, 图形就是一种常见的使用方式。与数学方程以及文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一样, 图形也是表达模型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 很多同学对于教材中大量出现的图形感到恐惧, 不愿意进一步随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下去。比如在宏观经济学中, 在分析产品般均衡并推导IS曲线时, 如果从数学表达式来推导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当把这个过程用图形来表达时, 很多同学觉得不好理解。对于这些图形, 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数学知识, 比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导数的概念, 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当然, 还需要同学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因为这门课实际上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 尤其在图形中大多数是使用英文符合来表示。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后, 接下来的就是如何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读懂图形。教材中的大部分图形是在二维坐标上表示的, 需要知道坐标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 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颠倒了, 则结果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 只有从图形的演变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才可能对基本的经济理论有深刻的掌握。
最后, 在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后, 需要把现实的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 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用理论来解释我们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这才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3) :19-25.
[2]乔洪武, 郭亮, 叶雨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79-8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贸易经济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0-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市场经济学,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被认为是主流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学习基本方法,通过行为假设、模型分析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及经济现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将西方经济学设为经管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这门课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市场运行机制,及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的新兴专业,自设立专业以来,受到广大学子的青睐,短短十几年,发展成为各高等院校招收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型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经管专业一样,将西方经济学设为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再接受贸易专业理论的培养。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贸易经济专业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课程教学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和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贸易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的经济基础,巩固专业基础。西方经济学基本方法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定行为假设,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相似,按照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的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模型分析,利用消费者偏好曲线、预算曲线、生产者生产函数,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也适用,有助于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市场进行相关分析。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第三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结论,而是在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能从西方经济课程中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国际贸易问题。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不仅要讲解有关经济学理论的结论,教学生如何求解经济学模型化的计算题,还要让学生切实理解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假设与条件界定,同时联系国际贸易市场的经济现实对模型的假设、条件界定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贸易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用正确的方式来讲解西方经济学,教会本专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 经济研究,2005 (2):113~125.
[2]阮守武. 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3][美] 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4 版)[M]. 梁小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方福前.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 (9):13~15.
[5]于泽. 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 教学与研究,2009 (4):70~76.
——姚斐0807011022
开始以为既然西方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吗,特别是数理系的我更没有必要学习!
但当学完这本书,我树立的正确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客观的判断西方经济学,目前在现实环境中,应当少一些主义之争,多一些务实态度。经济学是经济学家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种改进生活,认识世界的武器。或许你并不像要做一名经济学家,但即便如此,我认为仍然应该学点经济学。
首先,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做出更好的个人决策,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经济决策。为什么决策是重要的呢?因为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在各种竞争性的需求之间分配有限的资源。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人们需要一些理论的指导。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作出更好的决策。要知道,经济学是西方大学里听众最多的选修课。
其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大家理解生活于其间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决策,而且依赖于其他人的的决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经济学是有关人们之间的决策如何相互作用的科学。学完了经济学,会明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使自利的个人为大家服务。也能明白,为什么今年合肥的出租车提价了,司机反而不高兴;为什么利率一上升股票就下跌;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而下岗工人却越来越多;为什么那么多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一生勤勤恳恳,一到59岁就贪污犯罪„„
再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理解政府决策的优和劣,会让人们明白为什么你需要政府,也让人们明白不要过度迷信政府。
最后,学习经济学可以改进思考方式。经济学是一门学科,而学科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经济学有自己的语言,如需求、供给、弹性、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比较优势、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均衡等。掌握了这些经济学术语,你就可以更好的思考你周围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经济学就像一张指路图,它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你更加清晰的知道你自己要去的地方。你知道了经济学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后,就不会被蹩脚的经济学家和夸夸其谈的政治家所蒙蔽。
现在,稍微叙述下西方经济学的背景及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挥的重要作
用。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学科之王”。
西方经济学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恩格斯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199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发展阶段,帕金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的曼昆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罗泰姆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的费尔普斯,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洛夫和耶伦,威斯康辛大学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等。主要特点:(1)强调政府有用;(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3)加强了对市场垄断势力、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外在经济、博弈论、委托-代理关系、公共物品等现象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发展。
可以说,西方经济学是为了帮助资本主义解决它们自身问题的存在。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是: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
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它的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和缺陷,而这些
矛盾和缺陷往往造成它必须加以解决的经济问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为这一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
策建议,即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
最后,介绍下我们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该书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和故事展开基本理论的叙述,淡化过分强调概念和原理的陈旧模式,使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本书在介绍完西方经济学的背景后直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分析。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支,它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本书包含了所有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学的杰出代表马歇尔所提倡,并在20世纪初期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们所广泛采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等指点,即所谓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需求价格则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这一理论把市场价格与商品价格混为一谈,把“生产消费”、“边际效应论”和“供求论”混为一体,集庸俗价值论的大成。
消费者行为理论:又称效用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一理论将要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考察消费者行为,可以采用两种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一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边际效用分析;一是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比较流行歌是无差异曲线分析。
生产者行为理论:
分配理论:为了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各阶级中分配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各阶级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他们在生产中所提供的要素做出了贡献,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而获得收入。这种收入
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
《西方经济学》课程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面哪项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A.单个经济对象的经济选择B.政府的经济政策
C.国民收入水平D.通货膨胀
2、某消费者逐渐消费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此过程,该商品的()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3、根据古典理论,通货膨胀最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A.总需求超过总供给B.经济周期
C.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D.过高的工资要求
4、哪个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A.充分就业B.物价稳定C.人口增长D.经济繁荣
5、“薄利多销”的商品是()
A.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B.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C.必需品D.完全无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6、X价格是1.5元,y价格为1元,消费者消费商品组合达到最大效用时,Y的边际效用是30,那么X的边际效用是()。
A.20B.30C.40D.457、在有效区域中,等产量线()
A.凸向原点B.斜率为负C.不能相交D.上述都正确
8、以下商品是互补关系的是()
A.茶和咖啡B.牛肉和羊肉 C.镜片和镜架D.飞机和火车
9、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存在技术进步B.技术水平不变C.两种以上的可变生产要素D.成本下降
10、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消费者B、整体经济C、家庭D、厂商
11、等产量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表明的是()
A.产量增加B.产量减少C.产量不变D.价格提高
12、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集中在()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无差异曲线上
C.预算约束曲线上D.需求曲线上
1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小于零,则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
A.替代B.互补C.没关系D.相同
14、在有效区域中,等产量线()
A.凸向原点B.斜率为负C.不能相交D.上述都正确
15、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E.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16、需求曲线的位置由下列那种因素决定()
A.商品的价格B.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D.以上三者皆是
17、经济学可定义为()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并进行消费的科学
C.研究如何最合理的配置稀奇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
18、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A.向前弯曲B.向后弯曲C.并不弯曲D.垂直
19、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
A.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平均成本
B.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平均可变成本
C.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
D.要素的平均收益等于要素的平均成本
20、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
A.递减B.不变C.递增D.先增后减
21、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二、名词解释
1、边际替代率
2、外部性
3、洛伦兹曲线
4、等产量线
5、自然失业率
6、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7、消费者均衡
8、需求交叉弹性
9、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2、简述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简述乘数的意义。
4、造成垄断的原因是什么?
5、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6、简述什么是货币需求,并说明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
四、论述题
1、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
2、什么是外部效应?请阐述政府对外部效应的对策。
(1)模式简单易于操作。从上图可以看出,这种复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流程清晰,结构稳定,简单易于操作。(2)学生受益面大。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课后实践运用、探讨,“理论+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有随机提问、小组合作,也有个人任务、论文写作等不同形式,既有团队写作,也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学不思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处在不断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状态,学生的受益面比较大,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有了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3)教学互动性强。复合型教学模式,更多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理论水平、良好的人格魅力、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专业认同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见解、新思路,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启发与灵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学习热情以及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来讲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得学习的过程更加有意义。
(4)教学效果具有连贯性。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优点,教学效果具有连贯性。从教学效果看,复合的教学模式彼此互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之中重复进行,通过反复刺激和引导,在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形成方面,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敏.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教法研究,(1).
[2]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176-177.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西方经济学》在财政、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领域都有具体运用,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以至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 当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后续课程时, 往往需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补课。这种情况与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有关。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多为经管类学生, 这些学生大多为文科生。文科生的人文知识比较丰富, 但数学知识相对薄弱, 因此他们习惯于感性思维, 但不习惯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但对定量分析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和拒绝。然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 是以纯数理的假设与模型推导来构建课程体系的。因此, 在我国众多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学方法不断革新, 教学效果也不断进步, 但由于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如侧重对经济理论的阐述, 忽视理论的具体应用;同时, 不少教师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 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做实验, 以致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易出现“填鸭式”灌输。此外,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多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低年级学生, 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还有待培养和开发, 即使教师告诉学生模型的直观意义, 学生仍然会怀疑模型的正确性, 毕竟他们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由此产生了《西方经济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的弊端, 导致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抽象枯燥的, 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缺乏热情。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当前我国高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实验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简短的游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实验教学中, 由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 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模拟使学生置身其中, 扮演消费者、生产者等角色, 在游戏式的模拟经济活动中, 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认识。
对于《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 Bergstrom and Miller认为在有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缺乏对经济现实最基本的体验, 与讲授那些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相比, 课堂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完成作业与考试的情况来看, 学习的效果似乎也更胜一筹”, 同时由于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一个虚拟的市场中并做出重要决策, 因而具有极大的热情。
将课堂实验运用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 深入浅出的情景设计, 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生动的、可亲近的学问, 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积极参与, 勤于思考,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而老师也能脱离以往教学模式的禁锢, 使得《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西方经济学》实施课堂实验教学的国内外现状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课堂实验的兴起主要归功于实验经济学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实验经济学的任务, 就是通过在精心设计的、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的实验环境中, 通过对经济生活和现象的模拟运作, 收集数据, 观察趋势, 总结规律。
用实验来解释经济行为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 1738年, 伯努利即所进行了所谓的“匹兹堡悖论”的实验。但是近期的研究主要是从1948年张伯仑的“检验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实验开始的。此外, 西格尔和富莱克曾作过讨价还价实验的研究, 纳什等人曾经利用实验方法检验博弈论的预测力, 泽尔滕等曾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
然而, 开拓性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弗农·史密斯开始的, 弗农·史密斯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不同拍卖形式的检验、竞争性市场机制的实验以及实验经济学方法等。弗农·史密斯不仅自己在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带动了一大批学者进行这项研究, 开创了独立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学派。而事实上, 弗农·史密斯第一次做开创性的双向拍卖市场实验时, 就是在他的课堂上进行的。并且在此后的几年内, 他在课堂上完成了一系列相关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兴起, 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国外大量有趣的、以教学为目标的课堂实验已经形成论文, 并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如Holt and Sherman设计了“柠檬市场”的课堂实验, 此外Brock、Leuthold、MGoeree and Holt、itchell et.al等大量文献也针对经济学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设计了精巧的实验。目前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也会不定期开设经济学课堂实验设计的论文专题。
受弗农·史密斯在实验经济学上作出贡献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影响, 国内众多学者和高校也开展了经济学实验的教学与研究。但不少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开设独立的经济学实验课程, 如《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课程实验、《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等, 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的课堂实验教学并不是很多。
四、《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内容的初步设计
在实施《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时, 应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但是, 并不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每一章节都可应用于课堂实验教学, 课堂实验往往适用于对重要的基本概念、抽象的理论术语和动态的逻辑推导等知识的教学。
1.市场均衡价格形成实验
通过模拟市场交易, 让学生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 来理解交易在市场制度中的重要意义, 了解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自发作用是如何促使市场上出现合理的价格水平的。
2.政府对价格干预实验
通过模拟政府干预, 使学生掌握供求分析方法, 了解政府价格干预的手段, 了解政府干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可能出现的结果, 并进一步理解政府价格干预所带来的市场效率。
3.垄断实验
通过模拟垄断实验, 使学生理解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4.交易制度比较实验
通过实验, 使学生了解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的概念, 了解标签价格制度与口头双向拍卖制度的区别, 从而进一步理解不同市场交易制度所导致的市场效率的不同。
5.搭便车实验
通过实验, 让学生了解公共产品的特点, 明白“搭便车”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理解公共产品提供中社会福利水平及资源配置的损失, 并进一步对减少搭便车现象的方案措施有所了解。
6.比较优势实验
通过模拟使学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进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比较优势的原理, 明白交易与分工所带来的益处。
当然, 《西方经济学》课程还可设计出其他有意思的实验, 如柠檬实验、博弈论实验、通货膨胀实验等, 但由于篇幅有限, 这里不一一阐述。
五、总结
现有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虽然教学方法不断革新、教学效果不断进步, 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与学生生活脱节的弊端、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抽象枯燥进而缺乏学习热情等等。而实施课堂实验教学, 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进行模拟, 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有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实验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關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 收入分配 平等 效率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是所有学科中发展最快的。曾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一次次地被人们重新评判,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地进步才能跟上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上这门课时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联系实际,介绍理论尽量从问题入手,案例分析服从对原理的把握。现以收入分配的衡量标准及政策为例加以说明。
一、授课时提出的问题
因课前已布置学生预习,因而对教学内容简要地阐述后直接提出以下二个问题,整堂课就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合理的,但有一定限度。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既有损于社会公正的目的,又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源,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悬殊,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应付?
以上两个问题包含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浅出”,这时,联系实际,用案例数据和我们身边正发生的经济现象来阐述。
二、联系教学内容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对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兴趣,为什么有人挣钱多有人挣钱少。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对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人的收入差别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变动的规律是:在经济开始发展时,收入分配不平等随经济发展加剧。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分配才会随经济发展而较为平等。在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收入分配不平等较为严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入分配有平等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的确呈现出收入分配状况的不平等加剧。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镇人口的基尼系数为0.18左右。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明收入分配绝对平均。而那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其缓慢,效率低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收入分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也从0.18左右逼近0.5。根据国际上的通用标准,基尼系数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如不遏制,任其继续扩大,会给国家、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收入分配状况较为平等,整个社会中产阶级居多,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反而低于我国。
其次,当今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各国,无论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甚至是两极分化。俄罗斯等国在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并不快,曾出现过长时期的停滞,甚至负增长。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却极为严重。中国在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的现象。这其中有打破计划经济下平均主义分配的进步,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由于腐败引起的官员掠取国有资产,以权媒私等问题,比如:电力、石油、铁路等行政性垄断行业。他们自行设立津贴、补贴及福利等,这些工资制度外的收入名目很多,来源隐密,不易监控。很多垄断行业中的普通员工,如司机、清洁工的收入都远远高于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甚至高于其他行业的技术工人。
第三、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还有个人原因。这就是说,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的个体差异是相关的。每个人的能力、勤奋程度、机遇并不相同。就能力而言,既有先天的才能,也有后天受教育程度不同。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受教育越多,能力越强,收入水平越高,这是不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实中,有的人吃苦耐劳而又勤奋,愿意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愿意从事较多的工作,收入自然也高。也有些人怕苦怕累,或在工作中懒惰,这也引起收入不同。此外,不可否认,有的人运气好,赶上好机会,而另一些人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或者是有机会自己没抓住。这也引起收入差别。当一个经济开始发展时,总有少数能力强、勤奋、又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成功了,成为了富人。在市场竞争中,能力差、不勤奋、又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会相对穷下去。这就是每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初期贫富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
再来回答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简言之就是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悬殊,贫富差距较大,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应对。
如上所述,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是按效率优先的市场原则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但每个人在进入市场之前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即每个人的能力与资产不同。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人的机遇也不同。这样,收入差别悬殊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分配状态,不合乎人们公认的伦理,也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就要通过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来缓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政府可以采用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征税,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税收为政府各种支出筹资。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政府运用税收来调节宏观经济。在收入分配中,政府也运用税收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手段是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还要征收遗产税、财产税、赠予税等。
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因为它是根据收入的高低确定不同的税率,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对低收入者按低税率征税,这种累进制,有利于纠正社会成员之间收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从而有助于实现收入平等化。
遗产税、赠予税以及财产税,是为了纠正财产分配的不平等。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征收这些税,也是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消费税,尤其是对奢侈品和劳务征收较高的税,也是通过税收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的一种方法。因为为消费奢侈品与劳务而纳税的,仍然是富人。
如果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的话,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要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因此,我们把社会福利政策作为收入分配平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当前西方各国的情况看,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
第一、 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第二、 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
第三、 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
第四、 对教育事业的资助;
第五、 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
第六、 改善住房条件等。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一些缩小贫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不公的措施,包括:连续几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向贫困者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险逐步向所有农村和城镇劳动者覆盖;对师范类学生减免学费;限定最低工资和向城镇低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等。所有这些“民心”工程都是政府实施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给低收入者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
三、归纳总结
分配理论要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阶级。分配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涉及到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效率与公平。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之一。通过课程组老师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尤其是近四年来的认真总结,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课程教研组老师通过自编教材充实了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改进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改革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并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经济学在基本范畴、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分析方法以及运用领域等方面都有极其重大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经济理论逐渐被应用于指导我国的改革,并和我国的改革实践相结合。所以,围绕精品课建设,课程组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
1)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扎实、更全面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形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反映经济学发展最前沿理论的教学内容体系。
2)与相关课程衔接。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通过全面研究经济管理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3)积极开设学术讲座和选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教师结合科学研究项目,为学生开始相关选修课程,追踪西方经济学发展前沿动态。聘请校外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掌握和了解我国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实际动态。
2、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建设。到2004年底,西方经济学教材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为了充分反映经济学发展动态,组织主讲教师精心编写了《西方经济学》自编教材,应用效果良好。自编教材《西方经济学》顺应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注重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定量分析方法,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加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条件、实际经济背景和应用范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大量参考了近年来英、美出版的教材和其他有关经济理论的著作,吸收了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前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状况,做到教材与授课紧跟学科的发展。
2)教学教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案严格要求,所有教师都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多次修改、充实,教师教案完整、规范、都已达到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较详细的教学内容、课后习题和参考文献。随着学科发展,对教案随时补充新的理论观点和资料,增大教学信息量,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3)加强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西方经济学可分为初级课程、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非经济学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主要讲授初级课程。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在课堂上介绍经济学理论时,既要讲清楚理论本身,也要结合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学,同时适当介绍重要经济学家的生平和主要学术贡献,并将基础理论和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4)根据教学课时,精选教学内容。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从36课时到72课时不等。对于课时较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学时侧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对于教学课时较多,增加理论分析和经济学模型教学,增加经济学发展前沿动态内容,对经济学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掌握。
5)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优选教学内容。如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侧重于经济学应用的教学内容,按照应用经济学的体系讲授,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侧重于经济学理论学习,培养理论研究能力,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二、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
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表述越来越艰深,是教和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围绕精品课建设,西方经济学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环节改革
主要是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加强相关环节,重视素质教育,使学生知识体系不断完善。
1)理论教学。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扎实、更全面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形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反映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体系。
2)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中,引导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企业产品定价,指导学生应用西方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企业利润最大化方法,研究和解决企业产品定价问题。
3)社会实践。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参加的讨论会。教师带领学生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学生社会实践确定提纲、查找资料、修改调研报告。
4)毕业设计。拓宽毕业设计研究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撰写经济研究毕业论文,解决我国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2、教学方法改革
1)主讲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讲解、作业讲评、小测验、课堂讨论等形式教学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在课下争论,激发学生的潜能。
2)课堂讨论。教师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设禁区,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方法,建立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围绕讲授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为西方经济学编写专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案例,特别是密切联系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和经济改革的案例,4)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现在主要是Power point课件,逐步采用Photoshop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不断扩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率,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在认真备好理论课的内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缜密庞杂、内涵颇广,进行通识教育时要面面俱到的逐一讲述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对原理脉络进行重新梳理,用最简洁、清晰的方式把原理阐释清楚,而把相关次要内容作为课后资料放入网络平台,供有兴趣和精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同时,教师应精心选择相关案例。案例的选择应典型实用、前沿新颖、适合国情、说服力和示范性强。也就是说,案例不仅要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而且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寓教于乐,收到最佳的效果。《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课前准备的重点是学生的准备工作,通识教育的授课对象之前没有相关课程基础,只有课前充分熟悉讨论的案例,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课前预习案例的过程,也是初步传授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阶段。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预习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条件;其次,学生要通读案例,概括问题,提出决策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案例讨论课的质量。
(2)组织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案例课之前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要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老师强调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后,进行5到10分钟的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以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主要任务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的是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
(3)展开课后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平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为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并附以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和巩固,利用现代化手段,形成丰富的网络资源,课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供阅读资料、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以弥补课堂学时有限的不足,学生可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和论文,并通过网络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尤其是开设讨论专版,对热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评选出每期最佳答案,经过长期积累,建立“常见难点解析库”。网络资源还可以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使更多学生加入学习的队伍中来。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2-01
西方经济学在微观上能够解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宏观上又提出了国家进行调节理论和政策,而且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系统,规范,所以有着“社会科学的皇冠”之称。随着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经济学作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目前《西方经济学》早已是财经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在大多数财经类高校广泛的存在着“上课讲,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合格的经济学人才。笔者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益。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规律,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概括、升华。因此,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其理论体系也极为严密、精细、完整、环环相扣,就像其推崇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像一架极其优美、精致的机器。”然而,愈是精致的机器,操作起来越是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西方经济学高度抽象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尽管许多学生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无疑使课堂气氛显得严谨多于活泼,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每学期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进度表,依据该进度表安排的课时数实施教学内容,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后,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半期考试和学期考试来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检验。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备课准备,对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一定程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授课方式采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使得学生依靠教师的引领从事教学活动,尤其是网络时代,就显得教师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而受教学纪律的约束,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2、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并主导整个教学环节的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培养。
3、考试手段和方法单一,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情况往往通过学期考试来反映,而这又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水平和能力,很难展现学生的学识及能力。更多地体现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而学生综合能力则难以体现。
4、基于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高校教学特征难以落实到位,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滞后于时代发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高的思路
要提高《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就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理论联系生活。《西方经济学》源于经济生活,可以把经济学理论与具体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我们就可以联系生活的具体的商品来举例,为什么像一些弹性小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医疗、房地产)价格上涨为导致我们的消费支出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奢侈品的价格上涨,只会影响价格,减少需求,而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还而已引导同学去思考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为什么女人甘愿忍受痛苦的高跟鞋?为什么牛奶要装在方盒里,而软饮料的包装却是圆瓶?为什么配置相同的苹果笔记本电脑黑色的比白色的贵70英镑?这样可以使学生眼界开阔,而且可以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竟然是联系的如此紧密,大大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2、去繁存简。就是把复杂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些牵涉到复杂的高等数学去推导证明的理论,可以通过最简单的语言来阐述。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博弈论是经济学中比较深奥的理论,比如解释什么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通俗的例子:某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这样就通过去繁存简,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经济学不仅仅只是枯燥的理论。
3、加强实验实践教学。随着实验教学的发展,实验教学也逐步引入经济学课堂。不过经济学实验教学在很多高校还是流于形式,或者等同于实践教学。其实实验教学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比如供求模型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价格是如何形成的,感受到价格背后的供求力量,感觉到“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引导价格最终收敛于某一个固定值。这样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有机会的组织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分析具体的案例和问题,使同学们做到学以致用,真正的学习和了解西方经济学。
一、“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该模式结合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 进行取舍折中, 把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授, 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需要在时间上错开, 即“隔堂讨论”, 让学生在课后能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 按自己的节奏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之后再进行有准备的讨论。这样教学模式把教学从时间上清晰分离为三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该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任课教师由“讲授者”向“评价者”、“引导者”转变, 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发现者”、“交流者”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转化为辅助地位, 逐渐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二、西方经济学课“对分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对2015级经济学专业一个教学班开展教学实验, 该班共有学生52人。本门课程上课时间18周, 每周2次课, 每次课90分钟。
(一) 教学组织安排。
向学生说明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了解其关键点。明确相关要求, 一方面向学生说明关于课后作业也就是读书笔记的要求。读书笔记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理解章节内容过程中的助记和概要, 也可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此外读书笔记还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本次课收获最大的内容;二是自己不懂的在讨论时需要求助于其他同学的问题, 至少1个;三是自己学会了可以挑战其他同学的问题, 至少1个。另一方面对学生讨论的要求, 每位同学在讨论课上都要积极发言, 由每组组长进行监控, 任课教师针对讨论参与情况给学生评分。最后对学生进行分组, 共分成13组, 每组4人, 采取抽签方式产生。
(二) 教学内容安排。
本书共有11章内容, 第1章绪论由任课教师主讲, 第2章至第7章内容采取“对分课堂”形式, 第8章至第11章内容因为知识点较难, 不易理解, 由任课教师主讲。
(三) 教学安排。
第1周第1次课进行课程总体介绍, 讲授绪论内容,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第2次课讲授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将重要节点和经济思想提出, 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并学习、搜集相关资料, 要求写出读书笔记, 于第2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第2周第1次课先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温习已讲内容, 分享学习体会, 互相解答疑难, 之后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与全班同学和任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释疑解惑, 最后教师展示并点评优秀读书笔记。第2次课以教师讲授为主, 着重讲授重点、难点。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学习该章内容并完成读书笔记, 于第3周上课前提交。以后各周以此类推。第18周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心得进行总结。
(四) 成绩考核。
传统的以期中、期末成绩为主的单一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 考试分数取决于考题内容和临场发挥, 分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考试侧重于死记硬背, 对思维能力考查不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则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的情况、对学生学习成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来讲, 西方经济学课程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占比60%, 期末成绩占比40%。平时成绩具体构成:6次作业, 每次10分, 共60分;阶段测验30分;讨论表现5分;出勤5分。期末成绩以闭卷考试为主。如果学生平时的参与度高, 表现积极, 即使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 总成绩也可以及格。这对于要求不高的学生来讲, 降低了考试压力。
(五) 实施效果。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 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主动性增强。
原来的课堂上,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上课教学效果不好。而实施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式学习为主, 学生由课堂活动中的受动者角色转变成主动者角色, 成为实质性的学习主体。讨论课上, 班上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 学生为了参与到讨论中去, 必须要去熟悉教材内容, 才能有据可论、可辨。
2. 人际交往能力增强。
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和亲密关系, 每个小组的产生是由抽签随机产生的, 每组成员可能原本并不是很熟悉, 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融合, 拉近了学生们之间彼此的距离, 而小组内的分工也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与沟通能力。
3. 学习时间增加。
传统课堂上, 任课教师“满堂灌”, 学生课下很少会花时间复习、预习。而实施“对分课堂”后, 学生课下学习时间大幅度增加。首先学生为了完成读书笔记,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教材。为了弄懂问题, 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会进行延伸学习, 无须任课教师督促。
三、西方经济学课实施“对分课堂”的注意事项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课堂讲授模式, 要求教师由单一的教授者逐渐转化为教授者、评价者、引导者。在具体操作的时候,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 简化和清晰化课程内容。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近似一半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 教师讲授时间大量压缩。因此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修改课件, 将教学内容碎片化, 突出重点、难点。既要在较少时间内帮助学生熟悉章节内容, 又要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
(二)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提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教材内容上, 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合理规划课堂上讲授什么, 课下学生准备什么, 哪些内容作为讨论话题。在时间分配上, 控制好学生讨论的节奏, 合理分配时间, 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组内问题的讨论。同时需要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防止出现讨论上的冷场, 或讨论上的混乱、偏离主题等情况的发生。
(三) 及时反馈。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 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要及时反馈。每次讨论课上, 针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都要及时进行反馈, 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待改进的方面, 同时保护每位学生的隐私, 一对一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进步。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学者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相结合, 主张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对分”教学时间。本文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以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 2014, 12 (5)
[2]杨淑萍, 王德伟, 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8 (5)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推荐阅读:
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规划09-11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题库(含答案)06-20
西方经济学电大06-20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06-19
西方经济学试题重点06-19
电大西方经济学试卷10-13
西方经济学心得体会11-02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复习11-08
西方经济学练习题105-27
西方经济学模拟题答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