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第一课时教案(精选6篇)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
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好不好?
二、初读课文
1、那我们就快快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好伙伴”帮忙吧。
2、大家读得太认真了,谁能勇敢地给大家读一读呢?(老师奖勇敢者一颗勇敢星)那你在设读之前愿意给你的伙伴提几点要求吗?(我想请求大家帮我听错音,我哪儿读得不好你能读给我听吗?)
3、我呀,真羡慕你们,又有礼貌,帮助伙伴又那么认真。
4、那我们把课文中自己会的生字大声的读一读吧,不会的你也一定会有好办法解决的,是吗?
5、从大家的表情看,读文已没有障碍了。我想考考你们,同意吗?(把你认识的字从你准备的卡片中挑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6、教师出示会认字的字卡(其中4个红色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7、同学们读得这么好,写得也一定不错,再读“术铅吐注”四个红色字卡,这四个字特别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信心写好吗?
(1)这四个字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的?把好办法告诉你的同桌。
(2)指导书写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
②教师范写(请学生帮老师找不足)同学临写,组内互相展示,说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你的伙伴。
三、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你们知道对叶为什么会是蓝色的了吗?
2、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吗?
3、你在学习生活中和伙伴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
4、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班级的实际设计这堂课,意在把学生带入崭新的课堂,使他们亲身体验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真正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竖立起坚定的信心,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做一个新世纪的好学生。
1. 初步了解24 时计时法, 知道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感受24 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生活能力。
3. 在探索活动中, 发展空间想象力, 培养探索精神, 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学导入
1. 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天线宝宝》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看, 这是谁啊?
2.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的是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你们想知道这档栏目在电视上几点播放吗? ( 夜间8 点) 电视台的播音员阿姨又是如何报时的呢? ( 20 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教师揭题: 大家通常说的夜间8 点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 但是播音员阿姨报时用的是24 时计时法, 这两种计时法其实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不熟悉的24 时计时法。
二、实践操作, 加深认知
1. 教师提问: 大家对于24 时计时法有怎样的了解呢? ( 让学生交流探讨)
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说的是对的, 有的则不对。那么24 时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计时的呢? 怎样用这种方式表示一天中的具体时刻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2. 认识0 时到12 时。
( 1) 如果我们将晚上12 时设定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个时刻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是0 时。大家想想那个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估计在美好的梦乡里吧。
( 2) 时针慢慢转动, 到了早上6 点,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起床了。大家看到的上午6 时用24 时计时法也可以简单表示为6 时。
( 3) 时针继续走动, 到了上午7 时,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学了。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 时。
( 4) ( 时针继续转动到10, 汇报, 再转到12) 时针走了一圈, 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 谁来说?
中午12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 时。
( 5) 从0 时开始到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12个小时中, 用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
小结: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如果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上午, 用24 时计时法则不需要。
教师提问: 大家来说说,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大家除了上学、上课外, 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3. 认识13 时到24 时。
( 1) 大家看自己的钟表, 当时针转动到13 时时, 这是什么时间呢? 如果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一时刻点, 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到底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原来13 时就是下午1 时, 你有猜对吗? 其实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转化, 12 + 1 = 13 便是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大家明白了吗?
( 2) 时钟继续转动着, 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大家想一想, 从13 时到24 时之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小时呢?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个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在表示时有哪些不同呢? 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 原来在这段时间内,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下午或晚上, 用24 时计时法计时则不用加, 但是要在时间点上加上12。
三、知识巩固, 教学拓展
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1.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从0 时到24 时代表一整天,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吧。
2. 教师出示四副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尝试用24 时计时法来说说图画中这些小朋友在哪些时刻正在做哪些事情吗?
这个教学过程旨在巩固学生对于24 时计时法的认识, 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 让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 并且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
3.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这些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后,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吗? ( 教师隐去两幅图, 留下上学的图画和睡觉的图画)
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中, 始终都是指着九点, 为什么其中一个是9 时, 而另一个却是21 时呢? 大家来相互讨论一下。 ( 两个分别是上午九时和晚上九时)
4. 展示资料。
教师提问: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仔细学习了24 时计时法, 大家从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 哪些地方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计时的呢? 下面请大家进行资料共享。
教师提问: 大家都说得很对。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资料外, 还有这些地方也是采用24 时计时法的 ( 教师出示: 火车票、电影票、营业指示牌) , 大家能用两种计时法分别读出上面的时间吗?
总结: 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制度,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加井然有序。
教学总结:
2、熟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到银杏树满足了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后很快就干枯了,在孩子们泪水的滋润下,奇迹般地复苏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爱的伟大。
2、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后来不忍心再提要求了。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银杏树图片)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银杏树)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银杏树?(介绍银杏树资料)。
这不是一棵普通的银杏树,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会满足大家的一个愿望,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银杏树有关的课文《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练习用“一片”说短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文识字
1、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生字“竟、嬉”,理解词语“究竟、嬉戏”,并练习用这两个词语说话。
2、一天银杏树爷爷说话了,他都说了些什么?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心想事成”。
3、读课文的3——5自然段,说说孩子们都向银杏树爷爷提出了哪些请求?
学习生字“崭、袖、抖、枚、激”,“崭”翘舌音。
理解“崭新、袖珍、颤抖、激动”四个词语,并练习用词语说话。请学生“颤抖”这个动作。练习用“一枚”说话语,一枚()。
4、读第6自然段,思考:银杏树落下最后一枚叶子,怎样了?孩子们听说银杏树死了是怎样做的? 学生字“枯、滴、渗”,“渗”翘舌音。
5、最后银杏树怎么样了?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习生字“滋、迹、般、复”。“滋”平舌音。“迹”与“际”比际,“般”与“搬”区别。理解词语“滋润”“奇迹”,并用词语说话。
四、巩固识字
1、开火车读字卡、词卡。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抖”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
Jìngxīzhǎnxiùdǒu méi fù
竟 嬉崭 袖抖枚 复
jī kūdīshèn zījì bān
激 枯滴 渗滋迹 般
机 哭 际
鸡 系
2、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区别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育学生要有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能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板书:树叶,学生认读。
提问:如让你在树叶前加一个适当的词?你会加什么词?(请学生举手回答)师点评
看老师加上的:蓝色的提问:你看行吗?生议论
今天我就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树叶为什么是蓝色的呢?示多媒体
2、学生听完朗读后,同桌交流问题答案
(因为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蓝树叶了)
三、深入课文,激发情感
芝麻开门,智多星评选:
1、读一读请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
2、听一听:
请学生说说,(示多媒体)你读这篇课文的感受?相机引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印象很深刻的段落或语句。
3、理解词:吞吞吐吐;不要不要不要并能用这些词说话。
4、评一评评选智多星。
5、指导学生分角色读。
6、让学生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7、比一比自荐或推荐小组上台表演,评选最佳组合。
四、展示台
述:最佳组合的评选,让我看到了集体的团结协作。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在集体生活中,我该怎样与身边的人相处呢?(示多媒体)
请拿出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世界吧!(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自由绘画。或写一段话)
1、作品展示。
2、师点评或学生自评。
五、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认识了李丽和林园园,你有什么话对她们说吗?
感谢同学们,在你们身上,让老师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充满友善的美丽世界。
【板书设计】
蓝色的树叶
李丽
林园园
借绿铅笔
舍不得
画了蓝树叶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太阳花的特点描述的方法,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词语,正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太阳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种太阳花的原因。
1.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种太阳花呢?读课文1—3自然段找原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2)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种太阳花呢?板书:渴望色彩,好服侍,色彩美
2.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抓重点词句感受太阳花的美。
1.请你默读课文4―7自然段,用“ ”曲线画出描写太阳花美的句子。
(1)在小组中交流画出的句子。
(2)学生回答,哪些句子写出了太阳花的美。
(3)你还能体会到太阳花美在哪里?(板书:经久不衰)
2.谁能读出太阳花的美?(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太阳花开的情景。
3.师生评价朗读情况。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还想读?
4.太阳花生命力顽强而且经久不衰,但你们知道一朵太阳花的寿命是多长时间?(只有一天)
(三)感悟太阳花的活力,勃勃的生机。
1.仔细默读8、9、10自然段,看看它为什么能做到经久不衰、灿烂多姿呢?你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吗?指名回答,读句子,谈感受。
2.思考:为什么要重点写单独的一朵花呢?如果去掉这一段,对课文表情达意会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朗读第9自然段。
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让我们带着赞颂、欣赏的语气齐读第9自然段。
5.正是因为太阳花善于抓住机会,喜爱阳光,又能主动让位,所以,它能经久不衰,总是生机勃勃!那你面对生命如此短促,却能做到灿烂多姿的太阳花,有何感想呢?老师要布置本节课最艰巨的任务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的感想,看哪一小组动作最快、说得最好、感受最深。开始吧。
6.小组讨论后,指名说。
(学生可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由此揭示课文“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7.小结: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深深打动了老师,是的,太阳花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它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就像那些奋力进取的人,像那些默默无闻做好事的人,像那些惜时如金的人……所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向太阳花学习,人的一生也是很短暂的,但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所以只要好好地把握,就能让生命更精彩。
(四)感悟精神、给人启迪
1、为什么我们院里的劳动者来年还要种太阳花呢?
2、正是因为太阳花有它独特的美,作者爱上了太阳花,你们喜欢吗?
3、齐读第10、11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有哪些人具有“太阳花”的精神?
2、小结:美丽的太阳花有着美好的品格,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
四、全课总结
美丽的太阳花具有美好的品格,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可是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会一直延续,我们的心灵受到了熏陶,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优美句段。
2.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种一片太阳花
灿烂多姿
生机勃勃 兴旺发达
生命力强 繁荣昌盛
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 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式、性质和用途。通过从动手实验, 规范学生操作, 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案导学、提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猜测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分子结构的推断过程, 乙醇的性质, 理解官能团在有机物分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 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有关性质。
四、学情分析
1. 认知基础
初中知识:乙醇的用途、燃烧实验。日常生活用品。
高中知识:电子式、结构式、化学键的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 心理特征
与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学生对此有兴趣和期待。
五、教法、学法
教法:学案导学、建构模型→教学重点:乙醇分子结构特点, 乙醇的性质。
评价激学、实验探究→教学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从结构角度认识乙醇的氧化。
学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一片树叶》第一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一片树叶集体备课教案07-01
一片树叶初二作文1000字12-18
我是一片树叶优美散文01-10
一片树叶落下来读后感10-13
假如我是一片树叶作文700字03-07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10-07
欧洲西部 第一课时 教案06-23
田园诗情(第一课时)教案06-25
燕子专列(第一课时)教案09-25
猫教案第一课时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