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职称英语考试

2025-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工类职称英语考试(共7篇)

理工类职称英语考试 篇1

bring out使出现;公布;出版

build up积累;堵塞;树立,逐步建立;增进;锻炼

call forth唤起,引起;振作起,鼓起

catch at抓住(东西)

call up召集,动员;打电话

carry off夺去

carry out贯彻,执行;实现

count on依靠;期待,指望

cover up掩饰,掩盖

deal with处理,对付,安排

fill in/out填充,填定

get into进入,陷入

g0 into进入;研究,调查

go through经历,经受;详细检查

go without没有...也行

keep to保持,坚持

live up t0不辜负

cut across走捷径,抄近路

d0 without没有...也行

get at得蓟,接近;意思是

go after追求

go for竭力想到得;喜爱;支持,拥护

go with伴随,与…协调

improve on改进

lie in在于

live 0n/by靠…生活,以…为食

look after照管,照料

look for寻找,寻求

look over检查.查看,调查

make for走向,驶向;有助于

play with以...为消遣,玩弄

run for竞选

see to注意,负责,照料,修理

live through度过,经受过

look at看望,注视

look into调查,观察,过问;窥视

look through仔细查看,浏览,温习

occur t0被想到,被想起

refer to参考,查阅,涉及,提到

run into撞上,偶然碰见

send for派人去请,召唤;索取

send in呈报,递交,送来

set aside挑出,拨出,留出;拒绝

stand by支持,帮助;袖手旁观

stand against反抗,抵抗

take after与…相像

take in接受,吸收;了解,理解

touch on关系到,涉及

turn to变成;求助于,借助于

serve as作为,用作

sit for参加

stand for代替,代表,意味着

stick to坚持,忠于,信守

take for把…认为是,把…看成是

take to喜欢,亲近

turn into变成

turn 0ff关上:出产;解雇 break down损坏,分解,瓦解

break in闯入;打断;插嘴

break out光出;突然发生,爆发

burn out烧掉

catch on理解,明白

check out结账后离开;检验,核查

cheer up使高兴,使振奋

clear up收拾;澄清;放晴

come off实现,成功,奏效

come out出版;出现,显露;结果是

bring to使恢复知觉

burn up烧起来,旺起来;烧完

check in办理登记手续

check up(on)校对,检查,检验

clear away扫除,收拾

make it clear that弄清楚

come on来吧,快点;出场,上演

come round(around)来访;苏醒,复原

come up走近,上来;发生,被提出

cut back削减,减少

cut in(汽车)抢道;插嘴,打断

cut out删除

die down渐渐消失,平息

draw in(火车、汽车)到站

dress up穿上盛装,打扮得很漂亮

dry out干透,使干

come through经历,脱脸

cross out删去,取消

cut down削减,降低

cut 0ff切断;删去;停止

cut short突然停止

die out消失,来绝

draw up写上,画上;草拟;停住

drop bv/in顺便来访

dry up干涸,枯竭

drop 0ff减弱,减少

fall behind落后

fall throug}l落空,失败

find out查明

get around/round走动,旅行;(消息)传开

get by通过,经过

get in进入;收获,收集

get over克服;(从病中)恢复过来

have got t0(d0)不得不,必须

drop out退出,离队

fall out争吵;结果是

feed in输入

get across解释清楚,使人了解

get away逃脱,离开

get down从...下来;写下

get 0ff从…下来;离开,动身,开始

get through结束,完成;接通电话

get together集合,聚集 give away泄露;分送

give in交上,投降,屈服

give out分发,放出

go ahead开始,前进;领先

go down下降,降低;被载人,传下去

got out外出;熄灭

go round/around足够分配

go through通过,审查,完成

get up起床;增加,增强

give back送还,恢复

give off放出,释放

give up停止,放弃

go by过去

go off爆炸,发射;动身,离开

go over检查,审查;复习,重温

go under下沉,沉没;失败;破产

g0 up上升,增加;建起

hand in交上,递交

hand out分发,散发,发给

理工类职称英语考试 篇2

1 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

“听力”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 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研究发现, 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好坏与其精读课成绩的高低成正比关系。听力水平低下是中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得天独厚, 只要对策得当, 仍可以体现自己的办学优势, 根据生源特点, 增强办学特色, 探索出符合理工类院校特点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理工类院校学科门类齐全, 各学科覆盖面广, 利于英语听力教学时教师讲授有关自然科学类、科技类、经贸类等多领域的术语及背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理工知识背景宽阔, 复合型知识结构利于其多角度理解语言和文化现象。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 对自然科学的追求有着跨文化, 跨语言的背景需求, 使学生突破英语障碍产生了原动力。理工科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而灵活调整的专业结构, 使办学方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也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提供了动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能够主动结合自己所学专业, 通过查找相关英文专业刊物和学术文献等, 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 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为毕业后英语的再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 理工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

受学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 理工科院校的师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 也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一大优势。一般来说, 我国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的历史相对较短, 英语教师队伍也趋于年轻化, 这样的教师队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悟性高, 有创新意识, 有利于投身于教学改革和提升专业竞争力。

2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听力理解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一方面, 客观条件和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机制无法完全支撑高效的听力教学。探其原因, 大学英语教学起步较晚, 教研水平参差不齐, 师资方面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 不能广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 造成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不高。教学方式落后, 绝大多数听力教学以课堂为中心, 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大量进行重复性的教学, 造成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理工科院校在人文学科的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工院校英语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科研硬件如计算机和语言实验室配置很好, 但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建设则相对薄弱, 教材信息陈旧, 缺乏时代感、新鲜感。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决策层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偏见, 思想上不够重视, 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不利于学科的平稳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另一方面,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听力理解题目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5%。这就要求院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 及时调整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但是, 学生的听力课时仍然极其有限, 部分学生对听力理解表现出听力焦虑, 有畏难情绪, 很多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还是听不懂, 说不出来。无疑, 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有效的听力教学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是将大量的视听材料“灌”给学生, 学生因受语音、语法、背景知识等语言因素和动机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从学生的母语文化看, 中国学生一般比较文雅内向, 理工类学生表现尤其突出。他们比较喜欢逻辑思考, 但不善表达, 在英语听说课堂里不爱发言, 运用语言的机会少, 听力能力当然不能得到提高;从生源地看, 很多学生来自内地中小城市甚至偏远乡村, 那里的英语教学水平相当落后, 基础很差;语音方面, 很多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音辨别不清, 就会造成听力困难, 甚至引起语意上的歧义;文化背景知识方面, 学生听到的听力材料包罗万象, 而很多理工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较熟悉, 对社会人文科学了解甚少, 对西方社会的风俗礼仪相当陌生, 因而很难真正理解原材料内容;心理因素方面, 很多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没有长远的学习规划, 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提高很慢。

3 听力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要改变这一状况, 要求理工类院校决策者必须转变英语听力教学观念, 利用理工科院校科研方面先进完备的硬件, 如计算机、语音室等, 加强语言学, 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资料建设, 发挥其技术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替代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可以设计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局域网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 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

理工类院校英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 开创及倡导新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 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 正确引导学生。

3.1 课堂教学中多鼓励, 注重说话时的语气和措辞, 避免对学生施加过多测试压力。

把握好对学生出现错误的纠正尺度, 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等因素,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树立自信心, 克服心理障碍。

3.2 强化语音教学, 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丰富英语国家的

背景知识文化, 利用网络帮助学生收集下载VOA, BBC等国外电台涉及文化社会领域、知识面广、语速适中的英语新闻节目和纪录影片。多看英语原声电影, 播放影音格式文件, 感知和适应现代英语的各种题材、方言、场景,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知识, 有助他们对听力材料中文化背景的理解。

3.3 精听和泛听的结合, 坚持分层教学, 互为一体的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很大, 在听力练习中设置有针对性的纠偏教法, 使学生能够处在基本相同的水平线上。

结束语

理工类院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风格和生源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听力教材的限制, 利用有利的条件和资源, 克服不利因素,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听力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理工科学生因其专业设置和学习习惯所致, 学习外语自有不同于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优势和困难。教师需了解这些不同和差异, 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听力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对理工类院校听力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对有效的教学及学习方法给予推介, 并对听力教学提出相应建议, 对促进理工科类院校的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听力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谈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建设 篇3

摘 要:近年来,外语类专业研究生呈现出报考人数多,报考院校集中的局面。本文从本科学生自身情况、深造意向以及本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心仪学校英语专业的优势等方面,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英语专业237名本科生做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出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以利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建设。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专业建设

一、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设有英语专业的共有600多所,其中1/3以上设置在理工科院校。然而英语专业在很多理工类院校中被视为边缘学科得不到重视,其培养方式也偏于“单一型”而非“复合型”,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面临巨大就业压力。所以,许多理工类院校本科学生纷纷选择去外语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继续深造,以谋求更好的出路。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学生为例,从本科学生深造意向角度出发,调查学生对于英语专业的需求以及对专业建设的看法,为理工科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调查选取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校本科生237名作为研究对象。广泛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处阶段的情况,主要了解以下问题:(1)当初来到本学校学习英语专业的原因;(2)深造意向;(3)择校标准;(4)对本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什么看法。全面了解现状,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和访谈形式。笔者设计了一份由18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237份,共收回190份,其中181份有效问卷。问卷收回后,我们又针对部分学生随机采访,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三、研究结果

1.学生情况统计

据调查显示,仅有2.21%的学生是喜欢本校英语专业的。还有32.04%的学生是被调剂到英语专业的,本身对英语专业兴趣就不大,所以这些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是较为被动,不能主动学习和利用资源。

2.深造意向统计

经调查发现,有57.45%的本科学生不愿留在本校继续深造,而愿意去外语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及理工类院校深造的学生比重分别为38.67%、37.01%和13.26%。由此可见,大部分本科生对于学校现有的专业建设并不是很满意,他们大都想选择到专业性及实力更强的学校进行深造。笔者对想去同类理工院校深造的学生进行了采访,发现这些学生看中的是学校的专业性优势,如科技、石油、航天、农业等领域。毕业后这些学生想从事专业性工作,而这种特色优势正是本校所欠缺的。

3.择校标准统计

经调查发现,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交流机会以及学风建设是学生择校时较为关注的几个方面。尤其是课程设置至关重要,教育方针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进都必须以课程作为载体才能实现。故理工类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将英语专业与学校特色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4.课程设置的统计

合理设置课程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知识水平,专业不能拼凑、复制、模仿。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课程,适当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由于课程设置对学生择校影响最大,笔者着重探索本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由调查结果发现,仅有36.6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占少数。笔者又采访了一些学生,他们表示,学校课程设置内容单一,实用知识少;建议学校强化实践性课程教学,多设置和文化交流相关的课程。同时,学生还希望开设与学校特色相关的专业知识课,实现术业有专攻。

四、建议

综合以上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学生的调查研究,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须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让学生在打好英语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进行深造。据调查显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专业早已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走向更广阔多元的交流,社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事物又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加大。以地质大学为例,如果能在英语专业中开设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使学生掌握相关地理学知识,具有初步科研和实践能力,那么学生毕业时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将会大大增强,同时也提高了本校英语专业的学科竞争力。

2.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课首先应该保证教学质量,增强针对性。尤其是对语言文学与翻译类课程的设置,要调整好课程内容,设计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衔接问题。同时,课程安排也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特点、培养方针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合理分配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时数。在保障必修课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在低年级增设部分选修课程,使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英语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是要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多数理工院校的现状是英语教师在执教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的同时,也积极从事科研,学校应对这些教师给予高度重视。此外,学校应适当增设外教的课程,使学生多与外籍教师进行思想交流。

4.学校加大硬件投入

许多理工类院校往往都更加注重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而忽视了本校的英语专业建设,致使许多英语学院在硬件建设上较为匮乏,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设施,如早读室、语音室、口译设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英语专业化的学习。学校应当对英语专业给予重视,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还要强化学风建设,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良好的学风建设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环境保证。学习一门外语,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学好,学校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增长见识。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与外语类、综合类学校的相比,教育资源有所不同。要想培养有特色优势的外语人才,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英语专业建设。然而专业建设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优化。

此外,由于研究的样本和数量范围有限,以上的调查结果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仅作为同类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正胜.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Crazy English Teachers,2009(2)71-74.

[2]杨红燕.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学生需求[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

[3]俞惠.理工科院校特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6)104-106.

职称英语理工类阅读理解习题 篇4

About six years ago I was eating lunch in a restaurant in New York City when a woman and a young boy sat down at the next table, I couldn’t help overhearing parts of their conversation. At one point the woman asked: “So, how have you been?” And the boy―who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than seven or eight years old―replied. “Frankly, I’ve been feeling a little depressed lately.”

This incident stuck in my mind because it confirmed my growing belief that children are changing. As far as I can remember, my friends and I didn’t find out we were “depressed” until we were in high school.

The evidence of a change in children has increased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 Children don’t seem childlike anymore. Children speak more like adults, dress more like adults and behave more like adults than they used to.

Whether this is good or bad is difficult to say, but it certainly is different. Childhood as it once was no longer exists, Why?

Human development is based not only on innate (天生的) biological states, but also on patterns of access to social knowledge. Movement from one social rote to another usually involves learning the secrets of the new status. Children have always been taught adult secrets, but slowly and in stages: traditionally, we tell sixth graders things we keep hidden from fifth graders.

In the last 30 years, however, a secret-revelation (揭示) machine has been installed in 98 percent of American homes. It is called television, Television passes information, and indiscriminately (不加区分地), to all viewers alike, be they children or adults. Unable to resist the temptation, many children turn their attention from printed texts to the less challenging, more vivid moving pictures.

Communication through print, as a matter of fact, allows for a great deal of control over the social information to which children have access. Reading and writing involve a complex code of symbols that must be memorized and practices. Children must read simple books before they can read complex materials.

31.According to the author, feeling depressed is

A.a sure sign of a psychological problem in a child.

B.something hardly to be expected in a young child.

C.an inevitable has of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D.a mental scale present in all humans, including children.

正确答案:B

解析:问题问的是:哪项是作者对感觉抑郁的正确观点?第二段作者提到在他的记忆中,他和他的朋友在上中学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什么是抑郁。因此B正确,很难想象抑郁发生在小孩身上。

32.Traditionally, a child is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the adult world

A.through contact with society.

B.gradually and under guidance.

C.naturally and by biological instinct.

D.through exposure to social information.

正确答案:B

解析:问题问的是:传统上,孩子应该怎样了解成人的世界?第五段结尾提到,传统的方法是要让孩子渐渐的,分阶段的了解成人的世界,后面还举例说,六年级要教给孩子的东西对五年级的孩子都要保密。因此B正确,即要在指导下循序渐进的了解。

33.The phenomenon that today’s children seem adult like is attributed by the author to

A.the widespread influence of television.

B.the poor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C.the fast pace of human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D.the constantly rising standard of living.

正确答案:A

解析:问题问的是: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更加成人化的原因是什么?倒数第二段提到了电视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年龄的界限,这也成为孩子过早接触到成人世界的主要原因。因此A正确,即电视的广泛影响。

34.Why is the author in favor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print for children

A.It enables children to gain more social information.

B.It develops children’s interest in reading and writing.

C.It helps children to memorize and practice more.

D.It can control what children are to learn.

正确答案:D

解析:问题问的是:为什么作者更偏好于通过印刷品向孩子传播文化?最后一段第一句提到印刷品可以有效的控制孩子接触社会信息的渠道。因此D正确,即它能够控制孩子学习的内容。

35.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the change in today’s children

A.He feels amused by chair premature behavior.

B.He thinks it is a phenomenon worthy of note.

C.He considers it a positive development.

D.He seems to be upset about it.

正确答案:B

理工类职称英语考试 篇5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findings of a recent poll in the UK is that of the people inbterviewed,one in two believes that it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to meet someone to start a family with.

Why are many finding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start and susta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Does modern life really make it harder to fall in love?Or are we making it harder for ourselves?

It is certainly the case today that contemporary couples benefit in different ways from relationships.Women no longer rely upon partners for economic security or status.A man doesn’t expect his spouse to be in sole charge of running his household and raising his children.

But perhaps the knowledge that we can live perfectly well without a partnership means that it takes much more to persuade people to abandon their independence.

In theory,finding a partner should be much simpler these days.Only a few generations ago,your choice of soulmate (心上人) was constrained(限制) by geography,social convention and family tradition.Although it was never explicit,many marriages were essentially arranged.

Now those barriers have been broken down.You can approach a builder or a brain surgeon in any bar in any city on any given evening.When the world is your oyster (牡蛎),you surely have a better chance of finding a pearl.

But it seems that the old conventions have been replaced by an even tighter constraint:the tyranny of choice.

The expectations of partners are inflated(提高) to an unmanageable degree:good looks,impressive salary,kind to grandmother,and right socks.There is no room for error in the first impression.

We think that a relationship can be perfect.If it isn’t,it is disposable.We work to protect ourselves against future heartache and don’t put in the hard emotional labor needed to build a strong relationship.Of course,this is complicated by realities.The cost of housing and child-rearing creates pressure to have a stable income and career before a life partnership.

41.What does the recent poll show?

A.It is getting more difficult for a woman to find her husband.

B.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start a familyl.

C.It is getting more difficult for a man to find his wife.

D.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develop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your spouse.

4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bout a contemporary married couple?

A.The wife doesn’t have to raise the children all by herself.

B.The husband doesn’t have to support the family all by himself.

C.The wife is, no l, onger the only person to manage the household.

D.They will receive a large sum of money from the govemment.

43.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NOT a constraint on one’s choice of soulmate in the old days?

A.The health condition of his or her grandmother.

B.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The social convention.

D.The family tradition.

4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expected of a partner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A.Good looks.

B.An impressive career.

C.A high salary.

D.A fine sense of humor.

45.The word“sustain”(paragraph 2)could be best replaced by

A.“reduce”.

B.“shake”.

C.“maintain”.

理工类职称英语考试 篇6

本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 在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同时, 有意识地将培养学生运用高级策略这一目标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将策略学习和语言知识学习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Oxford的分类系统将被借鉴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围。按照与所学语言材料的关系Oxford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其中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 (如:通过影像和声音等建立内在连接, 系统复习和运用相关信息等) 、认知策略 (如:接收、传达、分析、归纳、组织各类信息等) 和补偿策略 (如:利用猜测等手段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而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 (如:利用组织、安排、评价等方式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控等) 、情感策略 (如:利用减缓焦虑、自我激励等手段对学习情绪进行调整) 和社交策略 (如:澄清疑问、同伴合作、移情等) 。Oxford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其据此设计的学习策略调查表也经过效度、信度检验将被应用于本项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实证研究中。

本研究以本校理工类正在修读大学英语一级、二级课程的2011级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出生于1990年以后, 大多是独生子女, 充分享受到父母亲人的关爱和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物质生活。他们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年代大学生,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生活态度。通过媒体的报道, 他们往往给人以负面的印象,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妄下断言, 必须通过亲身的观察才能对他们做出理性客观的评价, 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 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本研究通过发放学习策略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对我校大一理工类本科生的学习策略有一个较为全面具体的了解。针对研究所发现的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将学习策略教学引入英语课堂, 教授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向纵深层次发展。

2 研究方法和具体措施

2.1 受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级理工类本科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了便于操作本研究的受试是从研究人员所任教的15个英语二级教学班中选取的。这15个英语教学班基本包含了学校各个理工类院系的学生, 因而本研究的研究范围还是比较全面的。

选择大一下学期二级教学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出于以下原因:一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教学方式, 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二是大学英语教学进度很快, 除课堂学习外, 学生需依靠大量的自主学习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因此, 掌握语言学习策略对他们更具意义。

调查是通过受试课堂回答学习策略量表的形式进行。根据回收学习策略量表的有效性, 最终确定被调查者总人数共有211人, 其中女生为60人, 男生为151人, 平均年龄为19.8岁, 均为90后大学生。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是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专家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表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SILL) 。自1990年颁布以来, 该量表历经多次修改, 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测量语言学习策略的标准化量表, 被广泛地应用于与学习策略相关的各项研究中。国内众多学者也都对该量表进行过多个信度和效度验证性分析, 证明该量表有着非常好的内在结构,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适用于测量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地做出回答, 两名研究人员把英文的调查表译成了汉语, 并保证汉语版量表内容尽可能忠实于英文版量表。该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 分别测量6类语言学习策略: (1) 记忆策略, 包括9个项目; (2) 认知策略, 包括14个项目; (3) 补偿策略, 包括6个项目; (4) 元认知策略, 9个项目; (5) 情感策略, 6个项目; (6) 社交策略, 6个项目。整份学习策略调查问卷表由50个选择题组成, 每道题设五个李克特等级, 即“完全符合” (5分) 、“经常符合” (4分) 、“有时符合” (3分) 、“经常不符合” (2分) 和“完全不符合” (1分) 等内容。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一个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上对每个项目的论断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对每一项陈述评价符合自己的程度。

2.3 前测实验

由于我校是全国重点理工类院校, 男女学生的比率差别较大, 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时必然会涉及到男女受试人数的较大差异, 统计结果可能会对本研究产生片面性结论。有鉴于此, 在进行大规模学习策略问卷调查之前, 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小规模的前测实验, 以保证性别因素不会对本研究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人员于2012年3月中旬从本校2011级理工类本科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60名18-20岁之间的男女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这90名学生并不包括在211名受试之中。为了数据比较的方便, 我们抽取男女学生各30人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份,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 (SPSS18.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由表1中“平均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在使用直接和间接学习策略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女生在所有六种学习策略使用上明显优于男生, 也就是说女生学习策略使用意识明显强于男生。数据表明学生往往更多的使用直接策略, 而不是间接策略;间接学习策略中情感策略是受试者偏好的学习策略, 女生使用情感策略的平均数为4.39, 男生平均数是3.51;而社交策略是男女学习者共同忽略的学习策略, 它的使用率最低, 男女生平均分分别是2.02和2.26, 远远低于其它五种学习策略的平均分。

另外, 姚芬芳等人2010年的实验证明性别因素仅会对情感策略的使用产生显著的影响, 对其它五种学习策略的使用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在对大规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时, 把研究重点放在90后理工类大学生对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这五种学习策略的使用上面, 而将情感策略的使用进行单独讨论。

2.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Oxford提出的测量标准, 每种策略平均值可以表示使用该策略的频率。测量标准共分五个等级:平均值在1.0-1.4之间表示“从不使用”;平均值在1.5-2.4之间表示“很少使用”;平均值在2.5-3.4之间表示“有时使用”;平均值在3.5-4.4之间表示“经常使用”;平均值在3.5–5.0之间表示“总是使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起辅助作用的补偿策略排在第一位, 元认知策略排在第二位, 与学习直接发生作用的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排在第三、第四位, 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这一特点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者个人特征等因素有关。虽然学生对各种策略的使用频率略有差异, 但是平均数均处于2.5-3.4这一水平区间, 表明学生对这些学习策略的使用为中等水平。

从表2的研究结果中看出, 受试使用补偿策略的频率是最高的。尽管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欠缺, 学生仍可以借助补偿策略, 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来理解文字。积极使用补偿策略表明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利用上下文语境或猜测的等手段克服语言障碍, 增进理解。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策略, 起管理和调控学习进程的作用。元认知策略的普遍使用表明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的 (如过级、考研) , 学生能够利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等手段积极调控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 完善自身的学习活动。我校是全国重点理工类大学,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比较突出, 他们大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具有良好的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并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

受试学生经常使用认知策略, 这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关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使用一些认知策略, 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而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利用现有的信息去猜测词义、预测结果等。

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任务的影响, 记忆策略是中国学生最常使用的语言学习策略。但在本研究中, 学生使用记忆策略的频率却相对较低, 这与其他一些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相悖。以下几个原因可能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一是90后大学生受到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习劲头不足, 不愿意背单词, 记语法, 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就谈不上运用记忆策略学习语言;二是学生可能为了顾及“面子”, 不愿意承认使用了记忆策略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记忆策略;三是是学生或许只知道背诵等传统的记忆方法, 对其它记忆策略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

受试学生不经常使用社交策略, 这可能与学生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关。受教学条件所限, 学生只在课堂中学习,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从而忽略社交策略的使用。

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在本研究中最低, 这与我们受试样本中女生数量偏低有直接关系。在前测实验中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外语学习者的性别因素只对情感策略的使用具有显著性, 相比与男生, 女生在学习中更愿意使用情感策略。女生数量样本偏低, 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也就相应降低。此外, 刘润清 (2003) 认为我国学生对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与我国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学习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总能从教师或家长那里得到帮助, 焦虑得以舒缓。因此, 相比于情感策略, 认知策略、记忆策略等直接策略的运用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要。而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需要独立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因而情感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3 结束语

限于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以及样本数量,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规律, 即90后理工类大一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英语学习策略, 最常用的是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 情感策略使用最少。

90后大学生在跨入大学后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英语水平, 实现学生学习策略的迁移, 教师必须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策略使用状况、学习动机等, 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指导, 使学生达成学习策略的正迁移。

参考文献

[1]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 1990.

[2]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2) .

[3]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文秋芳, 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

[5]徐爽.美国Oxford英语语言学习策略量表 (SILL) 在贵州省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6.

[6]张惠华, 张金凤.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实证调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1) .

理工类高校胶州秧歌教学方向探讨 篇7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44-02

一、引言

目前,在全国各专业舞蹈院中,都已将胶州秧歌列为“中国民间舞”的必修课[1-3],其地位可见一斑。胶州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我国许多的优秀舞蹈作品如《俺从黄河来》、《扇妞》、《一片绿叶》等等,都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表达了突出的舞蹈内涵,创作了一系列鲜明的舞蹈形象。

然而现今,包括胶州秧歌在内的我国民间舞的种种现实问题摆在面前,由于时代不同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已不能唤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就连舞蹈学生,也不愿跳以民间舞旧模式编创的舞蹈,舞蹈前辈时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可没咱那时跳起民间舞的那股子劲头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民间舞学习兴趣,怎样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民间舞作品,是我们急待思考的问题。民间舞顺着一条老路走下去一定是行不通的,民间舞的教学要改革,民间舞创作要发展,土生土长的民间舞必须与各种艺术、各种舞蹈形式融合贯通,借鉴发展,广纳百川才能永葆青春。

在理工类胶州秧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为基础上进行探索、追求、创新和发展,使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二、胶州秧歌教学方向探讨

(一)胶州秧歌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传承

在许许多多的舞蹈作品中都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来充实作品,更加完美的表达出舞蹈的内涵,突出舞蹈的形象。如舞蹈《东方红》、《俺从黄河来》等作品都采纳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突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舞蹈专业技术来讲,胶州秧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也可以概括为“碾、拧、抻、韧”,而民间艺人却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律动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些特点来进行,让胶州秧歌的魅力得以充分体现。

(二)课堂教材要善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谈到胶州秧歌的课堂教材,不得不先说说中国民间舞的教材创新问题,目前一些舞蹈工作者就民间舞的教材改革提出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民间舞教材要保持“原生态”,保持原样,“珍藏版”的传统化应该原样复制;另一种观点认为,民间舞应当现代化,摒弃传统[4-6]。

我们既不能一味“现代”而失去传统,也不能只要传统而不求发展;既不能扔下祖先留给我们的原生态的宝贵遗产,也不能脱离时代一味地照搬传统。胶州秧歌应当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只有这样,胶州秧歌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山东秧歌的权威代表张荫松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胶州秧歌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强调继承并发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继承和保留,要深入民间,真心真意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和请教,认真学习每种流派的每个动作、每个小范儿、每个眼神,更好掌握传统胶州秧歌的本质和精髓;其次,课堂训练要在创新中突破,向不同舞种借鉴,丰富胶州秧歌的表现能力,做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传统动作素材上进行加工,在动作的节奏、形式等方面融入时代气息;再次,在音乐的选择上也不必局限传统胶州秧歌音乐,选择一些有节奏明快的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更加积极投入。因此,将胶州秧歌的课堂教材要不断改进,使教材在保留原生态的风格韵律基础上加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动作元素,使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心理要求,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既延续历史的血脉又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才能使胶州秧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引入“即兴舞”的课堂训练手段

目前的舞蹈专业院校,“即兴舞”是编导课上的最常见训练手段,在民间舞的课堂上并没有这种训练形式。笔者认为“即兴舞”训练方式,可较好地把胶州秧歌的动作定势、原生态元素和舞者的内心情感、情绪有机结合,使舞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和自由的空间。但即兴训练的必要前提是:首先在老师的规范指导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胶州秧歌舞蹈语汇和素材,在牢固掌握了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动律特点之后再开展即兴训练,以对胶州秧歌的理解为基础,发散思维,解放思想,随兴而舞,从而达到创新和再创造的目的,达到发展动作定势以及开拓个性风格的目的。再次强调的是,胶州秧歌课堂即兴训练是有原则的——绝不能脱离胶州秧歌原始动律和风格,绝不能无拘束地去发展即兴。那么就失去了胶州秧歌即兴舞训练的初衷。在即兴中一定要把握胶州秧歌的“闪”、“扭断腰”、“三道弯”的动态形式,“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快发力和慢延伸”的节奏特点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在胶州秧歌即兴舞课堂训练中,可借鉴编导课的具体训练方式,比如,把一个单一动作作为动机,打破原来的动作空间、节奏、感情,进行变化发展。又如,根据不同角色的设定,通过角色即兴等等。即兴舞蹈的训练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参与意识,解放了学生思想,释放了学生潜能,发挥了学生能动性,也有助于学生以后创作出优秀的胶州秧歌作品,学生在即兴中可以发现自我、检验自我,调整自我。因此笔者认为,民间舞教学中,要激活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和创新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把动作技术学习和即兴训练有效结合,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提高。胶州秧歌课堂教学的即兴舞训练和教材创新,在教学上互成体系,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借鉴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舞反对古典芭蕾程式化的体系,打破传统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开发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解放肢体,释放心灵,注重个性的发挥,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更强调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群体中每个人的不同特质,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强调实用性技能训练,根据演员自身条件,从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一套能突出自身优势并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开发自身潜能,避免“千人一面”的状况[7,8]。然而,以胶州秧歌为例的民间舞课堂技能训练追求的是一定模式的、规则整齐的动作定势,就像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训练手法,抹杀了个性创造性,把舞者全部框在一个框架里。它忽略了主体意识,忽略自我掌控、自我体会、自我完善的内心感受。因此民间舞课堂上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训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训练效果如一潭死水。因此,将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民间舞教学中,让学生由内而外唤醒知觉,以情带动体味身心变化,感受空间变化,体验力度变化等不同动作模式,才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

(五)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胶州秧歌的表现能力

胶州秧歌的创作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博众家之长补我所短,不断开拓创新,让作品贴近观众的现代审美情趣,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具体的创作技法之一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舞台特效与舞蹈的结合,道具的现代化改良。群舞《茉莉花》,舞蹈扇骨运用了荧光效果,在舞台灯光暗下的时候使茉莉花的形象从人群中一下突显出来,不难看出编者对现代化的舞蹈道具的运用做了初浅的尝试,作为当代的创作,它必须着重考虑时代审美的认同,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使创作也当代化。我们期待着更多敢于将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与舞蹈形象完美结合的胶州秧歌的作品。

正是这样使得胶州秧歌在新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中孕育出新的、有别于以往既定的胶州秧歌舞蹈作品形式的新形式,它既保留了胶州秧歌原生态的东西,又有再生态的东西,这是一种升华,是胶州秧歌这一舞种自身的特征与现代审美意识形态重新整合的结果,符合人们的审美心态。

三、结语

论文探讨了理工类高校胶州秧歌教学方向中的关键要点,既要使学生能够恰到好处地舞出胶州秧歌的动律神韵,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要强化其动作的训练,更应注重学生对胶州秧歌的内心体验的训练,为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胶州大秧歌[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冯双白.宋辽金西夏舞蹈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张红黎.试述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J].舞蹈艺术,1992,1:173-176

[4]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9DVD)[M].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

[5]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6]吕艺生.舞蹈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卡琳娜?伐纳,郑慧慧译.舞蹈创编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课题]本文为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理工类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和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程课题《东小屯村胶州秧歌保护理论研究》(2011Gx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十首儿童诗下一篇:2023年春季期教务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