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精选8篇)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xx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xx年的6.82亿元、20xx年的8.46亿元、20xx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近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1、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
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
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平台;
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2、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
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政府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平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平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
㈠发展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出现“家庭农场”的概念。2013年5月28日, 甘谷县工商局和甘谷县农业局在全省首家出台了《甘谷县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办法 (试行) 》, 明确了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 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 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科学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家庭农场的概念、登记条件和程序、经营规模和范围、注册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13年底, 全县在工商、农业部门登记家庭农场58家。按行业类型划分, 其中种植业45家, 养殖业10家, 种养结合3家。种植业主要有苹果、苗圃、蔬菜、中药材、樱桃等特色产业;养殖业以养猪、鸡、羊为主;种养结合主要是以种植果树和散养土鸡形式为主。流转土地7159.3亩, 年产值9560万元, 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㈡发展特点
家庭农场经营产业涉及甘谷县林果业、畜禽养殖业、蔬菜种植业三大支柱产业。
1. 种养大户发展家庭农场。
甘谷县的有些养殖、种植大户, 通过政府和农业工作人员的引导, 结合自身的实际努力, 扩大规模, 充分利用闲置土地, 发展规模农业生产经营, 形成了现在种植面积达500亩的家庭农场。
2. 农户联合发展家庭农场。
有些从事养殖、种植业的农户, 为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扶持, 积极联合起来, 发展规模化生产, 创办家庭农场。新兴镇颉家村农民李元明和颉应子, 为了加大苹果生产规模, 改善管理水平, 提高市场竞争力, 联合成立了甘谷县然源家庭农场, 形成了苹果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3. 企业老板创办家庭农场。
近几年来, 甘谷县不少在建筑、购销等行业创业成功的老板, 看到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 纷纷回乡, 利用当地资源, 自觉地多方位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 形成了一批家庭农场。新兴镇颉家村村民杨双轩, 在政府的引导下, 积极发展苹果种植, 组建了甘谷县宇峰家庭农场。
4.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成为家庭农场。
为了搞好规模经营, 谢家湾乡鲜家坪村村民鲜江波, 流转本村土地500多亩, 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经济, 成立了甘谷县大道坡家庭农场。
二、存在的问题
㈠家庭农场标准不高, 基地规模小
林果业、畜禽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是甘谷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的家庭农场都有扩大种植规模的意向, 从目前现状来看, 农户土地零碎插花流转、短期流转并不难, 但想集中连片并中长期流转确实很难, 农民仍对土地有依赖思想, 制约农场扩大经营规模, 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 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束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㈡扶持配套难, 资金短缺影响发展壮大
家庭农场的主体, 农业家庭并不富裕, 家庭农场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其是巨大的负担。家庭农场的运营、规模扩张、农机购置等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不少家庭农场想扩大规模, 却遭遇了融资难题。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 资金需求较大, 多数农场实力不强, 加上固定资产不多, 无法通过农场资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 从而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如在筹建初期, 须一次性交纳土地承包费、租用机械平整场地、架电通水等费用开支至少要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元, 无力扩大再生产规模, 这已成为抑制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㈢家庭农场缺乏清晰定义, 法律地位不明确
尽管中央时常提及“家庭农场”, 甘谷县也出台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办法, 但从国家及省级层面上缺乏统一的定义, 对家庭农场的含糊定义, 认定标准的不明确, 影响到如何界定、扶持、引入登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只是采取鼓励和引导申请登记的做法, 应该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予以核准登记, 有关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㈣创新意识不强, 市场竞争弱
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植、养殖大户出身, 又是典型的土生土长农民, 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实用新技术不多, 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够, 抗风险意识不强, 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 抑制了家庭农场扩大发展。由于家庭农场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 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㈠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家庭农场的良好环境
家庭农场是农村发展的新生事物, 也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 为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发展,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 积极稳妥地发展这一新生事物。把扶持现代家庭农场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 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㈡加大扶持, 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设立财政专项发展资金, 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从促进土地流转角度出发, 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起来, 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组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财政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 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家庭农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要给予农民自产自销的税收待遇。适宜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要落实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 家庭农场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 允许其按规定建设生产管理用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开展优秀家庭农场评选并予以表彰奖励。
㈢加强家庭农场认定和注册登记
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家庭农场认定和注册登记政策法规, 确立家庭农场法律地位。在国家政策法规未出台前, 地方应积极确定当地的家庭农场认定和注册登记办法, 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 更要指导规范家庭农场的经营行为和组织行为, 在发展中逐步规范, 在规范中促进发展, 给予一个宽松的环境。
㈣示范引导, 规范管理
家庭农场运行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结合行业实际制订出“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标准”和“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标准”。通过示范建设, 引导家庭农场创新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实施家庭农场内部管理制度, 组织开展家庭农场财务核算, 创建家庭农场品牌建设, 提升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㈤注重家庭农场人才培养
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主培养作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尤其是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 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现代农业。
摘要:作者通过对甘谷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调研, 基本找准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初步提出了推进甘谷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母鹅养殖是蚬岗镇的特色农业。该镇2011年成立了强兴养鹅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咨询、信息交流和拓展产品市场等服务,当地的母鹅养殖逐渐从过去的散养为主,转变成规模化养殖。养鹅户李强生经营的养鹅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过去养殖大约三千只发展到现在养殖一万多只母鹅,淘汰了过去人手孵化鹅苗的方法,使用了全信息电脑控制孵化机,孵化鹅苗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大大提高。养鹅场采用自然养殖和反季节饲养于一体的饲养模式,全年都能为市场提供优质的鹅苗。
除了母鹅养殖业外,蚬岗镇的特色品牌蔬菜也倍受瞩目。蚬岗镇彭贵塱蔬菜基地连片种植优质瓜豆,规模化发展蔬菜种植,因无公害化和优质生态倍受欢迎。该镇种植户李树华在彭贵塱蔬菜基地共承包11.5亩土地种植木瓜,用于发展“家庭农场”。他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技术,采用大棚技术避免低温造成损失,并运用绿色种植技术和先进喷灌技术,使木瓜的成活率、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减少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为“家庭农场”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要市通过发展这种合作社形式的“家庭农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定期给予农户技术上的指导和培训,并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地解决以前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有助于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家庭农场”的形成,使生产与市场形成良好对接,成为该市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区委农工委《关于做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现将联络镇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联络镇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食生产,生猪、水产养殖等适度规模经营大户,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由于绿化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农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加大绿化经济林种植的投入,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大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的家庭农户共有13家,其中种植类5家,养殖类7家,种养结合类1家。并有以下特点:
(一)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13个家庭农
场中,有2户种植类家庭农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通过土地承包和转让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有5户水产养殖类家庭农场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多种方法,形成了较为大型的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政府招商引资和打造联络特色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海涛、八一等村出现外地企业和本地村民联合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
(二)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较大,农场收入逐步提高。有7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4家,占57.1%,100-500亩3家,占42.9%;在加大经营规模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年销售额在10-50万的10家,占76.9%,其中20万以上的8家,35万以上的1家。
(三)家庭劳动力发展较为稳定,长期和短期雇工有所增加。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对长工劳动力上的高素质要求和短工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联络镇现有46名家庭农场劳动人员,其中有43名家庭成员,占常年劳动力的93.5%,达到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标准,另有3家家庭农场每家雇有1名长期雇工,占常年劳动力的6.5%,同时13家家庭农场都雇有多名短工,雇工人数在300-350之间,主要集中在瓜果、树木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等家庭
农场里。
(四)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5个种植类的家庭农场,全部种植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5亩,主要种植西瓜、花椒、葡萄、经济绿化林等,在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特色种植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发展中,其中江冲、胡桥等村正在形成高粱、秋玉米种植的特色产业带,以此带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
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联络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和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习惯于自种自收,参加土地流转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臵,任其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耕种;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沙地、旱地”等条件差的土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13个家庭农场4个签订了合同,9户是口
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镇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二)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扶持少。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比较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近年来,财政资金虽然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但是我镇满足其扶持、资金补贴的家庭农场项目较少,目前只有1家家庭农场符合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要求,其他12家农场基本都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来经营农场,导致农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识弱。近年来,国家农业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确立,但我镇1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或领办农民专业组织,占总数的100%。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民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资金短缺,有些农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盈利少,而资金相对富足的农场主往往把盈余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氛
围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
(四)农场主经营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化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几乎都是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土地的有序流转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区农林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责,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
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尤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帮扶作用,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镇正在筹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项目,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对我镇农户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并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我区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一、平川区家庭农场现状
截至6月,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7家,经营产业覆盖粮油、蔬菜、畜禽养殖、水产、苗木等产业。家庭农场逐步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区
亩至
亩家庭农场家,占
%:
亩到亩家庭农场
家,占
%:
亩至
家庭农场
家,占
%:
以上家庭农场家,占
%
2019年,评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家。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引导,稳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我区坚持以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士地流转工作,健全区乡村级士地流转服务平台等,积极引导地向家庭农场的有序流转。(二)规范管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完善家庭农运营制度,健财务制度,建立全面的农业生产记录,规范家庭农场运营机制。(三)强化服务,提升家庭农场综合实力。
加强培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能力。三、存在困难
(一)农业生产高成本、高风险,效益低。
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本逐年增加。(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存在不确定因素。
一些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心存顾虑,导致一些农场流转来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变数大,农场主不敢投入,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制约了农场扩大经营规模。(三)家庭农场融资难。
家庭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融资难,难以扩大生产,影响了农场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四)家庭农场设施薄弱。
多数家庭农场的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修建费用较大,农场主因陋就简,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五)受人才制约较大。
家庭农场经营者多为种养殖大户型而来,文化素质偏低对农场的管理较粗,产品市场营销意识不强,产品没有向精深有效延伸。四、意见建议
(一)加快土地适度流转规模。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上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推进承包上地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入才流转土地,逐步建立士地向规模、向“能人”集中的激励机制。(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围绕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扶持,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构建完善的新型衣业经营体系,实现三大主体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发展水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为引领,带动我镇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并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按照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努力发展新型经营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促进我镇现代农业规范、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年培育建立家庭农场17家,其中一季度培养建立2家家庭农场,二季度培养建立4家家庭农场,三季度培养建立8家家庭农场,四季度培养建立3家家庭农场。
三、建设标准
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类型主要有:种植型,养殖型,种养结合型。
(一)管理制度完善。家庭农场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区场销售、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农场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二)产业特色鲜明。家庭农场要结合我镇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八大产业”,建立种养基地,搞活生产经营,同时开发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垂钓采摘等项目,提升家庭农场品味。
(三)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家庭农场以规模经营为前提,土地流转期限10年以上,其中:种植型:常规作物50亩以上,设施种植30亩以上,休闲观光农业30亩以上。养殖型:生猪常年出栏300头以上(不含仔猪);禽年出栏5000只以上。种养结合型:生产经营规模100亩以上。
(四)成员素质良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农业科技水平,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有示范带动作用。
(五)综合效益较高。家庭农场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集约生产、节约能源、生态循环的理念,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四、工作重点
(一)加快家庭农场培育。大力扶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组建家庭农场,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和科学发展。鼓励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从事适度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品牌销售,拓展农业生产、农业休闲等方面的服务,形成特色独具、发展各异的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经济效益。
(二)规范家庭农场建设。根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结合八大产业发展格局,针对农、林、牧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制定相应建设标准,指导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成为法人型经营主体,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三)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以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农场主。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投身现代农业开发,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成立杨陵区五泉镇支持家
庭农场发展领导小组,镇政府成立由农业分管领导任组长,农经站、农技站负责人为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农技站,负责日常事务办理及家庭农场认定、扶持政策协调落实等工作。切实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培育、指导和服务,制定发展计划,完善服务措施,抓好扶持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财政、工商、科技、农林、国土、水务、质监、电力、交通、金融、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行业职能和作用,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快速发展。
(二)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及时制定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明确扶持内容和扶持标准,对达到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政策补助。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指导,简化家庭农场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创新家庭农场抵押贷款方式,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优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积极推动产销对接,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保障。
积极与区农林、水务、国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系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优先安排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机补贴等项目。
(三)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及时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明确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家庭农场培育机制,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评定,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家庭农场予以表彰。广泛宣传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
1 家庭农场概念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2 家庭农场与家庭承包户之间的区别
相比较而言,家庭农场与家庭承包户有如下区别:第一,家庭农场除了经营的土地,除自己承包的外,大部分是租用他人的承包权,经营规模大;家庭承包户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第二,家庭农场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相比较而言,有着更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家庭农场经营紧紧围绕市场,规模效益比家庭承包户高。
3 家庭农场发展思路
3.1 创新土地产权制解决家庭农场规模发展的后顾之忧
第一,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议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办证登记制度,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租赁、抵押、继承等权利,为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制定家庭农场经营认定标准,详细规定家庭农场的内涵、经营主体、经营范围等等,逐渐扶持家庭农场走上独立经营的法人主体地位。第三,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使农民在生活、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都有享有保障。只有这样,农民才有信心和勇气将土地流转出去,实现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发展。
3.2 培养负责家庭农场管理的新型农民
家庭农场是面向市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的企业法人实体。实现家庭农场的大规模发展,必须要有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由此,加强培养家庭农场管理的新型农民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在今后新型农民的培养中,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为主导,农业职业中学及技术学校为实体的教育网络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农村先进个体户主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等等,提高其文化素养。
3.3 鼓励农业技术创新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农业技术是家庭农场今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产权的保护,对于获得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和鼓励,确保其有较高的经济收益,调动其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要严格把关国家科研课题制度,在申报过程中,以质量和效益为申报核心,坚决杜绝人情关系。其次,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最后,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需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要始终保持与家庭农场地密切联系,实现科研成果由学术成果向实践效益的积极转变,形成有效的推广、教育、科研相互协作的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
3.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为家庭农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想实现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发展,政府一定要强化扶持力度,为家庭农场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一,大力推动农业性银行改革力度,扩大其农业业务范围,尤其是在农业合作金融方面,要不断加强其对农业信贷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降低农业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吸纳社会各界闲散资金投资家庭农场发展,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农业发展金融体系。第二,完善家庭农场保险制度。建议颁布一部有关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从税收、保险、费用补贴等等各个层面确保家庭农场经营的顺利进行。
3.5 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打通脉络”
家庭农场的经营始终要围绕着“市场”做文章,而市场的发展又是瞬息万变的。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政府和农业有关部门应该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家庭农场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第一,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落实到基层,形成以“县级服务体系为龙头”、“乡镇为中转站”、“村落为接受站”的三级网络体系。第二,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从事业、待遇、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保证“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第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及时公布农业信息,为家庭农场经营提高可靠的、有效的、及时的农业信息。
参考文献
[1]吴群.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一是政策扶持。自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县后,东海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发展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和认定办法,探索发展种植类家庭农场。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发展家庭农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家庭农场创建活动,研究制定激励政策,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项目扶持。把家庭农场列为涉农项目重要申报和实施主体,在项目立项上给予倾斜。在项目扶持力度上,家庭农场将优先承担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和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等专项补助项目。简化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年检手续,为家庭农场提供水稻、蔬菜等集中育苗、机械插秧、收割等专业化服务。
三是资金扶持。整合、捆绑使用政策性支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形式,重点向家庭农场倾斜。在今年开始的三年试点期内,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对家庭农场进行专项奖补。支持家庭农场利用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林权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财政对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和利息补贴。鼓励家庭农场经营项目全部参加农业保险,财政部门对参保险种给予保费补贴。
四是培训支持。将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免费培训从业技术,培训费用全部由财政承担。在此基础上,东海县还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种养水平,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场主,实现农业增效。同时,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社会评价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申办家庭农场。
(江苏省东海县财政局吴建国供稿)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家庭农场汇报材料10-10
哈尔滨农场社会实践报告10-08
农场里作文06-16
农场活动总结07-28
农场项目汇报09-21
快乐农场音乐教案10-10
皮山农场中学开展打击09-09
农场创业计划书10-13
生态农场创业策划书11-04
农场医院卫生工作总结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