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一、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思路紧扣地理新课标六大理念: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六大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指导思想,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气候现象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关注天气状况――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阅读、使用天气预报图――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认真分析教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显著。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本节讲述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区别,为以后气候知识学习和表述打下基础。教材本身图片较多,我又大量引入生活中的事例、网上资料进行补充。
(三)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②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①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天气情况。
②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并树立应用知识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突出,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重点:
1.天气、气候的概念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气候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一是以提问导读,以图片导思(图示法),以活动导学(活动法),列表比较(比较法),使学生学会从课本知识到应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是通过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学生动手画天气符号、担任天气预报员并评选“最佳天气预报员”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其表现欲,并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是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愿意研究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愿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六)课前恰当与学生交流,课上学生反映热烈:
因为是赛课,课前对所上课班的学生们不熟悉,他们对我也很陌生。所以,当他们进教室时,我亲切地注视着他们,并趁发给每人一张白纸时简单地交流一下。让他们感到我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为以后课堂上双边活动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课堂教学时我及时肯定学生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的自信表现。学生动手画天气符号、担任天气预报员并评选“最佳天气预报员”时,个个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评委们认为是调动学生最好的一节课,并一致认为是所有参赛课中体现地理新课标、新理念最好的。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当地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
[展示4张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对交通、农业、日常生活、战争、旅游等)
[问]:那么到底什么是天气?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怎样描述呢?
答:天气是只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问]你发现天气现象有什么特点?(多变。)
[问]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你是否可以描述一下我市今天的天气状况?(生答)
[讲述]天气的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比如:空调、冷饮、水果蔬菜等行业的商品价格与天气密切相关。准确的天气预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服务和必要保障,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气象部门提供了准确的预报。
[问]:同学们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天气信息呢?
二、学会看天气预报
〈插入1:〉卫星云图(简介:如何看简单的卫星云图)
〈插入2:〉动态卫星云图,要求预测台风边缘风系是否会影响湖南省?
〈插入3:〉主要的天气符号(指导学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①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用彩色笔画天气符号,
然后说出你要表示的天气状况,并由全班评选出最佳天气预报员。(生生互评、师生互动)
②读《我省各地天气图〉》,请“最佳天气预报员”预报我省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显示《我省各地天气图》)
[活动]讨论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过渡]:但有时,我们听到这样说法:“今年气候有点反常。”什么是气候?
[小组交流]说出咱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或你曾去过的某地的气候特点。你发现气候有什么特点?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答: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的平均状况,一般较稳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区域差异性)
[活动]:下列说法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
②昆明四季如春。(气候)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④暴风骤雨(天气)
⑤撒哈拉沙漠全年炎热干燥(气候)
⑥我市今天晴天到多云,傍晚前后局部有阵雨。(天气)
[小结]:天气和气候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电脑图表展示,略)
[知识拓展]:你发现现在的天气预报不仅仅预报气温、降水还为人们提供哪些预报?(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
[讲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关心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反映人们日益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天气预报应为人们生活服务。
[知识拓展]指导学生读“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们关注家乡的大气环境。
[讨论]:你认为我市大气环境怎么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我市环保局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善我市的大气环境?(学生们交流后,老师小结)
[师]你能否告诉大家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谈谈体会好吗?
[生总结]天气现象是复杂多变的,我们要多看天气预报,学会读简易的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关心我们周边大气环境。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寻找规律,为生活及以后的生产劳动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二、不足:
仍有“一问一答”模式的痕迹,学生探究问题不够,缺乏深度。
时间控制有偏差:在衡阳上课时有时间多,在长沙上课时却拖堂。
教师评价方法、方式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真棒”,还要具体一点。
梅里尔 (Merrill) 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做的新界定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 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 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science-based technology) 。”
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教学内容的问题分析
基于下述两点分析, 提出进行以“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一) 学生自身因素
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单元学习中, 需要利用此前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 并结合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 揭示“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解决。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上出现了思维障碍。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比较男生而言更薄弱, 这也是为什么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中女生遇到困难更多的原因。
另外,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立体几何知识与经验,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观察中发现, 因为教学课时的限制, 学生对“地转偏向力”、“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基础知识遗忘较多,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 教师教学因素
现在的高中教师在大学里都修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 然而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 多数没有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到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有良好判断, 那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上就有“章”可循、得心应手了。教师对“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越高, 就越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困难。
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高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地理学知识的普及, 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为必修一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并占据较多的篇目[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部分内容时, 经常会面临重重困难, 这些困难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同时会降低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激情。因此, 本案例教学设计重在解决学生学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面临的困难, 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状态。
三、“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材分析
(一) 教材作用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整个知识体系而言, 本节系统讲解了地球三大外部圈层的大气圈, 着重阐述了大气环境的形成、发展与天气影响, 为后续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通过相互的作用、影响, 然后共同形成这一理念做好了铺垫。“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不仅是高中地理教材中最具理论性、难度最大, 同时是最为抽象的部分, 其重要性较之其他单元内容更为明显。
(二) 教材重难点分析
分析教材的重点, 对最基本的、最关键的地理现象、规律、成因等作出系统分析;分析教材难点, 针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有助于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掌控教学的重难点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从“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部分内容来看, 大气中任何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 都无法离开大气运动。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导出季风环流。
(三) 课文、图像、表格的表述结构分析
课文、图像、表格是地理教材的核心表述。“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为高中地理教材的重点之一, 同时是教与学不可忽视的难点, 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抽象而又具有推理性。所以, 对课文、图像、表格的要求很高。不同的教材, 编排存在差异, 因而对不同知识点的处理, 侧重点也有所区别[4]。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由于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 则在教学中应以表述为主, 配合图像来开展设计。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不同的教学内容, 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述形式来进行优化组合设计。
四、“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案例
笔者认为, 教师对“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越高, 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揭示程度越高———也就是能够让学生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 就越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困难。下面, 以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季风环流及气旋、反气旋中的运用为例, 阐述笔者对这部分知识点内在联系的理解、运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直接从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联系大气的水平运动, 推导出东亚、南亚的冬夏季风。
(一)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季风环流中的运用
在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把亚洲高压 (亚洲低压) 东部和南部的等压线近似地看成平直分布, 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图中虚线) , 再运用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并指向低压”这一基本规律, 进一步画出风向。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实线表示近地面风向。
比较图中亚洲东部和南部一月和七月的风向, 让学生填写表2的内容。
然后回归教材, 让学生自主学习季风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对表2内容进一步确认。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气旋、反气旋中的运用
在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状态下, 学生画出近地面的风向比较容易, 而气旋、反气旋中的等压线常常是弯曲的, 此时直接要求学生画出近地面的风向非常困难, 极易出错。因此, 如何给出一个中间步骤, 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显得十分关键。
笔者的处理方法是, 在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状态下, 画出近地面的风向, 第一步考虑等压线的弯曲, 第二步考虑等压线弯曲的状态下风向应该如何改变, 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并指向低压”这一基本规律保持不变。接着从左图导出右图, 要求学生画图时可以适当旋转, 确保水平气压梯度力朝上, 注意南北半球的差别, 其余类推。
五、教学设计反思与感悟
一般而言, 教学案例设计的选取, 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尽可能从学生现有的知识中挖掘, 先对原理进行阐述, 然后配合教材对原理进行验证, 让案例兼顾知识巩固与能力拓展。当学生接触到自己熟悉的知识时, 就可轻车熟路地推出未知理论, 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并愉快地融入到教材案例分析环节中。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各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把握和揭示, 在教学案例设计中,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用学生之所感、所悟来分析所学知识, 将大大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资源, 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每一位地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认真思考。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 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 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宗旨。
六、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并非新颖、创新、全面就能满足要求。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 合理分析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这样的基础下, 让教学案例设计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
[2]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 (06) :77-78.
[3]张弦.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5) :91-92.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就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⑴纬度因素⑵海陆因素⑶地形因素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三.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分布规律: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地区差异
1.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一般只注意气温,降水两个因素。
3.热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⑴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⑵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雨季和干季)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4.温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⑴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湿多雨⑵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分配均匀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⑷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⑸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
5.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⑴极地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6.高原山地气候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最显著。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
班级:姓名:小组:主备人:
课题:第四章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本P67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1)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在的具体状态。
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2)气候指一个地方的状况,它具有相对的。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68-P69并结合P68图4-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主要包括、、、、、等等。
2、看课本P68页图4-3“主要天气符号”,先自己背诵,再互问互答,熟记它们。
3、看课本P68页图4-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或海洋),蓝色表示(陆地或海洋),白色表示,白色越浓,表示云层,下雨的可能性(越大或越小)。
4、完成课本P69-70活动题第2、3题,把答案直接写在课本上。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69页阅读材料“中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1、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指数,空气污染程度越。
补充:空气污染指数0—50之间,空气质量为优51—100之间:良; 100以上:污染。
冯秀群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新设计
通过设计学生活动“看天气预报”“学天气预报”“用天气预报”“辨天气”四环节的学生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中(如,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由于不同学生的观察积累素养不同,还有原有的知识浅显,甚至有所混淆(如类似的天气符号和风力风向符号的辨别),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辨析与操练以落实清楚。
初一学生由于生性活泼,所以课堂形式不宜单调。本节课以竞赛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做好组织教学,利于他们的协作与探究。鉴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在竞赛活动的每一步展开前,要对他们作一定的知识铺垫,帮他们扫清障碍。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看预报
出示南宁当天的天气情况,并简单介绍天气的主要组成为“气温”“降水”及天气的描述用语。
活动2【活动】学预报
出示天气预报的视频,并在中间做出没声的效果由此导出“你会看天气预报吗?”通过“记一记”“比一比”“播一播”几个环节,完成会看卫星云图和记准天气符号的教学目标。
活动3【活动】用预报
通过北京的雾霾天气导入,天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4【活动】辨天气
通过古诗词导入,导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入课本的相关概念,找到两者的区别点。并列表格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预报
二、常用天气符号
三、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优质高效”, 即指在预定的时间内, 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 使学习者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通俗的理解就是, 用学生在学业上的收获、进步和提高去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 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为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实践, 努力探索, 不断反思, 现就课标、学科特点、教学环节设计和信息技术运用几个方面, 谈一谈在打造优质高效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前提条件——以独特的学科魅力感染学生
地理是一门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等特征。因此, 突出学科特点, 以丰富的图文信息为手段, 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现象, 教会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帮助学生建构地理思维, 就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从而形成对学科本身的“活性”认识。只要这种学科兴趣被激活, 那么优质高效、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就能有发挥的温床和施展的根基。
二、理念引领——以全新的课标要求定位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检测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只有紧扣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制定立足知识, 讲究方法, 培养情感, 三者相互联系, 层层递进, 从知识形态逐渐走向能力要求和精神领域。应该说, 把握好目标, 准确全面的吃透教学内容, 是建构优质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一定要充分有效的将学科特点、学科内容、学科体系和三维目标结合起来, 通过有效的教学双边活动, 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三、具体实施——以精心的课堂设计展开有效教学
1. 重视课前导入的铺垫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小说、一首歌曲、一场电影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住人的眼球, 开头部分十分重要。一堂好课亦是如此, 设计精彩的课前导入是上好地理课的第一步, 也是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展开的前奏。
在教学中, 导入的设计灵活多样, 但最终选择何种方式, 还要视教学内容而定, 力求两者能够相得益彰。
例1:电影导入式。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 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到理想的导入效果, 我经过反复挑选和寻找, 最终将目光定格在电影《后天》中的一段下冰雹的片段。因为这部电影当年震撼一时, 人气很高, 相信很多学生应该看过。果然, 视频一开始, 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熟悉感, 从而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 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解气温及其特点对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促进其求知欲的高涨。
例2:游戏导入式。在学习《日本》一课时, 我选用一个flash地震逃生小游戏作为导入。游戏中设置了5个生活中的常见场所:家庭、影院、野外、商场、户外, 考察学生当地震发生时, 你在不同场所, 利用最短时间, 应做出的正确逃生方式。这个互动游戏让学生激动了许久, 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后提问:“生活在东亚的哪个国家的居民最需要掌握基本的逃生方式?”, 学生脱口而出“日本”, 教学便在激动和欢快中顺利开始。
可见, 导入的选择和设计对一堂课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而学习情绪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高效与否。可以说, 精彩的导入是精彩课堂的良好药引, 颇具抛砖引玉之效。
2. 重视教学活动设计的组织和呈现
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的问题设置、自主探究的活动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选择都是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重要保证。它既要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又要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 还必需保证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因此, 无论是宏观上的教学构架, 还是微观上的细节处理, 都要仔细斟酌。
例1:《新疆》的地形特征——问题引导式探究活动“一读、二思、三画图”。
《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二盆”是新疆自然环境部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这部分的学习,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层面, 包括山脉和盆地的名称、山脉走向特点、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层面, 即学会用简图表示该地区地理事物的分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列出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 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组内读图、探讨、绘制, 最终展示成果。通过“一读、二思、三画图”的方式, 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 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使知识、技能、方法三者得到了综合的运用和发挥。问题设计如下:
(1) 读图观察新疆有哪些重要的地形?
(2) 读图说出新疆山脉的具体名称和走向特点。
(3) 读图说出新疆二大盆地的名称, 并描述其所在的位置。
(4) 观察山脉和盆地的分布, 找找它们有什么分布特点。
(5) 用简单的线条绘制这种分布规律, 绘图时注意地形区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例2:《聚落》中聚落的发展和保护——角色扮演式活动“假如我是……”。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往往可以选择这种教学方式, 创设开放的情景, 设置特定的角色, 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和时间,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本节教学中, 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去留问题, 我设计了四个角色:
让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角色, 在讨论的基础上, 派代表说说本组成员的想法或对策。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 可圈可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中可行的、积极的对策加以归纳和升华, 就自然而然的引出对待古老聚落应有的情感和态度。
当然, 话题的选择并非局限于北京四合院, 只要贴近学生的认知, 围绕学生的生活, 他们一定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智慧结晶, 并且, 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总结要远比教师的陈述和解说来得有效、有说服力的多。
3. 尝试用学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是时间紧、容量大。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想做到面面俱到, 那重难点就可能不够突出。因此, 可以将一些简单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前自主解决。那教师如何能及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情况, 同时又不减少课堂的容量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学案教学。
一份好的学案既包含了教学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导, 同时也整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 还可以针对知识点配以相关练习和简单的随堂检测。它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自己的学习方向, 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生用好学案, 等于多了一个帮助自己“课前预习、课上解疑、课后复习”的得力助手;教师编好、用好学案则无疑是打了一剂推进优质高效课堂达成度的良药。
四、辅助手段——以恰当的教学媒体提升课堂活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解决很多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扩大信息容量、帮助知识迁移等。而且, 很多媒体设备都具有交互性, 因而更容易创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鉴于此, 将地理课与信息技术结合, 可以让教学更加绽放光彩。
例如:工业布局的学习, 我选用flash动画进行教学, 让学生自己动手“选一选图标说一说理由”, 在操作中归纳总结工业选址的注意要点。再如:为了检测学生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掌握情况, 以交互的Inspiration概念图课件为平台, 让学生将相应文字拖动到图中的相应位置, 以达到检测与巩固的双重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课堂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堆砌, 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应该遵循科学选择、有效整合、恰当运用等原则, 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综上可见, 上一堂课离不开课前的认真准备, 而上一堂优质高效的课更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在新课改的引领下, 教师唯有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探索钻研, 不断实践创新, 认真反思总结, 才是今后最大的出路。希望通过自己常态化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能紧跟新课改的步伐, 努力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 在漫漫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②水汽
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
③保温被: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
4、热力环流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7、气旋和反气旋
气压 | 中心气流 运动 | 水平方向气流运动 | 对天气的影响 | |
气旋 (台风) | 低气压区 | 上升 | 北半球:逆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 多阴雨天 |
南半球:顺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 ||||
反气旋 (寒潮) | 高气压区 | 下降 | 北半球:顺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 晴朗、干燥 |
南半球:逆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
8、锋面
类型 | 概念 | 锋面过境是的天气 | 锋面过境后的天气 | 分布 |
冷锋 | 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运动 | 大风、降温、雨雪 | 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 北方秋冬季节 |
暖锋 | 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运动 | 连续性降水 | 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 | |
准静止锋 (梅雨) | 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 |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 6、7月份江淮地区 |
9、季风气候
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11、全球1月、7月等温线的分布
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
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
1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
原因 | 影响 | 措施 | |
全球 变暖 |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②森林火灾③植被被破坏④人口增长等 |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②城市排污系统失效③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土壤盐碱化④全球大气环流异常⑤霍乱等疾病增加 | ①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由差别的责任④控制人口增长 |
城市 热岛 | ①人为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多③不易散热④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 ①夏季更炎热,影响工作效率②诱发中暑的疾病③加剧大气污染④导致城市雨岛 | ①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②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
臭 氧 洞 | ①太阳活动②人类使用佛里昂,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 | ①引起全球气候异常②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③引起光化学烟雾,加剧大气污染④加剧橡胶制品的老化,燃料褪色 | ①研发佛里昂的替代产品 |
酸雨 |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等酸性气体 | ①森林枯死②土壤酸化③淡水生物死亡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 天气和气候教案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会描述天气,并感受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侯。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难点: 读懂卫星云图;掌握预报天气技能。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夏天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生答略)那今天为什么不穿了?是因为天气和气候都发生了变化。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气和气候。 翻开课本到67页,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2.新课讲授 【板书】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通过播放一则天气消息引入天气。【想一想】 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学生阅读),说明天气的主要特点: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 问:这段材料告诉我们:天气有什么特点呢? 师:短时间 多变 【板书】 一、天气 阅读P67:找出天气定义以及如何描述天气,总结出天气特点。用同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总结气候的定义及特点.【动动脑】 我们天气可以用晴、雨、风力大来描述天气,你还能说出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状况的呢?快快动起来,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板书】二、气候 【感悟生活】 从呱呱落地到今天的初一生活,我们已经经历了数个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感觉。每年冬季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每年夏季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阅读P67:找出气候定义并总结出气候特点。【即学即练】 下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赤道地区终年炎热 2.昆明四季如春 3.东边日出西边雨 4.张掖夏季多雨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过度: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燕子低飞阴雨到等。谚语虽能反映天气变化,但不能准确的描述天气变化。怎样准确的反映天气状况,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电视、电话、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学生们各抒己见。【板书】 三、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1.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并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含义? ②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③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报天气预报的? ④天气预报主要描述大气的哪些状态? 2.解说卫星云图及天气符号等内容 随堂活动:①读图4-2,在彩色的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地方呈白色、有的地方呈绿色,而另外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 色都有什么含义呢?②给一分钟时间速记天气符号,并用课件展示强化记忆[抢答]。③请判断出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并强调风的符号,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风符是如何表示风向风力的。 过度: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活动: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预报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学生板演]。小结: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是否增减衣物等,因此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板书】 四、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七嘴八舌】 通过对天气的了解,可以发现天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就各行各业而言,天气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说说假如我是„„要留意哪些天气现象? 第一组:我是农民 第二组:我是司机 第三组:我是飞行员 第四组:我是渔民 总结:天气不但影响到人们的出行,还影响到各个行业,所以,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过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因此出现了空气质量。 【板书】 五、关注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的优劣,一般就用 空气污染指数 来表示。 天气与气候 教学设计(定稿) 篇9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四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 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三、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篇10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如下雨前蚂蚁搬家的录像。(如果教师找不到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可以用图片替代,并给幼儿讲述关于“雨天蚂蚁搬家”的故事。) 2.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观察,丰富相关经验。 3.纸、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教师:明天会不会下雨?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 教师: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还有谁会告诉我们? 教师:小动物们知道天气要变化了,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1.教师播放下雨天蚂蚁上树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蚂蚁在下雨天的表现。 2.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教案.出自:星老.师教案网.)为什么要这样? 3.教师讲述“蚂蚁搬家”的原因。 4.讲述 “蜻蜓”“燕子” 低飞的故事。“除了蚂蚁能预报天气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5.请个别幼儿在大家面前介绍,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同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标记录幼儿讲述的动物。 (三)教师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在集体中介绍本组幼儿讨论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用展板的形式介绍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2.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知道的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及它们怎样预报天气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布置成展板。 (四)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成一首儿歌,并游戏。 1.动物世界真奇妙,它能预报天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小鱼水上游要下雨,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低飞要下雨,乌龟冒汗要下雨,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下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呱呱叫。真有趣!哗啦哗啦天下雨。 2.小朋友扮演动物玩下雨的游戏。 活动延伸: 事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关于天气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反思 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记住也不会很容易,没有想到幼儿就会说了,并且说的很到位。在基本部分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预报天气时,孩子们发言都积极踊跃,说出了很多老师都不了解的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看到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我激动地忍不住去拥抱他们。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篇11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 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世界地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快乐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 教学的效益。 在课前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更好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课 前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世界地理频道”网站,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资料空间。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不但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而且还对参加“世界地理之最“擂台赛充满兴趣。我相信,这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篇12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节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编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教学内容:学习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教学内容:学习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地球、地球 2、3、4、5、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教案10-11 湘教版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0-14 天气日历教学反思09-15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06-06 初中地理气候提纲11-24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07-01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2-01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06-28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