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劳动合同规定(共8篇)
第一条 为了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劳动保护包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及工时、休假。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含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省外企业,下同)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劳动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察。
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卫生工作,从预防医学角度实施监督。
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指导和督促企业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并组织劳动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各级工会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辽宁省工会条例》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保护工作实施群众监督。
第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在生产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执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应当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有权拒绝违章指挥,有权批评、检举、控告违章行为。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保护工作的领导,鼓励企业事业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和开展劳动保护科学研究。
第二章 劳动保护措施
第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必须将保障安全生产和消除职业危害的设施(以下统称劳动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或者使用。
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及规程。
第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安装、使用和检修电气设备和线路,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有用电危险的地方,应当设置遮栏和警示标志。
安装、使用和检修机械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机械设备的安全装置必须齐全有效,危及操作安全的部位应当有安全防护装置。
第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含电梯及各种升降设备,下同)等特种设备以及企业内机动车辆和防雷装置,应当经法定检验机构进行安全性能检测检验。 对检测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进行改进。
第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选用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器材、安全检测仪器、防护用品及原材料。对不符合标准的必须改进。
第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从国外引进项目,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设安全和工业卫生专篇。
企业事业单位从国外引进生产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或者采用国内相配套的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的劳动保护设施,并与引进的生产设备同时安装、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各种设备及劳动保护设施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发现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治理。一时难以治理的,应当制定治理规划,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劳动保护设施必须保证完好有效,不得随意拆除或者停止运转。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将劳动保护技术措施所需费用列入年度财务计划,用于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劳动保护技术措施工程和改善劳动条件。
第三章 劳动保护管理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厂(矿)长、经理或者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厂(矿)长、经理或者法定代表人、主管安全生产的副职必须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取得安全生产资格证书,并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劳动保护工作。
第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厂(矿)长、经理或者法定代表人应当定期向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本单位劳动保护工作情况。
对违反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本单位的工会组织有权要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查处。
第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有相应的机构和专兼职人员,负责劳动保护工作。劳动保护管理人员应当熟悉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劳动保护知识及本单位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状况,并有解决劳动保护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设备管理、职工安全培训、事故报告、安全卫生检查等劳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二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实行承包、租赁等经营形式的,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经营者的劳动保护责任。
企业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必须依法明确双方的劳动保护责任。
第二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对新招用的职工必须进行三级安全卫生教育,对调换工作的职工必须进行新岗位安全卫生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二条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业安全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的作业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不准使用童工。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第四级体力劳动、矿山井下劳动和接触铅、苯、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以及加班加点和上夜班。
第二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辽宁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做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第二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实行定时工作制度。职工的日工作时间一般不得超过8小时。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经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可以不实行定时工作制度。但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第二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遇有特殊生产工作任务,经征得职工或者工会同意,可以加班加点。但每个职工每工作日加点不得超过3小时,每个职工每月加班加点不得超过44小时。
企业事业单位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加班加点的不受本条第一款限制:
(一)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工作不能间断,必须连续生产、运输或者营业的;
(二)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者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
(三)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等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四)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其他原因,公民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资财遭到严重威胁,需要进行抢救和紧急处理的。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安排加班加点职工补休。无法安排补休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工资。
第二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执行有关劳动条件分级规定,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对从事第四级体力劳动、第四级高温作业和严重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应当适当缩短劳动时间。
第二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工作性质和劳动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职工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和发放劳动保健食品或者费用,并督促职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的食宿条件,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第三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组织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对经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有职业禁忌症和职业病的职工,必须及时调离原岗位,安排其治疗或者疗养,并定期复查。
第三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事故,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辽宁省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条例》、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和《锅炉压力容器事故报告办法》执行。
第四章 劳动保护监察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劳动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执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情况。
劳动行政部门设劳动保护监察员,卫生行政部门设劳动卫生监督员,具体行使监察、监督职权。
劳动保护监察员、劳动卫生监督员,分别由市、县劳动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提名,省劳动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聘任,发给监察、监督证件。
劳动保护监察员、劳动卫生监督员有权持证对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第三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经劳动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认证:
(一)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修理;
(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销售;
(三)安全装置及安全防护装置的生产;
(四)起重机械的制造、安装;
(五)建筑施工;
(六)矿产资源开采。
第三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中劳动保护设施的设计和竣工必须经劳动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共同审查、验收。设计未经审查批准,项目不得施工;竣工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产或者使用。
第三十五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特种设备、压力机械、手持电动工具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防雷装置以及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和企业内机动车辆、厂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劳动条件分级和检测制度,并按照劳动条件分级标准进行定期检测。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劳动场所尘、毒检测制度,开展检测工作。
第三十七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职工举报和控告受理制度,受理职工对违反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的举报和控告,并及时进行查处。
第三十八条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辽宁省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条例》,对企业事业单位发生的因工伤亡事故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各级政府应当将劳动安全监察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加强管理,保证劳动保护监察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一)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劳动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者通过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对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有重大贡献的;
(三)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或者采取紧急措施,为避免事故发生或者在事故抢险中有功的。
第四十一条 劳动场所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安全卫生标准和规程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提请县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对单位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未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安排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未定期组织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或者强令确诊有职业禁忌症、职业病的职工从事原岗位作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对单位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办法。
第四十三条 罚款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票据。
罚款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四十四条 阻碍劳动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六条 劳动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机关、团体、个体工商业户的劳动保护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劳动厅负责解释。
第一条为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管理, 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管理办法》、《辽宁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境内公路、航空、港口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监督管理。
本规定所称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是指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第三条省畜牧兽医局主管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管理工作;市、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管理工作。
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主要职责:
(一) 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其他相关凭证;
(二) 检查运输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三) 对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实施消毒;
(四) 对不符合动物防疫有关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 按规定处理;
(五) 发现动物疫情, 按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六) 对监督检查有关情况进行登记;
(七) 国家规定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五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标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应在醒目位置公示主管机关、设站依据、收费标准以及省、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电话;应在办公场所上墙公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辽宁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管理办法》、《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管理规定》、《关于发布农业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 (国家物价局、财政部[1992]价费字452号) 的表四等相关内容及上岗人员情况。
第七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应具有统一的日常管理、消毒、无害化处理、信息通报等工作制度。
第八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应当配备两名以上具备官方兽医资格的工作人员, 并落实上岗值班制度。
第九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执法人员按下列程序对过往运输动物及动物产品车辆实施监督检查:
(一) 检查人员使用停车指示牌, 协助公安交警拦截运载动物及动物产品车辆。
(二) 引导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车辆进入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三) 检查人员向货主或承运人出示执法证件。
(四) 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查证验物。
(五) 填写《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检查登记表》和《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日志》等记录。
(六) 对查验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设立在指定通道上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应对下列内容实施监督检查:
(一) 查验是否具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检疫标志和畜禽标识, 核查运载工具消毒情况。
(二) 了解、观察动物有无死亡和其它异常等现象, 动物产品是否腐败变质等。
(三) 核对动物和动物产品数量与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是否相符。
(四) 对向我省引入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 要查验《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
(五) 向我省输入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相关易感动物及易感动物产品的, 要查验检疫申报受理单。
(六) 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十一条非指定通道上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主要负责入省动物与动物产品的堵截, 负责过境和出省动物与动物产品的检查, 负责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交办的有关外引动物与动物产品报批、报检等特定工作。具体检查内容同指定通道上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第十二条对经检查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由官方兽医在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加盖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监督专用签章, 并签署日期后放行。
第十三条对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检疫标志、畜禽标识等违法行为, 依法进行处理处罚;需立案查处的, 交由检查站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立案查处。
第十四条未经审批或申报检疫引入动物或动物产品的处理。
(一) 对未经审批或申报检疫引入动物, 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畜禽标识齐全的, 临床检查健康的, 应采取退回或依法处罚后实施强制隔离检疫;
(二) 对未经审批或申报检疫的动物产品, 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检疫标志齐全的, 现场检查未发现病害产品的, 应采取退回或依法处罚后实施强制封存检疫;
(三) 对未经审批或申报检疫的动物或动物产品, 且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畜禽标识、检疫标志不符合规定的, 依法处罚后, 实施强制隔离检疫或强制封存检疫。
第十五条对查获的可疑染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按规定采取采样、留验、抽检、隔离、查封和扣押等处理措施。
第十六条对查获的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十七条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时, 按有关规定报告和处理;
第十八条对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填写不规范, 但其它方面均符合要求的, 签章注明后予以放行, 并由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将相关情况通报给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持证人不对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填写不规范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应当对监督检查信息进行及时登记、上传;将过境信息及时通报指定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对查验记录、表格、音频及影像等资料按规定进行归档保存。
第二十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 玩忽职守, 徇私舞弊的, 对直接责任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视情节轻重, 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处分。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关键词 分析 新合同法 问题 认定 处理
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合同法)已于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新合同法的出台是对原有“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模式的扬弃,顺应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要,消除了市场经济规则的分歧,并逐步完善了我国民商立法制度。
合同法作为调整交易关系的法律,是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最基本的法律规则。新合同法对原有《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进行了统一和完善,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同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以鼓励交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出发点,缩小了无效合同的范围,扩大和增强了可撤销的合同与
效力待定合同的内容。本文拟就该法对无效合同的规定略述己见。
一、无效合同的概述
所谓无效合同,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欠缺合同的生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的当然完全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其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违法性
无效合同的种类很多,但违法法性不仅指合同内容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而且表现在设立合同的目的方面。所谓合同目的,是指当事人缔结合同的直接内心原因。尽管合同内容不违法,但订立合同的目的违法,同样使合同产生无效的法律后果。即合同法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亦为无效合同。无效合同的违法性表明此类行为根本不符合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愿,因此,当事人不能使其发生法律效力。而且,国家会对此类合同实行干预,而不能将主张合同无效的权利完全留给当事人。
(二)无效合同从订立时就无效
由于无效合同从本质上违反了法律规定,因此国家不得承认此类合同的效力并加以保护。合同一旦确认为无效,就将产生溯及力,使合同自订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以后更不得转化为有效合同。对已经履行的合同义务,应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方式使当事人、受害人的财产恢复至合同订立前的状态。
(三)无效合同当然无效
无效合同当然无效是指合同无效不以任何人的主张和法院、仲裁机构的确认为要件,这就是无效合同当然无效的关键所在。
合同法确立无效合同制度,旨在防止和抑制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滥用,有利于维护市场交易安全,保证合同当事人所期望的利益得以合法实现。
二、新旧合同法对无效合同规定的比较与分析
(一)原经济合同法第7条规定了以下四种合同无效:
1.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
2.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所签订的合同;
3.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签订的合同或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
4.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原合同法有关无效合同规定的特点在于:
第一,顺应了计划经济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对法的干预。使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大打折扣。
第二,无效合同的范围过宽。对于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不加区分,未考虑法律规范的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凡违法均归无效。无例外的将采用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归于无效,大大限制了当事人的合同自主权。
第三,缩小了可撤销合同的范围。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在国外都是作为可撤销的合同,而不作为无效合同。对于欠缺生效要件特别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允许一方当事人依照自己的意思使合同的效力归于消灭或使违背当事人一方真实意思表示的那部分内容的效力消灭。这就是所谓的“可撤销合同”。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具有以下特征:①是否使可撤销合同的效力消灭,取决于可撤销权人的意思。撤销权人以外的人无权撤销合同;②可撤销的合同在未被撤销以前是有效的,即使合同具有可撤销的因素,但撤销权人没有撤销行为,合同仍然有效,当事人不得以合同具有可撤销因素为由而拒不履行合同义务;③撤销权一旦行使,可撤销的合同原则上溯及成立时的效力消灭。应当提出的是: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与效力待定合同中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权代理人的善意相对人所具有的撤销权有所不同。前者只能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而后者,权利人可直接通知对方行使撤销权。前者权利存续期限确定在撤销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后者权利存续期限不确定,是在法定代表人或被代理人追认之前;前者撤销权既可以通过作为放弃,也可以通过不作为放弃。而后者只能通过不作为而放弃。新的合同法规定,在两种情况下合同一方当事人可以有合同变更或撤销的请求权:一是“重大误解”,二是“显失公平”。但对“显失公平”限定在“订立合同时”就已经明显表现出来的不公平,是在当时可以客观认定的双方利益的明显失衡,是订立合同时至少一方当事人已经了解并追求这一不公平结果而发生的,而不是合同在履行中产生的结果。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因客观情况发生当事人订约之时难以预见的变化,使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对比明显失衡的,不属于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可撤销合同,应根据合同的情势变更制度解决问题。强调显失公平是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避免当事人借口合同履行结果“显失公平”而请求撤销合同,逃避应承担的交易风险,使合同失去应有的严肃性,同时也与合同履行中的情势变更制度划清了界限。而我国制定《经济合同法》等法律时,从保护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新合同法规定出发,却在后果上导致无效合同的范围过宽。实践中可撤销合同仅为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设立的合同。
第四,忽略了效力待定的合同。旧合同法对无权代理、越权代理等绝对归于无效,造成经济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可通过补救措施完善生效的合同行为被宣布无效。《民法通则》虽对此作了相关的原则性的规定,但常常在适用中发生冲突。由于旧合同法对无效合同规定的以上几个特点,很容易产生几个弊端:
1.造成财产不必要的浪费。合同一旦被确认为无效以后,就要依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原则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互返还已曾交付的财产或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其结果,不仅意味着当事人为履行合同而已支付的费用得不到补偿,订约目的不能实现,而且互相返还财产还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从而造成财产的损失和浪费。
2.不利于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对于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是基于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造成信原则,但对于交易秩序、社会公共利益并无损害,如当事人一方明知或主观上出于自愿,那就应从尊重当事人利益和维护交易安全出发,应将其纳入可撤销,可变更合同。
3.不利于促进交易。合同法的重要目标在于尽可能地促成交易,只有促进交易,才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多的宣告合同无效,将导致一些原本不应当被消灭的交易归于消灭。
(二)新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规定
新合同法在总结原来三部合同法及《民法通则》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建立社会统一大市场的需要出发,注重维护交易,对合同无效的事由作出了比较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定。
新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该条将旧合同法第7条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即将原条文中的“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无效改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无效。删除了无权代理合同无效。吸取了民法通则“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内容。具体讲:
(1)以欺诈、胁迫手段损害国家利益所订立的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欺骗他人而使他人陷入错误而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胁迫,是指一方当事人以将来要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而使对方当事人产生恐惧并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本条强调采用欺诈、胁迫手段损害国家利益所订立的合同为无效合同,将旧合同法的受害对象进行了严格限制,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
(2)恶意串通的合同。恶意串通是指合同当事人在明知或应当知道某种行为将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而故意共同实施该行为。该规定与《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完全一样(一致)。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经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行为未达到掩盖其非法的目的;二是当事人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在内容上是非法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这是合同法公共利益原则的体现。公共利益是指关系到全社会的利益,表现为某一社会应有的道德准则。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这一规定,修正了旧合同法和《民法通则》未将法律、行政法规的法律规范的性质加以区分的缺陷。这一修改,主要是为了给当事人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交易环境,并考虑到当事人的合同在与任意性法律规范不一致时对社会并无什么危害性。违反义务性规范还是禁止性规范的合同为违法合同。而在认定违法合同无效时,一般只需证明存在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客观事实,无须考虑当事人主观过错。前三类合同须证明当事人主观的愿意,至于第四类合同则当事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三、认定无效合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违法性
尽管无效合同的特征之一在于其违法性,但因无效合同的类型不同,因此强调无效合同的违法性,主要指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其次为其他四种情形。而第54条第2款第2项的规定,虽然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违反新合同法所确立的“平等、自愿、公平、诚实和信用的原则,但因其仅损害了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另一方当事人有权依意思自治原则决定合同的命运。因此,准确把握违法性特征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法通则》与新合同法规定的予盾
《民法通则》第58条将“当事人一方采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订立合同”列为无效合同,而新合同法第52条规定对此进行了限定;即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并非绝对无效,而须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实践中对此适用时,按照“后法优于前法”的规则应按新合同法的规定予以界定。
(三)关于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新合同法第52条将“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确认为无效。这样在实践中如何判断是否损害国家利益,就成了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的难点。笔者认为,应先审查合同订立的目的,合同订立的内容。其次,判断履行合同产生的后果,不可主观臆断。由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生活的政治基础、社会秩序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等等,均可列入其中。因此,法官在界定是否损害国家利益时,要科学评判,慎重对待,不可轻易简单作出认定,使本应存在的交易关系归于消灭。
四、无效合同的处理
合同一经确认无效,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也随之无效,合同也应终止履行。对未履行的无效合同,终止履行一般就已足够,而对于已经履行或部分履行的合同,除终止履行外,以及全部履行的合同,还可能产生返还财产、折价补偿、赔偿损失等法律后果。
(一)返还财产
这是合同无效后产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后果。旧合同法及新合同法对此规定是一致的。实践中,适用返还财产,首先需注意,不以过错为前提,即接受财产的一方是否具有过错,都应负有返还财产的法定义务。其次,考虑以财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能够返还为条件。如果“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仍简单适用恢复原状原则,可能造成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及财产的不必要浪费。“不能返还”主要是指标的物灭失且无替代物,或者毁损严重无法修复,或者标的物经过使用价值已显著减少,或者标的物是专有技术等无形财产,或者该财产已经转移给善意的第三人等等:“没有必要返还”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当事人相互协商认为不予返还并无弊害。
(二)折价补偿
当合同无效不宜适用返还原则,出现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情况时,应以当时国家规定的价格折合成钱款补偿;没有国家规定价格的,以市场价格或同类劳务的报酬标准折合成钱款后补偿,不可依双方约定的价格标准折合补偿。
(三)赔偿损失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库供水调度管理,保证防洪和供水安全及生态环境用水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水库供水调度,是指以水库为调蓄中枢,根据水资源的丰枯变化,为实现水库供水、防洪和保护生态等功能,有计划地控制水库蓄水、泄水的行为。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大中型水库的供水调度工作。
汛期、旱灾时必须采取的水库供水应急调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所属水库供水调度工作。
第五条 水库供水调度遵循安全第一、统一调度、综合利用、保障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第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下列资料编制防洪调度、兴利调度和生态环境用水调度计划(以下统称水库供水调度计划):
(一)经批准的水资源规划;
(二)水库规划设计报告;
(三)水库运行状况和主要技术参数及指标;
(四)当年来水量预测结果;
(五)水库管理单位编制的用水计划;
(六)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有关部门编制的生态环境保护用水计划。
水库管理单位编制用水计划应当以与用水单位签订的用水合同为依据。有关部门编制生态环境保护用水计划应当以科学的技术数据和基础资料为依据。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水库供水调度计划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水库供水调度计划,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用水需要。编制生态环境用水调度计划,应当充分考虑水库下游河道最低水位和生态环境用水流量。
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用水量变化情况调整水库供水调度计划。
第八条 水库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水库供水调度计划编制灌溉供水期、汛期、枯水期的水库供水调度实施方案,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水库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水库供水调度实施方案,做好水库供水调度准备工作。
第九条 省、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库供水调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及供水、防汛、抗旱等实际情况,下达水库供水实时调度命令。防汛期的水库实时调度命令,由防汛指挥机构下达。
水库管理单位按照水库供水实时调度命令实施水库供水调度运行,并按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库供水调度命令执行情况。
第十条 水库管理单位实施水库泄水,必须提前向受影响地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泄水量及泄水期,并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向受影响地区发布公告。
第十一条 水库管理单位负责水库工程设施养护,监测水库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对水库库区范围内的取水口控制设施实施管理。
第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水库管理单位向下游地区供给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未依法编制水库供水调度计划、未依照年
度调度计划和实施方案下达实时调度命令、未向受影响地区公告泄水量、泄水期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水库管理单位违反本规定,不执行实时调度命令,或者泄水前未向受影响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泄水量、泄水期的,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截留水库供水的,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责令其按照截留的水量缴纳水利工程水费;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新立探矿权需要提交资料
1.探矿权申请登记书(原件); 2.申请的区块范围图(原件);
3.探矿权申请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公司制企业提交公司章程(复印件);
4.勘查单位《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 5.地质勘查计划文件(原件或复印件); 6.地质勘查合同(原件或复印件); 7.勘查项目资金来源证明文件(原件); 8.勘查工作勘查设计及审查意见书(原件); 9.交通位置图;
10.探矿权招拍挂的提交探矿权出让合同及价款收据; 11.协议出让探矿权的提交协议出让的相关文件; 13.市级、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核实意见; 14.探矿权申请登记书电子报盘(.txt文档)
探矿权转让需要提交材料
1.探矿权转让申请书(原件);
2.勘查工作阶段性地质报告(原件);3.完成勘查投入证明(提交完成工作量清单和单位会计报表); 4.探矿权转让合同书(原件);
5.探矿权人及受让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6.勘查计划文件(原件或复印件); 7.地质勘查合同(原件或复印件); 8.受让人资金证明文件(原件); 9.勘查设计及审查意见书(原件);
10属国家出资提交探矿权价款评估报告及备案文件; 11.属国家出资提交探矿权价款处置文件; 12.缴纳探矿权使用费收据(复印件);
13.市或县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探矿权无争议证明; 14.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核实意见;
国有地勘单位项目协议转让的还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1.合作勘查协议书;
2.合作出资证明(包括地勘单位资金来源)及其他证明合作相关材料; 3.勘查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4.地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同意转让的批准文件 5.经矿业权交易中心签订的转让合同; 6.提交向省财政厅转增本金的申请。
探矿权变更提交资料:
1.探矿权变更申请登记书(原件); 2.申请的区块范围图(原件); 3.勘查许可证(原件);
4.探矿权申请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公司制企业提交公司章程(复印件); 5.勘查单位《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 6.地质勘查计划文件(原件或复印件); 7.地质勘查合同(原件或复印件); 8.勘查项目资金来源证明文件(原件); 9.勘查工作勘查设计及审查意见书(原件); 10.勘查工作阶段性地质总结报告(原件); 11.交通位置图;
12.协议出让的项目,提交协议出让的相关文件;
13.变更探矿权人名称提交变更前、后的营业执照及公司章程; 14.市级、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核实意见; 15.探矿权申请登记书电子报盘(.txt文档)
探矿权延续提交资料:
1.探矿权延续申请登记书(原件); 2.申请的区块范围图(原件); 3.勘查许可证(原件);
4.探矿权申请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公司制企业提交公司章程(复印件);
5.勘查单位《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 6.地质勘查计划文件(原件或复印件); 7.地质勘查合同(原件或复印件); 8.勘查项目资金来源证明文件(原件); 9.勘查工作勘查设计及审查意见书(原件); 10.勘查工作阶段性地质总结报告(原件);
11.勘查项目资金投入情况的会计报表(复印件); 14.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核实意见;
15.探矿权申请登记书电子报盘(.txt文档)
探矿权保留需要提交资料
1.探矿权保留申请登记书(原件); 2.申请保留的区块范围图(原件); 3.勘查许可证(原件); 4.申请人营业执照;
5.可供作为采矿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 6.储量评审机构评审意见及备案证明;
7.勘查项目完成报告或勘查项目终止报告(复印件); 8.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核实意见;
9.探矿权申请登记书电子报盘(.txt文档件)
探矿权注销应提交资料
1.探矿权注销申请书(原件); 2.勘查许可证(原件);
3.勘查项目完成报告或者勘查项目终止报告(原件); 4.项目成果资料汇交的证明文件(原件或复印件); 5.矿产资源勘查报告(原件或复印件); 6.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核实意见;
【发布文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280号 【发布日期】2013-01-28 【生效日期】2013-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专职消防队伍管理规定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80号
《辽宁省专职消防队伍管理规定》业经2013年1月14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陈政高
2013年1月28日
辽宁省专职消防队伍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提高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辽宁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专职消防队的建设和管理实施监督,公安消防机构负责实施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企业事业单位负责管理单位专职消防队,并接受公安消防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做好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组建专职消防队伍,保证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五条 下列未设立公安消防队的区域应当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
(一)消防站数量未达到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的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
(二)建成区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5万人以上的乡镇;
(三)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密集的乡镇;
(四)全国和省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
(五)省级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
第六条 下列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
(一)大型核设施单位、大型发电厂、民用机场、主要港口;
(二)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
(三)储备可燃的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
(四)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列为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
(五)地铁经营管理单位;
(六)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业。
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根据需要组建单位专职消防队。
第七条 专职消防队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灭火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
(二)完善执勤制度,维护、保养消防器材装备,开展体能、技术、战术训练,定期组织演练;
(三)接受公安消防机构统一调度指挥,参加火灾扑救和其他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保护火灾现场,协助有关部门调查火灾原因;
(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普及消防常识;
(五)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专职消防队的规划选址、建筑标准、装备标准和人员配置,应当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执行。
专职消防队的建立或者撤销,应当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同意,并报省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专职消防队建成后,报市公安消防机构验收。
第九条 政府专职消防队招聘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招聘(招用)计划,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招聘;单位专职消防队招聘人员,由企业事业单位负责,并报市级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专职消防队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劳动合同的内容及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等,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期满后,由本人申请,经用人单位考核,可以续签劳动合同。
第十条 专职消防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热爱消防职业,遵纪守法,有奉献精神;
(二)年龄在18至45周岁的男性青年,其中,初次聘用的年龄不超过28周岁;
(三)符合消防员体检标准和体能测试要求;
(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政府专职消防员可以从退役士兵中优先招聘;单位专职消防员可以从企业事业员工中优先招聘。
第十一条 政府专职消防队文职人员应当从热爱消防职业,遵纪守法,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等级,并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中择优录用。
第十二条 市公安消防机构对新招聘的专职消防员统一进行培训。专职消防员工作试用期满6个月的,应当参加国家规定的灭火救援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上岗。
鼓励专职消防员参加国家中、高级灭火救援员和灭火救援员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第十三条 政府专职消防员的年工资待遇按照所在地上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上浮10%的标准确定;政府专职消防队文职人员的年工资待遇根据所在地上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确定。
单位专职消防员的年工资待遇应当按照不低于或高于本单位生产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标准确定。
第十四条 专职消防员应当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享受相应待遇。用人单位应当参照公安现役消防队员标准为专职消防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工伤保险的补充。专职消防员享受灭火救援出勤补助。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专职消防员参加岗前、在岗、应急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第十六条 专职消防队应当建立执勤、训练、灭火救援、生活等制度,并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消防装备,着专用服装。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时,应当统一佩戴消防标志,着灭火救援服或者抢险救援服。
第十七条 专职消防队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过程中,听从公安消防机构统一组织和指挥。
第十八条 专职消防员在业务训练、灭火救援或者应急救援等活动中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享受各项工伤待遇;符合革命烈士申报条件的,由民政部门按照国务院《烈士褒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专职消防队的营房建设、装备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将政府专职消防队的人员工资福利及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单位专职消防队所需经费由本单位予以保证。
专职消防队购置消防装备,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费减免政策。
第二十条 专职消防队的消防车辆在执行灭火和应急救援任务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信号指示的限制,其他车辆应当让行。
执行灭火应急救援任务的消防车免缴车辆通行费。
第二十一条 对在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应急救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者取得显著成绩的专职消防队集体和个人,省、市、县人民政府及其公安机关给予表彰。
第二十二条 专职消防队接到火灾报警或者公安消防机构灭火救援调派指令不立即赶赴现场的,由公安消防机构给予通报批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十分普遍, 尤其是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试用期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具体表现为: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只是口头或以其他形式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用人单位单方面硬性规定试用期限;试用期内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相关费用, 使试用期成为“无保期”;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究其原因, 最主要是因为以前欠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很多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较少;其次是由于劳动者缺乏维权意识。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的规定及其意义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劳动用工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对试用期做出了如下定义: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 试用期不成立, 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从上述法律规定可看出:
(一) 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依照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 就须以书面形式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是劳动者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
(二) 试用期的约定必须出于当事人的合意
试用期是劳动关系双方以最低限度风险互相考察对方的一种手段。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之前, 用人单位通常都会对劳动者进行初步审查。但是, 仅凭这种初步的审查, 是不能得出该劳动者究竟是不是符合该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全部要求的。因此, 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 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 利用试用期让双方有一个相互进一步考察的机会。《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限”。由此可知, 是否需要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 法律不加以规定, 只能由当事人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约定。
试用期的期限以劳动合同的性质和期限为依据。《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的期限做出了明确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 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 试用期不成立, 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三) 试用期内劳动者依法享有应当享有权利, 特别是社会保障相关权利
在现代社会里,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 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法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我国虽然没有一部完善的社会保障法, 但也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相关法律, 包括《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工伤认定法》、《失业保险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试用期与社会保险义务之间的关系的做出明确规定。
在劳动合同有效期间,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要遵守并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的约定。特别是用人单位, 不仅要依法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 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 而且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由于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因此,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 履行社保缴费义务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社会保险是国家为劳动者的生活、医疗保障而实行的强制性保障。社会保险费是否缴纳、如何缴纳都不是用人单位与员工可以相互商量的事宜, 用人单位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四)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针对劳动用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随意解除试用期劳动合同, 使劳动者“试用期白干”的现象,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在试用期中, 除劳动者有本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为: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 营私舞弊, 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 拒不改正的;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在试用期中, 劳动者有上述规定的情形, 用人单位可依法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 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为: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在试用期中, 劳动者有上述规定中两种情形的, 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 无论依据上述哪款规定, 均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这里的“说明理由”, 法律并未规定一定得采取书面形式, 但从举证角度出发, 建议采用书面形式, 并且要求劳动者签收。用人单位需制作《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送达给劳动者, 同时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另外需注意, 试用期满后, 用人单位不得再以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解除劳动合同。
三、进一步完善试用期规定的对策建议
很多单位之所以口头约定试用期, 不缴纳社会保险, 有些的确是企图逃避法定义务, 但也不可忽视现在国内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 入职一两个月企业觉得不合适被辞退或主动离职的普遍现象, 加上有些从业人员自身也不在意是否缴纳社会保险, 而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手续繁杂, 短期内频繁地入职离职, 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从简化工作的角度考虑, 很多工作就做得不是很规范。
一个企业要正常良好运作, 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在坚持符合劳动法的要求下, 通过建立人力资源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和制度, 使得各项工作, 包括招聘、入职、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甚至应对员工离职都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在招聘新员工时, 应该及时签订劳动合同, 并根据职位职能的不同约定有或没有试用期。与此同时, 通过对试用期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文化认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以便达到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 增强这些新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的目的。
同时政府、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从执法上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建设,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赋予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明确的责任, 任务具体, 严格程序。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大人员业务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有力保障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的开展。也可以通过媒体曝光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 让广大劳动者向媒体揭露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实, 让劳动者都加入此行列,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新闻媒介“曝光”, 以儆效尤, 教育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摘要:什么叫试用期,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能否随意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要不要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 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这些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 也是目前劳动纠纷中的重要焦点。文章通过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具体表现引出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 试图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和理解, 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考。
关键词:试用期,劳动合同,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龙翼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六讲《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EB/OL].中国人大新闻网, 2000-08-25.
同样的问题几乎每次都会碰到台商询问,他们都说已经将责任制订在规章制度里面,而且声明没有加班费,或者在面试时口头讲明公司课长级以上主管实施责任制喔。
每次我都会说明大陆劳动法律没有「责任制」这三个字,即便是外聘总经理也可以申请加班费,大家都回答那太夸张了。说实在的,尚未遇到有台商向我谘询说,他们公司高级主管晚上很晚回家也向公司申请加班费用的。
对於有无责任制的规定,必须从头说起,兹比较一下两岸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大家或许会更清楚。
一、台湾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基准法》第84条之1规定,经主管机关核定公告三类工作者(1.监督、管理人员或责任制专业人员;2.监视性或间歇性之工作;3.其他性质特殊之工作。)得由劳雇双方另行约定工作时间、例假、休假、女性夜间工作,并报请当地主管机关核备,不受《劳动基准法》第30、32、36、37、49条规定之限制。前项约定应以书面为之,并应参考《劳动基准法》所定之基准且不得损及劳工之健康及福祉。
上述三项工作者,《劳动基准法施行细则》第50条之1也有定义说明之:
1.监督、管理人员:系指受雇主雇用,负责事业之经营及管理工作,并对一般劳工之受雇、解雇或劳动条件具有决定权力之主管级人员;
2.责任制专业人员:系指以专门知识或技术完成一定任务并负责其成败之工作者;
3.监视性工作:系指於一定场所,以监视为主之工作;
4.间歇性工作:系指工作本身以间歇性之方式进行者。
从以上台湾有关「责任制」之规定,并非雇主说了算,而是指某些产业、某些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才能被政府认可归类为责任制工作,而且要以书面契约为之,并报请当地主管机关核备。
二、大陆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
根据大陆《劳动法》第39条规定,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1995年5月1日起改为40小时)的工时制度。
《国务院关於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第5条规定,因工作性质或生产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标准工时制度的,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并按照劳动部《关於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执行。
其中有关「不定时工作制」的工时制度之规定较为接近台湾《劳动基准法》第84条之1规定,但性质与内容却有差异。
所谓的「不定时工作制」是指工作日的起点、终点及连续性不作固定的工时制度。因工作特殊,需要机动作业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采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工作与休息方式,但须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核准。
另外,按照大陆劳动部《关於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规定,企业员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1、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所谓「高级管理人员」的定义,严格上来讲,依照大陆《公司法》第217条规定的含义来看,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以上人员、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的其他岗位人员。
2、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
3、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41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亦即延长工作时间不计加班费,但在法定节假日(11天)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按照不低於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台商必须注意的是,企业没有为符合不定时工时制条件的岗位员工申请不定时工作制,该如何认定加班工资呢?地方如果没有特别规定,就要按标准工时制的规定计算加班工资。但是像江苏省有特别规定,也考虑到实务上的需要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同出台的《江苏省关於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第24条的规定,企业(用人单位)主张由於员工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的特点无法对其实行标准工时制度而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但企业未依法履行审批手续的,仍然应当认定其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但员工的工作岗位具有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特点、依据标准工时计算加班工资明显不合理,或者工作时间无法根据标准工时进行计算,或者其上级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已办理了相应岗位、工种的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手续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计算劳动者加班工资。
有些台湾企业会藉由实施责任制,以达成降低成本的目的。使得员工的工作量增加、工时加长,但得到的报酬却相对变少,即使超时工作也没有加班费可领,认为在责任制下的员工必须有责任观念与职业道德,加班完成急件,不像时薪工人般获得加班补偿,因此此制度受到很多劳工的非议并被理解为一种变相的压榨,尤其工作量沉重的季节,这种状况更为严重。
而大陆的不定时工作制,虽说是没有加班费,并不代表该员工於每日延长的工作时间或休息日出来上班没有工资报酬,而是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采用经批准实行的不定时工作制时,已经协商一致的建立支付的工资标准了,换句话说,企业所支付的工资收入已经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与加班工资了(不包括法定节假日支付300%的加班工资)。
【辽宁省劳动合同规定】推荐阅读: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10-31
辽宁省政府文件11-30
辽宁省基础教育学会11-12
辽宁省公安基础知识12-06
辽宁省五校联考高二05-28
辽宁省艺术类文化常识07-05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07-20
辽宁省退休金调整细则09-26
辽宁省失业人员登记表10-25
辽宁省公司律师管理办法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