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复习资料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精选8篇)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 篇1

一、领导的总原则1党的基本路线原2实事求是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群众路线原则

二、领导的基本原则1统一领导原则2分层领导原则3系统整体原则4权责一致原则5民主公开原油是6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三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原则2信息原则3预测原则4程序原则5可行原则6选优原则7“外脑”原则

四、人才选拔原则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五、人才使用原则1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 5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6合理流动、适才适所有原则 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 8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

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1理论务工作一道做的联系实际的原则2结合业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4表场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5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7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七、领导组织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高效性原则

八、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1法治原2公正原则3系统性原则4效率性原则5民主性原则

九、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1主动性原则2互补性原则3精干性原则4目的性原则

十、运用领导方法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具体性原则 4高效性原则

十一、创造性思维原则1陌生原则2逆向原则3聚焦原则4综合原则

十二、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 2民主公开的原则 3全面系统原则 4注重实绩原则 5科学规范原则

常识

1.领导活动的产生于:原始社会2.领导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20世纪30年代3.科学在我国的兴起: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完善于21世纪后 4.领导科学 基本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5.领导科学基本矛盾: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领导者的主观领导与客观环境。6.领导本质:领导者、被领导者与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之间的内在的联系。7.社会主义社会领导的本质:服务8.社会主义社会:领导者的本质是人民的公仆。9.现代决策体制 :外围:决策的信息系统中间:决策的智囊系统核心:决策的中枢系统

10、智囊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博才的专家、具有服从科学、服从真理、服从的事实的品质。

11、智囊团的作用:填补领导职责与其能力的差距,充当领导的“外脑”

12、智囊团与领导者关系:多谋与善断

13、领导者的危机决策 :快速果断、高效准确、非程序性

14、衡量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

15、我国目前实行的选拔制度: 选举制、考选制、荐选制

16、人才使用制度:任免制度与培养制度、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交流制度与回避制度、职务升降制度与辞职辞退制度、任期制度和退休制度

17、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8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19、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坚持疏导,疏通是引导的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20、领导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

21、领导组织结构: 直线式领导结构、职能式领导结构、复合式领导结构、矩阵式领导结构、事业部式领导结构特点

一.领导科学特点:1综合性 2应用性 3社会历史性二.领导的特征:

1、领导认识的特征: 1原则性 2超前性 3综合性 4创造性 5系统性

2、领导实践的特征: 1权威性5)依附性 2目标性6)组织性 3协调性

7)超脱性 4服务性 三.领导者的特征1拥有权力2负有责任3提供服务4富于创新5多重角色

四.被领导者的特征: 1服从性2受动性3对象性4源泉性 5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导职务五.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2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3有中华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国,面向世界,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任务的需要。

六、人才的特点:创造性、历史进步性、社会性、专业性、相对性

七、领导体制特征:根本性;系统性;规范性;稳定性。

八、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1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2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与管理

九、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主要问题1领导权力过于集中2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3领导体制建设滞后

十、领导者素质的特点1综合性2动态性3层次性4自致性

十一、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征1整体性2相关性3适应性4稳定性5目的性

十二、领导方法的特征 1客观性 2动态性 3条件性 4目的性 5时效性

十三、战略性思维方法的特征:预见性、长远性、综合性、全局性

十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独特性、求异性、灵活性、敏捷性、突发性、跳跃性、综合性、联动性

十五、领导艺术的特征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5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十六、突发性事件及其特征 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突然发生,难以预料;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安危,影响巨大,必须立即处理;首次发生,超越常规,无章可循。特点: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扩散性。

十七、领导作风的特点:从属性、外在性、时代性、行业性、稳定性

十八、领导绩效的特点 1客观性 2综合性 3动态性 4具体性 5公共性 6基础性 7继承性

意义与重要性

一、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

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2、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

3、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4、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二、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1领导者素质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2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3领导者素质决定着领导绩效的高低4领导者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三、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1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2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3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正确的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四、领导方法的重要意义 1领导方法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位 2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提高领导绩效的推进器 3科学的领导方法是现代领导的必备条件

五、领导作风的意义 1领导作风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 2领导作风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3领导作风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4领导作风是优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

四、领导绩效的作用 1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领导绩效是衡量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尽度 3领导绩效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 4领导绩是领导发展的驱动力

五、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 1有助于明确领导活动的正确导向 2有利于强化对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监督 3有助于推动领导制度的创新 4有助于改善领导作风 5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素质 6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方法、内容与途径一.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1实证方法 2历史方法 3比较方法 4案例方法 5系统方法 6借鉴方法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1说理教育法2情感交流法3个别引导法: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4心理咨询法:现实疗法、咨询对象中心疗法、理性情绪法5榜样示范法:要培养和树立榜样;要宣传榜样、组织工作对象向榜样学习;使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形象化,增强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工作对象的感染力。6自我教育法三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

1、领导权限划分的科学

2、党政关系的规范化

3、领导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

4、领导制度建设的法制化。

四、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内容

1、政治素质1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2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3理性的民主政治自觉

2、法津素质1熟练掌相关的法律知识2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3依法领导,注重职务守法

3、能力素质1科学决策能力2知人善任能力3激励能力4沟通能力5创新能力6危机管理能力

4、道德素质1忠诚于国家和人民2公正廉洁3勤政尽职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5、知识素质1基础知识2专业知识3辅助知识

6、身心素质1身体素质: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2心理素质:平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高雅的性格气质,清醒的认知能力、较高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五、提高和培养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途径1重视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2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3不断自省,在总反省中完善4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六、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1梯次的年龄结构2合理的知识结构3互补的能力结构4协调的气质结构

七、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途径1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2搞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础3加强领导集体自身建设是优化领导集

体素质结构的根本4改革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保障

八、领导的思维方法

1、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1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2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的方法 3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2、系统性思维方法 1整体性思维 2结构性思维 3动态性思维

3、战略性思维方法

4、创造性思维方法(1)发挥个人的直觉、灵感与想象性力,进行创造性思维。2)发集体智慧进行创造性思维 3)信息交合法 九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态度

1、认清调查研究的意义,增强自觉性

2、明确调查研究的对象,深入实际

3、正确对待基层的热情,甘当小学生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掌握调查的方法

1、典型调查

2、抽样调查

3、普遍调查

4、民意测验 掌握研究的方法

1、对材料进行处理 2对材料进行辩证思

(二)按辩证法全面性要求办事的方法 三)群众路线的方法 1从群众中来 2到群众中去 3一切为了群众 4一切依靠群众

十、现代科学领导方法1系统论方法 2信息论方法 3控制论方法

十一、领导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一)领导授权艺术

1、根据授权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刚性授权、弹性授予、惰性授权和模糊授权。

2、根据授权行为的形式,可分为口头授权与书面授予、个人授权与集体授权、长期授权与短期授权、逐级授权与越级授权。领导授权艺术要点

1、围绕目标,明确要求。

2、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3、把握尺度,适度授权。

4、尊重分工,逐级授权。

5、民主监督,公开授权。

6、强化责任,可控授权。二)领导沟通艺术三)正副职合作的艺术正副职的关系定位 组织上: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工作上:分工与合作 程序上:集中与民主的关系 当好正职的艺术 : 统揽不包揽,善谈不空谈,敢断不武断,大度不失度 当好副职的艺术 : 会揽事不揽权,会谋事不谋虚,会干事不误事,敢为不乱为。四)领导者运筹时间的艺术1集中时间的艺术 2扩大时间容量的艺术 3优化时间利用的艺术4节约时间的艺术

(五)驾驭会议的艺术

(六)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艺术

1、敏锐洞察,迅速确认事件的性质。

2、以人为本,全力救治伤亡人员。

3、主动出击,迅速控制事态。

4、果断决策,把握全局。

5、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化解危机。

6、加强沟通,主导舆论。

7、整合资源,协力行动。

8、重视善后处理,力戒重蹈覆辙

十二、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1恪尽职守,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2运用现代技术,提高领导艺术的科学性。3加强素质修养,增强领导艺术的创造性。4总结实践经验,把握领导艺术的规律性。

十三、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1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学习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4组织作风: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十四、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途径1加强理论学习2注重教育培训 3完善规章制度 4强化考核监督 5优化环境氛围

十五、领导绩效的基本内容 1用人绩效 2决策绩效 3办事绩效 4时间绩效 5整体贡献绩效

十六、领导者个体绩效的考评内容:德、能、勤、绩、廉

十七、领导集体绩效的考评内容:决策、用人、办事、组织的整体贡献。

十八、领导绩效考评的方法 一)领导绩效考评的基本方法

1、领导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

2、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 3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 二)领导绩效考评的具体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民意测验法

3、目标对照法

4、比较考评法

5、专家考评法

6、统计分析法

7、自我述职法

8、模拟考评法

简答一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1.决策工作专门化 2.领导主体集团化 3.领导方式民主化 4.领导方法科学化二.应把领导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1.领导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领导活动实践需要一门科学,领导实践本身包含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2.领导活动有其他领域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 3.领导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三、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

2、科学技术的突发猛进

3、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与深化

4、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四.领导科学在我国兴起的条件。

1、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的需要

3、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

五、建设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

1、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必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3、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的领导实践经验。

4、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我国古代的领导思想。六.为什么说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着领导的本质属性?1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 3领导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系的相互关系; 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七.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

中发挥主导作用。

1、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中心地位。

2、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

3、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八.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九.正确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二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主要关系是:

1、相互信任的关系

2、相互促进的关系

3、相互支持的关系

4、相互转化的关系

5、相互监督的关系十.领导的一般职能1引导----规划目标、提出任务、制定领导方法2指挥----命令、说服、示范3组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使用人员4协调----积极促进、严肃纠偏5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6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术教育十一.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1科学决策2选才用人3思想政治工作十二.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1政治观念2人本观念3权力观念4法治观念5市场经济观念6改革创新观念7政绩观念

十三、政治观念必要性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3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4坚持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需要5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和平演变的需要

十四、政治观念基本要求:1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甘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3自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统领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局。4保持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十五、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1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论2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3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4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5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6倡导人文关怀

十六、权力观念基本要求1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2对权力来源的正确认识3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4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5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

十七、法治观念必要性1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2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3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4保障人权的需要

十八、法治观念基本要求1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2自觉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3自觉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障的观念。4自觉坚持依法领导,树立依法用权的观念。

十九、市场经济观念基本要求1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要性。2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3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4明确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二十、改革创新观念必要性1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3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4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二

十一、改革创新观念基本要求1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2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3坚定改革的立场和方向;4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5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方法。二

十二、政绩观念基本要求1明确什么是政绩2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3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4明确怎样创造政绩。二

十三、决策的模式1理性决策:程序化,运用科学手段、方法和技术,定量分析,数学模型2渐进决策:林德布洛姆提出,注意到决策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现实性。强调决策是渐近的过程。3综合决策:埃泽奥尼提出。结合了理论决策和渐进决策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综合运用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的原则和方面军法,具有更大的弹性。二

十四、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1是领导者首要的基本职能2任何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决策3贯穿领导过程始终4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5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二

十五、科学决策的基本标准:1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3实现决策要付出的代价要小4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二

十六、科学决策的程序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4实施方案,反馈修正二

十七、不同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1、德而菲法优点: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科学性较强。缺点: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2、头脑风暴法优点:通过客观、连续的预测和分析,产生有创意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缺点:实施成本较 高。对参与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3、决策树法 优点:比较直观,便于决策者有顺序、有步骤、有逻辑的进行决策。缺点:使用范围有限,无法适用于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决策;对各种方案的出现概率的确定有时主观性较大,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4、试验决策法 优点:便于在试验过程中总结经验,在试验后对各个方案进行系统比较评价,从中选优。缺点: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二

十八、在决策活动中,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1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 2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 3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 4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二

十九、领导者的抉择 集体抉择: 优点:集思广义、协调一致缺点:速度慢、议而不决,贻误时机;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个人抉择: 优点:责任明确、抉择迅速缺点: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容易造成个人专断,滋生腐败。三

十、对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 1时效性 2系统性 3民主性 4合法性 5灵活性三

十一、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应该如何发挥好智囊团的作用?1对决

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 2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3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 4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 三

十二、领导者应该如何面对危机?1主动积极,镇定自若 2迅速果断,协调合作 3富有创意,灵活应变三

十三、影响领导层次与领导幅度的主要因素:

1、工作任务的性质2作内容的难易程度与近似度

3、组织成员素质水平

4、领导者能力状况

5、组织文化的凝聚

6、领导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先进程度。三

十四、领导体制的作用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有序开展的制度保障1领导体制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手段2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制约着领导主体3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绩效4领导体制关系到组织的前途命运三

十五、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的优点:权力集中,政令统一,标准一致,能够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统一指挥,容易做到令行禁止,便于统一调度和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做大事。集权制缺点:灵活性差,应变能力低,不容易顾及特殊情况,不易因时制宜,能以充分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容易使下属对上级产生依附性,容易导致独断专行和官僚主义。分权的优点:分级治事,分级负责,使下级机关和领导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因地制宜,增强应变能力,易于发挥下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下级得到锻炼和增长才干,不利于上级领导减轻工作负责提高效率,不利于防止官僚主义。分权的缺点: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下令不一的情形,滋生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分散主义等问题;协调难度比较大,不利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2、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优点:权力集中,统一指挥,责任明确,政令一致,行动迅速,效率较高;便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可以防止政出为门、各自为政。完整制的缺点:容易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和领导者独裁专断,包揽一切,压抑下级机构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应变能力。分离制的优点:权力比较分形,可以使不同的组织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有利各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防止专断滥权;也有利于各机关之间彼此竞争,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发展。分离制的缺点: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政出多门、重复劳动、浪费资源、推委责任等问题,容易产生机构重叠、权力冲突、监督协调困难的问题,影响集体利益。

2、“一长制”与委员会“一长制”的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行动迅速,决策和执行的效率较高。一长制”的缺点:不能集思广益,受领导个人的知识、经验与能力的限制较大,容易发生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灾难;如果缺乏监督,容易产生独断专行、滥用权力的弊病。委员会制的优点:便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可以减轻主要领导者的负但;可以代表不同方面的利益,发扬民主;相互监督,可以避免个人专断、滥用职权。委员会制的缺点:权力分散,行动迟缓,效率不高;有时会因为出现争议,意见难以统一而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至于坐失良机,贻误大事;有时容易出现责任不明的问题,名义上集体领导、集体负责,实际上是某此个人说了算,无人负责。

3、层级制与职能制层级制的优点:权力集中,指挥统一,层次分明,职责明确,行劝迅速;各层次领导者工作性质基本相同,人员的升迁或平行调动,能够很快适应和胜任工作;有利培养具有统筹安排、综合平衡能力的“通才”。层级制的缺点:各级领导者管辖的事务繁杂,容易陷入事务主义,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中间层级多,会导致指挥效力随层级递减;权力集中于上级领导,容易导致权力滥用,草率行事。职能制的优点:分工精细,专业性强,领导者能够各司其职,熟悉业务,工作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专业化水平。职能制的缺点:分工过细,容易造成机构臃肿,部门林立,人浮于事;容易形成割据状态,滋生本位主义,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协调困难;各部门的矛盾与冲突难以协调;难以贯彻系统原则、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三

十六、简述领导者心理健康修炼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尊重和宽容他人。

2、正确看待财富和权力,保持从容、平和的情绪状态。

3、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远离奢华和浮躁,锤炼良好的意志品质

4、要注意气质性格的修养,保持对外部门环境的适应性。三

十七、简述领导者在选择和运用领导 方法时应把握的要点。

1、不断丰富领导经验,系统掌握领导方法。

2、准确判断领导情境,有针对性地根据领导工作的需要选择和运用最佳的领导方法。

3、坚持灵活性,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领导方法作出修正、完善或调整。

4、在“结合”上下工夫,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等原则。三

十八、人才选拔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1、正确处理资历与能力的关系,反对论资排辈,大胆选拔新秀。

2、正确处理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关系,既不能把知识份子与人才等同起来,又要克服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种种偏见。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 篇2

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社会的飞速发展中, 领导干部能不能完全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提高自身能力, 将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的顺利与否。而这将直接带动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未来导向, 尤其是在现今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的环境下, 领导干部则更需要通过科学的途径来提高自身能力, 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1 领导干部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正确认识, 通过思想统一认识到提升能力的重要性

1.1 认清定位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领导干部既是组织者、宣传者、决策者, 还是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参与者, 其肩负着科学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冲在生产生活第一线, 用实际行动肩负起社会发展的重担, 进而提高自身科学发展能力。

1.2 应对形势

在现今国际社会错综复杂的形式下, 和平、发展是当前世界的发展潮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 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 全球经济化的潮流正在深入发展, 而在世界各地全力平稳发展经济的同时, 一些安全问题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各种各样的威胁也时常出现, 另外由于全球经济化的不利影响如贫富差距、南北差距的距离也在逐步增大, 这些都为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潮流埋下了一些隐患

1.3 解决问题

在每天的时事新闻中, 经常可以看到国际社会的个别地区战火冲突不断, 一些恐怖组织、恐怖活动时常出现, 不仅对人们正常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国内的一些自然灾害也经常发生, 经常出现在头版头条的洪水灾害、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暴风灾害、生产事故灾害、食品安全灾害等都为我国的人民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领导干部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也是非常重要的难点。

1.4 吸取教训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 当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时, 社会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从而激发矛盾、变动结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 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够对全局进行适度的把握, 就会直接导致社会发展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最近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我们认识到, 在经济增长的时刻, 领导者必须对原有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作出及时适当的调整, 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增添动力, 增强社会的竞争力。所以领导干部此时一定要吸取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教训, 从实际出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今后的方针政策进行有效制定, 使我国经济得以稳步发展。

1.5 克服难题

在个别地区, 执政领导只单单把GD的增加作为当地发展的唯一目标, 忽视社会稳定的方针对社会进行建设, 一些严重问题如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干部缺乏发展的科学态度, 一切没有从实际角度出发, 盲目跟风、瞎指挥, 为当地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或者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具备实际发展的领导水平, 思考问题不能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 从而使工作越来越被动, 而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的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良好发展。

2 领导干部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胆实践、改革创新, 从而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2.1 统筹兼顾

对于对地区有重要决策权的领导干部来说, 拥有统筹兼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统筹兼顾实行严格执行, 才能够对我国目前社会形势下的改革与稳定问题真正的进行行之有效的处理, 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在领导干部实际工作中, 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可能经常出现, 很有可能使干部在为这部分群众提供帮助时, 没有顾及到其他的群众的利益, 从而顾此失彼。这些都需要我国的领导干部拥有良好统筹兼顾的能力

2.2 开拓创新

现今的国际形势竞争激烈, 一些潜在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都在逐渐增多,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各国的经济环境都出现了很多艰难复杂的局面, 所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改革步伐的逐步深入, 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逐渐凸显。这些都需要领导干部拥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用快、准、好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2.3 应对风险

我国社会目前发展的普遍问题, 如经济发展方式不恰当、经济结构不合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都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等都直接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考验。另一方面,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严重危害群众生活安全的事件, 如台独势力、藏独势力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 都直接损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为此有应对风险问题的方针、预案, 从而保证人民生活的安定及社会的稳定。

3 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

3.1 加强自身修养

加强自身修养是对自身能力加强的基本工程, 要将自身的学习与研究、学习与总结联系在一起, 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加强自身修养也是对自身进行锻炼的主要渠道, 作为领导干部, 不能总是办公室内作决策, 要走到一线去,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从群众身上发现平时注意不到的问题, 吸取群众的智慧, 借助群众的力量, 第一时间为群众排忧解难。除了与群众打成一片, 还需要同干部进行交流, 有计划的将干部派往各个需要的地区, 使其能够锻炼成长。对自身修养的加强还是时代的潮流, 是时代的要求, 干部的思想高度直接决定了其工作实践的高度, 所以领导干部需要时刻以新的理念指导工作, 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实际的工作中以正确的理念指导出优秀的决策。

3.2 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制度建设也是领导干部能够提升能力的一项重要的体制保障。制定出一套的好的制度体系, 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够有所依据, 有所保障。在科学发展观的形式下, 一套好的政绩考评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它不仅仅是一套单纯的经济数据, 它将从各个方面对官员的知识、能力、政绩、品德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其能够有效激励干部的创新意识, 工作效率, 从而实现干部的人尽其才。同时, 还需要有一套政绩的评价机制, 对官员的评价不能够仅仅由内部决定, 要将其评价的权利发送给群众, 由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 不仅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作用, 还能够进一步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激励。

4 结束语

总之, 在新的社会发展潮流下,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提升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势在必行。为了实现我国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领导干部就需要认清自身定位、了解社会形势,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吸取经验教训, 并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使最新的理论知识能够切实落实到工作当中去, 时刻注重自身修养、自身素质的建设, 同时为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 尽最大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发展能力, 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摘要:本文对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发展能力的意义、途径与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分析, 从而为领导干部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敏.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之我见[J].党建研究, 2009 (04) .

[2]刘付春.近十年来领导干部亲和力研究综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5) .

坚持以科学领导推动科学发展 篇3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实践中研究领导科学

射洪地处丘陵地区,既不沿边又不靠海,交通条件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匮乏,属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围绕从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经济强县跨越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实现了从丘陵农业大县到工业经济强县的成功转型。目前,射洪已经拥有四家上市公司、四大工业城、三大支柱产业、两大新兴产业、90多家规模企业,初步形成工业园区化、集群化、集团化、品牌化格局,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工业发展集约化、要素积聚市场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之路。2010年,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列四川省第23位、丘区县第1位,“科学发展环境指数”进入西部百强县的前10位。射洪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绿化模范县、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金融生态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县。

与会学者指出,射洪县坚持走以科学领导推动科学发展之路,其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和针对性,是探索将科学发展领导实践转化为领导科学创新成果的鲜活案例。

与会学者认为,射洪经验对于以科学领导方式切实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具有普遍示范意义。课题组基于射洪案例,着眼于从理论层面提出科学发展领导力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从实践层面拓展领导思维、提升领导素质、完善领导机制,可谓“选题好、案例好、理论总结归纳好、研究方法好、成果转化好”,开辟了一条将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领导实践转化为领导科学的理论成果成功路径。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在科学领导带动科学发展中调结构、转方式

与会学者指出,射洪案例说明,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源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从转变领导方式做起。课题组基于对射洪经验的深入研究,将射洪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概括为四句话:全球化视野谋划发展;全域性统筹推动发展;全员性组织加快发展;全方位推进绿色经济优化发展。

射洪县坚持以“跳出射洪看射洪”的胸襟,用全球化的大视野审视射洪县情,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认识射洪发展条件的利弊,对射洪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定位。2008年以来,射洪紧紧抓住丘区示范和扩权试点的契机,以统筹城乡为主线,围绕“工业主导,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联动”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转型”(工业向循环集约转型、农业向生态高效转型、城镇向现代特色转型),实施“三带动”(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城镇化带动农村繁荣、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加快“三覆盖”(基础设施向农业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保障向农民覆盖),争取达到“三个率先”(率先走出丘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率先建立统筹城乡的新机制,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射洪县放眼全球,整合资源,主动融入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主动步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射洪县委着力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快”与“好”、“内”与“外”、“长”与“短”、“硬”与“软”的辩证关系,实施人才兴县,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协同机制,强化制度保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树立绿色经济理念,探索走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新路子。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营造绿色环境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行绿色人居、绿色社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态、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绿色运动、绿色教育、绿色文化等十大绿色生活工程。

与会学者指出,射洪以转变领导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成功实践,对于各地领导者、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领导者,拓宽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导思路、拓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领导思路、拓展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推动城乡统筹的领导思路,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坚持改革创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实践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与会学者指出,射洪县委从自身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反映客观规律性和富有理论创新性的一系列领导力新观点,即:以学习力强化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智力支撑;以决策力保证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以组织力整合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要素资源;以引导力引领科学发展与科学领导的具体进程;以执行力提升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实际效能;以感召力激发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把领导学习力、决策力、协调力、导向力、执行力、感召力融为一体,积聚成为以科学领导推动科学发展的科学发展领导力核心要素。最近出版的《科学发展领导力论析》,充分吸取射洪科学领导的新经验与领导科学的新观点。与会领导与学者认为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关于该书“在为促进领导科学为领导实践的指导和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评价,是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

四、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不断推进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

与会学者指出,领导科学是一门植根于实践的学科,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为领导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动力源泉和良好机遇。与会代表从三个方面提出深化科学发展领导力研究的思路。首先,要着重加强关于提高科学发展领导能力的研究,解决好提高“八个能力”的问题。即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形势的能力、领导各行各业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自觉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民主领导的能力、维护群众利益的能力、选人用人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等。其次,要提高领导善于问计于民的能力。第三,要提高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要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勇于提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思路,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定位工作方向和目标,用“五个统筹”的理念来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要大力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大任务、大综合、大检查、大信息等工作运行新机制。

与会学者还立足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把科学发展领导力理论研究推向新阶段问题,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深化科学发展领导力理论研究,当下要注重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以人为本与教育人民的关系、发展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关系、创造财富与合理分配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和谐稳定的关系、勤政良治与廉政公正的关系。有的认为指出,科学发展领导力理论为科学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新思路、新坐标,建议研究者从创新评价考核机制入手,具体量化领导干部科学发展领导能力与绩效考核指标,尤其在构建县级党政领导科学发展领导能力评价考核机制方面有所作为。有的认为今后提升领导干部科学发展领导力重点在县级,难点也在县级。以科学领导推动县级科学发展,要通过着力构建切合县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来体现。

领导科学复习导航 2[定稿] 篇4

(一)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P28)

1、决策工作专门化

2、领导主体集团化

3、领导方式民主化

4、领导方法科学化

(二)领导激励的作用?(P408)

1、领导激励是调动被领导者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2、领导激励是引导正确行为的重要手段。

3、领导激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

4、领导激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动力。

5、领导激励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三)就一般意义而言,考察识别人才时必须遵循哪些原则?(P281)

1、听其言与观其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四)选拔人才的标准有哪些?(P283)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理解“德”与“才”的内容和要求。

2、正确把握选拔人才的政策导向。

3、应用德才兼备标准的注意事项。(1)做好深入考察工作。(2)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五)协调人际关系有哪些艺术要点?(P376)

1、充分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做下级心目中的“理想上级”。

2、充分调动上级的积极性,寻求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3、协调好与同级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六)领导作风的意义?(P210)

1、领导作风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

2、领导作风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3、领导作风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4、领导作风是优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

(七)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P178)

1、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2、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

3、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4、具有民主政治素养。

(八)领导者的道德素质应该具备哪些方面?(P183)

1、忠诚,即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2、公正廉洁。

3、勤政尽职。

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九)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要点?(P349)

1、从群众中来——集群众力量为领导意见。

2、到群众中去——化领导意见为群众实践。

3、实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4、科学的组织群众。

(十)领导者授权艺术的要点?(P361)

1、授权的界定和类型。

2、领导授权的意义。

3、领导授权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二、名词解释。

1、领导者:是指由一定的组织正式任命(或委任)、具有一定职权、负有相应责任和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或集团。(P34)

2、领导激励:是指领导者为履行领导工作职能、实现领导工作目标,采取各种方法,遵循人的行为规律,激发被领导者的动机,鼓励被领导者符合组织目标的态度和行为,充分调动被领导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P404)

3、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在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依靠专家咨询和“外脑”辅助,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和方法,制定和实施决策方案的活动。(P234)

4、领导作风: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言行,是领导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的外在显现或流露。(P208)

5、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为履行领导职能、达到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和。(P326)

6、领导者素质:就是担当领导者角色的主体为履行领导职能、发挥自身影响和作用所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是基于人的一般素质、又符合领导者角色的特点而形成和具备的胜任领导工作的各种条件和特质。换一个角度说,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者的一切内在构成,是领导者借以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的内在条件和特殊本领。(P174)

7、调查研究:是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履行工作职责,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各级领导者应当着力锻炼提高的一项基本技能。(P342)

8、领导体制:是指领导系统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形成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

9、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领导策略、资源、方法和原则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技巧。(P356)

10、领导监督:是指领导者对下属工作的检查督导以及各种监督主体对领导机关及其人员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进行的监察与督促活动。

三、论述题

(一)领导绩效的意义?

1、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切领导活动都已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推进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即取得一定的领导绩效为目标。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领导者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如决策、用人、协调、沟通、监督、控制等,都须以提高领导绩效为出发点和归宿,领导绩效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领导活动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复杂工作,影响和制约领导活动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复杂性,领导者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领导目标和领导绩效的一致性这个核心。目标明确了,出发点正确了,就为领导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领导绩效是衡量领导工作成败与否的重要尺度。

领导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对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衡量一项领导活动的成败呢?其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最有说服力的尺度就是领导绩效。一般来说,领导绩效的大小、高低、多少直接表明领导活动的成败。领导绩效高,领导绩效大,领导绩效多表明领导工作是成功的、有效的,表明领导者是称职的、有能力的,表明领导目标和思路是正确的、领导方法是对路的。反之,领导绩效低、领导绩效少,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领导活动是没有取得成功的,领导者的能力水平是有待提高的,领导方法是有待改进的。

3、领导绩效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

评价领导工作绩效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考察领导者的过程。任何一项领导工作,都是领导者素质能力、思想意志的外化,因此,通过对领导绩效的考评,不仅可以了解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思想作风、能力状况、方法艺术水平,而且还能发现领导者是否具有潜在的能力,有没有培养的前途。所有这些,都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因为领导绩效是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运用自身素质能力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效,所以,通过对领导绩效的考评,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领导者的素质能力,为考察、识别、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4、领导绩效是领导发展的驱动力。

领导绩效不仅是推动领导者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动力,而且也是组织不断发展与壮大的源泉。一定有事业心与责任感的领导者,总是自觉地把创作一定的领导绩效作为奋斗目标。这种奋斗目标的实现,既是领导者自身价值的展示,也是其不断创造更高绩效的基础和动力。3

领导绩效的取得,标志着组织目标的不断实现,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个领导者所创造的领导绩效往往可以鞭策、影响和促进其他领导者的效仿,促进全体领导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领导绩效还能够激励员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促进团结合作。因此,领导绩效对于促进领导工作的发展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二)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

1、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明确领导活动的正确导向。

领导绩效考评具有导向作用。领导绩效考评不是为考评而考评,而是通过考评树立一种导向性,领导人们的行为,以此达到改善领导作风、优化领导素质、增强领导能力、提高领导绩效的目的。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建立考评的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明确考评的方法,帮助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明确方向和目标,引导领导者自觉地提高领导绩效。

2、领导绩效考评有利于强化对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监督。

领导绩效考评就是建立一套系统的考评指标体系,对领导者履行各项领导职能所产生的现实性结果所进行的考核评价活动。实际上,领导绩效的考评过程,就是领导环节与过程的再现,就是对领导行为进行检查与分析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可以发现问题,找到差距,防止领导活动中的消极行为,纠正领导活动中的越轨行为,保证领导活动的正确和有效。因此,领导绩效考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监察督促行为。领导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领导作风的好坏,不能由领导者本人说了算,也不能完全由被领导者的自由议论来定,而必须由组织化、程序化的考核评估来确定。在考核过程中,要把领导者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和领导活动的各种情况公之于众,动员和吸收被领导者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考核成本与效果,评价功过与是非,并在考评结果的基础上对领导者进行公平合理的奖惩,从而形成竞争机制,实现对领导者及其工作的监督,有效遏制和纠正领导者的不良行为,纠正或避免领导活动的偏差。

3、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领导制度的创新。

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领导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领导绩效。同时,领导绩效是否能真正得到提高,有是检验领导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包括领导体制在内的领导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大问题。健全完善的领导制度,无疑是领导活动得以成功和领导绩效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通过领导绩效考评,可以横向比较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的绩效,发现本组织领导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借鉴其他组织好的制度基础上,进行本组织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可以纵向比较不同阶段工作的好

坏和各种问题背后的原因,发现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自觉进行领导体制的改革和领导制度的完善。

4、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改善领导作风。

领导绩效考评是以结果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实。传统的领导活动模式比较注重投入,而忽视产出和结果。而现代领导活动则注重绩效管理,重视领导活动的结果和绩效。领导作风的好坏是影响领导绩效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优良的领导绩效与良好的领导作风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对领导绩效的考评,在一定程度可以促进领导作风的改善,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盛行,整肃领导者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风气、打击“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歪风邪气,改变“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独断随意行为,从根本上改善领导作风。

5、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改进领导方法。

领导方法是实现领导目标、完成领导任务的手段和中介,离开一定的领导方法,要实现领导目标是不可能的。领导绩效的取得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科学有效的领导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俗话说,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通过领导绩效考评,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使所采用的领导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时效性和科学性。

6、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素质。

领导绩效考评是对领导活动的全过程、对领导者素质能力各方面所进行的考察与检验;领导绩效本身就是领导者素质能力的外化与展示。通过对领导绩效的考评,可以发现领导者素质能力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领导者对自身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主动自觉地加强学习与锻炼,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素质修养,更好的胜任领导工作,履行领导职能。

7、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领导绩效是领导者素质能力在实践中的外化和对象化,领导绩效考评就是对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外化和对象化的结果进行的考评,实质上是对领导者的素质能力的综合全面考察与评估,因此,通过领导绩效考评就可以客观的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胜任领导工作,是否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还可以发现领导者是否有较大的潜力。因此,通过领导绩效考评,不仅可以为领导培训提供依据,还可以为组织发现、培养和和使用领导人才提供依据。

(三)怎样理解领导就是服务?(P35)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领:“领导就是服务”,服务比起权力与责任来,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所做 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就是“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勤务员”。如果说权力是领导者实现其领导的前提条件,是履行责任的手段,而责任是领导活动得以发生并进行下去的真正动力的话,那么,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是一切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当前,一个领导者要想做好服务工作,至少要首先进行两个转变:一是要转变领导就是“管人”的思想,要一心一意地为群众服务,为领导对象谋利益。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管画圆圈、做决策、发口号的做法,要实实在在地位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不止满足于公文的批阅,而要深入实际,了解自己的决定和号召在贯彻执行中发生的问题,为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着想。“领导就是服务”这一命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与实践观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来一去”,是领导工作的全过程,也是认识与决策的全过程,更是领导服务的全过程。所以归根结底,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与领导者的本质特征,是区别并优越于其他阶级领导的最根本性的标志。

(四)提高和培养领导素质的途径?

1、重视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

提高领导者素质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经验证明,学习一直是领导者获得知识和智慧、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当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学历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并一定表明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有了真正的提高,有相当数量的领导者不愿学习,没有时间学习,不会学习。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者必须带头重视学习。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提高对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做到自觉学习。其次,要明确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制定学习计划,做到持之以恒。最后,要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学以致用。

2、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是领导者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领导活动不同于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性工作,它是“决定做正确的事”的活动,特别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注重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获得真知,增长才干,历来是我们党培养造就领导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领导者提高素质修养的基本途径。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深入社会生活,注重实践锻炼,磨练意志,累积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综合素质。

3、不断自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

善于总结是领导者提高素质修养的催化剂,自我反省是领导者提高素质的内在动力。人类创造历史的能力和本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不断的总结实际经验中得以提高和增强的。领导者进行总结,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善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实,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再次,要善于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总结中,领导者无论对成功还是失败,对成绩还是缺点,都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4、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加强

建立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长效机制,把提高领导者素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通过制度化的规范和管理,形成改善领导者素质的外在压力,促使领导者产生并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领导者提高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领导者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四、选择题

(一)领导决策的类型:(P237)

1、根据决策对社会生产方式的适应性不同,将决策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2、根据领导工作的性质和决策对象的范围不同,将决策分为政治决策、经济决策、社会决策、文化决策、科技决策、军事决策等。

3、根据决策主体的组成不同,将决策分为集体决策、个人决策和专家决策。

4、根据决策目标的层次和范围不同,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5、根据决策的规模和重要性不同,将决策分为总体决策、局部决策和辅助决策。

6、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7、根据决策问题的解决条件和结果的确定性不同,将决策分为确定性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与竞争性决策。

8、根据决策主体的层次高低不同,将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与基层决策。

9、根据决策者追求的目标和实现的理想程度不同,将决策分为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

10、根据决策时间的先后不同,将决策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11、根据决策所要实现目标的多寡不同,将决策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综合决策。

12、其他类型决策。按组织性质和职能范围不同划分的管理决策、经营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主体的积极性不同划分的主动决策和被动决策,等等。

(二)领导激励的理论(用人理论)(P410)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美)《人类动机理论》五级层次:生理、安全、交往(爱和归属)、尊重(获得赏识和认可)、自我实现(成就和自我发展完善)。

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保健理论”。基本的理论是“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即,带来工作满意的因素好人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不相关的,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保健因素: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认为这些因素只能成为不满意因素而不起激励作用。

激励因素:成就、赏识、工作富有挑战性、晋升和工作中的发展等与工作内容有关因素,认为有了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以使组织成员产生满意感,从而具有激励的作用。

3、亚当斯公平理论

(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公平理论,也称社会比较理论。这种激励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注重公平在激励过程中的作用。亚当斯认为,个人在组织中更为关注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相比较的相对值,并对公平与否进行判断。

4、其他激励理论

爱尔得弗的ERG理论,基于马斯洛理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麦克里戈的X理论和Y理论,他的假设一是对人性采取一种负面的观点,称之为X理论;另一种观点是正面的,称之为Y理论。

麦克莱兰德的三种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弗洛姆期望理论,P(激励强度)=V(效价)·E(期望值)

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影响部署绩效的两大因素是目标难度和目标特性。除此之外组织绩效还受目标接受度和目标承诺度的影响。

斯金纳强化理论,也被称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论。体现的是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的客观联系。

(三)领导科学:就是对领导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和反映,是对领导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专门研究领导活动的理论、原则、方法、艺术和绩效等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五、填空

(一)领导者素质的特点:有一般人的稳定性、潜在性、基础性等素质特点,领导者本身更明显的是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

(二)领导体制的分类

1、根据领导系统中纵向权力配置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把领导体制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2、根据领导系统中不同层次所接受的上级领导的数量是否单一,可以将领导体制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3、根据领导机关最高决策者的人数是一个还是多个,可以把领导体制分为一长制与委员制。

4、根据领导系统中各部门的职权性质和范围,可以把领导体制分为层次制和职能制。

(三)领导艺术的特征

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5、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四)领导者语言艺术的特点:权威性、准确性、激励性、时代性。

(五)领导者能力素质

1、科学决策能力。

2、知人善任能力。

3、激励能力。

4、沟通能力。

5、创新能力。

6、危机管理能力。

(六)领导授权的划分类型

1、根据授权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刚性授权、弹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2、根据授权行为的形式,可以分为:口头授权与书面授权;个人授权与集体授权;长期授权与短期授权;逐级授权与越级授权。

(七)领导者选拔人才的标准(P283)

标准:

1、准确理解“德”与“才”的内容和要求

2、正确把握选拔人才的政策导向

3、应用德才兼备的标准注意事项

方法:笔试法,面试法,操作式考试法,心理测验法,群众评议法,短期试用法。

(八)非权力影响力的要素

1、良好的官德。

2、高尚的人格。

3、渊博的学识。

4、超群的才能。

5、深厚的情感。

6、牢靠的信用。

7、务实的作风。

8、公道的言行。

9、突出的政绩。

10、廉洁的操守。

(九)合理领导者的内容(领导者的完整概念要素):权力、责任和服务。

(十)领导绩效考评方法

1、基本方法:一是领导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

二是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

三是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

2、具体方法:一是调查研究法

;二是名意测验法

;三是目标对照法

;四是比较考评法

;五是专家考评法;六是统计分析法

;七是自我述职法;

领导学复习资料 篇5

一、选择题

1、领导的基本要素: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手段、领导目标、领导环境

2、领导学产生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

3、领导学产生的过程

(1)领导特质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2)行为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3)权威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4)权变论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

领导学是对丰富的领导实践与朴素的领导思想的集成化、系统化和理论化。1983年5月,我国第一本领导学理论专著《领导科学基础》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领导学的诞生。

4、领导的属性

(1)自然属性(一般属性,共同特征)

领导的自然属性的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它是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2)社会属性(特殊性或具体属性)

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

5、权力起源有关学说

(1)权力起源概说,代表观点——神权、德仁、智慧、暴力、契约、资源、接受。

 神权:权力来源于上帝,“神权论”

 德仁:权力是一种来自道德教化的影响力

 智慧:权力应该来源于知识,“哲学王”学说

 暴力:权力应以法律、军队等暴力工具为依托

 契约: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的权力则是天赋的  资源:权力来源于对组织资源的拥有与控制

 接受:从组织成员是否接受一项命令、指示或建议的角度来考察权力(2)权力起源的因素——人以劳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

6、不同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1)传统社会: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明显地交织在一起; 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 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 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经济权力有相当直接的关系。(2)现代社会:现代社会领导权力的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 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其内部功能的分化也日益发达;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3)社会转型期:在转型期社会,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

7、领导体制的内容

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职能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组织系统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的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规则体系。

领导体制的核心内容是用制度化的形式规定组织系统内的领导权限、领导机构、领导关系及领导活动方式。

领导体制的特征:根本性、系统性、规范性、稳定性。所谓领导组织结构,包括领导机构系统及领导班子内部两方面各因素之间的一定关系。它是领导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领导组织的结构有两种基本的关系,一是纵的关系,即隶属的领导关系;二是横的关系,即平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其形式有:(1)直线式领导(线性)结构;(2)职能式领导结构;(3)混合式领导结构;(4)矩阵式结构(“规划一目标”结构)。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1)一长(首长)制和委员会制;(2)层级制和职能制;(3)完整制和分离制;(4)集权制和分权制。

8、领导素质

领导者的素养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9、领导者的能力素质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1)洞察力;(2)预见力;(3)决断力;(4)推动力;(5)应变力;(6)辨才力。领导者的综合能力:(1)信息获取能力;(2)知识综合能力;(3)利益整合能力;(4)组织协调能力

10、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

领导群体结构,是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领导群体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五个方面的亚结构。

11、战略

系统结构优化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系统论管理学是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预测分析是进行战略研究的前提。

预测研究的一般原则:惯性原则、类推原则

常用的预测方法:(1)回归分析法;(2)时间序列分析法;

(3)模型法;(4)直观预测法。

预测活动的类型:社会预测、经济预测、科学预测、技术预测、军事预测。

战略目标确定的一般步骤:调查目标、拟定目标、论证目标、确定目标。

12、领导战略的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稳定性。

13、领导决策的要素

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目标、决策控制、决策后果

14、决策类型

(1)按照决策本身的地位来分,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两种类型。(2)从决策的方式和过程来说,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类型。

(3)根据决策者数量的多少,可以将决策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两种类型。(4)单项决策也称静态决策,它处理的是某一时间阶段或某一时点条件下,某问题应达到的可能状态或结果。系列决策亦叫动态决策,它是处理一串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同时又是相互联系,呈串联结构状态的问题的决策。

其他参考分类:

(5)按决策问题的出现概率分类,可分成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6)按决策的层级分类,可分成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微观决策。

(7)按决策本身所依据的条件分类,可分成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8)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分类,可分成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9)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分类,可分成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15、领导选才的相关内容

领导选才方法:(1)竞争考试法;(2)竞争上岗法;(3)绩效考核法;(4)荐举法;(5)群众评议法;(6)领导亲自考察法;(7)信息网络法。

人才的类型:

(1)依据工作性质――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2)自身素质的不同――发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3)发挥作用的不同――组织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人才的标准:(1)道德标准;(2)知识标准;(3)业绩标准.人才的四种类型:道德高,才能高;道德低,才能高;

道德高,才能低;道德低,才能低。

人才选拔原则: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16、有效沟通的条件

下列属于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A、传递信息的一定手段

B、沟通目的 C、沟通对象

D、沟通主题

二、名词解释

1、领导

领导是在社会活动中,由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领导权力

所谓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3、领导班子结构(参考)

领导班子是指由组织中的若干领导成员按照组织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而成的集体。(来自课件)

领导班子结构指一个领导班子在年龄、知识、专业、智能、素质等方面的布局和搭配情况,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结合体。(来自百度百科)

书本P79-80:

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是指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构成状况。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是指领导班子的知识构成状况。领导班子的智能结构,就是领导班子的智能构成状况。

领导班子的气质结构,是指其成员在气质类型方面的构成情况。

4、领导环境

领导环境,是指与领导活动及领导过程直接关联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传统、习俗等因素。(来自中山大学《领导科学》讲义:第四章 领导:概念分析)

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开展的各类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组合,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和自然要素,影响领导行为模式的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气氛与条件。(来自百度百科)

5、领导文化

领导文化是领导成员在领导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领导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包括领导意识、领导观念、领导魅力、领导价值观、领导合法性和领导行为模式等。(来自《领导科学》第十四章 领导文化:良好的领导生态环境)

当一定数量的领导成员形成一定规模的体系时,领导体系中的领导成员就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一种为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即领导文化。(来自论文《领导文化的概念、功能、特征及现代化》)

6、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来自《领导学基础》第七章)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 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来自百度百科)

7、渐进决策模型(林德布洛姆)

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8、领导思维

领导思维是领导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与领导存在相适应的一种思维格局,是领导活动诸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

9、领导理念

领导理念,是指领导者(个人或团体)对领导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及其以此指导领导活动形成的理论和观念。

10、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

三、简答题

1、领导体制类型、特征

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职能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人数划分,可分为一长(首长)制和委员会制。(2)按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职责权限性质与范围不同划分,可分为分层级制和职能制。

(3)按下级所对应上级的数目来划分,可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4)按权力的集中程度划分,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领导体制的特征:

第一,根本性。作为领导活动的制度框架和组织平台,决定着权限划分、领导者选举、领导行为规范、领导价值取向等。

第二,系统性。纵向层级节制,横向职能协作,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第三,规范性。体制的本身是一套行为规范体系。

第四,稳定性。机制、人员变化快,但领导体制相对变化小。

2、领导素质的要素

一是“ 高”,就是站得高、水平高。领导理论水平要高,要有高于被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强,体现出先进性、表率性。

二是“ 长”,就是有专长、有本事。一个优秀的领导应该有智慧,是人才,学有所长、业有专长,是其所在部门、所在领域、所在层次的优秀人物。三是“ 宽”,就是心胸宽、视野宽。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襟,有包容心,对下属、对人才的过失善于包容,能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四是“ 新”,就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创新是领导者优良素质最集中的体现。

五是“ 实”,就是干实事、创实绩。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

附注:

如果问题问的是领导者素质(素养)的基本内容,则可从以下几点作答:(1)政治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知识素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领导者的创新能力;领导者的综合能力。

(4)心理素养: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

3、领导文化的功能(1)内化功能

第一,为个体行为提供理性支持,提供判断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内在依据。第二,决定个体活动的动机和热情。(2)规范功能

领导文化的规范功能不同于法律制度硬性的、强制性的约束规范,它是一种软性的、非强制性的约束规范。

(3)导向功能

领导活动必然要受到领导成员观念意识的指导和影响。领导文化作为领导领域的主要意识范畴,无疑具有导向作用。(4)调适功能

领导文化可以在领导活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调适功能,它能够帮助个体或组织控制失范或减弱失范带来的不良影响。

4、领导选拔人才

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1)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2)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3)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将起着关键作用。

人才选拔原则: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选拔人才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1)正确处理资历与能力的关系,反对论资排辈,大胆选拔新秀。(2)正确处理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关系,既不能把知识分子与人才等同起来,又要克服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种种偏见。

(3)正确处理学历和水平,领导经验与文化程度的关系,既要反对以学历论人才,也要反对以经验论人才。

人才使用原则:

1、因事设人,量才任职

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

3、明责授权,用人不疑

4、爱护人才,用养并重

5、事业为重,举才荐贤

5、领导思维与理念 例:领导者为官理念 答:常怀“三心”,慎微笃行:

(1)常怀进取之心,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进取之心是党员干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干事、成事的精神动力。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工作中(2)常怀敬畏之心,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

只有常怀畏权之心,才能慎待权力不迷失,才能尽心为官不懈怠;只有常怀畏民之心,才能执政为民不轻民,才能为民谋利不营私;只有常怀畏法之心,才能发扬民主不独断,严于自律不乱为。

(3)常怀公正之心,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常怀公正之心,做人就有底气,做事就会硬气,做官就有正气。树公正之心、行公正之举、求公正之效

6、领导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是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决策活动。

科学决策的主要特点:

(1)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特别注意依靠各种智囊组织,注重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

(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科学决策的基本衡量标准: 第一,要有准确的决策目标。准确的决策目标有两重要求:一是正确,二是明确。第二,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所以,检验一项决策是否符合科学的决策的标准就是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否实现确定的目标。第三,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第四,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四、论述题

一、领导决策机制问题(例: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措施和途径)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措施和途径:

1、推进决策与执行的适度分离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即是决策的制定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权力滥用,部门职责不清。实际上决策与执行是公共决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职能,应相对分开,决策者的主要职责是决断而不是执行,着重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选定方案;执行者的主要职责着重于把经过确定的方案即政策法规具体化并付诸实施。

决策与执行作为管理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既相互连结又相互独立,两者在运作方式的管理方法上存在明显区别。在政府内部,可以尝试让一部分人专门研究和制定政策,另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政策执行,直接为公众服务。这样,决策和执行都趋向专业化,对于解决决策与执行在部门内部高度统一所带来的部门利益固定化、执行效率不高问题和实现决策科学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分离不是绝对分离,在分离中必须保持决策环节和执行环节的有效沟通。

2、加强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

一是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智囊机构。尤其是大力发展相对独立的民间决策咨询机构,并正确处理好“谋”与“断”的相对分离;

二是决策中枢系统要真正重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坚决杜绝“独断专行”、“长官意志”,在法律上保证其地位,提高其权威性。

三是加大党和政府咨询机构自身建设力度,提高咨询人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使其在规模数量上更加精干,在运作方式上更加开放。

四是淡化系统内辅助决策机构的行政化倾向,提高决策研究过程的开放度,充分利用决策系统之外的决策咨询机构所具有的更大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形成优势互补,建立起一种交互式的决策研究模式和开放性的决策成果评价体系。

3、建立有效的决策回应载体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

电子化政府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更加开放、有回应力、负责任和有效率的政府。由于决策回应载体的发展变化,网络使信息的沟通和传递省去了诸多中间环节,使决策主体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更加方便。

4、建立、健全公共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承诺制。公共决策承诺是决策主体回应公众的一个基本途径,它可以保证公众的要求、愿望和诉求得到尊重及重视。承诺的内容通常是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的最终解决时间和方案。

公共决策复议制。公共决策复议制是决策主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向社会公开表明自己的职责范围、决策目标、决策程序和惩戒方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公共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公正、合法地实现公共管理职能,主动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决策机制。实行公共决策复议有利于避免决策错误,更好地体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重大决策听证制。决策主体进行重大的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时,进行听证,让社会各方面公众代表参与进来,直接听取公众意见,能够使决策主体的各 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并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公众的需要。

实行重大决策听证会,是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决策法规回应制度。决策法规回应制度是指决策主体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对不适应社会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对需要规范的新事物进行立法的创制、修改和监督,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加强对决策主体自身行为的立法监督,尤其是在决策者决策行为的决策过程、决策执行等等进行制度化建设,这也是决策主体对于保障公民回应权利进行法律与制度的保证。

二、领导权力行使与制约(例: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制约)

(1)领导权力的行使即领导权力主体立足于有序的组织结构,遵循特定的原则与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对领导权力客体施加控制与影响从而使领导权力客体按照领导权力主体意愿采取行动,进而共同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①合理划分与配置权力:宏观(服从国家政治制度:政体、多党、司法;公民权利;社会经济结构;民族传统文化)、微观(组织职能、组织载体、组织人员)②领导权力行使的原则:正当、可行、民主、效益、权变

③领导权力行使的方法与艺术:授权(内部分配、分派任务、权责统一)(2)领导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要重视制度建设)

要求:独立、公开、对等、强制、协调

功能:导向、保障、防范、矫正、惩戒、调整

制约机制:权力制约——法定监督、道德制约——学习、教育、权利制约——公民权利

三、领导素养

领导者的素养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领导者素养的重要性:(1)素质修养是领导者自我完善的需要

(2)提高领导者的素质修养是有效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保证(3)提高领导者素质修养是加强领导影响力的客观要求(4)加强领导者素质修养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基础

领导者素养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素养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知识素养

1、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2、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3、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三)能力素养

1、领导者的创新能力:(1)洞察力;(2)预见力;(3)决断力;(4)推动力;(5)应变力;(6)辨才力。

2、领导者的综合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2)知识综合能力;(3)利益整合能力;(4)组织协调能力。

(四)心理素养

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一)素质培养的途径: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

(二)素质培养的方法:

1、要善于搜索书籍和快速阅读。

2、要与有知识的人交朋友。

3、要善于“以人为镜”,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4、要自觉地做思想总结和工作总结。

5、要以革命导师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

五、案例分析

1、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领导艺术的特点:创造性、科学性、灵活性、实践性。

领导艺术:

(1)用人的艺术

(2)用权的艺术

(3)思维的艺术:反向、多向、侧向、模糊、系统、直觉思维法

(4)处理关系的艺术(5)沟通的艺术

(6)处理矛盾的艺术(7)批评的艺术

2、领导决策与用人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一、根据时代需要确定组织目标

二、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领域

三、坚持按科学标准选才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 篇6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0 作者:姜春云

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同志70年前讲的这段极富哲理、形象而生动的话,至今细读起来,依然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进入新时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用心探讨“任务与方法”、“过河与桥船”的问题,仍然不失为一件大事要事,有着十分现实而特别重要的意义。

方法,是人们为人处世,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式。世上所有的个人、团体、政党和国家机关等,总是要借助、依靠、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达到预想的目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事半功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若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或者方法失当,则往往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领导方法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对策、举措和手段,是领导者解决工作实践中种种矛盾和难题的基本程式与做法,是领导者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领导方法有科学与非科学、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区别。领导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程度,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效率、效能和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党一向重视领导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始终强调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方式方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进行了领导方式与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突出强调增强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指导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领导作风的同时,强调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领导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他们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对改进领导方式与方法,提高领导水平都有精辟的论述。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进和完善。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正是由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代接一代地重视研究解决领导方式与方法问题,引导全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与任务,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与方法,转变领导作风,才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巨大成功,开创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是很适时、很中肯、很有远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格局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任务和新的客观实际,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综观全国各级各行各业领导干部工作方式与方法的现状,既有适应的方面,也有不适应的方面。应当说,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领导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改进,创造积累了许多富有生机活力的新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但是,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思想观念陈旧,领导方式与方法落后于形势任务的需要。有些同志无视领导环境、对象、内容的变化,还在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工作方式与方法管理市场经济,管理社会事务,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随意干预企业运营,用“一刀切”的办法指挥农民种这种那,用“拍脑袋”的办法进行决策,甚至用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办法对待群众,以致造成妨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重脱离群众的不良后果。有些同志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领导工作,感到茫然,苦于无方,感叹“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一些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则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领导方法欠缺,遇到复杂的矛盾和工作难点不知如何应对的问题。可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学习掌握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各级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领导同志的当务之急。

自2002年10月开始,我和部分热心于领导科学研究的同志,就新时期领导方法这个课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索与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接触过不少在一线工作的干部,发现有些同志工作热情不可谓不高,责任心不可谓不强,也不可谓不辛苦,一心一意想把工作做好,为老百姓多办些实事、好事,可是,往往心也操了,劲也费了,累也受了,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原因何在?领导方式与方法不对头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同志平时不大注意研究形势任务的变化对领导方式与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对学习和掌握科学领导方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自觉性,习惯于“用老方子治新病”,凭老经验办新事,往往是“过河不搭桥”,“跟着感觉走”,得过且过,甚至盲目蛮干,这怎么能产生好的效果呢?有些同志深有感触地说:“领导工作千难万难,方法对头就不难领导工作再忙再乱,方法对头就能举一反三;领导工作容易陷入被动,方法对头就能赢得主动。”可见,把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改革深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特别是做好一线领导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在必要必需必行。

新时期领导方法课题研究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领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领导方法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新的形势任务和客观实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总结概括新的领导工作经验,注重研究、探讨、回答新时期各级领导、尤其是一线领导工作的方式与方法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和课题组的同志们经过反复商讨、比较,把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为18篇,即观念篇、发展篇、决策篇、调研篇、创新篇、信息篇、用人篇、基层篇、群工篇、矛盾篇、务实篇、示范篇、法制篇、团结篇、公仆篇、廉洁篇、学习篇和班长篇。领导方式方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新时期领导方法18篇的组合是一个整体,各篇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观念篇是本书的开篇,解决的是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开拓创新的基础。改革开放每一步的成功,领导者思想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正所谓“成亦观念,败亦观念”,“一念之差,天上地下”,“观念一变天地宽”。发展篇是探讨领导者谋事、创业思路的。怎样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本篇研讨的重点。决策篇是研究领导决策科学化问题的。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基本功。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决策必须坚持哪些原则和程序,怎样进行前期研究和多方案综合评价、对比选优,怎样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防范决策风险和失误,有效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成功率,在本篇中都有涉及。调研篇解决的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本篇着重探讨、论证了调查研究在新时期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把握新时期调研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内涵,创新方式方法,以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创新篇论述的是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领导工作的新突破,重点探讨了领导者为什么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品格,以及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信息篇回答的是提高领导工作效率的技术手段问题。有无信息化意识,能否及时获取并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是新时期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篇侧重研究了领导者如何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推进领导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用人篇论述的是如何认识和开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怎样正确理解人才强国战略、确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解决人才既短缺又浪费的问题,消除人才选用上的种种弊端等问题。基层篇着重论述了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城乡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总结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成功经验,从基层工作的实际出发,归纳了做好新时期基层工作的八种有效工作方法,并探讨了上级领导机关应当如何关心、指导、帮助基层组织和干部做好工作等问题。群工篇重点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什么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新的需求,转换工作思路,采取新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以及怎样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矛盾篇重点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新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包括领导者在处理这些矛盾中应当坚持的原则和方法,怎样做到“对症下药”、切中要害,促使矛盾迎刃而解。务实篇重点剖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及其根源,探讨如何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论证了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必须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示范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新时期典型示范这一领导方法的意义、特点和运作方式,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法制篇重点论述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与改进领导方式、方法的关系,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带头学法、懂法、守法、执法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团结篇涉及的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针对新形势下种种影响团结的因素,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就如何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基础,发扬团队精神,搞好“一班人”和方方面面的团结,作了比较深刻系统的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法。公仆篇研究的是新时期领导者如何认清自身的公仆身份,摆正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克服“官本位”思想和种种“官气”,做合格的人民公仆等问题。廉洁篇重点探究了极少数领导干部陷入腐败深渊的根源,论述了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从自律着手,依靠教育、监督和制度,从源头上解决拒腐防变、清正廉洁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学习篇着重探讨了领导干部在新时期加强学习、增长知识的特殊重要性,论述了如何端正学风,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机制,有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领导本领,做“精明、高明、开明”的领导者。班长篇是本书的最后一篇。班长在“一班人”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性作用,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本篇围绕如何当好班长、做好一把手的工作,论述了必须处理好的八个方面的关系,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当前一把手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也为本书画上了一个凝重而值得深思的句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握和应用以上这些领导方法并使之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还是靠千百万领导者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去认识、去践行、去探索、去创新。

应当说,这一课题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时期领导工作的新经验,探索了新时期领导方法的新思路,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构想和新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书稿形成之时,适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央号召全党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提高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当前全党和全国各级各行各业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但愿本书的出版对各级领导者、特别是在地方工作的领导同志,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所裨益,有所帮助。

浅谈《大学》之道的领导科学 篇7

一、《大学》之道对领导人的科学设计

《大学》的“三纲”不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指“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古人认为,真正能够有大成就的领导,须彻底了解“能知”之性的大机大用才可。这涉及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这篇短文无法详细说明。

简要言之,《大学》对领导人的要求,虽然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但更关注的则是他的综合素质。“格物”可理解为学习各种知识,但也包含有格除心中过分物欲的意义,是对待自己的理性与明晰万事万物理性的结合。做到 “格物”,然后能够“致知”,也就是懂得人生、事业的真实道理和意义。之后才能“明德”,明确地树立起道德与理想, 并真诚而热烈地去追求。达到道德的要求并不足够,在担当领导之前,《大学》还设置了一个管理家庭的考验。古代的家庭人口繁多,其人情世故远非现在社会的小家庭形式所可比拟。因此,还需要“齐家”,等有了“基层”管理经验后, 国家方能赋予重任。

由此可见,古代社会的政治设计初衷对领导人的要求非常严格,也符合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只不过其“德” 基于传统文化的“道”,而今日我们谈的德,是社会主义道德。 但在阶级角度之外,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从世俗生活的角度而言,传统《大学》之道对领导的培养和认定无疑是具备科学性的,其合理内核是经过了无数考验的。

二、政治现实与科学设计的博弈

美好的愿景落到实际,总会产生偏差,历朝历代组织机构的建制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冗杂起来,理论道德上的政治为民抵不过利益取舍下的政治为官。于是《大学》 设计的修齐治平的理想政治一转而为“治天下不如安天下, 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的消极管理模式,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国古代以自己利益为本位的所谓“中庸”的官场文化。1

“治天下”尚带有积极进取的意态,也许是一心为民, 也许是向上邀功,也许两者兼备,总之还是想方设法在干事。 皇帝、宰相等等首长们考核干部自有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 但是“干得多必然也错得多”,制度不论好坏,执行的都是在场上的人,当官场相互掣肘,任何错事都有可能成为某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在仕途上的致命污点。唯有当其从心理到行为均“成熟”以后,才能受到集体“赏识和认可”,成为“酱缸文化”的游泳高手。特别是对受到层层监督的基层官员而言,不办事与少办事,显得更为稳妥。

在中国历史上,越到政事疲敝之时,治官的官越来越多, 治民的官越来越少,这其中就隐含着这种人性的趋向。因此,对官员来说,往往行放任政策,总还可以苟安,行干涉政策,就不免弊余于利。到了这一步,深受环境浸染的官员们自然也不指望通过积极的工作来获得认可,本能地倾向于天下太平无事即可,将被动的、掩耳盗铃式的管理模式美其名曰“安天下”,仿佛达到了《大学》“平天下”的君子之道。由此形成管理层中的“拖”、“推”、“蒙”、“哄”、 “骗”等等腹黑的官场文化,干得好不如吹得好,大家心照不宣,只要任上不出事,那就是自己“平天下”的本事。2当发展到各处不断有百姓抗议之声,社会进入不稳定状态时,同样还有“能平事”、“能救火”等等各种理论和考核标准作为治事能员的参考。

当然,纵使那些俊杰们位极人臣,却也再没有心力去扭转乾坤,偶尔冒出那么几个,当时的政声也往往不太美妙。 大家集体唱赞歌,直到下一次暴力运动席卷。缺少文化与制度的建设和纠正,一切又都周而复始,这样的情况在明清两代的笔记中颇为显著。

三、重新审视《大学》之道的领导科学

今天我们以古鉴今,既要看到传统经典所记载的修齐治平等等理念是为人性打造的政治理想,也要认识到在其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从自身修养做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程固然美妙,古代也不缺乏监督、考核、 选拔、教化等等的制度和力度,甚至在肉刑、连坐等处罚力度方面远超今世,但却依然无法抵挡住整体的崩溃,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其实《大学》之道并没有错,对领导的设计也非常科学, 是从人性出发而建立,但却无法抵挡人性而已。也因此,中国传统政治从来都是“外儒内道”,儒家合理科学的精神早已被偷换。许倬云将此说成儒家理想通过法家实践来体现, 其实问题的关键完全就在于其出发点的位置。以儒家最高的 “天下平”的“大同社会”为出发点,那么领导人的修养就需要达到“三纲”的高标准。等而下之,以传统文化中所谓以“霸道”维护天下稳定的模式出发,对领导人的道德要求就没有那么高,毕竟生产力条件摆在那里,这样的领导人在成长过程中,势必会陷入各种人性陷阱,也因此而形成了前面所谈到的“酱缸”。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达到《大学》的修养。

由此看来,儒家的立意无疑是高明的,而且是超前的, 只不过现实很无奈,当“天下大同”沦为口号,现实的利益才是个人的“目标”。而今天我们则有了社会前进的共同方向,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毛泽东主席的口中,常常被指代共产主义,因此,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选拔机制中,如何借鉴传统儒家的精神,参考其科学设计的理念,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改造的一个方面。当然,法治是当前的主要手段,这一点毋庸多谈,但社会主义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将为实现大同理想而构筑的“三纲” 领导科学现代化,将立身处世的道德出发点作为考察领导的对象,将《大学》合理的内核加以应用,也应当是情理中事。 物质文明上可以先富带动后富,精神文明也同样如是,而领导人,自古以来的理想即是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远远超越榜样的作用。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却同样要以《大学》 之道的领导科学作为基础。

摘要:共产主义与传统大同社会有其共通之处,对领导的要求也可以借鉴古代《大学》之道的模式。

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 篇8

一、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提质强村的实践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龙泉村最为迫切的任务。根据龙泉村的村情,工作组从开展经常化教育、建立合作组织入手,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以期为新农村建设“强身造血”。

1.以“新农学堂”为平台,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型农民短缺的现实难题,龙泉村首创“新农学堂”,对农民进行法律政策、农业科技、文明卫生、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培训。新农学堂组织机构健全,制度严格规范。由村第一书记担任顾问,村总支书记任学习组长。规定两委成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全体党员、村民组长、合作社负责人、团员骨干必须参加学习,欢迎其他村民随时参加学习。新农学堂实行“一月一课”,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系,每月邀请2—4名专家、学者集中授课,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现场解决生产经营难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利用“新农学堂”这一学习平台,村委还积极争取到了湖南九三学社、团省委、省图书馆等单位对龙泉村的关注和项目支持,与邻县光明村、清溪村达成了以互派干部见习、互销农副产品、互推旅游项目、互享工作经验為主要内容的“友好互助共建新农村”协议,为偏僻山村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交流窗口。

2.以发扬民主为基础,提升“两委”科学决策能力。龙泉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支村两委的正确领导。龙泉村被确定为市农村建设扶贫布点村后,首先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在黄材镇党委指导下,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并成立了农业和商贸两个党支部,健全了全村党的组织系统。通过公推直选,把思想品行好、管理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双带”能力的党员选进两委和支部班子。同时,把提高班子科学决策能力作为全村提质的核心内容和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于发扬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此,村党总支先后建立了村民定期走访制度、访贤问计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项目建设反馈制度等,从而保证决策更加符合全村的客观实际和村民的心愿要求。

3.以合作组织为纽带,提升农民市场竞争能力。根据龙泉村土质、气候、地理环境适宜种植猕猴桃的特征,在邀请专家充分论证后,工作组决定在龙泉村引入猕猴桃种植,大力开发猕猴桃产业。在开发种植过程中,为了加强集体协作,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2007年11月,在村委会的引导下,龙泉村成立了“宁乡县楚源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制定了农户可以以田地入股或以现金入股的方案,又成立了“龙泉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为土地有效流转、土地资源整合、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村民田地增效打开了新的思路。两大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原子化”、高度松散的农民终于吹响了通过共同愿望、共同利益相联合的组织化的集结号,也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实地训练机会。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组织专业户外出参观学习,开展技术交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通过“产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及时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民增收、土地增效、农业增产的问题,而且能够培育农民的合作互助精神,强化集体行动能力,进而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了龙泉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4.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提升农民公共行为能力。作为“国宝之乡”的龙泉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这些珍贵资源的有效开发。要致富,先修路。但全村留在家中的人,多为老弱妇孺,根本无法组织起相应的财力与人力。为破解公共事业如何开展这一难题,龙泉村农民创造性地成立了中国首个农民义工组织——龙泉农民义工合作社,以此整合力量,为支助本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产业项目服务。农民义工合作社将共同的社会利益目标升华为村级公共事业奉献的道德精神,举起了新形势下的集体主义旗帜,成为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修建、扩建村级道路建设中,农民义工社的社员不仅自己义务出工出力,带头捐让扩建道路中所需的自家山林和田地,还主动做邻里乡亲的思想工作,为扩建道路扫除障碍。在农民义工合作社的感召下,龙泉村在外工作人员也纷纷捐资相助。义工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了农民的精神素质和道德风尚,创新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5.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提升农民“自我造血”能力。龙泉村是一个相对封闭与落后的村庄,争取项目投资无疑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即通过外部的“输血”来提升村庄的自我“造血”能力。为此,龙泉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来开发优势产业、带动村庄发展。一是多渠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突破山村发展的瓶颈。针对龙泉村山地辽阔,旱地多、水田少,坡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工作组与龙泉村“两委”在认真做好村级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1800多万元,争取财政及各级投入用于美化村庄环境的“帮扶资金”500多万元,使水、路、电、网等制约龙泉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环境得到美化,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龙泉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精心策划和推进特色产业项目,提升农民参与现代产业经营的能力。通过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和湖南师大旅游学院的专家科学论证,出台了《四羊方尊战儿垄妫氏部落建设概念规划》,设计了三福门古战场、农耕文明体验、帝王祭天祭祀台等历史文化景点;开通了“龙泉宝地网”,利用各类媒体积极宣传龙泉村的资源与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努力,龙泉村共争取各项建设资金3700万元,开发培育产业项目10多个,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7年的1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12万元。更为关键的是,村民通过全过程参与项目开发与建设,逐渐熟悉了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与协调各个环节和操作程序,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村民“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为龙泉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提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能力。龙泉村共有72名党员,其中有6名是村干部,这是全体村民中最为先进的一部分,他们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是龙泉提质强村创业富民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村党总支狠抓党建工作。一是注重健全和改进民主生活会,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村党总支坚持每季至少召开一次班子党内民主生活会,要求党员尤其是村干部,必须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党员民主评议。二是注重培养发展新党员,完善基层组织的后备结构。三是注重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从健全干部组长问责机制入手,建立起“村干部联片、组长计生指导员联组、党员联户”的工作制度。制订了全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把工作任务指标进行分解,设计了相应的权值,通过量化计分考核制,增强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注重开展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经常化活动,构筑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树立了党员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发挥了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二、构建现代农村、实现创业富民的成效初显

从2007年市建设扶贫工作组入驻后,通过培育新型农民等系列措施的推进,龙泉村两委班子活力大大增强,村民集体协作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村庄各项事业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1.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具体表现为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增强、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引入。从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来说,通过“十星级”文明村组、文明户创建活动,激发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制定卫生公约、护林公约等村规民约和大力开展卫生整治、文化进门、法律入户、科学普及、政策宣传等活动,积极试点改水改厕、修建垃圾池,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改善了村居环境。通过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农民崇尚科学与抵制迷信、移风易俗与破除陋习的良性循环。通过成立农民义工社,提供价值导向,淳化村风民风,提升了农民思想道德境界,推动了文明村庄建设。

2.基础设施日新月异。随着龙泉村民素质的提升,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集体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在交通方面,共修建村级水泥硬化路面28公里;在水利方面,争取项目资金120万元,基本解决了全体村民的“饮水安全”难题;在土地整治方面,争取项目资金540万元,平整格田1600亩,改建、新建机耕道路16公里;全村农网得到了升级改造,有线电视实现了“户户通”;投入资金25万元,完成了350户“改厕建设”,建成垃圾池26个。龙泉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公共供给持续增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龙泉村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使龙泉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全村全部人口参加了合作医疗,建立了村医务室,解决了村民基本医疗问题;成立村文化信息图书中心,建设50平方米村图书馆,纳入了“文化共享工程”;配备了村广播室和播音员,全村8个村民小组架设了播音设备,实现村级广播全覆盖;成立了由12名村民组成、拥有3万元乐器器材的“农民歌乐队”,服务地方礼仪庆典活动,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投资3万元新建了“农民健身工程”,村民拥有了自己的健身设备与休闲场所;等等。

4.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发展支柱产业无疑是带动村庄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改变村庄落后面貌的最佳路径。龙泉村根据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资源,探索出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以猕猴桃、茶叶为主的种植业渐成规模;以养殖虫子鸡、土花猪为主的传统养殖业正在升级;通过积极规划、稳步开发旅游资源,以四羊方尊、三福门等景点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业凸显亮点;龙泉漂流、户外运动公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5.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前,龙泉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000元左右徘徊,远低于长沙市、宁乡县平均水平。2007年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一些惠农项目的成功实施,既为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村民多渠道增加收入提供了大好机遇。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311元,比2006年人均净增2000多元。龙泉村以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使新农村建设有了强有力的主体,龙泉村必将具备无穷的發展潜力和强大的发展后劲,农民增收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步入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上一篇:加油站车牌方案下一篇:写真喷绘设计入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