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之张爱玲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品赏析之张爱玲(精选8篇)

作品赏析之张爱玲 篇1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爱玲不平凡的写作艺术。所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④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恋爱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人物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一点对方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运用通感方式进行描写上有充满着艺术灵性的表达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写人的感觉: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是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金锁记》)

这是一个女人情长气短的窒息绝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再如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

3、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对创作的认识。作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题材选择了认为合适的写作手法,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人物在回忆与真实间徘徊。在今天看来,作家的创作也是相当含蓄而内敛的。她把精力运用到故事的营造中去,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特别是善于抓住人物一刹那的心理变化——欢乐时的一丝苍凉,勇敢时的一丝恐惧,作家把这种心理感受如抽丝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丝一丝,编织起来,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一只蝴蝶——永恒的人性灵魂的翅膀,放飞掉。正是基于此,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浓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在这一阶段,作家在情节的推动,时间跨度的起转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较长的情节之间是一段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切换: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诸如此种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同样,张爱玲小说的结局也非常精彩,一两句话的收尾,戛然而止,无尽的余韵在后面延伸。

4、营造气氛的高手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的“出离”,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倾城之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的乱世之中,一旦两人独处,展开他们感情的“对决”,作家只是几句景物的交待,就让他们成为舞台剧中的演员:“一眼看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5、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

借鉴中国古白话小说的语言和意境,是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也是历来所为人垢病之处。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其进行指责,认为这使其作品变得不够扎实,陈腐阴暗。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其一,是看这种学习和借鉴是否值得提倡。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旧有的文化体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构,小说家们从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形成了新的文化语言。三四十年代是这种语言的成长期,这时从旧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是肯定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但即使在新的文学语言成熟的今天,张爱玲作品的语言风格依旧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当向旧的文学语言汲取营养?张爱玲的文学语言直接从古白话小说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晓畅、生动、传神,一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调,虽有做作的伊呀声,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转动人。作品中的有些词在当代语言中已经极少使用,如“匝、挫、浑头浑脑”,但不乏恰切妥贴之处。其二,在评价作家的同时,应该根据其特定的时代和条件,在作家创作的当时,新文学语言并未成熟。相对而言,作家的文学语言已经相当完美圆熟了。诚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话小说中的句子,使语言生硬造做,成为恶俗滥调。但就于整体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说成就已有定论,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学习和借鉴的成功。即使在文学语言成熟丰富的今天,张爱玲的文学语言依旧属于佼佼者,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穿梭时光,经历了一次洗礼。你像个老师,为我介绍一个个关于服装,舞蹈,画作的故事;你像个孩子,爱撒撒娇,童言无忌。更多的时候则把我当成知己,“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你说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我静静地思索着,若有所悟。你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认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我回应似的笑了笑,也许是吧!

作品赏析之张爱玲 篇2

“靡丽笙大约是不知道客厅里有人, 脸上湿漉漉地还挂着泪珠儿, 赤褐色的头发乱蓬蓬地披在腮颊上。身上穿着一件半旧的雪青绉纱挖领短衫, 象牙白山东绸裙。” (《沉香屑第二炉香》)

“阳台上有两个人站着说话, 只见一个女的背向着他们, 披着一头漆黑的长发, 直垂到脚跟上, 脚踝上套着赤金扭麻花镯子, 光着脚, 底下看不仔细是否汲着拖鞋, 上面微微露出一截印度式桃红皱搁窄脚裤。” (《倾城之恋》)

“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 红的、桔红的、粉红的, 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 一条条, 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 窜上落下, 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 (《倾城之恋》)

充溢着张爱玲作品的这些亮丽色彩让许多读者着迷。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这样赞颂过她:“我读张爱玲的作品, 觉得自有一种魅力, 非急切地想吞读下去不可。读下去就像听凄幽的音乐……她的比喻是聪明巧妙的……她的鲜明色彩, 又如一幅图画, 对于颜色的渲染, 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张爱玲作品中颜色的运用的确是别具一格, 她与其他作家运用颜色的风格截然不同, 琼瑶也善用色彩, 但她常用的色彩是淡紫、淡蓝、粉红, 白色也是纱白, 总给人一种轻盈、飘逸、朦胧、诗意的感觉。而张爱玲常用“赤褐色”“雪青”“绿油油”“漆黑”等颜色, 这些颜色绝对没有一丝朦胧和飘逸, 纯纯的色调, 毫不含糊, 而且这些颜色深沉而酽实, 仿佛是张爱玲蘸着接近饱和的画笔一次又一次涂抹她的作品, 涂了待干, 干了再涂, 一遍又一遍, 直到那些颜色发亮发冷为止, 红必是如血的残阳, 绿必是如幽冷的深潭, 而金一定是在黑乎乎的角落里散发出的沉重光芒。

张爱玲为何偏爱这些别人不敢用的色调呢?这与她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张爱玲是贵族的后裔, 她的祖父张佩伦是李鸿章的女婿, 张爱玲父亲身上有着典型的遗少作风, 染有弄花捧月的旧习气, 性情暴戾乖张。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 她深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 清丽而又孤傲。这样两个性格矛盾人物的结合给了张爱玲与众不同的基因, 赋予了张爱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封建官僚家庭充满陈腐之气, 阴暗潮湿, 而权贵和金钱又簇拥出凝重的亮丽来。现代西方生活颓废糜烂、玩世不恭, 同时又浪漫诗意、新颖大胆, 这又成就了张爱玲精细考究的审美格调。张爱玲用色之纯是贵族血统酽实的纯, 她用色之亮是中西合璧闪耀出的光泽, 这种纯实的亮色在陈腐的环境中散发出阴湿的冷意, 给人一种逼仄压抑之感。

张爱玲用色华美、醇厚、凝重, 这与张爱玲自小接受古典文学熏陶分不开。张爱玲在一种书香与旧僚气并融的环境中成长, 如鱼得水般发挥了她善悟的特性, 汲取了她成就自己的富足养分。她三岁便会背唐诗, 步履尚在蹒跚中便站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吟诵“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她七岁便会写小说, 十几岁看《红楼梦》《西游记》。古典文化的渊博、深沉、浩瀚给了张爱玲厚实的底蕴。如果说权利和金钱簇拥出来的亮丽是凝重的亮丽, 那这种凝重也只是地位、威严、身价的凝重, 而张爱玲从古典文化长河中汲取的却是底蕴的凝重, 人格的凝重。

张爱玲用的颜色五彩缤纷, 华丽深邃, 还时时透出一股寒意甚浓的冷气, 它不同于初秋落叶轻舞的微凉, 而是隆冬腊月孤风横扫过枯枝的生冷。这与张爱玲对待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作家, 张爱玲一直用深邃的冷眼旁观世事, 不投入任何的情感。这种冷静客观近似乎冷漠的态度, 给她的作品蒙上了深沉的孤独、清醒的失落和无奈的没落。因此, 再亮丽的色彩也必然散发出沉重的叹息, 让读者爱惧交加。

作品赏析之张爱玲 篇3

关键词:女性意识 背景 婚恋 女性形象

引言

人类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情感、心理和思维结构等等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得反映与表现它们的文学有了超越时空的相似性。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有了“可比性”。通过对中西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的平行研究,人们可以归纳出中西共通的文学现象和审美心理,并上升为一般和真理。①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两位女作家对她们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有句名言说:“在所有伟大作家当中,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为张爱玲辟专章,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由于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刻画人物,擅长描写心理,对细节的把握得心应手。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不同背景下的女性意识

奥斯丁的一生大半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传统思想与习俗比较顽固的英国乡村,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的眼界与思想,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是汉卜夏郡斯蒂文顿教区的教区长,兼管邻近的两个教区,靠着两个教区的收入,加上招收学生,养活九口之家,维持着农村中等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奥斯丁的生活圈子主要限于乡村的中等阶层,她本人过的基本上是中产阶级妇女的悠闲生活,正如她书中描写的那样。较为悠闲富裕的生活环境使奥斯丁得以阅读很多书籍,并能够和她的姐姐卡桑德拉走亲访友,参加乡村舞会和其他社交活动。凡此种种,既使奥斯丁拥有了写作的基本条件,落后的教会家庭与相对闭塞、狭窄的乡村生活也使她难以摆脱保守的道德习俗。

相对于奥斯丁,出生于二十世纪的张爱玲所处环境要复杂得多了。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家庭门第显赫,从小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四十年代的上海,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层次的文明多面碰撞,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也时时缠绕纠结,这种社会历史环境对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影响很大。作为一名有着清醒认知又具有非常敏锐眼光的现代知识女性的张爱玲有着更为复杂的情结。身处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独特条件下,特殊的家庭背景,在香港求学时遭逢战争的经历,这种种际遇加诸于张爱玲这样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之身使她把目光从社会收缩到自身、以对人性尤其是女性内心的透彻审视代替对当时各种社会潮流的盲目趋势。对女性在命运的拨弄下所做的种种选择进行解析,无论她们是主动或被动,张爱玲的笔触所至都没有导向道德上的谴责,而代之以深刻的心理剖析。这种对女性的理解包含着浓浓的叹息与悲哀。深刻的心理透视也无疑折射出了女性千百年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遇的社会历史根源。②

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日俱升。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尚处在潜伏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相较于经济发展也都暂居于次要地位。此时的英国社会,尤其在乡村的中上阶层中,弥漫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呈现出一副歌舞升平的宁静安逸面貌。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并起的风雨飘摇时期。出生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分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度的国民的张爱玲和奥斯丁,且不说她们的家庭背景、生平阅历已大大不同,单此时代背景,奥斯丁心中也不可能有张爱玲那样互相激烈撞击的复杂冲突。对旧观念施加于女性的压抑与禁锢也不可能体验得像张爱玲那样深刻。奥斯丁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萌生的,这也决定她不会成为一个社会的叛逆者,相反,对社会的顺从构成了她性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的作品也便于含蓄的反讽之中呈现出一股轻松愉悦的戏剧气氛。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奥斯丁“不僧恨,不怨愤,不胆怯,不反抗,不讲道地写作。……她的天才和她的环境配合得极其完美。”③

总之奥斯丁处身的社会及其地位家庭环境,决定了其生活还是相对稳定自在的,最起码社会对她的限制还没有发展到无法生存的地步。而张爱玲的命运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了,尽管西方社会文明侵入了当时的社会,在此影响下,一部分进步女性萌生了独立自主、自己把握命运的主体意识,但保守的封建势力惟其腐朽,也更加顽固。当时的女性处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地步,对社会的迫害已承受到极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的变态与疯狂也正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二、婚恋中不同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的小说主要以新旧文化交替的上海为背景,虽然当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已冲击到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依然受长期形成的封建习俗禁锢。经济是导致女性的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但内在原因则是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在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通过心理分析,作者关注了受压抑女性的女奴意识对婚恋的影响。在这种物化的婚恋关系中,女性显然处于被动,这使她们根本无法把握自己人生幸福的轨迹,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在婚恋问题上她们受着封建意识的奴役,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奴性心理使她们生活在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狱里,自觉自愿屈居于男性的脚下。④无论是有知识的如白流苏,还是无知识的如霓喜;无论是为经济的如淳于敦,还是为爱情的如葛薇龙,这些女性全被代代相传的封建意识扼制了喉管,屈从于、甚至是期盼着男性世界的控制,从未想过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注定了她们在婚恋中的女奴地位。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已影响到文化的深层,连远离喧嚣城市的宁静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姻问题上也部分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人道的思想观念。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充分表现了奥斯丁所推崇的理想模式,在她与达西的交往中,始终坚持着自己人格的平等和尊严,把高尚的情操、情感的需要视为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⑤这种婚姻态度的心理基础正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对人格尊严、平等独立的坚持。所以奥斯丁笔下的理想婚姻包括双方相互的理解、尊重、平等和自由,正是这些品质,人们才有可能超越家长制的束缚,实现自我。⑥《劝导》中克罗夫特夫妇共驾一辆马车的方式让安妮设想到他们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的。“她冷静地往旁边一拽缰绳,车子便侥幸脱险了。后来还有一次她急中生智地一伸手,车子既没掉到沟里,也没撞上粪车”。从描述中可以看出,克罗夫特太太并不是盲从丈夫,而是设法改正他的错误,激发其斗志。奥斯丁笔下的夫妻之间不是依赖与被依赖、统治与被统治的主从关系,而是平等互助、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婚姻观念和行为反映了当时文化突变在乡村的影响,即乡村贵族青年思想已开始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主流相合拍。

综上所述,奥斯丁对于女性价值、男女相知相爱的过程乃至于步入婚姻殿堂,都展现了不同于传统习俗的看法。可以说,她自己也正是身体力行地实现她独特的女性价值的。尽管她对金钱在婚姻中的价值给予了相当的肯定。然而,她却更加不能容忍那种只认金钱的实利主义。⑦因此,在痛失一个心心相印的男友之后,她宁愿独身,也不愿接受一个出于世俗考虑非常美满的婚姻。与其说现实中的选择是很沉重的,倒不如说这种生活中的沉重倒给了奥斯丁轻松面对生活的胸襟。她在自己的作品中用机智的笔墨、反讽的语言营造了一片笑语,一片春光。于欢声笑语与明媚的春光中道出了她对于女性、对于婚姻的睿智思索。对比奥斯丁,张爱玲是一个很少幽默感的作家。奥斯丁在作品中在一定程度的顺从中婉转阐述了很多正面的见解,表达出了她自己不同于传统习俗的看法,而且借情节的大团圆结局表现了自己进步思想的胜利,女性主体意识的胜利。而张爱玲同样清醒的双眼不但让她看到了女性当时的被动处境,也让她看到了女性处境改善的艰难性与不可能性。于是,她在作品中避免作正面的阐述,而代之以负面的解剖。也就是说她把奥斯丁那种对于世俗的“幽默的嘲讽”代之以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垂死挣扎,代之以冷峻深刻的心理透视,尤其是对于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三、作品人物的女性意识

出于对传统习俗的反抗奥斯丁在作品中也塑造了一系列正面的女性形象。这样的女性,正是奥斯丁在深刻体察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现实后所创造出来的如她自己一样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已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型女性。伊丽莎白无疑正是这样的一个光彩四溢的女性形象。其他女主人公如凯瑟琳·莫兰的纯洁真诚,玛丽·劳福德的热情大方,爱玛的活泼自信,范妮·普莱斯最后的反抗,安·爱略特最终走向爱情的坚贞和毅力等等,尽管这些人物身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她们都已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有了根本的差异,都闪耀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光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奥斯丁在《劝导》中塑造了一位克罗夫特太太,她不是盲目服从丈夫,而是时时纠正他的错误,并激励他的努力。为了更凸显出这类女性,奥斯丁也在作品中刻画了其他的女性类型。一类是温柔恭顺一味驯服的传统女性。如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英、《艾玛》中的哈丽特、《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姐埃利诺等,这一类女性通常善良贤淑,性格柔弱,头脑并非不清楚,只是过分顺从世俗,夏绿蒂·卢卡斯也可归入这一类;还有一类女性如彬格莱姐妹、一味姑息丈夫的帕默夫人、伽苔琳夫人母女、以及班纳特太太等,这类女性的言谈举止、思想意识乃至思维方式大都以占有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位置、男性角度为出发点,不自觉地站到了传统与社会的一方,不自觉地背叛了自己身为一个女性的立场,她们一般头脑不清、愚蠢乏味,即便学了一点钢琴、绘画等才能,也只是多了一些向男性搔首弄姿的资本而已。这后两类女性在奥斯丁的作品中虽然也出现不少,但与伊丽莎白一类的女性一起出现就成了陪衬,尤其如班纳特太太、伽苔琳夫人等,常常成为作者嘲笑与打趣的对象,她们的出现更衬托出新型女性的睿智与四射的光芒。

与奥斯丁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与奥斯丁凸现正面女性不同,张爱玲多是从负面刻画女性的无奈与被动、疯狂与变态。《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作为一个上流女性的挣扎自不待言,就连《封锁》中的一瞥、诊所里《等》中的一顾都入木三分地勾画出了几个活生生的女性人物。郑川嫦作为一个美梦幻灭的女孩子夭折了,她病中的怅惘画出了她不为人注意的自生自灭;虞家茵收拾行囊离开了她投注了一腔真情的夏宗豫,情感的失落至少使她保存了自己完整的人格;葛薇龙为了养活一份爱情不得不做了别人赚钱的工具,于悲哀之中尚有一份欣慰;至于小艾(《小艾》)在苦难的童年过后总算还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就连《十八春》中被命运剥夺了幸福的顾曼祯也还曾经与世钧相知相爱过……这些女性的命运都不能算是完美的,有的甚至很凄惨、很可悲,然而,这一个个人物形象又是那么血肉丰满、动人心弦。张爱玲敏感细腻的笔触画出了她们心头的挣扎与无奈,她们坚韧的生存意志和强悍的生存本能。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所有女性的命运都是被动与不幸的,她们本身或是充满智慧或是生命力顽强,但最终都免不了命运的摆布,成为不完全的生命,她们要么失去生存的依靠,要么失去真挚的情感,要么二者皆不可得。结局也无非三种,或安于做失语的奴隶,或苟且偷生,走向极端的就只能是发狂、变态。⑧如果说张爱玲是通过塑造一批不幸的女性来展现女性的不幸的话,那么,奥斯丁则通过塑造出伊丽莎白等一批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女性人物,使男性与站在男性立场上的传统女性黯然失色,以作品喜剧性的结局赋予作品鲜活明快的色彩,赋予她所在的社会、所处的时代以欣悦与期冀。

四、结语

奥斯丁与张爱玲两位作家都把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伸向了女性传统的生存空间——婚姻和家庭,都把剖析女性在这一生存空间中深层次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创作的重点。在她们的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个扁平的性别符号,不仅仅只是一个携带有种种服务功能的综合物,而是具有了自己生存价值的思考,拥有了实现自我,在外部世界获得支配权的需要与追求。

注释:

①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②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④宋红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

⑤付明瑞.“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社会学和心理学视野中的张爱玲与奥斯丁[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⑥郑莉青.试论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妇女婚姻观[J].温州: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1).

⑦朱琳.奥斯丁小说主题意义初探[M].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1987.

⑧林幸谦.荒野中的女性——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张爱玲经典语句赏析 篇4

1、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2、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我拒绝了绽放的同时,我也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3、恋人是一种秘密教派,由一班深知虚无的秘密的人们的组成。

4、向他解释有什么用?如果一个女人必须倚仗着她的言语来打动一个男人,她也就太可怜了。

5、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极其神秘。

6、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精魂,是花的前世来会见此生。

7、那整个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酽酽的,滟滟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

8、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地苦的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9、要确认某件事不会发生,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有以待之,如此一来命运总会摆你一道,让你白忙一场。

10、没有一个女子是因为她的灵魂美丽而被爱的。

11、他抚摸着那藤椅子,藤椅子上有一处有点毛了,他就随手去撕那藤子,一丝一丝地撕下来。

12、有些人一直没有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有些爱一直没有机会爱,等有机会爱了,已经不爱了。

13、喜欢一个人,无需缘由,不问因果。

14、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15、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1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枣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

17、时间将他们的关系冻成化石,成了墙壁隔在中间,把人圈禁住了,同时,也使人感到安全。

18、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19、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20、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21、如果你给我的和给别人的一样,那么我不接受。

22、现在,他前生所做的这个梦,向他缓缓走过来了,裹着银白的纱,云里雾里,向他走过来了。走过玫瑰色的窗子,她变了玫瑰色;走过蓝色的窗子,她变了蓝色;走过金黄色的窗子,她和她的头发燃烧起来了。

23、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24、男子夸耀他的胜利——女子夸耀她的退避。可是敌方之所以进攻,往往全是她自己招惹出来的。

25、即使往前奔跑,前面遇到的还是男人。

26、这一炸,不知道炸死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很长。

27、言语究竟有没有用?久久地握着手就是较妥帖的安慰。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

28、日子过得真快,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逢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和世均从认识到离别,不过几年的光景,却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

29、只有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

30、一阵风过,窗帘上的绒球与绒球之间露出白色的寒天,屋子里暖热的黑暗给打上了一排小洞。

31、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

32、一个知己就像一面镜子,反应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一部分。

33、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最可喜莫如“克服困难”,每次想起来都重新庆幸。

34、一念之慈,顶上生出灿烂圆光。这就是我们的不甚彻底的道德观念。

35、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

36、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旦相见,因为都是极熟而又极生疏的人,说话好像深了不是,浅了又不是,彼此都还在暗中摸索,是一种异样的心情,然而也不减它的愉快。

37、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个合格人。开始负担,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

38、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39、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40、这世界上有那么许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著你回家。

41、生命如此凉薄。

42、彼此都有意而不说出来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因为这个时候两人都在尽情享受媚眼,尽情的享受目光相对时的火热心理,尽情的享受手指相碰时的惊心动魄。一旦说出来,味道会淡许。

43、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

44、因为中国人素不尊重版权,而且作者也不甚介意,既然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

45、你疑心你的妻子,她就欺骗你。你不疑心你的妻子,她就疑心你。

46、毕竟日子是自己在过,不是为了别人在活。

47、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48、本来,一结婚以后,结婚前的经过也就变成无足重轻的了,不管当初谁追求谁,反正一结婚之后就是谁不讲理谁佔上风。

49、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50、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51、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52、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53、可是她想起他便觉得有些渺茫,如同隔世。现在的.这一段,与她的过去毫不相干,像无线电里的歌,唱了一半,忽然受了恶劣的天气的影响,劈劈啪啪炸了起来。炸完了,歌是仍旧要唱下去的,就只怕炸完了,歌已经唱完了,那就没得听了。

54、院子正中生着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55、怎么这些时都没有看见你?我以为你像糖似的化了去了!

56、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的傻事。

57、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58、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只顾之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59、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60、我一直喜欢下午的阳光,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机。

61、世上的好人比真人多。

62、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他是下雨而不来。

63、没有几个女人是因为灵魂之美而被爱上的。

64、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却爬满了骚子。

65、人是自私的人,城是寂寞的城。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而在这和平年代,处处彰显个性,我们都太忙于谈恋爱,寻找爱,可哪里还有功夫谈恋爱,发现爱呀。

66、我相信人,但我不相信人性。

67、生命在你手里像一条迸跳的鱼,你又想抓住它又嫌腥气。

68、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或许不在我身边。在我想要依靠的时候,你也不会适时地出现。在我需要安慰的时候,你的声音只能在电话里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你的身影只会出现在天边……

69、不大的一棵树,稀稀朗朗的梧桐叶在太阳里摇着像金的铃铛。

70、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71、不见你,我拖着孱弱的身躯,过着没有灵魂舨的病态生活,不想就医;遇见你,我依旧孱弱,依旧病态,你嘲笑我像一只药瓶;我失望到无以复加,殊不知,你说,我恰是医你的药;总有一个人,他的出现,解释了在此之前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的错误与不幸,为了不辜负这样一个相遇,纵使经过漫长的等待,经历难忍的孤独,也要尽自己所能,去好好生活!

72、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73、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你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

74、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75、人们尊重她的感情与脾气,她也就有感情,有脾气。

76、人生很短,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77、那是春二三月天气,一个凝冷的灰色的下午。春天常常是这样的,还没有嗅到春的气息,先觉得一切东西都发出气味来,人身上除了冷飕飕之外又有点痒梭梭的,觉得肮脏。

78、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的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山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79、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 篇5

这是一部描写战时香港的中篇小说,写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剧,在小说的开头,张爱玲写道“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斑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讲完了。”我看来,这似乎不像是一本小说,倒更像是一位历经世事风霜的老者,捧着一杯香茗,摇着藤椅,看阳光洒满周身,身边围着一群年轻的孩子,款款道来。

一个从上海随家来港求学的女孩子葛薇龙,在全家要搬回上海之际,投靠了早年与其父反目的姑妈,她是大富翁的小妾,当初不顾家人反对,与港商结合,而今港商已死,留给她大量财富,现在她要以这些花费她青春时日的钱来玩爱情游戏,以挽回过去的时光,薇龙几不经意地就被这里的殖民地空气腐蚀了,成为姑妈二世,既为姑妈弄人,又为纨丈夫弄钱。

小说的女主人公薇龙是一个清醒的沉沦者,她只是为了她微薄的愿望与幸福,付出相应的代价。她明知环境不好,可是她总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可是才三个月功夫,她就已经对这里的生活上瘾了,想要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

她几无尊严地固执地爱着乔琪这个花花公子,她贪恋乔琪给她的温暖,乔琪的一个亲吻就让她傻傻地觉得至少乔琪今晚是爱她的,这一点愉快的回忆是她的,谁也不能够抢掉它,这样一个卑微的存活的女子,真是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女人真是可怜,男人给了她几分好颜色看,就欢喜的这个样子,她起初鄙视这样的女子,最后自己却实实变成这样的女子,陷进去,无可自拔。

小说中说道人们常以为自己担负得起这样一种愿望代价的重量,她也以为她可以,可是这年头,没有那一个人是罗曼蒂克的傻子,其实她也不过是可以供人利用的筹码,有人需要她来赚钱,有人需要他来捧场,有人需要她的美色,这俨然是一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张爱玲自己曾说道: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点用到薇龙身上正合适,遇见乔琪,爱上乔琪,此后人生里就只剩下乔琪这样一个根本不值得他去爱的男人,为了乔琪,她毅然嫁给他,却又在各色男人之间周旋,为乔琪挣那铜臭,尽管乔琪娶她只是为了钱,她却依旧不可逆转的爱下去,既无怨言,好像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眼里心里满满的全是他,而自己只要俯视他就足矣。

她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悲剧,她觉得自己跟那些街头的女子区别不过在于“她们是被迫的,自己是自愿的,而这一切不过全出于对乔琪的爱。

张爱玲说道: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对薇龙来说,她爱乔琪,几无回旋固执地深爱,而对乔琪来说,葛薇龙与其他他所追逐的女孩子并无两样,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婚姻只是他游戏人生中的一个计划好的策略行为,他只想利用葛薇龙获得经济上的满足。然而乔琪对于薇龙又是坦诚的,他对葛薇龙所说:“薇龙,我不能答应你结婚,也不能答应你爱,我只能答应你快乐。”可越是这样,薇龙就越是飞蛾扑火般去追求爱情,她自愿付出,只因她微薄的快乐。

薇龙只是一个拼命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平凡女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只有靠自己才能实现这一个微薄的愿望,在被酒色财气淹没的灯红酒绿的外表下,她最初对爱的美好幻想逐渐被现实击碎。与其他女生不同的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看清了自己所属的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期望的那样在收获幸福和爱情的同时能够收获到尊严的,但她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对爱,对乔琪还抱有希望。她对乔琪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对爱毫无尊严的渴求,现实是容不得她以清高和淡泊的姿态生存的。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 篇6

在她十六岁时,她妈妈从法国回来,发现女儿不会削苹果,怕见客人,学不会织绒线,不会识路,一个住了两年的房里,问她电铃在哪儿还茫然……,于是努力培养她做一个淑女:学习煮饭;用肥皂粉洗衣服;练习行走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照镜子研究脸部神态……,然而两年的培养计划却沉痛地宣告失败。

在那个时代,女子就是该学会烧菜做饭,织衣补袜;该有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辞。爱玲看起来是不符合当时对女子的要求了,所以她说自己:“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尽管她说她还是会领略一部分的生活艺术: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比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篇7

一、张爱玲的女性文学创作

女作家进行文学创作, 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比如李清照、朱淑真等人, 但她们的创作还仅仅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她们的才华受到了男性文化的制约, 没有能够张扬自己的女性意识, 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女性话语。苏青认为“她们也是代男人立言的, 因为她们读的是男人的书, 用的是男人所创造的文字呀, 置身在从前的男人的社会中, 女子是无法说出她们自己所要说的话的。”[2]

在中国的封建传统意识中, 女性的地位是卑微的, 女人始终受制于父权的统治, 以男性为中心。人们往往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的, 而女性也往往以男性的看法作为自己的看法。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才终于从男性文化的压迫中觉醒过来。丁玲、凌淑华、苏雪林等女性作家创作大量作品表达了女性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的新思想, 与她们所努力塑造的“新时代女性”不同, 张爱玲大多在写“旧女性”, 尤其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 她们往往自造心狱, 逼迫自己成为男性的“女奴”。这些女性受过高等教育, 甚至留过洋, 但她们与旧女性的思想观念并无多大差别。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把女性深层的传统意识作了全面自觉的曝光, 揭示出这些女性人物的矛盾、压抑和自我冲突的深层面貌, 让我们看到女性的心里痼疾是多么的顽固和持久。早已没有了五四时期娜拉初入中国籍时的狂热, 张爱玲只是以她一贯的作风和表达方式将娜拉的出走仅仅比喻成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 而出走的结果却是:“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 一声呼唤, 她们就会下来的”。所以张爱玲笔下的人物, 照她自己的说法, “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只会“走到楼上去”, 不会有更大的疯狂。但换一个角度来看, 她们却有着非常彻底的面目———她们坚持着走上楼去, 毫不犹豫, 并费尽一切心机换取开饭时候的那一声呼唤。[3]

张爱玲相信“在任何文化阶段中, 女人还是女人” (《谈女人》) , 女性来自原始的元气, 并没有被高度文明社会所斫伤。因为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富有行动的目的和冒险的精神, 而非无目的地顺从摆布, 她们有心计、有目的地争取着自己最大的利益和前途。尽管在父权社会中困难重重, 但她们的强悍、执着、倔强却是不可小视的, 这是女人自己的力量:“女人常常被视为野蛮、原始性。人类驯服了飞禽走兽, 独独不能彻底驯服女人” (《谈女人》) 。就连孔子不也说过,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吗?女人是个大麻烦, 难以驯服, 麻烦得让圣人挠头。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 这何尝不是一种男权意识的哀叹?正是这些女人, 在野蛮、原始性与现代精神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从曹禺的剧作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 代表原始生命力、敢爱敢恨的大多是女性:蘩漪、花金子。可见, 女人本是有着充沛的生命活力的, 更具有原初的生命形态, 是更为放恣的生命。可为什么女性却一直被视为低人一等的“第二性”?尽管父权的威严在这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女性自身。张爱玲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 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 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 何以在物竟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的单怪别人是不行的。” (《谈女人》) 她以她的小说展示了女人何以成为女奴形象的内心世界及原因。

“女人”是一个永远也不老的话题, 在张爱玲的笔下, 女人一贯代表人生安稳的一面, 这种安稳“存在于一切时代, 它是人的神性, 也可以说是妇人性。”[4]张爱玲对女性内心传统意识的深刻而独特的剖析, 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女性形象, 延至现代社会仍能找到现实模型, 可以说, 这是她独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对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群像

(一) 寻找爱情的女性

爱情对于男女两性的含义完全不同, 拜伦有句话很贴切:“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相依的东西, 女人的爱情却意味着女人的整个生命。”西蒙·波伏娃也指出:男人从生命本质上是拥有主权的主体, 他们期望女人成为自己生存的一部分, 而不是将生命全部浪费在她那里, 相反, 对于女人, 爱情就意味着为主人放弃一切。“她将她的肉体、感情、行为, 体现为对他作为最高价值和现实的崇敬, 而将自己贬低为可有可无。于是, 爱情成了她的宗教。”[5]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 葛薇龙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人的道德力量始终是有限的, 甚至是相当脆弱的。同时, 她的经历也显示了一般女性的弱点 (作者处处强调葛薇龙是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 :容易沉溺于物质享受, 容易爆发野蛮的热情, 意志薄弱, 易受情感支配, 缺乏回头的勇气。既然女性的自身弱点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它岂不是会照常在这个世界上演?当今媒体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中的郭海藻无疑是现代社会中葛薇龙的一个翻版。可见, 女性自身甘于为奴的传统意识恐怕才是罪魁祸首。

《色·戒》中, 我们也由王佳芝的悲剧看到了女性的另一弱点:她们一旦获得了爱, 便以为什么都可以抓住了, 为了心爱的男人, 她们可以为之献出一切。对恋爱中的女性来说, 这篇小说不啻是一种警告, 也许它被称为“戒色”更为准确。

《封锁》中吴翠远作为张爱玲笔下少有的女知识分子, 但知识并没有使她的生活变得精彩, 相反, 却像装饰品一样, 沉重地挂在她身上, 使她失去女性原有的气息, 她掌握了知识, 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甚至仍按传统父权社会的标准看待自己:“女子教育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这里, 新与旧的教育并无两样, 吴翠远这位所谓“新女性”又如何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呢?

(二) 追逐婚姻的女性

婚姻是一种保险, 是一张长期饭票, 众多女性把婚姻当作唯一的追求目的, 女性经济上的不独立造成精神上的依附, 她们麻木地生活在无爱的婚姻城堡中, 生活在男人的影子里。偶尔个别清醒后选择出走, 但社会的压力经济的不独立, 让她们的挣扎与反抗显得那样无力和苍凉, 生存问题又最终迫使她们回到城堡中。

在立志要得到婚姻的女性的眼里, 爱情是跟在她后面跑的累赘, 她来不及等它。因为婚姻是必需品, 而爱情只是装饰品, 有爱无爱并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有婚姻, 尽管追逐婚姻的路上并非风光旖旎, 但她们立志要走这条路,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年青的时候》沁西亚是为了婚姻而结婚的。但婚姻并没有给沁西亚窘迫的生活带来任何改观, 她的钱还是不够用, 她还得忙着赚钱养家。一般的女性都是为了生存或更好的生存而结婚。可沁西亚的婚姻平庸, 而且穷得门当户对, 本以为可以托付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改观, 但至少在精神上她认为自己是有依托的。这也是自古女性潜在的身心归宿。

《鸿鸾禧》中玉清来自凋落的大户, 以“高尚侍女”的形象嫁入暴发户娄家, 完成了对婚姻的追逐。女人的青春是换取婚姻的本钱, 一旦获得了生存的保障, 她们就如闪亮的银饰一样渐渐失去光彩。而对未来的命运, 玉清是明了的, 心中有着冤屈。在张爱玲的笔下, 娄太太对婚姻的记忆同样有着华美和死亡阴影的交织。也许这意味着无论旧式婚姻还是新式婚姻, 对新娘来说都是一座坟墓。显然, 张爱玲对女性进入婚姻的态度并不乐观。

《倾城之恋》离婚后的白流苏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 于是她以结婚为目的, 希望以残剩的青春年华去寻觅些许温存, 求得安稳的人生。于是被迫从燃烧过的青春中再提炼出一些光彩来, 重新粉妆, 以捕捉另一次婚姻。表面上看, 流苏在对婚姻的追逐上, 是一个幸运者, 而实际上, 她女性的自卑和虚荣, 使她依然摆脱不了对男人和金钱的依附。又或者, 正如范柳原说流苏的“将婚姻当作长期的卖淫”。她仍旧是个“可怜的女人”, 她的失意得意, 始终是下贱难堪的。女人总是低的, 张爱玲对这点看得很透。

(三) 围城中的女性

张爱玲笔下年长的女性, 她们的婚姻完全靠媒妁之言, 没有恋爱问题, 但心态上永远不成熟, 生命中充满了失败、烦恼和为难, 纵使有儿有女, 也是一路空荡荡的一辈子的生活近乎无聊。她们处在一种无法独立自主的附庸的社会地位上, 婚姻名存实亡, 灵魂僵硬麻木, 除了金钱与名分之外一无所有———包括自己的心。年纪稍轻的一些女性, 其婚姻形体尽管各不相同, 但却有共同之处:深陷“围城”而无力自拔。

是什么使得女性承受“围城”生活的寂寞与折磨?西蒙·波伏娃注意到私有财产与女性命运的不可分割性, 她指出:“女性受到压迫的根源在于, 家庭要恒久存在并保持着世袭财产”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女人从来不能成为财产的继承人, 相反, 她和牲畜或动产一样是属于男人的私产。这意味着女人一无所有, 自然, 她做人的尊严也就荡然无存, 她也必将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要在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求生存, 女人不得不服从、忍耐, 甚至委曲求全。

《金锁记》中畸形的婚姻在姜家为曹七巧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丈夫残废, 曹七巧的爱欲无法足, 自然对家中的三少爷姜季泽产生了情欲。但是, 婚姻制度、伦理之道限制了她, 也限制了姜季泽, 所以她只能是“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 鲜艳而凄怆”。她已被牢牢地囚禁在无望的婚姻之中。在金钱和情欲的双重压力下, 七巧的人性受到压抑, 心里开始扭曲。她戴着黄金的枷锁, 劈杀着子女, “他们恨毒了她”, 因为她已经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魔鬼, 她一生的不幸竟然要有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债, 这种人性的扭曲是惊心动魄的。可这正是为了高攀而促成婚姻的直接后果, 在现代社会里仍不乏此种悲剧。

《半生缘》舞女曼璐结婚后为了维护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 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妹妹为自己的丈夫传宗接代, 可见, 女性对男权文化的反抗是有限的, 如果她的舞女生涯可以视为一种反抗的话。在她的骨子里, 依然服从于儒家父权的宗法思想, 她幻想着“母以子为贵”, 用孩子吊住祝鸿才的心, 但事实并非如此, 曼桢的牺牲并没有能够挽回曼璐破败龌龊的婚姻。顾曼璐的心灵已被父权文化所腐蚀、扭曲, 这是她的又一重“围城”或牢笼。她挣脱不出来, 便成了父权文化的同谋者, 成了一只婚姻动物, 为了生存, 其他的都可以牺牲。

三、张爱玲笔下女性角色的现代意义

张爱玲的都市女性写作与“五四”以来典型的女性文学有很大的不同,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 虽然身处五四时期, 却缺乏女性之为“人”的独立意识, 掩盖不住深层意识中的依附心态, 或者成为父权制的牺牲品, 或者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父权制帮凶。张爱玲对女性这种奴性意识的展示, 揭示出女性自身发展的阻碍因素。张爱玲的贡献———正是对女性传统奴性意识的摧毁与破坏, 体现了作者女性本体意识的觉醒。

正如于青所说:“如同丁玲的出现, 是女性意识觉醒时代的必然一样, 张爱玲的出现, 也是历史的必然。谁都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史令人侧目的‘新女性’, 然而谁也会在心底对不仅仅是女性文学的狂热时期的根基的虚弱暗暗摇头。然而, 有一个作家在悄悄地做着许多热血作家所不曾注意的工作。张爱玲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 她真实地掀开了黑夜里女性生活的残酷画面。在中国作家里, 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那样以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去孜孜于女性凄惨、悲凉的命运的书写。”[6]因此可以说, 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角色中, 女性意识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自觉。

张爱玲独自承担起对女性传统意念中奴性意识的深刻揭露与剖析, 若没有对女性自身传统意识的根本扬弃和批判, 妇女解放只能流于标语口号, 停留在表层。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命运悲剧的分析可得出女人之所以成为依附于男权的女奴的根源在于:自身的卑弱与虚荣导致对物质的贪恋。

张爱玲正是通过对这些“新”“旧”女性中的传统意识的彻底揭露与透析, 通过描写一个个女性婚恋生活的不幸与她们的不觉悟、不抗争的悲凉故事, 表达了张爱玲对“女奴”灵魂的痛苦拷问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痛切反思, 使得现代女性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反省。

客观来看, 张爱玲的女性思想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她只破不立, 没有为女性的生存与解放指明方向, 没能为女性新型意识的建构提供新鲜的血液;她不关心政治, 体现了极强的个人奋斗思想, 却不能将自己融入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斗争之中。尽管这样, 张爱玲仍然通过她的小说及人物为社会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警示。张爱玲把关怀的视角投注在了不同社会层次和角落的形态各异的妇女身上, 从外界环境和自身素质揭示了她们命运不舛的原因, 为现代女性的生存敲响了警钟, 对女性意识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对女性传统意念中奴性意识进行深刻揭露与剖析,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 分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 透析她们对爱情、婚姻的追逐及对人生的态度, 展示与思索女性人物的生存命运和精神世界, 探索女性隐迷的心理与渴望, 进而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现代意义, 探析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关键词:张爱玲,爱情,婚姻,女性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254.

[2]苏青.我国的女子教育.苏青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 9:112.

[3]刘琅, 桂苓.女性的张爱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5, 6:203.

[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京华出版社, 2006:123.

[5]西蒙.波伏娃, 著.李强选, 译.第二性.西苑出版社, 2004:255-256.

天涯、明月、刀之张爱玲版 篇8

这个黑影全身上下没有一丝光亮,因为跛脚的关系,他行走得很艰难,手上黑色的刀似乎已经与他融为一体。但是偶尔的一抬头,他的眸子里面却发射出骇人的光芒,一刹那间就足以让树的呼吸都急促起来。然而仅仅也只是一刹那之后,他的眼睛里面就只剩下孤独和冷漠,仿佛被血染红的雪地里,矗立着的铁一般的乌鸦。

他叫傅红雪。

这个名满天下却神秘无比的刀客,永远都是这样习惯于在黑夜里行走,仿佛越是在黑夜里,他便越灵敏。在光亮通透的白天,他总是藏身于某个不知名的客栈,只有在晚上,他才会拖着他漆黑的刀,开始他毫无目的的流浪。颠沛的,辗转的,充满血腥的流浪生涯,永远的陪伴着他。

叶开已经改了个名字叫庄潇洒,隐身在京城的某个地方,去享受神仙眷侣的生活,不再过问江湖的是非恩怨。然后傅红雪并没有这么好命,他没有爱人,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只有一把漆黑的刀,这便也注定了他一生都要在刀尖上渡过。而他还不能停下脚步,他要去杀人,成全他在世人眼里恶魔的样子,黑色的刀不停的插入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的胸膛。

天色渐渐明朗起来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个小镇,傅红雪抬起头,用冰冷的眸子看了看隐约闪现的屋脊,就停了下来,用低低的混浊的声音说:跳出来罢,你们。

树影后面就真的跳出来四个黑影,蒙着面,只留在一对阴鸷的眼睛,冷冷的看着傅红雪。三把银色的剑在昏黄的月光下闪烁着阴冷的光芒,另外一个人,手里则拿着一把红色的软剑,像血雾一般。

傅红雪凝神看着那把血雾一样的剑,心里就有些翻腾起来,握刀的手的指甲都要嵌到肉里面去。他是顶沉着的人,腥风血雨千军万马,也不能让他的脸色有丝毫的改变,但是现在,看着自己朋友的剑被别人拿在手上,他还是忍不住有一些激荡,手里的刀也似乎跳跃起来。仇恨,和忧郁,瞬间充斥到了他的每一根血管里面。

来吧。傅红雪短促的喝了一声,只一闪,谁也说不出那是什么样的身形,四柄剑一齐动起来,想要招架他的黑色的刀。没有刀光,只有剑影,微微的晃动了一下,血雾就远远的退开,另外三柄剑就停在了空中,然后跌落在地,混在尘土里面,湮没了所有的光芒。

傅红雪傲然的立在那儿,看着对面血雾背后的眼睛,那双眼睛已经不再阴鸷,甚至流露出些许的恐惧,但是又不是害怕死亡的那种,而是,一种强大瞬间失去之后的恐慌,也许他已经盘算出今夜能够将傅红雪的头颅提走,可是现在,他自己的头颅却已经在软弱的剑背后摇晃。

你走吧。傅红雪说,我不杀你,但是三天之后,我将到你的庄园,告诉你家公子,准备好酒菜女人和他的头颅。

那人转身,像一只燕子般的去了。

三天后。

这是江南最大的庄园,依傍在翠绿的湖水边上,所有的建筑都有着不同的飞扬的屋脊,各式各样的镂空雕花布满了墙面和窗棂,幽深的小径来回环绕着,假山和流水相映成趣,像一幅巨大的画。

傅红雪托着漆黑的刀,缓缓的走进了庄园。大门后面站着一个妖艳的女子,一头长长的卷发里面,白皙而不乏红晕的皮肤上镶嵌着两颗明亮的眼睛,水一般的柔情向傅红雪流淌过来。傅红雪冷漠的看着她,只是平缓的问:你们家公子呢?

那女子狐媚一笑,说,傅大侠不先用点酒菜么?这可是公子一早就吩咐好了的。说完就走过来,要拉起傅红雪的衣袂。

傅红雪冷冷的看了她一眼,不再说话,只是拖着蹒跚的步伐,缓缓向内堂走去。

是好酒,也是好菜,陪酒的,也是美人。美人穿着透明的薄纱,脸上泛着红晕,身子微微的蜷在桌边,柔若无骨。傅红雪却看也不看一眼,一只手握着那把漆黑的刀,一只手不断的给自己倒酒。美人幽怨的看着,他浓浓的眉毛下面闪烁着冰冷的光芒,挺直的鼻翼下是两片毫无感情的嘴唇,让她有一种想去温暖的冲动。

你不怕酒里有毒吗?她问。傅红雪的眼睛里忽然就跳跃了一下骇人的光芒,瞬间又成为孤独的冷漠,微微仰起头,他继续喝酒,并没有回答。

庄园的后庭,是一个小小的碧绿的潭,四周的假山上流淌的细细的水,潭边有一案石桌,石头是从天山脚下运来的巨石雕刻而成,细致到每一处刻痕,都包含了万马奔腾的雄伟。

傅红雪来到后庭的时候,石桌上放着那把血雾一般的剑,即使在光亮的白天,红色的剑刃依旧流淌着慑人心魄的暗黑煞气。石桌旁边,庄园的主人带着红色的面罩,眼里闪动着期待的神采。

你知道,我等这一天,已经三年了。公子说。

三年前,我是用这把刀,在那名可怜女子的闺房切掉了你。现在,它会切下你的头颅。傅红雪的手握紧了刀柄,你出剑吧。

公子脸上闪过一丝愤怒,手指微微一动,谁也看不清他拔剑的过程,血雾般的剑就刺向了傅红雪。傅红雪动也不动,只待剑峰临近,黑色的光芒在天空一闪,整个天地就只剩下水潭四周微微的水流声。

公子手里仍然握着剑,鲜红的血液沿着剑身奔流。我终于看到你出招了。他惨然的笑着。

傅红雪拖着他的跛脚,走到公子面前,凝视着他渐渐失去生机的眼睛,然后抬了抬手,扯下了公子的面罩。

小七!傅红雪的眼神刹那间散乱。小七公子愤然一笑,你想不到吧,你苦苦追杀的公子,居然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死在你的刀下,但是你的心却死在我这里。

傅红雪面色苍白,死亡的神情弥漫了整张脸。

上一篇:产品销售及服务协议下一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