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通用8篇)

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 篇1

概论 1.事故定义及其特征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是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中止,造成人员伤亡或(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故有以下三个特征:

1、事故来源于目标的行动过程;

2、事故表现为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意外事件;

3、事故的结果为目标行动停止,事故结果可能有:a、人受到伤害,物也遭到损失;b人受到伤害,而物没有损失;c、人没有伤害,物遭到损失;d、人没有伤害,物也没有损失,只有时间和间接的经济损失。2.事故等级划分

a、特别重大事故 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b、重大事故

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c、较大事故

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d、一般事故

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事故调查报告内容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C、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E、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F、事故预防和整改措施。4.事故调查组的职责.遵循的原则及权利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a、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c、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d、总结事故教训,替吃防范和整改措施; e、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应遵循的原则:事故调查处理应但感召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a、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对事故的调查处理要揭示事故发生的内外原因,找出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重复发生事故的措施,作出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因此,事故调查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得有丝毫的疏漏。

b、四不放过

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c 公正、公开 公正,就是实事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准包庇事故责任人,也不得借机对事故责任人打击报复;更不得冤枉无辜。公开,就是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吸取事故的教训。

d、分级管辖原则

事故的调查处理是依照事故的严重级别来进行的。根据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依据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493号令)进行。

事故调查组的权利:a、调阅一切与事故有关的档案资料; b、向事故当事人及有关人员了解与事故有关的一切情况; c、事故现场处理必须经过调查组许可;d、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涉调查组工作。

5.调查组组成部门:事故调查组由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PS:对有关专家要求:1.事故专业专长2.和厂没有一定的关系,与事发单位没有关系的3.对人品要求,较正直,清廉,口碑好)6.预防措施 7.事故上报

a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b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c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8.事故报告内容: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b、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c、事故的简要经过;d、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e、已经采取的措施f、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9.事故报告的其他要求: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A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 B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

C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 D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并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10.四有四必有:有台必有栏 有轮必有罩 有轴必有套 有洞必有盖 11.三级教育:入厂教育 车间教育 班组教育

第二章

事故统计分析 1.绝对指标指反映撒谎女工王事故全面情况的绝对数值,2.相对指标指伤亡事故的两个相联系的绝对指标之比。

3.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a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

2丧葬及抚恤费用

3补助及救济费用4歇工工资

b善后处理费用包括: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2现场抢救费用

3清理现场费用

4.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c财产损失价值包括:1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2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4.间接经济损失:只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a、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b、工作损失价值 c、资源损失价值 d、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e、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f、其他损失费用

第三章 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1、爆炸特征: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2、噪声源主要包括: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电磁噪声3种类型。

3、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点火源。

4、最新被确认为致癌物的:酒精、苯酚、乙烯氧化物、无烟烟草、柴油尾气、三苯氧胺、太阳辐射和太阳灯、二氧基联苯基燃料、被动吸烟、香烟和雪茄

第五章 火灾与爆炸事故技术分析

1、勘查中的一般原则:应遵循先静观后动手、先拍照后提取、先外表后内部、先目视后镜观、先下面后上面、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进行。

2、事故现场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应包括被烧到的全部场所及与起火原因有关的一切地点。

3、痕迹与物证的检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化学分析鉴定、物理分析鉴定、模拟试验、直观鉴定、法医鉴定。

4、烟熏痕迹的证明作用:判定起火点、判断蔓延方向、判断起火特征、判断燃烧物种类、判断燃烧时间、判断开关状态、判断玻璃破坏时间、判断容器或燃烧管道内是否发生燃烧、判断火场原始状态、5、起火形式可以分为:阴燃起火、明燃起火、爆炸燃起火三种。

6、混凝土受热主要发生以下两种反应:(146页)

7、灰烬是可燃物在火灾作用下的固体残留物。

8、灰分是可燃物完全燃烧后残存的不燃固体成分。是可燃物充分燃烧的结果。

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 篇2

1 关于肇事点和事故点

肇事点是指最初发生弓(网)异常的地方或部位;事故点则是指弓网事故最终形成的地方。二者有时是同一点,有时相距很近,从数十米至数千米,这种情况下调查的难度较小;有时二者距离很远,从几个区间至十几个区间,这就给事故调查增加了难度。

根据工作经验,调查事故的重要思路是明确肇事点与事故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关键在于准确的取证:寻找那些可能导致本次事故的证据,舍弃那些虽然“失格”却不会引发本次事故的“证据”。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分别以事故案例说明。2008年12月30日,S4-18牵引K 962次在襄(樊)胡(家营)线熊营车站通过38号柱(2号道岔)线岔时发生弓网事故,线岔被挂坏,正线接触线受损严重,机车受电弓被挂翻达到报废程度。

1)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理所当然先赴熊营站事故现场,虽然事故已抢修完毕,接触网设备业已恢复正常,但是接触网上的破坏遗迹不会完全消失。我们依据K 962次机车在熊营站通过进路从38号柱逆向检查———发现38号柱~37号柱之间的接触线侧面有挂痕,37号柱1道接触线下行右侧(距Ⅱ道中心660mm~500mm)有挂伤,660mm处有一个挂伤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因为正常受电弓是不会对接触线造成这种挂伤点的。我们受到启示:受电弓在37号~38号柱之间乃至37号柱以西(胡家营方向)已经出现异常。

2)继续逆向(逆K 962次运行方向)检查,发现在熊营站至朱坡站间接触线侧面,尤其是定位线夹附近接触线的侧面有明显挂伤,曲线定位线夹处接触线侧面挂伤更严重。更有意义的发现是在黑龙堰站33号柱线岔1道接触线侧面也有一个挂伤点,此点距Ⅱ道中心650mm,也处于接触线的下行右侧,与熊营站37号柱线岔处的挂伤十分相似(K 962在朱坡、黑龙堰、熊营都是正线通过)。

3)继续逆向检查发现,黑龙堰至朱坡间的接触网线面也有大量挂伤,而且越是接近朱坡站挂伤越明显,直到朱坡站54号柱。然而过了54号柱之后再向胡家营方向检查时接触线侧面挂伤痕迹突然消失,这恰恰说明受电弓的异常是从54号柱开始的。

4)仔细检查朱坡站54号柱处的线岔,发现有异样:组成该线岔的两定位管分别向两侧拉上都有撞击痕

5)朱坡站54号柱当然成了调查分析的关键处所。我们在54号柱附近道碴中发现了折断的半个环状零件,经判别是[JL12-71]或[JL13-71]之环,继而通过其他渠道找到了断了环的长定位环[JL13-71]。

6)长定位环的环为什么会断。两根分别位于线岔两侧的定位管上为什么各有数处打痕。唯一的解释是:两根定位管的坡度均不足,造成正线经过的受电弓打碰右侧的定位管,3道或4道过此的受电弓打碰左侧的定位管。那么出现线岔两根定位管同时坡度不足的可能性只有拉杆下滑(或压管松抽),实际上此处误用压管,又没有紧固好(也难紧固)。

7)对牵引K 962的机车S4-18受电弓检查结果如下:断口都是新槎;受电弓诱导角有严重撞击痕迹;托架(横杆)上有接触线磨耗痕迹,磨耗最严重的范围在0mm~400mm(受电弓中心)之间;5mm厚的横杆上的抱箍两棱被接触线磨成圆弧。

现将本次事故简要描述如下:S4-18电力机车在朱坡站正线通过时,由于54号柱压管抽出150mm,使线岔定位管坡度不足,打翻弓头,S4-18机车紧靠弓头托架(横杆)勉强运行到熊营站38号柱线岔处,横杆钻入线岔,形成弓网事故。前面1)条所说37号柱线岔处660mm挂伤点与2)条所说650mm处挂伤点就是受电弓横杆端头打击的,由于偶然的条件受电弓横杆才没有被黑龙堰站4号、2号道岔、熊营车站4号道岔处的三个线岔挂住。至此终于弄清楚了熊营车站弓网事故的真相———受电弓异常是由于接触网状态不良造成的,肇事点是朱坡54号柱,事故点远在熊营站东头,二者相距约15.5km。

2 两点说明

在调查分析本次弓网事故的过程中,有的同行提出了疑问,以下两点最具代表性:

1)受电弓头被挂翻仅凭托架能运行多远。这个问题,很难作确切的回答,能明确回答的是肇事点可能是一个点,也可能是相距很远的两个点。在调查的弓网事故中,类似弓头翻转仅凭横杆取流少则运行1个区间,多则达到6个区间(越过5个车站)。例如,1998年4月20日襄樊站59号~61号柱间12DZ线岔电联接器将弓头挂翻,受电弓靠托架(横杆)取流运行到陈家湖站四开线岔挂弓,其间相隔6个区间,正因如此,我认为不能用距离(区间个数)来限制事故肇事点的查找。

2)受伤的受电弓到底能运行多远。这个问题则更难回答,这要看“伤势”如何了。2001年2月23日陈家湖至朱坡间125号柱非支抬高不足打碰受电弓事故就很有代表性。有两架(下行)受电弓在朱坡站被确认打坏,有一架上行受电弓在陈家湖站被发现打坏它们分别运行半个区间有架受电弓异常是在襄樊北机务段检查车顶时发现的,运行5个区间;其余2架受电弓异常是在胡家营折返段检查发现的,运行9个区间(其中有5架是下行后弓损坏,在襄樊北机务段没有被检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辨认受电弓运行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一旦出现弓网事故,要尽快赶到事故现场,这对了解事故概况、破坏程度、收集事故残骸都是大有好处的,能大大加快调查分析的进度。

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分析与鉴定方法 篇3

[摘要]雷电灾害事故在雷暴多发地区时有发生,通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雷电事故调查及鉴定工作愈发受到关注。本文通过规范雷电事故调查程序及调查项目,重点就雷电灾害事故的鉴定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雷电事故鉴定的科学性及准确性,以供同行借阅。

[关键词]雷电事故;调查分析;雷电类别;鉴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90-02

广东省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是全国雷暴天气最大的省份之一,每年因为雷电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巨大,人们对气象部门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分析与鉴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及鉴定作为雷电防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部门履行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通过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与鉴定,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雷电灾害的发生规律,提出消除同类灾害的措施,并为政府部门的防雷减灾工作、政策及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加强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分析及鉴定力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雷电灾害事故调查鉴定方法,希望对往后气象管理部分的鉴定工作有所帮助。

1 规范雷电事故调查程序和调查项目

事故调查是鉴定主体依据合法的程序,对事故现场相关项目了解的过程。雷电事故调查内容是雷电事故鉴定的前提或依据。规范的雷电事故调查工作,首先是雷电事故调查过程符合法定程序,其次是确定科学严谨的调查项目。

1.1 执行规范合法的雷电事故调查程序

规范的程序是保障调查内容准确、客观的重要基础。要做到雷电事故调查符合法定程序,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1.1 调查鉴定的时间要及时并符合法定要求

在本行政区域内出现的雷电事故,接到报案后应及时立案、上报、组织调查鉴定人员到现场调查、取证。中国气象局明确规定重大事故上报时间不得超过6h,因此重大雷电事故应争取在6h内完成初步现场调查、取证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种鉴定的法定时间,要注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与鉴定工作。我国工伤认定办法规定了工伤鉴定时间为60日,雷电事故造成伤亡的鉴定时间可参照此办法执行。

1.1.2 调查鉴定主体选取要符合要求

调查鉴定主体是指经气象主管机构授权或委托实施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工作的防雷工作者。为提高雷电事故调查的科学性及鉴定的准确性,应对调查鉴定主体资格条件提出相应要求,雷电事故调查鉴定主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是必须熟练掌握防雷专业技术知识;二是应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必须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四是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调查鉴定主体队伍建设是雷电事故科学、规范、准确调查鉴定的基础。为推进雷电事故调查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逐步对调查鉴定主体施行资格管理,现阶段可考虑由州市级气象主管机构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具有调查鉴定能力的防雷工作者,经培训或考试合格后,颁发鉴定资格证,负责一定区域内的防雷事故调查鉴定工作。

1.1.3 现场调查、取证要合法

雷电事故的现场调查应做到手段合法,调查内容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与雷电事故现场调查的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询问取证不得跟着利害关系人的意愿思路走,询问调查不得采用引诱的方式,记录经证人核实后签字。现场取证记录应有利害关系方签字,调查记录人皆当场签字备案。

1.1.4 要建立完整的资料卷宗

规范的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卷宗必须做到:资料全面,书写清晰,叙述简洁,格式规范,手续齐全。存档卷宗内容包括立案、主要领导人审批、填写委托鉴定证明、现场取证资料、询问调查、分析报告、结果判定等。

1.2 确定科学严谨的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是鉴定主体判定分析的依据,鉴定人员必须用严谨的态度科学地、全面地对待雷电事故调查。雷电事故的调查项目包括:

(1)落雷时间及气象条件。通过证人详细了解雷电事故出现的详细时间、落雷时的情景。取证时被询问证人不得少于3人,且均为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并与从当地气象局查询的天气形势及实况资料进行核对,重大雷电事故还要查阅有关闪电定位仪、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

(2)雷电事故现场及受损情况。采用照相与笔记的方式,详细调查记录受灾物体(人)的位置、受灾部位及程度、周围环境建筑物状况。调查须绘制受灾位置图、环境状况图、受灾物体与周围环境关系图。受灾程度可到灾情恢复单位调查,如人的身体遭受雷电可找受害人员查看或到医院调查受损的程度。

(3)自然地理环境及地质状况。雷电事故地所处位置的地理状况在现场可通过勘察即可获得,地质状况可到当地地矿、国土资源等部门调查。

(4)雷电痕迹及雷电形成的冲击力。雷电痕迹是现场勘察中证明雷电发生的最有利的物证。雷电痕迹包括金属熔化、建筑物破坏、混凝土构件中性化、木质材料劈裂、铁磁性材料被磁化、地面被击出坑状、人及动物的雷电伤痕等痕迹。雷电冲击力通过调查受灾物及相关物体的耐冲击能力进行分析。

(5)防雷设施状况及验收检测情况。防雷设施状况可通过现场查看,验收检测情况可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2 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做好雷电事故鉴定

雷电事故鉴定,就是鉴定主体利用雷电知识及实践经验,对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作出结论的过程,它包括:事故定性、危害雷电类别定性、受害物受害原因分析,雷电危害过程吻合分析、事故原因判定等。

2.1 事故定性

事故定性是指通过调查资料判定事故产生的原因。雷电事故定性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通过地理环境、地质状况调查,利用“滚球半径”的定义理论,结合地理、地质状况对落雷概率的影响,分析事故点落雷的概率;

(2)通过查阅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并结合闪电定位仪、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确定事故点是否具备落雷天气条件,判断云地闪电的生成时间与方向;

(3)通过目击证人调查确定实际落雷情况;

(4)通过雷电点的状况分析实际落雷情况。雷电点的调查非常复杂,调查鉴定人员利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受害物体及周围环境物体进行仔细勘察,方可确定。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确定该次事故是否为雷电事故。

2.2 雷电类别定性

危害雷电类别定性是雷电事故鉴定的首要目的,也是责任定性的法律依据。根据雷电产生危害时与雷电点的关系、雷电的危害方式及因雷电引起的法律后果,将地面常见危害雷电分为:直接雷电型,间接雷电型,球状闪电型。通过了解掌握各种类型雷电危害方式、危害特征,使用综合分析法判定雷电事故闪电的类型。

2.3 雷电危害(受害物受害)过程鉴定分析

根据雷电的破坏作用与不同材料、路径的效应表现,综合分析受害物的受害外因、内因。受害内因是受害物自身的耐冲击能力及环境、结构特点,受害物受害外因即雷电的破坏。分析时要以理论支持,力求科学、全面地对雷电痕迹、周围环境的危害进行外因危害分析,在分析受害程度时要争取以精确的计算数值为依据。雷电危害的鉴定方法主要有:

2.3.1 物理分析鉴定法

雷电痕迹的物理分析鉴定法包括金相分析检验、剩磁检验、力学性能测定法和断面及表面分析法。

(1)金相分析检验法。建筑物金属构件或设备受到雷电,由于雷电作用温度远远高于火场的火烧温度,且作用时间短(直击雷主放电时间一般为0.05~0.1ms,总放电时间不超过100~130ms),故只能造成金属表面的熔化,熔痕的金相组织致密细小,类似电熔痕,可以与火烧痕区别开。

(2)剩磁检验法。雷电造成现场的铁磁性材料的剩磁,可以利用特斯拉计(或高斯计)进行检测。雷电流一般可使附近铁磁性物件产生1mT以上的剩磁。检测剩磁常在现场原地进行。

(3)力学性能测定法。力学性能测定主要是对材料包括焊缝的机械强度、硬度等方面的测定,以分析破坏原因、破坏力及火场温度。

(4)断面及表面分析法。断面及表面分析法主要是对金属或其他材料破裂特征和材料内外表面腐蚀或破坏程度的观察检验,从而分析判断材料的破坏形式和破坏原因。

2.3.2 化学分析鉴定法—中性化检验法

化学分析鉴定是以测定现场残留物的化学成份及化学性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鉴定方法。通过现场残留物的化学分析可以达到的目的:一是根据残留物、产生物分析现场存在什么物质,有无危险性,在什么条件下可能造成火灾或爆炸;二是根据现场某些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及其程度判断火场温度。

2.3.3 直观鉴定法

直观鉴定法是具有鉴定经验的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感观直接或用简单仪表对物证的鉴定。

2.3.4 事故排除法

有的雷电灾害发生以后,现场已经没有残留物,没有雷电痕迹,同时也无人证物证,这时对事故鉴定只能采取排除法。

2.4 雷电危害过程吻合分析

吻合分析首先是利用受害的位置、受害程度对事故雷电类型的检验。假设雷电类型判定正确,那么其调查的闪击点、危害路径、事故危害特征皆应符合该类雷电的特征。如球闪高温危害人体时,危害为局部明显烧伤,而线状闪电则不同,其初次较强雷电危害大脑或心脏出现纤维性颤动,后续雷电因集肤效应均匀表现毛细血管炭化;其次是利用周围环境物体受害程度对雷电危害路径的检验,依据雷电危害路径及雷电事故环境中受害物与非受害物的击穿强度,求取造成危害的电压范围,将该电压范围与它们的耐冲击电压对比分析,如果一致,证明雷电危害路径判定正确。

2.5 作出雷电事故鉴定结论

雷电事故鉴定结论是利用雷电理论对雷电事故受害物体的受害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出判定。首先需要判定的是事故的定性,第二是雷电闪电的类型,第三是被雷电物体受灾原因分析。

3 结论

总之,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及鉴定可以帮助气象管理部门更为准确地掌握雷电灾害的发生规律,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在进行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工作时,应选取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进行操作,通过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雷电灾害事故调查鉴定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秀珍,雷电灾害调查与雷灾鉴定方法浅析[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第12期

事故调查分析报告 篇4

(一)一、事故概况

12月2日上午8:20分左右,=======有限公司7名工人在杨绿热能供热站7.2米平台除氧器部位动火作业时没有注意到下面平台有易燃品油漆,在动火作业时火星掉进油漆桶致使油漆桶着火,二、事故原因分析

1、施工人员陈明建在电焊气割作业之前没有仔细认真对周围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和清扫,仍然存有可燃物空油漆桶,是造成此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跟班队长对电焊气割要求管理不严,执行措施不严,工作不细,造成施工现场作业人员马虎从事,安全负责人孙波没有有效的监管是造成此起事故的间接原因。

三、事故责任划分

1、电焊工陈明建 杜忠军作业前没有严格按照措施要求将所有易燃物品清理出施工区域,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

2、安全负责人孙波对陈明建没有按照措施要求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

3、项目部对员工管理不严,教育不够,没有严格按照措施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负有教育管理不到位的责任。

四、事故防范措施

1、电焊气割作业前必须彻底清理出作业地点及其附近的易燃易爆物品。

2、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量合格的灭火器、防火沙、水源等消防设施和设备。

3、严格执行《电焊气割作业安全技术措施》中规定的其他条款。

4、加强对措施的学习贯彻,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杜绝事故的发生。

五、事故体会与感想

通过此起未遂事故可以想象:如果此事扩大酿成火灾,后果真是难以想象。火灾后将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会给安全生产及职工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措施,进行作业,严抓现场管理,加强互保联保,杜绝此类事故和现象发生。

事故调查分析报告

(二)一、工伤事故调查报告

1、工伤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班组、项目部或公司有关负责人及安监科。

2、项目部或公司负责人在接到重伤、死亡以上事故时,应立即报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

3、应尽可能保护现场,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的扩大。

4、如特殊情况需要对现场进行损坏时,应将现场作标记或记录。

二、工伤事故调查和分析

1、轻伤和重伤事故,由公司经理或主管安全的副经理组织安全、技术、生产等部门及工会成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2、凡由上级机关插手的事故,公司按要求尽最大努力积极协助调查。

3、凡调查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向有关人员回答有关的提问,提供有关的证据和证词。不准弄虚作假,隐瞒事故真相。

4、由本公司处理的工伤事故的调查必须查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5、召开事故分析会,确定事故处理的意见防范措施的建议。

6、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三、工伤事故处理和结案归档

1、由本公司处理的工伤事故,必须在事故调查组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后由公司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处理。

2、事故处理结果应向全公司干部职工公开宣布。并将整个事故处理情况写出书面材料,向有关部门报告。

3、事故处理必须公正合理、不迁就、不避让、做到事故“三不放过”。

4、对本公司处理不服的,可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异议和起诉。

5、事故处理结案后,由公司安全科负责将各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存档建卡。

农村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分析 篇5

摘要: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出行需求不断增长,给农村公路造成较大压力,交通事故增长迅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首先从人、车、路和环境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影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安全管理对策:积极改善道路线形,改善交通控制设施和合理提供交通照明,减少公路交通事故,保障农村公路的行车安全,改善农村的道路安全状况,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展。

关键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交通事故,安全保障技术,交通安全设施。

一、案例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汽车已经走下了奢侈品的神坛,特别是部分低价的、农民们喜爱的面包车、中小型货物运输车等已经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伴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带来了诸如污染、交通事故频发等诸多不利影响。围绕辖区农村交通事故的特点、成因以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增加我们对农村交通事故的认识和了解,努力构建和谐农村道路交通。

(一)2014年3月6日,驾驶人褚某饮酒后驾驶吉利牌小型轿车搭乘4人,以时速109km/h(限速70km/h)驶入对向车道,与相对行驶的奇瑞牌小型轿车相撞,造成两车共5人死亡、3人受伤。经检测,褚某血液酒精含量为391mg/100ml,属于严重醉酒驾驶。案例剖析:酒精对人体各项机能影响很大,饮酒后驾车会导致触觉麻木,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还会造成反应迟缓,无法正确判断车距、速度和交通信号。更致命的是,在酒精刺激下,人的自控能力大大降低,遵章守法意识严重松懈,极易出现超速、不系安全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

(二)2012年2月18日,驾驶人冯某驾驶东风牌中型普通客车搭载35人(核载19人),由于内胎破裂加之严重超员惯性增大,翻坠入5.9米高的路坎下,造成车上乘客13人死亡、22人受伤。

案例剖析:公路长途客运需求大、客流多,部分人为追逐经济利益不顾安全、多拉快跑,超员载客违法行为高发。超员载客会导致车辆载质量增大,制动性能下降,行驶稳定性变差,发生事故的风险加大,特别是在山区道路、急弯陡坡路段行驶容易失控、翻车,后果严重。

(三)2012年10月7日,王某驾驶小型轿车沿青银高速公路行驶,从右侧超越同向大客车时发生刮擦后逃逸,致该大客车穿越中央护栏驶入对向车道,与另一辆大客车发生碰撞,造成14人死亡、44人受伤。经查,王某无驾驶证,大客车驾驶人持C1驾驶证驾驶大型客车。

案例剖析:由于无证驾驶的驾驶人未接受过相应驾驶培训,且未通过驾驶技能考核,安全驾驶意识、应急驾驶能力、操作熟练程度均不能满足安全驾驶要求。

二、当前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一)农村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差。

近年来,虽然公安交警部门做了大量“五进”宣传和违法查纠工作,但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仍然很淡薄,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驾驶人往往铤而走险,存在侥幸心理,从根本上认识不到交通违章带来的严重后果,农村驾驶员违章现象尤其严重,普遍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充分认识到违章的严重后果。一些农民群众甚至认为,只要买得起车,就可以驾车上路;只要会开车,就可以从事客运;只要有车乘就坐,不管是否合法和安全。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交通法规教育不到位。农民群众缺乏基本交通安全常识,不能认识到违章的后果和危害性;二是“五进”交通安全宣传不到位。面对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宣传少,农村群众缺乏对交通管理的认识,甚至认为公安交警执法是故意刁难他们。臂如说,交警部门在路检路查时,要求农民群众不要乘坐“五小”车辆,老百姓反而义正词严的反驳交警“你们坐的是小车,我们坐一下三轮车怎么就不行呢!不坐三轮车坐什么出行?”对农村群众的反问,交警有时显得很无奈;三是重经济效益、轻安全行车观严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车主为降低运输成本,大量购买安全性能差、廉价的“五小”车辆,对车辆只用不修,将就着过,甚至使用报废车辆,导致性能差、故障多、机件失灵的“病”车上路,致使交通安全得不到保证。

(二)农民出行不便造成非法载客有市场。

从农村客运班车通行的现状看,有的乡、村、组虽然通了客运班车,但公交班次少、运力严重不足;有的公交路线和时段,因乘客少、客运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停运,或减少客运趟次;绝大部分乡村因乘客少、路况差而不通客运班车。但目前农村交通不能满足群众的安全出行:一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与外界交往逐步扩大,农民出行的需求与日俱增,如:赶集、经商务工、探亲访友、进城办事等等,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群众不再徒步出行,三轮车、农用车、摩托车成了他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二是由于教学资源的整合,造成学生上学不方便。近年来,教育部门为提高教学质量,对中小学校的设置进行了整合,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基本上都设在乡镇上,离家较远,特别是偏僻的乡村就更用说了。由此,学生上学放学、节假日、双休日放假或赶集日,往往给一些 “五小”车辆非法载客造成了可趁之机,再加上一些农村群众和学生迫于交通不便而不顾个人安全随意乘坐违法载人的“五小”车辆,有时候老百姓乘坐“五小”车辆也是实属无奈。三是销售农副产品和相对较远的路程使得农民不得不搭坐“五小”车辆出行,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车适应了农民的这一需要和农村的道路条件,大多数农民出行需随带货物,特别是集市日,有的行政村离乡镇有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远的自然村可达二十公里以上。农民带货出行靠步行不现实,肩挑人扛几十里路也吃不消。而这些交通参与者除了一小部分能乘上客运车辆外,绝大部分只能乘坐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等“五小”车辆。据调查,当前廉价又实用的“五小”车辆已经成为偏远山区农村运输的“主力军”。但“五小”车辆由于稳定性、防护装置、制动等安全性能差,给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路况差,交通安全设施残缺,影响行车安全。

我大队辖区现有的乡村道路绝大部分属于等外公路、简易公路或未通过验收的道路,能安全通客运车辆的乡村级公路很少。辖区农村道路普遍存在等级低、弯多路窄、损坏严重现象,道路安全设施不配套,交通标志标线、防护墙、防护墩不完善,事故易发点段多,道路养护差,道路安全隐患特别是水毁路基塌陷路段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另外,农村道路通行能力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行;道路穿越集镇、村庄而过,占道停车、占道摆摊、占道建筑等现象非常猖獗,这些都给安全行车构成了很大威胁。

(四)警力不足,造成交通安全失管、失控。

实事求是讲,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失管、失控的现象,这也是发生交通事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除日常交通管理、巡逻执勤和值班备勤外,还要参加大队整治交通违法行为的各种专项行动,深入学校、社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等等,往往每天让民警忙得精疲力尽,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由于警力严重不足,致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着“盲区”、“盲时”现象,难免出现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尤其是对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无暇顾及,对“五小”车辆的安全监管处于失控、漏管状态,从而导致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由于警力不足,使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薄弱,交通执法未能保持长期严管势头,造成农村“五小”车辆违章载客泛滥成灾。加之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受警力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管理部门对农村顾及相对较少,缺少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加上各乡镇政府对交通管理重视不够,造成了大部分农村道路基本上处于失管失控状态,交通违章现象十分突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再是由于大多数农民并不富裕,为了尽快致富,很多人购买“二手车”,甚至报废车从事运输,为了逃避购置税费,不愿办证上户,成为“黑车”。据统计,农村地区“五小”车辆驾驶人至少有20%以上属无证驾驶。农村从事运输的农用车大多车况较差,存在严重安全问题,这些车一旦上路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流动炸弹”,随时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农村非客运车辆载客监管力量薄弱。一是由于交警警力不足,路面监控主要以国、省道为主,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无法到位,容易造成漏管失控;二是乡镇一级政府对“五小”车辆非法载客没有执法权,乡镇干部对此类违章只能劝阻,由于认识不到位,有的农民认为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三是非法载客取证难度大,造成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管理薄弱,客运市场秩序混乱。其次:农民抵触情绪较大。有相当部分村民认为,乘坐“五小”车辆确实危险,但不乘坐根本就无法出门,货物靠肩挑人扛十几里吃不消。所以,不少农民对取缔“五小”车辆载客不理解,围攻检查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次:廉价、“实用”的非客运车辆倍受农村群众的青睐。对农民出行来说,花一、二元钱就可以带货出行,既方便又“实惠”,早已把安全置于脑后。农村这一特殊的实际情况,使非客运车辆适应了这一需求、有了市场。在没有开通客运班车的乡、村道路上虽禁止非客运车辆载客,实际上是禁而不止,“五小”车辆已经成为偏远农村运输的“主力军”。

三、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违法的对策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交通事故预防的基础工作还很薄弱:一是人、车、路相互干扰的因素非常突出;二是各自为阵、占路为王的现象非常猖獗;三是无证驾驶、三轮车及农用车非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普遍存在;四是道路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反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对于在思想上、工作上、措施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扎扎实实予以纠正和改进,全力预防和减少农村机动车违法行为,坚决遏制农村群死群伤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有一些是属于客观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第一,严格落实农村安全管理责任制。

道路交通是一项由人、车、路和环境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单靠公安交警的力量,是很难管得了、管得好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领导重视,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要坚持“政府领导,交警监管,部门联动,车主负责,群众参与”的防控方针,着力构建乡镇、村、组三级交通安全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各级干部的安全工作责任,每年初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安全整治和防范措施落实,从人、车、路、行等各个环节严把交通安全关。力争杜绝无牌车、拼装车、报废车上路,坚决遏制无证驾驶和“五小”车辆非法载人等严重违法行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一要成立乡镇交通安全委员会。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违法行为,积极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必须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列为抓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要迅速在各乡镇政府成立由“一把手”亲自挂帅的交通安全委员会,并设立至少有两名专职人员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建立辖区内机动车及驾驶人交通安全管理台帐,配合交警部门加强交通安全源头管理,维护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千方百计把涉及“五小”车辆的交通事故降下来,确保一方平安。二要选聘村、组交通安全管理员。由乡镇政府出资,为每个行政村、组各招聘1名专职交通安全管理员,乡村交通安全管理员可按交通协警员服式着装,由交警部门进行业务指导、乡镇道路交通安委会领导,主要职责是对辖区“五小”车辆进行摸底调查、逐车登记,建立责任区车辆及驾驶人安全管理台帐,督促车辆所有人及时到公安交警部门依法申领车辆牌证及驾驶证,督促车主及驾驶人按时年检车、审验证、递交体检表,督促交通违法人到交警部门接受教育和处罚,在责任区内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及普法教育,协助交警中队管理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制止无牌无证、酒后驾车、“五小”车辆非法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确保当地群众乘车出行安全。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农村交通不便、人口分散,而且与外界接触少,缺乏交通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往往是发生伤亡事故之后才追悔莫及。由于农村覆盖面广,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紧紧依靠各乡镇、村组和学校,逐步形成全民性的宣传活动。一是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手机短信、典型事故案例剖析等方式,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广泛的交通法规宣传,宣传乘坐非客运车辆的危害性,增强每个出行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广大群众自觉“珍惜生命,拒绝违章”。通过宣传,督促农村群众不乘坐农用车等“五小”车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支持、理解、配合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格局。其次要积极探索宣传教育工作新路子。建立农村交通安全员制度,各乡镇村要聘用1-2名熟知交通安全常识、责任心强、热爱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同志担任农村交通安全员,协助督促办理车辆、驾驶证年检审,向村民宣传应该怎样过公路、怎样乘车等等,努力增强群众的交通法制和交通安全意识。再次教育部门要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切实将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列入德育教学大纲计划,要充分利用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这一重要宣传阵地的积极作用。每个学生都要在学校接受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坚持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从小就懂得如何走路、乘车,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使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启蒙阶段就置根于心,外践于行,形成良性循环。四是交警部门要通过开展创建“交通安全学校”和“交通安全村”等形式,加大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使青少年儿童更加深入了解交通法规,从掌握交通安全常识逐步发展到体验管理、正确运用交通法规,加深对交通安全知识的认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第三,建立安全有序的农村客运市场。

由于当前农村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公路条件短期内还一时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农民群众出行的需求急待解决,在取缔“五小”车辆载客后,如何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让农民群众坐上安全、便利的客运车辆,是我们解决非客运车辆载客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采取特事特办原则。这需要相关领导有对农村群众高度负责的胆识和勇气,对未达到等级公路标准的路段,为满足农村群众出行需求,应该采取灵活的政策,因地制宜特批农村客运线路,根据村与村、村与镇的山区支线公路路况条件,选择符合安全规定的双排座微型面包车,专门从事农村特批线路的客货运输。这类车型具备适应跑山区小道,安全性较好,购置成本低等优点,取代“五小”车辆等非客运车辆。二是采取公开投标,成立农村客运公司,实行农村客运“专营”。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投标的办法,由乡镇牵头组建农村客运联合公司,鼓励和引导运输经营者走股份合作的道路,积极支持客运车辆更新转型并逐步形成客运规模。规定未开通班车的乡镇或虽已开通班车,但运力不足的情况下,由“农村客运公司”统一调配车辆载客,实行“专营”,对载客车辆实行定线行驶。三是根据乡镇逢集日或节假日客流量的不同,合理调配运力。根据各乡镇逢集日和学生周末回家返校的客流情况,开通逢集日班车和学生班车。由农村客运公司配合乡镇政府进行各村客运线路的车流调剂,对于学校学生的周末往返也可以由公司和学校签订包接送合同,做到学生家长放心,学校老师放心、政府放心。四是政府积极扶持,培育农村客运市场。由于山区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客流量起伏不定,车主往往无利可图,所以有关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减免农村特批线路的税、费等,以降低运输成本,使农村客运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切实解决偏远山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第四,严厉打击“五小”营运载客,扶持“农村客运公司”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人财物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为保障“农村客运公司”的客运市场,必须坚决打击“五小”车辆非法载客,交通运管、交警、农机等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大整治打击力度,全力扶持“农村客运公司”不断发展。一要提高认识,责任到人。区、乡镇、村三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整治非客运车辆非法载客的重要性,把整治作为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形成领导重视,齐抓共管,责任落实到人的态势。二是开展联合执法,形成合力。由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农机站、各乡镇等部门抽调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整治,坚决打击非客运车辆非法载客现象。第五,农村派出所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为有效解决农村乡镇点长面广、公安交警部门警力不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等工作难点,建议由农村派出所整合警力资源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将农村派出所纳入到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发挥农村派出所的地域、职能优势,强化对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管理。农村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可以弥补公安交警部门农村地区警力不足的缺陷,有效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对于个别郊区派出所管理几个乡镇的问题,可以由乡镇政府牵头,以派出所、乡镇政法委、安监站抽调人员成立警务室,为解决警力不足的矛盾,由乡镇政府出资招聘2至3名交通协管员,在警务室领导下,协助管理本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为切实解决农村派出所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一要明确职责。各农村派出所要明确一名所领导分管交通安全,并确定一名民警任交管专干负责协管当地道路交通日常管理工作,要加强业务培训,对农村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管理的所领导和民警,每年要举办交警业务学习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二要落实责任。各农村派出所要把道路交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日常管理不松,切实落实各项规定。农村派出所要严格履行协管交通的工作职责,积极开展辖区交通事故接处警、交通违法行为查处、代理摩托车上户办证、学生交通安全护卫、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参与轻微道路交通事故的调处等工作。要根据乡镇辖区交通违法特点和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大力改进和创新交通管理勤务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六个跟踪”:即警力跟踪客运班车走、跟踪交通流量走、跟踪农村集市走、跟踪学生上下学时间走、跟踪天气情况走、跟踪交通违法行为高发时段走,始终保持严管整治交通违法的高压态势;要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注重人文关怀,减少抵触情绪,充分发挥教育与惩戒的作用。对酒后驾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要发现一起从严处罚一起,决不手软。要积极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赶集、到中小学校辅导和农村干部会议等机会,广泛普及交通安全及法律知识,为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六,加大对农村道路隐患排查整治。

农村道路由于受资金、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交通通行能力较差、安全系数低,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因此开展农村道路隐患排查整治,对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重特大交通事故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集中时间、精力,统一开展地毯式、拉网式的农村地区道路隐患排查工作,并提出隐患整改意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不间断地向党委政府汇报,促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和隐患整治,真正把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做好、做实,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参考文献:

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 篇6

组的职责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应急救援支持保障系统中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主要作用是__。

A.明确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和演练要求、资源和经费保证、索赔和补偿、法律责任等

B.规定有关部门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权利 C.划分相应级别

D.明确应急救援的目的

2、不符合《安全生产法》要求的是__。

A.生产经营单位将一生产场所出租给了一个具备安全生产相应资质的个人 B.生产经营单位与在其场所承包的某单位签订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C.生产经营单位与在其场所承包的某单位在签订的承包合同中约定了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D.生产经营单位某场所内有3个承包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并签订了委托书

3、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A:不予 B:给予罚款 C:给予拘留 D:给予警告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4、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专设或者指定的负责安全管理的机构的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分工负责。A:本班组的安全生产 B:本岗位的安全生产

C:安全生产重大事项的决策并组织实施 D: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5、统计分析的最基本内容是__。A.统计描述 B.统计推断 C.参数估计 D.统计指标

6、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可以确定哪些是__的潜在危险源。A.可能发生事故 B.一定发生事故

C.一定不会发生事故 D.发生重大事故

7、桌面演练的特点是,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A: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 B: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C:桌面演练法成本较低,主要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 D: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 E:食品生产企业

8、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爆破作业单位未按照其资质等级从事爆破作业的。

A: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B: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按照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C: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D: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9、法是统治阶级成员个别利益的一种抽象,具有的品格。A:客观性 B:统一性 C:一般性 D:主观性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0、__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A.生产性粉尘 B.生产性灰尘 C.生产杂物 D.生产废弃物

11、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__低 70km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A.行驶时速 B.平均时速

C.设计最高时速 D.额定时速

12、超声波检测原理中,压力容器使用的钢材可视为均匀介质,如果内部存在缺陷,则缺陷会使超声波产生现象,根据其波幅的大小、方位,就能判断和测定缺陷的存在。A:折射 B:反射 C:绕射 D:平射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13、避雷器的作用是__。A.阻止产生电磁感应 B.将电流引入地下 C.抵消雷电电压 D.防止雷电波人侵

14、不符合《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规定的安全评价机构申请甲级资质应当具备的条件是。

A:具有法人资格,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400万元以上 B:取得安全评价机构乙级资质2年以上,且没有违法行为记录

C:有与其开展工作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具有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

D:有25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其中一级安全评价师20%以上、二级安全评价师30%以上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5、[2010年考题]《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2003)和《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2003)规定,埋地输油气管道与其他管道平行敷设时,其安全间距最小不得小于m。A:10 B:15 C:20 D:25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16、《安全生产法》立法时基本原则,一是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二是预防为主的原则,三是权责一致的原则,四是依法从重处罚的原则,五是的原则。A:综合监管,联合执法 B:社会监督,综合治理 C:政府监管,群众监管 D: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7、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等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__予以保证。A.董事会 B.总经理 C.投资人 D.企业法人

18、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__。A.必然性 B.关联性 C.偶然性

D.不可避免性

19、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关于法的特征的表述有误的是。A: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 B:法是依照特定程序制定的 C: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D: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定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0、安全评价形成的的内容应纳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管理计划,并按计划加以实施和检查。A: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B:安全预评价报告 C:现状综合评价报告 D:安全评价报告 E:食品生产企业

21、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履行的职责不包括__。A.设置防火标志 B.业务培训与宣传

C.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D.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22、《刑法》自__起开始施行。A.1995年10月1日 B.1996年10月1日 C.1997年10月1日 D.1998年10月1日

23、烟火药的干燥方法不可采用__。A.日晒 B.明火烘烤 C.热风散热器 D.暖气炉烘烤

24、《宪法》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框架的最高层级,“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是有关安全生产方面最高法律__的规定。A.依据 B.效力 C.条件 D.要求

25、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对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__承担。A.用人单位 B.当地政府 C.该劳动者

D.社会保险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中物的因素有 A: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B: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C: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D: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E: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某年某月某日,某市某化塑制品厂发生火灾,整个厂房被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7.6万元。当日8时上班后,工人孙某在该化塑制品厂压球车间门口西侧用电焊焊接压模。焊接现场的周围除一条3m宽的通道外,堆满了袋装成品浮球及废料,还有数个装丙酮、乙烷的铁桶。8时20分左右,拌料员谷某要在孙某作业处西侧约1.5m左右的地方,从铁桶中抽取丙酮,即告诉孙某要先停止电焊,孙某同意后便离开作业处。谷某用塑料管从铁桶向塑料桶中抽取丙酮,由于操作不当将丙酮洒在水泥地面上,谷某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离开了现场。孙某回到作业处,没有检查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护便继续电焊。在焊接约3cm长的一段接缝时,电焊溅起的火花将洒在地上的丙酮点燃,孙某见起火,用正在焊接的方模去压地上的火苗,但火苗仍然四溅。孙某与另一名工人先后取来3只灭火器,均未启动成功。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整个厂区被大火吞噬。直到11时,大火才被扑灭。事故发生后,该市人民检察院受理了此案,这起火灾事故是由于违章堆放危险品,遇明火而引起的,谷某等4人对此负有责任。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认定,谷某、孙某在生产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导致发生特大火灾,造成集体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他们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的规定,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厂领导孙某和厂长刘某身为企业管理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厂内事故隐患熟视无睹,对工人的违章作业放任自流,以致由于操作工人在事故隐患区域作业而发生特大火灾,他们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7条的规定,构成玩忽职守罪。扑救B类火灾应选用灭火器。A:干粉 B:水型 C:卤代烷

D:二氧化碳型 E:泡沫

3、压力容器事故应急措施,主要包括。

A:压力容器发生超压超温时要马上切断进汽阀门 B:如果属超温引起的超压,应通过水喷淋冷却降温

C:压力容器发生泄漏时,要马上切断出料阀门及泄漏处前端阀门

D:压力容器本体泄漏或第一道阀门泄漏时,要根据容器、介质不同使用专用堵漏技术和堵漏工具进行堵漏

E:易燃易爆介质泄漏时,要对周边明火进行控制,切断电源,严禁一切用电设备运行,并防止静电产生

4、安全生产管理是指__。

A.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B.企业的员工,涉及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施设备、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

C.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D.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5、__常用来检查内部结构的裂纹、搭接、夹杂物、焊接不良的焊缝、锻造裂纹、腐蚀坑以及加工不适当的塑料压层等,还可以检查管道中流体的流量、流速以及泄露等。A.铁谱分析 B.红外线监测 C.光谱分析 D.超声波探伤

6、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有__。A.动力原则 B.整分合原则 C.安全第一原则 D.激励原则 E.能级原则

7、乙炔发生站内发生火灾,严禁使用__灭火器扑救电石着火。A.二氧化碳 B.干粉 C.泡沫 D.水 E.固态

8、防静电接地电阻原则上应不超过__MΩ。A.0.5 B.1 C.1.5 D.2

9、下列气体灭火剂中由于破坏臭氧层,而被逐步取代的是__。A.二氧化碳灭火剂

B.卤代烷1211、1301灭火剂 C.七氟丙烷灭火剂 D.IG—541灭火剂

10、某商厦1993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商厦共6层,其中地下2层、地上4层,耐火等级为二级,占地面积3 500 ㎡,建筑面积8 200 ㎡,高20.4 m。商厦地下2层是家具商场和货物仓库。家具商场主要经营红木家具、沙发、席梦思床垫、办公桌椅等。地下1层主要经营副食品、百货等。地上1层主要经营小五金、小家电、文体用品、服装、日用品等;2层主要经营服装;3层仅有一些货架摊位;4层东侧和南侧为办公区,北侧有一间会议室,西侧为某歌舞厅KTV包间,中部为某歌舞厅大厅。火灾当晚歌舞厅内有400余人。2010年12月25日20时许,员工王某在地下1层中部进行焊接操作时,电焊火花顺着钢板上的孔洞掉落到地下2层中部,引起楼梯上的沙发塑料泡沫等物品起火。王某等人发现起火后,用室内消火栓通过孔洞向1层浇水扑救,但火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越来越大,他就同其他职工一起逃离现场。21时35分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相继调集31辆消防车、200多名消防人员赶赴火场,随后又请调公安、武警等单位协同作战。由于这次火灾起火部位在该商厦的最底层,东北和西北两个楼梯间上下贯通,着火后形成烟囱效应,在风压的作用下,大量有毒烟雾很快扩散到整个大楼。火灾发生后,该商厦有关人员盲目采取了全楼断电措施,楼内又未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致使全楼漆黑一片,给扑救火灾和人员营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公安消防部队在火灾扑救中,共营救遇险人员106人。22时50分将火控制,26日0时37分将火彻底扑灭。这起火灾事故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5.3万元。下列对疏散指示标志设置要求,描述正确的有。A:应急照明灯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在其外面加设玻璃或其他不燃烧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护罩

B:疏散通道出口处的疏散指示标志应设在门框边缘或门的上部。标志牌的上边缘距天花板不应小于0.50 m;位于门边时,其下边缘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00 m C:疏散通道中,疏散指示标志(包括灯光式)宜设在通道两侧及拐弯处的墙面上。标志牌的上边缘距地面应不大于2.00 m D:如天花板的高度较小,疏散指示标志也可在疏散门的两侧墙上设置,标志的中心点距地面高度应在1.30~1.50 m之间

E:悬挂在室内大厅或走道处的疏散指示标志的下边缘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00 m

11、某商厦1993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商厦共6层,其中地下2层、地上4层,耐火等级为二级,占地面积3 500 ㎡,建筑面积8 200 ㎡,高20.4 m。商厦地下2层是家具商场和货物仓库。家具商场主要经营红木家具、沙发、席梦思床垫、办公桌椅等。地下1层主要经营副食品、百货等。地上1层主要经营小五金、小家电、文体用品、服装、日用品等;2层主要经营服装;3层仅有一些货架摊位;4层东侧和南侧为办公区,北侧有一间会议室,西侧为某歌舞厅KTV包间,中部为某歌舞厅大厅。火灾当晚歌舞厅内有400余人。2010年12月25日20时许,员工王某在地下1层中部进行焊接操作时,电焊火花顺着钢板上的孔洞掉落到地下2层中部,引起楼梯上的沙发塑料泡沫等物品起火。王某等人发现起火后,用室内消火栓通过孔洞向1层浇水扑救,但火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越来越大,他就同其他职工一起逃离现场。21时35分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相继调集31辆消防车、200多名消防人员赶赴火场,随后又请调公安、武警等单位协同作战。由于这次火灾起火部位在该商厦的最底层,东北和西北两个楼梯间上下贯通,着火后形成烟囱效应,在风压的作用下,大量有毒烟雾很快扩散到整个大楼。火灾发生后,该商厦有关人员盲目采取了全楼断电措施,楼内又未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致使全楼漆黑一片,给扑救火灾和人员营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公安消防部队在火灾扑救中,共营救遇险人员106人。22时50分将火控制,26日0时37分将火彻底扑灭。这起火灾事故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5.3万元。利用建筑物内已有的设施进行逃生的正确做法是。

A: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逃生

B:利用室内的防烟楼梯、普通楼梯、封闭楼梯进行逃生

C:利用建筑物的阳台、通廊、避难层和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进行逃生

D:利用普通电梯或观光电梯避难逃生 E:利用墙边落水管进行逃生

12、依据《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建设单位在消防设计、施工的质量方面承担的责任有。

A:选用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等级的消防设计、施工单位

B:实行工程监理的建设工程,应当将消防施工质量一并委托监理

C:选用合格的消防产品和满足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及室内装修装饰材料

D:依法应当经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的建设工程,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组织施工 E:建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负责人

13、[2011年考题]电击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针对这两种电击应采取不同的安全技术措施。下列技术措施中,对预防直接接触电击有效的有。A:应用安全电压的设备(Ⅲ类设备)B:应用加强绝缘的设备(Ⅱ类设备)C: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 D:与带电体保持安全距离 E:将带电体屏蔽起来

14、危险品生产企业,以本实际销售收入为计提依据,采取超额累退方法,按照以下标准分月提取正确的是。

A: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含)以下的,按照4%提取

B:全年实际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至1亿元(含)的部分,按照2%提取 C:全年实际销售收人超过10亿元以上的部分,按照0.2%提取 D:全年实际销售收入超过1~10亿元(含)的部分,按照0.5%提取 E:全年实际销售收入超过10~20亿元(含)的部分,按照0.1%提取

15、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报告事故应当包括的内容有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B: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不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C: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D:已经采取的措施 E:事故发生的时间

16、不属于安全生产检查方法的是__。A.安全检查表法 B.仪器测量法 C.一般性检查 D.设备抽样法

17、《矿山安全法》规定,矿长(含矿务局局长、矿山公司经理)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职责。

A:制订矿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计划 B:制订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C: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矿山存在的事故隐患 D:亲自对每个作业场所进行跟班检查

E: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要的材料、设备、仪器和劳动防护用品的及时供应

18、根据泄漏物状态和储罐压力、泄漏的方式建立了毒物扩散伤害模型,这些模型是。

A:蒸气云爆炸 B:高斯烟羽模型 C:重气扩散模型 D:绝热扩散模型 E:源抬升模型

19、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违法行为是。A:用人单位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

B:从事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有提供虚假鉴定意见的、提供虚假诊断证明的、收受当事人财物

C:用人单位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

D: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0、职业病的发生常与生产过程和作业环境有关,但环境危害因素对人的危害程度,还受个体的特性差异的影响。职业病的发病过程,还取决于主要条件。A:有害因素本身的性质 B: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量 C:劳动者个体易感性 D:劳动者群体易感性

E: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时间

21、下列选项中,起重机械事故的特点不包括的是__。A.事故大型化、群体化 B.事故类型集中 C.事故后果严重 D.事故涉及范围广

22、下列职责中,属于地方煤矿安全监管机构主要履行的职责是__。A.监督煤矿企业事故隐患的整改并组织复查 B.依法组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 C.负责组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 D.参与煤矿事故调查处理

E.组织煤矿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23、下列选项中,关于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的表述,正确的有。A: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组织制定防火安全法,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B: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指导和监督

C: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对机关、刚体、企业、事业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D: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定期监督检查

E:公安消防机构发现火灾隐患,应当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采取措施,限期消除隐患

24、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A: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 D:设区的县级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5、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扩大或提高应急级别的主要依据是__。A.事态发展趋势 B.事故灾难的危害程度 C.影响范围

化工火灾事故调查方法分析 篇7

首先是由于机械设备老化、维护不利而造成的突发性失灵, 这很容易导致人为的错误发生。

第二是化工厂内对设备的管理不周, 化工原料是不安定元素, 且一些敏感化学物质会在正常条件下进行自我分解, 与温度反应形成危险物质并造成明火。这是化学罐内部发生火灾的原因, 所以管理人员应该积累丰富的化学物品管理知识, 定期检查化学危险品的活性状态, 避免自我分解、自我反应等化学聚变状况的发生。

第三种也来自于化学原料的化学反应变化。有机液体由于沸点过低所以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如果外部环境温度上升, 它的分解热值就会随之升高, 使容器内积蓄大量的高热液体, 产生气压, 容器就很容易开裂从而造成液体喷涌, 这些液体如果喷射到一些危险地带就会引起火灾和爆炸。

二、化工火灾事故发生时的现场特征

(一) 火灾影响面积大

2015年, 天津滨海新区码头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 这起事故的爆炸起因来自于厂内的危险化学品。厂内沿途的所有管线都遭受了严重的爆炸断裂损伤, 且车间和罐区经历了长达10小时15次的连续爆炸。如此巨大的且具有覆盖性和连续性的爆炸燃烧为火灾现场的事故调查取证认定带来了诸多困难。

(二) 现场取证证据损毁严重

2015年8月12日, 天津滨海新区码头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现场中心点被完全破坏且形成积水湖, 火灾现场中的物品、设施也已经面目全非, 由于事故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爆炸, 所以在之后的取证调查中根本无法提取到能够反映第一爆炸现场的证据试样, 因此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是火灾事故调查的难点所在。

(三) 现场直接目击证人少

化工火灾往往都是伴随突发情况发生的, 而且起火爆炸所需时间短, 经常让厂内工作人员猝不及防。2005年中国石化吉林分公司的双苯厂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由于事件发生在下午13时许, 现场工人全都处于工作状态, 火灾爆炸事故的突然发生让工人无法及时逃生, 造成8名工作人员当场死亡。而许多轻伤人员由于远离爆炸现场或在室内, 也无法给出第一火灾爆炸现场的确切情况。

(四) 化工生产过程复杂

所谓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就是指各种化工原料的生产方式多变, 且条件要求和工艺要求都相对繁琐, 而且操作控制点不计其数。在2013年, 美国路易斯安那就发生了一起有机物质硝化物生产设备爆炸事件。该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具有多反应器配置的独立单元存储容器, 当它进行间歇操作时, 储存槽中的四硝基甲烷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而大量积累, 最后引发了它在中和池的剧烈反应, 引起爆炸。

三、化工火灾事故调查方法分析

(一) 假设推理

1. 概念

假设推理是出自于美国消防协会的一种火灾调查的科学方法。它立足于火灾调查人员收集事实真相的来源, 并通过检验进行各种假设, 是基于现有成熟原理进行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评估过程。假设推理常常用于一些火灾现场无法收集完整数据或者数据与事实发展出现矛盾的情况。但是从它的假设推理理论角度讲, 还是应该尽可能多的收集数据才能帮助调查人员更深层次的了解真相, 作出合乎常理的假设, 最后自圆其说。所以整个假设推理过程一定要符合数据并与事实相吻合, 并且是基于化学、物理和火灾动力学的合理理论解析, 再借助现场可搜集到的有效证据来确定起火点, 从而找到可能首先引起火灾的化学物料。如图1.

如图1为假设推理的步骤示意图, 在认清火灾现场所发生问题和数据收集归纳的基础上, 才能假设起火场景, 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检验场景发生实施与实证是否吻合, 做到对现场证据与所支持理论的认同或驳斥, 最后明确选择最终假设, 并予以认定。

2. 确定起火点

假设推理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以证实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以2007年北京某化工厂的储罐火灾爆炸事故为分析基础, 在假设推理起点就需要具备认知需求, 定义所假设的起火点位置, 明确中心, 然后大范围收集资料。例如现场罐区的资料、火灾前的储罐状况和火灾发生时周围储罐的变化等。在实际操作中, 要对周围储罐进行检查、挖掘, 并以假设的角度重建火灾事发现场, 借助证人证物和消防救援人员的信息、监控资料等等来寻找火灾现场疑点。假设推理要建立多个可能, 因为在推理过程中可能会随时推翻假设并建立新的假设, 所以在检验假设过程中一定要多问问题。针对北京化工厂储罐爆炸而言, 就要提问例如起火点是否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可燃物存在的证据是什么;起火点可燃气体的可燃浓度是多少;假设中的冲突矛盾如何解决等问题。在一一解决这些问题后, 就可以选择可能性最大的假设方案, 并圈定起火区域进行最终的起火点位置核查, 形成合理答案。

(二) 基于火灾痕迹的调查分析

如果不能通过有效证物、人证或推理假设来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 就应该尝试借助火灾现场的天然实证———火灾破坏痕迹来识别火灾事发时的现场环境以及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就是说火灾环境的变化与火灾及化工设备材料的相互复杂作用的结果有关。另一方面, 也可以根据灭火时的火势来判断火灾痕迹背后的火灾行为, 所以火灾痕迹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大方面:火灾行为、材料的热响应效应以及灭火作用。

1. 火灾行为

通常情况下, 起火点区域的破坏程度最严重, 尤其是化工火灾这种特殊燃烧形式。从燃烧的几何形状分布、类型、通风途径和辐射反馈范围来看, 火灾的燃烧环境可能完全不同, 这也是影响火灾行为的主要因素。比如说中和池火灾、储罐破裂喷射火灾、火球等等。在火灾事后现场可以根据火灾环境的不同来分辨火灾痕迹, 根据痕迹的不同推理火灾现场的起火点位置。在2012年的英国班菲尔德油库火灾爆炸事故中, 火灾调查人员就根据火灾痕迹绘制了事发现场图, 证实了火灾事发时的具体环境和起火点位置, 帮助火灾调查组顺利完成事故调查分析。如图2.

2. 材料热响应效应

化工厂由于化工原料多, 所以设备材料也多样化且性质各不相同, 而不同材料对于火灾的热辐射效应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火灾发生之前就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热响应效应。比如说, 有机材料就分为炭化与非炭化。一些木材与纤维素材的设备材料会在火灾发生时变为炭焦形态, 热塑材料则不会形成炭焦, 而是在燃烧后融化并形成融滴。反观金属则会在火灾中出现变色、氧化、蠕变和融化等一系列变化过程。所以在火灾事故现场调查分析时, 如果能理解各种材料的热响应状态变化, 就有助于判断火灾发生的态势、时间和起因, 更有利于调查时对火灾现场热环境的描述。

四、结语

目前我国关于化工领域火灾事故的调查技术还依然属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应对复杂火灾情况时依然缺乏独立的客观见解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阶段, 一定要构建标准, 成立技术体系, 深入火灾现场发现化工火灾的形成机理与本质特征, 做到火灾事故调查的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康九东, 蓝启润.一起化工企业静电火灾事故的调查[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11) .

[2]刘梦彬.论化工火灾事故调查[J].山西建筑, 2015, (04) .

一起露天堆场火灾事故的调查分析 篇8

[关键词]露天堆场;火灾原因;现场勘查

2015年1月6日18点22分,秦皇岛市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公司露天堆场发生火灾。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先后调集4个执勤中队8辆消防车、42名官兵赶赴火场,支队全勤指挥部遂行作战。火灾于21时许被成功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1、起火原因认定

1.1现场勘验情况

1.1.1环境勘验。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建国路西侧185号,火灾现场为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东北侧的啤酒箱堆垛和燕港里5栋居民楼部分房间。过火啤酒箱堆垛东边缘距离建国路临建商业房5米;南边缘箱瓶区紧靠麦芽淀粉库,堆垛西边缘箱瓶区距离5.8米为厂区库房;堆垛北边缘空箱区紧邻啤酒厂北围墙,北墙距北侧燕港里小区五栋居民楼突出阳台南边缘0.7米,北侧距燕港里小区5栋居民楼南面墙体2.1米。燕港里5栋居民楼为地上五层,坐南朝北的二级耐火等级建筑。

1.1.2初步勘验。对过火现场进行勘验,啤酒箱堆垛东西最长处62.1米,最短处57.2米。南北最宽处30.2米,最短处26.5米,中间空箱区、箱瓶区高2.43米,周边托盘瓶区高2.3米。空箱区全部烧毁,3个空箱为一组两个侧立,一个平放于中间,依次往上堆放8层。周边箱瓶区、托盘瓶区与空箱区相连处部分过火,大部保存完好。烧毁空箱区地面粘着有0.15米厚、东西长38.2米、南北长14.1米的燃烧残留物。燕港里5栋1单元东室南面外墙及玻璃保存完好,1单元西室南面外墙无烟熏痕迹,1、2、4、5楼南面阳台玻璃有烧损。2单元东室南面外墙顶部有烟熏痕迹,1、4、5楼南面阳台玻璃烧毁严重,2、3楼南面阳台玻璃有少量炸裂。2单元西室南面外墙呈现从下至上逐渐加重的烟熏痕迹,3、5楼南面阳台全部烧毁,1、2、4楼阳台玻璃烧毁,残存骨架。3单元东室南面外墙烟熏痕迹明显,除1楼阳台防盗窗有部分残存外其他楼层阳台全部烧毁。3单元西室南面外墙烟熏痕迹明显,2、4、5楼南面阳台全部烧毁,1、3楼南面阳台玻璃烧毁,残存骨架。

1.1.3细项勘验。现场组织第一报警人和目击证人进行现场指认并利用监控视频确定起火部位,起火部位位于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空啤酒箱堆垛与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侧阳台之间。对空啤酒箱堆垛与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侧阳台之间围墙南侧进行细项勘验,烧毁空箱区地面粘着燃烧残留物距围墙0.24米。对空啤酒箱堆垛与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侧阳台之间围墙北侧进行细项勘验,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面西室外墙与围墙之间相距2.1米,1号南面西室窗户下方堆放水泥,水泥南侧有一颗香椿树全部过火,香椿树最高处至3楼窗户上沿。对空啤酒箱堆垛与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侧阳台之间围墙进行细项勘验,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侧阳台从西数第二块玻璃对应的墙垛(以下统称1号墙垛)西侧花墙有一长1米、高0.5米的缺口,墙垛南北侧均有不同程度烟熏痕迹,北侧重于南侧,分别提取该处墙体上烟尘。1号墙垛与其西侧墙垛上方的钢筋及二者之间的防盗铁丝表面均有烟熏痕迹。

1.2起火部位的认定

经3次现场勘验及调查访问,认定起火部位位于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厂区东北侧的空啤酒箱堆垛与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面阳台之间。认定依据如下:

1.2.1视频资料证实。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监控录像资料经秦皇岛市公安局技术防范管理支队工作人员处理显示起火部位为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厂区东北侧的空啤酒箱堆垛与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面阳台之间。

1.2.2調查询问证实。(1)第一报警人马琳,证实起火部位为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厂区东北侧的空啤酒箱堆垛与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面阳台附近物品。(2)现场目击证人程秀云,证实起火部位为鸿福酒楼员工宿舍(燕港里5栋4单元1号)附近。(3)燕港里5栋4单元9号居民于志兴,证实起火部位为他家阳台正下方大概3-4平米范围。

1.3火灾原因认定

1.3.1排除电气线路故障。现场勘验,起火的堆场上方及地面均未发现有电线穿过,因此排除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火灾的可能。

1.3.2排除自燃起火。经调查和现场勘验,起火部位无自燃性物品,可排除物品自燃引发火灾的可能。

1.3.3经现场勘验、调查访问和技术鉴定,排除电气、自燃等起火因素,认定起火原因为外来火源引燃华润雪花啤酒(秦皇岛)有限公司厂区东北侧的空啤酒箱堆垛与燕港里5栋4单元1号南面阳台之间的杂物、杂草等。

2、灾害成因分析

2.1防火间距不足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3.4.1条规定,露天可燃材料堆场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米。该公司在存放空啤酒箱时,没有考虑到与周边的民用建筑保留一定的防火间距,堆垛北边缘空箱区紧邻啤酒厂北围墙,北墙距北侧燕港里小区五栋居民楼突出阳台南边缘0.7米,北侧距燕港里小区5栋居民楼南面墙体2.1米,致使“小火”酿成大灾。

2.2堆垛与堆垛之间摆放密集

通过现场勘验,啤酒箱堆垛周边箱瓶区、托盘瓶区与空箱区间距较小,摆放密集,只容一人侧身通过,致使火灾发生后蔓延迅速。

2.3消防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未能组织员工开展经常性的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发生火灾后没有及时、有效组织救援,致使火势扩大。由于堆场面积较大,塑料箱燃烧后迅速融化,致使证据消失,为事后的火灾调查增加了难度。

3、防范措施

一是应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类别、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来确定厂房(仓库)与民用建筑防火间距,按照耐火等级、防火间距要求建设厂房和仓库。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决不允许投入使用。

二是堆垛之间的摆放要充分考虑满足扑救火灾需要,防止火势向临近建筑蔓延扩大。

三是加强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作为企业法人要高度重视消防工作,深刻吸取火灾事故教训,正确认识企业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主动依法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抓好消防安全工作。同时抓好企业负责人、消防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工作,提升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S].

[2]公安部121号令《火灾事故调查规定》[S].

上一篇:学生营销简历范文下一篇:小学教师招聘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