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精选8篇)
着眼长远 切实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实内涵
农村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够,就是缺钱,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的发展工程,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总的来说要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要靠科学规划来引导、要靠发展生产来主导、要靠科学文化来教导、要靠坚强班子来领导、要靠严格监督来督导。××作为一个农业乡镇,“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为艰巨,必须着眼长远,切实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工作方针,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
就是要全面理解“五句话”的丰富内涵和包含的新精神。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基本要求就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结合生产能力,使农村经济有大的发展。
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促使农民持续增收,农民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更加富裕。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支柱,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现,就是要加强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就是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这五条要求,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思路、总部署、总目标和总要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
二、正确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伟大实践,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其内容与过去的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不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实现乡村互动、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主题,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任务,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促进网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推动农村经济繁荣。
二是要抓住增收这个关键环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新路子,从以下四方面思考寻求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种养业增收;二是产业化增收;三是劳务增收;四是政策补助增收。
三是建立和谐这个必要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必要保障,要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搞好以发展农村经济,富裕群众、帮扶弱势群体、融洽邻里和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农村建设。
四是把握求实这个重要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坚持科学精神和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分别情况、分步推进。
三、科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规划
一是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国家扶持粮食增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瓜果、稻糯、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布局20000亩,规模化种植15000亩,逐步推广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作业,农业产业化比重提高30%;做强优质稻(糯)、藜蒿、林果、西瓜、牲猪和水产品养殖等产业,使之占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20%以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二是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在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实现村村通四级公路,自然湾通晴雨路,逐步发展沼气,普及有线电视;实现村村一口当家塘,新建机泵站5座;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村村有标准卫生室、办公室、学年前儿童可选择幼儿园、农民参合率达90%以上;消除土坯房;“六改五通”初见成效、小城镇建设有规模。
三是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以此促进
城乡互动、转移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增收,积极参与劳动力“阳光工程”,和贫困人口“雨露工程”,每年转移劳动力1000以上,使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20%以上,同时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和投资家乡建设。
四是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格劳资管理政策,严格乡、村两级干部编制,激发他们的创业活力,转变职能,继续落实耕地二轮延包政策。
五是把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要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每年至少2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科技示范户增长10%。
六是要把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搞好农村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安”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刑事发案率逐年下降,计划生育各项指标考核合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率100%,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立足当前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
2006年,我们乡党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基本思路是:选择界牌村(县试点)、××村、陆洼村为新农村试点,以生态村为发展目标,以文明村为发展动力,以小康村为发展目的,以规划为龙头,通过抓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进。主要措施是: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三)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组建新经济组织;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
(六)以“三民”(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载体,创建好班子。发挥二条腿走路:一是把新农村项目进行包装,向上争取资金,捆绑扶贫,农、林、果、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用于“六改五通”和村镇建设;二是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政府扶持机制的创新,形成各级政府投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整合社会资源。
为打好“十一五”开局仗,稳步启动我乡新农村建设,基于上述考虑,今年我们将着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办好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科学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以界牌作为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陆洼、××两村作为乡级试点,各村选定1—2个自然湾为试点。以界牌、陆洼、××三个试点村为示范和突破口,以点带面。以抓基础工作起步。界牌在已完成1公里通村公路水泥硬化的基础上,计划4公里通湾路全部硬化;沿316国道统一规划建房,改水改厕,发展沼气100户;对大周、中周、上周、田铺迁村腾地宅基地复垦,退基还田;结合支铁复线改造工程,建设三李台渠豆槽引水工程;改造村大礼堂,建设标准化的村级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和村办公室;突出抓招商,建设界牌316国道工业区;陆洼计划完成4条通湾公路10公里长硬化工程,目前完成1.5公里路基建设;在杨洼两个鸡场建沼气池,示范带动发展沼气100户;分别在三个百亩抗旱死角扩挖塘堰三口,灌溉面积340亩;岗朱山上复垦,植黄栀子200亩;有线电视再发展80户,达到有线电视通户率70%。
××村计划完成倒汤台渠,到大邓、大汤的沟渠硬化,邓仰大塘扩挖,这样全村千亩耕地可百分之百灌溉用水;新村宅基地复垦;大汤路硬化,目前已完成路基工程,计划路边高标准绿化;改造大汤、大邓、邓仰、东份四户土坯房。严格界操路沿线建房管理,提高住房建设品位。
(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继续抓好农业板块建设。按照“良田种优质稻、路域沿线种西瓜、山坡岗地种林果”的思路,着力提升粮食(糯稻)、西瓜、蔬菜、林果四大产业,建成四大特色板块。即316国道沿线千亩林果;界操路沿线千亩无籽西瓜;××现代化农业科技园300亩藜蒿;陆洼岗朱200亩黄栀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扎实搞好堤防、蓄水、提水“三大工程”建设。加强滚子河西围堤险段堤防工程建设;现有的泵站加强管理,明确责任,确保抗旱提水,提高供水保证率;以自然湾为单位每年扩挖塘堰一口;六里坡水库和观音水库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争取资金配套建设提水泵站,提高水库的供水利用率,争取资金建成罗范红网石埠头拦水坝。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建设1个劳务输出基地,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人,实现70%的农户家中有一名劳力外出从事劳务经济。
(三)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和农村科技示范户培育。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机械,培植农机户20户,建立万亩水稻机械收割区和500亩机械插秧示范区。全年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200户,农村经纪人增加50人。
(四)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以魏店、高铺四大粮食加工厂为龙头,在全乡发展优质糯米10000亩,优质中杂18000亩;以北兴养鸡场为龙头,在全乡发展千只鸡养殖大户50户;以野猪养殖基地为龙头,在全乡发展母猪养殖大户100户;全乡外销仔猪10万头;以庙王西瓜种植为龙头,发展无籽西瓜种植2000亩;以方岗精养鱼池为龙头,发展精养鱼面积3000亩,以子文蛋白有限公司为龙头,种植优质大豆5000亩。充分发挥我乡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搞农业招商,千方百计引进老板,发展饲料加工。大力发展并不断规范订单农业,引导和帮助企业与基地对接,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五)切实树起文明村新风貌,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小集镇建设,实施“引农进镇”工程,以××集镇为中心,小罗××靠近村庄严格挖制批地建房,鼓励集镇建房;分别以魏店集镇为中心,附近村庄向集镇并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突出抓好农村试点新村“六改五通”工程的同时,其他村庄建设以治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畜禽乱跑等“五乱”为突破口,抓好基础性起步工作。继续实施乡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完成通村公路 公里,通湾公路 公里。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搞好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入户率达到60%以上。结合抓好农村“一个网络两个中心”工作,加强农村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和幼儿园建设。认真开展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和农村特困户土坯危房改造,全年救助特困户 户,改造土坯房 户。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0%。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巴扎乡抓什究村属互助县北山旅游风景区一带, 翻越北大山通过十二盘坡脚下, 就到了本村的马莲滩。两边高山陡壁, 蜿蜒崎岖, 森林茂密, 属于天然林自然保护区, 是脑山丘陵区, 系黄土高原地貌, 海拔在2700~3400米之间, 气候属于大陆型干旱气候区, 气温变化垂直分布明显,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 降雪较多, 春季气温上升缓慢, 夏秋季降水较多, 气温凉爽, 雨量分布极不均匀, 以每年的6、7、8、9四个月雨水较多, 适宜于云杉、桦树等树木的生长, 生态环境比较好, 是有名的天然林自然保护区。该村以藏族为主, 全村现有3个社, 115户, 499人, 大小牲畜2100头 (只) , 总耕地面积1263.6亩, 其中水浇地基201亩, 人均水浇地0.4亩。近年来畜牧业比农业发展的较快, 较稳定。2005年, 全村总收入59.2万元, 其中农牧业总收入49万元, 占总收入的82.8%。人均纯收入1185.2元。
二、水利工程现状
1. 农田灌溉现状:
从乡人民政府以上200米处有一条灌溉土渠, 引水灌溉乡政府附近的201亩, 一年灌溉三至四次。分别是:春灌4月上旬;苗灌5月中旬;拔节水6月中旬;冬灌11月中旬;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占60%, 油菜占30%, 洋芋、豆类等农作物占10%。由于灌溉土渠老化, 损毁地点较多, 无法保证正常的输水, 加之该村近几年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相对不够, 造成农田灌溉相对滞后, 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 人饮现状:
该村人畜饮水以井水和附近河水为主。其中饮用井水的人口占60%以上, 饮用河水的人口占30%以上。饮用的地下井水主要是河谷潜水, 潜水深在5~15米之间, 水质较好, 卫生、没有污染。但河道水既不卫生, 也不方便,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只有通过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改造, 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的利用率, 使配套的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才能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因此, 搞好该村的水利规划, 对促进该村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项目建设内容
水利设施的完善配套对提高抓什究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基础性和推动性的作用。其主要水利建设项目内容:
1. 人畜饮水工程:
当地有较好的水源, 位置较近。在马莲滩附近的河道里, 水量充足, 水质符合饮用水要求。待项目下达实施后, 可解决全村115户, 499人, 2100头 (只) 牲畜的饮水问题, 可节约劳力, 并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田间配套工程: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节省劳动力, 使之达到引水通畅, 浇水便捷, 管理有序。在该村规划建设主渠道1条长750米, 支渠2条长500米, 主渠流量为0.1立方米/秒, 支渠流量0.05立方米/秒, 均采用砼梯形渠衬砌。
五、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 投资估算的依据
该项目通过全面分析评估, 并经过初步水力和结构框算, 进行工程量、劳力和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按省水利厅1993年颁发的《青海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式预算定额》作为投资估算依据) , 并对部分材料价格按今年实际价格估算。
2. 投资估算
人饮和灌溉工程投资估算为275400元, 具体估算如下表:
六、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渠道工程完成后, 耕地都浇上水, 既增加农民收入, 也对节水效益较好, 由于渠道用砼衬砌, 既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又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2. 社会效益
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 真正做到了节约用水, 科学用水, 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人畜饮水条件的改善, 可节约大量用水劳动力, 使之用于其它经济推动, 为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
七、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1. 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上下各级, 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工程的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实施, 搞好协调工作,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 积极配合, 统一规划
巴扎乡抓什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 我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配合其它涉农部门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 逐户调查落实, 并且专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的有序进行。
八、运行管理
1. 项目建成后, 在乡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积极参与管理, 村干部的密切配合下,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制度,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渠系干渠段、人畜饮水主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由乡水利水保站统一管理和维修, 材料费要从水费中支付, 入户部分由农户自己负责管理和维修。将新建人饮工程管理好, 运行好。
2. 依法征收水费, 严格按照省政府27号令《青海省水利工程水费计收管理办法》和县政府[1996]142号令《互助土族自治县水利工程水费计收管理办法》标准执行, 逐步推广用水计量收费。在水费票据的使用和管理上积极推进水费收支公示制度, 提高透明度, 确保水费“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3. 在工程运行管理中, 依法管理水利工程, 防止人为破坏, 禁止在水利工程管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钻探、爆破、取土、植树和堆放杂物, 不得在主、支管线上擅自取水和私自进行维修活动, 防止人饮管路中的塑料管外露和冬季冻坏以及渠系建筑物的损坏。对破坏水利工程的不法分子进行依法处理。
4. 及时维修水毁工程, 使工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5. 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 增强群众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环境友好意识, 提高群众爱护和管护水利工程的自觉性。
6.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采取层次多元化的技术培训班,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和应用科技的能力。
本刊讯4月5日上午,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就认真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档案工作,专程到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农村进行了工作调研。他先后听取市、区档案部门和潭柘寺镇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赵家台村、平原村,与镇、村干部和当地村民进行亲切交谈,深入了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并就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作了重要讲话。
毛福民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全局的发展,中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的历史性任务提出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档案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为推动农村发展服务。这是档案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毛福民强调,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规划都将新农村建设作为突出的重要任务。档案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参与谋划,服务决策,协调实施。一方面就是要准确、全面地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各项服务。他结合档案工作的特点,就档案工作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要管好用好农业经济科技档案,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加强农业经济科技档案工作,有着广阔的服务领域,全国不少地区、包括北京市在为“三农”服务方面都有许多很好的经验。比如协助、指导农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特色农产品档案、市场供求信息档案、无公害农作物种植档案等等,都在为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受农民欢迎。
第二,要健全和完善村务档案,满足农民群众需求。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首先要求健全和完善村务档案。凡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都应列入村务档案,健全村务公开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档案工作的支持。
第三,要提倡建立农村农户档案和村民档案。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公民建档率都在70~80%以上,我国的公民建档率仅在20%左右,农民建档所占的比例极小。做好这项基础工作,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管理,都具有长远意义。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和平,北京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副局长姜之茂,门头沟区副区长王智慧及区档案部门负责同志一同陪同了调研。
潭柘寺镇位于京西门头沟地区东南部,总面积67.25平方公里,全镇四面环山,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多为山坡地带。该镇辖有10个自然村,农业人口851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4%。毛福民一行首先实地考察了赵家台村,在区、镇领导陪同下,分别察看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民管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档案资料。看到管理规范、摆放有序的各类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熟练的业务素质,毛福民非常高兴。他亲切勉励在场的档案人员:你们所做的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些档案不仅要管好,还要善于开发利用,为村民生产增收服好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
从赵家台村委会出来,毛福民等就近走访了一户农家院,与这家农户主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简要了解了村民生活及农村建设概况。随后,又来到该镇的平原村进行实地调研,就建立健全村务档案,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为农村建设服务方面的工作,与村干部们交换了意见。最后,毛福民一行同参加这次调研活动的各方领导及潭柘寺镇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亲切座谈。
会上,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从“巩固村级组织建档成果,强化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加强指导,为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建立各类农民需求档案,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大力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等四个方面汇报了全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根据国家档案局部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提出近期的工作思路。
王智慧副区长在座谈会上作了简短的讲话,他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国家档案局和市档案局领导给予门头沟区档案工作的关心、指导表示感谢,同时表示,对全区档案事业的发展将继续给予应有重视和支持,让档案工作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门头沟区档案局馆的领导重点汇报了利用农村档案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拉动山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潭柘寺镇负责同志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图文并茂地演示了旧村改造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档案工作。
座谈中,毛福民对大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还就有关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他在讲话中就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局,在做好各项档案服务工作方面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茶房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队
(2010年12月15日)
县新农办: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派出单位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茶房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认真落实省、市、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相关会议精神,按照年初确定的具体发展目标、任务,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我乡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3月入村以来,全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诺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
的科学内涵、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有了新的理解,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也掌握了一些农村事件的处理办法。二是结合实际自学,通过学习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了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最新的方针政策,掌握了一些农村工作适用的法律法规知识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三是虚心向基层的群众学习,不懂就问,甘当小学生,多学多问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全队呈现团结协作、充满朝气、共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工作计划。为开展好工作确定目标。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
1、以饱满热情积极投身抗旱救灾工作
去年9月以来,持续干旱,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全体指导员积极参与抗旱减灾献爱心募捐活动,深入到生产用水、人畜饮水问题突出的村、小组和农户家中,及时了解旱情,为抗旱减灾工作积极献计献策。充分认识旱情的严重性、灾害的危害性、救灾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抗旱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抗旱救灾工作中。在整个抗旱减灾工作,16名驻村指导员各自发挥自身特点和所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各项工作制度,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村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突出抓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抓产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驻村指导员着力抓好“三树一草”(茶叶、核桃、木瓜、龙胆草为主的中草药材)农民增收产业基地建设。按照精品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茶叶种植管理水平,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组织发动群众实施低产茶园改造1200亩;按照“支部加协会、协会带农户、农民得实惠”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发动群众新植龙胆草7650亩。同时,围绕茶叶、核桃等重点产业,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开展证书式培训480人,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1900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至2020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00元以上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帮助村两委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协助村两委搞好农
选人的任职资格条件,严格按照省委提出的“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按照任职标准,严格把关,引导党员群众努力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既能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有民主法制意识、党性强、办事公道、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党员人才推选为支部班子成员。同时,积极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指导帮助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协助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真正做到选好配强“两委”班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结合实际、因村制宜、分步推进,突出以场所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公开化、为民服务正常性为内容,重点抓好村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协助抓好村级党建工作,协助当地党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围绕“五个好”目标,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和“云岭先锋”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重视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不断夯实基层基础,2010年,全乡共发展党员69名,预备期满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有6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8人。协助抓好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健全完善村党支部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
重点抓好村庄规划。整合政策资源,多方筹集资金。梯次有序推进,以面带点实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必须全民参与,合力攻坚。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我们一定要带头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环境。一要大力宣传新家园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让全县各族群众能够感受到新家园行动计划的美好蓝图,积极参与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二要大力宣传征地拆迁补偿安臵政策。从国家规定的征地拆迁安臵政策到市县制定的征地拆迁政策都要进行深入宣传,向群众把政策讲清楚,把账算明白。三要宣传《土地管理法》。要向群众宣传土地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具体办法。四要宣传《城市规划法》。五要宣传典型,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全面推进新家园行动计划。六是根据乡党委安排,牵头负责做好全乡新家园行动规划。
(六)切实加强对指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
建立了指导员进行定期汇报工作制度,督导各驻村指导员每月上报汇总工作开展情况。同时进行工作目标考核,对各指导员的驻村时间,工作情况和上报信息情况进行考核,并使之与驻村年终奖和评比先进挂钩,激发驻村指导员的工作热情,调动指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交流制度。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指导员工作例会,适时地与指导员进行工作交流,研究讨论有关所驻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指导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指导员勤动笔,把平时驻村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做记录下来,从而反映了指导员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况。四是健全和完善信息报送和工作量化统计月报制度。要求驻村指导员每月上报一则信息,每月5日前上报工作量化统计表。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五是创新机制,积极为指导员做好工作搭建平台。认真开展驻村指导员“争先创优”活动。注重工作业绩,帮助提升解决农村问题的能力,对实绩考核成绩优秀的,年终将推荐为优秀指导员,从而形成驻村指导员工作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加快指导员角色转换。鼓励驻村指导员积极为农民群众多办实事和好事。同时发挥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助抓好村级办公及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16个工作队员能认真遵守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指导员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均制定了工作计划,按时报送工作量化考核表,积极报送信息,累计报送69条,各级报刊杂志和相关网站等采用18条。争取各类经费、物资折合人民币30多万元。组织全队按月召开工作例会,认真
确定优秀等次人员3人,称职等次人员13人。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中,主要是通过“七抓”来推进:
(一)抓队员管理,明确工作职责。
认真落实省、市、县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管理规定及领导分片挂钩联系指导员制度,督促队员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和月报制度,强化指导员队伍管理。按时召开每月一次的指导员工作例会,定期了解队员驻村工作情况,查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把广大指导员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抓政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为把新时期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有效地宣传到群众中去,驻村以来,队员们始终把学习作为干好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看电视新闻、多读与农村工作有关的政策的书籍、多上互联网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信息资料,认真思考,不耻下问,把政策的精神理解透,把政策宣传好,密切好党群干群关系,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发动,广大农
按照新农村20字方针发展要求,乡党委、政府大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积极推进新家园建设。一是争取项目支持,涉及全乡8个村委会21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面启动。二是采用“一事一议”及政府以奖代补形式推进进组硬板路建设。文雅村积极响应市、县委建设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号召,带领群众规划实施新家园建设,全组共118户,476人,通过开展“一事一议”,筹集资金30余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建起了3.3公里的入组硬板路,正计划实施旧房改造工程。文茂村南茂村组的入组硬板路建设也全面启动。
(六)抓组织建设,促进民主管理。
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指导员们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入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指导村党支部抓好党员发展工作。2010年,全乡共发展党员69名,预备期满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有6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8人;二是指导村“两委”修订和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党建工作制度,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重点加强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规
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教育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学用新技能的能力弱,掌握一技之长的人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增产增收。四是工作队内部管理上存在不足,如组织上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三、几点体会和建议
l、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不懈努力、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2、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作为支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只有做大做强产业才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重要举措。
3、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中央提出的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的指示精神。要坚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本地各种优势,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是农民致
施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及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此为契机,广泛宣传发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农村“改制、改水、改路、改电、改校、改医、改厕”为工作重点,举全市之力,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
”的原则,力争一年内建成一至两个全省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用三年时间,建成14个省级示范村,五年内全市农村基本完成“七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整体面貌有明显改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现将前段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行动快。2006年1月24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召集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准备工作,并制订了方案和计划。春节上班后的农历正月初十,市委、市政府又组织十余个相关单位赴哲桥镇石仙村调研,现场听取群众意见,并设立了征求意见箱,集思广益。
2、准备足。春节过后,我市组织各职能部门进村现场调研3次,发放调查问卷1次,开专题研讨会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了2次,党政联席会研究了2次。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调查研究,现我市已出台了1个示范村村庄整治详细规划,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作措施和扶助政策等有关文件和方针政策均已基本确定(详见附件)。
3、力量强。除全市建立了以市委常委、耒阳市委书记廖炎秋为政委,市人民政府市长唐学石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肖吉顺为常务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外,“七改”工作的具体项目,也分别明确了由分管市领导负责、主抓单位牵头、相关单位参与的分项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另所有示范村均安排了由1位市领导带队,数个市直机关为挂点单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到岗后迅速进村开展工作,进一步发动群众,组建各种村民理事会,指导作好村庄整治和产业发展规划。我市另从国土部门调人调设备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测量。我市还专门行文明确了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见附件),使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保障有力。
4、措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后,我市迅速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逐级层层动员,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各级会议精神。市“百村示范”工程动员大会后,我市立即部署示范村的确定和规划工作,除省定14个示范村以外,我市还要求没有省级示范村的乡镇也必须自定1个示范村先行试点。我市规定所有示范村都必须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宣传动员,80的农民群众同意后方可申报。市组织去江西考察回来后,我市也于3月20至22日由市长唐学石带队,组织相关市领导、有关职能部门一把手、各乡镇党委书记和35个示范村支书共计120人,赴江西省大余县、南康市参观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有参观人员均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发,进一步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我市还于3月24日召开了全市公路会议,传达上级精神,部署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工作。我市另拟对每户农户发放一份《中共耒阳市委、耒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进一步宣传和发动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
5、投入大。除上级投入4105万元和农民自筹资金外,我市2006年拟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费约2000万元,其中我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280万元(市项目配套897.8万元、35个示范村启动经费350万元、新村办工作经费30万元),捆绑整合部门涉农资金约500万元,另各单位办点经费不少于1万元/单位合计近100万元,鼓励水电、采矿等企业捐献新农村建设环境恢复治理基金近100万元。另我市将择机召开社会捐资动员大会,运用树碑立传、载入市志年鉴、授予冠名权、市场运作、评选“十大善人”、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励单位、团体、个人捐资,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人民政府
尊敬的考核组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政府对考核组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恳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县共有建制镇14个,乡3个,行政村163个,农村人口40余万人,占全县人口的比率高达80%。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我县的农村消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消防安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构筑“防火墙”工程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整体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新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和保障体系。
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15号文件指示精神,县政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新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派员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召开各职能部门的联席会议,就做好新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 探讨,通过四个方面全面加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工作建设。
一是政府加强农村消防工作领导。县政府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和谐村镇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管理、责任、保障、考评机制。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政府鉴定责任状,逐级明确责任,从确定共性指标到确定个性指标,都把各乡(镇)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之中,开展检查,落实奖惩。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均建立起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编制和实施乡镇、村庄消防规划,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此同时,立足实际,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辽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方案》及《辽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典型标准》等一系列文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是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各职责,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各本职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将农村消防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 设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改革局在规划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时,统筹考虑到农村公共消防设施需要,将小城镇和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到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财政局在编制财政预算时纳入农村消防工作经费内容,设立消防专户,切实实现农村消防工作的经费保障。近三年共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兴建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消防水池、消防道路、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目前,共有消火栓79个,消防水鹤2个,对于缺少消火栓的全部修建蓄水池和天然水源取水口。建委在编制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时纳入消防安全项目,在实施村庄整治中落实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确保乡镇、村庄消防安全布局合理,消防水源、通道建设及时到位,强化农村防控火灾的技术物质手段。目前,我县有17个乡镇,超过5万人口建制镇辽中镇和茨榆坨镇消防规划编制已完成,并通过审批。农村局结合农业生产,做好农忙、秋收和火灾多发季节的防火安全工作,进行宣传用火、用电、用气安全常识。民政局督促基层政权组织做好农村消防管理工作,做好了农村火灾灾后的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和损毁民房的恢复重建等工作。公安机关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监管,查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督促消除火灾隐患。通过七部门的联动,实现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行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有力推动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三是村民委员会实施组织管理。各村民委员会建立了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健全了工作制度,实施村屯干部包农户的消防管理网络,落实专(兼)职消防管理员,做到层层控制,人人负责,保证了各项消防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同时制定了消防安全村规民约,实行消防安全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积极落实农村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的消防安全监护。
四是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各乡镇和村庄的企业、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消防法律法规,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建立消防组织,做到了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消防安全责任自负。
二、统一规划,加强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15号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指示,将七部委下发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全面提升我县农村消防工作水平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全面强化全县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全面编制消防规划。县政府在调整乡镇总体规划时,都把消防规划内容纳入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本着“政府负责、落实规划、不欠新帐、快补旧帐、健全设施、加强管理”的要求,将村民住宅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和单位建筑改造等建设纳入农村建设规划,与村容村貌的治理改造同步实施。
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在实施农村消防基础建设过程当中结合农村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沼气工程、能源建设以及水电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与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消防通讯等同步实施,凡设有自来水管网的乡村要设置消火栓,配备消防器材,同时发挥农业灌溉机械在灭火方面的作用,实行一机多用,缺水乡镇村屯要修建消防水池,确保消防用水。
三是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进一步增强全县抗御火灾能力,县政府将建立乡镇专(兼)职消防队、农村义务、志愿消防队列入重点建设目标。2004年8月16日,由20位志愿者组成的辽宁省第一支消防志愿宣传队在沈阳市辽中县成立。这支队伍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深入到辽中县百家企业以及学校、社区、农村等各个地方进行大型演出宣传活动近五十余场大型文艺汇演、近十万多群众在观看演出中受到了教育和熏陶。因为辽中有2个现役消防部队,所以这只志愿宣传队被官兵和百姓称为 “三中队”,并多次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他们当中有六人还荣获“沈阳市文明市民”荣誉称号。自07年以来,县政府采取“政府补助、企业赞助、群众捐助”的方式,广泛推广消防志愿宣传队的经验做法,拓宽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公企联办型、企业集资型、以厂(企)养队型、以民养队型、群众自办型等消防队伍,农村多种形 式消防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全县17个乡镇、163个农村乡镇建立了12支消防志愿宣传队,182支义务消防队,人员1340余多人,配备消防车17辆,消防水泵45台。另外,依托县消防大队成立辽中县第一支应急救援大队。投入675.4万元购买消防车辆、配齐装备器材,打造消防铁军。投入1500余万元在近海经济区建设消防站,预计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
四是大力改善消防安全环境。全面清理“三堆”(柴草堆、粪肥堆、垃圾堆),减少了大量柴草堆,存在的少量柴草堆也使其与农房之间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降低了火灾危险性。按村镇道路规范等级要求修建村内道路、小城镇道路、拓宽道路宽度、疏通瓶颈路、打通断头路,确保道路畅通和主要道路达到防火通道要求。同时,改造建设了村级广场,增加了村庄避灾空间。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新农村消防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为此,我县依托消防志愿宣传队优势资源,全方位构建辖区消防宣传新平台,广泛开展消防宣传进农村活动。一是组织消防志愿宣传队以宣传消防知识为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群口快板、二人转、小品、歌舞等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继续深化消防队站开放和消防宣传“五进”活动,扩大消防宣传覆盖面,切实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 6 识和素质。二是把农村消防宣传教育纳入“四五”普法规划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创建文明村镇、评选文明户等活动之中,在农业收割季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乡村民俗活动期间,大力加强消防宣传,将消防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三是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农村文化广播站等平台,开设消防安全教育专栏,定时对《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农村防火常识进行广泛宣传,真正将消防知识送到农民身边。四是利用培训学习的形式,开展村委会负责人、专职、志愿、义务消防队队伍消防安全培训,并把农民工培训纳入消防知识内容,促进整个农村消防宣传工作顺利开展。五是通过加强对基层派出所消防民警的培训指导,充分发挥派出所点多面广的优势,真正把消防宣传的触角延伸到乡镇的每个角落,不断提高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县共组织流动消防站深入农村宣传56次,教育群众1万余人;开展“消防知识送下乡”活动,举办消防知识专题讲座、消防挂图展71次;发放消防宣传挂画3万余份,张贴、设置消防标语、警示牌1400多处;通过广播电视开设消防宣传专栏、专题片、公益广告10000余次;省、市、县报刊杂志刊发消防宣传稿件1500余份,有效增强了农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为扎实做好新时期农村消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抓好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大力整治火灾隐患 只有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门、派出所在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遏制农村火灾频发的势头,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消防安全保障,为此县政府不断加强农村火灾隐患的整治力度。
一是按照国家、省市有关部署,先后开展了“七小”场所、公共聚集场所、企业及周边环境等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整治“城中村”、“出租屋”和“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隐患。在专项整治过程中,本着检查一处、放心一处的原则,深入排查,以整改隐患为重点,能整改的必须立即整改,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的予以查封,对于无法关停的,要求单位确保防控到位,必要时由消防部门监督人员亲自看护,坚决遏制了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是针对春耕、秋收、冬防等特殊时期开展季节性消防安全检查工作。为确保全县农村火灾形势的平稳,县政府消连续三年下发《关于加强春季防火工作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针对特殊时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充分发挥乡镇村屯的组织作用,积极发动群众看家护院,及时发现火灾,有效控制火势,坚决防止了小火酿成大灾。今年,根据春季风大物燥、农村生活用火、烧荒频繁的特点,县消防安全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严禁野外动火、上坟烧纸、烧荒、烧秸秆的紧急通知》,确保了我县农村消防 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推进村屯创“三无”活动。2007年以来,县政府连续开展了社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创“三无”活动,其中村屯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重点,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全县农村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新局面。
四是重点加强了对农村新建、扩建工业项目的消防安全审批,对重点项目实施“消防管家式服务”,进行全程跟踪,对建设项目受理、审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实施一站式办理,压缩审批时间,严把审批、验收关,防止将火灾危险性大的生产企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今后,我们将按照上级领导机关的安排部署,继续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切实把党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体会:
(一)政府重视是做好农村消防工作的前提。各乡镇政府高度重视,拨出专款用于购置消防装备,同时,建立健全了全镇的各级消防组织,使全镇的消防工作有人组织,有人负责,有人落实,形成以乡镇为主导,村委会为依托,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村消防工作运行机制,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充分发动群众是做好农村消防工作的关键。目前,消防部门警力有限,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全力推进消防宣传进村寨,才能提高农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只有将农村消防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年以来, 宁安市统筹谋划、主动协调, 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为维护宁安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宁安市档案局也因此被授予2008~2011年度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牡丹江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并连续3年被宁安市委、市政府评为支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月, 根据《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 宁安市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经过1年的努力, 于2012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全省第一家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高起点启动示范县创建工作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们早动员、早部署, 形成共识, 高起点启动示范县创建工作。
1. 强化组织领导。
宁安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涉农部门为成员的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档案局, 在突出档案部门主体地位的同时, 明确了组织、农业、民政、社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创建活动中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各乡 (镇) 、行政村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 在每个阶段定期听取创建活动汇报, 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实际问题。
2. 完善机制建设。
宁安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 2007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 2010年印发了《宁安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文件。2011年, 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写入《宁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都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规划, 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 形成案工作形成了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格局。
3. 强化跟踪督办。
宁安市将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工作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纳入《2011年宁安市绩效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市新农办将市档案局纳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档案工作与星级村评比评优挂钩, 档案工作不达标, 实行一票否决制。各乡镇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乡镇农村干部“双文明”目标管理实施方案》, 并与村干部签订经济责任状, 直接与村干部绩效挂钩。各部门责任明确、督考有力, 为示范县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4. 营造浓厚氛围。
宁安市自2007年启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以来, 档案在维护农民权益、解决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纠纷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安市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态势, 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各种媒介, 拓宽宣传渠道, 共召开专题会议14次, 利用电视台等媒体宣传37次, 编发信息89篇, 提高了乡镇、村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认识, 为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二、夯实基础、注重实效, 高标准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
宁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占牡丹江全地区工作量的30%。为确保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我市不断提高创建标准, 多措并举, 形成部门联动、强力推进的态势。
1. 发挥部门联合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 市档案局与新农办、民政、社保、林业等涉农部门联合下发了《宁安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乡镇换届选举期间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明确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联动合力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
2. 发挥执法检查的规范作用。
市档案局每年都与市人大法制办、科教办、市政府法制办组成档案行政执法联合检查组, 常态化地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与市农委、经管局、林业局、民政局、社保局组成联合考评组, 指导考评年度归档工作。在档案部门和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 示范县创建工作在依法的前提下规范推进。
3. 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过程中, 宁安市注重培养和发现基层档案工作的先进典型, 及时总结、推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经验和好做法。几年来, 先后召开各层面的总京城镇、江南乡为典型的试点单位以及以红城村、于家村、四方村为亮点的样板村。为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 我们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 通过试点镇、村的引领和辐射, 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展开, 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4. 发挥专业部门的指导作用。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的部门多, 范围广, 档案分类复杂。牡丹江市档案局领导和专业人员多次到我市指导建档工作;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涉农部门抽调骨干人员与档案局工作人员共同深入镇、村指导建档工作, 使建档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三、突出主体、多元投入, 为示范县创建工作提供物力支持
按照新时期档案保管和利用要求, 宁安市采取多元投入方式, 配足配全设施设备, 满足档案现代化管理需求。
1. 财政拨付到位。
市财政拨付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专项资金20万元, 为档案工作购置计算机、扫描仪、摄像机、服务器等设施设备。市农委、市民政局为乡镇配置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等设备, 档案局为镇、村免费投入计算机、卷皮、卷盒、装具等物资。
2. 组织帮建到位。
全市9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试点村结成帮建对子, 开展帮建工作。市林业、社保、民政部门购置档案装具、计算机、打印机等, 使档案工作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3. 主体投入到位。
各乡镇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 先后投入资金40余万元维修档案室、购置档案设施设备。现有铁皮档案柜478套, 密集架12节, 计算机252台。乡镇、村档案的保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规范建档、有序管理, 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水平
提高农村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是宁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点, 我市在管理体制、业务建设、安全保护等方面严格把关、规范管理, 做到了“六统一”。
1. 统一管理人员。
各乡 (镇) 档案工作统一由主管常务的领导分管, 配备专门的档案员, 村级档案工作统一由村主任分管, 村会计负责。
2. 统一业务培训。
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以及实战演练等形式, 加强业务培训。近年来, 共举办乡镇、村档案员培训班8期, 参训人员360余人, 使基层档案人员全面掌握了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分类和整理方法。
3. 统一归档范围。
根据国家档案局8号令, 重新制发了乡 (镇) 机关和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特别要求各乡 (镇) 、村将土地承包、林改、医保、社保等涉农专项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和归档, 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做到了门类齐全、整理规范。
4. 统一立卷标准。
宁安市坚持案卷级归档, 尽管案卷级归档费时费力, 但是有利于农村档案安全保管。各乡镇、村屯的档案装具、档案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案卷封面、封底、全引目录、案卷目录、统计台账等全部按统一的格式书写。
和《黑龙江省行政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 指导各乡 (镇) 、村建立和完善了档案整理归档、保管、保密、利用、交接等规章制度, 并且统一制作上墙, 在管理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6. 统一集中保管。
全市按照“八防”要求维修改造了乡镇和村屯的档案室, 集中统一保管文书、科技、会计、特殊载体等档案资料。截止2011年, 整理镇、村各类档案26万余卷, 其中乡镇文书档案13 663卷、行政村文书档案21 539卷、会计档案37 388卷、新农保档案175215卷、林业档案1 363卷、民政档案11 630卷。此外, 乡镇档案室全部达到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虫霉、防光、防尘、防鼠等“八防”要求, 12个乡镇和170个行政村的档案管理达到“省级达标”标准。
五、拓宽领域、创新方法, 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要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作用, 只有不断拓宽工作领域, 创新工作方法, 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 实现计算机检索。
为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和有效利用, 2011年乡镇、行政村开展档案现代化录入工作, 这是继2007年清底立卷后的又一工程, 此项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技术精准度要求高。经过1年时间的努力工作, 乡镇、行政村文书档案现代化录入工作全部完成, 并将录入内容刻录成光盘, 发放到各乡镇、行政村, 为农民查阅档案提供方便。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广大农民群众快速、及时、准确获取各类信息的有效平台, 也是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我市投入专项资金5万元, 于2012年4月开通宁安档案信息网, 涵盖档案工作动态、政务公开、政策法规、执法监督、现行文件、服务新农村等11项内容,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农民群众和农村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信息来源。
3. 解决实际问题。
我市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同时, 充分发挥档案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受到农民和基层单位的一致好评。新农村建设档案为海浪镇满族民俗村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扩大了旅游吸引力;宁安镇红城村利用档案解决了村民上访、土地纠纷等问题;福荣村利用档案解决了林权和地界等纠纷。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我们档案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的崭新课题, 我们在6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为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保障;农村档案工作的现实唤醒了我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农村档案的有效利用调动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全市 (局) 上下同心同德、攻坚破难才能打赢创建示范县的攻坚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 我们要继续巩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成果, 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要:2007年以来, 宁安市统筹谋划、主动协调, 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中积极作为、成效显著,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全省第一家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10-01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26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26
强化农村药品监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07-14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06-27
村企联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09-18
申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