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临床联系记录表

2025-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病理临床联系记录表

病理临床联系记录表 篇1

根据《病理科与临床联系沟通制度》病理科需与临床联系沟通、联系,病理医师: 沟通临床医师: 电话: 患者基本信息: 联系沟通原因:(选择下列列举的项目,并打√)

1、2、沟通送检申请单的自己潦草或模糊不清;

申请单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的姓名、手术部位及标本数量等不相符时,随时与送检医师联系;

3、外检取材时,因病灶较小,取材医师不能确定病变部位,随时与临床医师联系;

4、病理诊断标本与临床诊断误差太大时,尤其是良恶性、手术切缘等问题,所及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5、6、7、病理送检申请单的“病历摘要与临床手术所见”未填写; 送检申请单的月经史不详;

病理科开展新项目,及时向临床医师交流信息,减少新项目的目的,应用范围等;

8、9、病理送检申请单的患者基本信息有误;

其他原因:

联系沟通方式:(选择下列列举的项目,并打√)1、2、3、4、联系临床医师,请医师到病理科补充资料; 请临床医师同时取材,保证不漏检; 电话联系临床医师,在电话中补充病理资料;

其他:

病理临床联系记录表 篇2

1 将CPC教学引入课堂

CPC (Clinical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CPC) 教学即临床病理联系教学, 是根据病变特点推导出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过程[1]。在CPC教学中, 教会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表现, 活学活用,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肺水肿时, 教师给学生展示正常肺和肺水肿的病理学切片, 见图1。

图1中反映的肺水肿的病理变化为:肺泡腔内有液体渗出, 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 肺泡壁水肿增宽。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注重的是疾病病理变化, 学生只是简单或机械地记忆疾病的病理改变, 这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将CPC教学引入课堂,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疾病的病理改变, 还要引导学生从病理改变推理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从肺水肿的病理变化做如下推理:肺泡腔内有液体渗出→肺泡表面张力增大→肺通气阻力增大→吸气性呼吸困难;肺泡壁水肿增宽→肺换气障碍→缺氧、发绀。CPC教学将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 通过疾病的病理改变推导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 注重CBL教学的应用

在病理学教学中, 为突出临床病理联系, 教师往往也采用CBL (Case-Based Learning, CBL) 教学, 即案例式教学[2]。CBL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 采用案例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学习, 使学生把所学的病理学知识学以致用,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传统CBL教学是教师给出典型病例后, 让学生对疾病做出诊断并说出诊断依据。如病例:杨某, 男, 20岁, 学生。酗酒后遭雨淋, 于当天晚上突然起病,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其家属急送当地医院就诊。听诊左肺下叶有大量湿性啰音;触诊语颤增强;血常规:WBC:17×109/L;X线检查:左肺下叶有大片致密阴影。问题: (1) 该病人临床诊断是什么? (2) 诊断依据是什么?在传统CBL教学中, 学生仅通过某一信息就可对疾病做出诊断, 如仅凭“咳铁锈色痰”或“左肺下叶有大片致密阴影”就可做出诊断, 对病例所包含的其他症状和体征便不再细究, 而对于诊断依据, 学生就只是简单地把阳性症状和体征堆积到一块。传统的CBL教学虽然在形式上反映了临床病理联系, 对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但没有将CBL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充分发挥CBL教学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突出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如对于上述病例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病人的WBC:17×109/L, 寒战、高热的病理依据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出现呼吸困难? (3) 咳铁锈色痰说明了什么? (4) 听诊左肺下叶有大量湿性啰音、触诊语颤增强反映了肺的什么病变? (5) X线检查:左肺下叶有大片致密阴影的原因是什么?

上述问题的设计将病例中的症状、体征与疾病病理改变紧密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病理学知识综合利用, 符合临床诊断疾病的逻辑;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3 采用仿真情景教学

采用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的仿真情景教学, 使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的过程符合或接近临床工作过程, 使学生在仿真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技能, 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目的。教师先从临床采集典型病例并进行整理, 然后挑选授课班级个别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场景和主要临床症状的学习, 使其成为“简易标准化病人 (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 简称SSP) ”[3]。将SSP引入课程教学, 以临床诊疗程序来设计、序化和组织教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临床诊疗环境。先由教师扮演接诊医生, 现场对SSP进行诊疗, 仿真临床实践情景, 向学生展示临床诊断疾病的真实过程;然后, 教师将SSP安排到各学习小组扮演病人, 一位小组成员扮演接诊医生, 其他小组成员组成会诊团, 诊断疾病, 进行职业岗位工作仿真练习。每个学习情景都是一个完整的临床诊疗过程, 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学习, 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的“零缝隙”对接, 扩展了教与学的空间,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尽早地了解了职业要求及职业特点, 强化了职业角色, 认识和适应了临床活动。

由病理变化到临床表现, 再由临床表现到病理变化, 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紧密联系,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为其今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达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摘要:传统的病理学教学以疾病的病理变化为授课重点,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内容比较单一、枯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教学中采用CPC教学、CBL教学和仿真情景教学, 注重临床病理联系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CPC教学,CBL教学,病理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苏敏, 田东萍, 杨棉华, 等.病理学CPC开放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5) :52.

[2]Williams B.Case based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s therescope for this educational paradigm in prehespital education[J].Emerg Med J, 2005, 22 (8) :577-581.

家校联系记录 篇3

学生:xx

班级:xx

班主任:xx

沟通缘由:

学习习惯差,上课走神,无精打采,作业拖拉或者抄袭,作业字迹潦草,各门功课都不梦想。爱看电视。

沟经过程:

爸爸,妈妈没有什么文化,爸爸在开出租车,妈妈做保洁,帮别人打扫卫生,所以从小未能重视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了拖拉作业,上课开小差,字迹邋遢等坏习惯,作业或不做或抄袭,上课根本没有心思,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很不梦想。我常利用周五交接的时间和他家长沟通,互相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家校表现。xx在家不主动写作业,喜欢看电视,爸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爸爸的管理方式也是粗暴简单。沟通后,xx妈妈口头保证,周末严格督促他完成作业后再玩,执帮忙他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沟通感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自然最可贵作文下一篇:廉洁监督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