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共11篇)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1

第一部分 企业形象(片头)

“兴” 百业、倡同赢、通万道

“和” 四方、聚五湖、连四海

—— 此为“兴和”

第二部分 企业概述

兴和传媒集团是一家集品牌营销策划、广告创意策划、APP市场营销、户外媒体采购与投放、影视制作与发行为主的大型综合服务类集团机构,以“高效传播企业品牌影响力”的集团定位为己任,以“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的服务理念为先导,以“打造家文化,共赢中国梦”的集团使命为宗旨,始终坚持以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及精准定制的广告创意为客户提供优质、完善、近乎完美的前期方案与后期执行。“精于勤,卓于专”,这是兴和人的信仰,或许这个行业本不存在尽善尽美,但我们要做的是趋近完美!

第三部分 企业管理

“家文化,中国梦”兴和人怀揣着同样的梦想在前进的道路上互相扶持、共同进步,兴和集团并不是一个冰冷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一路上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欢笑、艰辛及个人成长的温暖的大家庭,随着兴和集团的分支机构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多个省市及自治区,并呈现逐步扩张与壮大的良好趋势,“家文化”的管理理念也将遍布遍布中国,温暖着每一个角落·······

第四部分 展望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2

1 选择最佳宣传方式, 树立良好形象

在对外宣传的操作方式上, 部分企业对新闻宣传和广告宣传两种形式都很熟悉。新闻宣传的权威性是任何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 并且通过良性新闻事件的传播还有利于处理企业与政府、公众的关系, 展示良好社会形象。企业要想节约开支, 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厚度和宽度, 也就是俗话说的花小钱办大事, 必须以新闻宣传方式开展工作。原因如下:一是新闻具有及时准确详尽的功能。广告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决定了媒体受众对它易产生腻烦心理, 但是新闻

的一种范例。也就是, 官方默许民间舆论对某种敏感话题的报道甚至是炒作, 不否认也不承认, 待时机成熟时再做决定;有时甚至可以主动释放出某些信息来引导民间舆论朝着自己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 以最终实现信息的软着陆。

4小结

随着中国军队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次数的不断增多、影响力的持续增强, 其就不一样了, 它可以用受众容易接受的简洁、平实语言传达企业的目标信息, 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二是新闻传播具备对企业消隐功能。为什么许多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 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启动新闻传播?把发生的危机事件通过新闻传播进行正确引导, 消除在社会的不利影响。而广告不具备这种功效。三是好新闻具有二次传播特性。所谓“二次传播”, 就是一个媒体首先发布出来之后, 别的媒体纷纷转载,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 很少有广告因为做得好, 被别的媒体转载了, 没有媒体会干这样的傻事。

所以, 新闻传播和广告宣传相比, 新闻传播优势明显:能够及时传播企业动态信息, 可以有效处理企业危机事件, 是深刻诠释企业理念及企业战略的有效工具。

2 实现“三个转变”, 提升对外宣传效果

2011年的《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 要适应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

一举一动受到的关注度必然会随之升高。而相应地, 军事外宣的重要性也是“水涨船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有一点是必须要厘清的:在军事外宣中, 不管是官方也好, 民间也罢, 它们都是信息发布的平台, 只不过前者掌握着信息源, 而后者在传播渠道上更胜一筹;虽然它们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但都是在为外宣服务, 都该得到应有的尊机等新兴媒体广泛普及的新趋势, 有效利用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 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在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的新形势下, 企业对外宣传工作不仅面临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挑战, 也面临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风起云涌所带来的媒体格局深刻转型的挑战。

2.1 从“工作总结”向“品牌传播”转变

如今, 媒体的发展观念、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传播形态、服务产品等都在发生全方位变化, 这对企业宣传的内容、形式和载体都提出了新要求。企业宣传部门必须由传统的工作信息、工作成绩、工作经验的宣传, 逐步转入企业品牌塑造的传播;从工作报告式的灌输转入故事、细节的追求。更加重视社会对企业的观感, 更多地从公众的角度解读企业中心工作和企业形象, 在传播策略、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 形成社会公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

重。笔者相信, 多元军事外宣策略的实施必将为中国军队进一步走向世界创造良好的舆论平台。

参考文献

[1]刘艳婧.新媒体舆论特点解析.青年记者, 2011 (2) .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福建福州350012)

2.2 从“甩手掌柜”向“自己挖掘”转变

从新闻专业角度来说媒体记者具有更好的专业技能, 但他们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不如企业“自己人”。特别是现在有偿新闻泛滥、媒体人员流动频繁, 完全让媒体来采写新闻稿件不一定能表达企业的初衷, 更难承载企业主题宣传的内容。记者即使采写有可能是三言两语, 使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企业自己的宣传工作者, 一定要给他们提供优质、丰富的新闻宣传通稿, 供他们有针对性地修改发布。一份好的宣传通稿, 如果处于自说自话的角度是难以引起社会关注的。这里要做到“三挖掘”, 首先要挖掘新闻大背景, 从国家、社会大背景下发掘新闻素材, 深化新闻主题, 使稿件内容与时代大局的主题相扣。其次要挖掘细节性亮点, 注重素材积累, 以小见大, 将企业事件拔高、放大到行业高度。另外要挖掘新闻语言风格, 企业成就性东西如何展示给世人看, 如何把抽象变活, 变得有生气、更具体、更形象, 变成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 都需要下一番功夫。

2.3 从“怕新媒体”向“用新媒体”转变

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与网民的自发参与, 推动着社会舆论不断向前发展。企业的对外宣传工作不能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心生惧怕, 要将对外宣传与新媒体快速、互动、传播面广的优势有机结合;要顺应信息获取碎片化、个性化的趋势, 充分利用博客、微博等互联网服务, 在资讯播报中实现品牌宣传引导。

3 建立“四个机制”, 形成持续宣传势头

对外宣传要求必然有一定由头,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新闻由头产生于企业策划的新闻事件。因为媒体是以新闻价值来取舍稿件的。这个新闻事件首先必须是事实, 他需要企业宣传人员在浩如烟海的日常工作中给予专业性的判断、筛选、提炼, 即是不是新闻、新闻性的强弱、产生的社会效果等等。特别是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决策部署、社会公众关注的重大事件, 积极主动融入媒体宣传大势, 持续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

3.1 整体联动机制

策划先行, 企业上下联动, 形成对外宣传“五指成拳”的有力效果。集团公司总部统一调配全公司新闻宣传力量, 在重大事件前制定专题新闻宣传方案, 明确任务、要求和分工, 对企业品牌宣传、规范舆论应急处置等做出部署, 对报道进行总体策划并加强指导。集团公司上下一盘棋, 统一宣传步调口径, 一个品牌一致对外, 形成合力, 共享资源, 实现宣传效益和树立形象效益的最大化。

3.2 项目责任机制

分工协作, 责任到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新闻宣传。集团公司总部把关检查每一次活动的步调、节奏、口径;重大事件发生的所属单位按照集团公司总部的统一部署, 细化实施宣传方案, 确保执行落地。瞄准主流媒体和主要网站, 打响一轮轮新闻大会战, 不断推出一组组层次高、规模大的新闻报道, 占据舆论制高点。

3.3 媒体沟通机制

突出重点, 加强沟通, 把握媒体报道节奏,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企业宣传工作人员应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拓展与媒体沟通的渠道和方式、方法, 以更专业的方式, 为媒体主动提供亮点, 变“我给你什么”为“你需要什么”, 获得其理解、认同与支持;把握传播规律, 敏锐捕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深化、结束等关键节点, 从专业角度策划不同的新闻宣传重点, 有章法、有节奏地持续宣传。

3.4 信息通报机制

及时全面, 准确完整, 多手段地传递新闻工作信息。企业重大活动期间, 密切开展舆情监测, 每日编制“新闻快报”短信, 通过手机、信息平台第一时间报告、传递报道情况, 激励士气, 总结经验。

4 建设新闻宣传专职队伍, 与媒体开展对等对话

打铁还靠自身硬, 企业要想对外宣传有声有色, 其负责宣传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有过人之处。目前, 相当多的企业在对外宣传上走入了一个误区, 在人员设置上, 很多企业的宣传工作由公关人员兼职, 非常不专业;有的由办公室的所谓笔杆子兼职, 写出一些官腔十足、内容空泛的稿件, 不适合媒体采用;有的虽然配备了文案, 但新闻稿只是文案工作的一部分, 况且其水平也不能保证;有的本来有高手在旁, 但是在工作条件和待遇方面都与其他员工不对等, 最后人员流失。新闻宣传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新闻单位与企业的互补, 新闻媒体需要新闻来源, 企业为媒体提供新闻来源。所以, 对于企业宣传工作者来说, 自身的能力非常重要, 企业活动中, 哪些具备新闻性, 哪些新闻性比较差, 都要宣传工作人员自己去判断, 这就要求宣传人员必须是内行, 要懂新闻。而新闻媒体最怕的就是一些广告味特别浓的稿件, 一看就是为某个企业唱赞歌, 为了避嫌, 媒体是绝对不会发这种稿的。所以, 企业只有充分挖掘新闻素材, 并且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 才有被记者采纳的可能, 这就要求企业宣传人员自身要具备新闻鉴别能力, 同时, 还要有非凡的新闻写作能力。

建立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是与媒体进行对等对话的需要。这里说的对话, 是对等性的对话, 从客观上说, 企业与媒体的关系中, 更多的是企业借助于媒体, 要想取得对等的对话地位, 必须要使企业对话能力具备相当的分量。而这个分量, 一部分取决于企业实力, 比如知名企业自然有人关注;一部分取决于企业领头人或高层经理人的素质, 比如某些人虽然所在企业不大, 但在媒体方面很出彩;再一部分, 便是取决于新闻宣传人员, 前面两点是新闻宣传人员无法控制的事情, 但是, 新闻宣传人员自身能否建立与媒体对等的地位, 是非常关键的。

司, 广州510080)

摘要:为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品牌传播引领对外宣传工作。笔者分析当前企业开展对外宣传的最佳方式以及应该具备的转变条件, 并探讨企业加强对外宣传的方法和途径。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3

《婚姻与家庭》杂志与全国妇联权益部共同承办社区百场讲座主场活动

2009年8月15日上午9时,在北京市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基会联合举办了《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大型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2009儿童安全成长行动”社区百场讲座主场活动。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甄砚,联合国儿基会驻华代表魏瑛瑛女士出席了活动并致辞。全国妇联权益部部长蒋月娥主持了本次活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公安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活动。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与全国妇联权益部共同承办了此次活动。社长兼总编辑韩湘景、副社长孙小晋也到会出席。

此次活动,是全国妇联为了进一步配合全国开展的“打击拐卖儿童、妇女专项行动”,针对流动儿童及家长的国家反拐行动计划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之一。会上通过有奖问答、宣传短片的形式,推出了向全社会重点强调的五个反拐核心信息,包括:

—要警惕孩子被网友拐卖!

—再忙也要看紧孩子!

— 儿童要学会保护自己!

—孩子丢了怎么办?

—您能为他们(流浪乞讨儿童)提供帮助!

会上还特别邀请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知名教授王大伟为社区群众讲授预防儿童拐卖安全知识。《婚姻与家庭》杂志与王大伟教授长期合作,开辟“你该怎么办”栏目,将典型案例与预防措施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普及应对各种危机的常识。

此次社区百场讲座活动将在全国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陆续展开。通过系列宣传,进一步号召全社会提高对国家反拐行动计划的知晓度,增强流动人口预防拐卖的防范意识,动员广大群众通过积极举报、提供线索,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打拐专项行动中来,为儿童安全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4

拓展新气象,打造高品质。中国文具行业正以波澜壮阔之势,扬帆起航,在世纪曙光的璀璨辉映下,__文具公司,以精良的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倾情演绎现代文具的独特韵味和时尚品位。

第二部分企业概述

创建于1995年的汕头市__文具实业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办公用品生产企业,在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经营的发展中,__文具公司秉承“造福人类,创造精彩、健康生活”的企业理念,全面优化运作流程,不断开发时尚、增值的办公用品,为员工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客户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今,__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5000平方米生产基地,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办公用品生产企业。产品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__公司,正以自身实力,放眼全局,逐步向国际化企业方向发展迈进。

第三部分设备生产

一直以来,__公司都严格奉行“打造世界品牌,做文具行业领跑者”的企业定位目标,汇集多方优势资源,凭借雄厚经济实力,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目前,公司拥有先进的PP生产线10条和注塑机生产线30条,后段加工设备300多套,为__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实现__文具的高品质、高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多年的生产过程中,公司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生产队伍,把最精良的产品奉献给消费者,为__公司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永恒的动力。

第四部分产品销售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__公司不断吸取国际先进的文具制造技术与经验,及时更新产品造型及版面设计,紧贴国际潮流。目前,公司生产的产品有:文件夹及资料册系列、文件架及文件柜系列、纸制品系列、五金制品系列、订制品系列等五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增强企业技术保障机制能力和实力的同时,公司领导高瞻远瞩,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实现目标市场的占领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依靠产品质量的卓越和营销团队的奋力开拓,市场空间逐步扩大,营销网络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分公司,与国内外客商制定长期的销售计划,售后服务网络也日益健全,为把__文具的高品质带给每一位消费者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可靠保证。

第五部分企业管理

近几年来,__公司在技术开发、产品创新、质量控制、内部管理、企业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秉承“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理念,以国际精英品牌为向导,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水平得以全面性的提高。

“以人为本,是才必争” ,__公司为每一位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注重对员工进行科学系统的技能知识再培训;为建立独特的__文化和丰富员工工余生活,公司创建了娱乐室、健身房、台球室等文化设施,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组织大型联欢晚会,加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如今,公司拥有大批技术精湛的资深技术人才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登上国际竞争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部分环保

21世纪是环保世纪,环境问题日显重要。__公司时刻遵循“控制污染、节能降耗、美化环境、安全健康”的环保理念,并成功获得了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各种材料除要求能满足市场质量、效益等日益提高的要求外,还进一步要求其节省能源、节约资源,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经济活动行为原则,力求精益求精,打造绿色办公新概念。

第七部分展望(片尾)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5

解构解说词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

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

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又如贵阳电视台的系列专题片《飞越贵阳》,该片获2000贵州新闻一等奖。在这部以航拍为主要手段的专题片中,解说词优美流畅,成为片子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以森林篇《林城秀色》为例,在介绍了以人工林为主的环城林带之后,画面出现了以秀丽的自然山水闻名的花溪公园,解说词这样写道:

环城林带延伸到了贵阳南郊花溪,略嫌单调的绿色骤然生动起来。绿色林带本来只是一串项链,现在加上花溪青翠奇巧的山和蜿蜒秀丽的水,仿佛项链上镶嵌了几个光彩熠熠的玉坠。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就这样和谐地握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优美画卷。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事实上什么类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画面,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编导应该心中有数。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例如《林城秀色》开篇,画面是航拍孟关林场郁郁葱葱的森林,解说词则给与了具体的描述和说明:

群山莽莽,绿涛似海。贵阳环城林带长达70公里的林海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这座巨大的绿色宝库并非天赐,而是几代贵阳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20世纪50年代初,造林者扛着锄头走向荒山,开始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这里,解说词告知观众看到的是贵阳的环城林带,并对林带的规模、由来等做了具体明确的交待。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贵阳电视台近年推出的文化片《南明水长》获2006贵州文艺奖一等奖。这部6集系列片以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为主线,对贵阳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梳理。其中牵涉到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了追求准确性,摄制组特意聘请了贵阳市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作为片子的顾问。在第4集《山仁水智》中,讲到贵阳的文人风骨,提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公车上书”,解说词十分精到、准确:

在历史风云变幻之际,南明河的儿女又一次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匹夫之责”。近代史上震动中外的“百日维新”运动中,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签名举子始为1300人,后因来自各方的压力,退出签名700多人,最后实际签名者605人,这605人中贵州占95人,比此次签名第一大省99人的广西仅少4人,名列第二,其中贵阳有40人!这一段解说词对“公车上书”的具体情况,和贵阳举人的关系等的介绍准确无误,让贵阳文人的大山风骨真实清晰地凸显在观众面前,增强了作品的知识性和可信性。

三、解说词提炼和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企业宣传片的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是宣传片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在《林城秀色》中,画面尽情展示了花溪公园尤其是花溪河的美丽,解说词则充满了想象:花溪河美就美在她独特的自然气质,她温柔多姿,又欢快跳跃,她不华丽铺张,带着乡间甜美的野性,仿佛高原多民族融合的美少女,花溪河——有没有人叫你丽人河呢?碧水依青山生辉,亭阁隐绿荫增色,徜徉在花溪河畔,仿佛挽着一位丽人的手在漫步……

显而易见,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此时语言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总之,语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著名纪录片人臧树清的《长白山四季》,将华丽的辞藻、飞扬的文采和精彩的画面融为一体,使所有看过片子的观众都为之折服。

的确,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

在《长白山四季》中,臧树清描绘天池周围环湖而立的奇峰:

像顶天立地的汉,伸出一双双巨手,将天池捧上两千多米的高空,供天下人欣赏美。

一个“捧”字形象而轻巧地写出了天池与周围环境的位置关系,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扩大了电视画面的表现空间,为画面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表现领域。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画面。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

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创意者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但无论是情景交融,或是缘情放言,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恒辉建设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2 篇6

(引子,初升太阳的景象)

建设,是生命和自然环境的延续

建设,是后人仰望的星空

恒辉建设,是恒辉人的舍得〃〃〃〃〃〃

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有一支队伍在广西大地上打造了一条全新的天际线,伴随着美化广西的活动开展,冲锋的号角声已经在“恒辉建设”中响起。

恒辉建设,创造未来

广西恒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自1994年6月6日成立,一直以来本着“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追求卓越,和谐共生”的企业宗旨,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形成集建设施工、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园林绿化项目开发、建材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房屋建设、市政、装饰、消防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机电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及房地产开发项目(钦北太和苑项目)。

发展中的“恒辉建设”

恒辉建设始终坚持“顾客第一,诚实守信,科学发展,创新经营”的经营理念,从1998年起连续十五年获得《守合同重信用》称号,连续四年获得广西建筑业诚信企业,获得广西区农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AAA级。

“创造美好人生,构建无限生活”是“恒辉建设”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核心。近年来文化得到长促的发展,注重员工对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学习与运用。多年来,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青少年科普书籍以及音像免费送到农村小

学,同时提倡健康饮食,开办闲静斋苑,提供各类绿色素食品。

走向市场经济发展道路,2002年经钦州市钦北区政府批准,从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企业,增加投资,广招贤才,以德选人,以才用人,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建立健全公司管理纲领,共制订二十四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手册。从2004年开始进行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贯标活动,2006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精干管理层,强化作业层,以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的“六合敬”为原则,树立“公司兴我兴,公司荣我荣;我靠公司生存,公司靠我发展”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建立一支上进精干的员工团队;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鼓励上进,鞭策落后;改变员工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恒辉形象、创建恒辉品牌

质量第一,过程精品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手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开展QC小组活动,提高质量意识;质量第一,样板在先;过程精品,严格执行三检制度。获得市级和自治区级质量管理奖和优质工程奖共10项。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生产是“恒辉建设”在施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实施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编制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标准化图集;确保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在施工过程中重点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设施;施工临时用电,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落实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严格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劳保用品。获得市级和自治区级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文明施工奖项。2012年获得中国建设标准化

协会颁发的《贯彻实施施工安全标准示范单位》证书。

以人为本,员工健康

践行《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之间,同事朋友之间友爱和睦,和谐共事;定期开展爱国主义、党团工会、献爱心等活动,丰富员工文体生活,提高文化素质。

(员工婚礼、生日活动,资助困难员工与病重家属慰问等活动)

文明施工,保护环境

以传统文化为标准,对员工进行礼貌、礼仪培训,形成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良好风气;公司定期带领员工参加放生。“保护环境 点滴做起”实现工前工后健康和谐生产的同步发展。

展望未来,恒日生辉

(可以以9点—10点太阳升起的影像,霞光万丈,照耀万物,如日中天)。

展望未来,恒辉建设将不辱使命,不忘本分,继往开来,坚定不移秉承“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追求卓越,和谐共生” 的宗旨,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德能培训建设力度,稳健推行德能培训实施步伐。注:(培训中心建设镜头:

1、德能培训学校镜头;2、国学幼儿园镜头(从幼儿培养恒辉人才);

3、老人活动中心;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7

中共陕西省委原副书记牟林生、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凡、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理、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稽察办前主任、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孙秀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理事长晓萌、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会长李宪梅、陕西省委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处处长高志强、陕西省发改委副调研员陈国辉、国家信息中心《财经界》杂志社总编辑吉喆、法博赛尔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刘绍纬、国家信息中心《财经界》杂志社副总编丁吉林、生态中国行总策划、中国网中国风尚频道总监张一帆、新长安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世杰、法博赛尔生物科技集团副董事长姚军等领导嘉宾出席了西安站活动。

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把生态文明作为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共识,变成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持续的行为,还必须进行有效持续的推广宣传。据悉,本次活动的举办,就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委开展“节俭惜福,养德圆梦”全民节约活动指示精神。美丽中国梦,生态中国行大型系列公益活动是经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批准,国家信息中心《财经界》杂志社主办。

活动旨在通过宣传挖掘推介在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及美丽中国建设方面的先进示范区和案例,推动更多地区、城市、行业、园区、企业、示范基地和社区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通过展示试点示范成效,采访政府领导、园区领导、企业负责人、当地群众等,宣传试点示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广典型模式和先进技术,进一步形成对全社会的带动效应。

《财经界》杂志对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在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和环资司的指导支持下,分别采写了《生态启示录》、《经济循环之道》等专题。

据悉,“美丽中国梦,生态中国行”公益系列采访活动,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部分中央和地方媒体,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采访和宣传。

1、如何保护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和美丽河海;

2、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有效节能环保,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企业做起,从城市做起,全社会都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态文化,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发挥中央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让各级新闻媒体成为传播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主战场。通过城市、企业和社会组织及群众的先进示范作用,辐射社会各个群体,在全社会形成政府重视、公众自觉、社会参与、全民崇尚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理念。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既需要政府强力推动,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法博赛尔不仅引领世界生物科技的顶尖技术,更担负起中国民族品牌的使命,勇挑社会责任的大旗,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有法博赛尔的参与,将会对我国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法博赛尔在西安设立研究机构,将会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同时,通过美丽中国梦,生态中国行走进西安,也希望社会各界给组委会提供更多优秀的案例。

法博赛尔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刘绍纬

本年度活动结束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将在全体参与本活动媒体记者中,评比出“美丽中国梦生态中国行”好新闻奖、“美丽中国梦生态中国行”最佳图片摄影奖。

揭秘企业宣传片制作中的解说词 篇8

第一、企业宣传片中的解说词是通过声音手法,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帮助观众加深对企业印象的。所以,撰写解说词时,要多用简短的句子、多使用一些口头语言,这样更能在观众的脑海里加深意识。解说词要尽量口语化,生动化,不倡导使用华而不实的语言。

第二、解说词一定要注意节律,要像诗歌一样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觉得晦涩。这样的解说词会产生感染力,调动观众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就能更好的宣传企业了。

第三、解说词是对企业宣传片定位基础上的再创作,因此一定要与宣传片的定位相符,形成企业文化传播符号,让观众喜欢。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9

配音说明:

按照94号样音的标准!声音需语气和缓,连贯,客观.不需要带有激情语气,无需有情调语气,不能把公司名称及句式,句子错开读,逗号,顿号,句号,分段的停顿时间都要按照标准来严格要求.不能出现错字漏字情况,如出现多音字和有歧义的地方请拨打公司电话及QQ.配音内容:

武汉水怡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武汉水怡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大型纪录片《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近年来,水资源正在遭受各种污染的严重侵蚀和破坏,越来越少,使用成本也越来越高,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缺乏和水资源污染问题,以环保、科技来实现碧水蓝天的理念已成为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武汉水怡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花山大道18号.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两亿以上,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0万元,是一家以环保科技、水处理技术为主体,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施工、技术服务、工程承包和水处理耗材贸易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为技术依托,与各相关行业中精英企业充分合作,先后为热电、钢铁、电子、化工、冶金、制药、造纸、食品等行业的知名企业提供了各类水处理项目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安装调试服务。

公司占地50亩,生产车间1万平米,各类专业生产设备、检验器具近200台套,具有年产100多套各类水处理系统的能力,自主开发生产的一体化净水器、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盘式过滤器、超滤设备、反渗透设备、EDI、全自动离子交换器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高质量地完成了一系列地下地表水净化、中低压锅炉补充水制备、废水治理达标排放、中水回用、电子工业高纯水制备、光伏项目高纯水制备、发酵、饮品等行业工艺用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工程总承包。先进的技术、丰

富的经验、完善的设备、专业的措施、严格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实现了水怡人的环保、科技理想。

“人才为企业之本”,凭借良好的企业形象,深厚的企业文化,武汉水怡环保汇聚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勤奋、专业的研发管理队伍。

在集团化运作的要求下,公司积极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形成了“反应快捷、行为高效,覆盖全面、相得益彰”的团队运作模式。

企业现有员工169名,其中科研人员、技术人员90名。涵盖各类水处理设备系统设计、压力容器加工制造和现场施工安装组织等专业型人才。

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资本运营为纽带,不拘一格的开发了新的市场和占有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一个品牌必定蕴含一种文化,先进文化必将成就知名品牌

武汉水怡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用户至上,专业专注”的经营服务理念,用严格的标准、严励的制度保证了产品和工程的每一个细节质量,不断创建用户“放心工程”、行业“样板工程”。

公司通过了质量管理认证、环境管理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先后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科技先进单位、3A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给gei排水协会会员单位、湖北省环保协会会员单位。

雄厚的实力和专业基础,不懈的努力和诚信经营,使武汉水怡成为华中地区规模较大的专业环保科技工程公司,能为用户提供各类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服务!

一项工程树立一座丰碑,一个微笑成就一个品牌。

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要求层出不穷,武汉水怡将秉承“放眼世界,不断进取,专注环保,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为打造 “循环经济”、构建“环保”型、“节约”型社会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10

荆州市大唐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现有员工二十一名,是一家为客户提供影视拍摄编辑制作全方位服务的专业影视制作机构。公司主要服务项目:电视专题片、电视广告片、三维动画制作、大型活动晚会全程录制、精品课录制、会议录制、PPT制作、画册制作等业务。

公司下设:策划文案部、前期拍摄部、后期制作部、平面PPT制作部四个部门,各部门分工协作,团队作战,可为客户提供策划、撰稿、编导、拍摄、播音、剪辑、特效全流程服务。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影视制作队伍,拥有摇臂、轨道等专业影视器材。公司秉承“诚信、专业、敬业”的经营理念,成立10年来,已为荆州移动、荆州烟草、荆州电力、荆州消防、荆州市公安局、荆州美的、沙市钢管厂、荆州太平洋保险、长江大学、沙市中学、江汉商报、晶崴大酒店等上百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各类专业影视制作服务,受到客户广泛好评。

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 篇11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

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建文帝4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这一年为永乐元年。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刚刚登基不久的永乐皇帝,用这样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达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

杀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询问身边的一位大臣茹常,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了天地祖宗?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这件事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之后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

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恶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站在南京皇宫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像,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他开始谋划将第一京都迁往北京的行动。

很快当年的5月份,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公元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这些人普遍比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当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涌向北京时,在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

然而正当永乐皇帝,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一场大战消于无形。

公元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作远洋航行。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永乐皇帝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

这些人即将去往的地方,是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他们这次要去开采的是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内景,当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来制作这些柱子的。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这是公元2004年6月,故宫大修进行的一次运木工程。这些巨大的木材,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运到故宫,也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作。

那么500年前,比这些木材巨大数倍的楠木,又是怎么运到紫禁城里的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后来永乐皇帝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

永乐时期为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然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也很艰辛。我们在保和殿后,看到了这块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而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

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从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我们终于在明朝史料中,发现了保和殿后那块石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这块石料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运往京城则更为艰巨。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二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

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这是今天我们用三维动画再现的,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北京工地的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有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他们的彩绘。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泰宁侯陈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据历史记载,在参与这项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时提升为营缮所丞。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负责石料制作的陆祥、负责工艺的蔡信,也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这里是现在北京的中南海。在600多年前,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时,朱棣的燕王府和紫禁城完工前的临时宫殿,就在这一区域的西北。

公元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这里。从公元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公元1421年,他在北京度过了5年又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候北京的美景和风情。那个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移民军户对郊区的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公元1410年到公元1414年,朱棣以北京为根据地,两次跨过长城御驾亲征,击败了多年来威胁北京的蒙古部落。在一次胜利后,他检阅了所带领的庞大军队。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

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

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而其余的人只好选择了沉默。

公元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诏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这是公元2005年4月10日的清晨,在故宫博物院的宫墙内出现了这样一群工人。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完成一项工程,就是对这座宫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这次大修将持续19年。

在将近600年前,同样在这块地方,曾经一次性的汇集了十万名工匠,开始修建这座宫殿。他们大多来自于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

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这座宫殿的。也无法知道他们曾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关于这座宫殿建设的正式记载在《明实录》上有这样的几句话“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在公元1419年,关于这座宫殿的建设只能用文字记录。

而今天,我们却有幸能用摄像机记录这些影像。从这些大修的场景中,我们隐约可以捕捉到,当年修建这座宫殿的一些印记。

我们的故事讲到这里,不得不对历史的记载产生一些疑惑。我们同样在《明实录》上看到这样的记载:“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在今天一些研究者以此为据认为,紫禁城是自永乐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建成。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如此浩大的工程8000多座房子,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用三年半的时间建成的。但是无论有怎样的争论,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建筑的工程方法,却一直未有大的变化。虽然距紫禁城建成已经将近六百年,但是今天工匠们使用的建筑方法依然延续着那时的工艺。这些传统的工艺,在清代被人们概括为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我们今天在镜头中所展示的工艺是在这次大修中所运用的。它和约六百年前明朝工匠所运用的手法,几乎是一样的。

在公元1420年,这座宫殿终于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的。那个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阁被景山所取代,而整个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座落在整个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这个王朝新的神圣之地。

这里的砖瓦木石,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空间布局,都昭示着中国人曾经的文明意志和理念。从此这里开始历经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人生。开始上演中国历史中许多精彩的瞬间。

公元1421年,在宫殿刚刚建成之后,百姓迎来了那一年的农历元旦。这一天,朱棣在新落成的宫殿里,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朝贺仪式。他登上了高敞壮阔的奉天殿,接受大臣们的跪拜。朱棣和大臣们都为这座辉煌无比的宫殿所振奋与鼓舞。

不久春天到来了。那些曾经终年在北京服役的工匠民夫和军人们,甚至还有那些大牢中的犯人们,皇帝减赋免役大赦天下的诏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据说宫殿盖好之后,意得志满的永乐皇帝把一位会推算未来的姓胡的官员找来,让他算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胡回答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永乐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并表示到时候若不着火就杀你人头。谁都没把这个人的话放在心上,大家都沉浸在新宫殿建成后的喜悦之中。也就是在这时,永乐帝派郑和第六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公元1421年5月9日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大火突然升起真的被雷火击中了。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官员测算新宫殿的未来,在历史上无法考证。那个胡姓官员预测的故事,基本可确立为是一种传说。而在《明史》上关于这次火灾的正确记载是这样的:“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言简意赅无更多笔墨。

永乐皇帝用近二十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建成的三大殿,只存在了三个月,就毁于天火。这对朱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痛惜宫殿的被毁之外,更令他痛苦的是对自身的怀疑。朱棣敕谕文武群臣说:“奉天等三殿灾,我心惶惧,莫知所措。如果我的作为果真有不当之处,大家应该开诚布公地提出来,好让我有改过的机会,以回天意。” 下诏求言引发了官员们的激烈反应。一部分人都抓住这个机会指责朱棣好大喜功,指陈他迁都北京是错误决策。接着,处于惊恐与愤怒矛盾中的永乐皇帝,让大臣们跪在午门前相互辩论,还处死了一位指责他的官员。

不久之后,朱棣致力消除边患发动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动。但是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戎马一生的他居然从马上摔了下来,终于在北征蒙古的途中他在榆木川走向生命的尽头。

毁于天火的大明宫殿三大殿,在永乐时代没有再进行重修工作。之后的二十年中,曾经辉煌如梦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带,是一片焦黑的废墟。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这位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

这一年的秋天,朱祁镇下诏“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又过了五年,他正式下诏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坤宁二宫。下诏当日工程就正式动工。

一年半之后,拖延了十几年的重建工作完成了。

一切尘埃落定。紫禁城又完好如初,一道圣旨又昭告了天下。

北京紫禁城,最终成为中国明清两代统治天下的最高政治中心;一座世界一座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从此傲然于世;成为我们人类历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最终成为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紫禁城在重新建好后,又将面对数百年中的一次又一次灾难和重建,它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惊心动魄的战争已见分晓。改朝换代正在进行。

公元1644年农历8月,在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陪同下,一个六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一起,从盛京老家向北京进发。男孩名叫福临,是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他们在北京的新家:紫禁城。

对于六岁的顺治皇帝来说,这座他前所未见的高大城门,一定给他留下了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这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有37.95米高。

按照中国的阴阳学说,正北叫子,正南叫午,所以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端的这座城门,叫作“午门”.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容出现在顺治皇帝的眼前。

这里就是他们的新家,而对这座宫殿的占有,也将是他们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的象征。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这座宫殿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而这绵延一片的红色和金色也使紫禁城与周边的建筑完全区分开来。

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称为前朝。后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嫔妃的生活场所,称为内廷。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晋宏逵:

紫禁城的总体部署就是这样,用若干条纵深的轴线来安排这么多的建筑,那么这些建筑都是用院落的形式来展开的。每个院落当中都有成组的建筑。每栋建筑相互之间都是有主有从,有正有配,它就是这样用建筑的手段,来表达封建社会、封建礼制所表达的那种等级和秩序。

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紫微宫一共是一万间,而人间的紫禁城一直流传着宫殿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事实上,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紫禁城一直在变化着。根据1973年故宫专家的调查,紫禁城现有的宫殿是八千七百零四间。

有人认为,当年顺治帝初次见到的紫禁城也许并不完整,因为比他早几个月进京的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皇帝的奏报中写道:李自成烧毁宫殿后逃走。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李燮平:

李自成确实放火了,那整个紫禁城受到什么损坏了,这实际上清代人自己有一个定位。乾隆朝修订的《日下旧闻考》就明确说过紫禁城宫殿是因胜朝之旧而斟酌损益之。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对紫禁城的修缮都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这就反过来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紫禁城宫殿没像传说的那样因为李自成而受到那么大规模的破坏。

据《清实录》记载,六岁的顺治皇帝是在皇极门也就是现在的太和门登的极。

顺治二年,中轴线上的宫殿被一一修复,重新命名。这是改朝换代在建筑上最直接的体现。皇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极殿改名为中和殿,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对于当时尚不稳固的新政权来说,一个和字,包含了他们对天下和平、君民和谐的未来,最迫切的期盼。

从此,紫禁城的匾额上出现了满文。

顺治皇帝没能等到他所盼望的和平盛世的到来,就在二十四岁时离开了人世。这一年是公元1661年。

十八年之后,一个寒冷的冬夜。太和殿西侧的御膳房突然燃起了火光,大火一路蔓延,两小时后烧着了太和殿。几天后,引起这次火灾的六名太监被处以绞刑。此后太和殿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却始终是废墟一片。

在这段时间里,年轻的康熙皇帝,在残缺的紫禁城中忙于指挥各地征战、稳定统治。十六年间,他相继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还打败了入侵的沙俄,签订了清王朝对外的惟一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天下太平。此时的康熙皇帝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重建太和殿了。

但是这次修复却遇到了最大的难题。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此时已经过去六十九年,人们不知道太和殿确切的建筑比例与数据。当时,爱读书的康熙皇帝亲自查遍书籍,结果令他非常失望。

一位叫梁九的人令这件事情有了重大转机。当时已年逾古稀的梁九,从明朝崇祯年间进入工部,已经在工部工作了四十多年。

根据《梁九传》记载,当时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木模型,就靠对这座模型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搭建。令人称奇的是放大出来的每一个木件安装上去都能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让后人感到幸运的是,康熙三十四年这次重建太和殿的所有材料以及尺寸被详细记载在《太和殿纪事》这本书当中,这是关于太和殿修建的惟一一份详细纪录。对于今天即将进行的太和殿大修,这本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落成,盛大的落成仪式正在进行。这不仅是一座宫殿的庆典,更昭示着一个新的盛世的开端。

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

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汉白玉三台上的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核心,也是紫禁城整体建筑乐章的高潮部分。它的一切设计,都为着一个目的,就是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极致。

太和殿曾经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从庭院到正脊高36.57米,相当于12层楼房的高度。

太和殿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建筑。面积达2381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那麽大。它的长宽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着九五之尊。

太和殿与身后的中和殿、保和殿一起构成前朝的主体,人们习惯称之为三大殿。

紫禁城的建筑很多地方都与九这个数字有关,九为最大,体现至尊的含义。像大门上的九排九路门钉,房檐上的九个走兽等等。

然而,对于太和殿来说,连最大数字九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尊贵,因此,在它的屋顶上出现了十个走兽。多出来的这一个叫行什,在中国所有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太和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

在这个号称世界之最的大殿里,布置却相当简单。

在基台的烘托下,皇帝的宝座是惟一的主角。目光所及之处,皇权的威严辐射到每一个角落。

太和殿一共有七十二根大柱子,围绕着宝座的六根被贴上黄金,每根柱子上都有一条巨龙,这是皇权的象征。

从这六根金柱当中向上望去,藻井上有一条蟠龙,蟠龙嘴里倒垂下来的宝珠又叫做“轩辕镜”。

康熙皇帝对太和殿的这次重新修建,改变了它原有的九开间形制,变成了十一开间。可以说,这是此次重修中最为实用的改造。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 周苏琴:

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的时候,考虑到防火的因素,所以就把木构的斜廊改成砖墙了,同时把太和殿两边的游廊改成了夹室,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面阔十一间的格局。实际上还是没有改变原来这个面阔九间周围廊的格局。

2004年6月,故宫大修前的勘查进入到了太和殿的屋顶内部,我们也跟随他们进行了拍摄。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建筑的粱架。

而脊檩的彩画是康熙三十四重建时绘制的,它是彩画中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距今已经三百多年。

我们的摄像机镜头在这里还拍到了一个神秘的物品。

它在太和殿顶部最中心的位置,位于藻井的正上方。

这就是雍正皇帝命人安放在这里的符板。

我们在收藏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皇宫档案中发现了这样一段内容: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雍正皇帝命人把三份符板分别安放在养心殿、太和殿和乾清宫。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 李国荣:

安放符板呢,本来是古代建筑中,风水学中很讲究的一个内容,为的是镇宅、避邪、保佑平安。雍正(皇帝)的这几块符板呢,除了传统的道教八卦图外还增加了藏传佛教的咒语,这反映了他是诸教为我所用,来保佑他的平安。

雍正皇帝放置符板的举动,无疑明确了太和殿、乾清宫和养心殿这三处宫殿,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地方,而除太和殿外,其余两个宫殿都在皇宫的内廷。

和前朝相对,紫禁城后半部分统称内廷,它包括皇帝皇后居住的后三宫,妃子们居住的东西六宫和皇子们生活的乾东西五所。至此,紫禁城建筑的乐章从阳刚的高潮乐段进入阴柔的慢板。

乾清宫与坤宁宫和交泰殿合称为后三宫。

乾清宫,在雍正皇帝以前一直是皇帝的寝宫。同为皇帝使用的宫殿,它比前朝的太和殿低十一米,面积小一千多平方米,置身其中,人的感觉会松驰许多。

明代时乾清宫有后暖阁九间,分上下两层,类似今天的复式建筑,上下共布置了二十七张床,皇帝可以任意选择。清朝时,东西暖阁改成了书房。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到了清朝,这座宫殿的室内装修有了很大改变,成为中轴线上最具有满族特色的宫殿。

它室内贯通,西、北、南三面都有火炕。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 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厨房。这种布局来源于满族民间“口袋房”、“万字炕”的居住习俗。

从坤宁宫东暖阁悬挂的这则坤宁宫铭上可以看出,坤宁宫的布置是依据入关前沈阳故宫中皇后居住的清宁宫照搬而来的。

除了皇后,在后宫中,还有很多当朝皇帝的嫔妃,她们就住在后三宫两旁的宫殿里,这些宫殿总称为东西六宫。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王子林:

东西六宫它取自于《周礼》的六寝六宫制度,但是它更多的是融入了自汉代以来所形成的《周易》阴阳哲学思想,它的建筑布局从平面上看是一个坤卦的卦象,象征阴,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居住的是妃子。其功能呢可以从宫殿的命名上反映出来。比如说承乾宫,为什么叫承乾宫呢?就是说居住在这个地方的妃子要顺承皇帝,所以说东西六宫的建筑它体现的是三纲五常,特别是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思想。

东西六宫的建筑形制比后三宫低很多,体现了居住在这里的嫔妃的从属地位。

这是雍正皇帝命人绘制的美人图。每一个皇帝都希望龙脉延续,子孙繁盛,从而使王朝兴旺,江山永固。

公元1856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女人一生的命运被改变了。她就是后来统治中国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

储秀宫是她刚入宫时的居所,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内部装饰,已经是在她五十大寿时,花费六十三万两白银重新修缮布置过的了。

兰花,中国古人认为它有王者之香,又有生育男孩的象征,它与寿石组合的图案寓意为宜男宜寿,所以储秀宫的隔扇大量采用了这种绘画。

也许是巧合,慈禧太后刚入宫时被封为兰贵人,不久就生下后来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贵,随着地位逐渐显赫,她的寝宫装饰也奢华起来,在储秀宫的庭院陈设中还出现了龙,这也是东西六宫中惟一的例子。

内廷中的养心殿在雍正皇帝之前,原本是一座普通的宫殿。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并没有按惯例住进乾清宫,他表示:父亲康熙皇帝在乾清宫居住了六十多年,自己实在不忍心再住进去,决定移居月华门外的养心殿,并要求将殿内略微修缮,一定要朴素。

雍正皇帝的这个决定,使紫禁城内廷的格局出现了变化。从此,养心殿在紫禁城里越来越重要。

养心殿地位骤然上升之后,并没能一直朴素下去,配套装修很快跟了上来。在紫禁城中,采光好坏是衡量宫殿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改善养心殿的采光,它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雍正元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 木作》记载 “ 十月初一日 , 有谕旨 , 养心殿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二块 "。

当时,玻璃是非常稀罕的物件,全部依靠海外进口。

养心殿的位置靠近前朝,它将皇帝的休息和办公场所合二为一。这座宫殿的后半部分是卧室,皇帝在这里休息,若要处理政务时,只要穿过这条甬道,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来到前殿办公,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从雍正皇帝开始,到清王朝灭亡,清朝有八个皇帝把养心殿作为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印记。

一座小小的宫殿见证了一个王朝从盛到衰的历史。

在等级森严、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中,有一片风格迥异的建筑透露出一份灵动和浪漫的气息。这就是宁寿宫花园,人们俗称乾隆花园,它是生性潇洒喜好游历的乾隆皇帝的得意之作。

这个花园建在紫禁城的东北角。狭隘细长,曲径通幽,四个院落相连,风景各不相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最为欣赏的江南美景尽收园内。

花园中还处处显示出汉族传统文化对乾隆皇帝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有一种祈福的祭祀活动叫褉赏,后来演化为人们暮春郊游的风俗。文人墨客此时也要相邀聚会,最著名的一次被记录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

九曲蜿蜒的水渠中清水流淌,随波逐流的酒杯停在谁的座前谁就要吟诗作赋,否则就罚酒认输,这就是“曲水流觞,修褉赏乐”乾隆皇帝以此为根据,给这个亭子起名“褉赏亭”。

花园中还有一个建筑叫“三友轩”,室内以松,竹,梅装饰, 松木刚劲而挺拔 , 腊梅 凌寒而开放 , 翠竹杆直而心虚 , 三者皆处严寒而不谢 , 所以被称为岁寒三友 , 古代文人以这三种植物比拟人品的刚直、高洁。乾隆皇帝不仅借三友轩表现自己的儒雅,更重要的是传达出清朝皇帝与汉族知识分子思想融合的一种态度。

乾隆花园的修建只是一个庞大的建设工程中的一小部分。

自康熙朝以来,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到乾隆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综合国力达到巅峰。

乾隆皇帝开始对紫禁城进行了自1420年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工程是和政治体制的改变紧密相连的。

第一个就是对乾西二所及周围区域的改造。

乾西二所是乾隆皇帝作皇子时候的居所。为什么他要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呢?这还要从皇帝的立储制度说起。

雍正皇帝之前,皇太子的确立往往伴随着激烈而血腥的宫廷斗争,所以雍正皇帝便改用了秘密建储的方式,他亲笔写下两份确定皇位继承人的诏书,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另一封由他随身携带。皇帝在世时秘而不宣,等皇帝死后,两相对照无误,才能对外公布,迎立新君。

乾隆皇帝作为秘密建储制上台的第一个皇帝,没有享受过一天太子的待遇,因此他要把自己的故居乾西二所地位升格,由所改为宫,不再让其他人居住,以此强调他继承皇位的正统。

重新整修后,这个三进小院的主体建筑被重新命名,分别叫作崇敬殿、重华宫和翠云馆,习惯上统称重华宫,重华宫的名字来自汉族大臣张庭玉的提议。重华是指远古时期圣明君主“舜”,对汉文化颇为精通的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

乾西二所改造完成以后,周围的几座宫室也随之进行了改造,成为重华宫的附属配套设施:东边的乾西一所改为漱芳斋,室内建造了一个小戏台,取名“风雅存”,供皇帝观赏一些小戏时使用,在院内还添加了一座大戏台。它们是紫禁城中最早出现的戏台。

即位之后的乾隆皇帝虽然已经移居养心殿,但他一直把舒适的重华宫当作与家人、密臣欢聚的场所。

信奉藏传佛教的乾隆皇帝,还在重华宫的西南部修建了紫禁城里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建筑雨花阁。藏传佛教从元代进入皇宫,到清代发展到顶峰。雨花阁的修建,除了满足皇帝个人礼佛的需要,更重要的作用是以宗教信仰联络中国边疆地区的蒙藏各部,加强民族融合,以巩固国家的统一。

紫禁城改造中和政治改革密切相关的第二个重要工程是修建宁寿宫。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宣布:为了不超过在位六十一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将在执政六十年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儿子,皇位交接方式的这一改变,意味着紫禁城中将首次出现退休的皇帝。

宁寿宫,就是为乾隆皇帝退休准备的养老之所。作为太上皇的宫殿,宁寿宫的级别不亚于皇帝的居所。它也分为前朝和内廷,各种配套设施样样俱全。这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的紫禁城。宁寿宫的造价达到一百三十多万两白银。仅宁寿门前的这对镀金铜狮,就用了黄金三百三十四两。

为当朝的皇上建造退休的宫殿,无疑是最受重视的工程,工部集中了全国顶尖的能工巧匠。这其中有一个雷姓建筑设计世家。

这是他们绘制的长达五米多的紫禁城中轴线大清门到坤宁宫的全部建筑的外观图样,上面清楚地标注着各个建筑的名称和它们之间地距离,数据精确到了寸。

从康熙年间开始,这个家族前后延续二百多年,一直从事皇家建筑的设计工作,他们主持修缮设计的作品中光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就有故宫、颐和园,天坛等等。

这个祖孙七代的设计世家又被称作“样式雷”家族。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采用文字说明、图纸和烫样三者结合的方式。所谓烫样,就是立体的设计模型。它是中国古建筑设计中特有的产物。现在,故宫依旧保留着当年雷氏家族制作的烫样。

烫样用硬纸板、秫秸和木头等粘贴制做而成。模型制成之后,需要用小烙铁将细节部分烫平,故名烫样。

这是清朝晚期雷氏家族为紫禁城长春宫设计的烫样,在夏季长春宫院内建有一个巨大的凉棚。在烫样的相关部位,都有具体的文字说明和建筑尺寸。经过一层层展示,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建筑的内部结构。当时的烫样主要是为给皇上御览而制作的。皇帝的意志是决定宫殿建造最终的依据。

豪华、气派号称小紫禁城的宁寿宫完工之后,乾隆皇帝一天也没有住过,他在退位后,依然住在养心殿内控制着朝政,直到公元1799年,他八十九岁时去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历经三百多年的修建、改建和修缮,终于成就了今天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模样。而在紫禁城中演绎的历史,还将波澜壮阔地延续下去。

第三集 礼仪天下

在进入故宫的四座大门中,东华门是与众不同的。只有非常细心的人才会发现,它的门钉只有8行,有别于其他三座门的9行。

这一细微的差别,400多年前,曾经引发了一场震动朝野的**。

公元1521年3月,明武宗驾崩,武宗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于是,皇太后决定,湖北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但是,朱厚熜行进到北京宣武门外,忽然止步不前了。

面对皇帝宝座,朱厚熜究竟有什么疑虑呢?

起因在于礼部拟定的继位礼仪:朱厚熜应由东华门入紫禁城,先到文华殿,追认皇太子的身份,然后再继承皇位。

门钉少了一行的东华门在等级上低于午门,神武门,也低于西华门。在紫禁城的设计中,这座大门临近太子的宫区——文华殿,是太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皇帝本人,几乎不走东华门。

固执的朱厚熜拒绝了礼部的要求。这位继承人坚持:“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我是来当皇帝的,怎么能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宫呢?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皇太后妥协了:皇位不可久虚,百官即日于城外上表劝进。

4月28日正午,朱厚熜如愿由大明门正中御路进宫继位,年号嘉靖。这场牵动朝野的礼仪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在这场较量中,大臣敢于与即将继位的皇帝抗衡,而朱厚熜也甘愿冒着失去皇位的危险固执己见,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一套礼仪程序吗?

在礼仪之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公元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皇帝去世。在弥留之际,口授遗诏,将皇位传给八岁的儿子玄烨。

两天后,正月初九,是玄烨登极的日子。

登极大典是紫禁城最重要的仪式,500多年只有20多次,真实的场景只有亲历者才能见到,却最能引发后人的无限想象。

这将是清入关后紫禁城举行的第二场登极大典。

当年顺治登极,正是明朝灭亡,李自成败退,紫禁城多处损毁,只能一切从简。大典没有按传统在太和殿举行,移到了太和门。

经过十几年征战,经营,当玄烨登极时国家基本稳定,已经可以按典章制度举办一场完备的大典了。

而大典应如何操办?大典程序,卤簿仪仗,人员站位等如何安排?

这是摆在清初礼仪官面前的一道课题。

其实,所有的大典细节,在历代的宫廷文档中,都有明晰的记录。即使改朝换代,除了服饰以外,主要的典礼环节,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对于清代礼仪官来说,明朝遗留的典章制度文献——《明会典》,就是最好的范本。

今天,当我们试图再现清代登极大典的时候,《清会典》也为我们提供了所有重要的线索。

登极大典前,皇帝亲自或者派遣官员先到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向天,地,祖先等通报一番。

典礼的当天,皇家侍卫严密驻守紫禁城各道大门。

天还没亮,王公大臣都已经穿戴朝服,依次进入紫禁城。

太和门外,陈设着皇帝的步辇,太和门屋檐下,陈设着丹陛大乐的乐队。太和殿屋檐下,陈设着中和韶乐的乐队。

太和殿广场东西两侧,陈设着旌旗,伞盖等卤簿仪仗。

太和殿所有的大门都打开了。

大学士会同礼部官员进入太和殿,分别将皇帝登极的诏书,写有贺辞的表文,笔墨纸砚等放置在不同的桌案上。大学士到乾清门取出皇帝玉玺,送到太和殿皇帝宝座正南方的桌案上。

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时,八岁的玄烨身穿白色孝服,在乾清门内,父亲顺治的灵位前行三跪九叩大礼,把自己即将登极的消息亲口禀告。接着,来到乾清宫侧殿更换皇帝礼服,穿戴整齐后,再到皇太后的宫殿里行三跪九叩礼。这时乾清宫中门垂下帘子,示意先帝的丧事暂停。

天色渐亮,皇帝由乾清门左旁门出,前往中和殿。在中和殿宝座就座,那些即将在典礼中指挥引导的各级官员提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在接下来的仪式中,他们就可以免礼,而专心忙于工作了。

玄烨终于坐到了太和殿宝座上。此后,在这个位置上,他坐了61年。

紫禁城最重要的大典,今天已经难以如实还原。而宫廷绘画中也根本没有登极大典的资料。我们在专家指导下,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关宫廷其他典礼的画作提取素材,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情景再现,动画合成的方法拼接而成了康熙登极大典的盛况。

笼罩在先帝丧礼气息中的登极大典,气氛肃穆。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陈设但并不演奏。

而当这些乐器奏响的时候,紫禁城也就迎来了重要的盛典。

对于紫禁城来说,每年都有三个最重大的典礼。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王公大臣,外国使节在这一天向皇帝进献贺辞,其礼仪程序与登极大典相似,气氛却喜庆轻松了许多。

皇帝的生日,古称万寿节,是个全国性的节日。这一天,京城的匠人们用彩画,布匹等将主要街道包装得绚丽多姿,到处歌舞升平。各地文武百官,设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礼。

冬至,是紫禁城另一个大节日。这一天,北半球太阳角度最低,因而是阳光照射进太和殿最深的一天。在2004年冬至日,我们采用特殊的摄影方法,记录了一年中太和殿最难得一见的景观。在冬至这一天,阳光可以反射到大殿正中的匾额上。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中国礼制可上溯周代。《周礼 大宗伯之职》将礼仪总括为吉礼,嘉礼,凶礼,军礼,宾礼五类。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礼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作为最高礼仪活动上演地,紫禁城的建筑处处显示了规范礼仪的作用。

试想当年一位第一次步入紫禁城参加大典的外国使节,他走过开阔而漫长的天安门广场,穿过幽深的天安门门洞,午门广场两侧的朝房使通往紫禁城的道路显得狭长。从午门侧门入宫后,眼前豁然开朗,穿越太和门一侧,他忽然看到一片极度开阔的广场,广场尽头是高高在上,金壁辉煌的太和殿。此刻,恐怕在这位使节心中,不得不由衷产生敬畏。

沿着中轴线的御道出入午门,是皇帝和大婚时皇后的特权。但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破例。

一年之际在于春。阳春三月,是一年中孕育希望的季节。而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一生的希望,也是在这个时刻孕育的。

经过层层选拔,一些读书人即将步入紫禁城。

每三年一次的殿试,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口。事实上,所有有资格步入紫禁城参加殿试的考生,已经在先前的过关斩将中取得了贡士称号。这场在皇宫里举行的考试,会让每个考生感受到成为天子门生的无上光荣。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份殿试答卷,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题,在太阳落山前交卷,卷首写有考生的年龄,籍贯,本人,父亲,祖父的名字,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之后严密封存。先由读卷大臣精选出10份最好的,在第三天黎明呈交皇帝亲自审阅,由皇帝决定最终名次。

1790年之前明清两代殿试,都是在太和殿广场露天举行,乾隆年间改在保和殿内举行,以此显示皇帝对于考生的关怀。

殿试后的第五天,是公布成绩的日子,叫做传胪。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找到了1904年中国最后一次殿试的金榜,当年共有273人参加,一些著名历史人物谭延闿、沈钧儒等人榜上有名,末代状元为刘春霖。

传胪是紫禁城重要的典礼。

康熙六年的状元缪彤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当天的情形:”当天天气微寒,五鼓时分,我和各位进士跪在太和殿前等候传胪。前一天已经有传言,某某人是状元,某某人榜眼,某某人探花。我已经没有希望了,不过是跟着参加仪式罢了。传胪开始,上面喊第一甲第一名竟是我,每喊一次名字,就奏乐一番,我怀疑听错了,不敢出列。最后是礼部官拉着我出来。于是,我和榜眼,探花三人,跟随礼部官员捧着黄榜沿着御道,从午门中门出宫。”

这一天,三位幸运儿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从午门中门出宫。这一定是天下读书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

考生们在紫禁城里倍感煎熬和光荣的时候,中国的农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这是一组表现农民在不同时节辛苦劳作的画绢。有一个中年男人的形象,出现在每一幅画里。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其实,他叫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妻子儿女也出现在这组《耕织图》里。

康熙重视农桑天下皆知,这本画册无疑会让父皇很开心。

心计颇深的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笑到最后,年号雍正。对于农业的关注,并不亚于父亲康熙。

在这本记录雍正皇帝日常活动的起居注里,我们发现即使贵为皇帝,每年也要作一天农民。

这是雍正六年二月中旬,全国农民即将进入耕种时节。18日,城南的先农坛开来了浩浩荡荡的队伍。祭祀先农神,是中国历代帝王的惯例。清代在先农坛东南还开辟了1700亩农田,在祭祀完毕后亲自耕种,为天下农夫作一个表率,表明天子心系稼樯,尊重农耕。

耕田时,皇帝一手扶着犁,一手举着鞭。按礼仪规定,皇帝要推三次。而雍正皇帝意犹未尽,又多推了一次。

农业国家的兴衰往往依赖于上天的恩威,皇帝自诩为天子,是人世间得到上天恩泽最多的人,而一旦上天发怒,兴风作浪起来,那第一个应该领受处罚的人,也非皇帝莫属。与上天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

皇帝对于祭祀格外重视,连服装这样的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嘉庆蓝色缂丝云龙夹朝袍——祭天

雍正明黄花妆缎云龙皮朝袍——祭地

康熙大红色云龙花缎皮朝袍——祭日

乾隆月白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祭月)

宫廷祭祀共有80多种,分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

大祀多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一部分由皇帝亲祭,大部分派官员祭祀。而群祀,则完全是由官员代劳了。

绝大多数祭祀都是几千年一脉相承而来。当祖居关外的满族成为紫禁城的新主人,一种新的祭祀活动便出现在皇城之内。

坤宁宫祭神,是清代紫禁城中最为频繁的祭祀。这座明代皇后的寝宫,被紫禁城的新主人改造成祭祀众神的场所。

坤宁宫内,今天还保留着关帝的画像,每天早上都要祭祀。清人崇拜关帝,八旗将士把他视为保护神,每次战斗前都要祭拜,认为是他赐予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坤宁宫晚上的祭祀一般下午四点前后开始,祭的都是满族,蒙古族的神,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是清代皇室祖先流传下来的萨满教祭神仪式。

坤宁宫东北角有一间小屋,在清代门前有制作打糕的用具。而小屋内,是一座灶台,灶台上有三口大锅。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贡献。

亲自主持坤宁宫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据说神肉没有任何调料,吃肉对于王公大臣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常有人偷偷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重视祭祀,在对上天、祖先和万物的敬畏背后,更重要的是对江山永固的虔诚祈祷。

然而,这种祈祷,并不能保佑一个王朝长治久安。

当明朝在天灾与战乱中风雨飘摇的时候,白山黑水间,一直新兴的力量出现了。

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将士们,最终征服了庞大的明帝国。当努尔哈赤的孙子坐在紫禁城宝座上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种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

没有多久,紫禁城的新主人,就已经完全融入到传统文明中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礼仪之法,又支撑起大清王朝统治的根基。

作为国家运行指南的各种典章制度,在清朝像他的前代一样完备复杂;而在紫禁城中上演的各种典礼仪式,在清朝更是空前的庄严盛大。

公元1793年,紫禁城的主人是古夕之年的乾隆皇帝。他被称为盛世的统治已经到了第五十八年,乾隆显然对自己非常满意,他称自己为”十全老人”。他身边的人正忙着为皇帝第八十三岁生日做准备。万寿节是国家三大节之一,不仅举国同庆,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要赶来祝贺。与往年不同,在这一年的生日庆典上,将出现一群与众不同的客人,历经千年几近完美的礼仪制度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公元1793年夏天,一支来自英国的船队驶进中国舟山群岛的定海港口,英王乔治三世的特使马戛尔尼率领着庞大的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之名进入中国。

英国使团成员在日记中纷纷记录了他们来到中国的第一印象。而随行画师亚历山大的作品也让今天的人们见到了1793年的中国。

——”这里的房子最高只有两层,曲线优美的屋顶,而且居然没有任何防备野兽和盗贼的设施,这个国家一定很安全。”

——”处处都是令人吃惊的忙碌景象,中国没有闲人,也看不到一个乞丐。数以千计的穷人愿意用肩膀抗运车子所无法装载的东西。”

——”中国人从小就受到做人要和气,待人要礼貌的教育。”

——”老年人和家里的年轻人住在一起,每家都保留家谱,祖先的榜样不断被援引,本家族每年至少一次在一起祭扫祖坟,家族成员之间从不中断往来,叔叔会对侄子说:„亲人之间,不必客气。‟”

很快,中国人生活中时常出现的一个动作也让英国人迷惑不解。

英国使团正使马戛尔尼这样写道:

“一名中国领航员和他的几名同胞上船帮助我们。他们非常好奇地参观了船上的一切设备。当他们在会客室里看到他们皇帝的画像时立即跪下,十分崇敬地磕了好几个头。那画像是20几年前一个商人带回英国的。这很有趣,一个去过中国的医生先前告诉我,大使必须对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为了英国的荣誉,我不会那样做。”

只有在上帝面前才会双膝跪地的英国人自然无法理解叩头,在中国礼仪中的意义。

英国使团不肯向皇帝下跪的消息传到了紫禁城。

乾隆皇帝很不高兴。责令大臣尽快教会英国人叩头礼仪。

叩头,是每一队首次访华的外国使节都会接受的必修课。可惜,这一次来的,不是天朝恭顺的学生,而是正在飞速上升,并坚信自己才是世界霸主的英国。

上一篇:PVC是什么材料下一篇:企事业单位培训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