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论文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论文(精选7篇)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论文 篇1

1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点内容

1.1矿业活动引发的水资源、水环境变化,包括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水均衡破坏、水质污染等。

1.2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地面变形、土地荒漠化、土石污染等。

1.3矿业活动引发地面隆起、沉降变形、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情况。

1.4矿业活动对重要工程设施、房屋、厂矿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论文 篇2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其开发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 尤其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明显。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阶段。面对沉重的环境历史欠账和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发展态势, 环境问题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因此, 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价, 摸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 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矿山环境、恢复与重建矿山生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等提供基础科学资料和依据。

1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点内容

(1) 矿业活动引发的水资源、水环境变化, 包括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水均衡破坏、水质污染等。

(2)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地面变形、土地荒漠化、土石污染等。

(3) 矿业活动引发地面隆起、沉降变形、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情况。

(4) 矿业活动对重要工程设施、房屋、厂矿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5) 矿山建设工程和设施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害程度。

2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在充分查明评价前矿区存在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 包括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土地资源破坏、土石环境污染、崩塌、滑坡等, 在规模、发育程度、危害对象和生产原因的基础上, 对其影响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1) 充分掌握评价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工程地质等基础条件, 查明评价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特征、发育程度, 查明与相邻矿山矿业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

(2) 针对各种地质因素在不同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要做到较为精确的评价, 需将整个评价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 统一评价单元在地质环境条件方面具有一致性, 而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应具有可比性。根据各个小区域的具体地质环境条件, 分别赋予所选定的评价指标以不同的属性, 然后在根据这些属性进行区域评价。可采用三角形剖分法、正方形网格划分法和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

(3) 依据具有针对性、简明性、普适性、数据易取性、指标可量化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对评价区基础条件基本指标进行选取及数据标准化处理, 确定地质环境评价指标权重。

(4) 建立数学模型 (指数模型、概率统计模型、模糊数学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 选用评价区各种矿山地质环境要素的各种质量参数和定量化指标, 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优劣以及预测人类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5) 根据数学模型的评价结果对评价区进行现状评价影响程度分区。

(6) 评价现状条件下评价区的地质环境质量情况、地质环境抗干扰的能力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难度。

3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 根据矿山类型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和采、选、冶方法, 废弃物处置等, 结合评价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变化特征, 预测新一轮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恢复治理难度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预测矿业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和原因以及其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 并对在本轮矿业活动结束时总体地质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评价, 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做出恢复治理难度分析。

4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根据现状评价、预测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分区, 在此基础上对矿区地质环境总体影响程度做出综合评价结论, 进行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摘要: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能够为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阐述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提出了重点评价的内容, 并通过单元划分、地质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对矿山环境质量做出现状评价。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完成预测评价, 并作出综合评价。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广忠.中国自然灾害灾情估计[J].地质灾害与防治, 1990 (1) .

[2]张倬元.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采空区;地面塌陷;治理方法

1、工程概况和地质环境现状及特征

湖北省黄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第一标段)七约山治理区位于阳新县金海煤炭开发管理区。治理区中心地地理位置:东径115°11′22.5″,北纬30°05′20″。行政区划属阳新县管辖,区内有简易公路,东距长江边15公里,南行30公里與汉(武汉)九(九江)公路相接,距黄石市24公里,沿湖向西航行20公里至大冶市。水陆交通尚属方便。

图1 阳新县七约山煤炭矿务局红家咀-瓦咀井田矿区交通位置图

1.1. 地形地貌

七约山矿区地形起伏大,大体上地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从东南向西北倾斜,然后慢慢向湖区过渡,高程在50~282米之间,最高点为干鱼山。标高282.8米,东部、北部和西部大部份高程为10~20米,属湖底平坦低地区)。矿区内除西、南和东部有部份基岩出露外,绝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属剥蚀—堆积丘陵地貌。

1.3. 水文地质条件

东湖群砂砾岩与大冶灰岩第四段以上,其间无隔水层。大冶群灰岩段和茅口灰岩含水层之间有比较厚而稳定的大冶灰岩第三段和第一段隔水层相隔,而断层导水性差,水位相差悬殊,故水力联系不大,长兴灰岩与茅口灰岩之间有龙潭煤组隔水层相隔,二者无水力联系。暴雨期间位于大冶湖地表水位以下,故有可能湖水补给地下水,但这些年来,原七约山矿务局和现在金海煤炭开发管理区,在下塞湖进行了围堤造田,使出露地层不被水淹。总之,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

1.4. 工程地质条件

区内下覆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第一~第四岩性段薄层灰岩、茅口组灰岩、龙潭组灰岩,属软弱~较坚硬弱岩溶化碳酸盐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第四系残坡积粘土、粉质粘土、粘土夹碎石广泛分布,属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2、施工方法

2.1 采空区治理设计

2.1.1 采空区治理方案选择的原则

采空区的治理设计是在采空区勘查基础上,经过对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后,针对采空区的特征、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类型及其重要程度等,对采空区的治理方法进行筛选,选用最佳治理方案。在选择采空区治理方法时,一般应遵守的原则:

(1)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对威胁村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采空区进行先期治理,确保或减轻采空地面塌陷对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2)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满足进度的要求。

(3)根据采空区的地基条件、村庄条件及施工条件等进行选择。

2.1.2 采空区治理方案

本项目区的采空区分布地段地形相对较平缓,交通条件较好;分布的采空区主要为二叠系龙潭组煤一层采空区,根据稳定性分析,-50m以上采空区处于不稳定状态,煤层平均倾角为20°左右,局部为10~15°,产状相对较平缓,不适宜于非注浆法,采用全充填压力注浆法治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也比较合理。因此本次采空区治理设计方案为地面充填注浆。保护对象是瓦咀湾、新屋湾、小塔时等三个自然村居民集中地的人民生命财产。

2. 2 充填注浆方法

由于七约山矿区早上八九年代乱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区内采空区中空洞的充填情况难以确定,因此采空区充填注浆时,应将采空区待充填空洞分为全充填、半充填和未充填三种情况区别对待。在钻孔钻进过程中,应尽可能查明采空区空洞的充填状况,做到充填注浆时有的放矢。

2.2.3 充填注浆配比与终压标准

(1)注浆材料的选择

注浆材料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尽可能节约成本。采空区充填注浆材料采用普硅32.5MPa级水泥、尾砂(或粘土),尾砂(或粘土)的颗粒级配应与水泥的颗粒级配相类似且最大颗粒粒径<2.5mm;裂隙充填注浆材料采用单液水泥浆;为控制浆液的扩散范围及防止注浆时边坡一侧或地表冒浆,可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玻璃作为速凝剂,水玻璃模数2.4~3.0,浓度30~45波美度。

(2)浆液配比

水泥与粉煤灰(尾砂)的重量比为1:3~1:5,水泥粉煤灰浆液应用于采空区充填注浆。

单液水泥浆的水灰比分为为1:1、0.8:1、0.6:1三级,单液水泥浆应用于水泥尾砂充填采空区后对采空区裂隙充填注浆、以及注浆结束前注浆。

水玻璃的用量为水泥重量的3~5%,水玻璃加入浆液中,目的是防止冒浆或在采空区钻孔底部充填注浆时控制浆液的扩散范围。

(3)注浆终压标准

采空区充填注浆,在注浆末期,泵压逐渐升高,当注浆压力大于1.0MPa,泵量小于1L/min,且稳定15~30min,作为最终注浆结束标准。

灰岩裂隙中充填注浆,当注浆压力达到3~5MPa,泵量小于1L/min,且稳定30min以上,作为最终注浆结束标准。

第四系覆盖层压密、劈裂注浆,当压力达到0.2~0.5MPa,泵量小于1L/min,或地表出现大面积冒浆时,可作为最终注浆结束标准。

3. 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3.1.成孔工艺

钻进初始阶段,各采空区治理区域内分别布设1~2个取芯钻孔,对地层情况进行勘测和验证,确定和指示周边钻孔的钻进层位,其余钻孔可参照取芯钻孔的钻进情况实施不取芯钻进。

成孔工艺简述如下:

①用Φ130mm钻头开孔,钻进至强风化基岩面下5m后,然后变径Φ89mm。

②用Φ89mm钻头,钻进至采空区中的塌陷冒落或煤层底板0.3~0.5m终孔。

③钻孔经钻探技术员及现场监理验收同意后,浇铸注浆管。

3.2. 制浆工艺

浆液材料及配合比:

注浆材料

本设计文件中所规定的注浆材料主要由水、水泥、粉煤灰、速凝剂组成,参照《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TJ-89),其SO4-2含量<1.0%,PH>5;水泥采用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标号为P·O 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质量等级为二级~三级,SIO2、AL2O3和Fe2O3的总含量大于70%,SO3含量不大于3%,其它方面应符合注浆工程的要求;速凝剂可选用水玻璃,水玻璃模数2.4~3.0,浓度30?Be~40?Be;砂、碎石就近取材。

浆液配合比

参照以往采空区治理工程的经验和当地材料供应情况,通过配比试验,浆液为水泥粉煤灰浆,水固比一般取为1:1.0~1:1.4,本次以1:1.0为主,浆液稠稀随注浆情况进行调整。水泥占固相30%,粉煤灰占固相70%。帷幕孔的浆液中掺加水泥重量2~5%速凝剂,使灌入采空区内的浆液尽快凝固,以形成帷幕,防止浆液流失。

3.3. 注浆材料的配制

浆液配制应按设计配合比进行,并随机抽查浆液的各项指标。

原材料:

水用水表或定量容器计量;水泥按袋计量;粉煤灰用容器计量,并要求用磅称抽查水泥、粉煤灰的数量;

浆液拌制过程如图2所示:

清水→速凝剂→一级搅拌→二级搅拌→二级搅拌→注浆泵→ 钻孔→注浆。

搅拌过程

配制浆液时,水泥与粉煤灰准确计量后混入一级搅拌池中搅拌,然后经过滤网注入二级搅拌池搅拌。每次搅拌时间不得低于10分钟,待浆液搅拌均匀后,通过注浆泵注入灌浆孔。

3.4.注浆工艺

注浆系统配置

3.4.1.注浆系统构成

注浆系统由:料场、一级搅拌池(机)、二级搅拌池(机)、供水系统、注浆泵、注浆管道、封孔装置等组成。

3.4.2.注浆系统技术要求

①料场:堆放材料的料场场地要平整,运料车辆能正常通行,且紧邻搅拌机,使材料便于运输、搬运;要求设有防潮、防雨措施。

②搅拌机:要求能满足正常施工要求,搅拌后的浆液应均匀,符合设计要求,一次搅拌量应≥1.5m3。

③搅拌池:修建的搅拌池应满足正常施工要求,池为圆柱体,中间设置搅拌系统,使得搅拌后的浆液均匀,符合要求,一次搅拌量应≥1.5m3。

④蓄水池:制浆站应根据施工注浆总量需要,建立数个蓄水池,以保证正常施工,蓄水池建筑规模及要求视工地具体情况而定。

⑤注浆泵:宜采用变量泵,其额定排浆量不小于200L/min,注浆泵压力应大于注浆最大设计压力的1.5倍。

⑥压力表:注浆孔压力表最大指数应大于1.0MPa。帷幕孔压力表最大指数应大于2.0MPa。

⑦封孔装置:注浆孔采用Φ50mm钢管,在管前端20~30cm处焊接一圆形法兰托盤(托盘直径Φ120~125mm之间),下入孔内变径处。封孔位置在基岩内5~10m处。

⑧注浆管:采用Φ50mm钢管,丝扣连接。

3.4.3. 注浆工艺及其有关参数

施工顺序:先施工帷幕孔,再施工注浆孔,注浆分二序次进行。

注浆

在注浆施工的开始阶段,注意搜集整理各地段各种配比浆液的灌注充填情况,获取更为合理的注浆施工参数。

注浆设备宜采用灰浆泵。当地下采空区空隙较小时,可采用水灰比1:0.8~1:1.0的水泥粉煤灰浆,水泥为固体总重的30%,粉煤灰为固体总重的70%。

单孔注浆孔结束标准

在注浆孔的注浆末期,泵压逐渐升高,当泵量小于70L/min时,孔口管压力在1.0MPa以上稳定10~15分钟后,或注浆孔周围有冒浆等现象出现时,可报监理工程师同意后结束该孔的注浆施工。

4. 结语:

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地面填充注浆、整形碾压等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面塌陷涌水等地质灾害,改善了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有效地预防当地环境塌陷、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地质环境达到稳定,生态得到恢复、景观得到美化。项目实施完毕后,治理区内受损山体将重披“绿装”,地质、生态环境将大大改善,矿区道路、房屋达到稳定状态,使本地村民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造福一方人民。

参考文献: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备案 篇4

一、审批依据:

《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2〕14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备案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05〕1166号)《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二、申请条件: 无

三、申报材料:(一式一份)

1.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备案表(原件一式四份);

2.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任务)委托书(原件一式二份,附在报告内);

3.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附在评估报告内);

4.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承担单位审查意见书(原件,单位总工或技术总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附审查组名单,附在报告内);

5.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原件,附在报告内);

6.评价单位对专家审查意见的的修改说明;(加盖单位公章、附在报告内)

7.采矿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法代表人身份证明(须加盖单位公章、附在报告内);

8.矿山企业对提交资料真实性的承诺书(附在报告内)。

四、办理时限: 20个工作日(法定时限30个工作日)

五、收费依据: 不收费

六、收费标准: 不收费

七、查询电话: 216245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机制 篇5

一、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法规及制度建设

1.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法规及部门规章中的激励制度

涵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机制内容的法规及部门规章主要有2009年颁布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2011年颁布实施的《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第592号令)、2006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原环保总局)共同下发的《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以及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等。在这些法规及部门规章中,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机制建立秉承的原则、对象、治理的主体等有关政策做了进一步的落实。[1]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治理责任,保证治理资金和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新建和已投产生产矿山企业要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废弃矿山和老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多渠道融资方式,加快治理与恢复的进程;并要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尽快制订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据此,2006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原环保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对《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的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落实,并提出了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具体要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的出台,弥补了《矿产资源法》的立法不足,增加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政策的具体管理法规和可操作性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其在第三条和第六条中规定“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和“谁投资,谁受益”。2011年发布的《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第9条规定“对在土地复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第二十三条规定“对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投入资金进行复垦,或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进行复垦。土地权利人明确的,可以采取扶持、优惠措施,鼓励土地权利人自行复垦”。许多地方性法规中也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作了相应规定,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矿山环境保护具体法律制度弹性较大、稳定性不强的风险,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规章制定的灵活性。

2.地方相关制度建设 部分省份出台的政策法规中,也包含了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激励政策。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资金补助”。《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第二十九条规定:“投资治理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投资人可以依法享受投资收益,但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十一条规定:“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从废石(矸石)、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可以依法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黑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四条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治理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治理活动,并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一条规定:“由社会资金投入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以根据治理的难易程度和投入产出比率给予投资人一定年限的治理成果使用权。”《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四条规定:“地质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第二十条规定:“对本条例实施前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能够确定责任人的,由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督促其依法恢复和治理;不能确定责任人的,由矿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恢复治理,所需经费由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安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另外辽宁等其他省份也提出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治理。虽然大多数省份在政策法规中提出了鼓励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意见,但具体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有些省份甚至没有具体的激励措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激励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各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机制建设经验探索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

江苏省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时,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矿业废弃地通过整治复垦可形成农用地的,经验收合格,可以置换为建设用地指标;整治后可作为建设用地使用的国有矿山废弃地,可纳入政府土地储备,以土地出让收益补偿矿山废弃地的整治资金缺口”。福建省福州市延平区水东街道红桃山特大型滑坡治理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区政府通过土地招拍挂政策既消除了地灾,又增加了3000多万招拍挂地价款的收入;清流北山滑坡治理与造地相结合,通过北山滑坡治理,填土造地可开发区域面积1027亩,新增用地将用于清流城市建设,滑坡治理工程竣工后将为清流再造一座城。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余留资源开发相结合

江苏省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时,在整治最终境界的前提下,确定余量资源,余量资源收益进入项目恢复治理资金专户,专项用于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利用的余量资源免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江苏省句容市对市域内的废弃矿山进行治理,利用句容少姑山建筑石料灰岩矿能再利用开发的特性,允许治理者对部分废弃矿山利用余量资源,将其折算为治理费用,政府不再出资用于治理。福建省泉州市针对位于安溪县感德镇潘田村的地质灾害区治理,提出“以矿救灾,整体搬迁”的工作思路,利用废弃矿山的残余资源量折算治理费用,引入企业整体承包整治项目。拍卖采矿权使用费5000多万,引入企业整体承包整治项目,村中余留资源转让给潘田铁矿,人均获得5000元收益,另有1000元作价入股,每年村里可得200余万元的分红。

3.与景观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

各地方政府以旅游景观建设和旅游开发为纽带,以旅游项目开发模式筹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浙江省绍兴市永兴石料厂治理工程,投入治理资金1100万元,治理面积16.8亩,治理后的项目工程成为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福建省厦门集美区出台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裸露山体的治理,以闭坑的采石场为基础,建起集志、海翔、仙灵旗等10多家休闲农庄,发展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壮大了第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福建省长乐市将市域内废弃采矿点改造成公园,利用公园设施、景点的冠名权资源,吸引了烟草公司、保险公司、华能电厂、市建筑协会等团体的资金投入用于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4.与税收、金融优惠扶持政策相结合

山东省济宁市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优惠政策。规定外商和其他单位及个人单独投资复垦治理国家已征用的塌陷地,从有收益之年起,10年内免交国有土地使用费,10年后实行减半征收煤矿企业复垦塌陷地的,收益和土地权属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其他单位和个人复垦国家未征用的塌陷地进行粮食生产的,3年内免交合同定购任务,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照顾;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的,从有收益之年起,3年内按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照顾,并延长承包经营期限,种植业可延长到30年,养殖业可延长到50年;外商和其他单位及个人投资入股参与复垦治理的,按其投资比例享受收益分配。广西梧州市在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政策上,针对地质灾害的治理,除加强财政投资外,还积极争取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并采用其他融资方式,实现资金的周转。如枣冲小区安置房二期采取先由开发商建设,再转交给政府的BT模式(Built-Transfer,建设-移交)。对治理后适宜建设开发的地块,采取拍卖出让和城市开发等商业化运作方式。

5.与行政、保障民生政策相结合

部分省市(县)出台政策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下山脱贫、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等保障民生的政策相结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庆市通过整合土地整理、巴渝新居、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高山移民、退耕还林、扶贫和救灾等资金,结合市级地灾专项资金,采取搬迁避让的方式,将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群众撤出危险区域,从而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居住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至2010年,通过“金土工程”的实施,共计搬迁避让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8811户29543人。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搬迁避让治理项目的实施,优化了农村道路、美化了农村面貌,降低了新村建设占地面积,仅马建乡庞湾、台子、刘垴,新营乡玉皇沟村4个搬迁避让点至少净增耕地100亩,人均耕地面积达到4.4亩,耕种条件得到基本改善。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艰巨,所需的治理资金供应和保障庞大

从待治理的矿山数量来看,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8年4月)显示,受调查的113390个矿山中,矿山地质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的矿山有8457个,受到较严重影响的矿山有54091个,受到轻微影响的矿山有39088个,需要在全国部署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212个,要治理的矿山总数为15678个,其中近期治理的矿山数为7080个,远期治理的矿山数为8598个。从全国矿业开发破坏的土地面积和已恢复治理面积的差距,同样可以看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艰巨。据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土地面积为165.8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90.9万公顷,露天采坑52.2万公顷,采矿塌陷20.3万公顷。而我国累计恢复治理矿山环境总面积仅为15.5万公顷,尚达不到破坏土地面积的10%。2007年,11.3万公顷矿山土地被损坏与占用,恢复治理矿山环境总面积仅为3.8万公顷,占年新增损坏土地的33.63%。

2.缺乏多元投资机制

任何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投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满足人类特定群体的某种特定需要为内在驱动动力。政府投资是为了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为了落实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根本原则,以及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缓解约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社会个人或团体机构投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其本身的投资、需求、效用偏好,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使是社会上的机构或个人的捐赠行为,也是为了实现上述的两种目的或两者之一。目前,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资金的投入,如何优化配置好政府资金与民间资金的投资活动,如何发挥政府资本的导向、补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投资机制,如何实现民间资本投资的主导作用,是削减中央政府财政或地方财政的包袱、解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的基础。根据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的行为指向不同,利益驱动机制的差异,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手段建立法制化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多元投入机制。

3.缺少引进民间资本可操作性细则

虽然有些省份出台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应当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并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对于引入民间资本投入矿山恢复治理的工作,还没有出台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细则。部分市、县积极探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都各自为政,做法不一,没有统一的政策依据。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鼓励政策,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利益分配及恢复治理后土地的相应使用政策。

四、相关建议

1.引入市场机制,出台土地使用权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活动

政府以公开、公平、诚信为基础,对需要治理的矿区地块采用定期公开招标公示制度,治理地块的投资底价可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进行评估。确定治理地块的底价后,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招投标或挂牌。申请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的投资人,可通过投标、挂牌的方式获得指定地块的治理权。环境治理工作结束后,经投资人申请,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根据土地用途,提供土地使用权,并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对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2.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活动

财政方面,政府可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技术、设备的投入制定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在预算上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相关产业实行大额度补贴等;税收方面,对于民间资本可采取免缴国有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金融方面,政府可为民间投资商提供一些必要的担保措施,以便在银行取得授信,以及制定民间投资商可获得一定利率优惠、适当延长其贷款期限等优惠政策。

3.加强部门联合,各部门从其职能出发,给予技术支持和产业扶持 财税、金融、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对开展此项工作给予支持,各相关部门应给予矿山环境治理的投资人具体技术指导,多个部门联合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多渠道资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在符合产业政策前提下,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替代和接续产业发展项目给予项目核准、审批及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制定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产业扶持政策,争取国外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

4.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鼓励政策,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利益分配及恢复治理后土地的相应使用政策

制定和完善矿山开采与土地资源的保护法律、法规。出台激励民间资本参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细则,对历史遗留问题实行“谁治理、谁受益”的鼓励政策。合理分配企业、政府、农民利益,进一步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积极拓宽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投资渠道。尽快出台系列政策,明确恢复治理后土地的相应使用政策,使恢复治理后的土地得到相应的利用。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论文 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 市场经济下的矿山开采不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 造成了一系列因肆意开采、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开发技术落后等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会引发接连的矿业地质灾害, 给广大人民生活带来影响, 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 引发塌陷危险

矿山开发活动还可以引发地质灾害, 使地面遭受塌陷危险。首先, 地面塌陷对道路和铁路的具有较大破坏作用。其次, 地面塌陷对桥涵的影响和破坏。随着采煤的塌陷, 受到影响的桥梁或涵洞由于下沉的速度较慢和随沉随治理的观念盛行没有得到及时重视, 将随着井田的进一步开发呈现大面积积水甚至全部变成水域的现象。再次, 地面塌陷对河流堤坝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最后, 地面塌陷对村庄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2 引发地质灾害

在矿山资源开发时, 能诱发很多地质灾害, 对人民的生命、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矿山开发, 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现象。矿业开采, 特别是露天矿业开采, 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使得坡体原有平衡被打破, 导致山体倾斜, 岩土变形, 直接诱发崩塌和滑坡;矿山开采中的矿渣随意堆放, 不及时处理, 给山体造成了超负荷, 导致滑坡现象;矿业开采中的残渣遇雨水等暴风雨天气, 形成泥石流。

1.3 地貌景观影响

主要表现在植被稀少, 石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等。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地貌环境下, 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开采矿业或过分强调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土层植被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的岩石裸露景观。此种情况也在露天开采中容易出现, 由随意堆放的矿渣等构成, 破坏了生态环境。

1.4 土地资源影响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主要体现在土地占用和地面塌陷上。土地占用主要是工业场地和矸石堆放占地。此外, 随着矿业开发活动的加剧, 对矿区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将持续, 受影响和破坏的土地范围增大, 矿业开采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地资源中, 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了危害和污染。

1.5 水体环境影响

矿业开采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水源。由于矿业开采中的不妥善处理残渣和污水废水, 造成污水经雨水冲洗后流放到周围的农田、土地中, 再进一步污染农作物, 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此外, 有些矿业开采中直接排出废水污水, 渗入地表, 直接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土地质量。含水层造成影响。此外, 矿业开采中对矿井的不合理开采容易影响到含水层水质水位等, 对于浅部含水层及民用井、煤系地层及上下覆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及水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6 大气环境污染

采石场中, 尘土飞扬, 乱堆乱放的废石废渣经狂风一吹, 漫天飞舞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1.7 噪音污染

矿业开采中, 机器声巨大, 振动分贝较高, 形成了噪音污染, 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2 如何恢复治理矿山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 矿山开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矿山环境的恶化是每一个矿业工作者和公民关心的问题。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恢复治理矿山环境, 并在以后进行矿山开采时, 注意保护环境, 合理开采,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 应根据情况, 合理分区

矿业工作者应根据矿产资源开发计划,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对矿山环境合理分区, 方便对症下药。首先, 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土地治理再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其次, 要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总体影响程度作出综合结论, 明确分清区内相似、区间相异情况, 进行环境分区。再次, 根据各个分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 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例如:根据各片区的特点分成矿区南、北、中等区, 在此基础上, 进行对其进行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明确各片区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分析其地质环境现状,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2 针对症状, 改善矿区环境

针对不同分区的环境恶化形式和地理环境特征, 采取不同的改善矿区环境方式。

(1) 改善矿区生活质量, 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石头、泥土、灰尘等容易造成地质灾害, 给矿区人员或周围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对于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区, 有效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2) 充分发挥覆土和矸石作用, 增加耕地面积和减少危害。矿山开采后, 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塌陷现象, 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还对矿区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针对此现象,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将覆土重新回填进坑洼处, 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 还合理解决了覆土的安置情况。对采矿后产生的矸石等固体废物进行综合治理, 防止其造成的地质灾害影响, 又避免了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 (3) 及时修复因地面塌陷造成的交通道路、坝体沉陷、渗漏现象。矿山开采后, 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坝体沉陷, 地下水层渗漏等现象, 对矿山周围的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 (4) 充分利用已有矿井排水处理工程, 发挥矿井排水、选矿排水等的有效作用。利用排水处理工程进行妥善排水, 并对生活废水集中处理, 保证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不受污染, 也是保护矿区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5) 绿化环境, 保护植被。矿山的开采不仅产生了较多的废石废渣, 造成了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 不仅危害人类自身, 还破坏了植被, 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 矿山工作者应该注意绿化环境, 加强植被修复和保护, 使得矿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功成于千秋万代。

2.3 治理与恢复并行, 有效保护矿区环境

我们除了对矿区环境进行治理, 还要对环境矿区环境进行保护和监督, 促使矿业开采继续为经济发展服务, 且不至于危害生态环境。

采取监测措施, 加强环境监督功能, 防止边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合理处理废石废渣合理, 选择好堆放位置, 使它不危害含水层和发生地质灾害。保护植被, 加强植树造林工程, 减少恶劣环境造成的地质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例如, 建立塌陷区地面变形观测等, 完善矿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景明, 方坤.浅谈矿山环境恢复治理[J].西部探矿工程, 2007 (9) .

矿山开发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矿山开发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0 引言

按我国现行体制,矿山开发一般程序为:普查找矿、矿区评价及地质勘探、矿山初步设计、矿山基建、矿山生产、矿山结束。在这一慢长的过程中,地质工作相应地划分为许多阶段,但主要地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大阶段:普查找矿、地质勘探、矿山地质。

矿山地质工作在矿山企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矿山地质是矿山生产的先行,对保证矿山生产有计划地持续正常进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一定条件下扩大矿山生产规模,保持矿山可持续发展,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具有重要的作用[1]。

1矿山开发引起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原因

1.1矿山开发引起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我国矿业开发方式粗放,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部分矿区呈现加速恶化态势,造成各种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矿山开采开山弃石,加速水土流失,引发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矿山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开采诱发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地面开裂及沉陷等;矿山剥离堆土、尾矿废渣堆积引起地表环境污染,露天尾矿库漏塌、排土扬失稳滑移造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等,这些都是矿山地质灾害的具体表现。矿业活动与主要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问题见表1。

矿山安全是采矿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矿山安全工作,对发展地区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矿山角度上看,搞好安全工作,对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进程中,仍需要以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来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加大,矿山安全事故预报与防治技术相对于矿山开采技术来说处于落后状态,以致矿山生产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安全事故愈来愈严重,且各类可导致矿山安全事故的潜在隐患也在增多。频繁发生的矿山安全事故,给国家、企业自身以及职工家庭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07年全国非煤矿山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861起、死亡2188人,同比分别减少11起、89人,下降0.6%和3.9%。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79起、死亡301人,同比分别增加4起、25人,上升5.3%和9.1%;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2起、死亡46人,同比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增加19人、上升70.4%;未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2]。到了2009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97991起,死亡18501人,同比减少17163起、1530人,分别下降14.9%和7.6%。其中:工矿商贸领域发生1406起、死亡1779人,同比减少542起、478人,分别下降27.8%和21.2%。工矿商贸领域中,煤矿发生307起、死亡509人,同比减少55起、75人,分别下降15.2%和12.8%[5]。虽然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有所下降,但是矿山安全仍然不能忽视。

任何一个矿山的开发,都会对环境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对人类安全的影响最为直接,如:①采矿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塌方、崩陷等动力地质的危害;②煤矿的突然涌水和瓦斯爆炸,油气田钻井中的急剧爆炸;③具有毒性排放物的一些金属矿的有毒废水,以及有机矿的有机废水,尤以特大暴雨引起的外排;④地下采矿的重大沉陷;⑤引起围岩顶板垮塌和运输等的意外事故[3]。

1.2 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程度,采矿活动仅是在地球表面和岩石圈范围内进行的。采矿前的地球表面和岩石圈是平衡的。采矿过程,从地壳内部挖出了极为巨大量的矿石和岩石。因而,不论采矿的手段是钻采、坑采,还是露天开采,还是液采,实际上都是肢解地壳的机体,留下数以万计的空洞。这就使本来呈现自然平衡状态的地壳,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和不谐调,这又导致了地壳物质的不稳固。这是诱发矿山地质灾害的本质原因。

采矿特别是地下采矿必须要排净矿坑下积水和处理地层漏水,这又造成地下水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地层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在采矿过程中,如果不按科学手段进行采挖,而是滥采乱挖,必然会导致矿坑突水、冒顶、偏帮、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的发生。

矿业活动不仅是采矿过程,也包括选矿和冶炼加工。采矿,尤其是选矿和冶炼都不可避免的要用水和火来处理。因此,矿业过程,必然产生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渣。三废的排放和堆积,对周围的环境、农田、森林、草地、湿地,以及对地表水、地下水和人类的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危害,从而也加剧了地壳的不稳定性[4]。

2矿山地质灾害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矿山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5]:

1、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据初步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有180多处,塌陷坑1600个,塌陷面积1150 。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的土地已达14~20万 ,并以每年200 的速度增加。

2、潜在灾害隐患突出。单以采空区为例:大厂矿区超过450万 ,铜陵狮子山矿达到250万,厂坝铅锌矿、水口山铅锌矿、湖南锡矿山等都存在此类隐患。

3、按矿山类别分,煤炭矿山重于非煤矿山,金属矿山重于非金属矿山。

4、灾害类型与矿山规模、开采方式、矿产类型及所处地域相关。一般来说,露天矿山灾害类型多为水土流失、排土场(山体)滑坡、泥石流、边坡坍塌等。地下开采受采空区影响,灾害类型多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冒顶、岩爆、突水、瓦斯、地表水土污染、尾矿泥石流以及矿井抽排水导致的近地表水源枯竭等。

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是矿山企业的重中之重,矿山领域安全生产事故高发生率的形势,反映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令人担忧的现状和特点,也暴露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①我国大多数矿山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压危险性增大,围岩温度提高,通风排水难度增大,使得矿山安全生产面临更大考验;②安全生产监测手段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监控体系;③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安全生产管理科技相对滞后;④安全隐患累积现象相当严重,如广西高峰矿区曾被列为国家重大安全隐患,铜坑矿区被列为广西的特大事故隐患区等[6]。

3矿山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矿山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矿山地质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7]:

1、详细查明近期开采地段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矿体的产状、形态和空间位置;矿体的规模、矿石质量及其工业品级、自然类型的赋存规律、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矿石加工技术条件,达到储量升级。为制定矿山采掘、采剥计划,进行开采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依据[7]。

2、及时对探采工程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收集原始地质资料,矿石质量测定资料,并经综合整理,对原有地质资料进行不断的补充修改,编制为矿山生产所需要的成套地质资料。

3、按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亦称“三级矿量”,露天开采又称“两级矿量”) 的保有和变动情况,开展贫化与损失计算,进行矿山采掘、采剥的生产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4、参加矿山企业年、季、月采掘及采剥技术计划的编制,负责编制矿山地质和生产勘探的设计;随采掘、采剥工程的进度,及时提出修改和补充上述计划的建议。

5、监督执行矿山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各种规章制度;根据采掘、采剥计划的规定,定期对采掘、采剥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验收,促使矿山采掘、采剥工作按质按量全面完成。

6、根据国家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矿山矿产资源和矿山环境的保护进行调查研究、检查和监督。

7、开展矿区综合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组织与进行矿床深部、边部和矿区外围的找矿和地质勘探。

由此可以看出,矿山地质工作是为矿山生产服务的,对保证矿山正常持续生产、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扩大矿山规模,延长矿山寿命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不仅是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

4 结论

1、矿山地质灾害就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

2、矿山安全事故预报与防治技术相对于矿山开采技术来说处于落后状态,以致矿山生产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安全事故愈来愈严重,且各类可导致矿山安全事故的潜在隐患也在增多。

3、必须加强矿山地质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详细查明近期开采地段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编制为矿山生产所需要的成套地质资料;进行生产地质技术经济管理;监督执行矿山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政策;监督执行矿山各项技术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岳境,姜国虎,张元彩.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方案初探.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5);P536-538

[2]沈景文.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1986(3);P18-20

[3]魏东岩.矿山地质灾害分析.化工矿产地质,2003(6);P89-92

[4]刘亮.矿山环境效应影响评价系统的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06

[5]陈爱钦.矿山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中国锰业,2007(1);P39-41

[6]李艺等.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勘查方法.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5);P68-70

上一篇:学习部部门介绍下一篇:小学德育档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