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实行实名制管理实施意见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机构设置、编制执行行为,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财政管理相协调的控制约束机制,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2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中央编办、监察部关于印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7〕5号)和《中共福建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建省机构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委编办[2008]71号),以及《中共南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南平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南委编[2008]4号)等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条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的一种管理制度。
第三条 实名制管理的范围是全市各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等机关,以及各级各类经市委、市政府或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
第四条 实名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构、编制、人员等方面。
机构管理的内容包括:机构的名称、性质与规格以及其主管部门、内设机构、经费渠道、组织机构代码、主要职责、设立依据等。
编制管理的内容包括:编制种类、编制数量、领导职数、编制结构、核编依据等。
人员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员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入编时间、使用编制类型、职务、岗位类别等。
第五条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由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市委编办为全市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主管机关。
第二章 管理程序
第六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使用《机构编制核编证》和核编软件,建立核编数据库,对本单位机构编制与在编人员进行管理,并由市委编办予以审核确认。
第七条 市委编办负责《机构编制核编证》的管理和使用,并根据核准的机构编制和人员名单建立核编数据库。
第八条 新设立的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持批准文件到市委编办核领《机构编制核编证》,并建立核编数据库。第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其机构、编制情况发生变动时,应当持批准文件、《机构编制核编证》到市委编办办理变更手续。
机关、事业单位因撤销、合并或转制等不再纳入机构编制部门管理范围的,其主管部门应当按时到市委编办办理《机构编制核编证》注销手续。
第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在拟定招考计划或调入工作人员前,应当事先向市委编办提出用编申请。在组织、人事部门办完人员调配手续后,应当及时到市委编办办理入编手续。
机关、事业单位减员时,应当按时到市委编办办理核减手续。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股级领导职数,必须先经市委编办核准,才能办理其他手续;党委、政府任免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后,所在单位应当办理核编手续。机关、事业单位在人员职务调整后,应当到市委编办办理相关变动手续。
第十二条 《机构编制核编证》实行年审制度。各机关、事业单位应在每年1-3月份持上12月份在编人员工资花名册到市委编办办理《机构编制核编证》年审。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不得在编制类别和限额外 进人,不得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
第十四条 市委编办会同监察部门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有关规定的,要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对需要追究责任的相关人员,应当建议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后,除涉密事项外,各机关事业单位应通过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基本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应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都有权通过12310举报电话或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市委编办举报或投诉,市委编办应在规定时限回复。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暂行办法由中共武夷山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一、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问题
合理的机构编制是优化资源的基础。为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能够顺利做好编制配置工作, 巩固改革成果, 必须强化编制管理, 优化资源分配, 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多项改革, 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 则给机关事业编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但当前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着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创新的发展。
从近几年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来看, 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权威性有待继续加强。从现有的编制工作体系来看, 虽然机关事业单位承担了辅助经济发展的职责, 但公益性职能的有效性还有待继续发挥。就决策问题来看, 还需做好独立决策, 继续履行监督职能, 更好地发挥权威性。二是工作程序缺乏合理性。程序倒置现象在机关事业单位时有出现, 当前的监督机制有待继续完善, 以便能够对机关事业单位做出有效的约束, 从而做好编制管理的有效把关。三是管理法规还需继续完善。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中, 虽也有权威性的管理法规约束, 但还需继续完善, 有效惩处违纪行为, 强化法制化管理意识, 增强实际编制管理工作的操作性。四是时代性有待提升。在机关事业编制管理的职能定位上, 多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做法老套, 对编制控制过于重视, 忽略了编制调节。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水平的提升, 唯有打破惯性思维, 创新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编制, 方可继续提升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水准, 进一步发挥公益性职能。
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创新的思路
(一) 管理模式创新
创新管理模式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创新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 需改变统一化管理的局面,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编制分类管理, 以机关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为依据, 将编制管理划分为三类, 即行政职能类别、公益服务类别和生产经营类别, 针对不同类别采取对应性的管理手段。其中, 对于划分为行政职能类别的机关事业单位, 在编制上需把握只减不增的原则, 通过自然减员来减少编制;对于划分为生产经营类别的机关事业单位, 看是否有转变为企业的可能;对划分为公益服务类别的机关事业单位,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并继续保持审批制。
(二) 优化管理布局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创新还需要打破条块分割, 对管理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在具体实施上, 应根据职能任务划分, 整合重复设置的编制, 统一编制设置, 进行机关事业单位的重组。同时, 还要注意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 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重点配置, 聚焦民生服务, 打破资源分布不均的局面, 解决重复编制设置问题。
(三)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编制高效管理的重要步骤。为此, 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中, 必须定期进行动态化的编制调整, 实现存量盘活, 并通过内部挖潜等办法完成有效的总量控制, 做到增减有度, 从而提升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水平。同时, 在编制管理工作中, 还需坚持精简与统一的原则, 坚持只减不增的编制要求, 根据事业发展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编制核定, 协调财政承受力, 确保编制管理的高效性。
(四) 实施跟踪评估监督
要强化机关事业单位职责的落实就必须继续深化统一管理。当前,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工作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 为此, 编制管理创新需做到审批与监管并重, 实施跟踪评估监督。在编制管理工作中应用绩效评估体系, 及时评估编制使用及经费执行情况, 并监督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 从而实现编制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 为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能切实履行公益职责, 还需考虑社会监督的作用, 公开绩效评估结果。
三、结语
建设服务型政府, 机关事业单位是重要支撑。近几年, 经济迅猛发展, 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给机关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实现政府公众服务的职能, 机关事业单位必须紧随时代发展需求, 更新管理思维, 做好编制管理创新, 加强队伍建设, 发挥公益服务的优势,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伟.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D].长安大学, 2014.
[2]李红.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中的“讨价还价”现象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15.
关键词: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
一、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薪酬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整体薪酬水平普遍偏低且增长幅度比较缓慢。这也体现为薪酬体系设计上的横向以及纵向上的“同工不同酬”。具体而言,横向上,受编制和其他因素影响,编制外人员与那些从事相同工作的编内人员相比,他们的薪酬差距很大,编制外人员薪酬普遍偏低。编内人员的工资有时甚至是编制外人员的2-3倍。另外,纵向层面,很长时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的薪酬增幅很小,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满足跟编内人员的薪酬增长幅度保持一致,也基本上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第二,缺乏岗位设置和岗位考评。首先,由于没有明确的岗位设置使得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没有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岗位设计出有差别的薪酬工资,主要体现在同一类别的一般岗位与关键岗位的收入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其次,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岗位评价体系,因此薪酬体系设计也就存在缺少岗位考评的缺陷。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的绩效工资仅是靠笼统的发文来公布年终考核的结果,然后比对编内人员的绩效工资确定编制外人员绩效工资的额度,优劣难分,导致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低下的同时也造成编制外人员的大量流失。
第三,缺少绩效考核环节。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的薪酬制度几乎很少涉及到与绩效挂钩的薪酬项目,也没有建立绩效考核实行细则,只是有年度考核这一项,而且年度考核中的奖励工资并不高,这种情况下的考核结果多数会存在“暗箱操作”,实则并不能客观地体现编制外人员日常的工作努力和实效。长期下去,编制外人员会出现懒散、怠慢或者扯皮的现象,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
第四,对编制外人员的内在薪酬关注度不够。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却忽视了内在薪酬的重要性,薪酬体系更多的体现了工资、奖金等项目,内在薪酬项目较少,或者说即使存在也没能引起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设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从现实来看,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外人员办公条件较简陋,也很少有参与决策的机会,更谈不上个人发展空间的拓宽,这些都表明编制外人员内在薪酬受关注度不高。
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员工薪酬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薪酬体系设计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我国的薪酬体系设计经历经济社会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到试行劳动合同制再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也在跟随不同阶段用工形式的变化调整体系设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分工和在编人员数量的限制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大量聘用临时工,这种情况下,旧有的体制不再适应新的用工形式,同时薪酬体系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就容易出现编制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横向与纵向维度上“同工不同酬”的用工双轨制现象。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出台的和劳动者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中都尚未对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进行明确的立法界定。现有法律缺少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设计的相关岗位设置、崗位考评以及绩效考核和其他薪酬待遇的规定,更多的是载明了用人单位应当实行同工同酬,但是对于现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外聘编制外员工的诸多现实问题,还存在很多漏洞和局限。
三是社会劳动力供需矛盾严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劳动力越来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严重的社会劳动力供需矛盾也使得劳动者处于被动的境遇,大部分人为了能找到工作,改变当前现状,往往不顾及自己的学历和技能等,工资收入与自身情况不匹配,他们也往往无奈被动地接受这种不平等的待遇。这种情况在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外人员中也很明显,所以,这也是造成薪酬体系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优化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员工薪酬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设计的优化要保障“同工同酬”在立法上的真正实现。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员工“同工不同酬”的内涵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界定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要建立起对机关事业单位违反编制外人员薪酬管理相关规定的处罚性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确保编制外人员薪酬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提高整体薪酬水平,拓宽薪酬增长途径。首先,为改变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整体薪酬水平偏低的状态,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编制外人员工资标准,并且,新的薪酬结构要根据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缓和社会劳动力供需矛盾。其次,要采取措施拓宽薪酬增长途径。例如,可以按照编制外人员劳动年限划分工资增长方案。或者在年度考核或者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的编制外人员可以增长工资等级。
第三,完善部门单位岗位设置和岗位评价。岗位设置与工作分析是分不开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的岗位设置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按照专业技术类、管理类和辅助执法类定岗定人,明确职责。薪酬设计时更要充分考虑到根据这三种岗位设置的工作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考核、晋升和薪酬标准。另外,要建立编制外人员岗位评价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应该通过编制外人员岗位分析、岗位测评,评价其工作责任、工作强度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然后确定各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再为薪酬收入差别提供量化标准。
第四,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确定不同岗位编制外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和某些行政管理岗位的编制外人员的工作结果利于衡量,他们适用于对工作结果的考核。而协助执法类和行政管理类编制外人员则适用于对工作行为或过程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其次,还要采用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对编制外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可用量表法,行为锚定评价法以及360度考评法。再者,要把绩效考核结果贯彻落实到激励薪酬管理中,增强绩效与薪酬的关联度。
第五,设计合理的内在薪酬激励方案。机关事业单位注重编制外人员的内在薪酬十分必要。因此,要设计合理的内在薪酬激励方案。例如给予他们精神激励,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要经常性的与编制外人员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再如,鼓励编制外人员积极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让更加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等等。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钱红.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9):71.
[2] 毛利增.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优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9):156-157.
[3] 李胜蓝.S政府编制外人员薪酬管理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5(4):28-32,40-42.
管理办法(试行)
(省委办发〔2007〕81号,2007年12月24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置管理,规范公务消费行为,科学合理地核定公务用车编制(以下简称定编),根据《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办法》(省委办发〔2003〕78号)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务用车定编管理是指财政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方式、方法核定机关、事业单位可配备公务用车数量,并作为审批公务用车购置配备、调配使用、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三条定编范围包括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简称机关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责和开展公务活动所需的小轿车、旅行车(小型载客车、中型载客车、大型载客车)和越野车。
第二章 定编原则
第四条公务用车定编根据机构职能设置、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等情况,适当考虑现有车辆配备状况,结合工作需要核定。
第五条公务用车编制核定到各单位,由单位统一管理使用。
第六条非常设机构不核定公务用车编制,其公务用车由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负责调配。
第七条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单位,按一个单位核定。
第八条越野车、旅行车均应在单位总编制内调剂使用。
第九条公务用车编制每3年复核1次。撤、并或级别升、降的机关事业单位,原公务用车编制作废,新组建单位公务用车编制重新核定。
第三章 定编标准
第十条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按领导职数核定标准为:
(一)省级领导干部公务用车按中央有关规定配备,并相应安排单位车辆编制。
(二)地厅级领导干部每人核定1辆公务用车编制(含越野车)。
第十一条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按部门预算经费供给类别核定标准为:
(一)一类机关按人员编制数(不含地厅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职数,下同)每5人核定1辆,不足5人的可核定1辆。
(二)二类、三类机关按人员编制数每7人核定1辆,不足7人的可核定1辆。
(三)其他类别机关和实行公务员管理的社会团体按人员编制数每10人核定1辆,不足10人的可核定1辆。
部门预算经费供给类别发生变动的,相应调整其编制。
第十二条垂直管理单位公务用车编制,除省级主管机关单独核定外,按系统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核定,由主管部门分配使用,不得用于主管机关。
第十三条省直事业单位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核定标准为:
(一)学校、医院等人员较多的事业单位按从事行政工作人数每20人核定1辆,其中中小学校公务用车固定编制2辆。
(二)除学校、医院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核定标准为:
1.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编内职工人数每20人核定1辆,不足20人的可核定1辆。
2.差额补助事业单位按编内职工人数每25人核定1辆,不足25人的可核定1辆。
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编内职工人数每30人核定1辆,不足30人的可核定1辆。第十四条机关单位有离退休干部的按以下标准核定:厅局级(含享受厅局级待遇的)以上干部每5人核定1辆,不足5人的可核定1辆;其他离退休干部每40人核定1辆,不足40人的可核定1辆。事业单位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车辆,其编制数固定为3辆。
第十五条“两院”院士每人核定1辆,增加到所在机关事业单位的总编制中。第十六条省直综合部门、个别工作繁重、业务职能特殊的部门报经批准后可适当增加公务用车编制。
第十七条各种科研、援助、工程等项目投资安排购置的车辆,接受捐赠的车辆,均纳入编制管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车辆编制(含接待用车及省政府驻各省市办事机构用车)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秘书长和省财政厅厅长联席会议确定;其他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编制由省财政厅负责核定。
第十九条机关事业单位应加强协调配合,如实提供核编资料,否则,财政部门不予核编,并暂停审批新购车辆。对虚报瞒报基础数据影响公务用车编制核定的,一经发现,重新核定,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在编制内审批购置和报废更新;编制已满确需购置新车的,必须将旧车缴财政部门统一调剂使用。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本办法确定的原则和标准核定公务用车编制。
第二十二条财政、监察、审计、公安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各市州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办法,并将具体办法和核定的编制数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四条此前出台的有关公务用车编制管理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主。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关问题的通知
黔劳社厅发[2007]57号
各市州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社会保险事业局,省有关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央在黔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现就我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含中央在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从2008年1月1日起,凡与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且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编制外聘用人员,未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属地原则到统筹地劳动保障部门为其办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手续。聘用人员属于农民工的,可按当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参加农民工医疗保险。已经参加前述各项社会保险的,原参保关系不变。
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缴费基数和费率按照国家、省和统筹地有关规定执行。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聘用人员属于农民工的,个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分别享受相应待遇。
(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享受统筹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加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享受统
筹地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二)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符合国家、省和统筹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可以向统筹地申领失业保险金并享受相关待遇。农民工可按规定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
(三)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人员,工伤范围、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标准,按照国家、省和统筹地相关政策执行。在本通知下发前已发生工伤的,其原享受的工伤待遇不变。
(四)按照国家、省和统筹地或所在缴费地区的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参加工作的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在退休时本人实际缴费年限未达到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实际缴费年限的,用人单位和本人应预留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实际缴费年限和预留费用标准由统筹地规定。
五、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关系到劳动者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要高度重视,并以实施《劳动合同法》为契机,落实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定义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国家和省如出台新的规定,从其规定。
1 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
用普通琼脂平板暴露法对室内空气采样,检测细菌总数以Ⅱ类场所≤200 CFU/m3、Ⅲ类场所≤500 CFU/m3为合格。用棉拭涂抹法对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采样,检测细菌总数以Ⅱ类场所≤5 CFU/m2、Ⅲ类场所≤10 CFU/m2为合格。对使用中消毒液取1 ml加入9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稀释液中,检测细菌总数以≤100 CFU/ml为合格。对紫外线灯照射强度用UV-B型紫外辐照计测定,以灯管下方垂直1 m处辐照度值≥70 μW/cm2者为合格。
2 结果
2.1 室内空气细菌污染
检测表明,2004—2009年间检测18家市级医疗机构的443个房间的室内空气,合格240个,总合格率为54.18%。逐年检出的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56.90%(33/58)、53.70%(29/54)、50.94%(27/53)、43.96%(40/91)、36.84%(35/95)、42.39%(39/92),空气消毒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不同场所中,Ⅱ类区域室内空气细菌总数超标率普遍比Ⅲ类区域高;其中,手术室超标率最高,其余依次为供应室无菌区、产房与母婴同室、换药室与注射室、处置室(表1)。
2.2 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细菌污染
2004—2009年,18家医疗机构物体表面采样679份,合格628份,合格率为92.49%。细菌总数超标率以产房与母婴同室较高,见表1。
另外,检测结果表明,2004—2009年间18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手逐年检出的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16.22%(6/37)、13.89%(5/36)、12.20%(5/41)、11.59%(8/69)、9.72%(7/72)、10.84%(9/83),超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3 使用中消毒液细菌污染
2004—2009年,共检测使用中消毒液295份,以含氯制剂和含碘制剂为主,其中只有4份超标,合格率为98.64%。
2.4 紫外线灯照射强度
2004—2009年,共检测紫外线灯管1 095支,合格513支,合格率为46.85%。近几年合格率略有下降,见表2。
3 讨论
对鞍山市18家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2004年以来,鞍山市医疗机构使用中消毒液细菌总数超标率一直很低,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的相似[1,2];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超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相关各部门加强了对消毒质量管理,工作人员逐步提高了对消毒工作的认识的结果。但医疗机构室内空气检测合格率还很低;产房与母婴同室的物体表面细菌总数超标率仍较高:紫外线灯使用状况令人担忧,表明我们的消毒管理水平和制度落实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3]。我们调查认为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①医院管理层对消毒工作重视不足,认为其只花钱却没有经济效益,不愿意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②医院消毒设备不完善,空气消毒主要采用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安装数量、作用时间得不到保证:③紫外线灯使用时间过长,消毒记录本形同虚设,镇流器质量不过关,而医院又无法准确检测其强度大小,造成更换不及时。④医务工作者的消毒相关知识仍有欠缺,对定期消毒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督管理工作,使其完善消毒制度及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医院各级医务人员进行消毒灭菌知识等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消毒意识、责任意识。作为我们疾控部门也应对监测、检查、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防院内感染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
参考文献
[1]余向华,吴红梅,林冬,等.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与医院感染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80.
[2]孙芳,张一飞,裘丹红.台州市直属医院消毒效果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3):283.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是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从经济社会发
展的全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决策,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要。我县委、县政府对节约能源工作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县长也先后多次对做好我县节能减排工作做出指示和批示,要求全县上下要站在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切实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思路。要求各单位要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重点,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谐、高效、节约的服务型政府机关。
按照县领导的要求,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年初专门抽调人员成立了节能办公室,先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公布之后,我县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为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县领导同意,成立了县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并研究部署了全县公共机构节能的具体工作,制定了我县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思路和办法,建立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络员制度,组建了公共机构节能规划起草小组。各单位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主管领导和责任人。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建立制度,明确责任,是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保障。
我县明确提出,机关事务管理局要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上级关于节约能源工作的精神实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作为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三)科学分析,稳妥推进,是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核心。
公共机构节能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工作、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监管、技改等措施和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达到节约的效果。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掌握能耗底数的基础上,找出耗能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能耗使用效率。为此,我县为了切实做好公务用车节油工作,除了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车辆编制,压缩车辆规模外,在更换车辆时强制要求采购经济、节能、环保的品牌汽车。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公务用车加油和维修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定点、统一结算、一车一卡和单车核算、单车油耗公示等措施制度,据统计每年可节省各项费用10%。
(四)搞好宣传,提高意识,是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推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节能首先要提高节能意识,利用举办培训班、座谈会和宣传标语、宣传画等形式,(来源:好范文 http:///)在机关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了解我国特别是能源短缺的严峻形势,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及县委、县政府有关节能工作的领导指示和文件精神,提高对节能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变“要我节能”为“我要节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能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全县上下营造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虽然在基础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机制不全,开展工作缺乏动力。由于目前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加上长期的习惯思维没有及时转变和现行的保障体系的制约,致使少数单位、部分人员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仍不重视,对这项工作漠然处之,被动应付。更有个别单位,表面上重视,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将其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整体进度。
(二)底数不清,开展工作受到制约。由于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起步的时间短,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单位对能源消耗的底数不掌握,更不要说有什么节能的措施和办法了。以县直单位为例,目前我们也仅掌握约三分之一的单位部分能耗情况,要全部摸清查实,需要一段时间的工作,要在各单位统计上报的基础上,组织逐个单位复核才行。而这项工作又是整个工作开展的基础,节能规划、能耗定额的制定等工作都离不开这个基础,因此,能耗底数不清是影响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的障碍。
三、今年工作要点
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关键的一年,也是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面
推进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谋划,稳步实施,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而努力奋斗。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
(一)健全机制。要以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建设为平台,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机制。目前,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机制已经建立,但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关系,建立完善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管理机制,使这项工作在有完备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完善制度。建立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相应的工作配套制度,要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会同有关单位积极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实施细则、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节能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和节能工作奖惩办法等相应配套制度。要在制度建设上实现跨越,探索出一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路子。
(三)摸清底数。要在前一阶段能耗调查统计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完成我县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建筑基本信息、能耗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工作,要摸清摸实各公共机构至能耗数据。组织力量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复查核查、审计分析,为制定规划和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打好基础。适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各公共机构能耗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石嘴山市地方税务局 石地税发 [2003] 189 号 2003-6-1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客观地考核市局机关科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和推动我市地税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范、简便易行和有效激励的原则,贯彻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思想,围绕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主题,严肃认真地做好考核工作。
第三条 为加强市局机关科室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领导,市局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组长为市局局长,副组长为市局副局长、纪检组长,成员为各科室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事科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第四条 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是对市局机关科室每年各项工作所进行的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衡量各科室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考核内容
第五条 立足市局机关各科室的工作职责,结合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考核内容可分为公共目标和专业目标两部分(具体考核内容见附表)
第六条 考核采取百分制记分方法,其中公共目标占60分,各科室具体工作占40分。
第三章 考核方法
第七条 考核工作依据《石嘴山地税局机关科室目标考核标准》和每个月考核情况,结合公务员考核一同组织实施,并于翌年元月底前考核结束。
第八条 考核工作采取直观量化,年终考核与按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第九条 考核工作采取“听、查、看、问、评”的方法进行。
第四章 奖惩办法
第十条 根据各科室目标考核的结果,把考核分数作为对各科室奖惩的依据,并按考核得分排序和有关奖励规定,给予适当奖励。凡考核得分为前三名的科室,当年可评为“石嘴山市地税局先进集体”,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科室主要负责人可评为“优秀公务员”。
第十一条 局长、各副局长、纪检组长为分管部门的主考人,要按照《考核标准》规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与有关部门认真做好考核工作。如果主考人流于形式,考核不严,造成疏漏,在市局、区局年终组织考核中,有扣分项目的,将从分管领导年终民主测评总分中扣除相应的分值。相反,如有加分项目,超出“分值”栏内基本分值的部分,加入民主测评总分。
第十二条 为惩戒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甚至造成疏漏或不良后果的,对考核项目所扣分值超出“分值”栏内的基本分值而不够扣的,应从总分中据实扣除。相反,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市局争得荣誉的,所加分值超出“分值”栏内的基本分值的,据实加入总分。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考核时取消评选先进单位资格:
1、因社会治安等原因和其他违法乱纪而影响单位形象的;
2、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工作失误的;
3、重要工作没有完成,造成不良影响的;
4、发生重大事故不及时报告的;
5、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6、有其他重大问题的。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考核统计的起止日期为当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十五条 各主考人每月将考核结果交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由考核办公室负责汇总、分析,并在市局机关范围内,于次月10日前进行通报。
第十六条 对于奖励的加分,均以发文机关的文件或证书为依据。
第十七条 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凡当年未作结论的,由市局考核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第十八条 本细则自二00三年七月一日起执行。
明府字〔2011〕 号
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行政机关规范性
文件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现将《佛山市高明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 日佛山市高明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我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管理,维护法制统一,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依据法定职权制定发布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
规范性文件分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区、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含政府办公室)以自己的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区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等以自己的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部门规范性文件。
临时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内设机构和不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三条 下列文件不适用本规定:
(一)对政府及部门内部或者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实施的,包括人事、外事、财务等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没有直接影响的文件;
(二)适用于行政机关内部的执法考评、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文件;
(三)以明确行政机关内部分工、确定工作目标、理顺工作流程为目的的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工作意见、应急预案等 方面的文件;
(四)适用于行政机关内部的业务指引、办理时限、操作规程;
(五)公布城乡建设、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或者纲要的文件;
(六)公布办事时间、地点等事项的便民通告;
(七)法律、法规、规章已经明确制定程序的各类标准,如质量技术标准、收费标准等;
(八)文件内容属于单纯转发上级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文件。第四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能够切实解决问题。
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范性文件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
第五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
第六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用语应当简洁、准确;条文应当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第七条 区政府法制机构具体负责区政府及其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指导、审查和监督工作。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部门应当设立并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作用,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起草
第八条 规范性文件原则上由负责组织实施的部门起草;涉及多个部门职能的,可以由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起草,牵头起草部门可以由部门协商确定或者政府指定。
第九条 起草规范性文件,应当结合立法现状和工作实际,对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对规范性文件所要解决的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或者拟规定的主要措施进行调研论证。
规范性文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的,必须进行风险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
第十条 起草规范性文件应当充分征求其他相关部门意见。
相关部门对规范性文件草案内容提出重大分歧意见的,起草部门应当进行协调,协调和处理情况应当书面回复相关部门,并在起草说明中载明。
第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特别是与规范性文件规定直接相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但是依法需要进行保密或者因情况紧急,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并立即施行的除外。
前款所指情况紧急包括:
(一)发生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或者其他意外事件危及公共安全的;
(二)执行上级机关的紧急命令和决定的。
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草案征求公众意见,应当在完成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并经本部门法制机构审核通过后进行。
征求公众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也可以通过公众媒体或者网络征求意见。
通过网络征求公众意见的,区政府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统一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公开。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起草部门应当对公众提出的意见进行研究处 理,将研究处理情况反馈给提出意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并在起草说明中载明。
第十四条 部门规范性文件或者由部门组织起草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在征求公众意见后,由部门法制机构统一审核、修改,并经部门领导集体讨论通过,形成送审稿。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起草的,送审稿应当由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
部门法制机构的审核意见应当在起草说明中载明。
第三章 审查
第十五条 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发布之前应当提交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
部门规范性文件未经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同意不得发布,对擅自发布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执行。
政府规范性文件在提交政府审议前应当交政府法制机构审查。
第十六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及相关材料由起草部门向政府办公室提交;部门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及相关材料由起草部门向政府法制机构提交。
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起草的,由牵头起草部门负责送审。规范性文件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本级政府办公室或者政府法制机构可以不予受理。
第十七条 规范性文件提请送审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提请政府审议的请示(适用于政府规范性文件)或者提请政府法制机构审查的公函(适用于部门规范性文件);
(二)规范性文件送审稿;
(三)规范性文件起草说明;
(四)征求意见的有关材料(包括征求意见的方式、回收意见的原件或者复印件、对反馈意见的分析、意见采纳情况及说明等);
(五)起草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和上级行政机关文件;
(六)其他有关材料,包括听证会笔录、调研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参考资料等。
第十八条 提交的起草说明应当就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起草的简要过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规定的主要制度或者措施、征求有关部门和公众意见的有关情况、部门法制机构的审核意见等作出说明。
第十九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及相关材料不符合本规定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要求的,政府办公室应当退回送审部门,要求其限期补充材料。送审材料符合规定的,政府办公室应当在政府审议前将相关材料转送政府法制机构审查。
部门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及相关材料不符合规定的,政府法制机构可以要求送审部门在指定期限内补充或者完善;未在指定期限内补充或者完善的,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将送审材料退回送审部门。
第二十条 政府法制机构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审查:
(一)合法性标准,即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府的决定、命令相抵触,重点审查是否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是否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定程序。
(二)合理性标准,即是否体现公平、公开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必要、适当,是否采用对行政相对 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实现文件的制定目的。
(三)协调性标准,即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冲突,规定的制度是否相互衔接。
(四)可行性标准,即规定的制度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规定的措施是否高效、便民;规定的程序是否正当、简便、易于操作。
(五)规范性标准:即规范性文件是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表述是否准确,是否影响到文件的正确、有效施行。
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及时与送审部门沟通,必要时可以给予指导、参与协调。
第二十一条 政府法制机构应当自收齐送审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政府法制机构与送审部门的沟通时间不计入审查期限。
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紧急情形不适用前款规定。第二十二条 对符合本规定的部门规范性文件送审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提出审查同意的意见。
部门规范性文件送审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政府法制机构可以提出修改、不同意发布、重新起草或者暂缓制定的审查意见:
(一)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的;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基本条件尚不成熟的;
(三)规范性文件所涉的管理事项须待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规定才能确定如何规范的;
(四)主要内容简单重复上位法或者上级文件规定,未结合具体实际的;
(五)应当征求公众意见而未征求的;
(六)有关部门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规定的主要内容存在 较大分歧,送审部门未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
(七)规范性存在严重缺陷的。
政府规范性文件存在前款规定情形的,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提出修改或处理建议。
第二十三条 对政府规范性文件送审稿,政府办公室应当就政府法制机构的审查意见提出拟办意见,报政府审议或者转交送审部门处理。
部门规范性文件送审稿,送审部门应当按照政府法制机构的审查意见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部门规范性文件送审部门对政府法制机构的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审查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提出,说明理由,请求政府法制机构重新提出审查意见;也可以直接提请区政府协调解决。
政府规范性文件送审部门对政府法制机构的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可以直接提请本级政府决定。
第四章 发布
第二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统一登记、统一编号和统一公布。未经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的规范性文件不得发布;未向社会统一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在发布前由政府办公室统一登记、统一编号;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发布前应当由本级政府法制机构统一登记、统一编号。
发布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规定标注编号。
第二十七条 对于涉及全局性工作或者重大改革、重大财政支出,或者对社会影响重大、涉及面广、牵涉多个部门共同配合的行政管理事项,应当提请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发布。对于影响较小、专业性较强、仅作具体操作性规定或者仅涉及起草部门行政管理领域的,原则上以部门规范性文件发布。
第二十八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经政府审议通过后,由政府办公室发布。
部门规范性文件须由制定部门经主要负责人签署后发布;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部门规范性文件,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后发布。
提请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经政府审议后决定改以部门规范性文件发布的,按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发布程序发布。
第二十九条 规范性文件一般应当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发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损害执行效果的,可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条 区政府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的统一公布载体分别为区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
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规范性文件公布的统一载体由其自行规定。
第三十一条 区政府建立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区政府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应当统一纳入数据库管理,方便公众查询。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规范性文件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章 备案
第三十二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报送上级政府及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三十三条 区政府法制机构代表区政府受理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各镇政府(街道办事 处)报送备案时,应当向区政府法制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报送备案的公函;
(二)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
(三)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说明;
(四)制定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和上级行政机关文件;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
第三十四条 区政府法制机构对备案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和制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重点加强对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或者影响其合法权益,搞地方保护或行业保护等内容的审查,及时出具备案意见。
区政府法制机构发现备案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规范性文件存在合法性问题的,应当提出撤销或者改正的意见,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区政府法制机构撤销或者改正的意见有异议的,可以提请区政府协调解决。
第三十五条 区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定期通报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情况,同时报区政府。
第六章 评估和清理
第三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发布施行后,应当及时对其施行情况进行评估。
规范性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满5年必须进行评估,下一次评估与上一次评估的间隔不得超过5年;暂行或者试行的规范性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满2年必须进行评估,下一次评估与上一次评估的间隔不得超过2年。
5年或2年(适用于暂行或者试行的规范性文件)评估期间届满后6个月没有完成第三十八条规定要求的评估报告的,规 范性文件自行失效。
第三十七条 规范性文件评估由起草部门负责;起草部门涉及两个以上的,由牵头起草部门负责。
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应当参照《广东省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起草部门应当制作书面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当包括规范性文件施行后的主要工作、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内容,并提出保留、修改或者予以废止的意见。
评估报告完成后应当送请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确认。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政府法制机构可以退回起草部门,并要求其限期完善。
第三十九条 政府法制机构审查评估报告,确认废止的规范性文件,自确认之日起停止执行;确认保留的规范性文件,文件继续有效至下一个评估期间届满;确认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四十条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
政府法制机构经审查,对评估报告所涉的规范性文件提出不同处理意见的,在提出审查意见前应当听取起草部门的意见。对审查意见的处理和异议,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经评估决定修改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应当在评估报告经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确认后6个月内完成修改;经评估决定修改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在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确认后1年内完成修改。经修改的规范性文件为新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制定程序依照本规定执行,并重新统一编号、公布。
第四十一条 区政府及其部门规范性文件经评估决定废止的,应当即时在区政府和部门门户网站公布。
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规范性文件经评估决定废止的,应 当及时在各镇(街道办事处)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公布载体上公布。
第四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发布施行后,起草部门应当及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变化进行清理。
根据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的部署和决定,区、镇(街道办事处)政府法制机构可以适时组织对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
第四十三条 清理后需要废止、保留或者修改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由起草部门提出具体意见。规范性文件的废止、保留或者修改参照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的规定执行。
经清理决定废止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依照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公布。
第七章
监督
第四十四条 区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本级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以及下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部门法制机构负责对本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接受区政府法制机构的指导。
第四十五条 政府法制机构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未经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同意或者未经规定载体发布的部门规范性文件,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宣布该文件无效;
(二)对未经备案或者违反本规定制定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政府规范性文件,区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向区政府提出撤销或者改正的建议;
(三)对不依照本规定送审、发布或者备案规范性文件的,政府法制机构应当要求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提请本级政府 通报批评。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规范性文件同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相抵触或者不一致的,可以向政府法制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提出书面审查建议。政府法制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答复建议人。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部门法制机构,指政府部门法制科室;没有专门法制科室的,则指负责法制工作的科室。
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由区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高明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我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的通知》(明府办[2005] 50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机关事务 公文 办法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办、政协办,区纪委,区法院、检察院,各人民团体,上级驻高明各单位。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进一步合理利用、科学调整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促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09版)》、《佛山市十二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年)》,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本设置规划(2011—2015年),本规划指禅城区管理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二级以上规模民营医院的设置规划由市制定)。
一、现状分析
禅城区为佛山市人民政府驻地,是佛山政治、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物流中心,总面积154.02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54个村民委员会,87个居委会。全区常住总人口98.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0.31万人,出生率为8.1‰;死亡率为4.97‰;自然增长率为3.13‰。60岁以上8.54万人,占总人口的14.2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886.33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49元,恩格尔系数为3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67元。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2009年为90622元,高于佛山市平均水平[A]。
(注A:2009年佛山市人均生产总值为80579元)
(一)居民健康水平
2009年我区居民期望寿命76.34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婴儿死亡率2.0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B],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注B:2009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3岁,孕产妇死亡率31.9/10万,婴儿死亡率1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7.2‰)
(二)医疗卫生资源
到2009年底,禅城区辖区内有医疗卫生机构361间。
其中市属医疗卫生机构有13间,即综合医院3间(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中医院),专科医院3间(市三医院、市口腔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所3间(市职业病防治所、市皮肤病防治所、市结核病防治所)和卫生机构4间(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健康教育所、市中心血站)。
区管医疗卫生机构348间。包括区中心医院1间,镇街卫生院8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间,区卫生监督所1间,区健康教育所1间,精神病治疗管理所1间,其它专科医院7间,门诊部40间,诊所17间,医务室197间,农村卫生站3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41间。
区管医院中转制医院3间,民营医院7间。
2009年市直医院住院床位5089张,卫生人员6369人,卫生技术人员4971人,其中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1687人,注册护士2120人。
2009年区管医疗卫生机构住院实有床位1415张,其中民营医院720张,占全区的50.88%。区管医疗机构拥有卫生人员3623人,卫生技术人员2904人,其中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1210人,注册护士1239人。
禅城区范围内(包括市直及区管医疗机构,不含设在区内的南海区人民医院,按98.03万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拥有病床6.63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03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含助理)医师2.96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42人,医护比1:1.16。
(三)卫生服务提供
2009年区管医疗机构(不包括门诊部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诊疗503.76万人次,人年均5.14次。其中:门诊诊疗459.51万人次,区中心医院门诊诊疗占全区门诊总量的25.45%,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占74.55%;出院人次43,840,区中心医院占区管医疗机构住院总量的52.82%;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占47.18%。出院病人治愈率为70.18%,好转率20.89%,全年全区实际开放总床日数为377,002,病床使用率85.2 %。区管医疗机构医师人均每年担负诊疗人次6303、医师人均每年担负住院床日613.7。
(四)主要卫生问题与挑战
1.居民两周患病率上升。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市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03.77%,与2003年相比,卫生服务需要有所上升。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60岁以上人口达14.2 %,老龄化速度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替代传染性疾病成为我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康复医疗服务需求量增加。
3.急性传染病仍时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依然存在。
4.职业病发病有上升趋势。职业病防治任务的艰巨与职业病防治队伍薄弱及设备设施缺乏不相称。
5.区管医疗机构生存压力大。辖区内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密集,规模大,档次高,技术力量雄厚,优质资源高度集中,而镇(街)医疗机构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处于众多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夹缝中,生存压力大,加上卫生事业经费长效投入机制未建立,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医院的发展。
6.医疗服务形式老化。多元化办医的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较少,如社区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卫生服务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新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的宗旨,统一规划、合理设置医疗机构,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增强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建立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功能和结构更趋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实现医疗事业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三、规划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坚持从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全区人民,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作用,适当调控医疗机构发展规模,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全体居民都能公平、均等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可及性原则
优先发展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到医疗机构布局合理,功能明晰,交通便利,服务半径适宜,使群众就近得到便捷服务,但不得重复设置。新设的医院,原则上距已有同类别及主要服务科目相同的医院半径应不少于1000米,新设其他医疗机构,距已有同类别及主要服务科目相同的医疗机构服务半径应不少于500米,避免卫生资源的重叠,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三)多元化办医原则
坚持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向专科、中间性医疗服务流动,建立良性竞争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四)分级医疗原则
定位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的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居民合理就医,使常见病、多发病到基层医疗机构,危、难、重病到区级及以上医院诊疗。
(五)适度超前原则
医疗机构的设置既要与本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相适应,又要充分发挥禅城区在市中心地理位置的辐射影响作用,做到设置适度超前。
(六)整体效益原则
正确处理控制与发展的关系,引导医疗卫生资源转向社区,适度增加老年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特殊医疗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
四、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本着避免机构重叠、减少资源浪费、加强基层建设、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做到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形成服务能力较强、居民就医方便、能满足不同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到2015年,区管医疗机构床位总数2,550张(见附表),卫生技术人员3,600人,包括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1,360人,注册护士1,770人。
探索区域医疗服务信息联网运作,逐步实现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
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一)综合性医疗机构
规划期内不再新设公立综合性医院,重点加强镇(街)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能力。规划期内设置区属综合性医院9间。
区中心医院作为我区医疗救治和技术指导中心,承担疑难危重病诊治任务,“十二五”期间,要加强内涵建设,创建三级医院,规划期拟扩建业务用房7.5万m2,床位数增加到1000张。要以脊柱脊髓疾病微创治疗技术为龙头,带动建设好其它重点学科和相关学科群,实现医、教、研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力争达到全市同类医院领先水平,脊柱脊髓疾病微创治疗服务要辐射到全省以至全国各地。
南庄医院、张槎医院要在一级医院的基础上,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并结合当地服务人口数、居民医疗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南庄医院床位数增加到250张,张槎医院床位数增加到200张,争取“十二五”期末申报创建二级综合医院,成为能向周边多间社区提供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区域综合性医疗中心。
澜石医院、永安医院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并结合当地服务人口数、居民医疗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旧城改造情况,床位数增加到100—150张,向二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水平方向发展。
组建祖庙医院,在祖庙街道同济医院、朝阳医院、环市医院的基础上,结合朝阳医院动迁,有机整合卫生资源,组建祖庙医院,病床数为150—200张,向二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水平方向发展。
(二)专科医疗机构
规划期内,设置专科医疗服务机构11间,床位数共415张。
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原有专科医疗机构应明确办院思路,突出重点,注重开拓新的服务内涵,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且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大的项目,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弥补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力欠缺的领域,树立自己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坚持以简、便、廉、大专科、小综合的特色取胜,突出自己的拳头科室,取信于民,努力使医院的发展长盛不衰。
向阳医院在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外,要进一步发展口腔特色专科,不断提高口腔专科服务水平,争取另行选址筹建区口腔专科医院,向二级专科医院的规模和水平方向发展。朝阳医院不断完善并发展肛肠病专科。
民营医院在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将起着重要作用和积极效应。“十二五”期间,除了继续支持原有民营医院协调发展之外,还要加大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特色医疗机构,主要为专科医院,拟增设一级及未定级医院4间,床位数控制在100张以内,为营利性医疗机构。新建二级规模的民营专科医院2间,按《佛山市十二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年)》执行。
近几年急性传染病时有爆发流行,为做好传染病爆发时的救治工作,区中心医院要设置专门的发热门诊,建设感染性疾病科,设置病床30张;张槎、南庄医院升格二级医院的同时要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及发热门诊,各设置病床20张、观察床10张、以解决急性传染病的应急救治问题。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主要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承担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在完成“十一五”规划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目标。
根据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以方便居民就诊为原则,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按照每3—10万居民或每个镇(街)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医院及规划向二级医院发展的街道医院可继续加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拟增设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
为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复,根据祖庙街道人口多的实际情况,可在祖庙街道辖区内将原有医院整合,并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09〕2567号)配置卫生资源,实施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可不设住院病床,原设的病床要逐步转为护理康复功能病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自身技术力量,大力开展有自己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和专科服务(如环市医院的社区防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科特色,朝阳医院的肛肠病防治、小儿疳积专科特色,同济医院的疼痛、康复、小儿推拿及老年病专科特色,向阳医院的口腔专科和家庭病床)。
2.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区域,每1万常住人口设置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范围较大的居(村)委会,可结合人口和服务半径等情况以居(村)委会为单位设置。全区“十一五”期间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50间,“十二五”期间,拟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做到全区居(村)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下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四)医疗急救机构
医疗急救体系是我区社会应急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要依托区、镇(街)设立医疗急救机构,即依托区中心医院建立急救中心,设置职能科室,包括办公室、指挥调度科、急救业务科(含科教培训);建立一个院前急救专业组。急救中心与区中心医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建筑面积1500m2。并依托各镇(街)医院建立急救医疗分站,组建高标准的全区医疗急救服务网络,设置急诊科,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按照相关的建设标准与要求对急诊科进行规范化建设,建筑面积不少于200 m2,基本形成覆盖全区城乡、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医疗急救救治体系。
(五)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建立和完善乡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点,功能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以及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的步伐。积极推动“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
(六)妇幼保健服务和职业病防治服务机构
进一步健全、完善区妇幼保健所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七)门诊部、诊所及其它医疗机构
“十二五”期间,我区门诊部和诊所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原则,一般不再增设其它综合性门诊部、诊所,要通过设置、变更等途径,合理调整结构布局。新设置医疗机构或变更执业地址,必须符合本规划设置要求,在中心城区,新设置或变更执业地址的门诊部、诊所,其选址距服务科目相同的同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应不少于500米;原有门诊部、诊所保持其原来注册登记时的业务用房面积规模;门诊部、诊所因变更执业地址而使业务用房面积发生变化的,新增面积不得超过原有总面积的20%。
港澳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由市卫生局统一规划。向阳医院可增设属下的口腔专科门诊部1家。根据《关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粤中医函〔2009〕217号)的精神,对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开展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全区共设置药品零售企业中医坐堂医诊所5间,其中在祖庙街道设2间,其余镇、街各设1间;设置口腔诊所5间,其中南庄镇2间,祖庙街道1间,张槎街道1间,石湾镇街道1间。
针对居民日益增长的对老年人、临终关怀、残疾人等护理服务的需求,开展设置护理服务机构试点工作,拟增设1~2间护理院(或护理站),护理院床位数控制在100张以内。
厂企(300人以上)、学校、托幼机构对内部服务的医务室根据其实际情况增减,规范管理,不能对外服务。
不再增设村卫生站。镇(包括含农村的街道)卫生院与村卫生站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通过镇、村医疗机构开展纵向合作,提高村卫生站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密切配合
区和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把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纳入禅城区建设规划,要加强对规划执行的领导、监督和评估。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发展规划、卫生、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按照规划依法分别对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立项、建设用地审批、提供相应经费、制订各类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付费政策,以确保规划的落实,促进目标的实现。
(二)加大投入,构建长效机制
要树立公共财政的理念,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卫生投入责任,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卫生投入。要优化投入结构,保障重点建设,对镇(街)医疗机构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其基本建设项目要优先纳入区、镇(街)两级基建预算。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轻重缓急逐年安排所需资金。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三)公正平等,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要加大政策扶持,大力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对所有医院的准入、人才引进、等级评审、职称晋升等,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纳入急救网络医院范围。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鼓励社会资本以收购、兼并、托管等形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转制重组。
(四)依法监管,规范医疗市场
要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实施全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坚决打击无证行医、非法行医、超范围行医和虚假广告行为,规范医疗市场,为医患双方提供一个良好的行医和就医环境。
七、附则
(一)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期间,如果人口、行政区域调整和医疗服务需求等发生巨大变化,应及时进行论证,适时调整修订。修订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进行审核、批准和发布。
(二)本规划由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负责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