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篇1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6)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 剪出一个 吗?(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 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篇2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又是服务于生活的。教材中平面图形的教学都十分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原型之间的联系,小学生生活中对相关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宝贵资源,学生平面图形的学习应当以此为前提条件。

如认识圆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风扇转动、画投掷圈等入手,引导学生展开对圆特征的认识。在了解圆的特征后,可以围绕生活中圆形物品来展开讨论,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圆的相关特征,并把平面图形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明确平面图形来源于生活,又同时服务于生活。

二、平面图形的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图形观察方法

小学平面图形的教学在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去认识图形的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观察平面图形的正确方法。

小学阶段所需要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扇形等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所围成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要从用什么线围、怎么围这两点上去展开观察,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观察方法。

在《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对于线段和角的认识,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长方形是用什么线围、怎么围的。在教学活动时,首先,通过观察、对比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长方形是由四条对边相等的线段围成的(用什么线围的),这些线段围成的角都是直角(怎么围的)。其次,在总结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长方形的特征。最后,在正方形的特征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借助长方形学习时的观察经验来进行主动的观察分析,并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异同。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平面图形的正确方法,为后续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打下基础。

三、平面图形的教学要让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等操作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被忽略,而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操作活动在帮助学生建构平面图形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让操作活动贯穿于学生课堂的学习与练习之中,对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是十分有用的。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若干不同的小棒,教学时:

(1)让学生任选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指名说说你选了哪几根。

(2)让学生试试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指名说说哪几根不能围。

(3)重点围绕着为什么这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去思考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在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让学生举一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例子。

在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对于三条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判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只凭空洞的语言——三角形的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去让这部分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练习的设计时要围绕着学生手中的几种小棒去设计,让这部分学生在思考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手上的小棒去操作,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会越来越清楚地理解两条短边之和没有大于长边之时三角形是围不起来的。

四、平面图形的教学要让画图和描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比较清晰的平面图形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除了要让学生通过画图来掌握特征,还应让画图与语言描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于图形的各个特征、图形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圆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认识了圆的基本特征之后,在学生画圆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把各部分的名称标出来并说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后续的练习当中,出示一个圆先要让学生说清圆心、半径、直径等的关系,再让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通过画图与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圆的大小等特征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认识。

在平面图形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思考和研究,只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敢于思考、敢于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学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轻松。

摘要:“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在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课堂中开展好有关平面图形的教学活动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建议 篇3

关键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几何;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61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起始课。从内容上看,这是一节概念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用几何研究的方法研究几何体的课程,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体奠定了基础。在前不久的市级赛课活动中,有四位教师执教此课题,教学方式与达成的效果各不相同。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课堂效果评价和专家的点评,就“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教材内容分析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整章教学内容是这样呈现的:世界存在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感知从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过程——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和想象几何体的展开过程;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基本几何图形:点、线、面、体,并初步引入几何图形的集合观点——学习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分析

教材要求我们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发展空间观念。一些主要的概念、性质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虽然许多概念学生之前已有初步的了解,但比较分散,现在需要比较系统地学习,进一步加深认识。另外,学生对图形的表示和画图、作图,对几何语言的学习、应用等,都需要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都很重要,同时也是本章的难点。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这一节课首先通过引言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俯瞰图和4.1节开始的实物照片入手,展示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旨在与将要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发生联系。教科书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长方形物体入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出几何体、平面、直线、点等概念以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的过程。

为了遵从教材的整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学生也可通过辨析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与简洁美。同时,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使学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合理的分类,多角度地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建议

1. 用好章前引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无论是在内容、编写体例,还是在教学程序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如新教材增设了章前图及引言、读一读、想一想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这些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却被一部分教师忽略。对于本节课来讲,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系统学习几何的起始课,教师应合理运用章前引言,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学习几何知识的目的和必要性,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各种更复杂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欣赏图片,从图片中找到熟悉的图形,引出概念。由于本节课需要利用多媒体欣赏图片,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几何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强调学习几何的意义,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通过抽象出诸多几何图形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

3. 在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几何图形,强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同时强调看问题的角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教室以及教师身上的衣物中找寻熟悉的几何图形或随机在教室中拿出实物,与学生共同辨析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

4. 注重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概念的关键词辨析,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与简洁美。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有些教师可能忽视了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概念的关键词辨析,认为只要能识别图形即可。这实际上这降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这节课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几何学研究的角度理性地辨析图形,因此,对概念本身的关键词的含义应要做准确理解,从而使学生学习图形之后,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 制作模型,利用实物模型研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强化分类的合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制作的学具,让学生在模型中寻找立体图形中有哪些平面图形,从而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观察各类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分类,也可在小结中拿出模型与学生共同总结,如师生总结正方体是棱柱、是四棱柱、是柱体、是立体图形、是几何图形的过程实际上强化了学生对类别之间的包含关系。

6. 在游戏中,强化学生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在学生较疲倦时,以做游戏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如赛课中,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平面图形拼出图案,并给予寓意。另一位教师设计“几何图形”猜一猜,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总之,对于这样的概念课,教师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间的关系。结合实物,对概念的关键词做好辨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让学生认识简单几何体的特征,并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互相转化的学习达到发展空间观念的目的。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篇4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设计“说一说、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做一做”五个环节。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折、拼两个环节,学生用4个正方形拼出了蜻蜓,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鱼等图案,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奇妙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最后“剪一剪、做一做”更是让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增强,但是得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

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进行研究;要转变旧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星城发展观念。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不仅要备知识,备学生,还要被教具,给学生的教具要自己先试试,看对学生是否合适。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学会正确引导,而且引导要到位,注重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敢于放手,不要束缚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篇5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风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动手折风车活动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只注意折风车,而忽略了老师让他们通过折找长方形和正方性的边的特征。但在整节课的开头正是由于我导入设计的不够好,导致了在折风车时大多数同学只管自己做,根本没有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一部分学生体会出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没有很好的处理好知识和学生兴趣的关系,没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做到学有所进步。还有就是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有效规范,怎样有效的规范,这将是我在近段时间内要好好思考和有效改进的地方。

我还感觉这节课的内容很多,很难完成,如果上校研课的话就需要好好处理教材。

探析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 篇6

一、传统图形的特征

在我国的文化历史发展中, 传统图形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而且是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精华的重要部分。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传统图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共知性

传统图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具有一定含义的符号, 在我国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中, 传统图形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知, 也成为社会文化中的基础组成部分。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古代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对于传统图形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 并且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潜在的理念与精神, 这就客观诠释了传统图形所具有的共知性。

2、地域性

我国传统图形的形成与发展中, 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 必然会导致其在表达形式、内涵、寓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传统图形的地域性特征与我国的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在不同的时期赋予其相应的象征意义, 特客观展现了不同地域人们价值取向。同时, 在对传统图形的解读中, 还要明确其在特定地域背景下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二、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方法

随着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 人们对于其审美、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所以, 在传统图形的应用中, 一定要把握平面设计工作的要点, 合理进行各种传统图形的布置, 进而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1、“形”的应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我国传统图形的应用以“取其形”为主要方式, 在不断演变过程中, 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种发展趋势:1) 传统图形的表现形式日趋简练, 而且注重意象化的造型。与现代平面设计中强调色彩多样化不同, 传统图形的应用一定要做到色彩的尽量简练, 通常在一幅作品中不超过三种颜色, 而且要实现各种色彩之间的互补, 例如:紫与黄、黑与白、绿与红、蓝与橙等色彩的联合运用, 既突出了传统图形的意象特征, 而且是设计作品更具现代感;2) 传统图形应用中的造型效果更趋复杂化, 即对于传统图形并不是简单的套用, 而是根据平面设计作品的整体要求, 对其进行必要的形态转变或再造新景, 从而丰富平面作品的内涵。

2、“神”的表达

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 重在突出其“神”的表达, “神”主要是指其潜在的人文精神、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 这是也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最高艺术追求。在平面设计中为了全面展现传统图形的“神”, 并不能简单的进行照搬, 或者牵强附会的赋予其所谓的意义, 而是要在摆脱传统图形表面象征的基础上, 加强对于图形精神层次的表达, 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平面作品的审美追求。同时, 根据平面作品的设计要求不同, 设计人员还要融合自身的观念与认识, 寻找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图形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只有突出了传统图形“神”的表达, 才能有效推进我国平面设计作品的国际认同度和民族文化特色。

3、“意”的借鉴

在我国的传统图形中, 根据创作群体的不同, 主要将其划分为: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等部分, 真是上述艺术的有机融合, 才形成了我国传统图形的基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既要注意到传统图形表面的意义, 又要将其延伸于设计工作中。我国的传统图形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 其寓意已经突破了图形本身, 而更多的是表现为社会及各群体的一种共性认识。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为了表达现代人们所公认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 传统图形并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观念符号, 而且作为一种“意”的表达载体, 更多的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手法, 从而奠定平面作品的基本格调与特色。

三、平面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图形的融合策略

目前, 我国的平面设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而且逐步推进了艺术、经济与技术的融合。我国的平面设计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他们的设计思路和观念也有了发展, 正由崇尚西洋文化向中外文化联合应用的方向转变, 而且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的展现。从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的平面设计作品若想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必须促进现代设计手法与传统图形的完美融合, 从而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例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创作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面作品, 他们提出现代平面设计中必须坚持立意、创新、活用的全新思路, 其中立意是指设计师的意念一定要超前, 在传统图形应用中要注意“以形取神”;创新是指设计师要善于承前启后, 破除旧的传统图形应用观念, 树立新的应用理念和方法;活用则是指对于传统图形的应用要结合自身需求, 将其灵活、生动的展现于平面设计作品中。由于可见, 在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中, 要注重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精髓完美融合, 从而促使现代平面设计作品更具国际化、现代化、民族化气息。

摘要:在现代平面设计工作中, 传统图形的合理应用不但有利于提升整体设计品质, 而且是展现民族特色的关键部分。在传统图形的应用中, 既要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内涵和底蕴, 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 否则难以保证平面设计的质量, 本文仅就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图形,应用

参考文献

[1]段岩涛:《传统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赤峰学院学报》, 2005, (05) :23。

[2]冯正未:《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07) :69-70。

对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再思考 篇7

[中圈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78-01

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极佳内容。它可以有联想、有操作、有寻找关系、有概括推导,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培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及知识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

我想,除了“等积变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顺应连贯外,可不可以在“等积变形”的操作方法、寻找新旧图形关系及概括提炼计算公式上,也做到连贯顺应,使“平面图形面积”这个知识板块,无论在数学思想上还是探究操作方法上都能够“一脉相承”呢?

下面是我在查阅了资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做出的一个设想,与大家探讨。

一、数学思想——转化

众所周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索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它的计算公式,来源于长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个数与长、宽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索,遵循的都是转化思想,都是把需要探究的新图形转化为旧图形来解决面积计算问题。因此,整个单元的探究活动基本都以“转化”为指导思想,在数学思想方法上能够做到“一脉相承”。

二、数学方法——等积变形

在“转化”这个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转化”的问题了。

毋庸置疑,在探索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一般都遵循“等积变形”的原则。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等积变形”是指形状改变,而面积不变。因而,学生探索面积的主体思路是:把新图形转化为与之面积相等且已知面积计算方法的旧图形。

纵观小学阶段,只有两个图形在探究面积时是没有遵循这一“等积变形”的原则的,那就是三角形和梯形。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可不可以让三角形和梯形也遵循“等积变形”的原则?如果让三角形和梯形也遵循“等积变形”的原则,能否探究、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方法上也能够做到“一脉相承”,那就是——等积变形。

三、变形操作方法一中点旋转

在确定了“等积变形”的探究方向后,接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等积变形”,且要变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事实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可以采用以边线中点分割旋转的办法来进行转化,如下图:

由此可见,除了圆形外,“中点分割旋转”是一种通用度很高的方法。因此,在等积变形的操作方法上也基本能做到“一脉相承”。

四、关系找寻方法——表格辅助

面积计算探究推导的第三步,是找寻新旧图形之间的关系。而找关系,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顺利地找到新旧图形间的关系并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需要一个“拐杖”去“辅助”学生,这个“拐杖”就是表格。

.正如人教版教材中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究推导中给出的表格一样(如图):

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这样的表格在探究推导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计算中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因而,在寻找新旧图形关系上同样可以做到“一脉相承”。

五、模型建立方法——等量代换

经过一系列的等积变形、寻找关系等探究活动后,到了推导计算公式的环节。然而,要想让学生自己推导表达出面积计算公式,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等量代换,能有效帮助学生推导并表达出计算公式。例如:

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至此,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上,“等量代换”的办法也能贯穿整个知识板块,实现公式推导、表达方法的“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知识板块中,无论从数学思想方法上,还是探究操作及推导公式上,都可以做到以一种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实现教与学的“一脉相承”。

《图形的拼组》课时教案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折一折,摆一摆.(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2题)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若干张、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风车,问: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像这样的风车? 做过的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做风车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吗? 2.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是上学期我们就认识过的老朋友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老朋友进行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 学生回答时,老师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贴在黑板上.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学生回答时要求说一说理由.

2.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我们先来看长方形.先指一指长方形的4条边.

在小组内研究一下,长方形的4条边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给小组内的同学看一下.

[学法尝试:我觉得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我有好几种方法可以知道.第一种方法是将长方形的纸对折,一起了,说明它们是一样长的;第二种方法我用尺量出来的.] 指名口答,并上来演示.,两条边合在长方形的两条长边是相对着的,我们给像这样相对着的边取个名字叫:对边(板书:对边)

长方形的两条短边呢?也叫做“对边”.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折,量,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所说老师板书:对边相等.

3.正方形的4条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发现呢?和同位先在下边讨论一下.

指名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四条边都相等. 老师问: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吗? 4.现在我们手上只有这张长方形的纸,你能用这张纸做个风车吗?首先要做什么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老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展示学生做的风车.

说一说,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5.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试试看吧.

(1)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2)能不能用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3)你还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让学生带着上面几个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拼摆. 学生作品展示.在展示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怎样的图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6.换成小棒拼一拼.

拼完后作品展示,给有创意的同学以鼓励.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第28页的“做—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2.练习六第1题.

在小组内用红、绿两种颜色三角形卡片来拼一拼,看能拼成怎样的图案.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

[学法反思:今天这节课我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我还会用长方形拼正方形,还会拼出别的图形.这节课真有意思.]

四、延伸发展

1.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拼出了很多美丽的图案,一个个都是很了不起的图案设计师.现在请你们帮小丽家一个忙.她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4个地板砖就能拼出一个图案,现在请你们发挥想象,为小丽家设计地板图案吧.

学生动手拼摆,摆好后作品展示.

2.回家后观察一下生活中这些图形的应用.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拼出图形,拼好后进行交流、欣赏,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补充习题及解答

1.折一折,画一画.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它折成两个三角形,在下面的图①中画出折痕.(2)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它折成一个正方形,在下面的图②中画出折痕.(3)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两个长方形,在下面的图③中画出折痕.(4)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四个三角形,在下面的图④中画出折痕.

2.动手试一试

(1)剪一剪,画一画

将一张正方形纸剪成4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拼一拼,将你拼出的图形画出来.

(2)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你还可以拼出什么图形?画一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拼组图形.(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3~7题)教学要求: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重点:

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摸一摸,说一说.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愿意上来摸一摸的同学举手. 老师还有个要求:拿出来之前,得跟同学说一说自己摸到的是什么?再拿出来让大家检验一下.

学生拿出一个后老师问:你怎么知道是长方体? 2.这几个是我们原来认识过的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得好,拼得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状?上面呢? 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起一块积木,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所看到的那一面是什么形状? 2.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吧. 这是一个大型的购物商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柜台上摆放了哪些东西?它们摆放得整齐吗?再仔细观察一下,牙膏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它是由多少支牙膏组成的?摆放整齐的货物除了能给顾客一种舒心、美的感觉外,还有利于顾客购物,售货员每天清点货物.你们愿意像这样来摆一摆吗?那我们就赶快动手吧.

3.正方体的拼组.

(1)请每个人拿出2个正方体的积木.拼一拼,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拼好后进行展示. 老师简要小结,不管你们是横着拼还是竖着拼,两个正方体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2)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们,用2个,3个,4个,„„正方体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学法尝法:我用4个正方体来试着摆,可以摆出好多种不同的形状,4个竖着摆成一条就是一个长方体,4个正方体摆成2排,每排2个,又是另外一种形状的长方体,我还可以摆成一具“品”字,下面一排摆3个正方体,第二排中间摆1个正方体,还可以摆一个“L”形状的,第一排摆2个,第二排摆1个,第三排也摆1个.真有意思.] 小组汇报.汇报时要求说用了几个正方体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立体图形. 对摆的方式多,有创造性的小组进行表扬. 4.长方体的拼组.

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的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来试试吗?

请同学们用2个、3个、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形状的图形.

全班交流展示.

5.长方体、正方体的拼组.

刚才我们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大家拼得不错,现在请小组合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看看又能拼成哪些图形呢?试试看.

小组合作进行拼组. 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

三、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很多不同的形状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你能举出几个生活实例吗?

2、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都有一个平平的面,现在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借助剪刀,胶水,做出一个我们学过的方体图形,试试看.

全班展示.

[学法反思:长方体、正方体可以拼摆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长方体可以能拼出正方体,正方体可以拼出长方体、长方体,真有意思]

3、老师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请大家来看一看,数一数,每个图形都用了几个长方体和几个正方体.

先和同位小声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四、延伸发展.

1、独立完成练习六的第2题和第4题,做完后集体核对.

2、想一想,用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最少要几个小正方体.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六第3题老师可以用立体图形摆一摆,让学生看一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第4题如果学生有困难,也可以拿一个长方体先看一看,再连一连,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数.

第3题:20个5个15个第5题:10块第7题:3 补充习题及解答 1.数一数,填一填

2.把正确的花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你认为左图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个,也可能是()个,还可能是()个,为什么?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篇9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2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3 考点分析:能够正确指出一些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教学用具

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4.标签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一)课件出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说出名称。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平面图形来拼组。【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操作感知:

(一)折一折: 1.长方形边的特征:

(1)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你是怎么对折的?(2)学生交流汇报。有左右对折与上下对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3)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4)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长方形的边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正方形边的特征:

(1)猜测:观察一下手中的正方形,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可能会有学生说:对边相等,也可能会有学生说:所有的边长都相等。

(2)讨论:我们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也可能会说:通过对折来证明。

(3)验证: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

(4)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等。

(5)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讨论、验证、汇报等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掌握。】

(二)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

(3)展示学生的拼法:一种是将长边对接,一种是将短边对接。

(4)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说明。(5)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必要的的方法铺垫。】

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4)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1)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

(2)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3)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展示中不断丰增加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巩固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

(1)课件呈现“做一做”的两幅图,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用准备好的三角形(附页提供)拼组出其他平面图形。

(3)将学生的拼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请拼摆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方法。2.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自主拼组: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拼图大比拼。(2)展示、评价:看看谁拼出的图案最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有效的巩固了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一第5题,1.课件出示第5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把墙上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4.学生汇报,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拼一拼平面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了平面图形的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平面图形还能拼出好多好多的图形来,下节课我们就利用七巧板来拼图,同学们要提前准备好七巧板,明天大家来个大比拼。

板书

小学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吃力,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时的难点。尤其是平面图形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因为学生接触的物体也多为立体图形。如何才能让学生把平面图形的这一系列内容学得扎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紧密联系生活,感受平面图形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图形更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引入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明从家一直沿着正东方向走500米到达学校,问学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由于呈现的就是身边的生活实例,便很容易就能说出:“小明走了500米,是一条线段”“从家出发,家是出发的起点;到达学校,学校是小明行走的终点”,继而再结合学生的认识,把生活语言数学化,介绍线段的有限长度、有两个端点等概念,情境中的“沿着正东方向”同时也蕴含着线段是有方向的,并且线段上的所有点都只能沿着同一个方向。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再结合生活实际,对线段、射线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后面再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如果也是从这个角度引入,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人分别从同一起跑线的不同起点出发,并且都沿着正东方向前行,两人行走的路径会不会有相交的地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平行的现象,随后理解平行的概念也会更容易。

二、全面剖析,理解知识内涵

苏教版教材所安排的空间与几何部分内容安排是呈螺旋上升式的,每个年级都会安排一部分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但由于两块知识点学习的时间间隔较长,当教学后面的新内容时,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点多数就已经变得生疏了。

要想学生把这块儿内容学习扎实,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内容时就应花大工夫,先让学生把“距离”的相关内容学习扎实。教材定义三角形的高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所以三角形的高就是由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线段做垂直线段。学生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也就不会出现高的一端不在顶点或是高与底不垂直的情况。教材中对三角形高的定义是不够完善的,例如对于钝角三角形,会出现两条高是在三角形的外部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稍稍修改:“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所做的垂直线段”,加上这一点,定义就更加准确,而且也顺便把这个知识点转变成学生熟知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就不感觉到任何难点了。

对于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所对应的高,它们的内涵就与前面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一知识点来告诉学生:只有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不变的,不平行的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所以梯形的腰就没有对应的高,所以只能作出与梯形上、下底相互垂直的高。

三、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多数是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未知情况,学生经历从未知到已知,利用旧知,通过转化、变形、迁移等方式方法获得新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过程习得的知识点,掌握起来也容易、牢固;而且也可以因为自主学习、探索而获得新知识点,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为以后学习新知、克服遇到的困难而增强信心。

平面图形的很多知识点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对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回顾学习过的面积公式,在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到可以通过切割、平移等方式,可以把图形的形状改变但是面积不变;并且,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最大不同特点就是缺少直角,平行四边形只有在做高的时候才出现了垂直,所以在切割时也就有这种非常特殊的要求: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然后平移。也就相当于了长方形的另一条边,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显而易见了。

小学阶段的有关平面图形的内容前后相关性是比较强的,虽说比较抽象,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只要准确理解教材并进行深度分析,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联系学生实际,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适度地编排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都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宏.影响小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开心(素质教育),2013(3).

汉字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篇11

一、汉字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特色之一虽然经历数千年的演变,但直到今天还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独特、绚丽的艺术特色。汉字最开始时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形成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其表达性主要是由象形、会意等六种方式来体现的。 汉字所具有的表现特质包括图形化与符号化,因此能够看作标志的嘴原始的形态。。同时,甲骨文,篆书、隶书、 楷书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传承与发扬汉字精神,把汉字的元素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也会使标志更具文化性与识别性。

( 一) 单个字体的形象化设计由于汉字具备一定的形体特征,所以设计标志时可以用汉字字体作为原形进行设计。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志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 他”乃至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包容开放的中华民族精神。 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以用传统书法书写的“京” 字。

作为主体的表现形式,它具有的典雅、古朴的气质, 展现了一个文明古国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神韵,因为是以运动会作为主主题,“京”字的运用也暗含了本次举办的地点在北京。同时,它也与人字形息息相关,展示出一种向前奔跑与舞动的状态,这不仅很好的体现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同样也展现了我们的广大群众对奥林匹克运用的向往以及对全世界宾客的真诚与热情,“京” 字的运用有效的将中华民族的特色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两者联系在一起。

(二)中国银行标志是采用字形相互组合变化形式设计而成的代表作品。该标志运用了我国古代流行的货币铜钱外部轮廓造型与“中”字进行的完美组合而成,古钱币代表了银行业,同时又代表中国古老文明文化, 内部线条象征相互联系,外部轮廓象征天下之意,在颜色上运用朱砂色当做其底色,这样不仅能够表达出银行机构的概念,同时也展现出了其具有的社会功能。其造型结构简洁,内涵深刻,因此具有较高的功能以及内涵价值。

(三)多个汉字形象组合设计设计师进行汉字设计时,把几个汉字之间的结构进行良组,从而产生一个综合的新形象。如中国人非常熟知的永久自行车,就是把“永久”两个字巧妙地组合成为一个自行车的造型。设计师运用形象化的艺术概括方法,表现旋出简洁、鲜明的艺术魅力并反映出商业性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设计师在采用汉字设计标志中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称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二、篆刻艺术元素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

篆刻是我国独特的一个艺术种类。它的外在形式有朱文、封泥等,并蕴含着历代杰出印学家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因此篆刻这门艺术在艺术家的手中以一定的方法转瞬间就能变化出万千气象。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就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性的主体图案进行的设计,这种世纪方式在整个奥林匹克会徽设计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史无前例。会徽印信中所运用的“京”字,形象的表现出了繁荣的北京正以无以伦兵的热情迎接着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到来。印信的阴文又将“京”字变换成一个迎接胜利的运动员形象,这个形象也将力与美两种因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运象动中传达出人类体魄和精神的双重之美,是体育精神的完美全释。

图形的拼组教案 篇12

1、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2、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二、新课学习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 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 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 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 学生汇报。

(2) 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 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 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 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

(1) 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 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

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图案。

(3) 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 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 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 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 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三、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有时间的同学可以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用4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出图形或图案用4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种不同的图形或图案来?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 篇13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赏赐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来复习一下。说算式让学生抢答。

随意的说。

第二:先动手做一个折风车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教材27页第一题:沿虚线折一折)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最后让学生明白: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

第三:用几个平面图形来拼组一个平面图形。

使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材28页做一做)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圆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等等。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识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

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猜想阶段,再让学生验证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

(1)请每一个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学生读要求后,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操作,寻找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学都想出办法来了,下面小组交流。请看要求:

(2)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不要重复说。

(3)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小组想出那些办法?)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边相等。)

教学设想:在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实效性。

2、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老师想出道小题考考你们,敢做吗?你能把长方形纸变成做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吗?谁愿意上前来表演?”(要求边剪边说过程)

“你能说说正方形里有几组对边吗?(要求学生指出来)你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四条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注意引导,怎样能让四条边对齐)

汇报交流,总结并板书,四边相等。(过程同上)

3、做风车感受图形的转换

“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聪明,现在我们放松一下,做个风车玩玩,谁愿意上来教大家做?(要求观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个一样的三角形)吹一吹,让你的风车转起来。看一看风车转起来象什么形状?”

“你们做的风车真漂亮!老师有个建议,希望你们把风车送给我,让我布置学校的展览室,好吗?”(收集风车)

教学设想:做风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作完风车后,教师设计用风车布置展览室的情景,既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转移注意力,有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意识。

(三)简单图形的转换

“我们只是用一张纸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发现正方形可以剪成四个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是个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学生用学具拼摆图形,展示。)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相同的图形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中的图形美。

(四)巩固应用

1、“你们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用它们拼出一个新的图案。”给学生送礼物(29页的1题:用8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形状?)要求小组合作。

各小组展示汇报,评议哪组好,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设计那么多的漂

亮的图案,简直就是小小的设计师。老师想请小设计师帮我个忙,行吗?老师搬家要铺地板砖,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地板砖的花色吗?”(学生用地板砖模型动手设计。完成教材29页2题。)

展示,交流,你认为老师选哪一种呢?

(五)圆形转化成正方形

“你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圆形一直没用,它可不高兴啦,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圆形)瞧圆形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你能把我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思考,尝试,在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时,要求看书。)着急了吧,别急,让咱们的好朋友——数学书帮帮我们吧。”(完成28页做一做)

“看书前,老师给大家提出要求:

(4)请仔细看书,看懂后说给同桌听。不懂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学生仔细看书,交流,请同学向全班解释。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圆形纸剪一剪。请一个同学示范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完成。

(六)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正方形再转化成圆形吗?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六、教学流程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夯实基础 发展技能的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旧知导入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进来!在掌声中出示米老鼠图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请同学们去参观,你们高兴吗?这时出示房子图片。接着,让学生观察说出房子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情境的导入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

第二板块:预习汇报 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时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课前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操作空间和探究空间,同时更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巩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个活动:

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什么特点””学生主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同时,我又通过课件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活动二:拼组图形

学生通过预习数学书27页例2,对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件汇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同伴交流,由学生自己讲解“用了几个什么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活动三:做风车

“做风车”这一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否则就成了手工课。所以课堂中,我把重点放在讨论“风车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图形是如何转化的?”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我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第三板块:夯实基础 发展技能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

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以上是我对《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5

【说设计思念】

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2.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够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2)教学难点:平面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4.教具、学具准备:

的风车,各种平面图形,固体胶、剪刀、纸

【教法学法】

我主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设计恰当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说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首先,我将风车作为礼物呈现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趁机问:你知道这个风车是怎么做的吗?借此引出正方形、长方形,并说明本节课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把这些图形拼一拼,引入课题《圆形的拼组》。

2.创造性地运用电教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关键是在充分利用电教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际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特点,会拼组一些简单的图形。

3.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这一节课的收获、感受,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4.拼图大赛,课后延伸

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实践创新活动的拼图大赛,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一些生活中有趣漂亮的图案拼在纸上,让学生既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拼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教学,是有用的数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应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操作,动口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是活泼的数学——数学与活动相结合;是生动的数学——数学与电教资源相结合;是亲切的数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智慧的数学——数学与创造相结合。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6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图形的拼组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 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平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平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 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正方体的拼组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平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独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独立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长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独立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平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2、mp-lab的平台出示用正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猜一猜,老师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平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设计师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3、提问: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 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平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手段,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平台进行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平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说课:分数除法(一)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_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_lab的优势。

1、利用MP_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_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_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_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_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_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_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_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_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_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_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_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_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介绍下一篇:保护书籍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