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精选10篇)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1

“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易经》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义,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武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它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普通人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然则概括而言,“人文关怀”是人们指对与“人文”所涵盖的诸多方面的关注、关怀、关心或关爱。

一、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意义。

在大力倡导现代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除了应对教育对象或现象抱着人文关怀的态度以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意识。这与学校德育工作任务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学校德育是人一生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不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显然,“人文关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体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工作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并对小学、初中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数量和篇目作出了硬性的规定。因此,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原素,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惟、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气,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充分挖掘古诗词中人文关怀的原素。

中学语文的教材中所选的相当比重的古诗词,其内容和思想均极其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极具人文关怀成分的精华之作,也有些是人文关怀思想的反面作品。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做到善于研究,认真解读古诗词中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人文关怀要素。以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1、在吸收古诗词思想精华中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中说道:“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无心织布,惟有叹息,接着断然作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决定,再到后来不愿有违初衷,只“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从来忠孝两难全,更何况她是个女子。相比之下,一方面木兰更喜欢过独立自主的生活,为了人伦亲情她敢为人先、不求功爵,这正是她人格魅力之所在;另一方面可见木兰喜欢过平常人的生活,对战争生活的厌倦。在这一方面上类似的思想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张养皓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乐府诗《十五从军行》等。

反映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的诗词作品有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观刈麦》等。表现出离别时对友人的关心与劝勉的古诗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汉魏以来送别诗的传统格局。再有学过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功利熏心是人性的扭曲,诗歌熏陶是人文的关怀。语文教学若能多一点“乌托邦”的话,学生便能享受到古诗词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古诗词是醉人的,诗一般的交流、对话是迷人的,看到诗人指点的方向是多彩的,觉得人活着的理由是充分的。若能多一点“乌托邦”的话,学生便能真正体验到诗词大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的汉民族精神风范和人文涵养。

2、在批判古诗词思想糟粕中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2

1 注重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

1.1 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单纯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越来越认同医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其本质特点是人文关怀[2]。因而, 现代的医疗服务强调以人为中心, 需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在这样的时局下, 护理界提出了一种新的护理模式——人文护理。这种护理模式的目标是为病人提供心理、生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护理教育, 它的任务也从原有的只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从疾病到康复的全过程的护理。这就对对我们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教育必须与发展同步, 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的传统护理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卫生人才的需要, 注重护理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已逐渐被教育者所重视。

1.2 社区医疗发展的需要

现在, 我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正逐步完善, 社区医疗服务在医疗设备、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上于医院相比是有一定距离的。再加上居民的传统观念, 导致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利用率不高。但是, 社区卫生服务所提供的连续的、可及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服务却是医院很难做到的。因而, 社区卫生服务首先要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 发挥社区医疗服务的优势, 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 打造一个具有人情味的医疗氛围,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医疗的发展。

1.3 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而人的生命、人的健康则是“人本之本”。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 也越来越关注医疗服务的质量, 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 但是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却没有因此提高很多。而且随着人们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也随着提高了。我们所培养出的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护士, 可以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2 社区护理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的措施

2.1 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社区护士的职能决定了社区护士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 还要有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而当前的社区护理教学中人文学科薄弱, 并且在整个的医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医学技能的学习和培养, 却忽略了人文关怀情感和人文关怀技巧的培养。人文关怀教育, 可提高护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 树立关怀照顾的护理理念[3]。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际沟通等相关人文学科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这类知识, 以便以后灵活应用。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要将人文关怀意识贯穿到整个医学教育中,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人文关怀意识。

2.2 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对一个医学生来说,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更像是一个启蒙者, 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会是终生的。只有具有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学生。因此, 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 也要注意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和影响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教师可采用自学、参加专题学习班、外出进修等方式学习人文知识, 自觉加强人性化意识的培养[4]。

2.3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

社区护理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后, 深入社区在基层社区护理人员或学校带教教师的指导下, 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进行社区护理的过程[5]。通过这种方式, 增加了学生与病人和社会的接触这种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可以训练他们的专业技能, 培养他们的情感。廖晓春等对九江医学院2002级护理大专班社区实践后调查, l00.0%的学生认为对其护理观念的转变帮助较大, 增强了其作为一名未来白衣天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6]。由此可见,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2.4 加强人文关怀技能培训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育, 有些学生可能已初步形成了人文关怀意识, 那么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 这就需要加强人文关怀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医患交流、病例示教、模拟就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人文关怀技能。还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的机会, 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如何有效交流和给予关怀。通过这些培训, 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 可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瑞霞.将人文关怀应用于疾控中心门诊护理工作[J].中华护士杂志, 2009, 10:64~65.

[2]刘奇.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3.

[3]章晓幸, 王菊吾, 季兰芳.开设人文关怀课程, 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J].护理研究, 2005, l9 (3) :460~461.

[4]朱群娥.实验教学中护生人性化护理意识的培养[J].护理研究, 2005, 19 (10) :2051~2052.

[5]陈四清, 彭兰地, 刘梦清, 等.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加强社区护理实践的尝试[J].护理研究, 2007, 21 (11) :2901~2902.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3

【关键词】古诗教学;人文素养;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一、配乐吟颂、增强积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词句、培养悟性,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象到了满园的春色,想象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古诗文诵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行为。在吟诵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不要用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自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所在,这如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外因虽然好,但内因不起作用,外因也是枉然,而自悟恰恰是内因起作用的表现。所以,自悟能力的培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因为预习是感悟的前提,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可以粗略的领悟作者的观点、情感,获得与作者初步的沟通,而这期间教师应指导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俗话说:“闻千曲不如操一曲”,课堂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说”让他们在“说”中进一步领悟古诗文中所包含的种种人生哲理、人生理念、人生体验,以便更清楚的解决预习时的疑问。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无非是借用这个例子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取材、命题、立意、组材等方面的技巧。进而来体味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来指导学生写作与做人,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文恰好是这样的典范。

三、借助画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依次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图时的观察点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赏析后明白作者的观察点在草堂,首句写屋外近景,平视黄鹂绿柳。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写天上的景物,仰望鹭上青天。第三句远眺西岭千年积雪。末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然后深钻,明确各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图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高潮。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

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是我们开展吟诵活动的最终目标。吟诵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把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四、扩展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五、运用多媒体,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古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古诗高度精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外,还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地理位置或风土人情等。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差很远,他们不可能理解古时的许多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环境,介绍当时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易于明白诗中的方位,诗意自然易被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先用图片介绍黄鹤楼,然后问诗中为什么用“西辞黄鹤楼”来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出示当时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在西边,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东边,所以用了“西辞黄鹤楼”。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4

——《穷人》教学反思

棠溪小学陶牡青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穷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本学期,我教学《穷人》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内涵十分丰富。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语文知识内化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可是,平白的说教,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不如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一切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来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反思我教学《穷人》一文,注意利用文章中的桑娜这个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倾注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新课标》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 1

物衬托法,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这篇文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桑娜夫妇乐于助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不乐于助人,桑娜夫妇身上的这些精神正是有些学生所缺乏的,需要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和感召学生向桑娜夫妇学习。备课时我预设教学的亮点:运用动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一点“语文味”来。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彰显人性善良美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教学时,学生对穷人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不合理的制度充满了憎恨,怎样能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穷人们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穷人们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与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的表达了对穷人们的同情,对沙俄社会的憎恨,对桑娜夫妇善良品质和助人的精神的赞叹,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二)抓关键词,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这一课,可以采用“理盾线索,品词析句,入情悟理”的教学路子,把认识物同发展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相结合,实现文道统一,既教书又育人。理清线索 教师在提示课题、交代时代背景之后,用十分投入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穷人》所描写的异国海边即渔家小屋的情境之中,去聆听海风的呼啸和波涛的轰鸣,去了解那发生在穷人们中间的感人故事。而后提问学生:“《穷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重点写了哪几个穷人?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等夫——看夫——夫回”的叙述顺序。继而,教师提出如下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桑娜是怎样等待自己出海打鱼的丈夫的?在她点亮马灯出门看望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归来时,她又想起了谁?结果发生了怎样的事?她又是怎样处理那意外发生的事情的?她的丈夫回来以后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这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分析课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穷人》一文,课文很长,就得找个文眼。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复杂心情的词。学生找到“忐忑不安”一词,其实,这个词就是那双关键的眼睛。接着,学生自由读“忐忑不安”这个词,再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通过“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忐忑不安?”两个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紧接着又让学生进入角色再读……步步深入,学生就能逐渐体会到“忐忑不安”一词的内涵,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三)感情朗读,走进桑娜的心灵

通过理解课文,我们知道桑娜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感情朗读是最能带动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形式很多的,如开课时的自由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个别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读书时间。这篇文章心理描写很细腻,指导朗读方面我做新的尝试。就是往评价朗读方面去想。“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的评价,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而至于“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学生是没有办法得知的。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对于每一次接下来的朗读者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学生无从“发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指导朗读句子时,学生反复阅读,逐渐被桑娜独特的善良所打动。

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以点到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叶老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师经由这扇窗,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的风景。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渗透两个方面“人文性”:

1、克服压力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人性光辉。

2、桑娜的勤劳善良。与桑娜对比,你有那些地方要学习的?让学生谈收获,把桑娜的精神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四、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内化人文素养

理论要结合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别人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在日常行为作风上表现出来。

(一)课外延伸活动

学习课文后,我不敢怠慢,马上举行“我和桑娜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把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和助人的精神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要求学生最少学习一种桑娜的精神放在学习、生活上来比较,一周后写学习总结,在班会课上把自己的事例展示出来。

(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是为了不教,授给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悟。教材中课文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语文学习只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肚子”还不够“饱”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达一百万字。诵读经典诗文、名家名篇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篇章,往往倾注着作者深厚的的感情:或热爱祖国,或感悟人生,或歌功颂德„„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

3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另外,号时代脉搏,不与时代脱节,值得关注一些紧贴时代的报刊杂志和名人传记,如《读者》《意林》《小学生之友》等。

(三)生活实践 内化人文素养

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辉。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学会感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文明之星照我前进”、“敬老爱幼”、“吃苦算什么”等,然后以口语交际、习作、表演等的形式将具体情况汇报交流,及时鼓励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环保,学会吃苦。学生从一个个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己的责任,也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成长。

另外,厚积薄发,我们也应该重视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个人品德素养方面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洋溢着人文气息,并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作品浩瀚如海,是巨大宝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源泉,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提高。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课堂联系社会生活,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潜伏学生心底的人文素养闪亮起来,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学科真正为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服务,使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进取,从而创造更美好人生,建设更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

五、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5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对名人故居的讲解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进行机械而简单的介绍,不能把握名人故居讲解中的精髓,未能给游客以真善美的体验.对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名人故居导游讲解”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性,以及导游讲解的人文性与独特性.

作 者:吴云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劳动技工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G71 关键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6

一、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

音乐是人文性的学科, 它用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培养爱美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应做到:

(一) 进行思想的熏陶、道德情操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大量具有道德感染的歌曲。如:《中国中国我爱你》、《祖国祖国多美丽》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少年, 少年, 祖国的春天》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彝家娃娃真幸福》、《金孔雀轻轻跳》表达了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友爱之情;《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人……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教育,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小学音乐教材里的每首歌、每首乐曲都经过了编者精心的挑选和设计, 充溢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有的刻画了美的人物形象, 如《雀尕飞》、《老师最理解我》;有的描绘了美的自然景色, 如《三峡柑桔甜又香》、《我的小花园》;有的表达了美的心愿, 如《真善美的小世界》、《摘星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体验美与丑, 分辨善与恶、是与非, 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

二、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

教师要勇于打破“满堂灌”、“抱着不敢放手”的陈旧教学方法, 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设置问题、自己动手给予解决。

(一) 放手独立完成

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独立去完成, 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理解歌词内涵、用乐器吹奏曲谱等。

(二) 让学生合作学习

因各种原因, 学生在音乐中各方面能力发展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吹奏能力较强, 有的歌唱能力不错。将学生按各种特长分成若干小组, 共同思考和学习新知, 合作中既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 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协调性和团结友爱精神。

(三) 活动学习

在学习中可通过一个个的活动推进学习的进度, 如小歌星赛、绘画比赛、小小演奏家等。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具有竞争意识, 培养表演欲望, 激发参与积极性, 从而达到学生愿学、乐学的目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

首先要打破旧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念, 教师尽量不做学生能做的事, 不说学生能说的话。音乐课大致可分为唱歌课、唱游课、欣赏课、综合训练课几大类, 教学的一般过程分为“预习——新知识传授——巩固练习”。

(一)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环节, 是课堂学习的 前奏, 许多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就能独立解决

如教授《摇篮曲》时, 可让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何为摇篮曲, 了解舒柏特的生平, 了解中外一些优秀的摇篮曲。学生查找资料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这些远比教师的讲解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预习还包括教师的课前备课等,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点, 针对课堂的学习情况, 灵活处理疑难点。

(二) 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学生课前的认真预习参与了多种思维活动, 它为课堂中师生的共同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 学生主动、兴致勃勃地学习, 让学生尽量自学自悟, 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学习歌曲《山峡柑桔甜又香》时可这样设计, 解决难点:

A.了解宜昌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风土人情, 结合以前所学的歌曲, 如《雀尕飞》等, 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B.根据歌词进行想象绘画, 用画笔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

C.结合绘画内容分小组演唱歌曲, 用歌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再如学习美国儿童歌曲《铃儿响叮当》一歌时, 教师可选择中外几种用不同风格进行演唱的版本让学生欣赏, 对比总结出歌曲不同的风格特点, 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歌曲情绪进行演唱及创作练习。

总之,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使学习者成为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 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三) 巩固练习能启迪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创新, 发展 学生个性

要让学生多听、多唱、多表演, 利用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 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音乐实践活动。

没有创造性就缺乏生命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个性的丰富创造了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要倾注人文关怀, 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做到“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生命, 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品德;教学运用

一、在师生关系中彰显人文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的健康人格的关键。教师应该敏锐地感受到学生心灵的需要,要给学生深情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通过情感交流来协调学生之间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教师可以放下架子,以诚相待,力争取得学生的信任,常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心等。教师不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怀,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如走在路上碰到认识的学生,如果他们选择避开你,你可以主动与学生打招呼,笑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见到老师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1.关注现实,让学生感悟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现实,感悟生活,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可以亲近、可学、可用。学生觉得上思想品德课就索然无味,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仅注重科学精神而缺失人文关怀,思想品德课远离学生实际,学生缺乏思考、体验、感悟的氛围和机会。思想品德教学唯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事例中去体验,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结合“5·12”地震事件,让学生了解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事例,从中感悟民族精神的力量。

2.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主人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进而创新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针对一些知识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有必要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平时在批阅学生作业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很多新奇的答案,这时候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平等交流,听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正确评析,而且一定要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3.学有所得,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有所得,一种成功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人第一次的成功会激发他获得千百次的成功的欲望和信念。”要让学生觉得:我有实力,我很自信,我要去学习,我能够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以差生能“吃得了”,优生能“吃得饱”,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既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对差生及时辅导,在全班学生都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冒尖露角,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教学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的问题上要下了一定的工夫,我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在教学评价中凸显人文关怀

1.要善于激励

本着生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实施激励性评价,以“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价值标准,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努力,欣赏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个性

发展。

2.要重视过程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既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人格和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要重视发展

在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省学习过程,改进思考与学习方法,发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欢乐,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稳步提高。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学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适时创设思想品德教学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人文关怀”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寓教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映霞,马育璇,罗桂元,等.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7(03).

[2]陶云章.政治教学中人文关怀的不足与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2005-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五中学)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8

一、进行跨文化意识教学,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新标准英语》教材是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大量渗透了英美文化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进一步拓展知识,把更多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在教《Atthezoo》一课时学习很多动物单词,这时可以讲授许多英语知识。如:我们经常用牛耕地,因此比喻某人力气大时会说“力大如牛”而英语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

big fish(大人物)则不能说成是“大鱼”;rain cats anddogs(下倾盆大雨)不是下猫下狗等等。这些习语或习惯用法不能单独去记,切忌“望文生义”,因为成语具有整体性,一定要在上下文或情景、场景中去记,才能记忆深刻。

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教育,可以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方面同时进行。

一、在课堂教学中关心学生兴趣,关注学生情感,体现“人文关怀”

英语教学的开展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孩子们浸泡在英语的氛围中,时适度的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freetalk,如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Jim.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I am fine,too.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d 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d like some eggs.Id like some milk……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注重“人文关怀”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电话,电视,网络,广告牌,食品包装等处处可以看到英语。因此,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应树立大课堂教学观,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而非机械性的抄写,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使英语真正运用于生活实际。如让孩子收集英语名言和谚语,制作英文书签,根据班级英语程度,让孩子编辑班级英语墙报和各类英语小报,编写看图故事,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等等,这些生活化的作业,学生特别感兴趣,因而全身心投入,想方设法查资料,绘画,设计策划,请教父母,乐此不疲,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吸引力,也使英语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还可以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英语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 人文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3-01

人文意识即是人文精神被整合到意识主体之中,成为意识的一部分。人文意识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了解人文意识需要先了解人文精神的意义。人文精神要求以尊重人的情感为前提,以弘扬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力,完善人的人格为目标的素养追求。

一、人文意识的内涵

人文精神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将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成个人的品质特性,受高雅的艺术熏陶转化成个人完善人格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不是简单的掌握了单个课程的知识就能具备人文素养,而是在在掌握了一定社会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形成,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所渗透出的一种精神。人文意识从感性的角度来看,是以人为本为宗旨,其意义是对人的理解、尊重、宽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是以展现个人价值为宗旨,其意义是对人的命运的忧患。人文意识的形式活跃在生活之中,体现在各种行为之中。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忽视学生人文意识的表现

(一)教学中的应试教育的弊端

当今学生的学习,太侧重于以考试为目的。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有它的好处。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考试能鼓励或者鞭策学生的学习动力,考试给与学生以学习压力,具有积极意义。考试还能实验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考试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弥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且无处不在。校园里的竞争尤为突出,莘莘学子深夜苦读不就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名次吗?竞争的压力导致学生只能埋头于课本教材之中,而对于课本之外以及通过课本知识从而推广到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人文精神不愿也不能去研究、探讨。

(二)教学资源的缺少及教学活动中的忽略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得不承认教学资源的短缺是开展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仅靠悬挂在黑板上的地图及摆放在讲坛上的地球仪已经不能在吸引学生的眼球,不能在提起学生的兴趣。不是积极的学习,自然就不会有高效的课堂效率。学生连基础的课本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又怎能要求学生培养人文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教育学生是一个很广阔的定义,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对人文意识的培养,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可是,有许多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以为只要教出好成绩的学生就可以,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途径

(一)教学中的教学思想的改变

在当前大环境下,应试教学虽然没有办法一时改变。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不断落实,国家对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不断重视,对于初中地理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不止符合国家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而且对于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改变以往只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在确保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从做人、做事做起,做到理解、包容别人,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此外还应在教学中穿插引入课外的知识,引导学生思维上的创新,以补充学生的知识量。教学思想上的改变,就能在感性和理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教师首先从思想意识上改变,改掉以往只以传授知识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穿插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改善课堂的氛围,使得课堂活跃,还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出人生的真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是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在交流时教师还能旁征博引,引领学生对知识、人生的感悟。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适时适地的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地理这门科目若总是拘泥于课堂之中,缺乏活力,从而失去生机。虽然国家有相关规定,但是笔者认为只要组织好学生,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三)提高教育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笔者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单靠三尺讲坛,一本教案已很难满足于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地理的教学,如果只是依靠课本上单一的图片和教师手中的地球仪,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需求。具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师,具有各种先进的辅助教学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促进作用。从而对学生的人文意识的培养也有益。

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教好的人文素养,符合了国家新课改的改革精神。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有利保障了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爱荣.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篇10

关键字:政治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一、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原因

思想政治具有显著的人文性。我们为什么要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功用

现在,由于“一考定终身”的存在,中学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发生了悖离。人文素养的培养逐渐淡化甚至被放弃,政治教学也不例外地围绕着中考而展开,应试技巧几乎成了中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把握被格式化为一个个标准的答案。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和漠视现实中政治教育的不足,而应还政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本来面目,明确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今天政治教育所应承担的最基本功能。要自觉地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政治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

我们政治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近代以来,人文素养的缺失扭曲了人性,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诱发了人的贪欲和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种种危机。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冲突时有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还没有消除;高等院校招生专业设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一根本在现实中还很脆弱。因此,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应将科学与人文素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要大力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在日常的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 重视政治教学观念的转变,用学习的过程取代学习的结果

政治学习跟一般学习一样,也是一个内心不断受到刺激和自身体验的过程——从感知政治现象、积累政治知识,到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考以了解政治的因果关系,找到政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政治和现实的过程。鼓励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解决日常生话、学习和思想上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使政治知识活化为学生认识现实和预测未来的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实用性。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联系现实讲政治,抓住那些与学生思想“热点”和现实问题“热点”密切相关又有内在联系的政治知识,实行重点突破。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并真切感悟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热爱政治、学习政治、学好政治,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功能。

(二) 重视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现在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我们应把这一手段应用到学生的政治学习中。如开展一些有关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以开拓其视野,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三) 防止政治教学的功利化和工具性,回归人文性

人文性,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我国,现行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导致了学校高度科学化的课程体系,而科学知识在教育中常常体现它的工具性,导致一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之一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学科知识中的人文性被浓烈的功利色彩严重地遮蔽,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削弱。

(四) 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在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政治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功用。

(五) 重视政治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者。因此,政治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来形成人文的政治教育观,而且要通过自我学习、在职培训等来掌握哲学、艺术、民俗、宗教等人文知识,关注政治研究的前沿,提高政治专业学识水平。同时也要整合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和其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不断进行思考,从而丰富和完善政治教学观和人文素养。

上一篇:自动化方面的技术趋势下一篇:记忆的味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