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通用13篇)

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 篇1

(1)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时效性;

(3)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5.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

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6.会计电算化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进一

步发展。

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 篇2

人类歌唱发声的过程是一种生理和物理的活动过程,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意识的活动过程。

人体的各种器官和肌肉都布满了神经,这些神经全都与大脑相通,当人体需要做出某种动作时,大脑便会通过联通某一部位肌肉或器官的神经发出指令,这些部位的肌肉或器官便会按照接收到的指令去工作。与此同时,这些部位或器官的神经又会配合人体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和听觉器官)适时地将现场情况不断的反馈给大脑,供大脑不断做出调整指令,指挥这些部位和器官完成某一动作。

我们歌唱发声也是一样,由大脑将歌唱发声的指令通过传导神经发布给相关的发声器官和肌肉组织群,这些发声器官和肌肉组织群根据指令协调动作发出声音。与此同时,我们的听觉神经又会将收听到的,我们自己发出的声音信息通过传导神经反馈给大脑,大脑据此不断地作出调整校正,使我们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如此往复循环。这样一个歌唱和发声的过程,就是我们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完整过程。

人类的歌唱和发声是一种生理的也是一种心理的活动过程。从生理的角度讲,它是一种特殊的高级行为,是人的呼吸器官、语言器官、情感表达器官等十分巧妙、和谐的生理动作行为的组合。从心理的角度讲,人类的任何行为和动作,都是受心理意识主导的,即受到心理意识的支配,完全不受心理意识支配的行为和动作是不存在的。

人类歌唱和发声的动作机制和技能就是心理反应而引发的生理事实。反过来,生理事实又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从而指导或影响生理动作,完成歌唱和发声这一动作行为过程。

人类的歌唱和发声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过程又会产生物理作用,如音高、音色、共振、声音的明暗度、频响度等等,说明人类的歌唱和发声当然也是物理的。但是,人类一切生理和物理的动作行为发生过程,都要受到心理意识的支配,人类歌唱和发声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的活动过程。所以我们说,心理意识主导着人类歌唱发声的生理和物理的活动过程。

二、歌唱发声是在心理意识主导下的意志过程

任何一位演唱者对自己歌唱发声的音响效果都有一个预先设定的标准、要求和模式,这个标准、要求和模式就是主导我们歌唱发声动作和行为过程的心理意识(就声音模式而言),这种心理意识在声乐专业术语中或可称之为声音观念。

声音观念是每一位演唱者预存于自己头脑中的歌唱发声的行为目的,演唱者让自己的意志过程从属于这个目的,并以这个目的来指导自己歌唱发声的行为方式和方法。试想,倘若没有这样一个自觉意识的目的,我们的歌唱发声也就失去了有意识演唱的前提,成了没有任何标准、要求和声音模式的乱唱。我想,这种情况即便是在自然人(非学习声乐者)的歌唱发声行为中都难以见到。

演唱者的歌唱发声是在对特定目的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受特定目的的支配和引领,经过思考确定计划和方法,进行有特定目的的意志行为来加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演唱者的歌唱发声是一种在心理意识主导下的意志过程。

如前所述,凡歌唱者对自己将要发出的声音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概念模式,遵从这个概念模式,歌唱者会调动自己相关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语言器官和情感表达器官协调一致的动作,以便使发出的声音符合预先设定的概念模式,达到歌唱发声的行为目的。

例如:歌唱者首先会调动符合歌唱要求的相对深的呼吸,松开喉咙,让气流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吹响声带;与此同时,还要制止或抑制住某些不符合歌唱目的要求的错误动作行为,调整调动语言器官和相关肌肉组织群,与呼吸器官协调动作,发出与预先设定的概念模式相一致的声音来。

三、心理意识主导人的动作和行为过程之歧见

人类的动作和行为过程受大脑意识的支配,这一观点已经在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被证明并被广泛认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长期学习声乐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恐怕也都会碰到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身体上的很多肌肉群或器官组织常常会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和支配。这样说或许大家会认为与前述不符,其实不然。

细心一些我们会发现,人身体上有一些不经常得到锻炼的组织器官和肌肉群(除手、足、面部等器官外)的确不那么容易被调动。例如耳朵,很多人能够让它动起来,但也有很多人怎么也动不了。再如分别挑动左右眉梢,有人能够挑左眉梢,但右边却无论如何也动不了。有的人能够挑右边眉梢,左边却动不了。还有的人左右眉梢一起能够挑,分开却动不了。这些例证都说明,因为某些神经传导方面的原因,心理意识并不能完全左右人的动作,人身体上的很多动作常常是下意识的,在我们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尤其感觉如此。

我们知道,人体发声器官的构造大体相同,都有肺,气管,喉咙,声带,口,鼻等,可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会千差万别?这是因为人体和人体器官的个体差异,以及呼吸气流作用于发声腔体的大小、形制结构上的细微差别,还有不同管道引导呼吸气流在方向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就声带而言,有的人声带又薄又短,这样的声带便于发出高且亮的声音;有的人声带长而厚,这样的声带便于发出低沉而浑厚的声音,我们人声的分类基本上是基于这些人体和人体发声器官的个体差异来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等类别的(当然还可分得更细一些:如花腔女高音、抒情性女高音、轻型抒情性男高音等等)。

我们知道,人声是一件吹管乐器,这个吹管乐器的每一个构建都是可调的,而且每一次的调整都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改变着这件乐器的结构,这些乐器结构上的改变,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了乐器内气流的大小以及流动方向,其结果必然是每一次调整都改变着人声这件乐器发出的音响效果。如此,千差万别的人声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前述我们已经了解:歌唱是人通过在意识主导的行为意志过程驱动下的一系列生理动作,来达到的对人声的吹管乐器的调整。但在学习声乐时,我们又确实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某些器官和肌肉组织群并不能完全为意识主导、为意志所动,就如我们已经讲到的耳朵、眉梢一样。与歌唱相关的器官大都处于体内,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需要单独调动它们,因此要指挥、调动甚至协调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动作则更不容易。这种情况已被我们在歌唱实践中无数次的证明,在此勿需累述。

那么,在歌唱实践中我们是怎样调动,或者说依赖于什么来调动相关发声器官并且协调它们彼此间的动作呢?我以为是依赖于意识主导下的臆象(意念、想像)来完成的。

声乐艺术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唱技能,学习声乐的过程就一种“悟”的过程。这个“悟”,就是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比照榜样的声音模式,结合自身歌唱条件,对自己的歌唱声音加以塑造。在这个塑造当中,我们会比照榜样的声音模式,感觉、体验自己的歌唱声音,并不断进行调整、修正;再比照、再感觉、再修正,如此反复的过程。

我们所说的“悟”,在声乐学习上更具像的解释是臆象。凡从事声乐者都知道,声乐学习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技能学习,它没有一个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且形象的参照物来加以模仿,我们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语言器官如何动作,如何协调也看不见,假如老师只是简单的告诉我们呼吸怎么动作,喉咙怎么动作,嘴巴怎么动作,我们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况且我们也无法简单的调动某些与歌唱相关的人体器官(如前所述)。这时候有经验的老师通常会用“感觉”来启发学生,例如提上颚,我们试想一下怎样提动上颚?结果可想而知,所谓上颚是根本无法提起的。所以老师常常会用“打哈欠”的感觉来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这样非常形象或具象的想象(臆象)来揣摩和掌握提上颚的感觉。

综上所述证明,因为某些神经传导方面的原因,心理意识并不能完全左右或直接支配人体的某些动作和行为过程。人体的某些动作和行为过程是在心理意识的主导下,通过臆象协调各器官的动作和行为来达到的。

四、歌唱发声的下意识动作或行为过程的培养

正因为心理意识不能完全左右或直接支配人体的某些动作和行为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的实践过程中更多用到的是“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意念”。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歌唱的呼吸要求就有“气沉丹田”的说法。意思是歌唱需要有一种深达小腹丹田的呼吸,从生理的角度讲气达丹田是不存在的,因为小腹并不是呼吸器官,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这里讲的气达丹田我以为还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念。主要是说要用小腹的力量来帮助歌唱时肺的呼吸,深的呼吸则是要求歌唱者用肺的底部来进行歌唱时的呼吸工作。

实际声乐教学中,老师常常会用到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倒置的打气筒,小腹就是打气筒的活塞,歌唱时我们是靠小腹这个活塞的压力,将气息从肺的底部压出去。

人体的自然呼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下意识的、非常自然的动作,而歌唱的呼吸则是建立在自然呼吸基础之上,又不同于自然呼吸,有一定气压强度和气息压力的,深的呼吸。

自然呼吸时,人体的肺部有一个自然扩张和压缩的动作过程,而歌唱呼吸,我们将小腹比作活塞,胸部和上腹部(准确的说是两肋部分)就是气筒,它们在吸气时是扩张的,而呼气时往往也是扩张的感觉,这个动作在声乐理论上叫做保持。即呼气时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这样一种状态让肺的下半部分蓄满了空气,且具备一定的压力,再借助小腹向里向上的推动,就给我们声带以适当的气流强度和压力,使其发出声来,这就是我们歌唱发声所要求的呼吸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说到呼吸,老师常常是借用打气筒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讲述,方便学生的理解。而学生在体会“气沉丹田”的歌唱呼吸法时,则往往依靠“臆象”中的感觉。周小燕先生在谈起歌唱呼吸的保持状态时,曾形象的比喻两肋向外向后扩张的感觉是:“像两个呼扇着张开的蝴蝶翅膀”。当然,不管是怎样的比喻,学生在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总会沿着自己的想像,不断去感受体验并最终总结出自己的感觉。

学习声乐的过程是一个习惯培养的过程。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要求的是下意识的动作和行为过程,意思是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过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将这个非常自然的行为过程变成我们个人的一种行为习惯。

我们知道,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要靠我们千百遍的重复同一个感觉才能达到。科学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的学习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通过我们千百遍的重复,使其成为自身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和行为过程。这个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来不得半点虚伪,要靠我们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这种坚持便是我们在前述中提到的,是心理意识主导下的意志过程,是一种意志力的坚持。学习声乐最后能够取得相当成就的无外乎这两个字:坚持。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杰罗姆.汉涅斯,黄伯春.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4]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浅谈美感意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美感意识教学培养作用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现象,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思维感觉中的能力思想。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所以不同的老师对美感认识不同,教学方法也会不尽相同。

正文: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审美意识是人们从事艺术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维歌唱,因为唱歌的艺术性能也是一种审美创造的经验,在歌唱技能的培训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艺术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自觉,积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唱歌是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艺术美感的歌唱需要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仅表现在声乐技巧,还包括语调、节奏、音色和动态的艺术音乐以及唱歌的所有元素的整体结构,准确地把握艺术形象,如情感表达、审美意识和声乐教学和演唱的表现力量,它能使歌唱者对呼吸控制,共鸣的控制、,清晰的发音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达到完美。声乐教学审美意识的培养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对歌唱艺术的演唱能力,使學生逐渐形成敏锐的美感和艺术创作能力。

二、美感意识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歌唱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和理性相结合的艺术,歌唱的艺术表现强调的意境美,更要求有技巧。唱歌在漫长而艰苦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掌握和对技能的把握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的审美创造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想象和思维更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技巧培训的理解和应用。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尤为重要。

(一) 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及位置,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 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

(三)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学生情感性、形象性培养

培养审美意识是演唱者成功的关键,一个人没有感受音乐美,无法表达的情感内涵和音乐作品的内在美,更不能引起观众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识不是歌者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努力和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歌唱技能培训过程也是一个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想学习其他种类的审美活动,注重内在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活动,来丰富和提高音乐审美意识的思考。

教师要具有情感和生动的教学。声乐教学本身应该活泼生动、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表现艺术作品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创造一个生动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感知美有深刻的体验,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情感教学表现为教师教学知情统一,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认知,也有利于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生理感知到心理层次的接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唱歌的水平。

四、艺术实践是歌唱审美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和艺术实践积累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艺术实践与生活和谐的美感,使自己成为审美主体。丰富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储蓄是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艺术创作的凝聚力,也表现的基础工作的情感内涵。在歌唱表演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和交流,对最佳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情感表达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唱歌。

五、结语

音乐审美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体现在声乐教学中尤为重要。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提高音乐表演能力,还增强音乐鉴赏能力。美感意识在声乐教学中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绝不是短时期上几节声乐课能够立竿见影的。一定要以“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才会得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高尔泰《美就是自由的象征》[M].

[2]傅国庆《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方法》[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意识的能动作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出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和蜜蜂筑巢,学生说出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不同,并深入分 析中国馆的设计理念,进而得出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回顾历届世博会的伟大发明,感受人类的智慧,并通过分析这些发明,感悟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在认识世界的能力。

3.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发明创造,说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出示国家领导人给灾区人民以精神支持,感悟意识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指导作用,进而让学生自觉树立高昂的精神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4.创设“鄱阳湖的变迁”情境,学生分析由“毁林种粮”到 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而认同我国目前实行科学发展观战略,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过程方法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法,辨别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2)通过社会调查,列举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小组讨论,学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到意识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探究,讨论,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教学难点

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

情境分析法、综合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海世博会会徽、主题、吉祥物、志愿者标志、世博会场馆的展示,让学生感受世博会的创新理念,进入正题。

幻灯片1:出示两张图片:中国馆建筑和蜜蜂筑巢。

【问:】这两种建筑活动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的回答:活动的主体不同、活动的目的不同、建筑的数量不同。【问:】中国馆设计表达了什么理念?

【回答】表达了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有时代精神,坚持环保的理念。

【引导】中国馆从设计-蓝图-建成体现了什么?

【板书】意识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幻灯片2: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讨论】问题1:感到惭愧指的是什么? 问题2: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那儿? 【归纳】感到惭愧是指自然条件中,动物有许多优势,人无法与之相比,比如鸟儿会飞等。比蜜蜂高明是指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做出计划,创造条件,解决自身自然条件无法克服的问题。

【导入】下面我们翻开世博会的历史,感受人类的智慧。

幻灯片3:19世纪的早期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 ──人类的智慧。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的630吨大功率蒸汽机、高速汽轮船。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的电动马达。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的电话、留声机。

【思考】当时的展出有哪些特点?当时都出现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为什么有这样的发明追求?

【总结】人类开始大规模进入工业时代,急需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推动人们对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努力追求,这是一个追求发明的时代,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创造新事物。以汽车为例:

幻灯片4:1889年展出的戴姆勒和本茨的发明──汽车。幻灯片5:1939年纽约世博会通用馆“未来世界”的高速公路。

【讨论】人们100年前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而蜜蜂100年后依然生活在它的几乎没变的旧巢中,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动物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无意识、被动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意识不仅能反映现象,而且能反映事务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追溯过去,而且能推测未来。这就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我们可以主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在座的同学都很好的创造力,希望大家不断学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现实体验】去年上映的大片中有两部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一部是毁灭,一部是开创新世界。

幻灯片6:1958年各国在布鲁塞尔举办了二战后的第一届世博会,展区中央一个巨大的原子塔。

【探究】这是时隔18年后的一次世博会,这次展出项目为什么以原子塔为中心?这时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二战的炮火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原子弹的威力让人们看到滥用核能将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国际社会开始有了《核不扩散条约》,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归纳】说明人的意识有主动选择性,我们从战争的威胁中选择了和平,从贫困和落后中选择了发展,人类不断在选择,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理念。

【板书】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进一步思考】这种不断创造和不断选择,会给认识带来什么变化?

【回答】眼睛可以感受纷繁复杂的世界,通过思维的眼睛,不断认识本质和规律,认识未知的事物。

【归纳】这正人在认识世界的能力。幻灯片7: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幻灯片8: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科学崇拜转向科学反思。1974年,斯波坎举办了一次世博会,它以“无污染的进步”为主题

幻灯片9: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涉及“人类-自然-科技”的讨论。2010年,“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第一次提出“低碳世博”理念。【探究】上面的材料提出了什么理念?

【回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思考】反映人类的哪方面担忧? 幻灯片10:北极熊的家园

【回答】对目前环境污染现状的反思。

幻灯片11:本届世博会的低碳表现:零碳馆。【设问】什么是零碳?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

幻灯片12:电能和热能,可以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而获得,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建筑白天储存的太阳能量将在夜间释放荧光,减少照明能耗。

【思考】这个低碳理念在世博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回答】起到指导的作用,意识可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扩展】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发明创造?举例:互联网。

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自然界打下了人的烙印,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人的足迹。可以称为人化的自然。

幻灯片13:《世界史纲》的作者韦尔斯曾经说:“整个人类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思想(思维)的历史。”

【板书】意识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过渡】意识同时对人的主观世界又没有作用?

幻灯片14:温总理说:“你们要积极依靠各种器材,尽一切能力开展救援,有一分的希望,就要必须付出百分的努力”。

幻灯片15: 在玉树州孤儿学校的板房教室里,胡主席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归纳】国家领导人给灾区人民以精神支持。

【讨论】精神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怎样的作用?──坚定的信念有利于战胜困难,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委靡的精神,使人悲观。同学们也都意识到了这点,所以要学会调节自己,用高昂的精神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板书】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生活也有很多事与愿违的事情。

【探究活动】背景材料 幻灯片16:鄱阳湖的变迁

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讨论】当时为什么毁林种粮?出现了什么结果?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回答】违背了自然规律。

【扩展】历史上还有哪些拔苗助长的事件?大跃进等。幻灯片17:大跃进时的漫画

【思考】空有革命热情,没有认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渡】我们认识到这些错误后,进行了反思。

幻灯片18: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 100平方千米。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思考】江西省为什么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取得了哪些好的效果? 【回答】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过渡】那么改革开放30年取得成功,秘诀是什么?

【扩展】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就在于认清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同学讨论,回答。

首先人要敬畏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行动的依据。其次,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要把二者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板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归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意识的作用,知道了人类认识是不断上升的过程,懂得了做事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

【实践平台】

幻灯片19: 关注一:世博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力有多大?

关注二:世博会所带来的科技效应,未来实现的可能性?

【结束】幻灯片20:谢谢!

【板书】

【教学反思】

收获:本节课设计,以学生关注的“世博会”为背景切入,力求体现从生活到哲学的思维方式。课堂力求体现哲学学科的特色,不断反思,不断思考。

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 篇5

设计联络会议的工作内容如下:

讨论并确认合同设备方案性设计原则,诸如工厂条件(冷却水、供电的电网条件、电力的质量要求、通风、压缩空气)、合同工厂的布置、厂房设计条件和吊运设备要求、主要材料清单、设备的组成、工艺配置、技术参数、设备结构、外购件的选型、控制方案、操作台/盘面布置、操作室、电控室和变压器室的配置等。

卖方与买方合作工厂进行设备接口、生产线整体布局确定等。

卖方提供进行合同工厂厂房设计和采购零部件及设备所需的数据、主要技术参数、主要技术条件和要求,买方对其进行审查。包括下列内容:

1. 对供电和土建的设计要求。控制室、电气室、液压站等对火灾报警系统和消防的设计要求。

2. 设备平面布置图和立面图。

3. 所有设备所需能源介质的种类、流量、压力、温度、质量和主要技术参数;能源介质的交接点。

4. 买方车间配置的详细设计资料(包括配电室、液压泵房和风、水、气的配置方案)

5. 设备通风要求:所有通风、排烟、空调系统的计算资料及有关参数(电机台数,电气盘、箱、柜的数量,发热量等)。

6. 设备本身控制柜、配电柜、电源柜、操作柜等电气设备台数、占地、重量等;操作室配置要求等。

7. 关于买方开展工厂设计所需的电气设计的所有资料(例如短路容量、低压电网的要求及布局等)

8. 标准规范、外形图、配置图、原理图和其它图纸。

9. 设备基础负荷、地脚螺栓、预埋件的详细设计图纸

《数字电路》教学大纲(04) 篇6

英文名称: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学 分:4学分 学 时:64学时 理论学时:50学时 实验学时:14学时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完普通物理、电路分析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数字电路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领域的内容,以及为数字的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深刻理解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数字逻辑电路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接受严格和系统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使用仪器、测试电路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具备正确运用数字集成电路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制数、码制与半导体器件开关运用特性(2学时)1. 数制

2. 带符号数的代码表示 3. 数的定点表示与浮点表示 4. 数码和字符的代码 5. 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

基本要求:

熟知数制与码制的概念、表示方法、性质及相互转换,掌握二极管、三极管MOS管的开关运用特性。

重 点:

二极管、三极管、MOS管的开关运用特性。难 点:

MOS管的开关运用特性。

第二章 逻辑代数基础(4学时)1. 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 2.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及规则 3. 逻辑函数表达式的形式与变换 4. 逻辑函数的化简

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规则,及逻辑函数的表示形式,熟练掌握化简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公式法和图形法。重 点: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和规则,逻辑代数的化简。难 点: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第三章 逻辑门电路(4学时)1. 基本逻辑门电路 2. 集成逻辑门电路 3. TTL与CMOS电路的连接

基本要求:

熟知基本逻辑门电路以及集成逻辑门电路工作原理和外特性,熟练掌握TTL与非门及其它功能的TTL、CMOS逻辑门。

重 点:

TTL与非门及其它功能的TTL门,MOS反相器及逻辑门、CMOS反相器及逻辑门。难 点:

TTL门和OC门的使用区别,三态门的特点。

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8学时)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3. 典型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4. 组合逻辑电路的险象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深刻理解全加器、代码转换、数值比较、译码、数据选择、数据分配、奇偶检测等典型电路的概念和功能,掌握它们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重 点: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译码电路、数据选择电路。难 点: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第五章

触发器(6学时)1. 基本触发器

2. 几种常用的钟控触发器 3. 不同类型钟控触发器的相互转换 4. 集成触发器的主要参数

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触发器的性质,熟练掌握其功能,理解触发器的结构,熟练其触发方式,了解触发器的参数。

重 点: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时钟触发器的触发方式。难 点: 触发器的触发方式。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8学时)1.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典型同步时序逻辑电路设计举例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深刻理解计数器、寄存器、序列检测器等典型的时序逻辑电路的概念和功能。掌握它们分析和设计方法。

重 点: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计数器,寄存器。难 点: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分析和作时序波形图。

第七章 采用大、中规模集成电路的逻辑设计(8学时)1. 译码器 2. 多路选择器 3. 二进制并行加法器 4. 数值比较器 5. 计数器 6. 寄存器

7. 大规模逻辑器件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几种常见的中规模集成电路(译码器、多路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加法器、寄存器、计数器)的外部特性和逻辑功能,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类别、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应用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进行逻辑电路设计。

重 点:

译码器、串路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寄存器、计数器、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逻辑阵列的应用。

难 点:

中规模逻辑芯片的应用。

第八章 脉冲的产生和整形(6学时)1. 555定时器 2. 施密特滋发器 3. 单稳态触发器 4. 多谐振荡器

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555定时器的电路组成和功能,熟练掌握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及多谐振荡器电路构成及其应用。

重 点:

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难 点: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多谐、施密特电路的波形和参数计算。第九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4学时)1. 数/模转换器DAC 2. 模/数转换器ADC 基本要求:

理解数模转换器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权电阻求和网络DAC和R-2R梯形电阻网络DAC的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掌握R-2R倒梯形电路网络DAC的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理解模数转换器的组成及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并行比较器ADC,双积分裂ADC,逐次比较型ADC的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了解电压频率转换器VFC的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

重 点:

权电阻求和网络DAC和R-2R梯形电阻网络DAC以及并行比较ADC。难 点:

权电阻求和网络DAC和R-2R梯形电阻网络DAC以及并行比较ADC。

实验教学:

1. 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及验证(2学时)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熟悉双踪示波器的使用,熟悉TTL与非门外形和管脚引线排列,加深对与非门逻辑功能的认识。熟悉数字电路实验箱。重 点:

门逻辑功能的验证和分析。难 点:

门逻辑功能的验证和分析。

2. 半加器和全加器(2学时)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熟知半加器和全加器逻辑功能及其使用方法,掌握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重 点:

电路逻辑功能的验证和电路的设计。难 点:

电路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电路故障的排除。

3. 集成触发器及其应用(2学时)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掌握触发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习简单时序电路设计。重 点:

触发器功能测试,简单时序电路设计。难 点:

时序分析和波形测量分析。

4. 计数器及其应用(2学时)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掌握同步和异步计数器的设计步骤。重 点:

计数器的设计和逻辑分析。难 点:

时序电路的设计和信号分析测量。

5.555定时器及其典型应用(2学时)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熟知555定时器的基本功能。掌握555定时器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使用示波器观察示波形和测量时间参数的能力。

重 点:

用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和施密特触发器。难 点:

振荡器和施密特触发器的构成,用示波器进行波形的测量和分析。

6. 抢答电路设计实验(4学时)设计性实验

基本要求:

熟悉数字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调试方法,进一步的掌握集成芯片的应用。

重 点: 芯片的应用和调试。难 点:

综合电路的设计和芯片应用。

参考教材:

1.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士雄 数字集成电子技术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欧阳星明主编 数字系统逻辑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5.Alan B.Marcovitz Introduction to logic design.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3

浅谈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 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 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 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 为新课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形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性.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 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 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 新课导入时, 设计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 收取相同的车费,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 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 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

在公式、法则的教学中, 可结合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模型, 对其既作出通俗的解释, 又作出本质的揭示, 阐明条件与结论的逻辑联系, 加深正确理解.

在定理的教学中, 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同时教师应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研究教学策略, 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 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 挖掘教学知识点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 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富有吸引力.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电脑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 并分别配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

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 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 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 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 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几何引言时, 把课后一些美丽的图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成动画, 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 并且学生会惊奇地看到:六角雪花图案绕中心旋转, 速度由慢到快时, 可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风车图案的每一叶片可收缩为一条线段, 当叶片为伸展或收缩状态时均可旋转成其他图案;紫荆花图案由鼠标拖动旋转控制点, 可演示开花和结果的形态过程等.在美的熏陶中, 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换无穷, 妙不可言, 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从而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 它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 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三、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工具性”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 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 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 教师可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当地实际, 适时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 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进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 可让学生自己编发展题, 然后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 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利用“读一读”,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 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 即“读一读”栏目, 其中的“关于代数的故事”、“有关几何的一些历史”、“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中国古代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研究”等内容,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巧用材料”、“完美的正方形”、“黄金分割”、“求平均数”等内容起着对课本知识引申拓广、消化应用等重要作用, 是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数学意识的重要素材.

五、重视实习作业, 开展探究性活动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 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 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 使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 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 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 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 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聋教育;创新意识

现代聋教育事业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手段,现已逐步深入到各门学科之中,对于任意一门学科深层价值的体现产生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音频、动画、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其所放映的图像清晰、动画生动、信息量大且动感十足,受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与聋生的推崇和追捧。笔者现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条阐述多媒体教学对聋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聋生是一种特殊的施教对象,与健全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心理特征都较为逊色,所以他们更应该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怀与照顾。与此同时,聋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不够强烈,而多媒体技术自身灵动性、形象性的特征,恰好可以增强聋生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灵活性以及独特性,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因此,特校老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聋生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实现聋生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而达成培养聋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讲授一些简单的“实物识别”课程时,可以用一系列的媒体图片依次展示,同时配有一些音乐、动画人物,使得聋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增强聋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而且还会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此培养聋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创新精神。

二、多媒体教学开阔视野,放飞聋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从年龄阶段来看,低年级的聋生活泼好动、富于想象、敢于挖掘,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想象力停留在一个层次,十分有限。因此,老师应紧抓聋生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教学设备,借用丰富多彩的媒体网络资源充实聋生的大脑,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放飞他们的想象力,这对于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然是极为有益的。比如,教授低年级语文“认识车辆”这一课时,老师便可在PPT课件中添加音乐、图片、文字,学生看完车辆的图片、文字之后,便带领学生一齐勾画出自己刚才所看到的某一种车辆造型,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一幅自己心中的车辆图画,进而展示给同学,达到培养聋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又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放一些短小的默片动画,鼓动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完整的叙述默片动画中所说明的事件,此处的描述性语言可以是手语,也可以是文字语言,旨在放飞聋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调动主体,积极找寻资源——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想真正展现多媒体教学的价值功用,体现多媒体教学对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个体,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与课堂相关的知识资源,随后自行整理资源制作PPT课件,最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路,从而实现完成一个自我找寻、自我探索、自我制作、自我创新的过程。任何学科、任一章节内容都可以制作成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就拿语文学科来讲,老师只需告知学生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自行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相信这个课件中一定融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利于培养聋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交流,带动探索合作——培养创新潜质

除了以上三点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带动聋生勇于探索的前进步伐,从而培养聋生的创新潜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多媒体教学需要与合作学习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期待中的效果,所以特校老师在开展聋生教育时,务必要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安排设置一些合作交流的环节,添加小组论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聋生能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鼓动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随后在讨论辩解环节统一看法和答案,获得最终极的学习任务成果。在这个沟通交流、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看法思想在碰撞冲击的情况下得以融合,这是一个进步,也是聋生创新潜质的激发与培养,一方面有效地发挥了聋生的课堂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聋生的创新潜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多媒体教学的方方面面,绝不局限于上述所描述的四点内容,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与探求。处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特校老师也应娴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新颖性,不断改进革新自身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切实强化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略,从而有效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聋生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祝红芳.运用多媒体提高聋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创新教学任务04_0001 篇9

测试总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创新性学习实施的具体步骤是:引起注意;设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创造性();激活先前的知识与技能;呈现相关刺激材料;进行学法指导,使其掌握创新学习的相关策略;诱导行为;提供反馈;合理评定。

A.学习能力

B.学习动机

C.学习行为

D.学习过程

满分:4 得分:4 2.()是指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动形态。

A.专家指导

B.专家引领

C.专家带领

D.专业引领

满分:4 得分:4 3.自我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这是教师自我反思()的特点。

A.创新性

B.广泛性

C.超越性

D.针对性

满分:4 得分:4 4.新课程改革需要学习者成为自主学习者,以充分发挥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并需要教师不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A.个体意识

B.主体意识 C.个性意识

D.合作意识

满分:4 得分:4 5.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依凭其课堂教学行动,不断探索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适应教师“学会教”和学生“学会学”的需要,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并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A.感性层次

B.理性层次

C.一般层次

D.理解层次

满分:4 得分:4 6.创新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需要通过其指导,逐步实现学习者能够自主、探究地学习,达到()。

A.掌握知识

B.培养智力

C.知识创新

D.发展能力

满分:4 得分:4 7.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认识主体,主动参与学习可以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积累知识和技能,从而更有效促进其()的发展。

A.想象力

B.思维过程

C.创新活动

D.认知过程

满分:4 得分:4 8.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动的轨迹进行回溯、思考,对自己和学生的教学经历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进行价值判断,发现问题和困难,力图探究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A.教学效果

B.教学过程

C.教学目的 D.教学效率

满分:4 得分:4 9.研修结合的专题培训班通过对教师系统的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研究动态的培训,重在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它对教师如何参加学校教育科研,进行()有直接的帮助。

A.课题申报

B.课题总结

C.课题学习

D.课题研究

满分:4 得分:4 10.研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A.表达与交流

B.讨论与交流

C.合作与讨论

D.表达与合作

满分:4 得分:4 11.()是通过实践中的反思与实践后的反思最终形成的超前反思,使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的反思所作的总结来认识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出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前瞻性思考、预测,拟定计划,未雨绸缪,促进以后的教学更加有效地实施。

A.教学后的反思

B.为教学的反思

C.教学中的反思

D.A+B+C

满分:4 得分:4 12.专家亲临现场,与基层教师面对面地深入交谈,以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的一些实际困难。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双方面对面,气氛宽松,反馈及时,()。

A.针对性强

B.效果好

C.能解决问题

D.方便基层教师学习

满分:4 得分:4 13.从学习结果看,接受式学习主要在于将所学材料()、接受或理解,不倡导学习者有偏离特定知识的创新性发现。

A.外化

B.内化

C.消化

D.认识

满分:4 得分:4 14.主动参与式学习是对接受式学习的补充和超越,它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认知过程发展;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各种()的培养。

A.非智力因素

B.创新能力

C.情感因素

D.智力因素

满分:4 得分:4 15.接受式学习通常有机械性接受学习、被动性接受学习和()接受学习三种类型。

A.主动性

B.能动性

C.创造性

D.有意义

满分:4 得分:4

二、填空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自主性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满分:4

得分:4 2.就学习的特征而言,学习主要有维持性学习和学习两类。

满分:4

得分:4 3.创新性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满分:4

得分:4 4.校本教学研究主要有专业引领、自我反思与等基本形式。

满分:4

得分:4 5.教师的自我反思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通过反思发现,进一步激发自己责任心,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水平。

满分:4

得分:4

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校本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具体学校中(特别是课堂中)存在的各种具体而真实的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为基本价值取向并旨在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的教学研究。

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得分:4 2.校本教学研究对教师的要求是:通过同行合作以提高教师校本教学研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以加强校本教学研究。

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得分:4 3.同行合作(或同伴互助)是指同校教师之间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相互切磋,合作研讨,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成长,并有对话、合作、指导等基本形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得分:4 4.自主性学习的开展一般都有共同的问题和程序,总的来说,它们的开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出示目标、学生自学、师生探讨、练习迁移。

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 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得分:4 5.教学反思一般有两个层次:一是主要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二是主要反思课堂实践所依据的理论标准及其特殊的教学策略、结果。

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得分:4 总体评价:

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 篇10

【教材分析】

设置背景是对幻灯片及整个演示文稿的一种美化装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利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等修饰幻灯片的方法,本节课通过设置幻灯片背景来进一步修饰美化幻灯片。本课主要介绍三种设置背景的具体方法:一是配色方案,可以快速地更换背景色;二是用背景对话框,不仅可以配色,还可以选择多种填充效果;三是模板,“WPS演示”中有多种设计模板和在线模板可以选择,便捷而实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幻灯片的制作比较感兴趣,对于幻灯片的修饰,除了图片修饰以外,已自行尝试用过模板修饰幻灯片。但对于背景修饰的意义及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形成清晰的概念,提高美化作品的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设置幻灯片背景的实践操作,掌握设置背景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提高审美能力。能利用所学的技能,制作富有个性化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难点:掌握用背景对话框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应用设计模板的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任务驱动法”三种教学方法。

在学法选择上,本课采取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分组协作——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设置幻灯片背景》成品演示文稿,《设置幻灯片背景》半成品作品范例。【教学过程】

一、作品对比,激发兴趣

1.作品对比,引发思考

(投影出示:内容相同,其中一件对背景进行了设置)

提问:观察这两件幻灯片作品,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哪一件作品更能引起你的关注呢?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对比,让学生自然的关注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激发学生想要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想法。

2.学生讨论,自愿回答

教师适时小结:通过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可以增强幻灯片的表现力,幻灯片作品更容易受观众关注。

3.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师:怎样通过设置背景美化和装饰幻灯片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设置幻灯片背景吧!

出示课题《设置幻灯片背景》。

二、自主学习,互动探究

1.明确主题,自主探究

教师:请同学们自学第22课内容,找出教材中所讲述的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并与组内成员相互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设置幻灯片的背景有几种方法?哪几种? 教师及时板书:配色方案

背景对话框

设计模板

【设计意图】小组协作,完成对新知识的自学,教师适时给予引导,突出本课的学习要点。

2.互评互问,协作学习

教师:这三种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自主完成内容学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出操作的步骤。

(1)用设计模板设置幻灯片背景 事先设计好的一种格式。(包括字体、字号、背景色等)(2)用配色方案设置背景

配色方案由幻灯片设计中使用的八种颜色(用于背景、文本和线条、阴影、标题文本、填充、强调和超链接)组成。演示文稿的配色方案由应用的设计模板确定。(设计模板包含演示文稿样式的文件,包括项目符号和字体的类型和大小、占位符大小和位置、背景设计和填充、配色方案以及幻灯片母版和可选的标题母版)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幻灯片并显示“幻灯片设计—配色方案”任务窗格来查看幻灯片的配色方案,所选幻灯片的配色方案在任务窗格中显示为“已选中”。设计模板包含默认配色方案以及可选的其他配色方案,这些方案都是为该模板设计的。

(3)用背景对话框设置背景

可以设置不同的填充效果,包括渐变色、角部辐射等。

【设计意图】让知识的传递与迁移内化在学生团结互助的学习过程当中,潜移默化中完成设置幻灯片背景的学习。

3.演示操作,互动探究

(1)提问:请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班级内其他同学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自学成果,每个小组限讲一种操作方法。

(2)学生代表分组上台演示操作,同时讲解操作步骤。教师适时予以引导,提示学生注意步骤的简洁,语言的规范。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块展示学习成果的天地,学生在分享自己小组学校成果的同时,也是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的过程。

4.质疑探究,拓展提升

(1)教师提问: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想与同学们分享吗?比如“全部应用”按钮与“重置背景”按钮的作用,背景对话框中的“魔法”等等,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2)学生自主讲述、演示,并做简要讲解。

①若要将背景应用于选定的幻灯片,请单击“应用”按钮。

②若要将背景应用于所有幻灯片,请单击“全部应用”按钮。③“重置背景”是指将幻灯片背景恢复至未设置的空白状态。④“魔法换背景”是指“WPS演示”系统内随机显示某一背景模板。(3)讨论:你喜欢哪种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为什么?(4)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时予以总结: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明确任务,自主练习

教师布置本课练习任务,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练习,提示学生在练习期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2.组内互评,共同提升

分组互相点评作品,并在组内推选出一件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互评。

四、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意识作用与境界的魅力 篇11

10月10日王健与上海四重奏组的音乐会是第十届北京音乐节中为数不多的室内乐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当晚首都众多的弦乐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前往聆听。

上海四重奏组重现北京音乐节,除下半场与王健合作的舒伯特五重奏外,还演奏了莫扎特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利盖蒂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变形夜曲》。

莫扎特《F大调弦乐四重奏》是当晚的开场曲目,我觉得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理解来演释莫扎特,在演奏中,四位演奏家并未过多地赋予莫扎特典雅、宁静的高贵感,而是以积极的速度和略显夸张的变化对比,将莫扎特的音乐表现得生动、鲜活而富有现实感,可以说,他们更多地展示的是莫扎特“人性”的一面而非“神性”的一面,例如第一乐章富有动力感的进行、第二乐章略带“涌动”般的旋律走向和第三乐章接近“世俗”性的舞曲感觉,都是一种令人感到亲近和信服的演释。

利盖蒂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变形夜曲》是我听到的最精彩和最有趣的现代弦乐重奏作品,其细腻的层次、奇特的音响,勾勒出音乐重叠错综的织体。四件弦乐器时而自由、时而统一的交错演奏,那些立体化的音乐线条一会儿张扬、一会儿挤压,彼此穿梭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的不同组合,又形成了似万花筒般丰富的斑斓色彩,听后令我感到无比惊奇。

演奏中四把琴音色统一、感觉一致,技巧的展示与音乐的效果颇相吻合。利盖蒂的作品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弦乐演奏技术(包括泛音、滑音等),为的是突出声音上的个性效果,上海四重奏组四位演奏家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抢眼,他们时而大刀阔斧地运弓,展示出超强的音响幅度(有时利用“啃弦”的方法奏出特殊音响),时而运用微细的tremolo表现出神秘的效果,最妙的是曲中一大段sul ponticello乐段,四位演奏家的演奏呈现出了虚幻般的意境。

舒伯特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是当晚音乐会下半场的节目,这首五重奏的形式是由弦乐四重奏再加一把大提琴而构成,因此它显得很奇特、很少见。上海四重奏组与王健相配合,将这首作品奏得均匀、协调而又充满内涵。舒伯特的这首五重奏有着浓郁的歌唱性、纯朴的幻想性和天真的欢乐感,五位演奏家的演奏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些个性,而我则从中感觉到了一种达到自由默契程度的、深厚的室内乐演奏功力。

纵观上海四重奏组的演奏,我从中得到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即高水平的室内乐演奏需要有良好而敏感的重奏意识,在技巧达到一定的精湛程度后,意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四重奏演奏中,只有四位演奏家同时获得了这种融而为一的合奏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出良好的艺术效果,继而使音乐达到表里统一、出神入化的最佳境界,而只有这种最佳境界,才是使四重奏艺术最终产生无限魅力的唯一条件,在这一点上,上海四重奏组的确给国内的青年演奏家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 篇12

一、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 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和宣传教育的。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主题。地理课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学好基础知识,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 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养成健康的情感, 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 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 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 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如酸雨肆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水土流失等课题,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植树活动, 开展到郊区野外拣垃圾活动, 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参与一些环保活动。

二、环境变化带来的后果

当前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 以及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各种自然灾害多发。所以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对学生讲解“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激发学习的动力, 树立健康的地理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学习, 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和污染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 两极冰川融化, 将来沿海低平原与城市会随着全球的变暖而消失。因此, 应对气候变化,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责无旁贷。

在教学活动中, 为了不使学生被动地、盲目地学习地理课程,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多动脑筋, 发展学生的思维,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对身边的事物多看、多读、多动手, 扩宽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来源。在教学“人类活动对当前地球的影响”一课时, 学生对“现代汽车尾气”“工业、农业用煤带来的后果”进行讨论得出:由于尾气和燃烧的煤烟等二氧化碳吸收热量以后, 传递到大气层, 进而使全球气温变暖。在教学“酸雨的形成”一课时, 我们认识到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因为工厂排放出的废气 (硫化物) 飘到空中, 硫化物和雨混在一起落在地上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水质酸化, 鱼虾大量死亡, 农业歉收, 污染环境……可见, 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是指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 它的危害巨大, 尤其是很多老人和小孩因此丧失生命。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会使哮喘病感染肺病, 还会引发许多疾病。温室效应导致多地干旱、洪水泛滥, 粮食歉收, 对工农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对资源的极度开采, 部分地区为了眼前的利益, 对森林盲目砍伐, 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据报道贵州某些地区土壤渐渐变薄, 形成石山, 地下基本不产粮食, 农民口粮缺少, 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教学“世界的人口问题”一章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人口己超过70亿, 每个人都要吃饭、饮水、穿衣, 如果资源缺失, 这是一个多大的难题啊!接着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性。这也让学生明确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环境保护的几种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人类频繁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引导学生提出应对策略。首先是保护森林, 禁止乱砍滥伐, 改变“靠山吃山”的落后思想。我国政府已对天然林、原始森林严禁采伐。过度砍伐, 不仅破坏植被, 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难, 应转变过去那种“靠山吃山”的观念。其次是大力整治工厂废气污染, 制定废气排放标准。工厂废气污染是世界最普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已对各类环境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某些违规和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做了详细的规定。所以, 加强执法, 有法可依, 成为环境问题整治的一道屏障。再次是要保护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最后还要落实行动, 比如节约用水, 珍惜每一滴水。全世界淡水仅占总水量的百分之三, 其中三分之二以冰的形式存在, 可见现在世界上的水资源有多么贫乏和珍贵!“假如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 那么就是我们的眼泪。”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 并落实到行动中。例如, 教育学生可用淘米的水洗菜, 还可以给花浇水, 给树苗灌溉, 这样就提倡了水资源节约意识。

总之, 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学, 让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 是摆在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 加强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和需要, 也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

摘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本文从地理教学的角度,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04教学设计:《意识的作用》 篇1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四六 开放式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数学“四四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指教学设计“四”模块均以“问题”为载体,课堂教学将学生“四”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六”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概念、定义、性质、解题技巧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学区生本教育课堂的引领下,我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四四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第一个“四”指教学设计“四”模块,即前臵作业、预习检测、探究体验和达标测评。第二个“四”指课堂学习“四”活动,即“学、议、探、练”,学——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议——合作探究,初步生成;探——展示交流,达成共识;练——练习提升,形成能力;“六”指课堂学习六环节,即自主预习——导学交流——合作生成——展示提升——达标测试——小结总评;小学数学“四四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指教学设计“四”模块均以“问题”为载体,课堂教学将学生“四”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六”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概念、定义、性质、解题技巧等。现将自己在该模式实践中的点滴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四”模块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以前我的教学设计是为自己好教而设计,有时甚至连导语都要设计的天衣无缝,课堂上照本宣读,我讲的津津有味,可是学生昏昏欲睡,在生本教育的引领下,我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分为“四”个模块,(以《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为例)

㈠前臵作业。

前臵作业也就是学生课前预习作业,以课本内容为主,将新的知识点融入一个个由易到难的问题之中,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注重分层教学。在如:1.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标上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2.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㈡预习检测。

这一模块是对学生的预习准备情况加以检查(根据教学内容,前臵作业和预习检测可以合二为一)。依然以问题为载体,但是这时候的问题比前臵作业中的问题难度有所上升。如:1.你设计的长方体有 个面。面和 面一样大,面和 面一样大,面和 面一样大,即相对的面的 相等;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 个上面、个前面和 个右面的和;3.长方体的表面积: ;可用字母表示为:。

㈢探究体验。

探究体验是知识点的运用或拔高,难度再次提高,激发学生的群体力量,合作、探究、体验、总结、归纳……如:1.展开我的长方体,得到 对长方形,我的长方体的长是 cm、宽是 cm、高 cm(保留整数)2.我能算出我的长方体的表面积:3.一个电器厂厂长要制作长80cm,宽60cm,高40cm的微波炉外包装,想知道这样的一个外包装至少需要多少硬纸皮?您能帮他吗?4.做一节长1米,左右两面都是边长为2cm的正方形的长方体烟筒,需要多少雪花铁皮?

㈣达标测评。

这一模块的设计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让每个孩子都收获成功,且为下一节课的设计找准切入口。如:1.判断正误,说明理由:①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分别叫做长、宽、高。②长、宽、高分别是4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8.③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平成一个长方体,所得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4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在教学设计中,我还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探究的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一年级(下册)第67页第12题:“桌子已经有40张,椅子才4把。有48人来开会,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理解题目含义和体会分别列式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设计了“国王改选大会”这个游戏情境,使学生将学习与游戏有效结合在一起,轻松解决重难点。

二、课堂学习“四”活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是学习的中心,在小学数学“四四六”开放式课堂教学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归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以《乘法分配律1》为例)

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主要是课前预习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对照前臵作业,初步了解新知识点,回忆、整理要用的旧知识点或公式、定理、概念。认真完成前臵作业,这样有备而来,课堂上才会有话可说。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一节课前,我为孩子们设计了 “学校分25组学生植树,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到底有多少人植数?”

㈡合作探究,初步生成

主要对应的是预习检测,通过课前预习,开课时,学生可能带着不少问题和疑惑,也有可能带着很多学问而来,通过小组交流、组间互相学习,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解题方法跟准确,相互交流,初步生成。课堂上,我让同学们将自己的解题过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总结,共有三种解答结果:① 4×25=100(人)2×25=50(人)100+50=150(人)②4×25+2×25=100+50=150(人)③(4+2)×25=6×25=150(人)。同学们把解题过程书写道黑板上,全班交流,一组同学发现发现①②是同一种思路,只不过①是分步运算,而②是综合运算,另一组发现②③都是综合

算式,结果都是150,那么4×25+2×25=(4+2)×25。

㈢展示交流,达成共识

这一活动是一节课的心脏部分,通过预习检测,学生依然存在的困惑、问题要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学生和老师的群体力量,主要发挥组间竞争,一般由1、2号学生讲解,其余同学点评、质疑、提问、纠错、补充,让每位同学对新学知识胸有成竹,达成共识。在这一活动中,我先让学生照猫画虎,(3+8)×9=()×()+()×()14×5+16×5=(+)×()……接着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①(a+b)×c=a×c+b×c;②a×c+b×c=(a+b)×c=a.我强调:①叫做乘法分配律;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接下来是实战大舞台,学生不但对乘法分配律计算准确无误,而且对较复杂的计算的简便运算也迎刃而解,体验到了数学的奥妙。如:14×25=(10+4)×25=10×25+4×25=250+100=350.有如:97×60=(100-3)×6=100×60-3×60=6000-180=5820,这样,用口算就可以解决多位数乘法。

㈣练——练习提升,形成能力

这一活动对应的设计是达标测评和小结总评,一般由5、6号学生上台讲解,让同学们自我检测,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上的学习情况,展示自己的风采,谈自己的收获,老师也从中了解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设计找准切入口。如:25×14=(20+5)×14=20×14+5×14=280+70=350,学生对这一道题产生了不同同的见解,绝大多数同学认为:25×14=25×(10+4)=25×10+4×25=250+100=350,这样算才简便,前一种虽然用到乘法分配律,但是不够简便,不易口算;还有的认为25的倍数是整

十、整百的数,便于口算,做到最简便。看着孩子们个个点头确认,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在小结总评中,学生谈了乘法分配率给计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位女生强调指出,在计算中不能当小马虎,别忘了加括号,如:20×(3+6)≠20×3+6,一位男同学大声说:“还要有火眼精金,35×4+35=35×(4+1),别让“1”这个小妖怪掏出老孙的手掌心。

三、课堂教学“六”环节

灵活开放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要靠严谨、科学的教学环节来体现,小学数学“四四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六环节环环相扣,与教学设计“四”模块和课堂教学“四”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处处显风采。(以《认识人民币》为例)

㈠自主预习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这一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合作、宽容、理解的良好品质。这一环节不仅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的基础,是学生课前对照前臵作业,自主查找,自主研究课本内容,了解和探究要学的新知识点,让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碰撞、接轨、再构建,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收获很多,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产生一定的困惑。通过细致入微的自主预习,学生已经掌握七八成的新知识,在课上,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就会“有底气”。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要求孩子们在长辈那里了解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准备一个钱袋(有学生带了小面额的纸币,有的带了硬币,还有的学生干脆将大面额的人民币复印了带复印件……)

㈡导学交流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有备而来,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测,了解同学们的自学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人民币的认识课前预习准备中,学生准备充分,英雌可以按照老师的预设进展。这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同组内交流自己的钱袋,看看谁准备的最充分。

㈢合作生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让新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初步生成。课上,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举手发言。看,孩子们个个小手举得老高,有的甚至站到了

板凳上,争先恐后,我看到了:“大家在交钱。”“不对,在超市收银台交钱。”一个男生抢着说。我还看到了:“大家在买车票。”我追问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要用到人民币呢?”一个小女孩怯生生的说:“到医院看病。”“暑假里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要用人民币。”“买新楼房要用人民币。”“到电影院看电影也要人民币。”“买零食。”“家里买油盐酱醋。”……七嘴八舌。当我出示第3幅图时,我还没来得及提问,教室里就像炸了锅,互不相让,我只好让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将以下问题分解到组内,①“小朋友在干什么?”②“存钱是为了什么?”③“你有零花钱吗?”④“你有存钱的习惯吗?”,这样,同学们通过交流,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余同学纠正、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人民币的作用。

㈣展示提升

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并且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新收获与大家分享,使每位同学对新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看图区别新版和旧版人民币、纸币和硬币。接着出示大面额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是多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准备的人民币按面值进行分类。①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按从小到大排列);②再展示以角位单位的人民币。③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最后让学生开展换钱游戏,通过游戏学习体验1元=10角,1角=10分两个单位换算。

㈤达标测试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认识人民币就是要孩子们会用人民币。我先让学生两人一组,数一数你准备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然后把课前准备的铅笔、橡皮擦、本子、削笔刀、文具盒各十个摆在讲台上,标好价格后,进行现场交易,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并说出当售货员的责任是什么?一定得尽售货员的责任,其它同学想好买什么东西,拿好钱排队到购物。

㈥小结总评

本环节让学生谈收获,谈课堂上同学们的参与情况或者课堂的延伸和

拓展。在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我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你们还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人民币上印的是毛主席。”又有一个抢着说:“你们知道人民币的角上的小黑点是什么吗?”我马上说:“你真棒,老师还不知道呢?”于是,她晃着脑袋说:“那是盲文,专供盲人辨认人民币的。”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人民币还有假的,有的假人民币用验钞机都验不出真假”,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爸说差不多8元多人民币才换1美元呢!”……学生了解的信息和课外知识可多了。这样,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鼓励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思考。并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

四.合理分组和及时的评价为小学数学“四四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保驾护航。

科学、合理的分组,及时且具有鼓励性的课堂评价才能使小学数学“四四六”课堂教学模式走得更稳、更远。为此,我遵循成绩均衡、性格搭配、性别互补和住所就近四个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6至8组,把学生的前臵作业、作业、课堂参与情况、小组的凝聚力、小组的竞争意识以及课堂学习习惯等,均作为课堂学习的评价范畴,进行小组评价的课堂管理模式,坚持节节评价,周周汇总,每周表现突出的小组定为本周的“擂台组”,在班上掀起了 “打擂台”的热潮,每周的“擂主组”,可享受周末无作业的待遇。这样的课堂评价方式,将学生臵于评价的核心地位,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调动了后进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五、“自主学习,提升能力”是小学数学“四四六”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台上”学生讲解,“台下”学生或辨析、或质疑、或追问、或辩论……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学生课堂发言几乎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

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但是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时候,这时老师也不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会有人让出来。当你走过教室的窗前,当你踏进教室的大门,可能没有学生注意你;当你驻足聆听,可能没有人在意你。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常常很难辨认。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自觉的感情投入,是他们尽情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学生主宰的课堂。

上一篇:外出学习新课改总结下一篇:政协委员思想和工作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