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中秋节高二作文(精选13篇)
我又好奇地问“老传统是怎么过法啊?”爷爷说:“你看哪儿!”我顺着爷爷手指,只见东窗台上的香炉里已燃了香,一股轻烟袅袅,满屋香气氤氲,长案台上已摆满了鲜果,有红红的柿子,雪白的香藕,嫩嫩的莲蓬、香喷喷的月饼……,我伸手正想上前挑好吃的尝尝,爷爷忙说:“这是供月的,现在不能吃”。我又问:“为什么要供月呀?”爷爷说:“供月和祭月表达的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先人们用这种方式来享受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及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
正说着,月亮从云缝里钻了出来,露出了她皎洁美丽的笑脸,把一道柔和清丽的银辉,洒在窗下的地板上,我脑子里突然联想起老师课堂上才教我们的李白的“静夜思”那首诗的意境,正想在大人面前炫耀一番,只听见爷爷在那边一边仰望着月亮,一边又说道:“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们是特别讲究韵味和情调的,比如七夕在葡萄架下看牛郎织女;又比如友人远行作别,不仅要饮酒送行还要吟唱作诗,古人的“行为艺术”,比当今的要高雅多了。中秋佳节,人们在赏月祭月的同时,更会吟诗歌唱,或抒发情怀,或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留下传诵千古的杰作”。
我听到这里,忙迫不及待地说:“对,我知道,我们刚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古朗月行”!奶奶说:“那你就朗诵给我们听听。表演得好,奶奶把你最喜欢吃的月饼赏给你。”我清了清嗓子,运足了气,抑扬顿挫,一字一句地把这二首诗背了一遍。爷爷带头,奶奶、爸爸和妈妈给我热烈鼓掌。爷爷说:“今年过节我们诵读名家名作,明年宇鑫就是十周岁了,我们每人要朗诵自己的诗作,好不好?”大家一齐鼓掌说:“好哇!”,说完我们大家一齐大声吟唱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千里共婵娟”。
我们全家过了一个欢乐的团圆节,欢乐的歌声在香馨的空气中回荡,在溶溶的月色下传播,我吃着奶奶递给我的甜甜的月饼,心里更是甜滋滋的。
一.从写日记抓起, 为快乐作文铺平道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使我认识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是摆脱作文教学困境的突破口。我首先是让学生从写日记做起, 开始是低要求, 从写一句话、两句话开始, 写通顺、写明白就好。告诉学生日记内容:可写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 可从一方面写, 也可多方面写。这样学生从写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 越写越多, 克服了没事可写、无话可说的问题。我经常点评更激励了同学们写日记的热情, 也提高了同学们所写日记的水平。从学写日记到会写日记, 越写越爱写, 到乐于作文是一个自然的过渡。
为了把同学们引导到乐于作文的氛围中, 开始我还帮助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素材, 引导学生去写。例如, 一个同学打热水烫了脚后, 一个同学背起他, 两个同学扶着他, 送往学校医务室, 经医务室处理后, 烫伤包扎好不能走路, 同学们轮流背他上下楼坚持上课, 抢着打饭送到他身边。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友爱, 助人为乐令人感动;这个同学“轻伤不下火热”的学习精神也令人佩服。发生在同学们之中的人和事, 他们写起来就顺手, 没有编造之苦, 老师们经常给学生们这样的指点, 作文的厌烦、怵头情绪也就随之消失, 为学生快乐作文铺平道路。
二.组织学生多读书, 为快乐作文奠定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阅读, 学生孤陋寡闻、对事理缺乏认知, 表达起来常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读书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 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共鸣。为了让学生多读书, 我班建立了图书角, 学生集资订阅5、6种青少年期刊, 并且号召学生把自己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 聚少成多, 成了班内所有同学的公共读物, 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在做好正常教学的基础上, 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读书, 为学生创造了静心读书的条件和机会。读书往往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很多联想和感悟, 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 为学生快乐作文奠定了基础。
三.组织学生互批自改, 为快乐作文注入生机与活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张志公先生也强调:“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自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可打破传统的由教师一人包办的批阅方法,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学生在参与评改作文过程中, 逐渐消除对作文的神秘感和怵头心理, 变得勇于参与, 乐于作文。
互批自改作文首先要明确批改项目, 制定评分细则。常规项一般包括书写、格式、文字、标点、语言、结构、选材、立意等, 另外加上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项。例如, 本次作文训练是写人记叙文, 可把人物语言描写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是否表现人物性格作为要求项。常规项是不变的, 分值也是不变的, 而本次作文要求项根据作文训练点来制定。根据评改项目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
Origin
The custom of worshipping the moon can be traced back as far as the ancient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2000B.C.~1066B.C.). Since the Ming (1368~1644A.D.) and Qing Dynasties (1644~1911A.D.), the custom of Mid-Autumn Festival celebration became unprecedentedly3) popular. Together with the celebration there appear some special custom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such as burning incense, planting Mid-Autumn trees, lighting lanterns on towers andplaying fire dragon dances.4)
Moon cakes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1280~1368A.D.) China was ruled by the Mongolian people. Leaders from the preceding Sung dynasty (960~1280A.D.) were unhappy at submitting to foreign rule, and set out to coordinate a rebellion without being discovered. The leaders of the rebellion, knowing that the Moon Festival was drawing near, ordered the making of special cakes. Baked into each moon cake was a message with the outline of the attack. On the night of the Moon Festival, the rebels successfully attacked and overthrew the government. Today, cakes are eaten to commemorate this legend and are called Moon Cakes.
Different forms of celebration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have different ways to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n Guangzhou in South China, a huge lantern show is a big attraction for local citizens. Thousands of differently shaped lanterns are lit, forming a fantastic contrast with the bright moonlight.
In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People watch the flood tide of the Qian-tang River during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t is not only a must for local people, but also an attraction for those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ebb and flow of tides coincide with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the moon5) as it exerts a strong gravitational pull. In mid autumn, the sun, earth and moon send out strong gravitational forces upon the seas.
1.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eighth moon:第8个月的第15天。这里的moon尤指阴历的一个月。
2.equinox [5i:kwInCks]
n. 昼夜平分点, 春分或秋分
3.unprecedentedly [Qn5presIdEntIdlI] adv. 空前地
4.buring incense, planting Mid-Autumn trees, lighting lanterns on towers and playing fire dragon dances:点熏香,种植中秋树,在塔楼上点灯笼以及表演火龙舞蹈。
光雾山那红似火的枫叶,把山衬托得红盈盈的。挑眼望去,一片红色的海洋。一阵风吹过,平静的“大海”也翻腾起来,蔚为壮观。偶尔一棵绿色的树嵌在一片红中,显得格外耀眼。走在树林下,飘落的叶子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为那寂寞的山林伴奏。秋天山上的雾,也格外大呢!一整片雾,环绕在山腰中。朦朦胧胧的,仿佛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在跳舞。要是幸运,还可以遇见一条清澈得宛若一条明亮的带子的十八里溪。平静的水面淙淙地流着。偶尔一条顽皮的小鱼游过,使平静的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像打破了一面镜子。传说十八里溪经过了蜿蜒十八里,环绕着层层枫林,所以故名十八里溪。
家乡中秋的水,是美丽的。
这时,江面上在没有春天风采;也没有夏天的狂躁;更没有冬天的冷酷。它只是平静而轻缓的流淌着,仿佛与世无争,只独自享受着世外桃源的老人。早上,江面上早升起一股模糊的雾。这使江面显得更加神秘。夜晚,清冽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时隐时现。岸边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江面上也亮起了“灯光”。这时的江面,如繁星闪烁,就像马上要沉沉欲睡的样子。偶尔驶过的驳船,在江面上划开一道发光的带子,使整个江面轻轻地摇曳起来。
家乡中秋的花,是美丽的。
中秋时节,婀娜多姿的菊花;香飘万里的桂花;一枝独秀的三角梅等等相继开放。在中秋的花卉会上,总能看见许多美丽的花儿竞香开放。一股股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多少年来,古今多少著名的文人墨客赞花咏花,赞美菊花,桂花,梅花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花开季节,人们都要去观赏。秋天的花没有春天的艳丽,也没有夏天的繁琐,更没有冬天的冰冷。秋天的花是恰当好处的。
家乡中秋的果实,是美丽的。
记忆中,只有小时候在家过过中秋,之后的这许多年,可能是由于在外漂泊又没时间逛街,没有及时感受到那浓浓的节日氛围吧,往往是公司发月饼或朋友带月饼来了,才知道一年的中秋又来到。而此时只有对父母遥寄人间亲人的思念。漂泊异乡的我,无法以传统的形式来和家人团圆,只能静对夜空送去祝福。愿父亲和母亲在中秋节日快乐!
前几天收到朋友顺便带来的家乡味,其中还有几个小月饼,异地他乡,收到这份远来的牵挂和祝福,我热泪满盈。
想起别人写的一诗:临逢中秋/圆月当头/思念亲友/仅能异乡独愁……于是,诸多惆怅便会满怀于心,反而忘记了皓月当空该当对月高歌该对以往进行反思或深怀感恩了。
以前通讯不发达,大家都用写信,用写信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那时每次收到信,心里可以高兴好几天。尤其是中秋的时候如果能收到信,足以高兴一个星期。如今通讯发达了,电话可以让远隔千万里的亲友感觉近在咫尺,但反而是打的电话却少了。甚至有时候到了中秋那天晚上看到大街小巷堆着各色月饼围着一大堆人在讨价还价才想起该打个电话问候问候了,可是那时却是电话高峰期,曾试过好几次也无法拨通,只得作罢。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在父母的爱护和思念下一路奔波,一路欣赏,一边跋涉,一边收获。有过困难挫折,也有过亲人的帮助指点,有温馨的亲情和乡情,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有欢歌笑语,也有感恩戴德,都是在父母的牵挂里伴随着我们匆匆的步履而留下的痕迹。不管过程如何,我们总是收获了生活的馈赠。
一个人,如果常怀一颗感恩世界、感恩亲情的心,那么他就很容易感觉到什么叫幸福,并且随时能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就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一切,就会觉得人生是十分的美好。懂得亲情是获得幸福的源泉,懂得亲情也是传递快乐文化的纽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忘亲情和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近。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健康、快乐!
时间是匀速运动的客观实在,可是在高尔基眼中,却又最快而且最慢、最长而且最短……我想他的看法是颠扑不破的。譬如北京奥运,期待足有百年,准备不下七年,盼只盼时针赛过秒针;当时间的隧道延绵到以缶计数的节点,一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辉煌过后,却不管不顾我们的留恋,忽地变得敏捷起来,眨眼间又是一年光景。
又是中秋佳节,春节的姊妹篇,团圆的好日子,可是成年的我不曾有过一次中秋团圆。中秋佳节勿需铺张扬厉,只要举家围坐,沐浴月光,酒菜乃至月饼都是不必考究的,因为团圆已然好过一切,然而少小离家的游子是无福消受的。十六岁的我被命运的巨掌抛向了上海滩,冬夏时节才有心灵的返航——哦,父母的怀抱是永恒的港湾。
望日的月亮都是圆的,却只在三秋恰半之夜,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是这样的良夜美景,为什么不团圆?只缘父母远在千里外。二十岁的我奉命来到泉的圣地,中秋之夜一样的皓月当空,可是头上也还是异乡的月亮,我的目光也实在穿不透那空间的桎梏。于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账本越摞越厚,这中秋的欠债怕是今生今世不得还,好在债权人是我的双亲。账外账也是有的:自然的节律早已融进我的生命,化作我的脉搏,中秋的思念浓不可化。
其实,欠债早在我小的时候——大约五、六岁吧——就发生过了。那年临近中秋,一位朋友送给父亲一包月饼,被母亲藏在炕前的一口大缸里,上面盖着几块木板。缸里盛的是玉米或者小麦,小半缸的样子,总之是不在小孩子的兴趣之列的。顽皮的我碰掉了其中一块木板,千不该万不该,还下意识地往缸内窥视了一眼。可以想见,在那样的民生凋敝的年代,如果把那包月饼比作几条鲜鱼,那么我就是一只饥饿的猫。
不记得怀了怎样忐忑的一颗心,我偷吃了半块,慌乱之中没有忘记把包装复原。第二天依然风平浪静,于是我的胆量便渐次升级了。我想母亲是太过忙碌,也太相信自己的孩子了。终于有一天,母亲要拿这月饼去派礼尚往来的用场了,可是她老人家看到的只是一张油渍的纸。一声喝问之下我如实招供,同时恐惧也如电流一般让我颤栗了。我爬上炕,跳窗未遂,很快被逼到墙角,手面上结结实实挨了不下十记鞋底。
我大声地哭叫,随后默不作声,不晓得是痛感在递减,还是内心在默认?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打我,这可是今生今世头一遭,也铁定是最后一次。母亲说过,她最后悔的就是背着不满周岁的我,在隆冬的季节,去那滑溜溜的井台打水。我问她:“有一回我偷月饼吃,你拿鞋底子打我,这你不后悔呀?”母亲笑道:“那可是该打,又打不坏你。你小不知道,我是劲儿越打越小呀。”我说:“妈,其实你就该使劲儿打。
后来总是买最好的点心给父母吃,也曾邮寄过月饼。从邮局回来,才意识到落下了什么——是我的热爱和思念,柔软似水而又坚硬如铁,沉重无比而又无影无踪,再大的包裹也盛它不下。年复一年地膨胀,这热爱和思念快要窒息我的呼吸。月亮啊,你慢些走,千百年来你把清辉慷慨撒布大地,这一刻,你可愿意帮我,把热爱和思念捎回故乡?
高二语文作文中秋节800字2
据说,今年的中秋,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我好生期待。我期待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期待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期待着“圆圆的月亮爬上来”……
然而,很遗憾,八月十五的夜,我找不到月亮。
自我安慰吧,或许,吴刚的桂花酒还没有酿好吧!或许,嫦娥的女儿装还没有扮妥吧!或许,调皮的玉兔在月亮山跑丢了,月宫的大门不敢打开。
总之,八月十五的夜,无风无雨,我却找不到月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的夜,我总能找到圆月亮吧?
晚饭一过,我拖了席子,仰面躺在屋顶阳台上,静静等待着和月亮约会。我听见,远处山村的犬吠;我听见,耳边蟋蟀的吟唱;我听见,树叶和微风的亲吻;我听见,邻家的几个老太太不知疲倦地闲聊……
夜空没有飘动的乌云,也没有闪烁的星星,只有单调的朦胧,于是,渐渐地,夜来香的浓香,桂花的残香,还有远远飘来的烧秸秆的味道,伴着我渐渐粗重的呼吸,都渐次朦胧了。
我飘忽的意识在飞,飞过城市的林立高楼,飞过城市的万家灯火,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儿时的故乡。
那时候,月亮总是很皎洁;那地方,月亮总是清亮;那岁月,月亮下的故事总是很多很多。
我常常有一种遗憾,乡村的晚饭总是很晚,以至于总是看不到月亮是怎么升起来的。常常是一抬头,她就笑咪咪在天上了。
乡村的欢乐立刻开演。男孩子玩耍的地方常常选在村西头的沙岗上,有时也选在村北的沙河滩上。“甩龙”“摔跤”、“斗鸡”、“摸树猴”、“攻山头”……男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常常体现在游戏中。摸树猴掉下树,从十多米的沙岗被打下悬崖,头上被土块打肿了包,鼻子被拳头打喷了血,门牙不知怎么被碰掉了,手指头被木棍误伤了,“伤兵”时有发生,“阵亡”也屡有出现,但大人似乎并不多过问,我们也严守“组织秘密”。以至于若干年后见面,还在对方身体上寻找自己留下的“战果”。
汽车的喇叭带来一道白光,我睁眼看时,邻家屋顶多了一轮娇羞的满月。
我和月亮约会,到得很早却迟到了。我还是没有发现月亮是如何升起来的。
这城市屋顶的月亮对我很是陌生。说满月,其实并不大,还有些朦胧和倦怠,红红的脸,喝醉了一样,少了几分灵气,多了几分沧桑。
高二语文作文中秋节800字3
月已圆,人欢聚,同举杯,共欢庆!家乡明月爱无限,他乡皓月也多情!齐欢唱,同颂今宵明月!歌传万里,祝福彼此频传!”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
今天是中秋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俗话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所以我和妈妈一起到阳台上去看月亮,
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它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
后来,妈妈让我们进屋,一进门,哇!桌子上摆满了丰盛了饭菜。我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的菜看上去就好吃,我先尝尝哦!”“是吗?”妈妈笑眯眯地说,“好吃就多吃点,不过得等你大伯和小董阿姨回来一起吃。”
等来等去,大伯还是不回来。妈妈已经打过三、四个电话了,可他总是说“过一会就回来”、“马上就到”……七点了,大伯和小董阿姨终于来了,我大喊一声:“吃饭了!”便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红烧螃蟹、猪蹄子、木耳炒肉片、水煮鱼……就都不见了。
晚饭后不久,我们全家就坐到了阳台上。吃着月饼,听妈妈念叨着:“不知你爸爸出差在外有没有吃月饼?”看着那圆圆的皎洁的月亮,我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高二语文作文中秋节800字4
说起今年的中秋节,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我既没有与爸爸去饭店与亲戚吃饭,也没有和妈妈一起去外公外婆家看月亮,只有爸爸一个人去吃饭,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里,也就晚饭吃了一顿饺子,而已。
晚上六点二十,我下楼和我的伙伴没一起玩耍时,抬头仰望夜空,我看到的除了黑压压的云朵,还是黑压压的云朵,一点都没有看见那个美丽的身影——我爱的月亮。心里空落落的,漫不经心的回家了……
夜,渐渐凉了,在平时外面人也少了,而今天却不同,外面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大多数都是来赏月的。
晚上八点左右,我来到家中的阳台前,看见了那个美丽的身影——月亮。现在,总不只是黑压压的云朵了,还多了一个月亮悄悄地爬上了云梢,而且显得格外刺眼。看着格外刺眼的月亮,我不经想起了两句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看着看着,我的心情舒畅了,我为了记住今年的月亮,还特地用手机把今年的月亮拍了下来,留作纪念。我看得入了神,突然,有一阵格外刺耳的话语传来“今年的月亮真美啊!”“今年我家总算团圆喽!”原来是在楼下讨论中秋节的爷爷奶奶们,一提到这些,那些爷爷奶奶们就特别高兴。听到这些,我的心里被微微牵动了一下:原本实在外公外婆赏月的事情,想去来就鼻子酸……
想起以前,不管是什么节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公外婆家过节,每天在一起谈家常,在那个时候总是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每次回家时,总是不舍得走。而现在,我想去,可是妈妈总是不带我去,渐渐的,时间一长,妈妈带我去,我也感到了陌生,总是不想去,一去就想哭……
过了这次的中秋节,我的感想是:人生在世,离离合合,聚聚分分,都不能阻隔我们对这天的向往和期盼。皓月当空,夜如白昼,总有丝丝的牵挂和祝福,潺潺的流进心田。中秋节是我们合家欢乐的日子,中秋节是我们思念亲人的日子,中秋节更是我们不可磨灭的日子!在这儿,我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高二语文作文中秋节800字5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我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说没有米, 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来。可见材料的重要性。作文也是如此, 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才能有东西可写。纵观中考, 高考作文高分者, 他们旁征博引, 信手拈来, 这离不开他们平时的积累。因此, 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大技巧。作文的材料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 大地万物, 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 绚丽多彩的。学生的眼睛好比一架录像机, 把见到的事物一一录下来, 经过思考、分析, 记在心里就成为写作的素材。如果不去分析、整理、积累, 就会忘去, 这样学生就把写作的材料都放跑了, 写起作文来往往觉得束手无策。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积累,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善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感知阶段, 多观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阔视野、发展智力,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要教育学生留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 从景物到人物, 从学校到家庭, 从个人到社会等不同层次, 不同方面, 不同角度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于景物, 必须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对于人物要观察他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性格等。比如说教学自然景物的写法, 可以指导学生这样观察:
1.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
大自然是美好的, 也是神秘的, 对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那初升的旭日, 那广阔的原野, 那苍翠的树木, 那晶莹的雪花, 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都是孩子们写作的生动素材, 引导学生观察时最主要抓主景物本身特点, 这样才能区别与其他景物, 积累的素材才能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
2.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不能跳来跳去, 次序不能颠倒, 这样你记起来有顺序有条理, 一目了然。大自然的阴晴变化, 祖国的山山水水, 田野里的一草一木, 城市里的一街一巷, 都是观察的对象, 只有乐于观察, 勤于观察, 善于观察, 才能获取第一手的写作素材。等到要写作文了才去观察, 只能是匆匆看两眼应付了事, 写不出好作文, 因此, 要做生活中有心人, 广泛地积累写作材料。
二、勤发问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 思维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事情还有很多的疑问,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勤于发问。比如说农村现在仍保留着很多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非常有趣又有意义。如过年、传统节日、小孩满月、青年结婚、老人逝世, 那场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住在农村的小学生都见过这些场面, 可是他们往往只顾看热闹, 不清楚每个细节和每个细节所代表的含义, 只要引导学生遇到这些现象时把不懂的多向大人们问清楚, 就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如果只把看到的记起来, 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不能把它的本质表现出来, 你的作文就没有说服力, 所以说积累材料也要勤发问。
三、持之以恒
积累就意味着一点一滴, 日积月累,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积累素材也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一点一点地积累, 时间长了, 自然就会积累起大量的素材, 这时写作文才能一挥而就, 才能尝到积累素材的甜头, 懂得积累的好处。小学生好动, 自觉性不高, 刚开始可能会不喜欢积累。我们要多向学生介绍积累的好处, 多讲名人积累素材的故事, 多渲染名人成功的经验。刚开始要花点时间和精力多督促学生学会积累。要求学生准备积累的本子, 最好是精美的笔记本并给它取个名字, 如采蜜本、浪花集、拾见集……名字越好听, 学生越有兴趣。每天要检查学生的积累内容, 好的要给予表扬肯定, 对积累少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帮助。还可以举行一些游戏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 如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在班内举行“积累大比拼”游戏, 比比谁积累得多, 谁积累得好, 谁就赢了, 并让赢了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 心得体会。让每个学生都尝尝积累材料的甜头, 都能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只有多积累一些好的作文素材, 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有内容可写, 才能使作文语言出新, 做到典雅清新、生动、质朴、含蓄, 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赶快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起来, 让你的作文库丰富起来。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这时来写作文, 大家都会说:“小菜一碟。”
高二这一年, 对于别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年,看着身边的朋友都在拼命地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而我却整个身心都坠落在黑暗的深渊里……
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是漫长而又短暂的。不知在何时我喜欢上了肤浅地将一本又一本畅销书似懂非懂地看完;喜欢上在老师讲课讲得口沫横飞时颓废地趴在课桌上,在梦里不知天南地北地欢笑;喜欢上无故逃班主任的课,然后无所事事地在校园里孤独地游荡;喜欢上抽烟喝酒,醉生梦死,吞云吐雾的感觉。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当上逃兵。逃避现实,逃避一切熟悉的人事物……
每次坐在班主任的办公室里时,我总能很悠闲自在,坦然地面对老师那煽情感人的敏感问题,每次老师都会在我冰冷的眼神和没感情的语调下无奈地摇了摇头。那时,内心却有一股莫名其妙的痛快。看着他们为一块玄铁不能铸造成一把利剑而痛心不已时,我的嘴角总能扬起一丝莫明的笑容。
感觉我变了, 真的变了很多, 至少已经能够适应黑暗的环境。
升上高三,觉得应该对这个严肃的字眼有点表示。于是重新翻起了久未翻过的书本,在艰难地坚持了一个月之后,我终于能够清晰地体会到自己内心的`无力感,在放荡了一年之后, 我已经明显和优异成绩脱节了。接着,抛开了这种单调乏味的日子。渐渐地,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毫无意义的遐想上,常常独自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不厌其烦地幻想自己在冰天雪地的雪峰上悠然地吹笛子。想像笛声响彻天地之间。此时,仿佛身边一切喧哗吵闹的嗓音都会随之消失于耳际。
过这样的日子,难名会遭受到身边人的质疑。美好的青春年华,眨眼而逝,我这样虚度时光,会不会太过浪费了。对于这样的质疑,我只能苦笑。他们不明白我这样的生活并非暗淡无光的,不知道走过去的时光会化成一幅幅美好的油画长存我的脑海里,不相信我以后回首时随便都能够打捞到金光闪闪的珍珠。
知足常乐说了几千年,也演续了几千年的故事,却不知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并把它用心收藏着。
多年前曾读过的那个故事仍历历在目:
一农户人家到了秋天收完秋后,交完了地主的租,还剩下了许多的粮食,竟然乐得不知所措,一家人又唱又笑,还买了一坛酒全家庆贺,在他们的家里也只有这些仅剩的粮食,房屋是租的,农具是租的。
在这家人笑着庆贺的同时,在另一个人家,一户地主,一夜之间遇上了窃贼,所有的家珍、家畜尽数被盗,只剩下良田百顷,房屋百间,妻妾哭成一团,主人最终难耐转眼间变得如此“贫困潦倒”,便用一根绳子作了了断。
不知你再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什么滋味。
如同上述的故事一样,你一定在街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拾荒者捡到了值钱的东西后,掩饰不住的灿烂的笑容。他们在知足的同时,也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生产出了一批一批的快乐,供自己使用,欲望在他们的心里没有多少地位,他们自己在快乐着,这种快乐他们用之不竭。
你也一定见到过西装革履的绅士从轿车里下来时紧缩的眉头。不说他们是不是真正的欲壑难填,且总是欲望在他们的心里,占据着他们大部分的心灵的空间,他们的快乐是依赖于获取外物时的喜悦,是他们的附属品,他们把快乐放在了心的边缘。
我曾见到佛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的心里更加心服口服:“欲念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只有当一个人明白了只有快乐才是真实的,是自己的,他才不会再为了那些无法添设满腔的欲念而再去拼搏,拼搏了一生丢掉了所能轻而易举得到的内心的快乐,换来了一个沉甸甸的“欲”字。
其实人生并没有那么复杂的,而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按自已的坐标,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好一些,去掉羡慕别人的心理,时时的积累一些你不经意间发现了的人生的经验,让自己的平凡的生命历程变得完美起来,快快乐乐地活着,便能得到一种恒久的幸福了,我认为这便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尝试过打破常规作文教学形式的做法,就是不再把作文局限在几节作文课上,而是把学生的习作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给他们创设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提醒他们留心实践的过程,各个环节都做些什么。等完成了全过程,再让学生回忆并说说上面做事的过程,然后再议一议这件事中所含的意义。这样,先说后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事情的全过程,为完成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还整理了学生的思路使之条理化。二者结合,学生不但能轻松完成作文,更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进而就可以发展为快乐作文了。为此,我班经常组织展开一些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生“洗衣服”。我要求学生在家准备好洗衣粉及要洗的衣物等,然后,把它们带到学校来开展洗衣活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洗衣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洗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些什么,洗好的衣服怎样处理等。全班学生都兴高采烈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回忆讨论,说说洗衣服的过程。这一下,学生们无拘无束都有话说了。此时我便趁机引导他们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学生不费多大功夫就完成了习作训练。一次共同的经历为写作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准备,学生写作文就变得轻松愉快了。由此我认为与其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教,怎么写,不如先琢磨一下写什么,只要将习作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此外,学生日常的即兴观察和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城市、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趁热打铁,课内完成
在学生轻松愉快,无拘无束地体验结束后,我立刻组织他们讨论这次作文的要领、诀窍,或交流各自的素材、题目……我及时发现、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精彩的表达,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等。在训练方法上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3)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在写作过程中,我会注意观察,发现有思想怠惰的学生就巧妙提示:“快的同学已经写了快一页,慢的三四行。”过一会儿有的学生又开始发呆,我就支招:“这里实在写不出,就先放一放,写下一处,写心里想写的,等会再回过来。”学生当时没有发觉,下课后常常会很兴奋,他们居然能够在课内写出这么长的作文来,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写作文的乐趣,自信心极大地增强,收获颇丰。
三、集体及时批改,具体指导
学生在作文课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就了自认为还不错的一篇作文,怀着激动的心情交给老师,满怀期待地等着老师的批改,肯定。而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繁杂的班务、课业掣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批改完所有学生的作文。常常五六天后,才将作文本发给学生,而此时学生已没什么激情了。再则教师经常把批改内容限制在小范围内,对批改的作用估计太低,形式又比较单一,犯了简单化的毛病,往往是事倍功半,达不到批改的最终目的。为此,我创新了作文批改的方法。我每天都会挑一两篇作文,在早自习念一段,和学生一起点评,然后让学生猜猜作者是谁。学生很喜欢这种集体批改方式,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由此可见,改变评价方式还能培养学生自主修改能力,让学生爱写作文的“火炉”始终保持“适当温度”,是写好作文的情感支持。这样的兴趣活动课收效显著,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创造的积极性。此外,我还把每期的优秀作文、好词佳句,或讲评,或张贴,或推荐到各报纸杂志。我班杨洁茹同学的作文就曾在《中学生作文》上发表。每学期我还为大家编印一份习作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作文教学的策略不胜枚举,但不可能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改进,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切合学生的作文心理,让他们在生活中写作,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表达,自主作文,这样,学生才能快乐地作文。
摘要: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症结,一是缺乏必备的作文材料;二是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集体批改、具体指导等途径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并最终达到使学生快乐作文的目的。
幼时的我喜欢漫画,我最喜欢丑小鸭,喜欢他从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令人羡慕,还喜欢给卖火柴的小女孩送了一件外衣的人,呵呵,有人认为这是幼稚,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反之,越是童趣的东西越能阐明一个真理,童话的世界,烂漫的海洋,畅游其间,欢乐始终相伴。
年龄稍长,别了童话,而我在历史上流连忘返我曾幻想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想,在三国中刘备爱才之心,看见了他带千万民众逃乱的仁义,而最我佩服,神机妙算的军师更是让我五体投地看他舌战群儒何等的潇洒,七擒孟获又是何等的智慧,还有那赤红面耳的关公呢,他斩颜良诛文丑的威壮过五关斩六将的忠义又怎么不能让人拍案叫绝呢,三国的世界,大江东去的气概,流连忘返,栩栩如生。
还有那水浒传,让人震惊的武松,武松打虎,更让人吓出一身冷汗,还有那及时雨-宋江,更是让人倾佩,浑身正气,肝胆相照,还有那花和尚-鲁智深……
一本本文化典籍,一句句千古名句,一场场历史战争,共同构成了书的海洋畅游其所,又有几许快乐。
初中,我徜畅想在诗句之间,那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赢得生前后名的壮志,那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不为功名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阅读的快乐一言难尽,宛如一首意味深长的歌,让人抛弃烦恼,留下宁静阅读,阅读的快乐无穷。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你瞧,许多的人手中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共度佳节。
在这一天,一家子要团聚一堂,我家也不例外,舅舅一家人从遥远的地方赶来一起欢庆节日。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我们围在一张方桌旁,方桌上有许多美味佳肴:鸡 腿、鸭肉、牛肉等等。我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时大人们高举酒杯大喊:“干杯!”然后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可爱的弟弟突然端起饮料对大家说:“祝大家中 秋节快乐!”接着又说:“你们随意,我干杯。”笑的我们前俯后仰只见他把满满的饮料一口就喝了。哈哈!他鬼主意最多,他就想多喝几杯饮料。晚饭
。后,大人 们悠闲地谈天说地,我们小孩子们一边吃着莲蓉味的月饼,一边听外公讲故事。外公讲了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的故事,我们听得其中今月难聚,我认秋节 津津有味,使我们陶醉
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 按照“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就必须改变过去出一道作文题让学生头皮发麻、厌烦作呕、面面相觑、无从下笔、胡编乱造的急就状况, 使学生达到“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的真实自由的写作状态。这就需要老师在一切作文活动中发展创新, 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 加强学生对生命过程的体验,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作文是生命过程的体验, 是心灵私语的表达, 是生命之间的沟通。
余秋雨说:“作文训练, 说到底, 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这是说作文应当与健康的生命过程相关联, 是渗透了生命体验与生命理解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中每个个体生命存在于社会之中的表达与沟通。如果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的时间, 加深其对生命过程的关注与理解, 那么学生的表达也将会成为一种需要, 犹如“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 再引导为文就容易得多。
调查访问、座谈会、综合性活动课、演讲比赛、观察笔记等方式都是扩大学生生命活动容量的有效途径。
在一个冬雪的清晨, 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上, 用手触、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与大自然充分的接触之后, 有的同学写出如下观察文字。
“操场上一片雪白, 我看见松树上全是雪冰花, 房子上都积满了雪。”
“我站在操场上, 吸了一口气, 感到很凉, 我数不清雪花的六个瓣。”
“攥一把雪在手里, 一部分化成水, 未化的变小变硬, 手有冻疼的感觉。王东把攥成的雪球扔到楼顶上。”
“雪很白很白的, 一踩泥就变黄。我抓一点雪, 用鼻子闻了闻, 什么味道也没有。”
“我看见田磊说话的时候, 嘴里还在冒热气。”
这些文字尽管很零散、很短小、很简约、很粗糙, 但却很有韵味, 是学生心灵的律动、内心的独白、真情的流露, 是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 是他们生命过程的积累, 只须对这些生命体验的半成品精细加工, 就能写出更好的文字。
在写人记事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对人物的内心感受和事情的外部环境穿插描写, 互为映衬, 互为点缀, 就会有精彩之笔。比如, 一位学生在一次考试之后写道:“惴惴不安地接过那张沉沉的试卷, 熟悉而陌生的纸张似乎很烫手, 刺痛眼球的是血红的大字——58;大脑轰然作响, 机械而木然地回到座位……走出校门, 天空死一般沉寂, 灰色覆盖着大地, 吞没了一切;风冷飕飕的, 吹得我心凉如水。我揣紧怀中的试卷, 在回家的林荫道上踽踽前行。”将环境描写与考试失败后的内心感受巧妙结合, 把自身的细腻的生命体验置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 环境描写很好地适应了人物的心情, 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的作用。也只有有了这样真切的生命体验以后才能写出这样饱含感情的文字。
二、在对材料的梳理引导中体验生命的过程。
平时的作文材料, 涵盖面很广, 母亲的一个微笑, 田野的一朵野花, 秋日的一片落叶, 山间的一泓清泉, 街边的补鞋匠, 路旁的拾荒者, 甚至一场海湾战争, 朝鲜半岛的一次谈判, 都是学生作文的内容。
现行教育体制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应试作文能力的培养。过去, 话题作文铺天盖地, 某些话题作文材料虽然在内容上给学生很大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 在思维上给学生一个起点, 作无数条射线并据此要求学生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学生可以自由地解放思想, 虚构故事, 阐发议论, 抒写情怀。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命题作文既要让学生作文, 又要硬加上条条框框去束缚, 如同既要让学生跳舞, 又要硬给学生套上脚镣的状况。但是改变不等于没有, 没有脚镣却仍有鞋子, 要改变学生因缺少思考意识而造成的低分状况, 从根本上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我要写”、“我想写”的问题, 平时作文材料审理中, 必要的引导一定不能少。
一个合适的作文要求, 能触动心弦, 提供展示平台, 但仍需必要的点拨。如作文题: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有喜悦、有愤怒、有忧伤、有欢乐……身体的变化, 生活的酸甜苦辣, 世界的纷繁复杂, 有多少事, 有多少想法藏在人的心里。从个人解不开的疙瘩到浩茫连广宇的思虑。请以“心事”为话题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此种文题要求宽泛, 那些萦绕心头、久放不下, 又魂牵梦系、难于启齿的内心情感几乎人皆有之。然而此“心事”侧重于“事”而不同于“心情”、“心绪”等。“事”必须明确必须集中, 其内涵包括两方面, “谁的心事?”“什么心事?”可以是自己、老师、同学、亲人、虫鱼花草, 甚至社会、国家, 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心事, 从而表现出对成长、贡献、亲情、环境、时代的思考。
这样的点拨一定会让学生勾起对生命过程的回忆或梳理, 从而跃跃欲试, 希望一展身手。
三、在作文的评改中体验生命的快乐, 宣传自我, 展示自我。
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是教师在办公室批阅作文, 勾画出学生作文中的一大堆错别字、病句、语法修辞上的毛病, 然后笼统而又含糊地给出几句评语, 学生常常是优点多者高兴, 缺点多者沮丧, 不优不劣者不得要领, 在讲评的时候, 又三言两语夹枪带棒, 裹挟着教师的表扬或愤怒, 这些都脱离了学生这个写作个体, 破坏了师生间原本融洽的关系。到最后吃力不讨好, 学生因无法参与其中, 致使印象淡薄, 教学效果低微。
在作文评改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改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修改, 如何提高对作文的认识, 培养审美情趣。
比如, 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分配1—2名功底扎实的学生, 每组分发若干篇文章, 规定时间内, 用红笔圈出错别字, 并在笔记本上作阅读记录, 在文章末尾写上一句感受最深的话。再把其中优美的写景句子, 形象的写人句子, 生动的记事句子勾画出来, 最后每组推荐一篇, 各组分头传阅并发表见解, 谈优点与问题。这样的活动生活气息浓, 学生置身其中, 或批评或表扬, 或讨论或阐发, 情感真实。同学间互相讨论,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拓展了自己作文的视野和生命的容量。遇到需要探讨的难题, 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及时讨论, 取得共识。学生始终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愉快自由地参与写作活动。最后还可以挑出一部分好的篇章, 由学生自己制成板报或手抄报, 或电脑打印出来, 以满足心理成长阶段的表现欲望, 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他们的热情高涨起来, 并把这种生命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而达到宣传自我展示自我的目的。
总之, 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作文, 在生命体验中寻找作文的乐趣, 体会作文的严肃性与深刻性, 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大有禆益。
摘要:新课改要求初中作文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快乐作文。作文是学生心灵私语的表达, 也是生命个体之间的沟通, 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 使其在作文材料的引导与梳理中, 在作文评改的活动中体验生命的过程, 体会作文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命过程,体验生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快乐的中秋节高二作文】推荐阅读:
快乐的中秋节叙事作文11-05
快乐的中秋节作文100字11-16
快乐天使的梦中秋节作文10-12
快乐的中秋节小学作文300字01-29
快乐的中秋节日记500字作文03-08
快乐又充实的中秋节优秀作文07-13
《快乐的中秋节》二年级作文500字10-22
快乐的中秋节五年级作文800字12-07
快乐的中秋节四年级作文100字03-28
快乐的中秋节四年级的学生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