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惩罚教育(推荐8篇)

惩罚教育 篇1

文∕陈泽明刘畅

„摘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科学的“惩罚”教育也是真正的爱心教育,爱为中心的批评才是理智的爱、深沉的爱。

„关键词‟惩罚教育爱心教育理智

《当代家庭教育报》中有这样一片文章《聪明的惩罚》。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图,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老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图,也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幅图。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候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这位校长给予麦克劳德的惩罚是实在高明。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绝不

可以划上“=”。什么是“惩罚”教育”?一言以蔽之:是指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说的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爱心“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一、为什么要实施“惩罚”教育

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的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 1

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收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的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此外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让他多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尤其对于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阶段,在错误行为面前更应该严格管教。

二、实施“惩罚”教育时的注意点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禁区。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有一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二是要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时间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经过了解、调查清楚后,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剂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

查的批评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消沉。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是要因材施教。我们面临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性格和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对自己的要求也严疏有别,因此在犯同样错误时,我们要选不同的入手点去实施惩罚教育。有的同学本来自我实力不错,对自己要求很高,这样的孩子所受的惩罚是没必要在班里公开或讨论;而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有无数理由可以为自己辩护,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借助严厉的批评和集体的舆论来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四是要及时有效。一旦对学生实施惩罚,就要及时。延时惩罚,秋后算账,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延时惩罚,学生也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产生问题的严重性。惩罚不是终结,惩罚完后,还要及时教育,从正面帮助教育,使其消去悲观情绪,设法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品质。

三、实施“惩罚教育的几种方法

“练笔惩罚法。学生发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自己往往意识不到或认识不够,对错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或危害不以为然。处理之初,可以让学生静坐,静立甚至于面壁思过,这样有时还能起到冷静学生情绪,避免师生对立冲突发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不妨用用魏书生的做法:一是让学生写说明书。这比一般写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一个大错„„,给别人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一下几点”等等,这样浮浅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犯方法。写说明书则不同,需要学生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分析事件中的过失、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较之检讨书能更好地触及学生内心,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二是罚写心里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写说明书和心理病历时,写的往往是自己实际的东西,不可能推诿责任,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错误。有的学生甚至于越写越恨自己,所谓记忆犹新,教训深刻矣。“娱乐”惩罚法。学生犯错误更多的是行为失控,规范不够,有的学生在不经意中违反了学校、班级中程度较轻的规章制度,老师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为学生

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把握行为。比如说忘带校卡,我们可罚其为全班唱一首歌或表演一个其他节目,这样做一来可以告诫当事人“犯错必究”,二来可以让其他同学感同身受,大家共勉,三来可以让全班得到一时的轻松,感受集体的亲情温馨。

“做好事”惩罚法。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同学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因此做好事也就成了惩罚的必要性。比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平时做事没有责任心、思想松懈,经常一到他值日就逃跑,曾多次说服教育,总不见效果。于是我罚他清扫教室,并保持、监督教室清洁,逐渐地他的态度有所改变,我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并继续让他劳动几次,果然他改变了,并主动地向我保证以后一定会认真对待值日绝不逃跑,我又不失时机地在班上表扬他。既鼓励了这位同学,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教育。

泰戈尔曾写到:“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实施“惩罚”教育一定要以爱为出发点,又以爱为终点,这样的“惩罚”教育才是真正的爱心教育,理智的爱心教育、深沉的爱心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两种爱心,两种命运》、《夏令营中的较量》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北京市妇联主管、北京市家庭

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当代家庭教育报》

惩罚教育 篇2

一、要正确理解“惩罚”含义

必须明确, 就语义而言, “惩罚”包括了“体罚”。但“惩罚”决不只是“体罚”, 更不是伤害、心理虐待、歧视, 让你觉得难堪, 打击你的自信心。而现在, 不少人都把惩罚与体罚看成同义词, 这是一个误解。教育方法同时就包含了正当的惩罚。目前国内权威的最新版本的《教育大词典》 (1999年版) 将正当的教育惩罚界定为“一种教育方法”。教育中的“惩罚”是在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采用恰当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教育, 帮助学生进步的一种“具有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 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 (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 , 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 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 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 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二、要坚持科学的“惩罚”原则

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 它会起到激励性的作用, 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终生受益;用得不好, 会伤及一个人的自尊心, 令人消沉, 一蹶不振, 产生“破罐子破摔”心态, 则误人一生。所以在实施惩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 惩罚要有据可循, 不能是无故的解恨与撒气, 更不能为惩罚而惩罚。

一般学生犯错, 都应尽可能地使用说服教育, 但对极少数学生, 在进行多次说服教育后仍没有悔改, 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这时就必须要动用惩罚, 以达到负强化作用。惩罚是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地说服教育无效时再启用的。“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 而且是一种义务。”但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惩罚不是为了“治”他, 而是为了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明确是非观念, 培养他的责任感。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而言, 一次严厉的惩罚会胜过N次苦口婆心的说教, 让他刻骨铭心, 知错而后改, 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此外, 学生犯错的原因往往复杂, 因此在处理时, 先要冷静地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弄清事实真相, 把握分寸。因为只有有理有据的惩罚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

2. 惩罚要灵活适度, 要因人而异, 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

这一是指惩罚的形式应当多样化, 二是指应该因人而异地使用惩罚。按常理来说, 简单粗暴的方法难以奏效, 所以惩罚的前提必须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 胆子小, 耐挫能力相对弱些, 惩罚应轻些, 言语措词上讲究些, 并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情绪的变化, 及时调整惩罚的“度”;一般而言, 对于外向, 自律性较差的学生, 惩罚可略微重些。当然, 充满睿智的惩罚是最高层次了。因人而异, 因问题而定, 不可太轻, 也不可太重。太轻, 学生会觉得无所谓, 起不到震慑作用;太重, 容易伤学生的自尊心, 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3. 惩罚要符合心理学, 要有计划进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犯错时, 其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准备接受惩罚的心态:我不对, 我甘愿受罚。这种心态, 往往是实施惩罚教育的绝好时机, 此时明白的道理往往会刻骨铭心, 终生难忘。所以, 惩罚一要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感等体验更深, 使他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 容易淡化错误行为, 惩罚意义也不大。二要坚决,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 所有“隔靴搔痒”的做法都不可取。三要就事论事, 惩罚应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 而不能以此去否定学生本人。四要耐心, 一个人一生中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多数情况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或许对于绝顶聪明的伟人能够做到, 可是用看待伟人的角度去要求学生, 似乎显得太苛刻了。所以在惩罚教育中我们要有“反复抓, 抓反复”的心理准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打是疼”的感受。

4. 惩罚要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一方面惩罚的强度必须要足以警醒学生;另一方面, 惩罚又必须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 造成精神或身体上真正的伤害。要避免简单粗暴, 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要避免为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批评学生时“杀一儆百”;要避免当着其他学生、家长的面去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 这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 把学生推向更远, 最终导致教育失败。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反叛, 逆反心理重, 被批评后容易产生思想疙瘩, 这时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通过找学生谈话、慢慢疏导,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去批评, 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5. 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 也扩大惩罚的教育面。

在集体中进行, 且由集体监督执行。这样既有利于教育个人, 也有利于教育集体。

三、要灵活运用“惩罚”方法

1. 劳动惩罚法。

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而体育运动、体力劳动能改善人的体质, 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 因此运用他们可接受的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来作为惩罚方式, 无疑是两全齐美的方法。

某男生, 学习习惯不好, 基础又差, “小滑头”一个。上课开小差, 知识没掌握, 作业不完成, 要不字迹潦草, 敷衍了事, 像这种情况, 容易演变成“拉锯战”, 劳心劳神, 而数学又是环环相连的。于是我让他放学后一个人做值日工作, 并把作业一一重做, 只到符合要求为止。而且我一直陪在他身边, 盯着他做好每件事。一天、二天、三天、四天, 本也想偷懒的学生不敢再自找麻烦了, 而教室的确打扫得不错, 我就在班级公开表扬他为大家所做的劳动, 并问大家:“同学们, 你们满不满意某某为大家创造的这个环境?愿不愿意他继续为我们服务?”你说, 会有人不愿意吗?这样一来, 他若再不改, 就要被全体同学所“利用”了。他才不傻呢!

2. 自然惩罚法。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 孩子进一步, 大人就退一步,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 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

某男生, 天资不错, 数学常稳居前列, 我在学生面前也赞扬过几次, 可我发现, 我的赞扬并没有让他获得满足感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他处处流露出不屑, 着实地妄自尊大, 在几次明显地暗示后, 他心里还是没真正改变, 于是我决定在学习上“不管”他, 由他傲着 (他对学习是在乎的, 这点我肯定) , 随着数学知识越学越深, 他那点自以为是的能耐就捉襟见肘了, 可我“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终于在“一无二次方程”、“平行四边形”、“圆”等内容前成绩节节败退, 而以前不如他的几位倒在虚心学习下稳中上升, 并已成功超越他了。这时, 他眼中也流露出慌乱与不安, 面对我时欲言又止, 这时一切就均在我的掌握之中了。没有了傲气, 他的数学我也就不用担心了。让他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 体会到从成功到失败的巨大心理落差。俗话说, “吃一堑, 长一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娱乐惩罚法。

对于有的学生犯的错误较轻, 一下子也看不出什么严量的后果, 但时间一长, 总是隐患, 小错也会成大错, 到时就为时太晚了。想给他“修修”, 可又用不着太“冷面”、太严厉, 这时不妨来点娱乐精神。

某女生, 受遗传很有文艺细胞, 而数学学得不温不火的, 我着急, 可她一点也不紧张, 还时不时悠然地这错那错的, 什么今天“括号没了”、明天“符号丢了”、后天“计算错了”等等, 真叫人“愁”。于是每错一次, 我就给她一次“机会”, 在合适时为全班献上一曲, 并且要具有教育意义的。这样既发挥了她的长处, 唱好的还给鼓掌, 让她很有成就感, 又处处告诫着她, 一错就要准备新歌了, “犯错必究”。慢慢地, 歌越来越好听, 而错也在不知不觉中不见了。全班也得到一时的轻松, 并感到集体的温馨亲情。

4. 奖励惩罚法。

有时学生犯错并自己能够马上就意识到, 对于这情况, 不能急于批评、惩罚, 但又不能置之不理, 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奖”代“罚”, 使学生在老师善意的惩罚中认识自己的错误, 体会老师的苦心, 增强学习的兴趣。

某男生, 生性好动, 嘴快, 上课反应也快, 我讲上句, 他下句就出来了, 而不经过考虑的十有八九是错的, 如“1的倒数是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他立马接上!可话一出口他就马上意识到了, “没有没有的”!而同学已被他逗笑了。他的积极性要保护, 又要让他学会先动脑再动口。于是我就让他当一回“数学老师”, 给全班讲一道练习题或讲一段内容, 为了这次上台, 我就陪他“彩排”了好几次呢。并对他说, 老师给你一次机会, 改变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不光彩形象, 重新树立自己充满智慧的形象。他也非常努力准备“脱胎换骨”。他后来考上了一所军校。

当然, 惩罚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 还可以写作惩罚、处分惩罚等等。

关键是要分清当时具体的情况、具体的人, 恰如其分的选择惩罚的方法。马卡连柯指出:“如果没有要求, 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激励, 更是一种约束和规范。古训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笔者认为, “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在教书育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要我们讲究处罚艺术, 教育效果一定会明显提高, 实施“惩罚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承受心理挫折的行为能力, 也可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使学生在“惩罚教育”的过程中明辨是非, 不断地更新自我。

教育手段, 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无法完全剥离。“教育有法, 教无定法”。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 表扬、批评、奖励、惩罚, 什么都应该有。让惩罚教育与其它教育“和平共处”, 绽放出素质教育的烂灿花朵。

摘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 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 不能忽视“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而且要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 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 表扬、批评、奖励、惩罚, 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论教育手段之惩罚教育 篇3

[关键词]教育手段;教育惩罚;体罚;矫治;警示;必要;原则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的同时,人们对惩罚这种教育手段在教育中的作用却不能正确认识。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不当惩罚产生的消极效应使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罚,认为所有的惩罚都是体罚或变相体罚,认定它是不道德的教育形式。教育工作走上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独木桥”。许多在一线工作的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呢?《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人对未成年学生或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从该法律条文来看,对未成年人不可以进行体罚。那么可不可以进行惩罚呢?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

心理学中对惩罚的定义是:“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及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叫惩罚物)或撤消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综上所述,教育惩罚可以定义为: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可见,教育惩罚是为了使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惩罚的教育意义在于,施行一定的行为措施对学生某种错误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教育、警示,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规范的行为,是对行为结果的负强化,旨在抑制和消除不良的思想行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因此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 教育惩罚的必要性

(一)惩罚符合教育史观

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著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前苏联注明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马卡连柯不仅将惩罚与学生的尊严感联系起来论述这一命题,而且在实践中也成功地实现了惩罚与尊重的统一。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惩罚做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的。因此,我们不宜简单、绝对地将惩罚与教育上的不民主、对学生的摧残等行为划等号,应该找到惩罚中合理的成分,合理地使用惩罚,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惩罚符合社会伦理

赏罚分明向来是治军良策,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也是一样,只不过学校的惩罚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如果说赏识教育是肯定优点、鼓励进步,那么惩罚教育就是否定缺点、改正错误。我们要相信孩子在经过惩罚之后,能够吃一堑,长一智。犯了错误,就要承担后果,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学生对自己负责。

惩罚能够警醒自己他人,具有威慑作用。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认识、态度、观念无外乎来源于直接体验和间接经验,后者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获得。惩罚教育让犯错者有切肤之痛,也让其他人知道在学校里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从而内化于自己的潜意识中,不致再犯类似错误。这样的惩罚教育维护了制度的威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惩罚对于提高道德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为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为重要。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无外乎是内因和外因的合力作用,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还懵懵懂懂,少不更事,自省自觉意识都还不成熟,自制能力比较差。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能过分依赖其内因自发起主导作用,这就突出了外因(即教育教学法规)的强制规范功能不可或缺,以达到以外因促内因的目的。

(四)惩罚是教育者的职责

在教育法规中,如果明确规定了教师具有惩罚学生的权力,那就保障了教师的教育管理的职能,树立的教师的职业尊严,也标志着这项权力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如果规定了教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惩罚教育学生,就约束了教师避免滥用惩罚,就可以合法地有效地教育学生;如果规定采取哪些方式不合理,就可以避免造成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的损害。

二、科学地运用惩罚教育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使用惩罚时要明确目的,要知道惩罚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因此惩罚者的动机要纯。

(二)灵活性原则

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

(三)惩罚应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四)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教育实践表明,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不是万能的。没有批评的过度赏识是片面的,也是虚伪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赏识应以实事求是、是非分明为原则,因人、因事、因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赏识。对学生的激励不应只有赏识表扬,还应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的激励方法。新课程背景下惩罚也必须讲究科学,讲究艺术,讲究技巧。要谨慎使用惩罚,合理使用惩罚,不伤害学生而有良好教育效果地使用惩罚。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生的惩罚教育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一味的使用赏识教育而不倡导执行惩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孩子让家长和学校老师都头痛不已,他们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厌学,道德败坏,责任意识淡薄,而且非常懒惰。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我们所否定的惩罚教育,让惩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一、惩罚教育的涵义及意义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能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由于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甚至教育者在内的许多人把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划上等号,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体罚是一种以身体折磨或者身体伤害作为惩罚手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强制教育方式,它不但违反基本的教育规律道德要求,更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所严格禁止的行为。而惩罚教育是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采取的一种教育行为,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的否定评价,如果没有适当的惩罚,我们正常的教育秩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系,也会使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受到更大的“自然惩罚”。

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

少年儿童从入学到小学毕业,接受六年制阶段义务教育,心理和行为发展有一个从不成熟到初步成熟,从不定型到初步定型的过程。在其健康心理和规范行为的逐步形成过程中,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相当显得重要.这段时期学生还具有 儿童和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从情感的发展来看,一般都比较活泼、富有朝气,但又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从个性的发展来看。他们天真、淘气,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够高,而且不稳定。所以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既对他们严格要求,又使他们生动活泼得到发展。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地位和任务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约束,会更加有助于他们独立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约束,顾名思义,就是加以限制,不使越出规定范围,它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性。这个强制性就是惩罚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按规矩做事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必要前提。使他们比有对象,行有准则;就是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著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马卡连柯不仅将惩罚与学生的尊严感联系起来论述这一命题,而且在实践中也成功地实现了惩罚与尊重的统一。我们可以“用惩罚来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倾向性”。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尤其是禅宗的教育思想中,“当头捧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过特别的强调。在西方,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一方面不希望学校充满鞭挞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惩罚可以不讲究方式方法,乃至违背“教书育人”的教育本义呢?显然不是。在这里,如何理解把握惩罚教育的内涵和分寸?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原则、界限是值得重视的——

其一,惩罚不等于体罚——任何暴力性的惩罚都不是惩罚教育应有的内容,其二,惩罚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毕竟,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并非仅仅为了“教训”,因此,惩罚只能罚过失,而不 2 能罚尊严;

其三,惩罚必须与激励相结合,不能只罚不奖,为罚而罚;最后,惩罚标准应该是确定、适度的,要让受教育者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惩罚,界限在哪里,并由此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

显然,这些惩罚原则不仅需要教师、学校严格遵守,更需要家长、社会的理解和配合,在正确理解、合理实施惩罚教育方面,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存在严重欠缺。而这样的欠缺,实际上反映的是当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实。如何改变这样的现实,使我们的教育有一个更和谐的秩序基础,无疑是摆在每一个关心教育者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

赏罚分明向来是治军良策,对于学生的管理也是这样,只不过对于学生的管理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如果说赏识教育是肯定优点、鼓励进步,那么惩罚教育就是否定缺点、改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小孩子,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自控能力不强,更是难免犯下错误,养成坏习惯。而惩罚就是为了改正错误和改掉坏习惯而设置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在经过惩罚之后,能够吃一堑,长一智。犯了错误,就要承担后果,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学生对自己负责。

惩罚也是让学生亲历道德体验。让学生用自身的行为来体验违纪的后果,把道德教育落到了实处。比如,违反课堂纪律,打扰了大家的学习,对这样的学生只是批评几句,认识到错误就完事了?这是不公平的。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使学生明白,违反纪律与为之付出的代价相比是不值得的,惩罚才会起到纠错的作用。

如果有人认为惩罚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真正的惩罚,或是没有找到合理的方法。惩罚就像冷水浴,恰当的冷水浴会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不恰当的冷水浴才会使人感冒。惩罚能够警醒自己他人,具有威慑作用。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认识、态度、观念无外乎来源于直接体验和间接经验,后者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获得。惩罚教育让犯错者有切肤之痛,也让其他人知道在学校里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从而内化于自己的潜意识中,不致再犯类似错误。这样的惩罚教育维护了制度的威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小学生惩罚教育的原则

1.罚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中“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跑早操的学生罚他补跑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务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使之受益终身。

2、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对学生不得抱着“治病救人”的宗旨、目的,而是“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罚要适当。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惩罚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免走两极,刚柔相济,因人施教,因势施教,就是最基本的。

3、罚中有情。有人说,爱是最好的老师。“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呢?你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我们一直爱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要是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该管则管,该罚则罚,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我们何不学习一些他的惩罚方法呢?最终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他着急,老师希望他尽快改正错误,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只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爱的惩罚又有何妨?切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 4 残缺的教育。

惩罚”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惩罚”也不等同于“暴力”。以下几种“惩罚”方式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努力避免的。

一是无价值惩罚。比如罚写生字100遍,罚站X分钟,蹲马步等等。这样的纯机械性、体力性惩罚除了可以使孩子的手脚暂时感到疲劳、酸痛,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实际的意义。

二是精神惩罚。或采取长时间不跟孩子讲话,或动员其他孩子一起孤立犯错误的孩子,或采取羞辱、恐吓等伤害孩子自尊自信的方式方法„„这种精神的惩罚有时比棍棒教育更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虽不伤及孩子身体,却伤害孩子的心灵。长此以往容易使被教育者产生孤僻、抑郁、自卑、狭隘、仇恨等诸多心理问题,很容易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产生巨大隔阂,伤害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的正常感情。

三是粗暴体罚。教育者采取打骂等暴力手段惩罚被教育者,比如,用针刺,抽嘴巴,打板子,罚跪„„这已经不是惩罚,而是伤害,甚至是犯罪了。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在罚一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时用医生注射用的注射器向学生的手面注射水,这位老师还美其名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未免无知和滑稽。最近以来连续发生的因粗暴体罚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警醒。

四是只罚不奖,为罚而罚。“惩罚”只是在被动状态下的一种辅助教育手段。而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好。所以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也就是说,“惩罚”必须与“激励”相结合。不能只罚不奖,为罚而罚。

四、惩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此,教师是放任还是处罚?处罚时如何做到既严肃纪律又使学生心悦诚服,如何做到既教育了违纪学生又达到一石双鸟的教育效果呢?下面是笔者在当班主任工作中自我总结的几点解决问题的办法供大家参考。

1、矛盾冲突:同桌等近距离的学生发生纠纷、互不相让等。

现在的小学生通常比较容易冲动,有可能会引发为打斗。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先喝令其停止,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解释他们的行为。等学生冷静之后,再要 5 求其写出事情的经过,并针对情况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有利于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别人和事情,减少他们以后犯错的可能。

惩罚可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所有的事情中,你可以挑选他最不喜欢的事要求他做,这样,就可以加强“惩罚”的效果。这里采用的是心理学中“正性惩罚”的原理---正性惩罚指的是: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跟随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发生。这个刺激物应该是学生不想做的事情。

2、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

对于这类问题行为,班主任应该在午休时间或放学时间将其留下。时间视情节而定,但最多不超过15分钟。在留校时间班主任给学生解释的时间,如果确实有合理原因,可以适当减一些留校时间。对于那些没有丝毫理由,甚至还要撒谎的学生,教师在对其进行留校的同时,可以要求另外写一篇有关“遵守纪律”的作文,要求写下自己的观点。最后,为了让他加强纪律观念,班主任可以“惩罚”其当一星期的值日班长。每天都有责任要开教室的门,这样不仅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培养责任心。

3、不服从教师:如不与教师合作,甚至公然挑衅教师。

班主任应该保持冷静头脑,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事后应该要求其写一份心理说明书,说明自己当时的心理和现在的想法,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检讨。当然,班主任在处理这类问题行为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按照要求弥补了过错,得到了惩罚,要想彻底改变这样的学生,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如果学生长期犯同样的错误,那就得采取极端措施了。与学生签定个人契约:教师与学生讨论他的问题,然后和学生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契约中包括学生特定行为的改变和期限。告诉学生没有完成预定目标的后果,并与学生达成一致的惩罚措施,要求其签字。班主任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奖励措施以促使预定目标的完成。也可以打电话或者是与家长进行直接的会面,向家长说明学生的问题行为,希望家长帮助找到问题的原因,并配合解决问题。

4.课堂上讲话

魏书生老师对付课内说话,有个“说话接力本”,还有个“选举说话能手”。全国十杰教师张思明老师当班主任,有个班内“十佳评选”,全体同学参与,由学生确定哪十佳,如评出“对自己要求最严格的人”,“对工作最负责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说话最文明的人”等等。我觉得,只要班主任开动脑筋,打开智慧之门,这些方法,原创的方法,都可以灵活地用到教育管理之中,并能产生积极而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所有的方法,都得以尊重为前提。所有的方法,都要直指人心。

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主动地认识行为边际界限,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里显然是难以宽恕的错误,但是他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措施是画出两张解剖结构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

如果我们始终视惩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惩罚措施就不会出格。当然,我们还是要慎用惩罚,必须到不得已的时候。今年我班上有一名爱上网吧的男生,刚开始时是偷偷去网吧,一开始我与其家长配合做了大量的说教工作,而且要求家长在家中适度控制其上网时间,但效果甚微,他后来居然经常逃课去网吧,甚至给别人说“苗老师就这两下子”。我想可能是我这种春风化雨的温柔方式助长了他的风气,于是有一天我试探性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连大声呵斥带很响亮地拍打着桌子,最后还让他写出保证书,并果断要求其家长掐断家里的网线。当然我并没有放弃对他的跟踪,我指导其家长帮助他安排课余的活动计划,并要求他把每天在家中的情况详细记录,定期交给我看。结果两个月下来,他就没有去过网吧,也慢慢把精力投入学习了。

家庭教育心得:合理惩罚孩子 篇5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合理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惩罚不当是会出现一些负面作用的,尽管如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惩罚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当孩子缺乏自制力、认识能力时,要解除其不良行为只有用惩罚。同时,要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就应该体验各种情感。如果不体验被惩罚的悲哀,也就不可能体验到奖赏的快乐。关键是要罚得得当。

一是弄清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惩罚总是在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或违背了某种规定以后采用的。要惩罚孩子,必须先了解他做了什么错事、违反了什么规定,更要弄清楚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为什么会违背这个规定。在现实中,家长往往比较冲动,当怀疑孩子做错了什么或者听到老师、朋友、邻居等关于孩子问题的一些猜测,便不问青红皂白,怒火中烧、大发雷霆,根本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极容易误会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弄清楚情况相当重要,事实清楚,你采用的惩罚手段就会比较切合实际,孩子也会心服口服,教育的效果就达到了。

二是及时惩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当错误行为已过去很久,再执行“惩罚”,效果则大打折扣。

三是莫翻旧帐。家长应就事论事,有许多父母因孩子犯了某一错误,就拣起“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将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再无做好人的机会,从而丧失自尊心、自信心。

四是指明出路。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引以为戒,改正错误才是归宿。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房间。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五是要求一致。切忌不能随自己的情绪来选择惩罚的力度。情绪好,则对错误可以轻描淡写;情绪不好,轻错重罚,甚至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时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要求一致还指父母双方在对待孩子错误上的态度应该一致,不能意见分歧,莫衷一是,这样会使所有的惩罚失效。

六是惩罚适度。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

七是事后说理。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仍会依然如故。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不能罚也罚过了,哭也哭过了,但孩子依旧对错误“模糊不清”,这就失去了“罚”的意义。

八是点到为止。在教训孩子的时候要说理,但是,这时的说理要就事论事,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来讲,切忌抽象地讲大道理,要愈简洁明了愈好。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母亲数落孩子,滔滔不绝,反复唠叨,孩子愈听愈糊涂,愈听愈不耐烦,最终产生逆反心理,索性不听、不改了。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惩罚,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篇6

惩罚,是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必要手段

时下,赏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无批评式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笔者认为,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积极补充。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下面就惩罚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的.运用谈一些看法。

一、惩罚的作用

惩罚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惩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矫正功能:为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 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

(二)威慑功能: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如呆字生小做作业,教师惩罚该学生,其他学生便不敢犯该学生的错误。惩罚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顾虑也就在此。

二、惩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

教育需要惩罚 篇7

一次阅读让我看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一句话:“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 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 教师就应使用惩罚。”按照他的说法, 教育是可以惩罚的。但问题是, 什么时候使用惩罚, 什么样的惩罚才能有益处呢? (后文我把这种惩罚称之为“益处惩罚”) 发现这个问题, 我的内心感到莫名的激动, 好像久久陷入黑暗的我发现远方隐约的一个光点。我开始尝试在教育中加入一些惩罚, 但对于刚开始教学的我来说, 选择适当的惩罚措施可能有点难:

放学后我就不能把学生留下, 因为他们要赶校车, 他们的家长也要赶着上班。我的师傅说我不能阻止学生们上专门的课程, 因为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也是重要的课程。其他老师告诉我一定不要用额外的作业来作为惩罚措施, 因为那样孩子们会认为上学是一种惩罚,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那么, 还剩什么办法呢?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留有很深的印象:

在澳大利亚, 一个孩子在与同学野炊时生火做饭, 因为柴禾湿, 他点不着火, 很着急, 偏偏这时一只笑鸟在他的头顶上怪声怪气地叫, 那孩子很生气, 就用树枝打伤了它。这就违反了有关保护笑鸟的地方法规, 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 老师决定惩罚他, 怎么惩罚呢?让他就“笑鸟的习性、笑鸟与人、笑鸟与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写了一篇关于笑鸟的报告, 结果这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 跑图书馆、进书店、上网查找资料, 走访鸟类学者……终于完成了一篇内容详实、认识深刻的文章, 受到了老师的好评, 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奖品。

从惩罚到奖励, 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这位老师的用心是何其良苦, 他是多么善于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机会, 又是多么懂得教育的规律, 使被动的“惩罚”具有了积极的意义。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极具创造性!由此看来, 教育需要惩罚, 但实施惩罚却要讲究艺术, 这种艺术就体现在益处惩罚必须遵循的原则上。

其一, 罚之有方。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 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 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 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在“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 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 加深印象, 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 不论何时, 惩罚措施都要在逻辑上与不当行为相关。

其二, 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 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 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 切忌把话说绝, 把事做得没有余地。比如罚写生字100遍, 罚站30分钟, 蹲马步等等。这样的纯机械性、体力性惩罚除了可以使孩子的手脚暂时感到疲劳、酸痛, 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实际的意义。对学生罚要适当, 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并且乐于接受,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 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 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 免走两极, 刚柔并济。

其三, 罚之有时。罚之有时首先应该注意“惩罚”的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违禁行为实施的惩罚越早越好。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了惩罚, 从而很快终止违禁行为。我们经常以忙为理由, 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会拖上一段时间, 这样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制止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其次, 就是还应该注意“惩罚”的适时性原则。也就是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心态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当然, 教师自己在生气、情绪不稳定时, 也不要去惩罚学生, 这样, 教师容易冲动, “罚重于过”。

其四, 罚之有情。爱是最好的教师, 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试问哪个父母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 难道能说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爱之情吗?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 有罚学生“画画”的, 有罚学生“写作”的, 与其说是一种惩罚, 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英国麦克劳德上小学时, 有一颗特别强烈的好奇心, 他老是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有一次, 他杀了一条校长的狗。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 罚他画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 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能成为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 就得益于他的校长那“美丽的惩罚”。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 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更容易催人奋进, 我们何不学习这样一些惩罚方法呢?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育人, 也可以毁人, 而使用好这把双刃剑的秘诀便是掌握好罚的艺术, 以真正的“爱”为基础, 相信每个老师都能够做到益处惩罚。

摘要:教育不能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 但也应该拥有益处惩罚。益处惩罚需要讲究艺术, 遵循一定的原则, 做到罚之有方, 罚之有度, 罚之有时, 罚之有情。只有加入益处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对发展更有利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益处惩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著, 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惩罚教育在美国 篇8

在学生的桌子上,我看到了一张学生的作业,内容如下:1.在禁闭室的盒子里,找任何一本杂志,阅读一篇文章;2.对你所选择的这篇文章,写出读后感;3.读后感至少200字;4.读后感必须附在杂志上面并写上该文章所在杂志的页码;5.放学离开禁闭室前必须将读后感交给值班教师。

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后必须填写如下的处理单:

姓名。

日期。

时间。

本周你已经被处理了几次?几点被送回教室?

你做了什么(你的错误)。

你为什么会作这样违纪的决定?选项如下:我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想控制局面;我想挑战老师的权威;我想不做作业;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和同学争论了;我没做好上课的准备;其他。

你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影响?

你的行为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有什么影响?

写出两条你将改正错误的措施。

如果你回到教室后继续捣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

如上所示,为了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套明确详细的学校规章制度,有一套供本校学生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校就读的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承认学校教职工的权威并接受其指导。任何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不执行学校教职工在学校范围内的合情合理的要求,均视为违纪行为,任何违纪行为都要受到惩罚。

我还在东布里斯托高中目睹了校长助理参加的一次问题学生听证会。听证会由校董事会成员、总监、校长助理、家长及家长的朋友、当事学生以及家长请来的律师共同出席。校长助理呈现学生的过失单,学生违反了什么纪律、违反多少次,都有明确的纪录,由大家一起来决定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处罚。如这次,学生可能就要回家一直待到6月份。如果这个学生没有超过16岁,学科教师必须登门为学生补课;如果超过16岁,教师可以不登门,但这所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去。一切都是那么的正规,按程序办,没人会随心所欲地改变。

美国中小学对学生的惩罚颇具特色。其一,美国中小学在教育学生时并不吝惜惩罚,该罚就罚,该重罚就重罚,对“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的认识比较清楚;其二,美国中小学惩罚学生时要求公平合理,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且规章制度非常健全,这一点与美国多如牛毛的法律是一脉相承的;其三,在美国,惩罚就是惩罚,既无争辩和解释的余地,也无须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这与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的学校在惩罚学生时,一般要伴随说服教育,而且经常罚态度,承认错误态度好就可以被轻罚或者免罚。而在美国,几乎没有类似的做法。惩罚时他们会严格照章办事,很少姑息,更很少会因为学生及时承认错误、态度好而轻罚或免罚,这也是美国健全的法制在教育中的缩影。显然,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护制度和法律的严肃性,有利于使学生从小树立遵守游戏规则的观念。

上一篇:银行金融视频监控方案下一篇:卫生院开展母乳喂养周宣传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