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比较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⑴ 会直接比较出一端对齐的物体的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⑵ 会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⑶ 初步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2.教学重点/难点
⑴ 物体长短的直接比较(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其长短)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你知道班级中哪个同学最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他比其他同学都高。生2:他排在队伍最后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比较》
二、新可探索: 探究一
师:校园里有四面彩旗,你能看出哪面最高,哪面最低吗?
生:(1)号旗最高,(4)号旗最低。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这四面彩旗都竖在草地上。
小结:因为四面彩旗的旗杆都竖在同一条横线上,所以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1)号旗最高,(4)号旗最低。师:他们的谁高谁矮? 生1:不能比较 生2: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比较? 生1:一个学生下面有凳子 生2:他们不在一条线上。
师小结:我们在比较长短时,一般要在同一条线上比较,让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另一端长的就长。跟进练习:
⑴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支长? 组内相互说一说是怎么比较的。
(让两支铅笔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另一端长的就长。)探究二
师:三个同学在跳绳,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谁手中的绳子最长呢? 生:可以把他们的绳子拉直比较。师:拉直就能比较长短了吗?
生:把绳子一端对齐,看另一端进行比较,师:对,说了非常好。当绳子弯曲时可以先把它们拉直,一端对齐,看另一端谁长,这根绳子就长。跟进练习:
师:长方形纸
横长还是竖长?可以怎么比呢? 方法一: ⑴把纸对角一折,使横边与竖边重合来比较。方法二:
⑵用一张纸的竖与另一张纸的横去比。(前提:两张纸的大小一样。)师小结:用折的方法也就是将他们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谁长,这条边就长。探究三
师:这里有些学习用品的图片,你能比较它们的长短吗? 生:可以把它们竖起来,一端对齐比较。
师:不行,这是图片不能拿下来,还有其它好方法吗? 给大家提供了方格子,看看能否借用它来比较? 小组合作、交流
汇报
生:我们可以借助方格纸来进行比较,看这些物品各占几个小方格,就能知道它们的长短了。学生尝试,教师指导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⑴谁的身高最高?你是怎么比的?
生:小胖最高。他们站在一样高的地方,只要看另一端就能比较了。师:4位同学站在同一地面上,所处的位置相同,我们就看头顶,谁头顶高,这位同学就长得高。
练习二
问:两张长纸条,一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比较哪张纸条长吗? 小组合作、交流
汇报 生1:蓝色长 生2:红色长 生3:一样长 生4:不能比较 师:为什么不能比较?
生4:因为两张纸都被遮住一部分,遮住部分不能判断它们的长短。师小结:我们在比较物体长短时,要将物体看完整,然后进行比较。只看一部分,是不能进行正确判断的。练习三
⑴ 哪条线最长?
(上面的练习也只能直观感悟每一条线段的长短)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可以将物体一端对齐,看另一端进行比较,也可以借助其它物品来帮助比较,物体要看完整。
课后习题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1拃”的长度。
⑴、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⑵、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⑶、讨论
①、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②、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观察故事图片
请学生叙述每张图片的意思,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正确掌握测量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m的含义,建立1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实物展示台、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第55页情境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同学们有办法吗?
(3)操作: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书55页。
2、教师介绍米尺。
(1)认识米尺,1米的长度。
(2)小结:量 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3、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观念
(1)小组活动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长?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馈: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划一下,1m大约有多长?
(4)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 ?
(5)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二、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学习例1 。
小朋友还记得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的方法吗?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把结果填在书上。
(1)小组活动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组活动
(2)反馈
2、找一找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
(2)独立活动。
(2)小组 活动
(3)反馈
四、课堂作业
二下第三单元
林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教学重点:
系统地复习本单元知识,正确解题。教学难点: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梳理长度单位
1.直接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他们分别可以用什么英文字母来表示?(幻灯片出示)
2、谁能按一定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再次系统整理,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我们一起来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拿出直尺,在用手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1厘米和1毫米。我们用这些长度来说说身边的事物的长度。先用毫米做单位来说说。
(磁卡的厚度是1毫米、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复习回忆,比划或举例说明各长度单位的具体长度,深入建立单位表象。)
二、长度单位练习
1、同学们看看,老师把谁请到我们班来做客了?懒羊羊写了一篇日记,谁来读一读: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读了懒羊羊的日记,你们有意见吗? 同桌的互相讨论讨论,帮懒羊羊把日记修改一下。
同学们真厉害,小老师当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生活中的物品:
2、选一选
(1).下面哪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分米,在方框里画“√”。
一根火柴
一枝粉笔
一枝毛笔
(2).下面哪个物体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画“√”。一本《新华字典》
一本语文书
一张电话卡(3).下面哪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在方框里画“√”。一个田字格的边长
数学书的长 一块橡皮的长
(4).下面哪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米,在方框里画“√”。
一根旗杆
课桌的长
黑板的长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来填一填呢?
3、用长度单位填一填
一本语文书约厚10
()板凳的高度约为5
()一支粉笔约长1
()电话卡厚约1
()一块玻璃的厚度约4
()一棵大树高12()一只企鹅高120()一块橡皮长4()
一天某地降小雨,降雨量大约是4()刚出生的婴儿高5()一扇门高2()一幢大楼高50()一只小蚂蚁身长3()
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厘米
1分米=()毫米
1米=()毫米
哪个小朋友们说一说,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谁来说一说把大的长度单位转化成小的长度单位怎么办?小的换成大的呢?(按照它们之间的进率在后面添零或去掉零。)
四、分层练习
1、出示题目:
在○里填上>、<或=。
6毫米○6厘米
30厘米○3分米 1米○8分米
9毫米○1分米 15毫米○2厘米
80厘米○8毫米 100毫米○10厘米
10厘米○10分米 谁来说说我们做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什么? 这样的题目一般分哪几种情况?
小结:数字相同比单位、单位相同比数字、数字和单位都不相同把它们换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2、按要求排一排:(1).从长到短排
40厘米
3米
35分米
60毫米(2).从短到长排
7米
66厘米
90分米
100毫米 做这样的题目我们又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看清题意,弄清楚到底是从大到小排还是从小到大排;转换成单位相同的再比较。
3、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
1()=9()
4、量一量:
量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
橡皮:从0刻度开始,到刻度3是30毫米,在往后数,有5小格,是5毫米,一共是35毫米。也可以直接看,在3和4的正中间,是35毫米。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找一找,55毫米在哪儿?25毫米呢?75毫米呢?95毫米呢?用手指一指说一说。
回形针:比30毫米少两格或20毫米后面加8格。
5、估一估:
拿出你用的铅笔,估计它的长度,在量一量,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同桌的小朋友再互相量一量,看看是否正确。
6、画一画:
(1)、画一条比2厘米长28毫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1分米短3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6毫米的线段。先写出计算过程,再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7、辨一辨:
一支圆珠笔长13分米
()一支蜡笔长约50毫米
()饮水机高约1分米
()小兰身高140毫米
()40厘米和4米一样长
()说说为什么错,应该怎么说才正确。
8、解决问题:
1、有一根8分米长的铁丝,工人师傅用它做了8个铁圈,每个铁圈用4厘米铁丝,还剩下多少厘米铁丝?
2、一支铅笔长95毫米,另一支铅笔长7厘米,第一支铅笔比第二支铅笔长多少毫米?
3.一捆电线第一天用力159米,第二天用了382米,还剩441米。(1)这捆电线短了多少米?(2)这捆电线原来有多长?
4.妹妹一拃的长度是8厘米,哥哥一拃的长度是9厘米。一张课桌的长边,妹妹大约量了9拃长。
(1)这张课桌的长约多少厘米?
(2)哥哥量这张课桌的长边,大约是几拃长?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学会一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⑴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
⑵领会积累法和以直代曲法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劣估测长度和时间。
教学关键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圆规、秒表、量筒、量杯、水、金属块。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几个实际的测量问题,比如能否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和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新授
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⑴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刻度尺测出一张纸有多厚?
生交流回答,师总结:
纸张的厚度:h1=h/n
提醒学生注意:h是一摞纸的厚度
n是纸张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测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
交流测量结果。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______________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__mm。(多媒体出示)
累积法: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
⑵教师提出问题:测量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以直代曲法”:用圆规
“滚轮法”。用硬币或圆环(实用于长曲线)
“化曲为直法”:用细软的棉线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测量曲线的长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以直代曲法)
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2、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提出问题:立方体、长方体、球形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算出来,那么对一个任意形状的物体,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
问题1:如何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教师提示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展示量筒和量杯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刻度的不同。
讲解:量筒的刻度线分布均匀,量杯的刻度线分布不均匀。
指出:使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媒体展示)
问题2:如何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
生讨论交流,师分析总结
教育学生要爱护仪器。
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要准确地测量长度和时间,都要用到测量工具,假如你身边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时间进行一些估测?
⑴长度的估测。
①先请同学们合作,测出你的手的中指的长度是多少?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多少?一拃的长度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
②先用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再用你身体上的“尺”粗测,最后用刻度尺测定,看看这三个结果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讲解:要提高眼睛的估测能力,就要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有具体的印象,同时要多进行估测练习。
⑵时间的估测。
通过上节课对脉搏的测量,大家已经知道自己脉博跳动一次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它作为“表”估测时间。
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用停表测出一段时间,同时让学生用身上的“表”估测这段时间。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由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归纳)
【作业】
1、怎样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2、课本P17第1、2、3题。
【板书设计】
1、测量纸张的厚度:
2、测量曲线的长度。
3、测量液体的体积
4、测量固体的体积
5、估测长度
6、估测时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基于此考虑,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长度单位的换算。过程是循序渐进,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时”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
(本活动适合5-6岁幼儿)
活动目标:
1、感知长度守恒
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小棍、毛线、纸条、火柴、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兔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哦,是小兔,小兔要去干什么呢?小朋友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看。
二、播放课件
(第一关)小朋友看,这两根小棒一样长吗?
那么这两根呢? 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演示,比较两根小棒)
小结:长度一样的小棍,虽然摆的位置变了,但长度没有变,所以还是一样长。
第二关:小朋友看,这两条线一样长吗?
那么现在呢?小朋友一起来看,老师这里有两条毛线,一起看看一样长吗?那么这样摆放呢?(演示,直的和弯曲的比较,再拉直进行比较)
小结:长度一样的毛线,虽然摆的形状不一样,但长度不变,所以还是一样长。
第三关:小朋友看,这两条绳子一样长吗?
现在呢?(演示:剪开后的线和没剪开的比较)
小结:长度一样的绳子,虽然被分开了,但连起来的长度没有变,所以还是一样长。
第四关:原来是用火柴搭了两条小路,两条小路一样长吗?那么现在呢?我们来量一量,(用毛线量)
小结:数量相同长度相同的小棒无论怎样摆,它们连起来的长度都是一样长。
第五关:小朋友说说怎样来比呢,对数一数,每条路占几格。
小朋友可真棒,帮小兔子顺利闯关,找到了回家的路,小兔子特别高兴,送给小朋友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朋友想听吗?
三、学习儿歌(播放课件)长度守恒
长度守恒看长短,位置变化不相关。
长度守恒看长短,形状变化不相关。
长度守恒看长短,颜色变化不相关。长度守恒看长短,分割多少不相关。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帮小兔顺利闯关找到了回家的路,而且还学到了本领,知道了长度相同的两个物体,无论它的摆放位置、摆放形状有什么变化,无论怎样分割,只要它的长度没有增加或者减少,那么它的长度就不变。
五、活动延伸
大一班 王伟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感知长度守恒的实际意义。2. 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正确判断物体长度的守恒。3. 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二、活动准备
毛线、精细不同的纸棒、《操作册》
三、活动准备
1. 导入活动
复习近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精确测量。
2. 基本部分 A. 感知、比较直线与曲线的方法。
a. 提问:“怎样知道这条直的线段和弯的线段是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的呢?”请幼儿自由发展意见。
b. 教师将曲线拉直与原有的直线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感知他们是一样长的。
c. 教师用直尺测量两条线段,请幼儿从测量结果的比较中感知两条线段是等长的。
d. 教师再依照曲线的形式将直线摆成曲线状与原来的曲线进行比较,感知它们是一样长的。B. 实物操作感知长度守恒。
a. 请幼儿每人取一根长度相同的毛线相互比一比、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的。
b. 请幼儿分别将自己的毛线摆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说一说这根毛线和原来的一样长吗?和好朋友的还是一样长吗?
c. 引导幼儿不断变化造型,感知无论形式不同但长度都是相同的。C. 排除颜色、粗细、摆放形式的干扰感知长度的守恒。
将长度相同但其它属性不同的线段让幼儿进行比较,看长度是否相同。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 学 过 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展开认识米
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1)介绍米尺
(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2、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二.测量线段的长度
1.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2.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3.线段“直”的特征。
三、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四、指导线段的画法
五、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六、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七、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八、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九、布置作业: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线段-第二课时反思:
利用已学知识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只管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联系实际,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线段问题,让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既抽象又实际,教学时要紧扎线段的两个特征,除了设计与生活情境结合的直观学习线段外,还应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实物到想象,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引起质疑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来提高认识.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线段,进而画线段.
整节课的设计可以从观察实物到想象、推理、讨论.如对线段"端点"的认识:"有尽头的""这些东西在两端有两个头""线段是细细的自来水、线"等.
由于实践环节比较多,整节课应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与自主.
(反思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是学生首次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替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打好基础,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直观感受上尤为重要。
课的一开始就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单位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展开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我觉得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冲动和知识基础后,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逐渐加深认识并能懂得应用,尤其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观察、发现问题,整节课可以有估一估、量一量、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等多个活动,课后可以布置练习延伸。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425px
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B )
A.215px B.42.25px
C.40px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3、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 B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D.无影响
4、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A )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1]作业布置
【长度比较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长度守恒教案设计07-25
长度单位教学课件06-20
大班数学活动长度守恒07-11
长度单位数学课件精品06-07
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换算07-14
八年级物理测量长度和时间练习题11-01
大学物理实验——长度密度的测量心得体会10-04
水务局局长度述职报告-述职报告10-25
数学教案比较07-25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