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机房接地规范(精选7篇)
接地系统是机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机房通信设备的通信质量和机房电源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起到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作用。
接地系统是由接地体、接地引入线、地线盘或接地汇接排和接地配线组成。接地系统的电阻主要由接地体附近的土壤电阻所决定。如果土壤电阻率较高,无法达到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的要求,就必须采用人工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
1、机房接地系统设计目标
在采用分散接地方式时,接地电阻要求如下:(1)工作接地电阻≤2Ω(2)保护接地电阻≤4Ω(3)防雷接地电阻≤10Ω 我公司接地系统要求:
1、计算机系统直流直接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2、计算机系统直流联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
3、交流工作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4、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电阻和静电接地小于2欧姆
5、防雷保护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小于2欧姆
2、接地的种类
工作接地:利用大地作为工作回路的一条导线
保护接地:利用大地建立统一的参考电位或起屏蔽作用,以使电路工作稳定、质量良好,特别是保证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重复接地:将零线上的多点与大地多次作金属性连接。
静电接地:设备移动或物体在管道中移动,因摩擦产生静电,它聚集在管到、容器和贮藏或加工设备上,形成很高电位,对人身安全及对设备和建筑物都有危险。作了静电接地,静电一旦产生,就导入地中,以消除其聚集的可能。
直流工作接地(也称逻辑接地、信号接地):计算机以及一切微电了设备,大部分采用CMOS集成电路,工作于较低的直流电压下,为使同一系统的电脑、微电子设备的工作电路具有同一“电位”参考点,将所有设备的“零”电位点接于同一接地装置,它可以稳定电路的电位,防止外来的干扰,这称为直流工作接地。
防雷接地:为使雷电浪涌电流泄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直击雷或感应雷等浪涌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所有建筑物、电气设备、线路、网络等不带电金属部分、金属护套、避雷器以及一切水、气管道等均应与防雷接地装置作金属性连接。接地施工方案1 1.在所选位置向下挖1.6m深的坑;
2.坑内打入2.2m长,下端尖形的紫铜接地极; 3.相邻接地体(一根)间距5m,建筑物间距1.5m; 4.相邻接地体间连接入扁铜40×4mm连接; 5.打入接地体时到2.0m时止;
6.用40×4mm扁铜与接地体焊接与母线连接入机房; 如图: 材料 紫铜接地极 扁铜 辅助接地极 盐与木炭粉 母线 规格 600×50mm 40×4mm Φ20或Φ50 适量 25mm2×100m 此方案一般实测接地电阻约1 ∽3Ω。等电位连接
在机房防静电地板下,沿着地面上布置40*3紫铜
排,形成闭合环接地汇流母排。将配电箱金属外壳、电源地、避雷器地、机柜外壳、金属屏蔽线槽、门窗等穿过各防雷区交界的金属部件和系统(设备的外壳),以及对防静电地板下的隔离架进行多点等电位接地就进至汇流排。并采用等电位连接线4-10mm2铜芯线螺栓紧固的线夹作为连接材料。同时在机房找出建筑物主钢筋,经测试确与避雷带连接良好,用f14镀锌圆钢通过铜铁转换接头将接地汇流母排与之连接起来。
地板下直流铜排及接线端子 实物图
材料 紫铜接地极 扁铜 辅助接地极 盐与木炭粉 母线 规格 600×50mm 40×4mm Φ20或Φ50 适量 25mm2×100m
机房接地方案
接地系统是机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机房通信设备的通信质量和机房电源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起到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作用。
接地系统是由接地体、接地引入线、地线盘或接地汇接排和接地配线组成。接地系统的电阻主要由接地体附近的土壤电阻所决定。如果土壤电阻率较高,无法达到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的要求,就必须采用人工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
1、机房接地系统设计目标
在采用分散接地方式时,接地电阻要求如下:(1)工作接地电阻≤2Ω(2)保护接地电阻≤4Ω(3)防雷接地电阻≤10Ω 我公司接地系统要求:
1、计算机系统直流直接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2、计算机系统直流联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
3、交流工作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4、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电阻和静电接地小于2欧姆
5、防雷保护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小于2欧姆
2、接地的种类 工作接地:利用大地作为工作回路的一条导线
保护接地:利用大地建立统一的参考电位或起屏蔽作用,以使电路工作稳定、质量良好,特别是保证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重复接地:将零线上的多点与大地多次作金属性连接。
静电接地:设备移动或物体在管道中移动,因摩擦产生静电,它聚集在管到、容器和贮藏或加工设备上,形成很高电位,对人身安全及对设备和建筑物都有危险。作了静电接地,静电一旦产生,就导入地中,以消除其聚集的可能。
直流工作接地(也称逻辑接地、信号接地):计算机以及一切微电了设备,大部分采用CMOS集成电路,工作于较低的直流电压下,为使同一系统的电脑、微电子设备的工作电路具有同一“电位”参考点,将所有设备的“零”电位点接于同一接地装置,它可以稳定电路的电位,防止外来的干扰,这称为直流工作接地。
防雷接地:为使雷电浪涌电流泄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直击雷或感应雷等浪涌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所有建筑物、电气设备、线路、网
络等不带电金属部分、金属护套、避雷器以及一切水、气管道等均应与防雷接地装置作金属性连接。接地施工方案1 1.在所选位置向下挖1.6m深的坑; 2.坑内打入2.2m长,下端尖形的紫铜接地极; 3.相邻接地体(一根)间距5m,建筑物间距1.5m; 4.相邻接地体间连接入扁铜40×4mm连接; 5.打入接地体时到2.0m时止;
6.用40×4mm扁铜与接地体焊接与母线连接入机房; 如图: 材料 紫铜接地极 扁铜 辅助接地极 盐与木炭粉 母线 规格 600×50mm 40×4mm Φ20或Φ50 适量 25mm2×100m 此方案一般实测接地电阻约1 ∽3Ω。等电位连接
在机房防静电地板下,沿着地面上布置40*3紫铜排,形成闭合环接地汇流母排。将配电箱金属外壳、电源地、避雷器地、机柜外壳、金属屏蔽线槽、门窗等穿过各防雷区交界的金属部件和系统(设备的外壳),以及对防静电地板下的隔离架进行多点等电位接地就进至汇流排。并采用等电位连接线4-10mm2铜芯线螺栓紧固的线夹作为连接材料。同时在机房找出建筑物主钢筋,经测试确与避雷带连接良好,用f14镀锌圆钢通过铜铁转换接头将接地汇流母排与之连接起来。地板下直流铜排及接线端子 实物图
材料 紫铜接地极 扁铜 辅助接地极 盐与木炭粉 母线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企业生产管理及经营活动对信息、通信技术越来越倚重。一般上规模的企业均建设有专用机房, 为信息、通信等各类电子设备提供可靠的电源, 防雷、保护等运行环境。此类设备对机房环境要求高的主要原因是受电子设备元器件物理特点, 以及所存储数据的重要性, 通信业务的即时性决定的。其中机房的防雷和接地系统作为设备保障的重要的一环, 应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因机房防雷和接地系统的设计和施工缺陷, 降低机房安全性。
2 机房接地方式采用分地和共地的问题
现行的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 , 第6.4.2条明确了信息通信等电子设备机房应采取下列四种接地方式:
交流工作接地, 接地电阻≤4Ω。
安全保护接地, 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直流工作接地 (注:即通信系统的逻辑参考地, 同时又是系统中数字电路的等电位地) , 接地体电阻按系统具体要求确定。
防雷接地,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规定执行。
机房四种接地在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2.1 独立接地方式
将四种接地彼此独立, 分别独立引出至室外的各系统地极, 并且各接地系统的地极彼此独立, 相互不干扰, 因此可靠性较高。缺点是造价高、施工难度大、极易受场地环境限制, 难以做到电气上的彼此独立。
2.2 综合 (共用) 接地方式
将机房内所有接地单独构成系统, 各接地系统单独由各自的接地母线引到机房的室外, 全部接入大楼防雷保护地桩。为限制雷击时接地电位的升高, 保证设备的人身安全, 接地电阻应小于1Ω。该接法连接方式简单, 造价经济, 可靠性高, 维护检测方便。
实际机房工程中, 如机房内设备无接地特殊要求, 多采用综合 (共用) 接地方式主要由以下原因:
采用独立接地方式时, 电子设备与强电设备接地应分开, 并通过隔离和绝缘措施, 将电子设备的接地连线引到离强电接地系统大于20m远的地方单独接地。这种接地方式的缺点是, 两个独立接地体之间, 存在金属管道, 地埋线路、建筑构架钢筋等地埋导体。如强电设备区出现暂态高电压, 通过这些导体传递到低电位的电子设备区, 从而会引起设备被击穿放电, 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
同样, 当电子设备接地与建筑物防雷接地网分开单独接地, 也存在一定危险。一旦建筑物遭受雷击时, 建筑物的电位将瞬时升高, 由于电子设备接地与建筑物的地网是分开的, 雷电流通过地埋导体传递到电子设备上, 易发生电子设备被击穿放电, 造成设备损坏。
而且, 在独立接地方式下, 电子设备接地采用较长导线引至远方单独接地。低频信号时, 能满足被保护电子设备与远处的单独接地点等电位要求。但在高频信号情况下, 引线的长度阻抗将会影响等电位效果。特别是当引线长度为信号波长1/4奇数倍关系时, 引线相当于开路, 引线已无接地作用。
同时现行的国家标准及规程也多推荐综合 (共用) 接地方式, 相关内容条文如下:
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中, 规定电子设备宜与防雷接地系统共用接地体。条文解释:本《规范》对电子设备的各种接地及防雷接地推荐采用共用接地体。因为两个接地系统必须在地下满足一定的距离和电气隔离要求, 才能在电气上真正分开。但实际工程中难以做到, 两个电气系统通过接地装置的相互联系, 易相互间产生干扰, 极端情况下, 甚至造成两个接地系统都不能正常工作。
在《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 中规定: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四种机房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GA267-2000) 中规定:新建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接地和机房建筑物的接地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宜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地网或桩基网作为共用接地系统的基础接地装置。
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 (GB50343-2004) 中, 对机房接地方式做出规定, 即: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 (第5.1.2条) ;防雷接地应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第5.2.5条) 。
由此可见, 信息通信机房的接地宜采用共用一组接地装置的共地系统。这种接地方式具有经济上合算, 施工方便、工艺简单、技术上合理优点, 在实际工程中是得到广泛应用。
3 机房各系统等电位联结
在信息通信机房各系统的电位联结方式上,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中规定:信息系统的所有外露导电物应建立一等电位连接网络。而且信息系统的各种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也要进行等电位连。连接方式有S型星型结构和M型网状结构 (第6.3.4条) 。结构参见图1~2。
关于选择S型结构还是M型结构, 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第12章中, 对等电位联结采用方式还做了进一步阐述:电子设备的信号电路接地、交流电源接地及保护接地等应根据接地导体长度及频率大小分别采用单点 (S形) 、多点 (M形) 方式。既当接地导体长度小于或等于0.02λ (λ为波长) 、电子设备工作频率为30k Hz以下时, 宜采用单点 (S形) 接地方式;当接地导体长度大于0.02λ、频率大于300k H时, 宜采用多点 (M形) 接地方式:频率为30k~300k Hz之间时, 宜采用单点和多点混合的接地方式。实际上从可靠性、安全性及今后机房设备扩容便利性上考虑, 信息通信机房等电位联结多采用多点 (M型) 方式。
注:TMGB-通信系统总接地排, 通常位于楼层机房接入间内, 同时也作一级防雷过压保护器的联结点。
单点 (S形) 等电位联结网络形式适用于已有建筑物或简单系统中。缺点是:设备之间容易产生共模阻抗;当系统传输高频信号时, 容易产生电位差。工程中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 宜使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铜排作为单点连接的接地基准点 (ERP) 。
M形等电位联结网络形式适用于较大型的数字化信息系统, 优点是:能够有效避免接地网络系统中出现的电位差, 缺点主要是实施成本相对较高。工程中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 宜使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铜带在防静电活动地板下构成铜带接地网络。
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规定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设等电位联结网络。要求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信息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接地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联结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 参见图3。
4 机房综合接地系统实现
现行的国家标准推荐机房采用共用接地系统的综合接地方式, 采用此种接地方式时, 机房接地系统还必须与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此时共地系统的接地阻值要按所有接入系统中接地电阻的最小值决定。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第14.7.4.3款中, 明确接地阻值≤1Ω, 实际工程中, 对共地系统阻值也按此标准执行。机房综合 (共用) 接地系统分为两大部分, 即接地装置 (基础地或者环形接地体) 和等电位连接网络组成。
4.1 接地装置的实现及要求
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标准中, 对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装置做了如下要求:
5.2.6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 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5.2.7当设置人工接地体时, 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成环形接地体, 并可作为总等电位连接带使用。
通常机房所在建筑物自然接地体是由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组成, 其中又是以建筑物基础内的钢筋为主。应当注意, 采用自然接地体接地时, 应保证建筑基础硅酸盐水泥, 同时周围土壤的含水量≥4%, 且基础外表面无防水层。如果建筑基础周围土壤含水量低, 或者基础被塑料、橡胶等防水材料包裹或基础经过防水处理时, 不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需在建筑物外面四周敷设闭合的人工接地体作为接地装置。
人工接地体主要由水平接地体和接地极构成, 一般采用镀锌钢材, 在沿海地区和土壤污染严重地区, 由于接地材料易受盐碱性等物质电化学的侵蚀, 还可采用石墨、铜等材料, 以避免因接地体受锈蚀后, 造成接地电阻回升。人工接地的设计、制作及施工可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
在工程中, 还需重视对接地体周围土壤情况, 特别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 宜采用换土法、降阻剂法或采用其他新技术、新材料来降低接地电阻, 这也是能有效降低接地电阻的有效方法之一。
4.2等电位连接网络
在共用接地系统建筑物内, 还需统一做好等电位接地网络的设计、施工, 以实现信息通信机房各电气及电子设备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的等电位联结和统一接地。
通常建筑物机房的等电位网络装置是由位于防雷区和保护区交界处的总等电位接地端子 (板) , 位于建筑楼层中的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 (板) , 以及位于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 (板) , 和连接各等电位接地端子间的连接导线 (通常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多股软铜线或铜排) 构成。机房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各类接地, 通过连接导线与各级的接地端子连接, 最终在总电位接地端子 (板) 汇总接地, 实现综合接地。
对建筑物的等电位网络设计及施工要求, 可参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第5.2节和第6.4节, 对建筑物等电位网络的设计、施工、安装要求及环境要求都有详细规定, 可供技术人员参考。
5结束语
良好的机房接地系统不仅是机房信息通信设备安全、可靠运行重要保证, 同时也是确保电子信息设备免受干扰、和受静电损害的必要前提。因此应对信息通信机房的接地高度重视, 本文从接地的基本概念着手, 着重分析不同类型机房接地系统构成实现以及优缺点。同时列出部分应遵守的国家强制性规范和标准。供技术人员在实施机房接地工程时参考。
摘要:信息通信机房有各类储存、处理数据和承载通信业务的信息、通信设备, 此类电子设备对机房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有着较高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机房存在的接地分地和共地问题, 提出了机房接地系统常见的几种实现方式及其在施工中的应用, 供参考。
关键词:通信,机房,接地
参考文献
[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
[2]《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 .
[3]《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2887-2000) .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
关键词:通信;机房;接地系统;防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17-01
通信设备的良好接地是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对于交换机、光端机、计算机等电信网络中精密通信设备更是如此。设备使用的地线通常分为工作地(电源地)、保护地,防雷地,有些设备还有单独的信号地,以将强、弱电地隔离,保证数字弱信号免遭强电地线浪涌的冲击,这些地线的主要作用有:提供电源回路、保护人体免受电击,此外还可屏蔽设备内部电路免受外界电磁干扰或防止干扰其他设备。
一、通信机房遭受雷击的常见形式
1、直雷击
这种“直雷击”的产生主要是由云层中带着的大量雷电和地面某处进行强烈放电现象。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在雷电对地上直接闪击,就会对地面的一些设施造成重大损坏。“直击雷”发生的概率比较小,而且每次雷击的攻击面积也比较小。但是“直击雷”的放电过程非常猛烈,如果地面目标被击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直击电流,从而对地面目标造成重大的损坏,直击雷一般性都是波及到的主要是室外物体,因此我们就把防直击雷的系统叫做外部防雷系统。
2、感应雷
“感应雷”也可叫做“二次雷”,产生这种雷电攻击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在雷云对地放电或雷电在雷云之间时,与地面的户外地埋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传输信号线路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通信机房,使通信机房的内部设备遭到损害的放电现象。这种“感应雷”虽没有“直击雷”那么猛烈,但是其发生的概率就比较高。其危害性的产生是不论在雷云对雷云之间闪击还是在雷云对地闪击时,其都会对地面的目标造成损害。在此之外,一次较为强烈的感应雷可以让很大范围中的多个通信机房中的电子设备造成过电压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高压还会通过通信机房信号中继线以及基站供电线等来进行传输到其他的地方,这样就使得其雷击的损害的波及范围迅速扩大
3、雷电侵入波
“雷电侵入波”也可叫做线路来波。其产生主要是在雷云对地放电或雷云之间时,在通信机房附近金属管线上产生的电压(包含电磁感应与静电感应),这种感应还会通过电压以行波的形式进入室内,最终造成通信机房内的电子设备的损坏。
4、地电位反击
这种“地电位反击”主要指建筑物或其附近被雷击中,附近接地点的电位升高,造成设备外壳和导电部分产生反击过电压,导致设备损坏。据统计:直接雷击损坏的只有15%,反而其他损坏占85%,因此要对地电位反击、雷电侵入波引起重视。
二、接地系统的组成与基本要求
1、接地系统的组成
(1)接地系统中所指的地,不过它有导电的特性,并具有无限大的容电量,可以用来作为良好的参考电位。(2)接地体(或接地电极)。为使电流入地扩散而采用的与土地成电气接触的金属部件。(3)接地引入线。把接地电极连接到地线盘(或地线汇流排)上去的导线。 (4)地线排(或地线汇流排)。专供接地引入线汇集连接的小型配电板或母线汇接排。(5)接地配线。把必须接地的各个部分连接到地线盘或地线汇流排上去的导线。
2、接地系统的基本要求
(1)YD5040-97明确要求新开工建设的通信局(站)的接地系统及综合通信大楼(适用于通信综合楼、交换局、传输局和大型数据中心等)必须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将围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建筑物基础地网及变压器地网相互连通,共同组成联合地网。局内设有地面铁塔时,铁塔地网必须与联合地网在地下多点连通。距离较远或相互连接有困难时,可作为相互独立的局站分别处理;(2)以前开工的通信局(站)的接地部分,仍按分散接地系统考虑;(3)防雷要求层层防护的原则;(4)采用联合接地,是大势所趋,对于定型的分散接地系统,尽量按联合接地的一些原则实施,如采用单点接地原则等。
三、通信机房的接地系统的设计思路
1、接地的连接方法
通信机房接地系统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即集中汇流接地法,也就是将通信机房内各种需要接地设备的各种接地线集中接到汇流排上,再由汇流排经地线引线接至接地体.这样做的好处是地电位均衡,可消除危及设备的电位差;消除了地线系统的干扰,采用一个接地系统后,使地线系统达到无干扰。
2、接地体的敷设
1、机房设备安装面积:不小于16㎡
2、机房房屋净高:不低于2.5m3、机房门窗户: 不设窗户,若有窗户闭锁应安全可靠;门窗及穿线洞应做好密封处理;安装防盗门或门禁系统。
4、机房地面: 采用架空防静电可拆卸地板,高度为15cm至35cm之间
5、机房机柜摆放位置:放置居中位置,前后距离不能少于1.5m6、楼宇内部房间信息点铺设情况:十平米房间信息点不得少于4个,楼宇中距离最远信息点到机房距离不超过80m7、机房供电:
1、两路独立电源供电,有电源独立开关,与楼内市电分开。
2、汇聚机房UPS供电系统提供不小于4小时后备供电能力,子机房供电时间不小于1小时。
3、汇聚机房UPS需双机头供电。
8、机房空调:
1、机房配备精密空调一台、普通空调一台。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93(摘录)
第四章 建 筑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4.1.4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主体结构应具有耐久、抗震、防火、防止不均匀沉陷等性能。变形缝和伸缩缝不应穿过主机房。
第4.1.6条 室内顶棚上安装的灯具、风口、火灾探测器及喷嘴等应协调布置,并应满足各专业的技术要求。
第4.1.7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围护结构的构造和材料应满足保温、隔热、防火等要求。
第三节 防火和疏散
第4.3.1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的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规定。第4.3.2条 当电子计算机机房与其它建筑物合建时,应单独设防火分区。第4.3.3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并宜设于机房的两端。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走廊、楼梯间应畅通并有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第4.3.4条 主机房、基本工作间及第一类辅助房间的装饰材料应选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
第五章 空 气 调 节 第四节 系 统 设 计
第5.4.4条 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处,应在两侧设防火阀。防火阀应既可手动又能自控。穿过防火墙、变形缝的风管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第5.4.5条 空调系统应设消声装置。
第七章 给 水 排 水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7.1.4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内的给排水管道应采用难燃烧材料保温。
第八章 消防与安全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8.1.1条 电子计算机主机房、基本工作间应设二氧化碳或卤代烷灭火系统,并应按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执行。
第8.1.2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8.1.3条 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应与空调、通风系统联锁。空调系统所采用的电加热器,应设置无风断电保护。
第8.1.4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的安全设计,除执行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规定。
第8.1.5条 电子计算机用于非常重要的场所或发生灾害后造成非常严重损失的电子计算机机房,在工程设计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第二节 消 防 设 施
第8.2.1条 凡设置二氧化碳或卤代烷固定灭火系统及火灾探测器的电子计算机机房,其吊顶的上、下及活动地板下,均应设置探测器和喷嘴。
第8.2.2条 主机房宜采用感烟探测器。当设有固定灭火系统时,应采用感烟、感温两种探测器的组合。
第8.2.3条 当主机房内设置空调设备时,应受主机房内电源切断开关的控制。机房内的电源切断开关应靠近工作人员的操作位置或主要出人口。
第三节 安 全 措 施
第8.3.1条 主机房出口应设置向疏散方向开启且能自动关闭的门。并应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机房内打开。
第一条机房实行轮流值班制度,每天值班员负责机房的准时开门并巡查机房,有异样及时汇报;下班前确保机房门、窗、电、水等关闭妥当,值班员每日至少在下列时间内巡视机房:早8:00—8:30;下午17:00—17:30。交接班时值班员必须到机房接班,并与前一值班员当面交接,接班时先看值班记录,了解设备运行情况。
第二条值班人员应严格控制机房温度,巡查时要仔细检查交换机、服务器、小型机、电源、空调及其它通信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巡查后认真填写《机房巡查记录本》。如发现异常要及时汇报并处理,并认真做好故障记录。
第三条值班期间遇到特殊情况(如停电、线路中断等)要及时汇报。
第四条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应严格遵守各项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负责接待因公进入机房人员并及时认真地填写《机房入室登记本》,详细记录出入人员、出入目的、具体操作内容和过程,做到内容完整、描述清楚。出入人员不得私自带无关人员进入机房,值班人员应监督进入机房人员具体操作情况。
第五条机房要保持清洁、卫生,机房内严禁吸烟、吃零食。值班人员须每日8:00前对机房进行卫生清扫。
1. 中波机房接地介绍
中波机房的接地主要目的:一是为发射机设备的平稳、安全运行提供保障,通常情况下在机房内部使用的是屏蔽式接地,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提升电磁干扰抑制能力,进而产生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二是采取接地措施,可以保护设备的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止出现高压电线的放电对工作人员或是维修人员造成人身伤害,机房实现底线连接之后,可以减少火花放电现象;三是在极端恶劣的雷电天气,可以很好地避免雷电对设备的损害,同时可以保证机房在接地线的过程中不受静电的干扰,将静电成功导入地下,减少静电引起的设备运行故障。
2 发射机房接地方法介绍
2.1 工作接形式
接地系统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工作基地,这种形式通常依据接地的不同作用,分为直流接地与交流接地。直流接地也叫信号接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信号误差,同时抑制电磁干扰。交流工作接地又名功率接地,该方式是将电气干扰源直接向地面进行引入,这样可以逐步削弱机房的广播设备中出现的电磁干扰,有效保持机房的设备运行,防止相互之间出现干扰。综合来看,工作接地方法可在机房内部电磁干扰及信号干扰中发挥强大的功能,当前多数的广电机房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将工作接地纳入施工中。
2.2 屏蔽及防静电接地
空间中的信号在传播中,极易被电磁所干扰,如果广电机房接地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无法降低电磁干扰,严重时甚至会损坏广播设备,同时伤害设备操作人员。利用屏蔽接地,可以降低电磁干扰,但是屏蔽接地在实践中系统设计与安装较为复杂,维护成本高。它的优势是可以削弱机房设备中的各种元器件造成的干扰,提升广播设备运转效率。对于静电进行相应的处理,会大量使用静电接地系统,这是因为广播设备工作过程会出现静电,当静电汇聚在金属表面上,借助静电接地系统,可以极大地减少静电,保护设备运行不受静电的干扰。
2.3 安全保护接地
安全保护接地的作用是减少对使用设备的磨损,进而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国家电力系统安全使用规范中的相关内容提出,若电力系统使用的是三相四线供电,需要使用接零方式,千万不能将设备外壳直接与地面相连。最科学的做法是,安装设备过程中,在地网中引出接地母线,随后在导体中连接设备的外壳和母线。
2.4 防雷接地方式
防雷接地是为了对雷电危害进行有效的规避,最大程度减少雷电对广电设备的损害。当前在多数的广播设备中,不管是设备的系统结构还有传输系统,采用的都是低耐压系统。就理论而言,低耐压系统有着不强的抗干扰能力,对此需将防雷接地装在机房内部。因此,敷设广播电视地网的过程中,集中避雷带、建筑和机房设备的接地保护,最大程度达到等位连接。广播发射系统在雷电天气中会遭受较大的影响,若对于这一情况不加注意,会严重损害设备,并造成广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3 中波发射机房接地施工方式
3.1 地井埋设方式
在严格意义上,机房接地系统需要一机一地井。以不同型号的发射机为基础,选择不同规格的地井,依据当前的要求,保证地井深度大于2m,最好在挖掘中会出现地下水。在挖掘好后,根据设备的规格,使用合适的铜板,将其埋入地下,并在铜板上焊接粗铜棒,然后从铜棒处将导线引出。一般情况下,广电设备机房的地井要在离机房不远处。
3.2 接地使用的主要技术
当前机房接地的主要形式有4种,分别是,工作接地、高频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其中工作地线接地电阻≤4Ω,但是该值并不是固定的,通常计算值要不大于各条单线并联值的5%。高频接地是比较特殊的接地系统,一切高频大电流接地回路都要敷设专用地线。防雷接地中的接地电阻≤10Ω。实行机房设备金属外壳接地,保护人身安全隔离静电,降低节目信号干扰带来的影响。保护地线要接地良好,电阻要≤8Ω。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波发射机机房接地保护中存在多种重要技术,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维护要符合相关施工标准,加强防雷工作,保证中波发射的稳定,提升广播工作的效益。
摘要:广播的发射机房极易遭受雷电和静电的干扰,对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同时利用综合性的接地技术,全面为广播发射机房提供安全保证,同时保障发射机的正常运转。本文就广播发射机房的接地技术展开相应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防静电,防雷,机房接地
参考文献
[1]李家峰,秦建国,王滨.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