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习报告(推荐8篇)
植物学>实习报告
(一)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实习内容
xx国家森林公园概况xx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小xx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气含量大,并且蒸腾还可以吸收热量,使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并且森林对眼成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组织和吸附作用,净化了空气;通过对大气中某些有害气体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
涝灾还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
(6)除此之外,森林还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花、果、茎、树皮、树脂、树胶、树液等和经济林、以及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
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规律森林是自然界多种环境中的一种类型,而森林不是单独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会构成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有:
(1)林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和维持环境质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等的作用。
(2)森林通过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影响局部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周围境的气候状况,使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长。
(3)森林有时还影响环境的水文状况,降雨量等。
(4)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反过来,环境对森林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的气候状况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决定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状况决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5)环境中的生物可能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中原有的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6)人类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调查方法有:
(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现场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条查可采用现场勘察和网络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xx国家森林公园实习成果
通过实习老师的指导,在我们进行完野外调查后,对小xx所了解的概况如下:
平均日照率57%。
(2)地质:小xx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第二隆起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组火山类层十分发育,在小xx地区出岩极为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为主。
(3)土壤: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上发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较为贫瘠。
(4)植物:由于此次实习时间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许多山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类型。小xx山脚至半山有少量土覆盖,植物多分布在有土覆盖的地方。主要植物为:美国黑皮松(系飞机播种所形成的,占小xx植物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小xx山脚至半山)、刺槐、榆树、芦苇、茅草、野梨树、野山楂树等零星分布其中。山顶岩石上生长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藓、卷柏。由于小xx海拔仅724.9米,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不超过6摄氏度因此植被随海拔的增高变化不明显。小xx森林植物中多为人工种植。其树木均处在幼年期,森林结构简单而清晰,分为乔木层(美国黑皮松和落叶乔木)、灌木层(藤本植物、铁线蕨)、草本植物。
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xx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垂直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生态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泽山,南部的小xx、大xx、铁橛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毛白杨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xx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xx国家森林公园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植物学实习报告
(二)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1 植物学野外实习存在问题
1.1 开出率高, 但时间有限
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药学、园林等专业的必修课, 开设以上专业的学校每年都要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但由于植物学课程改革, 使得许多学校植物学理论课时大大减少, 野外实习时间也相应减少。许多学校的野外实习时间只有1周, 加之要进行动物实验, 所以植物学野外实习时间实际很少。实习时间的减少, 使学生很难在有效时间内获取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实习质量难以保障。
1.2 学生对野外实习的认识程度不够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数不多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 在开学初就期待野外实习。做实习动员时, 教师一再强调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但大多数学生却把野外实习当作旅游, 学习的认真度和求知欲普遍较差, 不认真采集标本, 更不认真压制标本、鉴定标本, 野外实习任务难以完成, 实习效果不佳。
1.3 专业教师偏少
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增多, 但专业教师却没有相应增加, 一名专业教师往往要带领40名学生进行标本采集和鉴定。同时, 由于植物分类学教学难度大, 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致使野外实习质量难以提高。
1.4 环境破坏严重, 有些物种在分布区灭绝
野外实习能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进而起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然而实际效果却恰恰相反。学校的野外实习基地较为固定, 每年的实习区域也相对不变, 因此, 随着野外实习次数的增加, 路边植物被不断采挖, 破坏了植物栖息地, 使得有些物种在分布区灭绝。
2 对策
2.1 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野外实习的认识
要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 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学校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带队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参加野外实习, 学生要认识到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严格遵守野外实习纪律。
2.2 严格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考核是对学生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检验, 教师要严格考核, 考核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且包括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表现, 并考察其环境保护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
2.3 加强师资培训
鉴于植物分类学师资缺乏, 学校在积极引进专业教师的同时, 还应加强现有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如组织教师参加中科院相关院所的专业培训, 增强教师野外实践能力, 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
2.4 采用现代化设备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植物分类学知识,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植物学野外实习不再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于是,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应运而生。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植物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二、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途径改革
1.野外实习时间安排
随着目前招生规模扩大、实习成本增加,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时间受到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在有限经费投入下完成实习任务,必须对野外实习的时间进行调整。把植物学理论课教学都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在第四学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这样既可节约实习经费,又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实习前3~4周为准备阶段。实习带队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以及实习基地的具体现状,介绍相关情况,学生查阅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特别是将科研课题与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三者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是实施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在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采集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收集相关资料。实习后3~4周为总结阶段。进行植物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让学生分组调查信阳鸡公山不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分布及其生境特点,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了解该地区的植被组成,理解生态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前期植被调查及土壤取样的基础上,围绕植物区系、植物分类、植物的空间构型、海拔梯度上的植物多样性、地形(坡向/坡位)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及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开展相应研究,通过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培养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野外实习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步,实习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路线勘查,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沿途常见典型植物的植株、叶片、花序、果实等图片,并做成Flash动画,在实习前给学生反复播放,使学生对不同实习路线分布的代表性植物有大概了解。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实习路线,实习带队教师布置沿途需要学生掌握的植物种类名称、种群特征、环境特征及优势种群。实习过程中,设置一条20m宽的样带,以其中的一个20m×20m样方为例,讲解样方法、样线法等植物调查方法。
第三歩,野外植物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植物与生境的关系,讨论光照、肥力、地形、坡向、人为干扰对植物的影响,通过植物学实习,让学生建立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态学理念。
4.野外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确立后,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表1)实现野外实习目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院多年的植物学野外实习经验,将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五部分,构成适合我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设计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操作过程如图1。
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科学研究过程,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对今后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来源:许昌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02013094)endprint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植物分类学知识,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植物学野外实习不再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于是,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应运而生。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植物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二、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途径改革
1.野外实习时间安排
随着目前招生规模扩大、实习成本增加,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时间受到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在有限经费投入下完成实习任务,必须对野外实习的时间进行调整。把植物学理论课教学都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在第四学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这样既可节约实习经费,又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实习前3~4周为准备阶段。实习带队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以及实习基地的具体现状,介绍相关情况,学生查阅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特别是将科研课题与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三者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是实施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在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采集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收集相关资料。实习后3~4周为总结阶段。进行植物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让学生分组调查信阳鸡公山不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分布及其生境特点,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了解该地区的植被组成,理解生态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前期植被调查及土壤取样的基础上,围绕植物区系、植物分类、植物的空间构型、海拔梯度上的植物多样性、地形(坡向/坡位)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及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开展相应研究,通过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培养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野外实习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步,实习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路线勘查,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沿途常见典型植物的植株、叶片、花序、果实等图片,并做成Flash动画,在实习前给学生反复播放,使学生对不同实习路线分布的代表性植物有大概了解。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实习路线,实习带队教师布置沿途需要学生掌握的植物种类名称、种群特征、环境特征及优势种群。实习过程中,设置一条20m宽的样带,以其中的一个20m×20m样方为例,讲解样方法、样线法等植物调查方法。
第三歩,野外植物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植物与生境的关系,讨论光照、肥力、地形、坡向、人为干扰对植物的影响,通过植物学实习,让学生建立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态学理念。
4.野外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确立后,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表1)实现野外实习目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院多年的植物学野外实习经验,将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五部分,构成适合我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设计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操作过程如图1。
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科学研究过程,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对今后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来源:许昌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02013094)endprint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植物分类学知识,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植物学野外实习不再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于是,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应运而生。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植物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二、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途径改革
1.野外实习时间安排
随着目前招生规模扩大、实习成本增加,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时间受到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在有限经费投入下完成实习任务,必须对野外实习的时间进行调整。把植物学理论课教学都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在第四学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这样既可节约实习经费,又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实习前3~4周为准备阶段。实习带队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以及实习基地的具体现状,介绍相关情况,学生查阅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特别是将科研课题与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三者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是实施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在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采集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收集相关资料。实习后3~4周为总结阶段。进行植物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让学生分组调查信阳鸡公山不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分布及其生境特点,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了解该地区的植被组成,理解生态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前期植被调查及土壤取样的基础上,围绕植物区系、植物分类、植物的空间构型、海拔梯度上的植物多样性、地形(坡向/坡位)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及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开展相应研究,通过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培养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野外实习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步,实习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路线勘查,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沿途常见典型植物的植株、叶片、花序、果实等图片,并做成Flash动画,在实习前给学生反复播放,使学生对不同实习路线分布的代表性植物有大概了解。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实习路线,实习带队教师布置沿途需要学生掌握的植物种类名称、种群特征、环境特征及优势种群。实习过程中,设置一条20m宽的样带,以其中的一个20m×20m样方为例,讲解样方法、样线法等植物调查方法。
第三歩,野外植物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植物与生境的关系,讨论光照、肥力、地形、坡向、人为干扰对植物的影响,通过植物学实习,让学生建立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态学理念。
4.野外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确立后,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表1)实现野外实习目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院多年的植物学野外实习经验,将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五部分,构成适合我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设计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操作过程如图1。
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科学研究过程,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对今后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眼间,一个星期的植物病理学实习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实习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回忆起来,实习的日子还记忆犹新,而我们也收益颇丰。
三次的外出实习令我们大开眼界。在教室里永远也学到真正的植物病理,必须要走到田地中去,参加实习,才能在实习中得到真正的充实。而这些外出实习真的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从病害常发生的环境,采集病害的方法,压制植株标本到实验室里的病害的鉴别,还有标本玻片的制作病原物的分离,每一步我们都在亲自实践,每一环节我们也都有不同的体会。而最深的感受就在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必须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实践里面出真知,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课本的东西是别人总结的,一种病害它的特征它的危害单靠文字的描述和和几张图片并不能令我们学的真切和深入,而一次外出的实践,自己亲眼的观察,亲自的采摘,亲自的总结,才会令我们印象深刻,令学习更加深入。另外,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的专业知识很多还不及当地农民,令我们羞愧的同时,这也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我们学习的任务就是将来要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只有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结合,并不时地去请教老师,请教农民朋友,并使自己做出深入的研究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这次实习我们都感到很充实,但外出的时间并不算太长我们所认识的病害种类也十分有限,这一点我们也感到十分的遗憾,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进入山区或其他地方的农田开阔我们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另有一点遗憾并且很惭愧的是在外出实习中发生的一点小意外,坐公交车这件事情也使我们受到了文老师的批评和教导,这使我们十分的惭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行为并没有体现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也将自己的安全于不顾。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严重的缺点,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也会牢牢记于心中,今后不会在做出类似鲁莽的行为,在自己今后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保持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次实习安排在了各门考试频繁的阶段,大家在实习的同时也要兼顾复习,很多实习的时间都用于背书了,希望以后的实习能排在时间宽裕的时候,这样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实习,也会研究的更为深透。
二、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主要分为:病害植株的采集,标本的制作及病害的鉴定,玻片的制作,病原物的分离。
1、病害植株的采集
这次实习我们共外出三次,分别去:毛庄,森林公园和农大第三生活区。病株的采集让我们亲眼了解了常见病害和发病植株的各种特征。像是去毛庄我们认识最多的便是小麦。文老师更是亲自深入田间并详细的为我们讲解各种病害植株的鉴别。像是小麦赤霉病麦穗上会有粉红色粉状物且麦穗多比正常麦穗发白,这让同学们在找的时候更加容易。大家的积极性也十分高,都分散的去寻找有病害的植株,遇到不懂得都积极的去问老师,而文老师也十分耐心的为大家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
2、标本的制作及病害的鉴定
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对于含水量少的标本,我们组采取集随采随压制,保持了标本的原形;对于含水量多的标本,我们等到自然散失一些水分后,再进行了压制;同时,我们对有些标本进行了可适当加工,如标本的茎过粗或叶子过多,先剪掉一部分再压制,防止标本因受压不匀,或叶片重叠而变形。有些全株性的标本,将标本折成适当形状后再压制。在前期标本材料整理过程中,为避免压制的标本变形,并使植物组织中的水分易被标本纸吸收,标本夹好后,我们用绳子将标本夹捆紧,放到干燥通风处。每天勤换标本纸,使标本尽快干燥,以保持原有色泽,并避免发霉变质。干燥后的标本移动时我们始终十分小心,以防破碎。对于茎秆、枝条等粗大标本,我们放在宿舍通风处进行了自然干燥。然后又进行了标本的分类,并利用我们从图书馆借的大量书籍对标本进行了鉴别,共鉴别了34种植物。
3、玻片的制作
这是一个十分细致的工作,我们从一些病害比较严重的植株上挑去菌落菌丝及孢子并将其分散在滴有蒸馏水的玻片上。压片是个技术活,经常我们压了几次都还有气泡,后来陶家顺从中找到了技巧,我们一同学习,技术也娴熟起来。封片也算比较难,还好都还做得不错。这个过程全组都认真参与,最终也做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4、病原物的分离
这个过程是我们认为最难但最有意思的过程。我们以前的实验中也用到过几次培养基,但做培养基还是第一次,全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一心,成功的做出了NA培养基,看着从最初的一些原料变成了一个个凝胶状的培养基,心里说不出的满足。再做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时,大家更是认真仔细。由于是最后一小组,我们组的成员都认真的观察了前面几组做实验的过程,并从中总结了很多经验,由毛培和韩钊杰在无菌室中进行操作,由于看了多遍实验过程很顺利的完成了实验。但其中病原物小麦纹枯病的分离可能由于灭菌时间长并没有成功,我们又重新做了一次,做的是玉米斑病,这一次很成功。另外,我们组还额外做了病害植株的保湿,最后也十分成功。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了很多实验的技巧和很多专业的知识,收获十分大。
经过本次实习,让我懂得知识不仅仅是从课本上学来的,还要深入田间,了
解病害的基本情况。此外,明白了病害的发生不仅局限于病害的发病情况,还与田间管理有关。“书上得来终觉浅,不若田间半日长”,深深地的让我理解了田间了解病情的重要性,只有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理论,以“田间知识”为拓展方向,才能做好植物病害这一大课题,才能解决植物病害这一问题。当然,随着植物病害防治的进步,病害也在不断进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彻底解决植物病害这一问题,而在于将植物病害,充分的、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极高的提高农业产率。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农业上来讲,“一切的病虫害,都是纸老虎”。只要一手抓理论知识,一手抓田间知识,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采取“两手都要抓”,以消灭植物病害为目的,以有效控制植物病害为基础,争取以植物病害消灭于萌芽状态为崇高理想,为中国农业做贡献,为老百姓谋农业,彻彻底底解决植物病害这一块。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为这一理想,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不懈奋斗!
实习在同学和老师们的汗水和勤劳中结束了。作为我们专业重要的学科之一,这次实习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农安工作者道路的艰辛。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将学习和实践联系了起来。让我体会到了一些学以致用的好处。掌握了正确地描述一些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了对一些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了一些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了解了植物病毒、细菌和真菌所致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区别,并掌握利用这些特征进行诊断的一般方法。通过这次实习,我了解一些预防措施,我们不能根除病害,但我们能认识病害规律后可以预防病害的发生。同时,通过这次实习,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我们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植物病理学的实习主要是采集病害植株,在还没有采集之前,我以为采集植物应该是很容易的,但真正开始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病株的采集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我深刻体会到“经验”对于农安工作的意义所在。对于缺乏经验的我们,在经过病害植株的时候,完全视为不见。而老师经过的时候,就可以轻易的发现,当提醒我们它是有病的时候,我们才蜂拥而至地去采集。我经常会将虫害叶子拿给老师帮忙认,她看一眼就知道这是虫害而并非病害。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到,“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只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对于一个合格的农安工作者来说是不足的,农安工作是一份重实践的工作,还应有充足的实际操作来充实自己,而“经验”就是最好成果和工具。
实习中,每一个环节,自己都亲身经历过,所以知道每一步都是多么的不容易。长途跋涉的采集过程、操作细致的鉴定步骤、费力繁琐的标本制作,可以说辛苦的同时,也是一个考验我们耐力的过程,而当我们见到病株的时候、鉴定到新的病原物的时候,成功的喜悦也是难以言喻的。
以前在书本学习的知识在这次的实习中得到很极好的验证。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是植病诊断首先要分清楚的事情。经过这次实习,我意识到在接触病害的时候,特别是没有病征的病害,我们应该把把想象的空间放大,不能单纯以为无病征的就是病毒病害,因为譬如气候等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状和病毒的病状非常的相似。
鉴定的过程,我始终认为是最难的。挑取病原物是很有讲究的,挑针的力度把握要合适,用力太轻无法挑取病原物,用力过猛不仅挑不到病原物,还有可能连寄主的组织一同破坏掉。针对比较干的叶片,可以在病原物的部分滴少许水,这样可以提高挑取的成功率。另外,制片的时候要保证载玻片上的病原物没有其他病原物的污染。用显微镜的时候,不能急,应该慢慢调试。在参考书籍的选择上不宜选年代过久的鉴定书,因为随着植病的发展,很多属名或者病原物的名称等都有少许的改动,特别是在无性和有性阶段不同上,所产生的名字也是很多的,这给我们的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得,但也要求我们要分清其无性和有性阶段。
园林植物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2年10月11日------10月13日
实习地点:河南科技学院校园,新乡市和谐公园,郑州植物园,郑州绿博园 实习目的:通过对植物种类以及花坛的组合方式的观察、认识,特别是十一花坛的设计,了解现今各种绿化的样式,组合方式,设计理念,为以后在设计中更好地运用植物、搭配植物做知识的积累、铺垫。
实习内容:
1.河南科技学院校园东区
实习的第一天,周秀梅周老师首先带领我们在校园的东区认识植物。
跟随着周老师的脚步,我们了解了悬铃木,即可专称“二球悬铃木”,也是悬铃木属植物的通称,包括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而求悬铃木(英国梧桐)、三求悬铃木(法国梧桐)三种,真正意义上见到了白玉兰,知道了什么是朴树,海棠果的味道什么样,知道了什么是龙爪槐,知道了虎杖,以及杏梅、石楠、无花果、香椿、茉莉、白蜡、腊梅、黑麦草、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南天竹、紫玉兰、海桐、迎春、国槐、广玉兰、散尾葵、乌桕、桑树、马齿苋、木香薷、凤尾兰、一串红、垂丝海棠、鸢尾、凌霄、栾树、紫叶小檗、刺柏等常见绿化植物。2.和谐公园
新乡市和谐公园坐落在新乡市人民东路北侧,与路南新乡市政府行政办公大楼的相对,与西侧牧野湖相邻,是新乡市行政文化中心区中轴线最北端的规划景观节点。和谐公园主要定位于“生态自然、和谐共融”,并且据网上资料记载和谐公园内共有237种乔木。不久的将来,和谐公园将作为新乡市的绿肺,充分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虽然我们的实习时间在“十一”过后,但是和谐公园的主入口仍然保存有欢度十一的氛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有不同花坛植物摆设而成的景观,使得假日的气息依旧不减。进入和谐公园后,各种各样的灌木、乔木、地被等植物高低错落的布置着,山体与水体的结合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十一花坛——矮牵牛、一串红、菊花、彩叶草
主要植物:彩叶草、孔雀草、金边吊兰、广东万年青、桂花、枇杷、雪松、碧桃、杜仲、火棘、雏菊、法国冬青、青爪槭、黄刺玫、三角枫、牡丹、丁香、香椿、乌桕、扶芳藤、巨紫荆、麦冬、五角枫、海棠、玉簪、鸟不宿、五针松、红宝石海棠、香蒲、红叶碧桃、香花槐、红栌、刚竹、榆叶梅、绣线菊、西府海棠、金边大叶黄杨、黄金槐、七里香、九里香、枫杨、重阳木。3.郑州植物园
郑州植物园位于郑州市中原西路和西四环交叉口向南500米路东,原郑州市第二苗圃范围内,西四环以东,防汛路以北区域内,是郑州市内最大的植物种植基地。据网上统计,目前为止郑州市植物园共栽植乔木近5万株、花灌木70万株、藤本植物1.3万平方米、地被13万平方米、草坪14万平方米,被称之为中原地区的“植物博物馆”。
主要植物:锦带花、小叶黄杨、南天竹、广玉兰、佛甲草、金森女贞、十大功劳、银杏、千屈菜、芍药、枇杷、牡丹、云杉、马褂木、五角枫、红枫、元宝枫、玉簪、绣线菊、常春藤、平基槭、桑树、木槿、铺地柏、五针松、赤松、黄栌、洒金桃叶珊瑚、油松、阔叶十大功劳、洒金松、隶棠、雪松、乌桕、白玉兰、七叶树、扶芳藤、粗榧、杜仲、云南黄鑫、木芙蓉、芦竹、红瑞木、梧桐、丁香、玉篱、黄金间碧玉竹、梓树、金叶连翘、木本绣球、山桐子、醉鱼草、柽树、金叶莸、过路黄、花叶满堂春、紫花酢浆草、龟甲冬青、结香、梅花、香蒲、4.郑州绿博园
郑州市绿博园规划设计立足生态性、注重示范性、拓展休闲性,融入了绿色生命、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绿色家园和绿色科技的理念,充分体现“让绿色融入我们的生活”的主题,绿色景观结构分为:“一湖、二轴、三环、八区、十六景”。
虽然郑州市植物园和绿博园都体现了“以绿为本”的思想,但是两园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植物园主要是为了增加人们的植物知识而建设的,在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应有尽有。如果植物园是单一模式下的园子,那么绿博园就是综合性的园区,在绿博园可以充分体会
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北京展园
北京园运用了新优植物品种和科学、先进的绿化技术,充分展示了北京绿化建设的成果,体现“人文、科技、绿色”三大园林理念和北京园林景观、地域文化与底蕴,达到了宣传绿色北京、展现了北京风貌的效果。
北京园是以皇家园林为主线,以北海中的静心斋为载体的自然山水园,运用新的工艺、新的植物材料(彩叶植物、奥运花卉等)赋予新的内涵,进行北京绿化成果、成就的展示。
展园入口置景石遮挡,正面园名,背面园记,进行文脉阐释。枕峦亭在主峰顶端,为单檐八角攒尖砖雕宝顶。沁泉廊是全园的中心建筑和标志,三面环水,背靠假山。
主要植物
北京馆:榆叶梅、腊梅、朴树、大丽花、紫穗槐、隶棠、苏铁、睡莲、天目琼花、紫珠、红栌、梧桐、国王枫、枫香果、八棱海棠、景天、桂花、平基槭、油松、黄檗、丝棉木、榆树、复叶槭、金银木、小叶女贞、迎春、白皮松、红枫。
上海园
园名取意“申城站点”,寓意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内一个“站点”,也是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一个站点。花园洋房、历史建筑、蕴含上海近百年的文化特色,以沪上著名的百代唱片公司留下的小红楼为蓝本,进行海派庭园的再创作,彰显上海绿色。
上海馆:金边卵叶女贞、东方杉、白玉兰、八仙花、水杉、虻草、迷迭香、单叶蔓荆、萱草(忘忧草)、六道木、大花秋葵、黄樱、鼠尾草、松果菊、香樟、小丑火棘、大凌风草、血草、香冠柏、地被菊、鸡爪槭、芳香竹、细叶针茅、野生花木兰、随意草、蒲苇、花叶芦竹、扶芳藤、栾树、银姬小蜡、红千层、金森女贞。
在三天的植物认知实习过程中,不仅认识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植物,而且对园林植物造景方式以及植物的搭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三天的实习,了解了一些有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 常见的花坛植物:矮牵牛(花坛之王)、孔雀草、彩叶草、吊兰、三色堇、金盏菊、佛甲草等
常见的地被植物:中华结缕草、狗牙根、早熟禾,三叶草、麦冬、小叶扶芳藤、红花酢浆草、蛇莓等
常见的水生植物:香蒲、芦苇、唐菖蒲、千屈菜、水葱、黄菖蒲(叶夹角比鸢尾小)、花叶芦竹、醉鱼草、芡实、睡莲、荷花等
常见的藤本植物:紫藤(叶边圆,茎黑色)、金叶凌霄、爬山虎(美国五叶爬山虎,中国三叶爬山虎)、常春藤、花叶满常春(叶光,茎光,茎绿)等
常见的灌木:月季、玫瑰、蔷薇(三者被称为蔷薇三姐妹)、紫薇(杆越老越光,也称为痒痒树)、金钟花、金银木(落叶灌木,值得推广的花灌木,忍冬科、忍冬属)、紫荆、木槿(落叶小乔木、灌木)、无刺构骨(观果,观型)、构骨(又称鸟不宿,观果,观叶)、木香(复数羽状复叶,五叶,常绿或半常绿攀援灌木)、榆叶梅、龙游梅、黄刺梅(叶小多,刺小多)、珍珠梅、红花檵木、金森女贞、美国红栌(灌木,常红色,有深浅的变化)、紫叶小檗、紫叶矮樱、紫叶稠李、巨八仙、金心丝兰(兰花)、小丑火棘、地中海荚迷、迷迭香、千鸟花、八仙花(绣球花)、白千层、幸福树(菜豆树,温室栽培)、锦带花、腊梅(叶表有硬毛、叶背光滑,花芽散发香气)、虎杖、荆条、荀子、迎春、连翘(杆稍四棱,皮孔明显,髓中空)、木芙蓉(芙蓉花,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具星状毛及短柔毛)、蚊母树、枇杷叶荚迷(叶绉)、红瑞木(茎叶红色)、八角金盘(鸭脚木)、阔叶箬竹、洒金桃叶珊瑚、六道木、大花六道木、茱萸、猬实(值得推广的花灌木,四月中下旬开花)、肉桂(温室植物)、小二仙桃草、云南黄馨、十大功劳等
常绿乔木: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棕榈、肉桂、马尾松、塔松、油松、侧柏、红豆杉、枇杷等
落叶乔木:银杏、合欢、白玉兰、水杉、丝绵木、朴树、木瓜、悬铃木、栾树、五角枫、青桐、柿树、鹅掌楸、七叶树、枫杨、喜树、栾树、杨树、柳树、榆树、国槐、椿树、白蜡、黄栌、楝树、三角枫、柞树、黄金槐、杜仲、乌桕、黄杨木、巨紫荆、梓树、重阳木等。
在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中,我们的植物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植物运用方面的知识。
关于大树移植(主要是在绿博园):皂荚、榔榆(秋季开花,树皮剥落)、广玉兰、丝棉木、黄杨木、槐树、椤木石楠、柞树(东北当家树种)、栾树、枫杨(有叶轴翅)、朴树、紫薇、银杏、对节白蜡、香樟、大叶女贞、木瓜等
众所周知,现如今“大树进城”已经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公园、广场等都采用移植树木来达到增强气势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树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生长,甚至于很多都频临死亡。可是在郑州市绿博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致的大树们再那里生活的很好,这一方面与工作者的悉心照料是分不开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所以,我们不可以只为了个人利益就去破坏植物的自然生长习性,应该为它们营造一个最适宜它们生长的环境。
关于植物造景:紫薇花瓶、木瓜海棠亭、动物造型等。
实习感受
在这次园林植物学的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跟随着周秀梅老师,我认识了很多种植物,了解了它们的各种形状、习性、特征,以及如何使其与其他植物搭配能够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不再是以前连梧桐有很多种都不知道的菜鸟了。在和谐公园,我们见识了十一花坛的美丽;在植物园,我们见到了很多以前甚至都没见过的植物;在绿博园,我们见识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多种植物。怀着对指示的渴求,对设计者的敬意,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思考方式,再用自己的方式试着去构思,去设计,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提高。我相信,这次实习过后,我们的园林植物设计灵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匮乏,我们设计的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中)
(宋体小初号字加粗居
中 药 科 学 系(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班 级:
姓 名:
年 月 日
药用植物学实习报告(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指导教师: XXX(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宋体加粗四号字,空两格)
ⅩⅩ(空两格,宋体四号字)
二、实习的时间和地点(宋体加粗四号字,空两格)
ⅩⅩ(空两格,宋体四号字)
三、实习的内容(宋体加粗四号字,空两格)
ⅩⅩ(空两格,宋体四号字)
四、实习的体会(宋体加粗四号字,空两格)
ⅩⅩ(空两格,宋体四号字)
1 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保证和提高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尽量选择中药物种丰富、蕴藏量大、人为干扰小、生态环境多样性、交通便利、食宿经济、安全有保障的实习地点,以此为原则将河南省万仙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我校教学与科研的实习基地。万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辉县市西北部太行山腹地沙窑乡境内,总面积64 km2,最高海拔1 672 m,距郑州市仅130 km。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结合部,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由于受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影响,季风作用较为明显,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境内保留着原始次生林,覆盖着古老的植被,生长着千余种药用植物,可称得上植物类王国的天然宝库。分布的中药材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课本中涉及到的绝大多数科属,如菊科、豆科、兰科、唇形科、石竹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蓼科、毛茛科、百合科、天南星科、伞形科、鼠李科等,盛产连翘、黄芩、山楂、山茱萸、杜仲、侧柏、党参、柴胡、大黄、银杏、青檀等大宗中药材。20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教学实习基地明显促进了药用植物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工作的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野外实习基地,是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1]。
2 实习组织与实施
2.1 确定实习时间
结合气候和植被特点,确定适宜的实习时间。不同的药用植物处于不同的生长时期,根、茎、叶、花、果、种子均会发生变化,因此野外实习的时间安排,对教学实际效果影响较大。如我校实习时间为第一学期开学第1、2周(9月上中旬),此时植物多处于花果生长盛期,便于学生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
2.2 召开实习动员会
2.2.1 科学分组
分组时应根据学生性别、性格、身体素质等综合情况和带队教师的人数合理分配,黄金比例为1∶15(每15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同时选择具有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学任组长,并将组人员名单及联络方式报送带队教师。
2.2.2 安全教育
以“防范于未然”为基本方针,着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要求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加强组织纪律性。在错综复杂的野环境中,遇到困难时要发扬尊师重教的美德、互助友爱的精神,让学生在自然中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美的教育[2]。
2.2.3 物质装备的准备
预先整理、修理实习所需要的枝剪、镐头、标本筒、标本夹、GPS、相机、摄像机、《全国中草药汇编》、《河南植物志》、《药用植物学》、药品、医疗装备等。如到深山远林的环境实习还应携带蛇药等特殊药品[3]。
2.3 确定实习重点,强化教学策略
结合药用植物学理论课所学内容及河南道地药材优势,确定野外实习的重点。以传统、大宗品种的考察和采集为主,如金银花、地黄、酸枣、黄芩、柴胡、五味子、党参、沙参、百合、桔梗、丹参、山茱萸、连翘、山药、薄荷、贯众、黄精、菊花、苍术、冬凌草、葛根等。
教学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才能在实习期内让学生轻松、准确地掌握百余种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通过一些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口诀、歌谣、民谚、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如牛膝的节处膨大似牛膝盖骨,何首乌的云锦花纹,商陆的罗盘纹,将唇形科植物典型的茎四棱、叶对生、轮伞花序、四枚坚果等“形”上的特征作为识别要点。而丹参的红色根、沙参的松软泡状根、玄参的黑色根、党参的狮子盘头则属于“色”上特征。鸡矢藤的鸡屎臭味、鱼腥草的鱼腥臭味等特征又体现在“气”上。再如菊科植物茵陈蒿可以入药,教师可以通过“一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这种民谚俗语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掌握其植物学特征的同时又了解了适宜采收期的重要性。像人参、金银花、何首乌、黄连、女贞等,以名称缘由为切入点,为学生讲授关于此植物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还有类似对天麻、雪莲等一些植物传奇特性的认识,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 标本的采集、制作和展览
在实习过程中,通过野外采集和返驻地后制作植物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的实践操作、各小组之间标本(种数、总数、质量)的评比以及后期返校后在学校进行的标本展览,不仅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又活跃了学生思维,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近些年,由于中药材价格飞快上涨导致的过度采挖,加之部分中药材又为野生资源,使得药用植物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因此,还应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药用植物资源的意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4 实习效果考核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确认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因此,我校的考核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即现场考试、总结报告、压制标本数量和平时成绩4种方式。现场考试包括随机选列50种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写出种名、科名、入药部位和功效,并能够熟练运用植物分科检索表检索出未知的10种植物;总结报告要求每位同学以实习生活为题材撰写一篇论文或总结;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实习表现(学习态度、组织纪律等)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现场考试最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5],占考核总分的70%,其余三项则各占10%。这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实习效果的总结与反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5 小结
总之,为使学生能够轻松、准确地识别药用植物,保证中药基源的科学性,野外实习是学习药用植物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年的努力与探索使我们建设了一个完善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和考核模式,完全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6]。
摘要:通过对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多年理论教学及野外实习经验,具体从实习基地建设、实习过程组织与实施、实习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并摸索出适宜我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科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笔者同时又对野外实习的组织实施与建立考评体系等方面做了更为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考核,实践
参考文献
[1]晁志.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70.
[2]王丽红,刘娟,郑淑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述[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5):69-70.
[3]戴国雄.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初探[J].中等医学教育,2000,18(3):11-18.
[4]程虎印,欧莉.《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实践[J].中医药报,2010,16(9):130-131.
[5]郭敏,韦松基,梁子宁,等.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3种考核方法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535.
关键词:耐阴植物;耐阴性;环境指标;解剖特性
1 耐阴性研究的意义
耐阴植物是指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生长好,但也能耐受适当的荫蔽,或者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阴的植物。耐阴地被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吸附消化有害气体和灰尘、净化空气、平衡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多种功能;但它弥补了其他植物的缺陷,被大量应用在阳光很少的区域、阴湿的环境中,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利用耐阴植物进行荫地绿化是提高绿化面积,美化、香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了解植物的耐阴性在园林植物栽培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的光照强度,合理选择栽培植物,做到植物与环境相统一,也可以根据植物的需光不同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植物群落的整体生态功能,更好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如阳性树种的寿命一般比耐阴树种的短,但阳性树种的生长速度较快,所以在进行树木配植时必须搭配得当。又如树木在幼苗阶段的耐阴性高于成年阶段,即耐阴性常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在同样的庇荫条件下,幼苗可以生存,但成年树即感到光照不足。了解了这一点,则可以进行科学的管理,适时地提高光照强度。
2 常见的几种耐阴植物
2.1 紫萼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和西南等野生山沟边及 林下阴湿处。喜暖湿性气候,喜阴,忌阳光长期直射,分蘖力和耐寒 力极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的土质均能良好地生长。4月上中 旬返青,花期6至7月,开花时花葶从叶间抽出,花较小,淡紫色,果期8月。9月下旬至10月初进入枯萎期紫萼主要以分株繁殖为主,于春秋季节分盆移栽。紫 萼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管理粗放,但是观赏价值和绿化功能强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立交桥下、庭院、小区等空地有荫蔽的地方。
2.2 多數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性、抗性,可在不良的环境中生存,特别是那些土壤较为瘠薄、隐蔽、不适合栽培植物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利用蕨类植物布景、绿化是最佳的选择,而且蕨类植物生长快,繁殖力强,很快可显现绿带景观。井栏边草、贯众等几类陆生蕨有较强的耐碱性能力,抗性强,管理粗放,几乎能适应所有的土壤类型,贯众可作绿地路边、林缘、林下的地被植物,井栏边草姿态细柔,适当配以石景,可以达到独特的景观效果。
2.3 文竹
观叶植物。文竹根部稍肉质,茎柔软丛生,叶退化成鳞片状,淡褐色,着生于叶状枝的基部;叶状枝有小枝,绿色。主茎上的鳞片多呈刺状。花小,两性,白绿色,花期春季。浆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适生于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生长适温为15-25℃,越冬温度为5℃。文竹性喜气候温和,不耐寒冷、酷热,忌干旱,盆土需保润,环境宜保湿。切忌水涝。春、夏、秋怕烈日,冬季室内宜散射光照。盆土要求富含腐殖质、排水透气性强的沙质培养土。通常播种繁殖。分株繁殖,大株不易变壮成活。
2.4 滴水观音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2米,地下有肉质根茎,茎粗壮,叶柄长,有宽叶鞘,叶大型,盾状阔箭形,聚生茎顶,端尖,边缘微波,主脉明显。佛焰苞黄绿色,肉穗花序。滴水观音也是天气预报,越是阴天越滴水多。 滴水观音是非常普遍的家养绿色盆栽,但因为它是热带的植物,所以在北方一般不会开花。但是如果家里的温度等条件适宜,也会开花的。它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在排水良好、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生长最好。由于滴水观音生性喜爱温暖湿润及半阴的环境,不耐寒,因此在生长季节里,一定要保持盆土湿润。
2.5 富贵竹
属多年生常绿小乔木观叶植物。性喜阴湿高温,耐阴、耐涝,耐肥力强,抗寒力强;喜半荫的环境。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或半泥砂及冲积层粘土中,适宜生长温度为20—28℃,可耐2—3℃低温,但冬季要防霜冻。夏秋季高温多湿季节,对富贵竹生长十分有利,是其生长最佳时期。它对光照要求不严,适宜在明亮散射光下生长,光照过强、曝晒会引起叶片变黄、褪绿、生长慢等现象。
3 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在阴蔽的条件下,植物一方面通过增强充分吸收低光量子密度的能量,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使之高效率地转化为化学能;另一方面降低用于呼吸及维持其生长的能量消耗,使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以最大比例贮存于光合作用组织中来适应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维持其正常的生存生长。
3.1 环境指标的研究
植物生长光环境,一方面指宏观上整个植株生长所处的光照环境条件,如全光条件或遮阴条件;另一方面,指植物叶片所处的环境,这对植物光合作用更具实际意义,同一株植物很多时候上部叶片处于光合作用饱和或光抑制水平时,下部叶片却在非饱和光环境中吸收光量子 。叶片所处光环境决定了叶内光强与CO2浓度的平衡,而该平衡又部分取决于由于栅栏组织发育不同而产生的叶内光梯度的强弱 。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的反应,一般表现为2种类型,即避免遮阴和忍耐遮阴。具有避免遮阴能力的植物,先锋树种表现明显。当轻度遮阴时,其叶片作出很小的适应调节,同时降低径生长并加快高生长,以早日冲出遮蔽的光环境;但当遮阴增大时,则很难对新的光环境作出反应,表现出黄化现象或最终被耐阴植物取代。黄化现象可以看成是植物与不利的光环境做斗争的一个极端情况。忍耐遮阴,在顶极群落的中下层植物以及部分阳性植物的叶幕内部或下层叶片上表现比较突出。具有忍耐遮阴能力的植物,其叶片形态特征与低光量子密度的光环境极为协调,从而保证植物在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有机物质的平衡为正值 。这种对低光量子密度的适应,包括了生理生化及解剖上的变化,如色素含量、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关系、叶片大小、厚度等的改变。
3.2 解剖特性的研究
光量子在叶内的传导是一个能量转移过程,因而叶内不同部位的光量子密度不同,即叶内存在着光梯度的变化。叶内光梯度受叶片解剖构造及入射光的方向特性的共同影响 。在具有柱状栅栏组织的叶片中,弱入射光平行则光梯度相对较浅;若是漫射光则光梯度较大。相反,在只具海绵组织的叶片中,光梯度不受入射光平行程度的影响。叶内光梯度量值的变化不仅与细胞大小及叶背散射、叶面散射的比相一致,而且与叶片光学深度和组织厚度的变化、组织发育的程度 及入射光量通量密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相一致。
大多数植物叶片上表皮吸收光量子,导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的光状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分布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的不同,代写医学论文从而与其各自的光环境相协调。到达海绵组织光量子密度被降低,而且绿光和远红光成分相对较多,海绵组织对光量子的表观吸收较有效;相反,在具有高光量子密度的栅栏组织,尽管其表观吸收效率较低,叶绿体仍可以吸收到大量的光量子 。因而,2 种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及叶绿素含量的不同是光分配中的重要因子。比较研究揭示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光状况分别与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的光状况相类似。近年来,通过对栅栏组织叶绿体(P Chlts)和海绵组织叶绿体(S Chlts)的分离以及叶绿体荧光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了2 种叶绿体的光合特性与喜光植物及耐阴植物的光合特性是相似的,因而有人将P Chlts 称为“阳性叶绿体”,而将S Chlts 称为“阴性叶绿体”。尽管两者存在于同一叶片中,其分别与光量子密度的高低状况相适应。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