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发展成就(推荐5篇)
乡“十一五”发展成就回顾:
美丽嬗变 辉煌再现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乡党委书记吴端满满怀激情:“,乡完成工业总产值1031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530万元,工业产值77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分别是的1.98倍、1.63倍、2.12倍和1.53倍……可以说,我们乡党委、政府无愧于县委、县政府的信任和嘱托,无愧于全乡人民的养育之恩。”
五年磨一剑。一组数据,浓缩了乡“十一五”科学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乡实现翻天覆地美丽嬗变再创辉煌的历史见证。u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十一五”以来,乡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十一五”末的已达4750元。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有所增强,农业固本稳基作用更趋明显,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农村居居的恩格乐系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全乡紧紧围绕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思路,依托农村土地自然优势,积极吸纳农村剩余资金参与产业化发展中来,做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这两篇文章。大力发展适宜对路的农业种植品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高效笋竹两用林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乡农民主要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五年来,乡利用省科技员下派到我乡指导产业发展为契机,做大做强茶叶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乡特色产业。充分利用乡山多地广的优势,设立示范区等措施,提高种植效益,进一步推动茶叶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全乡现已在黄桐、石梯两村新建成茶叶基地600亩,其中黄桐村300亩,石梯村300亩。以“山羊养殖”示范基地为辐射,推动全乡生态种养业的发展,全乡培育各种种养业示范户30余户,共发展厚朴基地1400余亩,网箱养殖30多只,小尖椒基地170余亩、茶叶基地600余亩、油桃种植基地300余亩,新开发毛竹基地300亩、高效笋竹两用林开发500余亩,强矮化柿子苗圃基地70余亩,发展金银花基地320亩,全乡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动“古风”摄影基地的建设。到“十一五”末期,“古风”摄影基地一期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摄影基地建设计划资金近380万元,通过实施、石梯、大丘田等村的村庄整治工程,美化、净化了摄影创作点环境,提升了村庄创作点品味,既保持了基地创作点的原生态风貌,又确保了的知名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古风”摄影基地充分运用地方建材和本土乡村植物,积极处理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现代性和地方性,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古风”摄影基地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大力弘扬民间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进行了农家乐特色村建设,推出了“赏枫红杏黄、尝山珍美食、摄人间美景、享畲乡浓情”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心性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到“引得来、游得好、留得住”,逐步形成摄影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促进文化交流的双赢发展趋势。据统计,全年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近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50万元。u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破解交通瓶颈,全面提升我乡、村两级道路等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全乡通村公路达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资近160万元的东山村康庄公路已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根据创建“古风”规划方案,村长1500米、宽4.5米的鹅卵石路已完成900米的路面铺设。坚持生态立乡,夯实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动全乡村庄环境整治向纵向深发展,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浮亭岗、东山、柘湾、石梯、大丘田、梅坞7个村列入“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建设,各村新建无害化厕所287个,拆除简易棚厕287个,建立垃圾池67个,新增流动垃圾筒35个,投放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提高农产品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建造沼气池建设,目前已建成沼气池110口。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下山搬迁和地质避险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48户,批建新房47户,置换9户,修缮92户,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47户,到位扶持、补助资金110.5万元。先后完成柘湾梨树坪自然村、黄桐高坪自然村下山搬迁和石梯村地质灾害点的整体安置,有力地促进了村民聚集。切实解决2007年我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将库区、渭河放在流域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以维护渭河健康生命为目标,不断探索治理
库区及渭河的新思路;以防汛保安为己任,以体制改革和单位搬迁为契机,以养护企业和自主创新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各项管理的科学化,努力为建设健康渭河、安澜库区、和谐单位做出应有的贡献。[此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好范文 wenmi114.com-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
2007年工作思路及目标:
1、认真扎实做好防汛工作。完善和落实防汛值班制度,及时掌握各类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经常性地组织人员开展汛期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大检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防汛预案,组织防汛预案的演练,并督促有关镇乡继续完善防洪预案。做好防汛水情遥测系统、防汛通讯设施系统的检查、维护和保养。认真做好防汛调度和应急抢险准备工作。积极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保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夺取防汛防洪的全面胜利。
2、加强水行政管理工作。加强河道采砂规模化管理,探索建立河道砂石开采活动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河道砂石开采秩序;加强郑西铁路建设等项目的监管;做好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完善和落实水政巡查制度,推进水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大各类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水事纠纷调处力度,维护水事秩序。
3、继续抓好工程管理工作。完善利用“数字工管”,建立视频会商系统;新建标准化堤防5公里,防汛大堤黑色油渣路面全面铺设;新建花园式河道工程2处;加固险工险段,提高各处险工抗洪能力,抓好工程日常管理工作,提升工程面貌。[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4、全力作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重点做好田家险工、梁赵险工、西庆屯险工等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辖区备防石的拉运及规整工作;完成堤防隐患探测及河道工程根石加固补充工作;全面完成06维修养护任务实施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5、认真开展基础技术工作。建立完善的基础资料收集体系和技术标准管理体系,规范基础技术工作。07年完成一次防洪大堤断面测量工作;完成河道工程单坝管理卡建设工作;拟起步开展河道监测分析、洪水预报、灾害评估等技术研究工作;完成汛后河势演变实测工作;部分完成辖区内社会经济调查工作;汛期完成对南山支流淤积观测及辖区水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
6、进一步作好水利经济工作。发展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为主业,兼营河道采砂、堤防工程专业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复合型企业。发展主旨是专业化、特色化,完成产值1000万元,成为河务局主要经济增长点。
7、完成渭南基地建设任务,单位搬迁全面完成,单位综合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8、完善单位信息化建设。以局域网为纽带,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做好“数字工管”和信息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会议支系统的建设,实现水情、雨情等信息采集自动化,全力打造更加广阔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围绕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现代化主体,购置交换机、服务器、摄像机等大型信息化硬件设备,依托计算机、通讯、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河务局局域网建设。
9、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外引、内培、自学、岗练”等途径,培养一批工程管理、施工管理、水政执法、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技术骨干;计划07年加大资金投入,利用两个季度时间轮流对技术骨干、业务主管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打造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队伍。
10、坚持和完善单位民主管理、政务公开。继续完善职工大会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实现局域网政务公布和专栏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力争把民主管理、政务公开作出特色,作出实绩。
十一五发展规划与设想:
渭南河务局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建设达到设计标准的标准化堤防工程,把渭河渭南段堤防工程建成渭南市城市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河道工程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区域内水资源、河道采砂、涉河工程审核管理等水行政执法工作实现规范管理、文明执法;大力发展以维修养护为主业的、兼营其它的现代水利企业,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力争成为渭河流域、全省乃至黄河流域的一流维修养护企业;最终实现渭河健康、库区安澜的总体目标。
水利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为
主业,兼营与之相近的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养护、河道采砂、园艺绿化、堤防工程专业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复合型企业。发展主旨是专业化、特色化,主业做强、做精,发展目标是成为渭河流域、全省乃至黄河流域一流维修养护专业队伍,最后完全脱离母体,自立自强,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渭南河务局“十一五”期间战略目
标可具体分解为:
(1)辖区内所有的堤防全部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堤防,30路面实现黑色路面;建成花园式“窗口”河道工程4处;护堤地划界工作全面完成,50护堤地拿到所有权;八里店文化长廊全面建成;管理房全面改造并建成5处花园式庭院。
(2)按照国家标准完成管养分离工作,实现工程养护企业化、养护任务市场化、防汛技术指导专业化。
(3)养护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建成,企业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年完成施工产值超过3000万元,实现纯利润300万元以上,公司正式职工达到80人以上,其中技术人员不少于50,由单一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过渡到维修养护与水利工程施工并驾齐驱。
(4)适时成立养护工程设计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河道采砂公司和绿色企业建成运营,河务局经济形成以绿水公司为龙头,以绿色企业和沙石资源开发利用为两翼,以规范收费为补充的格局基本形成。
(5)组织机关搬迁全面完成,职工住房全面解决。
(6)依托计算机、通讯、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完善局域网建设,实现与省局及黄委的网络对接,实现工程堤防线全线全息监控,为工程管理和防汛工作提供服务;
(7)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议》提出的目标,扎扎实实做好组织工作,为实现“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强思想和政治保证。
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保持社会持续稳定,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的主题和主线。《建议》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十二五”期间,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其内涵就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基本要求就是“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只有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深刻认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围绕这一目标还提出了十大战略任务。这些目标和战略任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产生重要作用,必将引领着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蓝图而努力奋斗。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要突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努力造就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正确的导向,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群众信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实现。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也是创先争优的主题。实现“十二五”发展,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要求,着力建立抓基层打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贴近实际,创新活动载体,推动基层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表率,带领广大群众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建议》把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对建设人才强国提出具体要求。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要统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改进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司法鉴定基础理论研究五
第四,鉴于鉴定较强的职权主义色彩及其中立地位,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一般规定,鉴定人的报酬及鉴定所需其他费用由国家支付。而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由于受聘于一方当事人,故其报酬由该当事人承担,而且其报酬常常与其所提供专家证言的内容和结果直接挂钩,这一点自然引来不少非议。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来,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分别是职权主义与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必然产物。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仅从表面现象出发进行肤浅的对比和纸上谈兵的所谓“互相借鉴”。这样的研究尽管在学者的笔下会左右逢源,但当付诸实施时却很可能寸步难行,必须将它们放在作为各自的根源的整个诉讼模式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才有可能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并提出真正有价值的见解。
3.鉴定结论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强事实裁判者的认识能力。鉴定结论是针对案件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而产生的。尽管我们无法精确界定专门性问题到底专门到何种程度,具体个案中的专门性问题又会有何种区别,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这种专门性问题已经对法官的认识能力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正是在对这种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的问题上,法官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对案件作出裁判要求法官必须对该问题关涉的事实作出判断,另一方面,法官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该问题无能为力。也就是说,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作出判断的专门性问题超出了法官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可以进行的理性思维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认识能力,以保证自己可以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认定。当鉴定结论产生后,由于其包含着专业人员对相关事实的判断,法官通过对鉴定结论的审查认定,可以有效地弥补其认识能力的欠缺,使得自身对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
(二)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鉴定结论既然作为一种证据,那么就应当具有证据的两大特性,即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前者是鉴定结论能够在法庭上当作证据使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后者则是其对于证明对象所具有的证明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证据规则主要对证据能力作出规制,而证明力则交由裁判者以自由心证的方式加以认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会就某些证据的证明力作出规定,以之作为自由心证原则的例外。
1.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任何一份鉴定结论欲具备证据能力,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交付鉴定的事项应属专门事实领域。
对于鉴定结论来说,如果其要作为证据提交给法庭,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是鉴定所针对的事项必须是事实问题,而且该事实问题只有借助于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认定。只有满足这个条件,诉讼中进行的鉴定才具有必要性,由此得出的鉴定结论才具备证据能力。
第一,当鉴定结论超出事实问题的范围,对法律问题发表意见时,便构成了对司法者权力的侵犯。因为无论在何种诉讼模式之下,对有关法律问题作出判断都是司法者的职责,越俎代疱的鉴定结论当然不具有任何证据能力。但是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命题,而现实情况常常不象理论命题那样整齐划一。实践中,在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交界处,常常会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形,使人们难以将其完全归入一方,即出现所谓作为法律问题的事实和作为事实问题的法律。诉讼过程中某一外国法律或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法律可能会被作为证据提出,便是这里所说的作为事实问题的法律,鉴定活动一般不会涉及到这些问题;但是,当遇到作为法律问题的事实时,常常会造成混乱。法律对于一定的事实基础赋予其法律含义,便产生了所谓作为法律问题的事实。就其性质而言,作为法律问题的事实应属于法律问题的范畴,而非纯粹的事实问题。因此,其判断权归司法者所有,而鉴定人只能就其基础事实发表意见。
第二,鉴定结论所针对的必须是借助于专门知识和技能才能认定的事实问题,即有鉴定之必要性的问题。当鉴定人对普通经验层面的事实问题发表意见时,由于出现两个方面的侵权,而使其鉴定结论失去了证据能力。一方面,侵犯了事实裁判者的权力。根据一般理性认定案件事实是事实裁判者的职权。因此,通常情况下证人只能就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实进行陈述,而不得加入主观推测的成份,这一点在英美被称为意见证据的排除规则。而鉴定结论作为遇到专门性问题时的一项例外举措,必须严格遵守其职责范围。另一方面,侵犯了当事人举证的权利。在大陆法系的鉴定人模式之下,存在着鉴定的决定权与当事人举证权分离的问题。对于那些被列入“专门知识和技能”范围的事实问题,只能由享有鉴定决定权的主体交付鉴定,而对于此范畴之外的事实问题则属于控辩双方有权举证证明的范围。因此,对一个本属于普通经验层面的问题进行鉴定,则构成对当事人举证权的侵犯。
但是,如何确定诉讼中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困难在于无法确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判断标准,将所谓“专门知识和技能”与普通知识进行区分,而且更困难的是,“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具有固定的概念涵盖范围,在不同的案件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英美国家,由于无论普通证人还是专家证人都是由控辩双方提供的,只要能对陪审团认定事实有帮助,无论何人均可以接受当事人的委托而成为专家证人就法庭审理所涉及的专门问题进行作证。因此,英美法国家的专家范围较广,他们并不仅限于接受过严格职业训练的专家,其他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普通人如砖瓦工、薄板金属工、测量工、木工和电工等也被归入专家行列的现象并不存在多少异议。但在大陆法系国家,鉴定决定权与当事人举证权分离的现状决定了必须在“专门知识技能”与普通知识之间作出一个非此即彼的明确区分,以划定鉴定权与举证权的界限。绝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都把鉴定的决定权交给法院,这实际上即意味着,法院对于是否属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问题上享有充分的判断权。而且各国立法对法官行使这一权力所设定的限制是非常少的,事实上,立法也难以对该权利设定限制。因为案件事实复杂多样和科学知识不断发展,使立法者不可能制定一条整齐划一的标准,而不得不由法官依据具体情况加以个别判断。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法律也没有对何为“专门性问题”给出确定的标准,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前文所提到的,我国现行的是一套在鉴定决定权上的不平等模式,公诉方与法院共同享有鉴定的决定权,而被告人却不具有此项权利。这样的一套模式赋予法院鉴定权固然是职权主义诉讼的应有之义,但同时也给公诉方任意解释“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范围以剥
夺被告人举证权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造成双方举证能力的不平等。因此,从这个角度也折射出构建鉴定决定权上的平等模式的必要性。
(2)鉴定人具有鉴定资格。
鉴定人的鉴定资格是鉴定结论具有证据能力的一个当然条件。鉴定资格主要是指鉴定人应当具备鉴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开展相应的司法鉴定业务。大陆法系国家采取了鉴定权主义的做法,对鉴定人的资格问题进行事先审查,凡是达到法律规定标准的鉴定人都要统一注册,形成鉴定人名册,鉴定活动的开展必须从鉴定名册中挑选鉴定人。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就像无法对所有需要鉴定的问题作出列举性规定一样,由于具体案件情况的复杂多变,其所涉及的鉴定问题也是千差万别,法律不可能对于具备何种知识程度的人可以在具体案件中担任鉴定人给出一个确实的标准,此时必须由法官在个案中加以判断。
在西方国家,即使对于那些被列入鉴定人名册的人,法律也不排除控辩双方对其是否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提出质疑。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鉴定人资格加以具体规定。我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规定,“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据此,对于本条指出的鉴定,只有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才有权进行,其他单位作出的鉴定结论一律不具有证据能力。但是,符合该条规定只是证据能力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仅此并不能使其鉴定结论当然具有证据能力。如果法院认为该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不具备鉴定所需的有关专门知识和技能,则其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同样不能作为证据作用。
(3)鉴定人应当中立。
值得在法律上作更加深入探讨的是鉴定人的中立性问题。鉴定结论是一种意见证据,鉴定人作出鉴定结论的过程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因此,为了减少这一判断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干扰,尽可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性,在大陆法系国家的鉴定模式之下,一般都要求鉴定人像法官那样,在控辩双方之间保持中立
性。首先,各大陆法系国家基本都规定了鉴定人回避的条款,当鉴定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时应当回避,否则其所作出的鉴定结论不具有证据能力。但是,回避条款所列举的各种情况就保障鉴定人的中立性而言是不够的。有时鉴定人即使与双方当事人均无利害关系,也可能会由于某种不经意间形成的预断或偏见而丧失中立性。那么,在鉴定人已经产生预断或偏见的情况下,其鉴定结论是否有证据能力呢?是直接否认其证据能力,还是在承认其有证据能力的同时,对其证明力作出某些限制性规定呢?导致鉴定人对案件产生预断或偏见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一,过早或过多地了解案情。前面论述鉴定人的权利时已经谈到,如果鉴定人对与鉴定无关的事实了解太多,则难免会形成某种预断,从而影响其鉴定的客观真实性。其二,我国以及俄罗斯都允许公诉方选任鉴定人,当鉴定人由控方选任时,他与控方之间本身便具有了一种牵连关系,人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其在鉴定过程中会倒向控方而对被告人心存偏见。这一点是不平等的鉴定人制度自身产生的悖论。从目前我国鉴定权分配体制来看,对于这种有预断和偏见嫌疑的鉴定结论,很难完全否认其证据能力,而只能作为其证明力判断的一个考虑因素。只有建立起平等的鉴定权分配模式并根据鉴定活动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科学规制之后,才能将这种缺乏中立性的鉴定结论在证据能力上连根铲除。
(4)鉴定过程正当。
大陆法系各国法律在鉴定过程正当性对鉴定结论之证据能力的影响问题上大都没有作出直接的规定。在此,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第一,在鉴定基础的材料来源之合法性对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影响这一点上,美国的做法较有启发意义。根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3条的规定,如果某一事实或资料对于专家作出结论具有合理的必要性,那么,该事实或资料不需要具备作为证据的可采性。但是,这一规定并不意味着专家证言可以完全建立在非法证据的基础之上。根据美国学曾作出的解释,尽管该条规定允许专家将其证言建立在虽不具可采性,但事实上可靠的传闻或其他证据之上,但是,控方的专家证言仍然不得以违反“米兰达规则”所获得的证
据为基础。在此,“毒树之果规则”依然适用。同样,当一定的政策性考虑使某些材料不具有可采性时,该材料也不得作为专家意见的基础。
大陆法系国家在证据可采性问题上限制较少,但基本都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了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对于某些以非法手段得来的证据,法律禁止其作为证据适用,以此为基础作出的鉴定结论也当然不具有证据能力。鉴定不能成为某些非法证据之非法性因素的过滤器。
总之,法律虽然不要求作为鉴定结论之基础的所有事实或材料都具有可采性,[55]但是,当某些基础性的事实或材料是以非法手段得来或违反某些政策性考虑时(例如违反证人特权的规定及其所产生的救济措施所得来的资料,以及因辩诉交易中的让步而获的材料),其非法性将殃及以此为基础的鉴定结论的可采性。
我国法律对于这一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对非法证据一直采取一种迁就态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物证、书证由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即使是非法得来的也不予排除,而只排除那些以刑讯逼供或其他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那么,以非法物证、书证为基础的鉴定结论在我国自然也就具有证据能力。
第二,就鉴定手段的正当性对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影响而言,鉴定作为一个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其手段不得违背公序良俗。鉴定人不能为了鉴定而不择手段。如果鉴定手段违反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不论其结论是否正确,也应当排除其作为证据的资格。这一点在各国法律中虽然很少有明确规定,但是,鉴定手段的正当性应当被视为整个诉讼过程正当性的应有之义。
2.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证据的证明力属于事实认定的范围,法律一般不作规定,而交由法官或陪审员依自由心证原则加以判断。有学者指出,一般情况下,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即:鉴定人知识水平的高低是鉴定结论证明力的重要衡量因素,在有关专门领域造诣较高的鉴定人,其所作的结论应当具有更高的证明力;鉴定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是衡量鉴定结论证明力的又一个重要标
志,一般说来,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保障鉴定结论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用作鉴定之基础的事实材料的可靠性对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具有决定作用,即使该基础性事实材料具备证据能力,但如果裁判者对其真实性心存疑虑,则必将影响到其对鉴定结论的证明力的衡量;如前所述,当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定的预断和偏见时,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也将大打折扣,即使法律仍然承认其作为证据的能力;同案当中的其他证据也是认定鉴定结论的证明力的重要标准,即使鉴定结论在形式上显得无懈可击,但它也并不必然具有比其他证据高出一筹的证明力,司法者应当将其与所有证据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可以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实践中可能会对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形成影响的因素的范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各点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具体的判断需要交给法官根据个案情况进行具体衡量。实际上,因为自由心证原则的存在,法律也不能就证明力的确定制定任何完全确定的标准。但是,鉴定结论毕竟在其科学性、意见性等了了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特点,而裁判者作为普通人的知识与经验,相对而言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防止裁判者在有关专门问题上的恣意擅断,作为自由心证原则的补充,各国往往“通过一些例外规则限制对其证明力的任意裁量或心证的滥用。” [57]比如,在美国,由于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在证明标准上要求不同,法律规定,当涉及到有关科学上的物理自然现象时,如果普通证人与专家证人的证言存在矛盾,则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应当指示陪审员不可采信该普通证人的证言;而在刑事诉讼中,法官却不得为陪审团衡量证据。[58]《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第80条规定,“鉴定人的意见对于调查人员、侦查员、检察长和法院,不是必须采纳的,但是他们必须说明不同意鉴定意见的理由。”这一规定意味着,法官在不能提出拒绝理由的情况下必须承认该证据的证明力。上述规定是各国根据其对鉴定结论的理解,并结合本国具体情况作出的。通过这些作为特例的规定,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与法官权力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实现本国诉讼追求的目的。
(三)鉴定结论的效力司法鉴定之“司法”并不是说这种鉴定是由司法机关进行或是带有司法裁判的性质,它只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表明这种鉴定结论是在司法过程中开展的。所以,司法鉴定只是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活动,鉴定人的判断并不是法官的判断,鉴定结论也只是证据形式的一种,不能作为最终事实
结论成为法院判决的直接依据,“经合法程序形成的鉴定结论与其他形式的证据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都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并不具有优先采信或必须采信的证据地位”。[59]因此,“司法鉴定只具有科学性,没有所谓权威性,二者不可划等号”,[60]其科学性只是赋予了其证据能力,究竟能否得到采纳以及证明力的大小还是要取决于法官的自由心证。我们不能把“必须加以证明的东西(这是每一个案件中的法律要求)与证明所要依赖的证据混为一谈。在法律工作者的心中,必须将这两者区别得十分清楚。” [61]因此,就鉴定结论而言,其在诉讼中的效力在于为法官在事实认定问题上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和借鉴的“范本”,至于这个“范本”所认定的事实是否就是案件的事实,需要法官根据全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也就是说,鉴定结论对事实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对法官并不具有必然的约束力,法官对事实的认定完全可以同鉴定结论所认定的事实不一致,鉴定结论在诉讼中同其他证据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是,在我国法律中却有规定,因工伤提起的赔偿诉讼要求有伤害鉴定和工伤事故鉴定为前提条件,以及医疗事故纠纷必须有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作为进入诉讼的前置条件。这些规定把取得鉴定结论作为进行诉讼的前提条件,实际上赋予了鉴定结论高于其他证据的地位,在理论上是不适当的。
七、司法鉴定之构成要素Ⅲ——鉴定程序的启动作为一种诉讼活动,司法鉴定的进行在外观上必须具有一定的严肃性,需要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逐步开展。虽然司法鉴定本身会经历一个从启动到过程再到结果的流程,但由于鉴定过程本身因鉴定事项之不同而千差万别,因而证据法学应当聚焦于鉴定的启动程序。从诉讼的角度来说,司法鉴定程序必须经过正式启动之后,其后续行为及结果才可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力。在司法鉴定的制度设计上,如何建立完善的鉴定启动机制,对于发挥鉴定的功能,实现通过司法鉴定中科学技术的运行发现案件事实,加强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体现诉讼公正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下文将围绕鉴定程序的启动问题进行讨论。
(一)鉴定程序启动的被动性
大陆法系国家在设定鉴定制度的时候,往往因为对鉴定人诉讼地位的界定而要求鉴定人在诉讼中保持客观中立,而且规定鉴定人适用回避制度以防止带有偏见的鉴定人介入到司法过程中从而产生不公正的鉴
定结论,因此,从维护诉讼公正的角度来说,鉴定人不能主动要求进行鉴定,只有当诉讼中具有开展司法鉴定的需要时,经过法官批准,鉴定人才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司法鉴定活动。也就是说,鉴定程序必须在外观上保持一种被动性,需要某种外来因素将其激活,而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就在于维护鉴定的中立性和公正性。这是因为,科学活动需要理性的头脑来操作,鉴定不像证人作证,一般只要陈述自己体验之事实即可,鉴定是对科学知识的运用,鉴定结论必然包含了鉴定人的主观判断。如果鉴定人自身或其利益牵涉于案件之中,人性的弱点就会使他难以客观地进行事实的鉴别和断定。因此,鉴定人的中立性能够保证其冷静地不偏不倚地作出准确客观的鉴定结论,从而实现诉讼结果的公正性。这种中立性的要求反映到制度上,首先是要求建立鉴定人回避制,从外观上确保其中立的:立场,这可参考有关法官回避的规定来要求鉴定人实行回避。其次,中立性还反对在当事人内部设立鉴定机构,因为这种做法会使鉴定人依附于当事人,鉴定结论服从于诉讼目标,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就令人怀疑了。最后,保证鉴定的中立和公平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独立的鉴定体系,鉴定人独立行使鉴定权,就如同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一样,不受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的干扰。
(二)鉴定程序启动权主体
在大陆法系的模式下,鉴定的启动权基本上被国家机关所垄断,法官享有鉴定决定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俄罗斯甚至检察官和侦查人员都可以享有鉴定决定权。[6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陆法一直强调职权因素在诉讼进程中的作用,鉴定是司法机关解决专门性问题的一种方法,启动鉴定的权力是一种公权力,因而只能由国家机关享有。但是为了维护鉴定在形式上的公正性,大陆法国家基本上将鉴定启动权赋予了法官,允许其在是否进行鉴定的问题上进行裁量,而控辩双方相应地则只有申请权。但是如果从理论上来说,法官享有的鉴定程序启动权一旦在具体的案件中得以行使,那么就必然意味着法官主动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工作,法官的消极性无法得到维持。而同时法官基于对自己所获取的鉴定结论的信任,很有可能会在鉴定结论产生后受其影响带有倾向性地去对待诉讼双方当事人,从而丧失中立性。就当事人双方来说,其作为诉讼中对抗的双方,为了维持诉讼平衡的需要,必须要求双方享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可以平等地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因此仅从理论上分析,控辩双方应当就鉴定程序的启动问题享有平等的发
言权。这应当是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而某些传统上比较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开始抛弃以往僵化的做法,在鉴定程序启动问题上赋予了当事人双方平等的权利,法官虽然仍可以决定鉴定程序是否启动,但是其中职权主义的因素较以往已经大大减少,当事人双方的程序权利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例如,意大利在最近几年的立法修改中,就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进行鉴定,法官决定是否进行鉴定,但同时,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聘请技术顾问为自己在诉讼中提供支持。这就在鉴定问题上赋予了控辩双方较多的权利,大大加强了诉讼的对抗性,从而增加了发现真实,实现公正裁判的可能性。而由于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其参与诉讼的手段也得到扩大,对程序的依赖性和认同度也有所强化,程序的重要性逐步得到体现。
目前,蓬莱市共有黄金采选矿山企业11家(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齐全)、黄金冶炼企业1家、单设选矿厂3家、取得采矿证的企业7家、取得探矿证的企业5家,行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黄金采选生产规模为130万吨/年。
经过多年发展,蓬莱市黄金工业呈现四个明显特点:
一是黄金生产稳定,黄金工业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蓬莱市黄金工业经过多年发展,黄金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黄金产量逐年增加。1991年,蓬莱市黄金产量超过312.5公斤,跨入全国“年产黄金万两县”行列;1997年,黄金产量过3125公斤;2000年,黄金产量达到4778公斤,进入全国产金大县前5位。2009年全市黄金产量4716公斤,黄金主业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润1.7亿元,上缴税金6126万元。2010年,蓬莱市黄金产量预计仍不会低于去年的水平。
二是持续推进地质找矿工作,黄金探矿取得了丰硕成果。
蓬莱市黄金行业牢固树立“矿业发展,地质先行”的理念,着眼于广度和深度,多层面、大力度推进地质探矿工作,使可开采的金矿保有储量持续增加。截至2009年底,该市已探明的保有黄金资源矿石量约900万吨,金金属量53吨,可开采年限约为7年。
三是积极“走出去”发展,稳步推进对外黄金资源开发工作。
为解决蓬莱市黄金矿山采掘深度加大、可采矿量减少、入选品位降低、生产成本上升等实际困难,延长蓬莱市黄金矿山服务年限,自2003年开始,蓬莱金创集团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远赴印尼、缅甸,以及国内的江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寻找黄金资源。该公司投资8000万元收购了甘肃拉尔玛金矿,投资1550万元在新疆托里县获得了150平方公里的探矿权,为蓬莱黄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通过精心培育,非金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多年来,蓬莱金创集团公司坚持实施“以金为主、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经营战略,充分发挥主业优势,并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非金产业项目。努力创办技术高、效益好、前景广的非金项目,先后投资13亿元创办了第一、第二黄金工业园,引进和发展了各类项目16个,产品涵盖汽车、食品、药品、酒类、铜材料、不锈钢制品、贵金属制品等八大系列。
通过招商引资,蓬莱金创集团公司还兴建了金馨铜业、精铸阀业、金福不锈钢、金龙不锈钢、金典食品、金创果蔬等非金企业,生产的“金创”牌各类产品达6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蓬莱黄金总公司又与北方奔驰合作,成立了北方奔驰蓬莱分公司,填补了烟台市无重型卡车生产的空白,2008年,非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是黄金主业的2.7倍。该公司与北方奔驰重型汽车公司共同兴建的北方奔驰重汽蓬莱项目,2008年生产重型卡车8800多台,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方向与目标
【十一五发展成就】推荐阅读:
药监局十一五发展工作规划10-16
河务局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1-11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11-25
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11-18
莆田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07-17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6-20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05-25
某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11-19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