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共13篇)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十分重视上课这一环节,而往往却忽视了作业的设计问题,历史作业布置往往是教师课后统一布置,题量大且形式单一,对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是没有选择权的,只有接受并按要求完成。致使学生对历史作业感到乏味、厌倦,敷衍应付,一遇到分析题、综合题、探究题就想翻各类辅导书找寻答案,或者希望老师能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这样的作业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作业设计,合理布置作业,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历史作业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力求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达到有效作业与有效教学的有效结合。那么初中历史作业该如何进行有效设计呢?我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多样,趣味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长期以来,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死板乏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学特征,注意作业的趣味性,那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知识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度”,加深印象,既可以使学生喜爱做作业,又能起到巩固提高,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实践中,我在布置作业趣味性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可以做到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根据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竞赛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游戏、猜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能力,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因材施教,分层作业
初中学生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而我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布置作业是否恰当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可以是相同的,但批改指导不能相同。对学困生尽量做到面批面改,评语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多采用适合其学习状况、心理、性格特征的顺应性评语,发现进步及时鼓励。也可采用“以优带差”的方法,由于学生之间没有心理障碍易于接触,学生相互帮助没有精神压力,也易于提高。在学生相互帮助中不仅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也能使优秀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还能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的题目,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在作业设计中
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量度和难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各取所需,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练习、提高、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历史作业完成中得到成功体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发展个性,开放作业
好的教学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力。新课程突出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才能找到解题的方向,获得自身的发展。设计教学开放作业时,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上的开放题,更要善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开放题。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四、以人为本,生活作业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应该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实践。我以为,作业的多少,要看教学内容、课程性质,不管如何练,应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实际、去思考,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锻炼他们的智力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学完《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后,可以观看影片《甲午风云》并写观后感。学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后,请学生搜集日军侵华资料和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历史、篡改历史的有关资料,结合我国政府对此的严正立场和态度,写一篇评述文章。其他诸如编写历史歌谣、编辑历史专题小报、历史话剧表演等,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历史体验中,在影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的历史遨游中,在社区、家乡的历史走访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关注历史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学生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和枯燥,而变得亲近和生动,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五、找准盲区,反思作业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我们往往造成一种错觉:作业讲评后,学生的作业订正好了,而且订正得正确、清楚。教师感到很满意,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际上部分学生往往对有些习题仍一知半解,存在着认知上的“盲区”。因此,加强作业订正后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更可以理顺解题思路,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的方法很多:如学生自己对作业进行检查,反思作业的得失;同桌互相探讨对不同习题采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方法,总结一下作业中成功的做法;还可以师生间采用聊天的形式谈谈作业过程中的感受,说说思考解答中易错的地方及一些错误的思考方法等等。
六、评价多元,鼓励作业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可以以灵活多样的作业及其评价方式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创造力。这样历史课的学习也才更有活力和魅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多采用激励式、委婉式、点拨式、祝福式等多元化的作业评语。如可用“妙不可言”、“真有个性”等激励式词语。又如有个学生的作业相当潦草,在历史作业后面我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你的书法很不错,不过练的地方不对。”一则好的作业评语,不但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激发起学生行为动机,强化良好品质,调节、疏导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在以往的评价机制下,特别是农村家庭,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作业情况,只以学习成绩判断孩子学习的优劣。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性,只注重学习成绩,不重视学习过程。将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杜绝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而在家里变成另外一个人,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可见历史作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 大多数家长、教师甚至包括历史教师本人, 都认为初中历史不必布置作业。通常在考试前, 教师要求学生花一段时间来强化记忆, 以应付考试。现在经过新课程理念的洗礼, 我们都知道这种传统、原始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我们只有突破原有历史教学的封闭状态, 通过多元化的作业,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渠道, 从而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 在探究的作业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让他们从历史课堂、历史作业中吸取智慧, 并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历史作业的形式应是多样的, 有背书式的作业、书面抄写式的作业、预习型的作业、考察实践型作业、研究性学习型作业等, 应该说都是学习历史的有效辅助方式。但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作业的布置和设计, 尤其是考察实践型作业、研究性学习型作业的设计, 应该更符合教育规律, 但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 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根据心理学理论, 在初中生的思维中, 逻辑抽象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 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在布置历史作业时, 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往往会适得其反, 甚至会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例如, 在一次七年级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的研讨课上, 上课教师为了把这节课上得更有深度, 就为学生提供了一段让听课教师看了都似懂非懂的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的文言文。让学生根据这段材料, 再结合当今的考试制度, 谈谈对唐代科举制度的认识。这个题目的设计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 不要说唐代科举制度初一学生认识不清, 就是现在经历了无数考试的高中生, 也不会有多少理性的认识。很明显, 这一作业题的设计违背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2. 历史作业布置要注意时代性原则。
历史就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 如果教师能创设情景, 在作业布置上能把过去的历史和当代的热点联系起来, 就既能促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热点, 又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 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 讲九年级“美国南北战争”一课, 学习解放黑人奴隶问题时, 可以结合奥巴马当选美国首任黑人总统的事例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 这样学生课后不仅对当时总统林肯以及黑人奴隶制问题认识更深, 也会关注甚至会探究当今美国这位黑人总统和美国的重大政策。再如, 讲完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 就可以结合当今神舟七号、嫦娥二号、上海世博会等设计一个关于科技的发展及作用的探究性作业。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 学生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拓宽眼界, 增加知识面。
3. 历史作业要遵循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作业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而有些教师为应付学校的教学检查, 在作业的设计上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随意设计, 目的性不是很明确, 作业没有适用性。尤其是在“减负”的政策出台后, 每次作业都要充分考虑到其价值和设计意义, 其价值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增加还是基本技能的提高, 都值得思考。例如, 一位教师在复习完“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设置了这样的题目:“请利用课后时间去探究一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虽然这个题目要是认真探究的话不会很难, 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其次, 作业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 要使学生能通过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独立完成作业。如有一个城区的年轻教师到农村送教下乡, 在讲完“隋唐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大家利用双休日时间写一篇《话说大运河》的小论文。这个作业的设计应该说有一定的价值, 具有生活性、探究性、适用性, 能提升学生对大运河以及隋、唐社会的认识。但对农村学生来说, 如果教师不加以组织、引导, 学校双休日不开放图书馆, 学生仅利用双休日时间去完成这一题作业就很难操作。因为该校远离京杭大运河, 农村家庭极少装有电脑网络, 学生对大运河信息的获取仅是教材上的百余字和一幅图, 教师若指导不好, 学生就很难完成这一作业, 因此它不具备可操作性。
4. 历史作业也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作业的多样性原则是各学科都要遵循的原则, 如果作业形式单一, 仅以书面作业为主, 仅是机械操练, 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必定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导致学生不认真完成的现象发生, 且作业质量不高。这样又会给教师一个错误的信息反馈, 即教师认为这是学生不会, 或者厌学导致的, 从而对学生采取更加严厉死管的方式。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5. 历史作业遵循探究性原则效果会更好。
探究性作业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类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的内容、形式方面有较大的自由, 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通过做作业的过程, 如上网查找、图书馆查阅、到实地考察、向专家询问等途径, 学生的学习体验会更深刻, 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以后学习的思路和视野会更开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教材每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是学习与探究活动, 学生普遍对这一课题感兴趣。因为这样的课型具有开放性, 答案不是唯一的, 从而使得学生的个性能够得以展示。学生只要去探究,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 就比较容易体验到成就感, 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了。
6. 分层设计, 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 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一定要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要尽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要设计一些有弹性、可选择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地做题, 既保证优等生能够吃饱, 又使学习困难生吃得了,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 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化精神。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有效性
历史作业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力求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达到作业与教学的有效结合。那么,高中阶段应该如何设计历史作业呢?
一、从激发兴趣角度设计充满活力的历史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可以做到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根据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竞赛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游戏、猜谜、历史情景剧表演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因材施教角度而设计分层次的历史作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要从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来把握内容标准的实施”。学生间的差異是客观存在的,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讲究层次性的。因此我认为,教师设计历史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人而异,以防止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特别是防止出现缺交作业或是抄袭作业的情况。如,岳麓版必修二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课标要求是“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A级基础题,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不再望题生畏——整理“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B级巩固题,主要是巩固新知,内容紧扣当天所学——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C级发展题,有一定难度,针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依据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作用。在作业设计中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量度和难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各取所需,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练习、提高、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历史作业完成中得到成功体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从学以致用角度设计生活化的历史作业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进行历史作业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挖掘社会生活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实现历史作业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的实效。如,在学习“宗法制”一课时,我的作业设计是:“分析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对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举例说明?”这样,不仅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还能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巩固拓展课堂知识。
四、从全面发展角度设计合作探究型的历史作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有效性历史作业设计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丰富生活经历,探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予以解决,使自己的探究成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如,学习岳麓版必修2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8个组,要求他们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用各种方式展现本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了完成作业,学生分工合作,查访长者,查找相片,影像资料,制作幻灯片……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深入了解家乡面貌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归纳和整理材料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当然,一份好的历史练习,有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绝对不仅仅就是一道或几道好的材料解析题,而应该是结合课程标准,合理制订一份适量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练习。就高一新生的特点,我认为每节课后最好的练习是一道史料丰富的材料解析题,再加上五至十道选择题。高一历史课时是两节,如果只提供一道材料解析题,显得过于薄弱,如果只是多几道材料解析题,又显得过于单调,也不利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历史教学来说,高一作为基础年段应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而选择题无疑比材料解析题更能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更何况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重要题型,有必要从高一抓起。
当然,在高一阶段,也不能布置大量的历史练习,尽管都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用大量晚自修时间来完成,这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五至十道选择题大概要用十分钟,一道材料解析题大概要用二十分钟,加起来是半个钟头,一周两个课时就是一个小时。在“重理轻文”的高中阶段,这是个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时间,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学生要认真、高质量地完成每次的历史练习。
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学习历史真正达到最佳效果。
长武县初级实验中学 韩金花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也应该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
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3、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通过写教后记等,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 2 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三、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1、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我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2、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 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五、开展“教师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通过合作备课,协同施教,加强集体备课,并常听课评课,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而“资源共享”使全体历史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摘要:通过对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运用,更好地将解答数学知识的方法运用到现实中,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问题,以期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作业设计;小学数学;有效性
教师布置数学作业是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考虑知识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合理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数学成绩,更好地培养数学素养。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更多的是逼迫性学习,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小学生天性爱玩,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在设计作业时多将趣味性融合进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成绩。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当即演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起立;(2)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3)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起立。通过这三个问题不仅可以快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
二、设计对比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如,今天课堂学习除法,在做作业时就会认为解题时都是用除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对比性,将新旧知识进行不断地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教师就可以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体积,接下来再来一题是计算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这样通过两道题的解答,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最终形成的数学水平和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多拿出几套教学方案和作业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设计出不同的题目难易程度,争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进而共同进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进行布置,然后将分层后的作业都布置下去供学生进行参考,进行有选择地做作业,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掌握情况来完成作业。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将生活实际联系到课本中,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以此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养成时刻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活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本,根据课本中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自己动手操作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之后写出自己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经历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属于轴对称图形,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完全依靠书本的定律和公式来设计,要注重课堂练习题和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寻找有价值的数学题型,找出一些具有开放性质的题目。设计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使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多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梯形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的,这时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求三角形和正方形之和算出面积,有的学生直接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用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差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通过三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福清市占阳侨中 何细妹
近几年许多教育者提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笔者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以本人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课文为例,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节,可以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来渲染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如果再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介绍一二九运动时,脍炙人口的《毕业歌》,尤其是歌词中“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背景,更能引起不同时代学生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感。
又如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景,播放历史纪录片、历史影片或图片感受历史的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等。学习知识的渠道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来自书本、课堂,也可以通过课外书、网络媒体、实践而获得。为了找寻人生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然,教师也要警惕上演“燃烧自己,却未照亮学生”的教学悲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情境重现,激发学生反思、质疑,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有一位教学专家认为:建构中学生的历史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重视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的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学家宣称:“未来的文盲是指不会学习的人”。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让他们逐步做到在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后自己也能够独立“行走”。这也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双方根据相互的信息反馈来判定自己的行为绩效,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作出调整和控制。教学信息反馈的调控功能就是这种反馈所具有的制约教学行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水平与策略的属性。为了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学信息的反馈的功能,教师应以正面启发和肯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要正确评价教学效绩,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整,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现状分析及原因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后,初中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丰富的内容对初中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目前初中历史以及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还较差,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认为历史和社会学科作业无足轻重。其二,学生难以对作业产生兴趣。其三,过分依靠书本和教师,这样就很难真正地提高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新课改以后,各学校都充分重视了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重要性。但是作业的主要形式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问答式书面作业,题目没有新意,基本上所有的作业的题目的答案都能够在书本中找到,很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散。历史以及社会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学者的自身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但是传统的作用方式往往难以达到这一预期的效果。通过传统的教学和作业方式,很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完全违背了新课标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的目的。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对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功能作业缺乏科学的认识。学校虽然在表面上引起了重视,但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学科的本质,仅仅按照其他学科进行重视落实,这难以发挥出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功能。并且学生也没有真正地重视起来,他们认为历史或者社会学科的内容生动有趣,但是却仅仅像看故事会一样去欣赏,并没有体会到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精髓。其二,考试方式决定应试方式。课程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各地的考试方式的差别仍然较大,一些地区仍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死死的背书,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一些地区采取开卷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疏于学习,仅仅在考试的过程中依赖书本,同时也会造成作弊盛行。其三,作业设计较为单一。作业大部分是从课本进行选择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选择的过程中,往往大多数直接套用课后思考题或者书本中加粗黑体字部分。同时作业往往都是一份,没有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开,这样难以起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另外,对作业答案的评定,往往是采取标准答案式的作业评定。教师评定作业的过程中仅仅是进行标准答案的比对,然后进行正误评定,这样就强硬性地将同学的思想引入标准答案,难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师生、家长对历史与社会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加强师生、家长对历史与社会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出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效果。历史和社会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开始认识世界的初中生。历史和社会学科对每个人都有认识、决策以及导向的功能,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以及其发展现状,这有利于他们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另一个方面来说,历史和社会学科是培养社会个体, 其能够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能力。读史使人明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其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优化作业结构,丰富作业形式。教师只有优化作业结构, 丰富作业形式,有效地吸引学生做作业,才能发挥作业的效果。在作业结构的优化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组合,以形成科学有效的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然后分别针对优等生、普通学生、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优化的作业结构才更具有针对性, 并且因为作业层次的区别,成绩差的学生不会抄袭优等生的作用,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书面和非书面作业相结合,要符合新课标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导向。优化作业结构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结构的优化设计,以达到丰富作业形式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实践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可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量的作业不但让同学们会感到压力,老师批改也非常的疲惫,最终的效果几乎没有什么收获。
一、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设计缺乏目标性。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情况缺乏目标性,部分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盲目的按照课本上以及练习册上的内容进行简单划分,不能针对学生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作业设计,导致学生盲目的完成作业,对自己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做到充分的了解,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作业设计存在差异性。由于每位学生受到智力、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同,导致学生存在个体性的差异,班级内出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出现层析性的差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极易忽视学生的整体水平,作业的题目设置往往只考虑优等生的能力水平,优等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够顺利的完成作业内容,但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不能够对作业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出现抄袭或者拖欠作业的现象,长此以往,导致其学习成绩逐渐下降,逐漸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3、作业内容枯燥乏味。数学学科的特点较为机械化,数学作业的内容枯燥、乏味,重复性的试题较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数学公式的繁琐,使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布置繁重的作业,学生面对作业的负担,追求速度的同时忽略了作业质量,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不能达到布置作业的真正目的,使作业失去意义。
二、提升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措施
1、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教学依据。作业是老师和同学交流是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批改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论认为,提问题是教学的关键,而作业应该针对问题来设定,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的为了复习、巩固。更深层次的是为了形成一种知识链条,从而演变成一种技能。所以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就要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认真的批改,有针对性的讲解,个别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并把这些知识消化掉。从作业效果上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作用“有效”与否,并不在作业的量多与少有关,而在于是否把作业与课堂学习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作业量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意义上达到最想要的效果。
2、初中数学作业的实践性。首先,作业布置。在布置作业时,首先,要精心选择作业题目,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所学知识的多少,每次布置作业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选择适量的作业。例如: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学生学会“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要求来精选一些同低数幂的除法习题作为作业,当然在选择的过程中不应该选择大量的简单重复的习题,应该布置一些和要求相关的,比如首先转化同低数幂,然后在做除法处理,对于一些过于综合的题目老师也不要选择,这类型的作业不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给学生学习带来压力。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明白,布置作业的目的。
其次,作业布置要有层次感。所谓的有层次感,是指作业题难易程度的把握,根据每次作业的结构不同,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题目安排到作业中去,并且在安排的过程中,要照顾每位同学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真正的做到给有余力的同学有发挥的空间,给没有余力的同学留下学习的过程,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三,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业的完成标准是整个作业的中心点,是落实作业有效性的关键。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应该向学生提出作业应该达到的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标准,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制订计划。如果没有标准,学生的作业就处于一种懈怠、懒散状态,长期这样,数学作业的效果自然就会降低,因此,关注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设定不同程度的作业。
第四,查看作业进展情况。在布置作业后,为了防止学生抄袭,和做作业中面临困难的情况,应该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辅导,并做到定期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残留的问题,及时解决。大家知道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比较多,作业量也比较大,做完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就算完成任务,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关注,作业的对与错,更不用说更正问题了。在这时,老师就要对这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加以讲解,必要时让他们做更正记录,提高作业的效果。
3、作业的批改。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必修课,也的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批改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通过批改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批改作业被称为“老师与学生的无声对话”,通过批改作业可以让老师及时的调整教学进度,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新知识,老师就要重新设定教学模式,放慢讲课进度。如果新知识已经被大部分学生掌握,教师就可以考虑新的教学内容,继续适应这种容易被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当然,站在学生的一面,通过教师批改的作业,学生可以找到那个地方是自己,需要改正的,那一部分自己,没有掌握好,需要自己重新学习和改进学习方法。
总之,数学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学作业改革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成功的,而是要长期积累而成。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分层作业设计理论的形成也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来说,在课程作业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善于总结和创新,大胆尝试和突破,才能够将数学教学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 陈红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时代教育2008,(6).
[2] 于运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4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与语文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语文作业,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师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作业观。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使语文作业走出泥沼,让它焕发出活力,已迫在眉睫。随着课改的深入,我对语文作业作了重新的审度,教师作业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思维培养为目的,以灵活的方式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展示学生个性,重学生能力的作业。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课堂教学改革循序热烈地进行着,而作业改革的力度却远远不够。以往繁多、重复、机械的作业形式应该有所改进,适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题。笔者认为,重习题练习,轻知识应用;重练习结果,轻思考过程;重双基训练,轻课外所得;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的作业设计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此我谈一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1.关注现代语文素质,着眼启发智慧
按照社会对现代语文素质的需求,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解放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尽情释放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作业(积累性作业、想象性作业、质疑性作业、应用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创作性作业、交流性作业、专题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中提高素质,启迪心灵和智慧。
1.1 读。语文教学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早成定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课改对课外阅读量作了大幅度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业做细做实,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如学了课文《孔乙己》,可以推荐《呐喊》;学了《范进中举》,可以推荐《儒林外史》……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1.2 问。“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引导学生养成多问的习惯,再组织每周最佳问题、质疑能手等的评选,让学生永远充满“?”。
1.3 评。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针对热点和其他问题进行相应的评论和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
2.融入生活之河,强调动手实践
2.1 画――再现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应常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凭自己的经验,动手画一画,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在教学古诗《山居秋暝》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景学生是能体会得到的。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兴奋、活跃之中。
2.2 做――激发探索。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学习完语文实践活动――动手做一份校报校刊一课后,我们就可以布置学生每一个人亲自动手做一份关于语文知识的手抄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2.3 养――体会特征。初中语文中有许多状物课文,在作业布置中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开展养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获得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如我们结合一些课文,养小动物、花草、观察种子发芽等,学生兴致勃勃,得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3.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促进学生发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的教学应力求课上得有趣,作业布置得有趣,评价方式有趣,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从而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4.作业设计应有度
自新课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在作业设计上远离了过度训练,重视拓展练习,开放作业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抛弃了传统教学精华,片面强调新理念新方法,?囊桓黾?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训练有度,拓展有度,创新有度,渗透有度。
总而言之,创意的语文作业也不能脱离基础知识,从有限的课堂步入社会生活的大课堂。设计开放的、综合、灵活的作业,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性作业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山河初中赵全兴
我们都知道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
验证的历史现象,因此,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
听边讲边展开联想,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上历史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其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的导语设计,新奇、有趣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可见,一节课的导语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一个多月来的网上学习培训,结合自己二十年的历史
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要设计出好的导语,历史教师必须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平时多读书、看报、看影视作品,并养成收集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的好习惯,为导语设计积累丰富的材料;二是要深钻教材,掌握每课教材特点;三是要了解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语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那么,如何设计新颖的导入语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
一、影视导入法
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 ,虽
有虚构 ,但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地运用 ,能烘托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上课伊始、意境即生的境界。如我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 ,首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 ,优美动听的歌声 ,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出现 ,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
二、复习导入法
用复习提问旧课的方式导入新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从
认识过程、知识衔接、复习巩固、激发学生兴趣等各方面看,它都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做法是:教师提问几个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旧课的问题,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讲授。例如讲《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节课,教师可提问前一节讲过的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然后老师指出:“隋炀帝的暴政,激怒了人民群众,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了这个残暴的政权。新建立起来政权的唐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为了自己的长治久安,采取了比较清明的封建统治措施,使唐朝成为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朝代之一。今天我们开始讲唐朝。”
三、设疑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可以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五月四日都要过一个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
这一课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板书课题),学生们的兴趣就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四、故事传说导入法
学生喜爱听故事,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宇”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急切的盼望我讲新课。
五、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如在组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教学时,教师
先说道:“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以雄浑的笔触和凝练的语句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它和震惊世界的长征一起永垂千史,光照人间,这就是《七律·长征》。”之后高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六、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重在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课时,上课后,首先用录音机放出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个学生的胸膛,音乐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了耻辱的岁月„„“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事变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个事变说起。”随后,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语最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热门话题导入法、联系现实导入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联想对比法等等导入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但在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时要注意,方法要灵活多变,切不可千篇一律,特别是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形式;学习盲区
依据大量的专家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作业的重视程度基本为零,学生中的大部分认为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单一枯燥没有新意,而这也是学生对于历史作业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教师只是一味教学而忽略了作业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将历史作业也视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历史作业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的成效。
一、初中阶段教育中历史作业实际设計现状
依据大量的专家研究数据结果,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当前教师在进行布置历史作业的过程中还是依赖着守旧的教学观念,只是一味注重学生学习动手书写的能力,而直接忽视了对学生开发大脑、挖掘创造性思维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这样错误的行为也将无法充分提炼出历史作业的教学有效性。当前阶段,在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
1.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过于简单化
在教师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在教学完成一整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连带把教材中课后的练习题布置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作业,这样虽然节省了教学时间,但严重忽略了作业练习题的重要性,随意将练习题转变成课后作业的现象,学生也很难对其形成进行足够重视。
2.教师布置作业过于形式化
有一部分历史教师布置作业的具体内容基本全是抄写课本教材中的自身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内容或者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这样的行为极其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因为练习题中存在着大量重复的题目,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感的喜爱情感是非常强烈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布置许多重复的问题,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就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大大削弱作业自身的作用。
3.作业内容严重缺乏创新
当前大部分历史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的时候只是仅仅停留在学生动手抄写的层面,细致探究深入挖掘作业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等一系列能动性作业都还没有涉及。教师将作业布置成题海战术,还有一部分历史老师为了自己的便利,甚至选择直接在网络中下载练习题,在不进行挑选的情况下就将它们派发给学生,让学生当成家庭作业去认真完成。最终也将直接导致初中教育阶段中普遍的学生产生厌烦历史教学的负面情绪。
二、初中历史作业创新形式的设计
1.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历史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必须要做到充分尊重并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将学生放置在一个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特点的学习环境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多元化的综合性强的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在学生充分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指引,帮助学生挖掘潜在的学习能力,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2.作业贴近实际生活
在教师布置历史作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合社会现实,此举的目的在于不断引导学生去自主实践独立思考,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加以转化为实践技能,从而不断锻炼学生的大脑智力与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自身心理情感,学习态度学习观念等方面。比如,教师在准备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这一课程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同学们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通过身边便捷的资源进行查阅资料可以得知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全部都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并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应用学生所查阅到的知识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
3.找准学生学习盲区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错觉,在布置作业时学生认真完成并且格式全部正确,教师对此感到满意的同时就错以为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全部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存在疑惑,就是所谓的学习盲区。为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加深巩固教学,通过学生出现问题的大致情况,帮助学生正确梳理历史知识的思路,激励学生深入研究探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作业创新形式的设计,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邓兴普.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从一本美国中学历史教材课后作业说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02).
一、面向全体学生, 张扬不同个性——提升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 改变了只处于被动的状态, 把外来的“动因”变成内在的“动机”, 就有了对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我曾设计过这样的题目:
1.学习完《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课后的作业:想象一下, 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思路一: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思路二:可按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去想象。)
2.学习完《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一课后的作业:想象自己是唐朝的读书人, 渴望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需要经过哪些选拔?
3.学习完《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后的作业:穿越时空隧道, 你发现自己站在北宋都城东京的街头, 你会看到些什么?请你来描述一下北宋人民的衣食住行、娱乐、习俗等。
这些题目的设置, 既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又使课堂上的历史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还原, 使学生的思维不至于停留在重复模仿的阶段, 而能够激起其探索的兴趣, 使他们充分张扬个性风采。
二、激活历史情感, 增强求知欲望——增强作业的典型性
为了抑制题海战术, 需要教师将手头的多种资料分类整理、认真筛选、精心设计, 为学生设计一些典型性强的作业题, 便可以达到学生“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如:
1.在学习了《走向全盛的唐朝》之后, 我曾设计过这样一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 几于家给人足, 而杨贵妃足以败之。——你觉得, 唐朝由盛转衰完全是杨贵妃造成的吗?
2.在学习了《建筑奇观》一课后, 我曾设计过这样的题目:有人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从而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有人却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 你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观点?
这样的题目表面上看是抛给学生一个矛盾的命题, 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用辩证眼光看待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 并围绕其观点组织史料进行论证, 既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情感, 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三、减轻学生疲劳, 培养实践能力——发挥作业的多样性
历史教师不妨多设计一些不用学生动笔去写的“作业”。比如:
1.在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一课后, 可以设计“拿起画笔, 用绘画的方式描述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所居住的房屋”一题。
2.在学习《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两课后, 可以设计“成语故事会”, 以回顾这两课所学到的历史知识。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既能让学生在无形间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并且促进了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入了解。
总而言之, 科学、灵活地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充满趣味性、具有典型性、不乏多样性的作业对于学生保持记忆、系统加工、形成储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并非只重课堂不重巩固, 厚此薄彼, 实不可取。
摘要:在新课程形势下, 大多数历史教师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上, 往往忽视了课后复习巩固这一重要环节。课改并非只是改变课堂教学, 科学、灵活地布置作业也是课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填空题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著有《 》,主要思想是。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他编订了《 》;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 》。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 时期的。他主 张、。
4.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他反对战争,提出
“ ”,主张“ ”的思想,实行“ ”。
5.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时期的。他主张,反对,提倡。他提出建立的封建国家。
6.兵家创始人是 时期的。著有《 》,提出。
二、选择题
1.下列哪句话反映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主张()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因材施教
2.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提出类似观点的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是()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5.记载了孔子言行的著作是()A、《离骚》 B、《老子》 C、《论语》 D、《孟子》 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7.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学说与商鞅的思想相接近()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推测下列言论属于老子的是()A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今必胜古 B必须根据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C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D治国必须用严刑峻法 10.孔子是我国去代茗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学派是()A道家 B孺家 C墨家 D法家
11.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A为政以德 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12.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而对财产 只字不提。这体现了孔子
A.礼治的思想 B.反对苛政的思想 C.教育的思想 D.民生思想
以上就是初中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试题精编的全部内容,希望你做完作业后可以对书本知识有新的体会,愿您学习愉快。
中国历史七年级寒假作业试题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论文12-11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7-05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09-27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7-17
浅谈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11-15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
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报告09-30
2023初中历史国培作业一09-09
初中物理作业有效设计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