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岗重九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岗重九的原文及作者简介(推荐7篇)

西岗重九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有效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 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 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 一直以来是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也成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渐渐地成了当今不少语文课堂铁打不动的“三步曲”定式, 模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追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作者及背景介绍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 是否每一篇文本新授时都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如何凸现作者及背景简介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把握简介的时机, 适时推出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用好作者 (或背景) 简介可以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刻。但是, 我们发现教师简介文本作者 (或写作背景) 的时机往往不当, 较多的体现在过早的呈现, 甚至先给学生一个文本解读的结论, 让学生根据结论在文中寻找例证, 学生往往丧失了体验和探究的欲望。牵强的赏读, 违心的附和, 不时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如一位老师执教《天上的街市》, 在导入新课后, 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进行展示——

写作背景:1921~1923年, 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 “五四”运动高潮已过, 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 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 苦闷感伤, 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 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 1921年10月24日, 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 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

这样的背景简介, 过早地将教师 (或教参) 的阅读成果呈现给了学生。以教师的理解或教参的答案代替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还怎能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 学生生动鲜活的情思又怎会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 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 找准教学的起点, 把文本的解读权交给学生, 循着学生的思路, 在学生“愤”“悱”之时适时简介背景, 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如果把刚才的教学设计调整一下, 效果就大不一样, 有位老师是这样来设计的——

导入新课后, 直面文本, 设计了四个层面的解读“读出音乐的美、读出画面的美、读出情感的美、读出语言的美”, 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 其中在“读出情感的美”环节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改写?

(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改写传说的作用)

教师:背景介绍 (同上略)

在探究中, 当学生的理解有所偏误, 思路不通畅, 想像欠合理时, 教师适时推出背景介绍, 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领悟了作品的情感。

二、选好简介的角度, 适当展示

不少老师在简介作者时往往洋洋洒洒从作者的出生一直说到去世, 为了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还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作者在各个时期的照片、居住环境的图片甚至祖宗八代都一一罗列出来, 好像不介绍“好”就对不起学生, 就不能显示出教者的水平。学生面对图文并茂的几百字简介往往也是雾里看花, 走马观花, 看看作者的标准像, 感觉这个帅哥还不错, 瞧瞧作者的生活照, 觉得那个老头蛮有意思。这样的简介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 挤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宝贵时间, 渐渐远离了作者 (或背景) 简介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初衷。

其实, 简介姓“简”, 一切从服务于文本解读的需要角度出发, 应当“不蔓不枝”, 选好简介的角度, 适当展示, 不能变成关于作者及背景的专题讲座。

角度之一:梳理筛选, 理清头绪。

简介重要作者时, 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应选好角度梳理筛选, 理清头绪, 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 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名 (字、号) 、时 (地) 、评 (后人对作家的评价) 、作 (代表作) 。

如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时对叶圣陶的简介——

名——叶圣陶

时——现代 (地——江苏苏州)

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作——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角度之二:有所侧重, 突出要点。

介绍作者应有所侧重, 特别在学习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时, 应从有利于学生赏析文本的角度出发, 就某一方面有重点地介绍作者, 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 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 又注意到内容深度的挖掘, 从而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好的基础。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鲁迅的作品共7篇:《社戏》 (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年级下册) 、《孔乙已》 (八年级下册) 、《故乡》 (九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雪》 (九年级下册) 。对作者鲁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必每一次都面面俱到, 宜结合所学文本, 有重点的简介。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侧重简介鲁迅先生童年上学的境况;教学《藤野先生》, 侧重介绍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求学的心路历程;教学散文诗《雪》, 侧重简介作者当时的生活、思想情况以及鲁迅本人的性格 (柔软和坚硬) , 借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描写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所蕴含的深意, 从而更好地透过字面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角度之三:比较整合, 求同存异。

对一些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作者可以通过比较介绍, 在整合中, 求同存异, 可以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比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包括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时代背景、个性人格等。

例如, 对范仲淹与欧阳修的比较——

1. 联系之处:

同是北宋的文学家, 庆历名臣, 身世相似, 都是幼年丧父, 都官至参知政事 (副宰相) , 政治主张相同, 要求改良, 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 “庆历新政”推行遭保守派阻挠而失败, 都相继被贬谪。

2. 差异之处:

(1) 谥号不同, 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可以适当补充介绍“宋朝的谥号大体规则”。 (文官杰出的人员, 谥号“文”字开头, 武官杰出的人员, 谥号“武”字开头。文官单谥“文”一个字为最高, 武官单谥“武”一个字为最高。两字谥号中, “文”后面的第二字, 按照高低顺序排队, 依次为“正忠恭成端恪襄顺”;两字谥号中, “武”后面的第二字, 按照高低顺序排队, 依次为“忠勇穆刚德烈恭壮”。)

可见, 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 “文正”成为此后士大夫的追求。清代时候, 有“唯‘文正’则不敢拟, 出自特恩”的说法 (《清史稿·礼志十二·凶礼二·赐谥条》) , 如曾国藩。

(2) 文学创作的风格不同。

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使, 防御西夏侵犯。在任上时, 曾令“西贼闻之惊破胆”, 名重天下。工于诗、词、散文。一生论著甚丰, 词仅有5首传世, 风格清新刚劲, 开宋代豪放词先河。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 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 在散文理论上, 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 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 气势旺盛, 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 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

基于以上的比较与整合, 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 可从范仲淹时任参知政事, 有志于天下, 结合他与滕子京同年进士, 曾共同防御边郡, 抗击西夏入侵等背景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领悟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学《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 可从他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主张抗击西夏侵扰的背景及豪放词风的角度, 引导学生领悟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情怀以及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教学《醉翁亭记》, 可从欧阳修的政治主张及散文风格的角度, 领悟文本的主旨及特色。同时适当提醒学生对两人加以区别。

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比较整合, 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是这样介绍背景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后)

师: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 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 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 是在同一个地方, 因此, 《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 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 他很失意。因此, 我们读他的文章, 读《小石潭记》, 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余老师很巧妙地将《江雪》与《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整合在一起, 通过比较求同, 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 扫清了文本阅读的障碍, 很自然地将文本阅读由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引向再读时的深刻感悟, 实在高妙。

三、凸显简介的主体, 适可解说

简介作者或背景, 老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主讲人, 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作“专题报告”, 学生在下面听得恹恹欲睡。不顾学生实际, 无视学生求新的心理特点, 一味硬性灌输和机械说教, 其效果必然是“一厢情愿”, 费时费力, 事与愿违。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 同样适用于简介作者 (或背景) 。还“主动权”给学生,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 老师适可解说, 效果更好。

请看余映潮老师教学《狼》的片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狼》这篇文章。下面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狼》的作者是——一起来说。

生:蒲松龄。

师:他所处的朝代是——

生:清朝。

师:《狼》这篇课文选自于他的小说集——

生:《聊斋志异》。

师:《聊斋志异》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能回答)

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聊斋”就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 是记叙的意思。“异”呢, 就是奇异的故事。

余老师没有一上课就简介作者, 而是从学情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采用抢答的方式, 让学生来回答作者的有关简介。当学生不能回答时, 接过话茬通过讲解, 精要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书名的含义。这样的简介, 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无小节, 每一个细节的有效与否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简介作者 (或写作背景) 亦然。只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适时、适当、适可简介作者 (或写作背景)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懈探索的刻苦精神, 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度和参与度,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由“学会”到“会学”, 对学生的成长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桃花源记原文作者简介及翻译 篇2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注释】

(1)要:同“邀”邀请。

(2)太元:公元376~3,晋孝武帝年号。 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讯:消息。

(17)邑人:同乡

(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9)间隔:隔离。

(20)乃:竟然。

(2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2)延:邀请。

(23)扶:沿着、顺着。

(24)向:原先。

(25)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6)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8)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29)刘子骥:名驎(lín)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30)规:计划,打算。

(31)未果:没有实现 。

(32)寻:随即,不久。

(33)遂:终于

(34)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3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36)旷:空阔,宽阔。

(37)俨然:整齐的样子。

(38)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39)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0)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41)延:邀请。

(42)为:对,向。

(43)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

(44)语云:告诉(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

(45)具:同“俱”,完全,详尽。

(4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47)既:已经,以后 。

(48)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

(49)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0)林尽水原: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

(5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5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知识拓展】

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原诗如下: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í)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西岗重九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篇3

原文

南国无霜霰,连年对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亦开花。

春去无山鸟,秋来见海槎。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作者简介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字浩然,号孟山人。是唐代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雨巷原文及作者介绍 篇4

戴望舒(1905.3.5—1950.2.28)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原名 戴朝安。笔名艾昂甫、江思等,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又名戴梦鸥,江思,艾昂甫,姜皓月。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及作者介绍 篇5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观沧海

译文对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作者介绍

西岗重九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篇6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寄天台道士》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_22寄天台道士孟浩然

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幾時。

焚香宿華頂,裛露采靈芝。

屢蹑莓苔滑,將尋汗漫期。

西岗重九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篇7

作品介绍

《夏夜忆卢嵩》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91卷。

原文

夏夜忆卢嵩

作者:唐·韦应物

霭霭高馆暮,开轩涤烦襟。

不知湘雨来,潇洒在幽林。

炎月得凉夜,芳樽谁与斟。

故人南北居,累月间徽音。

人生无闲日,欢会当在今。

反侧候天旦,层城苦沉沉。

注释

①霭霭:云盛貌。

②轩:窗。涤烦襟:涤除胸中的愁闷。

③湘雨:暴雨。《山海经·中山经》云帝尧二女常游于湘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④潇洒:雨声。

⑤累月:连月。间:断。徽音:嘉音。

⑥反侧:意谓辗转难眠。

⑦“层城”句:意谓苦于城中夜色沉沉久不破晓。层城,高城。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繁体对照

卷191_3夏夜憶盧嵩韋應物

祆高館暮,開軒滌煩襟。

不知湘雨來,瀟灑在幽林。

炎月得涼夜,芳樽誰與斟。

故人南北居,累月間徽音。

人生無閑日,歡會當在今。

【西岗重九的原文及作者简介】推荐阅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连市西岗区09-10

上一篇:应聘英文求职信范例下一篇:职场心理学书籍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