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建筑艺术及民风民俗(通用6篇)
羌族碉楼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羌族民居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
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节日
一、羌历年
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3-5天。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二、“祭山会”
也称敬山节、祭天会。以寨为单位进行,从农历三月至六月日期各不相同,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
较普遍为(农历)四月十二。一般在村寨附近神山的神树林举行,男子和未婚妇女参加,他们身着盛装,携各类精美节日盛宴酒食,牵牛、羊、鸡等活畜上山。祭礼由释比或年长威重者主持。祝词颂毕,杀牛、羊、鸡献天神、山神、树林神,燃柏香枝,然后再颂吉祥词,并集体还愿许愿,再给各自许愿还愿,此仪式需长达几小时乃至一天,众人皆叩拜不起,惟有释比或主持者可以活动。
最后盟誓村规民约、祖宗传统后,集体呼号,鸣枪欢呼,欢宴唱歌跳舞直至尽欢而归。所余食物平均分配给全体人员。
三、瓦尔俄足节
农历五月初五,茂县羌族妇女将不分老幼,身着鲜艳民族服饰,佩戴银首饰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前,参加羌民族古老的传统妇女节——瓦尔俄足节。
盛会从农历五月初三就开始了,由会首组织数名净身妇女,手拿香、蜡、酒、柏香、馍、刀头等贡品,结队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敬祀歌舞女神莎朗姐,请女神赐以歌舞,谓之“引歌”。回到村里,再逐户告知信息,谓之“接歌”。五月初四,妇女们忙碌地准备美食,以备第二天食用;未婚女性则精心为情人准备亲手绣制的礼物。初五清晨,在晨曦中,开启尘封的重阳咂酒,祝福全寨人畜两旺、五谷丰登。萨朗舞是活动的主要内容,由老年妇女领跳,之后,再逐一将歌舞传授给下一代。男人们则以歌舞附之,并以腊肉、咂酒、馍馍等食品伺候。活动间歇,已婚妇女向青年女性传授性知识,持家之道等知识。或有情人漫步私语;或女性间相互笑谈。累了,妇女们三三两两围坐一团,相互品尝美食、畅饮咂酒,笑谈人生。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萨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羌民操持。
四、春节
羌族过春节极为隆重且历时已久。虽春节不是本民族传统节日,但羌族把羌年节的内容移入春节,使其别具特色。正月初一以一寨或相邻几寨为单“坐初一”,早饭后各家自备酒肉、香等到固定的聚会地点会合,共同娱乐、欢宴,枪炮声不断,直至黄昏鸣枪放炮归家。初二开始全寨挨家轮流吃年饭。50年代末后因花费太多而改为只请一部分客。羌族传统科技和工艺美术有其独到之处。羌碉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几千年来独树一帜;溜索、索桥的发明也贡献不小;冶炼和锻打技术已较发达。其他制硝、制硫、制黄烟等技术也名盛一时。羌族数学、历算、天文等知识自成一体,羌医羌药几千年为羌人的健康和世代传承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科技深入羌族地区。羌族现在有了自己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成倍增长,羌族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
羌族饮食文化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搅团时,要同时吃用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汤,能开胃。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
因吃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服饰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
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族妇女喜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后汉书·西羌传》还释: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主。”由此可见古代羌人正是居住在以西海(青海湖)为中心青藏高原北部辽阔的广原上,过着以牧羊为主的游牧生活。之后他们来到崛江上游和涪江上游后,逐渐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半农半牧的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居住形态的转变,古羌人不再居住在羊毛帐幕中,而是“垒石为室”。这种居住于石砌住宅中羌族民居被建筑学家称为“中国建筑活化石”。
二、羌族传统建筑类型及成因
羌族人在修建住宅时,一般选在沿河谷的高山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分台筑室,一是为了节约宝贵的耕地,二是出于战争防御的考虑,三是利于生产生活。作为羌族建筑的典型代表,碉楼和石砌房的文化名片,反映了羌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与经济基础以及意识形态。(图一)
碉楼一一古代羌人饱受战乱的困扰,修筑坚固的兼具防御和生活功能的建筑成为其必要求。坚固牢靠、便于了望敌情的碉楼正好因应了这一需求。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高度在20至30米之间,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修建时不绘图、吊线、不搭架,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造.线条棱角分明,粗犷象边,丰富于建筑的轮廓线,产生了优美的垂直韵律。碉楼下宽上窄,墙体从下至上逐渐向内倾斜,展现出渐变之美和节奏美感,使得建筑体不至于呆板僵化。
石砌房一一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一般高约二三丈,是羌人重要的民居建筑。石砌房呈正方形,多数为3层,底层饲养家畜、堆放农具和杂物,二层为主室所在地,是人们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三层堆放财物、粮食等。石砌房顶层平台是室内空间的延续,形成了空旷自然、豁然开朗的空间美感。
三、以羌族传统建筑为灵感的图案设计
羌族建筑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的石片和木材为构筑材料,同自然环境相辅相生。羌寨与周围的巍巍群山、奔涌河流情景相生,相得益彰,山水相融的羌寨,既得庄重又飘逸。“环境是意境的物质载体,意境是环境的精神升华。以建筑为灵感的创作要充分了解、尊重和利用原有环境,是建筑与其相适应。这种适应不在于形式上的相似或对比,而在于精神上的融合,形成新的更加美好的环境,达到更加令人神往的意境。”1
羌寨中的碉楼形成带给人观感冲击的视觉中心,石砌房则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碉楼的周围,显得张弛有度,产生强烈的层次美感和艺术张力。以碉楼为中心的布局形式为灵感创作的图案,正中耸立着碉楼,碉楼四周是团团簇拥的民居,民居周围则是高大苍凉的崇山与漫天的祥云,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将这幅景象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图案创作,采用俯视的视角,将碉楼抽象为中心的正方形,将道路与过街楼简化为横线,四周高山为三角形排列成为锯齿状。(图二)
单独图案设计以羌族村落布局形式中碉楼为中心,其它建筑围绕中心层层展开,呈放射型的布局形式。将在这个主体空间的道路、过街楼、水渠等相互交叉,经过抽象化为一条条直线,远方的崇山峻岭则为三角形锯齿纹,底纹为自由随性的云彩。整个格局以放射状向外层层推出。色彩上选择羌族的代表色蓝红白三色进行组合。布局的收放、节奏、明暗、聚合、层次等变化,组成一个和谐的空间,显得幽远而深邃。(图三)
组合图案运用了“多样化的统一”的形式美法则。通过重复与组合得手法呈现了羌寨的多样化,使用四方联系纹样又统一于整个空间,在统一中彰显了个性,又在个性中归于统一。此图案可运用在羌族少数名族的旅游文化产品如:箱包、抱枕、丝巾、围巾、服饰等旅游纪念品上。(图四)
五、结尾
将羌族传统建筑元素组合设计出新图案,创造新的民族形式,并不是停留在建筑造型的表面,而是讲求羌族传统建筑的神韵,吸取传统造型的“形”与“神”,正确地反映出深厚的羌族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用羌族民俗文化精粹,以现代化设计语言来表达,把其传统元素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将祖先留下的智慧凝结化解、打散再揉入到现代创作,使民俗文化更好传承。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哗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074
[2]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人学出版社.2000
[3]冉光荣等.羌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1)
关键词:羌族,传统建筑,建筑类型,聚落
1 羌族建筑空间的历史演变
羌族的祖先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湟一带,在战国时期由于受到来自秦国的严酷军事压力而四处迁徙。在秦汉时期,西北的羌族人逐渐向南迁徙,并最终定居于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区,社会形态也开始由游牧业向农业转型。由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一些地区的羌族建筑开始向藏族建筑的形式靠拢,这种情况也出现于其他的少数民族中。唯有位于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古建筑仍旧沿着自身的发展轨迹由洞穴向窑洞、板筑和石砌逐渐演变,并最终留下了如曲谷、黑虎等将古羌风格延续至今的寨子,现如今这些寨子已经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
羌族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等因素,造就了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造技艺。材料以石为主,与汉族的以木料为主,追求“盛德在木”的建筑选材原则大相径庭。羌族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三种主要形式: 帐幕式、窑洞式和干栏式,风格古朴。
羌族建筑室内至今还完整保留中心柱的结构形式,体现了对游牧民族帐幕式的继承,且羌人将信仰与空间结构相糅合,中心柱演化成了室内空间中的精神象征。这种表现形式,与羌族的历史经历密切相关。羌族先辈中大多数是从西北迁至岷江上游定居,虽然生产方式已经由游牧转为了农耕方式,但很多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仍被保留下来并与农耕文化相结合,成就了羌族文化建筑空间上的鲜明特色。
羌族的单体建筑,布局合理有序,与我国传统合院式建筑相似,呈外部封闭,内部开敞的院落形式。由于地处山地,因地形因素羌人为适应环境又将汉族建筑形制加以智慧的引用。在汉族四合院形制的基础上,羌族的“四合院”进一步向上或地下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羌族退台式合院样式。
建筑聚落注重一体化布局,在空间形式上类型丰富、灵活多变,如理县的桃坪寨、通化寨,汶川的龙溪寨是以水渠为中心的空间; 如茂县的黑虎寨,汶川的羌锋寨、布瓦寨是以碉楼为中心的空间; 如茂县曲谷、西寨都是以该寨的王太昌官寨为中心展开布局的空间形式,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空间环境。
2 羌族传统建筑类型
羌族传统建筑主要类型有石砌房、羌寨、碉楼、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
2. 1 碉楼
碉楼多建于村寨的住房旁,高度在10 m ~ 30 m之间,主要功能用以御敌和贮存。碉楼的形式主要有四角、六角、八角,有的高达十三四层,材料多是石片和黄泥土。修建时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不绘图、吊线、不用柱架支撑,砌得平直整齐,外观也很美观。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映衬,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2. 2 羌族民居
羌族民居,历代为人赞颂,或为典籍或为流传,曰“邛楼”曰“碉房”曰“板屋”,均不同程度触及民居概貌。然多底层蓄养、2 层住人、3 层罩楼、晒台。羌族民居无论量与质都是羌族建筑体系中分量最重者,自当为羌族建筑核心。
碉楼民居是碉楼与民居最好的融合,内部有门和民居部分相通,有的拆去碉楼1 ~ 2 面与民居空间内墙,仅留碉楼外部转折的墙体和民居外墙共同形成外部围护。一座高耸的碉楼下紧连着一座住宅,空间形态及特征十分明显,从空间组合,结构受力,材料使用,空间分配等彻底融入一体,是羌族民居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2. 3 羌寨—羌族聚落
村寨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需要聚居的本性所决定的。人类共同生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相互协作,更好地实现繁衍、防御、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源于此聚落形成了。人类聚居以及聚落的逐渐形成与发展是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生存进化的过程。
羌族村落的形态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其中包括带状村落和圆形、多边形村落,其中圆形和多边形村落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平原面积大、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是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由于这些自然环境,村落形成多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为中心地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造就聚落形态的差异,村寨的形态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
羌族传统村寨的选址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在羌人艰辛的生活环境和颠沛流离的迁徙生存状态中,大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和灵魂所依,因此聚落要朝向神的方向,对朝向的选择是他们信仰的表达方式。在羌人的风水理念中,要“门对槽,坟对包”,“槽”即是山间的空隙。无论是住宅还是聚落的选址都要避开山体的遮蔽,以便透过山间,遥望到远处连绵的雪山。羌族聚落的布局无一不是面对远处的大雪山,如龙溪乡阿尔村的阿尔寨。
2. 4 索桥、栈道
1400 多年前为便利交通,羌民就创造了索桥( 绳桥) 。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柱或大木柱,石柱与木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多则数10 根,少则数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竹索扶手,高出桥面1 m多。羌族地区山高谷狭,交通险阻,羌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与智慧还架起了竹索桥、“悬筒渡索”的溜索和木架的挑桥,开凿了栈道。今天在羌族地区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栈道遗存。
2. 5 水利筑堰
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仍在造福利民,由于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这一举世闻名的工程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3 现代羌族建筑类型
根据对灾后重建的羌族聚居地建筑现状调查,现代羌族建筑主要有下面5 种形式: 修旧如旧型、传统风貌型、现代碉房型、生态型、川西民居型。
1) 修旧如旧型: 在地震中受损较小的部分羌族传统的石砌碉房、夯土碉房、木质吊脚楼等建筑。按受损前建筑原貌恢复或基本按原貌加以复建,室内功能布局、建筑风貌与原建筑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2) 传统风貌型: 以汶川县东门寨为代表,外观风貌仿传统石砌工艺、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表平贴片石修建,内部功能和布局则根据现代生活和旅游接待需要布局,底层一般设客厅、餐厅、客房、电气燃料厨房、卫生间、二楼客房和晒台。在内部空间设置中,几乎已不再有精神信仰的物质体现。
3) 现代碉房建筑: 此类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外观风貌特征为: 高1 层~ 3 层的单户或连户平顶建筑,外墙用白色或浅黄色涂料饰面,部分房屋外墙上绘制红色装饰纹饰,房顶上砌供奉白石神的尖角状房顶角,内部功能根据现代生活需要布局,仿现代城镇民居或商住建筑,设客厅或商铺等。这类建筑在岷江上游河谷公路干线沿线随处可见。
4) 生态型: 此类建筑为3 层楼房,一般为4 户连排或少数为单户建筑。以现代新型轻钢建筑材料构建梁架为建筑结构,用当地石材、木材、黄泥及少量混凝土等修砌墙体,以蓝色玻璃彩钢瓦搭建人字坡屋顶,建筑平面布局采用现代城市别墅。目前在茂县杨柳村试点,正待推广。
5) 川西民居型: 此类建筑风貌以人字形坡屋顶的川西民居风貌为基调,一般分为3 层,为满足居住采光和发展旅游食宿接待的需要,窗户一改传统为防御的小开窗形式,采用大玻璃窗,考虑羌族特有石砌墙体建筑风格,外墙局部贴彩色外墙砖或石片,屋面为青灰色琉璃瓦。
以上这几种现代羌族建筑形式,除第1 种修旧如旧型外,其余4 种都没有较深入的研究羌族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其研究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分解与重构,进而创造出新的羌族建筑文化,而更多的是从某一种已有建筑风格和形式上予以模仿,有急功近利之嫌。
参考文献
[1]季富政,宋绍南.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羌绣的构图也十分讲究,构图元素主要有角花、边花、补点花、编花等。羌族还是一个很睿智的民族,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对称美,图案造型多是圆形,一般绣品的中心是正花,角花、边花常在四周,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另外还有三角形组团图案、四方连续的图案、几何曲线型与直线型组合图案,既有形式美感又不失韵律风情,具有很强的装饰。羌族刺绣中的构图中多用点、线、面交叉结合,疏密有序、粗细有章、刚柔相交,繁简适当、整个构图有强烈的民族节奏与文化韵律感。羌绣图案多变的灵动性是其最宝贵,任意图形打散,重新组合后都可以更好的适合衣物本身的设计,这更增加了图案灵动的多变性。羌绣上的其他图案在构图艺术语言上也是不仅简练概括而且其造型多变夸张,还具有主观意象性与物象结合的形式特征,就其永恒不变的表现元素而言,它又具有固定的排版形式特征。
羌绣的色彩是其最大的特点,往往刺激着人们的第一的感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羌族人非常纯粹喜欢至纯至艳的色彩。多数羌绣看上去绚丽多彩繁乱无序,但是视觉上是比较舒服的,这是因为其配色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羌绣色彩中充分的利用对比色互补色的关系,以及明度的差异色阶渐变等手法,营造出富丽华贵的感觉。其实不是所有的羌族绣品都是绚丽夺目的,素雅低调的白、红、黑三种颜色是绣品基调的关键。羌族人崇拜白石以白为善,他们认为白色是最美的颜色。巧妙的运用白色也是羌绣色彩搭配的重要因素。因为白色的明度很高,往往会在绣品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羌族妇女的服饰中在腰间有一条纯白腰带,虽然相对面积不大,但是可以起到呈上起下,协调整个服饰色调的作用。黑色是羌绣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常作为底衬协调统一对比色的关系。黑色的沉底可以与刺绣图案形成对比使整体色彩更加的明快。成为羌绣的最大亮点。羌族人也非常喜欢红色,与多大数民族一样红色出现在羌族的每个喜庆的节日中。羌族刺绣用色艳丽大胆,对比十分强烈,这种率真、古朴、奔放的方式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刺激感。
羌族刺绣工艺的主要针法是十字绣,另外还有撇花绣、纳绣、串挑绣、接针绣与打籽绣等。十字绣也叫架花、桃花,又叫挑绣。因为十字绣细腻精巧,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它是严格遵循纺织布料的脉络,通过严密交叉的针法绣出同等距离同等长度的十字形图案,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另外羌绣十分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衔接,一般在第一层的图案中间起针,拉开明度后再加上一层。讲究线与线的明度上的变化,通过明度渐变而表现出图案层次与美感,以此突出图案的立体质感。可以说羌绣针法真是博大精深,不仅富有最古朴的传统刺绣技法,而且根据绣品上运用自如的。传统的羌绣底布和绣线的原材料都是以麻和棉为主,羌族刺绣品多用棉线在厚实的粗布上绣成。羌族刺绣富有民族内涵的图案与其细密的针法在棉、麻布等原生态的材料中相互交融。其实羌绣本质上就是羌族人民生活中的镜子,透过羌绣这些广泛的装饰图案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古朴自由崇拜的表现和对圆满生活的无比向往的追求。在设计市场民族风蔓延的时代,羌绣已经成为羌族自身认知的符号,更能满足现代人对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族风情的追捧。
综上分析,羌族是一个极其“富有”的民族。羌族刺绣艺术中有着广泛的题材,突出的物象,与宗教信仰恰到好处的融入到其图案素材中,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特点。羌绣的用色艳丽多变、大胆有序,构图对比协调、形象生动,针法众多、工艺精巧,取材自然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虽然如此,但是自明清开始盛行绣品,在百花争艳的时代羌绣一直没能走进大众的视线。真正把羌绣作为一种产业来认识和扶持,则始于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也许是因祸得福,政府发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从而使羌绣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社会效应等影响下,在阿坝逐步形成了以羌族文化为主体的地方产业集体,从而加速了震后羌族经济的发展速度。只要羌绣保持走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会将这“活态”传承方式发扬光大。
现今四川阿坝州羌族刺绣艺术图案传承现状依然是保留了动物类、植物类、以及抽象类这三个种类,但每个种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的锐减。数量减少的原因可想而知,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加上其由从游牧民族演变过来的导致史事记载不全。其二就是本身就难长期保存的羌绣绣品,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珍品锐减,随之部分图案也渐渐消失。其三是因为根据各个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不同与制作工序的繁杂,制造者就避重就轻的选择相对好销售且容易制作的绣品,这样渐渐的商家把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丢失了部分繁琐的纹样图案。说的严重一点就是通过这些刺绣图案把羌族文化严重的扭曲掉的同时传递给消费者错误的信息。这种传承现状是绝对不能被大众认可,是不可以长期发展的。不然带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羌绣图案会由越来越少直至灭亡。众所周知羌绣艺术色彩有至纯至艳的大胆配色的自身风格,但是不同羌绣作品在配色上也会有不同的风格,但是现在留存在市面上的绣品都已经同化为一体了,保留了其最大的特点的同时也遗失其那些关键的变化,、长此以往,所有的羌绣会渐渐失去自己的民族风格。由于羌族是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一个民族,他们又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天灾人祸的阻碍,用的又是口传心授的家族传承方式。这些都给羌族人民传承复杂的刺绣工艺带来了很多的弊端。目前传承人继承的针法相对单一,只有挑花绣、平绣常为人所用。刺绣针法工艺的流失的同时新型的制作工艺也没用吸收致使绣品的展现形式和质感单一。羌族刺绣艺术的传承要紧跟时代的步法,保护与创新相结合的同时,实现古朴与现代、内在与外在在各个层面的激烈碰撞。笔者认为想要对羌绣进行发展,继承和创新是关键。首先要加大对羌绣传承人的保护,要加强民间艺人的培训。重点培养有兴趣爱好且表现突出的羌绣技艺继承人,在羌寨中以她们为主力军,以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方式,带动其他羌民。再就是羌绣的进行再创新时应该抓住其内涵进行提取,尽量让传统的羌族刺绣艺术实现个性与普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者应先通过文献、实地考察等对羌绣的背景、图案、色彩、工艺等全面解析,然后提取元素再重组。另外想要羌绣与时俱进,其实当今的羌族刺绣艺术工艺并不应该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原有的材料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应该附和当下元素,紧跟科技时代发展的步伐,重新将打散的色彩、图案等元素与实时流行的材料进行再次匹配。于此同时设计师可以更大胆的转换设计思路,为的是更加贴合现代人们的生活理念,追随现在人的流行的新型工艺,设计师可以在保留羌绣中的图案和色彩的元素的前提下改变羌族刺绣的制作工艺,从而可以迎合现在年轻人对新事物的猎奇心。这种综合考虑大胆创新的运用新型材料可以赋予羌族刺绣以新的品质与表现形式,从而加强了羌族刺绣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为原始羌绣和现代工艺注入新的活力。更可以满足了羌族刺绣艺术创意的无限可能性。做到在呈现羌绣个性品位的同时融入了当今流行时尚元素,让传统的羌族刺绣艺术实现个性化与时尚性、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通过众多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从事羌绣发展事业的广大人群的努力,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认可羌绣。羌族文化艺术必将不断得到源源不断的开发。
摘要:自南北朝时期,羌族与中华的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着我们自己辉煌而灿烂的伟大民族文明。时代变迁,现今大多数羌族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周围地区。四川的独特的地理条件与位置,致使阿坝州的羌族人民邻近藏族有着半牧半农的生活习惯。同样羌绣也一直在蜀绣和藏绣的影响下持续发展着。本文对羌绣艺术特色、工艺特点传承现状及生存危机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适合羌绣未来发展的设计新思路。
关键词:羌族刺绣,生存现状,发展传承
参考文献
[1]作辉.论羌绣的文化内涵[J].艺海,2011(12).
[2]何光伟.羌绣的起源[J].兰台世界,2013(25).
[3]卢娜.羌族刺绣的艺术成就及其保护开发[J].纺织科技进展,2009(1).
[4]耿纪朋,龚珍旭,焦虎三.羌族刺绣生产性保护实践研究[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3(13).
[5]甄建兰.羌族刺绣图案的艺术审美探寻[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06).
[6]许静,张皋鹏.羌族刺绣图案设计探源与分析[J].丝绸,2012(49).
1 羌族建筑的特点
羌族是华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这里地属南温带干旱季风气候, 日照强, 昼夜温差显著, 加之山势险峻, 所以因山就势、因地制宜是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萝卜寨村是非常典型的代表:萝卜寨地处高原山地, 气候寒冷多风, 他们为了保暖、避风, 住宅多半背风向阳, 房屋封闭, 层高较低。建筑体多为一层半的格局:一层为主室、卧室及养畜、堆柴禾的地方, 半层为晒台、罩楼。建筑的开窗较小, 利于防寒。门窗多朝南与东南, 利用梯井、天井、天窗来弥补光之不足。正是由于传统民居是充分结合地景的, 才使得传统村落不仅融入自然而且在景观上也富于变化。地方材料的巧妙运用及其独特的建造工艺也是羌族传统民居凸现其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萝卜寨羌族民居的黄泥夯土墙是就地取材, 运用独特的传统建造工艺夯筑而成, 仿若天成。
2 羌族建筑特色在萝卜寨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虽然大地震的惨状历历在目, 但羌族人依然选择坚强, 并精心呵护着建筑艺术、历史遗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极为宝贵的无形财富。大地震后, 汶川县萝卜寨村所有村舍基本倒塌, 现状成了一片废墟, 为更科学合理的控制、引导萝卜寨古村保护的规划管理和新村建设, 协调好萝卜寨旅游开发和村民自身的发展关系, 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的建设目标, 根据萝卜寨民居建筑遗存性质、内涵、分布及其相关历史环境的分析, 进行保护和建设。
2.1 保护规划
2.1.1 保护原则
1) 保持建筑原有造型, 原有结构方式, 原有构件材料及原有制作工艺;2) 确保建筑本体及村落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3) 确保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全方位保护、延续和展示;4) 对村内建筑和环境进行整体保护, 实现遗产构成要素的全面保护。
2.1.2 保护措施
1) 坍塌遗址防护加固。是为防止自然外力对文物造成损伤而在文物古迹上增添的附加现代构筑材料的措施。要求尽可能保存有历史价值的原状。表面使用喷涂保护材料, 防止雨水冲刷及风蚀损害。此类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现状评估为完全坍塌的文物建 (构) 筑。
2) 局部维修。针对文物建 (构) 筑局部出现的严重问题进行维修。是在不改变旧址主体结构的前提下, 修复变形、损伤、缺失部分的重要措施。
主要采取的手段包括有:屋面维修;加固墙体、基础;更换糟朽木构件及破损构件;修复重点木装修;维修地面等。
采取防护加固保护措施的要求有:修复应尽可能保存各个时期变化的痕迹;必须补配的构件, 应以现存的实物为依据;必要的增加构件, 应置于隐蔽部位, 或与原结构协调;附属建筑装饰只作现状保护。
此类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现状评估为严重受损的文物建 (构) 筑, 其主体结构有失稳倾向, 如不采取整体维修, 旧址将有坍塌、倾圮的可能。
3) 整体维修。针对影响文物建 (构) 筑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对其进行全面地、彻底地整体性修缮。
此类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现状评估等级为严重受损的文物建 (构) 筑, 其主体结构有失稳倾向, 如不采取整体维修, 旧址将有坍塌、倾斜的可能。
4) 原址重建。是指在残存的实体或原基础上按建筑的原状复制新建。此类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现状评估等级为完全坍塌的文物建 (构) 筑, 可依据村落内其它现存建筑的相关资料对坍塌的建筑实施原址重建措施。
2.2 抢救与保护修复工程
2.2.1 全部恢复区
以现存实物为依据, 将区内建筑参照灾前形式全部复建, 利用地形高差, 尽可能恢复萝卜寨原有风貌。
2.2.2 局部恢复区
将区内建筑进行清理, 选取部分进行恢复;整修墙体、门窗等;对尚未坍塌的建筑随时可能坍塌的构件清理加固。对区内少量影响整体风貌的建筑, 进行外立面改造。对其他建筑应控制残损的继续发展。
2.2.3 震害遗迹展示区
震害遗迹展示区的做法参照马丘比丘遗迹, 对区内震害遗迹现场进行清理, 保持房屋在地震发生后的原貌。
2.2.4 巷道修复
保护村落原有巷道路网骨架的完整性, 保护巷道空间的尺度及连续性, 严禁改造村落内巷道宽度。恢复灾前巷道路面铺装。
2.2.5 入口广场区
整治入口处地面铺装, 建设生态停车场。
2.2.6 云朵莎朗广场区
整治广场环境, 重新设计建设新的游客服务中心, 可同时作为羌文化展示中心。
2.2.7 村落总体格局保护
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展示工程之外的其他工程项目, 恢复村内巷道, 保护原有路网骨架的完整性。保护巷道空间的尺度及连续性, 严禁改变巷道宽度。部分复建村落内建筑, 使萝卜寨原有风貌得到部分恢复。
摘要:萝卜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是羌族地区高山村落的典型代表。在震后恢复重建中应充分尊重萝卜寨村的历史文脉, 保护传统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住宅建造风格, 为更科学合理的控制、引导萝卜寨古村保护的规划管理和新村建设, 协调好萝卜寨旅游开发和村民自身的发展关系, 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的建设目标, 根据萝卜寨民居建筑遗存性质、内涵、分布及其相关历史环境的分析, 进行保护和建设。
关键词:羌族建筑,保护,建设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68.
[2]郑孝燮.为我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探索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形成[J].建筑学报, 1996, 10:52-56.
[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 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1.
阿坝的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灾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给羌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羌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游客大量增加,以各县城酒店为主的接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家庭旅馆业应运而生,成为羌区重要的接待设施,尤其是通过灾后重建,政府统一规划,羌区的家庭旅馆业已初具规模。
本课题组聚焦于阿坝羌族地区的家庭旅馆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深入各羌寨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获取大量一手材料,结合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目前经营管理、营销策略、利益分配机制、游客感知、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求相关策略以助推羌区家庭旅馆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研究区域为羌族聚居区。将茂县、汶川、理县作为研究的重心一方面是因为这三个县占据了羌族总人口的90%以上,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三个县同为重灾区,重建后旅游业得以勃兴,但同时也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和接待能力不足等困境。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通过部门访谈,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力求对羌族家庭旅馆业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考察研究,从而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二、羌区家庭旅馆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优势
1. 资源优势
阿坝羌族聚居区(以下简称羌区)是指茂县、汶川、理县等羌族人口主要分布区域。该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自然景观有卧龙、米亚罗、叠溪一松平沟风景区、九顶山等;主要人文景观有西羌民族风情、姜维城、叠溪古城等。灾后重建中,在羌族文化挖掘的基础上打造了牟托、坪头、甘青、杨柳等一批精品羌族村寨。成功创建了汶川三江生态旅游景区、水磨古镇、映秀5·12纪念地、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四个国家4A级景区。中国古羌城也于2013年8月,正式对游客开放。该区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地域组合良好。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旅游提供了核心吸引物,为家庭旅馆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潜力和客观依据。
2. 区位优势
阿坝羌区紧临成都平原经济圈,是阿坝州距成都最近的区域,区内除有国道317和213贯通南北外,还有映(秀)小(金)公路、茂(县)北(川)公路连接东西。本区位于四川省重要的九寨沟环线的西南段,公路通车里程和电话机用户数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居阿坝州前列。到2012年10月,都汶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正式通行,茂(县)绵(竹)公路也正在建设中。贯穿该区的成兰铁路正在加紧建设中。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方便,非常适宜城市居民乡村体闲的需要。
3. 气候优势
阿坝羌区位于川西北高原东部,为高原半干旱性陆地气候,年降水量492~614 mm,年平均气温11.2~12.7℃,年平均相对湿度52%~7 2%。汶川3月下旬入春,7月到8月下旬入夏。夏季短暂约30~40余天。8月中旬到11上旬入秋。春、秋两季长达180~190余天。茂县、理县3月中旬到10月为春季。春季长达210余天。羌区夏季气候温和,日最高气温≥30℃的天数汶川29.6天、理县17.9天其他各地均小于4天。日最高气温≥35℃日数仅汶川出现过,但年平均出现的日数均不到一天,无酷暑天气。该区基本上无现代工业大气污染,空气清馨,实为消夏避暑胜地,有利于家庭旅馆开展各类长短期住房出租和游客接待业务。
4. 市场优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迅速推进,西南地区各省市经济得以高速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工薪阶层和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购卖力增强,旅游需求越来越大。阿坝羌区近临成都、重庆特大城市,成都、重庆人口皆超过千万,具有领先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较高,消费欲望较强。且两大城市夏季炎热,消夏避暑的需求量特别大,为羌区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家庭旅馆业提供了巨大的本土市场。
(二)发展机遇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政策、投资、项目及观念上都向西部倾斜,而四川正是中央政策倾斜的主要地区。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阿坝州也同时纳入了整个藏区通盘考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加强茂县、汶川、理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重要作用,必将惠及家庭旅馆业的发展。《阿坝州十二五规划纲》规定:“要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精品旅游示范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建设‘全景’阿坝,着力提升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亿元。”这必将为家庭旅馆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乡村旅游可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农民合理的经济收入,是羌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这也将带动家庭旅馆业的大力发展。
三、羌族地区家庭旅馆经营现状及成就
(一)羌区家庭旅馆经营现状
灾后重建使羌区旅游业重放光芒,开创了空前辉煌的新局面,羌区在基础设施大力改进的前提下,加快了景区建设,大力推进拓景扩容,加强精品旅游村的建设,成功创建三江生态旅游区、水磨古镇、坪头村、甘清村、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4A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村寨亮点纷呈,旅游产业快速复苏。
数据来源:茂县统计年鉴2010~1012
羌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羌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很多民族村寨和风景区农户改变了单纯依靠种植业、畜牧业的生计方式,开始从事旅游经营,尤以游客接待为主,直接催生了大批量的家庭旅馆。家庭旅馆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桃坪新寨除少数几家绣房和工艺品经营店外几乎全为家庭旅馆。甘堡藏寨的多数农户都有能力接待游客。茂县坪头、甘青、牟托景区现有家庭旅馆134户,规模大小不一,合计每天能接待游客为1760人。汶川新增的水磨、三江、映秀等景区也涌现了档次各异,各具特色的家庭旅馆。目前羌区家庭旅馆业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阿坝羌区的家庭旅馆主要依托九环线和西环线的重要风景区和羌族村寨,其中包括卧龙、米亚罗、叠溪-松坪沟等景区,桃坪羌寨,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打造的重点村寨或古镇,如水磨古镇,罗卜寨、甘堡藏寨、坪头等。(2)以羌族民俗文化和三农资源为依托。主要以生态农业观光和羌风民俗展演为主,比如甘清等村寨为游客表演多声部合唱、跳萨朗,夏季出售甜樱桃、枇杷、青李子等农产品。各村寨皆开发了有羌文化内涵的纪念品和本地特色的餐饮产品。(3)总体上体现了低价优势,家庭旅馆以优于传统饭店的价格吸引着不少旅游者。(4)大部分家庭旅馆都配置厨房卫生间,并能为客人提供较为齐全的家用设施,室内基本的家用电器、家具一应俱全;但室外配套的基础设施情况差别较大。所有的家庭旅馆会应客人的要求提供定期打扫服务及餐饮服务。(5)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汶川、理县、茂县的工商局的统计数据表明,登记入册的家庭旅馆正在逐年增加,茂县坪头、甘青、牟托景区现有家庭旅馆134户,目前办证农户有44户,其余农户正在办理中。桃坪羌寨90%以上的农户都在经营家庭旅馆。卧龙、毕棚购得接待农户也在逐年增加,家庭旅馆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羌区家庭旅馆业的发展成果
从对社区的影响来看,家庭旅馆已为当地社区带来多方面利益。第一,增加了农民收人,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调查表明桃坪羌寨家庭旅馆年收入低则3-5万元,多则200万以上。牟托乡的幸福客栈等家庭旅馆仅房屋出租费每年固定收入7-8万,还可经营小卖部等增加部分收入。黑虎乡的金裹银饭店每年也能收获3-5万元的纯利润。第二,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经营家庭旅馆,使羌区农业从土地单一经营发展到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多路径发展。不仅促进了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一、二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缩小了城乡差别。通过参加培训,和与都市游客的交流、学习,开阔了业主的视野,提高了素质,大大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促进了羌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通过家庭旅馆业主们的示范作用,能够带动整个社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第四,有效地缓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发展家庭旅馆不仅需要导游、管理、服务人员,还牵涉到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能吸收利用大量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以茂县为例,茂县坪头、甘青、牟托景区现有家庭旅馆134户,直接从业人员达400多人,同时还带动了运输,零售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羌区家庭旅馆经营存在的问题
阿坝羌区家庭旅馆业经过近20年的培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爆露出诸多问题,有些问题从家庭旅馆起步时期就已经显现,但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严重阻碍家庭旅馆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规模盲目扩大,格局不合理
经过灾后重建,羌区家庭旅馆业已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但规模有盲目扩大的趋势,且分布过于集中,布局不合理,很多家庭旅馆长期客房闲置、无人问津,导致资源浪费。过多的家庭旅馆会影响该地区的景观,分布过于集中,会出现城市化和同质化倾向,使景区整体魅力下降。
(二)内涵不足,特色不突出,吸引力不强
调查结果表明,羌区的家庭旅馆除少数几家在内涵建设,和特色培育方面比较成功外,普遍显得内涵不足,首先,硬件设施不够理想。一些家庭旅馆设备比较简陋,厨房和厕所环境较差。部分家庭旅馆采光,通风设计欠佳。其次,经营内容单一,服务功能不强,娱乐品种及服务项目相对单调。第三,文化含量低,地域特色不浓,对游客吸引力不强。目前羌区的家庭旅馆对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域文化的挖掘非常有限,城市游客的知识性、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对羌族文化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观赏文化符号的层面上。根据对游客调查结果显示:62%的游客在羌区的家庭旅馆的消遣方式都只是棋牌娱乐,35%的游客聊天、散步,3%的游客上网,而90%以上的游客都希望能深度体验羌族文化。
(三)发展方向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
目前羌区很多家庭旅馆在发展路径上只是一味模仿,缺乏创新。首先,功能定位上仅限于食宿,家庭旅馆尚未真正成为游客介入当地百姓生活,感受当地风俗民情,深入体验羌族文化的场所。其次,对家庭旅馆的市场定位上,多数业主将游客定位在过境旅游的观光游客上,对于潜在的休闲度假游客市场未作相应的开拓。最后,业主对家庭旅馆的效益预期过低,看不到它的经济潜力,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副业,抱无所谓的态度。坪头、牟托、罗卜、甘堡的寨民皆是如此。
(四)宣传营销不力,中介系统产生的传送力作用有限
羌区的家庭旅馆多数是靠人脉、口碑宣传来达到营销的目的,信息渠道单一,有些家庭旅馆根本就没有采取过任何营销手段。政府在参加旅游推介会,和民族节日庆典中发送的宣传册中几乎没有家庭旅馆的任何信息。对网络平台的利用很少,目前只有松果网和成都旅游网,对重要景区的少数家庭旅馆进行推介,多数家庭旅馆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相关信息。在对部分村寨的游客问卷调查中,发现游客就“如何得知该家庭旅馆”这一问题,回答亲友介绍的占57%,以前曾经住过的占18%,通过媒体广告得知的占15%,通过网络得知的仅占10%。
中介系统包括旅游产业中介、运输系统、网络平台、信息中介。中介系统是联系需求和供给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引导消费,向客源市场推出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将信息传递给旅游目的地,用于指导旅游产品建设及运作。目前羌区旅游中介系统还处于培育阶段,在发挥中介系统产生的传送力方面还很不够,对现代媒体、网络、旅游咨询机构、旅行社的利用不力。
(五)管理不科学,监管系统所产生的鞭策力不强
监管系统所产生的鞭策力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动力。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羌区多数旅游村寨的监督系统和管理系统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反而出现了分力的现象。特别是在社区参与管理、教育与培训、当地利益最大化和建立完善环境教育和解说系统等存在很多缺陷。
羌区家庭旅馆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尚未形成专门的指导机构,普遍存在多头管理的状态。管理模式大多采用“政府+公司+农户”式的部分管理模式,也就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家庭旅馆的管理采取了自愿服从管理的态度,对于那些不愿服从管理的业主,也没有采取什么强制性的措施,或制定相应的处罚原则。在这种模式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因利益不平衡而处于持久博弈状态,特别是旅游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明显。
(六)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紧缺
通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耿达乡,理县的朴头乡、桃坪羌寨,及茂县的牟托、坪头、甘青村的近80家庭旅馆的走访和不完全统计,发现羌区家庭旅馆的业主大多是当地农民,也有10%左右的家庭旅馆,其经营者为外地人租赁本地居民的农房进行经营。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全局看,人才的欠缺已经成为羌区家庭旅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首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从事家庭旅馆经营的人大多为本村劳动力,日常经营管理者多为农户的家庭主妇,服务人员多为家庭成员,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以茂县为例,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4.8%,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文盲或半文盲还占农村人口的一定的比例。在对桃坪羌寨家庭旅馆业主的调查问卷统计中发现,70%以上的业主认为自己文化水平太低,影响了自己事业的发展,85%以上的女服务人员没上过高中,文化素质偏低,使他们在政策适应、经营理念、技术引进、服务水平,产品的创新上很难跟上时代步伐。
其次,旅游专业人才如财会、营销、网络、导游、厨师等欠缺,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素养偏低。羌区家庭旅馆的业主多数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不具备财会、网络营销、导游及管理能力,缺少市场开拓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握全局和谋求长远的发展,在管理上主要是凭主观意志进行自我运作,难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服务人员多为家庭成员、亲戚及本村居民,欠缺专业培训,在服务礼仪、卫生安全意识、经营理念方面较为落后。
(七)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亟待提升
游客对家庭旅馆的感知和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顾客的忠诚度。本课题组选取朴头乡、桃坪羌寨、罗卜寨、牟托、松坪沟、为调查点,分别于五一、国庆期间对旅行团、散客进行了游客感知和满意度调查,调查了省内外和外籍游客265名,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以此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
针对上述五景区的游客从环境、产品、服务三个一级指标入手,进行调查,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含若干个针对性极强的二级指标。对每一个二级指标分设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不满意五个选项,让游客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选择,游客对单个选项选择的人数百分比,也就是游客对该指标的满意度。对每一个景区的游客分别调查统计可得出游客对该景区家庭旅馆的满意度,对五个景区的调查结果加以平均计算,便可得出游客对羌区家庭旅馆的总体感受情况。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游客对旅馆建筑外部设计风格、内部装饰、客房设施条件、舒适度,周围自然风景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经营者的服务态度、主客关系都比较满意,而对休闲娱乐活动项目、文化展示与交流、羌民生活的体验、中介服务,预定方式、服务效率和质量等方面感觉一般,说明家庭旅馆经营的娱乐设施、户外活动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还没很好的被开发,没有达到游客的期望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此外卫生状况、饭菜质量的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家庭旅馆的“性价比”和住宿总体感受从总体上反应出游客对家庭旅馆的满意程度,有66.2%的游客对性价比较满意,有18.4%的游客感觉一般,15%的游客对性价不满意,说明家庭旅馆的服务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游客对此次住宿的总体感受71%的游客感到满意或较满意,但仍有15%的游客感觉一般,10%左右的游客不满意。
(八)外部环境威胁
阿坝羌区家庭旅馆业的外部环境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行业竞争、区域竞争、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既对家庭旅馆业的发展构成威胁,也是羌区整体旅游产业必须面对的风险。
首先,潜在行业竞争者多。家庭旅馆业所需的门槛相对低,在投入成本低,收益可观的情况下,导致潜在的竞争者很多。其次,近年来,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抢占了很大一部分低端市场,对家庭旅馆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近年来,西部地区多数省市都将旅游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对客源的争夺愈演愈烈。阿坝羌区对外要面临滇、黔,渝、陕、甘等省份的诸多高品位景区的竞争,对内又处在九寨沟、黄龙景区的屏蔽之下,区域竞争十分激烈。这将是阿坝羌区旅游及接待产业无法回避最大挑战。
社会的发展会导致人们的旅游需求的改变,进而造成不确定因素增加,为家庭旅馆的主题、规模、特色的设计增添了难度。另外,阿坝羌区处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带,地质灾害和气候灾害时有发生,突发性事件引起旅游市场的波动,影响旅游的发展。
五、羌区家庭旅馆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诸多问题,使羌区家庭旅馆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制定相应对策并付诸旅游实践。
(一)对家庭旅馆业实施二次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吸引系统的引力作用
吸引系统是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和入住家庭旅馆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旅馆业的吸引系统包含乡村旅游资源和家庭旅旅馆及其服务产品。乡村旅游资源包括物质性吸引要素和非物质性吸引要素。物质性吸引要素涵盖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乡村旅游设施等。非物质性吸引要素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地的自然意境与生活意境、民俗节日、婚俗禁忌、趣事传说、民间歌舞、生活与方式等,这些资源赋予了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最为重要的吸引要素,也是游客期盼在入住家庭旅馆期间得以体验的精神诉求。
充分利用阿坝羌区在旅游资源、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交通及市场方面的优势,抓住西部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带来的机遇,以阿坝州深入实施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对羌区家庭旅馆业进行二次整体规划。二次规划要以增强吸引系统的引力作用为主旨,以家庭旅馆旅游产品化为基本思路,改变单一住宿餐饮功能的模式,把家庭建设成为融艺术性、乡土性、民族性、实用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家庭旅馆在建筑风格、室内设备,产品开发、服务内容等方面在体现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基础上尽可能做到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旅馆布局要改变城市化与过度集中的现象。加强对景区的建设,提升景区品质,增强其吸引力。
(二)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动力系统,形成发展合力
对家庭旅馆的管理要改变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成立村民旅游协会,构建“政府+公司+村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该模式中各利益主体相互合作,发挥家庭旅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使各方能够密切协作,避免因分配不公引起的利益冲突。建议由旅游局代理政府对家庭旅馆实施全面管理,明确管理职责,主要负责建章立制,做好整体科学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支持、营造发展环境。公司利用其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对市场敏锐的嗅觉,管理、打造统一的家庭旅馆品牌;旅行社则发挥其在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村民旅游协会由所有经营家庭旅馆的农户组成,代表农户们的合法权益,以维护和保障农户们的利益为目的。协会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家庭旅馆行业规章制度,通过不定期对家庭旅馆的经营进行自律性的监督检查,促使羌区家庭旅馆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充分发挥监督系统的作用,政府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对家庭旅馆的发展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工商、环保、消防、公安等部门通过定期检测,产生巨大的鞭策力。充分利用中介系统产生的传达力,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旅游咨询机构、旅行社的信息传输功能,搭建起供需双方沟通的桥梁,拓展家庭旅馆与客源市场的接触面,促使潜在的客源形成旅游动机并付诸于实践。
通过旅游二次规划提升吸引系统的品质,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加上市场需求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与监管系统产生的支撑力和鞭策力,中介系统的传达力共同形成强大的动力系统,五种动力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方可推动家庭旅馆业持续高效发展。
(三)创新经营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衡平机制
家庭旅馆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涉及到经营模式的问题。从功能模式上看,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的住宿餐饮模式。羌区多数家庭旅馆位于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加上迷人的羌族风情,是一个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家庭旅馆可以走度假村模式的发展道路。经过灾后重建,羌区的许多村寨已具备度假村的基础条件,羌区家庭旅馆可以此为基础,以川渝两地的中老年人群和学生为目标市场,丰富度假产品,提供中、长期的客房出租业务,将各类羌寨打造成夏季避暑胜地和中老年异地养生基地。
家庭旅馆要优化自身功能就必须要使家庭旅馆旅游产品化,走旅游产品模式的道路。旅游产品模式要求将家庭旅馆设计成为羌族文化传习场所,在服务项目设计上要尽量增加体验性,增设DIY项目,将游客融入到羌族文化中,如在家庭旅馆中游客可以向羌族同胞学习传统的羌绣、可以免费试穿羌族服饰,可以学习简单的羌族语言、学唱羌族酒歌、情歌,学跳羌族萨朗,学习羌族特色饮食的烹饪,了解和参与咂酒的酿造,参与羌族田园劳作,参加羌族体育娱乐项目,亲身参与羌族的各种节庆活动,获得独特的体验。
从管理模式上看,要激发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衡平机制。一是降低农户加入公司的门槛,让大多数业主加入公司,接受公司的统一管理,规范整个行业,结束公司与农户的对立状态。二是公司内部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对加入公司的家庭旅馆,改变单一的房租制,可以适当降低租金,用奖金形式或提成的形式加以补偿,刺激农户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整个接待业的档次。三,建立门票收益合理分配的机制,游客来村寨旅游不是冲公司来的,而是来体验文化的,这种文化不是公司提供的而是社区居民共同营造出来的,从文化权理论的角度上,居民有权从中获得一定的报酬。这也有利于缓解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矛盾。
(四)认清竞争环境,制定科学发展战略
如前所述,羌区各景区的家庭旅馆面临复杂的竞争环境。要实现家庭旅馆业的持续发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竞争战略选择,差异化与战略协作正是羌区家庭旅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家庭旅馆实施差异化战略就是试图区别于竞争对手,培养特定顾客群的忠诚度。实施差异化战略必须通过独特定位、品牌塑造和服务差异来实现。家庭旅馆实施差异化战略首先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有利的定位,即根据市场和自身状况开展独特的经营活动。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服务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正是其基本要求。
羌区家庭旅馆战略协作方式较普遍的是社区协作,其范围和方式有限,致使家庭旅馆多处于自发、散乱的竞争状态。建议扩大协作范围,一是要实现区域协作,羌区各县要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构建特色旅游线路,建立家庭旅馆联盟网,实现信息共享,人才交流与互动,对外整体宣传促销,树立羌区家庭旅馆业整体形象。二是加强行业协作,家庭旅馆要加强与旅行社、咨询公司、景区、物业、运输、零售、演艺公司等的合作,形成跨行业协作,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家庭旅馆采用的协作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旅馆之间建立共同的网站、互荐客源、联合采购等等。
(五)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开展特色服务
家庭旅馆最大的吸引力是不同地区民族特色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开发与经营过程中要突出农家特色,体现乡土文化精髓和民族文化特质,合理开发游客对本地乡村旅游产品感兴趣的部分,乃家庭旅馆生存之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羌区家庭旅馆是羌族民居、饮食服饰、节庆、宗教、婚丧嫁娶习俗、生产生活习俗、羌族手工艺等等各种羌族文化的融合点和体现者。在家庭旅馆规划与经营中,须深度挖掘这些文化元素,形成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旅游产品,并展示于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中,增强游客入住经历的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以文化为基础的特色服务是游客的必然诉求,开发特色产品,做足乡土文章,“吃”,要提供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各类乡土风味小吃。“游”,要让游客感受到羌乡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购”,要提供本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和羌族工艺品,为便于游客携带,在包装设计上体现轻巧、便携、美观。“娱”,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事活动和休闲活动,引导游客积极参与,获得独特的体验。
(六)实施产品升级,服务增值,提高顾客满意度
影响顾客满意度因素包括家庭旅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氛围、旅游产品的品质及特色、服务的专业性和增值性等诸多因素,为此必须从软、硬件环境、产品吸引力、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服务便捷性等方面着手,推动产品升级,服务增值。要深层次开发旅游项目,增强旅游体验性和知识趣味性。加强景区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开发与保护,改善包括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的配套设施,增强家庭旅馆的外在吸引力;改善家庭旅馆的内部环境,在安静度、清洁度,舒适度、方便度、安全度、自由度上做足功课,努力营造旅馆“家”的氛围,积极创造文化交流与体验的平台。提供必要的增值服务,如导游,门票、车票预定,交通工具租借、洗衣服务等。唯其如此,才能赢得良好口碑,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为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笔者建议家庭旅馆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旅馆业主应把自己定位于好客的主人,迎接四方来宾,不应该是为利适从的老板。第二,业主要多和旅客交流,主动给他们介绍羌区的风土人情,教游客说羌话,做羌家菜等。第三,带他们参观自己的菜地、果园、鱼塘,参与农事劳作。第四,可以把家里过节时的传统服装或是过节时传统的食物,介绍给游客,甚至可以教他们制作。第五,主动为游客提供体验羌族文化的机会,如带领游客参与社区举办的锅庄晚会,观看咂酒开坛仪式并品尝咂酒,参与羌族体育娱乐活动,观看羌族祭祀典礼,观赏纪念品展览馆等,通过提供类似的增值服务增加游客满意度。第六,开发并提供带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符号的旅游纪念品,赠送或低价销售给游客。第七,强学习,提高修养,通过参与培训等,熟悉服务礼仪,强化服务技能,提高服务效率。做到以礼待客,以情动客,以质留客。
(七)加大营销力度,形成品牌效应
针对羌区家庭旅馆业营销环节薄弱的现实,政府必须加以引导,改变营销意识的淡薄的现状,动员管理部门、家庭旅馆业主、经销商联合起来,形成“全民营销”的格局。同时要顺应时代特征,转变单纯口碑营销的思路,拓展营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营销模式,除利用传统的媒体(广告、影视、节庆、宣传册、纪念小礼品、展销等)外,应更多关注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家庭旅馆的体验营销,应以休闲和特色体验为卖点,努力为游客提供区别与其他住宿设施的特色体验过程。主要内容是创造并提供消费体验;重点是满足和引导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基础是场景戏剧化和供需双方的互动。家庭旅馆在体验上依据两个方面来做工作,一是根据当地特色确定体验主题,二是提供基于文化主题的特色客房、餐饮和体验式服务。
互联网在这些销售手段中,具有覆盖面广、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价格便宜等优点,网络营销必然成为家庭旅馆推广的最佳选择。阿坝羌区家庭旅馆业界基本上没有主动开展网络营销,鉴于羌区目前网络应用水平较低,网络营销必须从基础的工作来进行,以打响知名度为首要目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加快网站建设。
在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的监督下,组建家庭旅馆综合门户信息网。网站建设重点放在信息发布上,提供家庭旅馆线路、特产、美食,客房,价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引导和鼓励家庭旅馆个体经营户上网,建立自己的主页,或在门户网站开辟专区,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2.利用第三方家庭旅馆商业信息平台发布羌区家庭旅馆信息,使远距离游客可通过第三方网站了解到羌区家庭旅馆的信息。3.利用社会化网络宣传羌区家庭旅馆。例如,论坛推广、博客营销、网络多媒体营销、网络热点营销等。4.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和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吸纳。
(八)开发人才力资源,夯实发展后劲
【羌族建筑艺术及民风民俗】推荐阅读:
北川羌族建筑07-01
羌族节文化07-10
羌族舞蹈主持词10-25
房屋建筑学考试及答案10-17
建筑电气火灾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07-13
建筑类证书及报考条件07-19
注册建筑师法规练习试题及答案06-10
浅谈建筑安全管理对策及措施06-27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对策07-09
建筑企业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