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税收政策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资产税收政策

金融资产税收政策 篇1

司有关税收政策盘点

日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财税﹝2013﹞56号《关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指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统称资产公司)在收购、承接和处置政策性剥离不良资产和改制银行剥离不良资产过程中有关税收政策比照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信达等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4家资产管理公司接收资本金项下的资产在办理过户时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2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信达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或出让上市公司股权免征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 94号)的规定。

其中涉及税收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公司收购、承接、处置不良资产可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1.对资产公司接受相关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借款方以货物、不动产、无形资产、有价证券和票据等抵充贷款本息的,免征资产公司销售转让该货物、不动产、无形资产、有价证券、票据以及利用该货物、不动产从事融资租赁业务应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

2.对资产公司接受相关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3.对资产公司接受相关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借款方以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抵充贷款本息的,免征承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应缴纳的契税。

4.对资产公司成立时设立的资金账簿免征印花税。对资产公司收购、承接和处置不良资产,免征购销合同和产权转移书据应缴纳的印花税。对涉及资产公司资产管理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持有人变更的事项,免征印花税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偿转让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2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5.对各公司回收的房地产在未处置前的闲置期间,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资产公司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免征土地增值税。

6.资产公司所属的投资咨询类公司,为本公司承接、收购、处置不良资产而提供资产、项目评估和审计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资本金项下的资产在办理过户时有关税收政策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财政部核定的资本金数额,接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在办理过户手续时,免征契税、印花税。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或出让上市公司股权行为免征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问题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信达等4家金融资产管理

金融资产税收政策 篇2

一、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机理

2008 年以来, 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催生了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稳定研究的新一波高潮。从“内生”视角来看, 资产价格波动可能通过金融创新、银行信贷与流动性、微观主体行为等渠道, 影响一国金融稳定, 并诱发宏观经济波动。

(一) 资产价格波动、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

一些学者的理论研究表明, 资产价格波动会经由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多种影响。如Fostel和Geankoplos (2008) 认为, 信用评级的虚增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膨胀, 放大资产价格初始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并通过衍生品向资产抵押物转移, 最终传染至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Shleifer和Vishny (2009) 认为, 金融创新往往伴随着财务杠杆的产生, 在经济繁荣时, 杠杆效应促使资产负债表扩张, 而在经济萧条时, 银行不得不抛售资产, 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 并引起金融不稳定。同时, 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将资本市场的扰动传递到实体经济, 进而使市场情绪的波动演化成实体经济的波动。另外, 当资产价格急剧下跌时, 银行愿意持有资质较差的低价证券, 放弃对实体项目的融资, 这可能在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形成经济危机。谭政勋和侯喆 (2011) 指出, 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提升金融功能的同时, 对金融稳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金融创新追求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无法实现平衡, 是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资产价格波动、流动性变化与金融稳定

Allen和Gale (1998) 认为, 银行为满足存款人的取款意愿而出售风险资产, 这不仅会导致存款数量和信贷规模的缩减, 同时也会加剧资产价格下跌, 引发金融体系不稳定。另外, 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保证金账户余额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当资产价格下跌时, 客户必须增加保证金, 从而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违约风险增高及资产价格加剧波动, 最终使金融风险蔓延 (Holmstrom和Tirole, 1998) 。

Fostel和Geankoplos (2008) 认为, 流动性高低、杠杆大小都会影响资产价格, 同时资产组合和消费效应会使流动性楔随着实体经济的波动而起落, 在经济危机阶段, 较大的流动性楔会产生更高的贷款抵押价值, 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差额。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由于不同经济主体调整预期的时机和方式的不同, 流动性楔波动会对资产价格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并使资产价格波动不断放大和蔓延, 最终导致金融不稳定。

(三) 资产价格波动、银行资本金变动与金融稳定

银行资本金规模及其稳定性, 是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的重要经济基础, 但资产价格波动会导致银行资本金波动, 进而对金融稳定构成冲击。Bernanke和Lown (1991) 指出, 资产价格下降会造成大规模贷款损失, 而银行为满足资本管制要求, 会出售企业所抵押的资产, 并收缩信贷规模, 从而导致金融不稳定。

Peter (2004) 认为, 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会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并引发部分企业违约, 当企业贷款违约率达到一定程度时, 银行资本金就会减少, 从而造成银行信用收缩, 并加剧资产价格下跌和恶化宏观经济, 最终导致金融不稳定。另外, 在新巴塞尔协议实施背景下, 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期间, 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会导致银行资本金减少, 加剧金融不稳定 (Shin, 2009) 。

(四) 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信贷与金融稳定

资产价格波动会引起企业抵押物价值发生波动, 影响银行信用扩张能力、企业信贷获得能力, 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稳定。一般而言, 资产价格上涨提高了抵押物价值从而增强了借款人融资能力, 且因违约风险很低, 银行可以正常收回本息。同时, 激烈的行业竞争驱使银行继续扩大信贷规模, 从而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升。

Kiyotaki和Moore (1997) 认为, 当银行信贷规模减少使企业投资缩减, 会进一步降低抵押物 (耐用资产) 的价格, 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经济系统信贷规模缩减和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并严重威胁金融稳定。Bernanker和Lown (1991) 、Allen和Gale (2000) 、Bernanker和Gertler (2000) 强调, 资产价格越高, 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越好, 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也就越快;当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时, 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会急剧恶化, 银行信贷规模收缩, 并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Chen (2002) 、Shin (2006) 的研究也获得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五) 资产价格波动、微观主体行为与金融稳定

资产价格波动经由微观主体行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信息不对称性和未来时间段内不平衡信息传导。如Marshall (1998) 认为, 当预期未来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变大时, 股票价格会下跌, 即可用当前股票价格来预示将来一段时期内系统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认同这一观点, 则资产价格的下降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银行系统危机。Mishkin (1999) 则认为, 当信息流被金融体系的冲击所干扰时, 会导致金融系统的资金融通效率降低, 影响了企业生产和投资, 导致金融不稳定的发生。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企业资本金价值降低, 凸显出信息不对称问题, 导致银行收缩信贷, 引起金融不稳定甚至金融危机。

二、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

毋庸置疑, 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宏观经济背景下, 资产价格及其波动可能蕴含不同的政策信息。那么, 如果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央行是否应该对其予以回应呢?对于这一问题, 不同的学者持明显不同的观点与主张。

第一种观点认为, 央行应致力于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 而不应当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首先, 央行对资产价格上升是否是因为基本面的推动几乎无法判断, 即使资产价格泡沫达到了可以识别的程度, 时滞效应也会制约货币政策的效果;其次,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本国币值 (控制通货膨胀) , 如果将资产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或之一) , 会造成货币政策因目标增多而难以有效实施。

一些实证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如Bernanker (1999) 的研究表明, 如果股价上涨并出现泡沫, 之后暴跌, 那么当货币政策试图降低通货膨胀率时, 就会自动吸收上市公司基本面变动所导致的股价上升, 同时也抵消了市场投机活动所带来的股价波动, 因此, 对资产价格波动货币政策最好不做反应。Filarado (2000) 、Friedman (2000) 也获得类似的研究结论。近年来, 在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和股市大幅波动的背景下, 一些国内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指向进行了研究,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的结论也支持上述观点。如谢平 (2004) 认为, 如果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过激, 则会损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果试图通过货币政策刺激股市, 则可能陷入严重的道德困境。卜壮志和卢小兵 (2008) 认为, 中国人民银行应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维持总体物价水平稳定上, 并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而不是仅关注股价、房价等的波动。李亮 (2010) 运用SVAR模型测试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 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在保证资产价格稳定的同时, 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不宜盯住资产价格。

第二种观点认为, 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 资产价格能准确地反映其真实价值, 因此央行应关注资产价格波动所提供的信息, 在泡沫即将形成之时就调整货币政策, 将资产泡沫消灭在开始时段。首先, 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 除了基本因素外, 可能还包括一些非基本因素, 如证券监管缺陷、投资者盲目跟风等。其次, 资产价格上涨会引起企业和个人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增多, 从而促进消费;但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 会影响银行系统的偿付能力, 特别是当资产泡沫破灭时, 对宏观经济及金融体系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这一观点也获得了较多实证结论的支持, 如以Cecchetti (2000)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Bernanker (1999) 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对BG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做了一定的增补, 将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做出反应纳入到BG模型中, 且恰当考虑确定性泡沫的存在, 其研究结论与BG模型相反。Semmler和Zhang (2007) 对BG模型做了拓展, 但得出了与Bernanker (1999) 不同的结论, 即货币政策应当对资产价格做出直接反应。国内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 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较充分的证据。如马亚明和邵士妍 (2012) 认为, 鉴于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之间的重要联系, 货币政策应当对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做出有效反应, 以保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此外, 货币当局还应与监管部门密切合作, 减缓和消除资产价格波动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本文认为, 无论是从理论上讲, 还是从资本市场的实际运行来看, 第一种观点都有失偏颇。首先, 资产价格不存在合理的目标值 (或区间) , 更不可能人为决定其价格区间, 资产价格及其波动反映了众多经济主体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所进行的投资行为的集合。其次, 尽管稳定币值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但币值稳定又与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相差甚远, 其应该包括资产价格。因此, 央行可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目标来进行监控。事实上, 对货币政策是否应关注资产价格这一问题, 英、美、日等国家在货币政策实践中早已做了回答。如从1996 年6 月开始, 美联储采取一了系列措施 (接连六次加息) 来保证当时美国经济过热能够实现“软着陆”, 并成功防范了股票市场突然崩溃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打击。Greenspan还采用了“道义劝告”等措施提示股市风险。虽然效果初时并不明显, 但如果不是货币政策行动及时, 美国股市可能会发生更大范围、更大幅度的动荡。由此可见, 不论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影响有多大, 货币政策适当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是中央银行的理性选择。

三、实现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选择

如果货币政策应当对资产价格进行反应, 那么央行所应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资产价格波动应如何做出反应。同时, 由于资产价格波动是即时的, 而货币政策着眼于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 那么对于资产价格的每一次波动, 货币政策是否都应做出反应?

(一) 货币政策应适时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 央行对于资产价格波动是无所作为的, 将控制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存在许多不可行性。这是因为, 第一, 资产价格波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央行一般很难准确地辨别出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当期资产价格波动, 这也就意味着央行不能阻止短期内大量的资产价格波动, 从而通过货币政策来稳定实体经济长期的价格与产出就变得更加困难。第二, 在某些情况下, 货币政策盯住股价、房价等变量, 并直接对其异动做出反应时, 可能产生与初衷完全相反的政策效果。由此可见, 因决定资产价格的基础难以确定, 货币政策不宜“盯住”资产价格, 但可以将资产价格作为间接的监测指标, 用其判断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并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也就是说, 货币政策应适度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2008 年以来, 中国经济衰退已是不争之事实, 但毋庸置疑的是, 如果当时中央银行在股票市场急速膨胀并远远偏离正常价格时能够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引导和调控, 又或者是能在2008 年股价急剧下跌、资产价格泡沫破裂时能迅速采取措施, 那么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也会小得多。房地产价格波动同样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房价上涨和大幅下跌均蕴藏巨大的风险。因此, 央行对于房地产价格波动应给予适度的关注, 特别是针对我国二、三线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价格上涨和一线城市出现的价格下跌, 货币当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谨防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或反转带来的金融经济动荡。

(二) 选择合适的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的工具

货币政策并非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的最好工具, 首先, 没有明确的证据能够证明央行能够比市场更了解市场, 即央行也很难分辨出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众所周知, 央行能适时调控资产价格的前提是能确定资产价格波动的合理范围水平,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资产价格的实际水平与所判定的合理水平之间是否存在过度偏离, 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但到目前为止, 能够确定资产价格合理波动范围的方法并不存在, 同时金融学家们也不能准确地区分资产价格的安全价格和泡沫成分。其次, 就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言, 货币政策几乎无法做到在刺破资产价格泡沫之时, 能不对经济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美国20 世纪20、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和日本20 世纪80 年代末经济急剧衰退时期, 运用货币政策刺破“泡沫”的实践显示, 利用货币政策影响股价是有风险的。因为救援政策的实施时机、力度和持续性, 往往都难以把握和控制。目前, 我国仍处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周期中, 具有一定力度和连贯性的经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应对措施。同时, 面对资产价格上涨, 应更多地采取非货币化的宏微观经济政策, 减少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可能性, 并保护经济健康运行。

(三) 建立资产价格泡沫的预警指标体系

货币政策不直接干预资产价格波动并不意味着任由资产泡沫无限膨胀, 相反, 央行应给予较多关注。尽管央行难以在资产价格泡沫来临之前将其识别出来, 但可以将其纳入到监控货币的辅助指标体系中;同时, 央行应建立一套资产价格泡沫的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过度波动的反应机制。

金融资产税收政策 篇3

摘 要 本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处置的账务处理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处置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应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故长期股权投资不会被分类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其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并且一旦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其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得转为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进行核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產。比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计量

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处置处置时,售价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将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1.取得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投资收益

贷:银行存款

2.持有时——现金股利和利息

(1)收到买价中包含的股利/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2)确认持有期间享有的股利/利息

借: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3.期末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余额(双方向的调整)

(1)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账面余额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账面余额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处置时

(1)按售价与账面余额之差确认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2)按初始成本与账面余额之差确认投资收益/损失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或借)投资收益

例12010年5月,甲公司以100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100万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另支付手续费5万元。2010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11元;2010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1元;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至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每股市价为12元,2011年1月3日甲公司以1300万元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假定甲公司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要求:编制上述经纪业务的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

(1)2010年5月取得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000

投资收益5

贷:银行存款1 005

(2)2010年6 月30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

(3)2010年8月10日确认持有期间享有的股利

借:应收股利100

贷:投资收益100

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收股利 100

(4)2010年12月31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5)2011年1月3日

借:银行存款1 3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000

公允价值变动200

投资收益1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

贷:投资收益200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计量

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处置处置时,售价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将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间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1.取得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贷:银行存款

2.期末计量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持有期间享有的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4.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例2仍以例1资料为例,若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他条件不变,要求:编制上述业务的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

(1)2010年5月取得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005

贷:银行存款1 005

(2)2010年6月30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5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5

(3)2010年8月10日确认持有期间享有的股利

借:应收股利 100

贷:投资收益 100

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收股利 100

(4)2010年12月31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

(5)2011年1月3日

借:银行存款1 3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005

——公允价值变动195

投资收益1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95

贷:投资收益195

三、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处置时的账务处理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

1.相同点

(1)取得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按公允价值计量。

(2)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日都按公允价值计量。

(3)处置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售价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都计入投资收益,将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转入投资收益。

2.不同点

(1)取得时,对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交易费用冲减投资收益;而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交易费用计入取得成本。

(2)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处置时,将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将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间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张志凤.会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4]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金融资产税收政策 篇4

一、定义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应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确认条件:

(一)

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

(二)术语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组合中有某个组成项目持有的期限稍长也不受影响。

(三)属于衍生工具。

比如国债期货、远期合同、股指期货等,其公允价值变动大于零时,应将其相关变动金额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三、核算特点: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四、主要包括:短期债券投资、短期股票投资、短期其他投资、基金等。

五、账务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定义:

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不能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在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2)在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3)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二、确认条件

(一)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二)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

(三)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四、核算特点:为取得投资而发生的税金、佣金和手续费等费用,购入时计入投资成本,分期摊销时计入摊销期投资收益。

五、主要包括:通常情况下,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六、账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定义:

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金融资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转换为持有至到期投资金融资产。

三、核算特点: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不良金融资产处臵行为,明确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工作尽职要求,防范道德风险,促进提高资产处臵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下统称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指引中的不良金融资产、不良金融资产处臵、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是指:

(一)不良金融资产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

(二)不良金融资产处臵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开展的资产处臵前期调查、资产处臵方式选择、资产定价、资产处臵方案制定、审核审批和执行等各项活动。与不良金融资产处臵相关的资产剥离(转让)、收购和管理等活动也适用本指引的相关规定。

(三)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不良金融资产剥离(转让)、收购、管理和处臵的相关人员。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臵不良金融资产时,应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规定,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处臵净回收现值最大化。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全面规范的不良金融资产处臵业务规章制度,完善决策机制和操作程序,明确尽职要求。定期或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发生变化时,对不良金融资产处臵业务规章制度进行评审和修订。

第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不良金融资产处臵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本指引有关规定。

第七条 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与剥离(转让)方、债务人、担保人、持股企业、资产受让(受托)方、受托中介机构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或经认定对不良金融资产形成有直接责任的,在不良金融资产处臵中应当回避。

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不得同时从事资产评估(定价)、资产处臵和相关审核审批工作。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尽职问责制,规定在不良金融资产剥离(转让)、收购、管理和处臵过程中有关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 2 责,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本指引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认定,并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二章 资产剥离(转让)和收购尽职要求

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转让)不良金融资产:

(一)剥离(转让)方应做好对剥离(转让)资产的数据核对、债权(担保)情况调查、档案资料整理、不良金融资产形成原因分析等工作;剥离(转让)方应向收购方提供剥离(转让)资产的清单、现有全部的档案资料和相应的电子信息数据;剥离(转让)方应对已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移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做出相应承诺,并协助收购方做好资产接收前的调查工作。

(二)剥离(转让)方应设定剥离(转让)工作程序,明确剥离(转让)工作职责,并按权限进行审批。审批部门要独立于其他部门,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

(三)剥离(转让)方和收购方应在资产转让协议中对有关资产权利的维护、担保权利的变更以及已起诉和执行项目主体资格的变更等具体事项做出明确约定,共同做好剥离(转让)资产相关权利的转让和承接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转让)资产不应附有限制转让条款,附有限制转让条款的应由剥离(转让)方负责解除。

(四)自资产交易其准日至资产交割日期间,剥离(转让)方应征得收购方同意并根据授权,继续对剥离(转让)资产进行债权、担保权利管理和维护,代收剥离(转让)资产合同项下的现金等资产并及时交付给收购方,由此发生的合理费用由收购方承担。

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金融资产:

(一)收购方应对收购不良金融资产的状况、权属关系、市场前景以及收购的可行性等进行调查。调查可以采取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方式。当缺乏大规模现场调查条件时,应将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相结合,以真实、全面地反映资产价值和风险。当涉及较大金额收购时,收购方应聘请独立、专业的中介机构对收购资产进行尽职调查。

(二)收购方应设定收购程序,明确收购工作职责,按权限严格审批。审批部门要独立于其他部门,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

(三)收购方应认真核对收购资产的数据、合同、协议、抵债物和抵押(质)物权属证明文件、涉诉法律文书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核对应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接收转让资产,并进行管理和维护。

第十一条 剥离(转让)方和收购方在不良金融资产移交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与协作,有 4 效管理不良金融资产,联手打击逃废债行为,共同防止资产流失和债权悬空,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

第十二条 剥离(转让)方在剥离(转让)不良贷款过程中,应当对拟剥离(转让)不良贷款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包括贷款调查、贷款审批和发放、贷后管理、资产保全是否尽职等进行认定,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存档,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并将结果抄报监管部门。

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发现剥离(转让)方违规发放贷款,贷后管理、资产保全不尽职,剥离(转让)中操作不规范,弄虚作假,掩盖违法违规行为,隐瞒损失等情形的,应及时向剥离(转让)方反映,由剥离(转让)方进行责任认定和处理。同时,剥离(转让)方和收购方应将上述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确认,并抄报监管部门。

剥离(转让)方和收购方应当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如果剥离(转让)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损失等情况的,收购方可以要求剥离(转让)方予以纠正,也可以拒绝接受该项资产。

第三章 资产管理尽职要求

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明确管理职 5 责,做好不良金融资产档案管理、权益维护、风险监测等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资产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和调整。

第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全面搜集、核实和及时更新债务人(担保人)的资产负债、生产经营、涉诉情况等信息资料,搜集、核实的过程和结果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记载并归入档案。对确实难以搜集、核实相关信息的,应提供必要的佐证材料和相应的记录。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对不良金融资产有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不良债权管理。

(一)认真整理、审查和完善不良债权的法律文件和相关管理资料,包括对纸质文件和相应电子信息的管理和更新。

(二)密切监控主债权诉讼时效、保证期间和申请执行期限等,及时主张权利,确保债权始终受司法保护。

(三)跟踪涉诉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主张权利。

(四)密切关注抵押(质)物价值的不利变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因客观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力而无法及时发现和补救的,应做出必要说明和记录。

(五)调查和了解债务人(担保人)的其他债务和担保情况以及其他债权人对该债务人(担保人)的债务追偿情况。

(六)及时发现债务人(担保人)主体资格丧失、隐匿、转移和毁损资产,擅自处臵抵押物或将抵押物再次抵押给其 6 他债权人等有可能导致债权被悬空的事件或行为,采取措施制止、补救和进行必要说明,并报告监管部门。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股权类资产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股权管理制度根据持股比例向持股企业派出(选聘)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等人员,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建立股权管理授权制度。派出(选聘)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应定期总结报告其在持股企业中的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定期对派出(选聘)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

(二)密切关注持股企业资产负债、生产经营和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及其变化。

(三)依法维护股东权益,采取措施制止损害股东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督促持股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努力实现股权资产保值增值。对阶段性持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实现退出。

(五)根据持股比例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六)由持股企业因管理、环境等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将导致持有股权风险显著增大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实物类资产管理。

(一)遵循有利于变现和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不同类实物类资产的特点制定并采取适当的管理策略。

(二)明确管理责任人,做好实物类资产经营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重要权证实施集中管理。

(三)建立实物类资产台账,定期进行盘点清查,账实核对,及时掌握实物类资产的形态及价值状态的异常变化和风险隐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贬损或丢失。

(四)建立实物类资产信息数据库,及时收集、更新和分析管理、处臵信息。

(五)抵债资产非经规定程序批准不能自用,并须按照有关规定尽快处臵变现。

第十八条 不良债权主要包括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收的不良金融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股权类资产主要包括政策性债转股、商业性债转股、抵债股权、质押股权等。

实物类资产主要包括收购的以及资产处臵中收回的以物抵债资产、受托管理的实物资产,以及其他能实现债权清偿权利的实物资产。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定期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分析,选择有利处臵时机,及时启动处臵程序,防止资产因处臵不及时造成贬值或流失。

第四章 资产处置前期调查尽职要求

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臵不良金融资产前,应对拟处臵资产开展前期调查分析。前期调查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档案资料和日常管理中获得的各种有效信息。当现有信息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出入或重大变化时,应进行现场调查。

对于经法院裁定终结执行、破产或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的债务人及其他回收价值低的资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项调查、重点调查或典型抽样调查。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记录前期调查过程,整理分类并妥善保管各类调查资料和证据材料。重要项目要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前期调查资料和调查报告应对后续资产处臵方式选择、定价和方案制作等形成必要的支持。

第二十二条 负责调查的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应保证在调查报告中对可能影响到资产价值判断和处臵方式选择的重要事项不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和误导性陈述,并已对所获信息资料的臵信程度进行了充分说明。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臵前期调查主要由内部人员负责实施。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或参与。

第五章 资产处置方式选择与运用尽职要求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在法律法规允许并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业务许可范围内,积极稳妥地选择并探索有效的不良金融资产处臵方式。

第二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选择与运用资产处臵方式时,应遵循成本效益和风险控制原则,合理分析,综合比较,择优选用可行的处臵方式,并提供相关依据。

第二十六条 对债权类资产进行追偿时,包括直接催收、诉讼(仲裁)追偿、委托第三方追偿、破产清偿等方式。

(一)采用直接催收方式的,应监控债务人(担保人)的还款能力变化等情况,及时发送催收通知,尽可能收回贷款本息。当直接催收方式不能顺利实施时,应及时调整处臵方式。

(二)采用诉讼(仲裁)追偿方式的,应在论证诉讼(仲裁)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债务人(担保人)的财产情况,合理确定诉讼时机、方式和标的。并按照生效法律文书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债务人(担保人)履行或申请执行,尽快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对违法、显失公平的判决、裁决或裁定,应及时上诉。必要时,应提起申诉,并保留相应记录。

(三)采用委托第三方追偿债务方式的,应在对委托债权价值做出独立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委托债权追偿的难易程度、代理方追偿能力和代理效果,合理确定委托费用,并对代理方的代理行为进行动态监督,防止资产损失。采用风险代理方式的,应严格委托标准择优选择代理方,明确授权范 10 围、代理期限,合理确定费用标准和方式等内容,并加强对代理方的监督考核。

(四)采用债务人(担保人)破产清偿方式的,应参加债权人会议,密切关注破产清算进程,并尽最大可能防止债务人利用破产手段逃废债。对破产过程中存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显失公平的裁定应及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第二十七条 对债权进行重组的,包括以物抵债、修改债务条款、资产臵换等方式或其组合。

(一)采用以物抵债方式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要求,重点关注抵债资产的产权和实物状况、评估价值、维护费用、升(贬)值趋势以及变现能力等因素,谨慎确定抵债资产抵偿的债权数额,对剩余债权继续保留追偿权。应当优先接受产权清晰、权证齐全、具有独立使用功能、易于保管及变现的实物类资产抵债。在考虑成本效益与资产风险的前提下,及时办理确权手续。

(二)采用修改债务条款方式的,应对债务人(担保人)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谨慎确定新债务条款。与债务人(担保人)重新签订还款计划,落实有关担保条款和相应保障措施,督促债务人(担保人)履行约定义务。

(三)采用资产臵换方式的,应以提高资产变现和收益能力为目标,确保拟换入资产来源合法、权属清晰、价值公允,并严密控制相关风险。

(四)采用以债务人分立、合并和破产重整为基础的债务重组方式的,应建立操作和审批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 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转让的,包括拍卖、竞标、竞价转让和协议转让等方式。

(一)采用拍卖方式处臵资产的,应遵守国家拍卖有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督拍卖过程,防止合谋压价、串通作弊、排斥竞争等行为。

(二)采用竞标方式处臵资产的,应参照国家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竞标程序。

(三)采用竞价转让方式处臵资产的,应为所有竞买人提供平等的竞价机会。

(四)当采用拍卖、竞标、竞价等公开处臵方式在经济上不可行,或不具备采用拍卖、竞标、竞价等公开处臵方式的条件时,可采用协议转让方式处臵,同时应坚持谨慎原则,透明操作,真实记录,切实防范风险。

(五)采用拍卖、竞标、竞价和协议等方式转让不良金融资产的,应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与转让资产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转让过程的透明度。

(六)转让资产时,原则上要求一次性付款。确需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应将付款期限、次数等条件作为确定转让对象和价格的因素,在落实有效履约保障措施后,方可向受让人移交部分或全部资产权证。

第二十九条 采用债权转股权或以实物类资产出资入股方式处臵不良金融资产的,应综合考虑转股债权或实物类资产的价值,入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以及转股股权未来的价值趋势等,做出合理的出资决策。

第三十条 对因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处臵的资产进行租赁,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在不影响资产处臵的情况下,合理确定租赁条件,确保租赁资产的安全和租赁收益。

第三十一条 对符合条件的不良金融资产损失进行内部核销,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核销业务操作规程,严格核销程序和条件,审查申报材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建立监督制度和保密制度,防止弄虚作假行为。对已核销不良金融资产应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并择机清收和处臵。

第三十二条 接受委托,代理处臵不良金融资产应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并按照协议勤勉尽职处臵。委托代理业务应与自营业务严格区分,分账管理。

第三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聘请中介机构为资产处臵提供服务,应引入市场机制,审查其行业资质,优先选择业绩良好的中介机构,同时注意控制成本费用。

第六章 资产处置定价尽职要求

第三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制定不良金融资产定价管理办法,明确定价程序、定价因素、13 定价方式和定价方法,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规范合理的不良金融资产定价机制,严格防范定价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对定价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实现不良金融资产定价的量化管理。

第三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负责评估、定价环节的部门在机构和人员上应独立于负责资产处臵的部门。

第三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适用会计准则或审慎会计原则,定期(至少半年一次)重估不良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第三十七条 不良金融资产定价应在综合考虑国家有关政策、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法律权利的有效性、评估(咨询)报告与尽职调查报告、债务人(担保人)或承债式兼并方的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企业经营状况与净资产价值、实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与交易案例、市场招商情况与潜在投资者报价等影响交易定价的因素,同时也应关注定价的可实现性、实现的成本和时间。

第三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债权、股权、实物类资产等不同形态资产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采用适当的定价方法。

第三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列入评估的资产范围和具体的评估形式。14 选聘中介机构对处臵不良金融资产进行评估的,应遵守有关行业准则。

对不具备评估条件的不良金融资产,应明确其他替代方法对因缺乏基础资料,难以准确把握资产真实价值的,应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广泛招商以及交易结构设计等手段,利用市场机制发掘不良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四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评估(咨询)报告应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发现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误导性陈述和适用方法明显不当等问题时,应向中介机构提出书面疑义,要求其做出书面解释。

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不应简单以评估(咨询)结果代替自身进行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工作。在评估结果与招商结果、谈判结果等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分析原因,并合法、合理认定处臵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七章 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审批和实施尽职要求

第四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臵不良金融资产应规定操作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程序或减少程序进行处臵。

第四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臵不良金融资产,除账户扣收和直接催收方式外,应制定处臵方案。方案制定人员应对方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并承诺不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和误导性陈述。

第四十三条 制定处臵方案应做到事实真实完整、数据准确、法律关系表述清晰、分析严谨。主要包括:处臵对象情况、处臵时机判断、处臵方式比较和选择、处臵定价和依据以及交易结构设计等内容,还应对建议的处臵方式、定价依据、履约保证和风险控制、处臵损失、费用支出、收款计划等做出合法、合规、合理的解释和论证,并最大限度地收集能支持方案合法性、合规性及合理性的证据材料。

第四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按有关规定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不良金融资产信息,提高资产处臵透明度,增强市场约束。

第四十五条 不良金融资产处臵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他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他们之间也存在关联关系。

关联方参与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应充分披露处臵有关信息;如存在其他投资者,向关联方提供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投资者。

第四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资产处臵审核程序,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

(一)应建立和完善授权审核、审批制度,明确各级机构的审核和审批权限。

(二)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臵与审核分离机制,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对处臵方案进行全面、独立的审核。

(三)资产处臵审核人员应具备从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和经验,诚实守信、勤勉尽职,独立发表意见。

(四)资产处臵审核人员应对处臵方案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核,审核机构和审核人员对审核意见负责。对资产处臵审核情况和审核过程中各种意见应如实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第四十七条 除接受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有终局性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裁决的资产处臵项目及按国家政策实施政策性破产、重组外,不良金融资产处臵方案须由资产处臵审核机构审核通过,经有权审批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四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已批准的不良金融资产处臵项目,要严格按照审批方案实施,如确需变更,条件优于原方案的,应向项目原审批机构报备。劣于原方案的,应重新上报审批并取得同意。有附加条件的批准项目应先落实条件后再实施。

第四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处臵项目应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件,并确保法律文件合法合规。

第五十条 不良金融资产处臵方案实施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可能影响处臵回收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跟踪了解合同履行或诉讼案件进展情况。

第五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处臵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为阻力或干预,应依法采取 17 措施,并向上级或监管部门报告。对无法实施的项目应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处臵策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五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资产处臵管理,确保资产处臵过程、审核审批程序和履约执行结果等数据资料的完整、真实。

第八章 尽职检查监督要求

第五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尽职检查监督制度,设立或确定独立的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尽职检查监督部门或岗位,并配备与其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制定尽职检查监督工作程序,规范尽职检查监督行为。

第五十四条 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应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监督能力和相关工作经验,并不得直接参与不良金融资产剥离(转让)、收购、管理、处臵、定价、审核和审批工作。

第五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支持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独立行使检查监督职能。检查可采取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特定的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尽职审计工作,并出具独立的尽职审计意见。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扰和阻挠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检查监督工作,不得授意、指使和强令检查监督部门或检查监督人员故意弄虚作假和隐瞒违法违规情况,不得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或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

第五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处臵等工作进行的尽职检查监督应至少每半年一次。重大项目应及时进行尽职检查监督。

第五十七条 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指引相关规定对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进行独立的尽职检查监督,评价各环节有关人员依法合规、勤勉尽职的情况,并形成书面尽职检查报告。

第五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发现的问题,应责成相关部门和人员纠正或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跟踪整改结果。

第五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对尽职检查监督工作的监督机制,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至少每半年一次)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尽职检查监督工作情况。

第九章 责任认定和免责

第六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尽职责任认定制度和程序,规范责任认定行为,并执行相应的回避制度。

第六十一条 责任认定部门和人员应根据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检查结果,对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是否尽职进行责任认定,责任认定部门和人员应对责任认定结果负责。

第六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尽职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并报监管部门。重大违法、违规、失职责任处理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监督。

第六十三条 具有以下情节的,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一)自资产交易基准日至资产交割日期间,剥离(转让)方擅自处臵剥离(转让)资产,放弃与剥离(转让)资产相关的权益,截留、隐匿或私分基准日后剥离(转让)资产项下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

(二)资产剥离(转让)后回购剥离(转让)资产,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利用内部信息,暗箱操作,将资产处臵给自己或与自己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机构或人员,非法谋取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四)泄露金融机构商业秘密,获取非法利益。

(五)利用虚假拍卖、竞标、竞价和协议转让等掩盖非法处臵不良金融资产行为。

(六)为达到处臵目的人为制造评估结果,以及通过隐瞒重要资料或授意进行虚假评估。

(七)超越权限和违反规定程序擅自处臵资产,以及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擅自更改处臵方案。

(八)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放弃不良金融资产合法权益。

(九)伪造、篡改、隐匿、毁损资产处臵档案。

(十)未按照本指引规定要求尽职操作,致使不良金融资产的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值。

(十一)其他违反本指引规定要求的行为。

第六十四条 对直接或间接干扰和阻挠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检查监督工作,故意隐瞒违法违规和失职渎职行为,或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或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的机构和人员,应认定并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第六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在检查监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认定并依法、依规从严追究其责任。

第六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尽职检查监督和责任认定,有充分证据表明,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本指引规定勤勉尽职地履行了职责,不良金融资产处臵一旦出现问题,可视情况免除相关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本指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备案。

第六十八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本指引,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金融资产处臵工作的监管。

第六十九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例题 篇6

2005.4.20甲公司按每股7.60元的价格购入A公司每股面值1元的股票80 000股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支付交易费用2 500元。股票购买价格中包含每股0.20元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该股利于5.10发放。

2005.4.2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594 500800 000×(7.60-0.20)+2 500应收股利16 000800 000×0.20

贷:银行存款610 50080 000×7.60+2 500 2005.5.10

借:银行存款16 000

贷:应收股利16 000

2006.4.15,A公司宣告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5元,该现金股利于2006.5.15发放。2006.4.15借:应收股利20 000

贷:投资收益20 000

2006.5.15借:银行存款20 000

贷:应收股利20 000

甲公司持有的80 000股A公司股票,2005.12.31的每股市价为6.20元,2006.12.31的每股市价为6.60元

①2005.12.31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8 5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98 500

②2006.12.31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2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2 000

甲公司持有的80 000股A公司股票,市价持续下跌,至2007.12.31,每股市价已跌至3.50元,甲公司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2008.12.31,A公司股票市价回升至每股

5.20元。2007.12.31A公司股票按公允价值调整前的账面余额为528 000元。

①2007.12.31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314 5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66 5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48 000(528 000-80 000×3.50)②2008.12.31恢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余额)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36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36 000

2009.2.20甲公司将持有的80 000股A公司股票售出,实际收到价款408 000元。借:银行存款408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36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78 5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594 500

金融资产税收政策 篇7

一、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法定政策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计部会计问题答复函[2008]8号”(2008年3月24日)阐述: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包括《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7]21号)所规定的估值方法在内的、合理的估值方法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其采用的估值方法和估值过程进行详细披露。根据一贯性原则,公司应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采用相同的估值方法对同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估值。

“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2007年6月8日)内容包括下述四点:

(一)交易所上市、交易品种的估值:交易所上市股票和权证以收盘价估值,上市债券以收盘净价估值,期货合约以结算价格估值。交易所以大宗交易方式转让的资产支持证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在估值技术难以可靠计量公允价值的情况下,按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二)交易所发行未上市品种的估值:首次发行未上市的股票、债券和权证,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在估值技术难以可靠计量公允价值的情况下,按成本计量;送股、转增股、配股和公开增发新股等发行未上市股票,按交易所上市的同一股票的市价估值。

(三)交易所停止交易等非流通品种的估值:因持有股票而享有的配股权,以及停止交易但未行权的权证,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四)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固定收益品种,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投资非公开发行股票风险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11月7日)要求基金新投资非公开发行股票按以下方法估值:

(一)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同一股票的市价低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初始取得成本时,应采用在证券交易所的同一股票的市价作为估值日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价值;

(二)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同一股票的市价高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初始取得成本时,应按以下公式确定估值日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价值:

FV=C+(P-C)×(Dl-Dr)/Dl

其中:FV为估值日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价值;C为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初始取得成本;P为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同一股票的市价;Dl为该非公开发行股票锁定期所含的交易天数;Dr为估值日剩余锁定期,即估值日至锁定期结束所含的交易天数,不含估值日当天。

上述文件勾勒了上市公司计量的主要法定政策框架,但政策是总体性的,未对具体会计政策披露提出法定要求,这就为使用报告中存有的缺憾让出了空间。

二、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概况

重点选阅了两面针(600249)、兰生股份(600826)、华资实业(600191)、南京高科(600064)、中信证券(600030)、招商银行(600036)、中华企业(600675)、大众交通(600611)、中粮地产(000031)、保定天鹅(000687)、国元证券(000728)十一家上市公司零八年度报告,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量执行了相关政策,但在会计政策披露部分,仅惯例性地摘录相关法定政策,有按期末市场价计量的,如两面针(600249)等;有按评估价执行的,但未发现上市公司披露具体细节,不知道公司是如何评估的。记得兰生股份(600826)零七年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量结果和股民预期差距较大,而广受质疑,后来召开股东大会时,有人要求解释具体计算过程,才明白其原由,原来是公司自己新创设一模型评估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也许,这样的报表只有编报表的人才能看懂。总之,阅完相关公司报告,感觉意尤未尽,具体讲,就是知道了数字,但不知数字是怎么来的,计算的准确性不能把握,或者说,计量时,是不是真的体现公允了,仍一头雾水。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占净资产比超10%的,为数不少,对兰生股份(600826)公司而言,按08年报数据,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净资产的比已超80%,这样重要的数据,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披露体系,很难让人信服,这就像一个员工要报销,报销几十元,主管随便看看签了也无关紧要,但如果报销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更多,报销单仅填总数字,后面随便贴上相关发票,不说明钱是花哪的、每一项花了多少钱、花的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这样的处理如果能过关,公司管理制度健全性值得怀疑。所以,只有完善计量政策披露,才能真正做到变数据为信息,才能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完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政策披露建议

(一)披露活跃市场近期表现和活跃市场有效性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定义活跃市场为:该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大量、频繁的发生,在持续的基础上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从某种角度理解,活跃市场的特征之一应为:资产拿到此活跃市场,即能找到自愿的买家出售。但如果卖量大,市场供大于求,市场格局一下子即发生改变,价格出现破位,大幅度下跌完全是有可能的,那么直接以该资产期末市价作为其公允价值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是合法不合理的;从另外角度考虑,市场参与者为抬高价格,而使用买空卖空手段,市场存有的价格可能就是一“人造”价格,不是真实的供求关系形成的公允价,如果我们在市场上能把资产出售,也无可厚非,出售即是道理、即是公允,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中公允价值定义: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就怕是存在为粉饰报表而进行的价格炒作,此时形成的价格就不应是公允的。所以当我们按最接近公允概念的市价计价,其局限性是存在的,解决的措施可为:要求企业在按市价计价的同时,披露近期市场表现,市价是平稳的还是波动的,波动幅度是如何的,并结合换手率指标、买卖主体分布情况、公司基本面、大盘走势等数据分析原因,对比市价和成本价、评估价关系,并分析关系存在的可能理由。

(二)披露选取具体参照产品的理由

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三个层次,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照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进行的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此时,参照物的选取就存在职业判断空间,所以,恰当披露选取参照产品的理由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披露呢?有个逻辑或许可以揭示:资产的价值取决于金融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未来的现金流受资产收益影响,资产收益如何要看资金是干什么的、同一资金用途还要看资金的管理效率,最后,综合影响会一定程度地体现在每股收益等指标上。所以,选取参照产品时,我们应尽量选取主营业务相似程度高,并每股收益相近的公司股票价格,并做合理性披露,另外,应披露所选产品价格有效性评估结果,因为按目前的价格在市场上不一定能出售出去,只有能卖出去的价格才公允、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

(三)披露所选估值模型的假设分析和计算过程

估值模型很多,包括成本模型、现金折现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但模型都是有假设条件的,这种假设条件现实中有时具备,有时不具备,如果假设条件具备,结果则科学,否则就不科学,不科学还套用模型,其结果只能是偏离方向,很难得到公允结果。所以,披露假设条件存在性、描述模型运用的合理性,就显得很必要。另外,计算过程是输入相关参数的过程,一些参数可直接阅览,一些参数需主观判断,如现金折现模型中折现率,还有一些参数需用子公式再算,所以,为了更好地使用报表,应披露模型计算过程。

四、结束语

今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某些具体运用领域受到了一定质疑,但笔者仍坚持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财务会计发展方向”这一观点,当然,我们在坚持这一观点的同时,也认为从决策层、企业到会计部门应不断提升公允价值理论到实务的成熟度,加强计量政策披露,让数据成为信息,让信息成为更加相关信息,特别是证券类及其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占净资产比较大的公司,在成立公允价值评估委员会的同时进行有效计量政策披露,显得很必要。当然,有人借口成本效益原则搪塞积极披露是不合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应该是符合有用性前提下的原则,另外,根据一贯性要求,企业确定某种估值方法后,要做到前后一致,除非相关条件发生变化,这样,后期工作就会节省很多成本。

中国金融资产效率远逊印度 篇8

中国和印度,众所周知是世界上两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大国。它们吸引了全世界投资人、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热切关注和充分想象。但是它们经济的腾飞表象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虽然两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都表现出强有力的势头,但是中国在工业化进程方面胜出印度一筹,绝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在经济自由化方面走在了印度的前面,一个重要因素被普遍忽视:两国不同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效率。

金融资产存量,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及可提供的中介资本的总量,而印度仅仅只是中国的六分之一。中国拥有占世界4%的金融资产,印度却只有仅仅不到1%。中国和印度两个经济体的规模只能部分地解释上述差异的存在;因为从金融深度指标来看,即金融资产存量与一国GDP之比,印度只有137%,而中国达到了323%。

截止到2003年的10年中,印度的金融资产存量年增长率为1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中国14.5%的增长水平。而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保持下去,到2010年,中国将拥有14万亿美元的巨额金融资产,这一存量足以使其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量,而印度却仍然只是一个小玩家。

当然,规模并不能说明一切。金融系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同样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印度似乎表现出了一些优势。

一个突出的优势表现为:中国近三分之二的金融资产是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的,而印度的這一比例还不到二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贷款记录令人怀疑,关于不良贷款率的确切数据,从25%到高达60%,说法不一。而在印度,这一数字在15%到20%左右。

印度的资本市场也表现较好。孟买股票交易所(BSE)建于1875年,虽然尚谈不上高效率,也是亚洲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而中国直到1990年才有自己的证券交易所。而且在印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数量是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的四倍,后者的上市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政府持有市场上近四分之三的股份。

但是不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没有发展起一个有效的公司债券市场。在中国,企业债市场仅仅占整个金融资产存量的5%,而印度的这一比例只有1%。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公司债存量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几乎是零增长。

相比较而言,公司债却是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金融资产存量中比重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组成部分,其规模几乎达到这些经济体金融资产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当然,尽管印度的资本市场和银行系统表现出的效率略高于中国,但是两国在可利用中介资本的总体规模上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巨大鸿沟——尽管假设中国的银行存款缩水25%,以消化这个国家的巨额不良资产,中国的金融资产存量仍然超过了4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印度的5倍。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200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并不能将资本从储户那里转移到借款人手中,因此也不应该被考虑在可利用中介资本的总体规模之内。这样,印度金融资产存量还将进一步降低至7000亿美元。

无论采用何种计算口径,印度金融系统中循环的货币量大大少于人们的期望。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理由之一是印度的国民储蓄率虽然可观,也仍然只有中国的一半——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达到了40%。

本来,国际资本的流入有可能会部分地弥补印度国内资本匮乏的境况,但不幸的是,在资本流入方面的差距恰恰反而扩大了中印两国在可利用中介资本方面的差距。2003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GDP的3.7%,但是印度只有0.9%。

因此,印度的经济腾飞并没有为社会投资提供足够的持续的资金,并相应积累更多的实物资本(如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建筑)。2002年,这个国家在实物资本方面的投资为GDP的23%,中国是40%。这一因素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重工业和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巨大,而印度在资本密集度较低的商业服务外包部门取得了成功。

从另一方面说,印度在进一步发展其金融体系方面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印度政府进行的新一轮经济改革,包括允许年金更多的投资于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私有化,都将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另外,向海外公司和侨民开放更多的可供投资的经济领域,也将会大有裨益——中国的实践经验表明,这方面的举措颇具效率。

可以得出结论:自1991年印度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是要继续这种增长,根据其竞争对手——中国的经验,印度需要的是大力发展其金融体系。

上一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论文下一篇:简版处方点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