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16篇)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苹果树图、小草图 小棒或学具卡

4.标签

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加以特写。同时还伴随着清脆的鸟叫声。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1=)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做一做”第1题

(1)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2)学生汇报算式;3+2=5,2+3=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边摆边列算式。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1、游戏一:贴苹果

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评价方式:请学生当“小法官”

2、红花配绿叶 要求:这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比一比哪能个小组找到的“红花”答案多。评价:给找到正确答案多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智慧星”

五、托管时间完成第27页的第1————4题

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习题

1、分一分。

把4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请用分与合的图示表示。

2、连一连。

2+2=

3+2=

2+1=

3+1= 3

3、判断对错。

2+1=4()

2+2=3()

2+3=5()

4、应用题。

(1)兔妈妈早上给了小兔子1根萝卜,到了中午的时候又给了小兔子2根萝卜,问:小兔子有多少根萝卜?

(2)小红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公园玩,看到树上有3只小鸟在玩耍,这个时候又飞过来2只小鸟,问:现在树上总共有小鸟多少只?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一、明确复习目标

本单元的复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学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与同学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初步形成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并能准确、灵活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二、对复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对复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学习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价每个学习小组的总结结果。具体可归纳整理如下。

不进位加:两位数加一位数(例34+3);一位数加两位数( 例6+42); 两位数加两位数 ( 例32+21); 两位数加整十数 ( 例35+50)。

进位加:两位数加两位数(例45+62);和的个位为零(例43+27);两位数加一位数 (例28+6)。

不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例37-21);两位数减一位数(例36-4);差的个位为零 (例37-17);差的十位 (最高位 )为零(例35-31)。

退位减 :两位数减 两位数 (例41-26);整十数减 两位数( 例60-34); 两位数减一位数 ( 例42-7); 整十数减一位数 ( 例70-6)。

连加:例27+35+21。连减:例74-30-16。加减混合:68-24+29。带小括号的运算 :例73-(46+17)。

笔算100以内加减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三、复习课实施策略

在复习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复习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单元的复习。

1.创设有效 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课与新授课相比有很大差别,教师要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要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发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设计的复习方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再配合归纳、总结已学的知识,进行计算题训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课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课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中容易出现错的地方,出示有针对性的题目(是平时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计算结果错误的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所在并进行纠正。查漏补缺不单纯是找出错误进行改正,更重要的是分析出现错的原因,针对错误类型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经过分析归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有三种:第一种是数位不对齐,原因是没按法则计算,对策:先把相同数位对齐,按法则步骤进行计算;第二种是进、退位错误,原因是计算中的重、难点没有掌握,对策:点上进、退位点,并记住加上进位1或减去退位1;第三种是看错加减符号,竖式抄错数字,忘记在横式上写得数等,原因是粗心大意,对策: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知识水平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抓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 括及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概括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 从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计算知识及发展数感的重要基础, 因此要重视数的概念的培养,狠抓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时一道计算题会有几种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计算规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及计算能力。

4.巩固练习 ,拓展提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巩固练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层设计练习题目,即基础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基础性练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编出题目进行计算,采取小组共同研究、探讨编出各类计算题并进行计算。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板演汇报结果,然后教师进行评价给予鼓励。综合性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如算式填空:在下列算式中的“ஐ”中填上合适的数:24+3=ஐ7;ஐ+31=37;32+24=5ஐ;25+40=ஐ5;43+62=ஐஐ5;43+17=6ஐ;27+6=ஐ3;37 -21 = ஐ6;36 - ஐ =32;27 -17 =1ஐ ;41 -26 = ஐ5;60 -32 = ஐ8;41-7=3ஐ;60-6=5ஐ。编题计算 :用23、24、25、26这四个数 (每个数只用一次)编一道加减混合算式。应用问题解答:1妈妈今年43岁,女儿今年14岁,妈妈比女儿大多少岁? 2大鸡有43只,小鸡比大鸡多3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解答。

进行系统复习后,学生系统掌握了知识内容。通过查漏补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精心设计复习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教学要做到: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计算能力;通过设计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3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一次体会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间的联系,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进行多角度观察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简单的函数思想。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在开放的思考中正确整理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今天的阳关体育活动时间我们进行了一场排球赛,老师将全班分成了几队?比赛结果怎样?

师(出示例题主题图):你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比赛!)瞧!他们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玩得多起劲呀!

【设计意图:在回味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自然过渡到例題情境图的观察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为后面的学习自然过渡。】

二、多位观察,探索交流

1.看图分类

师:你打算将这些小朋友按什么来分分类?分成哪几类?

预设一:按左右两边来分,分成左边的6个小朋友和右边的4个小朋友。

预设二:按衣服的颜色来分,分成蓝队6人,黄队4人。

预设三:按有没有带帽子来分,分成戴帽子的3人,没戴帽子的7人。

师:刚才大家的观察角度不一样,分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总数相同,都是分10个小朋友)

2.看图列式,理解算式

师:根据你的分类,你打算怎样介绍这幅图,列出怎样的算式?(指名学生结合图意汇报,如把蓝队的6人和黄队的4人合起来一共有10人,算式是6+4=10,或从总的10个小朋友里面去掉4个黄队的,还剩6个蓝队的,算式是10-4=6,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板书:6+4=10,4+6=10,10-4=6,10-6=4,3+7=10,7+3=10,10-3=7, 10-7=3)

3.交流算法

师: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的?(抽查第二个加法算式“4+6=10”和第二个减法算式“10-4=6”的算法)

学生情况:

(1)4+6=10

①我是从图上数出来的,一共有10个人;(看图数数是一个办法)

②因为4和6合起来是10,所以4+6=10;(这是想10的合成)

③因为6+4=10,所以4+6=10。我知道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这是根据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类推出来的)

(2)10-4=6

①我是从图上数出来的,一共有10个小朋友,去掉左边的6个小朋友,还剩右边的4个;

②因为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10-4=6;(这是想10的分成)

③因为6+4=10,所以10-4=6;(做减法想加法,这个方法也不错!)

④因为10-6=4,所以10-4=6。(这两道减法算式之间也有联系呢!)

师(小结):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多!有看图数一数,有想数的分与合,有根据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类推的方法。我们计算时,不能只满足于一种方法,要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方法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四能”,不仅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例题图中让学生对小朋友进行分类,并结合自己的介绍列出相关的算式,丰富了例题的内涵。】

三、合作学习,拓展思维

师:结合板书,说明像这样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是不是就只有这8道呢?(不是!)下面我们边做游戏边学数学。每人手中放10个圆片,轻轻地往桌面上一抛,把正面朝上的放一边,反面朝上的放一边,再分别数数各有几个,看着桌上的圆片,你会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学生试说一遍,并借助操作表象,把算式填在书上;四人一组,交流算式,组长统计,汇报本组的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补充发言。)

板书: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9+1=10 8+2=10 7+3=10 6+4=10 10-5=5

10-1=9 10-2=8 10-7=3 10-6=4

10-9=1 10-8=2 10-3=7 10-4=6

师(追问):为什么第四组只写了两道算式?每一组的算式之间有联系吗?读一读,再体会一下。(教师在黑板上留下算式1+9=10,擦掉其余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推想出其他的算式。)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教学应从注重“双基”向注重“四基”转变,应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提升。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抛圆片、写算式的操作中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表象,加深了对一图四式的理解。】

四、巩固深化,应用综合

师:今天我们一起在观察、交流、动手操作中学习了得数是10的加减法,下面继续带上你的小眼睛,思考的小脑袋看看下面的题,一定难不倒你。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仔细观察图中每一横行有什么相同?从上往下看,红色的和白色的有什么变化?根据你的发现写出算式。有序地读读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得数都是10,加号前面的数增加1,加号后面的数就减少1。)

师(追问):为什么加号前面的数每次增加1个,加号后面的数每次就减少1个?根据刚才的发现,这样的算式你能说出多少道?

□+□=10 10-□=□

(教师有序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出示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卡片,学生打手势计算)

师(出示第6题图):你看懂了什么?(要求学生圈一圈,填一填。)

(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第1、2、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核对,同桌互批,统计正确率,找出错因并及时更正。)

【设计意图: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十分重要,学生能否熟练计算,直接影响进一步的学习。同时,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不断的追问中渗透函数思想,丰富习题的内涵,真正提高思维含金量。】

五、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把最好的表现看做10分,你觉得你得了几分,还差几分就是10分了?

【设计意图:简单的回顾、自我打分中再一次巩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同时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感受他人、自己学习的成功之处,同时感受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调整自己,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好的学习品质投入到学习中。】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P48~49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0.83-0.5 9.2-6 2+2.8

3.4-3 17.6+3.9 3.6+2.4 0.45+2.85 0.73-0.2 14+3.9

1.6-0.4 4.5+0.5 0.82-0.42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列出算式。让学生试写竖式,明确相同数位对齐。

思考: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为什么可以看作0。

2、完成P49试一试

思考:被减数的十分痊和百分位上都可以看作多少?为什么?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3题: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第4~6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四、课堂小结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和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游戏教具、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整理计算思路。

前面学习了9、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计算思路,掌握了算法。但也有一些学生还存在困难,容易混淆算法,在计算第1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选好计算方法,并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计算思路。

三、口算练习

1、创设学生帮助小动物们停车的形式来练习口算。(第2题)

2、小朋友们,你们敢不敢过独木桥吗?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吧!(第3题)

四、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

1、连线题。(第5题)

2、组织比赛。比比谁先到家。(第6题)

3、看图解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7题)

五、计算检查

16–7=8+7=13–8=15–7=

7+7=7+6=8+4=12–7=

10+7=7+9=11–8=14–8=

17–8=15–8=8+3=

课题:6、5、4、3、2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进位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6、5、4、3、2加几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水果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观察图意。

2、指导学生列出算式。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可以拆8凑成10或拆5凑10,也可以想8+5的得数写出5+8的得数。

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指班内的学生算法多样,不是每名学生都会用不同的几种方法算同一道题。

3、学生尝试做“试一试”。

学生可以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一、二题。

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算式来计算。

2、想想做做的第3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这些题目。

3、想想做做的4、5、6、7题。

采用一些新的形式来练习这些题目。

第6题先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题意,培养学生收集、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列式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统计的一些方法。

第7题可以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能算对,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家。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以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十米跳台比赛的得分为素材, 通过观看节目的父子对话和配套的竖式计算把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直接呈现出来, 然后通过设问“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和学生的回答“小数点要对齐, 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得数的末尾有0, 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加、减法的关键要素表达出来。“做一做”配了一些基础性的计算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 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应用。由于学习这一内容之前,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之前又刚刚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因而多数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经验借助具体的素材通过知识、方法的迁移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自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这就为学生自主预学奠定了基础。但是小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水平还比较低下, 他们大多只会简单地模仿计算, 却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 特别是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法则时只会说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至于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为什么要对齐却道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理。因此, 就小数加、减法笔算这节课来说, 预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的。同时考虑到四年级学生预学的能力特别是自控能力还比较弱, 又为了不增加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 笔者尝试了课内预学、当堂解决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教学实践】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预学。 (时间10分钟左右)

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激发学生想要自己尝试学习的愿望,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根据预学案自主预学。 (此时, 教师主要是巡视, 每小组选一个学生批改第1题, 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学生小组内交流。 (时间3~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困惑展开小组内交流, 教师参与到其中两个小组倾听, 并选派学生代表把第三题的竖式计算板演在黑板上。 (如果有足够的黑板或白板, 可以每组派1~2名学生上台板演)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辨析, 探明算理掌握方法。 (时间约15分钟)

一、请小组派代表汇报预习案上第2题的情况, 其余学生补充质疑。

生1:中国队领先3.6分意思是中国队比加拿大队多得 (或高出) 3.6分;这里的3.6和竖式计算的结果3.60一样大, 依据是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 小数的大小不变, 例如4.8=4.80。

师:有补充或疑问吗?

生2:添上两个0也是可以的, 如4.8=4.800。

生3: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那如果是整数5呢, 能直接添上0吗?

生4:不行, 要先在5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然后再添0。5=5.0=5.00=……

生1继续汇报:三个竖式中, 末尾都有0, 列竖式时小数点都对齐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数位都对齐了。

生6:计算结果的十分位上都是6。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和发现, 那你们觉得在列竖式时, 关键是什么?

生7:小数点要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是为了什么?

生8:就是为了数位对齐。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相同数位不对齐, 能加、减吗?

生9:不能, 个位上的数不能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师:是呀, 想一想230+45列竖式时, 这里的4要和谁对齐?

学生集体:要和十位上的3对齐, 这样才能加。

师:请大家来口答——2元加3元是? (5元) 2元加3角是? (2元3角)

师:怎么不是5元了呢?

生10:因为单位不同呀。

师:是呀, 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 数位不同也不能直接加、减。加、减法其实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个数相加、减。

二、评析黑板上的竖式计算。

师:请仔细观察, 刚才几位同学板演的三道竖式计算, 是否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计算正确呢?

生11:做到了, 不仅小数点对齐了, 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师指着第3个算式:老师有问题, 明明是5, 这里怎么变成了5.0?

生12:因为添上0这样就可以减了。

生13:这样数位就对齐了, 计算就不会错了。

师:是呀, 当被减数的小数数位不够时, 我们需要添0来占位, 让同学们计算时看得更清楚, 减少失误。这是依据什么呀?

生14:小数的性质呀, 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那5不是没有小数点吗?

生15:整数5的小数点在右下角, 先点上小数点, 后面就可以添上0了。

师:看来你们都能自学成才。再看第一个算式, 这末尾的0怎么处理比较好?

生16:可以去掉, 反正大小不改变。

生17:竖式上保留着, 横式上可以省略。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 一般计算结果小数的末尾有0时, 要把0去掉, 这样比较简洁, 数学是追求简洁美的。

师:刚才同学们都做对了, 如果以后做题时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又该怎么办呢?

生集体:验算。

师:好。请每个同学选其中1题进行验算, 三人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 立即反馈。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方法了, 请独立完成下面两题并验算, 证明自己的确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 12.7+8.53 (2) 11.5-4.84

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请学生详细地介绍解第 (2) 小题的过程, 对学生的正确回答,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到现在为止, 你能比较完整地回答预习单上的问题4了吗?

学生能比较顺利地概括出三个要点: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数位不够要添0, 计算结果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计算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 最好要验算。

师:回想一下,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生18:我们先是自学, 然后小组讨论, 再交流探讨和练习。

师:是呀, 自学和小组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希望同学们好好努力, 尽快掌握自学的本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约10分钟)

一、我是速算能手——看课件定时播放算式写得数

二、我是小小医生——学生独立判断并改错, 再讲解

三、我会解决问题——先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交流评析

1.懒羊羊拿着100元钱去买东西, 先买一本课外书花了8.6元, 再买一支圆珠笔花了1.4元, 懒羊羊还剩多少钱?

2.根据课件提供的情境:喜羊羊重28.86千克、灰太狼重34.54千克、懒洋洋重40千克,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答。

【课后思考】

这是一节高效的课。可以从三个方面作证:一是学生是全员参与, 没有一个学生游离, 学生独立看书自学、尝试解答的时间获得了保证;二是师生的互动探讨非常自然流畅, 且有质量, 确保学生都能深入地理解、快速地掌握;三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明显,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情况下, 让学生当堂掌握了算法, 还明白了算理, 而且在学习方法上也有所收获。细细品析, 这节课主要是抓住了“预学后教”模式下课堂高效的核心要素。

第一, 精心设计预学案, 目的明确、内容适宜、引导得当, 确保学生能有效预学。

预学案是学生预学的载体, 更是学生自主预学的扶手。本课的预学案中有四个习题:第1题温故知新, 挑选了三年级下教材中的一些习题, 通过心算和简单的问题解决, 唤醒学生的旧知, 为学习新知铺垫;第2题主要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学, 其中第 (1) 小题就是文本题意的理解, 第 (2) 小题是回忆小数的性质, 为后面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时需要添 (或去) 0做好伏笔, 第 (3) 小题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材中的三个竖式, 为提炼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和方法作准备;第3题是尝试竖式计算, 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模仿练习, 也是预学成果的检测。习题比较基础, 多数学生都能计算正确,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学成功的心理满足;第4题让学生回答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点, 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小结, 这也为课堂上交流辨析作铺垫。这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目的而设计的, 吻合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课堂上学生预学时非常安静和投入, 短短10分钟, 程度中上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前3题, 对第4题也有所感悟, 只是语言表述上还不是非常完整。即使是程度不太好的学生, 也能通过温习旧知、看书自学做对几个习题。这就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二, 正确处理学生预学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环节清晰、重点突出, 确保学生能真正学会。

学生通过10分钟左右的预学, 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初步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巡视中笔者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还不能说出3.60化简改写成3.6的依据, 但会举例;二是观察三个竖式后的发现结果多元, 能写出“小数点对齐”的约占一半, 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所发现的相同点并不是本节课的要点;三是在尝试竖式计算时, 有个别学生出现了末尾对齐的做法。这也是笔者在课前所预料到的, 因此之后教学环节的展开是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顺学而导、有效推进的。

首先是放手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达成三个小小的目标:一是校对答案, 使得个别数位没有对齐的学生意识到自己错了并马上改正;二是能说出小数化简的依据是小数的性质;三是较多的学生有了开口交流的机会, 为汇报展示做好准备。

其次是抓住关键要素展开交流辨析, 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要围绕第2题展开汇报交流, 其中前两小题只是简单地复述, 重点放在第 (3) 小题上。面对学生多样化的答案, 教师没有平均用力, 主要在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关键环节上下工夫, 接连提出了三个问题: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时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不对齐能加减吗?再借助学生熟知的整数加、减法和人民币计算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其实质是要吻合加、减法的本质要义:相同计数单位上的个数相加减。

最后是巧妙借助学生的学习资源, 落实细节, 提高正确率。当学生通过交流辨析已经很清楚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时, 教师顺势追问:“刚才三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满足这些要点呢?算式末尾的0如何处理?明明横式中是5, 在计算时怎么变成了5.0?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呢?”等相关联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深入思考并正确回答:当数位不够时需要添0, 计算结果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运用验算来确保自己计算的正确性, 从而达到了掌握计算方法关注细节的教学目标。

第三, 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确保课堂学习效率。

“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节计算学习的新授课, 自然要遵循。本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是口算, 借助课件演示, 学生视算式直接写得数, 虽说简单, 但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快速作答;第二层次是改错, 提供了竖式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和学生容易混淆的习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通过解答可以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法则, 提高计算正确率;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去, 并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由于预学内容设计精炼, 课堂组织科学合理突出重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非常紧凑高效, 因而有了近10分钟的独立练习和反馈时间, 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比较高。及时的反馈交流, 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 同时让个别出错的学生意识到出错的原因并j及时订正, 保证了学习效率。

通过这个课例, 我们认为“预学后教”模式下课堂高效的核心要素, 不外乎这样三个:一是预学案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学生起点, 确保学生能预学;二是课堂组织要基于学生预学实情, 围绕学习重点和难点顺学而导, 确保学生能学会;三是留出时间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法与减法 篇8

先说那清楚的部分。我在美国念书的四年算是一生中最用功的阶段,平均每天读书十二小时,连续四年不分寒暑假,连自己都觉得相当悲壮。为了一个博士学位,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外国同学为我取了个绰号,叫“那个最不可见到的人”,因为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我总是安稳地待在图书馆或宿舍中念书,好像世上发生的事都与我无关,天塌下来也不必担心。我的外国指导老师提醒我:“小心,眼睛可别弄瞎了。”当时是“身在苦中不知苦”,反而因为“为学日益”而觉得每天都有收获,心中深感平静。四年之内修完十二门课程,考过三种语言,又通过了三门学科测验,并且写完将近二十万字的一本论文。我说“身在苦中”,是因为四年下来念完书时,我的身体已经耗尽了元气,许多毛病都到了临界点,明显影响了往后的健康。没关系,老与病是人生之必然,只是早晚的问题,付出代价而拥有一些“知识”,在当时认为是值得的,现在则认为是必要的。

这种加法哲学其实到处可见。谁不想多交几个朋友?多赚一些钱?一再提升职位?增加知名度与影响力?但是,老子说:“为道日损。”他在主张什么观念?

印度有一种说法,认为“人只要出于利己而做的任何事,都会给自己穿上一层外衣,并因而与别人越来越疏远。”人与人原本有一个相通的“大我”,但是却在“小我”的执着与盲动中“增加”了重重阻隔,以致人我之间有如两个不同的世界。为了回归“大我”,小我必须“减去”外在的包装,不再由利己的角度去做事。这正是一种“减法”哲学。

若要认同老子的观点,必须先明白“道”是什么。我们早就听过“道可道,非常道”的说法,明白“道”是无法用言语说清楚的。以较简单的方式来表达,道代表“万物本来的样子”。万物之中,人类最聪明,会装扮、演戏、作秀,会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勾心斗角,以致这个世界变得十分复杂,充满观念上的混淆与行为上的麻烦,最后是乱成一团而越来越不快乐。譬如,由于比较与竞争,人类社会才会进步,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大多活得痛苦。我们能否暂时忘记比较,化解竞争,让自己活出“本来的样子”?许多人喜欢老子的“道法自然”一语,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自然”一词在老子的书中出现五次,所指的都是“自己如此”,而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自然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就足以表现“道”了。在自己如此的状态中,每一样东西都各安其位,人类也不例外。换言之,一个人要过得开心,根本是件最容易的事,因为快乐的條件从来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世间所有的痛苦都不外是“自寻烦恼”四字而已。

去除一些欲望,减少比较与竞争的念头。每天如此修练,最后呢?老子继续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让一切自然发展吧!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9

教材第50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7题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植树情境,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掌握6、7减

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初步体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的两道减法算

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3、 进一步加强加减法算式书写的练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有关6、7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2、开火车。

二、展开

1、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画,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有几个?

(2)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原来有7棵树,已经栽好了3棵,还有4棵没有栽。

(3)教师先带领全班小朋友说,再找小朋友说,最后让小朋友互相说。

(4)教师边说边板书:6   1

问:原来有7棵树,已经栽好了3棵,还有几棵没有栽,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5)7-3等于几呢?

(6)我们刚才是用这 所有的树木减掉已经栽好的, 如果老师反过来,用所有的树木,减掉没有栽过的,可以吗?

(7)仔细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教师小结:一个数减掉一个数等于另一个数,减掉另一个数就等于这个数。

2、教学“试一试”。

(1)首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2个。

(3)教师媒体演示:虚线,表示去掉的意思。

(4)教学大括号的意义:同学们,这条虚线就表示去掉的意思,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

(5)将这到图画应用题完整地说一遍: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几个?

(6)让学生将这到图画应用题试着说一说。

(7)列式计算,教师板书:7-5=2

这是去掉左边,如果是去掉右边呢?

(8)教师小结:同学们,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做图画应用题。图画应用题中有也有虚线: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的意思。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依次第1题图,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说出填写的算式,并说说每组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提示:看到这个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外一个算式吗?

(3)集体订正。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说说每个算式你是怎样算的,(从7-6=1想7-1=6)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第3题图,提问:树上有几个家,白菜老师问小鸟应该飞回哪个家,我们可以怎样看?(指名回答)

(2)学生把小鸟与飞回的家用线连起来。

(3)反馈交流。

4、完成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比较每组中三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说说得数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完成第5题。

(1)课件演示游戏玩法。

(2)组织学生用准备的数字卡片进行游戏。

6、完成第6题。

(1)说一说7只蜻蜓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2)你能写出几道减法算式?

(3)交流反馈。说出所有7减法几的算式。

(4)补充6-□=□。

四、总结全课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0

年   月    日

课 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

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5、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

根据自己的喜好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根据同桌实际情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完成下列练习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四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教    案

年   月    日

课 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基本练习

三、提高练习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回忆复习

完成基本练习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四、延伸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加强了对小数的计算能力,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要细心,不犯错误。

税制的加法和减法 篇11

目前的经济形势有两大特征:

其一、实体经济出现比较大的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在一系列的叠加压力下生存环境恶劣,有声音认为,企业的税费负担重是其难以为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二、地方政府财政的收支平衡出现比较大的缺口,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面前,一些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出现试探性的放松楼市调控的撞线动作,被认为实质上是在楼市调控面前失去土地收益的困局下,地方政府力保财政收入的无奈之举。

上述两特征比较尖锐地把税制推到矛盾体的前端:地方财政吃紧,要求目前的税制做减法,让地方财政在税收所得中占到比原先大的份额,打消其向土地财政靠拢的欲望。政府税收不断增收,企业吃紧,也要求做减法,减轻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型企业负担,改善其经营环境,力保就业和内需的稳定。

上述实际是为地方企业在收入方面做加法,可能要求中央财政在税收总额不变的前提下要做减法,这个减法怎么做,幅度如何拿捏,是不容易决断的。

在微观层面,对社会各群体而言,税收的加减法同样具有决定性影响。

有境外学者曾经说:中国有一个怪现象,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贫富差距拉大的速度也越快。虽然刺耳,但言之有据。

贫富差距过大,不但在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已经造成社会心理失衡,在没有创建出颠覆性的思路之前,中外学界、政界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住了税制。

从理论上讲,税收的确有“调节初次分配”的能力,各国的税制千差万别,在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能上当无二致,但在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上却千差万别,联合国2008-2009年《世界城市状况报告》认为,香港的基尼系数为0.53,在世界上算是名列前茅,美国的基尼系数也不遑相让,资料显示2008年达到0.48。

西方国家遭遇金融风暴,发达国家政府债台高筑,社会怨气积聚,西方也想起了税制。西方近年来传达了一个信息:在中产阶级基础雄厚的发达国家,税制在改。对富人做加法,对中产阶级做减法。

2011年,以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先锋,资本主义社会吹响了“向富人征税”的号角。奥巴马制定了一套“增税计划”,其中有一条“巴菲特规则”(可能源于巴菲特先生一再强调其个人所得的税率水平远低于其员工),规定年入100万美元(约600万人民币)以上家庭的税率必须高于中产阶级家庭。法国对年收入在五十万欧元(约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者、意大利对三十万欧元以上者开征百分之三的附加税。英国工党执政时就制定政策,对年收入为十五万欧元以上者税收最高税率百分之五十的所得税。今年,美国政府还针对个人海外可投资资产展开“追杀”,一旦被查实隐瞒,将课以高额罚款。

中国的税制相对西方而言,要稚嫩得多,就像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更多地借鉴先行者的画法,避免先行者的谬误。中国的中产阶级相对弱小,税制加减法针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对富人做加法,对穷人做减法。

有人认为中国的富裕群体还“不够强壮”,不应该过分追求富裕群体对税收的贡献,还担忧由此带来的财富外流效应等等。而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富人在欧洲奢侈品商店的消费行为令当地人称奇。占中国人口基数一小部分的富裕群体,绝对数量相对其他国家人口而言很可观,他们的消费行为放大了中国的“富有”形象。

我国税制对穷人做的減法已经在做并且正继续增加力度惠及到中产阶级,但对富人做的加法似乎还停留在概念的阶段。这里面既有立法层面的羁绊,也有执行层面的困难。但应该看到:税制的负面效应必须在改革中纠正。

中国的税制相对西方而言,要稚嫩得多,就像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更多地借鉴先行者的画法,避免先行者的谬误。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2

为了促进农村消费, 目前我国隆重推出了财政补贴13%的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以及定额补贴等政策。应该说, 家电下乡等政策是一项得民心的政策, 只要把这一好事做好做实, 对于促进农村消费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从现在家电下乡的情况看,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我们不得不说, 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农村的富裕家庭, 必须的家电产品都已购置, 现在购买下乡家电的也多是家庭条件不错又需要家电的农户, 而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农户是想买家电而无钱, 财政补贴也难以调动他们的购买欲望。“没钱”是农村的现状, 也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 比起“减法”, 农民更需要政府帮助他们做好增收的“加法”, 只有做好了“加法”, 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 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差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 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据调查, 农民收入中50%来自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 另外50%来自外出打工收入, 甚至在有些地方打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七八成。而如今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收入不见长, 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打工收入又萎缩, 甚至为零。农民收入低, 又看不到增收希望, 如何让农民增加消费呢?财政补贴是不错, 但没有钱消费也无可奈何。因此, 要促进农村消费, 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文章, 而且是大做文章, 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了。在笔者看来, 在对待农村农民问题上, 不只是少取或不取的问题, 而是要多给予———多给予政策支持, 多给予资金支持, 多给予技术支持。惟有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了, 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像城市市场那样繁荣起来。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篇13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课前作业预设与处理: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想好了明天与大伙分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课前三分钟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布置作业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2、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圆片、小红花、算式卡片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识探索及延伸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3、四道算式列出后,让学生比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相互间的联系。

4、“试一试”让学生半独立地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让学生联系图意说说各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5、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学会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计算,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三、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的1--6题,都是关于8的加、减法计算的练习。

(1) 1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算式的了解,并从中进一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如果有学生能利用一道算式的得数来推算出另外算式的得数,就要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功感。

(2) 第2题让同桌一起用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3)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4) 第4题计算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全算对了,有没有典型的错例。

(5) 第5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和同伴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6) 第6题是开放题,能帮助学生整理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以及8减几的减法算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多说几道算式。

2、想想做做的8--12题关于9的加减法计算。

(1) 这里的题目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 第9题用9减每个泡泡上的数,学生会觉得有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3) 第11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帮助每只小鸟找自己的家,激发学生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 第12题是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和是9的激发和相应的减法。

3、自己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按要求说一说含义。

四、知识的总结

五、能力的检测

(小黑板出示)

1、6+2=8–4=7+1=5+3=

4+4=8–7=3+5=8–5=

2、()+()=88-()=()

1、9–2=2+7=9–1=3+6=

9–6=8+1=4+5=9–5=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5

1、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得出相应的四道加减法算式。

2、通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并学习有关10的所有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赛,好不好?(出示挂图)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联系图,让学生观察图意。

2、对于图里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如“从图上看,左边6人,右边4人”;或“从图上看,黄队6人,蓝队4人”。)

3、列式让学生独完成。

4、列式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讲讲四个算式的具体含义,使他们再次巩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试一试”的教学。让学生抛花的圆片,(抛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写出4道(或2道)加、减法算式。

6、让学生说一说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分别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三、知识巩固及应用

1、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合作出示卡片,相互说法加法算式。

2、第2题可先让学生用手指着右边的数一道一道地算,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相互各算一遍。

3、第4题让学生先口算,再把算式和相应的花用线连一连。

4、第5题通过直观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感知多几、少几的关系,为以后探索这样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作准备。要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的表达也不同。

5、小黑板出示两道开放题。通过开放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8+2=10–4=4+6=2+8=

3.2 加法 减法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

3、体验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以旧引新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8+5=

39+6=

57+5=

55+6=

47+8=

8+68=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练习,复习巩固了加法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1”的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难点也就突破了。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做了很好铺垫。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人?能和乘一辆车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我们来计算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人。师: 35+37= 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想:先加什么? 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学生摆好后指名汇报是怎么摆的。教师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

2、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

3、师小结计算过程: 3 5 + 3 7------------个位 5加 7满十,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

师:个位上还有1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

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经过计算35+37=72(人),所以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一共有72人,不能合乘一辆车。

4、新课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5、知识应用,总结算法。先独立完成练习这再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学生汇报后师用多媒体出示)[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四、知识应用,巩固练习。

1、教材12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设计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服务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创新训练:

星星下面藏着几?

26+48=___4

39+14=___3

60+39=___9

54+16=___0

48+8=___6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思考。

五、小节谈收获:

小朋友,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上一篇:梦想奋斗在青春的路上下一篇:我感激老师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