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已经修正)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已经修正)(共4篇)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已经修正)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建筑规划管理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章 道路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城市规划管理,执行本条例。

第三条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必须遵循“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合理发展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妥善保护名胜古迹和有价值的古建筑”、“合理利用土地”和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不准“见缝插针”;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 成都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外各区(市)、县的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受市规划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参照本条例,实施规划管理。

第二章 建筑规划管理

第五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大、中型生产项目,必须建设的项目,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和统筹安排,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选址定点报告,报市政府批准。不准建设具有污染和其它公害的企业和项目。

第六条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一切建筑物、构筑物和公用设施,必须持有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建设计划、设计任务书和其他批准文件,向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定点申请,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建设地点及范围,发给“定点通知书”。建设项目需征用土地的,报市土地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办理用地手续。

各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应向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在领得“建设许可证”并交纳保证金后,方可施工。

第七条 建设单位使用的地形图和规划设计图,必须采用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统一的坐标和标高。

第八条 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由持有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按指定承担设计范围进行设计,严禁无证和越级勘察设计。

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规划或设计方案必须经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作初步设计或施工图。

大型公共建筑、道路宽度在三十米以上的临街建筑和其他重要建筑,还必须同时报送单体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建筑透视图或设计模型。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经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后必须遵照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更改。

地下、地上工程建成后,建设单位必须按市规划部门测定的坐标和标高编制竣工图,报市规划主管部门备查,并在竣工后六个月内,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竣工图和资料。

第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高层建筑设计方案,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各项建设规划设计的技术指标,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十条 临街建筑不得影响市容景观,其厕所、化粪池不得设在临街干道一面,地下地上设施最外突出部分均不得超越规划的道路红线修建。

在旧城沿规划道路新建临街建筑物,在道路尚未按规划宽度形成时,必须将新建的建筑物与现状道路之间的旧房全部拆除。

在旧城不临规划道路新建多层房屋,必须先拆迁后建设,其四周拆除旧房的范围、新建房屋与相邻的旧有建筑之间的间距,按市规划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地下人防工程、公共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并同时定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建设住宅小区,必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应当和住宅同步建设。

第十三条 建筑物一律不得紧贴规划道路红线修建,中、小型公共建筑应退离红线二至十米,大型公共建筑应退离红线十米以外,高层公共建筑应退离规划道路对面红线相当于该建筑一点二倍至一点五倍高度以外的距离。

第十四条 修建临时建筑,必须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影响市容、交通、消防、绿化、管线、市政设施和临近建筑的采光、通风和卫生,在国家建设需要时必须无条件拆除,不予补偿,禁止以临时建筑为名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其它设施。

危房改建必须按规划管理程序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以危房改造为名任意增建楼层或扩大面积。

第十五条 在风景游览区、文物古建筑保护区周围新建建筑物,必须符合文物保护和园林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体量、造型、高度、色彩、风格都应与保护区的风貌景观协调。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批准的经营范围承接工程任务,禁止无证施工、越级施工和承接未经报批或虽经报批但擅自更改施工图纸的工程,并应验明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建设许可证”及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施工图纸方可施工。

第十七条 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应对工程临近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道路、供排水和其他管道、电力、电讯、电缆、防洪堤坝、水利设施、文物古迹、测量和水文标志、古树名木、环卫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不得损坏。因施工确需移动的,必须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并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各类构筑物、测量、水文标志、文物、古迹、古墓、矿藏、财宝等,必须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有关部门和规划主管部门报告,由规划主管部门牵头在七日内共同作出处理。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必须有市规划主管部门参加,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凭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方可办理供水、供电、入户、产权登记、营业执照等手续。验收不合格者,经处理达到要求后,方可发给合格证。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未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其主要使用性质;不得改变建筑外形立面。

第三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并会同有关部门选址定点,由市土地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办理用地手续。

第二十条 各项建设用地,不准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早征晚用,造成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荒芜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二年未使用的,土地管理部门有权报请人民政府收回原批准使用的土地。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施工所需临时占用耕地,经市规划主管部门划定后,由市土地管理部门审批。临时用地内不准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二条 城市国有土地依法实行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能依法取得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属的变更,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国家建设需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必须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征地手续,被征地单位必须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不得阻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向土地所有单位购地、租地。

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的土地,改线后的原铁路、公路路基和渠道等,原单位和其主管部门不得擅自占用或转让,由人民政府按国家规定收回。

第二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公共绿地、公共体育场、停车场,以及规划保留的蔬菜用地等土地,或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山岭、荒丘、空地、水面、河渠、滩地以及城市建设保留用地上,挖取沙石土方或堆土、设置废渣垃圾堆场、围填水面、河道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确需进行上述活动的,必须经市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并报有关主管机关批准。

第四章 道路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 市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安排新建、翻建道路计划时,应协调有关单位同时埋设、换修各类管线,在道路大修期间,各管线单位必须抓紧检修,不得影响工程进度。

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道路内敷设管线的单位,必须在施工的上一年将拟建计划和有关资料报市规划主管部门综合安排。单位内或居住街坊内的道路管线工程,必须随主体工程一并报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挖掘、占用城市道路和绿化地带。因特殊情况确需挖掘占用者,必须向市规划主管部门申报,由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并由建设单位按城市道路、园林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进行。施工必须按规定的范围和时间进行,完工后必须及时恢复,不得影响交通安全畅通和城市绿化。

修建道路管线工程要动迁原有管线设施的,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由建设单位与原有管线设施的单位签订协议。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 对认真执行本条例做出显著成绩,或积极检举揭发违反城市规划管理行为,使国家免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规划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有权及时制止,并视情节,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管理权限,分别给予警告、罚款、停工、吊销“建设许可证”、“设计证书”、“施工执照”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国家、省、市颁布的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超越设计级别进行设计的;

(二)临时性建筑逾期不拆除的;

(三)擅自转让、交换、买卖、租赁或变相买卖、租赁临时建筑物的;

(四)未领取“建设许可证”施工的;

(五)违反国家、省、市颁布的建筑施工规范、标准和施工级别进行施工的;

(六)擅自改变或不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施工图纸施工的;

(七)擅自改变建筑物或构筑物主要使用性质的;

(八)未按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市土地管理部门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的;

(九)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

(十)临时用地逾期不交还的;

(十一)擅自改变用地位置或扩大用地范围的;

(十二)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

(十三)违反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罚决定通知的次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分别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造成的一切损失,由违反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管人员的行政、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市规划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从事监督检查的人员,可凭证对全市各建设单位用地和建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各用地、建设、施工单位应接受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检查人员应遵守国家保密制度。

第三十二条 市规划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违反本条例、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徇私舞弊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行为。凡对检举、揭发者打击报复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成都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已经修正) 篇2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现代田园城市,西安,城市规划管理,管理策略

1 前言

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等诸多变化, 使得传统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对西安引领西北、黄河中上游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发展, 提升整个西部发展水平和我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 如何在新形势下秉承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新理念, 以国际视野、现代高度和田园标准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模式, 建设富有历史文化和田园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急迫的研究课题。

2. 问题与成因

经过60多年的发展,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但在管理机构、编制体系、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管理技术等方面, 面对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仍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 新的发展形势促使市场开发需求高涨, 城市规划管理难度加大。 (2) 高标准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使得城市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趋突出、历史和现实问题相互交织等问题愈加复杂。 (3) 西安大都市区域内文物遗址众多, 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保护已成为西安国家化大都市规划管理的重点, 随着城市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日益增加, 城市文化管理的对象不断扩大, 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交叉和重叠的内容越来越多, 引致城市管理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等。

3. 价值与目标

3.1 西安城市规划管理的价值诉求

城市规划管理是实施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的和有效的机制, 其重要目的是通过规划的实施, 提升城市品质与美好形象。近年来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个新的目标是引导与促进城市发展;另一个目标是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 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3.2 西安城市规划管理的目标导向

第一, 提高规划管理服务意识, 积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首先必须让市民了解规划、认识规划、相信规划, 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 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审批应引人公众参与的机制, 引导城市的开发建设, 保证公众利益。第二, 构建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 提高规划的有效性。建立高效、科学、机制健全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有利于维护城市整体水平、有序竞争与长远发展[1]。逐步将战略规划看成一体化城市发展的共享方式, 以此完成对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第三, 实施精品化管理战略,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制定公共绿地、广场、步行道等建设规模及投入标准, 加强水体整治、岸线整治、水上设施整治的规模和投入计划等。通过实施城市精品化战略, 促进城市内涵发展,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第四, 满足市民休闲生活的需求, 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加强城市交通、秩序和安全管理, 增加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及游憩休闲场地, 建设更多更好的休闲设施, 大力整治城市自然环境和卫生状况, 美化城市, 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创造城市休闲条件与机会, 引导市民养成正确的休闲行为习惯;大力进行休闲宣传与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 最终提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居民幸福指数。

4. 经验与借鉴

4.1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1) 美国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经验

美国是大都市区概念的发源地, 积累了丰富的大都市规划管理经验。 (1) 通过兼并或市县合并进行适度的行政区划调整。 (2) 根据大都市区内部事务相互关联性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 (3) 以横向合作为基础组建松散型城市政府联合组织。 (4) 联合组建各种单一功能的特别区和协调机构, 实现统一协调与管理。 (5) 倡导“精明增长”理念和节约资源式的发展模式。 (6)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各个管理部门各司其职, 职责分明, 对于街道建筑物或单体建筑或住宅小区等高层屋宇颜色等都在法律上予以规定[2]。

(2) 欧洲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经验

欧洲的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发展历程从整体上来讲是最成功的, 其辉煌历史中蕴藏的自然哲学先进管理理念以及现实中成功的范例对我国的规划管理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1) 重视规划管理的连贯性, 用全面的眼光对待规划项目的全过程。 (2) 城市规划要考虑社会承受力, 深入进行规划建设成本分析。 (3) 提炼城市精华, 重视城市的美感和文化底蕴的完整途释。 (4) 开放规划管理者的思维,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大胆开拓规划管理的新思路[3]。

(3) 日本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经验

(1) 高度重视遗址保护利用。如京都市、奈良市等都是日本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是国际上遗址保护的典范。 (2) 切实践行生态环保的理念。城镇绿地建设、立体绿化等方面较为成功; (3) 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日本的城市建设, 无论是设计理念, 还是施工工艺, 无不透着精细与美感。 (4) 商业综合开发理念先进。如京都火车站, 地下3层, 地上12-16层, 完全是一个综合建筑体, 内设有酒店、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电影院、博物馆、展览厅、地区政府办事处、停车场等。

(4) 新加坡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经验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始终严格坚持精细化、精致化、精确化的理念, 以规划为统领、以法制为先导、以严管为手段、以精细为目标。比起欧、美等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 它在现代化历程中所积累的经验, 很值得、也更易于为我国所借鉴。新加坡高度重视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应该健全的目标体系、严格的控制系统、良好的外部环境及配套的行动计划。新加坡高度重视政府与私营机构的合作, 强化动力机制和市区重建行动计划。制定配套的行动计划是新加坡规划系统中最成功的要素, 也是我国规划建设领域最需要借鉴的部分。

4.2 国内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1)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1) 超前的管理理念。上海坚持“建管并举, 重在管理”向“管理优先, 建设优化”转型, 并将“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的目标与理念。 (2) 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社区网格为单元, 通过社区“块”的协调和行业“条”的管理相结合, 建立指挥、监督两大体系, 有效解决城市规划管理问题。 (3)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选择分级管理的体制, 缩短了决策的过程, 提高了办事效率, 城市面貌迅速改变, 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国内其他城市也可结合自己的特点, 在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革新规划管理技术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规划管理模式[4]。 (4) 从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 积极进行城市规划管理资讯平台建设, 共享规划管理、基础地理资讯, 满足规划管理的资讯需求。 (5) 倡导融科技创新、文化融合、新经济繁荣、社区重塑和城乡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价值创造方式。

(2) 广州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1) 将“创造市民休闲生活”列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指导思想, 将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和休闲生活需求作为管理的立足点和最高目标。 (2) 实施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规划标准, 实施精确管理, 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 实现规划管理由“经验”管理向“法规十规划”管理的转变, 有效指导城市开发建设, 体现人性化管理。 (3) 重视过程管理, 完善电子报批方式, 结合CAD、GIS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通过制定和贯彻一系列流程和规程, 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的规划报建批准[5]。 (4) 建立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的规划管理图则新模式。以“一张图管理”为目标, 以分层次、双阶段编制为框架, 以城市规划管理单元为基础, 形成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控制相结合的、动态更新的城市规划管理图则编制创新。 (5) 建立三维审批平台, 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三维化。这一创新是广州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为适应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变革, 通过实现建筑三维审查, 加强城市建设与开发引导及控制, 以期创造更好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宜人的生活环境[6]。

(3) 杭州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1) 从国际、全国、区域多层面准确把握城市规划战略定位。 (2) 从单纯的技术决策走向综合的公共决策。突破了传统的利益一致型的技术决策模式, 实现利益协调型的公共决策模式, (3) 城市建设与规划目标从经营城市回归到营造良好的人居和营商环境, 成功地从经营城市的代表转变成为了环境营造的先驱者, 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最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实现最佳的人居环境、最佳的市场环境、最佳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最佳的生态环境。 (4) 城市管理从技术革新到制度创新, 创新提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模式。 (5) 推动“全数字化规划”为目标的规划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规划信息化一体化框架建设, 有效地提升了规划管理的高效性、规划决策的科学性[7]。

4.3 经验借鉴与发展启示

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经验对于西安而言, 可得出如下启示: (1) 践行规划管理新理念, 提高大都市规划效能和管理服务意识; (2) 促进区域协调与发展, 构建国际化大都市规划领导协调机制; (3) 加强规划编制与衔接, 提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水平; (4)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市民的生活品味; (5) 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 创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模式; (6) 重视遗址保护与利用, 延续与再现西安大都市古都风貌格局; (7) 强化规划管理新技术, 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三维化控制与引导; (8) 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 完善流程清晰的管理程序和制约机制。

5. 思路与策略

5.1 逻辑思路

相对于一般城市, 大都市规划管理要承担多维目标选择和多元价值取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核心任务时要以国际视野、现代高度及更宽广的时空观思考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的的理想模式。在此导向下, 西安城市规划管理的逻辑思路 (图2) 是:首先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加快管理理念更新和模式创新, 为规划管理奠定基础;再次, 规范城市规划管理程序, 强化城市规划职能, 通过制度设计提高管理管理效能;再次, 扩大新技术运用, 加快技术升级,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体系;最后,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的意见, 分阶段进行现行总规实施公众评价、总体规划纲要方案公众咨询、总体规划正式方案公众咨询。

5.2 管理策略

(1) 更新城市规划管理理念, 加强规划管理的教育培训

加强对各级领导的培训, 要定期参加国家和各省举办的培训班, 接受城乡规划建设的新理念, 重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机制, 加强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完善首席规划师制度。即城市建设项目安排、历史街区美化、古建筑改造、新城规划等都必须先经过首席规划师签字批准, 然后再提交规划市长或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

(2) 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模式, 增强规划管理的实际效能

通过构建城市规划的控制体系、引导体系、法规体系、监督体系, 创新以现代公共管理学为基础的大都市规划管理模式, 最终实现城市规划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全力把好规划评审关, 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增加政府实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实效性。

(3) 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程序, 改善规划管理的权限制度

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规划管理权下放与统一的关系, 遵守规划管理的管理程序和极限制度。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完善规划管理机构, 使规划执法主体合法化。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的统一集中管理, 对市辖各区、经济开发区及产业园区等设立的分局进一步统一管理和领导。建立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 加强规划实施的层级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组织体系;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规划行业管理。

(4) 加快规划管理技术升级,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构建完善的规划管理技术平台, 构建完善的数字城市规划管理技术体系, 强化规划管理新技术的应用, 全面普及电子报批和建筑三维审批, 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三维化控制与引导。经常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规划业务培训和有关法律法规教育, 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执法队伍的管理, 不断提高规划执法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加强协调沟通, 形成执法合力。

(5) 提高公众参与规划力度, 完善管理管理的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完善有关信息公开制度、群众参与程序, 构筑起不同主题都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顺畅表达的体制, 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在法律上, 要坚持法制建设, 确保规划进程。当前要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体系, 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其中, 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 以保证政府在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时, 保证公众利益。

6. 结语

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依靠科学、合法、合理、严格的规划管理。本研究以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 分析当前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的问题与成因;并立足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理念, 明确了西安城市规划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导向, 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经验, 深入反思对西安的启示, 最后提出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管理的新策略。总之,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改变传统的规划理念, 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模式, 以科学而严谨的态度规划城市, 以务实和精细的作风建设城市, 以创新的模式和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 才能够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的国际化大都市。

参考文献

[1]李曙升, 石会娟.探析新时期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9 (182) :31-34.

[2]陶希东, 黄丽.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J].城市问题, 2005 (1) :59-62.

[3]罗利克, 喻定权, 等.挖掘欧洲城市规划管理资源, 推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进程--欧洲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 2005, 20 (1) :56-59.

[4]宋小冬, 许健.权限下放的挑战--关于上海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讨论[J].城市规划会刊, 1999 (6) :14-18.

[5]段新民.电子报批子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以广州市规划局电子报批应用为例[J].城市规划, 2012 (4) :93-96.

[6]吴志勇, 吕萌丽.走向三维的城市规划管理—以广州市为例[J].规划师, 2007, 23 (7) :68-71.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已经修正) 篇3

(1991年10月18日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1992年5月2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2013年1月5日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 2013年4月2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2013年4月16日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3]第16号公布 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四章 取水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

第三条 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强化保护的原则,科学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第四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五条 依照分级管理权限,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开展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增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意识,并有权劝阻、举报违反水资源管理的行为。

第七条 对在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以及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

第八条 市和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建设、农业、林业和园林等行政部门,依据流域、区域规划和上一级水资源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水电开发规划、重大产业布局等,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并与区域和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有关部门编制各项专业规划涉及水资源的,应当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依照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实施,坚持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科学配置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推广利用再生水。

第十一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以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为依据,建设各类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兴建蓄水池、山平塘、石河堰等小型水源工程,合理集蓄利用雨水资源。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十二条 市和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第十三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采用、推广集雨新技术,科学开发利用雨水资源。

第十四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城镇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再生水的水质应当达到国家标准,分级分类使用。

再生水供水管网和设施覆盖范围内的园林绿化、道路清洗,应当使用再生水。

河湖景观补充水,应当优先采用再生水。鼓励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广泛利用再生水。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十五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功能区生态水域、人工湿地和生态廊道建设,保护水生态系统,促进水生态自我修复,提高水体自然净化能力。

第十六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实施公益林建设,提高河、渠、湖、库等水域周边的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七条 市和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和水环境容量,核定该水域纳污负荷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该水域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并监督执行。

第十八条 市和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分级管理权限,核定各类水利水电工程最小下泄流量,并监督执行。

各类水利水电工程下泄流量不得低于最小下泄流量。

第十九条 在河、渠、湖、库等水域从事养殖、旅游、水上运动、餐饮等活动所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应当集中处置;产生的污水,应当收集处理,达标后按规定排放。

不得降低水功能区水质类别和使用功能,不得在水域周边填埋、堆放、存储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第二十条 河流生态修复应当采取生态护岸、合理配置水生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河流水质,提高水体自然净化和修复能力。

第二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属地管理原则履行水资源保护职责,加强对面源污染防治的宣传,指导农业生产者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及方式,引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确定畜禽、水产养殖密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垃圾及秸秆的收集处理与综合利用。

第二十二条 城市广场、公园、道路隔离带和绿地设施建设应当采用有利于雨水渗透的建筑材料,推广采用低洼草坪,增加地下水补给。

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确需开采地下水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依法取水。

取水工程设施形成的深井,应当在取水许可到期后,按取水许可要求对深井采取封、填处理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二十三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并健全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水资源管理智能化。

第二十四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实施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预防饮用水源突发事件,保障城乡居民正常生活。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并健全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促进水源地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章 取水管理

第二十六条 单位或者个人需要直接取用水资源的,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总量控制与定量结合的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科学控制、综合利用、持续高效的原则,结合用水定额,核定取水户的取水量,下达取水计划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七条 依照分级管理权限,市和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下列标准审批取水申请并核发取水许可证:

(一)地下水日取水量三千立方米以下的,地表水日取水量二万立方米以下的,由取水口设施涉及水体所在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地下水日取水量三千立方米以上五千立方米以下的,地表水日取水量二万立方米以上三万立方米以下的,经取水口设施涉及水体所在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地下水日取水量小于三百立方米或者地表水日取水量小于二千立方米,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填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者论证未通过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得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

第二十九条 实施施工降水的,应当在实施施工前,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取水申请书、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复印件以及论证通过的专项降水设计,获得批准之后实施施工降水。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施工降水申请手续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取水工程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核发取水许可证后,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方可取水。

鼓励建设单位有效利用施工降水。

第三十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安装取水计量器具,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定,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取水计量器具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告知水资源费征收单位,并及时修复。水资源费征收单位应当在接到报告后二十四小时内到现场核查。维修期间需继续取水的,应当依照水泵额定流量和不间断运行时间计算其取水量。

施工降水不安装取水计量器具的,应当按照许可井数、水泵额定流量和不间断运行时间计算其取水量。

第三十一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取水计划取水,并依法交纳水资源费。对超出计划的取水量,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下列标准实行累进加价收费:

(一)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不含百分之十)以下的,超计划部分水资源费加价一倍;

(二)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不含百分之三十)的,超计划部分水资源费加价二倍;

(三)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超计划部分水资源费加价三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各类水利水电工程未按最小下泄流量标准下泄流量的,由市或者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造成轻微危害的,处一万元罚款;造成较大危害的,处三万元罚款;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万元罚款,并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恢复河流下泄流量。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降低水功能区水质类别和使用功能或者在水域周边填埋、堆放、存储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对水域使用功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处五万元罚款;对水域使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处十万元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者论证未通过,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投入使用的,违反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施工降水无证取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已经修正) 篇4

在统筹城乡探索过程中, 我国许多地方主张以“城市化”为主导, 带动农村区域发展。但是这种思路也意味着城镇用地在农村的扩展,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尤其在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 存在以统筹城乡的名义圈占大量农田, 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引导, 造成居民点布局松散混乱, 产业功能不合理,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破坏, 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对于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地域空间, 由于对其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尚缺乏认识, 不能单纯的农村“城市化”, 把农村长期地、永久地建成城市功能配套区。同时, 由于农业产业自身属性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在城乡统筹探索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都市病, 因此迫切需要人们对这一特殊地域空间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进行规划调控。

二、从“田园城市”到“都市田园”

(一) “田园城市”理念。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城市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城市环境恶化、农村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城乡严重对立等问题, 提出的一种兼有城市社会优点和乡村美好环境的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田园城市所设想的城市形态, 主要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联系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各卫星城市, 各城市通过围绕四周的农业用地, 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 并通过限制城市的扩张规模, 使田园城市的居民能够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二) “都市田园”理念。

田园城市针对城市规模、城市布局、人口密度等城市规划问题, 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规划见解,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师都在实践田园城市的理念, 在新兴城市设计中用“核心功能区”加“卫星城市”的理念来规划新城市的功能布局。可以说, 田园城市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扩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和思路。但是, 田园城市理论中, 城市核心功能区与卫星城之间的空白地带如何来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并没有涉及。尤其在中国, 千百年历史形成的自然村落, 就集中在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之间, 这里是农业和农村人口的聚集区。我们不能试图单纯的用“城市化”来将这一区域的人口全部变成城市人口, 也不能将这一区域的农业产业用地全部变成工业生产基地。如何发展这一区域, 是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面临的问题。

基于此, 我们将田园城市中“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区域称作“都市田园”。 (图1)

都市田园规划思路是, 对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进行规划和建设时, 应当充分尊重农村地区的生态、自然、历史、文化和产业特点, 不生搬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产业发展模式;而是以农村第一产业为基础, 大力发展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相协同, 规模较小, 以生态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引导城市居民逢周末、节假日周期性下乡, 引导都市消费向农村转移, 拉动都市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 带动农村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都市田园”作为统筹城乡模式的新探索, 与“城市化”模式相比, 不把降低区域内农村人口的比例作为目标, 不把制造业和工业生产总值作为统筹城乡效果好坏的直接目标, 而是将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特定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之间共存共荣为目标, 确保农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被过度建设和开发而破坏, 确保农业产业空间不被其他产业过度挤占。

(三) 都市田园理论构想的界定。

都市田园理论构想主要从区位、产业特征、主体、体系及功能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都市田园所涉及的地理区位, 应当是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或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要素和功能自城中心向外围扩散, 卫星城市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部分, 承担核心城市的工业、居住、生活等功能。两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而形成由城市核心区和卫星城之间共同辐射的农村空间地带, 这一地带就是“都市田园”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2、都市田园的产业特征, 应当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被削弱的前提下, 培育和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在“都市田园”理念下, 生产和制造业居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次要地位, 培育消费、引导消费、提供消费的第三产业居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地位。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背景下, 吸引城市第三产业向该空间渗透和转移, 增加农业附加值, 实现统筹城乡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协调发展。

3、都市田园的主体是企业集群背景下的企业和农民。都市田园旨在不以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 不以牺牲农民利益而发展城市产业, 在都市田园区域内鼓励企业、农民、农民合作组织的合作意愿, 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逐步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民转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 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民, 并使之成为都市田园建设的主体, 引导都市田园内的农民就地发展, 做到“致富不离农, 发展不离乡”。

4、都市田园体系中的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之间, 通过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 完善都市田园规划体系。 (图2) (1) 为产业 (特色产业) 提供生态环境基础; (2) 产业完善促进社会发展; (3)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 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 (5)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6) 带动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和建设。

5、都市田园功能是以生态体系为基础, 借助产业体系平台, 弥补和完善核心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而造成的社会体系功能上的欠缺和不足。 (图3)

三、案例研究——金科现代农业园总体规划

(一) 项目概况。

金科现代农业园北接黄草山-水磨滩水库旅游景区, 南临朱砂美心城乡统筹区, 东与东北面毗邻涪陵区重点建设的李渡新城, 距涪陵老城18公里、重庆主城区78公里 (在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规划格局中, 涪陵区介于一小时经济圈东边) 。基于“都市田园”理念, 金科现代农业园在此区域寻求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空间, 创建一种新型的地方生态经济, 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二) 农业园践行“都市田园”发展模式

1、明确园区定位, 做好产业规划。

现代农业园在园区产业规划上摒弃资源开发性和环境污染性产业以及高能耗产业, 以园林苗木、花卉和绿色蔬菜种植为基础产业, 以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度假为主导产业, 以养生康复服务为支柱产业。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 将适合于发展农业的用地划分出来, 通过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实现惠农与园区生态景观的双重作用;在并不很适合农业发展的用地上, 依托园区农业与生态环境, 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打造农业休闲观光的新兴产业, 与农业联动, 实现产业互补。

2、促进产业集聚, 完善园区功能。

现代农业园立足于基础农业, 加大对榨菜生产、工厂化育苗、大树种植、花卉婚纱摄影等特色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 使之提升品质、增加产量, 形成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态势, 并规划形成以花卉婚纱摄影基地、育苗基地、幼苗基地和畜牧业养殖基地为主的“四基地”, 以科技农业示范区、绿色蔬菜种植研发区、花卉苗木示范种植区、花卉园艺观光区、大树种植培育区、果树幼苗种植区和养生疗养片区为主的“七片区”。

3、尊重园区本色, 合理规划布局。

现代农业园的规划和建设, 充分尊重园区的生态、自然和文化特点, 依托园区天然水库, 贯穿园区的小溪以及星罗棋布的水塘, 规划以休闲娱乐旅游为主轴和以观光体验旅游为次轴, 并形成现代科技农业风貌景观区、人文风貌景观区, 自然生态景观区、花卉苗木综合展示景观区, 特色果树种植幼苗培育风貌景观区。

四、用“都市田园”理念建设金科现代农业园的意义

(一) 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

都市田园是为实现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对靠近都市的农村区域进行规划时, 提供一种兼顾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我国城市附近的新农村建设, 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园对“都市田园”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论。

(二) 提供就业创业机会, 促进农民增收。

惠农模式的设计确保农民成为都市田园的主人, 成为都市田园的长期受益者。农业园在产业规划过程时, 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变的情况下, 为园区农民设计惠农及富农产业, 扩大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 在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做到“农民就业不离土, 农民创业不离乡, 产业发展不去农”。

(三) 推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和促进。

农业园通过花卉苗木、绿色蔬菜等基础产业, 为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空间、生态环境等产业发展基础。同时, 农家乐中的餐饮与观光农业中的特色农副产品为园区聚集人气,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实现资源互补、空间共享、相互融合和促进。

(四) 有助于形成现代公民社会。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过程, 更是一个农村社会由传统的松散型集体组织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的一个过程。在农业园建设前期引进农业龙头企业, 引导农民参与建设都市田园;建设中期农民入股参股, 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园;后期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企业为主导,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内生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民以土地等资源入股, 成为股东, 让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经营者, 通过利益和产权纽带改变传统农村组织结构, 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

五、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 都市田园将是我国城镇化面临的特殊地域空间, 这一新型的地域空间既要与国家城市化战略相衔接, 又要兼顾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市田园”规划理念正是在我国新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 在总结和反思我国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 对这一新型的地域空间提出的一种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摘要:在我国新时期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背景下, 以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或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为重点, 提出一种不以农村城市化为目的, 而以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统筹城乡新模式——“都市田园”发展模式。

关键词:统筹城乡,都市田园,现代农业园

参考文献

[1]张越, 王玥.杭州生态带内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及对策[J].城乡建设, 2011.10.

[2]章光日.从大城市到都市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挑战与机遇[J].城市规划, 2003.5.

上一篇:法语专业自荐信下一篇:小学生读后感练习卷